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12: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薪酬调查信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笔者通过比较国内外青年就业公共信息服务发现,目前我国亟待建立全国性的毕业生起点薪酬调查体系,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主体的毕业生起点薪酬信息存在诸多问题。如:国内有一些咨询机构曾经过毕业生起薪数据,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方面的局限,起点薪酬调查的范围小、渠道窄、样本单一,往往只涉及部分地区和行业,不具有规模性和权威性,在全国范围内的指导意义不强,而且由市场的起薪信息大多以产品形式出现,客户使用需要付费,这种盈利性一方面限制了使用者范围,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另外,各机构间的统计口径不规范,信息缺少连续性和及时性,常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一定困难。
二是政府部门在毕业生起点薪酬信息服务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目前,我国各地区政府部门的工资指导价位中包含毕业生起点薪酬信息,但其中很多只提供了毕业生分职业的起点薪酬,缺少分行业、分专业和分学历等更全面的价位信息;各地区间起薪的口径不一致,缺少中央层面的统筹规范,地区间的信息缺乏衔接和联动,如对比2011年广州和北京两地的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发现,广州市公布的起薪信息涵盖了180多个职业类型,而北京市只涉及113个职业,而且未提供起薪平均数;还有很多地区仍未形成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政府在毕业生起点薪酬服务方面处于“缺位”状态。
三是全国毕业生起点薪酬调查体系的建立具有诸多应用价值。调查成果将有助于政府部门掌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信息,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有助于企业了解行业和地区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从而为企业制定招聘策略、薪酬策略甚至人才战略提供依据;将有助于各类毕业生了解市场薪酬信息,合理形成薪酬预期,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将有助于高校合理判断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科学设置招生计划、课程及提供就业指导等,提高人才培养效能;将有助于为广大家庭和教育投资机构提供价格信号,促进社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在毕业生起点薪酬公共服务方面有很多成熟的做法,如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定期的职业展望手册(Occupation Outlook Handbook)和工资数据库(BLS Wage Data)中都含有毕业生起薪信息。此外,美国大学雇主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每年都年度薪酬调查报告(Annual Salary Survey Report),报告主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起薪信息服务。日本厚生劳动省每年开展的基本工资结构调查(Basic Survey on Wage Structure)中,都包括起点薪酬分报告,该报告主要服务于企业和新毕业生(New Graduates),内容包括分性别、分专业、分地区、分职业、分行业和分企业规模的毕业生起点薪酬,数据对全社会免费开放使用。
针对当前我国各学历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可以尝试在国家劳动力成本统计和国家薪酬调查体系框架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牵头,通过调查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中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获取起点薪酬数据,同时组织有经济学、统计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背景的专业人士进行分析,撰写相关报告。
毕业生起点薪酬是政府提供基本信息服务的关键环节,建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完成毕业生起点薪酬报告的工作,在每年的第二季度部门新闻会中报告,或专门召开毕业生起点薪酬报告会,宣传起薪调查结果,形成年度、季度毕业生起薪定期机制。同时可以借鉴统计年鉴的形式,将毕业生起点薪酬作为薪酬发展报告、人才报告或者劳动力市场报告的一部分,或者单独形成报告出版发行。其中,对地区、学历和职业等公共信息可供社会网上免费查询,对涉及企业个性化的数据需求可提供收费定制报告。
关键词:薪酬管理 薪酬调查 薪酬工资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267-02
企业薪酬调查是由政府定期组织实施的以企业中不同职业劳动者工资报酬水平和不同行业企业人工成本状况为调查内容的抽样调查。它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薪酬调查中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薪酬调查的岗位与实际岗位存在差异。这个实际上牵扯到企业特征和职位匹配的问题,很多企业调查往往就是很简单地统计一下该岗位的薪酬水平,没有具体去考虑所调查岗位在职责方面的差异。其次是调查的薪酬信息不全。很多企业参与薪酬调查,为了更省钱,只是调查一下相关岗位的市场薪酬水平。企业不仅需要了解岗位的薪酬水平,而且还要了解具体的薪酬结构,包括福利信息、薪酬激励项目等。另外,调薪应该说是很多企业中的难点,但是又是必须进行的工作内容,这时候企业在进行薪酬调查的时候就不妨了解一些市场中相关企业的调薪幅度、时间、周期和方式等,只有全面地了解市场薪酬数据信息企业才能更好地进行自身的薪酬设计。最后是调查方式不合理。这种情况在大型企业一般很少见,但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较常见。
现以某企业为例论述此次薪酬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2016年6月某市开发区劳动局要求某企业上报企业薪酬调查系统中的薪酬两表。在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2016年此次企业调查的人数确定难:因合并重组等原因,某企业报地方上1000多人,报税务局700多人。企业决定此次收集范围人数200多人,用工形式为合同制用工和劳务派遣用工两种。其中合同制用工人数60多人,劳务派遣用工100多人,分布在20多个实体中上岗。调查中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统计局没给发通知)也统计在该企业中,此次按劳动局要求单位人数250人以内的可抽样调查50人,此次上报薪酬工资抽样调查人数53人,企业人工成本表由财务部提供。二是参加工作的时间确定难:有的工人反映在企业上班已好多年,但直到2013年才和劳务派遣公司签了合同。还有2014年和企业签了合同,但2015年企业才安排上班。最后决定以签合同的时间定为上班时间。以上两点同时反映出企业管理决策出现了困难。三是薪酬调查中发现绩效工资所占比例不规范,有的单位绩效工资发放过高,有的人员劳动报酬达不到最低工资(休息期间),工资中个人所得税问题,奖金发放的归类问题,工资发放中有的实体没有规范薪酬管理。如没有按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分项做表,加大了此次统计上报的难度。四是从事工资发放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时学习的素质差,给此次统计上报增大了难度。如工资表中不及时更新缴费基数、不按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工资发放,其它加班加点工资的归类、奖励绩效所占比例等问题都有待高水平专业性人才来解决。五是企业人工成本表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各实体财务上没有完全对应的分科目记账,大多实体没有快速提供薪酬工资统计的能力。企业应加强对会计、统计从业人员的实时培训,以便今后更快更好地提供薪酬工资统计资料。六是各科室内、各实体内部分工明确,但缺乏相互配合,部分单位在此次调查中还有扯皮现象。从完成任务上来说各实体虽都能及时上报,但工作效率不是太高,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有待提高。七是在不同的企业中岗位的职责和分工是不相同的,因此企业需要注重岗位之间的差异和匹配度,否则就是调查出来的薪酬数据也是不准确的。企业人工成本表和薪酬工资表如表1和表2(见第267页)。
