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的质量分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8 10:31: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的质量分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的质量分数

第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行为;评课;质性描述;量化分析

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是教师间的听课、评课、磨课,在评课中推动听课者、评课者、授课者的共同提高。近两年福建省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有评课这一项目,为了提高教师的评课能力和评课水平,笔者根据自己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结合实际评课经验,认为评课不能只是简单评述某节课气氛好,收获多,细节处理到位,或引入巧,重点突出,结课妙等等,也就是说以前的单纯质化描述已不能适应了,必须引进量化分析,把质化描述和量化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量化中认识一节课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客观、科学评价一节课。

一、化学评课中的质化描述

质化描述评价是指评课者用语言或文字对授课情况进行描述性的评价,主要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说。近几年有研究者还对上面五个方面进行细分,赋予一定的分值,根据达成度分等次给分,最后评出总分。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以及多年的评课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一看面,二看线,三看点,四看辅助线”来描述评价一节课。一看面:即课的整体效果。主要看课堂是否整体把握住学科体系,在学科体系中展开教学;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看课的结构与安排是否合理,课堂教学节奏是否合理;看课的目标达成度,即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二看线: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条主线。师生互动、交流,达到共同成长,教学是否关注到主体与个体的成长。具体一条是教师教的这条线,从教师的语言、教态、机智、亲和度、课堂表现、教学基本功、教师情绪等方面评价。另一条是学生学的这条线,从学生学得如何、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愉悦度来考量。三看点:即课堂教学的亮点、创新点、个性特色。可以是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有特色,也可以是师生教与学认知的碰撞点、课的延伸点的绝妙处理,还可以是教师教学的个性特色,他人难于模仿雷同的,不能是大家都差不多的。四看辅助线:即教学的辅助与服务。考量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情况;多媒体的合理应用情况;作业的布置与反馈情况;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方法的指导情况。从以上四个维度来描述一节课已是较全面准确的,对单课堂也能较好地评说,但他取决于评课者的专业水平、经验,没有固有标准,是一种模糊评价,比如课堂教学怎样的节奏才能算是合理呢,没有量的限度;学生的参与度如何计算;教师的提问、讲解、追问等语言行为是否合理等等。这就需要有量化的分析。

二、化学评课中教学行为的量化分析

我们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选取东北师大郑长龙教授在《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对教学行为的分类法,即语言行为、指导行为和直观行为三类,具体如下:

语言行为 直观

行为

指导

行为

启发式提问

追问

设问

强调

过渡

总结

指正

学练

法习

指指

导导

表1课堂教学行为分类

根据评课的要求和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易于记录关注的点,我们只选择其中几项重要的教学行为进行统计比较,通过比较、分析让教师们从量的观点认识教学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从量化的观点来评价一节课。下面以《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学习《盐类水解》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衡特征及移动原理,并讨论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本节内容包括盐类水解和盐类水解的利用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内容。教材在设计上先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并不一定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并通过讨论活动从宏观上认识并概括出盐的组成与其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这是第一层。在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后,教材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教材分类讨论了盐在水溶液中形成弱酸或弱碱的过程,分析了这一变化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盐溶液酸碱性的本质。第二部分实际上是讨论平衡移动原理在盐类水解平衡上的应用,及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第一课时的知识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掌握水解的规律,学会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课堂教学时间控制分析

表2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

引入

(分钟) 展开(分钟) 小结

(分钟)

老师 7 盐类水解规律 盐类水解实质 水解离子方程式 4

8 9 14

从教学时间的分配来看(见表2),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在引入时,先复习初中碱跟酸反应生成盐的类型归类,为后面讲解盐的类型与其水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打下伏笔,接着由学生生活中玩过或抹过肥皂水的滑腻感引出氯化铵水溶液与镁条的实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并提出学习目标,这样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准备解决的问题上来,讲课很顺又节约时间。在水解规律,水解实质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分别用8、9、14分钟,从本课的重点、难点分析是合理的,课堂节奏较好,结课用了4分钟,结合课本练习的讲评归纳本节学习内容。在水解实质中,老师抓住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醋酸根结合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生成弱电解质,使氢离子浓度降低,促进水的电离,溶液呈碱性。既简单明了,又抓住本质。接着让学生依据例子自己解决氯化铵的水解,将教材中其余盐的水解的分析,改成问题解决由学生自行解决,既能及时巩固刚刚学习的分析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在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老师用14分钟,时间充足,练习到位,易错点点拨到位。结课用了4分钟,归纳引导好,指导学生学法。

