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科融合课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1 09:12: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科融合课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科融合课堂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课堂;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60-01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等特点,上网已逐渐成为各年龄段的人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企业发展,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新的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日渐显现,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融合的背景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迅速成为网络热词。这是“互联网+”概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现身,也是第一次被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将为互联网与包括医疗、教育、物流、金融等在内的传统行业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我国的“互联网+”时代已正式到来。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呢?中国教育也正式进入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虽然教育依然以育人为本,但“育何种人”“育人方式与媒介”却早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如何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日渐融合也为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相融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融合,就是将技术的元素与课程的元素、教的元素与学的元素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再分开。当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运用了互联网,必定会用到信息技术,这时信息技术将变成学科课程里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成为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那么,在使用了技术元素后我们的课堂效果是否就会变得更好?还是使用了信息技术后我们的课堂方式就发生了改变?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我们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讲授的上课方式,而应该主动去选择更加灵动的方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相融合应注重教学结构流程的重构与再造,这也意味着,在营造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后,我们便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例如现在很受推崇的翻转课堂、慕课、生本课堂等,这些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小组互动讨论的场景,使我们的课型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教学结构通常理论层面提出较多,而实际操作较少,现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即将变为现实。

由于不同学科能够使用的软件并不相同,那么在进行学科教W的时候,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就应该了解适合自己学科的软件有哪些。除PPT、思维导图这一类通识性软件,如打谱软件、全民K歌等就属于音乐教学专属软件,再如语文教学中会有语音软件用于指导课文朗诵,数学教学中会有几何画板软件,这些学科教学工具是“互联网+”时代为学科教学带来的专属福利。对这些学科工具的充分利用可以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很好的整合,改变传统教学结构,从而形成新的结构。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各学科课堂教学 融合要点 改进方法

1.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型课堂的优势

1.1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数据库越来越完善,人类所需要资料电子文档越来越数字化,网络资源变成了丰富的广阔的宝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合或加入新的知识以新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将会带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全新天地,彻底改变索然无味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全新课堂。

与传统的教案备课相比,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突破了备课内容只来自课本知识的局限性,为新型课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检索简便、资源丰富的数据。例如在高中化学的酚类教学中,教科书只有关于酚类基本结构及其性质的介绍,对于酚类基在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结构及具体生产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介绍,并且这些知识通过传统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具体的印象。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酚类的运用过程可用多媒体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者影像直接面向学生,让学生最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主观能动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架构者,起着帮助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是归根结底学习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就很难学到知识。

而通过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生动、最直观地给学生带来知识的享受,同时可以设计趣味活动,例如高中英语教学,可以举办听歌填词活动,网络英语周刊中也不时会有这样的听力题目,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我爱记英文歌词”的对歌训练,一个人唱一段,下一个人接下一段,这个环节一般在学习一段新内容就办一次。

1.3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施最有效的对教育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能增加课堂内容的这一项优势,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多方位地对学生学习、老师授课产生刺激,能最大限度地为工作、学习带来新的体验。而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有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若仅仅靠老师讲课,只能在某种限度上满足听觉所带来的认知,而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刺激,满足这一条件需要整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信息技术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把每个单元所包含的课文补充、练习题、测试题、演示和实验,进行有机整理,可以设立不同的难度等级,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充分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2.高中信息技术设计与各科课堂融合的要点与改进方法

2.1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

局限于学校经费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设立多媒体教室,在基于多媒体课堂的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切实设计教学内容。

在初期进行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很多老师容易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黑板板书搬上了多媒体的荧幕,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变,这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依托于网络资源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把一些教学重点深刻化、清晰化,并且提供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丰富完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从本质上就没有脱离原来的教学背景。例如多媒体的功能包括影视听三项主要内容,在化学实验课题的教学中,可以录制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标准的规范思路来进行实验课的操作,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成功率。

