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12: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贸易新业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服务贸易;嘉兴经济
一、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嘉兴市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也不断发展壮大。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形象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成为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业态。从总量规模来分析,2014年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05190.54万美元,其中出口108817.92万美元,占53.03%;进口96372.62万美元,占16.97%。2015年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05190.54万美元,其中出口126500,58万美元,占总量比61.65%;进口100388.72万美元,占总量比38.35%。2014年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0.0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6.25%,进口同比增长4.17%。
二、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SWOT分析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也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本文结合嘉兴服务贸易的现状,运用SWOT方法对嘉兴服务贸易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和挑战四个方面加以考量,并对其进行分析。服务贸易涉及各领域,旅游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国际服务外包)、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运输服务为浙江省服务贸易前四大重点领域。
(1)优势(Strengths)。嘉兴服务贸易市场处于成长阶段,发展空间大,服务业消费力度大;嘉兴工资水平不高,商业成本较低;嘉兴海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网密集,航空设施也迅速发展;嘉兴是文明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可发展旅游服务业。
(2)劣势(Weakness)。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嘉兴市场需求层次也变高;嘉兴的本科院校只有嘉兴学院,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产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度不够高,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嘉兴的现代化设施不及杭州、宁波等城市,高科技设施普及率不高。
(3)机会(Opportunity)。在经济发展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服务业需求巨大,市场容积大,发展前景好;国家相继出台政策大力扶持服务业;杭州、宁波等城市成本较高,嘉兴承接发展机会。
(4)挑战(Threats)。杭州、宁波等城市的服务业发展较快,较成熟;湖州、金华等地也在竟相发展服务业,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三、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力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新业态下的国际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为了紧跟国家的发展方向,我市在國际服务贸易给予大力推进和培育并发展呈现崭新趋势。在“互联网+”新业态的背景下,我市以其地理位置的先天有利条件在运输物流业正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初步形成了港口、铁路、公路以及内河网为依托,运输仓储为支撑,商贸市场为切入点的物流体系。
四、提升嘉兴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的对策
(1)发挥嘉兴比较优势,推动嘉兴国际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嘉兴地区周围的交通路线飞速发展,使得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资源、信息交流的更加方便与快捷。在长江三角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使得嘉兴很快成为长三角地区信息、资源、人才等交流发展的中心站点,沪杭高铁的发展拉近了上海、杭州、嘉兴三个城市的距离,在时间上实现了“同城”,嘉兴更应该把握住上海、杭州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并且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嘉兴相对于杭州、上海、宁波、苏州、南京等地区,物价较低。
(2)完善嘉兴国际服务贸易业FDI引进和消化机制,促进嘉兴国际服务贸易优质发展。通过引进外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高效运作的关键。国际服务贸易业FDI的改进,改善了嘉兴的资本质量,带来了新的服务项目、新的投资工具和新的管理方法,有力提高了嘉兴服务部门的供给能力和出口竞争力,推动了嘉兴服务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可以引进目前薄弱和急需发展的服务部门,来弥补嘉兴服务业发展的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外资同一般的民营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拥有全球化的培训网络和良好的培训机制,能够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以及在企业管理和企业声望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将吸引到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首先要引进技术,从而掌握所引进技术的要点,促进嘉兴经济的发展。其次要走向国际市场,企业通过技术引进、研究与开发以及技术的改进和创新这一系列的过程,大大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利用自身临近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的地理优势,积极接受并承接来自上海的高端产业转移项目,挖掘上海的各项经济资源,开展沪嘉平台的对接,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已经树立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将更多的嘉兴企业推向国际。
(3)建立嘉兴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示范园,鼓励嘉兴国际服务贸易集群发展。为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嘉兴建立了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示范园。促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推动和引领全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开展业务帮带活动,增加服务贸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龙头企业引进嘉兴国际服务贸易示范园,注重龙头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坚持“招大引强”的战略。
(4)引入现代服务营销理念,激励嘉兴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互联网改变了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品类、加快了交易速度、简略了中间环节。现代服务营销理念与互联网模式进行捆绑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流动速度,也为嘉兴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1. 股份公司:以内生改革激活股份公司持久发展动力