(二)课堂教学行为时间控制分析

表3课堂教学行为时间表

教师类别 教师展示、实验讲解

(分钟) 师生互动、问答

(分钟) 学生小组活动(分钟) 总教学时间(分钟)

老师 时间 25 11 6 42

占总课时比例 59.5% 26.2% 14.3%

从课堂教学行为时间上看(见表3),讲解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59.5%,讲述时间太长说明老师没有采取实验探究教学,在时间统计时我们将教师展示、演示实验计为教师讲解,老师总体安排合理,讲解时间若扣去演示时间8分钟,对本节属概念教学是合适的;从课堂上学生小组活动的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14.3%,老师给学生留出了比较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实验现象和练习,课堂上老师演示实验操作完,五支试管分五组让学生传递细致观察,讨论实验现象,另留出3分钟来让学生练习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时间充分有效;老师课堂上师生互动、问答的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26.2%,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在和教师的对话和交流中学习的,师生问答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交流分析水解的规律和实质,教师给与及时的反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紧凑,思维流畅,有老师对这节课评价为“行云流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的有效性分析

表4提问情况统计表

提问次数 单独提问次数 提问停顿(在3秒以下的次数) 学生个别回答人次 “是非型”提问的次数 提问后学生沉默次数

老师 70次 2 0次 2人 0 0

从课堂提问的次数来看(见表4),提问70次,老师采取的是“引导、讨论”为主的启发教学,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故整堂课都是在师生的问答、讨论、交流中完成的。还有老师善于设计台阶式问题,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连续性较好;如在剖析水解本质时,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溶液显碱性的本质是什么?②是由CH3COONa溶液中哪种离子引起的呢?③为什么CH3COO-会引起这种变化?这样设计的思考题,既切合学生实际,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思维起点逐渐向终点延伸,最终得到了答案。

老师提问次数多,但提问很多是对学生的启发式提问,在课堂上没有出现“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低效提问,这个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评课中,评课者有意识记录教学行为时间,次数,在评课中把量化化分析和质性描述有机结合起来,会达到有理有据的评说效果。这样,才能让上课者恍然大悟,让听课者茅塞顿开。

参考文献

第2篇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难点】

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习方法】

自学法

交流讨论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与锌反应的是硫酸溶液中的 溶质、溶剂、溶液是什么?

2、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

【课堂探究】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题1: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交流讨论]解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总结]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解出硫酸溶质的质量。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两种计算类型。了解了不同计算类型的关键点,并会分析题意,能找准各量之间的关系。

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例题2: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步骤?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在30

℃时,将10

g食盐溶解在40

g水中,该食盐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为( )

A.10%

B.25%

C.40%

D.20%

2.从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5

g,所取出的溶液与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无法判断

3.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1000

g生理盐水给某病人输液,进入病人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

A.0.9

g

B.9

g

C.90

g

D.18

g

4.某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100份质量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溶质 ②在110份质量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溶质 ③在100份质量溶剂中含有10份质量溶质 ④在90份质量溶剂中溶有10份质量溶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在一定温度下,往某饱和溶液中加入原溶质,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A.不变

B.减小

C.增大

D.无法判断

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下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④⑤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二、填空题

1.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食盐溶液50

g,一般可用________称取________g食盐,再用________量取________毫升水,倒入已盛有食盐的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搅拌即可.

三、计算题

1:50

第3篇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化学需氧量重铬酸钾法(CODcr)和高锰酸盐指数法(CODMn)都是反映水体受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因此,对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变化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

重铬酸钾法和高锰酸盐指数法是用两种不同的氧化剂在各自的氧化条件下测定的。重铬酸钾法是指在强酸并加热条件下,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高锰酸盐指数法是指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量。

重铬酸钾法在规定条件下,芳烃及吡啶难以被氧化。而高锰酸盐指数法在规定的条件下,许多有机物只能部分被氧化,易挥发的有机物也不包含在测定值之内。重铬酸钾法(CODcr)的氧化能力理论上达到98%,实际氧化能力可达到100%。高锰酸盐指数法的氧化能力理论上可达到58%,实际氧化能力只能达到40%左右,清洁地表水中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大约为3.5:1或2.5:l的结果。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九寨沟属长江水系嘉陵江的上游区域,由南向北汇入白河,白河与黑河在九寨沟县两河口汇合后始称白水河,白水河在甘肃文县境内汇入白龙江。白水河水质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九寨沟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本文通过研究白水河地表水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为建立河流水体污染预防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1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

