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2 09:24: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

第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 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89-02

一、注重音乐审美,提高欣赏能力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设审美情境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推行音乐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有关的音乐技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以“学科本位”思想为主导,只注重教材内容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转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音乐课堂,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指引,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采用多变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尽可能避免理论知识所带来的重复单调。在音乐技能学习以及实际操作中,应尽量简化训练过程,引导学生感知歌曲所带来无穷魅力,在反复倾听与练习过程中,从内到外领略音乐的美,试着用情绪控制音乐的节奏与旋律。

(二)采用科技手段,丰富审美感知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应用于大部分的基础学科中,而音乐是一门非常需要借助设备进行授课展示的课程,多媒体应成为其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各种类别的课件,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音乐教师需要有较强专业能力,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可以更好地传授音乐知识,打造一堂声、像、图为一体的优质课堂,让学生爱上学习音乐,同时为以后的音乐之路做好铺垫。

二、注重音乐引导,提高综合竞争力

(一)结合音乐审美,激发创造思维

创新思维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发育还不成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地引导与指引,努力开发其音乐天赋,使其发散创造性思维,切忌给予打击,泯灭学生心中的音乐梦想。每个人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都不一样,更谈不上对与错;当学生提出与教材内容不一样的观点时,教师应积极给予鼓励,甚至可以给其平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还可选取合适的歌曲进行改编与创造,加强学生的记忆,提高课堂趣味性,带给学生一种创作性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二)结合音乐活动,鼓励学生交流

合作学习小组是新课标中推行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同样也是适用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不同的乐器带入课堂,将学生进行分组,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去认识这些乐器,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研究这些乐器的不同特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在音乐海洋里进行艺术思维的碰撞,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注重音乐拓展,体现音乐文化

(一)结合生活体会,感受音乐魅力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音乐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将音乐知识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接触。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家里,音乐几乎无处不在,教师应让学生去留意生活中的音乐,感受生活赋予其不一样的涵义,学着聆听音乐,感悟生活的美。教学不能只限制于课堂,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走近自然、社会,甚至可以去感受一些民间音乐,寻找音乐的灵感,挖掘学生的潜力,也为学生未来系统化地学习音乐做好了铺垫。

(二)贯穿音乐精神,融合其他课程

学科整合,是要求将音乐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和综合竞争力。小学期间,语文、数学等属于专业课程,需要学生的投入主要学习精力,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闲暇之余,可以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放松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另外这种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对学生感悟、认知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地帮助,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的理解。总之,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探索一条高效率、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新途径,同时为学生终身的艺术音乐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凤. 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及教学建议[J]. 才智,2013,16:16.

[2]马春玲. 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 音乐时空,2013,09:123+125.

[3]李玲. 关于如何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8:44.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实践思路

音乐的直观感受是引导人类心灵的直接通道,无论是悲伤的、喜悦的或者是矛盾的复杂心情,都可以通过直接通道通往内心,直击心灵。小学的音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起点,也是最原始化的音乐教学。因而,有效的音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生动化的课堂教学中,初步地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掌握音乐的演唱、演奏等不同的音乐知识,亲身体验音乐的内涵,不断地感知音乐,从而爱上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什么是有效的音乐课堂

音乐课堂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教学体验,有效的音乐课堂是在培养学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鉴赏能力,从而在实践体验的课堂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内在音乐涵养。有效的音乐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与实践提升的有效交流,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课堂有序而富有新奇色彩,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与交流,实践性与娱乐性强,学生学习参与度较高,自主创新强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二、音乐课堂的实践教学的思路

1.首先要践行音乐教学的实践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小学的音乐课堂重在兴趣的培养。一般而言,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特别是对于较为固化的课堂教学,需要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而在普遍的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有趣生动又富有韵律的知识经验融入音乐的教学当中,适当地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是在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只是在迷惑时的一盏明灯,可以不断地指导他们学习,但学习的主体仍旧是学生自己,学生可以在不断地自我学习中完善自我。

(3)实践性原则

音乐的教学是说唱与练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当属实践教学,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体验中才能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所学知识,体验教学内容,从而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深意与意蕴,感知音乐的魅力所在。

(4)创造性原则

创新是艺术源源不断的基石,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结合自身所处的条件,开拓创新,才能丰富艺术本身。在音乐的学习中,并不仅仅是指学习到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是在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创新运用,灵活应用音乐知识。创新性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人物个性的基础。

