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12: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问卷共有24道选择题,一道开放性问题。此外,结合问卷调查,还选取2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调查对象中,包括中心城区(南开和河西)两所高中的高中生80人,三所环城区(津南、西青和东丽)学校的高中生30人、初中生90人。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大致描绘了天津市普通中学生对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真实感受。
1.学生对暴力犯罪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
由表1可见,被调查学生中,仅有6%的同学选择对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法律知识非常了解,68%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不容忽视的是,有26%的学生对于相关法律知识并不了解,其中完全不了解的占到5%。调查数据显示:当遭遇暴力侵害时,57%的同学选择报告学校或老师;20%的同学选择告诉家长;22%的同学选择积极反抗;仅有1%的同学选择怕别人报复,悄悄忍受。
2.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的感知
如表2显示,对于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的频率,20%的学生选择经常开展,38%的学生选择定期开展,42%的学生选择只是偶尔有。对于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2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39%的学生认为比较有用,28%的学生认为几乎没用,还有11%的学生认为根本没用。调查结果显示:当自己跟同学有了矛盾时,56%的同学选择找同学倾诉,得到同学的理解;仅有15%的同学选择找老师交流,请老师帮助自己解决困难;还有29%的同学选择找家长倾诉,寻求父母的安慰与鼓励。对于学校目前开展的法制教育,13%的学生认为教育内容老套,不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31%的学生认为教育形式太死板,引不起自己的兴趣;19%的学生选择教育领域具有狭隘性,有待拓宽;还有,29%的学生选择教育课时比重较少,甚至被视为无关紧要的“副科”,课时被其他科目占用。
二、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依附于德育,学校的重视度仍然欠缺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都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但是,中学生的法制教育都是涵盖在德育课程中,法制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是仅仅把法制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并不单独开设法制教育课,除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高中开设的《思想政治》中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并没有正式的法制教育教材。学校法制教育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例如,《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而必修课程的4个模块,即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生活与哲学中并不涉及专门的法制教育,只在选修的6个模块中有“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同时,通过访谈发现,高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难以产生真正深刻的影响,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仅仅是一门“课”,特别是理科生,高一、高二学两年,会考结束后就再也不用学了。学这门课就是为了考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法制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偏离中学生实际生活
中学德育课程中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枯燥,脱离中学生生活实际。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在高一教材中讲授了《税法》、《银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这些法律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在教材中:一是教材正文,如第四课“劳动合同制度”,在讲述劳动合同基本原则时,还直接引用了《劳动法》的相关条款。第五课“税收及其基本特征”,在讲述税收征收管理时,也引用了《税法》和《刑法》的一些有关条款;二是教材辅助文,如第一课“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在讲述爱护人民币时,辅助材料中介绍了《银行法》的有关条款规定。第五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讲述不同税种时,教材介绍了《税法》中有关具体税率的规定;三是资料卡或语录式的附件,如第三课“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教材在讲述反不正当竞争时,列举出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资料。第七课“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讲述消费者合法权益时,也列举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资料。其中,《税法》、《银行法》中都引用了相应法律的原文条款,但是这些法律知识并没有密切结合高一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非纳税人”的学生,对于这些生硬的法律知识,只会觉得枯燥乏味。
3.法制教育教材编排缺乏系统性,忽略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教材由各地自行编订,有的德育教材中,法制教育相关内容的编排缺乏系统性。如,从法制教育的视角,比较山东人民出版社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教材。在三大法制教育主题下涉及的17项基本内容中,仅有8项基本内容的年级分布相同,而过半内容存在年级分布上的差异。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法制教育主题和基本内容的年级分布上,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编排要比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更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一般规律,更能突出法制教育的层次性。
4.法制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实效性不如预期
调查中,31%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形式太死板,引不起自己的兴趣。对于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39%的学生认为没什么用。反观当前学校的法制教育,基本上都是采用说理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对比教育法等方式来进行,而且普遍将法制教育简单等同于法律知识的教学。因此,大多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来灌输学生知识的,都是以既定的法律规范为中心,并使学生去适应这个中心,而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这种法制教育只是强调外在的灌输、检验,很少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接受,教学停留在让学生知法这一层次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5.法制教育局限于学校,家长普遍缺位
