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问题与对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1 09:12: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问题与对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问题与对策论文

第1篇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的政策依据:

养老保险:《关于统一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7国发26号)

医疗保险:《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12国发44号)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条例》(1999.1国务院159号令)

工伤保险:《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66}号)

生育保险:《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

一.我国社会保险的进展情况

1.养老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各类从业人员,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不含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制度模式:现收现付(统筹基金)+部分积累(个人帐户)

缴费:20%(单位工资总额)+8%(本人工资)

进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职工总数:13016万人

其中:在职职工:9954万人;离退休人员:3062万人;负担比:2.98:1

全国平均费率:26.4%

其中:用人单位:20.99%;个人5.41%

2000年1-9月份:

基金收入:1571亿元.基金支出:1544亿元.当期结余:27亿元

累计结余:769.6亿元.养老金替代率:86.2%.按时足额发放率:99.1%

2000年11月底:

社会化发放人数:2634万人;社会化发放率:89.5%

2.失业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全体职工。

缴费:2%(单位工资总额)+1%(本人工资)

待遇给付:职工失业后,可享受12-24个月的失业救济。

进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人数:10188万人

其中:企业8442万人.事业1658万人

应征基金78.64亿元,实收58.73亿元,收缴率74.68%

登记失业人数575万人,失业率3.1%

3.医疗保险

覆盖范围:企业.机关.事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制度模式:社会统筹+个人帐户

缴费:6%左右(单位工资总额)+2%(本人工资)

进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人数:1902.6万人

其中:统帐结合995.9万人

大病统筹906.9万人

进展:(2000年1-9月份)

统帐结合:基金应收45亿元,实收37亿元

缴费基数人均482元/月

大病统筹:基金应收28.3亿元,实收21亿元

缴费基数人均415元/月.支出17.4亿元,结余3.6亿元。

4.工伤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单位的全体职工。

制度模式:现收现付

缴费:1%(企业工资总额)

差别费率:行业工伤事故及职业病风险程度的高低

费率

浮动费率:安全生产情况

进展:(截止到2000年9月底)

参统企业职工4129万人,比99年底增加169万人;平均费率:0.8%

13万人享受待遇,未参统企业仍实行<企业责任制>。

5.生育保险

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单位的全部职工。

制度模式:现收现付

缴费:不超过工资总额1%(参保企业)

待遇给付:

孕产期医疗费用: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药费以及合并症.并发症费用

产假期间的生活津贴:按上年度平均工资100%发放。

进展:(截止2000年9月底)

参保职工2955万人,有20万人享受保险待遇。

全国平均费率:0.66%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险面临的问题

1.保障水平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职工承受能力有差距

A.企业社会保险成本分析:

企业社会保险支出构成

6%20%2%1.5%4%4%

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补充养老补充

总计37.5%。结论:企业成本加大,负担加重

B.个人缴费分析:

个人缴费

1%8%2%

失业养老医疗

总计11%。结论:个人负担比例高

C.保障水平

月平均养老金538元/人;月平均缴费工资623元/人

养老金替代率:86.4%,世界最高

其中: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等八个省超过100%

由此形成提前退休比率达30%-33%。

2.政策不完善,制度尚待规范

A.养老保险:

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结合

社会统筹基金+个人帐户基金

全部用于发放养老金年缺口300亿元

企业负担重

设计缺陷: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8%+企业缴费部分(3%)

现实情况: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5%)+企业缴费部分(6%)

提前退休

――病退

――特殊工种1836种,各行业自行规定没有规范

――已破产――纺织压锭

余命计算

方案设计余命以10年计算;退休年龄:女50岁(干部55岁),男(60岁)

但以大连测算为例:男女混合平均余命为17.55年,平均退休年龄62.5岁,寿命73岁

B.医疗保险:

统筹起付标准(起付线):社平工资的10%左右(金额或比例),相当于一个月工资

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社平工资的4倍左右(保险有限责任)(2.5~5.5万元)

结论:大病风险无法抵御

待遇水平:与原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相比,水平下降较大

3.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用工不规范

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关系,规范用工制度社会保险关系用工

合同工

用工

季节工

非合同工农民工

外来工

用工不规范:无劳动合同,不缴费

4.基金支撑能力薄弱

无积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保险制度建立,无积累,以代际为主支付养老金

欠费严重:养老保险欠费:398亿元,涉及1/5企业

失业保险欠费:67亿元;医疗保险欠费:20亿元

替代率高:养老保险年缺口300多亿元,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的超过20个省

医疗保险费用增长过快,支付困难

风险预测和抵御能力差

5.保险层次单一,多层次社会保险有待完善

养老保险:仅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仅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企业补充保险制度没有建立,不能满足需要

6.社会保险法尚未出台,缺乏法律依据支持

依法参保:目前,社会保险的强制特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缺乏法律依据。

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及补缴欠费:对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难以及时.准确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的财务报表和企业的自觉性,缺乏强制手段。

基本管理:基金运营.基金流失

7.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体制:费率差别较大(最高为36%);统筹层次参差不齐;基金运营渠道单一,调拨.划转不顺畅;不同统筹地区待遇标准差别较大;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仅统筹地区内可以转移,统筹地区之间无法转移(缴费年限计算.视同缴费.个人帐户为空帐)

管理手段:业务量大,并且要求准确性.及时性;管理手段的落后直接造成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信息化管理还有待完善。

8.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制度推行难度大

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险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对社会保险与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企改革的密切联系认识不足。

企业:对社会保险的强制特性及其分配机制不理解

个人:不清楚社会保险与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采取的对策

1.国务院已确定在辽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

调整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内容:

――职工个人缴费比例8%,全部计入个人帐户,企业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帐户,实帐运行――增加积累,减轻企业负担,计发与个人缴费挂钩。

――由现行的“三条保障线”向“两条保障线”并轨

――各地也要选择一个县(市)进行试点

目的:改变模式上的缺陷

2.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资金来源多元化:确保主渠道:扩大覆盖面,提高收缴率。

政府分配:各级财政调整支出结构

探索基金运营渠道:国有资产变现.发行彩票等等

保障制度规范化:规范和加强制度建设,适应逐步发展的社会保险需要

管理服务社会化:养老保险: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

3.增强基金支撑能力,探索基金运营渠道

一方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收缴率,统筹层次

(1)在城镇强制推行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扩面对象:全覆盖)

(2)规范和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统筹,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调节功能。

另一方面,开拓资金渠道,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

(1)建立社会保障国家预算,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占财政预算的15-20%)

(2)将征收利息税.遗产税的收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3)通过回购.配售等形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国有股减持.债转股)

(4)探索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保值增值渠道,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对个人帐户基金管理运营

4.规范用工.分配制度,促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用工:从机制上解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关系建立的问题。

即:建立劳动关系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享受待遇

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就业:

围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广开就业门路(如社区就业)

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全面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5.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要同步推进

打破垄断,建立医疗费用的分担机制,医疗机构的竞争机制和药品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

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分担机制

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

药品流通领域去掉“虚高“价,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

6.加大立法.执法力度

立法:修改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劳动合同法》。政府部门,包括审计.工会财政.经贸.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研究.探讨.制定.完善相关法规。

