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9: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务风险与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国家政策的变化带来的融资风险
一般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一国经济或金融政策的变化,都有可能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市场环境和融资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2007年开始,我国加大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央行第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尤其是实行差额准备金制度使直接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信贷收紧,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首先受阻,融资风险徒增不少,中小企业也因无法得到急需资金而被迫停产或收缩经营规模。
2.利率水平和外汇汇率水平的影响
首先,企业以负债筹入的资金,当合同利率固定时,市场利率的下降会使企业按合同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当合同采用浮动利率时,利率的上升使企业付息压力加大,都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其次,如果企业采用外币融资,那么浮动利率的变化也会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再次,汇率的变动还会影响进出口企业的收益情况。
(二)内部原因
1.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的财务决策也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在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过程中,未能科学判断投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对未来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从而造成投资失误,项目预期收益无法实现,产生巨大的财务风险。
2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普遍偏低,即便是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比重相对较大,甚至有一部分超储积压商品。由于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大量的存货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也降低了流动资金的比重,不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同时,长期持有存货还要承担因存货市场价格下跌而产生损失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合理安排企业资本结构
片面追求财务杠杆效应而增加负债筹资是不科学的。在现实中,企业应当通过各种财务指标分析确定负债融资与权益融资的最佳比例,达到资本结构最优,并实现财务杠杆效应的最大化。此外,企业在行业发展不景气时,应降低负债额度,以避免收益减少而负债压力增大的风险;在行业经济持续发展阶段,企业应增加债务促进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二)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企业财务风险作用于企业,通常表现为企业资产流动性下降、经营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沉重及盈利能力下降等,这些问题都与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直接相关。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应居安思危,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具体来说,应加强动态分析,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提高风险价值观念,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
(三)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分析来完成。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货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潜在损失。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及存货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失衡,均会引起企业危机,可将这三个项目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
2.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资产获利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表示每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
从偿债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息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风险分析;财务风险防治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财务风险定义。财务风险是一种经济上的风险现象,无论是在实务界还是在理论界,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财务实践中,很多企业往往由于管理不善而遭到财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是一个与损失相对于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发生的损失。对于财务风险来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财产风险通常是指企业财产风险,即企业在其各项财务活动的过程当中,因为种种难以预料或者无法控制的困难因素,给企业的财务活动造成不确定性,因而使得财务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与广义财务风险相对于的狭义财务风险认为,财务风险的表现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理财情况上的不确定性,它是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客观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决策失误、管理失策、组织不力等主观上原因造成的风险。(2)财务风险的基本分类。按照财务风险的来源,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经营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存货管理风险。其中投资风险又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违约风险、道德风险等。按照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来划分,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部分。内部财务风险包括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内部环境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担保风险等。内部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和避免的风险因素,往往是通过影响企业内部的风险形成因素而发生的。另一种是间接财务风险,也就是外部风险,比如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等。按照财务风险的特性划分,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与投资相关、与负债经营相关、与流动资产和投资者相关的一系列特征所对应。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现金筹资风险和收支筹资风险。现金筹资风险是指在企业特定的时间节点,资金流出数量超过资金流入数量,从而产生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的财务风险。收支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抵支的情况之下出现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要有效的避免其风险,必须要了解财务风险的特征和其产生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才去有效措施,防治和化解财务风险。目前企业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客观性特征。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日常财务活动中存在着实现预期目标、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这两种可能性结果,这就表示无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财务风险是客观性存在的。(2)全面性特征。财务风险是存在于企业之中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并且可以在多种财务关系上体现出来。资金的筹集、运作、积累、分配等一些财务活动,都会产生相应财务风险。(3)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虽然可以在财务活动之前事先加以估测和控制,但是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结果的各种内外因素不断变化,因此在事前并不能准确的控制财务风险的大小。(4)共存性。一般来讲,财务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并且成正比关系,如果投资风险存在较大风险,其投资取得的风险报酬也会越高。(5)激励性。由于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从而促使企业采取相应预防风险措施,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在企业中产生财务风险是很正常的事情,导致产生风险的原因也有各种各样。一般会有企业的外部原因,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导致的原因也不一样,总的来说,有以下方面原因:(1)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十分复杂多变,而企业的管理系统不是十分完善,不能够较好的适应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这也是导致财务风险的重要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又分为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等。虽然这些环境因素是存在于企业之外,但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是难以预料得到。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其实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带来生机和发展的机会。现在,国内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不怎么高等原因。会给企业带来财务上的风险。(2)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的意识不强。要知道财务风险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在企业中,只要存在财务工作和活动,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许多财务管理人员觉得只需要管理好资金,就不会有风险,这是非常浅薄的意识。这也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3)没有进行科学的决策造成失误。一个失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危险,因此财务决策是否科学化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是否有风险的重要前提。现在,许多的企业决策都是靠着主观臆想和以往的经验做判断。所以会导致决策的不科学性和失误的发生,紧接着会有财务风险的产生。(4)企业内部混乱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又一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如有管理混乱、资金使用不明、利益分配权责不明等现象,都会造成资金使用率低下、资金流失、致使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治对策
