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9 16:29: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

第1篇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 中学生心理发展 研究综述

一、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一)父母教养方式界定

对于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解,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曾琦(1997)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表现。也有研究将父母教养方式界定为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是美国心理学家Symons(1939),他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Schaefer(1959)划分为爱―敌意和自主―控制两个维度;Becker(1964)划分为接受(温暖)―拒绝(敌视)和允许―限制两个维度。

当代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首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Baumrind对儿童及其家庭的著名研究。她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在Baumrind(1971)的早期作品中,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三种。1983年,Maccoby和Martin在Baumrind对教养方式的分类基础上,把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按要求和反应两个维度又进一步分为溺爱型和忽视型,从而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父母、专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和忽视型父母。

(三)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探求教养方式背后的影响因素。这期间,国外学者既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更广阔的层面出发,又从家庭系统内部的一些因素,从儿童特征入手,较全面地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的影响因素。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子女性别差异。陈陈(2002)研究发现,父母和儿童的性别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法,与孩子异性别的父母比与孩子同性别的父母对孩子更仁慈、少严厉且更允许孩子自由。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差异。肖文娥等人(2002)研究发现母亲更多地采用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而父亲则更多采用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上,父亲和母亲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此外,一些研究者分别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差异、独生/非独生子女差异进行了研究。张文新(1997)比较了城乡两种文化背景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他对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也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

二、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在我国,13至16岁的中学生正好处于青春发育期,即由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身心各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多心理学家把初中生这个时期叫做心理断乳期,即中学生在心理上要求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他们的认识能力虽然尖锐但是片面,随着自我意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独立意识表现明显,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自我认识还不深刻。

国内调查研究表明,在中小学中,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率相当高。广州市(1995)1000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53.2%的中学生有心理危机。时建朴(1998)调查表明,28.4%的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在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其次是对人焦虑。以上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对亲子关系的维度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作出划分,并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Maccoby(1980)的不同性别青少年攻击性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的攻击与父母的严厉惩罚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冷漠、倔强,具有叛逆心理。Parker(1990)研究表明了父母的强迫行为、过分控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之间是相关的。以上研究证明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个体的各个成长阶段都会有所体现。

我国国内的学者也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的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

有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其子女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之一。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倾向于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解。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就越容易对子女采取过渡保护、干涉、惩罚、严厉或是偏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很容易使子女产生异常心理。

三、结语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给子女一个情感温暖、理解的环境,施予理智的爱,子女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小,而对子女采取不当的教养方式和表达负性情感越多,越会增大子女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成长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应引起所有有关人士的关注,呼吁积极改进父母的教养方式,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

[3]左占伟.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发展特点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8.

[4]梁家国,朱玉英.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状况影响初探,中国心理学杂志,1995,9.

[5]阳德华.父母教育行为与初中儿童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教育导刊,2000,6.

[6]刘建榕.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优势家庭教养方式的探究,四川心理科学,2001,2.

[7]Paker,G.The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A decade of research.Social,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Epidemiology,1990,25.

第2篇

关键词 中学生 积极情感 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Students' Positive Emotional Stat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U Hongmei, LI Hu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614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positive emotions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explore gender factors, family factor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on positive emotions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positive negative emotions questionnaire (Students) Sichuan Leshan two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550 sample survey. Results of boys than girls to be mor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divorced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family complete high school students; better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ill be mor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junior high school . Students' generally positive mood optimistic conclusions status quo,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family factors, academic and cultural level of the positive emotions were high school students affected.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ositive emotion; impact factors; survey

目前有很多研究者证实,积极情绪可以促进认知的发展,并能增强人的免疫力、思维能力、社会交际等。因为人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认知范围更广,思维更加灵活,具有创新性。积极情绪还可以消除消极情绪体验的不良后果,增加个体抵抗压力和缓解焦虑的能力,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积极情绪的培养对身心的健康培养尤为重要。文章调查了中学生积极情绪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提供对策,为促进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四川省乐山市两所中学550名在校中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517份,有效率94%。

