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2 09:24: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良好个性

笔者从事幼儿园工作多年,每天来接送孩子、问询孩子日常、陪着孩子玩耍的家长中,妈妈占到了绝大多数。通过约访得知,爸爸们比较忙碌,有的加班、有的应酬,还有的在钓鱼。男主外、女主内的老思想依然在当今社会实行着。多年来人们不断的通过书籍、影视、歌曲来歌颂母亲的伟大,强调母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家庭里父爱也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母爱和父爱就像阳光和空气,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不可或缺。虽然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不同,但是爸爸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有着和妈妈同样的责任。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1父亲要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将教育资源有机结合。首先父亲要明确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担任的义务和责任,不能一味地注重物质上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和谈心,参加孩子的活动和娱乐,从多方面了解和观察孩子,从细节里发现孩子的优缺点。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孩子的各项学习生活问题,做好家园共建工作。男性的优秀品质在生活中对孩子会造成多方面的启发和引导,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坚强、勇敢、忍耐和开拓。反之则会产生许多不良的身心影响,让孩子的未来生活埋下隐患。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男老师较少,让孩子减少了与男性接触的机会,造成孩子绝大多数时间处在女性的管理和行为方式里,在性格的培养上出现了缺失。长此以往,男孩子会因缺少模仿对象而变得胆小和犹豫;女孩子长大后面对男性时,会显得羞涩和拘谨。因此,在这种教育现状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更加凸显,他将对孩子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父爱让孩子拥有良好个性

父母性别的特点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男性的刚毅、果敢、智慧与女性的稳重、细腻、温柔形成了互补。在生活中夫妻可以通过双方性格的互补来解决各种问题。孩子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尝试,去挑战,最终将父母最优秀最成功的方式方法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这就是父母能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当父亲为了物质奔波错过了孩子的教育,母亲只好担当更多的家庭角色用以弥补,从而产生了角色错位。这种错位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性格缺失,随之产生偏执,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父爱让家庭教育更加丰富

美国著名教育研究专家斯可基•约里昂和中国台湾教育研究专家史玉梅女士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发现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男性在教育孩子上计划性强,对于发展孩子哪些方面的品质,如何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通过哪些方法来实现,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实践并坚持下去。在这个问题上母亲就要弱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许,但在教育过程中喜欢多方面尝试,听取身边人的建议,或者不断报名各种培训班,所以实际教育过程中,她们往往显得无计划性。男性偏好于历史、地理方面的阅读与学习,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风情民俗和英雄人物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讲述对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拓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母亲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知识面方面要弱于父亲。在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父亲作为成年男性崇尚独立、勇敢、果断且具有冒险精神。在生活中他们会带着孩子登山、涉水、骑行等户外活动。教会孩子基本的求生、简单的维修和如何应对突发危险。大多数女性从小就在保护中度过,所以母亲对孩子的保护欲更强烈。生活中母亲会拒绝孩子做危险动作、碰不干净的东西等等母亲内心不能接受的事物。所以笔者在幼儿园总能见到有的孩子不敢快跑,不敢捏泥人,甚至听到狗叫就赶紧往教室跑。这一点上,父亲的作用远大于母亲。

4父爱与孩子情商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商的重要性经常被人们提及,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父亲对孩子情商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男性与生俱来的外向性格成为了孩子情商培养最好的模板。虽然有的喜欢夸夸其谈,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孩子模仿爸爸,敢于在展示自己和主动与人交流的态度。在幼儿园里善于交流,能够主动展示自己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情商高的父亲。父亲往往能给孩子更多的竞争意识,让孩子走出家庭后能够更快地适应与陌生人交往,并逐渐取得自信。在解决突发问题、情绪控制、成就感等方面,父亲是一个重要的榜样,并极有可能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一个标准,所以父亲不仅要教好孩子,更要做好自己,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更多的模仿。智商的培养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整理,而情商的培养就是性格的培养,需要环境的引导和影响。作为父亲,在这一项工作中应该当仁不让主动承担,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

5父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父爱;家庭教育;亲子阅读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虽然此话并不尽然,但是父亲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在家庭教育中,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关于孩子的教育父亲往往是缺席的。调查发现,缺乏父亲教育的孩子会显出懦弱、胆小、敏感等特征,性格和心理发展不完善。那么,如何让父亲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呢?

一、父爱的唤醒

父亲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为了让父亲更积极地投入到幼儿的教育中,我开展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教育指导活动,以唤醒他们的父爱。

1.座谈会

在学期初,我召开以“父爱教育”为专题的座谈,向爸爸们介绍父爱教育的重要性,罗列父亲教育缺失带来的弊端,与爸爸们分享网站上的实例,相互探讨、传授教育经验。让他们明白:孩子的教育要有父母均衡的关心与爱,唤醒他们的“父爱教育”意识。

2.家长QQ群

在学期初,我设立了“爸爸QQ群”,让爸爸们交流育儿心得,讨论日常教育碰到的难题以及相互推荐有关教育的书籍等等。“爸爸QQ群”的成立,为父亲间、父子之间、家园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更好地开展父爱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一对一指导沟通

为了指导更细致、更到位,我针对个别案例通过家庭访问、电话访问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沟通。让父亲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使父亲变得有耐心。

通过以上这些沟通手段,使爸爸们懂得了关注幼儿,参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增加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几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以家庭教育为主线,优化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1.相处时光

父子之间的感情需要多相处才会增加,父亲应多和孩子进行互动,平常应多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体验到父爱的温暖;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讲故事,鼓励孩子在园的进步,做亲子游戏等,加深父子之间的信赖;父亲还要自身端正,为孩子做出表率。通过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活动,达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目的,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教环境。

