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经济环境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1 09:12: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经济环境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经济环境分析

第1篇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升级。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技术优势、灵活的运行机制及对市场的敏锐把握能力,这使得他们能较快适应市场及用户需求变化,以较高的效率根据市场需求来从事产品(服务)创新、工艺创新、技术转移。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特点和优势,不仅使之成为推动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主体,而且是推动区域产业从制造到创造升级的基本力量。因此,世界各国,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有力地推动了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5年,在南昌市123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大型企业10家,中型企业17家,小型企业96家,分别占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单位的8.1%、13.8%、78.1%,其中中小科技型企业占91.9%,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效推动了区域产业的升级,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为主体。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待业人员的安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这一切使南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扩招后的大量高等院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2008年江西省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达21万余人,比上年增加近5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由于其产品附加值比较高,能够支付比较高的工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条件为大学生就业者提供比较高的报酬。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进一步繁荣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安义县、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是南昌市的7个涉农县(区),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贤县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医疗器械、文化用品、鞭炮礼弹、食品加工、特种水产、食用菌类等特色优势产业中;青云谱区内农产品、建材、水果、肉类、摩配、啤酒等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发展良好。南昌县、新建县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好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点和增长点。但是,从总体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要进一步繁荣南昌市县域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集中必要的财力扶持县域内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脱胎成科技型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这不仅是改善区域经济运行环境和质量的重要路径,而且是有效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逐步从资源依赖型、投入支撑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驱动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进一步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昌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意义重大,但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力量还不是很强。从数量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南昌的中小企业中,占的比重还不大,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要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其投资环境。

二、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分析

投资环境按照其可见性分为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前者是指与投资活动直接有关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后者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等许多无形要素。投资环境差,中小企业投资成本就高,过高的投资成本将增加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将难以吸引和留住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因此,包括科技型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密切相关。

南昌市投资硬环境近年来有了较大改善。从基础设施看,作为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进入内地的重要中转地之一,南昌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初步构成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立体交通基础;从自然资源来看,南昌淡水、土地和农产品、矿产等资源丰富,具有资源比较优势,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特色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一直是南昌市中小企业的强项;从地理位置来看,南昌地理位置优越,历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南昌投资硬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南昌距离出海口较远,还没有完全融入区域经济城市群中。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土地政策收紧,南昌过去以土地为最大“卖点”的低成本优势目前正在丧失,中小企业投资硬环境需进一步完善。但相比之下,就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投资软环境更关键,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是减免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科技融资政策。南昌市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有一系列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但是,现行的科技税收政策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和外企,而对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几乎不存在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一些非高新开发区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享受优惠,降低了政策效率;南昌在科技融资政策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有相关的扶持,如南昌市政府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但受惠面还是非常有限的。总的来讲,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属于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对于政府对国有大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环境还有待完善。

(二)经济环境。投资软环境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环境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高,就意味着市场容量大,社会购买力强,这也是吸引投资的必要条件。南昌是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南昌市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190.61亿元,近5年南昌市经济增速虽连续超过15%,但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总量仍然偏小,2007财政总收入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位最后。政府财政能力不强,直接影响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也势必影响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的力度。虽然,南昌从2006年起,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每年增加到1000万元元,但这相对于沿海发达城市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三)社会服务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反映政府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业发展的状况,服务环境主要是指政府行政部门对企业的服务和社会中介等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公共服务是南昌市投资软环境的根本问题。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更需要各种社会化服务,如政府、有关组织及中介机构提供的技术、人才培训、信息交流、财务审计、法律、技术咨询等服务。从政府行政部门对企业的服务现状来看,近年来,南昌市政府已经认识到服务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一环,2001年至今,先后组织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显示,2004年在中国200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南昌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30位,从数据分析中看到,南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最大拉动力是来自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提高。从社会中介等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来看,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获得的技术支持、信息咨询、法律支援、投资咨询、职工培训和人才培训、市场营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和东部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融资环境。目前,南昌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南昌市统计局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200户企业中,有166户中小企业认为资金紧张制约了企业发展,占企业总数的83%。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长时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较一般中小企业而言,需投入资金更多,风险更大,而且一旦技术开发失败则少有回旋余地。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最大的难题是融资问题。除了极少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创新基金支持外,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还只能依靠自身积累进行发展,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特别是一些新投产企业,由于信用度低,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流动资金,影响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南昌市政府做了许多工作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到2006年12月7日为止,南昌市共有22家担保公司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但由于市场主体不明确、信用担保基金来源单一、担保机构多头管理等原因,有25%担保公司业务处于半停滞状态。当前,资金难题困扰南昌市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就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融资“瓶颈”一直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三、优化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对策和思路

南昌已经确定了“和谐创业、富民强市”的战略方针,在这样的背景下,优化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将更大范围地拓展其发展空间。对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优化,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投资硬环境,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从软环境方面着手改进,在改善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尤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提高南昌市区域金融服务能力,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1.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破解其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南昌市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场经济制度要求的企业信用制度,建立有效的信用征集、评价、系统和严格的违信惩罚制度,强化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是其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作用是收集和保存企业的信用记录,帮助银行和其他企业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信用状况,为企业的融资和其他交易活动提供便利。同时它还可以充作信誉抵押品,减轻本企业在融资中实物资产抵押、担保的压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和企业本身的共同努力,

2.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南昌市担保体系是以政府政策主导型担保为主,政府出资较多,而民间资本介入较少,担保贷款远远满足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建议政府大力发展社会互助型担保制度,运用社会互助担保方式弥补政府政策型担保方式的不足。社会互助型担保主要由企业以会员制形式组建,通过会员缴纳风险贷款保证金,进行会员之间的互助担保,获取金融机构贷款。互助型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最终由会员分担。由于担保审批人与担保申请人相互较为了解,他们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容易形成群体信誉机制。处于劣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互助担保联合起来,在和银行的谈判中可以争取到较为优惠的贷款条件。由于商业担保公司是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可能加重企业负担,建议适当采用。

3.完善资本市场,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受到重重限制,过高的门槛阻隔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向社会募集资金之路。如《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为1000万元,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等要求,这些硬性条件都是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达到的。我国在2004年推出了中小企业板,目前中小板市场在加快扩大规模,这对南昌市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的一些目前规模不大但具有良好成长性和潜力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个很好的融资机会。南昌还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种社会资本进行风险投资。此外,还应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产权交易中心等渠道,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民间或海外资金。

(二)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其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政府的政策性资助是解决这一问题有效手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包括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在内的各项政策是长时间、普遍起作用的因素。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优化,政策是关键。政策制定要有科学性,要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吸收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各类相关群体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来,以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出台有针对性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真正落实各项政策,树立政府信用,增加政府在投资者心中的可信度。落实各项政策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职能转变就是服务职能的转变,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社会的全方位服务,具体包括中介服务、教育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目前,要根据南昌市的实际情况,逐步构建一个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要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框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南昌还应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陈长伟,赵维双,王春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数量经济分析[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7,(2).