2.2建立学校内部的网络资源数据库

基于C/S结构(基于Client/Server)或是基于B/S结构(基于Brower/Server)可以建立起学校自己内部的数据库处理,要求每个授课老师都建立自己的独特用户,将校园网中的课件库、试题库、资料库等作为每位老师的贡献资源指标,老师通过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所获得的贡献值来获得分享他人教学成果的资格,这样既丰富了数据库资源的内容,又加强了校园内部老师之间的工作交流,还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量,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

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内部资源评选活动,将对数据库做出巨大贡献者或者是分享新型并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心得或方法者,即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发老师对工作的创作热情,增强友好交流的工作氛围。

3.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各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必将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老师不讲学生就学不到新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一个知识架构的设定者和参与者,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还必须学会自己主动构建知识储备体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博昌.课程整合的多向度解析[J].教育探索,2005.

第3篇

1.电子导学案助物理课堂教学高效

作为奋战在教育技术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们会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把苦读书变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而教育被定义为知识传输的时代已经过去。我县这几年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信息化强力推进,一大批教师课堂上使用PPT非常普及,多媒体给课堂带来很多好处,但同样出现了的问题。原来老师在课堂上面讲课,满黑板抄板书,学生在下面抄听课笔记,学生的听课几乎是左耳进,右耳出,中间留住一点点;现在上课不用板书了,改用PPT,教学内容30秒一屏,学习内容在眼前一晃就过去了,学生也来不及抄了,物理实验也改用动画和仿真。课堂的密度是增加了,但是学生的思维弱化了。教师变成了一个课件放映员,师生均沦为技术的奴隶。我们通过研究认为解决技术对人的奴役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人和精神的融合,创造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在教育领域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革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组织体系。物理教学逻辑性强,探究问题多,我们就从原点出发,细分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目标,建设学习小组,恰当使用媒体,把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探索出电子导学案的高效课堂模式。按学(独学、对学、群学)、展(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班级展示)、点(点评、点拨)、练(对标练习)教学环节组织自主、探究、协作的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从出示学习目标、实施学习目标到检测学习目标三个模块用FFT做成课堂教学导学案(我们称电子导学案)。利用电子白板交互的优势,把课堂实验、归纳总结,数据采集,图表形成清晰展现,使物理课堂教学做到点点清,堂堂清。

2.恰当使用媒体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助物理课堂高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被迫、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动机,并非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为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除了要在教学内容上挖掘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教育信息显示的多样化(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新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无疑会诱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3.利用信息技术强化物理实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大量事实及实验进行分析、归纳而得来的,而这又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认识为依托。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传统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及一些学生分组实验,因器材、环境等影响往往会出现做而不灵,灵而不显的尴尬的局面。有了多媒体手段后又出现了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实验”。一些原本可以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和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被称为是“现代技术的运用”。现在多媒体教学非常盛行,虚拟实验、网络实验、用课件来代替实验,甚至就用虚拟的实验室代替了学生分组实验。不可否认,虚拟实验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突出重点,突出原理,突出细节,不用学生测量就能得出数据,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对学生的学习有利,但它毕竟是虚拟的,理想化程度过高,给学生以不真实的感觉。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们把虚拟实验与物理实验教学的融合,不仅靠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听觉器官接受新知和信息,也要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虚拟实验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构一个发挥创造潜力的教与学环境,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如果利用仿真实验(便有利于学生很好地认识物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先熟悉实验的原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再动手做实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学习领域,改变学习方式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网络化浪潮在冲击着各行各业的同时,也在冲击和考验着教育界。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让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服务,这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具有融合一系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能力,切实达到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目的。

1 对信息技术融合特点的认识

信息技术具有的网络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网络。信息技术呈现的形式多样化,它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出现于网络,给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网络上查阅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与人互动,人与机器互动,都能跨越时空,自由进行。信息化的学习,必然为学习主体提供了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权利,学习者可以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摄取所需的资源。

信息技术可以和所有学科进行融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里以语文、英语两门语言学科为例,语文、英语学科都是基础学科,是日常生活的交际工具。它们的教学内容,无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实践活动,都承担着传承文化、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等重任。语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二者和信息技术融合的优势,决定了信息技术为二者提供最全面、最优质服务的可能。

