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1 09:15: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

第1篇

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1.金融市场的形成

(1)货币的出现标志着金融市场开始萌芽。

(2)以银行为中心的现代金融市场初步建立。最早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也于1694年成立了英格兰银行,其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确立,也意味着以银行为中介的借贷资本市场的形成。

(3)证券业的发展是金融市场形成和完善的推动力。1609年,荷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形、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标志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初步形成。

(4)信用形式的发展使各类金融子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股票和债券是两种主要的证券信用工具。

2.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1)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趋势。

第2篇

关键词:保险制度;金融机构;退出机制;问题研究

一、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体制处在转轨的大环境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通过相关的个案实践在研究和探索中建立起最初的基本框架。但是在金融运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非市场性因素会影响其正常的运行和发展,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对时展中针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提出的新要求并没有清晰、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也就是说我国在对待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问题上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金融机构市场的退出对存款缺少相应的保障。在金融机构发生危机尤其当市场退出时,需要我们认真去看待的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存款人的存款。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无论是对存款人还是对公众的信心都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存款保险制度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够很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金融机构退出也没有任何相关的保护措施,如果发生金融恐慌,存款人难免会对金融机构产生疑虑,这样会影响金融秩序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二)没有健全的处理金融机构危机的机制。相关的配套机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危机机构的判断标准、对危机机构的处理方式以及对有问题机构等。金融机构退出机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机构危机处理。因为如果要将危机机构关闭除了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成本以外,还会影响人们对金融机构的信心的同时社会也需要承担相当大的成本和责任。也正是因为这样,各个国家的监管局都比较不赞成用这一方式解决问题。其中,面对金融机构危机时,美国选择的处理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操作也并不规范。就当前的法律来说,虽然已经制定了一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但针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问题其法律规范依然并不全面。

(四)缺少懂得如何运作金融机构够市场退出问题的人才。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注意和解决,例如清理账务、法律事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十分需要懂得这方面问题的相关人才。就我国而言,在金融监管当局内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中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都是十分大的。

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基本原则

金融机构市场的退出是在具有较强的法律性的政策下实施的,一方面是为了使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更快速,使其对经济和金融制度所做的贡献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一些金融机构因为出现不和谐的问题而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从而导致信用、经济甚至是社会危机,确保金融秩序的稳定、金融以及经济的安全。总之,为了能够使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顺利,最基本的原则是一定要遵守的。

(一)“适度”原则。一方面,金融机构市场的退出可以提高金融制度所做出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它本身有着较大的社会经济成本。总的来看,就需要继续坚持并加强对金融的监管,而对于市场的退出,我们应该主张“尽量少破产”的原则,并且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采取破产清算的方式。对于金融机构市场的退出,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按照银行所属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方式使其退出。

(二)“适时”原则。对于金融机构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及时、恰当的处理,这样做可以尽可能地将风险的成本降低。已经看到了金融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却并没有及时地进行解决,这样难免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是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于一些不稳定的金融机构,如果坚持经营就需要采取风险更大一点的做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削弱原来比较稳定的经营者的竞争力的同时可能会引发全系统的危机,在金融机构中存在的明显的问题完全显现出来时才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对想要保护相关人的利益来说已经不太可能。当金融机构出现危机时,一定要及时、果断地进行处理和解决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市场发展的动态,选择正确的时机退出市场。

(三)自愿性原则。当遇到退出时,市场是为了进一步把已显现的或潜在的风险进行某种程度的化解,并不是把风险留下或转嫁给留在市场中的参与者。当然,一旦出现发生退出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兼并或重组的事情,所以一定要遵循自愿性的原则,防止人为的对这些行为进行撮合或给予帮助,而当一定要进行相应的破产清算时,不要犹豫姑息,应该坚决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巩固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对抗风险的能力,让其能够平稳地发展,从而在根本上化解风险。

(四)审慎性原则。对于不可避免的情况发生时,管理机构要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设定好满足退出要求的标准,满足条件的一定要给予退出,能尽力挽救的要确保得到改善,谨慎处理好每一个退出案例,坚持公平效率和符合法律法规。如果金融业要退出市场,就一定要向上级监管部门进行申请并在得到确切的回复之后进行有序退出,在退出的过程中要有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而且它是和一般企业可以自行申请破产的相关行为及其规定有所不同。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由于恶意破产申请等行为而使银行的信誉受到负面的影响。

