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孩子心理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9 16:29: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孩子心理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孩子心理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教育;成长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重要性

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很迅速

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小学生在注意力方面、记忆方面、以及学习兴趣方面和思维方面发展的都很迅速。有些学者发现在7~10岁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的为30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随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注意力范围慢慢扩大、脑子的灵活度越来越强。所以在给不同阶段的年龄的小学生上课时,要适当调动气氛,活跃孩子们的肢体语言,让孩子们快乐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使之让孩子们在心理健康成长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小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更是变化的非常快,例如在低年级的孩子们喜欢画画,三年级的孩子们就开始独立喜欢足球、跑步。在记忆方面,低年级的孩子们只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在不经意间去记忆一些自己脑海里的“回忆”,然而高年级的孩子们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记住自己想要记住的事物。所以,当作为一名教师授课时,我们应当明确听课人的年龄在哪一个阶段,只要这样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才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吸收知识,更好的利用小学生心理发展很迅速这个特点。在思维方面,低年级的孩子们只停留在形象化思维上,是比较具体化。高年级的孩子们则有了逻辑思维,并且非常抽象。这些差异都非常明显的说明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迅速性,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多留意孩子们在小学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以及关注他们的心理教育与他们的健康成长。

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及开放性

正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应更加重视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所谓的“开放性”指孩子们在与家长老师交流时,心理活动表现的非常明显,不善于伪装甚至不会伪装,这是作为家长或者作为老师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极好的机会,更好的引领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小学生这个阶段发展还在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品德及心理健康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时间段了,作为教师我们要好好抓住小学生这个时间段,发展他们的心理,让孩子们健健康康的成长,多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想法,明白孩子们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3.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具有可塑性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受到影响,包括环境的影响、事物的影响,不过心理影响至关重要,受到正面影响时,人们会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受到负面影响时,则可能会悲观摧毁一生。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表现出来的可塑性较为明显。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孟子的母亲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让自己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位伟大的母亲将家搬迁了三次,孟子的母亲这样做就是在朝着有利的环境方向发展,更好的影响孟子积极向上的学习。孟子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代大学问家,与他母亲的正确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分不开的。所以作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要重视孩子们现在这个成长的黄金阶段,重视孩子们的心理教育,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发展与他们的成长,将孩子们塑造成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小学生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家长、老师、学校、社会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主流。但家庭、学校、社会带给孩子们的压力却没有减弱反而在与日俱增,使得孩子们产生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那么学校和家庭如何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教育与孩子们的成长呢,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一些浅见。

二、小学生心理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容易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现在一个家庭里,大部分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手里的宝贝,家里的老人格外疼惜,孩子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不能说是爱因为那是溺爱。在他们的成长中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指责和教导,难以完成别人给予的任务,也很难独立完成任何事情。这些已经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了,这一心理问题时间久了就会使孩子们成为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学校和家长总是以分数论英雄,用分数判断一切,使得原本属于孩子们的自强、自信、乐观等渐渐朝他们远去,让小学生渐渐地走向心理不健康之路。

2.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家长的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态度等多方面都时刻的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必须提高自我素质,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在生活中要懂得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原则与方法,才能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学校要帮助小学生分析他们的有点,消除自卑孤独的心理,正确作出评价,发挥孩子们的特长。要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消除敏感与脆弱的心理,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自控能力,克服消极的情绪,摆脱悲观失望。整个社会也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小学阶段是人生发育最初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兴趣都是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各种潜能的开发也是在这个阶段初步开始,因此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小学生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每天认识自己多一点,改正自己的错误。不做无所谓的抱怨,不要容易受到消极性的诱惑。由于年龄的原因,父母应给予多一些的引领,孩子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认识往往是比较粗糙的认识,在这时父母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小学生才能更加从分认识自己。

当今小学生,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阶段,是情商、智商的逐渐提高的重要阶段,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让我们一起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薛喜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叶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3]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第2篇