2 对信息技术融合模式的探索

现代的学生很难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你用“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激励他们学习,他们会反驳说,那样的学习根本没有效率;你用“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求他们,他们会不以为然,网络上什么都有,何必装腔作势去吃苦呢?所以,承担着教育他们重任的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想方设法把信息技术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在学科的融合中,感受快乐,洋溢个性。具体探索如下:

(1)信息技术与阅读课的融合。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知识的横向、纵向结合。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以利用网络提供资源给学生作参考,也可以下载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并及时评价。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有益的书目,让学生在网上阅读,并写成读书笔记。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辅助教学。目前,各种软件所提供的文字资源、视频资料以及与之配套的音频,都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全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例如,教授《鹤群》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再现“鹤群翔空”、“鹰鹤大战”、“救助伤鹤”等动态画面。这样,在生动、具体的信息技术感染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昂,很快就能够对课文进行理解和消化。其实,不管是哪科教师,只要网络提供的资源经过查正、筛选,都可以成为他们助学和促学的最佳辅助资源。

(3)利用信息技术,师生互动交流。现在,各种信息教育都通过建立网上分布式资源库,来向学生提供系统的超文本和超媒体学习资源。各科教师都可以利用博客来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交流。在博客里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评论,这样,学生在家里、在异地或是假期里都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地和教师随时交流。

(4)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远程教育,使各科教学得到极大的扩展延伸。当把学生带到集体教室,进行音频、视频、画面等远程教育讲析时,学生精神大振。这样,通过这种网络手段,学生很有兴趣地获取了信息,学会了与人交流、合作,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3 对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信息技术就是为了运用。对于教师来说,学了信息技术不仅要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而且还要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就要自觉地将其运用到学习之中,但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更不能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关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

英语听力教学是很重要的,但学生学起来感觉很难。在听力训练中,可以活用多媒体,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例如,教学“What are you doing?”现在进行时态时,先教学歌曲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然后让学生看图听歌,歌中动词需用现在进行时态,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读写完歌词。在此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语言交流,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看电影片段,分角色表演对白;或创设情境剧,让学生编排剧情;或开展第二课,讲英语故事等,尽力营造氛围,让学生开口说英语,轻松、愉快地进行语言交流。

至于读和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这一特点,选取适合适量的短文、歌曲、笑话等,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题材,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英语文化素养。

第5篇

一、融古诗词于数学教学之中——万紫千红总是春。

数学课堂常给学生的印象大多是枯燥,乏味,抽象,不像物理的实验生动,不像语文的意境深远,不像英语的互动活泼,满堂的A、B、C、D、加、减、乘、除,如何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的运用一些古诗词,会使学生耳目一新,课堂变得别有一番风味,学生学得津津乐道,并学而后思、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颇有裨益。

1、借诗巧记

有时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一些古诗词、典故等,可以巧妙、快速地识记一些枯燥生涩的公式和数字。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融洽师生感情。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利用谐音的古诗记住圆周率∏的小数点后30位数字的:从前,有一个爱喝酒的私塾先生,为了有空溜出去喝酒,就常常留一些刁难人的题目让学生做。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数学概念和公式形象化、生动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记忆,也给数学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魅力。

2、以诗巧导

根据数学课堂所要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衔接语文学科蕴含的课程资源,巧妙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巧妙借用高鼎的《春居》巧设疑问,学生头脑中生动鲜活的形象再次被激活,学习气氛极其浓烈。“儿童散学归来早,母亲叫我帮种桃。一棵苹果一株桃。果园周长四千米,间隔五米全栽到。挥汗如雨心欣慰,却想各自有多少?”刚看到首句,学生大概想到古诗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已发出会心的微笑,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想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这是数学学习中的植树问题,考虑到这是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类型题,课堂气氛既积极热烈而又轻松活泼,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寓诗讲解

在讲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两从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正是由于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才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当然,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拓展数学课堂,使学生耳目一新,突破数学课堂的单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4、用诗激励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时,也可以用诗词来激励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操作。

二、融成语故事于数学教学之中——真情实境扣心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适当的成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理解程度更深刻,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更优化。

