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智慧市场监管场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1 09:12: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慧市场监管场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智慧市场监管场景

第1篇

冬奥会冬残奥会交通服务保障期共计55天今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会,介绍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社会交通临时管理措施。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交通服务保障期为2022年1月21日至3月16日,共计55天。今年,北京市鼓励市民在京过年,交通部门结合春节、春运、学校放假、开学以及疫情防控等多种因素,对冬奥期间交通运行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预判。

本次冬奥交通保障主要采取“点对点地面专线运输”的组织方式,设置奥林匹克专用车道予以保障,主要集中在城市北部和西部地区,预计部分时段、部分路段将出现交通拥堵现象。

春节假期后陆续复工复产,交通流量逐步增长;在2月22日至3月3日,也就是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转换期,冬奥会各代表团离京,冬残奥会各代表团抵京,同时学生开学,道路交通压力增大。

第2篇

一、背景

加强工会经费管理是保障工会经费和资产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工会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是工会组织服务大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规范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做好工会经费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存在问题

此前,在工会经费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一些基层单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经费预算管理不到位,存在执行失控风险。

全省各单位工会经费按全年支出来看,金额多的有几百万,直属单位少一点的也有几十万。工会经费为各单位工会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既然作为一项费用,怎么算“用好”,应该说:看它是否有力地支撑了工会各项年度目标的完成,用财务的语言来说就是经费的年度预算管理目标与工作目标是否一致并顺利达成。如果缺乏事前地预算规划,经费管理仅仅是事后报账,那就会导致经费预算与年度工作目标相脱离,工会经费支出随意和盲目,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说工会经费这个资源很可能没有得到更合理地配置。

(二)八项规定后经费管理可能存在廉政风险。

近年来,各基层工会在落实廉政纪律有关规定方面和敏感领域依然存在一些管理漏洞。这些问题绝大部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做法,与中央八项规定、全总的“八不准”要求不相适应,存在一定的廉政风险。

(三)经费支出管理欠规范,存在外部检查风险。

公司工会经费主要支出为文体活动和职工慰问两个方面。根据分析经费支出的实际情况,在支出管理方面,存在手续不健全、通过工会经费变通发放薪酬福利费用等问题,存在外部检查风险。在支出结构方面不平衡,有的活动服务面较窄。这既不合乎情理,也不符合经费使用原则。相关文件中强调:工会经费应向基层工会群众倾斜,着重加大对普惠制项目的投入。

(四)经费财务管理内控不完善,存在资金安全风险。

经费财务管理如果内控机制不够完善,就会导致没有完全堵住各种安全漏洞。比如发生领款人未领到款项,大额现金支付频繁等问题,存在资金安全风险。同时,还存在不应入工会的资金,收归工会账上并且使用,有“账外账”和“小金库”嫌疑。

(五)忽视资产管理,存在资产流失风险。

工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相对于目前越来越重视的经费支出管理来说,固定资产管理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固定资产处于管理缺失的状态,资产的新增、清查、盘点和报废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

三、主要做法

(一)办好培训班,提升经费管理水平。积极落实工会业务培训计划,面向工会干部举办工会财务、经审业务培训班,全面学习掌握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工作规范。

(二)把好预算关,实现关口前移。全面预算管理,是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年初各项工会工作目标实现的基础,必须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克服工会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是全盘考虑,提高预算编制合理性。要对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全面掌握当年的年度计划和各项工作任务,根据计划和任务合理安排资金。二是强化监督分析,一方面保证每一笔资金用在实处,提高经费使用实效;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为下一年预算提供有效的依据。三是注重考核,将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季度和年度工会工作考评的重要因素,确保经费使用工作重心突出、资源合理配置。

(三)把好监督关,规范经费使用。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规范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在各项巡视检查的这种高压状态下,工会经费管理尤其需要明确什么坚决不能为的问题,将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和全总经费使用“八不准”要求作为工会经费管理红线,必须牢固树立规矩意识和红线意识。一是加强对工会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做到事前审核、事中监督和事后督查审计相结合。对每项专项工作经费划拨严格审核把关,明确经费使用标准、使用范围、使用时限等具体事项,要求做到专款专用。二是定期进行工会经费审计,确保经费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对审计中发现的经费管理漏洞、不合理开支等问题,做到及时下发整改通知,督促落实整改。对于发现工会经费使用不规范等通过监督抽查督促全部完成整改,达到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规范管理的目的。三是通过加强业务培训、监督检查、警示通报、专项审计等监督管理工作,将工会经费使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解决在初始状态,将廉政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四、主要成效

一是保证了费用支出的合法合规。工会经费的每一项经济业务支出都应该是合法的,各项活动的费用不仅要严格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开支,同时要符合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第3篇

一、工程建设实行招标投标制的必然性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也就是通过市场调IJ3]’-会济活动、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

建筑业改革是走在国家体制改革最前列的行业之一,招标投标就是运用市场机制的典型范例。早在党的召开后的1980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招标投标的行政法规性文件,即《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为大力推行工程招标承包制、改变单纯用行政手段分配建没任务的老办法开了先河。2000年1月1日已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则为规范招标投标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

军队建筑市场向社会开放也是比较早的。1986年l1月,总后勤部印发了第一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法规《军队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暂行规定》。1994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的23号通令”,制订了《军队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使军队的招标投标活动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对规范我们招标投标活动推进了一大步。

从市场经济理论上看,招标投标制最大程度地适应_『市场经济体制。招标投标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使施工任务的获得方式由上级分配转变为由施工队通过投标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这一改变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

一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作为建筑产品生产者的施工企业,其利益与建筑使用单位的选择是联系在一起的。建筑商生产什么产品要由市场需求来决定.而价格是影响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建筑商势必要认真研究价格因素所引起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据此调整和确定生产经营决策。只有能够真正满足使用单位要求的建筑商才能得到使用单位的认可,也才能获得利润。根据需求安排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既可使用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又可使现有资源条件下的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

二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施工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迫使企业必须优化组合生产要素,以有效利用各种生产资源,尽量以最大的利益,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节约。建筑业的成本是以定额来计算的,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就可能以低于定额的用工、用料完成一定的建筑产品,企业就可以从中获得利润。

三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市场调节资源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条件,按照经济原则利用生产资源,不断改善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建筑生产来看,只有通过注重科学,加强管理,改善生产手段,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获得利润,同时也为社会、用户提供高质量、经济适用的建筑产品。

实行招标投标制,更具有多方面的实现利益。首先,实行招标投标.有利于落后工程建设程序.有力促进工程建设前期工作,有效地防止“三边工程”的发生,充分保证工程开工后的顺利进行。其次,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加强工程造价管理,通过编审标底,把握工程造价管理的龙头,扭转造价管理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第三,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优胜劣汰,择优选定承包单位,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打下良好基础。第四,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从源头防范和治理建设领域腐败现象。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的特点,加之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公开与竞争机制尚未健全,致使建筑领域成为违法违纪案件的高发区。只有实行招标投标制,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交易秩序,才能有效地防止幕后交易的种种腐败现象。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实行招标投标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对于发展建筑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军队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工作应重点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实践中,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做好招标投标管理工作呢?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筑市场的主体,最主要的就是招标单位一建设单位,投标单位一施工企业。没有合格的主体,市场机制就不能充分的发挥。目前,出现的工程事故、质量问题,大都与市场行为主体行为不规范有关。如綦江虹桥跨塌事件,就是建设单位将工程违法发包给不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承担所致。因此,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应当是招标投标管理中的首要问题。对于招标单位,主要是防止违规招标或假招标、肢解招标,对工期提出不合理要求等;对投标单位主要是防止不合格主体参加投标,如无资质、低资质,违法分包低于成本承包等问题。