[2]计文青.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出路选择[J].探索与争鸣,2004,(8).

[3]伊永贵,樊贵祥.多管齐下解决难题——吉林延边州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J].金融时报,2005,(9).

[4]谢晓国.江西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思考[J].企业经济,2004,(12).

[5]吴敬琏.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J].宏现经济研究,1999,(7).

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制度设计 资源整合 竞争优势

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和趋势

循环经济是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新概念,是按照商品供应链角度出发描述的新经济模式。从上游的资源,然后加工、生产成产品,进行消费后再回收利用,重新进入使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创造了新价值,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较之于传统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第一,“再利用”,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和次数,减少污染和浪费资源;第二,“再循环”,强调整个过程和模式的可持续性。

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先进发达国家的经验,经济发展逐步从低级到高级过渡,第三产业占比逐步增大。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完成以高污染、高能耗为特征的重化工业过程,逐步进入技术和创新驱动的服务业时代,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就是典型代表。改革开放后,我国处于保持高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也无法继续支撑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变得日益脆弱,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节约型社会,是贯彻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和必然要求,这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潮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战略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结构转型,并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进行引导,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单位,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因此企业如何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1.政策法律环境。政策法律环境是企业外部环境中最大的变动因素,从2003年以来,国家在循环经济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具体如表1所示。

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可以看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强的“循环经济指标”约束,既要控制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也要注重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节约。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致力于资源节约、能源节约、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环境友好型企业才能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经济环境。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有所变化,很多政府考核提出发展绿色经济、绿色GDP,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扶持支持力度会下降,甚至很多东南沿海停止新建这些项目,而且从用电、用水等方面提高成本。

3.社会文化环境。这种变化体现的尤为明显,现阶段我国社会对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有明显的抵制心理,这种影响会使人才、资金和品牌对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社会群众对化工企业的敏感、食品安全等,可以说,环保绿色的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4.技术环境。“十一五”期间,节能环保行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大量节能产品、绿色产品和技术涌现,深刻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的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

1.原材料和动力。原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是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产要素现有价格体系下,企业购买一定量的生产要素组织生产所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在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时,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低,企业就会购买哪种生产要素作为其生产原材料。如果清洁资源、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价格低于传统资源、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那么企业就会选择清洁资源、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组织生产。现阶段中国的传统能源价格低于可再生能源价格,造成企业没有使用的动力,政策补贴不是持久策略,技术进步是根本的因素。

2.生产过程。技术与工艺创新是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投入,产学研脱节较严重;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低成本策略参与全球竞争,这种策略使得企业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落后的设备,增加使用年限,聘用相对低成本的普通劳动力等,与循环经济下产品的再生产、再利用相差较远。

3.产品销售。绿色产品是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物,由于生产绿色产品造成的生产成本高于普通产品,因此市场的空间受到限制,除非强制性的政策和规定,因此必须培育内需市场,提高广大消费者绿色消费的理念和习惯。

4.企业辅助因素。除了循环经济对供应链直接环节的影响外,辅助因素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负面影响是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比如可能要求人力的素质更高,企业会支付更多的成本、更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及更多的市场推广费用等。

企业竞争模式路径设计

根据著名管理学大师波特的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有两种:差异化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对传统的五力模型和PEST分析模型的整合,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重新梳理。根据其对企业经营影响的重要程度,主要有四类:依此为政府政策、市场(消费者认同)、技术推动和行业监管。与以往的观点不同,考虑到目前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政府政策是企业经营的准入前提和基础,因此排在第一位。

企业内部竞争要素按照差异化和低成本两大方面,两者合力产生企业的技术转型、产品转型以及生产模式的转型,三个转型是递进关系。从短期看,我国企业必须依靠生产和技术,未来可能成长为依靠生产模式作为核心竞争优势的阶段。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模式路径设计如图1所示。

其中,针对企业内部竞争要素,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门槛,这种门槛一方面来源于政策,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力,结合产品特点,在研发环节多做投资;二是比较熟悉的技术创新,对处于循环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内企业而言,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进行技术或产品创新往往难度较大,由于自有研发成果的成本普遍高昂,产品的市场推广便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可通过持续投入或引入新技术形成卖方市场;三是产品推广,主要指的是服务,所谓顾客就是上帝,在消费品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产品推广过程中高质量的差异化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差异化服务多依靠品牌效应或者渠道差异化,竞争对手一般很难模仿。

低成本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政策补贴,由于新能源价格高于传统能源和动力要素的管制,造成企业本身没有动力去转型,如果政策补贴使得要素价格实际上等于或低于原有价格,企业就会自发积极主动地进行转型,从而获取低成本竞争优势;二是要素价格本身的降低,这种情况需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比如高效的内部管理、运营系统,打造环保品牌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等。

循环经济背景下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方面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核心是反映了人类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与环境和资源和谐相处的关系,与市场经济体盈利为第一要务的法则虽然不是矛盾的关系,但强加了外界环境因素,会造成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因此这个过程必须有政府的介入,通过政府设计游戏法则,来达到和谐共赢。机制设计路径如图2所示。