此次调查报出时间为2016年7月,为了便于各单位上报,企业从2016年6月开始由专人收集薪酬调查资料以便及时上报劳动局。由于企业所涉及实体较多且所处地理位置分散(有的单位常年在野外),所以为了方便大家企业由专人建立了工作群和工作邮箱,这样各单位的联系便利起来。统计人员有时为了收集资料还要到野外一线去,企业中统计人员的这种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这里企业高管、中层管理、以及统计人员相互沟通协调的重要性显现出来,各单位统计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互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长期形成的工作经验以及应变能力,决定了他完成工作任务的成败。企业今后一定要重视培养员工的忠诚、敬业、积极、负责、效率、结果、沟通、团队、进取、低调、成本、感恩意识,以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希望企业今后多加重视人力管理的重要性,为企业招录有一定人力专业水平的员工和提升高层管理的人力专业知识以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6年企业薪酬调查培训手册[c].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6.5
[2] 做一名让领导很舍不得的员工[z].远达人力资源,2016(5)
(作者单位: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五地质队 山西晋中 030620)
一、 薪酬的作用及存在问题
薪酬是指员工通过劳动所获得的以工资、奖金和其他以金钱和实物形式支付的劳动报酬。据调查,有63.9%的人力资本流失是因为待遇过低,所以薪酬问题成为留住人才的重中之重。目前,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薪酬缺乏行业竞争性。合理的薪酬应该是“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具有公平性”。如果企业不对整体市场做调查,支付给员工的薪金低于同行平均水平,使其在对外上缺乏竞争性,由于人是具有趋利性的,人才流失就在所难免了。当企业的薪酬高于市场平均薪酬的15%时,这时,企业是比较具有竞争力的,而且不会给企业带来过于大的负担,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会低于这个薪酬水平。
2.收入趋于平均化,没有起到激励作用。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锅饭”现象较为普遍。岗位之间工资层级差别很小,奖金的发放也不能按照实际贡献的大小来考核,工资级别差异本身就很小,奖金也几乎是平均,因此,这样的工资体制根本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更有可能产生一些负效应。
3.薪酬体系不利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企业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的能力,又要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所以企业要想留住人才不单只是给予人才具有竞争性的薪酬,还要为员工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但现在很多企业的薪酬制度多数是简单地依据不同的行政级别或岗位来划分,而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二、做好薪酬管理的大体步骤
1.薪酬调查。薪酬调查是指企业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采集有关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支付状况的信息,并进行必要处理分析的过程。开展薪酬调查,不但有利于企业了解和掌握竞争对手的薪酬制度、薪酬结构、薪酬水平以及薪酬的支付情况,帮助企业及时调整自己的薪酬策略,还对企业实现效率、公平、合法的薪酬管理目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确定调查范围。①确定调查的对象。在选择薪酬调查的具体对象时,一定要坚持可比性的原则,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类企业可供调查时选择:第一类,同行业中同类型的其他企业。第二类,其他行业中有相近相似工作岗位的企业。第三类,与本企业雇佣同一类劳动力,可构成人力资源竞争对象的企业。第四类,在本地区同一劳动力市场招聘员工的企业。第五类,经营策略、信誉、报酬水平和工作环境均合乎一般标准的企业。②确定调查的岗位。③确定需要调查的薪酬信息。④确定调查的时间段。(2)选择调查方式。一般常用的调查方式有:企业之间的互相调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调查、采集社会公开信息以及调查问卷等形式。(3)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了提高统计分析的可信度,薪酬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一定要全面、真实。一般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趋中趋势分析法、离散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图标分须法。(4)提交薪酬调查分析报告。薪酬调查分析报告应该包括薪酬调查的组织实施情况分析、薪酬数据分析、政策分析、趋势分析、企业薪酬状况与市场状况对比分析以及薪酬水平或制度调整的建议。
2.工作岗位分类。(1)工作岗位分类的主要步骤:工作岗位分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具体步骤一般为:第一,岗位的横向分类,即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及特征,将它们划分为若干类别。第二,岗位的纵向分级,即根据每一个岗位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学识、技能、经验水平等因素,将它们归入一定的档次级别。第三,根据岗位分类的结果,制定各类岗位的岗位规范即岗位说明书,并以此作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依据。第四,建立企业岗位分类图表,说明企业各类岗位的分布及配置情况,为企业员工的分类管理提供依据。(2)岗位的横向分类所遵循的原则:第一,岗位分类的层次宜少不宜多。第二,直接生产人员岗位的分类应根据企业的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性质和特点来确定;管理人员岗位的分类应以他们的具体职能来划分。第三,大类、小类的数目多少与划分的粗细程度有关,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控制类别的数目来限制划分的粗细程度。
3.工资制度的设计和调整。工资制度中必须明确的内容有:工资分配政策、原则、工资支付方式、工资标准、工资结构、工资等级及级差、奖金、津贴、过渡办法、其他规定等。(1)企业工资制度的分类。①岗位工资制。②技能工资制。 ③绩效工资制。④特殊群体的工资。经营者年薪制是指以企业的一个经济核算年度,通常以一年为时间单位确定经营者的基本工资,并根据其年终经营成果确定其效益收入的一种工资制度。(2)企业工资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①工资水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企业一定时期内所有员工的平均工资。由企业的工资总额和员工的平均人数来决定,其计算公式是:工资水平=工资总额 / 企业平均人数。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有:市场因素、生活费用和物价水平、地域的影响、政府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自身特征以及企业决策层的工资态度。在设计企业的工资制度时,要全面考虑以上几个因素。②工资结构及其类型。工资结构是指员工工资的各构成项目及其各自所占的比例。工资结构的类型主要有:绩效工资制、岗位工资制、技能工资制、组合工资制。绩效工资制优点是激励效果好。缺点是使员工只重视眼前的利益,不重视长期发展。这种工资制度适合于工作任务饱满,有超负荷工作的必要,员工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绩效的企业。③工资等级。工资等级主要反映不同岗位之间在工资结构中的差别,它以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级的结果为依据来划分岗位等级,并使工资等级与岗位等级一一对应。同一工资等级中根据员工的能力、绩效等情况又划分为若干个档次。(3)企业工资制度设计的原则。设计企业的工资制度要遵循公平性、激励性、竞争性、经济性、合法性的原则。(4)企业工资制度的调整。工资调整,主要指工资标准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个体工资标准的调整,包括工资等级的调整、工资档次的调整;第二类是整体工资标准的调整;第三类是结合内部分配改革对工资结构的调整。从具体内容来看,工资调整可分为:工资定级性调整、物价性调整、工龄性调整、奖励性调整、效益性调整、考核性调整。
论文摘要: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薪酬管理制度与分配方案,成为每个中小企业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有一定参考价值。
引言
薪酬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应服务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发展战略,根据企业不同时段的生产经营目标,设计制定出科学的薪酬制度,通过薪酬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来调整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稳定员工队伍,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薪酬的决策和管理对于企业员工队伍建设,经营管理和保持竞争优势等影响极大。
