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24: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活动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构建;法纪教育;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5-03
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是中小学生校外德育实践场所,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德育基地是一个新建立的教育机构,负责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何呢?现在也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各地的德育基地也各自为政,这样会导致德育实践效果出现盲目性、也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就会缺失实效性。根据本人在中小学德育基地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进行探究,能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现实意义。
一、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构建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就要有科学性,要客观的规律办事,绝不能主观臆断;指导需要有科学理论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两规律,一防止”——评价要符合德育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防止片面性和粗略性,要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和精密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要把全局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科学化建立指标、权系数。
2.教育性原则。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是一种价值观判断过程,是给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其具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往往不同于传统上的教育活动的意义,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德育教师评价的意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来改善法纪教育效果,效果评价要体现德育目标。一般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做到“三个适应”——要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法制环境相适应;要与中华传统道德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适应,要弘扬法律正能量,体现法律的正义。只有尊重和坚持以教育性为原则,从教育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建立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从而落实有实效德育措施,增强整个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方向性原则。在构建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要把握好方向,要做到“三个一致,一个协调”——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要与社会法治环境相协调。同时,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应该具有方向性、导向作用,通过各级指标的导向性,指明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的德育指标,使德育方向性更加明显、清晰,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局限性与片面性,在构建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会更客观、更科学、更严谨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既可以对对象进行定性描述与分析,又能对评价的结论可靠、精确、客观分析研究。尽可能有定性指标,又有量的规定,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做到评价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提高德育效果。
5.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中,要把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提高德育效果,优化德育实施方案,是德育实施的一种手段、一种教育方法,这都是考验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只有德育教师在从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后,通过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更客观反应出法纪教育效果,更好地让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当评价的结果出现了相对性与可变性难以表达问题时,可采用较为模糊的表述,例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言语来表达。
二、对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必须运用恰当理论与方法,科学、客观、合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评价包含二层次:第一是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第二是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这是德育活动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对已经实施的德育活动过程的成败和经验教训做出评价,也是对德育活动效果的检验。也是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详细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指标见下表1和表2。
表1 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表2 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我们构建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多维评价体系的尝试,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更了解法律法纪,做到知法懂法的好学生,减少甚至杜绝未成年犯罪的发生。同时也让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主动接受多维评价,虚心改进,积极反思,不断创新,将评价的结果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洋.关于中学德育评价体系及其完善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
【中图分类号】G623.1
主题活动在教育中的价值能否有效体现,首先要看活动主题是否科学合理。对此有学者表示,只有做到活动主题的系列化,才能实现养成教育体系的系统化,才能按照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学习规律,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主题活动的目标归根到底都必须指向德育目标,即养成学生的德行。小学生的德行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决定了主题活动需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一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不能要求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够习得同一层级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德育目标本身是具有广度和深度的,需要以多角度、连续性的活动作为载体,方能够全面内化为学生的德行。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由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以及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在逻辑和层次结构决定的,通过系列德育主题活动育人,是德育实践的现实需要。
