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音乐教育课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9 16:29: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音乐教育课题

第1篇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在班级开展了“我喜欢,我阅读”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并注重在以下五个方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创设课外阅读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以身垂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级教师支玉恒说:“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教师的以身垂范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是小学生,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启发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根据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自主阅读质量。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书屋”,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好看的圣诞书”,它的幽默、温情一下抓住了学生们的心。我顺势启发引导阅读漫画集《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幽默、温馨,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我请学生们谈体会,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各人笑,各人的所笑”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重点推荐漫画“寻找出逃的儿子”等,分组学习,小组交流,填写读书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与课堂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草船借箭》,启发引导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启发引导阅读《大地的儿子》;学了《少年闰土》,启发引导阅读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写作能力变得有趣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搭建展示阅读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2篇

【关键词】音乐;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运用

音乐通过人的声音或乐器发出的节奏旋律直接刺激和影响人的听觉,使人产生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悦耳动听、节奏鲜明的音乐,是一种非常有趣、有益且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音乐来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把音乐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究竟有哪些好处?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应该如何恰到好处地选用音乐?在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背景下,探讨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的好处

1.1 激发学生激情,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增加音乐旋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潜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一些重复单一的技能动作练习感到枯燥无味,因此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学内容本身的原因,而是没有将学生内在的激情调动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刺激学生的听觉,进行同样教学内容的练习,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情绪高涨。

1.2发展学生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协调学生的身心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音乐之所以具有无穷的魅力,是与节奏的千变万化分不开的。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种奇特的作用。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动作和技能,学生感受了节奏,感受了动作。而且,音乐又给了他们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空间,使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积极地、活泼地、自由地想象,并力图在姿态、形体、气质等方面充分表现了个人的潜能,使身心得到了协调的发展。并且音乐可以使学生精神愉悦,消除疲劳,可以调节学生的心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1.3提高生理机能水平,有助于机体的恢复

音乐通过音效,能够影响人的机能,激发人体能量的释放,使静态变为动态,从而使人有一定的活动欲望。从生理角度来讲,在剧烈运动时,心脏跳动很快,中枢神经系统高度紧张,肌肉的紧张度也很高,呼吸系统在尽最大能力工作。如果突然停止运动,由于肌肉失去运动中收缩与放松的工作过程,突然造成被动的紧张,特别是对下肢静脉血的挤压作用停止,大量静脉血集中停留在下肢肌肉中,造成返回心脏的血量减少,一时间出现脑部贫血和严重缺氧,血压下降,呼吸短促,造成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甚至是晕倒等症状。如不及时调整,人的生理机能就会处于劣性循环状态,影响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增强。在做放松运动时感受到音乐,大脑的活动性就会得到改变,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收缩力减弱,肌肉的紧张程度得到缓解,使机体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并得到提高。从学生自己的感受来看,就是精神尤其轻松,肌肉、心血管和呼吸肌无紧张和不舒服感,而且动作技能掌握的既快又好。

2 音乐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运用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他的理论完全符合心理科学。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将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学习的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快乐感和喜悦感,以此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自觉学习体育,充分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与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多重目的。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巧妙地运用音乐,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辅助作用。

2.1课前

课前几分钟虽不属于体育课的主体部分,但实验证明通过优美的音乐鉴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鼓舞学生热情投入,具有良好效果。尤其是在夏季下午的第一节课,学生往往不能迅速从午休状态调整到体育课要求的身心状态,精神不集中,这时可用打击乐曲,将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于该音乐的关注。

2.2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的基本任务在于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地将学生组织起来,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振奋精神。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的器官系统、机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从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和智力的开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这短暂的时间里音乐能起到收心热身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运动氛围。小学体育课准备部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队列、队形、徒手操、活动性游戏等。在这些活动中,配以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音乐或校园歌曲,能渲染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2.3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练的重要环节。要求大脑皮层处于最适宜的兴奋状态,人体机能保持较高水平,在此情况下完成学习和学练任务。在这一环节能巧妙选用音乐,调节气氛,对强心健体、技能掌握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如果练习时间过长,学生容易疲劳和厌倦,觉得枯燥无味。配上音乐,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运用圆舞曲嘭、嚓、嚓的节奏就可以让学生较容易掌握跑步的节奏以及呼吸的节奏;武术练习时配上《中国功夫》或《男儿当自强》等旋律雄浑的乐曲,学生就会越练越起劲。在体操、球类等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中,配以优雅的乐曲,如葫芦丝或古筝伴奏的等等,不仅能烘托练习气氛,而且能使学生产生自由心理,使精力更加集中,练习充满信心。