二是对招标方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建筑市场的客体一各类工程必须进入市场。只有所有客体全部进入市场,才能通过市场实现其有效的配置。主要是扩大公开招标面,普遍实行邀请招标方式,严格限制直接发包和议标方式。对特殊情况确需议标和不招标项目要严格审批。

三是强化工程主管部门对招标投标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建筑市场。现代市场经济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不同,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辅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以校正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实现宏观管理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工程主管部门及主管部门授权的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招标投标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出现为追求超额利润置工程质量于不顾的劣质工程,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构件等等。

四是招标投标要体现“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实现“三公”,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最佳状态。只有保持三公,市场竞争才能有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保持“三公”,要在培养市场、健全市场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实践中,在法规规章上、操作方法上、政策引导上和招标方式等方面下大功夫,做好文章。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也欠健全,作为工程主管部门,立足“三公”、保持“三公”、实现“三公”显得尤其重要。,

三、对招标投标具体操作方式的思考

一是改革传统招标方式。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要求,应取消议标方式,扩大公开招标。考虑到军队工程建设军事时效性等特点和降低招标成本,应实行邀请招标即有限竞争方式进行招标投标,以最大限度地吸引潜在投标人参加投标,拓宽竞争范围,提高竞争水平。

二是改变标底的确定方式。从制度上防止标底泄密。主要方式是淡化标底;由原来招标办审定的单一标底改为复合标底,或者不设标底,直接由投标单位报价加权平均。这样可以减少工作量,适应军队工期要求特殊的特点,但要防止不平等问题。

三是改进评标委员会组成,建立专家评标制度。按照招标法统一要求,评标委员会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专家参与,可以设想分级建立评标专家库,供招标单位在组织评标委员会时随机抽取聘请。

四是改进评标定标方法,减少人为因素。从定性评标过渡到定量评标——百分制评标,使评标结果更具科学性、更有说服力。定标由原来的评标委员会推荐、招标单位定标,改为评标会议会定标。定标结果还要报上一级工程主管部门审批。避免出现违反招标投标规定的定标结果,影响招标投标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以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劳动价值论以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情况有本质不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能直接解释和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部经济问题。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生产新增价值的劳动,界定好了“生产劳动”,也就界定好了新增价值的源泉。所以从理论上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是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劳动时,从两个角度界定了两对概念。一是从是否生产出物质产品的角度将劳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类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前一种劳动称为物质生产劳动,后一种劳动称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认为只有与资本相联系、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定无疑是科学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对于马克思时生了很

大变化,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有本质上的差别,加上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换代,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改变了生产劳动方式。在这些情况下,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界定已不能反映现阶段生产关系的新特征。因而有必要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

首先,必须把“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区分开来。我国理论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这种界定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又撇开了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这样的所谓“生产劳动”可以套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从而失去了界定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意义。马克思在界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时,不是从劳动成果的物质规定性来界定,而是从劳动过程能否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界定。只要劳动过程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不管该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劳动,它们都是生产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说过:“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么,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人香肠工厂,而投入教育工厂,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变。”马克思还说:“例如一个演员,哪怕是丑角,只要他被资本家(剧院老板)雇佣,他偿还给资本家的劳动,多于他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劳动,那么他就是生产劳动者。”可见,马克思把不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教员和演员的劳动也算作是生产劳动,这说明,马克思已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明确区分开来了。我们在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时,虽然不能完全照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范畴的具体界定,但可以运用马克思的界定方法。对应马克思在界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时是从劳动过程能否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界定,我们在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时,就应当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也能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也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区分开来,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加以扩大。

其次,必须使“生产劳动”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马克思还说:”一个自行卖唱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同一个歌女,如果她是由一个企业家雇佣,在企业家的指挥下卖唱,而以赚钱为目的的她便是一个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这两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才算作生产劳动者,这就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了。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也必须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这样才能使前后两个“生产”一致起来。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来达到。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里有两种需要,一种是物质生活需要,一种是文化生活需要,物质生活需要只能由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文化生活需要只能由精神生产劳动来满足。所以,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来考察可以发现,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两个部分,如果把生产劳动仅仅说成是物质生产劳动,那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只能说成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了,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不能算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反过来说,如果你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算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个方面,那么你就必须把精神生产劳动也算作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因为仅仅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是不能满足文化生活需要的。虽然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行业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其劳动成果也能满足人们一部分文化生活需要,但这并不是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产品本身直接满足的,而是由文学艺术工作者、各种理论工作者生产的精神产品满足的,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产品不过是人们消费精神产品的工具或媒介。总之,如果仅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说成是物资生产劳动,就无法回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由什么劳动来满足。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定义如下: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就是能直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中工人、农民及管理者的劳动;商业部门中的包装、保管劳动;运输部门的货运劳动;教育部门教员的劳动;科学家、文学家、各种理论工作者、各种艺术工作者的劳动;旅游、医疗卫生、美容美发、与生活或生产有关的修理服务等部门劳动。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对商品范畴的外延加以扩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考察的商品属于物质产品,考察的价值是凝结在物质产品中的价值,考察的价值创造也就是物质产品生产部门(马克思区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包含三次产业中的第一、二产业)的价值创造,而将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获得的价值归结为价值让渡和再分配。这在马克思生活时代,第三产业不发达且所占比重不大的情况下做这样的处理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当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越过40%,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一、二产业总和的情况下,再不承认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已无法解释现代社会价值的来源,也会使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失去理论依据。

承认了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就需要从理论上将第三产业的成果纳人商品的范畴,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商品区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也可以在将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区分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将商品区分为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

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属于有形商品,商业部门中的包装、保管和运输部门的货运劳动生产的商品是一部分有可能被损坏而因为商业部门的包装、保管和运输部门的及时运输而没有被损坏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如果失去了包装、保管和运输劳动,其使用价值就会消失,从而其价值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这部分产品应当算作包装、保管和运输劳动生产的商品。教师、科学家、文学家、各种理论工作者、各种艺术工作者生产的商品属于无形商品或精神商品。旅游、医疗卫生、美容美发、与生活或生产有关的修理服务等部门生产的商品属于无形商品。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就意味着进人交换领域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非劳动产品进人交换领域成了商品,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这里遇到了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如农贸市场的野生动植物、旅游市场的自然风光、矿产开发市场的各类矿产资源等等,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些自然资源都不是劳动产品(将这些自然资源变成商品需要付出的开采、运输等劳动相对于其实际应有的价值小得可以忽略不计),都没有价值,没有价值就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可见,大量非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事实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对“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两个判断的一个做出修改,要么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要么认为商品可以只具有使用价值一个因素。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否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的判断又会遇到矛盾:如果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不具有价值,那么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在交换中事实上获得的巨大的交换价值又是什么的表现形式呢?

不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除了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产生上述矛盾,还会在实践上促使人们不加约束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水生态环境,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就必须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本文认为,可将特定时期社会总商品的价值区分为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的价值、物化劳动的价值、活劳动创造的新增价值三部分,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改为“劳动是新增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的价值的大小可以通过假定人类活劳动生产与进人交换领域的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等量的相同使用价值所需消耗的一般人类劳动来换算。于是,我们在这里得出一个新的判断:劳动始终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依据。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第5篇

智能秤自动生成二维码

走进温州龙湾区状元农贸市场,迎面而来的就是一片蓝色的海洋。随处可见市场顶上挂满了“欢迎使用支付宝”字样的蓝色牌子,而在每个摊位前,都有支付宝蓝色标识。

在街边小店,时常有店主打印粘贴自己的支付宝账户二维码,方便客人购物时没带够现金小店又不能刷卡时使用。这种低门槛的方式,在温州龙湾状元农贸市场被大规模使用。龙湾区市场监管局和状元市场的工作人员手把手教摊主安装使用支付宝,同时每个摊位都贴出了摊主的支付宝账户二维码。消费者买完菜只需拿出手机,用支付宝扫描一下二维码,输入需要支付的金额完成支付即可。

