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德育与心理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1 09:12: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与心理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德育与心理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德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02-01

当前,心理教育越来越被学校、家长、社会所重视。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曾指出:“如果一名教师对心理卫生工作一无所知,那么他所做的比他应当做的,其成效要得多。如果教育从它那方面是为健康社会培养的公民,则教师应当清楚他们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重大责任。”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概念不清,界限不明,很难突出心理教育的时效性。

一、学校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从教育的特点看,心理教育要求教师尽量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与生活环境去理解其特定的行为和动机,充分尊重、理解、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把学生当做一个普通的人。德育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它是学生在社会行为中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社会先贤、英模式人物的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

从教育的核心看,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的问题,它将学生的情感、行为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当成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并加以辩证地认识与思考,最终目的就是推动个人不断成长。德育的核心问题则是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它力求使学生分辨是非,接受真、善、美的事物,厌恶邪恶与非正义事物,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与品行,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

从教育的目的看,心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个人规划个人的人生坐标。针对学生的成败经历、优劣表现等展开讨论,以增强其自信、自律能力,改变个人的不良行为,建立积极进取的自我。德育的目标之一是使个人明确个人在社会坐标中的位置,力求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律观,成名一位遵纪守法、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从教育的过程看,心理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讨论的过程,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心理辅导员作用在于推动当事人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个有自知之明与自律能力强的人。

二、学校心理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先育心。”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学校心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德育共同服务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提高人的素质过程中学校心理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心理教育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应当注重情感因素,构建情感德育,把认知模式转变为情感模式;德育应吸取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注重学生思想状况和个性特征,提高德育实效;要以情暖人,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学校心理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负责;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恰当地表露与控制自己的情绪,设想他人的处境与感受,能应付生活压力,选择生活目标。这些都大大减少德育工作的阻力,为学生接受德育影响准备好充分的内部材料,为德育的内容、目标作了扩展和完善。

学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这是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但这些德育内容比较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对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动精神与创新意识等问题,则很少过问。一个高素质的人不仅要在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没有问题,而且在心理上也应该是健康的,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是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发展,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新的途径。

三、几点建议

1.树立新观念,提高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地位。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班级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班主任是以完整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已势在必行。

2.明确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是行动的方向和归宿。心理教育的目标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依据时代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来制定,既要客观又要科学。

3.提高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的师资水平。对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要不断培训和提高其对心理教育和德育关系的认识以及心理辅导的技能,特别要重视和提高以前从事德育工作现在担任心理实验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第2篇

一、 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的内涵

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统一于德育范畴之中,又各有其独特的内涵。德育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德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它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组成的,这些教育活动是一个有机体,统一地存在于广义德育中。政治教育培养政治素质,它解决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的问题;思想教育培养思想素质,它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问题;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伦理道德素质,它解决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的问题。学校传统德育就是这三种教育的总和,它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目前学校传统德育尤其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是广义德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培养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心理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过程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持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活动,它解决的是个人心理素质上的问题。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涵括了提法上的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做法上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以及普及性的心理知识教育等。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却忽视了某种程度上来讲与学生身心发展更为密切的心理教育部分,因此,心理教育的提出,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 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的区别

那些主张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结合的教育者与学者往往重视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的联系,在他们看来,心理教育与传统德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联系:心理教育是学校传统德育活动的基础;心理教育渗透在德育活动之中;心理教育应该是学校传统德育活动的归宿;学校传统德育活动对心理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因此他们认为两者应该结合起来。但他们主要是试图利用两者结合来解决学校传统德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这在理论上不可能的,因为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是两个不同的理论范畴,它们在具体内容、理论依据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1、两者的内容不同。心理教育要处理的内容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以及基本的心理知识。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

2、两者的具体任务不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是为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服务的。也就是说,学校传统德育活动从社会需要出发,通过教育使学生社会化后融入社会集体生活。心理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和谐,它要使学生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心理特征,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并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谐调的生活模式。也就是说,心理教育从个人需要出发,在乎的是学生个人的幸福与成功等个人性目的。

3、两者依据的理论不同。心理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为基础,普及性的心理知识教育也十分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作依据。而学校传统德育主要是以辨证唯物主义、政治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为理论基础。

4、两者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主要采用思想政治课程来实施,运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陶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则注重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和双方平等交流等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教育评价的标准不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工作在某种意识上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因而,可以采取价值评判标准评价德育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思想行为"符合"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就给予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教育虽然也为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因而,不能用价值评判标准来评价心理教育目标达成与否,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而无好坏之别。 三、 片面强调两者的结合可能会带来两个新问题。