最新贵州茅台股份公司季度报显示,深层次结构调整下贵州茅台股份进入到了低速甚至于微降通道,其未来的成长性十分令人担心。贵州茅台1-9月实现销售收入217亿元,同比下降0.99%;实现净利106.93亿元,同比下降3.4%,实现EPS9.36元;三季度末预收账款8.6亿,较中期增加3.2亿。其中,第三季度收入74亿,同比下降5%;净利润34.6亿,同比下降9%。从报表看,第三季度收入降幅较前两季度扩大(Q1收入+4%,Q2收入降1%),考虑到2013年Q4公司计划外招商导致单季收入90亿为历史最高单季收入,且2014年Q4截至目前无明显可匹配力度的销售政策和预收账款保护,预计2014年收入将会较2013年出现小幅度下滑。
对于大茅台集团来说,股份公司无疑是最重要战略龙头,股份公司业绩一旦出现波动,集团公司千亿战略目标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激活股份公司活力,培养具备完全市场竞争能力股份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大茅台集团千亿市场版图至关重要作用。
首先,重构股份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体系,确保股份公司市场活力与竞争动力。随着白酒结构调整进入到深层次战略重构期,白酒企业需要意识到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再造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意义。目前来看,股份公司在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再造上仍然有巨大提升空间,股份公司以市场化为导向,构建面向未来新型组织架构体系,是激活股份公司内部活力与动力重要方向,股份公司需要研究新形势下中国白酒发展方向以及自身产业发展逻辑,以壮士断腕决心开启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改革,其改革主要方向应该包括专业性市场研究组织,消费者专业研究机构,竞争性区域分销组织以及平台性深度服务组织等;以制度性改革与流程再造为基点,创造更加专业与深度服务市场管理平台,通过组织与流程再造大幅度提升组织效率,为股份公司发展创新动力,真正满足市场竞争需求,开创股份公司市场化竞争新局面。
其次,重构股份公司战略业务单元是激活股份公司经营活力与发展动力重要基础。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股份公司已经在经营模式创新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包括成立合资贵州茅台个性化定制酒有限公司,重组电商系统,将平台型电商与贵州茅台自身网上商城高度融合在一起,通过电商创造新增长点等。但是,股份公司组织变革与战略业务单元裂解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一,现有战略业务单元如何激活?客观地说,贵州茅台个性化定制酒有限公司在战略定位与品牌方向上均十分准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需要增加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定制酒公司坐商模式,通过不断“走出去,引进来”,真正创造高端酒定制模式新版图。同时,茅台股份在电商板块上更多强调销售功能,而真正的互联网思维需要是沟通、交流、配送、营销等综合性职能,单一销售功能互联网平台远远不能满足竞争性市场需要,股份公司需要在个性化定制与电商系统运营上凸显市场化导向与专业化思维,为股份公司创造新的战略增长点;其二,独立品牌存在业务单元重组可能,通过独立品牌战略业务单元重组开创新增长点。其实,股份公司有很多底蕴深厚的独立品牌,诸如汉酱、仁酒、名门、王子酒、迎宾酒等系列酒,股份公司现有营销组织结构很难满足这些独立品牌成长性需要,从创造独立品牌市场活动与模式动力角度看,独立品牌战略业务单元重构应该成为未来股份公司重要方向。目前来看,汉酱、仁酒等在现有平台上之所以很难出现大的增长,最重要原因是营销模式不兼容,没有独立的战略业务单元模式,汉酱、仁酒很难激活市场发展动力,因此,我们认为对独立品牌独立运营将会给这些品牌发展带来新空间,股份公司完全可以通过战略业务单元裂解创造高速增长新未来;其三,飞天茅台、茅台年份酒、五星茅台等股份公司高端、超高端产品营销模式变革迫在眉睫。以飞天茅台为代表的高端、超高端产品在营销模式上也面临创新升级压力,政商团购向百姓消费迈进,渠道驱动向品牌驱动转型等等都是飞天为代表高端茅台酒变革方向。实际上,最近两年时间里,茅台股份通过渠道刺激形成的市场放量很难持续维持,并且这种渠道为导向的刺激放量有可能给茅台股份核心产品价格体系带来一定伤害,股份公司需要意识到现有营销模式变革是未来一段时间必须关注的方向。其四,围绕专卖店、网上商城、电商公共平台、物流配送以及O2O主导电商新业态,股份公司具备创新与联动升级战略空间。为防止条块分割带来的系统运营效率低下,股份公司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互联互通”,确保传统运营模式相对独立性与线上交易高度统一性,通过互联网与物流平台打造富有粘性商业新形态。实际上,作为中国唯一高端白酒品牌,茅台股份具备运用互联网实现跨区域整合能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双11还是传统消费季,茅台在互联网平台上都起到了龙头与标杆的作用,茅台股份在电商与物流平台上创新将给企业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目前,茅台股份实质性拥有全国最大的专卖店资源平台,其品牌影响力、产品系统性与高端体验性都居行业领先地位,茅台股份只需要在传统专卖店系统导入互联网思维,就可以完成传统企业向互联网企业华丽转身,再次实现茅台股份战略性再造。
第三,以商业模式创新整合传统商业资源,实现再造一个股份公司战略目标。最近两年时间里,股份公司对于白酒商业资源整合卓有成效,包括地级市场(2013年渠道政策)商业资源整合,县级市场(2014年渠道政策)商业资源整合,零售商(永辉超市、中石化易捷)商业资源整合以及独立大商商业资源整合等,但茅台股份商业资源整合别需要重视对于商业模式植入,以创造持久辉煌。目前,股份公司对于现有商业资源整合仍然表现出比较原始形态,手段与方法大部分与五粮液时代扩张模式相类似,茅台股份需要更加谨慎应对商业资源变革可能带来的商业风险。其一,股份公司选择授权品牌运营商必须要有高值、互补意识,不能单纯为短期业绩透支性发展品牌运营商。品牌运营商是一把双刃剑,会给内部核心价格带产品成长带来巨大挤压功能,川酒板块在本轮结构调整中深陷大商、区域、县级以及品牌运营商之间蚕食与竞争,导致核心企业营销策略调整很难奏效,茅台股份公司需要防止品牌运营过度扩张带来的严重后遗症;其二,股份公司地县级经销商布局需高度重视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整个行业景气度较低背景下,股份公司地县级经销商布局质量、速度、密度对公司未来发展影响巨大,股份公司需要审慎地思考地县级市场与专卖店布局科学合理,防止由于销售半径问题导致其市场相互倾轧,影响茅台酒价格与市场稳定性。其三,重视商业模式稳定性与合理性。2004年度,面对五粮液等川酒品牌大规模商业模式扩张,茅台股份没有采取放水方式进行“抢商”,而是以“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南北稳商,其于2004年分别于北京与贵阳成立的贵州神舟茅台商贸有限公司与贵州茅台名将酒有限公司起到了重要稳定器功能,为公司超高端与次高端产品布局全国市场起到了重要杠杆作用。目前,股份公司面临着重大重组商业资源机遇,茅台需要十分清晰地构建更加具前瞻性商业模式,为股份公司发力全国市场创新商业版图。
2013年度贵州茅台股份公司上市年报显示,股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9亿元,是中国白酒行业首个年营收过300亿元白酒上市公司;净利润151亿元,其超高利润也成为A股市场骄傲;2013年茅台集团销售收入(含税)突破402亿元,同比增长13.77%,实现利税311亿,同比增长10.62%;利润总额222亿元,同比增长12.75%;上交税金140亿元,同比增长21.59%;企业总资产达716亿元。从销售占比情况看,股份公司对于集团公司营收贡献率达76.8%,利润贡献率达70%,充分说明在整个大茅台战略中,激活股份公司最为重要,未来3—5年时间里大茅台能否实现千亿战略目标,关键在股份公司变革与成长,没有股份公司高速成长,就不可能有茅台集团千亿目标。
[关键词]Moodle;核心课程;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154-02
1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意义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澳大利亚教师马丁・多基马(Martin Dougiamas)于2002年设计推出的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开发理念开发的一种课程管理系统(CMS)。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Moodle平台主要是通过简单易学的操作介面和通畅的网络环境,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快速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课程链接。