一、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界定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将"系列化"这一设计理念引入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实践,从而指导一线的小学教师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性、交往性的校内外德育活动中,自主地依据教育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切入社会生活,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现实存在的问题。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动态的过程,其目标与结果是使得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形成系列。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可以给"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指小学一线教师从教育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在总结本校德育主题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化的技术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经验的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成为目标明确、主题紧密联系、内容成组成套,活动形成序列、利于提高育人实效的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
二、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步骤
(一)调研阶段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首要步骤,是对本校德育主题活动现状进行调研。具体而言,包括对本校德育主题活动的目标、主题、内容、形式、方法、节奏、队伍建设、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从整体上联系本校在德育主题活动教学中的预期结果、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学生的评价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具体的系列化设计做好铺垫。
(二)具体设计阶段
在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设计层面,要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将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设计与本校的发展定位结合在一起。学校在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校本德育资源。系列化设计要在联系现实,吸收合适的外部资源,继承优秀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丰富的校本德育资源及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使得活动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地贴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具体的设计,包括确定预期结果、编制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发一些将学生置于真实任务中的活动,以及设计备用的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1)确定预期结果
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作将学校育人目标具体化的过程,目的在于确定小学生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标准。可以通过全体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途径来完成。
第一步,学校各年级教师参照本年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理解能力,遵循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品德发展的内在逻辑,围绕各个核心主题,拟定具体的培养目标。
第二步,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以自己为道德发展的主体,围绕自己的品德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以所处学年为期限,对各个核心主题提出具体的行为标准。
第三步,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对教师和学生对具体目标理解的差异中反思教师制定的标准中不合理的情况进行修正,拟定适切的具体目标;通过比较各个年级师生对同一主题制定的不同标准和具体目标。对于层级比较清晰的主题,设计一至五年级由浅入深、有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分目标,逐步提高道德要求;对于层级性较弱,但内涵丰富的主题,从不同角度挖掘适切的分年级目标,以全面提出道德要求。
(2)编制具体的德育主题活动内容
德育主题活动内容是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系统性的集中体现。规范德育主题活动内容,需要全体教师员工共同参与讨论,并积极征询学生的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内容的选择和编制上要讲求渐进性,以序列化原则对价值进行系统编排,从横向整合和纵向衔接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第一步,在横向上,在同一年级培养中,应基于不同的主题,从多元维度来综合选择活动内容,以全面丰富学生的人生观;
第二步,在纵向上,在不同年级培养中,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活动内容的难易、深浅进行由低至高的层次排列和设计,构成主题活动内容逐层递进的关系。
(3)开发一些将学生置于真实任务中的活动
加涅曾说,不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就不可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开发一些活动,使小学生置身于真实任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完成与否。将道德学习置于现实的生活中,在实践中磨砺品行、活学活用,能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
第一步,由书本德育、说教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还原真实的道德生活,将学生以主体的姿态置于特定的时空场景中,以真实的道德任务替代片面的道德说教,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品格的养成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发挥道德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在道德生活中通过同伴交往、师生合作、父母教养、社区互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主动构建自身的道德体系,完成道德学习。
(4)设计备用的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第一步,练习的设计应引发学生注意从家庭、学校、社区等空间场域对自我道德学习进行评估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力争做到把德育主题活动的练习方式设计得使学生不把德育行为看作是教师实现育人目标而必须进行的一种练习、一种有意安排的活动,而是看作对自己道德学习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一种行为考验和强化,以便使儿童经历自我养成道德习惯的成功感受。
第二步,通过增加"注意长度",引导学生对目前自己道德水平及不久后的将来(以一个学期为宜)进行自觉比较,并加之以家长评、老师评和同学评,从而使儿童感受完成道德学习过程的满足。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既可以让孩子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又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孩子身心都能得以全面发展。
通过做游戏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和竞争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和热爱集体的价值观以及遵纪守法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正是一个心态健康的人所具备的。当然,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通过游戏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比如,在比赛中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些个性比较强的孩子不服输而和同学发生冲突,也有在比赛中失势的孩子产生埋怨情绪,指责队友的种种过错,导致队友产生负面情绪而退出,这样,不单单影响了整场比赛,而且还导致同学间产生矛盾。这时老师一定当场教育,让孩子们认识到比赛第一、友谊第二的含义,要让他们正确意识到比赛的成败的意义,该批评的时候一定要严厉批评,当然对于比赛失败的一方,我们可以和他们共同探讨失败的原因,争取下次比赛能够成功。
