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化学重点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9 16:29: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化学重点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化学重点概念

第1篇

[关键词] 概念 重要 活化

化学概念是用极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相互反应及变化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经过了认真推敲,尤其特定的含义,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准确的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尤其重要。然而,因为初中生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讲清概念,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俗语言,掌握概念

某些概念的表达字数多,不易记忆,对这些概念可通过分析找出它的实质部分,用通俗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变难为易。如:“化合反应”用“多变一”概括;“分解反应”用“一变多”概括;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与表现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

二、关键字词,把握概念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单质。(因为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看成化合物(因为由氮气、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不同种元素)。

又如:酸、碱的概念是建立在电解质的基础上的。“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其中的“全部”就是概念的关键词语了。因为硫酸氢钠电离产生的阳离子有氢离子、钠离子两种,阳离子不是“全部”是氢离子,不符合酸的定义,硫酸氢钠不属于酸,属于酸式盐。因此在讲酸、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指电离产生离子的种类)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转贴于

三、重点剖析,理解概念

对于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重点剖析,深入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溶液”概念要抓住“均一”(指溶液各部分性质一样,溶质质量分数一样)。“稳定”(指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就无沉淀出现,溶液也不会分层,即溶质和溶剂不会发生分离)和“混合物”(指组成溶液的各部分都保持本身的化学性质)三个关键词语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又如:“质量守恒定律”,则要抓住“参加”(指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未反应的部分如过量的,不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在此例),“化学反应”(指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对象,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若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几个词语,深入剖析。同时抓住“两个不变”(1)元素(或原子)种类不变,反应前有几种,反应后仍有几种。(2)各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为多少个,反应后仍为多少个,就能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自如了。

四、正反列举,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从正面讲完后,再从反面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如在讲“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就叫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那么含氧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由此可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五、变式理解,“活化”概念

抓好概念的变式理解,是指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加以变式,使概念“活化”,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上升一级台阶。如:“固体溶解度”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变式理解:①在t℃时,A物质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Sg;②在t℃ 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Sg;③在t℃时,有SgA物质要制成饱和溶液,需水质量为100g;④在t℃时,在100g水里要配制成A物质的饱和溶液,最少需要A物质的质量为Sg等,通过变式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总之,在进行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及相关特性,因势利导,克服不利因素,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化学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傅尔羽,《东莞教研》[J] ,东莞教育局教研室,2008

[2] 何彩霞,《化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9

[3] J B Best、黄稀庭等译,《认知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化学概念 教学过程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讲清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讲解概念的方法

1.理解法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表达简明精辟。因此在讲解概念时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催化剂的概念讲解,将催化剂概括为一种物质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反应中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二是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将其简明概括成“一变二不变”。学生对催化剂概念就清晰起来了。此时再设计如何证明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之类的练习,强化催化剂的特点,催化剂的本质学生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再如“化合物”强调“不同种元素组成”属“纯净物”;“溶液”抓住特征是“均一、稳定”,类比“混合物”两个特点来理解来判断生活中的溶液;有机物强调“含碳”、“化合物”,等等,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抓住概念的本质,避免只看重其一忽视其他使概念掌握不完整。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是这个概念的关键。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比较法

这是化学教师常用的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化学上许多貌合神离或相互依存的概念切忌分割孤立的理解。只有通过分析比较才能准确理解其异同及联系。如最简单的“单质”、“化合物”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通过下表学生便会一目了然,就不会只注意“异”而忽视“同”,即单质和化合物必须属于纯净物,会留下深刻影响,就不迷惑于常见判断题或物质的分类题型。

这样元素这种很抽象的概念可能容易建立一些。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借助文恩图效果比直接讲解可能好些,如常见试题如“缓慢氧化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之类判断,学生很迷惑,明白了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的含义,此类错误就易避免,也省去了教师许多的口舌。

3.知识网络法

众多互有联系的概念,用网络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更易分辨。

倘问氧化物是何种物质,放到这样的网络背景下学生就知道:它首先是物质,而且是纯净物,组成元素不止一种是化合物,是化合物中无机物,组成特点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样内涵、外延和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该概念所在网络中的位置,学生易掌握。网络法要点是说清分类依据,如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学生容易理解。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切忌死记硬背