一、中小企业加强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薪酬是一般劳动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于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影响很大。一个国家劳动者的总体薪酬水平也是反映该国总体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60%的部分体现为薪酬的形式。薪酬是雇员地位和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贫工的态度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薪酬管理既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常规工作,又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强有力工具。薪酬的决策和管理对于企业员工队伍建设、经营管理和保持竞争优势等影响极大。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是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社会压力,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如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缺乏薪酬管理理念,不重视薪酬管理。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合理、规范的薪酬体系;没有科学的工作分析、薪酬设计;也没有固定、完善的薪酬框架,随意性很大。
薪酬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和工作过程,通过服务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发展战略,根据企业不同时段的生产经营目标。设计制定一套适用的薪酬制度,采用有效的措施,协调薪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薪酬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对调整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维系和稳定员工队伍,不断地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薪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经营和管理目标。但是一些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的过程中,薪酬管理理念相当滞后,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知识就薪酬论薪酬,没有考虑从如何发挥薪酬的功能和作用,或只对于生产相关方面具有投资热情,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很不情愿,认识不到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关系。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仍旧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欠缺现代薪酬管理方法与技术,薪酬制度很不规范,薪酬弹性较差。员工的工资标准约定俗成或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员工的各种工资性项目的核算缺乏明确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员工无法通过薪酬制度来了解自己的收入状况。另外薪酬结构中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员工的工资水平等级较少,工资体系中与员工绩效或企业效益挂钩的项目较少,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较小,员工的工资起伏小等现象,薪酬自然就没有起到激励作用。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管理者们面对瞬息万变复杂市场,如果采用创业初期方式方法来划分员工绩效等级,随意发放员工薪酬显然已不合时宜,急需专业人才为其提供系统的现代薪酬设计方案。
薪酬与绩效挂钩是制定科学合理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薪酬制度要有效发挥其激励作用就必须建立在公平基础上。有些中小企业工资的分配主要向工龄,学历,职称,行政级别等。而没有以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对组织的贡献以及外部市场等位综合依据的工作评价。这种制度看上去似乎很公平,但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员工工作岗位的差异性及对实现企业目标贡献大小的区别,影。赓}l薪酬的内在公平性。薪酬与工作绩效的关联度太低,实际上是对工作价值的否定,其结果只能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掺入很多主观因素进去,导致员工极不满意。
一个企业所支付的薪酬水平高低无疑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劳动力的能力强弱。薪酬调查时了解市场工资水平的手段,即调查本地区,本行业,尤其是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后,为企业制定和调整薪酬福利政策提供有效依据。它是解决企业薪酬对外竞争性和公平性问题的途径之一。很多中小企业只是粗略地考察市场总体薪酬水平,薪酬设计并未考虑市场的竞争性。经营者对员工的薪酬水平依据个人的主管判断,经常随意变动,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方案时往往只重视外在薪酬,不够重视员工的内在薪酬,有的甚至完全忽略。外在薪酬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被看成是对员工付出劳动的回报。而内在薪酬则是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包括工作保障,身份标志,挑战性工作,晋升,成绩的认可,培训机会等。
三、中小企业薪酬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特殊历史条件决定其有更多的家族式管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构成。一般是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单个业主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身,形成了家族制的企业治理结构,不重视企业制度建设,缺乏对决策层的有效约束机制,企业内外的大小事务都由企业主一人当家作主,这在创业初期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当企业走上了发展之路,规模逐渐扩大时,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便会诱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管理上,都必须从家族以外引进外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否则难以应付局面。但是,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
2.薪酬管理理念滞后。
不少中小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员工薪酬水平提高却心有不甘。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薪酬管理理念相当滞后。一些管理者认识不到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而这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3.现代薪酬管理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
在企业创业阶段,那时企业初创,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事必躬亲、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掌握每个员工的思想动态,划分员工绩效等级,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管理者们要管理、监督成倍的员工,面对瞬息万变、难以琢磨的复杂市场,加上他们平日事物缠身及对管理培训的偏见,自身素质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无奈,急需专业人士为其出谋划策,提供系统的现代薪酬设计方案。 四、提高中小企业薪酬管理水平的对策
1.使薪酬成为公司战略实现的杠杆
企业的战略会随着它服务市场的变化发生相应的调整。在制定战略时,企业要考虑到自己的企业性质、发展方向、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是什么,决定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反映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怎样有助于企业等。此时的薪酬战略应考虑:需要如何做才能吸引和保留企业所需要的员工队伍,通过什么样的薪酬组合建立员工的责任感,传达企业战略。也就是说薪酬体系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应思考怎样以薪酬战略去支撑企业发展战略。
