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外贸进出口情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1 09:12: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外贸进出口情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外贸进出口情况

第1篇

从我市外贸进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对外贸易和全国一样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之中。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全面推进“5523”工程。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市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查字典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壮大出口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出口重点企业和产品 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坚定不移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提升壮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要努力培育机电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医药产品和服装产品的出口。要将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进行规划和引导,多途径地争取国家和省级各部门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出口品牌,支持出口基地建设,鼓励开展加工贸易 积极申请国家出口新产品研发资金,鼓励各类企业增加新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用好用足国家有关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及进口贴息的有关政策。将以镍氢电池、无汞碱性电池、输变电设备、金属管件系列产品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以医药原料药、植物提取物为主的医药产品,以煤炭、铝锭、硅锰合金等为主的矿产品,以各类服装为主的纺织品,以苹果、核桃、小杂粮及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以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力陶瓷为主的轻工产品等六大类出口主导产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并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产品出口品牌。

(三)建立进出口贸易促进体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为扩大外贸出口做好保障

第2篇

内容摘要:后危机时代,外贸管制成为各国政府保护和促进本国经济恢复增长的重要手段。认识外贸管制的内涵,明确外贸管制的范围,是正确实施外贸管制的基础。本文从微观外贸企业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外贸管制的体系与具体内容的阐述和剖析,解析外贸管制的实现方式,通过海关监管,实现单、证、货相符。

关键词:外贸管制 外贸管理 海关监管 后危机时代

自2009年6月以来,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陆续就中国限制部分工业原材料出口向WTO提出申诉。美欧认为,中国对矾土、镁、碳化硅等采取的出口配额、出口税等措施对美欧利益造成了损害,违背了中国入世的承诺。中国则认为自身的相关政策措施符合入世承诺。双方争议涉及到一个当前国际贸易中的重大问题,一国外贸管制的范围与形式,甚至从根本上,一国有无权利管制商品进出口。后危机时代,我国遭受他国的外贸管制也越来越频繁。在WTO允许的范围内,我国可以采取哪些不违背WTO规则的外贸管制措施,维护进出口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我国现阶段采取外贸管制的内涵、形式、内容及实现进行系统分析。

外贸管制内涵

(一)外贸管制与外贸管理

外贸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国内外政策需要及履行所缔结或加入的国际条约的义务,确立实行各种管制制度、设立相应管制机构和规范实现对微观外贸企业对外贸易活动管理的总称。实施外贸管制的目的主要是为限制商品进出口和禁止商品进出口,具体表现为一国政府为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对进出口采取禁止或限制的措施。

外贸管理是指一国政府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和国内外政策需要出发,在遵循国际贸易有关规则的基础上,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实施有效管理而实行的各种贸易政策、制度或措施的总称。实施外贸管理的目的除了禁止和限制商品进出口外,还包含自由进出口管理,即出于统计和监督的需要,对那些进出口不受限制的商品实行自由进出口管理制度。可以这样理解,外贸管理是一国政府对于外向经济各职能部门所有职能的总称,外贸管制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遵循相关规则的一项职能。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外贸管理包含外贸管制。

从外贸实践上看,外贸管理也是比外贸管制更大的一个概念,它既包括政府对外贸企业的微观管制,又包括政府对外贸领域的宏观管理(调控)。外贸管理是政府对于经济系统的各种职能的总称,政府的宏观管理(调控)是通过市场规律及相关规则对微观外贸企业行使管理职能发挥作用的间接机制。外贸管制是政府在市场规律及相关规则作用下,通过各种措施作用于微观外贸企业的一种直接行为机制。

(二)外贸管制与WTO

WTO的职能主要体现为“开放市场、制定规则、解决争端”,通过实施“无歧视”、“开放市场”、“公平竞争”、“互惠”等基本原则来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增加市场透明度、放松外贸管制,给各成员方国内外商品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扫除进出口贸易的障碍。因此,WTO倡导的是减少外贸管制、实现自由贸易。

外贸管制作为各国政府长期实行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各国保护本国民族产业、维护国家和利益的体现。外贸管制必然采用一些非自由化的措施与手段,外贸管制按管制手段的不同分为关税管制和非关税管制,各国通过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来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外贸管制不利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甚至阻碍了其发展。

那么,外贸管制是否违背了WTO的基本原则,WTO成员方是否可以采用外贸管制手段与措施?这也正是本文开头所提案例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各国的外贸管制措施与WTO的宗旨不完全符合,反映出自由贸易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和追求的目标,在WTO的法律文本中,并没有规定禁止其成员方制定并实施外贸管制,只是规定削减外贸管制措施,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为此,WTO设立了政策审议机制,审议各成员方各自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同时结合各成员方自身的经济和发展需要,有区别的设置和保留外贸管制措施。通过各成员间的相互审议,鼓励各成员方遵守WTO规则,提高透明度和公平度。

因此,外贸管制与WTO并不矛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全球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各国在实行外贸管制措施时,应遵守WTO规则,适时调整自身的外贸管制措施。在WTO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各种形式的外贸管制措施以保护本国经济,但应本着贸易自由化的原则,逐渐减少并最终消除外贸管制政策与措施。

外贸管制体系

在前文提到的案例中,我国对出口美欧的部分工业品实行出口数量限制,实际上是我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而采取的一种“自愿”出口限制,是一种对外贸企业直接管理的外贸管制措施。现行各国外贸管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出“奖出限入”,其具体实施和表现为:通过外贸管制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并且各国将外贸管制的重点都放在进口管制上;为了扩大出口,各国往往更多的对出口采取外贸管理而不是外贸管制措施。