2.健康锻炼

父亲是勇敢、坚强等性格的主要塑造者,父亲能创造锻炼的机会,提供发展体能的平台。父亲应多和孩子一起游戏,并渗透体能锻炼的技巧性。因此,教师应多带孩子外出游玩或散步,坚持让幼儿自己走路;多出去户外锻炼,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勇敢坚强;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使孩子敢于面对陌生环境。

3.妈妈的配合

在呼唤父爱教育回归的同时,还需要妈妈的配合,建议妈妈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要过多地包办和替代。在交往方面应创造更多的自主空间,而在生活自理方面也应该放手一些,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以幼儿园活动为契机,激发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为了让父亲融入幼儿教育,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我利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灵活地为“父亲教育”创造多种契机。

1.家长助教

安排家长助教周,让父亲参与我们的教学。如,《爱牙周》请牙科爸爸为孩子们上一堂关于保护牙齿的活动;每周邀请爸爸们轮流为小朋友上一次体育课;《安全标志》活动中,请消防员爸爸为孩子们讲解安全小知识、安全标志,参观消防局、安全演习,孩子们学以致用,完成得非常出色。一堂堂生动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爸爸博大和有趣的形象。

2.运动会助阵

在运动会的活动中,由父亲来担任裁判员、监督员,专设必须由父亲参加的项目,让父子间有更好的配合,培养父子之间的默契和情感。

3.节日互动分享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邀请爸爸制作礼物为妈妈庆祝节日,体会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感,体会妈妈们对家庭、孩子付出的艰辛,使爸爸们变得对家庭更有责任感。

4.其他活动的参与

积极邀请父亲参与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植树节、采摘等各类活动,让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关注教育、学会教育。

四、以亲子阅读为载体,渗透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我注重发挥绘本的功能,组织爸爸开展亲子阅读沙龙活动,共同谈论家庭中如何开展亲子阅读;在家教宣传栏中向家长推荐关于爸爸的绘本故事,如,《我爸爸》《给爸爸的吻》《和爸爸一起去散步》等,让孩子感受爸爸所蕴含的机智和风趣,从而更加爱爸爸,不仅增加父子间的情感,更激发父亲的责任感。

音乐家贝多芬说:“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更神圣的职责。”所以,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承诺不缺席,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多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让孩子得到父母最适当的教养,共同创造孩子的幸福童年!

第3篇

家庭教育 成人 成才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态,对孩子的一生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我们注重家庭教育,努力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抑或是为了成才成功吗?单一的教育价值取向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失衡,从而造就了一个不均衡的结构,这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是不利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清楚教育本身的目的,以明确家庭教育的目的,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简单地说,家庭教育的目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成才,而应拓展为成人。成才也只是成人的某一面的具象,而非全部。

一、成人比成才在家庭教育中更具有普遍意义

成才固然好,但大多家庭进行的所谓成才教育无疑是社会竞争的产物,只要出类拔萃,便可享有更充分的生存资源。于是,很多父母寄望于此。但大多具有盲从性,竞争中的优秀者只能是少数几个,当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菲尔普斯(2008北京奥运会游泳8金获得者)一样的人物,但菲尔普斯只有一个,因为这是竞争的产物,只能有一个冠军。那么,众多试图培养游泳天才的家庭将是失败的;当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朗朗一样的人物时,但像郎朗一样的人为数不多。那么,中国众多的“钢琴天才”的培养注定是失败的。在家庭教育中,成才教育模式实际上就是以庞大的培养基数去造就少数成功的家庭。

那么,我们换个角度,不防去培养孩子热爱体育,勇于拼搏的精神;培养孩子热爱音乐,去享受美的意境。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而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人,一个健康具有活力的人,是每个家庭都能担负的责任。

使孩子长大成人,实现自我价值,共享人生的精彩比使孩子出类拔萃独享生存资源更具有普遍意义。

二、成人比成才在家庭教育中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即使很多人明白了其教育目的,但仍然会偏重于成才模式的培养。可能是认为成人内容过于“空泛”,似乎“实际收益”不高,不太现实。那我们就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分析一下,成人的重要性。

1.个人发展的“短板效应”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成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多发生着“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效应。那如果我们把人比作一个水桶的话,那么,他的道德、情感、智力、能力等便是构成这个人的木板,而他能有多高的水平呢,或他能有多大的发展潜能,可能便取决于他最短的那块木板。水桶原理是否适用于人的发展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与其相关的大量案例。

西迪斯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从他一出生,他的父亲就对他进行了异乎寻常的早期教育,他6个月时就会认英文字母,2岁时能看懂中学课本,3岁能用本国语流利地读写,5岁时看到家里骨骼标本,对人体发生了兴趣,从而开始学习生理学,不久达到开业医师考试合格的成绩。9岁时,他通过哈佛大学的入学考试,两年后即1909年他11岁刚过就进了哈佛大学。入学不久,他就做了一次关于四维空间某个数学难题的讲演。可惜西迪斯在哈佛只读了一两年后因精神负担过重而休学,后在得克萨斯休斯敦的赖斯学院工作,后因为参加一些激进的游行受到拘留后一蹶不振……