【例1】二年级下学期的《认识方向》一课时,教材通过先复习上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这样学生认识的方向达到了八个。教师提示道:“在我们语文课当中有一个成语叫‘四面八方’,在语文上的解释是四周。那你知道这个成语在数学上的解释吗?”学生们一下子兴趣来了,又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意识到“八方”就是指: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但“四面”呢?“谁记得在一年级时我们先学习了哪四个面?”马上就有学生想到是:前、后、左、右四个面。教师小结道:“数学是与语文有着紧密联系的吧?今天我们已经把四面八方学完了,你能够理解为什么语文上把‘四面八方’解释为四周了吧?”学生纷纷点头。

三、数学与童话故事的有效沟通——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学科的兴趣。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恰当的在教学中创设童话故事,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引入:从前,在美丽的东海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路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同事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门,你们会帮他选一选吗?这样导入,引人入胜。因为故事,通话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让他们参与其中进行思索、探究,“打破沙锅问到底”。把传说故事融合在数学之中,学生在故事的交流中也就接触了数学,感知数学的存在,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数学原来不那么单调、枯燥,语文的优美的故事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数学与儿歌成语的完美结合——童趣盎然意正浓。

第6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多元;数学;新课程;教师;建构;文化;融合

前言

数学是形式化的,因此新课程要求从感性认知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感性的理解、理性的认知,对数学知识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看,笔者认为,初中数学中“形式化的结果”依旧比较常见,而“非形式化的数学”往往能使学生理解、记忆,但却破坏了数学的规律和本质.依照以往的传统,我们不能说初中数学中的“形式化”完全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北师大张英伯等教授曾极有见地地提出“淡化形式”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用意很明确:淡化(对初中生而言)不等同于否定,只是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程度的形式化来教学.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怎样突破这种形式化的呢?即如何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程的传授进行多元融合呢?笔者认为应该有三方面的注重:

(1)对课堂而言,教材例题――例题变式――数学文化;

(2)对学生而言,感性认知――理性证明――思维聚合;

(3)对教师而言,创新设计――情感目标――总结反思.

将上述三方面进行融合,体现了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数学美的熏陶.

融合

案例1 (变式教学中的多元融合,人教版习题)

例题 工厂要在厂区内划一块面积是100 m 2的矩形花圃,现在不知道如何实施,请问你能帮助试试吗?设这个矩形的相邻两边的长分别为x(m)和y(m).

(2)请说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x>0)

变式提升

变式1:如果这个矩形的周长为100米,该如何设计?

(1)写出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y=50-x)

(2)请说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0

变式2:如果用长为100米的篱笆去围一个一面靠墙的矩形花圃,又该如何设计呢?

(1)写出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y=100-2x或y=50-0.5x)

(2)请说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0

多元融合?摇 变式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特有产物,近年来因为新课程变革有所忽略,但其多年来一直对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公式运用、定理理解等起着举一反三的重要作用.笔者所说的教师、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融合,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多元融合的实施,因此笔者认为变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武器”. 通过变式教学,学生理解了问题的内在和延伸,了解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强了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形式化数学的掌握,有助于其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认知.

案例2?摇 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内容简介?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应用. 此外,笔者还努力培养学生更深层次地从理性角度建立不等观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感知:

(1)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价值;

(2)感受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3)了解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

(4)建立不等观念进而培养意识.

过程简介

(1)创设情境

自然层面案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人文层面案例:两个身高测量值均为198 cm的人,他们身高是否真的完全一样呢?

历史层面案例: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使用杠杆原理,并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出了一些简单机械,把它们用在生活实践中.

【设计意图】 从不同层面感受不等关系,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并了解“相等是相对的、不等是绝对的”.

(2)两个问题(教材例题1和例题2)

(3)课堂评价

练习1:(选自教材)

练习2:(自编)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某球迷协会准备花15 000元购买羽毛球门票、乒乓球门票、篮球门票总计36张,该协会票务需求如下:羽毛球门票与乒乓球门票数之和不多于篮球门票数.现已知羽毛球门票每张600元,乒乓球门票每张400元,篮球门票每张300元.请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此实例中的不等关系表示出来,不必解答.