2.引入工作评价环节
首先,通过工作分析完善工作描述。中小企业一般缺乏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此工作分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一是向外部咨询公司求助,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咨询公司,这些公司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完成工作分析,但是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二是可以购买职位说明书范例,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完成工作分析。
中小企业编制的职位说明书应明确职责和关键工作任务,但不需要非常完美。在描述任职者所应具备的任职资格时,要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某一职位能招到的人员也就是大专毕业生,就不要设定为本科。同时要尽可能理清、规范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对各项工作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工作的复杂程度等付薪要素进行测评,准确衡量各项工作的价值来确定付薪标准,以保证员工薪酬水平的内部公平性。
3以市场调查为薪酬设计的主要环节
薪酬调查是企业通过搜集信息来判断其他企业所支付的薪酬状况这样一个系统过程,这种信息能够向实施调查的企业提供市场上的各种相关企业向员工支付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等方面的信息。这样,实施调查的企业就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来确定自己当前的薪酬水平相对于竞争对手在既定劳动力市场上的位置,从而根据自己的战略调整自己的薪酬水平甚至薪酬结构。
薪酬信息的获取渠道有两种:一是无偿信息的获取,如政府提供的企业平均工资和劳动力市场的职位价格,或社会团体提供的劳动力市场职位价格;二是有偿信息的获取,如通过咨询公司。或企业自己做调查〔与其他企业互换薪酬信息、委托中介组织进行薪酬调查、通过电话访谈、互联网和邮寄问卷等)。
中小企业通过市场调查来确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政策,但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要提供最高的薪酬来吸引人才。由于重要程度不同的职位,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不一样的,企业应合理分配有限的人工成本,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对于重要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可以将薪酬水平定位于市场水平之上;对于一般工作岗位的人员,由于人数多,替代成本低,则薪酬水平可与市场平均水平相近或略低,以保证企业有能力支付给重要岗位人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水平。
4.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创新的重要方面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纯粹的货币激励作用可能存在一种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因此需要采用货币激励和非货币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法,通过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来达到提供更大激励的目的。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指出激励因素则是对员工的满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只有足够的激励因素才能让员工满意,从而激励绩效的产生,激励因素主要是一些内在报酬,包括成就、认可、晋升、工作责任等等。
5.使薪酬与绩效有更紧密的联系
企业绩效评估具有影响企业组织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为人事决策提供指标,有助于员工管理等重要意义。它既是保障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序运转,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目标的手段,又是促进员工个人发展的重要措施。绩效评估是一项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有利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双赢工作。对企业而言,通过绩效评估既可实现企业对员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又可通过双向沟通找出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管理缺陷,从而有效地确定企业管理改进的方向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行为。对员工而言,通过绩效评估可以提升员工工作能力,推动员工职业生涯重新规划,促进员工个人事业的全面发展。只有企业与员工对绩效评估目的的双赢性有了深刻认识,才能有效地避免评估工作中的偏误,增强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6.适度提高薪酬管理的透明度
使用透明薪酬制度,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的薪酬制度,没有必要隐瞒,薪酬高的人自有其高的道理,薪酬低的人自有其不足之处,欢迎所有员工监督薪酬的公正性。如果对自己的薪酬不满意,可以提出意见。透明化实际上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基础上的。具体做法主要有:尽可能采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职务评价,使之容易理解;文件详细向员工说明薪酬的制定过程;设立员工信箱,随时解答员工在薪酬方面的疑问,处理员工投诉。
【关键词】统计调查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 抽样调查 统计方案
1 统计调查的涵义
“统计”一词是由英语statistics翻译过来的,一般包含统计学、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三种涵义。而“调查”中的“调”,具有计算、算度的意思;“查”,是指查究、查核、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考察和计算的工作过程。
2 统计调查的方式
统计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按调查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其中普查和统计报表制度属于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3 统计调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力资源作为创造企业财富的重要部分,更加是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
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管理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不管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在市场营销方面,市场外部竞争者的销售情况,是营销部门决定销售价格以及销售方式等问题的决定性依据。而企业某一时期内销售人员的销售情况则是下一时期销售人员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应当将环境因素纳入进来,明确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统计调查的方法有多种,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调查单位本身的特点,在操作过程中也随之变化。因此,不同的统计调查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3.1 统计调查是收集人力资源信息的重要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要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所进行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方法包括统计调查。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要在系统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设计调查方案时应注意保证其实用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某些重大、复杂的调查课题,往往需要设计出几套不同的调查方案,以便随着调查现场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调查方案。
3.2 统计调查是职位分析的主要内容
