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1: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60-02
《园林工程概预算》是以园林工程施工及管理为基础,结合工程造价知识,立足于园林工程本身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园林工程建设定额概念、原理和各种定额的编制及应用方法;介绍工程造价的构成、工程量计算的规则及方法、工程计价依据及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园林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方法,为步入社会后从事园林工程概预算打下较好的理论知识及实践基础,使学生具备造价工程师素质的基础。因《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的系统性、区域性、实践性、政策性较强,其课程内容作为园林工程类人才培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课程的特点
1.系统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建设工程概预算的目的是让学习者遵循基本建设的制度法规和程序,按照建设项目发生的各个阶段,实行各实施阶段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其涉及知识面包括工程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理论、工程经济、工程验收规范、工程法律基础及相关知识等。因此,《园林工程概预算》是一门系统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泛的课程,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概预算编制的各方条件和相关知识。
2.影响因素多,编制复杂而细致。建设工程概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定额、计价方式、工程量计算规则、市场价格因素、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往往要经过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一系列概预算,是一个全过程系统管理,要尽量避免计划与建设的脱节,就必须进行复杂而细致的编制工作。
3.实践环节多,与职业资格联系紧密。园林工程概预算所涉及园林工程及相关工程定额的使用、园林工程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清单计价规范下的工程量计算以及园林工程及仿古建筑估价表中的工程量计算)、清单计价的程序、清单计价表编制及清单计价分析表编制以及施工图预算编制等诸多实践内容,因此,必须联系实践,注重企业成本与价格水平的变化,认识园林工程产品价格的特殊性,把握园林工程价格实质,确立合理价格。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实施职业资格制度后,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相关执业资格考试中涉及到工程造价相关内容,极大地推动了《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及职业技能培养。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概预算概述、园林工程定额、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园林工程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以及园林工程概预算审查等,而园林工程本身就涉及园林土方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园林照明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园林建筑工程、园林小品工程,可见课程所含内容颇多;但扬州大学园林专业该课程仅有32学时,这就为该课程的授课限定了一定的约束。
2.缺少材,或参考资料内容滞后。由于工程概预算中不同省市的预算定额或估价表中对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定额的不同造成《园林工程概预算》的课程极具地域性,因此国内目前没有统一的园林工程概预算的本科教材。授课内容只能根据国家规范及省内预算定额或估价表中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即使采用一些参考资料,由于《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江苏省建设工程费用定额》(2014年版)等相关规范及文件的出台,现有参考资料没有涉及上述等内容而造成滞后。
3.学生专业知识欠缺,学习热情不高。在园林工程概预算授课环节发现部分学生识图能力差,对园林小品、园路、园桥等中结构做法的施工图纸不熟悉,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等不熟悉,这就造成在工程量计算以及措施项目设置等环节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另外,随着就业口径的拓宽,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迷茫,认为大学阶段所学内容与以后工作内容不符,可能根本就用不上这门课程[1];并且这门课程属应用型课程,未纳入考研的考试课程中,又因这门课安排在第七学期,是考研复习准备紧要关头的时间内,因此很多同学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上不够热情。这种认识的误区究其原因是对其就业方向及专业性质不够了解,没有理清通才与博才的关系,不能为将来工作的专业领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措施
1.培养兴趣,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人才模式培养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2]。首先,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树立学生学好的信心。通过网络搜寻对园林工程预算员或造价员岗位的需求的信息以及对毕业学生进行录音或录像采访其工作过程中对园林工程概预算的必要性及紧迫性的要求等方面给学生指导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让他们重视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2.突出重点难点,理论性知识留到课下学生自学。《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内容虽复杂繁多,但纵观全过程,主要分为“算量”和“计价”两部分,其重点强调实际动手操作和计算能力[3]。因此,在授课环节主要针对这两部分做重点阐述与实践教学。而对一些概预算分类、定额分类、计价规范解读等一些理论性知识采用课下自学课堂答疑及课下QQ群、信箱答疑等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在实践教学环节之前,通过布置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学,通过自学的知识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去,从而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查。
3.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园林工程概预算》工程量计算涉及到诸如花坛、园亭、花架、园路等园林工程的施工工艺、结构做法等,很难用文字描述使学生明白。对施工工艺和结构做法不清楚就会出现漏项、错项或者工程量计算错误等多种问题。应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施工过程视频播放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工程施工顺序及施工工艺,就能增强学生对工程量计算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讲解园路过程中,清单工程量计算较为简单,直接按照清单计价规范中规定“050201001园路”中的计算规则“按实际尺寸以面积计算”即可。但在综合报价过程中,按照“江苏省仿古建筑与园林工程计价表”中的描述“路床整理(或土方开挖)、垫层铺设、面层铺设”的工作量计算规则就比较生涩,多数学生不了解园路结构和施工做法。此时,一则可以通过现场教学,二则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了解园路施工的工艺及程序,结合计价表中的文字描述,学生就能准确地计算出园路的工程量,结合定额计算出综合单价。其他诸如花架、园亭、景墙、花坛等其他园林小品同样采取这类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就能提高教学效果。
