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24: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护理常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肠内营养具有费用低、使用安全、管理容易等优点。今年来,一些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晚期肿瘤、大手术后等病人住院期间已经实施肠内营养,并有良好效果,考虑住院费用较高及家人照顾不便要求回家实施肠内营养的病人逐渐增多,这给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服务需求。笔者在2004-2007年通过对社区家庭中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17例病人进行指导、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均为在医院经治疗病情稳定,需回家进行疗养,但都不能进食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44-86岁,平均70.6岁,其中脑血管意外8例,重型颅脑伤2例,晚期食道癌5例,全胃切除术后2例。
1.2 营养途径 17例中行鼻饲营养10例,空肠造瘘管营养5例,胃造瘘管营养2例。
1.3 结果 17例家庭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由于社区护理得当,无一例因管道堵塞或滑脱而中止肠内营养。其中持续时间最长180d,最短40d,除4例晚期食道癌因病情恶化和1例脑血管意外再度复发死亡外,其余12例随着疾病恢复逐渐过渡到经口饮食,最后停止肠内营养支持。
2 社区家庭肠内营养的实施指导
2.1 病人评估 上门探视病人,与病人及家属惊醒交谈,分析病人健康和缺陷因素、家庭社会文化基础、饮食习惯、经济条件,估计家庭实施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营养液的选择。
2.2 家庭肠内营养技术指导
2.2.1 指导家属做好营养液的选择和配置
2.2.1.1 营养液的选择 1)选用能全素,冲调后滴注;2)指导家属加工富含高蛋白、低脂、高热量的菜汤(如鸡汤、鱼汤、虾汤等)加入米汤内;3)自制蔬菜果汁。
2.2.1.2 营养液的配置 按浓度称取固态膳的量。营养应该现配现用,配置好的营养液置4℃冷藏备用,但不得超过24h。米汤加菜汤营养液先用两层纱布过滤,再滴注。滴注瓶应24h更换消毒一次,以免引起细菌感染。
2.2.2 指导家属掌握营养素滴注速度和浓度选择 起始浓度为6%,40-60ml/h,12-15gtt/min,8h后按10-15ml/h递增,直到达到预期的液量,然后再增加挠度。在特定的时间内只能变更一个因素,即提高浓度或加快速度,决不能同时增加,如无异常,最终浓度可达25%,速度可达100ml/h即30gtt/min。
2.2.3 指导家属做好营养液的滴注、加热及保温 一般营养液温度为30℃-40℃,可防止滴注过冷营养液而引起腹泻、腹胀等症状。
2.2.4 指导家属做好空肠造瘘管的护理 对空肠造瘘的病人要教会家属经常检查造瘘管固定是否妥当,要求既利于病人翻身活动,又可防止造瘘管滑脱;每次滴完营养液后要用足量温开水冲洗管道,防止管道中营养液淤积和凝固,引起管道堵塞。
2.3 营养指标的检测工作 开始每隔3d社区护士登门为病人抽血后叫家属送医院测血红蛋白、电解质,半个月后改为每周测一次血红蛋白、白蛋白;同时,指导家属做好各种营养指标的监测工作,包括收集24h尿标本测尿素氮,计算病人每天的氮平衡;上臂中段周径和三头肌皮厚度的测量,要求每周测量1次并画表格登记。
2.4 并发症的防治 社区肠内营养支持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腹胀、腹泻和恶心,其主要原因与营养液的洁净、温度、滴注速度有关。因此,必须告诉家属营养液一定要现配现用,余液则置冰箱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4h,如在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8h,配置过程要注意卫生,并掌握好营养液输入速度和温度,对于出现胃肠道症状病人可适当对症用药,使症状得以控制;其次为喂养管阻塞,可知道家属用温水(38℃左右,50ml)冲洗复通或调整喂养管位置,平时每次灌注完营养液后必须用温开水反复冲洗,切不可大意,此外营养液的黏度和浓度要适中。
3 小结 由于肠内营养最符合营养素消化、吸收、代谢的生理过程,同时具有防止肠道黏膜萎缩和肠源性感染的作用,加之其简单、安全、有效、经济,颇受病人和家属的青睐。社区医护人员要认真仔细地教会病人和家属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营养灌注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帮助病人和家属完成角色转换,使他们成为实施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同时要加强对社区家庭肠内营养病人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通过社区医疗保健为其提供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和各种营养指标的监测,综合评估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营养液的成分和量,使肠内营养支持达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方法:将我院妇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联合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家庭式沟通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联合组在护理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
结论:常规护理联用家庭式沟通护理能够明显提高妇科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妇科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妇科患者家庭式沟通联合应用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99-01
妇科疾病会对患者的生育和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患者在患病后往往由于失去生育功能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夫妻关系,因而妇科护理人员有必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关系,调节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疾病的康复。本文对常规联用家庭沟通护理在妇科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与常规护理组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间我院妇科收治的患者共90例,其中年龄为22~57岁,平均为33.5±8.6岁。其中患有异位妊娠的9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有49例,患有宫颈糜烂的有13例,患有宫颈炎的6例,患有卵巢囊肿的有1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种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住院护理,包括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联合组在接受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家庭沟通式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向其介绍住院部的相关设施,并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护理负责人员等,消除患者心理上的焦虑和陌生感。为患者亲自调试病房内的温湿度,让患者感到舒适,并不时与患者进行生活上的交谈,一方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一方面也能够消除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感。②在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详细介绍医师为患者制定的治疗计划,讲解相关疾病专业知识以及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增强患者对治愈疾病的信心,征求到患者对治疗的积极配合。同时,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多多陪伴患者,尤其是病情较为严重或不良反应较为严重的患者,要积极听取患者的诉求,并多与患者进行朋友间或亲人间的谈话沟通,让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够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巩固治疗效果。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多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介绍在治疗期间家属应该注意的事项,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等,以便与患者更好的沟通。
1.3观察项目。采用量表的形式,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将满意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计算达到满意以上等级的护理满意率;对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并计算相关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患者护理观察项目数据运用SPSS12.0进行分析,并对满意率和发生率进行卡方检验,其中P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数据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得出,常规组患者共有37例患者达到满意以上等级,其护理满意度率为82.22%。联合组患者共有42例患者达到满意以上等级,其满意率为93.33%,联合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