(5)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体范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在自身学习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自我的提升。在整体性原则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平等的照顾与对待,让每一位有音乐兴趣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音乐实践教学的基本研究任务

在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思路研究中,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方法。适当采用创设情境,灵活教学,不断开拓音乐教学的教学思路;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中,需要将实践性的普遍理论融入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教学分类,并不仅仅只是说唱的内容,因此,需要融入舞蹈动作和音乐技巧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如何将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科学教学。

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思路的研究方法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思路的研究方法因采用最为普遍的科研方法的研究步骤,首先要明确教育研究的课题选择,即提出问题;制定教学思路;实施教学实践。在实践之后,需要对于教学的实践结果进行课后的评价,找到教学的不足与缺陷,从而进行课后的修订,然后再次进行课堂实践,检验修正方案,进行反思总结。

小学音乐教育学科的有效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源头。它不断地通过各种生动灵活的音乐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灵敏度,提高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小学生感受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在音乐的实践中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地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中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音乐的情感,陶冶音乐的高尚情操,告别“下里巴人”的音乐鉴赏水平,学会鉴赏“高山流水”般的高雅音乐,使学生学会唱歌、听赏、演奏、表演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音乐教师专业化意识淡薄

目前不少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缺乏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从对音乐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只听过或者根本没听过教师专业化,但是真正理解它的意义的教师却凤毛麟角,有些教师认为“教师专业化就是要拿奖,带学生出去比赛,给学校拿了荣誉,别人就说你专业”。当笔者问到新课改的问题时,大多数教师表示并不了解,他们只上好他们的课,认为"新课改是上面的事情,跟我们教师没什么多大关系。“怎样出成绩就怎样上”。这样的情况明显表现出对教师专业化的意识是很淡薄的。

(二)音乐教师专业技能掌握不够

由于笔者所在农村地区小学音乐教师有不少是兼职教师,他们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因此对课堂教学能力与组织能力的驾驭是还可以的,但在音乐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却略显不足,大多数教师都表示只掌握唱歌技能,对于音乐其他专业技能,例如演奏、创作等能力的掌握却很少。

(三)音乐教师缺乏专业合作意识

笔者通过调走访发现,笔者所在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只有少数教师偶尔听其他教师的课,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讨论更是缺乏团队精神,相互之间连起码的交流都没有。大多数教师认为音乐课不是重要的课程,没必要认真对待。笔者了解到教师之间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首先是上级未能建立良好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听课与评课等制度,导致教师们没有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其次是一些学校由于是不懂音乐的老师兼职音乐课,彼此之间根本没有内容可以拿出来讨论。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加强观念转变,提高对音乐教师的管理

音乐新课标中强调了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想要改变当前农村音乐教育的情况,首先需要市各级部门的领导要更新音乐教育思想观念,把农村音乐教育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的音乐学科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学科,它不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增加个人修养,使学生能更好地全面发展,这些优势并不是其他学科都能给予的。因此,笔者认为本地区农村教育部门领导应以素质教育为己任,解放思想,努力地创造条件,使本地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跟上时代的脚。

2、设立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改革考核方式

(二)改善工作环境,激发音乐教师工作热情

1、建立独立的音乐教室

学生们都渴望有一个优越舒心的环境,他们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更希望音乐教室和他们听到的音乐一样美。建立一个有助于他们成长的独立的音乐空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在音乐中遨游与成长。这个空间并不用那么华丽,那么奢侈,只要在教师黑板上贴上关于音乐的名言,在墙壁上贴上著名音乐家的画像,又或是贴上一些乐器图片,在后墙课布置一些学校文艺活动的照片,这样简单的设计便能将孩子们的音乐热情激发,也能使教师们上课的欲望。

2、配备基本的音乐器材与资料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它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这个途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音乐器材与资料。按照音乐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来看,是要求每个学校至少配备一台电子琴,一台收录机,一套教学挂图和一个音乐教学用品柜。由于本地区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并不富裕,因此不用配备钢琴类昂贵的音乐器材,但应努力配备较为便宜、简便的音乐器材,例如:较为便宜的电子琴、口琴、竖笛、三角铁等。资料方面应配备完整的教学参考书和其他与教学科研相关的资料,有了这些器材与资料,不但为学生增添了兴趣,也激发了教师们上课的热情,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注重教师培训,提升音乐教师自身水平