不仅如此,该农贸市场“扫码买菜”又领先一步。顾客买完菜,放在摊主的智能秤上称一称,需要支付的总金额会自动生成二维码,顾客扫码即可完成支付,省去找零钱麻烦。

截止目前,包括市场熟食区域和蔬菜区域超过70个摊位,都已支持支付宝。习惯于手机支付的消费者,带个手机就能出门买菜。除了能用支付宝外,龙湾状元农贸市场还实现了Wi-Fi全覆盖、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因此被称为“智慧菜场”。

市民李先生在市场内一熟食摊位买了3元钱的鸭脖,扫了一下摊主贴在窗口的支付宝二维码,就付了款。温州龙湾区市监局市场服务中心主任王锋认为,支付宝付款买菜,不仅方便,还解决了找零、食品卫生安全和假币等难题。当然,为了方便老年人买菜,市场同样还会保留现金付款的方式。

王锋透露,研发的智能秤即将投入使用。届时,在龙湾状元农贸市场使用智能秤称重后,需要支付的总金额会自动生成二维码,消费者直接用支付宝扫一下就能完成支付,无需自己输入金额。

王锋表示,他们还在农贸市场的天花板上,安装了不少热感应探头,可实时探测客流,并通过云技术,用大数据指导经营户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比如一周里哪天的客流最多,市场内哪家的生意最好,等等。

“这样的方式解决了找零和卫生问题,也受到了摊主以及年轻消费者的良好反馈。”王锋表示,“但是,我们还要考虑信息化、数据化打通的问题。通过升级硬件,定制化智能秤,把摊主的支付宝账户信息和智能秤打通,进一步提升支付体验和效率。”

据支付宝智慧菜场项目负责人高成杰介绍,支付宝和状元农贸市场进行了深入的沟通,除了对农贸市场内部的“改造”外,也通过市场方面摊主账户信息的采集和智能秤做进一步技术,确保智能秤能尽快为消费者使用。而这也是继超市、便利店、医院、餐饮、打车等线下行业外,支付宝开拓的又一全新支付场景。

如何让菜场变得更智慧?除了接入支付宝外,龙湾市监局也做了很多创新和实践。比如,农贸市场内的年轻经营户,利用Wi-Fi来经营淘宝店等,启动网上定菜服务,线上下单、线下配送,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营。

据悉,受龙湾状元农贸市场的“智慧菜场”创新思路的启发,截止到目前,全国各地近50个农贸市场想尝试状元农贸市场的经营经验,接入支付宝,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买菜体验。

扫一扫支付

在一家标着“瑞安特色鹅肉”的摊位,玻璃窗上贴着醒目的支付宝二维码和摊主姓名。在挑选了鹅掌、熏鹅并称重后,摊主提示,如果要使用支付宝付款,可以连接市场内的公共Wi-Fi,然后开启手机支付宝APP中的“扫一扫”功能,对准玻璃上的“支付宝二维码”图标扫描,输入金额确认就可以。

“本来以为很麻烦,用起来以后觉得很方便。”熟食店店主人何英说,自己一开始并不乐意开通,后来工作人员教她试了几次,一看短信就知有没有到账,而且不用找零,也不怕收到假钱,“有了这个,年轻的客人多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欢扫一下付钱”。

据龙湾区市场监管局市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菜场内大概有六十多家摊位支持支付宝付款。”他表示,总体来说大家的积极性不错,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摊主都很支持,不过因为目前市场里的消费人群年龄偏大,全面铺开应用还需要时间。

“目前硬件条件都比较完善,有了这笔赞助后,计划推出一些刷支付宝的优惠措施,以吸引更多摊主和消费者使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公共Wi-Fi、支付宝等互联网元素加入农贸市场,就是为了结合当前温州市智慧城市的创建,改善传统菜场的形象,让最亲民的农贸市场更加便民。

目前,该市场正在筹备淘宝店和微店,计划推出线上定菜线下配送服务。为了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龙湾区市场监管局还完善了状元农贸市场监控平台,安装37个电子监控系统摄像头,覆盖整个市场,实现对商品监测、卤味烤禽及市场内管理的动态联网联控。

菜场讨年轻消费者欢心

在龙湾状元农贸市场一个熟食摊位前,“80后”王小姐说:“以前每次买菜都要准备点零钱,现在即使身上没有零钱也没关系,用手机刷一下能付钱,很方便。”她还表示,她去买菜愿意用支付宝付款还有一个原因,“特别是这种熟食摊位,以前总担心摊主一手拿钱找零后转身就给你抓起了烤鸭,感觉不卫生,现在用自己的手机扫码付款,就完全没有这种担心了。”

熟食摊的摊主沈先生解释,用了支付宝之后确实方便很多,特别是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喜欢。不过,他提到,对于年纪稍长的消费者来说,移动支付对他们而言,还用不习惯,中老人年更习惯用现金支付。

有业内人士分析,菜场作为线下场景的一部分,够传统,够接地气,虽然用户人群年龄相对偏成熟,却是适合移动支付的场所。原因在于菜场内消费金额小、消费频次高,基本上都是现金交易,频繁找零,移动支付非常精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门槛低,而且不涉及任何费用。

第6篇

你局川劳发(76)137号文收悉。关于原长期接触矽尘职工精简退职回家后,又在社队举办的“五小”企业从事过矽尘作业查出问题。经我们与财政部研究认为,这些精简患有二三期矽肺病可否改按退休待遇处理的职工再次从事矽尘作业,其患二三期矽肺的时间难以确定,完全由原精简单位负责处理不合适。但考虑到社队举办的“五小”企业的经济条件和这些被精简职工从事矽尘作业的职业史及目前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我们的意见:除这些被精简职工工作过的上述“五小”企业或社队,应适当负担他们一部分生活费等费用外,可由原精简单位按下列办法处理:

一、精简退职前从事过矽尘作业三年以上的职工,退职后又在社队举办的“五小”企业从事过矽尘作业在三年以内的,现查出患二三期矽肺病(含一期矽肺合并肺结核病)的,可改按退休处理。其退休费按本人原标准工资的百分之六十按月发给,并按矽肺病规定报销医疗费。

二、精简退职前从事矽尘作业三年以上的职工,退职后又在社队举办的“五小”企业从事过矽尘作业三年以上的,现查出患有二三期矽肺病(含一期矽肺合并肺结核病)的,按月发给本人原标准工资百分之四十的救济费。

第7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penny214”为你整理了这篇市市场监管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安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市市场监管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安排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围绕创优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和市场消费环境,放管服改革实现大提速。“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统筹推进,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由183项压减到137项,企业开办平台“六网直通”、“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实现“一日办结”。1-10月份全市共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15305户,其中内资企业(含私营4667户)5116户、外资企业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5户、个体工商10276户,同比分别增长5.56%、17.39%、-60 %、-40.86%、2.42%,其中私营企业增长13.06%。截止2020年10月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37377户,其中企业30929户,个体工商户104693户,同比分别增长10.52%、 14.52%、9.58%。联合开展整治“保健”市场乱象专项行动,立案0件。加大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和民生价格监管,查处各类价格收费案件25件,实施经济制裁150余万元。查处无照经营案件29件。全市查处网络违法案件5件、违法广告案件59件。深入开展“皖剑-2020”专项行动,累计创建无传销社区(村)63个、无传销网络平台4个。全面完成“五线合一”,在15个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发展12315平台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企业24家,在九华山风景区开展线下七日无理由退货活动。2020年全市评选认定放心消费示范店县区级210家,市级70家,实现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覆盖面达到9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