3讨论
不论疾病轻重、大小,患者在承受疾病带来的生理痛苦的同时心理上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尤其是妇科疾病患者,女性患者本来在心理上就比较脆弱,加上妇科疾病可能对患者性生活和生育带来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夫妻感情。因而妇科患者在患病后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加上在治疗期间对疾病和治疗的不了解,导致患者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也会增大,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疾病的同时也要对患者心理进行护理,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家庭沟通护理方式就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本文主要对常规护理联合家庭沟通护理在妇科患者护理方面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接受常规护理联合家庭沟通护理的患者组,其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组,这说明家庭沟通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巩固疾病治疗效果。同时联合应用家庭沟通护理的患者组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这说明实施家庭沟通护理后,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预防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妇科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家庭沟通护理是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能够明显提高护理满意率和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冰,张博.预见性与家庭式联合护理在骨科老年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沈阳部队医药,2013,11(1):97-99
【关键词】
院外急救;救护知识;培训普及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9337)
作者单位:434020荆州,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产、交通、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也在迅速增长。疾病、创伤、中毒、溺水、电击、窒息等都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在医学上4~6 min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1],怎样有效地开展现场救护,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是在第一现场的每个人的重要使命。农民是院外急救的弱势群体,增强农民院外急救知识与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10年10月我校急救护理教师调查了荆州市市郊农民对院外急救常识的知晓情况,并对当地农民进行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2],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荆州市市郊农民100名,性别不限。
1.2 调查方法
我们自行设计农民救护常识知晓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农村随机走访调查共100名农民。由急救护理教师带领学生发放调查表,要求农民对10个项目进行演示或回答,学生单独填写问卷,每个项目正确计1分,综合评分总分为10分,当时收回。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培训内容与方法
通过调查走访,根据当地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及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程度,我们反复讨论,确定救护手册的编写内容,《家庭救护常识》的内容包括:①120的呼救。②脉搏的测量。③胸外心脏按压。④止血。⑤异物卡喉的救护。⑥淹溺的救护。⑦醉酒的救护。⑧煤气中毒的救护。⑨发烧的救护。⑩鼻出血的救护。
按照我们确定的编写内容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首先将《家庭救护常识》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培训使用。根据农民的认知规律,其培训的方法如下:我们向农民对常见疾病的初步判断、常见救护技术的操作及预防护理等方面做全面系统地讲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急救个案,生动形象的向农民讲述人工呼吸、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技术等急救知识,同时通过对多功能复苏模拟人进行现场家庭急救操作演练,并与农民以边操作边讲解边指导的互动方式,鼓励居民进行现场实操,以发现居民技能掌握不准之处,及时给予纠正。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根据不同训练内容,设置相应情景,提出问题,要求初步了解相关急救流程;第二,老师借助图文并茂多媒体的课件[3],先讲授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再分步示教,同时要求农民跟着老师一步步训练;第三,老师根据农民的操作和感受,作出点评,并进一步规范其操作方法;农民自行继续练习,以获得更多的体验,进一步熟练操作技能,从而掌握相应的急救方法。
在周休或节假日,我们带领经过培训的学生到农村发放我们编写的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到农村办墙报,宣传救护知识,以便农民掌握救护常识的重要性和对救护常识的知晓。
1.4 统计学方法 对培训前后农民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情况进行前后知晓率比较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一般情况
100名农民中,年龄30~72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6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4名。
2.2 救护知识水平
2.2.1 农民院外救护常识调查结果,见表1。
2.2.3 农民院外救护知识水平影响因素,见表2。
3 讨论
3.1 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表1结果显示,培训后,院外救护常识知晓的人员增多,甚至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 因此,通过普及院外急救知识和技能,让更多的农民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自救互救意识,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意外事故现场能立即进行自救和互救,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第一时间,在紧急情况下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使急救技术社会化,提高急救成功率,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3.2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有利于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 表2结果显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因文化基础知识好,接受能力强,所以在救护常识的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显著;而60岁以上的农民因年龄偏大,文化基础知识差,反应慢,接受能力差,在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很有必要[4]。
3.3 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是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师应具有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每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急救护理教师具备普及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的条件和资格,服务急救行业,是社会的需要,责无旁贷。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急救护理教师要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5]。
3.4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赴农村进行院外救护知识普及与宣传,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更进一步掌握了院外救护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临床,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急救水平的提高,为今后我国的急救社公化增添了更多的生力军,为全面提高公众急救水平,进一步推进了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6]。
参 考 文 献
[1] 敖薪.急救护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
[2] 诸葛海鸿,周伟,苗素芹.对患者家属普及院前急救常识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12A):26-28.