据和他同一时期的神童维纳回忆,刚进哈佛大学时的西迪斯粗野无礼,没有朋友,在社交能力和适应性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大多数和他同龄的孩子。而他的父亲一直希望他的儿子在学习上出人头地,这势必会导致: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在较多接受智力方面训练的同时,他的作为人的其他素质(如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的发展时间便被挤占。久而久之,形成这方面的缺陷,最终造成成长中的“短板效应”,以至于连成才都不可能实现。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小时候也是个智力超常的神童,尤其是在心算方面,而且他很热衷于数学方面。但他的父亲担心他变成一个畸形发展的人,便干预他与各种数学科目的接触,鼓励他读历史、地理、诗歌等方面的书籍,教导他真正地思考比耍聪明高超得多。他一生都崇尚人文主义的文明,因此也对父亲感激不尽。他是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也是一位科学全才。他说:扎实而深刻的独立思考能力比智商测定的反映速度更重要。可见,家庭教育中的成人教育就是为了补齐木桶的短板,因此成人的培养决定着木桶盛水的多少。

所以《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说:如果只能二者选一的话,我认为宁可牺牲一个智力上的天才,也要拯救一个社会上发展协调幸福的人。

2.家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最佳时机

成才是从家庭教育奠定基础,到学校或专业教育中得到强化和提高,而最终在社会教育中走向成熟。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成才要在社会教育中才能完成。即一个人是否能实现他能力的价值,只有在社会的历练和选择中实现。况且在成才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能力之外的支持,如坚韧的意志,个人的魅力,不断提升的思想空间,等等。而这又与成人紧密相关。

而成人通过家庭育之、学校教之、社会化之而实现。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其成人教育的时机最恰当,起作用也最明显。正如有这么一句话:习惯决定习性,习性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良好的习惯、习性、性格的形成,正是家庭教育所能发挥作用的重要时机。心理学家杨风池提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教育最佳时机是越小越好,等到18岁父母已不能再教育孩子,只能与他交流。由出生到18岁成人正是家庭教育时间。即成人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在家庭教育,错过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达到再塑一个人的几率将会很低。

综上所述,我想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一生是健康、快乐、幸福的,但这是“人”的内容,而非“才”的结果。成才固然重要、固然好,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使孩子成人。这样才能真正成才,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即成才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其重要的基石——成人教育。如果根基坏了,便无以成良才,甚至不会成才。所以,成人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东华.发现母亲.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2\]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

第4篇

〔关键词〕父亲;子女教育;缺失;重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5-0007-03

父亲作为子女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在子女儿童期的人格发展、社会认知等方面乃至在青少年期的社会往能力、独立性、创造性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父亲教育淡出”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因此,为扭转这一现状,我们更要重视发挥父亲的教育作用,父亲应和母亲共同参与家庭教育,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协同教育孩子,共同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一、父亲在子女教育中角色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思想观念导致父亲角色错位

受“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家庭分工格局和中国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一些父亲忽视甚至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他们认为父亲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供养者。因此他们的重心应该是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而忙于在外面打拼,努力地赚钱养家。尤其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男性承担的压力较大,因而往往被迫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而这一角色很自然落到了工作压力较小的母亲身上,教育子女往往由母亲去承担。可见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现代家庭更多的生活负担落在了父亲的身上,而面对养家以及职场上的各种压力,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也是必然的。

(二)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式导致父亲失去了教育权利

在中国很多的家庭中,父母亲分别扮演着“严父慈母”的角色。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不少父亲以为“严父”就是板着面孔训斥子女,甚至打骂、侮辱孩子的人格。他们无视孩子独立、自尊的心理需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因而导致孩子对父亲畏惧疏远或对立,父子关系紧张、扭曲甚至破裂,致使父亲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权威地位。另外在学校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男教师的数量永远少于女教师。仿佛教育孩子是女性的天职而男性只是充当配角。另外在教育手段上,女教师相较之男教师来讲,感性多于理性。使孩子在心里形成一种印象,他们更愿意听女性对自己的教育和劝导,久而久之导致父亲这一男性角色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差。

(三)家庭角色结构倾斜,导致父亲教育权失落

由于现代家庭中父亲承担的重要角色,有一部分父亲们经常不在家。即使回到家时,与孩子交流谈心的机会也很少。孩子经常接触的是母亲,常常是从母亲那听到对父亲的评价。因此父亲的形往往是取决于母亲的塑造。而在一些家庭中妻子不尊重丈夫的自立、独立、平等的人格和共同管理家庭、教育子女的权利,在子女面前常常有意无意地唠叨丈夫的缺点、毛病,贬损丈夫的形象,降低丈夫的威信,在这种家庭氛围当中,在缺乏素质教育的情况下,男性的家庭角色被淡化,即使不少父亲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家教中的分量,也只是担任保姆、助教的角色。

(四)目前对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欠缺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对家庭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多局限于母子关系,父亲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较薄弱,这除了片面地认为孩子的发展主要受母亲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未能把家庭看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把家庭看成是一个整体,就必须研究父亲和母亲的教育角色问题,分析父母各自的教育优势和相互差异,以便使之相互配合,协同教育子女。

二、父亲对子女教育的独特影响

(一)父亲对子女在儿童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1.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的过程。儿童的性别化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的影响,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父亲有着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几乎所有的发展理论都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关键作用。在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中,父亲在鼓励子女的性别角色行为发展上与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和模仿可以发展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对于男孩来讲,父亲的影响更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父亲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气质风度来表现阳刚之美。女孩也能在与父亲的相处和关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并且从父亲身上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对于女孩来讲,父亲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孩子成人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也更多地受到早期与父亲关系的影响。

2.父亲是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

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核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国学者孟育群(1992)通过测量和分析,认为父亲的太过干涉对儿童人格因素的影响极大。如干涉型父亲管教下的子女,一般身心发展迟缓、情绪不稳定、忍耐力差、爱推卸责任而且依赖性强、缺乏远大目标和理想。父亲的太过关心和溺爱一方面可能使孩子变得任性、娇惯、影响情绪发展、易动感情,使儿童人格发展受阻,缺乏自控能力,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表现出较多的过失行为;另一方面会使孩子缺乏对公正的理解,因此可能表现出飞扬跋扈、不能忍受挫折等行为。心理学家麦克・阂尼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更富于男子汉气概。