没有人敢保证自己做任何事都会成功,都会一帆风顺,同样的,孩子们在体育的学习中,也常常会遭受到挫折。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里,因为老师发现有一名外班的孩子参与了比赛,就把他叫出来大声训斥,结果导致该班的孩子分散注意力,比赛直接失败。这种结果孩子们难以接受。这时候,老师要主动地讲清楚原因,说明道理,肯定他们的实力,并给他们再次比赛的权利。这样孩子们会意识到任何比赛都有可能出现意外,比如裁判的不公平等等,培养孩子们敢于接受意外状况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和对情绪的控制能力。
个性的核心因素是性格,形成好的性格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当然人的性格和他的社交能力以及心理层面有着重要的关系。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时期,作为体育老师,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孩子们好的性格,让他们很乐于和同学交往,并且拥有广泛的兴趣,能与人和谐地相处。比如,在体育分组活动的时候,会有一些孩子不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大多是因为性格比较孤僻不太合群。发现这一事情,作为老师,我们要及时地进行指导,给这些孩子以鼓励,安慰他们一定可以在活动中寻找到快乐,让他们意识到孤僻不参加集体活动的危害,同时带领他们一起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在他们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要大声地表扬,给他们以自信。另外,还可以组织两个人的游戏比赛,让这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与同学打成一片。长此以往,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相信一定能帮助孩子们培养起好的性格。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县砂窝乡总校)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队伍建设的总枢纽,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追逐短期效益,盲目地乱办班,乱收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
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教育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
关键词:体育教学;游戏性;教学目标;强化;实践
一、强化体育教学目标认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综合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看来,其教学目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分别为学科、学段及学年及课时、单元教学目标,为取得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显然对各阶段的目标和认识进行积极的明确极为重要,其目标以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及目的为基础,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学特点,基于教学阶段的不同,其对应的教学目标显然也会呈现出各异,为实现对目标导向功能的强化阶段目标引领作用的发挥,极其有必要在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目标式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视角看,在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育教学目标认识,可增强学生探索的主动性,教学实施中,通过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自身体能和激发学习兴趣,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引导学生更好投入教学活动,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当前教学的发展中,目标式教学模式更注重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表现为一种引导教学的活动过程,其发展自国外成功教学经验及传统教学模式,在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此种教学模式,可促使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受到以课堂目标为主的引导,更重要的是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小学体育学习中体验追求目标过程中的快乐,使其得到全面发展,这对于提高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关于教学目标认识的强化策略
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为实现对教学目标认识的强化,进行语言提示和游戏性体育活动非常重要,应当坚持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不断进行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让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借助于教学对体育课程的精心设计,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让目标式教学模式能被有效实施于小学体育教学中。
(一)合理设计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综合看来,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更注重于使学生锻炼良好运动能力及形成习惯,基于此,需要教师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基于小学生中存在一些学生运动能力弱、体质弱的情况,对课堂体育活动不积极参与等,所以,兴趣才是教学的关键,所以,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身体素质等,在整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阶段性目标,将提升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列为初级阶段的教学目标,继而鼓励其真正参与进体育教学中,促进其自身发展。例如,在“跳远”这节课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课堂目标,并使其积累相关的技巧,具体的实施中,应当将我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用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展现出来,作为课程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也使其知晓了相关的体育的技能等;又如在“快速跑”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掌握“快速跑”的技巧显然是课堂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特点实施分组,进而使其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使其自身带有的缺点能得到最大化的克服,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和“示范跑”,通过这种语言提示和游戏性体育活动,去交流探讨的跑的快的方法,并用新的方法进行练习,从而使整个体育教学的效果能得到全面提高。
(二)系统组织课堂教学实践