[3]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10,24(4):960-961.
[4] 王力侠,屠明君,杨东松,等.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知晓现况的研究.中国厂矿医学,2007,20(3):306-307.
关键词:农村癌症老人;家庭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618-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73
家庭护理是发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访视人员与客户/家庭之间的互动过程,其功能是改善客户健康状况,并协助其更好地掌握社区卫生资源,增强自理能力[1]。服务对象包括医院外的所有年龄段的急性、慢性病人和临终者。癌症是慢性病[2],癌症病人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预防褥疮和防止感染五大方面[3]。
本文探讨的农村癌症老人的家庭护理有别于上述学术概念,它的护理场域不限于家庭环境,还包括医院;护理过程少有医护人员,而以家人和患者自己为主。笔者通过参与观察与入户访谈,获得较为宝贵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癌症老人三阶段的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期推动农村社区家庭护理的快速发展,提高癌症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生存时间。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近年来,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年年攀升的抽象数字表明,癌症已“大众化”。其中,城市略高于农村,老人略多于年轻人。本文以湖北恩施市白杨乡为调查点,首先从宏观上收集了白杨乡2009-2014年的患癌总人数,共551人。其中男性330人,女性221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90人,占总数的55.5%。然后选取44个家庭进行了入户访谈,其中13人进行了住院治疗,10人选择了放弃治疗,另有21人已病故。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有5个来源渠道:一是恩施州中心医院病理科,该院已实现数字化管理,对所有癌症病人都有登记,便于筛选和统计;二是2005年以来,白杨乡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对申报了重大疾病救助和慢病补助的癌症患者有登记和统计;三是2011年始,各村卫生院开始本村的死亡登记。从死亡登记表中获得了一部分癌症患者信息;四是2014年始,乡公共卫生防预办公室开始统计全乡的癌症患者人数;五是访谈中调查统计。
1.2.2 调查方法 考虑到性别比例、病人对病情的知晓度、家庭境况、居住分散等因素,调查前先联系驻组干部,由他(她)带路并决定访谈家庭。
2 农村癌症老人护理三阶段
2.1 住院治疗阶段:配偶子女轮流陪护
老人住在医院,家人和患者都有安全感。治病是医生的事,家人能做的就是陪护――陪吃陪喝陪住。不论是远方工作的子女还是配偶,都会放下一切事务,轮流陪同。一是从精神上给予安慰,疏导患者的同时还要隐藏自己的忧郁;鼓励患者多吃多喝的同时,自己却吃不饱睡不好。这种精神压力是双向的。二是从物质上尽可能为患者购买病前不舍得买的一切,如营养品、水果、衣物等。三是为病人搞好后勤服务,清洗衣物、擦洗身体、咨询医生等。四是每天去医务总台查看药费清单,心里盘算着下一笔费用的来路。这种陪护背后彰显着尽心、尽力与尽孝之意。此阶段的护理主要表现为生活照料、心理安慰与咨询医生。
2.2 在家养病阶段:老人自己应对病症,配偶照顾饮食起居,子女回归生活
接受住院治疗的癌症老人,如果能坚持完成治疗方案的,说明身体状况较好,带着医生的嘱咐及药物回家进入养病阶段;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身体就垮掉的,那么就直接进入临终阶段。
未接受住院治疗的老人,一是拖到很晚才去检查,已经不起治疗,很快进入临终阶段;二是因经济困难、怕治疗后死得更快等原因而放弃治疗的,患者老人自己在民间寻医问药。
以上两种情况,癌症老人生活能自理且自己想方设法应对疾病。配偶依然是在场陪伴,负责患者的饮食起居,如做饭、洗衣、内务整理等。与此同时,另有三种情况不容忽视。
第一,夫妻感情欠佳,患者获得配偶的照顾较少。如70岁的喉癌患者Z,出院后自己管理自己的饮食起居,明白少食多餐对养病的好处,但顿顿吃稀饭。
第二N,鳏寡者养病中缺少精神支柱。如64岁子宫癌患者T,丈夫去世多年,家庭贫困。育有两儿一女,小儿子入赘婚,女儿出嫁;大儿子身体不好,40多岁还没结婚。2010年确诊为晚期,没钱治,没吃药,卧床一年后去世。
第三种,家庭关系不和谐时,患者养病常抑郁,压力大。
2.3 临终阶段:家人缺乏处理疼痛及各种不良反应的能力
临终关怀是一种专注于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癌痛到临终期最为严重,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秘、抽筋、乏力等药物副反应。农村有种习俗,人要死在自己家里才安心。故此,处于临终期的癌症老人不会送到大医院获得医疗护理。只有少数交通方便、子女在身边的老人才会送到乡卫生院(村卫生室没有床位),输入能量增强体能,打吗啡止痛。绝大多数都只得呆在家里靠坚强意志忍受。然而,无法忍受的疼痛会让许多老人产生“自寻短见”的冲动。调查中,有7位老人明确了此种想法,但为了家风只好作罢;有4位老人付诸了“实施”。
“卧床不起”才是农村观念中的临终,这时,儿女们又从各地赶回家,守护病床,等待“送终”;三亲六戚赶来看望老人,安慰家人;左邻右舍“看病人最后一眼”。这让老人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当然,极少数家庭会请村医到家里为老人输葡萄糖延缓生命。