执法:审计署2000年对14个省69户企业进行稽核.审计。

劳动保障部门:劳动监察。

7.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全国信息系统建设,核心平台推广,地方计算机管理。

风险预测业务流程

计算机管理

↗↖

决策依据定期评价统计汇总

8.推动多层次保险,提高保障水平

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强制推行,政府行为

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效益决定,目前的统筹外补贴,企业行为

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保险、高收入者,个人行为

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

目标:第一支柱做到全覆盖

第二支柱,即统筹外养老金向补充养老保险过渡,鼓励开展个人储蓄性保险

9.加强宣传,增加透明度,提高全社会的认识

针对性:政府.企业.个人

社会保险意义的宣传.政策的宣传及信息反馈。

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医疗费用支付查询服务

失业人员救济金领取投诉

最低生活保障线举报

第2篇

民事执行程序中的执行和解已成为执行中常见的方式,但实践中对执行和解的效力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上存在差异,出现了不少的困惑。执行和解属于民事处分行为,是执行权利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处分原则在执行程序中的具体体现。在执行程序中,执行和解是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自愿就执行依据所确定的内容予以变更达成的合意。

和解协议是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就如何履行其债权债务而订立的一种民事合同,该合同对双方当事人都有约束力,双方都应当遵守,不应违反。执行和解协议签订后,在协议履行完毕之前,被执行人可以随时反悔,而不需承担任何违约责任。一般情况下,对执行和解协议反悔不履行的是被执行人,再由申请执行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

执行和解作为一项重要制度,有利于人民法院减小执行成本,减小执行对抗,确保执行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如信用担保应由第三人出具担保书,如物的担保,应订立书面协议,并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执行和解中如果有担保的,应按照担保物的种类、性质将担保物移交法院或者权利人监管;需要到有关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的,必须办理。这样可以保证担保物不被流失,同时也能对抗其他权利人对担保物的执行。

关键词:执行和解问题对策

执行和解,即和解协议,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人自行协商达成的,处分属于自己民事、经济、行政赔偿、刑事附带民事、刑事自诉等案件权力的协议。最高人民法院《执行规定》第八十六条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履行义务主题,标的物及其数额,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和解协议,一般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副本附卷。无书面协议的,执行人员应将和解协议的内容记入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民事执行程序中的执行和解已成为执行中常见的方式,但实践中对执行和解的效力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上存在差异,出现了不少的困惑。

一、执行和解的基本情况

执行和解属于民事处分行为,是执行权利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处分原则在执行程序中的具体体现。在执行程序中,执行和解是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自愿就执行依据所确定的内容予以变更达成的合意。实践中执行和解协议的主要内容为:(1)履行义务的部分免除。即申请执行人放弃部分债权;(2)履行期限的宽延。即申请执行放弃期限利益,允许被执行人对全部债务或部分债务的履行期限延长;(3)履行方式的变更。即双方当事人达成以物抵债、劳务抵债、债权转股权等方式履行义务;(4)变更被执行主体。被执行主体以外的第三人自愿承担被执行人应承担的义务。

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执行和解协议,必须出于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的意思表示真实;(2)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政策,不能损坏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3)自行和解协议的期间,必须在执行程序结束前进行;(4)执行和解协议必须经人民法院确认后方可结束执行程序;(5)自行和解协议的内容,应由执行人员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盖章。从调查情况看,执行和解已成为日常执行中较多运用的执行方式。执行和解结案数之所以占较大的比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法律规定明确,操作便利

《民事诉讼法》第21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6条至第270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6条、第87条对执行和解作了明确的规定。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在有关解答中也涉及到执行和解的类似问题,如最高人民法院以法(民)发〔1991〕21号通知中指出: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协商以债务人劳务或其他方式清偿债务,不违反法律规定,不损害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应予准许,并将执行和解协议记录在案。被执行人无钱还债,要求以其他财物抵偿债务,申请执行人同意的,应予准许。双方可以协议作价或请有关部门合理作价,按判决数额将相应财物交付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无钱还债,要求以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抵偿债务,申请执行人同意的,应予准许;要求以其他债权抵偿债务的,须经申请执行人同意并通知被执行人的债务人,办理相应的债权转移手续。

2、实际履行能力与履行期限的矛盾是促成和解的客观原因

法院判决书主文中确定判决内容的履行期限时,基本上都是判决生效15日内履行义务。这种不考虑义务人实际履行能力的做法,也是造成执行和解的又一成因。当判决生效后,只要负有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不按照规定的期限履行法定义务,享有权利一方当事人大多及时依据生效的法律文书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尽管执行人知晓生效法律文书确立的履行内容与义务人具有的实际能力相差甚远,但仍寄希望于执行法院有办法执行,或执行部分也可,在执行法院穷尽执行措施后仍未能执结的,才会正视这一客观现实,作出让步达成执行和解协议。

3、部分被执行人通过执行和解来拖延执行是其主观原因

部分被执行人为拖延执行、逃避执行、转移财产,以种种借口要挟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人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可能基于这种压力而作出让步,迫于无奈和解。

二、执行和解实践中的困惑

1、自行和解协议的履行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达成的执行和解协议合法有效的,应裁定原执行案件中止执行。和解协议达成后,申请执行人有义务向人民法院报告和解协议的履行情况。和解协议全部履行完毕,人民法院应裁定终结执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的法律文书。恢复执行时,和解协议已经履行部分应当扣除。当事人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期限,应从执行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起计算,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违反执行和解协议条件的,应裁定执行和解协议无效或不予确认,继续执行原生效的法律文书。

2、执行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

经人民法院确认和批准的执行和解协议,具有三个方面的效率:一是终结本案执行程序。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作结案处理;二是重新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是对另行解决执行标的物给付事项的变更;三是具有当事人民事处分权的效力。如部分债务的豁免、履行期限的延长、履行方式的变更,等等。

和解协议是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就如何履行其债权债务而订立的一种民事合同,该合同对双方当事人都有约束力,双方都应当遵守,不应违反。执行和解协议签订后,在协议履行完毕之前,被执行人可以随时反悔,而不需承担任何违约责任。达成的和解协议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一旦反悔,拒不履行协议内容,只有经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才能恢复执行。因制度的不完善怂恿了相关义务人屡次反悔,一是有些被执行人往往假借执行和解,或与第三人串通,恶意诉讼,给对方当事人增加诉累,以达到其不法目的;二是为办理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三是加重人民法院的工作负担,延长办案周期,由此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四是易使申请执行人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利于及时定纷止争。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作结案处理,这仅是对已履行完毕的和解协议效力的规定,但对未履行的和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司法解释并未有明确的规定。

执行和解协议签订后对执行程序的效力如何?对此,实践中认识很不一致。有人认为人民法院应裁定中止执行,有的认为人民法院应裁定暂缓执行,还有的认为人民法院应决定停止执行。目前法律尚未将执行和解作为中止执行、暂缓执行和停止执行的法定事由,因此人民法院采取上述做法都缺乏法律依据。现在多数法院的做法是在执行和解协议签订后,和解协议履行完毕即作结案处理,和解协议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则依当事人申请恢复执行。这样做,使得案件的执行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不利于人民法院对执行案件的规范化管理。

3、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期限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7条规定:“申请恢复执行原法律文书,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申请执行期限的规定。申请执行期限因达成执行中的和解协议而中止,其限期自和解协议所定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起连续计算。”根据该解释,实践中有以下几种理解:一是认为达成和解协议后申请恢复执行的期限,应理解为申请执行前的时间加上和解协议逾期的时间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申请执行期限的规定。二是认为只要一申请执行就应将申请执行前花去的时间去掉,在申请执行中花去的时间就不能去掉了。从立法本意看,笔者支持第一种意见。理由如下:申请执行期限的规定,其要约束的是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是督促权利人积极行使其权利,不致产生长期的拖延后再申请执行的情形,免于使法院的执行工作陷入无法查证、执行困难的境地。正是基于此,申请执行期限的规定都应该是针对申请执行人的,要约束的也是申请执行人的活动。