在企业管理中,要想预防好,并且能够有效的化解其财务风险,这是一个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目标。因此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措施:(1)仔细认真的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整体环境和一些变化的情况,巩固企业本身对财务管理一些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应对性。虽然从某个方面来说,企业的中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是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也没有办法对其进改变和影响。但不能代表企业就没有其他的措施。在防范财务风险方面,对于那些不断会有所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和政策,应该要进行分析研究。能够敏锐的把握住变化发展的趋势,掌握其中的规律,然后指定相对应的措施。加强财务管理的政策和防范。从而提高企业在应对环境变化的灵活性,来降低企业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带来的财务风险。(2)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的体制,在面对那些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必须设置一个高效率的财务管理部门,要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强化财务的基本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更加高效运行管理,避免企业在财务管理因不适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3)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人员需知晓,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每一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要有着防患意识,不可掉以轻心。(4)应该加强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决策更加具有科学依据和水平,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财务风险。财务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这会直接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成败。为了更好的防治财务风险,企业因此要充分的考虑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实事求是,进行计量计算方法和制定的合理的科学模型。对提出来的各种方案进行合理的分析,选择最佳方案执行。
参 考 文 献
[1]严真红.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
[2]徐玉红.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管理与控制[J].企业导报.2009(9):47
1.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不确定性、可控性以及双重性等属性。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层风险意识欠缺,财务关系混乱。主要表现为:一是风险控制活动不连贯,缺乏对财务风险的定期评估与衡量,往往是有风险发生时才去行动;二是风险控制意识片面,过于强调安全性,忽视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意识保守导致企业错失发展良机;三是企业内部缺乏统筹协调以及上下级单位之间在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等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于资金大量流失,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财务风险剧增。
(2)资本结构不合理。由于筹资决策不当等原因,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过多地依赖银行且负债比例过高、期限不合理等。高财务杠杆必然带来高财务风险,而一旦出现市场萎缩、销售受阻、资金链断裂,即可演变为财务危机。
(3)投资缺乏科学性。靠经验和主观意志进行投资决策的现象,在我国仍然存在。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研究,搜集的信息不全面,决策者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投资失误频繁发生;对一些重大投资决策,没有实行联席审批程序,内控薄弱,盲目投资导致投资目的达不到预期,投资损失巨大,甚至拖垮整个企业,这在并购活动和多元化领域较为常见。
(4)资金回笼策略不当。企业过于追求销量及利润,采取大量赊销方式,但由于未重视客户资信调查,信用政策不合理,缺少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导致资金回笼不畅,应收帐款高,坏帐损失增加;此外,存货占流动资产比重较高,超储积压现象严重,既大量占用了流动资金,影响到资金周转,又要承担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
(5) 收益分配政策不?范。收益分配策略影响到企业财务结构、声誉及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现金股利政策相比,我国企业更多倾向于不分红或非现金股利,利润分配政策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间接使企业产生财务风险。
2.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流动性不足。资金的流动性通过资产变现能力体现,而资产的变现能力主要取决于资产质量和资产营运能力。资产质量差主要表现在资产结构配置不合理,现金等价物过低、应收帐款坏帐比例高、存货超储积压严重、固定资产老化等;资产营运能力弱主要表现在应收帐款和存货周转速度慢,过多地占用经营资金,流动资金供应不足,日常资金周转不畅,即期支付能力迅速下降,从而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因此,财务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息息相关。
(2)资本结构失衡。决定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是融资决策,资本市场状况、管理层风险偏好以及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等影响到企业融资战略的选择。企业在融资的渠道、规模、方式以及期限等方面若作出不当安排,在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比例以及成本与收益关系之间没有进行合理优化和权衡,将导致企业负债过度,结构失衡,难以按期还本付息,财务危机一触即发。曾轰动一时的德隆系破产根本原因就是资本结构严重失衡。
(3)公司治理结构弱化。 基于国内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中国家股和法人股比重相对较高,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状,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仍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些重大的战略决策不科学,缺少必要的程序论证和有效的监督而导致决策失败,独立董事制度形同虚设,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多、关联交易频繁、资金违规占用、利益违规转移等等。有研究表明,公司治理弱化是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财务危机则是公司治理弱化的外在表现和最终归宿。
二、加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1.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
(1)企业应当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培养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企业上至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要全员参与财务风险文化建设,打破风险与已无关、各自为政的传统思想,建立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观;管理层应致力于企业财务风险研究,强化风险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寻求风险和收益的最佳平衡点,不断提高财务风险分析和防控能力。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主体责任。通过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或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专业化、信息化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权责明晰;加强财务、人事、法律与风控等部门之间的协同,确保风险决策的有效实施。
2.构建财务风险识别和危机预警系统,提高决策管理水平
(1)财务风险的识别
财务风险识别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前提。财务风险识别要做到及时准确性、全面性、综合性和连续性,要在风险发生之前能及时发现并准确把握,并对风险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进行综合性调查分析,同时要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对风险的影响,保持风险识别工作的连续性。
(2)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①财务危机及预警的基本概念。财务危机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陷入一种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困境,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已呈现长时间的亏损状态且无扭转趋势,出现资不抵债甚至而临破产倒闭的危险。财务危机预警是以财务信息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财务危机进行监测、诊断与报警的一种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利用各种财务指标,建立判别模型,从而根据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进行分类。
②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模式。根据国内外成功企业经验,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单变量模型:通过单个财务比率的变化趋势进行预警的模式,一般可从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确定财务预警备选指标,通过先建立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然后设定出这些指标的判别标准。设定判别标准时应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性质与规模、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经验等因素,并根据实际?化不断对之进行修正。当某项指标达到判别标准时,可预示财务警情发生。有关研究表明,能够最好预测企业财务危机的指标顺序先后为: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反映的是企业现有资金可以清偿债务程度;资产收益率,反映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所拥有资源优化配置与使用效率效果;资产负债率,直接反映了企业偿债能力总体水平。
多变量模型:运用多种财务比率加权汇总而构成线性函数公式来预测财务危机的一种模型,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奥尔曼提出的Z-Score五变量模型:
Z=1.2X1+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Z表示判别函数值,与公司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成反比;X1=营运资本/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权益总价/负债总额;X5=销售额/资产总额。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将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指标与一个多元线性函数有机联系起来,综合评价企业财务风险。一般认为,Z值越大,公司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小。当Z2.99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当1.81≤Z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在构建重大风险预警机制的同时,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理程序,确保突发事件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3.健全内控体系,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1)健全企业内控。内部控制应当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全面覆盖企业,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应存在内控空白点;应遵循内控的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及成本效益原则,完善公司治理环境,开展风险评估,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等控制措施,实现信息系统与内控流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内控有效性评价和监督,不断推进企业内控体系的优化升级。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和联签制度;对一些重点领域,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预防道德风险的发生。
(2)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实现内控目标的有效手段,全面预算管理目前已成为国内外优秀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预算、执行、控制、评价等基本管理活动,对企业施以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具有全面控制能力。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风险控制,应抓好以下环节:①预算体系的建立,包括组织机构和职责、目标、标准及程序;②预算的编制和审定;③预算指标的下达及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④预算执行的授权和监督;⑤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⑥预算业绩的考核。在此过程中,应注重风险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机融合,即对预算编制与风险识别、预算执行与风险监控、预算考评与风险预警三个环节进行优化设计,使全面预算管理得以有效实施。
4.以现金流管理为核心,合理安排好资本结构
(1)加强资金管理,编制现金流预算
鉴于资金链断裂的巨大财务风险,因此现金流量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最重要环节。实行动态管理现金流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财务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及时采取对策;企业应合理准确地预测经营、投资及筹资活动现金收支状况,以周、月、季和年为周期,建立现金滚动预算;按全面预算管理及内控规范要求,对重点节点现金流进行监控,及时进行现金流量分析,确定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要强化资金管理,对于因资金短缺可能引起的流动性风险,及时预警、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出现财务危机;对于大型集团企业,可建立以财务公司为平台的资金集中管理形式,采用“收支一体化”或“收支两条线”模式,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资金风险。
(2)建立应收帐款控制机制
建立应收帐款内控机制,重点抓好三个节点:一是事前控制。应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并设定预警指标,如最高赊销额和最长赊销期;二是事中控制。加强货款回收管理,对客户资信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对帐,判断坏帐风险发生概率,建立坏帐准备金制度;三是事后控制。做好帐龄分析,重点关注逾期未收回的款项,查明原因,落实具体责任。应收帐款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重要环节,尤其是在经济不振、市场低迷时,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做好应收帐款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
(3)优化资本结构
①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仅仅改变负债与权益资本的组合。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其本质在于如何权衡债务融资的利息节税“所得”与过度负债的风险“所失”;目标是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整体价值;决策方法主要有EBIT-EPS无差异分析法、资本成本比较分析法等。一般来说,企业应优先考虑内部融资,确定权益资本后,剩下资本缺口由负债融资解决;在具体决策时,应考虑内外部环境、企业运营及财务状况以及管理层的风险偏好等,重点考虑公司的偿债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保持必要的融资能力储备,维护资本结构的“弹性”。此外,对于高负债率的企业,并非单纯降低负债率,减轻利息负担,就达到了资本结构优化目的,只有改变其生产经营机制弊端,优化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才是资本结构优化的根本。
②从筹资角度看,最佳资本结构是综合资本成本率最低,经济效益最好。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调整资本结构,如采取负债融资的前提是:企业的预期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利率,且当前的负债率偏低,难以发挥财务扛杆作用;外部环境宽松,利率低,使用财务杠杆能获取较多净收益;企业处于经营稳定期,经营风险低,收益变动幅度小,可较大程度上使用财务杠杆。
关键词:保险公司 财务风险 财务分析 防范
一、保险公司财务分析与财务风险概述
若论其根本,保险公司本身实际就置身于各种风险漩涡之中,是对风险进行经营的一种企业类型。其以保险的形式集中处理各类风险,并将损失进行均匀分摊。针对其特殊的企业性质和类型,通过财务分析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对保险公司而言,尤为重要。而在利用财务分析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之前,首先要对各类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衡量,即“感知风险”。其后才可进行“分析风险”。利用财务分析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规避,争取以最小的分析成本获得最优的财务风险防范成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险市场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趋于过剩。保险公司逐渐落入一种怪现象,即经营规模越大,亏损越多。保险的保障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纵然有客观原因,但是保险公司自身未能对财务风险进行良好的防范和分析,是其主要原因。当前,倘若将财务风险防范比喻成保险公司这匹马车的拉的马匹,那么财务分析将是驾驭马匹的马夫。马夫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
二、保险公司财务风险与财务分析的现状及其中的问题
(一)保险公司资金利用率较低,投资规模和投资品种过于狭窄和单一
一直以来,我国很多保险公司都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即“重规模,轻效益”。在这种主观认识下,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的利用较为忽视。倘若单从理论上讲,保险公司的资金投资利用率应为100%,投资方向主要是债券、股票、不动产以及抵押贷款、银行存款等。当前的发达国家保险公司资金投资利用率能达到九成左右。而我国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但保险公司资金投资利用率却只有五成多。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在有限的投资中,投资方向和投资品种也基本仅是公司债券、基金等。投资规模和投资品种过于狭窄和单一。
(二)当前我国保险公司缺少财务分析的复合型人才
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投资范围其实很广泛,如前文已述,可以投资于债券、股票、不动产以及抵押贷款、银行存款等。虽然现在保险公司的投资范围和品种过于狭窄和单一,但是随着保险公司的发展,倘若投资范围逐渐广泛,那么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将会面临新的挑战。而且根据著名的保险理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就需要保险公司针对不同的保险品种和偿还期限,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虽然这种投资模式能够将财务风险有效的遏制在摇篮里,但是对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工作加大了难度。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仅具有财务分析的基本专业能力,还要对各类投资品种;每种投资品种的特点、偿还期限;投资组合等要有充分且全面的了解。这就要求财务分析人员是具有开阔财务视角、懂的各种投资内涵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分析人员却很少具有这些能力。
(三)保险公司在财务风险防范的财务分析之中对财务信息关注度明显过高,忽视了其他因素
我国的保险公司通常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计量原则。在财务风险分析时,侧重于在该原则下研究财务数据,对非财务信息把握和关注较少。但是,财务分析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利用更方便也更直接,但是由于财务数据多是来源于财务报告,在时间上已经滞后,是对保险公司过去事项的总结归纳。因此,单靠来自于财务报告的财务信息数据分析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未免过于滞后和失效。同时,保险公司在财务风险的分析过程中,对非财务信息的利用较为忽视。其实,保险公司属于高风险企业类型的同时,受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家政策等的影响也往往较大,有时这些非财务信息甚至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更大。因此,忽视对这些信息的关注和分析,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其实是极为不利的。
三、加强财务分析,防范财务风险
(一)通过建立财务预警体系,加强财务风险分析
对于一个公司的经营来说,稳定的现金流是保险公司持续经营的根本。从短期来看,公司的维持不仅仅关心的是企业的盈利,更重要的是合理分配和管理各项现金流量,保证公司的资金链不会断裂。对于一个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企业,它的往来款项会趋于稳定,而且往往大于其净收益。因此,保险公司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要重视对于资金往来款项的管理,建立一套严谨并敏感的资金流动性预警体系,在公司资金流动性降低时能够及时的做出警示。并且,保险公司在编制资金流量预算时就要慎之又慎,把保证资金流动性放在首位。从而在现今流量预算的基础上,对财务的各项数据再进行汇总分析,对于保险业务的未来现金流入量和公司的财务状况做出较为合理的分析,以谨慎性原则为指导,建立全面预算。以月份、季度、半年、一年为不同的统计分析区间,采取不同的基期数据,对各区间数据进行同比、环比分析,找出个中原因,为新预算的编制奠定基础。
