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1: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冠心病疾病;治疗效果
在临床上,冠心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而且随着近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三大杀手之一[1]。目前,该类疾病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但疗效并不显著,为了提高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我院随机选取了90例患者对活血化瘀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45例,其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43~67岁,平均(54.5±6.1)岁,病程1.5个月~22年,平均病程为(5.6±1.9)年。观察组共4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42~69岁,平均(54.4±6.3)岁,病程1.5个月~21年,平均病程为(5.8±1.7)年。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法,具体为,患者需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批号为H10930189),2次/d,20mg/次;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山西省临汾健民制药厂,生产批号为H14023070),1次/d,0.1g/次;口服辛伐他汀片(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H20056876),1次/d,20mg/次。观察组使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基本的中药方为黄芪、丹参各30g,川穹20g,麦门冬、桂枝各15g,妊娠、玉竹、生地、赤芍、炙甘草等各12g。若患者痰浊,则加入12g瓜蒌和薤白;若患者寒凝,则加入3g细辛和9g附子。加水煎服,1剂/d,分2次用完。两组患者均以28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指标[2]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ST-T缺血性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和心电图ST-T缺血性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心电图ST-T缺血性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当P
2 结果
经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传统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因为冠心病属于心气亏虚,气化不利使痰瘀内结而发病的,所以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益气补阴和活血化瘀[3]。在基础方中,黄芪和人参为固本培元的上品,而麦门冬、玉竹和生地的主要功效就是滋阴降火;丹参和赤芍主活血化瘀通心络;加上适量桂枝可以调和阴阳,起到止痛通阳的作用;炙甘草则可以健脾养胃。上述药材一起使用可以充分发挥温阳止痛、活血化瘀和益气补阴的作用。
在本组的研究中,使用活血化瘀法方法治疗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比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高出11.1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表明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根据中医学为理论,使用益气养阴和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冠心病疾病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文娥.活血化瘀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运用[J].中外医疗,2013,12(36):196-198.
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3月在我科行介入治疗的病人251例,发生心血管迷走反射11例,约占1.1%。其中男
7例,女4例,年龄36~70岁,平均48岁。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
2发生时间分布
15例CVVR发生于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其中穿刺时出现1例,冠脉支架植入时1例,冠脉支架术后拔管前1例,拔管时8例,拔管后压迫止血时3例,拔管后1h出现1例。
3临床表现
CVVR可表现为严重的心动过缓,心率减慢至30~45次/min,血压下降,收缩压
4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分析
本组冠脉介入术大部分选择经典的股动脉部位。穿刺时出现2例迷走反射,由于患者过度紧张,有恐惧感,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加强,刺激左室及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植入支架时出现1例迷走反射。是造影导管或指引导管刺激冠脉所致。支架术后保留动脉鞘时出现1例,考虑为保留鞘管固定不妥善,使鞘管尖头部持续刺激血管壁引起疼痛不适而使迷走神经兴奋或者带鞘侧肢体不适当运动,如曲腿、侧卧等致使动脉留置血管鞘远端触及动脉血管内膜,而发生迷走反射。拔鞘管时和拔鞘管后压迫止血时出现11例迷走反射。原因:(1)拔管时股动脉收缩,其内皮对鞘管牵拉刺激敏感,而血管内皮上分布丰富的迷走神经末梢,继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反射的发生。(2)拔除动脉鞘管后予以局部压迫,由于压力作用,使压迫局部血流阻力增加甚至中断,导致压迫近端动脉张力增高,血管被动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拔管后1h出现1例,考虑患者术中出汗较多,术后惧怕床上排尿,进食饮水不足,加之造影剂的利尿作用,术后局部压迫不当,渗血较多,使血流量相对不足。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反射〔3〕。
5迷走反射的预防
手术时注意术中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分散其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专心与术者配合。要充分局部麻醉,完全阻断刺激冲动的传入,尽量减少导管对血管的刺激。操作应轻柔,严密监护中心环节,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视情况可给予适当补液,一旦出现迷走反射立即给予对症处置。
手术后注意术后回到病房,立即予以床旁心电血压监护,医护人员要多巡视,多看望患者,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释。有些患者看到自己被仪器束缚,再加上仪器发出的异常声音(如因干扰而发出的报警声音等),心理上可能产生极大的恐惧感。因此,使用各种仪器时,要仔细讲解,使患者了解目的;停止使用仪器时,也要讲解清楚,使患者解除后顾之忧。必要时,陪伴在患者身边一些时间,予以安慰、心理支持。
6拔管时注意
拔管前建立静脉通道,备好阿托品、多巴胺、氧气等抢救药品和器材;向患者讲解拔管后压迫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及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避免增加患者的负面情绪,指导患者排空膀胱。拔管同时与病人交谈,询问有无不适,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和紧张感。拔管动作轻柔,两侧股动脉同时有伤口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压迫时位置要准确,不要大面积猛压,力量要适宜,用力均匀,不要时紧时松。拔除动脉鞘管前,使用2%利多卡因5ml鞘管周围局部浸润麻醉。以食指和中指按压15min,观察局部无出血后,采用绷带“8”字加压包扎。指压及绷带加压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避免包扎过紧压迫股动脉,导致血管牵拉,引起迷走神经反射。若穿
刺部位有出血或剧烈疼痛,应拆除绷带,重新压迫止血包扎,避免出血,解除疼痛。
7拔管后注意
拔管过程中及拔管后1h内、特别是30min内,给予心电、血压监护,严密观察心率、血压、面色、出汗及精神状态等情况,询问患者有无胸闷、恶心、头晕等不适,一旦出现情况,及时给予处理。术侧肢体制动6~8h,嘱病人4~6h内勿用力抬头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压引起伤口出血。平卧24h无异常后可下床活动。
8血容量不足的预防
患者术前禁饮禁食时间不宜太长,一般2~4h为宜。术后指导患者及时进食,但进食不可过多或过快,防止胃肠道剧烈扩张引发迷走反射。适当多饮水,饮食应易消化、流质、少量多餐,勿进牛奶、糖等易产气食物。进食少者适当补液,避免血容量不足、低血糖反应。
9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迷走反射的抢救一旦发现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应立即将病人平卧或头低足高位,吸
氧;血压明显下降时,应迅速静脉推注多巴胺10~20mg,继而以250ml生理盐水+多巴胺100mg持续静滴,直至血压稳定,并快速静脉滴注平衡盐、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心率明显减慢时,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阻断迷走神经,1~2min内心率无变化,可再追加0.5~1mg。