1.1 样品采集方案

实验监测点的布设遵循《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法》并结合具体情况,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九寨沟县城的白水河设置了红岩林场、龙康二级电站、岭岗岩、青龙桥、县城马踏石5个监测断面(详见图1),使用定位仪(GPS)定位,每月采集1次水样。

红岩林场是白水河的源头,龙康二级电站在九寨沟景区上游2公里左右,岭岗岩在九寨沟下游500m左右,县城马踏石是在县城下游1公里,青龙桥断面为四川省与甘肃省交界处。

1.2 样品保存及分析方法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的规定进行,水样采集后自然沉降30 min,取上层非沉降部分进行分析。分析测试方法为《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法GB11914-89》和《水质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GB11892-89》。

(1)重铬酸钾的测定步骤:取20mL水样置于加热管中,准确加入10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30mL硫酸-硫酸银溶液,加热回流2小时。加约80mL水稀释至140ml后,加3滴试亚铁灵作为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

(2)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步骤:取100mL水样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5mL 1:3硫酸和10mL 0.01mol/L高锰酸钾溶液,水浴加热30min后,趁热加入10ml 0.01mol/L草酸钠标准溶液,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

2 结果与讨论

从图2和图3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趋势来看,水样3到7月的浓度要高于其它月份。

根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实验数据,计算出该水体的化学需氧量与高锰酸盐的比值平均为2.71:1的关系,在2.5:1-3.5:1之间。

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两者存在如下的线性关系(如图4所示):

y = 3.337x - 0.7519

r=0.8167

y ——化学需氧量浓度(mg/L)

x ——高锰酸盐指数浓度(mg/L)

r ——相关系数

变量x和y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进行检验。

由α=0.05,根据样本数60,自由度58,查《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到rα=0.25。

因为│r│=0.8167>0.25,线性相关非常显著。

其中,各监测断面的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之间的相关分析见表1。

由于以上5个断面的样本数相同,所以rα同为0.58,且每组的r值都大于0.58,可以证明以上各断面的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中青龙桥断面的相关性最好。

3 结论

对于水质指标,大多数江河、湖泊或是大型的采样断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九寨沟县白龙江水质中化学需氧量与高锰酸盐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直线方程y = 3.337x - 0.7519,利用该回归方程可进行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推算。

如前所述,在一定条件下,重铬酸钾对有机物的氧化率高于高锰酸钾,各个水体都有各自的水质特征,掌握了这些规律特征,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水质监测数据的异常值。不同水系的河流因其接纳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等各有不同,其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还需做大量的实测和分析工作,建立的回归方程才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M] .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2.

[2] 刘国尧, 段海波, 刘琴丽. 地表水和污染源样品分析中有关分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探讨[J]. 分析科学学报, 2004, 20(01): 105-106.

第4篇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069-03颈动脉粥样硬化多缺乏明显自觉症状,且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突然发生,往往造成重要脏器不可逆损害,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患者往往预后不良,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1],所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极为关键,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多合并高脂血症,且高脂血症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因[2],所以在预防治疗中控制血脂尤为重要。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诱发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发作和心血管病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3]。瑞舒伐他汀是第三代他汀类药物,其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较其他他汀类药物疗效更为明显,且具有良好的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作用[4],本研究采用3种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研究其剂量与调脂以及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08年5月~2011年5月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110例作为临床研究资料,本组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标准筛选,诊断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且合并高脂血症。将本组患者随机抽样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即5 mg组(A组)、10 mg组(B组)、20 mg组(C组)。A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8~73岁,平均(58.36±3.69)岁;B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47~75岁,平均(57.97±3.87)岁;C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46~72岁,平均(59.63±3.66)岁。所有患者治疗前12周均未接受过他汀类或其他影响血脂的药物治疗,均未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无糖尿病、高血压,无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1.2 治疗方法

本研究3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A组给予5 mg,晚餐后顿服;B组给予10 mg,晚餐后顿服;C组给予20 mg,晚餐后顿服。6个月为1疗程,所有患者接受的其他基础治疗相同。

1.3 观察指标

3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查血脂、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并观察记录其治疗前后变化,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经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血脂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均可有效降低TC、TG、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P < 0.05或P < 0.01),但总体疗效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P < 0.05或P < 0.01)。见表1。

表1 3组患者血脂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x±s,mmol/L)