职位分析的过程中,统计调查的设计和调查实施阶段是最重要的,要求设计有针对性,一般从工作执行者本人、管理监督者、顾客和分析专家等渠道来获得职位信息。
在搜集完与职位相关的信息之后,就要进入下一阶段,即统计分析。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整理资料、审查资料和分析资料。只有如实地反映出职位目前需要人员的技能和能力要求,才能够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发现职位设置或职责分配上的问题,从而招募到与此职位匹配的人员。
职位分析的方法分为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由于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因此要将有关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保证搜集的信息准确、全面,为信息分析以及职位说明书的编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统计调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保障
在人力资源规划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统计调查企业的内部环境,统计调查的具体工作主要是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准备阶段实施。主要是要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潜力等进行“盘点”,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学历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资料。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现状,人力资源规划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3.4 统计调查确保人员招聘甄选的有效性
为了使招聘甄选的方式有信度、效度、普遍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经过大量的统计调查来确定。
在大多数企业人员招聘和甄选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就是对应聘者进行测试,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测试,只有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才能为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而测验的信度要通过统计调查不同人员的回答,才能确保应聘者对测验回答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样,测验的效度也要通过统计调查以往通过测试被录用的人员,在其岗位的表现来确定测试是否选择了适合的人选来从事某个职位。
此外,在选择招聘的渠道与方式时,也会根据企业竞争者或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而随之调整。同时,企业内部环境以及员工的需求也是需要统计并纳入决策的重要因素。
3.5 统计调查是员工培训与开发的依据
设计培训计划的第一步是培训需求分析即确定人力资源现有表现与期望目标的差距。需求分析需要对涉及组织、工作和人员三个层面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这三个层面是逐一分析的,只有上一层分析结果是需要培训的才进入下一层的分析,最后确定培训方案。
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关键事件法、绩效分析法和经验预计法等。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用非全面调查法。
此外,培训评估也是依靠统计调查进行的。为了确保培训实施的效果,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是必要的。评估过程中,统计培训后的人力资源绩效与培训前相比较,对此次培训进行有效的绩效反馈。
3.6 统计调查是绩效考核的重要前提
通过统计员工的绩效,参考其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统计分析后的绩效情况可以为企业绩效管理的改善提供资料,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和有效性,使绩效管理真正帮助管理者改善管理水平,使员工提高绩效能力及企业获得理想的绩效水平。
绩效会因时间、空间、工作任务的工作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多维性与动态性,这也就决定了在统计调查了员工绩效的前提下,考核应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
3.7 统计调查确保薪酬水平的合理性
薪酬水平主要由企业内部公平性和市场外部竞争性决定了。为了体现内部公平性原理,薪酬制度的设计就必须进行工作分析,这要求对员工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使某一工作内容具有普遍性,即从事这一类工作的人员都有同等水平的薪酬。
薪酬制度的设计同时也要考虑组织的薪酬水平与其他组织相比,是否具有竞争力,即薪酬制度设计的外部竞争性原理。对市场薪酬水平有准确的了解就依赖于薪酬调查,即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薪酬水平有个总体的把握。薪酬调查是企业通过收集信息来判断其他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的过程。实施调查的企业就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来确定自己当前的薪酬水平,相对于竞争对手在既定劳动力市场上的位置,从而根据自己的战略在未来调整自己的薪酬水平甚至薪酬结构。
4 结语
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说,应站在统计调查的基石上,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真实情况,认识其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通过统计调查,确保科学决策,有效管理企业和发展企业。
参考文献
[1]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徐国祥,刘汉良,孙允午,朱建中.《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 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美)Raymond A.Noe. 《Fundamenta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石金涛.《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统计调查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 抽样调查 统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C8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统计调查的涵义
“统计”一词是由英语statistics翻译过来的,一般包含统计学、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三种涵义。而“调查”中的“调”,具有计算、算度的意思;“查”,是指查究、查核、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考察和计算的工作过程。
2 统计调查的方式
统计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按调查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其中普查和统计报表制度属于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3 统计调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力资源作为创造企业财富的重要部分,更加是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
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管理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不管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在市场营销方面,市场外部竞争者的销售情况,是营销部门决定销售价格以及销售方式等问题的决定性依据。而企业某一时期内销售人员的销售情况则是下一时期销售人员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应当将环境因素纳入进来,明确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统计调查的方法有多种,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调查单位本身的特点,在操作过程中也随之变化。因此,不同的统计调查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3.1 统计调查是收集人力资源信息的重要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要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所进行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方法包括统计调查。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要在系统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设计调查方案时应注意保证其实用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某些重大、复杂的调查课题,往往需要设计出几套不同的调查方案,以便随着调查现场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调查方案。