一 教师要储备全面、健康的心理知识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授知不仅要“精与髓”,更要“博”。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必须对知识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并吸取。首先要有积极求知的心态去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更多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情况,还要多阅读与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学著作,了解启蒙阶段的孩子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生长规律,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每日工作笔记、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方式去寻求更完善的健康教育方法,确保教师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只有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钻研才能逐步让自己的心理学知识积累并且丰富起来,才能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让自己在工作中处于更高的平台洞察孩子们平时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和引导,避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简单化、粗暴化、武断化。这个学习和积累是一个持之以恒、终身坚持的过程,把它日常习惯化,定期探讨,再融合相应环境材料、对象,升华理论,用于实践指导行为。

二 成为生活有心人

进行各项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之前必须着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差异性、特殊性,在工作中应该做到“眼、手、口、脑、脚”五勤。多用眼睛去发现、观察,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想法、认识,再把信息进行收集、整合、记录在自己的自带工作手册中,还要结合在平时的突发事件中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偶然性、特别之处,及时进行补充、更改、添加。再联系自己的工作与各项活动,掌握每个孩子的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疏而不漏,准备充足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采集信息过程中发现的特殊群体与个体更应给予关注,及时向其他教师探讨、协调,向同学了解交流,和家长沟通协商,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察之以行。

三 教学与活动有效结合

教学是最常规的学校工作,真正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它对孩子良好心理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坚持用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调控学生、规范学生的人生坐标,并行之有效的引导最基本、有效的途径。诸如语文教学中的革命先烈主题,除了理解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学习他们的献身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多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之所以能做出惊天的壮举,并不是一朝一夕突发而成,而是一种伟大的、深远的爱国热情、祖国情感、民族荣辱等众多因素综合而成,巧用时机适时点拨,定能对小孩子如何更积极言听计从英雄主义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此时,少而简的列举身边反面的例子分析这个事件的背景、动机与相关外界条件,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正反相融合,剖析深层,定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起共鸣,并有意识地用现实和知识去检测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四 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第3篇

中国传统的教育把家长、教师放在绝对权威上,师道尊严,高高在上,是教育的主导者,但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孩子在被动接受权威教育时,往往出现抵触情绪,教育后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造成知律脱节。社会发展到今天,追求平等,构建和谐关系,以生为本的教育已经是当今教育的趋势。陶行知先生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亿元的慷慨。他失手打破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象是罗斯福找不着机会带兵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呵斥,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那样的恐惧。他写字想得优秀没得分,仿佛是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苏联柯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者要能细心地真正理解“儿童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明智的教育者,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蹲下去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从心理教育抓起,开展一切教育活动,可以使教育活动走向深入,落到实处。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切实有效。

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个孩子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如果孩子心理不健康,如自卑、嫉妒、不信任他人,遇事逃避,推脱责任等,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另外,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易产生品德不良问题。有嫉妒、狭隘、敌对等人格障碍的学生易出现偷窃、攻击等品德问题。对这些孩子仅仅进行品德教育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心理辅导,矫正人格障碍,而家长、老师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而且往往是最亲密的接触,如果把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理论,原则和内容合理地融入我们的教育工作,必定会事半功倍。

有一个小学高年级男生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气急之下踢破学校食堂大门,拿出菜刀就要砍同学,在老师、同学的阻止下才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发生一系列行为。在学校领导、教师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孩子平时逆反心理就非常强,对班主任、家长的教育非常对立,一直咬着嘴唇不承认错误,只强调是同学欺侮他。班主任介绍:他平时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处理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常常是用拳头解决。他的爸爸前几年到了城市,在一个菜市场批发蔬菜,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就疏于对他的沟通和教育,经常是说几句不听就打,或者威胁孩子要把他送回老家。孩子认为爸爸不仅不喜欢他,不关心他,老打他,还经常威胁他。时间久了孩子就具有攻击性,对同学、对他人也养成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那天孩子的爸爸接到学校通知到校,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刚听老师说明原委就跳起来要揍孩子。在场的老师、校警、学校领导制止了他的冲动,提出了对教育孩子的要求,希望他回去后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再辛苦,再忙,也要抽时间培孩子,配合学校一起加强这个孩子的教育管理。第二天,孩子来了,交出了他对错误行为的认识和检讨。看得出,孩子的心情有些平静了,能接受教育了。学校、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指出行为的危害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给家长也进行方法的指导。后来这个孩子过激行为慢慢的有所好转,在小学毕业前未再发生。