2.4 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是整节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它根据基本部分最后一个教材内容的性质,选择一些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练习,使学生的生理、心理从兴奋状态,迅速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在这部分,音乐能使学生较快地稳定情绪,恢复身心。在课中,一曲徐缓、舒畅的轻音乐让学生联想到蓝天、白云、绿草、溪流,柔化成一缕轻烟,淡淡清香弥散于音乐之中配以轻松自如的舞蹈、游戏将使你的课收缩有力,达到受益匪浅,余兴常在的效果。

3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选用音乐的几点建议

3.1音乐的选用应以伴奏乐为主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音乐的选用应该以伴奏乐的,通常不要选用带歌词的优雅音乐,更不能用流行歌曲作为背景音乐,那样就会喧宾夺主,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3.2音乐的选用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由于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适用于配乐教学,有些项目本身就有很大的兴趣性,如果硬要配上音乐,有可能会弄巧成拙。因此,背景音乐的设计,要做到选曲恰当,音量适宜,使体育课既生动活泼,又有主有次、有张有弛。

3.3音乐的选用要考虑时机的选择

音乐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运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它不是体育课的目的。因此,音乐的选用要考虑时机的选择,不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要重点选择那些有实际意义的乐曲,否则音乐的功能会失去其特有的效果。

3.4要善于选择健康向上的音乐

背景音乐的选择不能草率从事,应做到“以心听音”,知其内涵和意义,所选音乐的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学生容易接受,有利于身心健康,比如可以播放一些节奏欢快的小学校园歌曲,但是不可播放那些格调低下,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功能策略刍议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今天,小学在课程的开发中也可为“开足马力”,可谓面面俱到、不甘落伍,即使曾经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小三门”音体美副课老师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入课程竞争行列。如何强化小学音乐学科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小学音乐教育作用,便成为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思考和重视的首要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五小学从事专业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所得,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重视以情感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音乐富有情感灵性,在教学时需要情感的投入,否则音乐教育就形同白纸。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便于学生情感的投入,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我们知道,童心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而情感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动力。因此,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表现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程度,因此,教师应注意倾注丰富的情感,以此引起学生的情绪波澜,唤起学生的情感和美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师生之间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倾注全身心的爱。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牵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应该从语言、动作、范唱、指挥和神态等,无不传递出情感的信息。不难想象,当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信息重叠在一起时,大家的喜怒哀乐之情便自然和谐地融汇成一体了。

二、重视创设愉悦的音乐情景

新课程标准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们知道人的情感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利用录像、幻灯、录音、画面等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诱人的情景,渲染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艺术意境之中,去获得情感的共鸣。

1.巧妙利用画面。我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首先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山区春天的景色,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在上课时启发学生谈谈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这样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加深了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很快就记住了歌词。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功效。在教教材第十一册《采菱》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同学们简单介绍植物“菱”,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提问:“菱是怎样采摘的呢?在采摘时他们的心情怎样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吧!”接着播放江南水乡的孩子们采菱的画面:孩子们划着木盆在菱叶密密的南湖中以熟练的手法采菱,同时体会江南水乡的孩子们在采菱时那种喜悦的心情,以及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在随后的歌曲教学中,他们很快就融入到情境之中,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歌曲,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注重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技能

作为一名专业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我完全可以认识到在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无论是直接的音乐表演、歌唱、演奏以及游戏,还是间接的音乐表现、音乐欣赏及音乐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呈现出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且教材中所有的教学内容无一不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予以体现的。不难发现,在现行的小学音乐教材中,编排有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尤其是音乐技巧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我们教师要对这方面的内容认真作出分析,把握教学理念,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必要的实践操作、亲身参与技巧技能的训练,去感受、体验、领悟。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音乐教师还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问,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积极地投入到音乐游戏活动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创作、评价只是从兴趣、情感入手,没有感性的实践,音乐教学活动就不存在,乐谱、音乐知识将是一堆无意义的符号与抽象的概念。比如让学生在歌唱、演奏、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了音乐德魅力和带来的愉悦感,虽然这仅仅是一种表象,但我们只有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指导,学生才能懂得正是这些密集的节奏、变幻的速度和力度及多种音乐手段的运用,才能使人们获得了愉悦的音乐感受。

