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2 09:24: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

第1篇

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重点不一定是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掌握高深的器乐演奏技巧或声乐表演能力,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从儿童阶段建立起对音乐的热爱,对学生一生的审美体验、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产生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小学阶段音乐教育非常重要,要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引导小学生领略音乐世界的美好,产生对艺术的共鸣感受。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水平与海外还存在较大差距,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二、小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课程设计形式化。

音乐学科特点不同于其他数理科学,作为艺术门类,音乐教学应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生动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拘泥于课本本身,反复教授陈旧的内容,课堂上缺乏器乐演奏、声乐教学等具体展现,没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此同时,音乐教学实践价值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常常被家长忽视,作为副科,教学时间常常收到挤压,课程设计不得不缩短,导致课程设计流于形式化,很多时候甚至未引导学生理解某首乐曲的内涵。在乐理知识不能讲解清楚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机械式旋律记忆,不仅没有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甚至使其失去对音乐的兴趣。

(二)音乐氛围营造不足,难以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音乐教学设计重点是营造音乐的美好环境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艺术兴趣,进而自主地学习音乐。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上,由于教师水平、硬件条件、课程设置等原因,教学形式比较枯燥,没有成功地建设音乐情景,缺乏艺术感染力。旋律曲调的想象力是需要听众主动感受才能理解的情趣,很多教师开始重视这种情景建设,却像讲解语文课文一般分析,使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接受状态,没有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课堂上教师的重点是启蒙和鼓励,学习感受部分应该交给学生自己,采用游戏、表演、问答等多样化形式带给学生提升听觉感受的意境教学,提高学生艺术兴趣,达成注重互动、高效的良性循环。

(三)教学内容冗杂,目标设计不明确。

小学阶段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间都非常有限,鉴于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认清重点。目前很多课堂实践中教师希望将器乐教学、声乐教学、舞蹈教学,甚至电脑音乐制作、流行音乐赏析等统统加入到短暂的音乐课中。这样做的后果是教学内容非常冗杂,缺乏合理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深感疲惫,无法享受音乐艺术的美好感受就感到课程的负担。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兴趣、音乐素质分类教学,进行有细分化的重点设计,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鼓励孩子自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之具备基本音乐审美能力和技能素养。

三、改善小学教学设计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音乐教学理念。

因为低龄学童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小学阶段音乐教育意在提供音乐审美机会,激发孩子音乐学习兴趣,并进行一定的音乐实践。很多教师在多年一线教学工作中往往以课本为主,忽略音乐学习本质,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审美感受,甚至只强调课本上单曲的学唱练习。这种陈旧的音乐教学理念急需更新,音乐教育不一定在课堂上,还可以结合课内外活动,类似大型赛会、兴趣小组等形式广泛开展;对家长强调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使孩子在课外也能保持音乐接触;拓展学科间合作,在语文、英语、美术等学科上都有机会展开通感教学的创新合作等。音乐不只是一门课程,应该教导孩子音乐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整体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师素质在地区甚至校与校之间都体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如今我们可以依靠互联网等技术弥补这种不平衡,整体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效率。音乐是不断演进发展的学科,教育监管部门应该组织当地一线教师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包括多媒体应用、音乐专业素养、学生心理探究等能力提升;对于教师资源有限的区域,邀请名校名师直接对学生开展空中课堂也是时下常有的做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可以直接获益;加强对小学音乐教师资质的审核,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器乐演奏能力或声乐表演能力,直接在课堂上以师范形式营造音乐氛围。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考试形式和内容决定了教学设计方向。目前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中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音乐教育艺术学科特点决定其具备个性化、多元化、不以量化的特性,所以急需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个多元化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并将具有一定艺术天赋的学生及时挖掘出来,给予早期的专业启蒙教育。建议将基本音乐审美能力纳入小学阶段重大考试评价体系中,并对具有一定音乐特长的学生给予额外鼓励;对教师而言,公开课是针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展现的一个较好形式,应多多开展,增强教师间的专业交流。

第2篇

一.导语的设计须选择切入的角度,营造良好氛围。

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身心如沐春风,学习倍感轻松、愉悦。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是教学顺利的保障。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在做到简洁明了的基础上还应讲究点准确性和新颖性,应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合适的切入角度,使导语更有益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更有益于开启学生的思维。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人入胜的引子,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境中,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使之产生新奇感,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例如:曾经听过一节课:《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师首先出示课件,创设“竹林”的情境,接着,教师问: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从学生的回答中,足以说明教师创设的情境已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与氛围之中,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很自然的过渡到:让我们共同分享“竹”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吧!——教师配以多媒体出现的图片分别介绍有关竹子的知识、以及画家诗人所描绘的竹子的作品。介绍过后,教师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我国著名的竹乡----云南的西双版纳,走进这片如海的竹林,你听到了什么?(播放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片段)

整个导入过程,教师语言简洁、生动,语气亲切,设计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有着浓浓人文色彩的课堂氛围。

二.提问的语言设计要新颖,富有启发性。

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有时,语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问设计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设计《渔舟唱晚》这一课中,在导入部分我提问:音乐可以描绘心情、抒感,那么音乐还有怎样的作用呢?(学生回答还可以描绘景色)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指向音乐本身,为教学埋下伏笔。再有:在初步听赏《渔舟唱晚》之后,我针对古筝的音色提出问题:听了这首乐曲你对古筝的音色有怎样的印象?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针对古筝的音色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来总结古筝的音色,这样更具说服力,印象更为深刻。在对乐曲初步感受之后,我提出这样问题:它的名字叫《渔舟唱晚》,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名字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把对乐曲的初步感受与想象,引入到对《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感知与想象上来,使我们想象有了具体的情境。同时,通过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呈上启下的作用。