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才是其实施目标教学法的关键,旨在通过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真正意义上增强教学组织的系统性,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中,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应尽量确保教学活动组织的轻松性,在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环节中,应多加入游戏性的活动方式,进而让体育教学的目标在趣味性活动的开展中得以实现。例如,对于小学体育中“障碍跑”这节课程的学习,教师首要的任务便是向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目标,旨在了解障碍跑的知识及初步技巧,在此基础上,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将实心球、跳绳及栏架等体育器材设置为障碍,并结合此课程的内容将其设置为“鸡毛信”这一趣味游戏,借助于游戏及介入的形式,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最终达到教学设计的目标。小学体育教学中,系统地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变枯燥无趣的教学内容更趋于趣味性和富有参与性,继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学生也更愿意去参与其中加强自身对相关体育技能的探究;又如,在教师向学生传授篮球技能的体育课程方面,显然进行学生反复练习、单纯教师示范的方法效果并不好,也不利于学生产生对此课程的兴趣,但如果教师能从学生角度去想,抓住学生爱表现自己等特点,将训练活动转换为竞赛活动,效果显然很好,教师可用50米的运动赛来替代学生的运球动作训练,借此使得学生对此课程实践更感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性,使其能体验到参与其中的乐趣,更有动力去完成课堂教学。实施目标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加入有效地语言提示和趣味性游戏性体育活动等,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吸引其积极参与其中的动力,最终了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准确评价整体教学效果
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采用目标式教学法更是这样,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对其整个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较为重要,利于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为后续教学的更高效开展可提供相应的资料,评价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方面,教师可采取观察、测试等手段来进行,继而对教学中的存在的不足可进行准确掌握,并在后续教学中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目标式教学的有效实施。例如,在“往返跑”这节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多次进行往返跑训练,教师则对学生的准转身速度等进行有效观察,加之课后对不同成绩段学生的调查,对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并分析出学生身高、步伐大小这些平时忽略了但却影响学生体育运动的因素,并在后续教学中根据步伐的大小来采用不同的步数等方式,来改进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其改进方向和措施,促进其体育运动的有效性发展。
三、结语
在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为有效强化学生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借助于语言提示和游戏性体育活动可促进对小学生目标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更应兼顾到学生的特点及课堂结构、教学目标等,在对其有效整合的前提下合理设置教学过程,促进体育教学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沈春英.浅析学校体育设施与初中学生体育动机的关系[J].体育科技,2004,(01).
一、幼儿户外体育活动
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是以加强幼儿体育锻炼为目的,以促进幼儿体育活动为目标,进而达到提高幼儿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对户外多变的环境的应变能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提出的对幼儿户外活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
二、发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制约因素
( 一) 教师方面
教师在组织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时忽略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教师组织活动过程中自身素质能力不足。使其在组织过程中出现没有明确的形式和目标的活动,在户外活动中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没有融入到活动中去,导致幼儿们对规则不了解甚至忽视,严重影响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进一步影响户外体育活动的目标的实现。
( 二) 户外活动方面
幼儿户外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户外体育活动。现今,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在形式、内容、材料上存在诸多问题。户外体育活动多以简单的集体合作或完全分散的个人活动为主,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幼儿体能增长不平均,出现差异性。在内容方面,创新性不足、多以传统的跳皮筋、拔河、扔沙包为主。内容单一,缺少户外体育活动应有的趣味性。在材料方面,体育活动的减少导致活动材料的缺失,进而使其活动质量降低,幼儿们失去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好奇心。
( 三) 指导策略方面
户外体育活动需要高效,安全的指导策略。而在指导策略方面,教师自身经验的不足,指导能力的低下造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肆意干扰幼儿的户外活动,阻止幼儿间正常的交际活动。进一步导致幼儿对户外体育活动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幼儿体能的发展。三、激活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策略
( 一) 确立正确的活动目标和科学的指导策略
户外体育活动目标的制定,应该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的活动。要求教师具体到每课、每日、每周、每年且每一天都要总结目标的完成程度和经验教训。同时将提高幼儿体能为目标的具体做法进行分解、拆分、将其充分融入到户外活动中。长此以往,系统、科学的户外体育活动目标便得以实现。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增强其策划活动的能力,也会使指导策划日趋科学,从而增加教师对户外活动目标的实现,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使户外活动目标更好地完成和指导策略更加完善。
( 二) 丰富户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户外体育活动能够长久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内容作支撑。创新是丰富户外体育活动内容必要条件。创新内容要统筹环境与活动的关系,利用环境优势和幼儿的喜爱方向制定相应的户外体育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传统游戏如跳房子、捉迷藏,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将音乐、绘画、竞猜等形式加以融入可以增强幼儿文化素养。另外,还可与区域活动结合。设立多种区域、多种游戏增加幼儿的选择性,同时在设立区域对区域进行划分时要考虑体能与娱乐性的关系,尽量使体能与娱乐性相平衡。
( 三) 更新户外体育互动材料
更新户外体育互动材料,既要物尽其用又要实事求是。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活动材料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材料的更新有其必要性,但高额的材料制作成本成为多数幼儿园的难题。因此,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回收便成了重中之重。在面对相似类型的户外体育活动时,注重活动本身的差异性,利用现有的材料尽量满足活动的差异性。还有注重材料本身的差异性如轻重、大小、高低的差异。另外,完善对材料的高效管理体系,使每堂课、每天对材料的使用都有据可循,使有限的材料进行重复的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现状分析;步骤
小学生德育教学要循序渐进,即要对德育教材的开展目的做到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这既是对小学生心理需求与思维水平的认知表现,使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实现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德育教学的教学需求,保障学生能够在参加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提高自我认知,做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发挥资源内容的层次性与逻辑性,借助德育主题活动来推动整个德育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学主题活动的现状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是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设定与发展的,因此需要加强对社会实际的重视与分析,从而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受到各种教学因素的干扰,小学德育教学的主题活动出现了一些问题。