1、提升音乐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

对于本地区农村小学的大多数兼职音乐教师来说,唱歌是用的最多的教学手段,大多数的农村音乐教师掌握的只有歌唱能力,对其他能力却掌握的相对较少。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可首先选择教授其简单的器乐演奏技能、基本的创作技能等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训。

2、提升音乐教育科研能力

音乐教育科研能力应作为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方法之一。通过科研,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拓自己的思维,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树立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注重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并围绕新课程的实施,把培训与教育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根据学校、教师实际,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应确定研究课题,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升建立“校本培训”模式

由于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并不高,经济负担较重,再加上兼职教师过多,笼统地组织培训很难找到针对性。校本培训它能有效的克服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校本培训是一种比较实际、适用、经济且有效的培训形式。校本培训的出发点是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场所是学校,主体是学校教师,目标是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要。这对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学校来说是非常可行的。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农村音乐教育也一定会逐渐得到改善。笔者认为只要带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朝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前进,相信农村音乐教育必将会迎来光明我国的音乐教育也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卿蕾,关于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4

第4篇

    一、主体探究式

    (一)要鼓励小学生进行音乐表现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演被称为“二度创作”,音乐的演唱、演奏是极富个性魅力的。教师必须对音乐的美有充分的感受、认识和欣赏能力,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和特点,把握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允许小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以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其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充分尊重小学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才不会以自己主观的、唯一的、以成人为中心的“好”和“不好”的模式化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小学生的艺术表现。总之,如果我们无视小学生音乐能力表现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无视音乐表现的个性差异,要求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都达到整齐划一的水平,不仅违反了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更有可能扼杀小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

    (二)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小学生的“学”

    把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重新确认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权威型”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丰富材料的提供,使教学活动不仅建立在尊重小学生内在的独立和主体健康的基础上,而且还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思考方法,独到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当然必要时也有讲授或示范模仿式教学,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表现艺术,首先要让小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的感受。鼓励小学生在演唱、演奏、表达中去探索去发现,在跳、听、敲、想、弹、编、讲的活动过程中提高音乐素质,增强音乐表现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游戏活动式

    小学生音乐教育游戏活动式,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游戏化不仅体现在音乐游戏这样特殊的成分,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征,使小学生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快乐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

    (一)内容的游戏性

    1.活动内容多样:每个音乐活动都有各种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小游戏。

    2.活动内容设计情节化、趣味化。

    3.发声练习也要做到活动化:每节教育活动唱歌之前用各种小游戏活动做简短的模式发声练习,训练小学生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

    如看动作发声;或看图片内容发声;或由教师即兴用歌声问小学生,小学生发挥想象即兴创编歌词回答;也可让小学生模仿各种车辆或小动物的声音发声。

    (二)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自由性

    通过多种形式让小学生感受作品。小学生在这种多样感受的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了音乐,小学生一直高兴地在用心听、看,并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在这种热闹愉快的环境中,产生了爱小动物的情感,这就是音乐所富有的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艺术特征。将音乐学习与小学生的活动融为一体,使小学生能自觉地去听、去唱、去动,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而且具有培养高层次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长时效应。