四、通过参与表演体会来音乐作品的魅力

第4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艺术世界是浩瀚无边、精彩绝伦的,当前小学音乐课时不足的情况下,短期内想教给学生很多音乐知识难度较大,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认清形势,从教学细节入手,多方面改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节奏里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塑造新一代高尚而又健康的灵魂。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本身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个性,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有效手段,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为小学生创造轻松而又愉快的艺术氛围和学习环境,而且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奠定基石。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1.重视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

开展小学音乐教学,以重视音乐教材选择为切入点,逐步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教材选择要顺应时代要求,适合社会变化,更要适合小学生的要求和学习。具体内容方面有:由过去大部分以脍炙人口、动人心弦的红色歌曲到现在增加具有时代感的儿歌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教材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音乐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也可以为音乐教育使用。在这些新媒体选择小学音乐教学素材时,宏观上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和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符合小学生的年轻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做到教材的选择能发挥应有的功效,使教学内容适合小学生健康的持续发展,最终为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

(1)唱歌,在良好的姿势中生根。声乐界有句常用语: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演唱姿势是有效歌唱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好的演唱姿势会阻碍歌唱技巧的自由发挥,良好的演唱姿势可以让演唱者的声音更稳定、更通畅、更动听。学生想要得到发自内心的放松,就要从培养良好的歌唱姿势开始,保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状态。

(2)唱歌,在自如的气息中发芽。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不会呼吸的人就不能很好地歌唱。教学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吸气会抬肩,气息浅短,更不用说控制气息的情况,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歌曲需要设计一些练习呼吸的游戏,采用他们能够理解并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气息不断得到支持,能够自如地运用到歌唱中。

(3)唱歌,从清晰的发声中开花。歌唱以发声为根本,当掌握了无误的发声方式后,就能稳定清晰地唱好每一个音节。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发声训练,笔者认为应从轻声地说开始,不要整天讲一些太专业的术语,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让学生能够轻声高位地朗读,发挥以字带声及字正腔圆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准确,轻松并快乐地掌握演唱正确方法,为更好地表现音乐所蕴涵的情感而奠定基础。

3.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依据学校现成的教育教学资源,配合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针对小学生的接收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模拟情境。音乐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而且难懂,学生容易产生反感,教师可充分利用情境联想教学,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逐步积累和掌握乐理知识。如不同的音符学习可通过模拟动物叫声的长短辨别加强,学生更容易掌握音符的实值。

(2)示范演奏。教学音乐欣赏课程时,教师可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给学生示范一些比较熟悉的名曲名段,也可让学生自己登台演唱。在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审美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真正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音乐老师不能拖后腿,要学会利用计算机、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把多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引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作品时,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认识音乐。

(4)精心设计。精心的教学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反应,教师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上台演唱,对其上台行为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可以挑选不同学生上台演唱表演PK,过后对其进行打分及评价,课堂氛围活跃了,教学效果就得到了强化。

4.适当分析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分析音乐内在高雅、静谧美和描述的深层含义,让音乐散发出特有的魅力后,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领略音乐带来的无限魅力。在教学歌颂大自然景物的歌曲时,多简要介绍一些祖国大好山河,让学生为祖国山河的壮丽而自豪,更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教学赞美辛勤劳动者的曲目时,让学生体会到劳动者的不易,懂得怎样尊重并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中恰当筛选、整理和分析各种类型歌曲,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歌曲蕴涵的意义,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音乐学习将达到一定的水平,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傅美云.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歌唱教学.音乐时空,2014.10.