1.2 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的问卷是由国内改编的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中文版(中学生),分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Cronbach Z系数分别为0.82和0.80,各个条目的因子负荷介于0.45~0.80,二元结构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都在0.90以上。积极情感(PA , Positive Attect)与外向性的相关为0.34,消极情感(NA , Negative Attect)与情绪稳定性的相关为0.59,与SCL-90各项指标的相关介于0.37~0.57,因此,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二元结构和信效度,共计14个题目。

1.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工具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软件统计包。

2 结果

2.1 中学生积极情绪总体状况

从表1知,被试的积极情绪得分显著高于消极情绪(P

表1 中学生积极/消极情感得分情况

注:*P

2.2 中学生积极情绪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检验

从表2可知,中学生的积极情绪在不同性别上存在差异(P 0.05)。

表2 不同性别中学生积极/消极情感得分及T检验

注:***表在0.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

2.3 中学生积极情绪在不同家庭情况上的差异性检验

从表3可知,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在不同家庭情况(父母是否离异)上差异性显著,即父母离婚的中学生积极情绪(P 0.05)。

2.4 中学生积极情绪在不同学习成绩上的差异性检验

学习成绩的等级(优、中等、差)是有被试对自己最近一周内学习成绩的自我主观评价。从表4可知,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在不同学习成绩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

表3 不同家庭状况的中学生积极/消极情感得分及T检验

注:*表在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

表4 不同学习成绩的中学生积极/消极情感得分及F检验

注:*表在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表在0.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

2.5 中学生积极情绪在不同文化程度上的T检验

从表5可知,中学生的积极情绪在不同文化程度上差异显著(P

表5 不同文化程度的中学生积极/消极情感得分及T检验

注:*表在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表在0.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学生的积极情绪总体上多于消极情绪。研究发现,女生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显著低于男生,分析其原因,第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对于女生,家庭会采取更多的监控,因此,女生相比男生而言,其人身自由可能会更受家人的限制,体验到的独立性和信任感会少一些;第二,初中女生对学业的恐惧感显著高于初中男生。学业占据初中生的大部分时间,如果学生对学业感到不顺心,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感,很难从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自豪等积极情绪。

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健全家庭的中学生,其积极情绪的体验显著较低。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希望父母能表现出“亲近感”,即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稳定的、温情的、充满爱意的、和积极关注的联系,父母离婚可能会降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近感。并且,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其情绪情感还未完全独立于父母,在此过程中,如果伴随着家庭冲突,而这些冲突又会带来累积的消极情绪;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的过程中,其情绪是可以相互表达和传递的,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也可以从父母那里习得,如果学生面对的是整天争吵,或者是长期不相往来的父母,学生的情绪习得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情绪调节比较偏激。

统计结果显示,被试通过对最近一周来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不同的学习成绩水平,其积极情绪的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一部分被试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越好,其积极情绪的体验相比认为成绩不好的同学要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良好的学习成绩会促进个人的学业成就感,而学业成就感能够带来愉快、骄傲、希望、满足等积极情绪;另一方面,tredrickson的研究证实积极情绪拓宽人的认知范围和注意范围,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当个体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时,在流畅性、原创性、灵活性、持久性、积极观点数、消极观点数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这些思维能力均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习。可见,积极情绪与学习成绩的高低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结果还显示,在积极情绪的体验上,初中生显著高于高中生,可能一方面,高中生相比初中生而言,会有更多的竞争压力和学习负担,会产生学习疲劳、压力和焦虑,降低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高中生比初中生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上会更成熟一些,高中生会面临更多的情绪问题,此外,高中生在思维上的独立性和生活上的依赖性与日益增强的成人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身份等心理矛盾加剧,其感受到的压抑和不满等消极情绪可能会比较多。

基金项目: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中学生积极情绪的教育心理干预实验 课题号 CJF012032

参考文献

[1] 陈文锋等.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中文版的结构和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1):763-772.

[2] 雷雳.发展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6-237.

[3] 李磊,郭成.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综述.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5(4):12-15.