3.父亲对儿童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

在家庭中,由于父亲性格、能力等的独特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儿童交往的独特性,儿童从父亲和母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儿童从父亲那儿可以学到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并能通过探索各种游戏活动,使儿童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因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很多研究表明,父亲对男孩智力发展影响更大。耶鲁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这一研究并不是否定母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是强调对儿童的发展来说,通过改善父亲的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将会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心理学上的相似研究也表明,父亲与儿童的亲子关系与儿童的学业成绩有关,在家庭教养中,父亲更多的是与儿童玩耍,对儿童进行知性教育,父亲的传统性别角色在社会中更多的外向性使他们能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启发儿童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

(二)父亲对子女在青少年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1.父亲是子女青春期教育期必不可少的角色

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社会和自己的理想,常常对妈妈的唠叨非常反感,父亲则在这一时期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所以,父亲应该尽早成为孩子可依赖的靠山。以女孩为例,有调查表明: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不太好的女孩。女生对异性的价值判断,往往是从认识父亲开始的,家长务必以身作则,并教给女儿一些与异往的技巧。另外,缺少父爱的孩子在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一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忧郁、恐惧、紧张、焦虑;二是自卑心理严重,安全感很差,胆小怯懦;三是与母亲的关系容易紧张,甚至对母亲产生反感或敌意;四是意志薄弱,动手能力也较差,做事缺乏毅力。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作用是不可互相替代的。

2.父亲对子女青少年期的社会化发展有促进作用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去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而到了青少年期,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期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的行为几率都较大。另据孟学群和宋学文的研究发现,父亲对子女少年期社会化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比母亲的作用更显著。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如下:第一,青少年随着社会性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增强等原因,他们的关注点逐渐转向社会的存在、发展和人生的意义等一些问题上。他们希望学习社会生活知识、经验,向往参与社会活动,发展人格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而父亲正好符合这一角色的需要。第二,父亲对青少年至关重要,他既是教养者又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还是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者。在我国当前多数家庭中,一般父亲比母亲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接触社会广,在家庭对外活动中担任主要角色。父亲的角色举足轻重。第三,母亲对青少年的教养态度方面的问题比父亲相对更严重。母亲的干涉、唠叨、溺爱,使强烈要求独立的青少年期的孩子特别反感。因而,青少年对母亲管教态度的意见比父亲更大,削弱了母亲的教育影响作用,相对增强了父亲的教育影响作用。

3.父亲在青少年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父亲作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孩子眼里是社会力量和规则的象征,是家庭和社会联系的纽带。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意识到父亲的权威和力量,就会对父亲产生敬畏的心理,从而去模仿父亲的行为,并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我国儿童教育专家刘建清通过研究指出:父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诱发违法犯罪行为。西方一项对父亲与子女违法犯罪行为关系调查表明,违法犯罪人中有22% ~57%人的无父亲,特别是14~17岁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者中,无父亲的人居多数。这是因为无父亲会对子女的人格、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与违法犯罪行为有关。另外,父亲的不良行为也会在相当程度上诱发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所以他认为,有不好的父亲比无父亲的情况更糟。由此可见,父亲的形象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窗口,持续而深刻的父爱和良好的父子关系有助于子女个性的健康发展;而消极的父子关系和父亲形象将大大地促使子女在日后的不利情境中产生违法犯罪的动机。父亲的存在和父爱及良好的父子(女)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源泉之一,对子女的性别角色发展尤其是双性化发展,社会化、青春期的顺利渡过以及道德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重建父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树立科学意识,提高父亲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

观念是指导行为的依据。要从根本上扭转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不良局面,必须转变思想意识。作为父亲,首先应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误区,把教育儿童作为自己的责任;其次,父亲应提高自己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自己具有的独特作用,努力提高文化素质,主动发挥自身优势,与母亲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现行的家庭教育中,父亲应当从“男主外,女主内,孩子的事应该女人管”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孩子的供养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还要认识到早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时期和少年期,而且还体现在人的整个一生之中。因此,作为父亲应该多抽些时间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潜移默化地用自己的言行指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调整家庭角色,重拾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权利

在传统家庭角色分工里,男人是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的人,女人则担负着怀孕、生育、抚养、教育子女、履行“相夫教子”的天职,人们也习惯地认为父亲是外界事务的参与者,母亲则是家务活动的中心。对忙于外界事务的父亲来说,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远远没有母亲承担的角色多。长期以来导致的结果是在孩子看来,母亲对自己的教育负主要责任,而父亲充当的是配角的工作。致使父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处于劣势地位,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发挥重要作用了。因此,为改变这一现状,就要适时地调整父亲对子女教育应该承担的义务。父亲在工作之余,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在家庭当中充当和母亲一样的教育角色。和母亲一起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以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共同出谋划策,促进孩子的教育全面发展。

(三)优化家庭氛围,提升父亲教育影响的亲和力

卢梭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教养下一代,抵制和净化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此,父亲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亲和力,使孩子易于接受自己的教育。同时,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有利于家庭学习气氛的形成。所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必须的,但和谐的家庭氛围的营造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父母应相互尊重,教子观一致;父亲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参与家庭的共同活动,父母与孩子平等对话,子女对长辈尊重体谅,双方之间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营造温馨、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父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稿件编号:100316004)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35~436.

[2]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326.

[3]邓李薇.亲子依恋中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其角色建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1).

[4]仝召燕.试论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独特影响及其优化[J].宜春学院学报,2008,(6).