【设计意图】 让学生动手参与、亲身体会,并适时检查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不等关系的能力.

(4)文化渗透

(经典案例)华师大张奠宙:平和饭店测电阻.

正如清代学者袁枚所说:“学如箭镞,才如弓弩,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解这样的不等式不难,难的是在“看不见数学”的地方发现数学,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 这样的拓展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触动.

【设计意图】 用经典的案例提示学生:方程不难解,不等式不难证,难的是在看不见数学的地方发现数学、在实际问题中发现不等关系的眼光,提示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

(5)课堂小结

①学会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②掌握不等式性质及简单的证明;

③教师补充:在生活中挖掘数学元素,用数学的眼光感受生活.

贾岛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 整堂课以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结束,目的是唤醒学生像追寻“严师”一样不断进山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探求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欣赏数学的真善美.

多元融合?摇 本课是笔者公开展示的一节课,期间将教师对不等关系的理解,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多元融合达到极为紧密的地步,通过这些探究(既来源课本又高于课本),使整堂课兴趣盎然. 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从知识技能上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背景,通过具体情境建立不等观念,并能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即体验数学中的生活.

(2)从情感目标上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量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通过对富有生活化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顽强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感受数学的应用性,体会数学的真善美,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欣赏数学并思考背后的人文情景.

思考

上述两个案例,是笔者亲身的一些体验.笔者始终认为:初中数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尤其在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形态多行化的今天,我们教师也要多读点课外书,以扩充自己的知识,把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教授得丰富而圆满,既带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也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还能将数学美进行有机渗透. 这些方方面面的多元融合,正是一个教师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1)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应围绕生活中的数学展开,应以情境问题开始,以生活问题结束,始终坚持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设计原则. 笔者采用“感性认知”“理性证明”“思维提升”三步走,让学生思维呈现螺旋式上升.

第7篇

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能力,知识便成了死水枯木。课堂改革归根结底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无论各个学科均已摒弃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走入了课堂改革的大潮中去。这里将地理教学中几种课堂模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地理新课教学中的"情景"引入模式

现在由于专业地理教师的缺乏,长期以来,不少初中的地理均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认。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会听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沿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譬如:一种是"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另一种是"翻页法"。即:"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教材第*页*节……"。这样不但将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而且还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了看书划线的枯燥无味的文字教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学习一些新教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识图来代替翻"书"。实际上,无论是哪一学科,行之有效的"引入"课堂的新方法均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讲授"世界人种"这一课时,就采用设置悬念法。问同学们:"今天美国总统是谁?"同学们都抢答说:"奥巴马"。教师又问:"奥巴马是什么人种"?同学回答:"黑色人种"。接着设问:"黑色人种的故乡在哪个洲"。同学们回答:"在非洲"。接着教师又问:"那奥巴马怎么当了美国总统了呢"?同学们都无言以对,你看我,我看你。都面带渴望的表情想知道答案,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了起来。然后教师就把"罪恶的三角贸易"的历史知识给大家讲了一遍,同学们都明白了。实际上,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也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2.课堂教学中不可获缺的兴趣教学模式

兴趣,是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兴奋剂。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具有乐趣"。因此,教师要想熟练地驾驭课堂,就必须把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及教育性有机地结合并运用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根据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强烈,思维活跃、敏捷,求知欲望旺盛,但自我管控能力较差的特点,只要把学习与兴趣联系在一起,就很容易提高课堂效率。就这一点,下面要谈一下拙略的看法:像地理这种非检测科目,如果老师一味按课标要求来传授知识,"满堂灌",结果是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稀里糊涂。刚开始讲课可能还能听一阵子,估计到课堂的后半时间就没有几个学生能听下去了。一堂好的课,绝对不会是风平浪静的,应该是跌宕起伏的。应该让学生在听课时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师生互动、碰撞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寻求知识的艰辛,又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功的成就感。如:在学习南北地理差异时,可以把班级学生分组,展开竞赛活动,学生会因为团体荣誉而倍加努力。在进行辩论环节时,代表南北方的各个小组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讲各自的家乡自然条件如何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特别浓厚。

