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8 10:31: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

第1篇

一、控制变量法

分析:一个物理量可能要受到多个物理量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在讨论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需要先控制其它的另几个因素不变,来确定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即“控制变量法”。

二、转换法

分析: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的方法叫“转换法”。

三、等效法

分析:所谓“等效法”就是在特定的某种意义上,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容易的、易处理的一种方法。

四、类比法

分析: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某种关系上的相似叫类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叫类比。借助类比,常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十分陌生、十分困难的问题,在物理学中,现象、属性、概念、规律、理论和描述手段等涉及的种种关系,都可以是类比的对象。

五、假想模型法

分析: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这种转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所以这种模型又叫“理想模型”。它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可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又可使具体问题普遍化,便于学生发挥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如“磁感线”并不存在,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假想引入的。“磁感线”是假想的物理模型,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这种方法是“假想模型法”。光是客观存在的,“光线”并不存在,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而假想引入的,也是“假想模型法”。

六、实验推理

第2篇

在初中物理中有专门讲授速度的一节课,以这节课为例,探讨一下物理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在这节课中,通过老师的讲解,稍有数学基础的同学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速度的计算以及换算方式。但是在速度的比较方法上面,仅仅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不够的。教师只是告诉了学生如何比较速度的方法,但是却无法用语言讲解这种比较方法的合理性。这种比较方法的合理性只能通过物理实验来论证。因此,教师在讲授这节课程时,应将此课程设计为三部分: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进行课堂理论的讲解、进行课堂实验的论证。在该实验中借助带刻度的长木板、实验小车、秒表以及挡板,通过多次实验分别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斜面底端和滑到斜面中点的路程及相应的时间,利用公式算出它们的速度并求取速度的平均值,再算出后半段路程的速度。学生通过对比前半段和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就能很好地理解了速度的概念和速度的比较方法,并以此论证比较速度的方法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统一、结果与过程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还有磁现象中,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磁体中间磁性最弱;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多少有关等抽象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认识这些物理知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可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让学生更为直观、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二、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探求真知的科学方法

实验是探求真知的一种科学方法。实验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有很多种,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转换法”、“实验归纳法”、“验证法”、“理想化实验法”……下面,我就以几种实验方法来简述它们的原理和作用:

1.实验归纳法

“实验归纳法”是在实验基础上,对实验数据认真加以分析,通过实验事实归纳出符合物理规律的认识方法。例如阿基米德原理中浮力的计算公式的得出,就是通过多次实验分别测出物体在漂浮状态、悬浮状态和下沉状态时所受到的浮力都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而归纳出浮力的计算公式为F浮=G排=ρ液gV排。在论证金属能导电这个物理原理时,也是运用了实验归纳法。在通过多次实验证实了铜、铁、银、铝、锡等金属能导电之后,教师便带领学生一起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所有金属都能导电这个原理。还有所有发声体都在振动;一切物体的分都在作无规则的运动;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等都是利用了实验归纳法。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能让学生掌握并学会应用实验归纳法,将在一个实验中学到的思维方法应用到其它的物理知识的探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验证法

验证法又称演绎法。它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实验验证法是以推理为前提的。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首先要在搜集相关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到一个设想,然后通过多次实验进行论证。如果论证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一致,那么就证明所设想的是正确的,就得到一个规律。如果论证结果与预期结果不一致,那么就证明所设想的是错误的,不存在所设想的这个规律。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或猜想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控制变量法来控制其他变量都相同,只有接触面积的大小不同时来探究此猜想。通过实验验证,这个猜想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验证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走出个别的实验误区,从而得到正确的实验理论。同时,老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通过思维、推理、实验验证、得出正确结论的程序进行探究,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自主探究。

3.理想化实验法(也叫实验推理法)