基于Moodle的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设计,能够使学生通过在对话、合作、互动等社会性活动方面的实践充分展现自己,对学生本人及群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目标在加强教学内容管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实践性活动的支持。通过该网络平台,将书本上的国际贸易操作过程全程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领悟真正的操作方法,既能节省老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又能使学生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为将来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2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目标既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又是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因此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目标,并将其细分到单元目标以及各知识节点的学习目标。Moodle平台的设计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通过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培训,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操作意识。
各高校应坚持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原则,努力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又能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商务函电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多方考证和分析提出了以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商品流通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外贸英语口语、报关报检实务和电子商务8门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其中包括2门基础课、6门专业课,加大学时,进行重点建设。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讲课内容通过Moodle平台各子菜单组织起来,具有较强的模块化特点,并且使用灵活,取舍自如。其中包括“信息导航”、“调查问卷”、“课程精解”、“案例分析”、“拓展阅读”、“媒体赏析”、“自测自评”、“团队协作”八个教学模块。在每个模块的子菜单里均相应选取了一些资料,可以灵活取用,使学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众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3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面向教务、教师和学生,为其提供与教学有关的较为完整的操作支持,参与者可以完全在其基础上完成相关的教学活动。网络教学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本着界面友好、易于操作的原则,在教学管理方面,达到管理和使用方便,程序及目录结构清晰,便于系统维护和扩充,从而增强系统的通用性和扩展性。因此,平台具有可扩充性、自适应性、可定制性等特点,在结构上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网络教学系统主要包括学习、交流、作业、测试、资源、管理六个子系统,而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又由不同的模块组成。
31课程学习系统
课程学习系统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包括教学安排、电子讲义、电子黑板子模块。其中“教学安排”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与上课、考试时间及教学计划等有关的安排;而“电子讲义”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较详细的讲义;所谓“电子黑板”模块,是指将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室中去,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黑板模块,事先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板书及其他相关素材事先整理好储存到网上,到教室后,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讲课,该系统也可以提供点名、备忘录等功能模块。方便学生随时浏览和整理课堂内容。
32交流系统
网络在教育中最大的两个用处,一是拥有丰富的资源,二是联系快捷方便。因此,交流系统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保障,也是实现协作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物质基础。交流系统是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信息中心”和“在线交流”两部分构成。其中,“信息中心”与留言板类似,它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服务中心,老师和学生通过登录信息中心,可以了解整个网站的信息变化。而“在线交流”,则是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类似于普通的聊天室的场所,方便师生的互动交流。
33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主要由“作业管理”和“分数测评”等模块组成。能以学生和教师两种不同身份登录,通过作业系统,教师可以在网上作业,实现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作业的功能,作业过期不允许提交。在这里,教师可以方便地批阅及进行分数管理。学生可以查阅自己的成绩和评语。
34测试系统
测试系统主要由“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和“试卷管理”三个模块组成。学籍管理的目的是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学习情况记录;成绩管理主要是每个用户数据库在测验完毕之后都会根据成绩形成一张成绩表,包括测验时间、成绩和评价。在多次测验后就会形成一张比较系统的成绩表,供用户参考和管理员收集信息;试卷管理则包括随机出题,评分和登记成绩等功能。
35资源系统
教学资源大部分来自专业制作的成品课件,只有小部分是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建的与课程有关的多媒体素材。因此,资源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包括“课程资源”、“FTP资源”、“网络资源”等模块。首先,课程资源部分,教师可以将有关软件、资料等材料上传到课程资源处;其次FTP资源部分,可以利用FTP提供的大量资源,如素材、免费软件、源代码等;最后是网络资源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一些好的网址。也可由学生参与推选。
36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用户信息”、“学籍管理”、“课程学习管理”、“系统管理”模块。管理系统主要是关于实现一些教学管理方面的事务。
本文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并对Moodle平台的网络教学平台架构做出了具体分析。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提升,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玉淑美论基于Moodle的引领式学习的师生交往[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
[2]刘瑶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网络外贸论坛的运用[J].电子商务,2009
[3]陈恒法,罗兵基于Moodle教学辅助系统的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
[4]别文群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实现及分析[J].教育信息化(学术版),2006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贸易 融资
一、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国际贸易融资仅占中国外贸企业所使用的各种融资方式的20%,其中又以大企业居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虽然逐年增长,但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尤其困难。
(一)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供需失衡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而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拒贷的,拒贷率高达56%。虽经各方努力,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问题,但多数中小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和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严重失衡。