三.过渡语的设计要自然,流畅,富有艺术美。

过渡语有如桥梁,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就像“线索”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在音乐教学中,过渡语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同时语言自然、流畅。应该说过度语的方式有很多,通过提问的方式,在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的同时,还要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通过对上一环节的总结以及对下一环节的陈述,使学生体会到明晰的教学思路,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音乐教学的过度语还应讲究一定的艺术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课,在初步感受乐曲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教师是这样说的: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乐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的夜晚,微风轻拂凤尾竹,少女坐在竹楼望着窗外的明月,竹楼外的葫芦丝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耳畔响起《月光下的凤尾竹》优美的音乐)”教师没有枯燥的说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而是用富有诗意的话语将学生带入了乐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学生仿佛也已醉在这情景之中。通过这样富有艺术美的过渡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对乐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知。

四.评价语言的设计要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

评价,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节,我想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关注评价对象。因为我们评价的目的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长,所以,我认为我们在作评价时应多采用积极、正面鼓励的话语。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之处。发挥自身教学机智并抓住时机,给学生们恰当即时又带有激励性的评价。评价时应用富有个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到他的与众不同,老师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例如:你的想法真有创意,可见你的想像力很丰富。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比上一次响亮多了。等等。一句富有创意的评价足以树立起学生的信心,甚至是心花怒放。

体态表达在教学评价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当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时,教师投以鼓励的微笑;当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时,教师给予提醒的轻抚;当学生表现良好时,教师递上赞许的眼光。可能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张笑脸,一个手势就能让孩子一整节课都保持积极和热情。

五.结束语与音乐相融合。

第3篇

随着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社区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社会组织功能。因此,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社区将成为一块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阵地。社区教育,即“在社区进行的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素质并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1]

内容包括医疗、法制、体育、音乐等。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是旨在通过多种多样的音乐学习、音乐活动提高社区成员音乐素质的教育形式。内容包括合唱、合奏、音乐素养学习等,活动形式有小组课、音乐会、音乐竞赛等。

二、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社区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一)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定位看其必要性

2005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办学方针应注意在教育教学中突破“学校”这一范畴,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与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1]。

那么,对于处于高等职业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而言,其办学也应注重扩大学生的教育实践空间,增加教育实践机会,以增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与以往学生所参与的学校音乐教育实习相比较,社区音乐教育具有更加广泛的教学对象、更加丰富的实践内容,并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教育组织、人际交往等能力。

因此,社区音乐教育实践面向社会,提高学生音乐教育的学习效果,实现了音乐专业教学技能与社会服务的结合,体现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定位。

(二)从对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看其必要性

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生源质量较之往年有所下降。由于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交流、合作的意识。加上入学前他们的生活多依赖老师与家长。入学后,自主能力欠缺,明显表现为学习目标的茫然和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因此,要改变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促使他们重视自己的专业学习,院校应大力引导学生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并通过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广阔的实践空间里丰富实践经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从这一意义上说,社区音乐教育作为学生“实战演练”的重要实践方式,能在短期内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实现学以致用,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寻找、建立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目标,通过激发学生内部因素中的积极方面,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社区音乐教育实践对促进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社区音乐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包括对合唱、舞蹈、乐队、各种乐器演奏、音乐欣赏、音乐素养等。这些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具备指导教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如何组织合唱队的声音训练、如何处理乐曲;如何创编舞蹈;如何纠正演奏中的技巧错误;如何欣赏音乐等等。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学生在教材的选择,教学难度的把握,教学进度的安排,课程的设置,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也会遇到相应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带回学校,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的交流,其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改善学生的个性品质

每个社区都像一个小社会,社区居民职业多种,年龄层次不同,学生参与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必须与不同角色的人物交往,为顺利完成社区音乐教学实践任务,学生必须学会在磨合中与人相处,改变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以完善自己的个性,同时,增强责任感,增强职业道德,锻炼职业能力。

(三)扩大学生的就业出路

小学音乐教师这一就业窗口远不能满足各级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因此,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范围不应只局限在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范畴内。尤其随着现今社区教育的普及,社会开始注重居民各方素质的提高,社区作为一个锻炼在校生音乐实践能力的训练基地,也将可能成为学生的就业场所之一——学生可以尝试在社区里进行自主创业。

由此可见,社区音乐教育与高职音乐教育正处于两个互利的地位。社区音乐教育能帮助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而在社区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升能力的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又可能成为社区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师资力量,以提高社区居民的音乐文化素质。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一批合格的适应社区音乐教育的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呢?

四、对现今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建议

根据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应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有所侧重,并对以往的教学形式作以适当调整。

(一)对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的建议

1.重视基础音乐知识的掌握

掌握扎实的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基本音乐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社区音乐教育实践中科学、规范地进行,让教学得心应手。因为社区居民文化层次不同,有的在音乐知识、音乐修养上是一片空白,此时,教师更应注重传授音乐知识的准确性,以引导居民正确地学习,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否则将严重影响社区的音乐教学质量。

2.强化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

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提倡每位学生要有自己的专业特长,或是声乐,或是器乐演奏,或是作曲等。一方面,这是学生专业特长的展示。另一方面,音乐专业技能的牢固掌握,才能胜任社区的音乐教学。因为学生牢固掌握某项专业技能是以丰富的学习体验为基础,这些都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转化为自身的教学经验。因此,专业音乐技能的学习过程应强调学生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强自己辨别错误与纠正错误的能力,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文艺活动的组织能力