(一)禁止进出口管制

禁止进出口管制是指对列入《禁止进口货物目录》、《禁止出口货物目录》、《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中列明的禁止进出口的货物及技术,凡列入上述目录的商品,任何外贸企业都不得经营进出口的管制制度。禁止进出口管制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资源、人的健康与安全、涉及国家安全及生产安全。为了和外贸环境和外贸政策相一致,我国对相应目录实行适时动态调整。

(二)进出口许可证件管制

进出口许可证件管制是我国外贸管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外贸管制的主要实现方式之一,通过对国家各行政主管部门签发的许可进出性质的证明、文件的管理,实现外贸管制的目的,主要针对的是国家实行限制进出口的商品而实施的外贸管制措施。

1.进出口许可证管制。进出口许可证是指由商务部下属的配额许可证事务局及授权的发证机关所签发的,允许商品进出口的证明文件。从含义界定来看,进出口许可证只是进出口许可证件其中的一部分,现时期我国的进出口许可证主要包含进出口许可证、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是允许货物、技术进出口的证明文件。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制的商品进出口必须事先取得进出口许可证,否则,一律不准进出口。从管制的目的上看,进出口许可证管制主要是对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实行管制,而不是对数量进行管制。

2.进出口配额管制。进出口配额管制主要适用于我国规定了数量限制的进出口商品,实质是对进出口商品数量的管制,而不是对种类的管制。进出口配额管制分为进口配额管制和出口配额管制两大类。

在进口配额管制方面,由于入世时的承诺,我国早在2005年,就已经取消了进口商品绝对的数量限制,现在只采取相对数量限制,即实行关税配额管制。在实践中,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优惠的关税配额管制,属于关税配额内进口的商品,按配额内税率征税后进口;属于配额外进口的货物,按普通税率征税后进口。

在出口配额管制方面,结合后危机时代外贸环境的新特点,出于需要,在不违背WTO规则的前提下,我国仍可对出口商品的数量实行绝对限制。在外贸实践中,出口配额管制体现为出口配额分配管制和出口配额招标管制,不同商品出口实行不同的管制措施。

3.其他许可证件管制。其他许可证件是指许可证件中除上述进出口许可证管制、进出口配额管制提到的许可证件以外的许可证件,是由国家相应的行政职能部门在各自职权内所签发的准许特定种类商品进出口的证明文件。

(三)对外贸易经营者资格管制

对外贸易进出动必须由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外贸企业)实施,我国现对对外贸易经营者实行备案登记制,即在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前,其必须依法在商务主管部门备案登记,取得对外贸易经营者资格后,方可在经营范围内从事对外贸易进出动。

我国目前对少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进出口商品实行国营贸易管制,即实行国营贸易管制的商品的进出口只能由经授权的企业经营。如,我国对锑、钨及制品、白银等工业原料的出口,就是实行的国营贸易管制。

(四)出入境检验检疫管制

出入境检验检疫管制制度具体包含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制度和国境卫生监督制度。为了保证进出口商品的质量、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我国质检总局授权各地的质检机构依法对进出口的商品实施检验检疫,当进出口商品不能达到规定的检验检疫标准时,则不能进出口。

(五)进出口付收汇核销管制

我国目前仍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对实际进出口商品实行付收汇核销管制,在于防止偷逃、偷套外汇。由于人民币还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出口则创汇,进口则付汇;出口商出口后将出口赚取的外汇必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买入价卖给银行,兑换为人民币;进口商进口前须到银行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卖出价购买外汇用于支付,并且,外贸企业要将自己出口创收的外汇和进口支付的外汇数额到银行办理核销手续,以达到外汇管制的目的。

(六)贸易救济措施

WTO允许其成员方在进口产品存在倾销、补贴和过激增长等给我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损害或消除损害及威胁。反倾销和反补贴针对的是价格歧视等不公平竞争所采取的措施,保障措施则是针对进口商品数量激增的情况。

(七)技术性管制

技术性管制是通过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确定商品的某些特性的规定、标准和法规,以及旨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确定商品质量及其适应性能的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所形成的管制措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技术性管制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如,通过更高的环保技术标准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外贸管制实现

(一)海关监管

《海关法》第二条指出,我国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海关依照《海关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对进出口的商品实行监管。海关监管是海关的基本职能和任务,其目的在于确保进出口货物的合法性,所有商品的进出口都需要合法的进出关境,办理相应的通关手续。由于海关是我国进出关境的监管机关,因此,海关是执行外贸管制的最直接国家机关,通过对进出口商品进出境报关环节进行管理,来实现对商品进出口外贸管制的目的。

(二)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协作

外贸管制的最主要形式是海关通过对各类许可证件的管理来实现的。国家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据各项管制政策发放各类许可证件,最终由海关依据许可证件和相关文件对实际进出口商品的合法性实施监督管理来实现。因此,国家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应加强协作。在外贸实践中,某种商品的进出口往往需要申领多种许可证件,这就需要外贸企业在不同行政部门之间往返,加强各部门协作,简化相关手续,既适应现代高效通关的需要,也方便企业节约成本,实现共赢。

(三)单、证、货相符

单、证、货相符,是海关确认商品合法进出口的必要条件,对于进出口受国家外贸管制的商品而言,只有在确认达到单货相符、单证相符、证货相符的情况下,海关方予以放行。这里的“单”指包括报关单在内的各类报关单据,“证”指各类许可证件及相关文件材料,“货”指实际进出口商品。单货相符即报关单数据与实际进出口商品信息一致,单证相符即报关单据数据与许可证件等文件资料显示信息一致,证货相符即许可证件等文件资料信息与实际进出口商品信息一致。只有做到三个相符,海关才认可该进出口商品的合法性,方予以办理进出口通关手续,准予放行。

参考文献:

1.徐元国.从外贸管理向外贸管制转变:外贸管制刍议[J].改革与战略,2009(11)

第3篇

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区外贸也遇到巨大的压力和困难。2015年全区进出口总值127.49亿美元,同比下降12.4%。其中,出口56.54亿美元,同比下降11.6%;进口70.95亿美元,同比下降13.1%。自治区进出口总额、进口和出口在全国分别排名第26位、第24位、第26位,在西部12个省区分别排名第7位、第6位、第9位。2016年1至4月,全区进出口总值36.44亿美元,同比下降10.9%。其中进口21.56亿美元,同比下降13.1%,高于全国进口0.3个百分点,较1至3月收窄了2.5个百分点;出口14.88亿美元,同比下降7.5%,低于全国出口0.1个百分点,降幅较1至3月扩大了6.3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外贸下降原因:从进口情况看,全区进口占进出口比重较大,进口商品中资源能源产品占比高,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影响,拖累进口额下降。2015年,仅铜精矿、铁矿石、锌矿砂、煤炭、原木、乳制品、成品油、纸板等8种主要进口商品累计减少进口额10.73亿美元。今年1至4月份,大宗进口商品继续拖累进口额增长。从出口情况看,下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在自治区注册的外省流通企业大部分将业务转到更有吸引力的省区,部分生产企业外贸业务陆续转回到总部企业或总部外贸公司。大多数工业品出口价格下降明显,影响全区出口额增长。

全区外贸工作取得一定成绩,面临的问题也相当突出。从全国外贸发展上看,自治区的位次比较靠后;从自治区经济发展上看,外贸规模和总量小,对自治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自治区对外贸易竞争力较弱,增长方式粗放,出口商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较低;产业结构单一,能够实现出口的产品相对较少;对外贸易主体不强,进出口企业普遍规模小,经营业绩不强,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加工贸易发展滞后,加工贸易与区内相关产业关联度差,产业配套跟不上,物流成本高;毗邻的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潜力不足,影响自治区对俄、蒙出口;区域发展不平衡,少数盟市进出口至今尚未突破1亿美元;外经贸环境亟需改善,国家和自治区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到达旗县财政后延期拨付现象比较普遍,出口退税管理还有优化空间,企业经营普遍比较困难。

当前,全区外贸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千方百计扩大进出口规模和总量,在此基础上推动外贸结构调整。全区商务系统要切实增强做好外贸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研判外贸形势,增强做好外贸工作的信心。要立足比较优势,主动作为,吃透用好国家政策,及时遏制外贸下滑势头,扩大进出口规模,推动自治区外贸回稳向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第4篇

对外贸易发展迅猛

2005年,我省进出口总值达到1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倍,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6.3%;2006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6亿美元;2007年外贸进出口突破20亿美元大关,增速在西部地区列新疆、甘肃、云南之后,排名第四位;2008年进出口总值达到33亿美元。全省贸易总额呈历年攀升之势。

外贸市场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我省已逐步形成有重点、全方位的多元化对外贸易市场格局。近年来,我省已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产品出口遍及1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东盟已成为我省的主要出口市场,出口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美国、越南、香港、菲律宾、台湾、印尼、澳大利亚、泰国,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7.1 %。

外贸进出口仍以国企为主

在我省对外贸易活动中,国有企业一直保持“领头羊”的作用。如:2006年,我省国有企业进出口12.1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5%;2007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17.62亿美元,占全省的77.52%;2008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26.2亿美元,占全省的77.6%;2009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18.52亿美元,占全省比重80.3%。

私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

以2010年第一季度为例,我省私营企业进出口7594万美元,同比增长67.2%,占全省进出口13%,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29万美元,同比增长22.3%,占全省出口14%,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5个百分点;进口3266万美元,同比增长226.4%,占全省进口11%,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6个百分点。

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

我省企业主要出口商品有磷酸氢二铵、矿物磷肥及化学磷肥、烤烟、白酒、硅铁、棕刚玉、碳酸钡、硅锰合金、锰铁、黄磷、重晶石、锌锭、铝锭、轮胎、磷矿石(粉)等。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资源性矿产品出口减少,农产品出口增长,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制成品、深加工产品有较大幅度增长。

特色农产品具较大发展潜力

2009年以来,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我省农产品中的烤烟、酒和茶叶出口却逆势上扬,成为拉动全省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发展“特色、绿色、高效”农业的一系列思路,特色农产品生产良好的发展态势将成为我省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东盟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9年东盟成为我省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进出口总值达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7.3%。我省企业在化肥、烤烟、钢铁和橡胶等商品领域与东盟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进出口贸易。目前,我省正积极加强对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政策研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与东盟的经济互补。

外经业务区域发展极不均衡

我省各地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发展极不平衡,90%以上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业务集中在贵阳、遵义等地区,部分市州地还处于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空白状态。2008年,贵阳市进出口总值实现25.4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5.3%;2009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7.6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6.3%。

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2001年至今,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我省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一直徘徊在28位左右。全省的外贸依存度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在外贸进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的2008年,我省的外贸依存度达到7.1%,但仍处于全国倒数位置,与云南(9.8%)、重庆(10.6%)等相邻省区相比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第5篇

一、工作要求

通过努力工作,深挖潜力,切实帮助进出口实绩为零的县市区、园区、备案企业、有外贸潜力的内贸企业实现进出口实绩零的突破;让有进出口实绩的县市区、园区、备案企业实现进出口实绩成倍增长。

二、工作思路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全面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拟定我市各县市区、园区、备案企业、有外贸潜力的内贸企业“破零倍增”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再由各县市区根据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要求加强对各县市区、园区、备案企业、有外贸潜力的内贸企业“破零倍增”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和奖励,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三、工作目标