理想化实验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实验,它以现实中有限的实验为前提,经过人们的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在理想条件的物理原理。这种理想条件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就是通过实验,再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在这一实验中,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是为了保证每次小车到达水平面时有相同的速度),然后比较小车以相同的速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不同,总结出物体所受到的阻力越大,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上毛巾,小车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离就停下了;第二次在水平面铺上较光滑的棉布,小车在棉布上滑行的距离较远;第三次是光滑的木板,小车滑行的距离最远)。伽利略认为,是平面对小车的阻力使小车停下,平面越光滑小车滑行就越远。伽利略科学地想象:要是能找到一块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为零(这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条件),小车的滑行速度将不会减慢。后来经过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最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理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只能是在实验的基础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得出。由此可见,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探究真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意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地位,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好物理知识并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采用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初中物理主要探究的对象是光、电、力、热。这些事物是抽象的,其中所包含的规律是学生难以在脑中想象的,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懂。如果教师仅仅采取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先教后学,那么课程就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不但会使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会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失去兴趣、丧失求知欲。教师应该将物理实验引入初中物理教学,首先演示实验,让学生见到难以想象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地会在脑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此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同时由教师在旁边做指导,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探究大气压的存在时,教师应先做演示实验,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履杯实验:在装满水的杯口上放一片纸,用手按住杯口上的纸,然后倒放过来慢慢把手移开,便可发现杯里的水和纸片都不会掉下来。见到这种现象,学生就会十分惊奇,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讨论,会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相关原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物理实验教学能锻炼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探究能力、总结能力

在做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动手做实验,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原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与演示工作。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其次,教师要向学生详细地讲解实验器材的构造、功能,并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实验之前实验器材的状态;在实验中,教师要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最后,教师要从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总结从而引出所要讲授的原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实验通常要做两到三次,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物理实验,不但锻炼到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在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结,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总结能力。综上所述,物理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五、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实验; 物理教学; 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66-001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从生活、生产实践等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都还没有形成,因而从实验着手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现在的学生在平时接触了大量的影视作品,有些影视作品由于视觉效果或制作手段的不足等原因,在作品中出现了相当多的反物理现象。例如太空传声,人下落时速度不变等。同时学生还在平时的观赏中不断的被动加深,以至于在头脑中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观点。对于这类错误光是简单的知识更正,会造成学生感知与知识上的矛盾,这时一个简单并亲手操作的实验,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的观察力也比较敏锐,所以通过实验来教学,对于帮助中学生学习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培养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方面。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所以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再加以分析、综合,最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下面,我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谈谈实验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供比较形象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属性的物理概念

物理学中很多物质的属性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比如密度、比热容、热值、熔点、凝固点等一系列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比较形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物质属性较为有利。例如密度概念学习中,学生对于密度概念的形成较困难,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的密度这一特性,学生难以接受这样的物理量。通过测几个外表涂成颜色一样、大小不一的几个金属块(如铜块,铝块,铁块各三个)的质量和体积实验,比较容易形成“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相同,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一般不相同”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得出“质量、体积无法影响质量体积比”这一简单事实,从而理解密度概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密度有大有小的感性知识,并加深为密度值是由物质种类决定的观点。这样,对学生形成利用密度等物质的物理属性可以鉴别物质的全部概念,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二、提供系列化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电磁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物理概念

在物理学中,电与磁是统一的,但在初中阶段学生还不能理解这一事实。所以,当学生在学习电磁相互联系与作用时,如果光是听老师叙述电生磁,电流的作用,磁生电是怎样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要想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是比较难的,甚至不同学生的想象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提供一系列的实验来展现电磁相互作用。例如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图片很难想象它真实的工作状态。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发光二极管,微型电扇,通过展示微型电扇内部结构,演示通电后电扇转动展示电动机工作的同时,把二极管接到微型电扇的插头处,让学生手摇扇叶,观察二极管发光,使磁生电展示于学生眼前,又可以让学生捏住电扇插头,体验“麻”的感觉,激发他们求知欲。教具手摇发电机和灵敏电流计的配合演示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直观观察交流电,便于理解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周期性变化。