第3篇

关键词:异往;中学生;性心理;异性探索

一、前言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为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了,对异性的好奇心也逐渐的产生,产生了对异性探索的欲望。在这个问题里面,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和外国的研究重点也有不同,国外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多在恋爱心理和行为、、避孕、预防性疾病等方面。国内对于异性同伴交往大多集中在由青春期的性生理发育而引起的性心理、性道德问题的范畴。

二、中学生异往的现状

1.异往的普遍性。不同程度的异往在中学阶段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中学生的卷入程度并没有成年人想象的那样众多,我们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程度的异往行为都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这种异往不仅仅是表现在行为上,更多表现在心理的接纳程度上。

2.异往的方式。中学生处理异往的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国内有研究表明多数青少年处理异往问题的方式是较为成熟的,他们可以与异正常交往,能够较为理智的把握交往的尺度。女生趋于采用“压在心底”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男生更喜欢采用“表露出来”的方式处理异性的交往问题。

三、异往的积极作用

中学生的异往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非常积极作用的,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异往。

1.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是埃里克森八阶段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防止角色混乱。异往可以促自我概念的形成,促进同一性的发展。

2.促进友谊,利于情感互慰。在中学期间的这种异往是友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压制。异往中大多是不带爱彩的情感交流的,中学期间的异往能够获得在同性身上得不到的情感体验,促进感情的丰富,这个时期异性友情处理得当会为以后更高层次的爱情奠定坚实的基础。

3.增进社会交往技能。中学期间的异往形式是以语言交往为主,语言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男女之间的距离感使他们在进行语言沟通时能够进行深思熟虑,较与同性之间有更多的规范性,这样能够促进人的交往能力。

4.顺利适应环境,降低焦虑。具有良好的异往的青少年,能够在处理日常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加完善,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感情。这样促进了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使自己的身心更加轻松愉快,从而降低焦虑。

5.利于智力互补和激发创造力。男性同女性之间的智力类型有一定的差异,男性更加擅长抽象思维能力,女性更加擅长形象思维能力,男生和女生经常在一起学习,可以相互学习,彼此取长补短,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和智力能力。异性在一起的时候是更希望得到彼此的爱慕和尊重,会更尽力的去表现,这样有利于把内心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出来。

四、异往特点

1.交往的广泛性。西南大学的卢秀琼对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特点做出了调查,用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问卷作为测量工具,提出了五个维度:广泛性、策略性、困扰行、理解性和主动性。得出结论:广泛性>策略性>困扰行>礼节性>主动性,表明中学生广泛存在异往的行为,但是却不太主动的同异性同学交往。

2.交往动机。中学生的异往往往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友情。中学生因为性因素的萌芽,对于异性产生的好感,“好奇心”“想试试”这种想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异性进行交往的主要动机;父母如果感情不和,会让中学生从的异性身上填补自己心灵的空虚;学习的压力也会让异性想从彼此的身上得到缓解。高中生和初中生在于对异往的动机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高中生更加趋向于“情感需要”和“填补感情空虚”,初中生则更趋向于满足“好奇心”。

3.情感体验。从性别上说,男生和女生的情感体验不同。男生更加体验到“心情愉快”和“害羞不安”,而女生大都“没有太大的感觉”。男生对于异往中的想法会多于女生。从年龄上说,初中认为“无所谓”的比例高于高中生,高中生更加在乎异性彼此之间的长期关系。

4.异往欲望变强。中学生的异往欲望都普遍提高,现在中学生的社会性得到了提高,电视、电脑等媒体带给学生更多的的信息,使得对异性的好奇感得到提高。他们更加关注彼此,以期望通过修饰自己得到对方青睐。这样的欲望在行为和心理上都逐渐的提高。有研究表明,“42.7%的中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

五、对中学生异往实施的策略

1.理性的认识异往。异往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早恋”,而是学生在青春期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普遍的状况和需求。异往对促进青少年同一感发展、增进友谊、适应环境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一定要理性的认识青春期异往,不要盲目的“扼杀”。

2.营造和谐、宽松氛围。中学学生,难免会为异性的交往问题所困扰,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家长在这时应该树立正确的态度,努力构建宽松、和谐、自由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大方与异往,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心态。

3.鼓励广泛交往,避免单一化。青春期由于第二性征出现,会对异性产生“好感”,我们要正视这种好感,鼓励异往要广泛,避免固定交往对象,避免产生“爱情”。了解不同的异性,对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好处,对日后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理解沟通,倾听学生“心声”。青春期是人发展的第二个逆反期,心理上要求独立与现实中对父母、社会的依赖、认知和情感上的不完善,造成了青春期做事的易冲动的性格,老师和父母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参考文献:

[1]王磊.青少年异往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4):916-919.