文艺活动是社区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参与社区音乐教育实践的学生就在学习组织一场音乐会、舞会、各种音乐才艺汇演、比赛、联欢等文艺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一些基本演出经验,培养相应演出活动的能力,例如,活动策划、节目排练、组织彩排、演出现场布置、舞台监督等能力。

4.获得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

与音乐教育专业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大致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育学,社会人际关系学等。由于社区音乐教育是面向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居民,因此在进行音乐教育时不能“一刀切”、“一锅粥”,而应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掌握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学习音乐的相关心理学知识。同时,音乐教育实践以课程方式在社区中开展时,要求学生应学会根据不同学习对象制定音乐教学大纲,选择音乐教材,设置音乐课程,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等。另外,为了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还需要了解掌握社会人际关系学方面的基本常识,以促进社区音乐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

(二)对组织社区音乐教育实践的初步设想

学校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通过联系环境安全的社区,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区音乐教学实践,以促进他们学以致用。

就实践形式而言,可以社区音乐教育实习的形式展开,时间为一周一次,利用课余或周末,一次时长大约为两小时。

就教学内容而言,主要包括:

第一,音乐素养:其一,音乐实用基本理论,如五线谱或简谱识读,音乐记号辨认等。其二,音乐作品欣赏,主要根据欣赏对象的年龄不同选择作品。目的是拓宽居民们的欣赏视野,了解欣赏音乐时的基本礼仪,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对于学生而言,尽量以欣赏学校教材以外的内容为主。

第二,器乐学习:电子琴、电钢琴、二胡、吉他等,多为居民们喜爱并且家庭经济能力可承受的普及性乐器。教学内容可通过结合简单、通俗,大家喜闻乐见的乐曲学习一些基本的弹奏手法,键盘器乐基础好的学员,可以参加即兴伴奏的学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帮助学员们组建小乐队,让他们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

第三,歌唱教学:社区中有许多爱唱歌的居民,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让居民们在把握好基本的音准、节奏前提下,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第四,合唱排练:组织声乐爱好者组建合唱队,选择居民们喜爱的,适合其年龄特征的歌曲,并可按照合唱队歌唱水平的高低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曲目。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多声部合唱训练。

就教学对象而言,可以根据学员的年龄或学习水平高低进行分组,并先进行民意调查,了解居民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

第4篇

课型:音乐鉴赏课

年级:高一年级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带有一种完全抽象、超越现实的色彩,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有着很大的分歧和差别。印象主义并不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带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德彪西崇尚印象主义——瞬间交替和变幻,为了追求自由的色调对比,他套用姐妹艺术创造的先例——运用模糊不定的意境,采用变化多端的表现手法,把音乐从古典主义的逻辑功能联系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了更为大量的和声色彩,包括他所偏爱的九和弦及其派生和弦,尤其是由全音阶中各音组成的全音和弦,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教学理念和构思:

德彪西和他的印象主义音乐,又是一个较前面古典主义、浪漫、民族的基础上全新的派别,对于这个章节,鉴赏立足于感受,有必要采用一种个性的手段来加强学生的体验参与,一种针对这个派别作品风格更合适的感受方式,在了解自己学生的特征、熟识派别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

故在这堂课的导入设计上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构思,一改教材要求的“通过聆听《大海》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感受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并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音乐印象。”而是采用《水中倒影》来导入,站立于这个作品的易感度,激发涂画通感的强度,用涂画的手段,开放学生的欣赏通感,充分挖掘学生对此作品的特征感悟。在此铺垫后,引导学生比较贝多芬的《月光》与德彪西的《月光》在旋律、节奏、色彩和风格的不同。让学生尝试用色块来表达所听到的两首《月光》,亦可站立于色彩通感的角度。

对于《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的欣赏,就可直接立足于印象主义特征上来赏析,作一个正面地感受印象主义作品,花时不多,一遍则可,因本课重点即在“感受”,穿插零星的文字或语言讲解,最后结束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以德彪西“从朦胧中来,又回到朦胧中去”的美学思想,使整课堂教学设计的意境统一。故整堂课的设计似乎都是用不同手段在作单…感受,而教学目的——感悟派别特征及派别鉴赏评价在无形中融合并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欣赏印象派作品时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2、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以及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

3、了解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印象派美术作品的内在凶素。

教学难点与重点:

印象主义音乐是一个从传统古典音乐向现代主义音乐的过渡阶段,一个在音响、旋律、节奏、色彩等方面追求全新又承前启后的派别。本课重点再于通过各种手段的聆听体验,挖掘欣赏通感,感悟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能有一定个人评价,此亦为难点。

教学音响资料:

《水中倒影》、《德彪西生平》、《印象主义派别》、《大海》第一乐章、《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德彪西《月光》片段、贝多芬《月光》片段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每个同学发张白,纸,播放钢琴曲《水中倒影》,要求将你的聆听感受在这张纸上用你的手段展现出来。学生边听音乐,边进行涂画。

2、分析学生的画,随意的涂鸦,与学生交流中大家对这段音乐的印象,是朦胧模糊、无以名状的,一种感觉和印象。

【设计意图】用涂画手段辅助聆听《水中倒影》,不局限学生的聆听通感,任其发挥,在反馈交流时教师把握派别特征的悄然体现。从感性上接触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用词语来描述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朦胧、感性、传统旋律节奏的淡化等)