参考文献:
[1]李华珍,王红,梁文武.心脏介入术拔鞘管后血管迷走反射15例发生原因与防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8).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血管病; 治疗; 护理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从以前的1%增到了3%,当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达到了3千万人,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于心血管病,已经罹患心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再发血管事件的风险非常高,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成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增加2~4倍,已经成为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1-3]。对于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在内的所有危险因素,并进行抗血小板、戒烟、限制酒精摄人等综合治疗,方可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4]。本组研究回顾性评估分析本院120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治疗和护理前后的血压、血糖、心电图等指标,以期指导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以促进糖尿病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0年4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1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45~86岁,平均(54.6±5.4)岁,糖尿病病史为0.4~20.5年,平均(5.0±6.2)年。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
1.3 综合护理干预
1.3.1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让患者详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糖尿病的病情发展、治疗和预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避免产生不良情绪,能积极配合疾病的治疗和检查,同时能加强自身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3 有效进行体育锻炼 患者可根据自身糖尿病病情、体质和有无并发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不宜过于强烈,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可选择强度较轻微的运动,如伴有心梗,应卧床休息,休息时间宜超过2周,2周后才可以考虑进行一些强度较轻的活动,没有明显相关症状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加大活动量。
1.3.4 心理护理和不良习惯纠正 要使患者控制、调适自己的日常情绪,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必要时积极安抚、疏导患者不良情绪,避免患者因不良情绪而消极对待疾病。指导患者戒除吸烟、酗酒和不良饮食习惯,提高患者的医从性,使患者按医嘱定时服药、治疗,定期监测血糖。
1.4 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以下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一条以上者均可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1)典型心绞痛和心律失常,有心肌梗死病史,心电图示心ST-T改变,符合冠脉供血不足,或有包括房性或室性奔马律在内的严重心律失常,或有扩张性心肌病及不能查到其他原因的心力衰竭;(2)血压多次超过140/90 mm Hg高血压患者;(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有微血管瘤、出血、软性或硬性渗出,眼彩超可见玻璃体出血或新生血管机化膜[6]。
1.5 观察项目 120例研究对象在内科常规降血糖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前后的平均血糖、血压和心电图指标,随访时间为出院后至出院后1年。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3 讨论
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7],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密切的关联,同时随着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增加,个体出现2个或2个以上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逐渐升高[8]。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常以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改变最明显,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9],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血管病变往往呈弥漫性,狭窄的严重程度更重一些[10]。由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具有如此大的危害性,因此临床在早期治疗上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和综合护理干预,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促进糖尿病患者疾病和并发症的治愈。
本次研究中,对参与研究的治疗组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早期给予内科常规降血糖治疗和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调控饮食、心理状态和指导体育锻炼等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在治疗后,通过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记录的血压、血糖、心电图等糖尿病和心血管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组的糖尿病和心血管指标异常例数、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除了要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和各种对症治疗之外,还要在护理上给予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这样才能在治疗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心电图等糖尿病及心血管病指标,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胜.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相关性研究及处理进展[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1):74.
[2]李静,李希,冯芳,等.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血压控制现状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9(7):497-501.
[3]李光伟.关注血糖达标与低血糖风险之间的平衡-谈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降血糖治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1):1-3.
[4]陆菊明,金楠.抗血小板治疗及戒烟与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防治[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8,3(5):316-321.
[5]刘保平,孙保艳.护理对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液透析中并发心血管病的治疗影响[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4):224.
[6]孔祥海,汉京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8):93.
[7]叶莉,何东喜,温丽梅.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69-70.
[8]王淼,赵冬,王薇,等.北京地区1359名非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4):366-369.
[9]周云.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临床因素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81-82.