三、提供真实、鲜明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能量概念

反映做功和能量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能量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物理概念。例如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的快、热菜香味扑鼻等扩散现象,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热运动的概念。同样反映能量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我们并不一定要局限在书本上,可以结合生活物品和例题,对实验作一定的修改。例如,电热实验,用不同电阻丝给等质量的煤油通电中,煤油升高的温度不同,反应电流的热效应。可是换成给火柴加热使其燃烧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物理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物理概念,使具体的物理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打上深深烙印。

四、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方法的概念

物理学中有许多实验设计都利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间接测量法,实验+推理法等物理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物理方法,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学会应用不同的物理方法。例如在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比小车推动木块距离远近反映动能大小,形成转换法概念,借助保证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改变小车质量比较动能大小,帮助学生认识控制变量法。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借助另一个等大的蜡烛与虚像重合,帮助学生理解等效替代法。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物理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物理实验方法概念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

以上所述就是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析。要教好物理,实验是首当其冲。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形成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的物理概念。其次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记忆、迁移。最后设计比较形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物理概念。

参考文献:

[1]赵凯华.《从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看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物理教学,2000.6

第4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教法 学法 指导

一、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1.开设物理实验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练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实验的内容,指导学生操作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实验原理,学会实验步骤,完成练习;课堂小结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

2.注重实验课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物理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成绩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实验的形成过程、操作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控制变量”学法的运用

物理实验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什么?改变什么”,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在“电流、电压、电阻”的教学实验中,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就需要在保持电阻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以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那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办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如果让学生去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教师在实验中要换用不同大小的电阻,以使学生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情况。又如何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呢?办法就是要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又如在研究影响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如果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就需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改变,而要改变压力大小,就要观察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如何控制不变?办法就是要始终保持木块的底面与木板接触。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办法就是在木块上添加砝码改变压力。当然,在此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观察掌握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上木板上作匀速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摩擦的大小。再如,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功、焦耳定律等,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总之,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用到。

2.重视“类比”学法运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会运用类比法,可以有效地把实验的对象和熟知的对象进行对比,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对比,能以旧带新,启发思想的火花,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如在“电压”一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电路模型类比水路模型,从而引入电压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提供的水路模型和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然后将两幅图进行类比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阀门对开关、水轮对灯泡、水泵对电源、水路对电路、水流对电流等,进而理解水流的形成是因为有水压,那么,电流的形成是因为有电压。如此,学生就很容易通过这种类比的学习方法,理解了电压是电流形成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等等。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5篇

一、实验教学中的理念

1.充分地发挥出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功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实验的探究功能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常常是刻板地把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操作步骤和结果一一交待给学生,让他们先记住,再按步骤操作实验。学生他们根本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后发现问题并总结出一些实验结论的乐趣,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这种做法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

新教材把学生动手实践活动融入到学习内容之中,在实验教学中,老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尽可能地“玩”够、想够、说够,不强迫学生去说老师框定了的话,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实验课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实验课中,师生的行为和地位是大不相同的。在传统的实验课中强调学生课前预习,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操作,实验结束后教师作讲评。而在新课程下的探究性实验课则强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验的欲望,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交流、讨论,然后按自己设计的步骤实验,并由学生自己评价和小结,而后主动查找资料补充。实验课中师生这种行为方式的转化就得靠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交流、讨论与合作。

二、实验教学中的创新

1.在物理实验结论的应用与延伸中引导学生创新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延伸所获取的知识并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广度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如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物态变化的规律后,及时向学生介绍了“神州飞船”发射中应用到的耐高温材料,“热管”技术等,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进行创新联想“假如你是建筑师,你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使你们的居室一年四季保持舒适的温度呢?”学生们说出了许多方法。有一位学生的想象非常有创意:“用某种材料,把它填充在墙壁内,室内温度升高时,它熔化吸热,阻止温度升高;当温度降低时,它的液态就凝固放热,阻止温度降低,从而始终使室内温度保持在一个舒适的温度,还可以将外墙壁的颜色设计成可变式,冬天为深黑色,夏天为白色。”对于他富有创造力的想象以及其他学生“异想天开”的想象,我都能及时给予鼓励,学生们的创新欲望得到了提高。