这一点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实际上总会有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概念,用于强化未尝不可,倘在学生不甚明了含义时,用于补救和加深理解,显然是不足取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体现新课标理念,强调知识的理解、应用。传统考“分子”的概念,大多以填空的形式,也许死记可以奏效,但分子究竟是何种微粒,学生未必理解,倘若以“H、2H、H”中何种微粒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稍加变通或用图示分子的形式,学生就很难驾驭了。死记硬背科学概念对学生发展有所滞碍,甚至使学生完全丧失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注意概念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教材编写十分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和可接受性。如氧化反应,初中仅限于得氧的反应,高中是用化合价升降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更接近本质,这就体现了阶段性。元素的概念过去强调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后来实践下来可接受性不好,加以简化,去掉“质子数相同”。“分子”、“原子”、“化合价”定义均有所弱化,使得分化点大大下降,利于面向全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科学性、准确性任意拔高,要理解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尊重学生的实际。

3.适应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强调自主互助学习,以此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概念讲授应尽可能在学生可接受情况下创设情境,设计活动,使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交流、体会,主动探求概念的本质,“发现”概念的含义,这样比灌输要强多。

4.适应中考要求

概念掌握的深广度要兼顾中考要求。按理中考不会有悖于课标要求,但中考有选拔作用难免会有以信息题形式的拔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适当作高深广度拓展,以适应他们中考得高分与后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永胜.浅议初中化学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实验

在初中化学课中,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要讲解清楚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四、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第4篇

一、概念中要害的词语一定要讲解到位

为了深刻讲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熟悉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定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轻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概念的内涵一定要剖析到位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 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溶质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三、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练习到位

有些概念,是概念中包含概念,学生对这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从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的着重练习做起,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假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的要害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5篇

【关键词】 化学概念 难点分析 初中化学

1 概念难点分析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我们可以认为,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障碍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关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所致。但是,概念本身不易理解、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法影响、相关概念干扰等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1.1 概念本身不易理解。化学概念抽象、原理性强。初中学生刚学习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就出现了“化学”概念,在没有一点基础的情况下就学习抽象的概念;象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用肉眼看不到,使得初学化学的学生理解增加了不少困难。

1.2 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法的影响。初中化学课本中元素的概念放在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后面,而单质、化合物概念是基于元素概念之上。也就是元素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就学习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是很困难的。

1.3 相关概念的干扰。如我们初中课本中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氧化物与氧化反应、溶解性与溶解度、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元素与原子等这些相关的概念的干扰。

2 难点的化解策略

2.1 玩具教学法。由于化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呈现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内在本质。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混合物、纯净物等化学概念,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只要通过背背记记就可以了),考查学生时发现,3个班163个学生中只有3~4位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如果从学生心理着手,以玩玩具的方式教学,学生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玩具模型来理解,直观地去感受。把枯燥的化学概念直观化,学生不但学得轻松,且乐于玩、乐于学,让学生一起玩,一起“讨论与交流”,是引入化学概念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2 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以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也是化解有些化学概念难点的好方法。化学概念不是能背、能写就行,一定要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化学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例如粉尘爆炸实验,做完实验后让学生交流,爆炸条件是什么?学生很快能理解爆炸这个概念。探究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边演示边提问学生:哪个量是定量,现在变了哪个量,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讨论交流来总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然后引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比死记硬背“记得快、忘得也快”的方法有效。

2.3 比较法。进行概念比较就是找出不同概念的异同关系,揭示事物内涵的一种思维过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容易使学生混淆,造成误解,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如元素与原子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概念、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将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

2.4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非常抽象,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微观粒子,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很难理解,这些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来突破这些难点,把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制作成flas,通过视频演示,使同学们清楚地知道水分子如何分解成原子,这些原子又是如何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全过程。通过这样形象的感知,使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讲解和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

第6篇

关键词:主干句扩缩;化学概念;教学难点

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对化学概念的表述有不同的方式,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逻辑学知识,对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极为“陌生”,导致对各种概念的理解、辨析和运用成为化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这充分说明学习概念的主要目的不是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在认识、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运用于解决化学问题。因而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化学概念,进而正确表述化学概念到自己去下定义形成概念是新课标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本文主要阐述化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糅于句子的“扩缩中”,通过分析化学概念陈述句来突破教学难点并提出自己的教学体会,以期“他山之石来攻玉”。

在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他们已在语文课中学习了句子成分的划分,明白了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宾的附加成分,往往从范围、状态、数量、所属、处所、时间、对象、方式等方面修饰、限制句子的成分。句子的附加成分往往层层递加、层层限制。若将其与逻辑学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有机联系,并予以“同化”(句子附加成分的增删变化其实是对概念“内涵”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述),既能正确理解概念,又能准确把握化学概念,还能激发学生对化学概念进行探究的兴趣。将难点突破与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新课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方式,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定义类型,例析如下:

一、“××是××”型

例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将原句压缩后主干是“原子是粒子”,宾语“粒子”前的定语“化学变化中”“最小”则将宾语层层限制,缺少任一部分就会扩大范围,使内涵减少,外延扩大。主干句“原子是粒子”抛开原子的概念,就这句话而言,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不能作为“原子”的定义。只有将主干“原子是粒子”的宾语通过扩充,才能准确定义。因为粒子的种类很多,“原子”到底是怎样一种粒子呢?粒子有大小,原子究竟有多大?“化学变化中”和“最小”道出了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而化学变化中的“分子”这种粒子必须再分为“最小粒子”——原子,但“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之外,原子可分。通过以上的启发诱导,学生认识了“原子”,能准确把握原子的概念了,再运用“主干句扩缩法”设计题组训练,强化学生的概念辨析能力。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粒子

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粒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显然,以上四种说法由于“粒子”前修饰、限制的成分不断增减,使得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

二、“××叫做××”型

例2.(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这类概念中的动词“叫做”常作谓语。例子中“水”前的短语是定语,修饰限制“水”的条件、范围、数量,使“水”的外延缩小,若去掉这些成分,则外延扩大,就对“软水”的定义不准确。不难看出,例2中的主干句是“水叫做软水”,这种说法明显错误。软水的成分是水,它又是一种怎样的水呢?水中含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的物理属性又有哪些呢?含量如何?通过以上启发引导之后再将句子的主干部分不断增加修饰或限制成分(定语)让学生去辨析正误。如,

A.含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B.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C.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ABC三种表述,由于作定语的短语不断扩充,使得“软水”定义中的外延越来越小,概念越来越准确。

例3.(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将原句压缩,其句子主干是“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这只能说明“化学性质”是物质“性质”中的一种,到底是怎样的“性质”呢?外延太大,无法理解。作定语的短语“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则是限制主语“性质”的范围、对象、方式、所属的,十分重要。“化学性质”既然是“性质”中的一种,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吗?经过以上分析,启发引导后再让学生进行“主干句扩缩”对比,不难理解这一概念。如,下列说法能正确定义化学性质的是( )

A.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B.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C.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D.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通过上述几例不难看出,许多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形成的化学概念,都是“句子主干”的扩展(指一个短语的一个成分或两个成分又是一个短语,由小到大层层组合),而扩展前后的短语虽然结构相同,但其表述的含义完全不同,即概念的内涵截然有别。因此,在讲解概念时,教师应首先分析句子成分,抓住“句子的主干”,然后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增加附加成分或句型变化得到一组句意不同的短句(短语),让学生通过对比领会句子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运用概念,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如将例3再进行句型变换“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其内涵仍未改变,仍是正确的。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中化学;过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95-01

进入高中以后,虽然学生们在身份上完美转化,但其思想指针还停留在初中学段,心理还没有调整到作为高中生应有的状态。作为高中化学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尽快调整好心态,对初中化学知识能系统进行回顾,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从而顺利开始高中化学学习之旅,在新知识讲授前,有必要安排一定的课时在初中化学向高中化学的过渡环节发力。笔者在高一年级选定了一批人作为实验范围,开展必要的问卷调查和教学创新式实践,时隔一个学期,我对这个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细心做了记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分享探讨。

高一新生在初步入新的学校后,对知识的渴求很强烈,迫不及待的想尽快开始新课程的学习。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应保持头脑清醒,沉稳应对,待学生的激情减退,再道出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内容,即对初中化学内容的复习,讲清复习的必要性,让学生接受并主动配合教师布局教学。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切不可将新课前的旧知识复习变成走过场,要对初中化学教材近年来的变化有所掌握,保障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的说来,初中化学向高中化学的过渡复习,其重要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教材内容的驱使。反观初中化学,其中定性分析的内容较多,强调对现象或结论的记忆,而高中化学除了继续夯实这一点外,对现象原因和参数多少的求知增多。同时,初中化学的形象思维是其最大亮点,一般是从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熟悉的自然现象为切入点,孵化出特定的概念或规律形式,而高中化学在进一步强化形象思维的前提下,还从抽象的化学模型入手,学会建构化学概念和规律。此外,初中教材的生动性、直观性表现在大量插图的运用上,表达形式易于学生接受,而高中教材就显得严谨充实而形象不足,给人刻板难以理解的感觉。