由上,癌症老人临终阶段的护理仍然以配偶的陪伴为主,面对疼痛和各种不良反应,也只有极少数老人享受到乡卫生院和村医的护理。除此之外,大家都束手无策。
3 农村癌症老人家庭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家庭护理常识来说,癌症病人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安慰,消除病人焦虑、恐惧与不安的情绪;保证饮食营养、口味清淡、少食多餐;病人个人清洁卫生;疼痛及各种副反应的处理等。但是,农村社会一无医疗护理指导,二无“传统”护理癌症病人的经验。因此,癌症老人的家庭护理存在诸多不足。
3.1 家人没有时间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
农村癌症老人的心理护理其实很简单,就是陪着说说话,聊聊家长里短,消除老人的孤独寂寞,增强养病的希望和信心。然而,与老人最亲近的人都没有时间。
第一,配偶既要照顾癌症老人的生活,又要承担所有家务,如洗衣、喂牲口、田间地头的收种,还有人情交际等,可以说整天忙进忙出且非常辛苦。如此与老人交心的时间不多。
第二,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提高了农村经济收入,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却“解构”了农村家庭。四处打工的儿女们没有时间与老人面对面交谈,以致老人异常孤独和忧郁。虽有电话虚寒问暖,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第三,农村以族聚居的格局被打破,使得左邻右舍真正的“亲人”都变成了熟人。比如兄弟姊妹、侄男侄女等亲人间的走动和互访频率少了许多。癌症老人缺少家族“集体事件”回忆的乐趣。
通过对已故患者子女“遗憾”的调查,答案最多的是“自己一直在外打工,与父母沟通少,没有好好陪伴他们”,其次是“父亲或母亲死得早,没有享到福”;其三是生病之前一直都在为子女忙碌,没有好好休息。这充分证明了癌症老人心理护理的不充分。
3.2 家人缺乏康复保健护理常识
在农村,绝大部分癌症老人基本可以专心养病,还能享受“饭来张口和衣来伸手”的待遇。只因家人对癌症防治及康复知识的不了解,除了监督患者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上注意不做引发疾病疼痛的食物外,其余则与原有生活方式保持一致。如此导致未住院治疗的老人身体很快衰弱,住院治疗的老人康复不理想,很快复发。这也是农村癌症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对未住院治疗的晚期患者家属说:“老年人有什么想吃的想喝的,都尽量满足吧”。意思是生命尽头,让老人的心愿变成现实。而事实是,癌细胞对身体的侵蚀和对精神的冲击,使老人变得食欲不振或者毫无食欲。这时,家人会认为老人消极度日,仍以农村一日三餐或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来对待老人,养病无营养保证。
针对住院治疗的癌症老人来说,手术伤了元气、放化疗损伤了人体的正常细胞,每个出院的老人身体都非常虚弱。那么就需要实施“七分养”之术。笔者看过很多“抗癌英雄”的经验,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饮食的少量多餐多样化和清淡易消化,保证营养与吸收;坚持每天按时锻炼;调整好心态。调查中,仅有一位70岁的老人自己照顾自己是执行了少食多餐,而且还是顿顿吃白米粥,根本谈不上营养。其余则保持病前的饮食习惯。进行体育锻炼的老人几乎没有,仅一位老人常在屋前屋后转一转,其余要么闷在家里看电视和睡觉,要么到邻居家“斗地主”消磨时光,表现为“活一天是一天”的心态。而家人则认为,只要他高兴,任何事都顺着他。可见,家人没有建立主动帮助老人康复保健的意识和行为。
3.3 家人不具备应对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常识
癌痛和药物导致的各种副反应极其强烈地影响着癌症老人的生存质量。针对癌痛,一是药物止痛法,不同程度的疼痛服用不同的药。二是非药物止痛法,冷敷、热敷、中医按摩、针灸等。还有意向干预疗法,如听舒缓的音乐、催眠疗法、翻看旧照片、旧书籍等[4]。农村癌症老人的疼痛,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药物止痛法。对于方便实施的非药物止痛法,如冷敷、热敷、按摩、听舒缓的音乐等,一是医生没有介绍,二是家人也没有相关技巧,更不知道什么症状下该用什么方法。由此,在农村流传着“癌症都是痛死”的说法。针对各种副反应,医生说是“正常现象”,家人也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望着老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身感无奈与无助。
4 对策
当前中国,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家庭护理发展还不完善。特别是农村,院外付费护理在短期内基本不可能实现。然而,癌症老人的饮食营养、个人清洁、躯体疼痛、心理压力等既需要家人的细心、耐心和爱心,更需要来自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
4.1 主治医生延伸护理指导
医疗服务与生命和死亡相关,所以需要医生对病人的恐惧、无望、无知提供椭并理解他们。这是医生工作的意义所在[5]。癌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种疾病,包括乳腺癌、胃癌、皮肤癌、宫颈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不同形式;又因生物多样性导致癌变的复杂性,医学界的实验,检验的都只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另外每个人的成长模式、生活经历、文化水平、生活方式、身体素质、家族病史都各不相同。故而100个患者就有100种患癌的原因,不同的患者接受同样的治疗模式就有不一样的疼痛体验。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养病中可能出现的某些病症,以及应对这些症状的措施等,只有其主治医生最清楚。