(五)风险最小化原则。金融机构的特殊性使其在市场退出时在选择上是比较困难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关键所在就是将其面临的风险进行化解,但是就其本身来说难免会影响一定范围或区域内的金融的发展。因此,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时,一定要遵循风险最小化原则,也就是说要将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而带来的相关的影响尽可能地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三、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相关的对策

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后,我国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得到了一些健全和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至少与当前不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中介机构等都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要想确保金融更好更快地发展,一定要采取一定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公共金融基础设施。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相关的金融监督信息传递体系,能够确保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与金融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每一步都尽可能地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可以对国外的一些现行的存款保险制度中汲取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使其存款人的存款得到保障。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无从安排的人员可以把他们安排到再就业的工程体系当中去,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尽可能地帮助金融业下岗员工寻找在就业的机会,与此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以此来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务的发展,满足再就业提出的需求。

(四)完善市场中介机构。为了尽可能地避免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中出现太多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地完善市场中介机构,从而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此来提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时的工作效率。(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许传华.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运行性法律机制研究[J]. 经济问题. 2005(07)

第3篇

我国债券市场近十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债券发行量从2004年的不到3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6万亿元;债券托管量从2004年的5.16万亿元,发展到2016年末的63.6万亿元。中国债券市场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市场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债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

首先,债券市场已经成为直接融资的主力军,对做强实体经济“筋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净融资规模达3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的16.8%,债券融资成为除贷款之外实体企业获得资金的第二大渠道,融资成本也低于贷款成本。如果没有债券市场,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每年至少上升1000亿元。与此同时,债券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稳增长方面,债券市场支持重点行业领域融资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停车场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重要领域和重大项目均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仅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就为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铁路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提供融资上万亿元。调结构方面,债券市场已成为绿色产业、公共交通、环保技术等领域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补短板方面,债券市场持续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为新兴农业主体、家庭农场等“三农”企业建立绿色通道,并支持创业投资企业、融资租赁企业等以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企业发债融资,从多个角度拓宽小微企业资金来源;去杠杆方面,永续票据发行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发行2567.5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增加权益资本,同时企业资产证券化加快推进,2016年累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5123亿元,为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次,产品创新有序推进,提高了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灵活性和精准性。近年来,结合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债券市场的各类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比如,为方便小微企业融资,推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产品;针对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透明度不高,推出市政项目收益票据;支持企业降低财务杠杆,拓宽权益资金补充渠道,推出永续类债券及可转换为企业资本的债券;此外,还有并购票据、碳债券、供应链票据创新品种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产品,提高了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灵活性和精准性。比如,近期推出的扶贫社会效应债券就是一个较好的例证。社会效应债券2010年起源于英国剑桥郡,目前在全球仅发行了60单左右,此次发行的社会效应债券是首只用于扶贫领域的债券,主要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推动扶贫投融资机制由“先财政投入、后提供服务”向“先提供服务,后财政购买”转变,缓解了扶贫资金需求与财政资金供给时间不匹配的矛盾;二是把扶贫效果与债券利率挂钩,激励投资人对发行人资金使用的监督,保证扶贫投入质量和效率;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运行效应进行评估,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四是传统的金融扶贫主要集中在收益性项目方面,通过发行社会效应债券,可将收益性和公益性项目打包融资,实现了扶贫开发效益最大化。

第三,债券市场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提供了操作平台和传导渠道。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初期,市场规模较小,债券品种也比较单一,市场深度与广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随着债券市场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其在担当调控平台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步显现:依托这一平台,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常规性和应对危机冲击的各项宏观调控操作。目前,债券市场已经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平台,也是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平台,债券市场的发展还推动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完善,为金融资产定价提供了良好基准。

债券市场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

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转型的新常态,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加入SDR后国际投资者将有更多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此外,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维护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开放性,这些都需要一个具有深度广度、安全稳健、与大国开放经济地位相适应、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债券市场体系,这也意味着债券市场同步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的关键发展阶段,未来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断优化资金要素价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消除价格扭曲。我国债券市场已经是要素价格最为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最敏感、配置资源功能不断增强的金融市场,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市场定价的因素,要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市场流动性,包括完善债券做市机制,提高市场流动性,减少定价行政干预,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推动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提高评级公司揭示信用风险的能力等。