第二,学生学习特征的需要。初中化学强调对概念或结论的记忆,学生死记硬背学化学几乎成为常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高中学段后,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幅提升,先理解后记忆逐步成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的“消化不良”现象大大减少,学习过程变得顺畅多了。这说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在逐渐降低,自主探索意识在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渐趋凸显,自学能力的发展变得强劲迅猛,从被动依赖向独立主动转变。

第三,新生适应环境的心理需要。学生走进新的校园,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新的教师、同学对个体影响较大,容易形成心理上的波动,因此,给学生一个心理缓冲期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学生从初中学校步入高中校园后,对新环境的适应大概需要二三周的的时间,其间他们不但要学着迎合教师的教法、特点,还要尽快的熟悉学校情况和周围同学的情况,新环境给他们带来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会有短暂的无所适从,教师要从学生的基本需要出发, 帮助其做好过渡期的心理缓冲。

当我们对过渡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后,下面就要着手找寻适当的方法实战推行了,要想立竿见影,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有计划、分步骤的扎实推进,逐步扫清过渡过程中的障碍。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做好前期调查分析,尽可能的全面了解学生实际

万事开头难,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谓“知己”,就是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这是基于对教材的吃透。据我所知,很多高中学校采用三年轮回制,教师从高一跟班走,一直到高三,然后再轮回,周而复始。一些化学教师由于长期在高中学校任教,对初中化学教材的屡次更迭竟浑然不知,在带领高一新生进行旧知识复习时,常常会出现教师回顾的内容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脱节的情况,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也因为教师对初三化学教材变化的不了解而导致严重滞后。

第二,以重点问题为牛绳,采取多元化的复习方式

初中化学向高中化学的过渡,不是简单的过程性回顾,而是要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步调进行。教师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或手段,对于学生普遍掌握好的知识点,在复习时可一带而过,对存在问题较多,不易学生消化的问题要安排更多的课时,下大力气解决。如,在复习前的调查分析后,发现多数新生对电解质概念及导电性能等方面存在概念上的混淆不清,溶解度的计算方式模棱两可的情况,对于这类问题,化学教师在安排过渡阶段的课程设计时,要侧重这方面的解析答疑,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瓶颈。

第三,强化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外延

既要对初中知识进行系统的全程梳理,还要对薄弱或细节问题进行深挖弥补。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我总结罗列出普遍反映强烈的三个方面亟待“修补”:

首先,初、高中教材的罅隙不断加深。经过笔者对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教材的对比发现,这两种教材按理来说应该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可事实胜于雄辩,两者间存在严重的脱节。初中新版的化学教材删去的某些知识正是高一新生开始新教材学习的“软梯”,这在学生头脑中是以空白的形式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化学教材向高中教材的转变难度就加大了,当化学教师讲到这部分知识时,很多学生就会觉得突然,甚至匪夷所思、晦涩难懂。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过渡时,应注意盘点这方面的知识,将其合理的安插到过渡复习的环节中。

其次,关于溶液方面的计算,初中学段安排较少,一般不作为重点研究,但到了高中学段后,这却成了常规题,对此内容,教师在过渡复习时应适当加深。

再次,对一些选学内容,最好采用分层教学法,这样既符合优秀生胃口,又照顾了学困生。此外,还要巧妙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对一些概念和规律进行适度的延伸,比如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

总之,初中化学向高中化学的过渡时学生有效调整学习状态的必由之路,只有学生对教师、教材、学法及环境适应了,步入高中后的不适应感才会快速消失,从而激发其强劲的学习动力,爱上化学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提问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提问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如果提问没有质量,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就不会高效。现在,很多教师在初中化学课的教学中,往往存在设计课堂提问随意化的现象,并不能够基于化学教学的重点和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特点进行提问的有效设计,这样,就导致了课堂上出现了“一问一答”式的现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率肯定是低下的,因为初中生的化学学习缺乏了自主探索的空间,缺乏了自主思考的时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实验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的课堂提问,从而引导初中生在课堂上开展有意义的化学学习活动。

一、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初中生的化学而言,课堂提问就是他们的“风向标”。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提问,这样,才能引导初中生在课堂上对重点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才能让他们的化学学习更具有高效化。

