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12: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教育途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等学校的所有的管理岗位包括后勤部门都与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教学管理直接相关的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的教职员工,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岗敬业的态度、热情周到的服务、耐心细致的咨询,会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爱校如家的情怀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相反,倦怠的工作作风和焦躁的工作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为此,要强化学校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各部门的德育渗透功能,强化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明确自身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德育工作者,牢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宗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严谨的敬业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二、春雨谈心活动是高校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新环境的不适应、授课方式的改变、人际交往不适、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新目标的缺失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迷茫,都会给同学们带来或多或少的思想变化。尤其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一般性心理问题和因为竞争压力所产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多。但所有问题的产生,一定会有其主客观原因。解决这些问题,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其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春雨谈心”活动。春雨谈心运用了心理学的谈话技巧,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帮助他们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探讨解决问题和改变现状的方案。通过开展耐心细致的春雨谈心,针对个性问题具体分析、细心疏导,将积极健康的认知方法传授给他们,挖掘其自身的潜能,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功能。实践表明,高校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春雨谈心活动是解决学生学业、人际交往、就业择业、情绪情感等多方困惑和问题的最基本而有效的手段。
三、有效的载体建设,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德育的渗透性教育方式,注定要通过依附一定的载体方可实现。高校的德育渗透工作要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创新性地根据德育教育目标设计、策划相关主题活动或教育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到熏陶和感染,并内化到自身的行为之中。这是一项细致、复杂、艰巨且永无止境的工程,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们创新思维、精心设计、共同努力。
(一)大学文化的德育渗透功能
大学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因素。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指校园中主导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校风、学风、作风等。“入则增长知识和才干,出则服务祖国和社会”“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哈佛大学看重的是培养的学生是否有为国家服务的品德。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既体现了所有大学都应该具有的一般精神,同时体现了自身理工科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既体现了大学的一般精神,又很好地体现了重点培养教师的特殊性。这些校园文化一旦被师生认可并形成共识,便会对他们的行为和理想起到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体现出一定的规范作用,从而成为学校师生的认知和行为标准。同时它又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只是在学校期间,甚至于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活动对德育渗透的潜移默化影响
高校校园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针对性地、有计划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活动之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术类型的报告或讲座,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创新潜能和求知欲望;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创造等科技类创新活动,会培养学生们缜密的思维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各类参与性体育活动,增强了大学生的体能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征文、影评、作品欣赏等活动,培养了大学生文学修养并陶冶了情操;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拓展知识体系;社会调查、各类参观等实践类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人生阅历,还能够促使他们走出校园,亲身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尚;志愿服务类活动,是学生们的自主行动,没有任何报酬且具有一定的利他性,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提供了很好的体验平台,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近几年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例如:各类文体赛事、三进社区、敬老院、儿童村等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在奉献中收获快乐,促进良好的道德形成。
(三)重视环境的隐性德育渗透功能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1中学体育教学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必须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与实践性,尤其是以室外为主的体育教学,在宽阔的开放空间下中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态度、动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生往往缺乏注意力、意志、自觉性和纪律性等,其心理活动与体育德育教育不符合,没有将身体活动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效地结合,在思想品德锻炼的过程中的缺乏明确的过程磨炼,出现疲劳、疼痛时使得中学生怕苦、怕累等的问题暴露出来,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在体育教学实施德育教育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交往,学习氛围有待加强。
1.1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
体育教学方法成千上万,其教学效果与影响也不同,根据调查中学体育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说服法、讲解法、榜样法、奖惩法等为主,对改变学生思想状态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方法简单、单一枯燥,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动性,“教师中心论”思想根深蒂固,单纯说教为主的德育教育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过于突出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能动性和参与性不足,在体育教学中成为了被动体,大大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落实体育德育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1.2德育教育重视不足
一方面,是学校对体育德育教育的重视不足,不合理的体育教师评价机制导致体育德育教学内容不全面、不具体,强调学生体育成绩与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方式忽略了体育教师的德育工作素质,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德育工作质量,甚至部分体育教师受体质教育思想的影响,关注和强调中学生在体质、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没有落实好德育教育的方案和德育要求,造成了体育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本身存在着问题,体育技能训练的重视使得体育教师和学生无法摆正心态,如果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科学制订体育德育教育方案,这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极其不利,在真正实施德育教育中使得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足。
1.3体育观念与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不明确。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深究其原因与体育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体育教学都没有受到重视,轻视体育教学的行为、观念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对于中学体育教师来说,大学工作量相对来说太大,还需要负责一些比如课间操等一些体育课外的工作,缺乏机会出去交流,很难从根本上创新教学活动。再者,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非常单一,没有和终身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忽略了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没有将能力和习惯培养放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锻炼身体的方法,导致中学生缺乏相应的健身知识技能,整体的体育教学情境和氛围与学生体育运动的真正需要不符合,大大降低了学生体育课运动的乐趣和满足。