利用杠杆可以成为保险公司的生命线,公司正是通过将财务杠杆作用最大化来实现公司的经常经营。因此,对于分析举债业务的风险需更为看重。重视对于各种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析,以及对各投资单位的经营分析是保险公司财务分析的重中之重。保险公司应综合利用投资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投资指标。
(二)保证资产和负债相匹配,合理利用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负债经营方式,这就要求保险公司重视其自身资产与负债的匹配问题。这里所说的匹配,不仅仅限于数量,在期限和结构上同样需要匹配。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并不能简单的累加,而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均衡。比如对于不同的险种,要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例如人寿保险是一种长期保险,强调安全和稳定,投资时就可以选择长线、营利性高的投资项目,比如投资不动产;而非寿险则需要强调流动性,不应采取不动产投资。任何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都应当做到科学和严谨,在选择投资时不能够盲目。应做到投资前要对每一个投资项目做充分大量的数据搜集和整理,测算每个项目的风险水平。公司投资的盈利的提高往往需要牺牲资金的安全性或者流动性,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强化则往往预示着盈利的降低。当然,现今的保险公司在选择投资时,一般都会采用“一揽子”的投资方式,建立几个不同的投资组合,将投资风险合理的分散到几个不同的投资个体当中,例如金融债券、政府债券和股票的组合,这样盈利性高、流动性差的项目就和盈利性低、流动性强的项目组合在一起,通过调整它们之间的机构关系,人为的修订风险水平和盈利水平。
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是保险公司投资管理最为重要的三个原则。所谓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期限与利率的对称关系,来综合分析企业营利能力、资金流动性和投资安全性之间的平衡关系。按照期限和利率相对称的原则,保险公司可以对其资产和负债的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收益的最终目的。这种方法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大型保险公司所应用,它对公司投资资金的管理起着较为积极的作用。
(三)强化保险财务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
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业务分析能力,尤其是对于公司的领导,更应重视自身知识的丰富和业务能力的强化,做到不仅保险业务精通,还要拥有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具备与保险业务相关的金融和法律知识,看问题能够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着眼,当然,较高的职业操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人员管理方面,公司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发掘好学上进责任心强的员工,挖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委以较为重要的职位。并且,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不断督促和激励他们建立更好的业绩,对于能力进步或者业绩较好的员工给与优厚的奖励,对业绩下滑或者缺乏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严格惩处。当然,在业绩分析时也要考虑到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能一味的要效益。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便能够不断激发公司员工的进取心和活力,全面提升公司内部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仕林.入世:保险业如何“保险”?[J].中国工商,2011(11)
[2]李琼,赵明浩.寿险公司信用评级制度探析[J].华南金融研究,2012(05)
[3]孙祁祥.中国保险业:矛盾、挑战与对策[J]. 经济科学,2009(04)
[4]徐扬.信贷风险分析中的非财务因素风险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0(11)
1.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组或一组以上可进行对比的数据或指标,两两对比、分析、考察,从而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与当前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企业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多是将本期数与计划数、本期数与上期数、企业数据与行业数据、本部门实际数与其他部门实际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2.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指将某一项财务指标看做一个整体,以其某个组成部分的数据作为分子,除以该项整体财务指标,以计算其结构比率。通过对结构比率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各个因素的比重和结构,还能对各个因素的结构和成分进行合理性评价,并且找出各个因素的变化规律。
3.因素分析法。某一个数据指标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多个,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某一个数据指标分解成多个具体的因素。之后按照某一顺序从某个因素开始,作为替换变量逐一替换。在替换的过程中,当其他因素不为替换变量时,均看作为确定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测算出某个数据指标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各个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4.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在参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将表中相关财务数据的两期或多期连续的数据比率或指标以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其增减变动的数额、方向、幅度等信息,以揭示企业的现金流变化情况和运营情况,是一种趋势变化分析方法。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来源与类型
1.偿债风险。偿债风险基本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一项财务风险。
2.收益变动风险。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变化,竞争也逐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企业在运营中会面临收益变动风险。企业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往往采用负债融资模式。同时还能依靠财务杠杆放大企业收益。但是同时,却也使企业的风险被放大。
3.现金风险。企业现金持有量的不足容易给企业带来现金风险。倘若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少,那么企业的正常支出将不能被保证,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维系,还会对企业信誉带来一定影响。然而,倘若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过多,企业的机会成本会被增加,企业的利润率将会受损。因此,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多或过低都会引起现金风险。
4.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是企业应收而未收的款项。通常是由于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或者回收金额的不确定性所引起。
三、合理利用财务分析预防财务风险
1.将财务分析提高到战略高度,结合企业战略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能单纯的为了财务分析而分析,应在分析之前明确企业战略,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财务分析,有所侧重。具体而言,企业通常有两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战略的选择不同,财务分析指标的侧重也将不同。倘若企业选择成本领先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的毛利率较低,同时周转率则较高。企业可在成本领先的战略之下,薄利多销。同样,倘若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毛利率较高,周转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企业采取了差异化的战略,注重产品特色,价格制定较高。因此,企业所选择的战略不同,财务分析结果有很大差异,对此企业应有所侧重,有所针对的防范财务风险。
2.充分利用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1)资产分析。一般而言,在企业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比重通常较大。因此,加强对二者的财务分析较为重要。倘若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那么可能表明企业的销售渠道位于下流,企业应以打通销售渠道作为其当务之急。同时还能间接减少其销售费用。此外,倘若企业“固定资产比例”过高,企业应围绕资产分布和利用情况,防止资产闲置和产能过剩。
(2)损益分析。企业的收入通常是销售收入。其他收入虽然也是收入的构成,但是比例一般较小。因此,企业在进行收入分析时,主要可以对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与其相关的产品单价和销售数量展开分析。其中,销售数量的分析,可以以产品类别、地区等进行划分,分别予以分析。同理,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是营业成本,以及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在对成本进行分析时,企业可以按照产品类别、销售区域、部门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控制成本,防范财务风险。
3.严格进行成本控制分析。成本控制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项重点。企业唯有控制好成本,才能真正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分析中,始终要围绕企业的整体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成本的升降原因进行分析与揭示,及时查明成本的影响因素。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和能够引起财务风险的潜在成本风险控制点,分重点的制定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和操作规范。就方法而言,可以参考《管理会计》知识,利用“本、量、利”的分析模型,对变动成本、盈亏平衡点、边际贡献等进行分析和测算,做好全成本核算管理,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将财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改革开放以来,财务杠杆作用已为我国企业所广泛运用。而由于财务杠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必然伴随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借助财务杠杆效应取得额外收益,必须客观分析财务杠杆对企业的影响。而在影响财务杠杆的诸多因素中,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低下以及负债操作不当是财务杠杆诱发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1、企业经营效益下降使财务杠杆造成财务风险
财务杠杆既具有正效应,也具有负效应,企业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效益的高低。当企业经营效益发生变化时,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经营效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息税前利润与固定成本以及债务利息的关系上,当企业息税前利润无法完全支付负债利息时,财务杠杆将会造成财务风险。而由于息税前利润与固定成本的关系不同,财务杠杆所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2、负债过高导致财务风险