二、介绍印象主义和代表人物德彪西

l、播放印象主义的短片,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引用古典主义与印象主义绘画作对照。古典主义绘画是严谨理性,人物的轮廓线条清晰分明,而印象画派却是避开线条分明的轮廓,给人以模糊朦胧感。

2、音乐中的印象主义,把绘画领域的感官移植到音乐中来,听辨古典和印象两个乐派的音乐,进而比较两者在旋律、节奏以及音色上的不同。

(1)教师钢琴弹奏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片段和德彪西的《月光》片段。

(2)古典旋律清晰、音色明亮,节奏分明;印象主义旋律模糊、音色可以用飘渺这个词来形容,节奏也不容易找到规律。

3、播放德彪西视频介绍,教师介绍德彪西的创新思想为之称道,他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德彪西的生平与个性有助学生对这个派别的进一步了解。与此同时,横向结合其他艺术联系。引导学生体会印象主义音乐与印象主义美术作品、文学作品之间的共通关系。譬如引用古典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作对照,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发现两者的不同,一个形象具体,一个朦胧模糊。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感受到印象主义的感官效应。

三、比较两个不同风格的《月光》

1、播放贝多芬的《月光》第一乐章与德彪西的《月光》,比较这两首乐曲的旋律、节奏和色彩,进而导出两者风格的差异。

2、贝多芬《月光》第一乐章大段的旋律,规整的节奏(固定三连音伴奏),曲调进行时而悠长,时而加紧,音乐融入了丰富情感,是以内心的写照来表达情感。德彪西《月光》片段式的旋律,多变的节奏,乐句短小而充满诗意,丰富变化的和声使音乐显得朦胧而飘渺,是从外部的视觉来描绘景致。

3、让学生尝试用色块来表达所听到的两首《月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贝多芬的《月光》与德彪西的((月光》在旋律、节奏、色彩和风格的不同,让学生尝试用色块来表达所听到的两首《月光》,亦可站立于色彩通感的角度。通过音乐间的纵向联系,加深学生对印象主义音乐的认识。

四、欣赏《大海>第一乐章

《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结合教师配音解说。

教师解说:开始时,在竖琴的呼应和定音鼓轻声滚奏的伴随下,加弱音器的大提琴隐隐奏出一个切分型的动机。音乐缓缓地进行,宛如平静的海面。之后,引子的基本主题由加弱音器的小号和英国管奏出。音乐的色彩十分微妙,精致细腻的和声效果和富有特色的旋律进行,很好地表现出黎明前寂静的氛围。随后出现的第一段音乐,由乐队的上行乐句引出。乐句展现出了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绝妙意境。此时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交替演奏,极好地绘出海浪翻滚,浪花飞溅的效果。随后音乐的第二段开始出现,大提琴分部演奏的旋律具有颂歌般的气质。随后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又依次轮番演奏,音乐的力度逐渐响亮,动力感也变得强烈了起来。最后,随着竖琴由琶音和滑奏奏出的音阶,音乐开始进入,呈现出一派阳光灿烂的午时景色。

【设计意图】学生在欣赏《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时,结合教师配音式解说,进一步正面感受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体验其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特征。

五、《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聆听和小结

1、播放音乐前,让一位学生上来面对大家。播放音乐时,该学生就听到的音乐做即兴随意的文字创编,即用语言表达瞬间感受。

2、小结:印象主义带有一种完全抽象、超越现实的色彩,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有着很大的分歧和差别。印象主义并不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带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设计意图】最后结束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聆听和即兴随意式文字创作上,在创编的过程中体验表达瞬间感受,在清晰地了解派别特征的同时在音乐中朦胧感受地收尾。

六、拓展与实践

讨论为什么印象主义音乐是一个的乐派?(结合课本标题)

教师提示印象乐派所处的时期,即在音乐史中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过渡时期。

第5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游戏教学;设计;实践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而通过游戏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娱乐活动中,学会音乐知识和技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教学,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领悟与鉴赏能力,有不同的理解。

一、游戏教学的趣味性

游戏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趣味性。趣味性的应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学习的意识,有意识倾向。

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大吸引力,教师经常会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会利用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并给学生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发挥。比如,教师课前会根据教案,先准备7个水瓶,注入不同高度的水,让学生通过敲击感受音高的变化。到了课上,学生利用手边的铅笔、直尺等,敲击水瓶的瓶口,感受音乐。随后,教师讲解休止符时,会用“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把音乐休止符作为红灯,休止符作为绿灯,因为红灯和绿灯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物,这种方式能够让其准确理解休止符具有的意义。而对于强弱音的讲解,则会运用不同的声音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形成回音,像是闹钟的闹铃等,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

二、游戏教学的活动性

活动是游戏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只有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才可以算一个好游戏。小学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音乐知识有基本的了解,运用身体的各个器官,表现音乐,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游戏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互相配合,优化教学效果。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其他事物的肢体动作与说话的形态,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展开活动。比如,《在农场里》这首歌,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农场中的动物,这些动物包括小鸡、鸭子、牛、羊等,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动物的行动方式,发出与其叫声相近的声音,展示自我。课上,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想要扮演的动物,随着音乐的播放,做出动作,进入歌曲营造的氛围中,受到音乐的感染,展示音乐的趣味性。而当学生欣赏《在钟表店里》时,可以用身体模仿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走法,随着音乐摆出不同的时间。

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生活中真实的事物,摆出不同的动作,使得其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符合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其对音乐的理解将更加全面。

三、游戏教学的竞争性

游戏教学除了具有趣味性与活动性外,还具有竞争性。这种竞争性让游戏具有比赛性质,可以促进游戏教学的进行,也可能出现游戏分歧,所以,教师要选择性地使用,在适当的教学时机插入。