4.加大实践比重,实施模块教学。《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单独或者分小组合作编制园林工程预算书,因此仅为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根本达不到目的。在仅限的学时内,加大实践学时的比重,对学生实际操作编制预算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预算书的编制也是按照不同分部分项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逐一编制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按照园林工程的分类进行模块教学。分别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园路工程、园桥工程、园林景观小品工程(花池、景墙等)、园林水景工程等开展模块教学。即,老师现在课堂上以某个单独模块的分部分项工程为例,讲解工程量的计算、综合单价的计算以及清单计价分析表的编制过程中涉及的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定额使用等;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老师讲解边自己开始训练;完成某个例题的学习后,教师给出大量例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单独或者分组讨论各例题工程量计算和定额使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以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是主体;工作量计算,查阅定额和计价规范,完成计价分析表任务都有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在遇到问题和发现问题时老师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块教学能够使学生对一类问题掌握到位,教学做一体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性。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国内建设市场对造价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建设市场需求的造价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因此,培养园林工程造价理论扎实并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的目的。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朝霞.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工程概预算》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8):101-103.
[2]许家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2,(16):181.
[3]覃嘉佳,蔡玲,锯丽华等.高职《园林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园艺,2013,(11):77.
关键词:技校园林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园林专业的核心岗位是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是技校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从园林、绿化的角度侧重于园林空间设计中常用的花卉种类识别、栽培养护要点、观赏特性及应用设计方式,为园林植物设计、施工、养护奠定基础。但是,技校园林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存在偏离岗位能力目标、内容结构重学科体系等问题,教材不仅内容陈旧,而且常涵盖了多个边缘学科的教学内容,内容多而庞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教学方法僵化,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职业岗位对知识广度、深度和技能的需要,严重偏离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教学内容的结构重学科体系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点多,重点不明确,内容不精。由于课程体系缺少统一建设,一些内容和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等相关植物学课程重复严重,且由于园林专业的学生相对园艺专业的学生,植物学、土壤学、栽培设施等基础知识薄弱,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将无法很好地接受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在改革课程教学时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学习情境和实践项目中,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内涵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内容选择应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标准,一方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教学过程遵循实践在前,理论在后;行动在前,知识在后的原则,注重可行动性,注重过程的完整性、合作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基于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重新序化。通过解决接近实际工作过程的案例或项目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注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落实具体的工作任务,确定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进行岗位和人才需求调研,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
二、教学改革内容与实施
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园林行业对花卉知识的需求和园林行业人才规模的需求为基本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对园林行业及花卉企业的调研,针对园林设计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以设计和养护管理为主的情况,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技能培养在应知、应会的基础上重设计和养护,轻生产。同时,依照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要求,根据学科特点和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对不常见、不适应本地气候的花卉内容进行删减,重点讲解适宜本地气候的园林花卉品种,并针对园林花卉行业发展更新较快的特点,增加在园林绿地中应用较多的新品种及国际园林花卉的发展趋势等知识,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教学内容组织上依据园林景观花卉设计、应用、养护管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在依据花卉的生物学特性编排的顺序,针对园林花卉造景的应用和花卉生长的季节性特点,将理论知识贯穿在具体学习情境和项目中,项目设计遵从实践到理论实践先于理论实践多于理论的原则。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根据园林专业学生植物学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内容组织上主要按照应用养护生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园林花卉,提高学习兴趣。其中生产环节以计划制订为载体,技能上重管理,知识上重花期调控,便于学生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能够熟悉市场供应情况,熟练地进行植物配置。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首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如在花坛设计项目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到园林露地实地考察各种花坛案例,并现场讲解和识别常用的花坛花卉品种及其生态习性,继而介绍适合于花坛造景的花卉的特征和共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要点和花坛花卉的新优品种,并形成报告或PPT课件,将学习成果与班级同学共享。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既掌握了理论(花卉种类及习性),又得到了实践(花坛设计方案)训练,且培养了综合能力。其次,在实践环节中突出实用性和综合性。废除单项验证性实验,走出实验室,将课堂迁移到园林绿地、施工现场、生产基地等工作现场,变单纯的理论学习、验证性学习为理论学习与经验学习相结合。如在园林景观花卉养护管理学习项目中,将教学内容与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工作任务相结合,学生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学习任务,针对工作任务制定方案并汇报,教师针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在修改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完善方案,最后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讲授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考核方式改革
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考核采取由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项目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查3种考核办法,其成绩分别占40%、40%、20%。项目考核,根据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对技能操作过程和结果当场评分;期末考核,可采用理论试卷考试、课题综述、案例分析以及技能操作考核等方式进行。平时考查主要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出勤与纪律情况、学生努力程度、平时作业与实训态度等情况。考核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以考!促学!,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而不是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的,应将能力培养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去自我约束,认真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从而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建筑;建筑设计;知识模块;橡计