[2]倪和平.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之探析.现代阅读,2013.1.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策略;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4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91

在小学阶段,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考试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音乐教学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教学的质量普遍不高。在传统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甚至单纯将音乐教学理解为歌曲教学或者歌曲欣赏,而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情感、思维等培养的重要性,没有达到音乐教学的目标。

一、合理选择乐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且具有多种优点。

第一,器乐教学可丰富学生联想力,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第二,器乐教学可调动学生动手与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升。

第三,器乐教学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乐谱、词曲、指法等记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因此,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该合理地选择乐器,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课前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歌曲的词曲特征、旋律、音调和情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教学。

例如在《美丽的家乡》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选用钢琴进行伴奏,在歌曲的学唱环节引导学生在钢琴伴奏下哼唱歌曲,在重音、十六音符、附点音符位置时给予学生提示,在学生学习并唱熟练之后,可进行钢琴伴奏和清唱替换教学。

又如在《吹起羌笛跳锅庄》这一课的教学中,歌曲的风格为幽默、风趣、活泼、欢快,可选用钢琴、羌笛、打击乐曲(例如木鱼、三角铃、舞板、碰铃)等展开教学。

合理选择乐器展开教学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展示歌曲,突出情感,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有利于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二、深刻感受歌曲,巩固学生音乐情感

音乐是以各种声音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不仅风格多样,而且融入了歌曲创作者在特定情境、状态下的情感,深刻地感受歌曲的词句、音调、音色、歌曲结构、情感等能够使学生更加准确、生动地歌唱。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歌曲,以巩固学生的音乐情感,增强学生歌唱的兴趣。可在课前或学习完一首歌曲之后播放相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们欣赏。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家乡》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们欣赏《满族风情》、《冬猎》、《丝路驼铃》《驯鹿》等歌曲,在歌曲第一次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提问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感受歌曲,例如“大家听出歌曲是以什么乐器演奏的吗?歌曲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歌曲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境和情绪?欣赏完这首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在提问结束后不要求学生立即作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第二遍歌曲,这时学生就不再只是单纯欣赏歌曲的音调和旋律,而是学会从歌曲中体会更深层次的内容,感受歌曲内涵与情感,理解到了歌曲中表现北方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喜悦欢快的生活情境。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和巩固学生的音乐情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审美能力。

三、融入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符和词曲的结合,而是戏曲、运动、舞蹈、美术等各项艺术活动的综合产物,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普遍以“领唱――学唱”教学模式为主,不仅教学形式落后、单一,打击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浪费了相关的教学资源。对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的内容适时地融入舞蹈教学。

比如在《吹起羌笛跳锅庄》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跳锅庄的影像资料,向学生简单地介绍锅庄舞的起源、特点和甩袖、弓腰的动作要领,然后为学生示范舞蹈动作,让学生模仿学习。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应先将教室座椅靠边摆放,腾出空地,如有条件可选择室外教学,可以将学生分组,一部分围成圆圈跳舞,一步分使用舞板、三角铃、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伴奏,然后过一段时间再互相转换角色。

除了教师示范的舞蹈动作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歌曲和动作要领,自主编制舞蹈动作。在音乐舞蹈教学中融入音乐教学不仅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增强体质,通过集体舞蹈、自主编制舞蹈等还能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结语

总之,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鉴赏审美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等,音乐教师应该正确认识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和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选择乐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歌曲,巩固音乐情感、融入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为学生智力、思维、人格等各方面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持,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兴趣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只要对音乐课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以生动直观、丰富有趣的动画、视频等充分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多彩的画面和逼真的形象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所要表现的情感,最终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爱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应该是发展的、动态的、创新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合理设计师生互动的情节,并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整,动态安排教学环节,使音乐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有效学习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拓展互动的空间,教师既可以和多名学生进行互动,也可以有意识地与个别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调控好课堂节奏

第7篇

基本乐科是培养和提高任何一种音乐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基本音乐素质”课程。由于长期以来,基本乐科均分别以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作为专业艺术教育基础课的基本乐科也就分别有了各自的教学目的。“基本乐理:基本乐理是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是所有音乐专业学习中最基础的理论。视唱练耳: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视唱、听音与节奏训练;提高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与表现力,发展音乐听觉的记忆力;掌握正确的正确地音准、节奏和基本的情感表达能力;能视谱即唱歌曲和乐曲;能听辨、分析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节拍、节奏、音程、和弦、乐句、乐段和终止等方面的内容,达到能顺利分析和理解作品,掌握和表达作品,为今后的艺术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教学现状