3.2 统计调查是职位分析的主要内容
职位分析的过程中,统计调查的设计和调查实施阶段是最重要的,要求设计有针对性,一般从工作执行者本人、管理监督者、顾客和分析专家等渠道来获得职位信息。
在搜集完与职位相关的信息之后,就要进入下一阶段,即统计分析。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整理资料、审查资料和分析资料。只有如实地反映出职位目前需要人员的技能和能力要求,才能够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发现职位设置或职责分配上的问题,从而招募到与此职位匹配的人员。
职位分析的方法分为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由于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因此要将有关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保证搜集的信息准确、全面,为信息分析以及职位说明书的编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统计调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保障
在人力资源规划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统计调查企业的内部环境,统计调查的具体工作主要是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准备阶段实施。主要是要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潜力等进行“盘点”,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学历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资料。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现状,人力资源规划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3.4 统计调查确保人员招聘甄选的有效性
为了使招聘甄选的方式有信度、效度、普遍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经过大量的统计调查来确定。
在大多数企业人员招聘和甄选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就是对应聘者进行测试,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测试,只有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才能为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而测验的信度要通过统计调查不同人员的回答,才能确保应聘者对测验回答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样,测验的效度也要通过统计调查以往通过测试被录用的人员,在其岗位的表现来确定测试是否选择了适合的人选来从事某个职位。
此外,在选择招聘的渠道与方式时,也会根据企业竞争者或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而随之调整。同时,企业内部环境以及员工的需求也是需要统计并纳入决策的重要因素。
3.5 统计调查是员工培训与开发的依据
设计培训计划的第一步是培训需求分析即确定人力资源现有表现与期望目标的差距。需求分析需要对涉及组织、工作和人员三个层面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这三个层面是逐一分析的,只有上一层分析结果是需要培训的才进入下一层的分析,最后确定培训方案。
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关键事件法、绩效分析法和经验预计法等。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用非全面调查法。
此外,培训评估也是依靠统计调查进行的。为了确保培训实施的效果,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是必要的。评估过程中,统计培训后的人力资源绩效与培训前相比较,对此次培训进行有效的绩效反馈。
3.6 统计调查是绩效考核的重要前提
通过统计员工的绩效,参考其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统计分析后的绩效情况可以为企业绩效管理的改善提供资料,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和有效性,使绩效管理真正帮助管理者改善管理水平,使员工提高绩效能力及企业获得理想的绩效水平。
绩效会因时间、空间、工作任务的工作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多维性与动态性,这也就决定了在统计调查了员工绩效的前提下,考核应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
3.7 统计调查确保薪酬水平的合理性
薪酬水平主要由企业内部公平性和市场外部竞争性决定了。为了体现内部公平性原理,薪酬制度的设计就必须进行工作分析,这要求对员工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使某一工作内容具有普遍性,即从事这一类工作的人员都有同等水平的薪酬。
薪酬制度的设计同时也要考虑组织的薪酬水平与其他组织相比,是否具有竞争力,即薪酬制度设计的外部竞争性原理。对市场薪酬水平有准确的了解就依赖于薪酬调查,即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薪酬水平有个总体的把握。薪酬调查是企业通过收集信息来判断其他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的过程。实施调查的企业就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来确定自己当前的薪酬水平,相对于竞争对手在既定劳动力市场上的位置,从而根据自己的战略在未来调整自己的薪酬水平甚至薪酬结构。
4 结语
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说,应站在统计调查的基石上,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真实情况,认识其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通过统计调查,确保科学决策,有效管理企业和发展企业。
参考文献
[1]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徐国祥,刘汉良,孙允午,朱建中.《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 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职务工资制外部均衡性
一、引言
职务工资制,是首先对职务本身的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估,然后根据这种评估的结果赋予担任这一职务的从业人员与其职务价值相当的工资的这样一种工资制度。
职务工资制的最大特点在于,担任什么样的工作就给付什么样的工资,因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劳动的质与量,贯彻同工同酬的原则。职务工资制要求对职务必须有严密的客观的分析,并且在对每一职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分级,称为职务等级(有时略称为“职级”)的划分。
由于职务工资制是以升级提薪为基本原则的,在采用职务工资制时,会抑制企业内容人员的配置和职务安排。由于职务与工资直接挂钩,容易造成职工的高职务取向,出现能上不能下、办事效率低和推诿扯皮的现象。职务工资是以职务为媒介所确定的个别工资,因而职务工资制的实施基础是对各职位进行职位分析并进行重要性测评,在工资的计算方法上,是把人员工资与职位的测评点值(薪点)进行线性挂钩。它只考虑岗位内部价值(成正比),假定一个职务的点数是300,另一个是600,那后者的工资是前者的两倍。但是,这种算法仅仅考虑了内部均衡性,而忽视了职务工资水平还很大程度受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事实。也就是说,职务的工资水平不单受内部价值比率影响,更主要地受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二、外部均衡性对薪酬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管理者来说,在考虑薪酬目标时,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内部,外部,个体均衡三者保持独立,并争取都能实现,管理层是否能做到这一点会对员工产生很大的影响。