风景园林是一门包容性极大、学科交叉性极强的边缘性学科,它横跨建筑、艺术和生态三大学科体系。园林建筑设计通常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核心课程,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
1、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定位
1.1 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大专类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使毕业生成为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职业型人才。经调查我校园林专业毕业生主要走向有:专升本继续深造,园林植物种植、养护方面的管理工作,偏重园林建筑方面的工作等。
1.2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定位
建筑是我国造园四要素之一, 《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其重在实践。我校园林专业现有课程开设及学时分配更偏重园林植物种植、养护管理方面的技能,但就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应有予于加强与扩展。在教学要求上,应侧重于学生对建筑基本知识的掌握,了解一定的建筑美学知识,培养一定的美学素养,能借助建筑这一造园要素,创作出更美的园林作品。
2、我校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现状教学模块及内容
经调查我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现状教学基本上可分两大部分:园林建筑基本知识讲解,课程实践教学。
1)园林建筑基本知识讲解
此部分主要讲解园林建筑的分类,每类建筑特点及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用时约8课时(2周)。
2)课程实践教学
此部分主要教学内容为:课程设计任务书讲解,课程设计一草、二草、三草、正图绘制。共用时约60课时。此部分理论讲解很少,大部分时间为对学生方案进行个别辅导。
2.2 教学过程存在问题
我校专科《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即是:前置课程不足、后续课程匮乏,理论教学太少。目前园林专科专业学制为三年,
《园林建筑设计》为大二下半学期,相关前置课程仪有园林制图,无后续课程。现有教学特点导致了教学过程中一系列不尽人意的表现:
1)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
因前置课程不足,现有教学理论课时太少,直接进入课程设计学生常用无从下手之感久而久之就出现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作业潦草的情况。
2)学生建筑基础知识太差,草图错误太多
对于建筑学学生来说,建筑设计课程设计我们主要指导学生的功能、造型外观等;但是就以往专科园林专业图纸来看,建筑造型与外观设计很少有时间去指导修改。因为学生甚至不知道踏步高宽、常用门窗大小、建筑模数、建筑组成构件等等这些对于建筑学来说常识性问题。
3)学生美学素质低,建筑设计表现效果差
因未开设建筑表现技法类课程,学生大部分设计表现方式是用丁字尺、针管笔绘制的黑白图。
3、《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模块探讨与整合
根据课程定位要求及现存问题,确立了以下相互关联、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三大知识模块,从而构建《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建筑基础知识模块一建筑设计提高模块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模块。
3.1 建筑基础知识模块
园林建筑是公共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与大量的科教建筑、卫生建筑、办公建筑等有共性的一面,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建筑学相关课程为背景,学生需要了解建筑的概念、当今有影响的建筑流派、建筑构造基础知识等等。但是我校园林专业是以农林学科为背景开设的,更偏重园林植物的种植养护方面,而规划与设计方面课程开设较少。在目前教学时数偏紧的情况下,又要保持专业特色,不可能将与园林建筑相关的建筑类课程逐门开设,且学习深度也远不及建筑学专业要求。故而可将《建筑初步》、 《建筑构造》、《建筑史》等几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抽出,结合建筑绪论、园林建筑与普通民用建筑联系区别,园林建筑基本知识等共同整合为“建筑基础知识模块”。
“建筑基础知识模块”的设立可以弥补现状教学中学生必要建筑基础知识不足的问题,并且较逐门单独开设节约学时,节余的学时用于实践环节的操作,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几项内容合并讲述,可以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避免了相互脱节。
3.2 建筑设计提高模块
建筑设计提高模块主要针对学生美学素质低、建筑设计表现效果差等问题而开设的。对现状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看,虽然其从事理论研究和直接进行建筑设计的人较少,但是很多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部分人甚至有对方案的决策权。所以关于铅笔淡彩、单色(复色)渲染等建筑表现技法,我们对园林专业的学生虽不做普遍要求,但至少要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美学素质并学会对案例进行分析。
3.3 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模块
此模块的教学要求是: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设计程序、方案构思及一般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的基本画法,达到综合运用所学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工程图纸的目的。
此模块分为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两部分。理论内容包括设计程序、原理方法与技巧的掌握,实践部分为相关类型园林建筑单体设计训练。
4、各模块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课时分配
4.1 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建筑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内容为建筑的本质与简史、园林建筑的概念与分类及与建筑相关“常识”性的基础知识。本模块的目的为:提高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积累学生相关的建筑基础知识。此模块知识学生容易掌握与理解,不存在重点与难点。
“建筑设计提高模块” 主要内容是学习一种建筑表现技法,提高建筑表现效果,对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审美及设计能力。重点为案例分析,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难点与重点所在,又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理论环节主要内容为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程序、方法与技巧,园林建筑单体设计等;实践环节主要为相关类型园林建筑单体设计,以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教师进行课堂辅导的形式进行。此模块以园林单体建筑设计为重点,使学生具备单体设计能力,难点为在设计的过程中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2 课时分配
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学时分配为68学时,一个学期上完。 “建筑基础知识模块”2―3周,“建筑设计提高模块”4―5周,“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模块”9―10周。前半学期侧重理论,后半学期侧重实践。因内容多,学时紧,可以提前布置实践任务,使学生能够补充大量业余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
5、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本文主要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及教学现存问题而提出的大专类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模块,合适与否有待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检验和修正。
参考文献:
[1]李宏 粱献超 构建应用型本科《园林建筑》课程知识模[J]垒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3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0-01
Investig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LUO Jian-rang ZHANG Yuan
(College of Forestry,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in teaching process on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were analyzed.Some measures were suggested from teaching programme,teaching content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landscape art;teaching reform