“基本乐科是把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讲授的一门音乐基础课程。”因此,基本乐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视唱、练耳和乐理。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综合性。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具有综合性是指:音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中还涉及到了有关和声、音乐欣赏等方面的内容,且需要钢琴、声乐等音乐专业技巧的支撑;同时,学习基本乐科又对以上几门课程的学习和音乐专业技巧的提高起促进作用。这样,基本乐科从教学内容到形式的综合性,使学生能够完整的理解音乐要素之间的必要联系,获得较完整的音乐概念和结构框架,达到全面发展音乐素质的目的。2.渐进性和阶段性。基本乐科的学习过程具有的渐进性和阶段性。这是指基本乐科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不同阶段的学习。即:建立了基本的音高、节奏、各种音程、和弦概念的初级阶段;对同主音大小调、转调练习、多声部练习以及少量现代音乐听觉分析有了较为深入理解的中级阶段;和对多媒体基本乐科课件的制作以及基本乐科教学法的学习的高级阶段。3.实践性。基本乐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有许多实践环节。可以说,基本乐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程。

三、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现状所引发的问题

我国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乐科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教学中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有所改善,但其课程设置结构等方面仍遵循这旧有的套路和思路,跟不上现今音乐教育发展的潮流,造成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生源平均音乐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甚至相差悬殊。1998年以来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扩招,使得招生门槛降低,且音乐教育专业中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导致生源平均音乐素质下降。基本乐科的教学也受到波及。由于基本乐科的是以集体课的形式教学,扩招前,基本乐科教学的师生比是一比十几,扩招后十几人的小组改为四五十人的大班课。这样使得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甚至相差悬殊,增加了基本乐科教学的难度。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乐科教学特点。传统基本乐科教育并未区分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教育,只是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基本乐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减少了很多学习内容,缺乏“针对性”。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的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乐科教学所采用教材基本相同,或者只是在学习的深度上有所区别。例如:有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视唱学到调号为三升、三降或带变化音、转调的视唱,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学到二声部弹唱和现代音乐视唱。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的基本乐科教材。3.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将基本乐科划分成为两门课程进行教学。目前,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基本乐科将音乐基础理论与音乐基本技能分别称为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划分为两门课程,由不同的专业教师任教。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基本乐科中两方面内容的重要性,但忽视了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之间内在联系,缺乏整体性,产生了较多的重复教学,浪费师资,降低了课堂效率,不利于基本乐科教学的学习,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这两门课的整合,否则割裂了基本乐科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基本乐科的学习将无从下手。4.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单一,缺乏多样化。传统基本乐科教学手段的老化,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少,教学设备也比较单一,利用黑板、粉笔和钢琴授课。

以传统的调式分析教学为例,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面对乐谱大多很难在心中形成正确音乐形象,靠钢琴视奏,因为题量大,学习时间紧,也只能一带而过,支离破碎,很难每题都做到完整。这样一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面对乐谱头脑里的音乐形象被教科书中的条条框框所替代。这样恶性循环,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对基本乐科学习的兴趣。并且随着数字化音乐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武汉音乐学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教学大纲》。

第8篇

一、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探索

1. 艺术体验――音乐活动过程的核心。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主张教学内容艺术化而非知识化,就是希望音乐的艺术性活动过程要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音乐艺术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因此,音乐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艺术的活动进程,任何理性的分析和创造,必须以艺术体验为前提。比如,欣赏作品《跳圆舞曲的小猫》后,首先,师生们展开谈论。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通常都会表达他们听到音乐后内心的愉悦,甚至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便是通过音乐体验艺术的魅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渐渐熟悉了音乐主题,明晰了曲式结构。接着,可以让学生们手拉手,用体态来欣赏、感受音乐。当听到音乐节奏是拉宽的,大家就拉着手向外扩张;当听到音乐节奏是密集的,大家就随着节拍慢慢向中心靠拢。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将学生的桌椅排成不同造型,模拟出“猫舞会”场景,让大家在听到拉宽的节奏时随便走,当听到密集型的节奏时跳回“猫窝”里去。这样,将音乐欣赏融入音乐游戏,学生在艺术性的活动过程中进行了音乐体验、听力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充分的艺术体验活动中,积累了音乐经验。