2015年,全市各县市区20%以上的2014年零进出口实绩备案企业实现进出口实绩零的突破,有外贸潜力的内贸企业实现进出口实绩零的突破;全市1个园区“破零”;各县市区10%以上的企业进出口实绩在2014年基础上实现“倍增”;全市完成省商务厅年初下达的8.3亿美元奋斗目标。2014年各县市区外贸“破零倍增”工作目标附后。

四、工作措施

(一)清理备案企业,确定目标对象。

各县市区商务局要主动与当地工商部门联系,通过与工商登记数据比对,对已办理工商注销、变更的备案企业,进行外贸经营者注销、变更登记。全面澄清备案企业数量,再按目标任务要求提出要实现进出口实债“破零”的备案企业、内贸企业名单和要实现进出口实绩“倍增”的企业名单,加强工作调度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深入调查研究,分企实施对策。

各县市区要结合商务和开放型经济改革课题调研的外贸综合服务体平台建设调研问卷的情况深入企业开展工作,了解清楚企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认真分析企业零进出口的具体原因,充分挖掘有实绩进出口企业的潜力。重点是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找准突破口,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充分利用好现行的外贸发展支持政策实现“破零倍增”。对于企业自身有订单但交给其他公司进出口的,要帮助企业打通自营进出口的通道,尽快体现实绩;对于企业自身没有订单的,要引导企业通过国际性展会,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营销网络等渠道获取订单;引导我市外贸企业与内贸企业对接,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内外贸企业共同促进,相得益彰。

(三)加强协调服务,积极组织培训。

各地商务部门要切实加强与海关、口岸、商检等部门的协调合作,理顺管理体系,实现资源、信息的及时共享,为外贸企业做好通关服务工作;要积极与卓志、港等外贸服务企业对接,为企业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有效提升外贸进出口额。要牵头组织好各种必要的培训工作,要对本地区零进出口实绩备案企业、有外贸潜力的内贸企业进行一次外贸业务操作、国际市场开拓等知识的全面培训;要组织外贸企业报关人员进行全面的通关报关培训。

(四)实施考核办法,落实奖励措施。

市商务局将组织对各县市区、省级以上园区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省商务厅将对完成了外贸“破零倍增”目标,同时进出口额增幅增在30%以上(含)并且进出额增量在500万美元以上(含)的县市区、省级以上园区予以表彰。

五、工作安排

1、请各县市区根据本实施方案制定落实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辖区内的企业、省级以上园区,落实方案及任务分解表请报市商务局(外贸科)备案。

第6篇

海关总署调查显示,1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7,较去年12月份回升0.5,是2015年2月以来的首次环比回升,初步判断今年二季度我国出口压力有望缓解。

外贸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加快

尽管进出口增速有所下降,但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加快,外贸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势头在新的一年得以延续。

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有所提升。1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08万亿元,下降9%,占我外贸总值的57.4%,较去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出口的主要力量。其中出口6674.8亿元,下降2.7%,占出口总值的58.4%;进口4131.1亿元,下降17.5%,占进口总值的56%;一般贸易项下顺差2543.7亿元,扩大37.3%。

民营企业进出口均增长。1月份,民营企业进出口7730.5亿元,增长1.1%,占我外贸总值的41.1%,较去年同期提升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676亿元,增长1%,占出口总值的49.6%;进口2054.5亿元,增长1.2%,占进口总值的27.9%。

广东等主要外贸省市表现好于总体。1月份,广东进出口总值继续位列全国第一,为4627.9亿元,下降4.5%,占进出口总值的24.6%。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北京(含中央在京单位)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我进出口总值的77.5%,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

铁矿砂、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原油、煤、粮食等进口量减少,主要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下跌。1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砂8219.2万吨,增加4.6%,进口均价为每吨294.5元,下跌32.4%;原油2669.1万吨,减少4.6%,进口均价为每吨1819.4元,下跌36.4%。

外贸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业内专家认为,今年我国进出口发展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此前复苏势头良好但近期显现疲态,国际金融市场持续震荡,这都将导致全球贸易进入深度调整期,进而抑制我国出口增长。鉴于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低位波动,进口出现强劲反弹的可能性不大。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分析,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连续出现负增长,今年开局未能出现逆转,反映出口仍承受外需不景气和国内传统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

较高的对比基数是导致首月外贸增速回落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分析报告说,尽管去年全年基数较2014年而言相对较低,但去年1月份当月出口绝对值突破2000亿美元,导致今年1月出口增速明显改善的门槛较高。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分析,从季节性规律看,一般1月份数据往往受春节效应干扰较大。而今年春节又比去年早,工厂倾向于早歇工,因此今年1月份的外贸受春节因素影响要比去年大。

第7篇

一、安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1、对外贸易在低起点上持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的位次显著上升

改革开放之前,安徽没有进出口经营权,外贸发展极其落后。在1957―1978年的21年中,进出口额增加不到400万美元。1978年进出口额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06%,与当年安徽GDP总值占全国3.1%、人口占全国5%的比重相比有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后,安徽外贸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79―2003年,进出口额从2782万美元增加到59.4亿美元,增长了213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这一增长速度,既高于同期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同期全国外贸的平均增长速度,从而使安徽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由0.2%上升到12.4%,占全国外贸的比重由0.06%提高到0.7%,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2位上升到第12位。

2003年安徽外贸更是强劲增长。全年进出口增长42.1%,创近10年来新高,高于全国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当年全省进出口净增额超过过去3年增量的总和,其中进口净增11.5亿美元,是过去7年进口增量的总和,增幅位居全国第二。2003年安徽外贸的高增长,是过去20多年所少见的,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显示出安徽外贸发展的巨大潜力。