看得出:教育者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了孩子的需要,才能有针对的引导、关心,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创设氛围形成合力关注孩子心理。

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各中小学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管理,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学生阳光心态。

在思想教育时家长、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家长、老师采用交谈、观察、疏导、心理换位等方法,让孩子感到老师、家长是协助者,他们会从内心自觉接受家长、老师的教育,并学会方法,去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一是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咨询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经过培训合格的心理专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偏差.培养其心理抑制能力,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苦恼。学校通过心理咨询活动、设立心理信箱等途径,加强团体心理指导和个别心理辅导,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心理咨询活动。

同时学校聘请专家为教师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培训。各中小学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切实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开课率力争达到100%,同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定期召开教师会,了解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行为表现,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相对措施.如举办主题班会、专题辫论会、师生谈心,同学交流等,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教育合力,把心理教育融于教育教学之中,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心灵的沟通。

二是各个班级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将学生成长过程的困惑、成绩、奖励等资料装入学生档案,引导学生树立阶段性成长目标,及时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第4篇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教室里设置心理话投信箱,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有大爱之心应该真正的去爱你的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培养孩子 呵护孩子 引导孩子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家庭的状况也不尽相同,家长的学历素质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当今高考盛行的时代,关于教育孩子,孩子的学习问题,都在牵挂家长的神经,考验着家长的耐力和智慧。作为一名教师经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摸索,结合自身教育孩子的经历,结合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谈谈自己的一些教育思考和感想,以便和大家沟通与交流。

一、怕孩子走弯路,过分打预防针,易禁锢孩子的思维张力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家长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是担心孩子不能自己处理好学习与生活,过分干预孩子。这样的孩子可能失去自我过于依赖父母,或者变得懒惰或者逆反。作为家长我们要意识到,教育本身并不是一种艰苦的负担,让孩子自由探索、自己去思考,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个性丰富的人。即使孩子在人生的路上遇到挫折,在心灵上受到些许创伤,但起码在今后他有了吃一堑长一智的教训,才能奋发图强,战胜挫折,达到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作为家长拉孩子的手过紧,孩子就可能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一方面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不敢大胆地去尝试和创新,自己缺乏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渐渐丧失。父母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即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了无生机。所以,父母的爱护不能成为孩子的束缚,孩子必须通过活动和真正的成就感,来发展他们积极的自信心以及独立的自我形象,因此过分说教容易禁锢孩子的思维张力。

二、在比较中挫伤孩子,使孩子变得脆弱

中国的家长最善于比较,孩子是否成才也是家庭的一张重要名片。在比较中孩子应该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有比较才能从善如流,但在比较中孩子有了压力、嫉妒、敌对、说谎和相互诋毁。当家长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孩子发展滞后了,就会给孩子提出更严厉的要求,甚至否定自己的孩子。家长比的很累,孩子比出了自卑。父母如果总是过于强调孩子的不足,而不能用关爱和欣赏的眼光去关注孩子的点滴成长,这只会把一个健康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虚弱的孩子。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应多向孩子传递正向期望或积极的信息,能够最有力地促成孩子在学业上、在生活等方面成功,而不要过分地去盯着孩子的一次考试或分数,应摈弃短视把眼光放长远些,相信自己的孩子,学会等待孩子成长,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

三、过于关注孩子的分数,使孩子失去修复空间

我国的高考制度使家长很矛盾,有心想让孩子发展兴趣,轻松愉快中学习和成长,但现实中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一次次的考试,因此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作为家长如果过于重视每次考试分数的话,孩子就会有窒息的感觉,毫无隐私可言,失去自我修复的空间。家长如果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孩子在心理上有压力容易产生疲惫、紧张及焦虑等情绪。聪明的家长懂得孩子的心理给孩子减压,引导孩子实现自我;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盲目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一旦孩子的考试成绩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就会使孩子成为家长情绪的牺牲品,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作为教师我建议每个家长应给孩子适度的空间,不要盯得太紧,让他自己去总结经验,修复挫折给心理带来的失落,为自己的继续前行积蓄正面力量,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而不是喋喋不休的指责和说教。我们家长一定要记住:你给孩子提供住宿、衣物、爱外还必须提供安全的环境,学会适度适时进行教育,在精神上给予他们翱翔的翅膀,引导他们朝着负责任的人生轨迹飞行,而不是过于短视地督查分数到骨髓里。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放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四、家长居高临下,过于强势