二是完善债券市场制度建设,为供给侧改革提供稳定的环境。债券市场成立之后很长时间处于零违约阶段,这使得我们的一些制度建设还不健全,比较突出的是违约处置机制不健全,债权保障机制不完善,这会使得投资人在投资信用债方面有所顾忌,因此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全面采取强化投资者保护条款、完善债券持有人会议和受托管理人制度、建立债券违约后的退出机制等事前预防、事中应急、事后处置等系统性措施。此外,一些新产品的推出也为我们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绿色债券推出后,相应的评估认证机构也随之出现,但谁来认证、认证什么、怎么认证等问题没有明确,也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三是以产品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支持企业发行长期限含权债务融资工具,如永续中票、可转换票据等。有序开展以企业应收账歉、租赁债权等财产权利和基础设施、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或不动产财产权益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推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试点,支持企业向轻资产经营模式转型。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并购票据、可转换债券等筹集并重组资金,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劣势企业,发挥资源整合和财务协同效应。

四是培育多元化的合格机构投资人,进一步增强内控能力。2015年以来债券市场投资人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小投资人和广义基金等更多进入了市场。其中非法人集合产品持有公司信用类债券的部分已经超过银行,成为市场上最大的投资者。市场新的变化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和性质问题。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保险理财、资管计划和基金专户等非法人产品属于委托合同关系,导致其管理人在诉讼、财产保全、债转股等方面缺少相应的法律身份;再比如,如何提高督促这些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定价能力和内部评级能力,提高资产管理人队伍的专业素质,防范道德风险,也是决定市场能否稳健发展的关键。

第4篇

关键词: 金融市场学 教学模式 逆向教学模式

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枢纽和命脉的话,那么金融市场学则是研究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科学。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金融市场学的教学对象是已经掌握了《宏微观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基础知识的本、专科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金融市场的各种运行机制,金融资产的定价方法,等等,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金融市场的相关问题,通过研究金融现象和金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现代金融意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传统的金融市场学的教学主要以课程讲授为主,是一种“基础知识讲解―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但是由于教学课时及教学设施的差异,以及评价方式的缺失等因素,很多的实践教学都被忽略,或者说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都是从基本概念学起,然后引入一些实践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刚开始花费大量时间接触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学习的热情会逐渐降低。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模式或者说是方向进行改变,作出如下调整。

1.把实践教学放在第一位

由于所教授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职类,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节课就是学习目标的确认――以就业为导向。学校也注重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因此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授课的内容就是让部分有条件的学员在证券公司开设股票账号,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很多学生担心自己对于股市的陌生而不敢操作或者说相当谨慎,害怕赔钱。对于教学而言,教师并不鼓励他们进行真实交易,只是希望他们在交易之前进行股市行情分析,懂得一些投资的技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很多金融市场的名词非常陌生,没有信心或者没有办法去进行交易操作,因而教师让学生把这些概念全部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交流,从而引起他们对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兴趣。同时,因为在证券公司交易大厅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接触了许多投资者,有成功有失败,活生生的案例呈现在他们面前,这样做的效果比刚开始就引入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知识要有效得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为浓厚。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能力并勇于到证券公司开设真实交易账号的学生不多,但是班级里面只要有一个人这么做了,其他没有付诸行动的同学都会为这位同学出谋划策,形成一个集体参与的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这样就达到了把实践放在教学第一个环节的目的。

2.注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

在设计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时候,特别要注重案例教学,并且所提供的案例要有针对性。例如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金融市场运行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如:进行投资的必要性?人民币升值对于百姓和社会的影响?如何利用金融市场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如何对于某公司股票进行价值分析?等等,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并通过嵌入式教学与合作讨论式学习,引入和复习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模型,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目标”再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把讲课内容与“提问―思考――解决”这一模式有机结合,这种模式强调对目标的追求,学习的基本机制是“容错”,通过实验、失败、仿效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能,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对于学生的观点要表扬创新,合理引导失误之处,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