1.4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不合理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主体性发挥为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学生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不合理,学生的人格与个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1)体育教学手段没有创新,与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不符合,教师过于干涉学生的体育运动,不仅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设计也忽略了学生的特点,甚至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取“一刀切”,没有进行有效的因材施教,而是对所有年级所有学生进行统一要求,学生的个性需求与运动结合不足。(2)统一的无差异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得教学改革与实际情况还存在着差距,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个体基础运动水平的差异把握不足,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表现,对于他们的努力程度、课堂表现和进步一无所知,不仅导致评价体系缺乏激励性,也不是一场公平的检验。
2中学体育教学实施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思考
2.1体育教师的德育教育观念
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自己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为德育教育的实施创造坚实的基础。当教师具有宽厚的心灵,与学生保持平等、民主的沟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将良好的心理形态在教学活动中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萌发出善良、崇高的情感,这是提高德育教育效果的基础和保证。
2.2尊重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望强烈,在参与体育比赛时都有好胜心,这些都是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尊重并且理解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且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2.3让教学环境陶冶学生品德
环境对于学生具有很强的熏陶作用,课堂教学环境的建设十分重要。自然环境中的严寒、酷暑、风水日晒都是对学生意志和品质的考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可以保持运动的热情,并且积极地克服不良环境,投入到体育运动中,这对于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品格都有重要的作用。
2.4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中涉及到很多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的变化渗透德育教育。比如田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不懈、保持克服困难的毅力,才能完成运动,这个过程就是锻炼学生思想意志的过程。比如球类等集体运动,需要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队友之间主动沟通协调,通过集体的力量取胜,这些都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再如队形队列教学,这时需要的不仅是集体主义精神,更要遵守纪律、听从统一的命令,个人行为的变化就可能对整个队列造成影响,所以学生在参与此类运动时,必须要听从指挥,消除个人主义。
2.5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大多在户外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游戏、比赛等,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且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珍.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运动,2013(16).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转贴于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管理;途径
目前的中职德育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职德育教育管理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想要在中职德育教育管理之中实现社会价值,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就需要针对其有效途径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将针这些问题,在探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在理论的层面上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性的开展。
一、中职院校在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其工作往往流于表面,不能够真正地落实到位。因为中职院校在其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侧重于实用性,但是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会存在一定的教育偏差。另外,如果从学生本身的特性角度上进行探究,许多中职学生存在不文明的行为。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往往较为松散,所以学生处于复杂的网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基础之上,收到了较多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是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缺点。其次,中职院校没有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没有认识到中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目前中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如何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是所有中职院校必须进行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1.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
德育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部分,能够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所以中职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德育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对于学生未来的成才与发展有指导作用。从宏观角度上看,中职院校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也是顺应教育的改革要求,积极培养符合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的先进性人才,所以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完善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另外,学生也应该重视德育,认真进行德育学习,只有从内心认识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与健全的人格。
2.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想要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就需要从德育环境与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德育环境。因为德育环境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很大,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思想文化熏陶。中职学校要对其环境进行优化与管理,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德育环境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文明等方式实现。此外,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想要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就需要规章制度的完善,才能够提升其相应的执行能力。给予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明确的管理标准与管理准则,不仅仅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在德育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教育
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其他教学有所不同,有的时候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培养的过程之中,要尽量实现个性化教育。这里的个性化教育并不是指不同标准的道德准则,因为道德准则是一致的,不一样的是对不同学生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对症下药。所以在德育进行之中,要尽量做到个性化教育,基于对于不同学生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自身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榜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4.丰富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也不仅仅是理论层面上的教育活动,同时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职院校需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校内可以举办相应的竞赛活动,在校外学校也可以组织拜访养老院、做社区义工等多种活动,以此加强德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并且促进其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目前中职德育教育也在随着教学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依然在理论体系、实际操作等方面存在着障碍。中职学校需要在认识到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同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树立正确观念、加强工作规范性、实现个性化教育以及丰富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的开展,提升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文林.关于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提高的有效途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4(18):105.
[2]丁海青.中职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86-87.