    三、环境互动式

    小学生从小在音乐的家庭内长大,较在非音乐的家庭中长大的,当然更能接近音乐。现在的人大多数都很爱好音乐,并且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许多较具水准的音乐会与演奏会,虽然票价昂贵,但是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其他如家庭中喜爱购买乐器,和鼓励小学生学习音乐,这都表现出现代人对音乐的喜好。以前的人都以为音乐只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只有少数懂得音乐的人,才了解它的价值。小学生在学校可以得到老师正统的音乐指导,可是音乐却不能被关闭起来,如图画和故事可以由成人选择好的给小学生欣赏,而音乐却没有办法被控制。如邻居和街上的靡靡之音,小学生听了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学着唱。因为成人有辨别好坏的能力,小学生却没有,因此在学校里老师虽尽力教导,然而社会人士如不加以注意,也就无法约束它。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75-02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身体发育非常迅速,心里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感情充沛,想象力丰富,善于接受事物,内心比儿童时期过于复杂,审美心理发展进入“浪漫”时期。同时,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冲动,对待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缺乏一定的辨别。分析能力,遇事易“随大流”,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一阶段的教育一定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合理地引导,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 音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传授那么具体,它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必须经过一个由“接受”到“内化”的原则。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被动接受思想教育,必须经过学生主观能动地去吸收、消化,即“内化”,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道德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途径、方法及手段是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以往的教育实施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枯燥的讲述、硬性的灌输都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对此,必须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采取易于青少年接受的形式,使之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音乐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它的主要特点是寓教于乐。音乐教育对于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的影响,不是通过强制手段让对象接受,而是经过难以察觉的、无形的熏陶、浸润而产生的深刻而久远效果的。因此,此种教育不同于政治的说教、理论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往往是寓教育于愉悦,在愉悦中受教育,使受教育者将感官中的快乐、美的享受和理智的满足、精神的愉悦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受教育者往往是自觉自愿的、乐于受教。前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变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青年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2 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正是由于音乐能对人的思想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用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是指从中吸取有利身心发展的营养,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音乐艺术的发展是多元的,并且非常迅速、青少年学生所处的音乐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够多渠道的接受丰富的音乐信息,学校音乐教育,已不再是青少年接触音乐的主体。他们从广播、电视等媒介得到的音乐供给之数量要远远大于学校的音乐课堂。当代青少年所听、所唱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各异,内容混杂,其中也不乏一些内容不健康的消极作品。在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流行音乐,少部分人甚至发展为追星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流行音乐、商品音乐已经对学校音乐产生了巨大冲击,削弱了学校音乐教育对青少年音乐生活的必要影响。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自我出发、乐于索取、不愿奉献、怀疑一切、迷恋腐朽的心态有所滋长、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混乱。

当前青少年的音乐生活体现了他们音乐趣味的转变,了解这种转变是对他们音乐教育的必要前提。青少年自发形成的音乐生活方式也成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审美选择。他们认为“生活化”的音乐作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能引起共鸣。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萌芽时期,已渐渐意识到自身的一些身心特点,并形成了一种富有青春期特点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度。因此,他们往往选择一些与当代生活较为接近的音乐作品。所谓“情绪化”的音乐作品,是指再现内心情感表现要求,这与他们的发展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教育偏重理智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情感生活贫乏有关。他们喜爱流行音乐重要原因是“发泄内心情感”,青春期发育产生对爱情的朦胧意识也使他们对爱情歌曲怀有特殊的兴趣。学校负担过重、思想压力大使恶魔喜爱“娱乐性”音乐作品的主要原因。他们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自娱自乐的活动中,倾诉内心的情感,舒缓学习中的紧张情绪,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音乐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方法与对策

针对青少年音乐生活环境和音乐选择的新特点,学校音乐教育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既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也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无视学生的需要。

3.1改变观念

音乐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既要求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完成人的一般发展所需的培养任务,即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说到底各科教育都首先是“树人”的教育。已故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的文章《三十年艺术教育之回顾》中就曾经指出:“艺术科何以不长进?……一向偏重于艺术的末技而忽略艺术的精神。”“普通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不是培植专门人才的教育。”“音乐科要使学生赏识音乐之美,应用其美,以增加生活的趣味,感化其美而长养和爱的精神,而不是但求学生都能唱歌。”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艺术教育观来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阐明了艺术教育的本质,明确了艺术教育的任务。作为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任务,进而运用音乐的特殊功能,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心灵发挥积极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光有知识没有品行则是危险的”,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

3.2对音乐教育任务的重新认识

第6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教育实习;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16-02

地方高校音乐院系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人才,是当前地方高校的使命。尽管地方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将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但在实习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模式缺乏创新、实习时间较短等,导致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参加工作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因而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探索适合高校音乐教育毕业生教育实习的新路径,培养和提高未来音乐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师这一角色,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做好准备。

一、音乐教育实习的意义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育实习的意义。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生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一方面,通过教育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师范与教学技能,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从教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实习,也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教师这一职业与行业的现状,充分认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以及所应承担的光荣任务等,让学生为未来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做好思想准备和能力准备。

(二)当前音乐教育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有不少地方高校比较注重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钢琴、声乐等专业技能的训练。往往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教材教法等课程课时不足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不进行职前教育和入职教育等,导致大部分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教学工作。