政府作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必须要认清目前市场中存在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所赖以维系的基础,考察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阻碍因素。首先,要让现有的企业从以前的粗放式生产方式转为循环生产,虽然社会和环境得益了,但企业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就需要一种强制的力量促使企业转变,法律就具备这种功能,因此政府需要在考察市场的基础上设立尽可能完善的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在循环生产的初始阶段,成本必然上升,可借鉴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经验,扶持和促进国内排污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可以将其低于排污标准的排放量节约拿到市场上交易,获取经济利益。其次,可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税收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生产环保节能产品,对落后的高耗能产品实施强制的淘汰制度。明确目前混乱的循环经济领域的企业准入机制,严格新建项目的循环经济审批制度,打造循环经济概论产品。

(二)行业方面

实现企业的转型,必须涌现一批优秀的循环经济产业。国家应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出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性、阶段性战略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金融危机背景和经济下行风险背景下,为了拉动经济,一些高耗能、高耗水、高资源浪费和高污染的行业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少开发区盲目发展,要实现产业结构的真正转型,就应严格限制非绿色产业的扩张和发展,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产业转型,对一些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一切都得依靠行业引导和规范,行业管理的效果要强于政府直接管制,行业应该明确竞争规则,将不按规则进行恶性竞争的企业淘汰出去,树立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

现阶段我国行业管理体制还未形成,行业协会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一方面现有行业协会很多由原来计划体制下的政府部门来承担,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大都各自为战,这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不高的深层次原因,行业内的价格战几乎在各个行业时有发生,最终削弱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三)消费者方面

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结构的转型有决定性的作用。广大消费者能否从本质上接受绿色循环经济产品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动力。引导公众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有三个决定因素:

一是产品的质量,这个应该是前提条件。绿色产品要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选择,其质量必须至少同等于其他非绿色产品,但由于绿色产品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都面临着更高的成本,在政府对绿色产品生产的补贴制度还未全面完善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盈利目标,生产了不少伪绿色产品,长久来看,将难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度,就更不用说绿色市场的繁荣了。因此,要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在日常的产品研发环节,研发人员就应对绿色的考虑做到尽可能全面,使得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物料的选用、器件的配备都不会产生其他污染,建立起完善的有害物质控制体系,充分保障绿色产品的高质量,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针对各行业各产品制定严格且完善的绿色产品质量评判标准,杜绝生产商以次充好的情形出现,确保所谓的绿色产品完全绿色。

二是产品的价格,这是决定性因素。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企业在绿色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全过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大多数企业都是只顾经济,不考虑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对于某一家企业实现绿色生产而言,其成本自然是高的,但如果众多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绿色生产就提高了效率,因此,各企业为了降低绿色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就应与生产链条、供应链条上的企业积极就绿色生产展开合作关系,形成一个绿色的生产管理系统。

三是产品的宣传,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绿色”的概念并不完全熟悉,搞不清楚哪些是绿色产品,哪些是非绿色产品,绿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与非绿色产品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都需要销售人员在销售绿色产品时,做全面的讲解和知识普及;也需要企业向市场通过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和产品推广。另外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有赖于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应该从孩子起就灌输绿色环保理念,绿色公益广告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之一。

(四)企业方面

循环经济模式增加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外界因素,也改变了企业各个生产要素及其整合方式。在企业的应对机制上从生产要素出发,确定不可控变量因素,针对企业能够调整的变量因素设计针对性的应对机制。

从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竞争策略应该是在外部政策环境的基础之上,企业是整个经济体的微观单位,就应细化在形成最终消费品的各自不同的生产要素上。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体现为清洁生产和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再利用。清洁生产的核心:一是使用的能源是循环的,清洁不产生污染的,并不同于传统的石化能源;二是排放的三废下降,但企业减少排放必须配套相应的补偿机制。

该机制的假设前提是:H1:外部政策环境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要素;H2:外部政策环境有合适的落地政策支撑。

机制设计路径为:企业在进行循环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能源价格、资金以及土地、人力资本等多方面的约束,要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有利机会,围绕各种市场和政策机会,获取企业竞争优势。针对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尽可能地获取能源价格补贴,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和污水交易市场将企业所降低的碳排放和污水排放量进行交易,拓展企业的收益渠道,同时降低企业使用新能源的成本。针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资金约束,充分利用绿色信贷、证券融资工具,降低资金成本,并逐步树立企业的环保品牌。当然,企业更要想方设法致力于降低土地、人力要素等主要成本,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充分运用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循环经济工业园环保基金、补贴以及其他的资源税补贴等。按照这一思路,从企业层面上制定竞争策略的机制设计路径就如图3所示。

结论

本文研究企业应该如何顺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来积极主动地调整发展方式和竞争策略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结合波特的竞争模型,分析多种外界环境变化对企业资源所带来的影响,探索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的最佳方式。研究认为,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成本越低、效率越大,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更有效果;企业在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要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强化外界环境对企业的引导作用,通过外界环境影响企业的盈利要素来形成带动作用。

本文通过吸取现有企业竞争模式的不同长处,在理论创新上做了一些探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研究不足。一方面,文章仅探讨了一般意义上的制造业企业如何面对循环经济的转型来获取竞争优势,没有针对具体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和不同行业的统计分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另一方面,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在诸多因素的控制作用下,循环经济对于这些影响因素是根本上还是形式上,以及这些因素之间产生的间接影响如何,也没有进一步的探讨,但循环经济理念的冲击更多的是企业产品结构上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霍现学,马智胜.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动力机制探析[J].现代交际,2009(12)

2.王良忠,史美芳.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1)

3.李东升.发展循环经济应解决动力机制问题[J].理论视野,2008(10)

4.邓沈健.环境资源产权制度评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vol.5(9)

5.宝艳园,王积超.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06(7)

第3篇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对企业集团理财的影响是直接的、显著的,从内容上来分,包括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一些具体经济因素(如通货膨胀率、利率、外汇汇率、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还涉及国际经济环境。