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校教育的孤立性,家庭没能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社会与学校又相隔离。虽然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中,也有聘请有关司法部门的同志进入校园,但这些形式的活动只是偶尔为之,缺乏持久性,很难形成深刻、长期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之外的有关部门也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宣传,但各部门大多是按照本部门的需要,根据本部门各自的计划单独进行。调研中发现,当前多数中学都有专门的法制副校长,大多都是由学校所在片内公安派出所的干警担任,学校也设置有专门的安全机构,但学校与社会或相关部门并没有真正建构起一个成熟完善的协同教育机制,对学生的法律影响更多的还是片断的、零散的。家庭教育现状堪忧,家庭与学校缺乏密切的沟通与合作。被调查对象都属于“90后”,推算其家长年龄区间大致居于1965年至1975年间,而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出生的家长正处于时期。因此,家长自身接受正规教育就受到很大影响,调查也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孩子个性品格的形成。所以,当孩子在学校遇到学业困难或与人交往的困惑,仅38%的同学选择找家长倾诉,寻求父母的安慰与鼓励。访谈中,同学们都非常渴望家长能够多像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多与自己进行沟通和交流,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可见,孩子们都极其渴望良好的家庭教育。此外,通过调研发现,家庭与学校间非常缺乏密切的沟通与合作。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极少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概不知,学校也没有很好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三、提高中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1.学校重视法律教育的地位
学校必须把法制教育同文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法律教育课的课时应该给予充分保障,或作为单独课程实施教育。为了便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开展,教育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编印《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丛书》,循序渐进地进行法律基本知识教育。此外,还应加强法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专业教师,就无法树立起法律意识和专业思维方式,也就无法培养出有正确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学生。
2.重视隐形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
学校应积极构建适于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如,美国教育界历来十分重视隐形教育对加强学生法律品格教育的功能,除了开设专门的法治教育课程,其内容还分散于历史课、政治课、职业道德课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式教育。另外,美国校园的一些学术活动、庆典活动也发挥着法治教育的功能,传达美国社会的法律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无孔不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减少法律知识的灌输。法律知识只是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传授法律知识是手段,树立法律意识是目的,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努力使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法律观念法律信仰,从而转化为守法、用法、护法的行为。同时,法律意识的培养还应从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中逐渐渗透,学生应注意从日常点滴小事中培养一种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通过行为不断巩固、强化法律意识,并形成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行为。学校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严格管理,要通过经常性的校规校纪教育,及时纠正学生小的不良行为,做到防微杜渐,使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3.学校为主,家庭社会为辅,共同承担法制教育的任务
学校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学生法制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家庭在法制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同样承担着教育功能。因此,学校应加强同家长、社会团体的沟通,尝试建立制度化的联系,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承担法制教育的任务。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座谈会加强家庭教育的宣传,并切实有效地通过家长座谈会或参观教学日活动等促进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重点加强指定学生的辅导老师主动与学生家长定期取得联系,及时沟通他们的最新动态,有效监控他们的异常表现。
4.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给中学生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就是把分散的知识通过整理变成知识串、知识块,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脉络清晰,便于掌握。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可用图表归纳总结,一张图表就可概括某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制法、用途及相关的化学反应,既直接又简明扼要。
再如,用简化知识点法,把过滤操作概括为:“一角、二低、三碰”;把用量筒、容量瓶、滴定管量取液体体积和操作概括为:“三点一线,保持水平”;把化学实验室操作可原则地概括为“安全、方便”;提纯物质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复原”等等。
将知识按照一定要求归类总结,既能使学生对概念加深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比如,容易当作纯净物的混合物;容易当作混合物的纯净物;容易当作物理变化的化学变化;容易当作化学变阶级的物理变化;可生成氧气的反应;能用于制取氢气的反应;有水参加的反应;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的反应等等。
二、联想比较
联想比较就是当遇到某一概念(或知识)时,要想到已学过的跟它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概念(或知识),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例如,学到热化学方程时,联系一般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相同点: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同点: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于个数,因此,可用分数,而一般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不能用分数。化学上容易联想的知识很多。诸如由同分异勾体联想到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由胶体联想到溶液;由化合联想到分解;由碱能腐蚀玻璃,联想到碱溶液不能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里等等。正确使用联想对比的方法,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不但能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容易使知识网络化,建成便于提取和灵活运用的新的知识结构。
三、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科学发现的基础,牛顿观察到树上的苹果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掉,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到炉子上的水壶盖于被水蒸气冲起,发明了蒸汽机;……所以,要学好化学,一定要学会科学观察,善于观察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表,以及观察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所谓科学观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注意观察:要有科学观察的强烈意识和兴趣,对能够且需要观察的,要主动去观察,不能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