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让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有很高的斗志,加入竞争能够增加学生的斗志,学习音乐。比如《沂蒙山小调》,教师会先把歌曲分成数个部分,先逐一地播放,然后整体播放一遍,让学生猜出这首歌的歌名,会给说出歌名最接近的学生以奖励。例如,课上,学生听完歌曲后,会说出《沂蒙山歌》《歌唱大山》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小学音乐教师利用竞争性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年级展开教学。因为小学生所在的年级是不断上升的,随着年级的上升,心理认知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形成了思维模式,但尚未形成准确的认知,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想要表现自我,极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小学中年级学生对事物已经形成基本的认知,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更倾向于能够激发自己想象欲望的事物,用自己发散性的思维思考问题;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可以独立分析事物,判断事物的性质,形成成熟的心理,知道自己喜欢、厌恶哪些东西,只需教师和家长稍加引导即可。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以生理和心理发展为基础,选择竞争游戏的内容,以及竞争性的程度,使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紧密结合,加深游戏教学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

总之,游戏教学与小学音乐教学的结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的应用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课上教学顺利进行。为此,教师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其具有活动性和竞争性,设计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会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惯,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郑大庇.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218.

[2]吴喻夏.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3(8):192.

第6篇

一、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的首要条件

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的首要条件是教育学科课程的准确定位,教育学科课程定位的合理与否是影响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的关键因素,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决策者没能给教育学科准确地位,容易导致学科体系不合理、课程设置比例较低、因人设课等问题;如果教育学科课程的教师没能给教育学科准确定位,容易产生教学热情不高,进而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教法单一等问题;如果音乐教育专业其他教师没能给教育学科准确定位,其在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就形成了潜在课程,对于形成学生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育学科课程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根本目标在于:其一,使学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其二,在多元的教育理念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其三,使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其四,使学生掌握音乐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基本技能、技巧,形成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很显然,教育学科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教育素质为目标的,其性质的定位是与它在教师专业化中的地位紧密相联的。在有关教师专业化的界定中,人们已经明确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的理念。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教育学科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应同属专业课程性质。然而,分析目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教育学科课程的设置现状,人们不难发现,在课程性质定位上就出现了偏差,许多学校仍把教育学科课程列到公共课的栏目中,这是一种课程理念的反映。在人们的心目中,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地位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重专业课轻公共课是师生共同的认识偏差。把体现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列为公共课,很难实现学生教育素质的提高,与我们强调的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思想是背离的。所以,转变观念,理顺关系,把教育学科课程列为专业课程已是势在必行,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的必要保证。

二、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调整的构想

1•多维立体的课程结构

以多元教育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应该是立体的。首先是两种课程形式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要保证学习者掌握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具备的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程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习者做出选择,保证其教育中个性特长的发展。其次是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学者认为教育学科课程应根据功能划分为三类:即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教育理论课是教育学科课程的基础和中坚,帮助学生了解教育规律,拓宽教育视野,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课是教育学科课程的核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教育实践课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门课程,又是评价和检验教育理论课和技能课教学效果的工具,是具有“临床”性质的实训课程。本人认为,教育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素质包括知识层面、技能和能力层面以及情意层面,的确涵盖理论、技能和实践的成分,但具体到每一门课程不应简单粗暴地把它归为理论、技能还是实践类,如在讲授教育理论时可适时让学生进行见习,以利学生理解理论、发展和深化理论。教育素质的培养迫切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所谓的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也不可缺少理论的成分和理论的支持,而真正能够作到理论联系实践就要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做出调整和改革。

2•以“集成模块”的形式整合课程内容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庞杂、钢琴声乐等课程需要学生更多的学习和练习时间提高技能,课程的这种特殊性更加要求教育学科课程内容的编排更精练、更经济、更科学有效。所谓“集成模块”就是把教育学科课程以利于学生纳入自身知识结构的原则设计成几个“系列化”或“类别化”的模块,注意每一个“模块”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的科学性和条理性,各“模块”之间协调、统一。采用“集成模块”的形式、以问题为中心整合课程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的教育素质不仅能达到教学时数上的要求,还可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克服课程之间重复、烦琐的弊端。

三、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和内容优化的具体措施

1•适当增加教育学科课程教学时数

由“学科本位”转向“双业范式”的教师教育是一种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支持。但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是沿袭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科本位”模式,教师教育的专业性特征没有凸显。而世界各国在实施教师专业化过程中都把教育学科课程列入专业课,并视之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大体为,学科专业课约占35%,普通文化课和教育理论课各占25%,教育实践课占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程占40%,专业性特征明显。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学科课程不仅要改变过去“老三门”的旧面孔,还要提高它在教师教育课程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当然,我们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国外的做法,不能矫枉过正,鉴于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按照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双专业”的特性,在充分考虑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学科课程学时比例应调整至20%。