【关键词】 中年人 冠心病 血脂 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临床证实,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年轻化的趋势,据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已达2.3亿,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的约300万人,平均每死亡3人中就有1人是心血管病[1]。而血脂异常作为冠心病和缺心性脑卒中等心脑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心血管病的发病有重要影响[2]。为了探讨中年人心血管病的血脂代谢水平及治疗前后对其的影响,本文对日常门诊80例心血管病不同健康壮况中年人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2009年12月日常门诊病人,共收集有效病例80例,分心血管组与健康组两组,其中冠心病组40例,男34例,女6例,年龄(55±11.2)岁,健康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49±10.7)岁,均为常住居民,具有代表性。
1.2 方法
1.2.1 通过制定统一的临床资料表,对患者年龄、既往史、吸烟、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poA1、ApoB等相关资料进行记录。
1.2.2 嘱病人抽血前48小时内少吃油腻食物,空腹12-14小时于第二天清晨抽血,分别用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用直接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HDL-C),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poA1、ApoB,仪器采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原装试剂。
1.2.3 诊断标准 以TC>5.72mmol/L、TG>1.70mmol/L、HDL-C
1.2.4 治疗方法 采用心理干预、营养膳食、处方运动、药物配合、健康指导等5项综合措施运用的方法进行治疗,以15天为期进行前后血脂代谢水平检测。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D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间脂代谢水平对比表
表1 治疗前两组间脂代谢水平对比表(x-±SD)
注: 与健康对照组比, **P
从表1可见,冠心病组与健康组对照比较,TC的P均
2.2治疗后两组间的脂代谢自身前后对比(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间的脂代谢自身前后对比(x-±SD)
注: 各组自身前后对比,*P
3 讨论
3.1 血脂与冠心病存在着密切关,但血脂异常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多样性,血脂中不同组分对心血管病的影响也不同,仅笼统地用高脂血症来认识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也会显示理论和应用上的不足[3]。
3.2 高TC、低HDL-C血症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得到临床证实,本文也得到了证明。本资料说明,中年人冠心病和血脂代谢异常仍以高TC、低HDL-C为主,TG也有影响,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poB增高不明显,说明中年冠心病载脂蛋白代谢异常以ApoA1降低为主,这与有关文献报告类似。
3.3 诱发血脂异常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区、饮食营养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血脂异常发生率的升高,血脂异常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于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年人群,面临激烈的竟争和日益巨大的都市生活压力,生活节奏快,往往忽视身体的一些早期预警,因冠心病猝死事件常有发生;对于该人群,应提高早期血脂异常检出率,尽早干预,从而降低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发生。
3.4 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的治疗对冠心病的脂代谢紊乱有较好的干预效果,治疗采用5项措施,对心情血管疾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大于单一的药物治疗,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疏导的观点,因此疗效得以提高,虽然对对中年人观察的例数不多,但所取得的效果说明,对中年人心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值得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胡盛寿,孔灵芝.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7[M].北京: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2008:2-34.
【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的心血管病患者在采用介入相关心理问题的其护理方法体会。方法: 这对这一治疗护理过程我们对 60例心血管病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观察比较干预前后这些患者的恐惧情绪变化。结果: 对于所有患者干预后恐惧发生率及程度与干预前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减低患者恐惧情绪,使心血管病在治疗过程中加快康复的速度。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心理护理 对策研究
就目前我国的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其数量在日渐增加,越来越成为临床的常见病,这种疾病的特点表现为发病急、病情恶化严重、患者身体内神经组织异常,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情绪变化也是十分复杂的。就目前国内各大医院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来看,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诊疗法治疗心血管病,可是这一治疗方法很容易使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害,造成的心理上的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在进行治疗时很多患者会有心理问题产生,对这些心理异常反应加以重视导致病情经常反复同时也加重病情造成我们治疗的难度加大。所以,在心血管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适当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想法,并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心血管病治疗的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在近2年的时间内,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60例,都经过CT和临床确诊。患者年龄均大于0岁,病程大于2周,60例患者中,没有明显的失认、失语等表现不能进行常规检查、精神上均无障碍,没有病情严重到不能进行常规检查的患者。
1.2 心血管病治疗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
1.2.1 恐惧:患者由于对介入诊疗的过程在很多时候还存在空白的误区,对相关知识了解不深,过多的担心实施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造成精神上很大的焦虑,担心并发症的产生,所以,患者精神高度紧张且饮食不正常,睡眠不好,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
1.2.2 焦虑: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都采用介入诊疗,大部分的患者治疗中所选用的材料也都是进口的产品,费用方面相对较高,为患者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另外,由于患者对手术缺乏信心,在治疗前情绪一般都不是很好的状态,甚至怀疑治疗水平导致自身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焦虑异常情况;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长时间卧床不起,四肢不能活动,产生腰酸背痛等临床表现,更加促进了患者的焦虑情绪。
1.2.3 抑郁: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的血管患者都是处于疾病缠身,身体活动不便的状态,这就使得这些患者产生了怀疑药效甚至越发担心会产生突发性心心梗死的问题。患者将疾病治愈完全寄托到手术治疗上,但治疗后的疗效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控制的十全十美,患者情绪极为低落,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因素。
1.3 心血管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1.3.1 我们要想在治疗的过程中使得患者与医护人员关系融洽,一般我们采取的方式都是患者刚刚进入医院给予最大程度上的关心,这主要是患者在最初的时候对周围人与环境不是十分熟悉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帮助他们尽快的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员,使他们减少对新环境的孤独感,让他们感觉到医护人员的关系,使得他们完全信任医护人员,从而是医护人员的关系变得融洽。