[2]肖敏芳.中学生异往的现象分析与引导[J].教育连接,2010,7:61-81.

[3]卢秀琼.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特点的调查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153-156.

[4]罗进.中学生异往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3):109-112.

第4篇

关键词:人格特征;中学生

1.综述

对于上网行为的研究我国已越来越重视,其中有天津师范大学对中学生上网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于中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及自我控制力的相关研究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对于中学生上网行为与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这些都说明了中学生上网甚至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

研究意义:如何有针对性地发扬网络优点为教育服务、祛除网络缺点还校园一片晴空,已经成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常论常新的话题。中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应该不断的开辟和创新。应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一体的校园主网站,在建立红色网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网上班级主页、博客的形式实现网上师生交流,用正确、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通过与老师网上聊天和在线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学校以及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法规,老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入目入脑入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利用网络的优越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交流。

2.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重庆地区60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的被试。

3.研究工具

中学生上网行为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

4.结论

本研究中,总共收回问卷394份,其中网络过度使用者236人,比例为59.9%。使用正常者158人,比例为40.1%。

表1表明网络过度使用者与正常使用者两组被试的差异不显著,过度使用者每周的上网时间不显著多余正常使用者。

表2表明网络使用频度在L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即网络的正常使用与过度使用在效度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过度使用者的诚实信用度显著低于网络的正常使用者。

从表3中可以看出P量表对网络使用频度产生了负性预测作用

5.讨论

5.1 对中学生人格特征与上网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的讨论,对于调查的394名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者与正常使用者两组被试的差异不显著,过度使用者每周的上网时间不显著多余正常使用者。

5.2 人格特征对上网行为的预测作用讨论,P量表对网络使用频度产生了负性预测作用。

5.3本研究中没有很好地控制被试的质量问题,男生上网的人数应该比较多的,但是被试中男生的数量很少,导致了部分结果显著性不够。了解了人格特征对中学生上网行为的影响,就可以分析出哪类人数容易网络着迷甚至是网络成瘾,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加以控制,使中学生健康上网。

参考文献

[1]林绚日军,阎巩固.中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

第5篇

【关键词】篮球意识 中学生 培养

前 言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适当的参与体育活动,对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期发展,对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及终身体育观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篮球运动群众参与性强,场地小,技术及对抗性强,娱乐性高等特点,使其成为开展得最为广泛的集体运动项目之一。因此篮球运动的开展情况对整个学校体育的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新乡市五所中学,包括新乡市一中,二中等5所中学的100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集与本论文相关的有权威性的文献,中国学术期刊网的中国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近20年国内相关资料进行查阅、总结、综述。为本次调查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获得间接理论知识。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共收回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88份,回收率为100%,有效回收率为88%,符合社会学调查要求。

1.2.3数理统计法

通过其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的整理分析,应用统计学原理,同时运用SPSS和Exce2003等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

1.2.4访谈法

通过对学校的实地走访调查,收集真实可靠的资料。并与部分中学体育行政部门、体育教师、学生、社会人士等进行面谈,获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关于篮球意识培养途径的研究综述