二要善于观察:(1)细心地观察。例如,观察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不仅要看到当迅速推压注射器活塞时,管内混合气体颜色先变深又逐渐变浅,还要看到变浅后的颜色比推压前管内颜色深。(2)对比观察。例如,集气瓶和广口瓶的大小、外形都相同,但集气瓶口上端磨砂,而广口瓶瓶口内壁磨砂,前者便于盖玻璃片,后者便于加盖玻璃塞。(3)耐心观察。有的反应速率很慢,需长时间观察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例如,拉瓦锡研究空气的组成,他在曲颈甑里装入水银,把曲颈甑的长颈通入钟罩里的水银面上,用炉火加热曲颈甑里的水银。日夜不停地观察了12天,终于证实空气是由约1/5的氧气和4/5的氮气组成的混合物,澄清了当时化学界把空气当作元素的模糊认识。(4)全过程观察。例如,观察切下的一小块钠放在空气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5)全方位观察。例如,观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既要观察到产生耀眼的白光,又要看到上冒白烟,下掉白色粉末,还要用于承接掉下白色粉末的石棉网。(6)比较观察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和纯氧中燃烧有什么不同?等等。
三是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思考观察到的现象如何解释。如乙烯制取实验中出现反应液变黑的现象,得到有制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是为什么?气体的成分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验证?
四、科学记忆
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和德育有机结合
德育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不仅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更多还要受道德规范的引导和制约。德育主要是通过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引导、榜样的示范及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道德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约束,同时也与法制密切相关,许多道德规范在法律条文中就有体现。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具有高尚的情操,可以有效促进自身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因此,学校应当注意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组织举办如主题班队会、辩论会、讲座、征文、展览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当强化平日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抓好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遵守规则的养成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填补法制教育空白,扫除学生法律意识的盲点,使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
二、营造氛围,强化学生法律意识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针对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不够强和对法制教育课不够重视的情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积极筹备,多做宣传,切实将法制教育开展起来。
第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法制教育宣传栏、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阵地,大力宣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法制教育的目的、意义人人皆知。第二是营造法制教育氛围,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月活动,拉横幅、贴标语,并适当借助多媒体,使法制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学生每天置身于校园之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强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努力营造法制教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法兴趣。只有学生重视法制教育课,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三、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注意防止法制教育内容单一化和方法简单化。老师如果照本宣科、机械灌输,就会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在丰富法制教育内容、改进法制教育方法这两方面下功夫。
1.根据教学需要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识水平,精心组织法制教育的课堂内容,用好法制教育教材。从学校整体看,法制教育的内容可以细化到不同的年级和时间段,要做到年年有主题、期期有重点、月月有目标。如七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规范行为、安全教育为主,学习《宪法》《国旗法》《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八年级学生以青春期教育、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为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民法》《食品卫生法》等。九年级的学生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学习《刑法》《国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兵役法》《消防法》等。
讲课时,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典型案例或事例,引导学生用身边的事例学法、说法。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在用头脑记忆法律,更是在用眼睛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用心去思考法律,逐步学会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讲述一些社会常识,教学生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我们也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内容中的法制教育因素,多进行学科渗透。如在语文课、政治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水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森林资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2.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
坚持面授为主、自学辅导为辅,采用集中学习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课堂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思想政治课、心理活动课、班会课、校本课程等渠道,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在学习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需要,看到学生个性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以研讨式、探究式、辩论式等活动为途径,进行鲜活的法制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认可法制教育,并主动参与法制教育活动。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就是加强学校与司法机关的联系,邀请相关的专业司法人员上台讲课,做法制报告。所谓“走出去”就是将学生带出课堂,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少年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假期普法班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可使法制教育内容丰富生动、形式新颖,利于增强学生学法的兴趣,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电视片和电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法用法有奖征文活动、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四、立足学校,优化法制教育的效果