园林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造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的各种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1]。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能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2]。因此,许多高校把园林艺术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外,也同时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供学生选修。但非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对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1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不合理
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但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二者存在差异。
1.2 教学内容陈旧,专业性强
各类园林艺术教材不少,但适合本科的教材较少,目前各大院校最常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过元编著的园林艺术。该书从1996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多次,内容没有太大变化,而近10年来各种新信息、新技术、设计理念和新材料却大量出现在园林实践中。此外,这部教材中的例证多为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较少。在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与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内容一模一样,对于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很多内容过于专业、抽象,不容易理解。
1.3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安排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对园林艺术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3]。然而,在很多学校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
2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2.1 教学大纲调整
作为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不能一成不变的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应该以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为蓝本,按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学生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2.2 教学内容更新、简化
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为参考教材,但教学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选课学生专业的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增补、简化[4]。并根据最新文献资料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在讲授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除了介绍国内外古典园林的优秀实例外,也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优秀园林作品或身边熟知的园林案例,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海世纪花园、万科第五园、西安市的各大公园等。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简化,力求非园林专业的学生也能对园林艺术的核心内容有所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2.3 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
公共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基本上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一些应用性不强的课程来讲,这样的安排可行,但对于像园林艺术这样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仅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其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室外的实践教学:比如讲授园林植物时,安排一次室外教学进行校园植物识别;在讲完园林艺术基本理论后,则带领学生就校园景观及周边主题公园的设计进行实地案例讲解,使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美学素养。
3 参考文献
[1]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屈永健.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里有部分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和交叉,比如《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等四门课,里面都会涉及到植物识别分类,不同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经常出现重复讲授或漏讲现象;《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等三门课,都有植物生产繁育技术的内容;《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绿地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都包含有植物养护管理的内容,由此可见,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不仅让学生对植物课程重难点产生困惑,也浪费了课时和师资。
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园林植物类部分课程内容偏重微观,强调理论知识,如在《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植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植物的细微特点,对植物整体把握不够,以至于某种植物换个地方,学生就不认识了。另外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课时限制,栽培与养护课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学习,教学上过分强调栽培养护理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工科类院校植物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工科类院校本身植物学科基础就薄弱,植物类课程相关实验室如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植物标本实验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个专业合用一个实验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没设置这些实验室,至于苗圃基地、温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实训场地更是设备陈旧、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园林工程类和设计类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上,对植物类的基地建设投入过少也是造成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原因。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植物类课程经过多次整合和调整。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类课程课时过多、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2012级教学计划中的植物类课程做了修改,如把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草坪学的认知部分合并为观赏植物学,把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合并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新的课程设置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使园林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类课程删减过多,使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数有限,很难再增设新的课程或大幅增加课程内容,因此,可以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苗圃学,商品花卉、园林植物与环境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以使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完善,衔接合理。