有一些孩子他的家庭条件优越,父母经营的事业也比较成功,这样家庭的孩子要么像父母一样也很优秀,要么很弱势。优秀的孩子是因为在父母身上学会了拼搏与进取,而弱势的孩子往往和父母的教育不当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有些家长在外很累,到家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或过于强调自己的成功,在孩子面前说话语气和态度过于强势。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横加指责,或过于强化孩子的不足和缺点,使孩子在心里产生自卑感、受挫感以及给父母丢脸的罪恶感等。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的困惑闷在心里,害怕暴露缺点遭到父母的鄙视与奚落,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上屡次失败以惩罚自己的父母,家庭关系会日益恶化。

针对以上现象,建议家长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孩子一同成长,一同进步,千万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孩子有自己成长发育的历程,如果用期待和欣赏的眼光去看他,就会发现他每天都在变化。孩子的前途就在家长的眼光里,家长每天都应充满期待,用类似于对宗教的虔诚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其次,一定要培养和呵护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赞扬能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乐于不断保持并发扬下去。称职的父母必须独具慧眼,把握孩子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不时地在身边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要做孩子的建议者,让孩子做决策者,当孩子快乐时,他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舒展着——他会茁壮成长的。

第6篇

一.学生背景

2017年九月,我担任一年级四班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开学报到第一天,孩子们由家长陪同坐在教室里开会。坐到最前面的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和其他孩子相比,她显得格外瘦小,我站在讲台上讲话,其他孩子有认真听的,有做小动作的,而她藏在爸爸背后,时不时露出小脑袋看看我,眼神怯怯的。会后,等其他家长都离开后,她爸爸留下来给我讲这个小女孩的基本情况。彼时,我知道她叫石芳,右手患有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三级残疾。我撩开石芳的衣袖,一只丑陋而怪异的手臂裸露在我眼前,触目惊心。可能我的动作粗鲁了点,孩子赶紧缩回手臂,躲在了爸爸身后,我有些愧疚,更多的是心疼。从此,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与这个胆小怯弱的残疾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

案例一:用爱接纳你的不足

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开始了,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家伙,下课追逐打闹,上课叽叽喳喳,每时每刻都兴奋得很,唯有石芳,那个最弱小的身影,总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依然是胆怯的眼神,落寞的深情。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教学并不费劲,孩子们高高举着手,想要得到回答问题的资格,我想要偏爱一下沉默的石芳,把她叫了起来,她不说话,其他孩子起哄地催促着,她哭了,抽抽哒哒的,也不敢大声哭,我赶紧让她坐下。下课后,我走到她跟前,蹲下身子,摸着她的头,问她为什么哭?为什么不回答问题?她不说话,还是沉默。给她父母打电话,了解到石芳一直在接受治疗,没有上过幼儿园,她没接受过任何学前教育。此后,只要有时间,我就把她叫到办公室,教她认字,和她一起朗读,刚开始她声音特别小,我没有强迫她大声,只要她张嘴读就可以了。我还找了班里一个开朗活泼的女生,利用课间教她认字,带着她读,同时也和她父母沟通,加强家庭的辅导。无论是班里女生,还是她父母,我都要求他们要耐心、温柔,切不可急躁,发脾气,她太柔弱了,我真是怕吓着她。就这样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大了,甚至在全班齐读当中,我都能听到她的声音了,是啊,此时的她学会了,所以勇于表现了。书写教学是个棘手的事,石芳右手残疾,能用的只有左手。课堂上,其他同学用右手写字时,她茫然的看着我,不知所措。我从手机上下载了左手写字的视频给她看,并且告诉她现在很多人都在用左手写字,无论哪只手,只要认真写,熟练了都能写出漂亮的字。当她用左手写出第一个我认为特别漂亮的字时,我高高举起,对全班同学说:“看,石芳用左手都能把字写得这么漂亮,真是了不起啊!”孩子们发出了惊呼声,在我的带动下,响起了掌声。那一刻,我真真切切的看到石芳笑了,微微的笑,又羞涩地低头,她能读了,也会写了,我很开心,很欣慰,我用爱心、耐心鼓励着一个胆小自卑的孩子,开启了学习的大门。