3.侧重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经济热点问题

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较快,书本上所讲授的知识已经无法紧跟金融市场发展变化趋势,成熟的基本理论较多,最新发展的现状介绍较少。如从2008年底的金融风暴到2010年的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到我国2011年将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的影响,等等。在讲解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许多当今热点问题提问较多,而这些是书本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师要求所授课的班级订阅一份财经类报纸,每周对于一些热点问题,预留20分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上课时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讲解自己的体会和分析结论,还可以让其他学生介入讨论;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互动,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动者,能有机会表达观点、展示才能。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闭门造车,可以通过这种互动形式的交流,准确把握现实经济生活的脉络,进一步培养了对自己所学专业和课程的学习兴趣。

4.开放式的课程教学模式

金融市场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不应该只有一个。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可以请其他专业课程教师来讲解部分章节,实现教师资源互补,又可以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做介绍,因为这些银行行长、证券公司经理、保险公司讲师或者其他金融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就自己的实际工作能让学生了解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状况,对于金融理论的动态有很好的把握,从而让学生对于以后的择业有初步的了解,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当然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师注重教学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语音图像等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授课方式的枯燥乏味的问题。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一高效的资源库,学生可以上网浏览全国范围内金融市场课程优秀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采百家之长,避免个体教师在知识或授课方式上的不足;同时利用网络,学生可以和社会各类型的人士利用专业论坛BBS讨论、博客博文等载体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开展自助式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方式更有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困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去伪存真,否则网络上的错误信息会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产生误导。

以上关于金融市场学教学方式的新探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为“实践―案例―创新―基础知识讲解”这一逆向教学模式。在上面的四点中,没有重点关注基础知识的讲解,不是否认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反而更应该突出基础知识,因为没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和学生就没有办法去发现金融市场中和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更不要说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了。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更离不开学生对于金融知识的渴求,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教师的种种教学模式创新才有意义,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教学模式的改革,新方法的运用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王兆星,吴国祥,陈世河.金融市场学.2004.2,第3版.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学;研究性教学;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302—02

一、研究性教学视角下金融学市场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金融工具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金融市场的复杂程度也与日俱增。金融市场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概念原理多、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特点。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金融市场学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都在不断更新,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以往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今金融世界的这一变化节奏。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笔者认为在金融市场学的课程教学中应引入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是在综合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心理学者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新途径。与传统的识记性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教学要求在学生掌握一定学科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和带领学生从课本固有知识框架中走出来,勇敢且智慧地去发现未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分析路径和独特观点。研究性教学理念在国内教育界并不陌生,国内高校实施已久的学习与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以及启发式、讨论式、发现法教学方式,可看作是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扩展和具体体现。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可以借鉴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和德国的习明纳教学模式。通过在金融市场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可以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研究性学习,实现人才培养由继承型向创新型的根本转变。

1.启发式教学。即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从经济金融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并积极发言,之后对学生的回答及提问进行总结,再详细介绍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前言中的什么是金融的问题时候,我们首先,从金融的英文finance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现在英文中finance既可以指金融,也可以指财政,还可以指财务。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习热情。其次,引领学生透过事物的表象,从事物的本质来定义事物。逐步剖析金融是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或者工具。最后,将我们在金融市场学中的定义和其他学科中的定义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

2.典型案例教学法。上课时,老师针对某一章节中的问题,提供金融专业案例作为教学剖析的对象与学生一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并重视双向交流。例如,在金融市场学中讲授金融危机一章时,结合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事实,引入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这一案例和学生一起讨论。重点研究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的成因,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样的金融创新、宽松的货币政策、松懈的金融监管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以及金融全球化背景的视角进行讨论,并结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典型事实,讨论金融危机爆发的一般规律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专题拓展教学方法。在金融市场学讲授金融结构一章内容时,引入金融结构的差异分析。为了能够细致深入说明金融结构的差异,我们从微观角度来探求不同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来揭示金融结构的主要差异,即金融结构在如何处理项目风险、监管方式、规则强度三方面。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不同金融结构在经济中的作用有所差异。最后,指导学生利用在课堂所分析的框架,对中国经济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4.金融实验教学。金融市场学中有些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充分利用学校的金融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问题安排实验,使学生在掌握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实际业务产生切身感受。例如,在金融市场学的证券投资、利率的决定以及外汇交易中安排金融实验课,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能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5.实践教学。在上课过程中,利用网络,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观看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例如,在绪论部分给学生介绍华尔街和公司的力量两部纪录片,让学生对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有直观的认识。在进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引入“货币战争”系列。在讲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介绍学生在凤凰财经网上观看一些专题讲座视频,到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去了解最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对最新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以上五种基本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开展的教学,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实现,可以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研究性学习,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由继承型向创新型的根本转变。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学;教学目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99-01