2.在实验中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实验探究和创新实验的方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能根据典型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出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如常用的间接测量法、控制变量法、叠加法、等效替代法、比较法、转换法、推理法等,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规范答题;实验题;探究

一、初中物理实验题题型概述

初中物理的实验题在中考中和平时考试中大多是集中于电学和力学的部分,并且质量与密度、牛顿第一定律与而力平衡、压力与浮力、物体的运动等核心实验,其中有对公式的考察,有探究型的考察,有验证型的考察;在这些实验中还有对某些仪器的考察,比如: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等基本仪器,并且对其一起的读数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等进行考察;另外,还有对实验方法的考察,比如: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推理法等。简而言之,初中物理实验是中考重点的考察项目。学生在上课时其实已经把实验部分有一定的掌握,甚至可以自己进行实验,可是一到答题时就不会做,或者是由于做题不规范而导致失分,并且学生很难改正答题不规范这个习惯。而每一个核心的实验都有他核心的考察氛围,并且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实验操作、实验思维又千变万化,这就又导致了学生的答题不规范,使得学生失分的情况。

二、规范作答的几个策略

(一)明确初中物理实验的答题要求

1.文字要求物理就是要求简明扼要,既要合理恰当,也要不啰嗦,不能不清不楚。在答题中,对于必不可少的文章一定要有,比如在一些题干中或者是已知条件者亮相时,就需要在答题中注意,例如在某项实验中要求有对答案的说明,就需要在答题中进行亮相,比如在计算电阻、内阻、外阻时,题目中需要对所填答案进行文字标明,并且需要带单位,这就需要在答题中注意,例如外阻为:2000Ω。2.字母要求在答题时,一定要按照教材中或者是题干中的要求,例如质量用m,体积用V,压强用Pa,不能够随意制定用字母a、b、c表示,也不能够用数学上的x、y、z表示。并且在某些题目中有标记角码数,如m1、m2等,或者是用汉字来区分,m油、m水,再或者有其他的表码方法,无论是什么表码方法,在答题中也应该按照题目中的要求,在答题时应该做到规范,如:m2=10g,m油=10g。3.公式要求在物理答题中,实验题中需要用字母来表达公式时,就必须使用教材中的规定字母或者是题干中给出的字母,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整合填在答题卷上。例如ρ=m/V,如果他题干中有小码标,就需要加上小码标:ρ水=m水/V水。另外,如果题中要求写出相关的换算公式,就可以先将几个基础公式先进行整合,然后再填入其中。4.列式要求在答题时,很多的公式都是对教材的公式进行演变和转换的,在带入数据时,单位应该放在数据的后面,如果需要去近似值,就需要用到约等式,不能够用等号,有些分数要求用“—”,不能用“\”,乘号必须用“×”而不能用“•”或者是“*”。5.数字要求在答题中,应该要注意题干中要求保留几位数字,是用科学计数法还是一般表示,是用分数表示,还是用小数点表示。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表示就需要根据实验题中的数据来判定,如果题目中的数字是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在答题中也应该保留两位数字,比如:5.10。6.单位要求初中物理的考试中,要明确题干中的单位或者是采用国际单位。在换算结果时,应该注意单位的换算,并且在答题时也要注意单位的要求。

(二)注重答题的顺序

1.审题意

审题意是做题的首要步奏,首先就是要弄清楚题目中所提的要求和主要的实验项目、实验过程,其次就是要明白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弄清题意和目的后,就需要联想在上课时做的相联系的实验,有什么要求、具体是怎么抄作的、原理是什么。

2.找关系、抓关键

审题后,就需要对题干进行再次的分析,找出关键的条件,找出要求回答的题与实验的关系,同时也要划出能够帮助解题的关系,对其实验原理、概念、规律等进行分析。例如在探究动能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就需要对不同要素,例如动能、斜度、高度、小车质量等进行标注。

3.抓论点、做答案

要运用物理原理和规律进行作答或者是说明一个问题书,应该从几个步奏进行分析,要抓住主要论点,做到详细、明确、突出。例如探究动能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就需要对某些因素做了功进行分析。