2. 以人为本――音乐情感体验的基础。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同时提出让音乐伴随孩子一生,服务孩子一生。因此,音乐课应该是学生的音乐课,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以人为本,为生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伊始,熟知学情,在设计每一步教学环节时,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为根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流于教学形式,而应该把目光紧紧锁定在学生身上。一堂好课的评价点不在于环节设计有多么精彩,而在于学生在本课中收获多少,是否对音乐产生兴趣,是否在音乐活动中萌感,享受音乐,体验精彩。笔者在教学《化装舞会》一课时,请六年级的学生视唱主旋律,学生能相对完整地唱出旋律的音高、奏,但对探戈的音乐风格拿捏不准。此时,笔者没有继续进行事先设定的教学环节,而是相机调整教学策略,加入体态律动,用手表现出顿与连的区别。这样形象生动的体态表现,能让学生在音乐兴趣没有消退前,及时把握好、演绎出探戈音乐中顿音、连音以及切分节奏的特殊韵味。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会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并让他们从中受益,同时,以人为本的音乐课堂,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时平等共处、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3. 面向全体――音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提出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就是希望学生在音乐学习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学习上的满足,得到成功的喜悦感,进而对音乐课产生兴趣与留恋,甚至让学生与音乐始终保持密切联系,让人生因音乐而多彩。在这一理念下,在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就应该尝试少用甚至不用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而是充分借助音乐这一具有强烈弥漫性的载体,让学生听赏,然后运用诸如表情、手势、动作、律动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独有的沟通。这种别具一格的沟通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时,能一下子引发学生对音乐、对音乐课堂的兴趣,继而达到激发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并以此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活动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目的。在小学音乐课堂《草原上》的教学中,笔者先是通过让全体学生围圈,拍节奏念“一片云、两片云、三片云……”,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右手去抓右边同学的左手,而自己的左手不能被左边同学抓住的游戏来训练节奏,同时也训练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还让两个学生相对站立,各自双手举起和对方相对,但互相不能碰到,进行抓云的游戏。演唱旋律时,笔者让一个学生带着唱,另一个学生跟着。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没有刻意地要求学生去画旋律线,但学生都可以很好地掌握音乐的走向。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歌曲旋律也得到了巩固,音乐的旋律走向也自然明了了。

二、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思考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借鉴了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而如何让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本土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音乐本土化最重要的就是挖掘和发展本民族、本地区的民间音乐。在当前使用的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音乐教育专家们在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每册教材都有涉及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如汉族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别具风韵的音乐作品。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各地方言差异性非常大,民歌又多由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而来,不会说方言就等于无法鲜活地表现不同地区的民歌,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接地气,唱民歌,传古韵。

第9篇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以来,教师的课程任务加重,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有时候,我们发现教师多多少少会放羊,或者是课程一半,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转移以,大部分学生开始自己的练习时,教师就慢慢出现倦怠,有的教师任由学生自由练习,或者学生玩手机,自己在旁边默默看着,听之任之;有的教师甚至离开课堂去办公室休息;有的教师则与其他教师三五成群凑一块聊天。根据教师的这些行为,我们找出一些主要原因,并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 学生因素

1.1 学生素质素养低于本科学生

总的来说,大专高职院校的学生素养水平确实低于本科大学生,部分学生对他人的尊重程度不够,以自我为中心,上课不听讲,不服从老师练习安排,自顾自的玩手机,聊天,久而久之,老师疲惫,听之任之;学生身体素质低,跑跳强度等稍微加大,学生就出现身体反应,身体疲惫、注意力不能集中致抽筋、擦破皮、脚扭伤、骨折等,加之学生猝死事件频发,这些都属课堂事故,使得教师课堂要求一再降低,更不敢处罚学生。到酷暑或者恶劣天气时教师只好应付教学。课堂热情自然减退!

1.2 学生体育认识不够

大专院校部分学生体育学习认识不深,对成绩不重视,认为自己是大专学生,学习成绩本来就一般,对于体育成绩更是无所谓。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成绩及格万岁,多一分都浪费,这种学生心理一致认为,体育成绩优秀与否并不能给他带来一份好的工作,只要专业成绩好,专业技能好,才能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故而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低,对体育成绩自然就看的淡。学生看淡,不在乎,老师上课热情自然也跟着降低。