2、出口商品以机电、纺织服装、高新技术和农产品为主,贸易商品结构由“农、轻、重”排序,转变为“轻、重、农”排序

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出口产品以粮油、土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为主,加工产品很少,反映了当时安徽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大省的特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安徽轻工业迅速发展,一度成为全国著名的轻工大省,出口商品结构由“农、轻、重”排序,变化为“轻、农、重”的排序,目前,进一步演化为“轻、重、农”的排序,贸易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出口初级产品的比重由1980年的80%以上,下降到1990年的41%和2003年的11%。同时进口初级产品的比重也不断下降,90年代中期下降到20%以下。之后,外贸发展思路的转变,加大了对短缺资源的进口,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有所上升,2003年为31.3%。

目前,机电、纺织服装、高新技术和农产品是安徽主要出口大类商品。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81927万美元,比重为26.7%;纺织服装出口78110万美元,占2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3366万美元,占17.4%;农产品出口28000万美元,占9.1%。四大类商品出口合计241403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8.8%。出口额排在前10位的商品已全部是工业制成品,农产品已从1999年的占有3个(大米、芝麻、蔬菜),到全部退出。

3、外贸以国有外贸为主导,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外贸发展不充分

总体来看,安徽仍以国有外贸为主导力量,2003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进出口额38.6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6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15.3亿美元,比重为25.8%;民营企业5.5亿美元,比重为9.3%。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安徽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都偏低,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是,在国家外贸经营权不断放宽和招商引资不断推进情况下,近年来,安徽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外贸还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民营出口增长102.7%,高出全省出口平均增幅77.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更是达到216.8%。一些民营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城市,如六安、滁州、安庆、宣城等城市,民营出口已分别占该市出口总额的59.9%、44.3%、44.1%和32%,初步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外贸发展格局。

4、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等其他贸易形式发展不足

改革开放之初,安徽的外贸方式仅限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形式基本没有。之后,在国家鼓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下,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安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1998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曾一度达到28.5%,但是,进入21世纪后,加工贸易的发展却放慢了脚步,贸易额虽然仍有增加,但比重却有比较大的下降,2003年比重只有14.5%,5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说明安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很大问题。

5、合肥外贸总量和外贸依存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都位列前位,与本省其他城市外贸发展差距扩大

在安徽的17个城市中,合肥多年来进出口总额一直占据全省半壁江山。2003年合肥进出口额达到30.18亿美元,比最低的亳州市高出196倍;外贸依存度达到52.2%,比最低的亳州市高出51.8个百分点;人均进出口额为661美元,比最低的亳州市高出658.13美元。2003年合肥的进出口额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八位,外贸依存度位居第四位,人均进出口额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68.3美元。

6、外贸市场高度集中,市场分布结构与全国有一定差异

2003年,安徽外贸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199个,贸易额最大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9%,低于全国平均81%的水平,呈现出与全国一样的外贸市场高度集中的基本特征。但在市场分布结构上,安徽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欧盟(安徽与欧盟的进出口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重为20.8%,下同)是安徽最大的市场,其后依次是日本(15.1%)、美国(11.2%)、韩国(6.5%)、东盟(5.5%)、澳大利亚(3.6%)、台湾省(3.3%)、香港地区(3.0%);而在全国,最大的贸易国家是日本(占比为15.7%,2004年已历史性的转变为美国)、其后依次是美国(14.8%)、欧盟(14.7%)、香港地区(10.3%)、东盟(9.2%)、韩国(7.4%)、台湾省(6.9%)、俄罗斯(1.9%),安徽除与欧盟、日本贸易的市场份额较大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市场份额均低于全国的比重。

二、安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外贸商品结构升级是新时期安徽外贸发展的方向,也是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外贸商品结构升级需要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而安徽能源矿产型产业结构刚性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得到显著改善,从而会影响和制约外贸商品结构的改善。

二是外贸增长与企业资源不足的矛盾。当前,安徽外贸企业资源不足的主要问题是:外贸经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性质单一。具体为: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体,出口生产型企业少,大型外贸企业(包括出口生产型企业)少,外商投资企业少,民营外贸企业少。2003年,安徽仅有5家企业进入全国进出口企业500强,最靠前的是第131位,出口在1亿美元以上的只有4家省级外贸公司和1家生产型企业。这些是影响全省外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是外贸增长与利用外资少的矛盾。外贸增长与利用外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安徽利用外资长期偏少(2003年全省直接利用外资仅3.9亿美元),造成与此相关的进出口和加工贸易发展落后的局面。2003年,安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有18.9%,比全国低3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5%,比全国低40个百分点。所以,安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制于利用外资的状况。

四是外贸增长与出口退税压力增大的矛盾。2004年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总体来看,国家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安徽外贸发展的影响不大。但是,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使得安徽地方财政压力增大。今后,外贸总量的进一步增加,需要安徽财力的支持和支撑,县级外贸发展将面临较大考验。

五是外贸增长与成本增加的矛盾。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展开,生产资料价格出现了较快增长,直接导致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而在全球贸易商品价格偏低的条件下,安徽可贸易商品(附加值低的初级加工产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企业通过涨价转移成本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安徽外贸生产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发展存在较大困难。

六是外贸增长与资金短缺的矛盾。从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看,通货膨胀压力还未消除,利率上调还有一定空间,适度收缩的货币信贷政策仍可能持续。而这对安徽多数外贸公司和自营中小出口生产企业的资金供给和融资都是严峻挑战。由于流动资金的短缺,一些企业无钱收购货源,难以组织出口。因此,安徽外贸的继续快速增长,还有赖于国家金融环境的改善。