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层面的配合参与。我们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社会环境,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依靠法制教育骨干教师,积极带领广大班主任老师参与法制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多研究、多交流法制教育内容。
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德育工作的重大工程来分阶段实施,七年级重点抓过渡,八年级重点抓防止分化,九年级重点抓全面合格。例如,八年级的法制教育重点是“青春自护我能行”。这一专题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中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侵害因素入手,让学生认真分析造成这些侵害因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什么,应该如何正确防范。我们要通过课堂分析、课下调查实践、探讨交流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面对外界可能会发生的侵害时,要把握好自身的可控因素,这是防范和规避外界侵害最重要和有力的措施。要多与老师、家人沟通,掌握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增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一、中职生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指导
中职教育以培养初级、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直接目的,但由于中职生的年龄较小、教育基础薄弱以及社会竞争残酷等因素,导致中职生本身在职业发展、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诸多问题[1]。这凸显了运用科学发展观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中职学校重知识忽略全面发展的单脚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进行指导
中职生在社会上面临着各种竞争,在知识结构上,他们处于先天劣势,因此单纯的知识教育难以让他们在社会中获取竞争优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学生不仅能学习,还要会学习,爱学习,同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新时代学生的价值取决于个人的专业、学识、才能、文凭、证书,也取决于个人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修养等。
2.中职生塑造健康的心灵需要科学发展观
中职生普遍来自于农村,家庭压力大,对前途较为悲观,同时又不太擅长约束自己,久而久之形成自暴自弃的态度,养成了懒惰、依赖、享乐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这种心理疾病一旦被带上社会,势必对社会和其本人产生不良影响。科学发展观强调自身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灵,养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念,即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和谐发展。
1.解决中职学生的实际困难
解决学生面临的最现实的困难,就是对学生最大的支持,也才能让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否则一切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可以忽略的。
(1)注重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
中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贫困家庭,因此必须重视解决他们的思想教育问题。特别要鼓励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品格。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成长自己。当然学校也应积极通过各方筹资、设立奖金助学金、建立勤工助学岗位等帮助学生。
(2)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学校要积极宣传,深入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就业想法和需要,然后提供相应的服务工作。学生是学校的“本”,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学生之需,不断根据学生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办学方针,同时有效地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可以说,帮助学生很好的实现就业,本身就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结果。
2.坚持以社团为载体,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和各项能力的提高
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而社团则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有效载体。
(1)发展社团,有助于中职生工作能力的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各种协会,如体育、艺术、音乐协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这些平台本身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提高才能的机会。
(2)发展社团,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人是社会中的人,因此人必须学会交往。社团是一个没有或很少有利益冲突的组织,这个组织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如学会尊重他人、保持和睦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重视集体等,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如尊重社会规则、竞技规则,形成自己的法制观念。
3.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当前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高校,思想教育都过分突出“安全”“稳定”“团结”,过分注重党性教育。这本身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味突出“安全”“稳定”“团结”,势必会束缚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如不能放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能力展现的舞台 [2]。另外,科学发展观本身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变化的加速,特别是网络化的时代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更多冲击,都要求学校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首先,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能靠老经验而必须有新创造,传统下的宣教作用甚微,教师需要结合社会实际,抓住学生所想、所思、所需,对症下药。对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阐释新问题,做出新概括,同时注重求实,尊重科学;其次,中职生接受新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多样,老师也必须运用新的方法武装自己,采用新方式、新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运用网络、多媒体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广泛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知识性,避免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学生反感。
参考文献:
[1]唐业仁.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J].当代经理人.2008(12).