(三)让学生明确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答题能力

1.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

据调查,很多学生在对填仪器读书时错误率最高,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同学,对于这种技巧性相对于简单的题,老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让学生明确的掌握物理实验测量工具的“调、放、看、读、记”。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训练,然后,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对每一件实验仪器都能够准确的使用。

2.加强对探究实验的操作

在物理考试中,探究型实验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进行合理的练习,要让学生通过了解题干就能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才能够有效的做答。总结初中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部分,物理实验是把理论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中,特别是探究实验,不仅能够加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还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作者:连媛媛 单位: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一、增加实验探究成分,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

过去物理实验时,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种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与交流”。与验证实验相比,它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探究实验已明显增加,而且我认为演示实验、小实验等都可挖掘一些探究的要素。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以前,要多下一番苦功夫,想方设法将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扩大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并能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因此,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要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

二、依托生活经验,巧用身边之物创新物理实验

物理也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走路、骑车、照镜子……这些看起来随意的日常生活,其实都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这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背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如用铅笔和橡皮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雪碧瓶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用乒乓球从地上弹起探究“能的转化”,甚至直接用学生的身体来完成一些实验,如:用嘴对手背“吹气”和用嘴对手背“哈气”分别探究“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用两手掌相摩擦感觉发热可探究“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手掌分别轻压和紧压在桌面上并拖动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等,这样开展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在物理实验结论的应用与延伸中引导学生创新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延伸所获取的知识并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广度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如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物态变化的规律后,及时向学生介绍“神州飞船”发射中应用到的抗高温材料、“热管”技术等,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进行创新联想“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师,你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使你们的居室一年四季保持舒适的温度呢?”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方法,有一位同学的想象非常有创意“用某种材料,把它填充在墙壁内,室内温度升高时,它熔化吸热,阻止温度升高,当温度降低时,它的液态就凝固放热,阻止温度降低,从而始终使室内温度保持在一个舒适的温度,还可以将外墙壁的颜色设计成可变式,冬天为深黑色,夏天为白色。”对于他富有创造力的想象以及其他同学“异想天开”的想象,我都能及时给予鼓励,同学们的创新欲望得到了提高。

四、尽可能做到“一个物理规律可用多个实验来探究,一个或一套器材可探究多个物理规律”

如在探究“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这样几个实验:①硬币跳高②向两平行放置的纸中间吹气③用玻璃管向两靠近的乒乓球间吹气④将乒乓球压入漏斗内,用嘴向漏斗细口吹气⑤用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将其一端竖直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再用另一支玻璃管向前一支玻璃管的上端水平吹气。这样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同一个物理规律,不仅让学生感到通过探究所获得的结论是可靠的,更让同学们感到课本上的实验不是唯一的,可以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同样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将同一器材尽可能地应用于不同实验之中,显示尽可能多的实验现象,发掘实验器材的新用途,也能实现创新。

五、在实验中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实验探究和创新实验的方法

第8篇

一、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

过去物理实验时,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种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与交流”。与验证实验相比,其优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结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①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②这一实验中我们应观察什么?如何记录实验现象?③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并设计出了几种新的探究方案,而且还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转换法”——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幅。因此,用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要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

2、用身边之物创新物理实验

物理也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走路、骑车、照镜子……这些看起来随意的日常生活,其实都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这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背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生活用品,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如用铅笔和橡皮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雪碧瓶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用两手掌相摩擦感觉发热可探究“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等,这样开展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为学生今后开展创新实验提供了物质保障。

3、应用物理实验结论的延伸引导学生创新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延伸所获取的知识并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广度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如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物态变化的规律后,及时向学生介绍了“神州飞船”发射中应用到的抗高温材料、“热管”技术等,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进行创新联想“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师,你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使你们的居室一年四季保持舒适的温度呢?”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方法,有一位同学的想象非常有创意“用某种材料,把它填充在墙壁内,室内温度升高时,它熔化吸热,阻止温度升高,当温度降低时,它的液态就凝固放热,阻止温度降低,从而始终使室内温度保持在一个舒适的温度,还可以将外墙壁的颜色设计成可变式,冬天为深黑色,夏天为白色。”对于他富有创造力的想象以及其他同学“异想天开”的想象,我都能及时给予鼓励,同学们的创新欲望得到了提高。