一、经济周期

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必然要经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这四个阶段的循环。企业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财务政策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繁荣期,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供给也呈上升趋势,这就需要企业增加投资以扩大生产,相应地,企业财务人员要在短时间内筹集资金来满足企业投资需要;在萧条期,由于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企业很有可能处于紧缩状态之中。由于市场需求减少,可能会给一些企业造成人量产品积压,企业资金流通不畅,形成资金短缺,而对某些企业来讲,由于无法找到可行的投资项日,会造成手中资金闲置,因此在紧缩时期,有时资金紧张,有时资金闲置。企业集团由于涉及的行业多,经营品种多,经营风险被不同程度地分散了,经济周期对其造成不利影响相对较少。然而当前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企业集团走专业化道路成为一种趋势,这弱化了降低经营风险的作用。另外,由于我国人部分企业集团形成的基础不是市场,更多的是政府行政干预,因此集团内部理财权不能合理设置,无法适应经济周期变化: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市场萧条并不完全是供给过剩,过剩之中有短缺。企业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大量积压,造成资金短缺、难以为继,急需资金;而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惜贷”现象,致使资金不能被合理、有效地使用。企业集团当前的任务应是及时调整投资结构,从短缺中寻找可行的投资方案,凭借集团优势从内、外部筹集资金,以满足投资需要。

二、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企业理财水平。总的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企业理财水平也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企业理财水平则低。这是因为,经济越发达,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复杂,财务活动内容越丰富,对企业理财要求也就更高。企业理财随经济发展逐渐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由不完善趋向完善。在发达国家,企业集团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其内部管理己很完善,理财作为管理的一部分,水平自然较高。我国当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活动相对来说不是很复杂,其理财活动相应比较简单,再加上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还很落后,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理财的发展。企业集团在我国产生于80年代初,至今只有三十年的发展史,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因此理财水平很有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很多政策变化较快,给企业集团理财带来了许多不便,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理财功能的充分发展。鉴于这些因素,我国企业集团理财人员应向国外大刑企业集团学习先进的理财方式,井将其引入到我国企业集团中来,提高理财水平,充分发挥理财用。

三、经济体制

不同经济体制形成不同的企业理财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一切经营行为听从政策的指令,而不是很据企业自身生存、发展需要来决定,因此行理财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被推向市场,不仅要自主经营,同时要承担盈亏责任,因此理肘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理财人员缺乏理财意识,使企业集团理财活动非常被动,常常受制于环境,而不能土动地去适应环境,这对企业集团长期发展是不利的,甚至是致命的。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在于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而这需要合理的投资组合才能发抨出来,从而要求企业集团必须事先做好科学、长远的理财规划以使资金投入到有效的方案中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尤其是对企业理财行为影响较人的金融业的改革,使企业面临一个全新的理财环境。企业集团由于资金雄厚,实力较强,大部分又实行股份制经营,因此融资渠道广,融资能力强,这些优势都应充分发挥出来,以解决目前资金短缺问题。

四、具体经济因素

一些具体经济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理财行为。国家财税政策对企业资金供应和税收负担有着重要影响,当国家财政紧张时,有可能会增加税收,企业就应控制投资规模,增收节支,约束自我积累。当前国家对企业土要实行“抓人放小”政策,因此一些财税政策倾向于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发展和壮人自己。此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以及一些地区优惠政策都会对企业集团理财产生重人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第4篇

【关键词】报业企业,文化企业,环境特征

1998年2月,副部长徐光春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会议上发表的《关于新闻改革和报业集团的几个问题》讲话中指出:“报业集团是以党报为龙头,以报纸为主体,以国家所有为原则,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品种的特殊产业集团",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报业集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但有一个共性就是报业集团是以报纸媒体构成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是以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

一、报业企业的性质

报业集团是一种企业,但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企业。部长徐光春对我国报业集团的性质曾下过明确的定义:“我们建立的报业集团,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报业集团,这是我们的目标"。报业集团区别于一般企业集团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兼具事业和企业两种性质。属于事业的党报,具有舆论宣传功能,是,是集团的核心部位;属于企业的各种经营业务与党报的关联程度大,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工作协调量较大,相互依存度也较大;集团内存在一些子媒体,既具有舆论宣传功能,也是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独立企业法人;一些非独立法人的业务单元和子媒体,一般也按虚拟法人方式运作;有些报业集团由于特殊原因,也会有一些挂靠的媒体,这些媒体在行政上不受集团管理,与集团不存在产权关系,只是按契约交纳一定的资金,在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自由发展。

二、 报业集团的特点

(一)在结构上,报业集团趋向多子报化。许多报业集团成立以后依据其办报理念,把市场、读者、需求作进一步划分,采用兼并、新办或调整原有办报方向等形式,建立子报报群。

(二)在其基本形态上,报业集团趋向多媒体化,普遍向广播电视、网络、出版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报业集团也实现了网络、出版、以及广播电视等全面发展,以实行规模扩张,提高报业集团的规模竞争力。

(三)报业集团市场策略强调区域市场占有率。报业集团以子报或其他形式向注册地及传统势力范围以外的市场扩张。例如:山东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在青岛办起了《半岛晨报》;2003年,南方报业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手打造的《新京报》强势进入北京报业市场,成为中国媒体跨地域经营的范本。

(四)报业集团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给传统的报纸出版单位的冲击很大,但报业集团在坚持以报业为主的同时,也在向其他的行业发展,实现多元化经营。例如:大众日报集团坚持“围绕主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为主业”的基本思路,发展报业经济,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强化管理,初步培育起以报纸为依托的广告、发行、印刷、信息、物业、酒店等支柱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现总资产15亿元,年利税过亿元;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在沧州投资开发办起了万亩农场和玻璃器皿厂、加油站等。

三、我国报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我国报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个鲜明的特征,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因此我国报业企业的规范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对政治环境的考虑显得尤为重要。在受关注的同时,报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竞争激烈,报业发展由过去垄断地位走向竞争,由无序竞争走向集中;二是分流媒介的出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报业读者遭遇网络和无线通讯等多元化媒体形式的分流;三是生产成本的上涨,使报业处境艰难;四是管理粗放,报纸定位不合理。

(二)经济环境分析

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增长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长10.7%。可见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而经济的发展会提高居民对报业的需求量和购买力。

2.随着网络兴起和普及,很多人认为报业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然而事实却非如此。据统计,我国2012年新闻出版业收入1.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此外,截止到2013年1月,我国报纸广告经营额超过亿元的报社已达35家,其中过两亿元的报社有12家,过3亿的有6家,过7亿的有2家。我国报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可见报纸在我们生活中还是必不可少的。