4、申请执行人是否可反悔并申请恢复执行

一般情况下,对执行和解协议反悔不履行的是被执行人,再由申请执行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但是,申请执行是否可以反悔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而申请恢复执行原执行依据呢?我们认为,申请执行人不能不履行和解协议,当申请执行人不愿意履行执行和解协议而被执行人要求履行时,被执行人可以按协议履行义务或依法提存。因为达成和解协议是申请执行人意志自由的表达,在相关义务人未违反协议的情况下,其应依约履行,况且被执行人不按约履行的,法律规定应按原生效法律文书执行,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利益不受损。

5、执行和解中当事人的意思表示问题

由于执行和解制度不尽完善,当事人的和解行为尚需进一步规范。从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案件看,大部分都存在以下问题:(1)一些申请执行人为了权益尽快实现,不得不以牺牲部分权益或利益为条件去寻求和解;(2)部分被执行人为拖延执行、逃避执行、转移财产,以种种借口要挟申请执行人,迫于无奈和解。

6、执行和解能否提高执行效率

《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明文规定当事人一方反悔后对方还可以申请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有的当事人多次和解多次反悔,致使案件久拖难结,还有的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把履行的期限延长二、三年,法院只能中止执行。上述现象的存在,给一些赖债者提供了躲避法律制裁的依据。

三、对策与建议

执行和解作为一项重要制度,有利于人民法院减小执行成本,减小执行对抗,确保执行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但执行和解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1、明确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由于执行和解是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民事实体权利的一种正当行为,因而对双方当事人均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协议义务。特别是申请执行人有权就申请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或继续执行和解协议有选择权。建议以一定的形式对其效力予以确认,法院对执行和解协议经审查后,可出具裁定确认其效力,被执行人及自愿承担义务的第三人反悔的,执行法院可直接予以执行。

2、对执行和解协议进行必要的司法审查

法院对于当事人和解协议的合法性应进行必要的审查,对和解符合真实自愿、平等协商原则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的规定,法院应予确认。对以欺诈、胁迫方式签订和解协议或者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者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益的和解协议,则不予认可。如以“以物抵债”为例,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以物抵债的“物”是否确系被执行人所有,是否存在法定或约定优先受偿的情节;协议是否损害国家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等。

3、注意控制被执行人财产,确保债务履行

执行程序开始时,应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全面审查,果断采取执行措施。除非申请执行人主动提出申请,即使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也不宜立即解封,保证日后复执顺利进行。对一些确无足够财产履行义务,即使给予一段期限亦履行无望或和解只为拖延时间、转移资产的案件,应及时提醒申请执行人,使其对和解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充分了解。

4、完善告知制度,促进执行公开

一是要告知申请执行人和解后恢复执行期限的计算方法,避免因超过时效而导致申请执行权的丧失;二是要告知申请执行人反悔和解协议的法律后果;三是要告知双方当事人和解协议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即使和解协议得以批准并履行,只要有人认为该协议损害了自已的利益,那么受损害的一方可以通过诉讼对和解协议行使撤销权。上述三项内容的告知情况均应记录在案,以提高执行和解工作透明度,并保证执行和解的质量。

5、适当引导,妥善解决争议

依《民事诉讼法》规定,执行和解协议主要由双方当事人自行达成,法院没有促成执行和解的职权和义务,但执行实践中法院在促成当事人和解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强制执行程序难以顺利开展或无法取得较好效果的情况下,执行机构适当介入引导,促成当事人通过和解方式妥善解决纠纷,化千戈为玉帛,但执行人员必须掌握一个“度”,不能给一方当事人施加压力,迫使当事人违心和解。

6、履行期限较长的执行和解中,应让履行义务一方提供担保,办理执行担保手续

如信用担保应由第三人出具担保书,如物的担保,应订立书面协议,并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执行和解中如果有担保的,应按照担保物的种类、性质将担保物移交法院或者权利人监管;需要到有关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的,必须办理。这样可以保证担保物不被流失,同时也能对抗其他权利人对担保物的执行。

7、为了使和解协议的效力更好的解决,其具有合同效力的解释

目前和解协议的效力很弱,也导致当事人在和解问题上态度很不严肃,常常把达成和解协议作为对抗执行的手段。这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将来下大功夫解决。为了使和解协议的效力更符合公众的意愿和理解,应当逐步采取使其具有合同效力的解释。有必要时从对诉讼中的和解开始作这样的解释,然后逐步扩大到执行和解。这需要在综合性的司法解释中处理,不易在具体案件中骤然作出解释。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出口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0%左右,并表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同时,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构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动,虽然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仍然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的较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但是技术密集的、较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的比重也正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随着中小企业更好地掌握对外贸易的规律和趋势,逐步建立起外贸综合经营基础,大力增强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因素

(一)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企业自身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出口的瓶颈。一般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内源融资,即企业将自己的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散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内源融资获得。

2.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家族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满足企业经营要求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还能节约管理费用,在中小企业初创期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家族式的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着其管理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其出口规模的扩大。

3.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采用“三来一补”,这使得企业只是发挥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即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改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备品牌优势,而且企业间也具有很高的同构性,这使得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客观因素

1.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政策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适应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要求,对外贸易的体制障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根本性消除。但是,目前仍有不利于中小企业出口的地方。外贸进出口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对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从登记制手续上看仍然存在着不利于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地方。登记制的手续并不比审批制少,可以说基本上一样多,由于管理体制产生的高成本并没有得到有效削减。中小企业开展的进出口贸易往往具有品种多、规模小、计划性弱的特点,企业哪怕是为了不多的一点出口业务,也同样要跑多家政府管理部门,盖很多章,过去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时费力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挂靠经营”的方式进行对外贸易或跨国经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消极影响。

2.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在技术、信息等方面需要专业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是指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行业协会等等。目前我国的中介组织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总体实力不强,发展比较缓慢,且发展不平衡。第二,职能定位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清。第三,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第四,国家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以上种种制约着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中介机构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中小企业在出口方面缺乏来自社会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发展。

3.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逐步加强,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大为削弱。但是许多表面与国际贸易规则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开始盛行。这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对进口产品实施贸易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出口商品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而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对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的要求降低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致使出口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信息了解不准确,因此在应对措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以致频频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三、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中小企业应做到:第一,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企业管理者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二,提高诚信意识,加强企业内部诚信体系建设,以良好的信誉立足于市场,赢得银行和市场的信赖。第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财务规章制度。

2.深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进行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合理实行分权。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者无法处理企业所有事务,此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分权,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应该建立标准的规章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是一定要有章可循。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企业领导者能对企业内部实行更有效的控制,尤其在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的形势下,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并且使企业经营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促使中小企业尽快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体。

3.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生产新、特、优产品获得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接近市场和直接面对消费者,使产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对创新更具有适应性,大多数经营者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且中小企业管理层少,技术效益高。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数量在全国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材料、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小企业要利用这些优势,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二)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1.政府为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1)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围绕中小企业的出口和国际化经营,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将中小企业纳入我国整个国际化战略体系之中,做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转移。

(2)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精简外贸审批及登记程序,使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节省时间和费用,更快更好地抓住商机。

(3)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融资服务。完善金融体制,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作用,对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对办理中小企业出口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应给予政策上优惠和支持。

2.发挥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同业竞争者的联合组织,它以维护协会成员的利益并实现行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价值理念,因此,行业协会可以较好地促进和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调控,为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1]罗鹏,刘英侠,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问题的几点对策[J],现代商业,2007,8.