(二)围绕推进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和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战略,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大提质。市县两级成立党政主要领导双挂帅的质量发展委员会,召开全市质量大会,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打好“强检工作提升年”专项行动攻坚战,共有45家机构获省级以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拟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2项,目前已完成7项已完成。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终期评估;九华安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目标考核;市供水公司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全面启动。主持制定的1项行业标准、参与制定的1项国家标准实施,促成本市企业参与7项国家标准起草,新增1项省级地方标准制定项目。全市授权专利1723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8件,商标注册2138件。全面深化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组建市场专题合作组,在市场准入、执法协作、产品质量共治等领域开展合作并取得进展。

(三)围绕严守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安全稳定实现大提标。制定出台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三个责任清单,印发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开展食用农产品快检筛查13187批次,筛查问题产品11批次,整体合格率99.91%。截止10月,全市摸底食品生产小作坊538户,建档率达100%,已登记发证537户,小作坊登记率达99.8%。学校食堂“明厨亮灶”率98%,创建3条小餐饮示范街区、“放心食堂”4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共排查出问题冻虾182公斤。抽检各类食品28大类189批次,抽检合格率99.1%。全市立案查处药品违法案件30起,罚没款36.68万元;立案查处食品案件333件,罚没款231.8万元。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中,共排查安全隐患隐患247起,整改199起。建立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市持续推进气瓶加装“智能角阀”,探索智慧云监管。建成电梯应急救援处置中心,于2020年7月30日开始试运行。全年未发生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四)围绕强化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和信用监管,市场监管手段实现大提效。制定市场监管领域统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涵盖28个部门、416个事项。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查处案件96件,罚款56网万元,移送公安机关0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摸排涉黑涉恶线索42条,移送公安机关7条,移送扫黑办33条,移送其他部门2条。开展涉嫌非法集资风险线索和广告资讯信息排查整治行动,开展佛教道教商业化治理富有成效,封存“九华礼”黄精面筒装产品?45000筒,集中清理整治“傍佛”经营异化行为和新的“傍佛”衍生品经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9年度全市市场主体年报率90.78%,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3815户,全市“双随机一公开”已完成任务314个,已检查并公示企业1808户;跨部门联查发起60起,接收133起;采用信用等级任务数114个。

二、面临的挑战

中美贸易战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世界经济总体增速放缓。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稳中有变、稳中有缓、稳中有忧。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产业链转移难以避免。一方面,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增加,企业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创新能力、科技教育等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越是严峻的形势,越要加强市场监管,发挥市场的力量,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市场监管发展目前面临四大挑战:

一是人员结构及素质的瓶颈。市场监管干部队伍老化,专业人才匮乏,与当前的精细化管理、大数据、网络化、专业化发展等不相适应。机构整合后,监管重心下移,基层监管任务更加繁重,基层普遍面临人员不足、经费短缺、装备落后等问题。

二是综合执法带来的不适应。在职责任务方面,存在综合执法改革后,怎么监管统一大市场、怎么推进质量强国战略、怎么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等一系列问题。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如何做好反垄断、打击假冒伪劣、安全监管,特别是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监管、保护知识产权、网络市场监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在工作机制方面,如何做到市场监管的思路、机制、理念、队伍和工作融合、法律统一、业务协同等。

三是思想观念更新及本领恐慌。监管人员思维模式传统,条条框框多,大监管、大市场观念不牢,改革意识不强,部门利益、本位主义,改革滞后于发展。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主动研究不够。机构合并目前是物理融合,协同不够。

四是对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监管规律、科技发展的认知不够。在互联网、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互动蓬勃发展,如何适应经济规律,如何监管好市场,如何在未来国际大市场中具有话语权,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

三、2021年工作安排

(一)要在创优营商环境上实现更大作为。全面巩固企业开办“一日办结”成果。严格按照“六个一”要求,全面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全面推开“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邮寄办”,大力推广智能审批、24小时不打烊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开办便利度,加大电子营业执照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招投标、银行开户、电子商务等场景下的应用。加快实现“一网注销”。进一步扩大深化企业注销改革试点范围,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使企业进得来、出得去。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推行个体工商户网上办理,落实好个体工商户告知承诺、豁免登记等措施,抓好“小个专”党建,发挥好个民协会服务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落实并完善纾困惠企政策,保障政策红利普惠到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扎实推进“四送一服”常态化。把精准服务送到企业“心坎上”,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要在提高市场监管执法效能上实现更大作为。纵深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抓紧制定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暂行办法及抽查事项清单,动态完善随机抽查“一单两库一细则”,组织实施好年度抽查计划及不定向抽查活动。加强重点监管。对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疫苗、药品、食品、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领域,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严格监管,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综合执法。充分发挥各级打击侵权假冒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认真组织好元旦春节期间执法打假等重大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市场流通“行业清源”攻坚行动,以“三书一函”为切入口,对涉及市场监管的所有涉黑涉恶涉乱线索按要求核查处置到位,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抓好打击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围绕“四无”目标,坚持“八个严禁”,重点管住市场销售关键环节,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持之以恒抓好佛教商业化治理工作,落细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不反弹。

(三)要在严守市场安全底线上实现更大作为。毫不松懈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强与卫生、海关等部门的配合,加大冷冻肉食品的排查力度,坚决防范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风险;持续开展+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深入推进防疫物资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联合行动,加强防疫物资质量抽检,强化民生领域价格监管和认证检测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掺杂使假、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深入治理“认证乱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以加强疫情防控为契机,在所有大型批发市场建成产品溯源和检测体系;推动加强冷链监管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全程监控、全程追溯等全链条监管体系。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并落实冷链食品追溯体系。深化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及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推进学校食品安全保障和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加大网络订餐违法行为打击力度,督促教育部门加快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建设,引导督促餐饮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强化疫苗安全及高风险药品监管,重点对血液制品、生物制品、大容量注射剂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全覆盖监督检查,开展中药饮片集中整治,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医疗机构药物滥用监测。加快实施食品药品抽检监测计划。切实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要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开展危化品相关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单位、建设工程用起重机械防倾覆等专项整治;加强重要节日期间特种设备安全检查,确保节日期间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深化电梯按需维保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一库六平台”信息化系统,加快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智慧精准监管。要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分类监管,全面完成获证企业双随机现场检查;开展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和车载罐体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确保风险隐患排查到位、整治到位、主体责任落实到位;深入开展消费品质量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消费者教育活动;开展长三角产品质量联动监督抽查,进一步规范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后处理工作。

(四)要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上实现更大作为。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充分发挥专利专员和专利代办机构的作用,千方百计提高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增加高价值专利申请量,推动知识产权创造既多又优、既大又强。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网,营造全社会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强化知识产权运用。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建好用好有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科技创新和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

第8篇

“物物相联并非是新东西”、“单纯的传感器网,物联私网,物联专网都不构成是真正物联网,或不应该是物联网的发展目标”……这些观点与一些流行的物联网观点有些不同。在2012年的一个智慧城市会议中,我国物联网术语的最早翻译者,思科系统公司(简称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殷康发表了自己对物联网发展的理性思考和看法。为进一步了解殷康对物联网发展及其技术应用的观点,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不足

记者:在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应用需求与产业对接大会中,您作了针对物联网的专题演讲,并对“传感器网络就是物联网”,“物物相连就是物联网”等话题发表了看法,请您做进一步阐述。

殷康:物联网之所以在国内受到各领域的热捧,这与国家在政策、资金等层面给予的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不仅产业链长,且涉及领域较多,应用范围广泛,已成为了全球各国争先发展的新兴领域之一。

物联网通俗定义就是指通过标识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计算技术,实现所有物品与网络连接,以便进行更有效的应用和管理。但这个定义太空泛且缺乏严谨。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声势和气氛虽已初步形成,但发展方向和市场环境等方面都比较混乱。这主要源于各行各业对物联网的理解各取所需,演绎其定义零碎而发散,从而把握不住物联网未来要发展的核心和主线。

一个明显的表现是近三四年来,我国各地物联网高峰会议举办得轰轰烈烈,大会多我不太担心,因为说明大家对物联网的话题重视和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联网峰会的论题还是雷同且没有进步,依然在谈论同样的内容或话题。因此,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在原地踏步、缺乏进步?只能说明我们的产业发展缺乏方向,仍然在盲目射箭,却不知道靶心在哪里!