一、前言

目前,各经济类院校金融学专业都开设了《金融市场学》课程,《金融市场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专业方向课,其教材的选定、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都尤其重要。

二、《金融市场学》国内教材分析

在众多的《金融市场学》的教材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张亦春教授主编的版本是较为经典的教材,以该教材为代表,国内《金融市场学》教材普遍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海归多,土鳖少”,即介绍国外金融产品较多,而缺少对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及产品的介绍。例如,与其他经典金融教材一样,在介绍股票种类的时候,都是大篇幅介绍“优先股”这个概念,这是因为美国股票市场上优先股的规模较大,是主要的股票品种。但所有金融教材都忽略了中国优先股的现状——缺乏立法支持且目前暂无优先股,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花了很大精力背诵优先股的相关知识后到工作中却用不上。

2.“概念多,细节少”,即介绍相关概念多,缺乏相关细节的详细分析和介绍。比如,跟大多金融教材一样在外汇市场的外汇交易里面,简单介绍外汇掉期、外汇套利的概念,却缺少相关交易细节的介绍,导致学生无法动手、动脑深刻领悟相关实践环节,实务工作时不能上手,实际分析也无法抓住关键脉络。在介绍债券价值分析和股票价值分析时,没有结合实际工作中常用的excel软件,来介绍相关价值的计算,也不能将其落实到债券分析和股票新股发行定价等工作环节中,造成教材理论与实际工作操作的脱节。

3.“理论多,实践少”,经济理论都是源于实践,同时又回归实践。而这本教材乃至其他的金融教材,都是简单介绍理论,却缺乏编者对该理论的分析,也缺乏对该理论在实际生活和工作的运用讲解,使得这些思想精髓反倒成为教学鸡肋、曲高和寡,导致学生认为理论“无用”,使得培养学生相关金融素养的基础理论被学生忽视,这些理论往往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简答题、论述题的背诵宝典,而真正工作时束之高阁。

三、《金融市场学》教学目标探讨

《金融市场学》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

1.让学生巩固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

2.让学生掌握中国最主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的细节以及工作中的处理焦点;

3.通过详细分析简单的、常见的、成熟的金融创新案例和产品,让学生慢慢领悟金融创新的本质,并鼓励学生对我们可能面对的金融需求进行创新。

四、围绕教学目标,对《金融市场学》教材的处理

教学中教师如果被手中教材、教参的框框束缚,凡事“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导致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真正地用教材,学生无法通过教材学习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养。然而,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把教材作为教学的“途径”,根本目的是要达到教学“本源”。围绕教学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进行相应处理:

1.基于教材,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在基础金融产品的介绍按照实际工作的重点做以下调整:第一,补充并重点讲解我国金融市场上规模较大、我国独创的金融产品,比如加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的具体运作的讲解,引入买断式回购、分级基金、ETF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创新动机、原理;第二,对于优先股、短期政府债券、大额可转让订单等国外成熟但是中国金融市场上规模较少甚至没有的产品,重点分析中国与美国之间差距的原因所在,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产品在中国将来的发展。

2.跳出教材,通过对简单的金融创新产品的讲解,利用情景模式,给学生渗透相关金融创新思维。比如在讲解ETF基金中,开始将学生设定为基金管理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ETF基金进行套利,并补充中国股市上的成功例子来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在讲解债券、股票发行上市中,将学生设定成为企业老总和保荐人,引导学生学习金融产品发行上市的流程并理解在这些工作中应该把握的根本原则,让学生理解在不同的融资需求下怎样取舍不同的金融解决方案。

第7篇

关键词 金融学 功利性 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inance Majors' Utilitarian Motivation

WANG Huip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22)