七是外贸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目前安徽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的71%,而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和外贸发展水平必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这又与全省的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发生矛盾。目前全省资源和环境破坏问题已相当严重,有些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边缘,显然,这是“十一五”安徽外贸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十一五”时期安徽外贸发展思路

1、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千方百计做大外贸总量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外经贸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它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导力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和吸纳社会就业的现实载体。2003年,在安徽9.2%的经济增长中,出口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在3.35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中,外贸拉动就业增长0.58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安徽经济要实现9%的增长目标,必须进一步做大外贸总量,提高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安徽外贸实现新的突破,既有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潜在优势,又有现实的产业基础。在“中部崛起”中,安徽农业、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安徽相关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因此,“十一五”时期,安徽15%外贸增长是有可能实现的。

2、积极融入全国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迎接产业转移,拉动外贸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增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正在形成。与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多数地区相比,安徽土地相对富裕、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能源短缺约束小,充分利用安徽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对接产业转移,可以带动安徽外贸,特别是开发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三大经济圈都加快了向安徽的产业转移步伐,安徽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合肥有美菱、荣事达和海尔的彩电和洗衣机工业园,美的、日立、科龙、实达在芜湖落户,或组装或配套部件生产,康佳、西门子在滁州建有冰箱和彩电生产基地。随着家电业的新一轮重组和产业转移,随着成本和上下游配套能力的优势凸显,安徽与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山东胶东半岛的紧密联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内外资企业的产业转移,从而将带动安徽相关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努力优化和改善贸易结构

目前,安徽贸易商品大都属于附加值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技术成熟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很少,出口产品的经济效益不高。而要提高安徽外贸的经济效益,就要以优化和提升产品、企业、产业的竞争力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贸易商品结构,形成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轻纺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两翼,加工贸易为重要形式的进出口新格局。重点促进船舶、汽车及零配件、叉车、挖掘机、机床、家电等机电产品出口,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大力推动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四个重点行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支持和鼓励茶叶、蔬菜、蚕茧、羽毛、羽绒和草竹柳制品等优势特色农副产品出口。

4、加强县域和开发区外经贸工作,推动外资、外贸、外经的有效结合

安徽县域和开发区外贸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就是利用外资少,外资、外贸、外经结合不够。2004年1―10月,全省县域利用外资占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反为1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全省33个省级开发区利用外资额也不到全省的40%,其中有9个开发区至今还没有引进任何外资。因此,加快安徽县域和开发区的外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落实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来。要进一步夯实引资项目基础,改进招商方式,拓宽引资渠道,强化招商措施,优化招商服务,通过提高项目质量,委托引资,拓展客商资源,修改招商引资工作经费补助办法,进一步扩散进出口经营权,对大项目进行“全程服务”和“贴身服务”等措施,努力实现县域和开发区利用外资量和质的双跨越,以带动其外贸发展。

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安徽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十五”时期提出的重要贸易战略措施,是扩大货物、技术、服务出口,开发利用国际资源,培育跨国企业,增加企业和劳工收入,避免和减少贸易摩擦的重要举措。受企业实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安徽实施“走出去”战略刚刚起步,少数企业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一五”时期,安徽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通过企业到境外办厂、开店和开展劳务输出,带动安徽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货物贸易与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结合的外贸发展新思路。

6、创新机制,改善服务

第8篇

1.1陕西省对外贸易基本情况及特点

1.1.1陕西省对外贸易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外贸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陕西省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积极引导下,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由1985年的1.5712亿美元进出口总值到2012年的147.99亿美元进出口总值,成为拉动陕西经济增长的又一动力。陕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一五”时期,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省外贸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进一步延伸,全省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

2011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商务系统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贸易增速回落等不利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收缩的压力、国内物价过快上涨,及时加强经济形势研究判断分析,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应对措施,实现了陕西省“十二五”外贸工作的良好开局。陕西省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46.23亿美元。

2012年,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加多,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双双呈现下滑走势。面对持续低迷的外需市场,陕西省委、省政府主动作为,积极深化对外开放,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由降转升,其中出口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进口则下降较多。陕西省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47.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出口86.52亿美元,增长23%;进口61.47亿美元,下降19.3%。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5.0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1.07亿美元。

1.1.2陕西省对外贸易的特点

(1)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12年,陕西省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147.99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2000年,陕西省进出口总值只有21.4亿美元,2010年一举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20.81亿美元。“十一五”以来,全省外贸进出口累计达到400多亿美元,重型汽车、输变电设备、飞机和苹果汁四个产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推动了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增强了我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对外贸易总量偏小,加工贸易比重小。总体上看,陕西省开放型经济规模小,2012年陕西进出口排名位列全国第24位,进出口总值仅占全国的0.38%,全国的进出口、进口、出口总值平均增速分别为6.2%,%,7.9%,陕西为1.0%、-19.3%、23.0%,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加工贸易为陕西省主要贸易方式之一,2012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43.89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9.7%,全国加工贸易平均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为34.8%,陕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陕西省对外经济的发展程度依旧在较低水平,但同时也表明陕西省对外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3)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对外贸易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国有企业主体地位逐渐弱化。2012年12月份私营企业一举超过国有企业成为第二进出口主体,国有企业退居为第三位,这是自2010年4月以来,外资企业一跃成为陕西省第一进出口主体以来,全省对外贸易主体发生的又一个大变化,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对外贸易地位不断增强。

(4)贸易方式结构逐渐优化。“十五”时期,陕西省进出口主要贸易方式是一般贸易,“十一五”时期这种结构正悄悄发生变化,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比重逐年上升,现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一起成为进出口主要贸易方式。

(5)区域全面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区域开放水平极不平衡。陕西省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的脚步逐渐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格局,但是区域发展不协调,且有一定程度拉大。陕西省进出口贸易主要体现在关中地区,尤其是西安,陕南、陕北产业外向度极低,边缘化趋势加剧。