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结合在实践中也存在困难,因为心理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只能在自身的实践范围内,即使所能处理的那些传统德育中的难题,也只不过是原本属于心理教育范畴但被当作传统德育问题处理的问题。片面强调两者的结合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德育化加剧,或者出现德育问题心理化现象。

1、心理问题德育化。我国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就存在心理问题德育化的倾向,很多人把心理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把心理问题当作传统德育问题来处理。其主要原因是:⑴建国以来,我国德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人们的心理问题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到目前仍有许多教育者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⑵长期以来,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注意力主要放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心理素质和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⑶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⑷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在今天,心理教育还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远未受到社会的真正重视,强调两种教育结合可能会导致德育工作者更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和政治意识问题来处理,并采取德育方法开展心理教育,以及运用德育评价标准来评判心理教育,从而加剧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倾向,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2、德育问题心理化。心理问题德育化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土壤,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知识教育的普及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和政治意识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教育代替德育,用心理教育取代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甚至有些德育工作者认为心理教育可以处理学生在德育中出现的一切问题。这一方面致使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致使教育者对心理教育期望过高,从而导致了德育的弱化与心理教育的超负荷运作。

四、 结论

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结合

现阶段,我国的义务教育正在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型。但社会和家庭对现代化的素质教育的具体概念及内容缺少正确的认识,学校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仍然只停留在传统化的应试教育时期,仅仅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对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现状的分析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所处的领域截然不同,因此想要进行整合就必须要将学科原有的界限打破,在对两种学科进行对比研究的同时,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进而科学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对不同学科间进行整合的人才相对缺乏。一些学校内主要负责德育教育的教师同时也在从事行政工作,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教育方法也掌握得不多;一些心理教育工作者对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无从下手,缺乏教育的知识,没有专业化的指导。并且,大部分德育教育工作者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育经验不足,即使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仍然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其次,现阶段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缺少环境支持。只有部分教师能够将心理健康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大部分的教师及校方领导都未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这些外界因素都干预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完善。针对此现状,就要在长期的发展变革及强化思想教育中改进,推进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工作的实现。

二、优化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工作的措施

(一)在实践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整合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应该以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为基础。就小学而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以传授思想理论知识为课堂核心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融合到课程的教育体系中。第一,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方式将怎样与人交流、如何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自己等内容纳入到课堂中;第二,教师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采用心理健康统计调查对学生进行分析,有目的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的调查;第三,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以及道德楷模的优良事迹等相关论坛课,加大对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

想要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更好地开展,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关心其生活,了解学生的个人生活习惯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感受德育学习的快乐。如以小组、班级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活动等,组织和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开展“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洁工”“参观工厂”“绿色环保小卫队”等社会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和岗位锻炼,在相应的角色活动中自觉履行角色义务,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与完善。

(三)学校与家长共同配合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与学校。要顺利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就要将学校与家庭整合到一起。教师要多与家长交流,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及表现。比如,教师要了解到学生与父母之间相处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及孩子的成长状况等。学校可组织主题班会,请家长谈一谈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的看法。学校还可以举办相应的亲子活动,通过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合作,让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也可从中了解到家长与孩子间的相处模式,从而与家长共同指导孩子的品德及心理。

三、结语

在现代化教育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效率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对学生进行语言性的开导、行为上的纠正、情感方面的关爱等。然而,在小学生的培养教育中,仅采用这些方法是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者:郭文华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菜园子镇大泡秀村小学

参考文献:

[1]孙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6(3):186,188.

第4篇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权的重要保障体系。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形成个人健康心理和高尚品德的保障。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措施。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心理健康

一、引言

新课改以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教育,即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更是要注重学生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防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探讨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我们都知道,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他们会比较悲观,且心灵也比较脆弱,再加上受家长以及学校的保护,他们通常与社会没有太多的接触,因此当进入社会以后,接触到复杂而又新奇的社会环境,他们很容易产生道德偏差,进而影响三观的正确树立,因此,良好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一些正确的德育教育的开展还可以提升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进而纠正他们的思想,实现社会行为的规范。