4、利用课外活动拓展物理实验创新途径

为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实验创新能力,我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学习噪声后,我组织学生到工厂了解、体验噪声危害,分析噪声的产生原因,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法;学习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后,及时组织学生走访了解了通常家庭的节电情况、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情况,通过实验探究并提出了节电的措施,还制作了太阳能热水器等模型。我们还会根据教学内容及时组织学生在课外完成一些小制作比赛,如在学习光学后组织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潜望镜。此外还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小发明、实验操作比赛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又动脑,激发了斗志,磨练了意志,培养了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

5、帮助学生总结实验探究和创新实验的方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能根据典型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如常用的“间接测量法”、“控制变量法” 、“叠加法”、“等效替代法”、 “转换法”、“推理法”等,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物理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教会学生的一些创新实验的方法,如潜艇的工作原理很难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验证的,我们可以考虑设计用相似的目的、手段、过程、结果等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实现创新。

6、利用物理实验史或典型物理实验事例,培养创新意识

第9篇

【关键词】新形势 提升 高中物理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03-01

1、设定问题情境,提升教学效率

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够带动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索欲,使学生可以更为自主的进行学习,进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物理课程教学中设定问题情境可以利用实验的方式,为学生创建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力的相互作用时,可以将一块石头同一个鸡蛋进行碰撞,让学生们探讨鸡蛋为什么会破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知识探索,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再例如:教师在讲解弹力课程时,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弹力?如果没有弹力我们的生活会出现什么变化等。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踊跃参与到课程中,对教师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另外,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从而验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更好的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2、坚持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且不可急于求成。教师在进行物理课程教学时,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同学,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找寻其中的原因,进行改正;同时还应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基础进行教学,控制难度,让学生可以紧跟学习进度,扎实掌握知识。

3、重视初中物理同高中物理课程的衔接

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同高中阶段的心理变化很大,课程的教授内容及思路也各不相同,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生活后因为各方面原因而导致成绩下降,学习兴趣降低,自信心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所以,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应在入学阶段为学生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让学生由直观认识知识转变成抽象理解内容,从死记硬背到灵活应用,更好的将物理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推理能力、理解能力、建模能力及分析能力等,利用实验等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扎实的掌握物理知识。另外,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例如:类比法、综合法、假设法、控制变量法、逆向推理法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完善自身成长。

4、转变教学观念

想要面向每一名学生,帮助其提高物理成绩,完善自身发展,物理教师就应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进行反思,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物理知识。教师应以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全面考量学生的个人情况及心理素养,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欢快、平等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接受知识,完善成长。教师应树立服务意识,转变传统主导的地位,为学生做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将空间及自由交还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相互合作间促进沟通,掌握物理知识,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5、将物理课程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将物理的教学课程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更好的缩短学生同物理课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更灵活的掌握物理知识。另外,将物理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人文科技相联系,能够让学生对日常发生的情况认识上升到物理科学层面上,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及价值观。教师可以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利用列举实例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现象,明确原理,激发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摩擦力”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探讨生活中的摩擦力,如脚与地面间的摩擦,双手之间的摩擦等,在讲解“分力与合力”课程时,可以在课堂中选取两名学生进行实验,共同抬一桶水,感受其中力的变化,进而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身观点,并进行实际验证,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兴趣,进而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6、利用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深入记忆知识

对于物理课程来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物理实验,教师应利用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定实验的方法及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取更为高效的课堂成果。那么,学校应为物理实验教学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及实验器材,引进现先进的教学设备,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用法,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标出发,探讨其实验方法,得出结论,并对结果或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养成思路清晰、分析细致的好习惯。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