关键词:化学教学 法制教育 渗透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中学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课堂教学是实施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这与中学各科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思想品格熏陶的主要途径。那么,法制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将如何渗透,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题之一。针对这一课题,我们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在化学教学中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1、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受教师的影响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法制修养和法律素质。2、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教学中,要戒有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当学生有缺点错误时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启发自觉。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3、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化学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在化学实验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化学的最佳途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课作进行法制教育,利用每一次实验机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如:演示浓硫酸腐蚀性实验,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浓硫酸毁容致残的恶性事件的多张图片,紧接着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刑法》等法律知识。又如,在做粉尘爆炸实验时,学生可以感受到,爆炸不仅是发生在可燃性气体、液体,而且易于燃烧的粉尘也能引起爆炸。教师可以从生活中一些引发爆炸的实例,如矿井发生爆炸、面粉厂发生爆炸等,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易燃易爆物的管理规定》等法规知识。
三、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化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通过讲授造成水源污染的原因: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以及水污染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教育学生应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树立起节约用水光荣的好风尚,亦即对学生进行《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教育。在进行水污染防止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如当空气受硫的氧化物或氮的氧化物污染时,容易形成酸雨,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教育。
为了提高法制教育实效,适应中学法制教育工作特别是法制教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增强时代感,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必须总体规划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构建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法制教育实施的基础。
因此,开发和建设形式上更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内容上更接近青少年认知水平的法制教育资源,创造为青少年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并切实有效的法制教育工作载体,加强法制教育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主动参与二期课改的中心任务。
在现代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作为综合性电视杂志的“东方时空”,她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世界。她以独有的新闻性、形象性、通俗性和广泛性成为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资源。她生活性、时代性、人文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决定了她是得天独厚的德育教材和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校把收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作为实施法制教育的载体和抓手,开发建设校本拓展型法制教育特色课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促发学生道德体验,树立法制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尊重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实施
1.与时俱进,找准法制教育素材
学校聘任专任教师转录央视的“东方时空”,再进行筛选、剪辑。学校曾录播:正义的诉讼、学生法庭、 “伤熊事件”带来的启示、贩卖婴儿情法难容、南海缉私、关爱生命善待动物等与法制相关的节目内容。
收看“东方时空”不是说教,是通过提供事实信息和主持人讲述使学生自觉听从或使学生自动出现服从性的或预期性的变化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让学生成就自我,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诚然,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是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法制教育同时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的法制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法制教育教材,强调“说教”与“灌输”,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情感的挖掘。这种背景下的法制教育容易搞成走马观花,体验疏淡,使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耗时长见效慢。而组织学生收看“东方时空”,则使法制教育课程始终处于动态,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传统法制教育课的补充和拓展。她能先使学生主动产生收看热情,这样学生情感的转变就有了基础。
2.由表及里,启发学生观后感受
要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社会认知,单纯靠现成的结论和过于空泛的说教反而可能造成逆反心理,所谓千辛万苦的“教化”不如现实生活的一个“点化”,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当中学生在收看电视节目状态下走进社会,并选择一个话题抒发真情实感时,他正在改变原先自己作为客体的那种被动地位,他将进行主动的探究;当没有现成答案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他面前时,是对他能力的一种极大的挑战,这会强烈而持久地激励他去思考,从中获得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着以往自己对社会的基本态度,还会对一些曾经有过的幼稚、片面、不正确的看法进行自我否定。
组织学生收看“东方时空”,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人们常说“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我们通过收看“东方时空”的系列活动,使孩子们感受社会百态,品位人生真谛,提升自我品位,追求崇高理想,塑造优秀人格,从而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了人文情感、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和谐统一。
3.见仁见智,引导学生理性思辩
在收看“东方时空”,交流观后感受之后,各班级每学期都组织数次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学校还设有 “东方时空论坛”,为学生搭建理性思辨的平台。一次以“善待动物,保护生态”为主题的论坛,学生从“丹顶鹤的故事”、“白鳍豚走了”、“东北虎过劳死”和“刘海洋伤熊事件”等案件引申,各抒己见,深刻阐述如何善待动物和自然,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展示了现代中学生的风貌。