植物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设置植物类课程,更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该课程是由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花卉栽培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四门课组成,整合后的课时总共为144课时(不含1周实习课时)。该课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确定为3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园林植物生产技术(48学时),模块二,园林植物栽培技术(52学时),模块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4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先后顺序序化课程内容,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校内绿化生产养护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安排为一整年,正好适合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的植物生产、植物种植施工、绿化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工作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为学生将来在园林、林业、园艺等相关行业内的职业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植物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公园广场实地参观认识植物、指导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知识竞赛等。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训练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念,根据园林生产实践的实际工作流程,将课程设计为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学做结合,与生产实际和生产季节紧密结合。现场教学法则是以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当场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术、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检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种苗质量等。
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已经编著了《园林植物实习手册》,对学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种类、内容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本校新老校区有种类丰富的园林植物,这是学生认识园林植物的最佳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对园林植物的识别工作。本校还主动与苗木、花卉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苗木、花卉供应情况,并参与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种植、管理等生产活动,学会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亲自开展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结语
关键词:园林树木栽培养护;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39-03
《园林树木栽培养护》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讲授园林树木的栽植、园林树木的整形修剪、园林树木的土肥水管理、园林树木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及树体保护、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等内容[1]。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掌握园林树木栽培和养护管理的理论及各个环节的主要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在园林绿化施工与实际养护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绿化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园林树木栽培养护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增加。近些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技能。本文从《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提供坚定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重复且与生产实践脱节。《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教学内容较多,一些基础理论性的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设置。例如,《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这一章的内容与植物学、园林树木学等课程中的相关章节内容交叉重复。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势必造成教学资源及教师、学生精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及其养护产业的蓬勃发展,新的树木种类不断在园林绿化中得到应用,容器囤苗等新的栽植技术,屋顶绿化、公路边坡绿化等新的绿化方式,盐碱地的树木栽植等新的焦点问题不断出现。然而,由于《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过于滞后,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课程中介绍不够,学生很难直接从课堂上学到相关前沿知识,造成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严重脱节[2]。因此,必须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并调整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传统的板书教学在《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中运用得越来越少,已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鲜艳的色彩、活动的图像和有声的对话给学生带来更加形象直观的视听效果,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然而,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容易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等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但是很多时候授课教师只是对着多媒体课件一味地照本宣科,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另一些学生疲于抄写笔记,根本无暇反应和思考,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很少,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因此,如何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3]。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环节伴随理论课贯穿于整个课程。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加大,东北农业大学现有的实训基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验和实践教学需要。在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实验站,学生只能进行园林花灌木的修剪、绿篱的修剪等简单实验项目的操作,一些大型综合性的实验,如带土坨大树的移栽、树体的保护与修补等则只能由授课教师进行简单演示,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训材料用于实践操作。本课程有一周的教学实习,但主要是到一些园林绿化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学生鲜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已成空中楼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4]。