2、实现心理疏导

面对社会复杂的环境以及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很多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会感觉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因此有很多的孩子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是有很多孩子存在自闭心理,不喜欢与他人接触,更不喜欢和他人袒露心扉,这时,良好的心理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让他们开始接受外面的世界,与外面的人和事进行接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不要自卑,进而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温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同时也实现心理问题的改善以及纠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开展到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教育性的原则

所谓教育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教育时,一定要要时刻秉承教育为先的思想,在调节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增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培养。

2、全体性原则

所谓的全体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时,一定要保证面对全体的学生,不可以单独面向某一位学生,也不可以只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且教育的内容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共同拥有的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3、差异性原则

所谓的差异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根据这些差异性开展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教育方法,进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德育教育的全面指导。

4、主体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对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作为指导中心,以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主体,每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都要先考虑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否是具有一定的好处的,进而实现学生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5、保密性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也属于学生的个人隐私问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单独针对某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保密性原则,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保密,进而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名誉等都不会受到影响。

四、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措施

1、提升教师的教育意识

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指导以及德育教育,因此,若想纠正这一现象,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教师的教育意识。学校可以通过会议以及宣传会的方式加强对于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宣传,提升教师的道德教育意识以及心理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这两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外派教师到一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学校去进行学习,进而实现教师自身教育素质的提升,为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采用多样化的道德教育开展措施

针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相关的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例如,多媒体教育法、实践活动教育法以及宣讲教育法等等。其中,多媒体教育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大家展开德育教育以及心理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们播放“感动中国”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去观看那些感人的事迹,进而让他们感受到“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一系列与道德以及法制相关的节目,进而提升大家的道德意识,实现道德教育的渗透。实践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展开学生的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募捐活动或者是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的活动,进而提升大家的道德意识。宣讲教育法则比较简单,主要指的是可以通过开展宣讲会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多样性的,首先可以利用网络的方式开展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最方面的一种方法,毕竟如今的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使用工具,可以制作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PPT转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可以建立心理问题咨询平台,这样大家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咨询,既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改善以及指导,又可以保证大家的隐私,可以一举多得。当然也可以采用宣讲会等方式,还可以采用宣传手册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同时,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自己的爱与温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健康的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一项长远而富有意义的工作,在德育教育的路途上,教育者们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心理健康的特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把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追求,不断探索特殊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为特殊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王小丽 单位:内蒙古特殊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5.

[2]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

[3]隋海娇.我国当代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

第5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心理健康;德育功能

中小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及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还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发现,在编写与品德相关的教材时,编写者在心理健康强调“正确价值引导”还是“价值中立”上存在分歧。这个问题在课程实施中也同样存在。如现阶段学生普遍觉得“中性美”很前卫,但这种前卫极易造成学生对性别的模糊与认知错误,教师与家长都十分担心。学生将那些中性美的人作为偶像,会不会影响自身的性格?中性化现象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随之而来的性别模糊问题也需要解决。此时,应该进行价值中立还是价值引导呢?像这类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传统德育存在很多差别。

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与潜能发挥,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实施规范化的教育与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与道德取向,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角色意识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例如,在《狼来了》这则寓言故事中,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不要采用低级方式派遣无聊,德育教育则强调学生要诚信。从这里可以看出,两者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别。

(二)教学理念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评价学生心理状态、未来发展等,坚守“价值中立”的基本立场,不判断学生品行,通过教育让学生合理判断价值;德育教育则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依据核心价值观评价与引导学生行为与品德,批评与否定错误品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德育功能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价值导向。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倾听、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德育也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遵循人的心理行为发展规律,两者存在相似点。但德育强调给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强制性,通过考试、练习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方法简单粗暴,容易产生反效果,不能解决学生品德问题。

三、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一)使教材设计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形成是非观、道德观及善恶观的重要期。现代社会诱惑众多,青少年的道德渗透主要依赖于心理健康课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心理教材编写中结合实际生活,表现出更多的生活气息与场景,可以着眼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选取定性实例作为教学内容,比如青春期烦恼、如何排解学习压力等。这些有着代表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广泛关注,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自我思考,从而强化德育效果。

(二)布置适合实践的作业

心理健康课程很多时候不能实现德育目标,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布置合适的作业。与语文、数学等课程作业不同,教师应该关注行动力作业。学生承受着巨大压力,心情烦躁、倦怠,缺少体验生活的美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作业。比如,“抓住身边的美”,鼓励学生拍摄一些反应生活美的照片,通过这些培养学生的美感,启发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使其体会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强化德育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组织的形式

凭借单一课堂模式是不可能实现德育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目标是让学生主动接纳与吸收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实现德育功能。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主题班会、电影赏析、心理话剧等。可以通过心理电影展播的方式传递正能量,使中小学生通过影片情节感受健康心态的重要性,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总之,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其德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还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本文中笔者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为高校输送全方位、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建斌 单位:平川区乐雅学校

参考文献:

[1]魏广东.沙盘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4):11.