1.2陕西省就业情况

1.2.1持续稳定扩大的就业规模

多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启动多项促就业工程,努力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多渠道,多形式安置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有效控制了失业率,增加了就业率。2011年陕西省就业人员为2059万人,与2000年的1813万人相比,增加246万人。

1.2.2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人员的就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2011年陕西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40%、28%、32%,形成了“一、三、二”格局,从业结构更加合理。

1.2.3行业用工变化明显

从国民经济19个大行业来看,有16个行业从业人员呈增加趋势。其中,从业人员增加比较多的行业依然是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分别增加9.82万人、3.42万人、3.22万人和2.58万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从业人员增量均在万人以上。

1.3陕西省对外贸易的就业影响

第一,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量持续稳步增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通过提高有效需求,使得总产出增加,从而增加就业总量。第二,对外贸易作为陕西省逐渐壮大的行业,其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行业人才及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对推动行业内部就业起到积极作用。第三,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持续扩大,对吸纳新劳动力或缓解再就业起到积极了作用。第四,陕西省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对现有就业结构的调整、新增就业机会、各地就业情况的改善等都将产生影响。第五,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金融、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等行业。

2实证分析

2.1数据选择

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采用年度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区间从1984年到2011年,共28个样本 ,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年陕西统计年鉴》及以前各年度统计年鉴。主要选用3个变量,变量ex表示陕西省年出口总额,变量im表示年进口额,变量job表示城镇居民年就业人员人数。

2.2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时间序列模型伪回归现象的发生,首先要利用ADF检验法或PP检验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处理使其成为平稳时间序列数据。同时数据的平稳性也是检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分别对变量job、ex、im取对数,这样并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对时间序列数据LN job、LN ex、LN im进行ADF检验和PP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对时间序列LN job、LN ex、LN im进行ADF检验和PP检验都表明,原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不能直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需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检验,如表2所示,原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可以对数据进行协整分析。

2.3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在保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进出口额和城镇居民就业之间存在的关系, Granger(1988)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 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出口、进口、城镇居民就业三个变量之间进行多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

对LN job、LN ex、LN im三个变量之间进行格兰杰检验表明,出口额和进口额都是城镇居民就业人员人数的格兰杰原因;出口额和进口额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检验数据如表2所示。亦即意味着,陕西省的城镇居民就业人员人数与贸易进、出口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所以选取出口额LN ex、进口额LN im为解释变量,城镇就业人数LN job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是合理的。但是,要想了解变量之间中长期具体的影响过程和程度,我们还需对上述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分析。

2.4变量的协整关系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Granger提出了协整( Co integ ration)概念。对那些本身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如果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这种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本文采用多变量的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见表3。由Johansen 协整检验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LN job、LN ex、LN im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见表3),表明LN job、LN ex、LN im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进一步借助Ev iew s6.0,对LN job、LN ex、LN im进行回归后,得到协整方程式如下:

当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时,它们之间就一定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表示。误差修正项ecm的值即是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e。因此由统计软件Eview 6. 0计算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从协整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陕西省的城镇居民就业总人数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就长期来看,陕西省城镇就业人数与进出口额之间存在同向变动关系,即进、出口越多,就业就会越多。然而从协整方程我们可以看出,进、出口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弱的:即出口增加1个百分点,能引起就业增加0.009835个百分点;进口增加1个百分点,引起的就业增加0.156844个百分点。

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短期中对外贸易进口对就业的作用与长期相反,上期进口对本期就业有负向作用,而两者弹性减为0.04146,可以看出影响还是不显著的。进口的增加将导致失业增加,这可能是因为从短期来看,一国进口的增加在短期内还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可能会形成替代,从而导致失业增加。对外贸易出口在短期中对城镇人口的就业的作用与长期相同,上期出口对本期就业有正向作用,而两者弹性为0.52520,出口增加将使就业增加。

3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了陕西省对外贸易与城镇居民就业之间内在关系,具体考察进出口分别产生的就业效应。应用陕西省1984年到2011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主要通过ADF检验、PP检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对陕西省进、出口贸易与城镇居民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的出口、进口与城镇居民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历史数据分析表明:第一,计算期内,陕西省对外贸易出口促进了城镇居民就业人员人数的增加;年出口额增长1个百分点,城镇年就业人数增加0.009835个百分点。第二,计算期内,陕西省对外贸易进口也促进了城镇就业人数的增加:年进口额增长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就业人员人数增长0.156844个百分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进、出口能拉动就业增长,陕西省对外贸易能够产生积极的就业效应,进口在短期中会对就业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这种冲击不是很强烈,说明陕西省就业还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发现进、出口都是城镇居民就业的格兰杰原因,所以针对任何一个变量的政策或措施的实行,都要考虑对另外两个紧密相关变量的冲击和影响。陕西省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是就业增长的重要保证,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是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对就业增长产生效应。

参考文献:

[1]曾国平, 刘娟, 曹跃群. 我国对外贸易对就业水平影响的VAR动态效应分析—— 基于1980年至2006年相关数据再检验[ J]. 当代财经, 2008, (12).

[2]赵利,姜均武.山东省对外贸易与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1).