1.活动流于形式
按照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主题内容与取得的教学成效来看,德育主题应提高针对性。比如,选择游戏的形式进行主题教学,进而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形式。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拘于形式的情况,首先,学生的关注点只集中于教学活动,而忽略了对教学核心的重视,导致德育活动的开展未能达到预期。其次,一些教师在对德育主题进行设计的时候,出现考虑不充分的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活动的设计出现不合理现象。
2.主题活动缺乏针对性
德育教学的开展围绕主题进行,当主题内容未能实现针对性,也就导致教学实际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为活动与要求达到的主题标准之间存在差距,活动在实践开展中未能取得应有的价值,德育教学也就成了“空谈”。
3.未能做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新课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对学习效率的要求,更是对学习方式改进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德育的主体――学生。不过,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也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会导致学生对德育知识掌握不全面。
二、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步骤
1.调研阶段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明确主题,即结合对发展实际的调查研究制订出最为科学合理的主题内容与开展形式。同时,润色整个教学方案,让预期的教学成效具体化,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2.设计阶段
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需要在设计阶段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来进行创新运用,以确保教学资源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系列化设计要在联系学生的现实、积极利用好外部资源、发挥优秀的传统资源的前提下,挖掘好学校的内部资源、校本资源促进德育特有功能的教育作用的目标达成,使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教育价值。德育的主题设计应该包含预期成果和具体的教学形式、内容,以及设计备用的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1)对预期结果的总结
在这个阶段,学校需要将目标具体化、人性化处理,以此明确学生的阶段需求,激励学生参与到家校合作教学活动中来。首先,学校应让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加强对德育活动的认知水平,按照教学大纲引导德育的教育对象――学生根据德育的核心主题,确定重点培养目标。其次,学生要在家长的管理、教育中,积极发展主题德育教育,根据主题德育的要求,发展德育水平。
(2)对德育主题的具体化设计
德育活动需要做到系统化、具体化。首先,在横向上,在同一个年级需要做到不同主题的多元维度来综合选择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的人生观;其次,在纵向上,在不同年级培养中,构成主题活动内容逐层递进的关系。
(3)提高活动内容的生活化特征
第一步,从书本内容走向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提高对德育内容的认知水平,让更多学生认可和理解德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发挥道德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4)对练习方式的备用选择及对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
练习活动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到强化价值以及对品德教学的积极引导,结合家长评、教师评和同学评,使儿童感受完成道德学习过程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精神文明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95-01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一)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
在学校,体育课不只是体育教学,它包括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到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巩固和提高体育课中学习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同时能够发展非智力因素。因此,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续。
(二)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组成部分,对校园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参加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时,一方面能使学生健康、愉快地度过闲暇时间;另一方面可调节学生各种心理压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学生集体感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有效地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三)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特性。课外体育活动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外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内容的多样性和活动的广泛性,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能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并从中受益。而课外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又为学生个性的发展、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及竞争、拼搏精神的培养,自身特长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课外体育活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认识的局限性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认识不足,也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存在两种思想:一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获得素质与能力的学分;一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在体育课程考试过程中能够顺利通过。这两种思想违背了素质教育促进身心健康,锻炼自身意志品质的本意。
(二)教师观念与方法的滞后
体育教师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者,由于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还是一味地采用“训练运动员”的观念,用“高强度高负荷”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教师指导方法和观念存在滞后性。这种观念和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受伤,而且影响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观念和想法。因此指导观念和方法的落后影响着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制约着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师资水平低和体育教师数量不足
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历偏低,本科、专科学历教师指导本科学生;二是教学观念的陈旧,重视技术技能而轻理论,教师专业技术单一;三是学生人数众多,体育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导致一个体育教师要面对几百倍于他的学生,致使无人指导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四)体育场地和设施方面