第6篇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涵

广义上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它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四个方面组成的,这些教育活动是一个有机体,统一地存在于广义的道德教育中。政治教育培养政治素质,它解决与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有关的问题;思想教育培养思想素质,它解决与思想认识和思想工作方法有关的问题;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伦理道德素质,它解决与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有关的问题。当前所说的道德教育的内涵就是这三种教育的总和。它尤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德育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涵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一种培养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的德育话动。具体而言,心理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过程正常、健康发展,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减少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活动,它解决的是心理素质上的问题。心理教育的这一概念,概括了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和普及性的心理知识教育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忽视了与学生身心发展更为密切的心理教育部分。因此,心理教育的提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差异

第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产生的渊源不同。自古就有以德治国的说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道德教育源远流长。道德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学相对于德育而言,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当人们分析各类社会现象,发现许多问题无法从既定的道德标准中找到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解释时,便开始关注个体的心理现象,从而开始了对个体心理的研究,提出了心理教育的概念。笔者认为,心理教育是道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容不同。道德教育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领域和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以及如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问题;而心理教育要解决的是提高心理素质、发挥心理潜能以及维护心理健康的问题。道德教育针对的是政治方向、思想倾向和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解决人的社会倾向问题;而心理教育主要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对来说,心理教育解决的是育人任务中基础层次的问题。

第三,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采用的方法不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行为准则和标准的道德规范。所以,道德教育常用灌输和树立榜样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个体没有任何自由发挥和自主判断的空间。榜样式的教育方法通常通过榜样的事迹促发人们深藏在内心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人们以榜样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觉悟得到提高。榜样式的教育方法比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更易于被受教育者接受,且教育效果更为明显。进行道德教育的这两种方法,属于被动式教育。而心理教育常通常采用倾听、讨论、鼓励、辅导等方法开展教育工作。这些方法都属于互动的、主动式的教育方式。心理问题源于个体的内心,表现于个体的语言、行为,要做好心理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个体的心理,只有通过倾听、讨论、观察,才能对个体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讨论、鼓励、辅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对个体进行心理教育。由于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方法存在主动式与被动式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可以采用面对群体集中教育的方式,而对于心理教育则更适合采用面对个体单独教育的方式。第四,推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动力不同。

从上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方法上的主动式与被动式的差异中不难看出,推进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动力是不同的。道德教育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它是一些道德规范和要求,往往要求被了解、被接受;而心理教育的动力则是来自于内部的、自身的需求,它是主动的、积极的。第五,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对个体发展阶段性要求的程度不同。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虽然也需要针对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道德教育,但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内容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教育,这样心理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心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程度高于道德教育。

三、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

第一,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教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之上的。没有良好的心理教育、受教育者没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或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心理教育到位了,道德教育才会易于被受教育者接受,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受教育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是非面前辨清方向,明确目标,经受考验,从而使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说,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教育。

第二,道德教育为心理教育明确了教育方向。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有差异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心理教育也必须同不同时期的道德教育相适应。在不同时期道德教育过程中凸显的心理问题,也正是心理教育需要首先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脱离了道德教育的心理教育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所以说,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教育,同时,道德教育又为心理教育指明了方向。

第7篇

【关键词】德育 心理 健康教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学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学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课; 德育教育; 心理教育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因此,体育课应当成为一套独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虽然自1923年,《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已经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但在日常教学中体育的在德育和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作用仍然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尤为显著。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体育老师,以下谈一谈我在农村中学体育课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的一些想法。

一、农村体育课的现状及问题。

1.场地和器材等硬件条件的普遍缺乏。这是大多数学校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目前农村中学体育课的最主要问题,突出的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体育课得不到广泛、足够的重视。由于体育并不作为考试的主要项目,学校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对这门课不能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家长也并不在意其重要的价值。这是一个从学校到学生甚至到家长群体一个普遍的观念。