1.3.2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增强患者认知 作为我们医护人员,并需做到时时刻刻的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症的治疗方法和在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注意问题,引导患者接受介入诊疗,以影像的方式为患者讲述治疗过程,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达到积极治疗的目的。
1.3.3 治疗过程中的行为干预 在很多时候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用特殊的方法使患者放松,尽可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例如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谈一些轻松的话题,将患者注意力转移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
1.3.4 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干预 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危害性,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深入交谈,运用沟通技巧引导其说出内心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通过介绍手术成功病例进行现身说教,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毅力;
2 结果
2.1 评定标准 针对我院以往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24小时总体情况来看,手术后再次进行心理护理30分钟,随后对患者进行恐惧方面的情绪评定:1级表现为没有恐惧心理或仅仅有较轻的心理不适感,患者有轻度恐惧,并不回避。2级表现为患者有恐惧心理并产生回避心理。3级表现为恐惧感异常强烈,需为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才能将患者情绪保持稳定。
2.2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
2.3 结果入院 24 h ( 心理护理干预前),有10人恐惧情绪为Ⅰ级,18人恐惧情绪为Ⅱ级。12人恐惧情绪为Ⅲ级。术前 0.5 h( 心理护理干预后) 有22人恐惧情绪为Ⅰ级,13人恐惧情绪为Ⅱ级。5人恐惧情绪为Ⅲ级。两组数据比较P < 0.05。
3 体 会
针对心血管病采用介入治疗,通常患者容易产生头昏及心血管、如头痛、消化呼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尤为突出。此外,疾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介入诊疗患者的心理问题存在个体差异,并且与个人经历、对疾病的认识、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对手术的了解程度、手术实施情况有关,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全程心理护理,使患者顺利接受诊疗,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唐红宇, 迟路湘. 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学术研讨会纪要[J]. 中国心血管病杂志, 2007,(06)
[2] 李翠华. 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相关心理问题及其护理对策[J]. 河北医学, 2007,(02)
[3] 李秋芳, 路丽娜, 薛淑好, 杨霄鹏. 心血管病住院病人心理反应相关因素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01)
演变: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从历史一路走来
1956年4月16日,为遏制我国20世纪50年代肆虐的肺结核病,总后卫生部在122疗养院的基础上,从全军医疗机构及北京协和医院抽调专家及技术骨干,组建了以肺结核为重点的胸科医院,即“阜外”的前身。
1958年,胸科医院移交地方,迁至阜成门外,归属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正式定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9月14日举行开院典礼。
1962年,经国家科委、卫生部批准,阜外医院兼称心脏血管疾病研究所,为以心血管为重点的胸部专科医院。
1994年,阜外医院更名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996年,“阜外”成为首批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1999年,成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京首批11家定点医保医院之一。
2003年,“阜外”开始实施七年制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并贯彻“在阜外做科研型医生”的理念,从住院医生、研究生抓起,不断巩固全国心血管病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地位。
2004年9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阜外”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发展:技术领先
创多个“一流”
“阜外”创建之际,老一辈“阜外人”白手起家,开拓进取,创立了我国心血管病诊疗史上无数的第一;当代“阜外人”更鼓励技术创新。作为集医疗、科研、预防和教学于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诊疗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专业技术在国内外创下了多个“一流”。
国际一流的心内科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内科主要包括冠心病诊治中心、高血压诊治中心、心律失常诊治中心、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心力衰竭诊治中心、临床药理中心、急症抢救中心和介入导管室等。
阜外医院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累计逾万例,其中,年完成冠脉造影8000余例,冠心病介入3000余例,进入国际特大中心行列。冠心病介入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阜外医院的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年完成外周血管介入126例,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外周血管病介入中心,是全国临床试验最大协调中心之一。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及起搏器植入手术等心律失常介入性治疗年完成1400余例,为国内最大、国际大型中心之一。开展项目的种类、数量、死亡率和并发症等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在国内率先开展肺血管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的研究和治疗工作,并开展了肺动脉血栓消融术以及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肺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2002年9月阜外医院在国内首先成立了心力衰竭监护病房,2005年3月成立心力衰竭诊治中心,为心力衰竭的规范诊治和晚期心脏病患者的救治提供新的医疗模式,为开展心脏移植等治疗提供了基础平台。
阜外医院的临床药理中心承担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的项目,几乎涵盖了我国心血管药品临床研究的各个种类,所有完成的试验均被中国、国外药政管理部门一次审批通过。另外,该院的急症抢救成功率达98%,设有急症心律失常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冠脉介入和主动脉夹层等外科急诊手术的绿色通道。
心外科主要医疗疗效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74年成功开展国内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国内首次自制人工生物心脏瓣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90年代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冠状动脉搭桥和小切口瓣膜置换和先心病矫治手术的成功开展,开启了我国微创心脏外科之门。
目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内科主要包括成人外科中心、小儿外科中心、血管外科中心、手术中心。另外,一站式交叉手术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又一大特色。
“一站式”手术让心脏不再等待
近年来微创心脏外科学的两项突出表现是胸部切口的缩短和隐蔽、体外循环技术的避免,比如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等。最近几年,随着腔内介入治疗学和影像医学的发展,另外一种新的微创技术应运而生,那就是一站式符合手术。
2007年6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简称阜外医院)正式宣布,成立由心脏外科、心脏内科、超声科、影像科等科室联合组成的一站式交叉手术中心,为患者提供心血管疾病相关所有手术方面的技术支持体系。该中心的成立在国内医学界尚属首次。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院长介绍说,“一站式”手术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产物,它的基石是日益成熟的心脏外科学,其中就包括隐蔽的切口选择和非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由外科医师使用介入器械,在一个较特殊的手术室内,在实时影像学的指引下,结合其他常规心脏外科手术完成心脏病的治疗。