第4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咨询;建设监理

工程建设监理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业主合法权益等方面日益显现它的巨大作用。建设监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可以说,目前我国建设监理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是健康发展的,但是与先进国家工程监理的水平比较,我们的建设监理体制仍然处在初期阶段,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和解决。

一、目前工程监理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

在监理业务的承揽方式上,存在着转包监理业务、挂靠监理证照的现象。存在着业主私招乱雇,系统内搞同体(或连体)监理的现象,致使建设监理的作用在相当多的项目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些监理单位还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些监理单位,尚处在母体的副业状态,既不独立核算,更不自负盈亏;有的挂着监理企业的牌子,有监理任务时就临时凑人员,没有监理任务时,这些人就解散或转移,严重影响监理人员从事监理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性。

(二)监理队伍总体素质不高

监理队伍总体素质还不高主要是缺乏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缺乏全方位控制的能力。一些监理单位由于人才不配套,大多只能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质量检查,而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合同手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这种状况自然不能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由于项目管理与控制能力的薄弱,只能在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工作,这是我国建设监理与先进国家建设监理的主要差距。

(三)不少工程项目存在着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有的总监理工程师兼任很多项目的总监。有的工程项目空挂“监理”人员名字,只见其名,不见其人。有的监理单位没有确定一定的工程监理的内容和程序,也没有规定或落实各级监理人员责任,致使一些监理人员该进行检查时不检查,该旁站监理时不旁站,甚至不问工程是否合格也签字。上述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制定的监理法规体系还不严密,也反映了相应的监督管理还不够有力。

二、基本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监理委托程序,促进监理市场的规范化

严格规范各方的市场行为,业主选用建设监理单位应严格按《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直接委托应按规定办理委托手续,选择符合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监理,不应使用内部监理单位搞自我“监理”,以及施工、监理为同一行政管理单位的同体监理。业主应与中标的工程监理单位签订委托监理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监管部门应强化竣工备案制度,对工程监理应招标而不招标的工程,对挂靠、转包的工程,一经查实,不予验收备案。由于国家目前尚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监理招标法规,而且监理市场和监理招标确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建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尽快制订与颁布《工程建设监理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使监理招标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二)严格监理资质管理,保持建设监理市场良好秩序

当前监理单位资质方面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监理单位必须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严禁在一个经营实体内和同一行政间接直接管辖范围内搞设计、施工、监理“一条龙”作业。禁止这种“同体监理”的根本措施是要把监理单位从母体内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包括一些设计科研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设立的监理单位(监理部、监理公司等),也应该与母体单位脱钩。总之,监理单位都要改组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监理行业。因此,建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尽快修订与颁布监理单位资格管理的法规,把国有监理单位的改制工作纳入改革计划,使国有监理单位真正成为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三)加强监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监理工作本身就要求监理人员必须具备高技能、高素质。如果不是这样,实施建设监理就没有什么意义。要保证与提高监理队伍素质,一是政府管理部门在审批成立监理单位和整顿监理单位的时候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资质标准的不能迁就,对固定人员少于60%和建制上不独立的,不应再批准为监理单位。二是监理单位本身要注意自己的人员配备和培训工作。作为监理单位,不仅要具备工程施工的监理能力,而且应当具备设计监理能力,以及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咨询能力,以适应全过程监理和咨询的需要。作为监理单位,不仅要具备工程质量的控制能力,而且要具备进度和投资的控制能力;不仅会使用技术手段,而且要熟练地使用经济控制手段、合同控制手段和法规控制手段,以适应全方位监理的需要。因此,监理单位不仅应该配备工程技术人才,而且应该配备和培训经济管理和合同管理方面的人才。应当提出的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监理招标投标书的示范文本和工程合同条件,实际都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制定的,条款周密而严谨,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它,学习它,掌握它,以提高我们的监理能力。三是要提高监理企业的地位,此举可通过改革现行的监理取费办法来实现。由于我国的监理工作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迟,规范与成熟的程度远远不够,在目前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背景下,监理公司向业主直接收取监理费用的体制是导致监理企业无法真正有效地独立全方位开展监理工作的重要原因。如果将付款方式改由第三方(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或监理协会等)先向业主一次性收取监理费,由其按合同规定交付给监理企业,则监理企业避免了与业主的直接经济联系,监理企业的地位就得到了有效提高,就能充分履行法律赋于的职责。

(四)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认真解决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总监空挂名的问题,对于一个总监理工程师兼任几个工程项目的情况,应严格在委托监理服务之前解决好实际承接的责任问题,同时还要杜绝工程项目将业主、设计、施工、行政管理的人员空挂为“监理”人员,而实际监理工作并没有到位的情况。重点加强招投标活动的后续管理,对总监理工程师实行中标(或直接委托)后的押证制度,建立总监理工程师动态管理数据库信息系统,发放总监管理手册,使总监理工程师定岗定位。其次是要建立各级岗位责任制。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人员都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以及相应的考核与将罚制度,以杜绝监理工作中的敷衍行事和弄虚作假。同时,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加强对监理机构的工作质量认证,监督工程质量和监理机构的工作,严格认证工程质量等级。

第5篇

论文摘要:2007年1月1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实施,“会计国际化”的议论不断出现。会计国际化的核心是会计准别国际化。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实现了我国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就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作简要分析对新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浅谈一点看法。

一、我国现在的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我们企业财务工作,准确地可以说是企业财会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会计核算,二是财务管理。会计侧重于核算,而财务侧重于管理。

(1)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相结合的产物。会计准则以规范的形式出现又具有一定的实务性。但是从理论上看,它要受到一定条件下经济管理要求的制约。所以,会计准则既受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又受我国特定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在过渡期,新旧两种核算理念、两种核算方法的冲突避免不了。找到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使会计准则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顺利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进而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信息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2)影响财务管理环境称为理财环境。理财环境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时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为金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处于关键时刻,国际金融机构纷纷进人中国市场,我们必须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金融自由导致税率完全开放,外汇管制解除,货币实现自由兑换,企业外部金融风险加剧。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宏观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经济环境机遇增多。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快,企业要顺应发展要同样加快增长速度,这就需要财务管理者在决策时留有余地,甚至要预见其变化的趋势。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律约束环境扩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来维护生产秩序。法律为企业经营活动规定了活动空间,也为企业的自由经营提供了法律保护。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国际经济接轨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不但要遵守国内法,而且要懂得相关的国际法。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我国企业将使用国际通行的会计语言与投资者“对话”,这对企业的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将是一个巨大考验。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它只有在充分有效的运作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企业的资金从数量到结构都很复杂,企业各单位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均应统一管理、安排,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果。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资金融通方面。企业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声誉好坏,影响其在资金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在向银行借款时,企业用怎样的借贷方式寻求资金,才会取得较为优惠的条件,降低融资成本。目前,很多企业应没有充分利用在资金市场上的各种融资渠道筹措、融通资金,企业集团的发展没有良好的资金条件。

(2)资金控制方面。财务部门除了管理和协调集团资金调度和融通外,还应对集团资金正常运转进行控制和监督。资金控制的实质是理财权限的划分,一般应根据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及企业规模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等因素来确定。但目前很多企业对于大额的资金支付没有规定一定的批准权限,导致巨额资金轻率付出而造成失误。

(三)企业财务机构在财务监督方面存在的漏洞

由于集团公司拥有明显高于其他部门的权利,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决策。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监督变得更有深度和广度。切实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监督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机制,让众多人在“利欲”的驱使下,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非法经济活以提高自己的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和经济犯罪犯罪产生.