[5]朱启胜.家庭教育方法探断[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l).67~68.

[6]王俊燕.浅议父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6).

第5篇

关键词:父亲语言;产生原因;特点

儿童习得语言的整个过程都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人影响,而儿童接受最早最多的语言刺激来自其父母。所以,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化的第一步,而父母是孩子语言和行为的启蒙老师,会对儿童社会化的行为产生重要的一步。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正确的语言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父亲的角色定位

受中国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以及母亲愿意主动承担带孩子的责任和惯性思想的影响,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会被削弱。有相当多的母亲不仅承担了抚养责任和教育责任,父亲角色缺席。但是,父亲在家庭子女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份量,父亲更多地参与子女的生活和教育,会增加对子女的积极正面影响。

社会赋予父亲的性别角色决定了他与母亲肯定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性格培养及行为导向、发展期望。从家庭看,受中国严父慈母模式的影响,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也就是工具性角色,这与母亲所扮演的角色有大大的不同,母亲角色体现在对家人和子女的的照顾养育上,这就是家庭中传统的分工模式。

二、父亲语言的不同特点

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要意识到语言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1)时代性

养不教,父之过。在古代,父亲言传身教,尤其是有学问修养的父亲,通常会用家训或者家书的方式来训诫教导子女,像著名的《颜氏家训》、《家书》等,在家中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都各有出发点,但思想品德的教育仍是主流的共识。诸葛亮教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志当存高远。古代父亲教导子女多是寓言于教,十分重视诚意正心的品格培养。在现当代的家庭教育中父亲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与古时不同,这时的家庭教育更关注孩子的心理个性和行为的发展与培养,给与孩子更多的关爱,而不是一味强调望子成龙。

古时父亲语言里更多透露的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而我们新时代的父亲,因为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会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2)权威性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就言语行为而言,特定的社会角色具有特定的言语特点和言语规范。性格对言语交际影响重大,它往往决定着交际主体的言语逻辑、言语行为,制约着言语交际的方式、风格、过程及对于交际效果的预期。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每个父亲不同的性格上,父亲的言语活动被他本身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比如在《红楼梦》里的贾政,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对于其子贾宝玉的不学无术和叛逆大为不满,在他看来男人就应该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与经济之间。因此,动不动就骂宝玉畜生、该死的奴才,还曾亲自抡起大板子朝宝玉狠命打去,随后还要用绳子来勒死他。他的语言常有震慑的效果,《红楼梦》第九回写到,贾政见到宝玉来请安,说去学堂,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宝玉听后也不敢出声,只好悻悻而去。父亲是家庭中常常说一不二带有很强男性自我意识的角色,因此,话语会有强制的权威性,需要树立一家之主的风范,维护良好家风。

(3)趋新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父亲与母亲的家庭角色有了更加明显的不同优势和特色。在语言上不再是一种工具性的表达,更趋于新颖的感情式表达。例如,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先生在他最伟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就写了很多父亲与子女相处的情节,例如,文中身居要职的田福军见女儿晓霞不愿同他一起坐车,而是非要自己去挤大卡车,在听了女儿的解释后,笑呵呵地回应说,小伙子!那你去吧,给咱好好押车!把顽皮大胆的女儿比作小伙子,语言幽默,化解尴尬,时代进步了,父亲与孩子之间更多了些亲昵与逗趣。在现代当教育中父亲扮演了小伙伴的角色,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探索外部世界。

三、父亲语言不同特点的原因

(1)受性格、职业、教育程度等的影响

父亲的语言态度常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如性格温和、冷静的父亲常常是以柔和的方式来对待子女,有耐心、不厌其烦、用词精细、语气舒缓,并且会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会多谈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即便是有意见分歧或者孩子犯了错,也会用征求的方法和疏导性的语言来试探以解决问题,并最终加以鼓励,多用委婉的疑问句,比如你觉得这样做是否合适呢?,或者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下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这一类父亲的职业可能会是医生、教师、作家或者是从事文职行业的工作者。而性格刚烈的父亲对子女的说话方式比较干脆利落,句式单调,有时甚至会简单粗暴,对于培养孩子言语交际的敏感度不是很强,这多见于一些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纪律性的职业,其本身十分看重规范和准则,所以这种职业素养多会体现在他们的说话和行为方式上,有权威性、强制性的特点,喜欢用第一人称,常是命令口气的祈使句或肯定句,可能会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身上,多是我觉得你必须按照我的要求这样做,懂什么,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没有我,你能有今天的成绩嘛,不要再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了这一类型的句子。

当然,还有因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导致的语言特点的不同。其实,早有研究表明高教育背景的父母言语参与程度和言语变通水平明显高于低教育背景的父母。因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有别于母亲,语言风格不像母亲那种喜欢重复、絮叨,父亲的语言更具有抽象性、分析性和针对性,词汇丰富、文雅考究、互动频繁,倾向于对孩子的行为选择,而不是直接明确的行为指导,对孩子的语言有更多的规范化、礼貌化的要求,会让孩子在成长的早期接触一些复杂的、带有逻辑的句式,像不仅、而且,因为、所以这种关联词语等等,以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2)地域、文化、社会的影响