3.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对报纸的内容、品位及传播方式等都有一些新的需求,我国报业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广大消费群众的需求。

(三)技术环境分析

高新技术发展可以促进报业的信息化、规模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报业市场的供给。

1.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传统报业所面临的问题。例如南方报业集团,升级采编系统平台,将原来的C/S结构升级为B/S三层结构,提高了采编工作效率;同时还推出了基于网络的组版系统,该系统与新闻采编系统连接,真正实现了新闻采编排一体化,解决人工管理版面效率低、出错率高、无法远程审阅等问题。

2.信息技术和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还推动了我国报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报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报业的生产印刷速度,增加了报业的供给量。

3.技术整合,就是把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的加工处理整合到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上来,将“数字资产管理、全文数据库、传统报纸生产、网络和电子报”等作业整合为一体,以实现跨媒体出版的多元化。整合的目的是最大化集团内部的资源利用率,加速企业发展。

4.技术的发展虽然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但是也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从而减弱了大众为获取信息而对传统媒体的依附性,分流了报业的消费群。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环境成本;低碳经济;成本控制

一、低碳经济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

近些年来,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给人们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人们逐渐重视环保意识,这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其社会责任和环保意义。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将环保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生产和发展战略之中,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有效实施。在低碳环境下,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是推动企业早日实现低碳目标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对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对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改进和控制,在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意识淡薄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很多企业尚未意识到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环境成本核算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未被企业的经营者以及财务部门负责人所正确理解,这就导致了企业整体的环境成本核算意识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环境成本核算管理模式,更不能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二)环境成本控制信息不足

企业对环境成本控制信息的披露较为被动。在传统的成本会计工作中,成本报表属于企业内部报表,其样式与项目由企业自行规定,其中的成本信息无需对外公开。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我国低碳经济起步较晚,环境成本控制经验较为不足,有关资料和信息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要求,很多企业不愿对环境成本信息进行完整有效的披露,有些企业所披露的部分信息并不具备实用性、时效性与规范性。此外,企业内部对环境成本信息监控不全面,存在着内部信息缺失,使企业管理者难以根据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环境成本体系制度不完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常常无章可依、内部混乱,无法开展科学规范的成本控制工作,更难以实现理想的成本控制效果。企业环境成本披露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披露方式缺乏多元化,环境成本披露常出现在报表附注,无法引起重视,难以起到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帮助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发展状况的作用。

(三)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

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应建立在明确环境成本的内容上,而目前企业在对环境相关业务进行核算的时候没有将环境成本从日常的生产成本核算中剥离出来,各项环境成本费用都是掺杂在企业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当中,尚未建立起独立且完善的环境成本核算的科目体系。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成本核算的科目越来越多,现有会计科目显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相关需要,企业必须尽快建立起配套的会计科目,对这些频发的环境业务费用进行记载与管理。而且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也局限于显性成本,生产过程中隐藏的环境成本并没用完整的、系统的体现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这种核算模式不利于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与分析。

(四)环境成本核算人才匮乏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暴露出企业成本会计的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现有的人员队伍难以满足此项工作的各项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在企业环境会计业务中,存在着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学科的相互交叉,这就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专业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是企业员工对低碳经济认识严重不足,低碳经济作为当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人们所知,然而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有什么好处、低碳经济下成本如何核算,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并不了解,甚至应该作为低碳经济实践者的企业员工也对其一知半解,在当前的工作实践当中,具有高学历、高素质、丰富管理经验和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实在是屈指可数,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在企业设计、采购、生产的过程中并未算入环境成本,更没有将其纳人成本核算范围。企业相关的成本核算人才极度匮乏,落后的核算方式及人才的短缺暴露出低碳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存在较大问题。核算的低效、资源利用效率低,企业为资源支付大额成本实现较小收益,投人与产出不成比例。

三、优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环境成本控制意识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意识到环境成本会计的重要性,企业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进行粗放式管理,必须探索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在此前提下,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起独立且完善的环境成本会计科目,同时加强对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有效监督,使环境成本会计核算能够切实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环境成本控制意识,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成本控制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对环境成本进行主动控制与事前控制,以此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二)健全信息收集与披露体系

加强企业内部环境成本信息的记录,完善信息披露体制。低碳经济下企业成本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成本,污染成本,治理成本及管理与教育成本。企业对于这四方面信息应充分采集,全面考虑。此外,在研发阶段开始注重低碳因素,根据相关信息做出成本预算有利于整个运营过程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建立低碳成本控制体系,引导企业对资源利用和环境成本的披露,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实现成本节约与环境保护,更可使企业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及良好的社会效益。政府应统一不同行业的环境成本计量和核算方式;制定顺应我国国情的环境成本报告模板,规范报告的格式,督促企业定量披露废弃物的产生量及资源损耗量等环境成本;会计部门制定、符合我国企业特色、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信息披露准则,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

(三)完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在传统成本核算中,环境成本没有单独核算,环境成本科目掺杂在其他管理科目当中,导致企业管理者根本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绩效。要对环境成本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把握,需要将环境成本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中抽离出来,环境成本会计体系应是会计系统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因此,需要像财务会计那样对其进行专门的科目体系建设,同时制定环境成本会计准则。首先,对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在配套指南和制度中增加相关内容,这环境成本会计准则的应用为其账务处理提供指导性说明;其次,在制定成本会计具体准则的过程中,出台相应的准则,实现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运行。通过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可以清晰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治理优化自然环境发生的全部支出,为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和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注重环境成本会计人才的培养

加强企业内部员工教育,拓展外部人才来源。企业在人员实施环境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工作进行细化,这就需要相关工作同时具备环境经济学、会计学、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开展多领域之间的广泛合作。企业员工是企业降低成本、实现控制的重要力量,内部员工的意识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企业应设置专人专岗对员工进行教育。在外部来源方面,要有针对性和策略性地进行人才引进与培养,同时面向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在岗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与管理能力。同时企业应加强产学合作,积极利用高校加强“知行合一”趋势,广泛吸纳高校人才。拓展与高校的沟通对话,实现高校人才即为企业所需的愿景,完成校企对接。充分利用企业实践经验和高校理论知识,将探索方法应用到高校教学和企业实际的成本控制中,力求实现共进共赢。