笔者对养病阶段的患者提问:“您是否知道养病小常识,通过什么渠道知晓的?”只有10.3%的患者主动看书、看电视和上网查询;43.5%的患者不知道也不查询;46.2%的患者偶尔通过电视、书报、医院散发的传单或听医生说的知道一些。
就患者来说,医生的话就是圣旨,医生说不吃不喝什么或要吃要喝什么,他们绝对听从。笔者又问:“如果主治医生根据您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给您制订一份养病指南和注意事项,您有条件(人力、物力、财力)和有心去遵守吗?”有61.5%的患者有心遵守,48.7%的患者有条件遵守,35.9%的患者无条件遵守,23.1%的患者因家庭经济困难、因老小问题要操心而无暇顾忌养病,15.4%的患者因身体康复较好而不需要养病指南。可见,绝大部分患者及家人都渴望一个“专业指导”。
基于此,笔者认为针对住院治疗患者的家庭护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及家庭条件制订一份较为具体可执行的指南和注意事项,或提供一个咨询的固定时间和电话。
4.2 家人积极主动与心怀希望
在农村癌症老人中有部分患者没有住院治疗,一是确诊时太晚不能接受治疗,二是因“各种”害怕而拒绝治疗。前者是医生浇灭了患者及家人的希望,后者是患者及家人主动放弃了与癌抗争的希望。总之,他们都从心理上屈服于“癌症”,并逐渐接受了临近的死亡,且在“等待死亡”的^程中,老人遭受心理煎熬和身体疼痛时,大部分家人都不主动咨询医生或向外救助。
为了消除癌症老人忧郁、悲伤、沮丧的情绪及缓解身体上的各种不适,笔者认为家人应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从精神、物质到医疗等方面给予护理。第一,从表孝心来说,其子女应尽可能较长时间陪在老人身边,鼓励老人一直“心怀希望”看待病痛,说出心中的需求或愿望,并尽可能满足。传统观念的养儿防老,就是人老了病了有人端茶倒水、寻医问药等。在此应针对老人出现不同病症时,及时询问医生或上网查询,并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应对。这对老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宽慰。第二,从表爱心来说,配偶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要有充分的耐心和信心来关照患者的饮食、清洁、睡眠、疼痛及情绪变化,并和子女齐心协力让老人过好“每一天”。调查发现及笔者的亲身感受,临近病故的人非常依赖和渴望配偶子女的关心和陪伴,家人的心态和行为直接影响着癌症老人的生活质量。
4.3 村卫生室拓展家庭护理服务业务
村卫生室是一个村级单位的医疗机构,如今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每个卫生室有3~5名乡村医生(以下简称村医)。村医的前身是“赤脚医生”,其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负责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承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等相关工作。中国目前有近百万村医,他们与9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紧密相连。
村卫生室是农民就医的第一步,村医掌握着全村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第一,近年来,村医除看病外还担负着公共卫生宣传与建档的重任。比如人口死亡、肿瘤病人、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的登记,还要配合村干部进行女性的两癌筛查、慢性病监测等工作。可见,村医对村民的患病情况非常清楚。反过来说,村医是村民最熟悉的医生,可以无拘束地叙述病痛。第二,村医掌握着地方医药知识,比如各种中草药、拔罐、艾灸、针灸、推拿等。这些都是缓解癌症老人疼痛和副反应的替代方法。第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015]13号)明确指出:加大适宜技术的推广力度,鼓励村医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并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基于此,村卫生室将家庭护理纳入其医疗服务项目,既可行又可操作。
5 结论与建议
某种程度上,癌症是治不好的“绝症”,它象征死亡的临近,也意味着患者与家人在生死离别之间有了期限。突如其来的噩耗如何让患者接受与承受?这是精神护理的开始,接下来才是生活照料,最后才是康复保健。从癌症老人家庭护理三阶段可以发现,护理水平最好的是生活照料,其次是精神慰藉,最低的是康复保健。由于家人缺乏疼痛护理、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的相关技能和技巧,导致农村癌症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和存活时间不长。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主治医生依据癌症老人的病情、身体状况、家庭条件,从饮食、休息、锻炼、心理抚慰、疼痛应对等方面提供可参照执行的护理方法和原则;家人心怀希望,积极主动寻医问药缓解癌症老人的负面情绪和躯体不适,尽量满足老人的各种愿望,陪伴老人过好“每一天”;村医将家庭护理纳入医疗服务范畴,方便村民的同时,又弘扬了地方医疗知识。
参考文献
[1] PASTOR D K. Home sweet home: a concept analysis of home visiting[J].Home Healthcare Now,2006,24(6):389-394.