4.德育外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学生们写下的“东方时空”观后感在各班每月一期的“东方时空”随笔专栏亮相,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欲望和激情。学校也在橱窗和黑板报上及时推出学生“东方时空”力作,制作专题展板。“东方时空”成就了学校文化的特色。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课 渗透法制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44-01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提倡法制社会,做任何事都要依法行事,所以,在法制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为学生提供了法制教育的平台。在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下,思想政治课应该重视渗透法制教育,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加强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能力。所以,在中学思想教育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是教育界研究的重点。
一、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法制教育中。要想提高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改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中的法制案例为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看一些法制教育短片,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体会到法律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平时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加大对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法制教育的必要性。教师应该把法律知识讲堂运用到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使学生明白法律故事中相关的法律知识,理解法律制度中的各项条款。学生应该充分利用法律中各项规章制度维护自己的权益,在遇到法律纠纷时,懂得用法律去保护自己,而不是鲁莽行事。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掉自身的坏习惯,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认识。
二、把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不光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思想教育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于中学课程比较多,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导致学生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所以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心态也包括对法律的认知能力和对法律行为的表现方式,所以在中学教育中就应该把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很多学生的违法行为都是因为自身没有很强的意志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在思想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是非常关键的。在思想教育课中,教师要重视开导学生的思想情绪,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老师对于情绪低落甚至心灵扭曲的学生要特别关心,要耐心地开导他们,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间接地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坚强的意志力来保护自己,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在进行课堂教育时要重视课外教育
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利用课本教材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法制教育中培养学生对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法律学习兴趣是思想政治课研究的主要内容。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学生可以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但是由于中学的课程比较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学生重视对课堂外法律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外,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法律节目来学习法律知识,如法律讲堂、法律故事、天网等法律节目。这些节目都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外学习法律知识,而且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扩展学生的法律知识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也应该传授学生法律知识,让学生在活动时遵纪守法,充分利用法律常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学生在课外时间应该经常阅读一些法律书籍,了解相关的法律条款,不断开拓自己的法律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合理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应该利用思想政治课堂和课外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法制教育时,教师应该结合心理教育通过课堂和课外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力引导自己的行为,坚定自己的依法守法决心。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为学生做好榜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柱.让法制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J].新课程,2010(12).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教学 学生主体参与性 激发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学一直沿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因此虽然教师讲课精疲力竭,但收效甚微。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愿学、会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为什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学习兴趣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课教学之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素质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要求老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1.激发兴趣
(1)导入激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讲《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时,我这样导入:“‘伊甸园’的故事我想大家都听过。在这个故事中,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原来住在美丽的伊甸园中,但因为受到蛇的诱惑,偷吃园中的禁果,惹怒了上帝,因而被赶出伊甸园。而那条原本长脚的蛇也因为诱惑了亚当和夏娃,被上帝惩罚终生只能以肚皮贴着地面行走,因而它失去了脚。这个故事说明人应该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里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吸引其兴趣和注意力,并能迅速引入课题。
(2)表演激趣。表演是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把易于角色扮演,表演难度不大的课由学生自主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使之在无限的兴趣之中掌握教学内容。如在上《感悟青春》一课前,我让学生根据有关情节准备小品表演《最近有点烦》,这一设置贴近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由人及己,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之产生共鸣。
(3)竞赛激趣。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比赛的形式来活跃气氛,增加兴趣。如在讲《自我新形象》时,我先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让同学们在小组中设计新的自我,然后由各小组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作自我设计演说,看谁能说出最有新意、最有个性的自我。这种方法,让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营造气氛