利用财务杠杆导致负债增加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过渡利用财务杠杆,使得企业负债过多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损失乃至于企业破产的风险。其实质是由于负债经营从而使得负债所负担的那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负债过高导致在特定时日,由于现金流管理不善及债务偿还期过份集中而出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的情况,导致企业不能偿付债务,发生支付危机的财务风险。企业如果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增加负债,便会加大企业的偿债压力。负债增加使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大,债权人因此无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风险相应增大,债权人将要求公司对增加的负债提供风险溢酬,这就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所以,企业的负债比应当保持在总资金平均成本攀升的转折点,而不能无限度地扩张。
3、由于金融市场利率浮动导致亏损
现代金融市场复杂多变,对于财务杠杆这种以增加企业负债赚取额外收益的手段来说,由于企业在吸收负债所带来的额外收益的同时也接受了负债本身的财务风险,因此市场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财务杠杆的效果。
4、利用财务杠杆导致的投资风险
企业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去投资,通过投资扩大生产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企业投资可以创造利润,同样也存在着风险。投资是指以资金增值为目的而发生的资金支出。投资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所以它包含着眼前与未来之间的时间差。有时间差,当然就会有风险。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产生失误,以至投资活动失败的可能性,包括投资活动的中止、撤消、延期、效益不足、亏本、因事故而放弃。企业的投资活动是一个典型的风险活动,这种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既可以得到收益,也可能遭受损失。而如果要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企业就必须通过筹资获得资金进行对内或对外的投资来获得收益。因此伴随着杠杆的利用,企业的投资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
二、防范财务杠杆相关财务风险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财务杠杆作用已为我国企业所广泛运用。针对财务杠杆在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及负债方面可能造成的财务风险,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必须立足自身条件,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财务信息网络以及监督机制,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同时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控制负债筹资规模,并且采用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财务杠杆可能造成的财务风险。
2、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过高的负债率会放大利率浮动因素对企业财务安全的威胁,还会加剧投资者对企业前景的担忧,并且高负债率可能危及企业所有权,因此企业在利用财务杠杆时,必须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在具体项目上,当筹资成本相同时,企业应该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而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的方案;当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的方案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的方案中,应该根据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对于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测算可以采用资本成本比较法、每股利润分析法或者公司价值比较法等。除了考虑负债成本以外,企业还应充分考虑企业未来时期销售收入可能的变化,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的情况等因素,确定适合的负债规模,保持股东权益资金和负债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一般控制在1∶1比较适宜,流动比率控制在2∶1较为适宜。如果大于上述指标证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较强,反之较弱。但上述两项指标过高则会造成资金浪费,过低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所以举债时要做到比率协调。
3、根据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合理安排筹资
由于财务杠杆运用的主要形式就是负债。因此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风险的高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应该根据市场利率走势,做出合适的筹资安排。在利率水平较高的时期,为了降低利息支出,应尽量减少筹资或只筹集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该尽量减少筹资。当由于财务状态或者生产经营需要而不得不筹集资金时,计息方式应采用浮动利率。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该积极筹集长期资金,计息方式应尽量采用固定利率。企业应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出利率变动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筹资风险,在预测利率变动的同时,在筹资战略和具体筹资过程中做出防范风险的安排,并制定应急筹资计划。
4、根据企业自身资金情况合理制定借偿计划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特征 财务风险类型 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防范
1. 企业财务风险
“风险”是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其实质是既可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也可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它既包括负面效益的不确定性,也包括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风险反映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方面,其中包括财务风险。
1.1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的财务风险,从狭义上看,是指由于利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破产风险或普通股收益发生大幅度变动的风险。从广义上看,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存在、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财务风险存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
1.2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因此可将企业的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多个方面。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2.1综合性,企业的财务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产生形成财务风险的原因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1.2.2客观性,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其财务活动过程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客观性。
1.2.3全面性,财务风险一直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具有全面性。
1.2.4损失性,风险与损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损失是现实存在的还是隐性的,损失是可量化的还是不可量化的,风险都威胁企业的经营。
1.2.5收益性,在一定条件下财务风险和收益会相互转化,风险与收益在一般情况下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1.2.6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意味着企业时时都具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1.2.7激励性,为规避财务风险会促使企业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激励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企业的财务活动从资金筹措、经营投资、利润分配等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从而将财务风险划分为:
2.1筹资风险
指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资金供需市场给企业筹集资金的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外部筹资方式一般有股权筹资和债权筹资。股权筹资的风险主要是高筹集费用。而债权筹资方式则产生企业的债务压力。由此,筹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大小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财务杠杆效应等。
2.2投资风险
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投资所产生的实际收益偏离期望收益值的程度,也就是说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偏离程度越大,投资的风险程度越大;偏离程度越小则投资风险越小。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投资风险主要包括收益风险、购买力风险、变现风险、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道德风险、违约风险等。
2.3经营风险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价值的变动。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等。
2.4存货管理风险
指企业如何确定最优库存量,才能保持其进行正常生产,存货太多会形成产品积压,占用资金,风险较高;存货太少可能形成原料供应不及时,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严重时可能造成对客户的违约,影响企业的信誉。
2.5流动性风险
指企业资产不能正常确定转移现金或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表现为现金不足及现金不能清偿风险和变现力风险。
2.6现金流量风险
指企业由于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所带来的风险。它不仅能产生于企业经营的低谷,也可能在企业盈利较多时出现,因权责发生制原则所确定的本期利润并不能保证其在当期就能实现为现金流入,如果企业恰好在此时安排了较大的现金支出,就会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
2.7利润分配风险
指企业各个环节能正常运转有经济效益产生的情况下,合理的分配收益,会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声誉,为企业未来的筹资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企业资金紧缺时,以过多的货币资金对外分配,会降低企业偿债能力,影响企业再生产;而不给投资者一定的现金分配,采用配股方式或以股票作为股利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降低企业信誉。