例如,业内有相当一部分人将“传感网络”、“电子标签”或是“物联私网”、“物联专网”等技术直接看作成物联网的靶心,这就偏离物联网的本质内涵。因为“传感器网络”很早就存在,而且技术上一直平稳发展。虽然传感器从几十年前诞生时起就以联网应用的形式存在,而且已应用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但是将传感器网络等同于物联网,不会出现奇迹,更不会突然产生一个万亿级的产业。传感器网络应用行业和领域成千上万,而且因为不同的应用需求和环境,传感器的大小、功能和技术体制都不一样,而最关键是它的联网标准也完全不同,使其技术和应用在大量的不同领域各个分散发展,导致传感器网络技术和商业体制宽泛和散碎,市场和资源难聚集统一,技术和应用专业化,成本昂贵。所以,尽管这个产业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三十多年,累计产业市场规模不小,但一直难以形成高速度和大规模发展的统一产业,更难以言之为新的技术革命或浪潮。

显然,要形成规模化的新型产业不能仅仅只靠一些局部的物件和物品的联网应用演示或物联样板工程,更不能将以前就有的物品标签化、标签电子化、环境传感化、事件感应化、流程程序化、程序可控化、控制数字化、应用信息化、信息自动化等技术应用,进行简单的堆砌和累加。

物联网的本质不应是巨大而分散的技术和市场的简单集合,却没有内在的灵魂动机,因为这既不符合技术发展、创新和革命的本质特征,也不可能人为地组合出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果没有颠覆游戏规则(Game-Change)价值的本质特征,单靠市场包装和炒作,难以掀起新的技术革命。

物联网的本质特征

记者:您认为物联网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什么?

殷康:物联网的本质特征,目前业界泛泛谈论的多,但深入讨论和探索较少。物联网涉及的行业、技术和资源很多,其应用都具有自身的利益及特色,因此每个行业和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都会有自己的认识,难以达成统一的看法和观点。

从全球物联网发展的视野和脉络来看,物联网其实是过去30年网络技术的进化和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其本质特征是网络的融合和统一。各行各业的网络应用从分离的、专业的和昂贵的独立发展道路,走向融合而统一的技术架构。网络不仅从单一的、个别的和局部的技术工具发展提升为具备全面、整体和无限能力的基础设施并支持一切应用的创新通用平台,并因此诞生了飞速发展的全新产业和市场。

其中,互联网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这一人类技术和产业文明进步的奇迹。互联网不仅具有数据、信息、语音、视频和移动的综合能力,而且使全球各地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互联为一切应用的平台。这个平台既支持已有的,又不断孕育着创新的和未来未知的一切应用,物联网正是这一技术发展趋势的一个鲜明体现。

所以,物联网本质不是简单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而是采用统一的网络语言,融合和统一所有的物联技术,使原来依赖于个体和局部资源的应用和能力,通过整体和智能的网络平台得以提升和放大,并依赖于全面的资源和智慧,从而产生最大和最强的综合能力,带来无尽创新和灵活应用的可能。这就是物联网全新的、从未有过的能力和应用的实质。

记者:您刚才也谈到了物联网未来的一些趋势,未来的物联网将是什么样的?

殷康:刚才谈到未来物联网将会发展成为一个统一融合的网络平台。基于统一的网络语言,这个平台在应用上既可以有独立的物理资源,也很容易跟其它资源相结合,这种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物理的资源不相关联;而对于单个物联应用而言,网络使一切能力和资源成为用之不尽和无所不在的资源池,网络使得物品和物件的信息在应用中灵活的体现,又能极易地操控,让泛在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调度和管理。

如此一来,物联网就具备了为各种类型应用提供资源、提供可能,带去创新工具和空间,让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变得更强,为人们生活体验和生产力的提升组合出一些新的效益,从而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例如,物联网应用能够使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多彩,更多的物件和物品互联成为网络资源和网络力量的一部分,同时也驱动整个互联网向更广更深的融合方向发展。物联网不仅牵引着人们融入互联网,物联网也将一切物理环境、生活和工作环境融入互联网,使人们使用、控制甚至于改善环境成为可能。如人们用移动的终端克服时空距离的障碍来改善环境很大的原因是依靠物联网技术,手机可以控制任何周围的物件和物品,在一个环境里任何一个设备都会按照人的意愿提供方便,任何时间为人的需求做好准备,从而极大地改善人们的使用体验,提高生产力。

总之,物联网的重要发展方向不是与互联网人为分割,而是与互联网融合,把互联网的网联DNA能力镶嵌到物件和物品的最末端点,末端能力就可以通过重复利用互联网已有的能力、资源、工具、应用和市场,使应用价值指数上升,从而形成更大更有力量的一个平台。

记者:您一直认为国内的感知,“感”的成分过于多一些,“知”的成分稍微欠缺一些,应该如何加强?

殷康:在物联网的技术架构中,感知是具有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感知不是物联网的全部和终极。目前,我国逐渐将物联网演绎成了传感网,是在“感”的方面太多太泛的表现,严重到了一叶障目,看不清发展方向的地步,而“知”的方面却不全、不足和不得法。

同时,国内“感知”能力只局限在传感技术,通过传感技术得到的信息只是一个局部的有限信息,产生的也只是有限的“知”的能力。事实上,网络本身的“感知”能力更重要,网络的智能使应用做到具有环境和整体的“知”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谈到的所谓从“感知”到“智慧”的转化和升华。

当然,如果要把感知转换成智慧型的应用,单靠某一个行业或局部的感知,是非常难以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物联网的末端感知是重要的基础,但是局部感知在某种程度上有其价值和意义的局限性,很大的原因是要用更大的空间突破它原有的领域或者应用的范围。达到一个自由和无尽能力的层面。

传感技术发展至今,控制使用都非常灵活且体积较小,可镶嵌在所有的地方,还可以按人的意愿和应用需求去生产。虽然在感的层面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但在“知”的层面不能利用网络的智能和资源,智慧性地的关联、分析、处理、使用这些信息是十分短视的。目前,国内做“感”的企业都非常忽视“知”的潜能,甚至发展违背了这个方向,这会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多年还原地徘徊最根本的障碍。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实际上如果只围绕某一个行业做,这将与我们所期待的物联网相差甚远,目前很多企业要变成所谓物联网产业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要做“知”的部分。而“知”不仅仅是所看到或感觉到的范围,而是怎么利用已有的技术开发平台,汇集开发人员的资源和聪明才智突破原来的局限,这才有可能产生新的飞跃和创新。

国内做RFID、做某种传感器应用的企业,乃至做矿山某一个信息化或电子化应用的企业都说自己做的是物联网。RFID应用中技术非常传统,感应湖泊的技术和感应矿山的技术是完全不能关联,行业之间的应用没有关联、相互独立的,虽然都是物物相联但却没有形成新的智慧和新的应用、新的创新和新的市场。如果只有“感”的应用,但缺乏广泛的“知”,那么物联网应用的能力和市场都将受局限,“感知”的应用也没有突破的,这样的物联网产业也就是几个产业应用叠加所构成。所以说,认为传感器网络就是物联这显然是不通的。

记者: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物联网未来的发展也越来越清晰,在物联网方面思科将会有哪些布局?