[2]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视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轲凤丽.家庭护理常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人吃五谷杂粮,身体难免生个病痛。对常见的疾病多有些认识,了解病因、病理,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效的诊疗方案以及护理和就医的要点,面对病痛心中有数,不至于动不动就去医院奔波,对医生的诊疗也不会一头雾水,了解了常见病,就是身体抱恙也不会紧张。
即使你不是专业医药人士,你也有必要多积累一些医药、护理、急救的知识和技能。
男性在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承载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使他们身体劳累,精神紧张,并且由于健康知识普遍贫乏,健康意识低下,导致他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悲剧屡屡发生。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男性的身体结构及各项功能,旨在告诉男性朋友如何正确使用身体、做一个健康的好男人。本书实用全面、通俗易懂,是广大男士不可多得的健康宝典。
本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分别量身打造了适合自身的运动排毒方法,在办公室及户外,指导您进行运动排毒,并且配合了饮食排毒方法,让排毒更有效果,也让您能够真正拥有健康的身体。
简单轻松的运动排毒方法,轻松清理体内垃圾与毒素。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草药宝库中精选出八十多种中草药,分别从简介、表源、采收加工,性味功用、功效主治、保健膳、验方精选等方面,对精选出的中草药进行了全方位介绍。
本书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作者系统地介绍了高血压病中(西)医诊疗和日常养生常识,内容包括高血压病的中医论治、西医诊疗、常用中成药及方剂、中医名家论治精要、临床内服妙方、外治良法、常用西药、食疗药膳、保健常识等。本书内容系统全面,方法简单实用,语言通俗易懂,特别适合患者及家属使用,也可供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护理、科研、教学工作者及护理爱好者参考。
教你掌握科学用药常识、家庭用药一般常识、西药应用常识、中药应用常识、帮你走出家庭用药误区、解读西药应用误区、解读中药应用误区。
现代家庭,备一个小药箱,贮几种常用药,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如何选购和贮存药品?如何识别假药、劣药和变质药品?作者集多年临床经验,针对读者最关心、最希望了解、日常生活中与家庭科学用药有关的方方面面问题,一一解答。
本书介绍了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和常见食物营养成分及其价值、特点,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基本营养状况,指出了合理膳食、科学摄取营养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阐述了食品污染与防护措施、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最后还推荐了常见病的食疗与药膳以及日常饮食禁忌。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科学实用,是一本很好的营养知识和保健养生的科普读物,适于家庭主妇、家政服务人员及普通人阅读参考。
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有着严格的季节性,所以在二十四节气中科学合理地安排膳食。本书正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的影响,系统地阐述了顺应节气并科学地进行食疗方面的知识,适合各阶层的读者阅读,是关注健康者的必读之书,也是家庭必备的食疗宝典。
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息息相关。人要很好地进行养生保健,就必须要顺从自然界的变化,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养生理念,随着24节气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养生思维。本书向人们系统地阐述了二十四节气与人们健康的关系,揭示了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养生奥秘,对指导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使人们的身体更强健,生命更完善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对百余种常见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语言通俗易懂,重点介绍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临床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常识,从疾病相关知识、检查指导、药疗指导、饮食指导、术前指导、术后指导、出院指导几个方面将健康知识展现给读者。本书可供社区医师、门诊医师、护理人员、医学生、患者家属阅读参考,亦可指导患者了解相关知识,使其积极配合医师、护理人员治疗。
本书总结出慢生活最实用的九大方法:慢吃、慢睡眠、慢工作、慢运动、慢读书、慢休闲、慢音乐、慢社交。倡导我们现在应该“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告诉人们“慢生活”追求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慢生活》的推出,是对中国人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反思,同时提倡“慢生活”也是健康、积极和自信的生活态度。
高血压、高血脂疾病的发生与膳食高热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密切相关。这就是一本告诉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及关心他们健康的家人们如何营养饮食的书。
本书突出营养饮食方法、突出实用性、保证科学性,提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学营养饮食指导。
【摘要】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居传染病首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在我县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如何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减少复治病例,从而促进健康,节约卫生资源势在必行。许多肺结核病人及家庭照顾者缺乏相关的常识而使疾病久治不愈,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因此合理的家庭护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其目的是增进和促使病人恢复健康,减少合并症,防止疾病复发和再入院治疗。
【关键词】肺结核 家庭护理