2.8连带风险
指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业务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如企业为了其他企业取得银行货款而用本企业资产为其进行担保,如果到期借款企业无法还本付息,那么担保企业就必须以其自身的资产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由此给担保企业带来风险。
3.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3.1宏观环境变化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企业之外,对企业可能是一种机会,也可能是一种威胁,而这种机会和威胁是难以改变和预料的,这样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比如股市的波动引起的企业投资效益的变化,国家利率政策的上下波动风险,债务危机风险,油价波动风险,使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大多企业财务管理无法科学预见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措施不及时,财务风险不可避免。
3.2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经济活动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认为只要管理好资金,企业的资金就会万无一失,缺乏风险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对财务风险发生的警惕性和敏锐性。
3.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要求,企业在进行重大业务和事项的决策时,应该实行集体的决策审批,任何人都不能单独决策或者改变集体决策。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决策大都存在着主管决策和经验决策,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现象经常发生。如企业在投资决策环节,市场调研力度不够,没有做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就盲目性进行投资,形成投资失败,产生大量不良资产。
3.4企业财务控制和监控不健全
内控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而有些企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有些企业的财务监控制度执行力度严重不够,尤其是一些企业管理与监控关系混乱,严重缺乏责任对应追究制度,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3.5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明确
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有的企业资金使用没有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使企业在物资筹备、产品生产、成品销售、财务管理等各环节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造成企业之间三角债现象严重、存货管理混乱。
3.6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金管理控制不力
由于筹资决策失误,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负债资金的比例过高,导致企业偿债压力沉重。企业资产长期地被债务人所无偿占有,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特别是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失控,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财务风险。企业资金管理不到位的主要表现为:银行账户过多,资金过于分散,对外投资的决策性较为随意,缺乏应有的控制;对占用的资金管理不善,使用效益不高,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3.7生产经营缺乏规范的合同管理
有些企业忽视了对合同的规范管理,合同签定以后没有及时传递到财务部门,把合同作为办公文件束之高阁,这样做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隐患。
3.8企业赊销比重过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
目前一些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盲目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这样大量增加企业应收账款。还有忽视对客户信用等级的调查,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直至成为坏账,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3.9企业存货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目前有些企业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又使企业为此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企业要想生存并长远地发展下去,而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能采取尽可能的措施,将其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如何防范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因此企业应该掌握控制财务风险发生的常规防范以及积极创新一些新的防范措施。
4.1财务风险的常规控制防范
4.1.1分析宏观环境变化,制订财务管理战略。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4.1.2理顺企业内部责、权、利相统一的财务关系。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职责及作用,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各负其责,权责分明。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4.1.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应通过财经法规和经营策略来解决现阶段和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风险问题。财务风险存在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如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
4.1.4提高财务决策的水平,防止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并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如在筹资决策过程中,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并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
4.1.5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财务风险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报告并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和监察监督为主体的监督体系,对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以及合同履行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化、日常化。
4.1.6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定并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如物资采购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应该账款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等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形成较为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如对重大投资项目要在进行效益预测的同时,还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严格制定集体决策制度,对决策失误者要追究其责任制度,从制度上和源头上监测防范财务风险。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上,应该健全企业的职责分工、现金及银行存款、印章及票据的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制约制度,给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4.1.7构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指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功能体系,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企业应该建立对财务风险全过程进行控制的机制,在对某一财务方案进行决策时,既要考虑方案的收益状况,也要考虑方案的风险。对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根据分析结构制定出具有一定余地的管理措施,保证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4.1.8加强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企业内部设立结算中心,一方面集中管理企业各所属单位的现金收入,各个单位所需要的货币资金由结算中心进行统一拨付,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沉淀问题,能够加快企业整体的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的占用比例,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应收账款是资金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加强控制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可以只对那些偿债能力强、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对这些客户采用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有利于购销双方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回收政策,及时地催收货款,将催收责任落实到个人。
4.1.9提高法律知识水平,规范合同管理。如企业在签定合同后无法履行时,可以通过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使合同履行不致拖累企业和降低违约风险,企业在正确履行合同义务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一些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来源于对担保合同管理的缺失,因此要加强经济法规学习,提高对担保等法律法规的认识。
4.2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创新措施