体育场馆设施是实施课外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一方面表现在体育场馆资源有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单一,主要是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而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场地设施,如:游泳馆、网球场、健身房、旱冰场等较少,现有的体育场地、场馆设施很难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另外,由于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场地上活动的人有时寥寥无几,而有时却是人满为患。
(五)体育经费投入少
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剧增,学校为了解决好学生的吃住等问题,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学校校园建设和软、硬件的建设方面,而投入到体育活动方面的经费相对较少。体育场地设施的未及时更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损坏的场地设施没有经费进行修理和补充,所以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小结
课外体育活动是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养成体育习惯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适当加大体育经费、场地设施投入,制定合理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以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衍杰.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
关键词 体育竞技 旅游活动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码:A
1体育经济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活动成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重要手段,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文化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体育和旅游是大众的爱好,由二者结合而成的体育旅游则是一件新兴事业,它即可使人的运动天赋和旅游欲望相统一,又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体育和旅游两行业的相互渗透、融合,可以促进体育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1.1体育旅游丰富了我国旅游产品的种类
当前,体育旅游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国家、地域和民族,体育旅游将人们相同和相似的爱好与兴趣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体育经济的发展,使得旅游与体育都在经济的推动下获得发展。作为一种经济事业,体育旅游必须以一定的旅游资源及物质条件为依托,并且具有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以符合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本质需求,满足社会单元个体发展和享受需求。
1.2发展体育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体育旅游经济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推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增长,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改善经济结构等都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创外汇收入,加快货币回笼;
(2)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3)拓宽就业领域;
(4) 拉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5)吸引外商投资,促进贸易发展。
1.3体育旅游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跨地区的交往与合作
中国经济入市以来,在多方面引入外资,并且为了推动经济的全球化,我国政府在经济上给予外商投资诸多优惠,这使得本来国际化的体育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作为体育经济的重要组成,体育旅游还具有风险小、见效快等优点,成为许多外商较为青睐的投资行业。
2国外体育旅游经验借鉴
2.1国外体育旅游的开发特征
(1)参加体育旅游的人数多而广, 并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各国的旅游企业, 重视扶持体育旅游的开发,以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3)体育旅游的世界性趋势越来越明显。
2.2我国可吸取的经验
2.2.1体育旅游发展较快, 参加人数迅速增长
体育旅游已成为大众体育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追求高品位生活质量的同时, 亦不断追求高档次的体育生活方式。
2.2.2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
如支持开发民族体育项目和区域体育项目, 推出黄金周旅游项目, 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大众的旅游政策, 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等, 较好地调动了人们参加体育旅游的积极性。
3 倡导大中华体育资源共享意识和体育旅游资源保护意识
生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可以通过减轻环境压力, 实现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通过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 平衡经济利益, 实现相互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 是实现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
4我国体育旅游的改革和完善
“十二五”期间我国要以“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推进税制改革,同时要巩固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因此,建议房产税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4.1构建体育旅游学科体系, 规范、持续发展中国体育市场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起步较晚,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健康意识的增强, 为我国体育旅游活动大范围展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条件。
4.2挖掘体育产业资源, 培育体育旅游市场
体育旅游是新兴的旅游产品, 衍生许多新的消费需求,世界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不断探求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而产生的市场需求空间,寻求经济增长点。如香港康体局和旅游协会为开拓体育产业及体育旅游市场, 联手通过驻外旅游办事处 , 有针对性地积极推销体育产品。
4.3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联手, 建立体育旅游中介, 将体育旅游市场做大
改革开放以来, 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同时起步, 但因为行业从属不同 , 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多, 造成体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来, 体育产业决策者及从业人员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体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安宁.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8).
[2] 周立华.国内外体育旅游开发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3] 王桂忠.关于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