2•调整课程结构,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

一些研究者抨击了传统师范课程设置的弊端并提出了革新和建议,建议开设的课程科目达到20几门,实际上,这种课程结构的调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为这不仅增加了学习者的负担,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最主要的每门课程的单独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多元能力的整合,从而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重新建构,更不利于学习者教育素质的形成。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计编排上,应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进行课程的重新建构,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音乐教育的综合课程,确立五门必修课程: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学校音乐教育与教材教法、音乐教育技术、见习与实习。每门课程内容建立相应的模块,每个模块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心理学课程模块包括:青少年心理、教育心理、心理卫生;教育学课程模块包括:先进教育理念、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法规、教师学;学校音乐教育与教材教法课程是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模块包括:基础音乐教育基本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音乐教材分析、音乐学科教学方法;音乐教育技术包括音乐课件的制作、音乐教育的现代化手段;见习与实习。每一门课程的理论层面、技能层面与实践层面要作到有机结合,比例要相对合理,确保其发挥出整体功能。选修课程课可开设:音乐心理学、教育史、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要做到有机结合。必修课是教育学科课程中解决“怎么教”问题的基本科目,它的设置要保证师范生从教素质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选修课则是深化必修课的内容,拓展师范生的教育视野,发展师范生的教育才能的课程。此外,对于一些实效性的教学信息或课程内容可以采用学术报告或不定期讲座的形式进行。

3•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

第7篇

视障儿童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视觉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的0—18岁的少年儿童。”①基于此概念,视障学生的生理特点是视力受损、视力障碍;导致视障的原因具有多样性与不确定性;虽存在视力障碍,但他们仍然能够接受教育。综上所述,视障学生就是指处在一般的学生年龄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受损或视力障碍,仍在学校中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或青少年学生。视障学生的优势之一就是听力十分敏锐,对于一个人的印象、判断对方的模糊信息,都是通过听这个人讲话的语气、语调、语速来完成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视障学生的听力优势,促进原有的音乐教育方式的改变与进步,从而促进视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探索一种更具有创新性的、更符合视障学生本身特点的音乐授课方式。小组工作作为一种具有灵活性、互与学习性的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视障学生的音乐教育中,能够对探索视障学生音乐教育方式的新思路有所启发与帮助。

二、视障学生音乐教育的小组课程设计

音乐课程设计主要从视障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音乐课程三方面出发,综合考虑视障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具体发挥,以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个人成长与成熟,因此将音乐课程以专题的形式,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开展。专题一:乐理知识讲解这一专题主要是为视障学生以后对音乐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乐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必要性,只有打好了理论的基础才能够在声乐学习、器乐学习甚至乐曲的创作方面有所突破与进步,乐理知识的讲解包括对基本概念的把握。比如音、音调、音高、音域等等,都要清楚这些基本的元素。其次就是对音符的划分,对音的高低与时值进行一个把握,附点音符知识的学习等等。这些知识不仅是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基础,更是走音乐专业化道路学生的必修课。专题二:盲人音乐名家故事分享这一专题设计的意义在于弘扬一种榜样的作用,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盲人音乐家,不管是在歌唱方面还是乐器演奏方面都不缺乏这类人才。通过对成功音乐家的故事分享,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待音乐课程的态度也就更为认真,在音乐学习方面也就更为用心。专题三:旋律与节奏的学习这一专题的学习同样是一个必要性学习的内容,学会如何识别不同音乐的旋律、节奏不仅对声乐的学习有帮助,更是对器乐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于乐曲旋律与节奏的把握有利于音乐曲目的鉴赏,把握音乐作曲家作曲的内涵与所要表达的情感色彩,从而对深化乐感有很大的帮助。专题四:声乐基础学习这一专题所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视障学生的歌唱能力进行培养,学习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发音技巧,并教授一些简单的歌曲,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与互助,完成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但老师的作用并不是主导。专题五:器乐基础学习器乐学习分为很多种,可以是对单一器乐的学习,比如教授如何吹口琴,因为口琴不需要用眼睛来观察,而且简单易学,携带方便。更主要的是对有天赋与兴趣的同学进行培养,其他的同学可以作为一种兴趣与爱好。专题六:名家名作解析对于名家名作的分析这一专题,形式就类似于讲座。可以请专业的人士来对某一首乐曲或某个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述给学生听。也可以由学生来收集资料,在课堂中进行分享。了解名家的名作对于乐感的培养与形成、音乐体悟能力和音乐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专题七:对于音乐职业规划知识的讲解这一专题针对的是视障学生的就业需求来讲的。音乐可以作为一门职业来发展,通过对音乐职业规划的讲解,能够为视障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及其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向作出明确的解释与方向定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视障学生的就业问题,减轻其家庭负担。专题八:音乐治疗知识的普及这点需要专业的人来进行讲解或者播放有声视频,让学生的家长明白音乐疗法,走进音乐治疗。同时根据视障学生的情况,专题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做一些恢复练习,从而有利于视障学生视力状况的矫治与恢复。八个专题根据不同的学校教学计划的不同,可以进行调整。考虑到视障学生的接收能力与应用能力,计算期数为一学期。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茶文化素养;艺术设计;音乐教学;整合机制;教学模式

1茶文化素养的内涵理解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其中所诠释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内涵,更是一种精神启迪。想要对茶文化进行合理认知与有效应用,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应用途径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融入策略与理念,从而实现该教学活动的方法改革与真正创新。当然,从当前多元文化的时代特色看,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也是提升茶文化影响力与价值的关键,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从物质属性出发,通过不断实践与应用,最终形成丰富而多样的精神理念与人文内涵。茶文化的物质属性,是该文化得以稳定发挥的基础动力,更是造就了该文化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与价值力。茶的物质属性,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稳定性,同时也是茶文化得以真正发展的前提与关键。纵观茶文化的长期发展特色,我们看到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才是茶文化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当然,茶文化的物质属性,不仅是茶文化的发展动力,更是因为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诸多物质性、稳定性元素,这也是茶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比如,茶具、茶馆等等“可触目性”的物质元素,都是我们感知与理解茶文化的重要动力。随着茶文化体系发展与应用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应用茶文化时,要注重从层次性、多样性,乃至创新性等多种研究视角出发,通过探究合适的文化应用方向,从而实现茶文化生命力的全面提升。茶文化素养是一种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综合融入的素养机制,从人文素养角度看,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乃至精神思维,都能够对当前人们应用茶文化提供基础。从艺术素养看,其中所诠释的则是以艺术内容为基础,以艺术审美为前提的素养诠释。因此,在当前我们利用茶文化素养,构建最佳应用机制时,必须注重从文化素养这一内涵点出发,通过探究合适的文化融入体系,从而实现理想的素养传承与应用机制。