4.2.1树立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将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将企业员工的职责与绩效相挂钩,将风险考核和职务晋升结合起来,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意识到财务风险控制也是其工作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激发员工参与财务风险控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2全员风险管理。实行全员风险管理机制,就是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管理者、职工、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做到责、权、利三位一体。同时,对企业的全体员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实行岗位风险责任管理,让全体员工了解其在整个财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思想上对潜在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警惕,发挥团队防范效应,形成自身的集体荣誉感,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4.2.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予以指标化、数量化。可以选取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最具有代表性指标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比如资产负债率、投资回报率等。其次,要量化预警线,分析预警指标的预警值。预警值可根据实际数据测算推出,也可以据经验值测算。但预警指标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修正,但同一会计期间的预警指标应该一致。再之,要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应对风险信号进行检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等情况,就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4.2.4加强企业间伙伴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促使科学信息的网络化和综合化,必然要求企业之间相互沟通与协作,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因此,企业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同时,更要协调灵活处理好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间合作与竞争的统一,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同增强其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5.结论
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创新风险防范的措施,才能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于新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会计之友2009(02)
[2]徐继红.《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08(04)
[3]李君毅.《财务风险类别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8(03)
[4]蒋定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7)?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 预控措施
毫无疑问,财务风险是当前事业单位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那么财务风险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所谓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企业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则是指其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因为各种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单位蒙受损失的机会与可能。我国目前阶段,事业单位普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财务风险也成为了每个企业都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财务风险也是一种信号,通过它可以全面综合的反映事业单位的整体经营状况。可想而知,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控处理机制对于一个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笔者通过对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意识的了解,就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来加以剖析,希望能够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意识的完善尽绵薄之力。
一、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内部原因
第一、事业单位的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不恰当。一般情况下,单位在通过一些筹资活动获得资金后,都有机会进行投资生产项目、投资证券市场以及投资商贸活动三种类型的投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投资项目都能够取得预期的收益,因而很容易引起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在单位决策中要力求达到一种收益性、风险性和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者说应该在收益与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然而,对于很多事业单位而言,这个“度”是难以掌握的,自然而然,要想准确的掌握好其财务风险就更加的不容易了。
第二、 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特别是没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督促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使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一个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目的。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融合在一起,以致不能够有效的监督财务资金的投资以及收回情况。内部控制制度也如同纸上谈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加剧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第三、在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中,资产流动性不强以及现金流量状况不佳的现象非常普遍。现金流量多少以及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对其偿债能力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而且单位有多少债务以及有多少可以变现偿债的流动资产可以变现决定着其是否能够顺利地偿还债务。一方面如果偿债的流动资产越多,债务越少,那么偿债能力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另一方面,如果用流动资产偿还负债后单位剩下的是营运资金,那么营运资金越少,表明单位的风险就越大,就算整体的盈利状况比较好,一旦现金流量不足,资产变现能力差,单位也同样会深陷险境。
第四、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目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决策时,经验决策以及主观决策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特别是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在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过程中,对于投资的内外部环境和未来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无法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导致投资失误屡屡发生,项目的预期收益也不能够如期的完成,由此产生了无法估量的财务风险。
第五、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缺乏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实际上,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我国现行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其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不足,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其在不知不觉中隐藏着大量的财务风险。
2、外部原因
第一、商品市场供求状况变化和单位经济行为的时间差异。众所周知,市场的供求变化是无法确定的,事业单位决策在调整力度以及时间上都和它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它是按照市场整体变化的实际情况或者自己判断的发展趋势来确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动方向,因此,由于时间上的差异性以及变化的无规律性等等都将导致一些财务风险的出现。
第二、自然灾害因素。一些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如火灾、洪灾、雪灾或者震灾等等都有可能给事业单位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这也将成为发生财务风险的一种因素,但其所占的比例相对而言比较的小。
第三、 很多事业单位无法根据国家宏观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的财务管理进行适当的改革。无可厚非,企业的财务管理必然要受到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各种事业单位,这些因素是无法控制的,并且其中的任何一个环境因素的突变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比如说一些法律文件的变更以及相关财务政策的制定等等。
第四、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一些事业单位在筹资的过程中,为了更多的减少资本成本,大多数都倾向于采取债务融资的方式,因此造成债务资本在总资本中占据着很高的比例,一旦其资金链断掉,单位无法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那么将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从我国现有事业单位的资本结构来看,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较高的资产负债率问题,因为事业单位在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张以及发生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银行贷款,所以很容易导致其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第五、利率水平以及外汇汇率水平的影响。首先,当事业单位通过负债的方式来筹入资金时,如果合同的利率固定,一旦市场利率下降,那么单位就必须按照合同的水平来支付较高的利息;而如果合同的利率是浮动的,则利率的上升会加大付息压力。总而言之,负债筹入资金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加大财务风险。其次,如果事业单位用外币融资来代替负债筹资,那么财务风险也会随着浮动利率的变化而加剧;再次,汇率的变动还将对进出口事业单位的收益情况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预控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第一、建立一整套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通过规范内部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设计合 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实现。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可以尽量避免决策过程中的弯路,加速内部信息的流动,让财务活动变得更加简单快捷。而另一方面,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以及切实可行的约束机制,将会形成合理有效地竞争机制,从而约束员工的逆向选择行为,保证财务风险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第二、 理顺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为了预控财务风险,还须对其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加以理顺。