所谓“一站式”手术,胡盛寿院长介绍说,就是一条龙服务。也就是在同一手术室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心脏外科手术,无需在影像学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患者,从而避免患者的多次麻醉和转运可能带来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一站式”手术室可以及时对手术的治疗进行评价,从而指导手术实施。
一个高分辨率的心脏超声系统是一个“一站式”手术室必不可少的影像学设备。阜外医院最近开展的“一站式”手术,病种从新生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到成人的冠心病合并房间隔缺损,均在心脏超声的指引下完成操作。
实时的影像学技术可谓是“一站式”手术中医生的“眼睛”。手术中,在开胸切口下端的心脏收置心表超声,这样一般可直接获得清晰的心脏图像,从而引导穿刺和直接实时评估治疗。
由于是开胸后使用介入器械,外科医师特有的直视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甚至可以对一系列非常规介入治疗适应症的畸形治疗使用介入技术完成治疗。在开胸后医师可以对合并的心脏病同期实施常规外科治疗如动脉导管末闭的结扎、体肺分流术的实施等。
心脏外科医师面临新的挑战,在许多方面,由外科医师开胸后实施治疗可能更为安全。譬如在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经皮球囊扩张术后大约一半的新生儿因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而需即刻接受体肺分流手术或右室流出道疏通术。外科医师的优势在于可以即刻对明确的并发症进行处理,包括附加手术的添加、体外循环的建立等。但是,胡盛寿院长认为,“一站式”技术也对心脏外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学习更多的影像学知识,去与工程师沟通,设计更好的术中专用的介入设备。心脏外科医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这就需要他们敞开胸怀去拥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一切先进成果,去重新设计更好的手术方法,使创伤更少,疗效更佳。
规模一流的影像医学
放射科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放射科装备了MRI、电子束CT、64排螺旋CT等大型先进影像设备,以心血管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为中心。
在国内率先于1956年开展心血管造影,于1982年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于1995年开展电子束CT心血管诊断,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心血管病X线影像诊断正确率达92%;至今已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20余项,共计5000余例,包括各种先心病的介入封堵、瓣膜病的球囊扩张成形术及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带膜支架隔离术等,总成功率达98%以上,并发症发生率1.7%,死亡率0.06%,治疗项目、数量、效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水平。
核医学科
该院的核医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核心脏病学临床及科研机构。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肌灌注显像、肺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等心血管核医学检查,近年装备了SPECT仪、Bayer-Centaur化学发光仪等先进设备。
应用单电子断层显像仪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无创性方法,检查患者数量在国内遥遥领先,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在国际上首次开展运动试验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诊断冠心病;肺灌注显像亦成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之一。肾显像为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提供重要保障。心肌代谢显像成为评价心肌存活的“金标准”,是冠心病患者手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
超声科
“阜外”的超声科现配备了包括实时三维超声仪在内的18台高档彩色超声仪器,分布于门诊、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等,可满足常规检查、经食管超声、负荷超声、声学造影、三维超声和其他特殊需要。
自建科以来,保持着全国最大组利用超声心动图术前诊断心脏肿瘤的记录,并承担着北京市及全国各地超声心动图疑难病症的会诊任务,超声检查的规模和技术实力均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目前,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方法的建立和提高与发达国家同步,超声诊断心血管病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超声诊断超过9万例。利用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和例数居全国领先,与心外科手术比较诊断完全符合率达97.6%;超声心动图引导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创全国领先;术中超声数量亦达到全国首位,并为心外科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阜外”展望:
【关键词】神经内科;中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87-02
在神经内科临床治疗中,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最普遍多发病症,死亡率高被称为第一杀手,心血管病主要由心脏、血管变异引起的,如:冠心病、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和高血压合体、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和饮食节奏的加快,诱发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对中老年心血管病的诊断要准确,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本院神经内科对158例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指导等做了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天脊煤化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内科,对2011年10月―2014年2月期间的神经内科心血管病患者158例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其中男93例,女65例,年龄在45~93岁,平均(73.6±3.7)岁,10例45~59岁,121例在60~79岁,27例,在80~92岁;病程10个月~30年,平均病程(12.9±6.7)年;其中冠心病34例,占21.5% ;高血压40例,占25.3%;急性心肌梗死17例,占10.8%;冠心病和高血压合体42例,占26.6% ;风湿性心脏病16例,占10.1% ;肺源性心脏病9例,占5.7%。
1.2 方法
针对心血管病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种类,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药物治疗,如:降压药、降脂药、血管扩张药、抗心律失常药等。对患者要进行血液生化检查、血液流动学检测、心功能检测,并通过CT和MRI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检查,患者切忌不能运动量过大,一定要卧床休息,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如:呼吸、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变化,依据患者的情况适当的,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和抗感染治疗,为了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采用化痰和解痉平喘治疗方法等。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有所改善或消失,在血液生化检查、血液流动学检测、心功能检测等基本恢复正常,进行医师指导后可出院;有效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恶化或者死亡。
2 结果
如表格所示:158名患者中无效者共5名,其余153名患者在综合治疗、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下,对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血压、血脂、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有138例,占87.3%;其余血脂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血压基本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水平。
3讨论:
3 .1适当的用药
被誉为“第一杀手”的心血管病是中老年患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尤其是除了血管疾病外,还有可能伴随有其它多种疾病,如:肾病、肝硬化、食管癌、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老年痴呆症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药物的综合合理使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等,根据疾病的临床情况使用药量,并密切观察使用药物后的反映。