音乐教育的实习主要存在这些问题:一是实习时间不够充足,大多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是6-8周,致使学生在刚刚了解教师这一岗位、还没有完全适应和熟悉时,实习就结束了;二是教育实习过程内容单一,往往都是按传统的唱歌课或欣赏课进行流水式教学,其它方面的实习内容几乎不涉及;三是教育实习过程没有按要求严格实施,个别学生只是找实习单位打分、签字盖章,没有真正进行教育实习,出现形式主义;四是教育实习成绩评定标准不严格,指导教师的评定比较随意,导致实习生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教育实习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教育实习新路径的研究

新形势下,传统的音乐实习方式与过程已完全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地方高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应当具有更强硬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只有不断探索教育实习新路径,才能让地方高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一)增加教育实习时间。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都集中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期进行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8周。若除去开始1-2周的见习和最后一周的实结,真正的实习时间只有4-6周左右。况且目前大多中小学音乐课每个班一周也就一节或两节课,所以学生真正实习的时间并不多。这也直接导致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弱。反观美、英、德等国家,他们的教育实习时间至少是我们的两倍以上,可见其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程度。因此,建议学生实习时间增加到12-14周。通过足够的实习时间,才能让学生充分适应教师的角色,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技巧,掌握教学方法,最后总结出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师范化。

(二)教育实习过程多样化。传统的教育实习过程一般是先见习听课,再实习上课并兼班主任工作。其实应当将更多的实践活动纳入实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担当教师这一角色。例如,可以在每周组织实习生开展公开课活动,然后让其他教师进行点评和指正,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实习学生学到更多东西、得到更好锻炼;也可以组织实习生进行试讲比赛或说课比赛,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实习生组织主题班会活动,以才艺展示、辩论比赛、学习讨论等形式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从而逐渐树立自信。

总之,要在实习期这较短的时间里发挥实习生的最大潜力,创新教育实习的过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实习生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得到迅速提高。

(三)教育实习分段进行。随着重视实践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学校已经延长了实习时间。如此,可以改变原有的一次性集中实习,将实习时间分别安排在大学的每个学期分段进行,可先在大二、大三的每学期安排2-3次习、实习,先观摩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然后学习写教案备课,跟着音乐教师做些简单的工作,最后可以试着讲课;然后在大四阶段安排6-8周集中实习,有了之前的见习、实习基础,这个阶段的实习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教师的角色。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后,就知道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应当怎样发挥。通过这样的分段实习,能让学生更充分、全面地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让教育实习充分发挥作用。

(四)教育实习评价。由于诸多原因,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实习评价往往太随意而流于形式,几乎没有进行实际教学考察与考核,所以评定出的教育实习成绩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教学水平与师范能力。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成绩评定标准来进行实习评价,详细呈现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理论知识与经验的掌握程度等。甚至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做法,由政府出面,建立、健全实习制度,如法国的“实习评审委员会”、美国成立“专业发展学校”等,与高校和实习学校共同组成实习指导委员会来指导和管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实习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既可督促学生认真实习、提高素质,也可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

三、结语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地方乡镇、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水平,对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也起到一定影响。而教育实习是高校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合格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针对当前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实习新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只有通过强化音乐教育实习、切实执行音乐教育实习的多路径,才能更好地解决学校与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敦沂.教育实习指导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陈静安.五国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第7篇

提出“情趣导向”可归因于两个方面:①音乐本身的特质决定了不可能遵循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②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更需要突出音乐教学在优化他们非智力因素上的功能。本文以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为例,探析音乐课教法。

一、对情趣导向的解读

在建立情趣导向下的教法构建时,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情趣导向”。从笔者的本意出发,“情趣”二字可以分解为情感和趣味两个词语。以这两个词为对象进行解读。

(1)对情感导向的解读。一般而言,情感可以从“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两个方面体现出来。而针对小学生的情感导向来看,则在于激发起他们的利他之心。具体包括:关心身边的人和物,以及融入到祖国大家庭的情感之中。如在儿歌《牧童之歌》教学中,通过阐述它所来源的地域和所在地域的风光,便能实现情感导向下的教学目标。但实践表明,许多同行在讲授相关课程时都未能挖掘出歌曲的衍生价值,而这就会降低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对趣味导向的解读。不言而喻,趣味性是增强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元素。正是有了这种趣味性,才使得孩子们在音乐课的学习中发挥出了自身的主体性。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怎样提炼出其中的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其关键仍在于根据歌曲所要反映的意境,而进行的情景模拟教学。如,在《牧童之歌》的教学中,通过模拟出草原、牛羊的环境,进而来满足孩子们求新、求奇的心理。