2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的实施可行性理解

事实上,艺术设计和音乐之间存诸多内涵上的关联性与一致点,在当前整个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如果我们适当选择音乐元素,融入音乐内容,不仅极具必要价值。同时,在当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注重选择合适的艺术设计内容,必然能够形成良好的应用效果。所以,如果我们将两者予以深度融合,其将引导我们深化对音乐与艺术设计关联性的价值认知。在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学习时,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美学理念,将为学生更好学习音乐艺术提供情感性理解。同时,在学生参与艺术设计的学习活动时,如果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也能够为学生创造出愉悦、动听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自身对艺术设计活动的美学理解与人文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设计活动和艺术创新的价值认知。当然,无论是艺术设计活动,还是音乐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理解与精神引导下的艺术感知与价值理解。所以,在当前创新该教学活动时,应该从教学整合与情感理解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完善、客观的整合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多元整合。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作为一种综合性教学活动,想要实现这一融合的最理想教学效果,就需要注重创新整合方法,并且充分认知教学融合的应用价值和理念优势。客观的看,当前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从激发学生审美的价值理解来出发,尤其是要注重做好对学生的审美理念进行有效培养,通过设计创新,进而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最理想效果。所以,在将音乐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整合过程中,这不仅能够实现音乐艺术的美学感知与融入,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与表达。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教学整合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做好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也注重做好完善的美学启迪。与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同的是,艺术设计是一种极具创意与创新内涵的活动,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样化的,除了文化理解外,艺术上的认同与创新,也是当前我们做好该活动的关键动力。

3基于茶文化素养的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模式

从茶文化素养内涵看,其中所诠释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是丰富、完善的人文艺术素养,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精神与人文启迪,因此,合理利用茶文化素养,将真正实现该教学活动的方法改革与本质创新。对于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来说,其不仅需要发挥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作用,同时也需要探寻到美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启迪的传播方式。因此,基于茶文化素养,整合艺术设计与音乐资源时,想要整合最佳教学模式,就需要在结合艺术设计活动特点的基础上,理性认知现代艺术设计中,创意理念与美学情感的融入趋势,整合设计理念与美学思维,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素养,从而构建现代化、科学化的现代艺术设计机制。茶文化素养是一种人文素养和美学理念,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赋予艺术设计活动的生命力与创造性。同时该素养与音乐教学活动之间也有着内涵上的关联性与一致性,因此,充分发挥两者得精神共性与素养内涵,将为当前教学活动的全面创新注入新动力。事实上,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的实施特点与发展诉求看,在当前该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极为多样。所以,想要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最佳效果,就需要将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与美学内涵,集中融入。并且以美学理念为基础,合理应用音乐艺术的情感内涵与人文美学元素,通过探究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机制,从而为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融入机制。对于艺术设计来说,作为一项极具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感的活动,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既需要扎实的设计基础,同时也需要学生形成必要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结合音乐教学看,其中所诠释的艺术素养,乃至设计理念,都需要相关人文理解作为铺垫和支撑。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艺术设计与音乐艺术的充分整合,就必须站在文化包容与艺术诠释的角度,通过选择合适的融合思维,从而实现真正理想的教学整合。就茶文化素养来说,其中所展示的包容性与内涵性,不仅造就了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同时更是赋予了这一文化的深厚价值。因此,在当前将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时,应该站在文化融合优势这一前提下,通过探究合适的利用机制,从而赋予该教学的生命力。无论是任何时期,茶文化都有着自身的特色,这其中既包含了文化的本身应用优势,同时也诠释了茶文化的先进性。结合当前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看,整个音乐教学与艺术设计活动融合创新过程中,必须注重融入时展的趋势之中,通过变革传统模式,立足文化素养的启迪与教学,从而实现最佳效果。当然,将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时,要注重从教学效率提升出发,通过注重提升音乐教学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匹配度和适应性,从而赋予音乐教学活动的时代生命力。

第9篇

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学 多媒体课件 设计原则 运用

在当今的高师音乐教学中基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课件的使用非常广泛。人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音乐的表演、音乐的欣赏也含有视觉的成分。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课件不是万能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仍有很多的优点和可取之处,因此,如何高水平地利用课件搞好音乐教学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

一、高师音乐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

音乐教学课件广泛应用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各门课程中,在技能课、理论课、欣赏课等中都可看到它的身影。它是根据教学目标或为了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教师必须努力探索、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出创意独特、构思巧妙,能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优秀课件。

1.科学、准确的原则。

这是课件制作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若失去了科学性,则后续的其他原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首先,应正确处理课件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关系。设计课件时,先要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围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选择课件的内容,编排内容的顺序,考虑内容展开的方式。切莫照搬教材,更不可离开教学大纲和教材另搞一套。就后者而言,既不可超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不适当地加大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又不可随意删减教材,而应做到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但目前有的教师为图省事,照搬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网上下载的课件,而不是自己下功夫亲自制作的课件,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