表158例心血管患者的治疗效果(例(%))
3.2 治疗
3.2.1心里治疗法。在医学上“病由心生”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对中老年人患者治疗首先从心里开始。在心血管病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的发作,使患者处于心里紧张、担心害怕的状态,并且焦虑、烦躁、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极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对临床治疗造成很大的影响,见效慢甚至治疗无效等,因而对患者需要进行心里开导,并安慰、尊重、关心患者,还要耐心沟通,向患者仔细讲解疾病知识等,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保持心理健康等也是防止心血管疾病发作的一个良药。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心情愉悦、乐观积极,那将会事半功倍。
3.2.2药物治疗
根据中老年人的特点严格注意选择药物。如:冠心病药物治疗,可以采用调脂治疗法提倡用他汀类药物,常用药物有:洛伐他汀(20毫克/日)、辛伐他汀(20毫克/日)、氟伐他汀(20毫克/日)等。最近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死亡率及发病率;轻中度高血压,尤其在老年人高血压或并发心力衰竭时可用利尿剂,痛风患者禁用,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慎用。可选择双氢氯噻嗪12.5mg,每日1-2次;吲哒帕胺1.25-2.5mg,每日1次。呋噻米仅用于并发肾功能衰竭时。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可以采取溶栓药物其中包括: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药量进行治疗。
关键词:心血管病 保健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2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54-01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视。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的发展,人的体力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以致人的身体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再加之物质条件的改善也使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所谓的“富裕病”,心血管病也是其中之一。心血管病人若要得到更好的治疗不仅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我保健与护理。以下我将会对一些心血管病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措施做一个综述。
1 心血管病的类型
心血管病是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被称为“富贵病”,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它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等等。它的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和重复率也比较频繁。
2 心血管病人自我保健与护理的现状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曾对高血压病人的自我保健与护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其相关期刊《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中显示大多数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的了解并不深刻,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的保健与护理知识了解的也不深。尤其是对自己所用药物种类,适应症和副作用的了解甚少。在《现代临床护理》(2005年02期)中也表明冠心病人缺少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医院是冠心病人得到护理的主要场所,日常生活中患者缺少对自我的保健与护理。2010年浙江省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对老年慢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0%的老年病人掌握的疾病知识少,掌握监测和康复训练能力以及自我饮食管理能力还在中等水平。还有64.9%的病人由于经济因素无法支持自身的慢性血脑管病的治疗。
3 心血管病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措施
3.1 注意膳食。在赵法《营养健康新观察》(2003,20期)《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一文中指出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肉食消费大大提高,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的营养状况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提高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也针对膳食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编制了《中国食物成分表》,方便控制膳食来帮助心脑血管病人加强对自我的保健。
在《心血管疾病饮食指导及防治》(张玉凤、王怡)中提到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具体膳食指导措施。
(1)降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即多摄入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等一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少摄入猪油、奶油、乳脂、肥肉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脂肪。
(2)适当的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以小于300毫克的胆固醇为宜。但是,对于一些高胆固醇血症者以每天小于200毫克为宜。
(3)控制热量的摄入,使体重维持在理想的范围内。尤其对于高血压患者每餐不能吃的过饱,否则会让降低患者的血管舒张调节功能,引起血压的显著波动。
(4)多摄入瓜果蔬菜和粗粮等一些富含食物纤维,有益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食物,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5)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高血压病人服用单胺氧化酶时,就不适合再进食含有酪胺的酸奶、蘑菇、啤酒、香蕉、葡萄干等食物。因为酪胺会使节后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3.2 药物保健。中国医药2012,第10期《动脉硬化的药物治疗措施》中,指出相应的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保健措施。
(1)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降压药使血压降到适当水平。例如,消胆胺、益寿宁、血脂平、阿司匹林等防治血压增高的药物。
(2)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时控制血糖,可以选择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的达美康等降糖药物。
(3)在《医学信息》(2010、第四期)《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及自我保健措施》中,指出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心功能不全的人可服用高辛利尿剂等药物。对于风湿活动的患者要控制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一般可服用当归,党参等进行中药治疗。
(4)对于冠心病,一般是要扩张冠脉及全身血管、调整血脂,抗心绞痛。通常,可以选择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
3.3 日常护理。
(1)注意监测,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夏季心血管病人的自我护理》就提到过自我检测的重要性。重视血压的监测,可以降低发病的风险。尤其是在夏季,气温的升高很容易使血管扩张,血压升高。在《医学信息》第四期中也提到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自我护理也要重视心率、心律的监测。
(2)遵医嘱,《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6卷第五期提出,对于心血管病人要做好日常自我管理必须遵医嘱服药,定期到医院复诊以及按时服用强心药。同时也要注意各种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和注意事项等等。