从地域来看,地域方言的种类也会影响孩子语言的发展。如果父亲是河南人,母亲是上海人,孩子就会分别习得河南话和上海话,而这两种语言在很多方面都大不同,像河南人说我们就是俺们,上海人则是阿拉。所以,孩子在父母语言环境的影响下,就会分别学会河南话和上海话。再说文化方面的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侧重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重视言语的礼貌得体,还强调书面的学习,我们常常会用乖不乖、要不要听话的话语作为衡量一个孩子好与坏的标准,同时,在古代社会父亲作为封建家庭的大家长更是注重孩子的教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语言习得的内容、速度和方式;而在西方社会中,家长特别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文化观念也十分重视孩子的说话,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语言,强调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追求个性发展。最后谈到的是社会对父亲拥有不同语言产生的影响,大多数社会人都会接受和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语言,也就是主流的交流言语,比如普通话,那么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就会跟孩子说普通话,当然这里不排除一些闭塞的地区,说的仍是当地的方言;还有因为社会分工、地位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也使得每个父亲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进而影响到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父亲语言在家庭教育中的特点及影响,浅析了产生这些不同语言特点的原因,特点主要从时代的变迁、性格、职业、受教育程度四个方面作了叙述。综上所述,父亲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将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语言使用的得当也决定了父亲在子女心中的形象,甚至能影响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使用正确的语言,做到规范、得体、礼貌,多一些关爱和鼓励,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苑馨蕊.母亲语言的特征及其对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父性教育

1.父性教育的概念

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则“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但我认为,用“父性教育”应该更准确一些。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实施父性教育的前提,是父亲们自己先教育自己。所以,更广义的父性教育,也包括对父亲们自己的教育。

2.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现状

2.1 母亲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部分。

由于中国的父母受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等方面的影响,男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应酬越来越多,教育子女的重担基本落在了女人肩上。据《人民日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一些正在读小学的孩子总是埋怨父亲从来没有或者很少在放学的时候接自己。

2.2 父性教育的缺失导致更多的儿童问题产生。

现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长期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度过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抽样调查,发现夫妻离婚后85%的孩子是由女方抚养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谈到,在少年犯罪者中,认为父母关系不好的占34.89%,而对照组的普通孩子中只占9.9%。06年曾经震惊杭州的“萧山杀人分尸案”就是一个家庭教育失败的例子。主谋陈娟从小遭遇父母离异,后来基本跟母亲生活在一起,可是母亲也同样忙于工作。曾经开朗、活拨的女孩变成了杀人犯。可见父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的性情大变,最后因为一点小矛盾就杀人,酿成大错,毁掉几个家庭的幸福。

没有父性教育,母性教育较难支撑,而且较容易变得偏激狭隘。单独的母性教育,就像跷跷板没有另一面的重量,难以达到平衡。可惜,我们现今的家庭教育,基本就是母亲一个人站在跷跷板上,唯有母亲这一侧在费心思、在用功,而跷跷板的另一侧则空空如也。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国有许许多多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孩子不健全、家庭不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

3.父性教育缺失的原因

3.1 父亲错误的教育观念。

在现今的中国,很多父亲认为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而父亲自己的责任不在此。有些父亲甚至认为花多些钱将子女送进名校,给孩子请名师辅导,进培训班等让孩子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其实这样看来,父亲是将自己的责任推卸掉了。

3.2 父亲不当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亲,在家庭中过于严厉,过于严肃,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格,不仅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反而会使孩子对其敬而远之。不敢接近,不敢沟通,这样就适得其反了。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使孩子与父亲之间产生更大的距离。一个13岁的孩子强强伙同他人将亲生父亲活活杀死,强强的父亲总是对孩子进行粗暴的打骂,使强强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长期的家庭暴力使强强变的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可见父亲的教育方式很重要。

当然父亲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太过宽松,同样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不管怎样,教育孩子要宽严适度,刚柔并济才会达到效果。

4.父性教育的重要性

4.1 父性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中之重。

首先,父亲会给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通常父亲都会是坚强的,父亲是山,他能支撑孩子的信念,使孩子变得刚强。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亲总会鼓励孩子勇敢的面对它,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孩子们最佩服父亲的不低头、不服输、不流泪的精神。父亲乐观的生活态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其次,父亲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男性天生就喜欢探索,喜欢新奇的事物。在与孩子一起的时候,父亲总会带着孩子一起进行探索。他们会将玩具拆开,在组装,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这时母亲总觉得他们在捣乱,还会伴有训斥。父亲会带孩子弄一些“恶作剧”,而母亲则禁止孩子的这种行为,父亲有时会带孩子弄“大恶作剧”,这样孩子会更加喜欢探索,并且好奇心会增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是在他们父亲的启发下联想、思考所取得的成果。父亲会培养孩子大胆的思考,大胆的实现,充分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再次,父亲会带动孩子身体及整体素质的发展。一般与父亲常接触的孩子更容易亲近大自然,父亲常会带孩子玩,如爬山,打球,玩沙子,和泥巴等。当孩子正处于成长时期,这样做会促进他们的骨骼发展,身体发展。而母亲则不会带孩子们做这些认为比较危险的活动。

4.2 父性教育是母性教育不能取代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不同的。男性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暴躁,而女性则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和自卑。从这里能看出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功能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庭教育意义

家庭教育,通常情况下是指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对孩子实施的引导教育,以及行为上的榜样力量。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家庭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尽管学校的功能就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及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也不例外,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则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比如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父母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更有利,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分类

“缺失的意思是:缺陷、缺点和失误。对于家庭教育缺失这个问题,实质是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

1.主体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实则不然,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美国,72%的少年凶杀犯,90%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亲的家庭。没有父亲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机会,所以犯错的几率就比较大。

中国的谚语里我们耳熟能详的“龙生龙,凤生凤”“知子莫若父”等等,包括《三字经》里说的“养不教,父之过”,这都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

2.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是指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

当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很少过问。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3.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

有一句口号误导父母,甚至误导教育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成父母,甚至整个教育界,在教育上“拔苗助长”。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将特殊性视作普遍性推广的话,那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天才总是极个别的,天才适用的,并不意味着人人都适用。