其次,传授的知识应准确无误。准确无误是对课件的起码要求,课件中阐释的概念、法则,传授的技能不能有丝毫差错。包括图形要端正,图像要清晰,用字要规范。在上课之前应认真校对,保证不出科学性的错误。

2.辅助、从属的原则。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定了课件使用的地位是辅的,教师在教学中还是起主导作用,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计算机辅教学亦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说无论将来科学技术多么发达,计算机发展到何种水平,计算机在教学中永远只能起辅助作用――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却一味追求高新技术,不顾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把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致使学生从头到尾看到的都是大屏幕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听到的都是音箱里发出的各种声音。原本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却只顾低头操作,而无暇与学生进行目光和情感的交流。这样的一堂课,虽然表面上看来新颖、花哨、动感,学生也能被新颖的形式和多样的内容所吸引,但是,教师忽略了音乐的本体和内涵,这样的音乐课绝不是一堂合格的音乐课,即使融合了再多的新理念,也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本义。新课标指出: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剔除掉那些多余的和过于复杂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创造体验音乐、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这些对于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3.简约、艺术的原则。

音乐课件的制作首先要简要明了,主题突出。以音乐专业的和声课为例,课件中的文字部分可以把基本的概念、定义,常用的和弦连接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不可节外生枝,生拉硬扯。同时,文字要简明概括。运用时不可整版呈现讲稿,如果字体太小,教师又照本宣科,繁琐的内容就会使学生不得要领,思绪纷乱,继而情绪不佳,烦躁不安;照屏幕宣科则会使学生听着乏味,心不在焉,随之纪律松懈,课堂气氛压抑,从而导致教师威信降低。其次,版面上的背景要简洁。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的是背景上的图像、画面、文字等,背景只起烘托作用。若背景颜色不一,或背景上带有其他图案,即使是同色图案,也受无关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的存在肯定会影响注意的集中和对知觉对象选择的准确性。

课件的形式要充分运用对比、相关、均衡、对称等各种美感因素,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加工,做到既生动形象、实用,又美观大方、赏心悦目,最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课件内容的哲理美和形式的奇异美,进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高师音乐教学课件的运用原则

1.不可过分依赖课件。

笔者在听课时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位音乐教师刚开始讲新课不久,突然断电,他准备好了的课件和VCD都无法使用,他非常着急,甚至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从停电到来电的这段时间,他没有将教学继续下去,没有通过语言、自己的歌唱和黑板来为学生继续讲解音乐,而是四处联系电工尽快修复电路。突然的停电确实给教师精心准备的音乐课造成了遗憾,学生听不到音响设备放出来的美妙音乐,看不到为配音乐而准备的精美画面。但是,难道音乐课就要因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不了而就此停止吗?离开了电脑就不能上课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此,我们还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和核心地位,如果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放弃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师无疑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附属”,成为工具的奴隶。不利于音乐教学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2.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应该明白,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口头讲解,而非展示的课件本身。那么,在课件的运用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首先,课件展示前,交代学习的任务。教师要讲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意义,使之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动机。同时概括地介绍一下新内容的组成部分,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心中有数。

其次,在课件展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感知进程。一要帮助他们学会排除干扰,舍去枝节,把事物的主要特征同次要特征分离开,从而使学生增强知觉的目的性。二要补充讲解课件中不明显的、较为隐蔽的或未展示出来的部分,以使学生增强知觉的整体性。三要点拨思路,使之多思深思,多疑善问,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

再次,随着课件的展示,要讲引伸和概括出来的抽象道理及规律性的知识,以引导学生尽快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还要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将之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最后,一旦因某些原因致使课件无法正常展示时,就要及时果断地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保质保量地完成后续教学任务。

3.控制切换节奏。

课件教学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效率高,然而,若画面切换过快,如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就会让学生应接不暇,无法细看,更无法思考,导致教学过程中断。若短时间内知识量过于密集,就会使学生的理解、感知产生障碍,巩固知识便无从谈起,运用知识便一筹莫展。此时,从教师角度而言,教的程序似乎按部就班,而学的方面却早已停滞不前,岂不是教学过程的中断?而且,大量知识的涌现促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情绪处于应激状态,结果注意力分散,情绪懒散,头晕脑胀,自制力下降,听课走神等不期而至,随之对课件继续展现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可怕的现象同样导致教学过程的中断。因此,课件展示的画面滚动的速度、配套的听觉媒体传播的速度及教师口头讲解的速度都不可太快,而应与学生思维的速度同步。

4.正确平衡运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其动画声音等优势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及的,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不同观点的讨论、逻辑推理过程的分析、优美的板书等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媒体课件所不具备的,同时教师的讲课风范、文化修养等软实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不同专业的特性及学生个体的差异,都决定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此外,还要发挥非语言手段的作用。非语言手段是由仪表、身姿、动作、表情、类语言(微笑、叹息、、轻咳、呵欠、嘘声)等作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有专家认为,在人们的交往中,有声语言只起45%的作用,而5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手段表现的。在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利用非语言手段补充和润色课件内容及口头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要通过学生运用非语言手段自然流露的信息判断教学效果,还要用非语言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调节学生的违记行为。而那些僵坐在或僵立在操作台前,表情凝重,目光只在电脑和大屏幕间回旋,很少面对学生的做法根本无法发挥非语言手段应有的作用。此时,无论课件制作的水平多么高,其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因此,只有将传统教学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教学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从事音乐教育的每个教师都不容回避,只有勇于迎接挑战,提高对音乐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水平,将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高师音乐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修林.多媒体音乐教学的几点质疑[J].艺海,2008,(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