4.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很多学生更重视的是如何增强社会实践技能,而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则仅浮于表面,其精力和生活重心转移到其他社会活动。同时,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实践性强,很多学生产生了为难情绪,出现学习应付的现象。此外,一些同学认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学好园林规划设计类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园林植物方面的课程学得好不好无所谓,只要会用电脑制图就行。因此,很多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产生轻视的情绪,学习热情不足。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修订教学大纲,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随着国家对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现在课程总体趋势是学时数在减少,现在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已经压缩至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还有一周课程实习。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园林树木栽培养护相关知识是一个考验。
基于我国风景园林专业人才需求,并结合2011年学校教务处有关文件的精神,我们对《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新的教学大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发现、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一些园林绿化及养护的新方法、新技术等增加或渗透到相关的教学章节。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本课程选用的是张秀英主编的《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教材,内容丰富且轻重有别。此外,我们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具实践性。首先,由于风景园林专业之前已经开设过植物学、园林树木学等课程,在本课程中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的内容不再进行详细讲解,而是将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渗透入后面的章节讲授。其次,在园林树木栽植一章中,增加盐碱地的树木栽植、公路边坡绿化、屋顶绿化等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年来,在《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主要是以多媒体讲述为主,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为了记笔记而忙得焦头烂额,教学效果不是很好。针对这个问题,教学中我们综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仍然以多媒体讲述为主,同时综合利用口述讲解、黑板板书、手势动作、模型展示和实物演示等的协调配合来表达所要讲述的内容[5]。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过程中也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
现场教学也是我们讲授《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现场教学,也叫实地教学,是一种生动直观、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身临其境、事半功倍的重要教学方法[6]。在园林树木的栽植、定点放线以及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均尝试了现场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我们组织学生集体到兆麟公园,现场讲授榆树、杨树等古树的复壮措施和管理,如挖复壮沟、换土、立支柱、打箍、堵树洞等具体操作。通过现场讲授与实践,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易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专题讲座和分组讨论汇报也是常用的教学形式。例如,在很多章节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均留出15分钟的时间用于课堂分组讨论,由老师给出讨论的题目,学生畅所欲言,陈述不同的观点,最后由授课教师进行综合点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从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也从单向的知识传递转变为立体的互动学习[3]。上述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结合,不仅较好地保持了教学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保障《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物质条件。《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量的实践需要有实训基地的支撑。近年来,我们尝试将《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的实验教学与校园内树木的养护管理相结合,使课程的实验内容在校园内得到充分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东北农业大学校园内有树木上百种,种植了大量的乔木、花灌木和绿篱,为园林树木的养护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例如,在园林花灌木的修剪实验中,任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们观察校园内不同树木的树体结构和枝芽特性,巩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现场实验操作中,选择具有不同开花习性、着花部位及花芽性质的紫丁香、金银忍冬、珍珠梅等树种,教师首先进行演示,分别讲授短截、疏除、抹芽、摘心等修剪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随后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具体修剪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实验教学与校园树木养护的结合,既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对校园内的树木进行了必要的修剪和养护,使其在生长良好、健壮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观赏和美化的效果。
《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实践教学中种植工程的施工场地,具有变化性,每年都不稳定,因此必须和园林企业进行合作。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在哈尔滨就业的学生提供实习信息,联系实习工地,到施工现场进行实习,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很大。同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增加实践机会,我们与园林绿化公司、市政园林局等部门进行合作,开设专业劳动课,既能达到实习效果,又能为哈尔滨市园林绿化建设添砖加瓦[7]。
4.优化成绩考核方法。为了改变学生学习热情不足的现象,我们一方面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逐步调整教学内容并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尝试优化成绩考核方法,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能力。考核是反映教师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学习收获的一种手段。平时成绩加期末卷面成绩是常见的成绩考核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容易产生学生期末复习不到位而导致成绩不理想或者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学校规定的成绩考核的基础上,我们细化评分标准,对出勤、上课纪律、学习态度、实验技能、实习报告、综合能力都给予相应的分值,使成绩评定更科学、更合理。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的改革,学生对该课程有了重新认识,逐渐对此产生深厚兴趣。
通过上述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探索,《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生动和谐,学生成绩逐步提高。很多学生积极参加园林绿化及养护方面的大学生实验开放课题和科技创新项目,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秀英.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5.
[2]李保印,周秀梅,刘用生,等.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81-84.
[3]郭先锋,杜明芸,赵兰勇,等.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70-72.
[4]黄笛,吴铁明,陈已任.《园林苗圃学》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1,(12):173-174,8.
[5]陆万香.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245-248.
[6]袁涛.“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以“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现场教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1):56-58.