第6篇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使市场营销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经济贸易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及地区间的距离,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尤其是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经济也日益融入国际经济的大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作为市场营销主体,它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跨国公司在目标市场的市场营销活动,正深刻地影响着目标市场国的产品、消费乃至管理,其所推崇的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正日益渗透,它不仅使企业受到剧烈冲击,甚至使目标市场国的经济与贸易政策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境外投资经营已由原来的新建投资向兼并收购方向发展,全球战略联盟逐渐形成。随着全球战略联盟的形成和向纵深发展,全球化生产体系逐渐形成,产生了新的制造规模优势。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使企业在上、中、下游产品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促进了产品生产、消费在地域特征和时间上的差异逐渐消失。可见,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日益突出。首先,环境立法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运动风起云涌,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出现。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采取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措施并实行绿色技术标准和绿色环境标志,采用绿色包装,对农产品和食品实施严格的绿色检疫制度。对一些污染环境或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出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或出口,有的甚至是实施贸易制裁。许多国家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还通过经济手段给予配合和诱导,通过税收手段来抑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的损害。其次,绿色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随着环境立法的推行,环境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正在迅速发展,各国都把环保视为朝阳产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人们的生活观念也正随环保运动的发展而发生根本变化,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将成为市场商品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和趋势。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人类历史正经历着一场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传统产业不断被高新技术升级。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减少,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一是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这对国家的社会体制及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科技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相对独立的各国经济逐步区域化、全球化,各个国家、地区、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逐步加强。

国际间政治、法律环境的变化。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间的经济竞争激烈,利益磨擦呈上升趋势,为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对外贸易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他国产品的进入加以干预。西方一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采取损人利己的做法已经屡见不鲜,“反倾销”成为一些工业化国家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并以“反倾销”名义实行制裁。其次,我国加入WTO后,首要任务是将平均关税降低到关贸总协定要求的发展中国家水平。此外,我国还将继续逐步取消诸如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限制,其中很多将在3年内落实。随着降低关税,取消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废除许可证、配额等措施的实施,世界各国的消费品会加速涌入我国市场,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同时,我国加入WTO后,根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我国会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引进外资的法律法规,外资企业将在中国享受国民待遇,其在税收、货币兑换等方面的超国民待遇将被取消,这为我国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条件。再次,外汇管制会进一步放松,银行结汇制会继续实行,但外贸企业持有现汇的比例很可能放宽,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币种和交易方式会不断增加,企业筹集本外币资金的渠道也会拓展。最后,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与规范,企业可在投融资渠道、金融服务、利率、费率等方面享受到实惠。

企业微观环境分析

竞争环境的变化。首先,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纯产品竞争转变为以企业能力为中心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目标市场的快速变化及其市场边界的模糊性,使具有单一产品优势企业不再风光,而那些具有能够快速适应市场能力的企业才能长久获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开发独特产品或拥有独特核心技术,或创造独特管理方式,或拥有强大市场营销网络等别人不能模仿的核心能力。其次,企业竞争国际化且竞争者识别更难。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企业竞争的全球化。互联网贸易具有高速度、低费用、高容量的特点,同时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不论企业的大小、强弱,为每个竞争者或企业提供机会。第三,商品竞争越来越软化。知识经济下,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是商品结构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个商品软化的标志就是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包括教育、金融、保险、法律、旅游等国际贸易。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很多传统制造业,也越来越软化。很多产品所包含的“软”成份在商品价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技术、商标、智力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第四,竞争与合作并存。当代市场竞争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竞争对手间纷纷掀起了合作的浪潮。如美国微软分别于1997年8月和9月与其电脑市场竞争对手日本的IBM公司和日本的NEC公司进行合作,以技术换取或强化日本市场。当今世界市场上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的现象,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竞争提出的新的要求。

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企业的供应商数量众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在业务上只保留核心单元,纷纷裁去不必要的子公司或业务,将剩余的其他业务活动外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二是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由单一的供求关系向多方合作的关系发展。合作的方式有生产合作、技术合作和关系合作。

公众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力加大。公众具有协助或妨碍企业达成其目标的能力。每个企业的周围主要有以下几类公众:

融资公众。融资公众的产生是由于各种股份公司的不断涌现,以及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日益扩大的中产阶层的经济能力已从消费转向投资。股东公众涉及企业的“财源”,良好稳定的股东队伍,可以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和气氛,吸引新的投资者,扩大企业的财源。另外,股东公众也是企业重要的顾客群。股东因其自身的利益,自己愿意也希望多一些人购买公司的产品,只有这样公司才有发展机会。

媒体公众。就是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的记者、编辑等,这些人士既是政府部门喉舌,也是公众的喉舌。他们能左右社会舆论,可以使企业“名扬四海”,也可以使一个企业“臭名远扬”,企业必须与媒体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社会舆论,为塑造企业形象和开拓市场服务。

政府公众。是代表政府对社会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权力执行机构的工作人员。国内政府通过政策法令来管理社会,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政策法令的范围内进行,政府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等,对不同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环境。因此,企业必须时刻注视政府的动向。

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是指企业与周围同处某一区域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社会公众是企业最基本的和最稳定的顾客,企业就在社会公众的眼前,一言一行都受到社会公众的评价。

第7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煤炭企业;环境成本

中图分类号:F460.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54-02

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环境成本,它的确立,有利于加强解决煤炭生产环境问题的成本意识,有利于分析、评价环境保护工作的业绩,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很好地结合煤炭行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相对成熟的核算体系。因此,针对煤炭行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方法以及成本控制非常重要。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必然性

1.环境会计的产生是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大,但受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国民素质等各种的制约,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非常严重,这些问题正越来越制约我国的发展。因此,消除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使人口、环境、资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追求的目标。建立环境会计使会计突破仅仅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反映和监督,对大量环境以及生态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2.环境会计的产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各种灾害也让人们感到了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全民性的环境意识觉醒并逐渐提高,绿色革命浪潮不断掀起,并更加关注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情况及其作出的贡献。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应当注意自己的环保形象。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对这些活动需要进行反映、监督、管理,环境会计也就得以产生。