殷康:思科公司的物联网策略非常清晰,我们有四个方面的布局:一是全面推动物件和物品具备互联的网络能力DNA。这包括网络技术的继续扩展和微核化。二是整合和提升网络基础设施的能力和品质,推动一系列基础技术创新,为全环境、全行业、全系统、全流程的物联网应用准备就绪。三是设计和构造充分而全面利用网络智能的“彩云”业务平台。之所以称之为“彩云”业务平台,是因为在未来物联网的时代,多产业全行业全流程的物联网应用将面临“多云”环境,物联网应用将是一个包括数据、信息、语音、音乐、视频、移动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应用。四是率先建设智慧型应用,推动智慧型应用市场成熟与成长,为全球物联网的发展指明方向。

信息技术近30年的进化和发展,颠覆了许多技术和产业,但是有一个恒定性不变的元素就是网络,而且网络变成信息技术进化和发展的中心,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最终发展到联人、联物、联数据、联资源和联流程为完整一体的全联网(Inetrnet of Everything)。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记者:在物联网概念兴起之后,智慧城市在国内也得到迅速发展,您如何理解智慧城市,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殷康:智慧城市涉及了城市的资源、规划、管理、组织、活力开发、综合再利用等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谈到智慧城市,一些城市都把某一个或几个信息化、数字化、或网络化的项目纳入其中,做一个小的应用演示工程很容易,但是离所谓的智慧城市还有很大的距离,示范工程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些演示性的孤岛效应,智慧城市不是一个或几个应用场景的演示,应用场景可以做,也有一定的意义,但它不具备一种整体创新性的价值,也难以出现“智慧”型的爆发式效果。

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过程,需要对城市的发展进行长远地规划,要依赖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和统一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发展就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基础和前提,一个没有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市场支持的城市,是不具备物联网或是智慧城市发展条件的,智慧城市也完全是一个平台概念,将城市的资源和管理进行聚合,智能的分析处理分配。如此看来,如没有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前提新的智慧和能力从何而来,或者新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

智慧城市的发展除了在国家层面需要较强的指导性政策外,更需要结合各地的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情况进行建设,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同时智慧城市发展不能拔苗助长,一定要与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发达程度相结合与连贯。这样智慧城市在中国才能走得更健康。

此外,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还可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虽然中国的城市人口众多,行政管理体系也不一样,但是要知道,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的高效性,资源有效的调度配置和市场效益,特别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怎么样共享网络资源,都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城市的物理资源如何跟真正的管理功能的资源逻辑相分离,然后使它更有价值,并能有效地共享。即保证安全,又能使决策机构更好地行使管理决策是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的物理资源要如同融合网络平台一样,可以与城市的逻辑资源、控制资源相脱离开,因为当城市不同的管理者行使社会的控制管理权时,并不见得要分别霸占各自的所有物理资源,反而是要将所有城市物理资源进行融合。通过物理资源与逻辑的功能的分离,使得城市管理通过融合的网络平台更有效、更灵活,更合理地管理和调度资源。总之,共性的、基础性、规划性的东西和具有指导原则的一些东西在城市宽带基础设施建设中能够通过物联网的项目得到更充分的实现,这是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有价值的探讨路途。

记者: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兴起,对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及协同标准的质疑也越来越多,您对这一观点有何看法?

殷康:我个人更相信市场机制对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种真实效益和推动作用。很多人提出需要顶层设计,且中国政策体系需要这样适当的设计,但同时也要提醒政策的推动和制定者,要想办法尽可能多地依赖于市场和经济自身发展的机制。我国各领域的顶层设计者往往就是政策决策和执行本人,虽然他们的一些城市管理经验非常有价值,但同时也有可能与未来城市发展、市场经济、技术发展有脱节。

无论是产业发展和壮大,还是社会有序管理,市场机制都应起着很大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更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才能使得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更为均衡。例如,物联网、智慧城市在我国特别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这是大家都看见的好的一面,但同时因为政府的重视,形成了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建设资金和项目都由政府主导,不仅有可能使整个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形态超出其市场和经济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且对市场发长远发展和竞争也非常不利。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壮大毕竟最终要依赖市场和经济的自身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适可而止的顶层设计,但更需要产业、社会和经济自身发展和平衡。

记者:无论是物联网、智慧城市,还是云计算都需要网络的支撑,2012年国内的假宽带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国内网络运营管理的问题,思科作为与运营商业务息息相关的企业,您对“假宽带”事件怎么看?

第9篇

1

中国物联网发展总体态势

(一)中国物联网处于产业爆发前期,各企业寻找战略机遇

物联网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物联网应用的普及和逐渐成熟,推动物联网的发展进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数以百亿计的新设备将接入网络。

(二)物联网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与智慧化升级

从技术角度来看,物联网可以被认为是物体的信息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处理的一种智能网络。当前,全球物联网进入了由传统行业升级和规模化消费市场推动的新一轮发展浪潮。传统产业的智能化与智慧化升级成为推动物联网突破创新的重要契机,具有规模巨大、带动性强的特点,是世界各国发展竞争的焦点。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和新技术变革的出现,各国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中国“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抢占新一轮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

物联网技术是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将推动在产品、设备、流程、服务中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应用,网络连接的部署和基于物联网平台的业务分析和数据处理,加速推动物联网突破创新。具有入口级市场规模的物联网应用,包括车联网、智慧城市(社会公共事业、公共管理)、智能家居、智能硬件等成为当前物联网发展的热点领域,主要原因一是规模效益显著,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业务分布范围广,利于释放物联网广域连接的潜力;三是面向消费市场具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并具有高附加值。

2

物联网产业关键环节重大进展和产业生态构建情况

(一)物联网平台进入蓬勃发展期,竞争日益激烈

根据2017年6月IoT Analytics对其物联网平台报告进行的第三次更新,目前全球物联网平台企业已经由2015年的260家、2016年的360家增长到如今的450家,其增长幅度接近25%。物联网平台具有较强的行业性,从大的方向来讲,主要集中在toC(物联网面向消费者用户端)和toB(物联网面向商业服务提供者端)两个领域。在toC侧,21%的企业提供智能家庭服务,其他领域的应用则占比较低。在toB侧,目前大多数供应商聚焦于工业/制造领域,占比32%,其次是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和移动通信领域,占比均达到20%以上,健康、物流、零售等领域也显现出不小的潜力。物联网平台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IoT Analytics的执行董事长预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物联网平台市场,许多初创企业也会纷纷踏入该领域,这将导致该市场呈现更加严重的碎片化。

图1 2017物联网平台领域分布

资料来源:IoT Analytics

国内物联网平台市场较国外起步晚,缺少成熟的应用案例,但是2017年国内物联网平台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图2总结了48个支持开发者模式的物联网平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国内企业。2017年,阿里、腾讯、华为都提出了推动物联网平台发展的战略。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物联网平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0万亿人民币,在这个“钱景”向好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物联网平台出现和崛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个群雄逐鹿的市场,企业更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保持自身的行业特色。

图2 48个支持开发功能的物联网平台[1]

资料来源:百度百家号·物联网调查

(二)物联网操作系统面向物联网新需求不断实现升级优化

物联网操作系统介于计算机、手机等复杂的操作系统与简单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之间,除具备传统的设备资源管理功能外,物联网操作系统还需要考虑硬件设备的多样化、物联网碎片化的特征,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提供统一的编程接口。物联网操作系统具有模块化、内核可伸缩、云端适配、自组网等技术特征,作为一个公共的业务开发平台,可有效节省物联网应用的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为物联网的统一管理和维护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打通物联网产业的上下游,加速物联网生态环境的培育进程。