(1)民主气氛。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作风必须民主,课堂氛围也要宽松自由,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己读书、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所创。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同学生一起讨论,对于学生的见解应当认真听取,无论是否言之有理,只要有思想火花,哪怕只是一点,就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2)讨论气氛。政治课上多进行讨论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积极思考,相互启发,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学生讨论,并适时给予帮助,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那么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信息的交流中,就会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实践证明,讨论是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3.激励措施
(1)鼓励质疑。一名优秀的政治课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并创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情境,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主动地思考,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的思维。
(2)激励表扬。激励教育的实质,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例如“你太棒了”、“说得真好”、“太精彩了”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积极性也随之被调动起来了。一次表扬胜过千次批评,特别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应注意设计一些浅显的题目,让他们回答,只要其能回答出来,就立即给予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就会更浓厚。
(3)享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发现的欢乐,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方法是“发现”,或者是探索。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法”的基本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创造能力。在运用发现法进行政治课教学、分析问题时,不是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尽力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理解问题的途径,也就是说中学的政治课教学过程就是尽力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发现成果”作恰当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享受发现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强烈参与的过程。
三、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应重视的问题
1.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首先,转变观念,确立学生主体观。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学生观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是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理解所教的内容之外,还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的师生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是对原有教学理念的重大突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优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上好政治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其它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时代,教师知识结构发展的重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移到了学科教法知识的应用上来,转移到了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来。客观上,它要求政治课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教学艺术,提高育人能力。
再次,以情育人。很难想象一个感情麻木、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的老师在课堂上能充满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的情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也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教师应该用丰富的感情、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充满热情与激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最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承认不同学生知识、智力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允许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优势。如在提问上,可设计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也可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动口,以展示他们的才华。例如有的学生擅长朗读,那么就可以让他多诵读;有的学生擅长表演,可以让他参加课本剧的表演……
总之,尽量挖掘学生的长处,多给他们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2.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当代的中学生表现欲非常强烈,非常渴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凡是具有自我肯定性质的工作都乐于去做。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就要创设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因此,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去学、独立探讨,把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智的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征求学生的意见,喜欢怎样上,不喜欢怎样上,教师据此对教学方法作适当调整。还可以在一定时间里,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研读课本,自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并借登台之机解答他人的疑难,让他们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 法制教育;课程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D916.7[文献标识码]A
很久以来,初中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有关“法律常识”的内容时,普遍表现冷淡。针对该现象,我们对上海市某校初中二年级6 个班级的26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学生在对“学校的法制教育课或有关活动对你培养法律素质是否有帮助?”的题目做出回答时,选择“有帮助”的是161人,占总人数的60.3%;回答“帮助不大”的是106人,占总人数的39.7%。而学生在对“你对学校的法制教育形式是否满意?”的题目做出回答时,选择“单调、没劲”的是197人,占总人数的73.8%;回答“满意或较满意”的是70人,占总人数的26.2%。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是重视的,而且对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持肯定态度,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现状都表示了不满。