特殊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在爱的鼓励下,消除他们自卑的心理,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活力。

案例二:用爱驱赶你的恐惧

十月中旬,学校进行体检,孩子们排好队,瘦小的石芳站在第一排,我拉着她的手,带着队伍来到体检的教室,一进门满屋子穿白大褂的医生,石芳“哇”的一声就哭,扭头就跑。我顾不得其他,赶紧追了出去,她哭得很凶,我怎么问都不说话,我苦口讲了许多体检的重要性,她怎么也不回去,哭个不停,浑身颤抖。无奈,我把家长叫了过来,面对我的疑惑,她妈妈泣不成声,开始给我讲孩子治疗的事情。石芳从七个月大开始接受治疗,第一次手术因为医疗事故差点要了孩子的命,手术中失血过多,医院供血不够,孩子奄奄一息,所有人都以为她命绝于此了。那时她只有七个月,真的是老天眷顾着,命不该绝,她居然奇迹般的苏醒了。这次手术后,父母将她转在北京治疗,几年下来,她经历了十几次大大小小的手术,期间的痛苦,无法形容,所以,懂事后,她只要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害怕,逃跑。听着她妈妈的讲述,我不禁感叹:这是一个怎样可怜的孩子啊,小小年纪经历了常人都无法承受的痛苦,稚嫩的心灵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恐惧与伤痛。我走到她的身边,把她抱了起来,她真的是太瘦小了,没有一丝沉重感。等她情绪平缓的时候,我轻轻地问她:“芳芳怕打针,怕疼,是吗?”她点点头,又开始抽泣地哭。“那咱们不打针,只要是让你疼的项目都不做,老师保护你好不好?”我用极轻极柔的语气说道。她看着我,又看看妈妈,不说话。“你相信老师吗?我保证不让他们给你打针,好吗?”我温柔地看着她,耐心地等待着她的回应,片刻之后,她终于点点头。我抱着她去做了体检,此后每年的体检我都拉着她的手,陪着她完成,她很配合,再没有逃跑哭闹过。爱,让她变得勇敢。

特殊儿童往往缺失安全感,给予爱,能让他们建立安全感。

案例三:用爱激励你的自信

石芳的脸上慢慢有了笑容,她不再害怕我,但是我能感觉她还是很自卑。我必须让她自信起来,先从学习成绩开始,让她获得成就感。石芳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她听课特别专心,书写非常认真,每天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好。课堂上,我确定她读得很熟练的时候会把她叫起来朗读,夸她的声音美妙,读得流利;在她书写特别漂亮的时候,展示她的字,夸她用左手写的字美观整洁。总之,只要有机会,我都要找个理由为她喝彩。好的事情总是会良性循环,有几次我居然看见她高高地举起了左手,这真是一个惊喜的进步啊。期末考试的时候,她语文居然考了96分,这对于一个学前教育为零、自卑怯弱的残疾孩子,已经是莫大的肯定了。阳光灿烂的一天,我搂着她。“芳芳,下学期学校合唱团招新学员,我觉得你的声音特别好听,你愿意参加吗?”她愣愣的看着我,我微笑着对她点点头,然后我就看到她雀跃地跳了起来。“我愿意,老师,我喜欢唱歌,我愿意参加。”我终于从她脸上看到了自信的笑容。爱,让她自信地挺起胸脯说:“我能行!”