(二)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多数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制度,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更多的依靠自身积累或者个人借款,如果要扩到生产经营规模则需要通过银行贷款,但是,由于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加之一些中小企业为了满足资金的迫切需求,通过押汇或者打包放款等方式套取银行资金,银行提供的短期借款往往很难及时收回,致使银行不敢放贷或者放贷限额较低,很难满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原因
(一)中国的贸易融资法规不完善
中国的金融立法缺失问题严重,明显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还没有将业务当中涉及到的,包括抵押、信托等行为的权利与责任给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与国际惯例不符情况。例如,银行在押汇业务中当客户违约时如何有取得货物的所有权,信托收据在进口押汇中是否有效,法院对银行已承兑的远期信用证汇票是否有支付的权利等。金融立法的缺失,使银行和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面临更大的风险,阻碍了中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状况较差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从银行获得贸易融资。据调查,中国中小企业一半以上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绝大多数信用等级都很低。中小企业的信用较低体现在商业信用不足,企业信用档案记录缺乏等多个方面。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中小企业制度不规范、缺乏资本等。
(三)银行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信用歧视
首先,中国的金融政策、融资制度,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设计的,缺乏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信贷评价体系。其次,当前中国银行业对贸易融资业务的授信管理未与其它信贷业务的授信管理相区别。由于缺少专门的审查标准,仍使用传统的5C法(品德、资本、担保、能力、环境)。例如,银行将打包贷款视同于流动资金贷款进行管理,除了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的担保外,还需要有其它银行为企业开立的信用证原件。
(四)银行融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仍然集中在传统的本币业务,国际业务相对较弱,在人员、技术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导致银行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仍以传统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如打包放款、贴现、进出口押汇等。虽然这些业务风险较低,但是品种少,且功能单一。国际保理、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开展较少,且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限制了其发展。
(五)专业人才匮乏
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精通法律、国际贸易、金融、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在日常操作中对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控制也取决于从业人员个人能力的高低。中国银行业缺少贸易融资方面专业人才的现象严重,高素质人才的缺乏限制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对金融工具、贸易手段、结算方式的不了解加大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缺乏还限制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创新。例如,福费廷、国际保理、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方式虽然早已在中国得以开展,但因为业务人员水平不高的限制,使得这些业务发展缓慢。
三、完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和路径
(一)健全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
我国立法部门应该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法律的研究,立足国情又与国际接轨,尽快建立健全贸易融资法律法规体系。例如,对国际贸易融资常见的做法,如押汇业中银行对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务关系如何等,尽快在法律上给以相应的规范。银行和中小企业则应认真研究现有的法律法规,分析国际惯例和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之间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建立产品化的业务操作程序,以经过仔细研究的标准合同文本凭证格式等规避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二)银行要积极创新
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要针对企业的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仍然以传统产品为主,采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的融资产品较少,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金融产品创新势在必行。银行除了发展福费廷、国际保理等新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外,还可以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通过将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搭配组合,满足企业不同的融资需求,如打包放款和出口押汇的组合、退税质押贷款与授信开证的组合、福费廷加出口信贷与远期外汇业务的组合等。
(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
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融资需求旺、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银行应制订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办法,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偿债能力。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客户的自身赢利能力是第二来源,贸易融资业务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该有别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级标准,应该根据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制订专门的信用评级制度。银行应该为客户建立业务往来档案,根据客户的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评定其信用等级。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
越来越灵活和多样化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要求中小企业的操作人员有较高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结算及融资业务技能。与企业一样,银行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提高银行工作人员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使其能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结算业务、评价客户的信用、了解国际市场行情,达到向更多的客户推销自己的金融服务、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
(五)借鉴发达国家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