4.任务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务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养成”、“沟通交流”。

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就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四、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一:洪伟,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他则判归父亲抚养。父亲常年在外跑车,一两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就算见面父亲只是随口问一句有没有做作业之类的话。洪伟在家里由72岁的奶奶照顾,常此以往,他养成了自由散漫、爱说假话、不爱学习的坏毛病。在学校里收保护费,抢钱,打架,约同学翻窗进教室偷东西,去超市偷东西等等。上四年级,校长发现问题大了,把他奶奶叫到学校陪读,但是一语不合就踢他奶奶的肚子,还扬起撮箕要砸他奶奶,幸好被老师制止了。后来校长只得请派出所的民警来帮忙教育。大家费了不知多少心血,虽有所改变但有时还是反复无常。

案例二:王成,父亲第一次婚姻没有孩子,第二次婚姻才有这儿子,所以过分溺爱。这孩子在学校抢钱,打人,收保护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其母不但不能积极配合学校反而对孩子百般依从,使该同学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产生了抵触情绪,品行和学习都日见下滑。

分析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以及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宠爱(溺爱)、或者怜悯,往往会使孩子形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要么像个刺猬谁也碰不得,仇视一切,要么一切都无所谓,对生活缺乏信心或对一切都不负责任。

2.有些家长素质较低,心里想的是孩子的学习,眼里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可自己言谈举止带给孩子的却都是些不健康的东西。

五、预防家庭教育缺失注意事项

1.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1)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以自己饭巯蛏系那樾魅ジ腥竞⒆印

(2)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抚养方式要正确――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很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

六、环境的影响――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第8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父性教育必然性特点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无数的文化教育典籍,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农耕文化“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的重任完全落在了母性的肩上。南宋至今流传了700多年的《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即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那是做父母的失职。一项调查统计表明,现在家庭教育中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以女性为主的占50%,以男性为主的占20%,共同教育的占30%。问其原因时,有的答: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有的说:脾气不好,没法跟孩子生那个气……看来好像都有理由,其实他们忘记了古训:“养不教,父之过。”当父亲的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极易造成家庭教育中“阴盛阳衰”的现象。

一、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父性教育的必然性

父性教育指的是对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特征的家庭教育。从人类漫长的历史来看,母系氏族社会的出现远远早于父系,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一夫一妻制的确立,父亲的角色才得以确立,然而尽管父亲角色被承认,但父亲却很少参与家庭事务,这就是传统观念中的“男主外,女主内”。父亲是外界事物的参与者,为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金钱物质的支持;母亲才是生养、教育子女的主角。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观念、意识的提升,社会分工乃至家庭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性在社会上拥有了更大的舞台,男性则开始将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向了家庭。家庭结构虽然越来越简单,但是家庭的功能并未随之减弱,尤其是家庭的情感、教育和休闲的功能更为突出,这就意味着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投入到家庭生活中,父性教育登上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第一个课堂,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缺一不可,但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特点与作用大不相同。男女之间的性格是不同的,从总体上来说母亲比较温柔,父亲具有阳刚之气,母亲那种温柔、细致、耐心、体贴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好处,父亲那种豁达的胸怀、豪爽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家庭教育必须做到阴阳平衡。一般而言,母亲给孩子的通常是侧重衣食住行、保健礼仪等具体实用知识;而人格和意志上的影响,大多数来自于父亲。母亲担心孩子动手动脚会办错了事、办糟了事、办坏了事,而父亲则应当鼓励和引导孩子去尝试,这样,不仅可以涵养孩子的聪颖智慧,而且可以培养孩子大胆创新的精神。一个缺乏父性教育、父亲熏陶的孩子,是一个精神“缺钙”、意志薄弱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多半缺乏竞争意识。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十二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母亲以女性那种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性格孤僻、自卑等缺点。男性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男性的特点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特点往往是大多数女性所不具备的,这就显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思维上女性形象思维比较好,男性逻辑思维比较强,就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二、家庭中父性教育的特点

家庭中父性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有以下特点:

(一)“懒”

男性倾向于自立,因此教育孩子也要自立。他们往往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地去处理问题,对孩子溺爱的成分比较少。如果一个孩子摔倒没有哭,母亲的反应是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泪揉出来了。而当父亲的往往不是这样,他们会说:“走路怎么不注意,站起来,往前走,我相信这次一定会走好。”孩子多半没有哭,而是站起来就往前走,父亲在后面拍手说:“真勇敢!真勇敢!”给孩子以自信心。父亲不会像母亲那样无微不至,他们的“懒”恰恰激发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少孩子不必要的依赖。原本会穿衣服的孩子之所以“懒”得自己动手,就是因为妈妈太勤快了,手太“长”了。

(二)“粗”

在家庭教育中,男性一般都是粗线条的。父亲不会像母亲那样细心周到,他们对孩子很多的问题、困难“熟视无睹”,他们的“粗”在于不会时刻盯着孩子,不会在第一时间观察到孩子的需求,然后立刻去满足孩子。但这恰恰给了孩子自己调整的时间与空间,给了孩子主动适应、锻炼自我、尝试错误与自主更正的机会。一个小女孩在公园骑小童车不小心碰到石头上摔倒了,一位母亲想马上伸手去拉,却被一旁的父亲制止了,父亲对女儿说:“好女儿,快起来,你是个勇敢的小战士。”说来奇怪,本来已经撇嘴想哭的女儿,竟然没有哭就爬起来了。这个事例说明,父性教育的“粗”是必要的。

(三)“狠”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慈母严父”正是二者的真实写照。一般而言,父亲不会像妈妈那样心慈手软,他们看到孩子有越轨行为,不会只在嘴上讲大道理而在行为上纵容,他们会用很刚性或者说是“暴力”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让孩子记住教训,以后自觉遵守规则、懂得规矩。