注:各组间相比,*P < 0.05,**P < 0.01;与A组相比,#P < 0.05,##P < 0.01;与B组相比,P < 0.05, P < 0.01

2.2 3组患者血脂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比较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均可有效降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P < 0.05或P < 0.01),但总体疗效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P < 0.05或P < 0.01)。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本研究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经过观察,仅C组出现1例患者短期转氨酶轻度升高,2周后复查好转,3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3 讨论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先累及的血管[5],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标志,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发展也反映了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征的疗效。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6],动脉硬化患者往往会合并高脂血症,故而调节血脂对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尤其关键,通过观察血脂水平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内膜-中膜厚度可以良好的反映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7]。另外高脂血症还会导致动脉血管舒张功能受损,致使血压升高,加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调节血脂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以及防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意义重大[8]。

瑞舒伐他汀是新一代他汀类降脂药物,是全合成单一对映异构体化合物,有研究[9]证明其对HMG2CoA还原酶的抑制作用较同类药物更强,另外瑞舒伐他汀对肝脏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竞争抑制作用以及降脂作用均较其他现有他汀类药物更强,可显著提高患者降脂达标率[10],另外其还具有药物相互作用小,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年龄以及性别对药代动力学无影响,半衰期长,只需每日1次,服用方便,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

本研究采用不用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并观察其血脂指标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发现瑞舒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TC、TG、LDL-C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可以有效升高HDL-C水平,且剂量越大疗效越明显,说明瑞舒伐他汀药效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临床用药应该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剂量。3种剂量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过在大剂量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的转氨酶升高和消化道反应,说明大剂量治疗时需要密切观察,与低剂量组相比安全性较低,但不排除本研究受到样本数量不够大的制约而出现误差,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抽样研究确定。

综上所述,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经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疗效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其调脂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等作用显著,不同剂量治疗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可以临床推广,但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与疗效相关曲线仍值得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抽样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国富. 老年心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山东医药,2008,48(25):66-67.

[2] 李玉静,陈宏强.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1):110-111.

[3] Johnson NP,Gould K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concept; resting myocardial perfusion heterogeneity quantified bymarkovion analysis of PET identifies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early ath2 erosclerosis in 1 034 subjects[J]. J NuclMed,2005,46(9):1427-1437.

[4] 牛甲民,尹杰.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哈尔滨医药,2010,30(2):19-21.

[5] Cohn JN,Duprez DA,Grandits GA. Arterial elasticity as part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of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drug treatment[J]. Hypertension,2005,46(1):217-220.

[6] 丁绍祥. 脂质代谢失调作为慢性应激原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154-2157.

[7] Cannon CP,Braunwald E,McCabe,et al. Intensive versus modcrate lipid lomering with statiom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N Engl J Med,2004,350(15):1495-1540.

[8] 马杰,徐新娟.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1):55.

[9] Nissen SE,Nicholls SJ,Sipahi I,et al. Effect of very high-intensity statin therapy on re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the ASTEROID trial[J]. JAMA,2006,295(13):1556-4565.

第5篇

辅助使用结构化学教学网页,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采用讲授、讨论、练习、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互动,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考核方法学生们的课堂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而学生们的结构化学笔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督促学生听课和练习结构化学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结构化学的积极性。

结构化学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分配各章的分数,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等情况;命题内容涉及面广,每一章主要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与综合等部分,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调整各部分命题内容的分数比例。评分时,教研组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对每一位学生做到评分公正、规范,这样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教学质量的好坏。

丰富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结构化学的教学质量实验教学是学生对理论课基础知识的感性认识过程和理解、掌握过程,是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在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结构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材学院省重点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测定结构的X射线粉末衍射仪,气质联用仪,400MHz核磁共振仪和荧光光谱仪,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眼界。

第6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新教材更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树立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新教材更贴近生活,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空间,新教材将知识化整为零,降低难度。

二、体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自愿、主动地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不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

三、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初中化学课程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阶段和启蒙阶段,初中化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化学家,而是要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平等、愉快、主动的学习过程养成对化学学科的真实感情,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利于较好地发挥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化学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例如,有如下一道计算题,希望学生给出尽可能多的解法。

[例]把一氧化碳通过加热的质量为4g的赤铁矿粉(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待完全反应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质量也不改变),称得固体的质量为3.04g。计算:

①有多少克铁被还原出来?