Abstract Finance is a strong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ubject, but affected utilitarian social values and attitudes of parents is not correct and other factors, led to the prevalence of students' too strong utilitarian motivation problem. Too strong utilitarian motivation not only allows students the basic knowledge is not solid, and even affects the students' academic and mental health. Based on the finance majors utilitarian motivation and causes harm analysis, from the "blocking" and "Persuasion" is proposed to improve both utilitarian motivation finance profession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finance; utilitarian; learning motivation

金融学作为一种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学科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尤其是近些年来,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起薪和平均工资高于其他行业,并且增幅最快。所以,导致金融学专业的报考人数也持续攀升,使金融学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之一。但是,正是由于金融专业世俗化的特点,使得报考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和家长功利性比较明显,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本文将分析金融学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形成的原因,并试图通过“堵”与“疏”相结合的方式,提出改善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对策和建议。

1 学习动机与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倾向,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学习动机是指以纯粹的知识获取为目的,一般不与学习者的个人前途和经济利益直接发生联系,即知识本身就是学习的目的,一般认为这种动机是一种持久的学习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压力、影响等和个人前途和经济利益直接联系的学习动机,一般认为这种学习动机是短暂的没有可持续性。适当的内外部动机对学习是有益的,但是过强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尤其是外部动机过强时,容易导致急躁心理,无法专心学习,如果自制能力不强容易导致学业半途而废。教学实践也表明部分金融学专业学生由于过度功利性学习动机的作用,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被迫中断,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2 功利性学习动机的危害

如前所述,过度功利性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害而无益的,尤其是对于金融专业来讲,由于金融学实践性强,而且随着金融自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通人接触金融业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容易。因此,功利性动机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危害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

(1)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金融学教育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必须掌握通识性的基础知识。这主要是建立在本科教育是该专业的基础教育这一认识上的。因此,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很难在短短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就培养一个金融领域的专家。所以西方一流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必须在前两年学习诸如微积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科学核心课程以及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在后两年学生才进入专业学习。目前我们的学生在面临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往往表现出了急躁的心理,认为这些课程和金融学没有关系,表现出了较强的消极情绪。

(2)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轻率的参与金融市场。实事求是地讲,参与金融市场也是学习的一种途径,但是有些学生参与金融市场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试图获利。这对学生的学业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从本质上讲现在的金融投资活动是一种专业技术活动,需要严密的组织和专业化的团队合作,靠个人和运气是很难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过早的参与金融市场只会培养市场投机者,无法造就高素质的专业金融人才。

(3)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心理障碍。正是由于在功利性学习动机的驱使下,部分学生过早的参与到了金融市场中,而专业知识又不够,导致投资失败,这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极端思想,一方面,认为金融学知识没有用,导致消极行为;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导致心理疾病,这在实践教学中已有个别案例。

3 金融学专业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分析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因此,金融学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功利化风气;对金融专业功利化的宣传、学生家长的态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的性格等。

首先,本文对外部因素做具体分析:(1)社会功利性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导致社会上拜金主义、浮躁情绪比较严重。研究表明社会风气和大学生的学风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因此,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不良影响。(2)对金融专业功利化的宣传。总体上来讲,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往往重视该专业未来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从事该行业所能提供的社会地位,以及未来能够提供的经济利益的回报。这些功利化的宣传和社会风气相互加强,导致金融学专业学生就学的功利性动机更加突出。(3)学生家长的态度不端正。目前,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和价值观也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多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家长,本身对金融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简单的认为金融学专业主要教授赚钱的技巧,而有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金融学的目的是以后去银行工作等等。这些错误的态度和观念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目的。

其次,本文对内部因素做具体分析:(1)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尤其是高中时期的课程安排以高考为唯一目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导致在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交友等一切行为都以实用主义为目的。这种实用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功利主义的学习动机。(2)学生性格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本身性格比较外向,喜欢冒险,因此,在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就急于参与金融市场。往往会主次不分,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金融市场上,导致学习障碍和学习成绩的下滑。

4 金融学专业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根据前文对金融学专业功利性学习动机成因的分析,针对功利性学习动机造成的危害,本文分别从“堵”和“疏”两个方面对改善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对策和建议。