3.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亟待提高。体育课教学与大部分课堂教学不同,是典型的言传身教,所以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是欠缺的,甚至有的学校并没有安排专业的体育教师,而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无法达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都是限制体育课教学以及发挥体育课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作用的重要原因。

二、重视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

中国自明清以来,社会上下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无法与当今的体育教育思想相适应,直接或间接的束缚着当今的体育教育。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对身体好,更重要的是与热爱祖国、集体荣誉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联系起来,这也就是体育课中德育教育的重点所在。

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体育精神的培养。在当代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往往能展示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有的时候,体育的竞技精神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竞技场上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荣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运动员精诚合作同舟共济的案例又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运动员个人的不甘言败、坚持到底的事迹对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人物都是通过体育的形式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的精神以及人类不断追求超越自我的气魄的,这样励志故事有很多,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也可以选择优秀的体育题材的电影给学生播放。

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也要高度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的榜样。农村中学的学生对个人修养的培养相对较晚也较少,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非常注意举止言谈,用一言一行不断地感染学生。

三、灵活多样的开展心理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作为一个健康的人,除了生理健康外,还必须具备心理上的健康和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所以体育课要重视并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个人健康卫生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塑造良好的性格。

在实践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锻炼自我监控能力,这是实现心理教育首先要做的。例如在做一些体操动作的授课时,学生可能会有惧怕心理,不敢尝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通过阅读或观摩了解动作结构,教会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评价等方法。在授课结束时效仿“团体治疗”的方式,让学生重点总结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激发学生建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还要灵活多样的创设特殊的比赛情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比赛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接力赛交接棒的时刻,篮球比赛中关键球的处理等,这些情况下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经历重大的心理考验,而且这些心理体验也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适当在课堂上组织开展素质拓展练习。素质拓展训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新鲜概念,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素质拓展练习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一般不高,很适合在农村中学中开展。这一点可以学习借鉴企业管理的组织经验,加里·德斯勒说过:“大多数企业发现团队合作并不是凑巧发生的;相反,员工必须通过培训而成为一名好的团队成员。” 通过组织有效的好的素质拓展练习,可以寓教于乐,实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这一目的。

《新课程教学设计》明确指出:“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重视运动节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很好的掌握运动技能,也没有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一个重视德育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体育课,一个立体丰满全方位的体育课,必当摆脱原有的体育课教学理念,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灵活合理的安排,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教育学生培养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培养了体育精神和心理素质。我想这才是体育课的真正内涵: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整合;学生为主导;双管齐下;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与革新过程。学生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多数是与心理问题相关的,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很重要的,如果抓好了心理问题,注意把心理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收到很好的成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在实践教学上的整合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比较传统的德育课程,在这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考虑将心理健康的内容融入到相关章节中去。小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以及小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具体而言,首先,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课程上的整合。比如,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找寻真挚的友谊等,使得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在正确调节心理状态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德育知识。其次,学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为学生举办诸如考试前的心理指导、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健康讲座,并且借助板报、橱窗和墙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德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不仅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真实状态,运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查,并且建立相应的档案,在更大的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并将所获得的这些信息和数据融入到德育教学中去,开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工作。

2关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爱是教育的根本”,善于接近小学生,体贴和关心他们,多和他们谈心、游戏,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因为爱是双向的,如果学生感觉不到班主任对他的爱,他又怎么会爱老师呢?所以班主任首先要爱学生。在每一个班级集体中,都有一些在学习上、思想上后进的学生,他们常常很自卑,也有的十分调皮,让班主任头疼。但作为小学班主任,也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更要关心和重视学困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小学心理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教学,这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学生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时,老师应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去。

3学校与家庭双效应

要想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效,学校与家长就要密切地沟通和配合,在家校合作的情况下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品德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活力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之间是否和谐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等,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主题性的亲子活动、以“我眼中的幸福家庭”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方式,调动家长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孝顺品德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点还应当放在家长身上,这首先需要教师要通过工作之余的自我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加宽阔的视野,通过家长会、家长茶话会等手段掌握家长的教育理念、生活态度等,对不恰当的想法和规划,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建议,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再有,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的黑板报、展示牌里的内容除了陈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内容之外,还要将家校合作的最新情况,包括图片、文字、图画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随处可见的文化熏陶中逐步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家长积极配合的热情。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新课改的日益推行和深化,为小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合理的方法和策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在更深的层次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工作,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素质教育获得更辉煌的成就提供活力。

作者:高霞 单位:陕西省商南县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