二、针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应对政策

从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发展我们可以知道,财务管理发展的动力来自财务管理的环境的变化、管理机制和管理人员的态度。新经济环境的到来,我国企业财务应该更好地提升和发展,以适应新经济的高要求。

(一)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体制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企业只有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以下观念:第一,财务管理战略国际化观念。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公约是顺应经营战略国际化而产生的,企业置身于国际化大环境中谋划经营战略,企业财务自然也应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加以配合。第二,资本多元化观念。

资本市场开放,大量的外国资本将涌人中国市场。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第三,人本化理财观念。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技术以及利用、加工、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的员工在整个财富的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第四,风险理财观念。风险投资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投资方式和内容,风险投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

(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是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分析能力较差,不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等是导致企业效益低和经营不善的重要原因。而且越是规模大的企业,此现象越严重;越是层级高的管理人员,对此现象的认同感越强。因此,财务工作“发展”的关键是要靠“转变”,而“转变”的首要任务则是“变财务人员的观念”.

(三)完善财务管理法制

推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完善有关法规,使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正确处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财务与会计职能在实际操作中的界线不清,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一大障碍。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是以营运资金管理为主的日常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中,企业筹资和投资企业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控制以及财务分析所占比例较低,从总体来讲,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层次较低,有待提高。因此,应立即从企业管理制度人手,解决有制度,轻实际的现状,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集中一部分会计力量搞好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使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扮演好重要的角色。

第6篇

1995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框架稳定,测试内容比较科学地反映了学科的内容联系和基本规律,题型结构、赋分比例、试卷长度、最低书写量等项指标都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全卷题量适中,除作文题外的31道试题中,难易题比例适当,从而保证了试卷总体难度的适宜和稳定。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其测试目标明确,注重应用性,突出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特色,较好地处理了考查基础知识和考查各种能力——识记、理解、分析、应用、综合——的关系,考查语言和考查文学的关系,考查低层次能力和考查高层次能力的关系;并且创意设问角度新颖,表述平实、准确。干扰项设置巧妙、隐蔽,使多数题目拥有理想的区分度。应该说是一份较好的选拔性考试试题。

一、语基试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语基试题包括第一大题和第五大题,主要考查掌握和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和现代汉语句子的表达能力。两题共42分,占总分的28%。在400份抽样试卷中,两题得分率分别为52.69%、45.62%,及格率为34.33%、31.5%。

1.紧扣《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科考试说明》,兼顾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着眼于应用,突出对能力的考查,是第一大题的显著特点。11个小题,既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分析、应用能力。

从考生答卷情况来看,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忽视字词基本技能训练的倾向亟待改变。第1小题考查内容包括容易混淆的多音多义字,如“拓”、“殷”、“屏”等;容易读错的字,如“畸形”的“畸”;容易写错的字,如“重叠”的“叠”。这类考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此题得分率低,为19%。再如考查成语使用的第4小题,虽然选项中的四个成语“无所不为”、“半斤八两”、“首当其冲”、“想入非非”,常见常用,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未能结合语境把握它们的确切含义和感彩,相当多的考生还是误选了错项。此题得分率极低,仅有4.33%。

第二,辨析病句的能力亟待提高。第7小题是辨析句子正误的。A、B项错在动宾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如“安排……问题”、“研制开发……新技术”。D项错在“演奏”、“演唱”之前缺少主语。应在“既无演奏,也无演唱”之前加主语“现代人”,使句意明确。上述错误,只要考生运用学过的语法知识对选项逐一加以分析并不难发现。然而,遗憾的是此题得分率不高,仅33%。看来识别句子正误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学生阅读视野亟须扩大。

第8、9、10各题考查学生古代文化常识和中外作家、作品知识的掌握情况;第11小题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些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还是有部分考生不能得分。这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狭窄。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举办文学讲座或开设“名著介绍”、“古诗词鉴赏”等选修课,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2.第五大题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无论是需要填出的名句,还是需要修改的便条,抑或需要依据资料续写的句子,都有着极强的实用性。考生按照要求完成了,且完成的好,说明他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强;反之,则说明他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差。

选填名句,五句中有三句[[1]、[2]、[5]]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对大多数考生来说,考题不难、因此得分率高达78.5%,但也有少数考生该得的分得不到。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名句识记不牢,或对句意理解有误,因而随意填写,如把“不以乐乎”写成“不亦乐乎”、“不亦说乎”;把“不以规矩”写成“不依规矩”、“没有规矩”等。二是错别字造成失分。如写错“灵犀”的“犀”,把“规矩”写成“规距”,把“满招损”写成“满遭损”等。看来,中学的背诵训练要坚决反对不求甚解的学风,不懈地减少和消灭错别字,仍是中学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30和31题是以写作角度考查改错和造句能力的。第30题要求考生修改一张用词不得体的便条。此题创意新颖,要求提高。过去同类型题目只要求识别用词的正误,现在则不但要求识别,而且要求改正。有的考生因不能准确辨析,误将得体的词语反而改得不得体,如把“约”改为“请”,把“谈”改为“商议”;有的虽能找出不得体之处,却改得欠妥,如把“磋商”改为“告知”、“共商”;有的则不按照题意要求修改词语,而是改动句子,如把“现决定改期”改为“现不能去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反映了考生按要求修改不得体用词的能力较差。第31题的问题,以第2处续写居多。此处须按年份分段写清男性和女性职工的增长率,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妇女就业的增长率越来越高于男性”;而近70%的考生因审不清题意要求而不能得分。他们或只用百分率表述女性就业增长情况,而忽略男性,未作比较;或看不出年份分段的规律,概括不出“前七年”、“后七年”这样精炼的词语,所以只好照抄资料原文,内容表述虽然正确,却因字数大大超过而失分;也有的不是就女职工的增长率,用作比较的方法续写句子,而是就这种情况反映什么加以说明,结果与下文语意重复,不相连贯。当然,也有因数字的表述与书写不正确、不规范而失分的。凡此种种,都说明考生的现代汉语表达能力还有较大缺陷,这方面的训练亟待改善和加强。

二、现代文试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三、第四大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选材料既有科技短文,又有人文类读物。与往年不同的是,结构上有所调整。考查阅读科普类读物能力的第三大题,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放在第Ⅰ卷中;考查阅读人文类读物能力的第四大题,则仍归属于第Ⅱ卷。

现代文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理解词语、把握文中关键语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划分段内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文章中心等能力。从选材内容和设题来看,科技短文难度与去年持平,人文类读物难度则有所下降。但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在400份抽样试卷中,第三大题得分率为62.53%,及格率为56.33%;第四大题得分率为21.1%,及格率则为零。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缺乏整体把握文意、概括全文主旨的能力。

第三大题第23题让考生选择标题的正误,实际上是考查学生提炼概括主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和概括,体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通观全文,使用的大多是“可能”、“如果”这样一些带有推测、假设性的词语,最后的结论也是未知的,不明确的。那么,制作标题时,就只能采用未肯定语气,而不宜采用肯定语气。此题难度并不大,但得分率仅有34.6%。这说明学生还缺乏总结文章大意的能力,应引起今后教学的注意。

2.缺乏清晰周严的理性思辨能力和准确简炼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大题从总体来看,不偏不怪,难度适宜,但成绩偏低,第25、26、27、28各题得分率分别为14.96%、18%、4.17%、16.92%。

第25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并且规定每条超出8个字,该条不给分。大部分考生都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但有的不全用自己的话去加以概括,而是照抄原文,答成“把内容装进头脑”、“意在模仿程式腔调”、“守着利禄主义”;有的虽然用的是自己的话,但概括的内容不准确、不全面,如答成“死记硬背不讲效果”、“一味模仿不讲实用”、“追求功名无益社会”;有的则概括的内容不具体,含糊不清,意思不明,如“读书不管有用没用”、“学古文不管有无效果”、“目标狭隘无益社会”等等,从而造成该题严重的失分。