外部均衡性,它要求一个公司给予员工的薪酬与该行业的市场普遍价格相比,具备合理的可比性。众所周知,医生的工资比律师高,软件工程师的工资比行政秘书高,这种差异反映了各岗位市场供求的差异。如果一个公司的工资水平总是低于外部市场普遍水平,那么它对人才就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而高于市场普遍水平的公司也会发现自己已失去了一个竞争优势,他们不得不抬高产品价格,否则利润就会降低。
外部均衡性对薪酬的影响有以下几种:
1.地区及行业差异
企业所在地区和所属行业的不同对企业的薪酬水平影响很大、企业在制定薪酬标准时应根据行业特点及本地区的消费水平来决定。一般经济发达地区的薪酬水平比经济落后的地区高,处于行业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薪酬水平比处于衰退期的时候高。
2.地区生活指数
不同地区的生活指数不同, 企业在确定员工的基本薪酬时应参照当地的生活指数,一般生活指数高的地区,其薪酬水平相对也较高。
3.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价格(工资)受供求关系影响,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失衡时,劳动力价格也会偏离其本身的价值,一般供大于求时,劳动力价格(工资)会下降,供低于求时,劳动力价格(工资)会上升。
4.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直接影响着薪酬水平,在社会经济环境较好时,通常员工的薪酬水平相对也较高。
5.现行工资率
国家对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规定了相应的工资率,这些工资率是决定员工薪酬水平的关键因素。
6.与薪酬相关的法律法规
与薪酬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最低工资制度、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以及强制性劳动保险的种类及交缴费用的水平,通常这些制度及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薪酬水平。
7.劳动力价格水平
通常劳动力价格水平越高的地区,薪酬水平也越高,劳动力价格水平低的地区,薪酬水平也较低。
薪酬水平对员工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企业的发展需要优秀人才,而人才的获得需要支付高薪,这是新经济时代的基本规则, 简单的低薪酬水平并不能为企业降低成本, 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在充分分考虑公司内部的承受力和薪酬水平在整个大环境中的地位,为员工确定并提供合理的薪酬水平,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三、将外部均衡性融入职务工资制的设计与实现措施
为确保企业薪酬的竞争能力,为薪酬理念和薪酬系统的制订提供依据,采取将外部均衡性融入职务工资制设计的有效手段是必要的, 其中对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行业的薪酬水平、地区的薪酬水平进行必要的调查是不可或缺的。
1.在开展薪酬调查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以下事项
(1)薪酬调查的区域:公司(分公司)所在的城市区域、员工主要的来源区域。
(2)选择被调查的公司:同行业中同一类型的其他企业、其他行业中相似工作的企业、雇用同一类工人、可构成竞争的企业、工作环境、竞争政策、薪酬与信誉均合乎一般标准的企业,与本企业距离较近,在同一劳动力市场上招用员工的企业。
(3)涉及的岗位。由于获得一个组织中全部工作的资料往往难以办到,所以通常只调查一些基准岗位,基准岗位是一个行业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工作,可以反映整个薪酬水平。
2.在进行薪酬调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参加调查的公司应来自同一行业,行业的规模和公司的规模也非常重要。
(2)对于薪酬水平较低的职务,调查应限于本地区。
(3)薪酬水平较高的公司不如薪酬水平较低的公司重要。
(4)薪酬调查要了解参加公司的薪酬政策,而非简单比较薪酬水平。
3.对用作薪酬对比的岗位,在选择时应要求
(1)该岗位必须能够代表其所属的工作职系,不同级别的岗位都应包含。
(2)该岗位必须是大部分参加工作调查的企业都有的。
(3)该岗位必须是相对稳定的。
(4)该岗位必须有详细的描述和界定。
4.常用的薪酬调查的方式
(1)通过和其他公司管理者非正式的交流获得薪酬信息。
(2)由行业内某家公司发起的薪酬调查信息。
(3)通过报纸、杂志来收集薪酬信息。
(4)委托专门的薪酬调查组织或机构收集薪酬信息。
5.薪酬调查数据分析方法
在反映市场薪酬福利信息时,可使用10%分位值、25%分位值、中位值、75%分位值、90%分位值和平均值六个参数。
(1)分位值公式:
公式中,mp为分位值,当p分别取0.1、0.25、0.50、0.75、0.90时,m0.10、m0.25、m0.50、m0.75、m0.90即为10%分位值、25%分位值、中位值、75%分位值、90%分位值;n为样本点个数;X(n)为样本的顺序统计量。设X1、X2……Xn为n个样本, 将X1、X2……Xn将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X(1)
(2)平均值公式:
对于I=1,2,…,n, n个样本点X1,X2,…,Xn的平均值为:
四、讨论与建议
在使用薪酬报告来调整组织内部薪酬结构和薪酬数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市场定位
10%分位至90%分位分别代表了市场薪酬水平由低到高的排列情况,也代表了组织在选定这些分位点时使自身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力由低到高的排列情况。组织需要根据自身人力资源战略确定公司希望加以对比的市场薪酬水平。
2.职位匹配
仔细比较组织内部职位与市场基准职位的职位描述,如果有约70%的内容是相似的,即可以认为达成了较好的匹配。
3.对比分析
在完成市场定位和职位匹配后,可以将本组织实际薪酬水平与市场水平比较,从而发现与期望达到的市场水平的差距。
4.职务工资表的具体设计模式
建议组织将某个岗位的薪酬水平设计为一段区间,即使用范围型职务工资表。这种设计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为组织利用薪酬工具进行人才的吸引、保留和激励,以及为控制薪酬成本提供更大的灵活度。范围型职务工资表是在同一职务等级上,根据一个标准职务工资额,在其上下再设几级,以根据个人的职务完成能力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职务工资制有较强的适应性。范围型职务工资表的设计,从相邻职级的工资关系来看,又可分为下述四种类型:
A.间隔型。职等与职等之间的工资率没有重复的情形,且上职等最低职务工资高地下一职等的最高职务工资。
B.衔接型。其上一职等的最低工资率与下一职等的最高工资率是相同的,呈现出一种相连接的形状。
C.重叠型。上一职等的下边某一部分的工资额与下一职等上边某一部分的工资额发生重叠的职务工资表的形式。
D.直上型。 每一职等的工资所能达到的最高工资幅度都是相同的,相邻职等的工资重叠幅度相当大。
5.薪酬调整
对于薪酬水平落在职务工资表区间范围之外的岗位,作为建议可采用以下方法对其薪酬水平进行调整:
A.薪酬水平小于区间最小值:对于该类岗位,为保持组织在该岗位的薪酬水平上的竞争力,一般应将该岗位的在岗人员的薪酬水平提升到区间最小值或以上。若考虑提升薪酬所产生的成本问题,可以使用分阶段提高薪酬水平的方法,对于组织希望重点加以保留的优秀核心员工,应当尽快提升其薪酬水平,否则将可能产生人才的流失。
B.薪酬水平大于区间最大值:对于该类岗位,可以考虑以较小的幅度提升在岗者的薪酬水平。对于那些薪酬处于较高水平而又具有很好工作绩效的员工,可以考虑将其晋升到较高的职位上去。
参考文献:
[1]文跃然刘昕:现代管理制度程序方法范例全集---工资管理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成华:薪酬的最佳方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王晔李洁:浅析企业如何有效激励员工[J]. 北方经济, 2008,(14)
一、进行薪酬调查方式:
企业之间的相互调查;通过招聘获得薪酬数据;通过专业的机构进行薪酬调查;采集社会的公开信息;发放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薪酬信息的调查。二、设计薪酬方案
在薪酬设计时,首先要进行薪酬调研;确定薪酬设计的目的和策略;岗位序列划分和价值评估;薪酬体系设计:薪酬体系文件包含两类,一是薪酬制度性文件,二是本次调薪的说明文件。
(来源:文章屋网 )
建立和应用一个具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不仅可以为企业吸引一大批人才,而且能够有效留住和激励企业现有的有用人才,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但是,从当前我国众多企业的薪酬制度与薪酬体系的总体情况来看,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企业现有的薪酬制度,明晰薪酬战略,在企业支付能力范围内调整和完善薪酬体系,增加薪酬的激励性,设计和建立一套完善的、具有竞争力、激励性的薪酬体系[1-5]。本文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探讨现代企业构建激励型薪酬体系需要考虑的问题,阐述构建激励性薪酬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1 构建激励型薪酬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
激励型薪酬体系是指企业从激励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薪酬管理评价手段,为了激发和鼓励个体或团队采取组织所期望的态度和行为,以达到薪酬对组织战略的支持功效和实现组织目标而设计的一整套奖酬体系。构建激励型薪酬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1 薪酬需具备竞争优势