首先,“堵”的方面主要采取加强学习风气建设和加强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1)加强学习风气建设。鉴于目前社会风气对学生学风的不良影响,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风的教育,改变学生片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得学生应该明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掌握一门技术和生存技巧,要通过全面的知识基础来发展自我和陶冶情操,进而为成为一个高素质金融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金融学专业学科知识的教育。目前,金融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学科,就其本科教育来说,其课程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工具类课程,这些课程又可以分为投资方向、银行方向和保险方向。如此复杂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有的学生认为金融仅仅是投资获利,导致自满情绪和急躁情绪,认为学校设置的课程对其以后没有帮助,从而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学校必须将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明确的告诉学生,从而避免学生出现急躁情绪。

其次,“疏”的方面主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和加强实践环节来实现。(1)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适当将专业课提前。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设计,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做法,在大一和大二主要进行基础课和公共课程的教学活动。虽然这样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具体到金融学专业,则没有考虑到金融学专业实践性强、参与门槛低的特点,不利于缓解由于功利性学习动机而导致的急躁心理。因此,可以适当将部分专业课程以先导课或介绍性课程的方式提前到大一或大二,这样可以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起到疏导的效果。

(2)通过加强实践环节来疏导功利性学习动机。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的实习环节往往到大三和大四才开始,这对于那些实习门槛高,技术性要求强的专业是合适的。相对来讲,如果金融学专业从三、四年级才开始实习环节,就有点晚了。另外,近些年金融实验室的建设,也给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金融实验室具有高度真实性的特点,因为其所使用的数据和所有规则都和真实的金融市场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缓解金融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

5 结论

近年来,金融学专业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热门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太强,适当的功利性动机对学习是有益的,但是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已经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学业中断。本文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从“堵”与“疏”两个方面提出了改善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受大连大学教改项目《基于实践/实验教学的高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与实践》资助

参考文献

[1] 刘冬.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12:110.

[2] 杜淑敏,马卫花.成人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及激励措施.鲁行经院学报,2001(6):72-73.

[3] 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69-73.

第8篇

1课程特色

传统的投资学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方式单一、手段落后,长期停留在静态板书、口头讲解、课堂灌输上,缺乏模拟实践手段和实际操作流程的展示,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目前,大多院校都已建立起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环境。(1)本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教学,在理论内容上力求全面、完整,理论体系严密,使学生系统接受本课程的理论教育。(2)本课程注重理论分析的力度和深度,重点讲授金融投资的基础理论、运行理论、决策理论和调控理论,涉及金融投资技术、技巧分析时,在理论上也侧重于理论方法的阐释,以期在理论层次上体现出“金融投资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特点和要求。(3)本课程注意与金融相关学科如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风险管理等理论知识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形成较合理的知识结构。(4)理论课程注意吸收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关注国内外证券市场的发展动态及最新知识,及时补充到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地将传统理论与现论进展有机结合起来。(5)精心设计与理论教学的配套案例,运用到教学中。

2.基于行业标准《金融投资学》教学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以及发展,金融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向多元化发展,非常注重金融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注重其对金融市场变化进行决断的胆识、气魄和把握机会的能力。金融市场的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导向和目标,因此,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金融投资学》,应该在研究金融行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后,增加对多教授理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型,培养学生领悟、理解金融市场的能力,从而达到社会需求的目的。

2.1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填鸭式教学,即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听,这种讲课模式对于《金融投资学》这样的应用型课程而言,不能达到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而应该提倡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方法是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作为老师,应该能够做到对金融市场动态有深刻的关注和了解,试试关注社会经济新闻热点,在课堂中经常穿插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市场动态,形成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以及改进。对于《金融投资学》的教学案例,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去寻找金融市场自己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形成PPT,在课堂的最后二十分钟,上台进行分析。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当前事件进行分析的能力,而且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2进行案例教学

《金融投资学》理论体系比较复杂,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和掌握金融工具的基本知识和投资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进行案例教学,首先要对实际可得的金融案例进行精心选择,选择最有代表性、典型的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在学生对所选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关于案例的问题及讨论对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案例的分析讨论环节。可采用的方式有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方式。讨论中,授课教师不仅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独到见解,还要把学生的各种想法进行联系,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及时的案例总结和评价。