(三)物联网产业生态构建进入高速发展期,各大企业加速物联网生态布局

目前,中国的物联网建设如火如荼,物联网产业生态构建进入高速发展期。一是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逐步成熟为推动物联网生态构建提供了发展条件:物联网部署成本不断下降,相比十年前,处理器价格下降了98%,传感器价格下降54%,带宽价格下降97%;物联网技术不断突破,NB-IoT(窄带物联网)、LoRa、Sigfox等低功耗广域连接技术的提出为万物互联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数据处理能力明显提升,大数据整体技术体系初步形成,信息提取、知识表现、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迅速发展;云计算的成熟和开源模式降低了企业构建生态的门槛。二是全球物联网应用增长态势明显,万物互联时代开启,为物联网生态构建提供了发展空间:物联网发展极大激发了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活力,带动智能制造、车联网、新材料等行业交叉融合创新,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物联网发展将进一步带动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产业投资空间不断扩大;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不断刺激新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消费需求,开辟制造业发展新空间。三是标准化、开源模式和知识产权的推进为规模化的物联网生态发展和有序竞争提供基础共性环节。

在此背景下,中国各大企业纷纷布局物联网生态战略。2017年全联接大会上,华为首次提出“平台+连接+生态”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并现场呈现了华为企业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全貌。2017年阿里巴巴在其举办的云栖大会上表示物联网也是阿里巴巴的战略之一,并推出全新的物联网平台Link,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格局聚拢生态朋友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也都在积极构建物联网产业生态,依托自身网络优势,进一步开拓新领域,运营新网络,拥抱万物互联新时代。中国电科提出了物联网开放体系架构,从物体描述、发现、交互和安全四个核心技术展开研究,构建全国物联网基础设施,激发更广泛的潜在应用,打造物联网生态。爱立信与中国联通联手打造语音物联网基础支撑平台、物联网加速器平台、工业物联网应用等多项技术及解决方案,致力打造全新的物联网生态圈,拉动物联网产业链的融合与发展。

3

我国移动物联网发展情况

(一)移动物联网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模式和途径

移动物联网是基于移动手持设备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让所有的东西都联系起来。有三个必要条件:感应处理终端、传输通道、控制处理平台。移动物联网体系覆盖面极广,可实现现实世界中所有物体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共享。 移动物联网是移动通信、移动终端、物联网三大领域碰撞和融合的结果,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模式和途径。

移动物联网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模式和发展途径,目前在国际上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和发展指向。但从全球物联网的发展中,可以看到移动物联网正在经历着爆发式增长,尤其是随着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移动化的物联网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移动物联网作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模式,已经悄然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初的概念期到如今的逐步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将移动物联网纳入战略规划中。移动物联网开放的平台为客户、运营商与开发者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合作模式,其产业和应用的联动发展更是为未来市场的快速增长做了良好铺垫。

当前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共识,移动物联网必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产业升级、民众生活改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可穿戴设备成为移动物联网的代表性产业

在创新技术的驱动下,可穿戴设备、智慧零售、共享经济等以物联网为主要工具的商业模式正取代工业物联网成为物联网商业化的主流,甚至是引领未来几年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新生力军。随着成本减少和技术的进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得以更为贴近用户的日常活动,以可穿戴设备、新零售和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ToC经济体系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得以快速崛起。

1、行业持续增长,以设备为端口获取数据

可穿戴设备以多种形式为用户提供便携式的智能娱乐和监测服务,并以此获取用户日常行为数据。兴业证券研究所《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2017)》指出,2015年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年,全年增速超过470%,在2016年后增速趋于稳定,预计2019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可达到487.1亿的市场规模。

图4 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

就目前产品种类而言,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头戴类、腕带类、携带类和身穿类产品,其中以腕带类的智能手环、手表为主流,并与智能手机蓝牙连接作为主要数据传输手段。

可穿戴设备作为物联网在用户端最早实现的直接应用,凭借它的便携性和满足用户对健康等数据指标的追踪需求在近几年迅速打开市场。

图5 全球物联网市场投入处于持续增长阶段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

目前国内智能可穿戴市场的主要领军者有苹果、三星、小米、Fitbit等信息技术厂商,而他们之所以在这块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布局,一方面是为了和其他智能产品形成生态闭环,另一方面更是为了通过可穿戴设备获取具有商业价值的用户健康数据。

2、数据需求贯穿了用户和供应商的商业行为

对于数据的了解和应用贯穿了用户对可穿戴设备使用的目的和供应商的盈利模式。从用户端层面来看,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的目的首先集中于对自身健康数据的追踪,根据AC创新平台统计,以此为目的的用户比例达到 70%以上。

追踪数据的结果则引出了他们针对日常运动饮食和健康调整等其他消费行为。其次,50%—60%的用户基于GPS定位和消息提醒而使用可穿戴设备,借助产品的物联网通信技术满足了他们对于这两方面的需求。

从开发商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的销售只是前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将设备作为物联网端口的布局,将获取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商业化行为。

搭建与自身硬件产品配套的软件平台是几乎每个开放商的必行之路。一方面以平台为纽带链接自身的其他产品,与可穿戴设备形成生态闭环;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开放化和数据共享,以精准营销、引入餐饮、零售和保险等第三方合作伙伴,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

3、低功耗技术有效解决可穿戴设备痛点

从技术角度来看,影响用户购买或者持续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痛点主要有两点:设备难以独立于手机和电池续航效果差。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智能手表目前已具备离线支付功能。这就意味着在智能手机之后,手表也将成为用户移动支付数据的收集端口。

相比之下,智能手环的功能仍集中于对用户健康数据的采集跟踪,因为蓝牙通讯手段的单一性使其连接范围依然受限于10米之内,数据的传输无法做到独立于手机或实时同步。智能手环续航能力差主要是由手环内多类传感器和蓝牙通讯的功耗造成。

在低功耗技术的发展下,特别是NB-IoT的推广应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对于能耗低、覆盖广的通信需求将得到满足。NB-IoT媲美于4G的覆盖距离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有望独立于手机并直接向后台传输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与此同时,NB-IoT远低于蓝牙的功耗程度将大幅提升可穿戴设备的续航时长,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三)移动物联网的主要特征

具备位置感知、移动管理、服务集成三大特点的移动物联网已成为物联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移动物联网的移动管理

对移动终端位置信息、安全性以及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的管理,使终端与移动物联网的联系状态达到最佳,进而为各种移动物联网应用提供服务。移动管理的六个关键元素为:移动设备管理、移动应用管理、移动内容管理、移动策略管理、移动费用管理和身份管理。移动管理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链路层接入策略、多接口与多连接、用户无关的漫游切换等。

2、移动物联网的服务集成

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移动物联网产业将与全球同步进入发展成熟期,与之相关的各类应用都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除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三大产业级应用市场外,车联网、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消费级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普及。因为面向物的移动物联网服务需要贯穿物体的全生命周期,物体归属关系的不断变化、物体智能配置差异以及服务方式在开通、激活、休眠再激活等状态之间的切换,导致移动物联网的服务集成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打造物联网服务平台,即移动物联网连接平台和移动物联网业务使能[1]平台成为当务之急。其中移动物联网连接平台为客户提供包括感知连接、管理连接、诊断连接与安全连接在内的高体验、差异化的通道服务;移动物联网业务使能平台为移动物联网业务开发者提供连接能力、适配能力等方面的服务,以及面向开发者提供相应开发工具,使得移动物联网产业链开发者能够降低开发与技术成本,与细分领域合作,使得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整合,加快应用的发展。

(四)移动物联网发展趋势

1、大型企业进入移动物联网市场,引领行业发展

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公司已与多家运营商在全球范围进行了基于NB-IoT技术的物联网方案实践。从2015年2月至今,华为已联合沃达丰、上海联通、中国电信、澳洲东南水务、阿联酋电信等国内外企业,开展了智能停车、智慧水务等业务的应用测试。华为海思、高通、Intel、Nodric、锐迪科、联发科、中兴微等均在积极研发 NB-IoT 芯片,并已在 2017 年投入商用。高通的 MDM 9206 目前可支持 Cat-M1(eMTC),后期可升级支持NB-IOT。Intel的XMM7115、XMM7315 调制解调器可支持NB-IoT。华为自主研发的 NB-IoT 的终端芯片已支持规模商用,并预计后续每月发货 100 万片。中兴的智能停车解决方案也已经在深圳等地成功试商用。华为已经联合澳大利亚东南水务公司(South East Water)启动NB-IoT技术在水务行业的应用项目。华为还与沃达丰成功开展了使用NB-IoT的智能泊车试验,并于2017年上半年开始投入商用。智慧跟踪系统通过NB-IoT系统传递GPS定位信息,可进行宠物位置管理、自行车防盗、旅行箱位置管理、快递追踪、老人追踪、易失物品防丢失等方面的应用。