这一命题的研究相对多一些,大多在基础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和经验,对篮球意识的特点、表现以及训练中注意的问题和训练的手段从认识论和训练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杨善乾[2]针对篮球技术训练及其特点,结合场区、战术分配、时空争夺和规则,就技术训练中如何培养队员的个人防守意识进行了重点探析,提出“个人防守意识的培养与训练的方法则应包括在平时有形技术训练的整体过程中”。依据篮球运动的特点,从感知、表象、注意、思维等方面探索这些心理活动与青少年篮球意识和智能的关系,提出了青少年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途径。王大中、范素香[5]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结合运动员篮球比赛意识形成过程提出了比赛意识的培养方法:(1)重视理论知识学习,改善知识结构;(2)在技术训练中培养比赛意识;(3)通过战术训练强化;(4)通过分析典型战例进行强化;(5)在比赛中培养;(6)记训练日记;(7)利用准备会和总结会强化。

2.2 中学篮球课程开展研究综述

赵剑斌[8]认为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老师的教学观念显得有些陈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篮球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差,缺少专业的篮球教学老师;篮球器械和篮球场地不充裕,一堂课中体育老师教授的学生太多等。提出了:要培养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的建设,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体育老师应加强体育教学规范化等措施。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篮球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升学压力大、场地设施缺乏、教学手段陈旧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篮球运动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推出篮球教学的新模式,新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初中生由于年龄偏小和训练时间较少,在篮球意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明显的问题,如:接应意识差,在练习和比赛中常出现防守意识不强、上篮无保护、运球突破无阻挡等失误与消极的局面;传接球意识欠佳,许多学生在这方面弱点表现得很明显,时常掌握不准时机,致使同伴没能在有利的位置接到球;落位意识不强,比赛中经常出现人随球乱跑,场上出现乱挤现象,学生篮球意识薄弱,应加强意识的培养。

(2) 中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应该认识到篮球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学生反复实践和战术的提高而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平常的训练中不断自我积累经验,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系统的、有成效的熏陶和培养。

3.2建议

(1) 注重对篮球运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全面理解。掌握和丰富理论知识及熟悉专项运动规律,有助于形成篮球意识的智力结构。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及技术、战术特点,了解技术动作的构成及战术心理要求,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篮球意识。

(2) 加强接应意识的培养。在训练和比赛时,及时指导学生适时、正确、合理地接应同伴,克服消极的作风和情绪,在场上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高度的责任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能力,发挥配合作战的团队精神。

(3) 做好总结工作。每次训练后或比赛后都要集体进行总结,提出建议和看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篮球意识上有新的认识,通过新认识才能有提高。 篮球技能已经作为必要的课程纳入教材,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篮球方面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掌握篮球技术、战术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为今后参与篮球运动奠定基础。篮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要长期艰苦的训练学习、积累,教师必需要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永才.试论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5-96.

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 消费观念 消费心理 营销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的收入持续上升,商品的种类也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而越来越丰富。经济的增长与商品的改朝换代都在无形之中刺激了我国国民的消费。中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一部分,有着未成年、无收入、易攀比等特点,如果不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影响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感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本文针对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做出讨论,对其心理总结营销政策,倡导中学生的合理消费。

一、研究背景

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如今,城市中的中学生,每个月都可以得到大量的零花钱。而如今的中国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对中学生消费观的影响,缺乏帮助中学生树立合适消费观的相关经验。中学生有着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冲动消费的心理。不少商家抓住中学生缺乏购买判断力的特点,注重青少年消费者市场的挖掘。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容易受到电视传媒、周围同学、偶像等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很容易因此而转变。中学生时代作为人一生中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为自己未来人生打下坚实基础的黄金时代。如果在中学时期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注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因此,只有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在促进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发展的同时,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才能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谋福祉。

二、概念的解释

(一)消费

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意义上的消费指的是人们为了蛮子自身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对某些物品等的选取、购买等过程,是经济与文化的连接所在。

(二)消费观

消费观一般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的消费行为的认识以及规划消费的思想活动。消费观的主体是“人”,受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三)中学生消费观

中学生消费观指的是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观念。许多人忽视了学生阶层的消费能力,其实,学生阶层,尤其是中学生,是现如今消费市场里,蓬勃生长的一份子。中学生消费观念的发展,对中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以及中学生家长的工作、生活等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中学生的消费观,对于我们社会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三、中学生的消费特点以及消费心理