②该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以下解法:

【方法一】恒量法

【解】设杂质的质量为x,则氧化铁的质量为4g-x,生成铁的质量为3.04g-x

Fe2O3 + 3CO 高温 2Fe + 3CO2

160 112

4g-x 3.04g-x

160/112=(4g-x)/(3.04g-x)

x=0.8g

则生成铁的质量=3.04g-0.8g=2.24g

Fe2O3%=3.2g/4g×100%=80%

答:①有2.24g铁生成②原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方法二】差量法

【解】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被还原出来的铁质量为y

Fe2O3 + 3CO高温 2Fe + 3CO2 固体质量减少

160 112 160-112=48

x y 4g-3.04g=0.96g

160/x=112/y=48/0.96g

x=3.2g y=2.24g

Fe2O3%=3.2g/4g×100%=80%

答:①有2.24g铁生成②原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方法三】化学式法

[解]固体减少的质量为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

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则有:

160/16×3=x/(4g-3.04g)

x=3.2g

则被还原出来的铁质量为:

3.2g-(4g-3.04g)=2.24g

Fe2O3%=3.2g/4g×100%=80%

答:①有2.24g铁生成②原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途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石,是化学理论的支柱。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重视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下,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生如下的变化:由教师的灌输向引导转变,对照步骤实验向设计探究实验发展,由验证实验向探究实验的发展,由人为的实验界限向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转变,由课本、课堂、学校走向生活、社会。

六、及时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生不易把握,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作适时的归纳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如在教学完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条件之后,我把常见离子间的反应归纳如下:

第7篇

分层教学现如今已经在教学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应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不至于出现顾头不顾尾的情况,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高效性和人性化。在职业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是教学历程的一个很大的进步,如今的社会存在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更新教学手段以及研究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措施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所以,在职业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一、 职业化学教学分层教学的目的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因材施教。在现代化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化学水平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教育生源组成复杂,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必然会造成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造成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同时成绩差的学生更加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职业化学教学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二、 职业化学教学分层教学的措施

(一)教学对象分层。由于接受职业教学的学生数量过于庞大,能力方面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教学对象分层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化学的障碍。按文理科来分,可以将学生分为理科生和文科生,因为理科生的化学基础和文科生的化学基础是大不相同的,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才能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再者,一些城市即使是理科生也有可能不学化学,例如江苏等地的理科生可以任意选取自己擅长的课程,而不作为强制,这种即使是理科生,但是在进行职业化学教学的分层教学中依然被归为非化学类理科生。教学对象分层也可以分为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就是依据化学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班,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轻松许多,对于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也会大大的提高。隐性分层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化学水平的了解,在心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范围,对于化学基础比较扎实的可以鼓励他们学习一些更为深层的东西,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对象分层的初衷也是为了整体的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学校的初衷也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 教学过程分层。化学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具有系统性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照书本的顺序,从头到尾来给学生进行讲解,但是在进行职业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整个化学教科书进行整体的规划,决定先讲哪里后讲哪里一定要提前给弄清楚,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来进行教学,而不能盲目的进行施教。比如说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可能对于理科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一定要考虑到文科生的情况,所以,理科生可以适当的辅助一下文科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化学的困难,可以在化学教学顺序上进行以下调整:首先进行各种化学物质的名称、化学符号以及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其次进行各种化学反应现象的讲解,这一部分必须要和试验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各种化学用具拿到教室里给同学们演示化学反应,也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大学生对各类反应的印象,之后为同学们讲解各类化学方程式的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和配平相当于化学的入门基础,这一部分教师一定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最后才应该进行各种有机化学的讲解。应该也这样教学过程来进行分层。教学分层主要是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将化学教学进行分层,从而取得职业化学的教学分层的高效性。

(三) 教学评价分层。教学评价分层能是指在化学考核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对于同一份化学试卷,基础好的同学可能考得也不错,基础差的同学考出来的分数就不是那么理想,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分数来衡量基础知识弱的学生的分数,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一种挫败感和失落感,他们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前一段的化学知识的考核的时候,一定要采用教学评价分层的方法,对于分数高的,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争取下次考得更好,而对于分数不理想的,教师应该仔细分析他们的错误,帮他们纠正错误,争取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采用教学评价分层的方法,对于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可以提问一些与现代社会相关的一些知识,鼓励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把眼光扩向世界,鼓励他们将化学的学习融入到生活当中去,而对于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提问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程度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化学教学目标的基准,也是分层教育的一重要的方面。

第8篇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比较容易兴奋的,尤其是一些生动、直观的实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适当地渗透一些问题是很有效的。如,在讲氧气的性质时可以讲: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磷在氧气中燃烧,有大量的白雾产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这类题目让学生思考,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对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有帮助。