创新型移动物联网也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共享单车,2017年2月,ofo与中国电信、华为达成合作,三方共同研发基于新一代物联网NB-loT技术的共享单车智能解决方案,中国电信为ofo提供无线网络资源,华为为ofo提供NB-IoT芯片,并提供网络技术支持。NB-IoT技术能够帮助ofo适应更加恶劣的环境,包括地下停车场、隧道、以及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同时全新的智能锁续航能力更长,且开锁时间将远低于目前智能锁5-10秒钟的水平,解锁成功率也将大幅提升。

2、移动物联网消费市场将扩大规模提升价值

从目前国内相关业态的发展形势来看,各类传感器正不断向着微型化、低功耗的方向发展,通信网络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也在不断迭代,云计算与精准定位服务能力的加强更进一步提升位置计算能力,目前三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都在不断加快。

据统计,市场对“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需求占移动物联网项目总需求的20%,在巨大的需求拉动下,2020 年全世界智慧城市总投资额将达1200 亿美元。而在消费级终端方面,车联网市场的发展也将驶入快车道,据预测,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338亿美元,至2025年更将上升到2162亿美元[2]。

移动物联网将产生大数据,如何使这些数据真正产生价值,为企业所用,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各类应用在受益移动物联网技术发展同时,也会对移动物联网的技术与服务提出了新要求。《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2017)研究报告》指出,随着高精准定位服务普及,未来所有场景下取得的数据可能都必须加上精准时空坐标,以实现更准确的储存、管理、挖掘及利用,这将催生出“时空数据资产”这一全新的概念。

3、5G商用将为移动物联网产业带来爆炸式发展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英文简称,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整部超高画质电影可在1秒之内下载完成。除此之外,5G网络在传输稳定性、传输容量上也较4G网络有明显优势。因此,5G网络一旦商用,将为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奠定发展基础。

根据多个国际标准组织的工作安排,2018年首个版本的国际5G标准将正式出炉。业内分析认为,5G标准公布后,全球主要运营商将展开5G网络部署工作。工信部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2020年启动5G商用服务。根据工信部等部门提出的5G推进工作部署以及三大运营商的5G商用计划,我国将于2018年进行大规模试验组网,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启动5G网络建设,最快2020年正式推出商用服务。

5G将给移动物联网技术带来爆炸式的发展,如自动驾驶技术、便携式可穿戴的医疗设备、AR/VR技术等,都是万亿级别的市场。5G不但会成为全球通信产业的新一轮发展机遇,也会为各项新兴信息技术的崛起创造机会。目前,包括华为、中兴、高通、爱立信、诺基亚在内的全球通信企业,均已围绕5G展开积极布局,以求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领先机。

4

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物联网概念不应过度炒作,要脚踏实地投入科研,发展实体产业

近5年物联网产业热度呈指数级升温,与物联网有关的公司层出不穷。这些物联网产业领域的公司来源有很多途径,其中一大部分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下由初创的互联网软件开发商转型而来的。在这些企业眼中,物联网无非是互联网上面加了一点新概念,类似于同一个游戏在安卓商店和苹果商店里只是平台不同而已,玩法都是一模一样的。这些初创企业本身就只有软件开发能力而没有硬件基础,并且没有真正理解物联网的价值,导致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被冠以物联网的名义,和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理念“万物互联”并没有较强的相关性。与现在热炒的大数据和区块链概念一样,不是拥有了大量数据就是大数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上,使其发挥价值;区块链也不仅仅是分布式账本那么简单,只拿来炒作价格如过山车一般的比特币。

另外一部分涉足物联网产业的公司是互联网与信息通信行业的巨头企业。这些巨头企业有足够的资金紧跟技术演进过程中的每一个热点,将物联网产业向其主营业务方向引导,利用其话语权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限制在了网络层面,导致物联网底层的传感技术没有得到与之地位相符的支持力度,物联网产业变成了互联网盛世的附庸。

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倡导各界理性看待物联网产业发展,对其科技发展曲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能盲目追求短期的利益,要关注长期的科技积累,脚踏实地做好科研工作,发展实体经济,避免物联网产业成为泡沫产业。

(二)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让物联网技术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

随着外国科技与金融界对新概念的炒作,关于下一代网络的概念不胜枚举。一些大型的咨询公司为了配合客户企业的营销战略,会周期性推出一些新的概念并加以夸大,用美好的愿景吸引投资。

同时,国内外学术界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意图也很明显,对于同一个事物分别按照不同的名称和一套说辞纳入自己的逻辑体系中,久而久之,对于下一代网络的描绘益趋混乱、益趋复杂,人们对于屡次无法兑现的愿景产生了厌倦,阻碍了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

物联网、移动物联网、智能制造、物理信息系统、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等这些名词让人眼花缭乱。就算请一个业内专家来仔细分辨,也很难让人信服地将其区分开来。这些概念和背后的科技与资本势力暗自较量,各自划定一个范围互相排斥,既浪费了资源又阻碍科研进步。

在当前的局面下,政府应该出面将各自为政的物联网科技与产业统一整合,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这两个最终极也最复杂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理清,按照有利于国家前沿科技创新和行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使两者深度融合,互惠互利。

(三)政府主导的核心工业应积极寻求变革,与市场共同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根据帕累托法则,工业占据着中国80%的经济份额,所以工业领域的变革,将带来的价值远远大于消费领域,而核心的工业又掌握在政府手里,物联网与核心工业的结合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予以切实有效的支持。

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常听到人们谈到2017年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元年。但是一年过去了,物联网产业,尤其是移动物联网产业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实质性铺开。如果没有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核心工业以物联网为载体实现产业升级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命题。如果在2018年,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新的政策,那么利用物联网实现工业去落后产能、高端制造业产业升级等等,就指日可待了。

(四)发展物联网产业帮助解决老龄化提前等严重社会问题

老龄化问题是我国未来要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老龄化可能导致社会劳动力缺乏,社会福利体系负担过重,进入未富先老的窘迫境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以物联网为引领的产业升级将帮助国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降低人口结构带来的社会经济风险。

比如发展物联网产业,可以把最低端的劳动力用机器替代。也就是说,尽管劳动力减少了,但过去低端劳动力的工作由机器完成,人力资本顺次向更高价值产出的岗位转移。那么劳动力仍然是足够的,也就能保证价值产出能力能够持续提升而不会被老龄化削弱。

物联网产业中最被看好的方向之一就是健康与医疗,这与老龄化社会的需求紧密相关。物联网可以使医疗从医院扩展到家中,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利用其时间上的优势,超越传统医疗模式对于老龄化疾病的治疗效果,使物联网成为老龄化社会必需的科技手段。

(五)在政策与技术层面消除安全问题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擎肘

物联网产业中的很多方面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摄像头,智能恒温器等设备。通过对它们的信息采集,可直接或间接地暴露用户的隐私信息。由于生产商缺乏安全意识或因为成本问题放弃了安全模块的设计,致使很多设备缺乏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管理等安全措施,使得物联网中的数据很容易被窃取或非法访问,造成数据泄露。近期频繁爆出的摄像头泄露隐私事件,直接使公众对物联网失去了安全方面的信任,使物联网产业中与日常生活方面的部分步履维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