要明确各个部门在财务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地位、职责以及被赋予的相应权力,保证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此外,在利益的分配方面,应该兼顾各方的利益,充分调动起各部门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识别预警系统:1、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争取能够在不利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就对其加以识别,从而保证单位准确的把握好各种财务风险信号及其产生的原因。2、财务风险预警,在内部设置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内部经营、外部环境等各种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并用财务指标数据的形式来告诉经营者单位目前所面临的一些潜在的财务风险。与此同时。积极寻找造成财务风险的原因以及财务管理系统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明确告知经营者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进而使得财务管理网更加的完备,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第四、完善事业单位科学的决策机制。财务风险本身就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所有风险最终都会在财务风险中得到体现,科学合理的决策是预控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事业单位要想防范其财务风险的发生,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机制。而决策机制是指决策权力的形成、规范以及规定,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的决策机构、决策内容与决策机制等等。
第五、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增强其对财务风险的职业判断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笔者认为,在预控财务风险的过程中,财务人员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重视对财务工作人员的招聘、培训以及考核,要求其具备财务管理活动的能力,对财务风险具有敏感性以及准确的职业判断。可以在自己的职业范围内及时的发现,估计潜在的财务风险,并且能够借助相关的理论方法来对一些具体的财务风险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为财务风险的预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科技经济市场》刘振,吴鹏飞-2011年1期
2、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中国外资》王鹏飞 -2010年4期
3、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应对 《中国商界》张军 -2010年5期
【关键词】财务风险 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防治
一、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呢?因为财务管理的好坏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最直接原因。通过企业财务诊断、咨询、决策、监督、控制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依据,在发展中对自己的报表、票据、数据统一起来系统的分析,从而独立、客观、准确地给出企业未来的项目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分析,以有效提升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应对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企业中的各种财务风险,应当给予充分的正视,在深入分析财务管理工作风险产生源头的基础上各个击破,提升综合管理水平。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
不同性质的企业日常经营中财务管理工作上流程及标准不尽相同,但风险的产生总受到一些共同的因素影响,常见的有管理制度缺陷、体制不完善等等。不合理的体制及管理规范不能很好的对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起到约束作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就难以有依据地提升,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就难以科学、有序开展,中层管理者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案及管理标准来对工作人员实行正确的管理,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只能成为日常财务管理的牵绊,而不能真正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正常实施。
(二)工作人员认知度不足,风险意识不强
很多企业仅仅制定了系列的规范、标准约束和激励工作人员规范工作,长此以往,虽然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井井有条地开展,工作人员也在过多的约束或者规范标准化的工作之中放松风险警惕,对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潜在的管理风险失去敏感性,工作中对资金的管理操作没能避开风险,对账目的记录、核对、存储等工作也不够尽责。总体上来说,很多财务管理人员都没有切实将风险预防与控制视为工作职责,日常工作中完全以完成工作量为目标,考虑事情方式过于单一,面对新的工作项目不敢创新、不善思索,过分追求效率,甚至没有将法律、工作规范及行业标准作为工作指标,即便工作操作中出现些许失误,也抱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认为小小失误不影响全局。所以,工作人员自身的风险认知水平及风险预防及控制水平直接决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三)分析不够深入,决策失误因素
决策层制定的工作指标及管理规范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长期开展方向以及中层管理工作、下层工作人员执行操作都有不可逆转的直接影响。很多企业没有对企业内部近年来的财务管理状况及风险防控实况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探讨,也并未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共同研究既往阶段的财务管理成果及风险预防、控制情况,没有充分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财务管理工作方案及风险防控工作经验,沿用之前的风险管理方式或采用最简答的风险防控机制,导致财务管理方式过分单一、简化,或者风险管理模式与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不相符、存在冲突,日常财务管理或者是简单的记账工作,或者是多少年如一日一模一样的管理方式,这些都是上级决策过分草率而引发的后果,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与蔓延也在所难免。
(四)工作管理不成熟,没有合理的责任划分
日常的工作管理及职责划分是介于工作决策与工作执行之间的衔接性管理工作,不仅有效传达执行层与决策层之间的管理方案、工作情况及工作建议,还能及时对决策层及执行层之间的工作进行有机协调,充分协调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
但当今很多企业并未形成成熟的工作管理模式,也没有进行合理的工作职责划分,企业管理层与执行层对于工作执行及风险调控没有充分的沟通交流的空间,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不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在实际财务管理中,就难以时刻保持清醒,日常工作都没有良好的衔接度,发生财务管理风险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二、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针对各种风险产生特点分析风险产生环节及产生特点,针对性提出风险控制方案,此处着重从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管理人员风险防范及控制意识的培养、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科学、正确财务决策等方面阐述风险控制要点: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管理要做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好的制度才会有好的管理。企业要通过合理的体制及管理规范很好地对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起到约束作用,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指导方案及管理标准来对工作人员实行正确的管理。
(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人员需知晓,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每一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要有着防患意识,不可掉以轻心。
对财务人员进行财务风险意识培训是在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聘请高水平财务风险讲师和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财务风险事例对本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迅速的提高、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业务技能、实际经验,使他们成为适合企业经营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
(三)明确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企业领导和企业各部门对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好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领导工作,严格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要积极的配合好企业财务部门对财务风险分析的工作,相互协调、共同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四)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出科学、正确的财务决策
财务的决策既要考虑传达执行层与决策层之间的管理方案、工作情况及工作建议,还要及时对决策层及执行层之间的工作进行有机协调。这会直接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成败。为了更好的防治财务风险,企业因此要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充分的考虑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实事求是,进行计量计算方法和制定的合理的科学模型。对提出来的各种方案进行合理的分析,选择最佳决策方案执行。
结语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之中的各个环节,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等特征。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来源于管理决策、职责划分、人员素质等方面,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与作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工作要着重从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管理人员风险防范及控制意识的培养、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科学、正确财务决策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严真红.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
[2]徐玉红.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管理与控制[J].企业导报,200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