第26题要求考生参照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方式(因果句式),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考生答题首先要分清两种错误的不同范畴。第一点错误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第二点错误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的认识,有的考生对二者认识模糊、混淆在一起,答成“把语文课看成传授知识,不把语文当成学习工具”;有的考生虽然知道第一点错误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但对错误的具体内容却不了然,答成“没有清楚认识语文的性质,以为语文教学便是承袭旧式教育那一套”。还有的考生意识不到第一种错误认识中包含着因果关系,因而回答时或者只有因、没有果;或者只有果,没有因。更为普遍的是,在表达“语文是工具”的判断时,认识不周严,丢掉了“人生日用”和“不可缺少”两个限制性短语,表达自然不准确不全面了。

第27题得分率特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前提”的实质认识不清所致。许多考生根本不清楚“前提”实际上说的是关于语文教学任务方面的错误认识,却把由于这种错误认识而带来的后果和表现形态(“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当成错误认识本身来回答,自然不能得分;还有少数考生到第二自然段中去胡乱寻找答案,所答更是牛头不对马嘴了。

第28题选择属于“不教”的项,许多考生习惯于从提供的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而第四自然段又没有对此作具体说明,因而便从教师作用的角度去思考,误把“不教”理解为教师主要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方法,从而选择了六项中的"A、C",而未选择正确项"B、E",结果造成严重的失分。

上述情况表明,相当多的考生尚缺乏应有的清晰、周严的理性思辨能力和准确、简炼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鉴于此,今后的阅读教学和现代文复习,必须有针对性地设计精要的练习并进行严格的训练。只有这样,阅读能力方可逐步养成,测试成绩方能有望提高。

三、文言文试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二大题主要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试题材料节选自唐代魏征等撰写的《隋书·列女传·郑善果母》一文。测试内容涵盖了辨析字义词义,判断句意正确与否,区别文言实词、虚词,归纳同一内容的句组,总结全文基本思想等各个方面,达到了命题者全面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总体水平的设计意图。没有偏题、怪题和难度过大的题。试题所选材料难易程度更加切近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水平,思想内容也更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从测试结果来看,在400份抽样试卷中,得分率为47.98%,及格率为29.67%,区分度较好。这些都是应予肯定的。

但是,第二大题也存在某些失误,这就是对所选材料的版本依据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比较,取舍个别字词时缺乏斟酌。如“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中的“如”,《北史》作“知”。显然,《北史》是正确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因果关系:正因为我是“汝家妇”,才“知汝先君”乃“忠勤之士”。而《隋书》作“如”,则造成上下文逻辑关系的脱节,使语意不能贯通。由此推断,“如”当为“知”之传抄笔误。

第二大题从考查内容来看,可分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包括12、13、14小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辨析常用实词词义的能力。

第12小题要求学生分辨多义字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正确含义。“致”字虽有多种含义,但在“岂汝身致之邪”这句话中,它的正确含义是“达到”、“求得”而非“导致”。第13小题还是考查学生理解多义字的能力,同时兼及考查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两个“勤”字的意思都是“尽力”“出力”,虽然“尽力”的对象不同,一是为国、一是为己。两个“徇”字都是“殉”的通假字,意思都是“献身”“牺牲”。“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中的“徇”,是说把一生献给国家,尚未死亡;“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是说已经为国捐躯了。两者虽然表达的时间不同,但字的含义却是相同的。考生如果理解不了这点,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此题的得分率只有8.67%,说明考生把两个“徇”字理解成了不同含义。第14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夜分”一词在初中教材《三峡》一文中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且有注释,却有半数以上的考生作了错误的选择。这说明考生复习时看注释少,有的甚至甩开课本,干脆以“资料”代替课本,陷入题海,误入歧途。

第二方面(包括15、16、17、18小题)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句意的能力。考生只有基本读懂全文,明确这段古文的主旨,才能分别理解各小题语句的含义,进行正确的选项。

第15、17题既考查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型,又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第15题的难点是“故”的正确含义。“故”在此句中是“仍旧”、“依然”的意思,与“犹”相同,而非“所以”。这种用法在高中文言文教材中曾经出现,如:“……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第17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区分“若”是假设连词还是人称代词。这两题的得分率分别为60%和35%。第16题难度较大,既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多义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又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妄”有“狂妄”、“胡乱”多种意思,但结合语境来看,只有释为“胡乱”才更切合文意。“何由”是介宾结构,宾语前置。考生只有明了上述两点,才能作出正确选择。第18题实际上为多项选择题。考生只有从总体上把握这段古文的思想,才能作出正确的归类、选择。此题难度不大,得分率为75%。

第三方面(19小题)考查学生对全文文意的整体理解,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测试。与去年同题相比,难度大大降低。考生只要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断,就能进行正确的选项。郑母教子时,儿子并非“年幼的孤儿”;郑母教子的目的也并非要其“继之以死”或“散赡六姻”。依此,可先后排除ABD三项,那么正确地叙述文意非C莫属。因为只有C项才符合郑母教子的初衷、要求和目的。但此题得分率并不高,为41%,表明考生整体理解文意的能力还较差。

这个大题占全卷总分的13.3%,在400份抽样试卷中,得分率为47.98%,及格率为29.67%。这启示我们,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看注释,并注意通过课文这个“例子”,积累和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古汉语特殊句式以及有关的文化常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与转化,达到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目的。

四、作文试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今年的作文试题采用了提供材料、一村两用、大小搭配的命题样式。考生只有读懂提供的寓言诗《鸟的评说》,了解寓言诗言浅意深、言近旨远的文体特点,准确理解与正确把握该诗的深刻寓意,才能完成好32、33两题,写出切合题意要求的对话片断和议论文章。

1.今年的写作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目的明确,考查全面。

今年的作文分大小两个题目,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的记叙描写能力和说理议论能力。考生要完成好这样的题目,除表达能力之外,尚需具备诸多方面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同时还要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把握对话方式的基本要求。这和去年的命题相对强调考查记叙能力相比,更显示出综合考查的特点。

第二,设计精巧,限而不死。

如前所述,今年的作文试题采用了提供同一材料,大小两题搭配的形式。这样的好处是:减少阅读量,避免完全“另起炉灶”;两文有一定联系,思维转换不太突然。它的限制性,使考生事先准备的范文失去“用武之地”,增加了作文测试的信度,它的灵活性,又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想象、思考的余地,可使他们一展自己的写作才华。这样的设计意图和命题意向是完全应该予以肯定并受到广大教师欢迎的。

第三,切合实际,有利教学。

第32题要求中涉及的对话、想象和寓言知识,都是考生熟悉的。初中阶段学过童话寓言单元,学过有关寓言的文体知识以及王梓坤的《想象的作用》;高中阶段又学过属于写作专项训练内容的知识短文《联想和想象》。另外,考题提供的材料中涉及的麻雀、燕子等鸟类,也应是学生所常见和熟悉的。写自己了解和熟悉的东西,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第33题要求写的议论文,是高中阶段反复学习并经常强化训练的一种文体;而对事物作辩证而全面的分析更是政治课哲学观点的一个基本内容和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起码的思维品质。这样的作文命题是切合学生实际的,也是有利于中学教师依据教材进行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的。

2.考生答卷优秀率降低,区分度不大。

第六大题共60分,集中在36-41分的占55%,而达到48-60和42-47分数段的试卷,分别占0.5%和15.75%。这反映出今年的写作考查优秀率降低,区分度不大。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方面的因素。

(1)考生应该具有的写作方面的综合能力有欠缺。前文谈到,考生要写好这两篇作文,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果某一方面欠缺,则可能使整篇文章逊色。比如第32题要求考生任选寓言诗中的两种鸟,运用对话方式叙写一个片断。有的考生由于阅读能力差,写出的对话片断背离原材料,专写鸟互相褒扬;由于缺乏想象力,有的考生只能简单照搬原文拼凑一番了事。完成第33题,若缺少阅读理解能力,则把握不住材料的主旨;若欠缺表述能力,虽能把握原材料主旨也难以尽如人意。大部分考生由于不同程度地欠缺某一方面的能力,因而造成今年作文一类卷比例只有0.5%的缺憾。