1 家庭护理在肺结核防治中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多发耐药结核、结核菌与爱滋病病毒的双重感染和流动人口增多,结核病疫情出现回升,在我国结核菌感染者近3.3亿,现有肺结核患者590余万,约占世界结核病患者的1/4。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病人病情好转或基本稳定就可以出院,患病后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护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护理模式[2]。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和在住院期间的病情以及家庭状况,社会状况的了解,对其出院后通过制订针对性的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帮助患者进行系统的家庭护理,使护理服务得以保持连续性,满足了病人不同的护理需求,使卫生资源得以合理应用,对实现WHO提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2 家庭护理的内容
2.1 心理护理:由于疾病给患者及整个家庭都带来经济及心理上的压力,患者及家属都会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护士首先应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家属明白护士会用其专业能力尽力指导帮助他们解决许多面临的实际困难,当患者出现孤独、自卑的心理时,更应与家属密切配合,根据心情变化及时予以正确指导,并让家属督促帮助调整休息时间。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健康的全面恢复得起着重大作用[3]。
2.2 饮食指导: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因此应加强营养,多食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瘦肉,奶类,家禽,鱼虾及豆制品,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以及补充维生素,应要注意镁和铁的补充。禁止吸烟和饮酒。
2.3 消毒与隔离:肺结核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染,其次是通过被结核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肠道感染。
2.3.1 病人咳嗽,打喷嚏和高声说话时不能直接面对别人,应时用手帕掩住口鼻,手帕应煮沸消毒。
2.3.2 不随地吐痰,痰吐在纸上和擦式口鼻分泌物的纸张一起焚烧或将痰吐在痰杯里加2%煤酚皂溶液每日消毒2次。
2.3.3 病人所用食具应餐后煮沸消毒30分钟,卧具、书籍每日在阳光下曝晒2小时。
2.4 活动和休息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保持足够的睡眠,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打太极拳等以改善肺功能,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居室每日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5 用药指导:使病人和家属认识到肺结核早期、联合、规范、足量、全程用药的重要性,结核病化疗失败最普遍,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规律化疗或过早停药引起的[4]。督促和协助病人在规定时间内有规律用药,避免遗漏与中断。服抗痨药物的病人必须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定期进行X线检查。为避免病人漏服药物,护士可与家属一起制作醒目的服药卡片,放在病人床头,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对肺结核的化疗持过于盲目和乐观态度,一旦症状好转或消失便以为疾病治愈而自行停药。肺结核是可以治愈的,同时应认识到肺结核的严重危害,肺结核的短程督导化疗至少需要6个月,患者与家属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
3 小结
患者与家属对这种家庭护理表现出积极与配合,通过这种家庭护理,使患者及家属掌握了肺结核的相关常识及护理技巧,从而提高了肺结核的治愈率,减少了肺结核的复治病率,节药了卫生资源,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护士的工作范围不仅限于医院,还要走向社会。保持了护理服务的延续性,体现了对患者全程的人文关怀。护士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达到护患双赢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 迫青龙.大田县梅山乡,肺结核线索调查总结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04,11(6):50
[2] 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00,
[3] 田琴.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与康复,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51-152
产妇因为其现阶段的生理特殊性,使得产妇易出现恐惧、紧张、忧虑、烦躁等心理特征。初产妇处于对分娩时疼痛的恐惧以及对分娩知识的缺乏,一般都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态,经产妇来自对上次分娩的回忆。另外,很多产妇紧张胎儿的身体是否会出现一些缺陷或疾病。一些产妇因为缺乏对分娩的一般常识,心理反应很强,过分恐惧与紧张,导致产妇极度不配合医生及助产士的工作,以至于影响正常产程进展。
2妊娠期的心理护理
2.1通过同孕妇进行沟通,了解孕妇内心存在的心理障碍根据孕妇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的不同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计划,从而对有心理障碍的孕妇更好的开展工作。例如,很多孕妇在分娩前十分恐惧,因为对分娩的过程不了解,经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情况。这时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就显示出其重要性。护士可向孕妇解释,分娩的具体生理过程,以及此生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安全性,当孕妇了分娩的过程及安全性,自然会降低因担心分娩痛苦而产生的焦虑心态;一些在孕妇因为身体原因在妊娠期间有其他疾病或妊娠并发症发生,所以要对她们加强相关的疾病常识介绍,同时进行心理护理,让产妇对自身的病情多有了解,以达到配合治疗的作用。例如:很多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护士应给予主动的、具有持续性的心理护理,同时要对产妇进行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护士应该做到经常同产妇进行交流,增强同产妇之间的熟悉程度,从而有利于监督指导患者合理控制饮食,及时发现患者内心所存在的问题心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从而减少病患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更好的配合医生进行生产及治疗。