(一)中学生的消费特点

现如今,人们在注重中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等发展的同时,在无形之中也为他们树立了类似的消费观。许多的中学生,他们的经济来源虽然由父母支持,但是他们对自己的零花钱有着相当大的支配权利。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他们有着极大的自主性。由于如今城市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他们的消费意识早已不同于父辈。在购买物品的时候他们注重的是新潮与时尚,对于新生事物的出现,他们有着极其敏感的嗅觉。所以,他们的消费有着重外观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学生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广告的营销。

(二)中学生消费心理

由中学生的消费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少中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着攀比的心理,看到同学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不在乎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也不在乎自己是否对商品是真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很容易受到潮流和广告的影响,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盲目跟风现象。其次,中学生模仿能力强,自我控制能力弱,中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往往抵抗不住外界的诱惑,常常模范着外界人的消费方式。最后,中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自我意识强,如果父母不同意购买某样他们十分需求的商品,就有可能对父母发脾气,或者自己想办法购买。

四、针对中学生的营销政策

抓住中学生的消费心理,才能提出合适的营销政策。合适的营销政策一方面可以为商家谋取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发挥学校的相关作用

学校作为中学生的聚集地,在学校里为自己的商品打广告无疑为一种又好又快的营销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是传播正能量的地方,商家应该注意为自己的品牌树立积极相关的形象,促进中学生的消费。

(二)代言人的选择

中学生爱追星,面对自己偶像代言的物品,有着难以言喻的喜爱之情。所以,商家应该对当下中学生喜爱的偶像明星进行充分的调研,选择合适的代言人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三)借助合理的传媒模式

中学生接触到商品的方式有限,电视广告,纸媒等都是宣传自身产品的有效方式。商家在进行产品宣传时,针对中学生喜爱潮流、追求时尚的特点,可以设计合适的广告语吸引注意。

五、结束语

中学生作为现如今中国社会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他们有着自我意识强、判断力不足、爱盲目跟风的特点,当前的社会教育应该倡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根据中学生消费心理的特点,本文总结了一些营销政策,以供参考之用。

参考文献:

[1]张曦月.浅谈中学生消费行为及有效对策[J].中学生校外教育旬刊.2015(1):70

第7篇

关键词:排舞运动;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作用

排舞属于一种健身性的舞蹈,它的内容丰富、时尚流行,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排舞将音乐和舞蹈完美的融合,它既可以独自运动,也可以集体运动,不仅具有休闲娱乐、健美的作用,还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对于丰富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构建和谐校园、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排舞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作用的原因

当今时代,人才之间的竞争涉及方方面面,不只体现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方面,也体现在心理素质方面。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中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是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波动大。造成中学生心理压力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升学的压力,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比如,中学生自身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造成的压力,现在的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偏执、心理不平衡、焦虑等心理问题。排舞既是一项休闲运动,也是一项健身运动,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千支排舞曲目,音乐涵盖面广,它的舞步多样,不仅包含华尔兹、牛仔、伦巴等舞蹈的基本舞步,也包含很多民间的舞步,对于中学生来说,选择多样。中学生往往对新鲜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排舞变化多样,但凡有好的音乐都能够被人们编成排舞,排舞运动的生命力相当强,对于这种流行、时尚的事物,中学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认同感。

二、分析排舞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提高人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承受能力,改善人的情绪,协调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其心理上的障碍远远少于不爱锻炼的人,排舞运动可以增强舞者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心肺功能,而且还能够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兼具健身性与娱乐性,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形成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具体来说,排舞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排舞运动有助于中学生增强心理满足感

中学生在参加排舞运动时,会跟随欢快的音乐舞动,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健强身体的过程,中学生的运动量增加,心理上的满足感也随之提高,精神上紧张焦虑的情况会得到缓解,心情变得舒缓,进而心理愈发平和,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沉着冷静。

中学生融入排舞运动中,注意力得到转移,能够暂时忘记让他们不安的事情,释放压力,从而产生轻松愉悦的情感,中学生在运动中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神经活动,自控能力得到提升。