审贷分离。对出口信贷及担保项目严格审查,力求保证贷款的偿还。美国要求逐笔对贷款进行审查和决定,审查国外进口商的财产状况及资信情况。在日本,政府官员详细审查了解项目参与企业的情况,以保证其清偿能力。一旦贷款被批准,银行密切跟踪,保证对贷款人的执行进行持续监督,在出现拖欠贷款时及时采取行动。
总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结构的改善和国际贸易融资困境的解除,需要政府、银行、企业相互协作。
参考文献:
部举行的第12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专题新闻会上获悉,针对当前外贸形势,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表示,我国外贸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互补优势没有改变,外贸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加快的趋势没有改变。
张骥说,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下行压力加大。据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全国进出口15.4万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出口8.8万亿元,下降1%;进口6.5万亿元,下降2.9%。
“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虽然保持了回稳向好态势,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容乐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还在增加,面临的困难不是短期的。”张骥表示,我国外贸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口主要受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和产业传统竞争优势弱化影响,进口主要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国内进口需求动力减弱影响,要实现全年外贸回稳向好的目标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张骥强调,中国作为一个体量如此之大的贸易大国,进出口出现波动是正常的,对此应客观理性地看待,要保持定力。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尽管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但未来稳外贸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据地方和企业反映,有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配套不够完善、落实不够协同、执行效果不够理想、有的政策表述过于原则等情况。”张骥指出。
针对上述问题,张骥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加大力度抓好政策落实、抓紧研究加工贸易差异化政策、开展并扩大三种新业态试点等工作,努力实现外贸回稳向好的目标。
2015年7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更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互联网技术不断向经济各部门渗透,扩散到交通、金融、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
“互联网+”孕育着生机和无限可能,也潜藏着风险与严峻挑战。雨后春笋般的网络新业态正暴露出不少隐患和监管盲区。互联网带来的恶意注册、虚假认证、诈骗、盗窃、假冒伪劣产品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规范和监管。
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t望智库主办、由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加的“‘互联网+’:创新与法制建设闭门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围绕当下的业态创新对现有的法律环境和监管体制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讨论。
黑灰产业链挑战法律与监管
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工业时代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合“互联网+”新时代的需求,新旧业态冲突的主要法制问题集中表现在技术、立法和监管三大层面。
技术飞速进步是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阿里巴巴集团资深专家魏鸿认为,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犯罪互联网化已成明显趋势,加之受暴利驱使,出现了“犯罪技术走在侦查技术前面”的尴尬局面。
以电子商务为例,恶意注册、虚假认证和交易等“一条龙服务”已经形成,整个互联网灰黑产业链相当成熟。
阿里巴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服务于虚假交易的网站有680家,产业链涉及人员达上千万人次,其产品和服务价值超过6000亿元。由于固有的侦查或取证手段与现有网络犯罪手段存在一定差距,虚假交易相当猖獗。
除了网络犯罪,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的出现也为社会发展和法律架构带来了负面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互联网与信息法律研究所所长杨东认为,相比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范围更大、交易隐蔽性更强,它在打乱金融本身供需系统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系统性社会风险。
除了技术因素,造成此类现象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现有立法和监管机制对互联网新兴业态缺乏包容性。
对于现有的立法滞后情况,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海英认为,现有的法律框架不包容新兴业务领域,导致大量新业态的法律状态无法确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教授介绍,现在法律的滞后甚至已经倒逼法院要在行业自律公约中找自己的判案依据和落脚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刑法研究室主任刘仁文认为,现行法律本身已经相当全面,不存在太大缺陷漏洞,但“互联网+”本身的新特征会导致法律政策践行不清晰,甚至存在“没法管”的灰色地带。
监管与立法紧密联系,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工交商事法制司司长张建华认为,互联网对执法的挑战要远大于对立法的挑战。李海英也表示,新业态兴起,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同法律文件、不同地区之间衔接不协调,“同一案件全国各地判定差别大”时有发生。再加上现有各监管部门缺乏协同合作,“管不住”互联网新业态突发的各种问题。
法制建设需要与时俱进
为了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有效融合,全面包容新业态,我国的法制建设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层面形成闭环,缺一不可。
作为互联网发展平台的一种形式主体,企业需要增强“权利与义务并行”的意识。李海英认为,除了提高自身安全防护技术、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应明确自身责任,协助司法、国家安全领域的发展,成为“制度建议者”。 2015年12月30日,由《财经国家周刊》、t望智库主办的“互联网+”创新与法制建设闭门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委员、专家组成员张韬还建议,鼓励企业制定严于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作为示范,推动形成行业自律监管机制。因为比之法律的修订,行业自律公约的修改需要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小,调整更加灵活。
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不断发展,原有立法对其发展的遏制逐渐凸显。李海英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互联网催生了原有法律框架下没有的新业务,但有些业务是正当的,需要国家通过立法对其法律地位尽快加以明确。
杨东表示,压制性立法与互联网创新业态分属极端,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所以现阶段法律应该给新兴业态一定的发展空间,加快压制性立法向包容性、激励性立法转变,鼓励、引导新兴业态健康发展。
张韬认为,除了要对现有法律及配套制度进行梳理和协调,可以针对互联网行业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立法,也可以在根据地方特色制定相应标准的同时,考虑通过立法建立统一的标准加以规范。