[3]王志超.和谐社会建设下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笔者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师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准确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二是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地、率真地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首先,幼儿时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它是人类最早产生道德意识、形成道德规范的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前习俗道德水平,即道德受外部控制,其心理与行为的可塑性强,容易受外界影响。要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正需要对这一时期的幼儿进行多方位的有效指导,强化其道德规范与文明行为的形成。
其次,德育教育还能加快幼儿社会化发展。有效的德育教育能令幼儿萌发爱的情感、学会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在不同的活动中习得各种社会规范。
最后,德育教育还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包括活泼开朗的性格、自信心、独立性、主动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个性品质。这些良好的品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环境中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幼儿行为意识
1、物的环境,促使行为意识形成。幼儿园环境对德育教育的渗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意识。因此,教育者可以突破传统的以美化为重的幼儿园环境设计观念,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规律,在环境中添加隐性的德育教育理念,给予幼儿一个既美观又有意义幼儿园环境。
2、人的环境,影响行为意识发展。在幼儿园中,教师与同伴是构成人的环境的因素。首先,教师的行为习惯对幼儿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养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幼儿人格的引导者,学习的直接楷模。教师应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行。其次,重视幼儿同伴间的榜样作用。
(二)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德育教育,促进幼儿习惯的养成
“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教育者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比如,推行礼貌用语,关注生活细节,这些都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集体规则。对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遇见老师主动问候,垃圾落地主动拾起;对于中班幼儿,则激励他们能有关心他人的情感,乐意帮助身边的朋友;要求大班幼儿,能遵守集体生活规则,有集体意识与初步的责任意识。通过生活中各种琐碎小事、值日生制度、升旗仪式等,帮助幼儿形成礼貌守纪、热爱劳动、团结友爱的行为习惯。
(三)在集体教学与游戏中整合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1、集体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集体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教育者进行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开展与德育相融合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1)主题背景下的幼儿德育教育。品德的形成是由认识、情感、意识和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一规律,从幼儿的情感着手,首先让幼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产生相应的情感,然后再要求幼儿付诸相应的道德行为。(2)园本课程下的幼儿德育教育我园开展的《幼儿园多彩表演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致力于研究多彩表演的组织与实施,着重研发有利于幼儿多元发展的课程活动。其中,幼儿德育教育更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专题性的幼儿德育教育。每月开展一次德育教育活动,有助于保持幼儿积极的良好道德品质,摈弃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专题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可结合节日、班级近期情况、时事新闻等具体需要进行开展。
2、户外活动与自主游戏中的德育教育
幼儿德育教育同样贯穿在户外活动与自主游戏中。如中大班的各项团体竞技性游戏,能形象地令幼儿体验到一种团结协作的力量,知道合作才能胜利,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而中班幼儿自身体育技能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稍有挑战的活动容易退却,如不会拍球,此时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语言或肢体上的帮助,鼓励其勇敢尝试自己还不会的体育活动,从而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向前的个性品质。自主游戏中,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还可以开设玩具分享区,组织幼儿进行相互交换玩具的小活动,使之体验到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逐步令他们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四)在社会活动中结合德育教育,良好品质实践于行
1、结合时事的社会活动。如,借上海世游会的契机,教师组织大班幼儿成立了世游文明宣传小队,走进社区,向社区的人们宣传世游会的知识、文明礼仪宣传等一系列的活动,用良好的行为感染社区居民。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形成了关注社会的意识,养成了爱环境、爱家乡的优秀品质。
2、结合节日的社会活动。植树节,组织幼儿成立环境护绿小卫士队,进行拔草、浇水、护绿等一系列的活动,共同维护社区的环境,激发幼儿爱社区、爱绿化的情感。重阳节,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向社区老人表演精心编排的节目。通过向老人表演节目、传达祝福等活动,幼儿体验到爱的情感,并初步了解到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在家园共育中加重德育教育,强化幼儿的行为品质
幼儿园定期通过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进课堂、家长开放日、开设家长讲座、发放家教指导简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幼儿德育教育理念,转变家长观念,争取家长的通力合作,做到家园一致的教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帮助幼儿建立乐观、自信、独立、诚实、守信的健康人格。如某期家教指导简报中就提出《正确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从分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原因分析、剖析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宣传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到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做法,建议家长放心放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强其自身的独立性。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幼儿园 154211
[摘要]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
关键词 ]幼儿;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教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但很多人片面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即是让幼儿学读、写、画、唱、跳等等,忽视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事实上,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且并不尽善尽美,幼儿期又是可塑性很强的时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
1、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日活动有机渗透,提高实效我们认准“将德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的途径,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如:每周一各班老师带幼儿参加升国旗仪式,大家面向国旗,行注目礼,高唱国歌,随后由老师作国旗下的讲话,让幼儿在升旗仪式中受到爱国教育;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要懂得问好,离园时懂得与老师和同伴说“再见!”,人家给你东西或帮助你时,要学会说“谢谢!”,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幼儿在平时交往中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又如: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吃饭不依赖老师喂,饭后要漱口及用自己的小毛巾擦嘴巴,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叠被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良好的习惯慢慢养成了。另外在游戏时,要求幼儿不争抢积木玩具,不争抢角色,学会合作及分享,游戏后要求幼儿帮老师把场地收拾整理好、把玩具放回原处等,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失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我们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同时贯彻“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力求使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