[7]杨凤军,景艳丽.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96-97.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居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规划设计者开始认识到生态学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未来生态规划设计无疑会成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流方向。20世纪70年代,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确立了生态规划设计的准则,我国最初由李嘉乐先生首先提出园林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的,而20世纪80年代“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现在许多院校景观园林专业相继开设了本课程。笔者多年来从事“园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质量及学生实践能力。
1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的目的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体系,而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了探索和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担负着将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责任,其研究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园林生态效益研究、园林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学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以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为主,因此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可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生态施工打下基础。
2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学”是随着园林发展中“生态园林”的提出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在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园林生态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综合理论还相对匮乏,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景观园林专业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研究,这种现象明显体现在教材编写中,现在“园林生态学”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刘长福(2003)、温国胜(2007)、廖飞勇(2010)主编的教材,教材内容凸显多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个体生态学部分的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态效应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部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案例讲解多来自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满足景观园林专业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园林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的特色。
2.2 “园林生态学”在后继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不足
随着园林学由原来的造园阶段发展到大地景观阶段,生态学的理念也体现在景观园林专业的各门专业
课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评价,教师在讲授园林相关设计类课程时也引入生态学理念,但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课程作业,项目设计中多以合理性、艺术性评论,而忽略了生态学设计指导。因此学生对于“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期实践得不到应用,影响了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及实习环节。多数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多为实验课程,只有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安排了3-7天实习w,而对于景观园林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适当增加实习教学。同时适宜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机械式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一般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在3~5学期开课,而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是“园林生态学”生态规划及工程部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类专业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园林生态学”之后,因此也会使“园林生态学”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
2.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尚待完善
虽然“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因此,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偏重理论,对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更少。现在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效果。
3.1丰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精炼教学内容,对“园林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简化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如种群生态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删除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有较深讲解的生态系统、个体生态学、种间关系等部分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补充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
3.2采用适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永远的课题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案例教学、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3.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生态学案例教学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学的素材,一是来源于文献参考资料,教师需要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园林植物滞尘杀菌作用时选择“上海市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研究”及“光华大道西沿线温江段绿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规划为例;二是来源于科研项目,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生态学理论,从项目的立意、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讲解,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区北美红杉引种驯化技术研究”、“薰衣草引繁技术研究及旅游观光园建设”等项目主要侧重讲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不同立地条件对园林植物影响;“徐州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及保护技术研究”、“淮北地区园林植物群落优化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园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研究;“生态园规划”、“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主要是讲解园林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
3.2.2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基于教学相当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在“园林生态学”应用部分教学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组织材料,分组制作PPT上台讲解,并组织提问、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学生不仅了解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能了解国内外最新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动态,获得较新的知识信息。如“生态因子在园林植物引种中的应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群落构建中的要素”、“园林设计中适地适树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等。
3.2.3专题讲座教学
“园林生态学”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园林生态学”教材的出版及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园林生态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时编人,因此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更有利于“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专题讲座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邀请本学院的教师参与,讲授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园林工程项目、学科前沿等。
3.2.4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把课堂搬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教学,能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园林生态学”实践性强,笔者在植物生态特性、园林群落生态位理论、群落多样性、园林生态管理等教学中都安排过现场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现场,最好设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教学内容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进行预习,现场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确定实验项目名称,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批改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实施期间,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就会通过相互交流、资料查阅、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多种园林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地、湿度等),研究其对植物(自选)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实习在景观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基于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习时间滞后,待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结束,综合实习时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
4“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来“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园林生态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4.1课程教学效果改善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教学中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及实践的讲解,学生积极性提高,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于教师留的拓展性作业能积极完成,上课发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重视程度增加,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更好地准备材料,组织上课,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4.2实践应用能力提高
【关键词】园林;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092-01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对园林专门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
1明确职高园林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依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开发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十字型结构,即专业领域的横向适应性与能力培养的纵向专业性相互支撑,形成以培养具备理论基础厚、知识领域宽、设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岗位能力强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型人才。
1.1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宗旨能通过专业的检索渠道,完成文献资料的查阅及设计调研工作;能获取专业知识,并运用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性的解决设计及实践问题;能通过调查、研究与决策,完成设计及实践过程中,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能从专业角度评价、指导并修改设计及施工方案。具备从事园林景观领域的设计、管理和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和开发能力以及专业的持续发展力。