他还认为,虽然目前立法滞后倒逼司法机构在行业自律公约中寻找依据,但互联网行业自身形成的调节机制是符合市场发展的,如果能够通过立法推动公约机制的形成,也可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有力规范。
立法的更新必须有监管模式的更新落实。对此,杨东提出几点建议:监管部门必须吸收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大数据监管;针对种类各异的创新形式,创新监管方式,进行“分层次分类监管”;鼓励法官适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针对机构界限模糊化趋势,加强行为监管;各部门之间加强协同监管。
关键词 新“零售之轮”;零售业态;“优衣库”;SPA
中图分类号 F71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055-03
作者简介 聂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商品流通、市场营销。(广东深圳518055)
一、问题的提起
为了回答理论界对传统“零售之轮”理论(M.P.MaNair,1958)及“真空地带”理论(Nielsen,1966)提出的种种质疑,日本学者中西正雄(Maso Nakanisi)1996年在《零售之轮真的在转吗》一文中提出了新“零售之轮”观点,对传统的“零售之轮”及“真空地带”理论重新进行论证。与这两种理论相比,新“零售之轮”理论解释了消费者接受新业态的理由、新业态与原有业态间的竞争、新业态形成的动因等。
新“零售之轮”理论提出业态变化的原动力是技术革新,首先引入“技术边界线”的概念,即任何时代,零售价格与零售服务水平的组合,都与当时的物流、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水平相适应而有一个限度,为了达到某一服务水平而必要的最低零售价格水平线叫做技术边界线。
对零售竞争来说,有意义的价格服务水平组合仅限于在技术边界线上。新业态由于业态内竞争的压力,如果要提高服务水平(或降低价格),也仍然是在这一曲线上移动。新业态的发展在于对物流、信息流、管理等技术的革新,以突破原有的技术边界线,使之向右下方移动。只有新业态的引进产生巨大革新时,才会引起主要业态的变化。由此可见,新业态并不是以低价格把旧业态赶出去的,而是因技术边界线的移动而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但是,新业态的优势只是短期的。当新业态企业因技术革新获得超额利润时,其他效仿的企业也会努力改善其营销组合,使自己的技术边界线也往右移,从而使超额利润消失。由此形成类似于零售之轮的循环。
本文拟从新“零售之轮”理论中的四个要素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着眼,剖析日本成功服装零售品牌“优衣库”导入SPA经营模式后,相对于日本传统的服装零售业态体现出了哪些不同,存在哪些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探讨可让“优衣库”存续与发展的新业态方向。
二、“优衣库”的发展现状及经营模式
(一)发展简介
创造了日本零售业奇迹的日本迅销公司的“优衣库(UNIQLO)”品牌,创建于1984年,在不到10年间就从一家小店成长为日本服装业的老大。日本迅销公司作为日本规模最大的休闲服装连锁零售品牌“优衣库”的拥有者,其产品定位于适合大众、价格低、质量好的休闲服装品牌,已经有将近60年的历史。在日本国内拥有大约750多家店铺,在美国、英国、中国、韩国也遍布其足迹,曾经创造了fleece(聚酯纤维两面起毛彩色布料)夹克衫畅销数百万件的奇迹。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日本的汽车、家电等的生产厂家、大型百货公司及超市等零售商家都陷入了不景气,业绩都在恶化,而“优衣库”却以一家独赢的姿态存在。“优衣库”于2009年1月9日发表的2008年度9―11月统一决算的销售额,与前1年比,增长了17.5%,达到了1885亿日元,净利润也增长了43.6%,达到221亿日元,可谓是增收增益,并将其本年度的统一决算利润的预计值从当初设想的480亿日元向上调整到了500亿日元。
“优衣库”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归功于其引入的有别于日本传统服装零售业的经营模式。
(二)经营模式简介
1、“优衣库”的经营特征。“优衣库”品牌基本已经成为“低价、优质”的代名词。其经营上的最大特征是导人了食品快餐的经营理念,主要体现在:(1)产品适用的广泛性,“优衣库”销售的服装适合任何年龄段的男女穿着;(2)店铺的标准化,依靠经营指南使店铺布置、商品、价格实现同一化;(3)少品种大量销售,通过生产的规模效益,实现低价格;(4)仓储式销售,节约了仓储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而以上各项的实现,得益于该公司导人的从商品策划到制造、销售一体化的SPA经营模式。
2、“优衣库”的经营模式 SPA。SPA是Specialty Re―tal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的缩写,直译就是“自有品牌服装专业零售商”。SPA的概念是1986年由美国服装巨头GAP最先提出的。是一种从商品策划、制造到零售都整合起来的垂直整合型销售形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力强劲的SPA企业相继登场,使其作为服装领域最强的商业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
三、“优衣库”的SPA与传统业态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传统模式介绍
在此,需要先了解一下“优衣库”所在的日本服装业界传统经营模式的特征尤其是其流通过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工序、流通过程经过了多个阶段,且都各自分离。在日本传统的服装零售业界,从纺织工厂纺线,到纺织成布料,再缝制成成衣,最后通过批发商流通到零售店铺,各个阶段都有综合商社(商社为日本传统的贸易公司)或专业商社的介入。各阶段多由不同企业承担,能够发挥他们的专业性,同时也能分散库存的风险。但是,无法进行全过程统一的调整和控制,企业间也无法进行切实的信息交换。这些企业完全按照各自的信息开发及生产商品,其结果不是造成库存过多,就是导致商业机会流失。
2、委托销售。这是一种可将剩余的产品返还给厂家的制度,厂家承担库存风险。这样就能让零售店放心采购更多的货品(如果是完全买断,零售店会担心库存风险而不会进多种的货品)。但是,退货商品会被厂家进行降价处理,这部分风险也会被反映到零售店的进货成本中,这样店头价格就会提高。另外,因为是委托销售,本应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店却缺乏进行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的激励动因,使得零售店的市场营销能力低下。
(二)“优衣库”的SPA优势分析
1、可实现商品的低价。和传统的服装业流通体系不同,“优衣库”不存在中间环节,所以不需要支付中间环节的佣金。另外,委托销售时,纳入到进货成本中的返货风险,也因实行买断制度而不复存在,因而能用更低的价格采购商品。
2、可掌握渠道控制权。“优衣库”靠控制零售连锁店铺来控制产品品质和交货期,因为“优衣库”直接管理各零售店铺而能产生大量订单,从渠道权剩理论上来讲,大量订单会使工厂依存于“优衣库”。或者说“优衣库”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渠道权利,使自己控制生产工序变为可能,所以,能使交货期缩
短,还能灵活应对追加的订单。
3、可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的把控。因所有零售店铺都由“优衣库”直接参与管理,可以及时获取店铺销售信息,调整产品结构及改善服务质量,避免了传统方式中委托销售店铺的销售能力低下的问题。
(三)“优衣库”对SPA所带来风险的规避
因实现买断方式,库存风险完全得由公司自己来承担。为此,“优衣库”经营的多为基本款的休闲服装。这类服装和那些时装性较强的商品相比,在营业额的变化上较小,使得生产安排和库存量趋于均衡,以此减少风险。
“优衣库”为实现低价而发挥规模效应,构建了一种对少数产品进行大量生产的生产体系,控制产品的品种数量(350-400种),其品种只有普通的休闲店铺的1/3―1/4的水平,因此,库存也更加容易管理。“优衣库”将库存风险这种劣势尽可能最小化。
(四)“优衣库”SPA的优势体现――基于新“零售之轮”理论的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服装零售业态,“优衣库”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其导人SPA模式,创建了一个革新业态,从根本上取得了竞争优势。它依靠对流通体系,销售管理模式的全面革新实现了“技术边界线”的右下方移动,也就是相对于传统服装业态而言,“优衣库”实现了以更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服务,甚至更好的服务。如果说传统业态是接近于“技术边界线A”的业态模式,则“优农库”的出现,实现了接近于“技术边界线B”的业态模式。
四、“优衣库”存续与发展的业态模式展望
(一)“优衣库”面临的发展课题
定位于基本休闲款的商品仍然缺乏时尚感,也容易让人感到厌倦。消费者一方面可以感觉到低价格、多色彩、好品质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实施的问卷调查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意见――“大家都穿,总觉得不好意思”。可见“优衣库”所提供的“表面”多样化的局限性将越来越突出,“优衣库”似乎需要拿出真格的多样化对策,强调高的附加价值,以此重新来吸引消费者。而对于“优衣库”来说,可采用的多样化战略无外乎有以下两种:
战略1.在产品款式不变的基础上,通过颜色的变化让产品看起来具有多样性。
战略2.改变产品本身的款式,真正地创造出多样性。