2.3进行模拟交易

第9篇

如前所述,过度功利性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害而无益的,尤其是对于金融专业来讲,由于金融学实践性强,而且随着金融自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通人接触金融业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容易。因此,功利性动机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危害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1)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金融学教育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必须掌握通识性的基础知识。这主要是建立在本科教育是该专业的基础教育这一认识上的。因此,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很难在短短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就培养一个金融领域的专家。所以西方一流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必须在前两年学习诸如微积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科学核心课程以及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在后两年学生才进入专业学习。目前我们的学生在面临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往往表现出了急躁的心理,认为这些课程和金融学没有关系,表现出了较强的消极情绪。(2)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轻率的参与金融市场。实事求是地讲,参与金融市场也是学习的一种途径,但是有些学生参与金融市场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试图获利。这对学生的学业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从本质上讲现在的金融投资活动是一种专业技术活动,需要严密的组织和专业化的团队合作,靠个人和运气是很难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过早的参与金融市场只会培养市场投机者,无法造就高素质的专业金融人才。(3)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心理障碍。正是由于在功利性学习动机的驱使下,部分学生过早的参与到了金融市场中,而专业知识又不够,导致投资失败,这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极端思想,一方面,认为金融学知识没有用,导致消极行为;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导致心理疾病,这在实践教学中已有个别案例。

2金融学专业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分析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因此,金融学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功利化风气;对金融专业功利化的宣传、学生家长的态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的性格等。首先,本文对外部因素做具体分析:(1)社会功利性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导致社会上拜金主义、浮躁情绪比较严重。研究表明社会风气和大学生的学风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因此,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不良影响。(2)对金融专业功利化的宣传。总体上来讲,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往往重视该专业未来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从事该行业所能提供的社会地位,以及未来能够提供的经济利益的回报。这些功利化的宣传和社会风气相互加强,导致金融学专业学生就学的功利性动机更加突出。(3)学生家长的态度不端正。目前,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和价值观也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多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家长,本身对金融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简单的认为金融学专业主要教授赚钱的技巧,而有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金融学的目的是以后去银行工作等等。这些错误的态度和观念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目的。其次,本文对内部因素做具体分析:(1)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尤其是高中时期的课程安排以高考为唯一目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导致在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交友等一切行为都以实用主义为目的。这种实用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功利主义的学习动机。(2)学生性格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本身性格比较外向,喜欢冒险,因此,在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就急于参与金融市场。往往会主次不分,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金融市场上,导致学习障碍和学习成绩的下滑。

3金融学专业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根据前文对金融学专业功利性学习动机成因的分析,针对功利性学习动机造成的危害,本文分别从“堵”和“疏”两个方面对改善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对策和建议。首先,“堵”的方面主要采取加强学习风气建设和加强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1)加强学习风气建设。鉴于目前社会风气对学生学风的不良影响,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风的教育,改变学生片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得学生应该明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掌握一门技术和生存技巧,要通过全面的知识基础来发展自我和陶冶情操,进而为成为一个高素质金融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金融学专业学科知识的教育。目前,金融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学科,就其本科教育来说,其课程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工具类课程,这些课程又可以分为投资方向、银行方向和保险方向。如此复杂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有的学生认为金融仅仅是投资获利,导致自满情绪和急躁情绪,认为学校设置的课程对其以后没有帮助,从而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学校必须将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明确的告诉学生,从而避免学生出现急躁情绪。其次,“疏”的方面主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和加强实践环节来实现。(1)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适当将专业课提前。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设计,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做法,在大一和大二主要进行基础课和公共课程的教学活动。虽然这样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具体到金融学专业,则没有考虑到金融学专业实践性强、参与门槛低的特点,不利于缓解由于功利性学习动机而导致的急躁心理。因此,可以适当将部分专业课程以先导课或介绍性课程的方式提前到大一或大二,这样可以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起到疏导的效果。(2)通过加强实践环节来疏导功利性学习动机。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的实习环节往往到大三和大四才开始,这对于那些实习门槛高,技术性要求强的专业是合适的。相对来讲,如果金融学专业从三、四年级才开始实习环节,就有点晚了。另外,近些年金融实验室的建设,也给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金融实验室具有高度真实性的特点,因为其所使用的数据和所有规则都和真实的金融市场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缓解金融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

4结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