1.3 学生体质逐年下降

现在90后很多学生的体质远不70、80学生的体质,任何体育课上,多多少少都有学生说这里那里舒服,要求见习,特别是女孩子格外的娇柔,一到生理期就要求见习,坐在旁边看老师上课,更有甚者,直接让其他学生带话请假。加之现在新闻报学生体育课上受伤,猝死案例越来越多,一旦有事故学校社会就把责任推卸给老师,认为是教师上课不当导致发生的事故。从而使得教师不敢过多要求学生从事体育学习,更不敢由于学生不学或者体育课不运动而处罚学生体育运动。这些情况发生也会导致我们的体育老师在课堂上的热情减退。

2 教师因素

2.1 教师自身知识技术技能限制

现在一些大专院校体育课设置和教学计划决定了教师上课内容。而教师各自专长不一,当遇到自己专业以外或者自己不是很擅长的项目时,教师上课时会表现的有些吃力,虽然教学没问题,有的教师课前已经认真备课,也有请教比较专业的同事,然而上课时,教学效果仍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时候,教学热情也会有所下降。

2.2 教师课前的准备程度

有时候教师看到将要教授的内容是自己擅长的项目,在没有备课的情况下,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这个教学任务,于是没有很好的备课,甚至不备课。结果课堂上真正操作起来了却很混乱,也超出了自己控制的范围,当教师发现本堂课不能很好的驾驭时,教师在该课上的教学热情也会有所下降。

3 学校、社会因素

3.1 场地器材因素

学校班级比较多,而教学场地有限,导致教师上课比较拥挤,当课程需要专门场地器材时更是供不应求,教师需要抢占场地,没有场地的教师,教学热情多少会有影响。学校场地条件缺陷,大数是室外场地,冬天寒风凛冽,冻得学生都不愿运动,或者是穿太多而不方便运动,夏天骄阳似火,稍微一运动就汗流浃背,老师、学生都比较疲乏不愿运动,这种都会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热情下降。

3.2 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因素

部分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教学,不愿花费金钱精力去建设体育场地,购买器材,或是拖延建设场地时间,减少购买器材经费。导致教师上课场地器材得不到及时供给,致使教师上课热情降低。还有一些其他体育外的教师利用体育课给学生分配一些任务,让学生利用体育课来学习职业技术技能,使得学生不能及时到体育场地上课,或者是不能来上课,也会导致体育教师心理不平衡,学生文化、专业课程是课,体育课程也是一个必修课,同样需要学习,文化、专业教师占用体育课程时间。这也会导致体育教师在课堂的教学热情下降。

4 社会因素

社会舆论包括家长等认为职业院校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的各项能力为目的。体育习惯和身体素质培养并不重要,可有可无,甚至一些家长对体育教师教学有偏见,认为体育教师只是带领学生跑步,体育课的概念也仅停留在跑步画面。甚至对于体育教师没敬畏心,有的只是歧视。这些也会影响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热情。

5 结语

一个在课堂没有热情的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堂创新,一个精神状态不好精神萎靡的体育教师怎么在体育课堂上给学生带来快乐学习体验,怎么给学生上好一堂体育课,体育教师敷衍的行为,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更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就像是一个带病的医生怎么给病人看病呢?所以体育教师课堂热情急需提高。但这些也需要多方努力。

5.1 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提高高职院学生体质,学生体质的提高不仅依靠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的制约,还需要学校各个老师严格要求。需要辅导员和班干部督促学生每天必须出早操,学生没出早操的情况,辅导员必须拿出有效可行的班规,促使学生出早操,这样就没有学生“以身试法”。久而久之,学生便习惯性出早操,自然而然的养成运动习惯、需要体育教师课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爱上体育。经过三年下来,学生体质会有所改观。并且还有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利于学生课堂表现。良好的课堂表现会促使教师课堂教学热情高涨。

提高学生素养,一个素养好的学生会懂得尊重其他人,在课堂上不会随意扰乱,在课堂上师生互敬互爱,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促使课堂氛围和谐,进而使教师教学热情高涨。

5.2 提高教师各方面能力

教师要提高自己各个项目的技术技能,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专项特长的技术技能等知识能力,也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其他项目技术技能。比如可以要求学校多组织外出学习,外出培训等。教师要总结课前课后经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教师要主动与兄弟院校的教师一起交流,互相交流经验,提交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教研室也需要经常一起互动交流,总结经验。教师自己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这样教师成就感倍增,自然能够提高教师课堂热情。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