不管哪种战略,都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多样性,因此,都要花费成本。战略1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到目前为止“优衣库”所采取的是此种战略。但以此战略创造的“表面”多样性似乎已经对消费者不太起作用了。
战略2则是利用产品款式本身的多样化来实现多样性的方法。“优衣库”目前采用的是一种让单一生产线实行大量生产的生产体系,所以,为实现产品款式的多样性,就意味着每一款产品都需在单一生产线上进行大量生产。就算是准确把握了市场的信息,建立准确的生产计划也可能无济于事。因为利用该生产系统,只有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才能产生效益。如果已经达到了最低数量,再根据市场信息来调整生产量倒有意义,但如果没有达到最低数量,就算市场信息反馈的是不再需要这类产品,其生产也无法停止,而必须达到最低数量。其结果即产生过剩库存,而这必然会反映到店头价格上,迫使商品价格攀升。
“优衣库”一直给人的是低价格印象。“优衣库”在当前生产体系下如想按战略2的方式进行经营升级,必然会发生过剩库存,并伴随价格的提升。而这是否能被消费者所接受成为最大的疑问。换言之,在不断推出新型产品的同时,“优衣库”也必须构筑一个不会因为过剩库存而影响价格上升的有效体系。同时,消费者谋求的是真正的多样化,那么“优衣库”就又必须创建出一种对应真正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二)“优衣库”正采取两方面的策略来应对以上问题
1、开发新型材料或增加产品的功能性来弥补产品时尚性的不足,并以此继续保持其大规模生产的生产体系,持续实现较低价格。
2、推出新的附属品牌与H&M等第2代SPA抗衡。尽管有以上的举措,但伴随着H&M和ZARA等采用第2代SPA模式的企业进入日本市场,“优衣库”所面临的挑战仍然是严峻的。
(三)“优衣库”存续与发展的业态模式――基于新“零售之轮”理论的分析
如前所述,“优衣库”已为今后的存续发展寻找了两种对策,一种是仍然保持原有的SPA经营体系中的生产优势,维持其至今为止的价格定位水平,并在部分产品上使用新材料或开发新功能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附加价值的需求。如果持续以此种方式经营下去,也就是在生产体系不变的前提下,为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对产品附加价值的需要,一方面新材料、新功能等的开发成本势必会提升,另一方面产品的种类也会增加,这些都将提高商品的整体售价水平,使企业沿着“技术边界线”的右上方发展。变成高价格、高服务水平的组合,其用低价格创建的市场份额将会被新的以低价进人的企业所瓜分,最终丧失其竞争优势。
另一种则是为与H&M等第2代SPA企业抗衡,拿出以更低价位实现更加多样化服务的附属品牌对策。作为竞争对手的H&M公司相对于“优衣库”而言,其实已经实现了“技术边界线”的右下方移动,他们能以相同(甚至更低)的价位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而这正是“优衣库”在服务内容上所缺乏的)。“优衣库”为此创建新品牌g.u.,其与H&M的竞争则是接近“技术边界线c”的竞争。
而这场竞争将是残酷的,正如新“零售之轮”理论所强调的,在没有本质上的技术革新的前提下,业态内企业的竞争只能是看谁能更接近“技术边界线”来运行,当两者的运营水平逐渐接近,竞争激化,企业势必会提升其服务规格来争夺市场,而这又必定带来价格的攀升,使其活动沿着技术边界线的右上方移动,变成高价格、高服务水平的企业,最终和对策一的结果相仿,会引来其他以低价进入市场的企业。所以,从结论上来说,“优衣库”若想最终在与H&M等企业的抗衡中取得胜利,便只有在物流、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水平方面进行根本性的革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短时间内无法模仿的业态形式。也就是让“技术边界线c”继续产生右下方移动,并能保证以H&M为代表的企业短时间内无法进行这样的移动。
参考文献:
[1]杨薇臻,刘金洲.新“零售之轮”理论的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2004,(1).
【关键词】新经济;技术创新;动能转换
一、我国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条件,我国发展新经济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发展新经济是适应新技术革命、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必然要求。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必然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和结构调整,我国面临的调整增多,同时也为新经济的发展带来新契机。首先,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迫切寻求新动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减弱,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普遍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拉动力减弱,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其次,新一轮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更加重视运用高科技打造核心制造业和服务业。新兴经济体也在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另一方面,美国主导推进的TPP和TTIP,针对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金融监管等制定新规则,不仅抬高了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标准,并将改变全球产业链布局,重构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技术变革引发全球产业分工与产业链布局调整与重组,我国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若不加快研发能力与技术提升,现有发展模式和生产能力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向新经济的转型则意味着我国在未来全球分工与竞争中将能够占据主导地位。
旧动能不可持续,新旧“S型增长曲线”急需转化。“S型增长曲线”由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提出,用以描述创新活动的过程,无论这种创新是新技术、新产品或新观念:创新活动在发展初期进展缓慢,进入成长期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直至成熟期的曲线顶端,之后创新增速减缓、动力缺乏,直至停滞。从我国经济增长态势来看,2016年一季度6.7%的经济增速创下7年新低,这反映了经济仍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触底。由此看来,当前我国旧经济的“S型增长曲线”已从顶端开始进入下滑阶段,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本回报率下降、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增强、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下,旧生产要素、旧动力、旧增长模式已无法维持经济的高增长,只能带来投资收益递减、产能过剩、技术退步等问题。因此,当传统动能逐渐减弱、旧“S曲线”增长乏力时,就需要一条代表着新技术、新生产要素、新基础设施、新动力、新模式、新制度等一切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新元素”的新“S型增长曲线”,投入新生产要素、利用新技术并改造提升原有技术、巩固原有基础设施并建设新基础设施、优化适应新增长的制度环境等等,一方面力求突破旧“S曲线”的增长瓶颈,使能够通过新技术得到改造提升的旧“S曲线”中的传统技术、传统动能、传统产业等适应经济增长的新要求,焕发新的增长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使其孕育成为新的经济动能,以创新驱动新的“S曲线”来实现“新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我国新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新经济”需要新的统计体系与评价标准。自“新经济”提出后,美国政府、OECD、各国学术界纷纷对其内涵与概念进行探索,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概念标准。而当前不断涌现的新商业模式、非货币交易,以及数字化经济、共享经济等,也都给新经济的核算带来严峻挑战。传统的统计与核算方法难以将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纳入其中,如互联网约车、餐饮外卖等互联网消费活动,居民个人通过分享车辆、住房等创造的服务,互联网+的相关业态和许多小微企业的数据等都难以被GDP所统计。这将导致对我国整体经济增速的低估,并难以全面反映经济的转型发展。