第9篇

2013年进出口总额约53亿美元

“2003~2013年,10年13亿颗芯片,这是英特尔(成都)公司10年做出的成绩。”英特尔中国华西公共事务总监顾仪高兴地说。“不仅如此,英特尔与成都共同创造了中国速度,从2005年10月英特尔在成都出厂第一颗芯片,到2010年3月第4.8亿颗芯片下线,英特尔用了4年多的时间;而从4.8亿到2012年1月9日第10亿颗芯片下线,英特尔只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到2013年5月23日,英特尔第13亿颗芯片下线了。”

在全国和四川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出口增速下降的趋势下,英特尔(成都)公司进出口的情况如何?顾仪告诉记者:“2013年英特尔(成都)公司情况比较乐观,进出口总额约53亿美元,其中,进口33亿美元,出口20亿美元;英特尔西部分拨中心2013年进出货量是2012年的5倍。2014年,我们的目标是在市场需求为导向下与2013年持平。”

英特尔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强调带动行业发展与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顾仪说:我们期望英特尔在成都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希望能够带动成都IT产业的发展,使其稳坐西部地区的领头羊,在世界IT产业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今后,我们还将加快实施国家“智能城市”和“城镇化”建设目标,描绘计算机赋予的科技创新活力,展示未来教育、幸福养老、移动生活、健康医疗、智慧交通等应用新体验。英特尔期望与成都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肖晓文(成都海关统计处)

1~11月四川外贸进出口增长8.7%

据海关统计,1~11月四川省累计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58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7%,高于同期全国7.7%的整体进出口增速,扭转了此前连续5个月外贸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其中出口总值为379.4亿美元,增长8.9%,同期全国整体出口增长8.3%;进口总值为203.9亿美元,增长8.3%,同期全国整体进口增长7.1%。1~11月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列全国第11位,其中出口总值列全国第11位,进口总值列全国第13位。

11月当月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为68.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较上月9%的增速显著提升,环比亦增长26.7%,单月进、出口值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出口4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5%,较上月8.5%的增速大幅提升,环比增长34.9%;进口21.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较上月10%的增速亦加快,环比增长12.2%。

一般贸易增长,加工贸易下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激增。1~11月四川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252.7亿美元,增长14.5%,高于全省8.7%的整体增速,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增长6个百分点,占全省整体外贸的43.3%;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240.1亿美元,下降6.5%,拉低外贸增速3.1个百分点,占比为41.2%;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进出口56.5亿美元,激增1.9倍,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增长6.9个百分点,占比为9.7%。

美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与东盟、香港等新兴经济体贸易快速增长。1~11月四川与美国双边贸易额为105.7亿美元,下降8.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18.1%;与东盟104.4亿美元,增长36.4%,占比为17.9%;与欧盟86亿美元,下降5.2%,占比为14.7%;与香港44.8亿美元,增长82.2%,占比为7.7%;与日本33.5亿美元,下降18.2%,占比为5.7%;与韩国31.1亿美元,下降6.5%,占比为5.3%;与台湾省22.2亿美元,增长11.7%,占比为3.8%。

全省外贸以成德绵城市群为主,成都独占鳌头,另有7市外贸规模超过6亿美元。1~11月全省21个市州中,成都以454.7亿美元的进出口额独占鳌头,增长5.3%,占全省整体外贸的比重高达78%。同期,德阳外贸规模为31.3亿美元,增长13.6%,位列全省第二;绵阳为25.5亿美元,增长29.7%,居第三位。此外,另有乐山(10.2亿美元,增长16.3%)、自贡(9.5亿美元,增长15.2%)、广安(9.3亿美元,增长26.5%)、宜宾(7.1亿美元,增长2%)和南充(6.2亿美元,增长82.2%)等外贸规模超过6亿美元。

综保区占全省外贸逾四成。1~11月,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为241亿美元,增长2.9%,占全省外贸总值的41.3%。其中出口总值为143.2亿美元,增长4.6%,拉动全省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高新园区出口116亿美元,双流园区出口27.2亿美元。

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1~11月四川出口初级产品7亿美元,下降8.5%;出口工业半制品52.1亿美元,增长6.5%;出口工业制成品320.3亿美元,增长9.8%。四川初级产品、工业半制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关系为1.9∶13.7∶84.4,相较于去年同期2.2∶14∶83.8的该比例关系,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上升,初级产品和工业半制品比重下降,结构进一步优化。

1~11月四川出口以便携式电脑、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合计240.3亿美元,增长5.6%,占全省整体出口总值的63.3%,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出口增长3.6个百分点。1~11月,四川六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67.2亿美元,增长18.3%。

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1~11月四川进口机电产品147.6亿美元,增长5%,占全省整体进口的比重高达72.4%,拉动全省整体进口增长3.7个百分点,主力产品包括集成电路、飞机、印刷电路和检测仪器等。此外,进口有机化学品10.5亿美元,增长19.4%;金属矿砂9.6亿美元,增长8.2%;农产品3.6亿美元,增长37.9%;钢铁2.5亿美元,锐减38.2%。

王小琪(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

需调整对外贸易结构

从全年来看,四川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有可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四川对外贸易需解决以下问题:

货物贸易占比高,服务业贸易占比低。四川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外贸占比低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这也反映了四川产业结构的缺陷。

与欧美发达国家贸易占比高,与东南亚、东盟、俄罗斯贸易占比低。从外贸对象来说,四川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外贸放缓,总量占比高;与东南亚、东盟、俄罗斯外贸增长快,但是总量偏小,占比低。因此,四川在外贸对象上有缺陷。

成都外贸占比高,其他市(州)占比低。从四川省外贸区域结构来看,成都占全省整体外贸的比重高达80%左右,其它市(州)约占20%,这与四川省实施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不符,因此,全省外贸区域结构要进一步调整。

现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比较缓慢,反映到外贸上也需要一个逐步复苏的过程,这对四川省的外贸有一定的影响。从全国和四川来看,经济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下降,外贸放缓。另外,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贸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包括四川省实施了一些反倾销、反制约的措施,这些也制约了四川外贸的发展。2014年,四川外贸需要作出一些调整。

加快推进四川经济转型。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转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外贸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