学校法制教育不是一般的法制宣传,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的特点将它设计成为合乎教育要求并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的学校教学课程。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优化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就是首先要让中小学的法制教育教材符合“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能引人入胜、让学生豁然开朗”等这些学校课程的基本特征,使中小学生的“普法”工作彻底回归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以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全面贯彻现代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使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充分体现积极服务于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一办学方向,始终围绕“源于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的要求,以确保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生活化的特色。为此,笔者想就法制教育“课程化”和“生活化”的设计谨此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要完善学校的法制教育,就必须对它进行课程化改造
对中小学法制教育进行课程化改造,就是要使法制教育课程全面体现“循循善诱、 循序渐进”的要求,通过启发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懂得:“法治建设”是要造就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绝不能使学生从小就误认为“法治建设”是在制作一座束缚人们手脚的“大铁笼”;个人事业和前途只有在“法治”的社会里才能获得极大的发展,切不可让学生感到遵纪守法会妨碍个人的进步和成就;经常地给学生描述“法治”社会那和谐、生动的喜人景象,切忌拿令人敬畏的“强制措施”和“法网恢恢”来抵消学生对“法治”的好感;让孩子们更多地懂得在“法治”社会里无论“强者”或“弱者”都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强者”要拓展、扩张自己的权益绝不能以牺牲“弱者”的权益作为代价;国家法律对于公民来说,是用来维护自己基本权利最有效的工具,公民理应认真学习法律、掌握法律;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国家司法机关是解决社会各种矛盾、保障社会良好秩序的职能部门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在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法治社会是理想的社会、法治经济是健康的经济、实现“法治”是我们国家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让学生渐渐地明白:社会一旦偏离了“法治”轨道、失去了“法治”的格局就会重演“人治”、“专制”、“集权”的悲剧,那就等于将人们又重新带回到过去野蛮、黑暗的“人间地狱”。我们在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盼望着社会的各项活动都能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坚信“法治”、依靠“法治”,从而自觉地捍卫法律的尊严、积极地成为文明社会的守法公民。
当然,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理应和学校开设的其他学科一样,必须让学生在好奇、兴趣、了解、明白、掌握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对知识的消化功能来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从而完成学校的育人使命。殊不知,长期以来我们的法制教育课程习惯于介绍触目惊心的违法犯罪案例,再辅以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孩子难懂、更记不住),或者将一些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走向极端的个案作为警告孩子安分守己的“撒手锏”。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孩子们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法治”社会就是充斥着“公、检、法”加上“警察、警车、警棍”的令人生畏的“破案”、“抓人”、“审判”的内容。以至于一部分感到学习压力重、升学压力大的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渐渐地萌生了“惹不起,我总躲得起”的态度。长此以往,孩子们在无奈的学习中很可能会因为经常消化不了而造成其法律素质的“发育不良”。再加上现有学校法制教育任职教师本身业务水平的局限和参差不齐,到头来必然地就造成了眼下学校法制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局面。
笔者以为,孩子们之所以对我们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不满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设计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彻底改革这样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切实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认真审视我们的学校法制教育在搜集素材、安排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把一切不符合孩子学习特点和要求的成人化、简单化、陈式化、教条化的东西全部砍掉,将我们中小学“普法”工作拖回到教育的思路上来,以促进我们学生的法律素质获得明显的提升。
二、要完善学校的法制课程,就必须让它突显生活化的特点
事实上,目前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本大多是通过案例来告诉学生“杀人、放火、、投毒、绑架、盗窃、制造爆炸”等刑事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强调违法犯罪必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等,而真正作为整个法制体系根基的民主制度与原则却寥寥数语,有关公民个人权利的内容则更是一笔带过(脱离了绝大多数学生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空间的实际生活)。这难道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吗?难道这样的教育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来吗?在笔者看来,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决定了学校教育内容到形式都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作为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就是要切实地将法制教育化为学生成长的“力量源泉”,变学校法制教育传统的说教模式为培养现代社会公民人品的养成教育。
必须明白,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既不应该表现为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灌输和积累,也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法律专业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说白了,基础教育阶段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独当一面的法律素质。中小学所开设的法制教育课程充其量只能帮助学生对“法治”价值观的认同和信赖,树立“法治”信仰,进而在青少年的素质中生发一项文明人的品格――信法、学法、用法、护法。
殊不知,“法治”国家的两个条件是: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治”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现行法律的忠诚和拥护。如果说前者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的关键和根本。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伯尔曼也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而对法律忠诚和拥护这项品格的形成是由人的知、情、意、行的培育加上实际生活中因为教育的影响通过其心理矛盾运动而产生的动机,进而促使行为方式做出选择而渐渐形成了习惯,再反复铸就秉性的过程。因此,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课程就是应该通过教材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在塑造学生人品方面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即:让学生在触及自身生活的学习中不断地认识到“法治”对于保障个人利益和实现个人理想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极大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使学生重视自身的独立人格、自由和利益,使权利意识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再通过教材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促使他们内心对法律的信赖、信任和尊重,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忠诚的信仰,从而促进现代“法治”精神在青少年学生中发扬光大,并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毕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