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风险与应急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5 16:09: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风险与应急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风险与应急管理

第1篇

风险预警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一个新阶段,逐渐体系化。预警的重点就是抓住小范围、低程度的风险事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发大风险,最成功的预警应该是将危机消除于萌芽状态。应急是指在正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当发生了具有破坏性质的意外事件时,对这种紧迫情况,需采取的控制事态恶化、减轻事故损失的抢救措施。通过对以往危机事件的研究分析发现,应急处理越及时有效,危机造成的损失相对就越小。因此,近年来,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企业预警管理,是指能够对企业失败、管理失误现象进行早期警报和早期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所谓企业预警管理理论,是将经营失败和管理失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置入现有管理模型中统一分析,来揭示企业的逆境现象(经营失败、管理失误)的客观活动规律以及逆境同顺境的矛盾转化关系,进而揭示企业经营不失败、摆脱失败的管理机制。因此说,它是企业研究如何识错、防错、纠错、治错的系统管理方法,是一门全面解释企业成功机理和失败机理的系统学说。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佘康教授认为,国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企业危机发生后如何应对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至于危机的成因、发展过程则缺少机理性分析和实证研究。企业预警管理理论是对经营失败机理性分析并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手段与方法的理论。

现有的管理注重研究企业经营成功的机理而忽视企业经营失败的机理的研究,从而难以科学的解释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预警管理理论,就是将经营失误失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而置入现有理论框架中进行新的思考,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企业逆境的客观发展规律,这可称为企业管理的”安全”机理。企业预警管理研究是通过规范性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来提出预警管理的概念、原理与方法的系统学说,以全面阐述企业的成功机理与失败机理。

二、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危机预警机制研究企业预防危机、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手段和策略,设计企业危机预警分析指标,以增强企业的免疫力、应变力和竞争力,保证企业处变不惊,做到防患于未然。特别在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已今非昔比,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开展危机预警研究与应用就显得更加迫切与重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核心是要企业树立危机意识,而领导者的危机观念尤为重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健全危机防范制度,保证危机信息传导通道的顺畅,以及研究建立应对危机的措施谋略。越是成功的企业越不可无危机预警机制。

纵观业界,在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中,多少曾经叱诧风云、豪情万丈的商界巨子如同喧闹的走马灯来去匆匆,多少曾经如日中天、风光无限的企业集团就像夜空中的流星一闪而逝。正如古语所云:“其兴业?R,其亡也忽”。

(一) 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误区只是建立实施“危机预警机制”。管理也是生产力:合理组织生产并产出经济效益。然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误区在于:忽视企业基础管理而过分强调企业法人权威;忽视管理的多样性而过分强调经济手段的作用;忽视企业内部机制二过分强调扩权管理;忽视企业自身问题而过分强调客观原因。此外,就是是对管理中理性、非理性之争太极端。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的研究主要是反唯理性主义。非理性倾向者关注管理的实务认为,世界上成功的企业背后必有一套强有力的文化,人是最大资源,管理他们的方法是通过文化的微妙暗示。而传统的管理模式过分依赖分析的、定量的方法,导致有失偏颇。企业在管理方法的运用中把握不了适当的“度”失去平衡。现实表明,我们不应该处于两个端点上,而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促进演化发展。

(二)企业危机预警机制现状产生的原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在危机到来时,企业为什么总是仓皇应战总是缺乏一种机制、一种制度性的防范措施。其原因可以归结如下:1.高速度掩盖低质量

多年来我国的速度型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处于高速度发展阶段,人们只看到表面的繁荣,而看不到企业潜伏的危机。在经济处于调整收缩阶段时,企业危机爆发的频率自然提高。总体上来说,企业的周期与国家经济周期是一致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有时候的高增长是伴随着高通货膨胀,经济运营存在极为明显的周期性。尽管经济学家力图找到烫平波动方法,但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少。

2.思维局限的约束

西方思维重分析而东方重整合,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危机意识。中国强调中庸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使我们国人缺乏辩证思维。西方管理追求卓越,东方管理追求和谐,此话不无道理。目前中国的企业大多从计划经济的短缺年展过来,在有产品就有消费者,有广告就有市场的环境下,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过去的成功往往会误导企业家,在经历了创业时期的大风大浪,铸就辉煌后,总认为自己会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淡化了危机意识。

3.浮躁的社会风气

社会大环境影响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转型期的社会意识、空气中都充满了浮躁的气味。“一不留神,成为百万富翁;一不留神,成为影视歌三栖明星”诸如此类的神话广为流传。