3.课堂授课中巧用主体式教学模式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理念。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巨大的宝库、其潜在的智能是惊人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其主体作用。

第8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育课堂教学

一、生命教育概述

生命教育起源于美国,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并实践其生命教育的理想。他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大教室,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而非单一的教授他们知识和各种求职技能。

随后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针对本国的现实需求,就青少年药物滥用、暴力、健康教育、健康的生活方式、自杀、校园安全等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生命教育,在全球掀起生命教育的热潮。我国港台地区于90年代也相继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开张形式、内容和途径也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2010年,生命教育正式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后续全国各地高校、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生命教育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本文,比较趋向于上海学者的定义,即:生命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本文研究生命教育的内容大概框架如下:

二、体育课程概述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集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其中综合性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这些内容与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不谋而合,也更加突出了体育课程在实践生命教育上的优越性。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学生自杀、他杀等漠视生命的案件不断攀升;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在各种地震、泥石流等突发自然灾害中逝去的生命更是我们心中的痛以吸烟、酗酒、校园暴力、沉迷网络等现象都威胁着孩子们的生命健康成长。这种种现象,都彰显了我们教育本身生命教育的缺失。不仅仅是学生本身对生命本质的回归的渴望,更是我们教育育人本质的回归。2004年末以辽宁省为代表,各地学校开始探索、实践生命教育,目前生命教育已走入各个学科课堂,体育课程也不例外。目前生命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辅以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竞赛及校园体育文化,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四、融合生命教育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

1、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师生的态度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和各种教学策略的实践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教师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教师们都非常赞赏生命教育的理念,也在学校自己的生命教育理念下陆续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中,广渠门中学的校领导高度重视生命教育,提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理念”,用教师健康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学生的生命状态,让这种教育理念根植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中。此后众多教师,认真看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将爱带进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正确看待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体罚。经该校学情中心反馈得知,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倍增,出勤率几乎为零,对教师的评价极高。

在191份有效问卷调查中: 57.6%的学生了解和很了解了生命教育,4.7 %的同学不了解生命教育,剩下37.7%的同学持一般的态度;虽然在生命教育上的认知度有待提高,但是74.3%的同学支持或非常支持在体育课中开展生命教育,只有1.6%的同学持反对态度。有上数据可知,虽然有一部分同学只多少了解一些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他们还是很支持并拥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合生命教育。主要原因集中在生命教育给学生自身带来的益处上,如:能提高自我安全运动的意识,体验安全运动的快乐;在运动技能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进一步认识生命、感悟运动中生命精彩等等。

总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后,将生命关怀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更好的赢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进而更有益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2、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身体练习为主,不论从活动本身还是从教学场地、器材、以及教学组织上,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课堂常规。但是,正式这种课堂常规式的安全教育,久而久之教师忽略不提,学生也麻木了,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课堂伤害事故也屡见不鲜。

然而,生命教育的融入,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曾经的学科优势,从生命的角度,审视并落实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大多是教师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定位于:(1)课堂运动安全,表现在: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课上听从老师的口令活动,使用体育器械、主动规避存在安全隐患的场地和器材、维持有序的课堂秩序、运动安全的意识等;(2)生存技能学习,是生命安全的又一保护屏障,教师可相应的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一些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紧急避险技能,如地震、火灾等,并借助体育器材设计活动情景,进行实践演习和训练,这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具有创新和实践价值;(3)此外灌输将跑跳等运动技能迁移到日常生活的安全意识等,救自己于危难,将保护生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开展多样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生命,才会珍惜并尊重生命,可以说对于生命情感的教育至关重要。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彰显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项目丰富,主要开展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武术、游泳等,这些运动项目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和情感需求。为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广渠门中学还增设了健美操、跆拳道等学生很感兴趣的的运动项目,并以自助餐式的选修课的形式来开展,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