(二)排舞运动有助于中学生改善人际关系

现阶段有很多中学生兄弟姐妹少,家长从小对他们百般呵护、溺爱,使得他们的独立性差,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排舞运动适合一个班的学生共同参与,不同的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而且一个班级要想跳好舞,需要每一名学生尽心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会增强,会体会到与他人共同合作、相互帮助的乐趣,进而获得改善人际关系的目的,帮助中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困难。

(三)排舞运动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排舞把音乐、艺术、文化、娱乐等融合到一起,排舞运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舞姿、轻快的舞步等都会带给中学生美好的享受,中学生在排舞运动中会感受到体育的美、运动的美、音乐的美,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拥有高水平审美能力的人,当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压力时,内心会更加平和,情绪会更加稳定。

(四)排舞运动有助于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

如今,我国的中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日常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大部分时间都在和书本、试题打交道,接触其他新鲜事物的机会比较少,而排舞运动可以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学生在跳舞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优秀文化。

总之,排舞运动最早是在美国发展流行起来的,后来传到我国,它的舞步多样、音乐内涵丰富,容易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在我国流行起来。很多中学生的精神压力大,排舞运动可以帮助中学生释放压力,在舞蹈中放松心情,值得在我国的中学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浅论高中体育课堂推广排舞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7).

[2]陈凤珍,石俭,谭碧.排舞运动对不同年龄段女性健身效应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第8篇

>> 城乡初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论进城老人幸福感问题 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研究探析 河北省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空巢老人现象归因分析及获取幸福感的对策研究 国内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养老院老人为何缺乏幸福感 河北、香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比较研究 大学生恋爱的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两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不同归因方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城市与农村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企业员工工作幸福感研究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员工工作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主观工作幸福感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http://.cn/news/2011-12-30/175652338.shtml.

[3] 王枫,况成云,王娟,陈瑞颖.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Old People Happiness

ZHANG Wu-tong,HU Yao-wen,LIU Ying

(Literature and Media School,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Chongqing 402160,China)

第9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对策

一、引言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在生理上逐渐的成熟,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表现出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还存在人际交往与青春期等心理问题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监护人,也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夫妻关系,父母与学生长时间居住在一起,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夫妻关系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之间产生冲突,很容易导致子女的心理机能产生变化。学生在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十分的细腻,容易造成创伤。尤其是家庭离异的子女,子女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容易给子女造成潜在的精神压力,不利于中学生成长。其次,亲子关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内心矛盾多,对父母较为敏感,但是内心深处仍然十分依赖父母,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决。在这个阶段,双方在这个时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父母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多给予子女关爱,促进子女健康成长。2.家长期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教育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家长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绩好坏意味着将来要进入名牌大学,就是优秀的孩子。但是由于家长的期望,很少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追寻梦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人际关系期望,在中学阶段,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对子女的朋友干涉较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坏了子女的人际关系。在中学阶段,学生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这个时候父母担心子女的早恋问题影响成绩。家长不能过于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培养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3.教育内容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长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识学习能力,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会严重影响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的中学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家长最注重的就是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缺乏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生缺少独立性。

三、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优化家庭氛围。根据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家庭关系比较亲密的,测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比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往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亲密。因此,在每一个家庭中,家庭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之间要彼此和睦爱护,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与子女之间要营造美好健康的成长氛围。另外,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需要不断的沟通,父母要主动和子女进行沟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子女提升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鸣,家长和子女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优化家庭氛围。2.提高家长自行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家长自身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提升家长的对学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长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广泛的阅读关于教育的书籍,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中学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定期的开导,不要给子女施加压力,关注子女的心理特征。3.加强子女青春期教育与生命教育。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这个时期需要和学生有血缘关系和高度信任关系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师。家长在这个时期需要有意识的和子女谈论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教育子女进行正常的交往,顺其自然的解开对异性的好奇心理。在这个时期,学生往往对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产生的压力无法排解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挫败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强强调生命的重要性,通过沟通排解子女的压力,让子女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综上所述,父母应当重视家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及时的了解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子女进行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作者:王永昌 单位:宁夏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