特殊的孩子,要在平常的日子里,平凡的小事中捕捉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将“光点”变成“光芒”。

案例四:用爱为你寻找伙伴

夏天到了,孩子们换上了学校定做的夏季校服,石芳的夏季校服与别人有些不同,妈妈为了遮掩她右手臂的尴尬,给她接了一截袖子,有好事者拿这个做文章,嘲笑她。有一天,趁石芳请病假的时候,我在全班开了一次班会,我表扬了石芳的成绩,并且对全班同学说了她的大致情况,告诉同学们,我们应该用爱去关心和帮助她。孩子们都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在我言辞恳切地教育下,全班同学都对石芳特别好,和她做朋友,陪她一起玩儿,连班里最调皮的孩子都会帮助她。石芳在班里也活跃起来,我经常看到她和小伙伴们追逐玩乐的身影,那一刻,我有一种莫名的成功感,我用爱让她融入了这个集体。

特殊的孩子,更需要同龄伙伴的认可和接纳,如此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才发育以及学习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理当成为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作风以及对孩子特定的培养目标设定都能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影响,众多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家都将他们的研究从对家庭环境的分析着手,这是由于通过家长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有意识或者有规划的对孩子的家庭生活进行指导和说明,以此来提升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认知能力,最终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而言,仍存在不少问题,下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并给出可行的家庭教育措施。

1 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

1.1错误的培养目标导致心理发展缺陷

“望子成龙”是我国普通家庭父母亲的普遍希望和培养目标,具体到家庭教育中,首要的就是要学业有成。因此,当前家庭教育的目标仍然是从抓紧孩子的教育开始,但是这不可避免的培养出一些只会学习的机器,而在心理方面却没能有多大成就。根据当前普通高校的统计数据,众多高校每年都会有学生轻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大学生在多年的成才过程中由于家庭对其心理发育的忽视,导致其心理素质低下。追根溯源,错误的培养目标是很多少年未来悲剧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家庭重视对孩子智商的培养而忽视情商的教育。

从另一方面而言,家庭教育中给孩子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也成为当前家庭教育失策的重要表现。以学习成绩为例,很多家长会对学生提出一些好高骛远的目标,导致孩子一直处于失败的过程中,内心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青少年因此而出现抑郁症的病状。

1.2恶劣的家庭环境造成心理发展畸形

很多儿童会因为家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具备一些恶劣品质,这是一些不良行为出现的根源。良好的生活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但是我国很多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居民生活节奏悄然加快,造成很多人心理压力过重。心理压力过重的人群仍然以年轻的夫妇为主,再加上成家立业本身带来的压力,很多年轻的家庭并不具备孩子成长发育所需要的良好条件。

1.3不合时宜的教育态度引发孩子心理发展滞后

由于传统挂念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我国很多家庭教育在教育态度上出现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二是对孩子的绝对专制。对于溺爱而言,它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克制以及自我生活能力的缺失,在未来的成长中仍然会过分的依赖家长,极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人际交往出现故障。而专制型的家长动辄对孩子施以棍棒,长期的教育使得孩子养成惧怕的心理,但是其反抗会令人防不胜防,最终导致悲剧的出现。

2 改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2.1转变教育挂念,正确设定目标

科学的教育观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专著于孩子的课程学习成绩。因此,监护人在对孩子设定发展目标时一定要本着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孩子的个性来改善教育效果。除了对智商的培养,家长还需要对他们的情商加以关注,促使他们形成优良的品质以及生活态度[2]。转变教育观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年轻的父母应当努力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学习,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2.2加强沟通,塑造优质环境

沟通是完善家庭环境的很好办法,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家长才能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并及时制定改善措施。具有完善沟通机制的家庭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家庭对立的情况发生,并且能够适当的减少和消化来自各方面的生活压力,这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3转变教育态度,采取科学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把握度的原则,既不能过分的溺爱,也不能专制到底。民主教育是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比较流行的选择,这一方式能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塑造出一个互相尊重以及有序的沟通和生活方式。在这一教育过程中,父母将其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出来,取消包办和专制,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自信以及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比拟的,通过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会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除了要做到上述一些措施,还需要以身作则,充当孩子的榜样,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第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第9篇

    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