(2)考生生活面狭窄,远离自然,缺乏应有的观察力。原材料所提供的七种飞禽,应该是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而从抽样的100份试卷来看,就大多数考生选的麻雀和燕子而言,也有一些不符合鸟的特性的描写。如把燕子“怕冷”的原因归为“衔柴”做窝;写麻雀在地上觅食,不说“跳来跳去”,而说“走来走去”,等等。由于缺乏观察,对鸟的描写,确切生动传神的极少,多数考生只能以“漂亮的羽毛”、“悦耳的歌喉”等概括性的词语来代替,失之于雷同、呆板。

(3)考生学习带有程式化倾向。第33题中,约有半数以上的考生总要主观任意拔高作文的思想高度。如论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总要牵强附会地和改革开放、反腐倡廉、张鸣歧、孔繁森等联系起来,似乎只有这样写才能增强文章的思想意义,才算联系生活实际。这些情况说明,考生错误地认为文章所写内容只有和重大事件或当前宣传工作的中心、重点联系起来,才符合作文要求。至于文意流畅与否、行文有无枝蔓,则全然不顾。

第7篇

关键词:体育伦理;竞技体育;问题;对策;展望

体育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更多的是身心和谐的一种状态。同时,体育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体育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多种社会互动频繁发生,有着复杂的多层次的道德关系。人们期待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表演不仅仅能给人以观感的享受,而且在行为上表现出道德上的善与美,体现出人格的魅力和感染力。人们对体育不同寻常的道德期待,使得他们面对体育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时出更加难以容忍的态度,失望与反感也会随之而来,这与体育本身的功能不符,这与我们崇尚的体育伦理相悖。

一 对基本概念的认识

(1)伦理

所谓“伦理”就是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1]。因此笔者认为,体育中对体育伦理的要求更多的表现在对体育项目规则的遵循和对体育精神的敬畏与尊重。

(2)体育伦理

体育伦理是一个具有鲜明特性的伦理学研究领域,尽管体育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但是对这一领域的专门研究却尚未引起我国学界应有的广泛注意。近年出版的《伦理学大辞典中,其应用伦理学部分覆盖的领域广泛,囊括了经济、生态(环境)、生命(医学)、科技、计算机、管理、行政、军事、军人、职业、人口、社会、制度、教育及法等多种领域的伦理学,但是体育伦理学不在其中[2]。那么,用一般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来处理体育问题是否合理?下面我们就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 社会发展与体育伦理的关系

体育的内涵决定了它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崇尚礼让、宽厚、平和等价值取向,这在现当代依然表现明显。具体如下:

(1)强调社会和谐,限制竞争

儒家从“仁”出发,以中庸之道否定竞争和拼搏意识,“君子之争,以和为贵”,过分淡化个人利益和需要,“重义轻利”,否定竞争的功利性,以儒家礼法对体育进行种种限定,以“和谐”取代胜负。在这种社会伦理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活动总体表现“中庸”、“和谐”的一面,社会没有形成以竞争为核心的现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而呈现一种以内敛、养生、教化等为特点的体育形态[3]。现如今,也正是市场经济下各种因素对体育的冲击式这反面的特点缺失或消失才让人们感觉到鲜明的竞争与不和谐。

(2)社会道德规范和善恶色彩浓厚

体育活动中无处不在的渗透着道德教化。如唐代“十五柱游戏”,在不同的木柱上分别标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以及“傲、慢、吝、贪、滥”等字样。体育活动是社会道教化的手段与形式,并与个体的自我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4]。

(3)“天人和谐”下的身体观和生命观的彰显

传统社会讲求“天人和谐”、珍惜生命的生命观和身体观对体育形态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型塑了特定的传统体育形态,其动作形式、强度大都表现为适度、温和的特,一些项目还强调身心合一,注重健身、修性、养生效果;另一方面是排斥那些冒险、激烈及强调速度、力量等,而可能对人身体有损的体育运动。认为人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坏[5]。

在中国传统伦理背景下,体育受到社会轻视,体育发展受到限制,体育总体表现“中庸”、“和谐”的一面。怎样才在不违背体育伦理的基础上完成好竞技体育的任务与目标,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 竞技体育中存在的体育伦理问题、应对策略以及建议

(1)高科技对体育伦理的挑战

2009年罗马游泳世锦赛已落下帷幕,比赛为期8天43次刷新31项世界纪录,比两年前的墨尔本世锦赛多了27项,也比历史上创造世界纪录之最的1976年蒙特利尔世锦赛多了14项。在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中,身着高科技泳衣的超过五分之四,高科技泳衣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6]。

今天的体育运动已无法离开科技的支撑,但值得深思的是,在体育竞赛中含有多少的科技成份才是合乎伦理道德的?笔者认为,既要合理安排高科技指挥赛事的顺利进行,又要做到科技与体育的完美结合,不能单纯的仅以高科技做后盾也不能被新技术新知识蛊惑,要找到体育科技与体育伦理的理性整合点,要求体育科技为提升体育伦理奠定现实的物质基础,体现着体育实践主体的创造力和征服力,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体育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2)人为因素对体育伦理的亵渎

继2010年中国体操女队因年龄造假问题被剥夺了悉尼奥运会的女团铜牌后,2011年2月16日,9名中国花样滑冰选手又被曝在参加国际滑联青少年组和成年组花样滑冰赛事时存在年龄造假问题,其中包括双人滑名将张丹、张昊,希望之星隋文静、韩聪以及女子单人滑选手耿冰娃,这类因运动员年龄造假而被曝光的事件称之为“年龄门”[7]。篡改年龄,可以让运动员在某些体育项目上获得利益,占据优势,但这种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的不正当利益,丧失了诚信,是一种道德缺陷。类似这种人为的有损体育道德的事件还有黑哨,假球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两方面做起:

第一,竞技伦理制度化。即在竞技道德建设过程中,进行系统化的规则建构,强化竞技道德职权、责任关系,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奖惩、督促等机制。竞技体育伦理制度化作为一种道德约束、规范机制,实质是通过公共规则的形式,把必须实施的竞技道德目标、理想、原则定型化、标准化、形成某种稳定的规范体系,从而最终达到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自觉规约与外部驱动相结合,实现竞技体育道德的有机整合[9]。

第二,提高竞技队伍整体素养。一方面,道德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另一方面,道德是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个人通过对伦理道德的内化,认识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目的、意义、自身的价值,增强自我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完善各种素质,协调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0]。

四、竞技体育与体育伦理发展趋势展望

(1)以科学的竞争观丰硕体育伦理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也与一定社会伦理背景相适应:竞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励和激发,阻碍竞技竞争的社会伦理基本被破除。人们已经能接受并主动参与社会竞争,而竞技体育无疑又是对这一意识的强化和适应。

(2)以良性的竞技体育发展观支持体育伦理

把一定的人文、伦理理念纳入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与运行过程中进行思考,并把这种思考、思想的过程上升到系统、科学的高度,从整个学科的建设的定位来审视竞技体育的伦理研究[11],才能进一步做好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竞技体育伦理研究。

(3)以竞技体育的价值证实体育伦理的意义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将伦理学规定为“善”的研究,而善的问题就是价值问题。而竞技体育的伦理精神,就应当理解为竞技体育的“善”,即是竞技体育的道德性和价值性。竞技体育的“善”反映着今后竞技体育参与主体的意图和价值取向,以及竞技体育所带来的社会意义。畸形的利益博弈将导致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和社会生活的紊乱,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也就成为了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所面临的核心问题[12]。

[参考文献]

[1]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2]饶涛,卢亮.制度・制度伦理・伦理制度化[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3]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4.