企业薪酬的高低是影响了人才去留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一般来说,较高的报酬多伴随着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离职率,只有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才能使员工更加珍惜工作、为企业多做出贡献。反之缺乏竞争优势薪酬,不仅不能有效地留住人才,甚至可能使企业陷入人才不停流失与不断招工的恶性漩涡。
1.2 薪酬制度需兼顾内部公平
公平、合理是维护企业内部薪酬制度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如果企业内部薪酬的不公平、不合理,小范围内会使得员工之间的公平感缺失,心理失衡度增加,对企业的抱怨等负面情绪会蔓延;大范围内不仅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绩效,甚至可能是使得企业中工作的权利与责任分配失衡,影响员工的忠诚度与责任感。
1.3 薪酬体系需基于工作绩效
一个具有竞争优势、具备公平合理的结构薪酬体系,在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后,不仅能够有效地对进行企业优胜劣汰,激励优秀员工,淘汰较差的员工,更能让大家能够竭尽所能为公司工作。此外,基于工作绩效的薪酬体系,有效完善了以往定岗定责薪酬制度的缺陷,个人除了完成自我工作岗位要求,还能够根据企业与自身的优势进行能力的培养与技能的提高,更大地发挥员工的能动性作用,更好的为企业和自身谋求更好的发展。
1.4 充分考虑特殊人才的作用
发展型企业会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和长远战略规划引进一些特殊人才,进行必要的技术和战略储备。但是,在人才引进初期往往不能直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制定激励型薪酬体系时需要根据企业战略规划,针对此类人才制定特殊的激励性薪酬体系。
2 构建激励型薪酬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企业构建激励型薪酬体系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和流程:
2.1 薪酬调查
薪酬调查是进行激励型薪酬体系设计的前提基础和和重要环节。通过进行实事求是的薪酬调查,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薪酬激励的对外竞争力与对内公平的难题,而且使薪酬设计更加科学有效。一般来说,薪酬调查要做到“知己知彼”,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调查。
2.1.1 企业薪酬现状调查
基于企业薪酬水平的“三个公平”原则与标准,通过科学的问卷设计和有效的问卷调查,结合企业薪酬体系的现状,深入分析和总结现有薪酬体系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缺陷,以及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制约因素。
2.1.2 薪酬水平调查
通过广泛地调查或者求助于其他社会有效途径,了解和收集同行业、同地区同职位的薪资薪酬数据和基本状况,并通过分析其增长状况、长期激励措施以及未来薪酬走势等获取相关信息。
2.1.3 薪酬影响因素调查
除了了解企业自身、同行业薪酬状况外,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还必须深入调查和综合考虑薪酬的外部影响因素,如:行业发展趋势、人才供应状况等;同时还需要考虑企业的内部影响因素,如: 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招聘难度等等。
通过进行上述几个方面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把握和熟悉同行业、企业内部和员工的薪酬基本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高于同行业的薪酬水平,从而体现企业薪酬的激励性。
2.2 薪酬设计
激励型薪酬体系设计包含:基本薪设计、绩效调薪的设计、奖金体系的设计和福利体系的设计。
2.2.1 基本薪设计
以职位为基础的基本薪设计,必须建立在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的基础上,需要结合上述的薪酬调查情况,经过综合权衡后确定企业自身的基本薪。激励性薪酬的基本薪设计需要确定公司的竞争性薪酬政策,这种竞争性的薪酬政策必须是市场领先型。基本薪设计目前主要有职级薪酬制和宽带薪酬制两种,尽管它们各有优劣,但都从不同角度极大激励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体现了激励性薪酬的特点。
2.2.2 绩效调薪
根据激励型薪酬体系设计的要求,在制定基本薪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入与员工自身工作业绩和表现相关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的调整,这样就能够根据员工的业绩对工资进行动态的调整,依据业绩好坏、能力高低进行有效区别和公平分配,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激励性薪酬的特点。当然现实生活中,除了绩效调薪外,还有年度调薪。不管是绩效调薪还是年度调薪都要征求员工的意见,只要符合员工的意愿,才有所谓的激励力,最终才能真正体现激励性薪酬的特点。
2.2.3 奖金体系的设计
奖金是激励性薪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是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浮动,是一种可变薪酬。奖金根据其支付基础的不同可以分为组织奖励、团队奖励和个人奖励。其中,组织奖励以组织的整体业绩为依据来确定奖金发放的一种方式,团队奖励则是根据组织、团队或者部门的业绩来进行奖金分配决策的一种方式,而最终的个人奖励,主要是根据员工个人的工作业绩来作为其奖级发放的依据。不管是哪种奖金,在发放的过程中都要透明公正,和员工进行大量的沟通,征求所有员工的意见,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实施企业的奖金计划。这种奖金体系不仅仅要让员工感觉到公正,同样也应该起到激励员工绩效的目的,最终真正体现激励性薪酬的特点。
2.2.4 福利体系设计
在企业提供给员工的整个激励性薪酬中,福利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福利和员工的职位、级别、年资、绩效等等很多因素联系在一起,以此作为一种用来奖励企业的核心员工和优秀员工的方式,要求员工通过努力工作来挣得福利报酬,可以说,它是一种基于业绩和能力的动态福利计划,员工必须通过自身持续努力工作才能获得,这也体现了其激励功能。
2.3 薪酬沟通
构建激励型薪酬体系过程中,必须重视薪酬沟通这一环节。原因在于激励性薪酬在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可能削弱员工的工作动力。要控制好这一问题的尺度,不仅要求合理设计薪酬体系,更重要的是企业应该在薪酬体系实施过程中充分和员工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以便形成最终方案。及时沟通并渗透员工想法和做法的薪酬方案,一定能够反映员工的意愿,最终对员工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
企业进行有效的薪酬沟通需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确定薪酬方案的目标。第二、从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那里收集必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到他们对薪酬方案的看法和理解,包括他们对薪酬方案的态度。第三、在既定目标的框架下开发一个沟通策略。第四、选择沟通媒介。第五、开发、实施正式沟通会议。
2.4 激励性薪酬方案的反馈和调整
在激励型薪酬体系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关键员工的沟通。激励性方案和其它方案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激励性。这种激励性不仅要体现在最终的薪酬结果上,而且要体现在精神激励方面。精神激励最好的表现方式无外乎职位和级别,为每一个员工标上薪酬等级,让所有员工知道并公示。让员工知道自己的薪酬等级和同事的薪酬等级,了解自己的不足,确立自己的奋斗方向。
建立好的激励型薪酬体系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在经历过程中广泛的沟通和结果上的透明化处理后,就是要对前面的薪酬方案听取员工的意见,收取反馈意见。通过不断的反馈,不断地调整,形成企业比较成熟的激励型薪酬体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必须在现有薪酬体系上进行调整和完善,充分考虑和体现具备竞争优势的薪酬、公平合理的内部薪酬制度、基于工作绩效的薪酬体系、具有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的作用,从薪酬调查、薪酬设计、薪酬沟通以及激励性薪酬方案的反馈和调整等几个重要环节着手,设计和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型薪酬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7.
[2]徐斌.激励性薪酬福利设计与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闰大海.薪酬管理与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