1.2以培养专项机能的人才为核心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最近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中国园林专业有着广阔的潜在发展空间。对于职高学生的教育应该摆正位置,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总之,社会的需求可以通过专项讨论适时的反映在实践教学模式中。
1.3以培养动手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理论掌握的好,实际动手能力差的所谓的“好学生”,他们在用人单位的应聘过程中,常常无法完成简单的手绘设计草稿或是简单的现场放线工作。除了专业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求外,人才的情感因素也非常关键,我们的职高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从事园林专业的热情,掌握相关的国家及行业规范,
具备专业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能力。
2职高园林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2.1以学生的就业要求为向导,加强职业教育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一群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才,职业向导非常明显,教职员工应该了解职高教育的特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设计上,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随意拼合,职高教育赢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让广大园林人才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提升职业技能。职高园林工程专业的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成为一名正式的社会劳动者,他们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应该拟定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在园林工程实践性教学中,应通过高强度的园林工程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对未来的职业进行比较全面的、直观地了解。使他们头脑中对未来职业的性质、环境、价值以及从业人员的发展前景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2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职高园林人才培养应突出以技能培养和基本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落脚点放在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上;显然,职高园林工程专业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职业的定向性,所以培养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该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和专业技能,并达到一定的专业等级水平。
2.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院校园林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要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有效的从事园林生产、施工、管理的基本素养,并具有解决园林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活学活用,能根据工程的因素变化妥善解决好工程出现的实践问题,而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课本知识。因此,在园林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系统的知识,理解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应该结合工程实践,明确园林生产和施工中的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园林生产、园林工程施工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
明确了职高园林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外,就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其中优化设计是教学课程设计的首选要求,应该注意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贯通性以及强化性。
3.1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一个子系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高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及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实践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在不同的教学时期和各门课程中,主要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手段。这种结构缺乏相互协调,没有形成实践教学的整体。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必须体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表现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社会需求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制定实践教学的内容。
3.2实践教学体系的贯通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组成为教学全过程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仅在形式上体现为全过程交叉排课,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互相贯通,进度上互相衔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动手与动脑紧密结合。
3.3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化性以技能为基础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它的特殊性,即在适当时间安排集中性的强化练习,会促成技能形成与能力发展的飞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组织a实施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贯彻强原则,做好集中性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园艺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园艺园林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和手段应始终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1]。然而,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本研究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分析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课程设置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共9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50学时。课程采用高等教育社出版,董晓华、赵建民主编的《园林规划设计》,共分为以下6个模块。(1)模块1是园林规划设计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国内外园林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学习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模块1占6学时,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要求学生能区别中西方园林规划的内涵;对我国园林规划设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用开发建议;同时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制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2)模块2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园林艺术的形式和特征、园林布局方法、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等。模块2占22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要求学生掌握作图技巧。(3)模块3是园林绿地组成要素:主要内容包括园林地形设计、园林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园林建筑和小品设计、园路的设计。模块3占22学时,以多媒体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各种形式的单项元素进行绘图表示,且自主设计方案。(4)模块4是城市道路广场绿地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规划、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等。模块4占10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绘图工具进行规划设计。(5)模块5是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原则要求、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园林建筑和小品设计、园路的设计及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模块5占20学时,采用多媒体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用绘图工具进行设计。(6)模块6是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医疗机构绿地规划设计、机关单位绿地规划设计。模块6占10学时,采用多媒体与现场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2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课程设置不难看出,除模块1外,其余模块均要求结合现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可发现,该课程设置模式总体上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2.1主动学习意识较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它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主体的事实。高中阶段缺乏创造力和学习兴趣等问题被悄然带至大学课堂。在“园林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弱、自主学习能力差,老师布置设计任务时无从下手,通过适当引导开始设计时又存在设计思维局限性大、解决困难能力不足等问题,少数学生的设计作业几乎完全照搬案例。2.2课堂汇报总结归纳能力有待加强规划设计说明的编写是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的规划设计说明能充分展示汇报者的设计工作,相反,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则无法表达设计者的中心思想,因而使整个设计效果大打折扣。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设计工作做得很好,但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弱,部分学生会紧张、语无伦次,反映出在公共场合自我展现的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2.3设计工具掌握不够熟练“园林规划设计”需要掌握基本的电子绘图工具,目前较常用的为CAD软件。然而,从学生规划设计情况来看,电子绘图工具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对于快捷键的操作仍十分陌生,直接导致作图效率低、出图时间长,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
3解决对策
针对“园林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3.1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是在学生有求知动机时,通过启发的形式促使其获得知识。启发式教学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可靠的教学方式[2]。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取代填鸭式教学模式,可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解放学生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责任心[3]。还可考虑加强大学高中合作的教学模式,改变大学与高中2个重要教育阶段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将大学老师自身对科研的兴趣、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坚毅品质传送到高中课堂,潜移默化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其在大学阶段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3.2优化相关课程设置,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表述能力较差,课堂汇报易紧张等问题,可考虑采用优化课程设置的方法,多增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同时,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增设评审组点评的环节。评审组由教师和多名学生组成,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在点评他人设计方案不足的同时,强化了自身的学习效果。该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更有助于实现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宏观把控和合理引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3强化工具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工具”的能力工具学科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阶段,工具学科的学习都应得到高度重视。针对学生CAD掌握情况不理想的问题,可通过延长学时、提高考核频率等方式来强化教学质量。
作者:杨倩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沙沙,翟俊文,陈凌艳等.美国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相关课程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5,(8):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