3.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高速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损耗为代价换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约束我国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正确衡量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造成的环境影响,需要有合理的系统机构对其作出记录,并予以披露,这样,环境会计的产生是必然的。

4.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改进传统会计的需要。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而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原会计核算体系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一)煤炭企业区环境成本的特征及构成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一种“补偿性成本”,煤炭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表塌陷、水体污染、瓦斯积聚、煤尘和烟尘污染、有害气体排放、粉煤灰、噪声等各种污染。这就决定了煤炭在开采过程中,既要支付煤炭开采本身所必须的成本,又要对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补偿。

根据煤炭生产的特点,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可归纳为:环境管理费用、环境监测费用、排污费用、环境影响赔偿费用、污染现场的清理和保洁费用、地面塌陷赔偿、矿山占用土地、复垦复田费用、村庄搬迁费用、地下充填费用、防治措施费用、耕地占用税、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植树及绿化等费用。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因素

1.煤炭开采条件因素。煤炭开采条件很差,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相对应的环境成本也很高。因此,煤炭开采条件与环境成本密切相关。

2.经济发展水平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煤炭资源的需要也愈来愈多,煤炭资源开采量和生产量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大,环境污染也越严重,为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支出也越来越大,环境成本也随之增大。

3.技术创新因素。技术创新对于矿区环境成本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开采深度加深、产量增加,造成三废排放量越来越大,环境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煤炭环境污染的保护技术、洗选技术等越来越先进,这将使煤炭环境成本不断降低。

4.矿井开采年限因素。随着矿井开采年限的不断增加,矿井开采的范围越来越大,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将加深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地表塌陷面积增大、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增加、空气污染程度加大等,致使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5.煤炭生产量因素。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吨就会少一吨。过度的、不当的开采利用,会加速煤炭资源的枯竭。根据有关理论研究表明,环境系统的资源供应量存在一个阀值,这就是环境系统自净力。一旦煤炭资源开采量过大,超过环境的阀值,就会使资源过早衰竭,引起环境质量的退化,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6.环境标准和环境意识因素。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生产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约束增加,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致使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环境治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将使得环境标准日趋严格,进而使得环境成本不断增加。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对策

1.开展煤炭企业环境预评价

环境预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实施环境预评价,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事前控制起重要作用。事前预评价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能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评估,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出环境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企业有能力获得环境信息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合作的基础上,优化设计生产流程,提高环境支出的可控性,减少环境维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从而达到减少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环境预评价能对环境成本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2.进行作业成本管理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通过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产生的动因深入分析,有效地追溯环境成本的来龙去脉并对之实施控制,不仅可以通过减少这些环境成本的动因来减少成本,还可以通过消除不增值价值的作业、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加强对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价值作业的控制,从多个不同的作业链中选择其中最佳的作业链。企业应结合环境成本和其他成本进行权衡,选择最低成本的设计策略,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即作业成本是成本控制可执行手段,有很强的实际操作价值。

3.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

煤炭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要延长整个煤炭产业链,从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开始,强调对污染的预防;紧接着在生产阶段,强化环境负荷的抑减机制,进行清洁生产,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在消费、使用阶段,建立废料残渣回收体系,通过再利用、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大量减少处理后的排放量。

4.把环境成本的外在化与内在化相结合

环境成本内在化,是指把企业的环境成本计入到生产或交换成本中,从而反映在价格机制中。通过“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污染者要付费,通过环境管理政策对企业的行为制约,对企业造成的成本增加都累积在生产成本中,反映在最终的产品价格上,进而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市场控制环境污染状况。

环境成本外在化,就是让企业与环境责任脱离开来,从而建立一个独立的环境产业集约化治理环境。环境成本内在化之前是被外在化着,但是,内在化之前的环境成本外在化,是资源被无偿使用,环境被无偿污染的外在化,而环境成本外化,是资源被循环利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外在化。

我国现今普遍要求各企业建立与生产配套的环保措施,而很多企业建立环保设施的成本可能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难以收回,造成企业经营的不经济性。但可以通过增加我国环境产业的方式,由环境企业向生产型企业收购污染、废弃物等,利用专业的回收再生技术和设备,对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再生,产出有价值的新资源卖给生产型企业,从而创造利润。在此过程当中,生产型企业能够节约大量环境治理成本,只需支付更少的费用去购买环境企业的产品,从而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刘金平.矿区直接环境成本评估[J].能源环境保护,2003,(1).

[2]甄国红.基于作业管理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2008,(5).

[3]项晶.浅谈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矿业,2009,(2).

第8篇

(一)企业层面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是基于技术、管理、环境保护和社会监督的系统工程。

我国在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都是基于压力――响应模型,随着外在压力的减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也就减小了。在实际中表现为:企业缺少创新,资源利用率低下,主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自觉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二)生产业

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生产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我国生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业最重要的发展条件是生产规模化。根据科斯交易费用理论,如果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大于外部交易费用,企业会选择外部交易方式进行生产。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到为生产业提供发展的土壤和平台。

二、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与生产业耦合分析

(一)理论耦合

目前,我们对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研究还不够。从整个产业链条上看,由于生产是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资源和能源能得到综合利用,总的来说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就会减少。从这个角度看,生产业能从各个角度促进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从中可以系统地,整体地分析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生产业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个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扩展了生产业的内涵。第二,对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建设不够,表现为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对循环经济理论本身的研究。循环经济会涉及很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生产业角度研究循环经济将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一个重要补充,而生产业也会因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扩展其内涵与外延。

(二)主体耦合

从单个个体来看,生产业是为企业服务的,但是从整个产业链条上看,生产业和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主体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更确切地说,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重要趋势。随着大规模生产日渐普遍,纯制造业过程已不能产生更多的附加值,只有更多的服务渗透的生产过程才能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二三产业的融合顺应了这样的形式。由于专业化分工日益清晰,原先依附于制造业中的生产开始壮大,并逐渐脱离制造企业独立出来,形成了融合二三产业特性的生产业企业。但是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即实现效率和效益,在这之中,生产业推动了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业的发展。

(三)市场机制耦合

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不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推进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由于生产业的存在,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时,市场机制还是起作用的,只不过转移到生产业。但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业主体耦合,就可知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业市场机制也耦合。