[5]崔永东.道德与中西法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郑铁,季芳.高科技泳衣,该不该禁? [N].人民日报,2009-7-31.

[7]米修.中国体坛十大年龄门:花滑遭质疑体操铜牌被剥夺[EB/OL].[2011-02-15].http://.

[8]田恩庆,倪腊贵.我国运动员“年龄门”事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2(36):26.

[9]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18.

[10]王泽应.21世纪新伦理学的建构及其理论特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1]陈锡林,刘艳.体育伦理道德观的基本问题[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20(6):106-112.

第8篇

中学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下经历了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体育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然而在体育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严重影响着中学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当前我国中学教育正进一步迈向深层次的改革,体育教学作为中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紧跟中学教育的改革步伐,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进体育教学进一步发展,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

1.中学体育教学认识不到位,教育观念落后,没有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阶段,中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都比较大,长期忙于文化知识的学习,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育锻炼,反而轻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学生身体素质差的状况得不到改善,最终不利于文化科目的高效学习,影响学习成效。近年来,随着国家在新教学大纲中强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体育科目受到了中学教育一定的重视,忽视体育教学的传统观念有所转变,但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依然不够,距离现代体育教学理念还相距甚远。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过度强调学生偏重文化科目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认知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导致体育教学课时偏小,甚至出现偏废,这不符合现代体育教学观念,必须要有所改善。

2.体育课程教学科目设置不合理

在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学教育环境下,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课程被边缘化的现象严重。强调文化科目的学习,期望学生能通过文化考试考上好学校,在应试教育理念下,这种现象较为常见,这种理念将会直接导致体育课时在整个中学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出现重文轻体的怪异教学现象,不利于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3.中学体育教学设施落后,体育器材缺乏

纵观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条件开展体育教学。造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由于中学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致使体育教学得不到重视;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偏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体育教学器材缺乏、落后,长期得不到更新,导致体育教育事业滞后。

4.体育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体育教学是一项十分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课程,制订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采用合理、丰富、完善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体育教学的成果,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反观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国体育教学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首先,体育教学缺乏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长期停留在形式上。如,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只不过是为了从形式上满足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会对体育教育事业发挥多大的作用。其次,教学方式太过单一,学生不参加体育课也能知道教师要讲什么。这是中学教学长期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的结果,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体育课程教学,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参与体育锻炼的热度降低,不利于体育课程的学习。

三、加强中学体育教学,优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措施

1.必须从教学观念上对体育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培养良好的体育教学观念

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获得较大的突破,仅仅采取一些很小的调整措施是不够的,必须从整体的教育观念上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意识为出发点,制订科学、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并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得到贯彻落实。

2.加大对体育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

针对中学体育教学场地建设落后,体育学习、锻炼器材缺乏的现象,学校一定要加大对体育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采购体育教学必备的体育器材,落实科学、高效的体育器材管理制度,使器材的效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显现。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学观念,优化体育课时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下,教师的体育教学思维固化,只擅长于流于形式的体育教学模式。首先,完善中学体育教学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困境,这是解决中学体育教学问题的前提条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任何课程的学习脱离了学生的教学实际都是很不现实的,体育教学作为一门户外锻炼课程,最终要依靠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得到落实,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改变教师传统的理论式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使体育教学成果得到显现。

4.创新教学方式,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参与度和体育教学实践的效果

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理论教学方式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缺乏体育教学魅力和吸引力,致使学生参与度低,不想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或者一提到体育课程,思维认识就停留在自由活动上面,根本就违背了体育课设置的初衷。鉴于这种情况,中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使体育课程从枯燥的理论教学中走出,变成生动、有趣、具有实际教学效果和目的的实践型课程,这样学生将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使中学体育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调整、优化体育教学科目

第9篇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体系不完善

纵观10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历程,研究的深度、广度和西方现代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若干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的界定和分门别类的研究,完善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云亦云,在多篇研究中,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并不罕见。例如,关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文章介绍其内涵和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论述的深浅程度基本一致,没有新意。②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运用的典型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单纯就一种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虽然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和互补性。③某些基本概念认识模糊,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可见将教学模式混同为教学方法的现象。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亟待健全

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起步已有20多年,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类依据不够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构建、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对象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包括教育对象的规模、参与程度等等。(2)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我国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显得陈旧。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选择的行为,也即教师能否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度。

(三)教学方法改革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长足进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继颁布了统一的专业目录或指导性的专业目录。近年教育部建构了中等职业学校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变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增强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柔性化,同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改变了按原有学科体系构建教材的定势,实现了教材内容体系综合化、模块化。相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很慢,在全国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行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学校生存与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而日常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任课教师自发地进行摸索,进行局部、点滴的方法革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我国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

(五)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

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城市与县级职教中心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一般是由城镇或的普通中学转制而来,而高等职业学校多是“三改一补”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职教系。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六)现行的升学制度影响了职业教育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采取高考制,而且近年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困难,学生、家长、学校都把焦点集中到了升学率上。“3+X”或“3+综合”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考核只是附加项目。高考的方向、模式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运用。为了提高升学率,怎么考,就怎么讲;考什么,就讲什么。如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轨道,将会导致学生整体成绩下降,学校升学率降低,这样不仅影响学校的生存,也影响学生的前途。基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高考制的实施,任何一所职业学校也不敢放手大胆地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只能在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局部的试验,以渗透新的教学理念。

(七)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阻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①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②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常常是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例如行为导向教学法既教理论,又教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过程展开。

(八)学科本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制约了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方法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教育的价值观决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此同时也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此外,教学内容及教材与教学方法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尽管改革力度较大,但在课程内容构建以及整体结构上仍然带有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改革没有明显的进展。学科体系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普遍缺乏对新教学法的适应;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新教学法需要应付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这确实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

二、职业教学改革对策

(一)加强,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展开深入研究,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体系,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及时更新研究,拓展研究领域,使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新成果能够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巩固。另外,我国有着悠久的教学理论研究,从春秋战国到两汉,以至唐宋,出现了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享誉中外的教育理论家,研究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并注意将这些理论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结合起来,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需要的教学理论体系。

(二)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完善教学方法体系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重新分类的依据要突出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教育类型的特殊性。职业教育以传授技术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环节,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学科教育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不同的教育类型需要建构不同性质的教学方法分类体系。职业教育方法分类要充分考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应该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学科教育教学方法应突出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重要地位。(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某个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普通教育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强,专注于书本知识的,以被动接受学科知识为主,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比普通教育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灵活多样,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监控和统筹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一同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巩固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两点:①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参照国外的做法,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外聘的兼职教师等必须经过一年以上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并经过统一的考核才能够上岗。②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一般不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教师,都是选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兼职教师除外),一般都直接来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中自由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构建教育立交桥,改变原有的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制度

改革教学方法也要建立在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基础之上,逐渐取消高考制,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上述两种入学制度,宽进严出,比如英国的开发大学、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教师不再为应付高考而集中全部精力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会从枯燥的课本中走出来,拓宽学习的空间,丰富学习内涵,教师将集中更多的精力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技巧。

(六)转变传统的办学形式,创造适宜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环境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建立在整体办学形式转变的基础之上,因为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存在于同一统一体内部。职业教育应尽早建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因此,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原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都需要发生结构的性的转变,否则难以运行。

教学方法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学的其他环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相互制约,相互。所以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不单是教学论自身的,而是需要牵动教育教学的整体。

[1]邢辉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教论坛,2001,(9).

[2]吕永贵.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0,(2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