第二,针对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制度不完善,传统监管模式滞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监管制度的配套与创新。在创业创新热潮下,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客观上加大了监管难度,既有监管制度与立法体系难以快速做出反应,滞后于新济的发展,在市场准入、企业运营、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存在监管漏洞。虽然新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但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构无法及时补缺,那么市场风险将日益突出。如何强化新经济下的政府监管,做到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监管到位,是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资本快速聚集隐藏新经济“泡沫”风险。“互联网+”稳步推进,“双创”、“众筹”等推动的互联网投资与创业创新迅速发展,由此形成的新经济成分愈加壮大。随着新经济的崛起和新旧动能的加快转换,互联网等新经济行业也成为最受资本追捧的领域。互联网创业创新火热,投融资强势增长。2015年,我国互联网领域新创公司2971家,融资金额达4587亿元,其中VC/PE融资金额1864亿元,而创业公司平均估值增速高达041亿/月。资本快速集聚能够推动新兴领域的发展壮大,但也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虽然当前我国新经济发展迅速,但占GDP30%的体量仍然较小,还不足以全面支撑起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如果一味强调新经济的增长速度,庞大的市场资金势必将被其高增速所吸引,加上市场监管体制的相对滞后,资产“非理性”聚集将引发泡沫风险。
三、加快我国新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内容摘要:连锁超市已成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我国主要的零售市场。本文在对我国连锁超市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并展开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连锁超市价值链与商贸流通新业态的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专注于核心价值环节进行的商贸流通新业态创新能够增加连锁超市企业利润、培育核心竞争力。由此提出了连锁超市向商贸流通新业态模式创新发展的优化路径,促进零售行业的健康、创新发展。
關键词:连锁超市 价值链 新业态 优化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消费理念的不断提升,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亿元,同比增长10.3%。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兑现入世承诺,逐步取消外国零售业进入我国市场的各种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背景下,零售业国际巨头纷纷转战中国市场,连锁超市企业竞争日趋激烈。2012年起,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向中高速换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向创新驱动,任何行业都必须转型升级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同时,2015年10月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连锁超市作为零售业的主流业态,价值链向新业态模式创新也将成为竞争的最高形态。对于连锁超市而言,以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活动作为切入点与商贸流通新业态模式相融合,是创新的核心所在。
我国连锁超市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
(一)连锁超市行业大多采取集中采购,生鲜食品向“农超对接”模式转变
在价值链各环节中,采购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在整个企业的运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连锁超市行业大多采取集中采购(中央采购),即企业中专设采购机构与采购人员,统一负责企业的商品采购工作,实现低成本、采购集中管控。集中采购有助于连锁超市企业发挥连锁经营优势、提高议价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保证超市在价格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从而满足顾客求廉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生鲜食品的要求日益提高,连锁超市纷纷改革传统生鲜食品采购模式,通过“农超对接”模式,即由农户与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向超市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目的在于缩短流通时间、降低采购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如2016年新丝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在三峡区域展开农超对接项目,参照PGS成立有机种植基地,帮助农产品进入欧尚、沃尔玛等连锁超市,解决销售渠道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零”中间商。
(二)连锁超市物流价值链管理落后,成为限制发展的“瓶颈”
物流价值链贯穿于连锁超市运营始终,对于调整和优化各价值链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连锁超市物流价值链运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于两个方面:第一,一味追求门店的扩张,忽略了后台物流体系的构筑与管理。有的连锁超市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时,只重视门店布局以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但物流网络未及时扩大、管理观念陈旧,导致商品的调配费时费力,企业总利润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盲目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导致资源浪费、经营成本上升。有的连锁超市企业意识到物流价值链管理的重要性,并着手构建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在仓储、设备、运输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由于自营物流配送规模小、作业体系不完善,导致运作成本高、效率低下。
(三)生鲜产品销售作为超市经营重点,成为拉动其它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
当前,生鲜已成为集客能力最强的板块,成为拉动其它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据我国连锁超市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城市的连锁超市生鲜区销售额约占销售总额的20%。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约为1/3,尤其以经营食品为主的生鲜超市这一比重更是高达70%。可见,我国连锁超市生鲜板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润发超市通过对收银条的大数据研究,重点推出荤素搭配好的净菜生鲜品,进行负、中、高毛利商品的混搭,加速生鲜品的周转率,解决生鲜经营的核心问题—新鲜度。由此,还带动了其它商品的销售,如调料、粮食、食用油等。另外,我国连锁超市生鲜产品销售仍旧面临着障碍,如缺乏标准化的农产品、冷链供应体系不完善、深加工冷链食品匮乏等。
(四)连锁超市价值链体系对接不完全,导致运营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大型连锁超市已基本实现了设备自动化、价值链流程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实现了价值链体系的无缝对接,减少无效价值链,以信息技术为驱动促进运营效率的提升。但本土的中小型连锁超市价值链管理不容乐观,据我国连锁超市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型连锁超市比例为70%左右,多集中于中小城市或城乡结合部,信息技术应用率仅为18.3%。中小型连锁超市企业构建信息系统往往面临着投入大、缺少技术人员等困境,甚至在运营中根本没有能够统筹全局、进行价值链管理的人员,由此要实现商贸流通新业态创新几乎无从谈起。
连锁超市价值链与商贸流通新业态的关系分析
(一)研究模型设计与问卷设计
为了研究我国连锁超市价值链与商贸流通新业态的关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着有效性、可操作性原则,从多角度设计模型与问卷、选取相关的变量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