在初三化学的教学内容中,一些知识比较抽象,比如分子、原子和元素的知识、溶解度的概念等,如果用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一味强调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掌握起来也颇感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好这些知识而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骤减。笔者在教学中编了一些辨析题,让学生通过否定与肯定,正确与错误的讨论,去伪存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以下笔者在概念教学中采用的一些辨析题:

(关于原子的)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原子不显电性,说明原子内电子数=中子数;

(2)原子是最小的结构微粒;

(3)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4)氧原子核内有8 个中子,说明它的核电荷数为8;

(5)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说明1 个氢原子重1 克。

二、把握难度,循序渐进

在日常测验、考试中,对试题的难易把握是很严谨的。我们有一条原则,不出偏题、怪题,不出学生没有学到的知识的题,不出内容重复的题。题目量要足,覆盖面要广,但难度要控制。比如在化学用语的题目中这类题目是比较难的:“某镁粉和氧化镁粉末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其中镁粉的质量分数为____。” 我们用它压轴。但类似“在硫酸亚铁和硫酸铁的混合物中,硫的质量分数为22%,则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A. 34% B. 44% C. 66% D.无法确定”属于偏题,我们则坚决摒弃。

在平时学生作业中,如遇到没有教过的知识,或者怪僻的题目,我们也坚决删掉。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做作业主要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若经常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反而会增加学习的恐惧感,使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受挫,这样反倒适得其反。

三、日积月累才能出好题目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平时学校的测验、考试题都要原创的话,是不现实的。但怎样利用现有的题目,改编成符合教学要求、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整体试卷难易的题目,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比如这道题:“已知A、B 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A、B元素的质量比为2∶3,其原子量之比为2∶1,又知A 元素的化合价为+n,则该化合物中B 元素的化合价_____”若要降低难度,只需在其原子量之比为2∶1 后面加一个问题:“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便可以了。

又如这样一道中考题:“在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析出的少量金属是_____ A 铁和铜、B 铁和银、C 铜和银、D 只有银”中考以后的各种试卷中,这道题经常出现,笔者觉得这道题不错,它既考查了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盐酸与硝酸银的反应的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照搬,就题讲题,大部分学生只能掌握一点。若能举一反三,效果会更好。下面是笔者让学生考虑的一道题:在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可能有下列情况:

(1)若反应后铁有剩余,则此时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2)若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所得的固体物质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固体物质中一定有,可能有。

第9篇

一、改死记硬背式的基础性作业为趣味性作业

要使作业具有趣味性,教师平时要注重丰富自己知识,关注科学发展、社会热点,并注意它们跟化学的联系。如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性的作业:

如图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都可以观察到木条复燃,但是,在甲中燃烧比乙中燃烧更旺。

上述试验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

上面的作业设计跟简单地让学生回答“氧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比,显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改枯燥的计算为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既包括完成实践任务的作业,也包括解释实践中的问题,以及在实践情境中的作业。实践性作业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学习《化学肥料》一节后,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小花家的庄稼生长不茂盛,叶色细小、发黄,还出现了倒伏现象。父亲让小花去一家肥料公司买化肥,该公司的化肥售价如下:

小花只带了300元钱,他稍作思考便购买了两个品种的化肥,而且花钱最少,购得所需的营养元素总的含量最多,试问:

⑴小花家的庄稼缺两种营养元素,它们是_______________(填“N”、“ P”、“ K”)。

⑵你认为小花除买了碳铵化肥外,还买的另一种化肥是_______________。

这种设计跟直接考查“计算上述几种化肥中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及用300元钱买哪种化肥所含营养元素多”相比较,上述设计是任务驱动式作业,更有实际价值。

三、改单一的知识考查为情境性、开放性作业

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因这类作业,大多都跟某种情境联系在一起,所以,设置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会应用知识,能促进学生通过思考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例如,在上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节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内容开放性作业:

一定条件下,同一反应进行的快慢与反应物的质量分数成正比 。现用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 30%硫酸溶液与过量的镁粉反应,为了使反应慢点进行而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所用的硫酸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____:A.氢氧化钠B.水C.氧化镁D.碳酸钠溶液。

上面的作业比直接考查“加入溶剂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会怎样变化?”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四、利用家庭小实验,增强学习兴趣

家庭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实验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上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我布置了下列作业――在家里完成下面实验:

将一个干净的鸡蛋放入玻璃杯中,再向杯中倒入食醋,使液面高于鸡蛋大约2厘米,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