(四)“脏”

父亲不像母亲那样爱干净,因此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取支持态度。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这是因为孩子太干净,很少接触细菌和病毒,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身体就缺乏抵抗力,因此“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不是好事。这样看来男性对孩子卫生问题的宽松态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当然这里讲的“脏”并非不讲卫生习惯。

(五)“破坏”

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较强,父亲和孩子在一起往往会搞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如果孩子把玩具拆开,母亲往往会骂他们一顿,而父亲往往置之不理,甚至会和孩子一起去拆玩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再教孩子把玩具装好。父亲往往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也会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孩子一般都爱和父亲一起玩游戏机、玩电脑等,这些对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都是很好的。

上面介绍了父性教育的几个特点,这些看似“不负责任”、“不管孩子”、“粗暴”、“不爱干净”的做法,恰恰给了孩子成长的动力。从教育方式来看,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而母亲喜欢越俎代庖。父母若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性别差异带来的教育差别,在教育上相互协调,取长补短,相信孩子在和谐、刚柔并济的家庭教育中会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莱格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既有男性特质,又有女性特质,只有平衡发展才是健全的人格。而人格表现在个体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上,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就折射什么样的人格。比如,碰一碰就哭的孩子,人格是脆弱的,长大后在挫折面前怎能坚强?什么都要“我说了算”的孩子,人格是自我中心的,如果不走出来,以后怎能与人交往?而人格是可塑的,父亲――男性,是孩子男性特质发展的榜样,也是孩子认识男性的窗口的纽带,在这一点上是母亲――女性所不能代替的。

教育子女是夫妻共同的责任,丈夫应在家庭中投入适当的精力,做一个称职的父亲。如果孩子的培养教育完全由母亲承担的局面不改变,肯定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会使男孩“女性化”,女孩的性格也会更加柔弱。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李一凡.父性教育不可缺.学前教育(家教版),2004.5.8.

第9篇

 

一、什么是社会性发展

 

关于社会性发展,国内外的学者研究大同小异,总体来讲指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国外的Rice教授主要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性发展,强调同伴关系、家庭关系等社会角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国内张文新教授更强调年龄对于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性发展会随着幼儿年龄而发生变化。

 

总之,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个方面。

 

二、父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在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感过程中,父亲比母亲影响作用更大。父亲对儿子和女儿的态度、行为差别较大,而母亲没那么明显,因此父亲在幼儿性别角色认同中起更重要作用。例如,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和模仿可发展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女孩也能在与父亲的相处和关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并从父亲身上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

 

此外父亲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还跟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那些有挑衅行为的男孩往往有一个软弱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是专横。

 

2.对社会情感的影响

 

幼儿的社会情感包括自我意识、依恋和嫉妒等,以依恋为例,父亲在幼儿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我意识是幼儿认识社会的前提,标志着幼儿进入自我发展阶段。一般来讲,幼儿自我意识最早产生于1岁,他开始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和他人的区别。在此期间幼儿通过自己的摸索和父母给予的强化对自我意识逐渐完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陷入瓶颈,将通过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来完善自我认识。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这一阶段,幼儿通过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达到自我完善。

 

这一阶段中如果只有母亲没有父亲,幼儿的自我认识是不完善的,为此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3.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认为,幼儿从母亲那学到情感能力,从父亲那里学与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其次,父亲比母亲更强状、有力,幼儿从父亲那里得到更多安全感,同时幼儿崇拜强者的心理,会无意识影响幼儿社交活动中模仿父亲。有研究进一步证明,虽然父亲角色缺失,幼儿仍能与母亲建立良好关系,但与会限制其他的人际关系。

 

三、父亲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树立父亲意识,参与幼儿生活

 

过于强调“母子”关系论,忽略父亲的影响,是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常有的思维定势或者说思维误区,尤其是在乳幼儿期。然而,现在的核心家庭、双职工家庭中,父亲已经更多地参与到家务和育儿的过程中,与幼儿的家庭互动现象十分普遍。“父子”交往关系在这现实中,对于我们考虑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时,就变得不可忽视。

 

玩伴是父亲在幼儿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即父子关系更多是通过游戏进行实现的。幼儿在与父亲的游戏过程中,好奇、信心和勇气得到发展强化。其次,父亲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父亲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的成长。这就要求父亲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与幼儿相处的时间;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2.关注幼儿特点和社会环境

 

动态的互动师父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发生的主要过程,互动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父亲,还受到幼儿自身特点的影响,比如性别、年龄、能力和性格等。尤其是当女儿进入青春期以后,父亲更加要注意互动交流的方法、场合,我们认为这一阶段,通过母亲对女儿产生影响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如果一味对幼儿强行施加影响,反而会事倍功半。

 

此外,父亲对幼儿的影响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是在我们这个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借助社会力量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影响,尤其是自身存在较大局限的父亲,可以寻求社会或学校的帮助可以有效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社会和学校也应当提供相关公益课堂,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落到实处,以便父子之间有效相处和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3.明确父母分工,树立正确家庭教育理念

 

父亲与母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都会产生影响,但是二者对幼儿的影响是有区别的。这就要求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协调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共同对幼儿产生影响。协调一致教育理念成为了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必要条件,如果夫妻因关系不和,而固执己见以至于独自行事,不进行配合,那么育儿工作将难以进行。因此,父亲和母亲步调一致与否是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幼儿实现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另外,父亲和母亲都会有自己的不足,这时只有父母双方相互补足,协调共进,这样家庭才会有生气,才能促进和完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