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只有坚持一贯的要求,不断地在神经系统中逐渐形成深刻的印记,才能成为定型,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使幼儿终身受益。
2、在不同领域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领域教学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利用领域教学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并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如给幼儿讲《诚实的列宁》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拔萝卜》的故事,说明了大家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听故事时,幼儿会全神贯注的,此时是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积极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从而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
3、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在“三八”节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爱奶奶、爱妈妈、爱阿姨教育,以及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教师节对幼儿进行尊师教育,“五一”节爱劳动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争做老师、妈妈的好帮手;“十一”国庆节爱祖国活动,我给孩子们讲了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为祖国妈妈争光的小故事,使幼儿懂得了祖国妈妈和小朋友一样有生日,爱祖国就象爱妈妈一样。通过各个节日活动无一不在孩子心中掀起爱的波澜。
4、在参观游览中进行德育教育
带幼儿外出参观名胜古迹,组织幼儿观赏家乡的秀丽山河,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我们利用春秋游组织幼儿到凤凰山公园、荔枝公园、古谯楼名胜古迹等参观游览,告诉幼儿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到处乱扔果皮纸屑及乱大小便,爱护花草树木等;带幼儿到步行街参观摄影展,从照片中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这些活动都给幼儿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难以忘怀,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5、在家园共育中进行德育教育
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配合。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迁就,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幼儿都以“我”为中心。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从而变得任性、骄蛮、无礼、自私、冷漠。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是因为他们觉得分享就是使他们失去所得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家园园地》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在培养幼儿爱劳动方面,家长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事事为幼儿代办,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变得事事依赖他人。建议家长可以利用过生日等机会,让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图书、食物,让他体验与别人一起玩的快乐。在家里,父母要教育孩子给家人分东西应先分给爷爷奶奶,再分给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孩子自己的,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好品质。
6、发挥榜样作用
以点带面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同伴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园中,幼儿间交往最多,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同伴的亲身体验,使幼儿自我发展。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礼貌教育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在无压抑的游戏环境中进行。如创造性游戏中让幼儿去尝试如何礼貌待客。通过评比竞赛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幼儿不断进步,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断强化行为习惯。例如:在班中我们设置了小动物摘果子的比赛墙面。根据幼儿运用礼貌用语次数的多少为小动物增加果子数量,从而评选出文明之星。
结语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的品德教育更离不开幼儿园和教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就是渗透,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家庭教育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关键。总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
参考文献
[1]刘利.现代幼儿园德育教学方法之我见[J].内江科技,2010(06).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有效途径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他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所以,体育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面,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一、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和特点进行教育
体育教材的内容很广泛,而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方针。如通过理论课中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史、奥运会、名人与体育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奋斗;进行队列练习时,突出遵守纪律,严肃认真,步调一致的教育;通过各种球类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田径项目着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二、寓情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的心理交流。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这时,德育教育的内容才能在学生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自觉地被接受,并被转化为学生自身迫切的要求。德育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在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育
根据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益。如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应主要阐述动作技术的要点和难点,讲清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面面俱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又如,同样是体操队列、队形教材,采用“兵营”式和“观摩、汇报、评比”式的两种组织教学形式,后者符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又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竞赛能够激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荣誉及集体荣誉给其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又能使失败者具备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
四、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如在体育课堂上,课前整队集合,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具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其潜移默化地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
在同一活动中,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有的学生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怕困难,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青少年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特征,热情地激发,耐心地引导,使其个人英雄主义行为逐步朝着集体主义精神升华和内化。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国学校体育,1996,(2).
[2]陈秀华.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五性”.中国学校体育,1998,(2).
艺术院校学生德育教育途径探析
摘要:艺术院校的学生是一个具有特性的、容易受外界感染的群体,公德意识淡薄、道德修养缺失。德育的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缺乏时代感、忽视人的需要等。针对以上的问题,应实施有效的德育工作途径,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艺术院校 德育 有效性
作者简介:胡滨:女,1966――,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德育教育、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