3.4 心理护理。《医学信息》第23卷,第4期《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及自我保健措施》中提到,心血管病属于慢性疾病,易反复发作。通常,患者会因为反复发作的病痛而对治疗丧失信心,情绪不稳定无法配合治疗反而耽误了治疗。《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第6期第5卷也提到,心血管疾病与情绪、心理以及社会刺激有密切的关系,对患者的健康有重要的相关性。不仅医生要注意解释病情,体贴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患者自身以及家属也要注意对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4 小结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以上一些文献资料都表明医院的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克服病痛,但是更重要的是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自我保健和护理,将治疗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彬彬《医学信息》第23卷,第4期《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及自我保健措施》
[2] 施俭,顾兰,杨小芳.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3):247-248
[3] 李小娟.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难点分析及护理对策的探讨.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5):485-486
[4] 张玉凤、王怡,《心血管疾病饮食指导及防治》
[5] 赵法.《营养健康新观察》(2003,20期)《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
[6] 谭建兰.《现代临床护理》(2005年02期
【关键词】 福建 心血管病学 现状 发展
心血管病是当前医学领域发展最迅速、成绩最卓著的学科之一,以心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为代表的临床技术,以循证医学为代表的医学模式,以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三方面最具代表性。
一、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历程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一)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创业阶段
解放初期,福建省的心血病专业相当落后,心脏外科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我省心血管病外科创始人、时任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李温仁教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奠定了我省心胸外科的基础。1958年我省第一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获得成功,打开了“心脏”,此后又成功地进行了低温下肺动脉狭窄剪开术、心房间隔缺损和心室间隔缺损动脉狭窄剪开术、心房间隔缺损和心室间隔缺损的修补术等,这在当时算是难度很大的心手术。1964年经过无数次实验,亚洲第一座,也是世界上第三座高压氧舱在我省协和医院建成,并成功地在高压氧舱好几个进行了多例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创造了停止心脏血液循环20分16秒的奇迹,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胡锡衷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个引进并推广了心电图临床检查技术,并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等新技术。在许多人的努力下,省心血管病专业生机勃勃,与北京、上海等地基本处于同一起跑水平。可惜八年浩劫,许多知名专家被迫下放农村,刚刚起步的我省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倍受摧残,停滞不前。
(二)以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为中心的学科发展阶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伴随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当时福建省领导支持下,胸外、时任福建省立医院院长的李温仁教授向当时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申请成立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1978年2月20日获得批准。这是继北京、上海、广东之后我国第四个心血管病研究所,挂靠在福建省立医院。1980年省政府拨专款于1982年12月25日建成福建省第一座心血管病专科大楼―“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大楼。1984年6月2日“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心血管病学会”成立,挂靠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李温仁教授率先开展了我省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开创了我省心血管病外科治疗的新篇章,此后开始了一系列如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心血管外科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心脏手术治疗量逐年增长,全省许多医院都开展心脏外科治疗,包括一些县级医院也开展了心脏手术。1987年8月“福建省心胸外科学会”成立。当时福建省心研所年心脏手术量已突破500例,手术治疗的病种逐年增加,如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瘤等都能手术治疗,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先天性大动脉转位Mustard手术及Senning手术,该项成果获得当时的省科技进步奖。还开展了首例主动脉瘤的Bental手术、全弓置换手术、胸膜主动脉置换手术。此外,李温仁教授瞄准心脏移植这个心脏外科的高峰目标,与谢维泉及当时在省心研所工作的廖崇先等医师作了几十条犬心脏移植实验,为今后人体心脏移植作了准备。省心研所外科为福建省心血管外科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还培养、输送了一些专家到兄弟医院筹建心血管外科专业,为日后我省心血管外科的多中心发展腾飞打下了基础。
最初的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包括了心内、心外科医师。1988年福建省医学会理事会决定由时任副主任委员兼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的胡锡衷教授筹建第一届的心血管病学分会。胡锡衷教授是我省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的创建人,在他的指导下,省立医院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先后开展了心导管技术、心脏起搏器安置术。1986年描记了首例人体希束电图和窦房结电图,并首先引进了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使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成为当时福建省心血管病诊治的中心,设有心内科病房、心导管室、超声心动图室、心电生理研究室、免疫及微循环研究室、心功能室和流行病学研究室等机构,并举办了多期“心血管病进展学习班”,邀请国内外心脏病专家前来讲学,培养了我省一大批心血管病各级专业人才,这些人都成了我省各级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中坚力量。
(三)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全面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福建省心血管病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廖崇先教授开展了我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并先后进行了20多例心脏移植手术,技术水平及手术成功率处于当时国内领先水平。福建省立医院开展了我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心外科无论手术例数或手术难度都更上一个台阶。福建省心血管外科进入发展和提高时期,特别表现在几个技术力量集中的医院。近年来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年手术量达1000例,厦门市中山医院年手术量也达500例以上。2004年10月“福建省体外循环专业学会”成立,分会挂靠在省心研所,标志着我省体外循环技术的成熟发展。手术患者年龄小到出生后几天,大到85岁都成功进行了心脏外科治疗,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冠心病旁路手术已成为规范的常规手术,成功率达到98%。心脏手术方法也出现多样化改变,胸腔镜辅助下心血管微创手术、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小切口心脏手术、小切口心脏缺损封堵术、大动脉瘤内带膜支架治疗等各种手术都得到开展。我省心外科技术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省心研所外科还举办了首届全国心血管外科胸腔镜治疗技术学习班,标志着我省心外科电视胸腔镜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省心研所的翁国星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全国胸心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目前,福建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为韩涛教授,省心胸外科与新成立的省体外循环学会均挂靠在福建省心研所。