2.2护士应该主动的与产妇进行交流一些孕妇,特别是初产的孕妇,在最初入院治疗时,对医院的陌生感会增加其内心的不安情绪,护士的沟通是医患关系的桥梁。所以,护士应该主动的与产妇进行交流,首先对医院的总体环境,医疗水平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其次,对产妇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解,让孕妇表达出自己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建立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计划,建立融洽、信任的护患关系。由于信任感的增强,这样产妇也更易接受护士给予的护理帮助及心理支持,更好的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2.3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降低产妇抑郁症的发生频度创造良好的家庭,特别是高危妊娠孕妇和健康不佳的孕妇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爱护,护士适当的向产妇的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宣讲,在医院同家庭方面共同帮助孕妇解除心理上的顾虑,树立对医护人员及医学的信任。同时也可以发放宣传手册、建议孕妇参加孕期学校培训的课程、安排孕妇与已经进行分娩的产妇互相交流等增加其对分娩时的感受和信心,改变其认知来减轻焦虑的情绪。调查显示,家庭支持是避免妊娠期妇女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家庭成员对产妇的支持理解越高,抑郁症的发生频度越低。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家庭支持有利于婴儿的健康及产妇的恢复,而劣性的家庭关系的存在则损害母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产妇的家庭中应尽可能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舒适的气氛。
3分娩期的心理护理
3.1第一产程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助产士与产妇需要密切接触。助产士要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内心活动情况,通过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生产期心理护理计划,向产妇们宣讲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在产妇有疑惑时及时的解决相关问题,在此,可建立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是孕妇对助产士具有信任感,从而通过消除对孕妇对于分娩的恐惧感及紧张情绪。以达到孕妇心情的舒缓以及情绪的稳定。对一些情绪极度不安定的产妇,助产士更加要细心及耐心的进行心理护理.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帮助按摩其下腹部及腰部,以减轻症状.避免孕妇过多地消耗体力,以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达到舒缓心理的作用。
3.2第二产程心理护理第二产程是十分关键的,这就使助产人员在这一阶段要更加的稳妥,从而给产妇心理依托,做到忙而不乱,熟练果断,同时在精神上安慰产妇,并且对一些在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对产妇加以解释,让产妇有安全的心理感受,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鼓励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3.3第三产程心理护理分娩结束后,当产妇看到自己所生孩子,无论婴儿健康与否,均可引起产妇的情绪激动。表现为或沮丧,或兴奋,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大脑皮层,直接影响子宫的收缩情况,易导致宫缩乏力,继而出现大出血。此时,一方面在治疗上,给予产妇宫缩剂加强宫缩,从而预防出血的发生,助产士的心理护理在一定情况下起到了作用,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心理安慰,抑制住产妇过分激动的心情,避免产妇因内心波动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病症。总之,在护士的心理护理下,让产妇在产前做好心理准备是很必要的,这关系到产妇和婴儿的健康。
4结语
1、是指住在雇主家庭全天候服务的保姆。这种保姆适合一些长时间需要人照顾的雇主;但是住家保姆对雇主的家庭有一定要求,首先住家保姆,在雇主的家庭当中需要有住的房间,而且雇主要为保姆安排好食宿。
2、保姆,又可以叫保母,是家政服务员。随着这种行业的发展,家政服务员也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可上岗就业。保姆就是旧社会的家佣、丫环、管家。
3、具体的培训科目有:婴幼儿护理。老人护。家居清洁。洗涤熨烫。日常烹饪。职业道德。生活常识。环保常识。家用电器的使用。
4、在我国古代,家政最初被理解为确定与维护家庭人伦秩序的家庭管理活动。如《周易》有家人卦,是最早讲家政的篇目,其彖辞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其中的正家即家政。
(来源:文章屋网 )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07
美沙酮维持治疗是指在较长时期或长期服用美沙酮来处理海洛因或其他阿片类物质成瘾的一种治疗措施,同时配合心理护理、行为干预等综合措施,最终达到减少危害和需求,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达到共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临床资料
新疆焉耆县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对在治服药人员中的56例通过问卷调查,17.9%(10例)想继续获得欣;长时间服药,未能很好进行心理治疗,遭到亲朋好友的歧视,尚失信心;对吸毒同伙、场所、工具无法抗拒,简称A类人群。62.5%(35例)服药人员有复吸或偷吸的欲望;认为长期每日前往门诊服药麻烦,害怕长期服美沙酮对身体产生有害影响,简称B类人群。19.7%(11例)服药人员希望彻底戒掉,简称C类人群。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患者交往,从而影响和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患者康复,发挥医疗护理最佳作用。
方案一:沟通。关心、体贴、尊重患者,细心关注每位患者、多与其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取得他们的信任,适时向他们宣传的危害性,戒毒常识、防患艾滋病常识、让他们自觉走向戒毒之路。通过沟通,大多数患者在取得信任的基础上,愿意与医护人员交流,讲述自己的吸毒史,都有悔过自新的表现,此时医护人员应加以鼓励、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逐步使患者恢复其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
方案二:帮助。患者在治疗时,会出现身体不适,应向患者说明不适原因和治疗措施,取得患者认同。如对渴望加剧,说明平时服用美沙酮量不够,需要加量;在其戒毒意志力薄弱时,鼓励他坚持远离。美沙酮门诊为对积极配合治疗且行为良好的患者实施奖励措施,为他们免费发放生活用品,代表门诊看望患者,使他们有不被歧视和温暖的感觉。
方案三:取得家庭的帮助。定时给患者家里打电话,当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时打电话告知家人,让患者得到家庭的表扬和鼓励;当其思想动摇时与患者家属一道鼓励他,时刻取得患者亲朋好友的支持,是最好的良药之一。
方案四:取得社会和法制的帮助。每月开展两次美沙酮小组活动,大力宣传美沙酮治疗的意义;不断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如国家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等。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艺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提高其生活质量。区分强制戒毒和美沙酮脱毒治疗的不同;对发现的在治疗期间继续偷吸的,不按时服药人员,门诊将取消其治疗资格,并一律通知执法部门对其依法实行强制戒毒或报送劳动教养。
结果
针对上述三种人群采用不同心理护理,结果见表1。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