例如,“燃烧和灭火”这一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是对“燃烧”的概念进行理解,对于“燃烧”初中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但是,对“燃烧”的化学概念认知并不是完整的,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哪一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一些物质不可以燃烧?物质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燃烧?这两个提问就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对“燃烧”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化学习,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联系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进行提炼,从而形成科学的化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化学学习才是高效化的,才是具有自主性的,他们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提问对学习重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基于教学重点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引导学生对重点化学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体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才能让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更高效。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

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是在已有的化学认知基础之上进行其他化学知识的W习的。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在编排上也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初中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提问,这样,才能引导初中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化学学习与化学探究。

例如,我在给学生“氧气”一课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了制取氧实验以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出这样一组问题:问题一,我们在制取氧气实验中,如果不用固加热型装置可以吗?问题二,假如在实验的过程中用固液常温型装置,你觉得要用什么药品进行化学实验?问题三,我们在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把试管口朝下,如果朝上可以不可以?通过这一组问题,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对自己刚才的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他们加深了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进行了深入化的化学学习。

可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对化学内容进行一步一步地探索,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切实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三、根据实验特点设计具有思考性的提问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显得尤为重要,很多知识学生都是通过做实验获得的。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有些化W反应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还有的化学反应用肉眼观察不明显,这时用多媒体将实验过程演示出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验特点设计具有思考性的提问,这样,才能引导初中生进行具有思考性的化学学习。

例如,“碳还原二氧化碳”这一实验过程就比较长,一节课的时间绝对看不到碳还原二氧化碳的过程的。对于这样的内容,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缩短整个过程,将关键的几个环节展示出来,学生一般也就能清楚地了解碳还原二氧化碳。这样通过多媒体,将比较长的实验进行压缩,使学生感同身受,从而达到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化学知识本质的目的。在给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多媒体演示之后,我提问:碳还原二氧化碳要经历怎么样的过程?如果让你进行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这个提问就能够有效地拓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时空,让学生经历传统教学媒体下无法感受到的实验现象,从而让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可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实验教学的特点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才能引导初中生对化学实验现象及过程进行深入反思,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设计高效课堂教学才能高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提问、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根据实验特点设计具有思考性的提问课堂提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实效。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思路

一、注重实验教学法对于化学概念的渗透

化学概念往往是反映化学物质以及所产生的变化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要想非常好的掌握好化学概念,就应该在感官上对于化学概念描述内容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单纯的依靠讲述性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概念教学,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记忆不清,很难将概念运用到化学题目的解答中去。

因此,在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尊重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的规律,在课堂上,老师首先要给学生做好化学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并且,对于重点知识要让学生做好记录,老师同时要启发学生对于实验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有效的增强自己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同时,要鼓励学生要勤于动手进行实验的操作,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逻辑和抽象思维,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更为有效的形成相应的化学概念。

二、对化学概念中的词句进行精确性的理解

化学作为一门非常严谨的自然科学,其概念的表述十分的严密,在理解化学概念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不能随意的在概念中进行加减字,不然会引起概念的变化,如酸是“电离时所生成的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强调的重点是“全部”,所以,老师进行授课的时候必须给与强调,同时,老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也可以举例给予说明,如,NaHSO4是不属于酸的,因为其在电离的时候还会产生其他离子的物质,这样,便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深学生对于酸这个概念的理解。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科,因此有些化学概念会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很难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对于这种情况,老师要对概念进行认真的解剖和分析,比如,在进行讲解分子的概念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个概念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这一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首先,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几种不同的微粒,其次分子是一种微观微粒,用肉眼难以看到的,因此,在讲授化学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化学概念准确性的认识,老师要对概念中的字词进行认真的分析,通过分析和理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化学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于化学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化学概念具有严谨、严密等特点,因此,化学概念往往具有自身特点的内涵以及外延,化学中每一个化学概念都有着自身特定的含义和其适用的范畴,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分析概念,比如,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但是在教学中细心的同学往往会发现钠离子和钠原子所带的电荷数不相同,但是却被归到了同一类的元素中,且该元素的核电荷数是11。因此,老师要给学生讲解质子数才是区别元素种类唯一的标准,同时,老师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从上述例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只有通过老师深层次的分析,才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化学的外延以及内涵,也才可以真正意义上掌握化学概念,并且将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应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四、通过练习来深化对于化学概念的认知

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多去总结,找出相近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可以获取自身的一种化学体系,这才是更好的做好化学概念教学的根本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初中化学课本中将“混合物”定义为“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这里的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是指通常情况之下,但是也不能排除混合物中某一些物质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有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在进行本节内容的讲解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经验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如,大气中的氮气和氧气会在放电情况之下发生反应而生成一氧化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