80年代后期,福建省心内科专业的发展更令人瞩目。继省心研所之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协和医院先后也成立了高血压研究所、心脏中心和冠心病研究所,标志着心内科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省心研所内科早在1989年就与心外科合作,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预激综合征手术患者开展心外膜旁道标测和旁道切除术,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行列。省心研所在广泛进行心率变异、心室晚电位、食道心脏调搏检查基础上,开展了房室传导阻滞定位诊断、QT间期延长综合征诱发试验、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及病因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和药物筛选、预激综合征旁道心内膜标测等技术。1992年省心研所在国内率先开展直立倾斜试验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研究,提高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认识,特别对血管抑制性晕厥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探索取得一系列成果,获得当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许春萱教授与国内首批同步、省内率先开展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治疗,至今已完成1500余例,无一死亡,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该项目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1996年,由时任省心研所内科主任的邓玉莲教授负责筹备成立“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挂靠在省心研所。90年代初期,我省心电生理与起搏领域有了新的飞跃。
在心脏起搏技术方面,省立医院早在1975年安装了本省首例心脏临时起搏器,1980年12月又安装了福建省首例单腔永久心脏起搏器,随着心脏起搏器的发展,起搏器治疗适应症不断拓宽,2000年省心研所在省内安装了第一台四腔心脏起搏器和双心室起搏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双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等三腔心脏起搏器。2002年对一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具有除颤复律功能的心脏起搏嚣(ICD)。迄今,先后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1000余台,创福建之最。2005年又在省内率先开展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在省内一路领先发展。
省心研所还注重心电生理的基础研究,在国内率先进行心房颤动电重构及其分子机制的临床研究,以不同时间谱房颤病人为研究对象,多途径、多通道较系统地从电重构现象到机制进行研究,这一成果将改变房颤被动治疗为积极预防模式的形式具有重大意义。《心房颤动电重构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获200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福建省心血管介入治疗其它方面也取得长足的发展。1989年协和医院开展了我省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我省首例冠脉PTCA治疗术。特别是开展了我省首例经皮心脏瓣膜成形术,技术处于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装了我省首例双腔心脏起搏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立足临床稳步发展,在省内率先开展超声心肌造影评价心肌缺血技术,并于2000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是当时也是当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最好的技术,使急性心梗病人得到最佳治疗。省心研所持续进行的经皮球囊心脏瓣膜成形术例数和成功率居福建省之首,对外周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也独树一帜。此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冠心病研究所于1998年率先在省内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冠心病冠脉介入(PCI)治疗技术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开展了冠心病冠脉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内科开展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愈了各式各样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包括有双房缺、多孔房缺、同时有房缺伴室缺、房缺同时伴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其中最大年龄79岁伴肺动脉高压的(该例目前为国内年龄最大的房间隔缺损封堵患者之一)。还为一位57岁患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为32mm)、重度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直径扩大达5cm,压力达到96mmHg,正常压力应
在心血管病药物防治及科研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研究所也取得可喜的成就,特别在高血压防治及科研方面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内科心血管博士点资格外,陈达光教授、吴可贵教授创办的《高血压杂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成为我国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治疗科研的专业期刊,拥有众多的专业读者和广泛的影响力。从2006年始发展为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医科大学主办的中国高血压联盟的学术期刊,新命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是我省独树一帜的医学专业“名牌”杂志。提高了我省心血管病学特别是高血压病研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是浦晓东教授,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是许春萱教授,这两个分会以及新成立的福建省心血管病重点试验室、福建省心血管病介入中心一起,均挂靠在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二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展望
福建省心血管病学科从整体上看在国内处于中上水平,国内外各种新技术我省多家医院临床上都已能开展,某些领域如心脏移植、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高血压研究等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发展不平衡。如内地山区与沿海中心城市在诊疗水平、人才队伍 、硬件设施等方面差距较大;先进技术临床应用的普遍性与国内外差距较大。以冠脉内支架术为例,国外开展后不久我省很快也应用于临床,但美国现一年的支架手术达100万例,我国经过近10年的努力,2005年达到1年5万多例水平,而我省2005年仅为1000例。除了我省冠心病发病率较低、支架材料费用昂贵等因素外,应清醒地看到我省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目前中国心血管领域正逐渐向着本学科纵深和多学科联合这两个方向发展,心血管病内外科之间的界限已渐模糊、相互交叉。心脏外科领域的许多疾病已经可用心内科介入方法治疗,同时,心脏外科技术也日渐成熟,朝着微创化发展,更加有效安全。心血管学科与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老年科、核医学科等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交流、融合、促进越来越多,呈现一片勃勃生机。今后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摒弃过时的观念和不科学不规范的技术。有条件的情况下不采用最佳的诊疗技术和方案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更新观念,规范诊疗应是当前需下大力去抓的工作。
(二)推动心血管病防控体系规范化全面发展,改变当前严重存在的重治疗、轻预防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这需要政府、医院、企业和全社会共同规划、参与。
(三)加快心血管病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可喜的是我省已拥有一批年富力强、学术、技术水平高的中青年心血管病专家。近年,以他们为首举办了各类全国性心血管病专业学习班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他们的影响力和在各领域的发展正在或已经超过他们的前辈。应该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瞄准心血管病尖端前沿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如从基因分子水平干预疾病、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将组织工程研究成果用于心血管外科等。
(五)建立我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随着心血管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建立全省性科研型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已势在必行。应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北京阜外医院、天津泰达心脏中心等模式,这样有利于我省心血管病学科向更加专业化、技术更加高精尖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我省心血管病学科必将更上一层楼,满足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