二、解读基础上的教法构建

以上从两个方面解读了情趣导向的内涵,它也为教法的具体构建提供了思路。由此,以下将从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1)教学主体方面。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因此需要分别进行问题讨论。针对教师而言,需要在备课过程中全方位把握歌曲的相关信息,特别是歌曲所反映的意境、歌曲所诞生的区域,乃至歌曲作者的有关情况等,这些都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支撑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为了减少他们对歌曲相关信息的陌生感,也应要求其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来进行准备。

(2)教学客体方面。上文已经指出,情趣导向中的情感与趣味是相互影响的。即正是有了情感激发,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此时,就需要着手完成情景模拟工作。从现阶段各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出发,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功能。从而,通过视频、PPT向学生们展现出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这样就能极大的配合《牧童之歌》的教学。

(3)教学评价方面。笔者认为,结合小学音乐教学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应以是否提升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为此,同样需要围绕着他们情感的升华,以及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实录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牧童之歌》为例,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录进行案例分析。

(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播放新疆风情的歌曲。①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刚才的音乐是哪个民族的吗?②通过PPT进行图片展示,进一步感受新疆民俗文化。师: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进入新疆去感受那里的气息。③探索手鼓的打法。教师拿着手鼓敲击着,并问学生:这是什么乐器?师:在新疆,手鼓是人们唱歌跳舞时最为常用的伴奏乐器。(小组交流手鼓的打法,每组派代表示范) 此时,已经激发起了学生们的情感和兴趣。

(2)歌曲教学。①导入歌曲。通过疑问句指出:刚才和着鼓声的音乐美吗?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新疆民歌----《牧童之歌》,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来欣赏这首民歌,仔细听,你听到歌中唱了什么内容呢?(天山、草原、牧童、马儿)。此时,多媒体大屏幕应有相对应的风土人情。②教师首先示范演唱歌曲。③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跟着学唱歌曲。④全班一同朗读歌词。

(3)欣赏《牧童短笛》。①导入: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小牧童生活在什么地方?②感受《牧童短笛》与学唱《牧童之歌》不同之处。

第8篇

    本节课是我参加河北省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评比中所执教的一节音乐课,在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在音乐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既而进一步的表现音乐。通过国旗的展示,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了国旗的美丽,加深学生对国旗的理解,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艺术与文学是相通的,把读、唱、舞、创、画引入该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也为歌曲的学习和欣赏完成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学生们在这一节课上所表现出的思维敏捷、活动积极、参与性强等特点,为这一节音乐课增添了无限的亮点。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美中不足,还有待于提高,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词不达意的情况,有的学生理解的比较正确,却不能完整的通过语言完美的阐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师教学中的一种遗憾!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类似问题对于我自己还真有些手足无措的感觉,如何解决这一在课堂上出现的普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深的反思自己的教学。

    在本节课上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才华,让他们通过诵、唱、舞、评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上做自己的主人,体现我的“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肆意的展现自信心、忘我的表现自己的才能、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把音乐课堂真正的变成学生自我的快乐的、忘我的课堂。

    我认为,音乐课不能单单的只是学习歌曲、欣赏名作、传授乐理知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要参入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吸取多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精华充实到自己的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对音乐课的课程设置也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在音乐课上渴望学习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和优美的歌曲,通过调查,高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所呈现出了不同的要求,高年级的同学渴望学习到最为流行的现代音乐,低年级学生喜欢蹦蹦跳跳的歌表演和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为了迎合学生的种种学习要求,作为教师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面和艺术感,在不影响学生学习求知情绪之下,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去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和他们所感兴趣的不同类型的音乐。

    音乐的“乐”字同快乐的“乐”,在乐中求乐,从乐中找乐。让音乐的课堂真正的体现快乐、自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音乐的天空下自由、快乐、无忧、自主的翱翔!