(四)技术耦合

技术是制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个瓶颈。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是循环经济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都不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必须加快建立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另一方面,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企业在选用循环经济技术时,也会按照期望投资与期望收益最大化的准则,对采用这类技术的可行性加以评价。而大多数这类技术与一些效益型或资源消耗型的技术相比,其期望收益较低而期望成本较高,因此企业宁愿交排污费甚至罚款,也不愿意采用此类循环技术。生产业能够为生产企业或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知识的服务。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缺失可以由生产业来补充,这主要是由于生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可以使其规模报酬递增。另一方面,生产业比生活业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生产业就有创新动力。总的来说,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业技术是耦合的。

三、耦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从认识上看

人们认为生产过程创造价值,而服务过程不创造价值。因此在实际中的表现为重生产、轻服务,重视工业发展,忽视生产业发展。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了生产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应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它包含了大量的服务性内容,在现代企业生产网络和营销网络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服务需求,而生产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二)从体制上看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生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不分,行业垄断问题还比较严重,以及服务行业标准不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等。

第9篇

材料在环境介质的化学或电化学作用下逐渐破坏或变质的过程,称作材料的化学腐蚀,譬如电气设备、元器件、接地材料等生锈就是一个典型的腐蚀现象。

而腐蚀环境是指存在腐蚀物质的环境,常见的腐蚀物质有各种酸、碱等容易与金属发生反应的物质,其存在形态有气体、雾、液体、粉尘和土壤等。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腐蚀环境在不断增多,据2013年报道,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1.5万亿元。但由于设计行业各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设计行业鱼龙混珠,有的业主一味追求低成本,有时候甚至出现民用设计院设计工业图纸的情况发生,譬如2014年昆山一家工厂发生的一起爆炸事故,工程图纸就是由民用设计院设计的,希望设计行业、业主方都引起重视。

在以下内容中,笔者将通过一个液氯储存间的电气设计为例探讨一下腐蚀环境中的电气设计。

1 所依据的规范

在进行腐蚀环境的电气设计时,我们主要依据的规范为《化工企业腐蚀环境电力设计技术规定》(HG/T 20666-1999)。

其他专业相关的规范有《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95)、《钢质管道内腐蚀控制规范》(GB/T 23258-2009)等,可作为参考。

2 腐蚀环境划分

腐蚀环境中化学腐蚀性物质的释放严酷度分为三级,见HG/T 20666-1999表3.0.1。

腐蚀环境划分为三类,划分的主要依据见HG/T 20666-1999表3.0.2、表3.0.3。

表中两个依据应同时考虑当缺乏化学腐蚀性物质的释放数据时,根据表3.0.3列参考依据来划分环境类别。在项目开始前期,电气专业应与上游专业如工艺、暖通以及环境保护等专业充分沟通,了解生产介质和生产环境,并在设计说明中予以表明。以本液氯储存间为例,由于本车间内部液氯输送系统只有在异常的条件下,液氯才会偶尔出现并遇水产生腐蚀液盐酸,因此可以将本车间划分为中等腐蚀环境。

3 电气设备选型

电气产品防腐级别分为户内防中等腐蚀型(F1)、户内防强腐蚀型(F2)、户外防轻腐蚀型(W)、户外防中等腐蚀型(WF1)、户外防强腐蚀型(WF2)五种。

电气设备应根据环境类别按HG/T 20666-1999表5.0.2-1、表5.0.2-1选择相应的防腐电工产品。

依据以上的原则,我们可以分析出本次液氯储存间相应电气设备选择F1或WF1级满足要求。

本车间优先选用高效、高显色指数、长寿命光源,尽量减少灯具的使用量。

4 配电线路、防雷接地防腐措施

本车间在泄露情况下,会有少部分的氯气,在规范HG/T 20666-1999附录B中显示,氯气对于聚氯乙烯、聚乙烯和氯丁橡胶有严重腐蚀性,而实际上这里所指的腐蚀性是指氯气对于塑料材质的氯化,所以在工业设计中,需要直接接触氯气的管道如输送液氯的管道材质一般采用碳钢,本项目中穿导线所使用的保护管是不直接接触氯气的,而且事故情况下释放出来的少量氯气遇到空气中的水分子很快产生反应变成盐酸。所以本车间的配电线路敷设原则为:总进线采用全塑电缆明敷,沿玻璃钢桥架引来,照明电线穿PVC管敷设,应急照明线路穿难燃型刚性塑料管敷设,暗敷在非燃烧体结构内,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cm,明敷时采取防火措施。

车间电气裸露的电气金属构件,应采取用应的涂漆或者涂覆方案,具体详见《化工企业腐蚀环境电力设计技术规定》(HG/T 20666-1999)附录J、附录K。

腐蚀环境的电缆线路应尽量避免中间接头。

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本车间预计年雷次数N=0.0142,但本车间为乙类车间,该建筑按第二类防雷建筑设计。

屋面采用避雷网,利用柱内主筋作为引下线,利用基础钢筋作为接地极。在建筑物四角的引下线上做接地电阻测试点,高度1.5m。本工程按第二类防雷建筑屋面防雷网格不大于12×8m,引下线平均间距不大于18m。屋面避雷材料采用热镀锌钢材。屋顶避雷网采用Φ10热镀锌圆钢在女儿墙上敷设,并采用-40×4mm热镀锌扁钢作支架。屋面上所有工艺管道,设备及正常不带电的电气设备外壳等均应与避雷网可靠连接。

所有接地干线均选用热镀锌扁钢,并适当增大截面,接地支线采取16mm2黄绿绝缘铜导线,对于抗腐蚀有很好的效果。

5 其他电气设计

在腐蚀环境内,需要注意以下四点设计要求:(1)为避免腐蚀物质进入电气设备,在设备的接缝处,电缆进出口处等可能导致腐蚀物侵入的地方做好密封措施;(2)起重设备如电动葫芦等的滑触线宜选用重型橡胶套软电线或塑料防护式安全滑触线;(3)须在现场监视电流的主回路中,不宜选用直接式电流表;(4)其他改善措施,如改善环境条件,加强耐腐能力,适当采用防腐措施,如阴极保护法,使用防腐剂,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