集体运动项目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例如:队友间的合作配合能力,加强同他人的沟通交际能力,此外集体项目竞争性较单人项目浓,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竞争欲个表现欲。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集体赛事,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其热爱运动、热爱生命的生命态度。

借助运动项目,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体育项目就具有这样的特性,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才能达成目标,取得好成绩,取得成功。其中,单杠、双杠、长跑、跆拳道等项目,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也更能深层次的培养生命情感。

总之,不论是单人项目也好,集体项目也好,还是能培养学生抵抗挫折能力的项目也好,体育项目中蕴含着众多的生命教育的元素,这地我们用心去挖掘去运用,只为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4、保证每一堂体育课的质量,就是对生命教育最好的实践

生命健康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涉及方方面面,其中适宜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在健康这点上,二者不谋而合。其中保障体育课的课时量和教学质量,就是对学生健康加以保障的一个量化标准。在生命教育理念下,杜绝“放羊式教学”,以及其他学科占用体育课的现象。

总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保证学生课堂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锻炼效果,就是对生命教育最直接的实践。

五、总结

融合生命教育的体育课堂,更具有生命气息和生命活力,也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价值。生命教育走进体育课堂,不仅仅是生命教育自身的完善,更是我们教育本身“育人”本质的回归。为了学生生命更好的成长,我们今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做的要努力的还有很多,用一种关怀生命的教育视角,挖掘课堂中点滴的生命教育元素,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为我们的学生能更好的迎接人生的挑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优化融合

信息化时代,英语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优质课、示范课形式的“表演”,正式向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深度融合迈进,尤其给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一、多媒体助燃师生教与学激情

现代教学过程仍然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特有的展现力和吸引力,生动形象地导入新课,无疑会起到“兴奋剂”的效果。

如在导入初中第二册第12单元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时,老师先利用一体机或电子白板呈现一段原版电影,让学生感受真实语境,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电影结束后,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张图片的一部分,让学生来猜测 What did he /she do? 学生根据提示猜测,全体同学基本上能够积极的举手抢答,请同学回答 He played badminton. 依次呈现六张图片,进行竞猜活动,之后顺其自然地将话题引入到学习当中,和同学们讨论“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同学们在刚才活跃的气氛中,争着回答老师的问题。紧随其后,老师把话题的时间从yesterday转入last weekend,顺利导入当天的话题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请同学们回忆上周末发生了什么,在小组内讨论。这样借助多媒体创设的这种教学环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激情,一节高效课堂就基本形成了。

二、多媒体助速课堂教学节奏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局域指导地位的要素。它指导着师生双边活动的同时也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确定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完成教学目标和知识点进行的媒体有效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操练课文对话的过程本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新的单词和句型,需要多次反复地练习听、说,直至完全熟练,因此费时费力且难于掌控。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以处理,可化枯燥为有趣,化烦琐为简炼,将一个个生硬的句子转换成实情实景,既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引发他们过度的关注与积极参与,能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三、多媒体助力教学目标实现和重难点突破

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和增加语言实践量,学生才能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的能力”。直接观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据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利用纯视觉的,纯听觉的注意比率是不同的,视觉的注意比率高于听觉。教育心理学家则告诉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就能获得65%的知识。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欣赏英语,形成积极的思维。在和同学们的沟通和交流中,学生们都说采用多媒体教学之后,学习兴趣浓了,爱上英语课了,所学内容印象都比较深。

四、多媒体助推学生知识与思维的内化与拓展

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预设性能好,有了多媒体的辅助,许多教学准备工作都可以事先完成。教师提前设计优化课型,提前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与教学内容无紧要的操作与环节可以省略,使课堂教学传播知识的密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教学实践安排紧凑,教学过程节奏加快。比如:英语教学要求突出口语交际功能,让学生多学多练,但课堂时间有限,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则使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期望得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出发,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认真筛选,从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挤出更多时间来进行较大容量的口语练习。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把学生能接受信息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形成时间,空间立体式的接受方式,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优化学生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兴趣,极大地丰富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结构,它能多层次、多纬度地展现教学内容,使现代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