第9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 参与式学习 教学模式 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1、概念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该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也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其“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同样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由此看来,养成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艰巨使命和终极目的。那何为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又如何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本文就此问题对参与式学习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进行研究,并展示在教学中的实践过程及经验总结。

“参与式学习”是目前在国际大形势驱动下中国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无论是在大学课堂,中学课堂,小学课堂,还是成人培训中都极其广泛地被宣扬推广并实践应用。这个名词在中国闪亮登场的时间虽然在21世纪以后,但这种学习形式其实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出现,并一直被后人所传承运用。

在参与式学习中,老师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和见证人,每个学习者和文本、同伴之间进行对话,进而发现自己、展示自己、创造自己,理解自我存在的意义;学习者在学习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并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成就,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和情感水平,塑造完美和谐的个性,使自己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积累,掌握收集、整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

下面笔者将以一节参与式学习的阅读课教学实录,来展示参与式学习是如何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的。

2、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诗歌。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初步具有思维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能流利地背诵诗歌,理解意境和诗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有亲人和家的幸福,培养学生爱亲人、爱家乡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诗歌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能力,初步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设想:

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和依托,体会诗歌意境和作者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通过教师地引导调动与学生地自主参与、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培养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时间:一课时

3、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师:同学们,当我们在骄阳似火的夏季走进中学以后,童年便唱着她亲切动人的歌谣渐行渐远(第一单元学习主题为“童年梦痕”);当凉爽的秋天姗姗而来的时候,我们已是一个对初中生活不再感到恐惧与迷惑的中学生,今天我们将驾着诗歌的小船驶向语文学习的海洋。在学习之前,老师送给大家一段优美动人的音乐,先请大家欣赏一下。(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听了这段音乐,同学们觉得这支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听得时候你有何感受?(学生各抒己见谈感受。)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能有这样的心境?

生:(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人,穷困的人等)

师:对!真聪明!一语中的。说到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人,老师想到了文天祥啊,马致远啊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远离家乡的游子马致远所作的一首很短但非常著名的小诗《天净沙·秋思》。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马致远,谁知道他的一些情况?

生: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另一生: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师:真不错。了解的这么详细!刚刚提到了这首诗的体裁,下面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曲”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吗?

生: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又出现了-----这就是曲。

另一生补充: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3.2 渐入佳境,体现重点,突破难点

3.2.1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又有专家说,读书是跨越时空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就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作家当时创作时的思想、情感、心理,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走进诗歌,走近马致远,体会那颗漂泊在外的游子之心,感受那份人在天涯的羁旅之情。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带,体会并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同学们就自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体验一下吧!可以小声自我陶醉地读,也可放声诵读,可两人一起读,也可小组读。(学生以各种自选形式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字数不等的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请再试一试。(学生再读)

师:谁给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

生:积极展示。几个同学读完后,大家评比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并说说好在哪里。

师:我们已经读了很多遍了,不知道有没有人能背下来?

生:比赛背诵,评比谁背的又快又准又好。

3.2.2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师:意境就是诗歌通过一些景或物描绘表现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提问: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景、怎样的人?表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干枯的藤条,苍老的大树,黄昏归巢的乌鸦,静静矗立的小桥,默默的流水,人家,苍凉的古道,强劲的秋风,瘦弱的老马。太阳西下时无家可归的游子。

师: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遍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以“通过读……我仿佛看到了……”为句子的开头,说说诗句投射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师:同学们描绘的大多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画面?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生:……

师: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这一切都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来衬托情,把情融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就和谐的统一于这首仅28字的小令中,充分地,巧妙地道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悲。现在再请大家带着对诗人感情的理解齐声诵读一遍诗歌,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更深刻地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我们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凄美。

3.2.3 创造性阅读

师: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再听听朗读,你还能够想象和联想到什么?闭眼听录音朗读,思考。

师: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请同学们以4或6人为一组,各选一位执笔者,一位中心发言人,选取想到的一个问题,讨论研究,写出结果。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你自己,创造你自己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都是最优秀的人,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师:(提示)先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组的问题及理解,师生共同评议。

3.2.4 课有所得,总结提升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诗歌,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了形象的画面,体会了诗歌中的形象,感受了诗歌的意境;还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在秋日的思乡之情,更深地进入它的艺术境界。在这节课上,我们的文学素养,语文知识,情感体悟等等都有了很大地提升。由这一课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入手,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

3.2.5 牛刀小试,学以致用: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说说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到的描写春风的诗句。

3.3 教学反思

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老师通过精心设置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感情和思维,使学生愿意主动思考体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多方面有所得,营造了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们愿意说,有内容说,说得有价值,取得了良好地教学效果,这正是参与式语文课堂的独特效果与惊人魅力。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因此,坚定不移地运用参与式教学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毋庸置疑地任务,是21世纪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我们高举新课标的旗帜,正确积极地运用参与式教学,努力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