企业家面临市场种种的巨大诱惑,更多的考虑是如何迅速膨胀扩大,神经总是绷的紧紧的,总想着通过几场应战击败对手,成就大业。

因而,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企业家向前考虑的多,向后考虑的少;攻击型的思维占主导,防范型的观念居次位;有心规划宏图大业,无意审视危机忧患。这也是导致企业缺乏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的重要环节及相关措施

(一)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

1.危机调查和危机预测

调查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景,首先需要进行广泛的情报收集工作 ,然后对已经收集的情报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评估,把所有可能发生得危机按轻重缓急加以排列,并预测出危机对组织造成多大损害,并将结果迅速上报或分送有关决策者,从而为制定反危机措施做好前期准备。

预测危机,这里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找出在组织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危机,因为发生过的事情可能再次发生。第二种是,找出该组织的同行或类似组织发生过什么危机。

2.精心策划危机应急方案

良好的危机防范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景,而且要为可能发生作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自如应付危机。

制定全面的危机反应计划主要包括危机运营的目标、策略对策、工作程序方法、方案运作条件、组织资源配置等,在制定危机反应方案时,可倾听外部专家的意见。当然,危机预案不应太僵化、太具体,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包括各种危机均有的不可预见的方面,留给管理层自己判断。

3.培训专业人员,进行“模拟危机”演戏

为确保处理危机时有一批训练有速的专业人员,平时应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包括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和临危的应变预防能力。同时,设定模拟危机情景,定期进行模拟演习,使人们熟悉方案,并检测方案的有效性。

(二)建立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的措施

1.企业必须收集竞争情报,为危机“监控”

在危机酝酿期,往往会在媒体或互联网上出现相关事件的报道。如果企业能在此时就有所觉察,将其解决于危机爆发之前,这不仅是避免危机的最佳方式,也是把企业损失降到最小的途径。信息技术长足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也逐步从部门级扩展到了企业级,作为应对,竞争情报产品及相关服务已成为危机预警和监控的有力工具。对于竞争情报准确的搜集、管理以及分析,是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其危机预警系统的要素,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要准确判断所有消息的来源,并与刊登和转载消息的媒体及时取得联系,赢得他们的信任,把“危机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对“舆论出口”澄清,是对解决问题行表率的作为;要快速、准确地掌控竞争情报,这也是危机公关的前提;要能够以最直接和最快速的方式,实时掌控市场信息,以达到预警的目的;应对危机公关预警,企业需要“因需而定”拟出各自的竞争情报规划。

2.企业必须要做好危机预警阶段的分析工作

企业在建立自己的危机预警体系时,应该认真反思哪些薄弱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危机,因此,在危机预警阶段的分析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预警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调查工作

企业应按照正式的方式来明确最有可能发生的、潜在的、能够造成最为严重危害的危机,其主要调查途径有:

①对公司的高层、中层、基层进行调查

②对经销商进行调查

③对消费者进行调查

④对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调查

⑤对媒体记者、编辑进行调查

在对以上所形成的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帮助识别企业最脆弱的方面,为危机企业缩小应该进行良好防范和管理的危机范围,从而确保危机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危机分析

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分析危机发生的频率

②分析危机发生的影响

③分析危机管理的难度

④分析危机引起的公众关注度

(3)诊断工作

企业要建立危机自我诊断制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发生危机的诱因。建立危机管理机构,由危机管理小组制定或审核危机管理指南以及危机处理方案处理危机险情。一旦危机发生,及时遏制,减少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危害。拟定危机管理计划,在事前对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预先研究讨论,制定出应变的行动准则。开展员工危机管理教育以及培训,增强员工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技能,应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提高管理小组的快速反应能力,并可以监测危机管理计划是否充实、可行。

第2篇

关键词:公众聚集;大型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应急管理对策

0 引言

在公众聚集的大型群众性活动中,所谓的公共安全主要是指参与者的安全,这是核心问题与主要矛盾。大型群众性活动(以下简称大型群众性活动)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活动,包括比赛、演唱会、展览展销、游园、招聘会等活动。据公安部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共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3.5万场,参与群众3.2亿人次。根据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公报第22号资料表明,从公安机关对大型群众性活动举行前进行的安全检查情况看,有62%的活动存在各种安全问题。2005年11月1日,北京市率先出台了《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首次要求主办方在活动举办前进行风险评估,提交风险评估报告。随后,杭州、南宁等地也出台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规定。2007年9月14日,国务院公布《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并于2007年10月1日施行。该条例对大型群众性活动的范围,承办者、场所管理者的安全责任和公安机关的职责,安全许可的条件、程序、时限,安全管理措施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有利于保证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顺利进行。目前,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工作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但仍然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风险评估加强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日常安全管理,将危险降到最低,通过应急管理加强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真正的保障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成功举行。

1 公众聚集的大型群众性活动特征及风险评估

公众聚集的大型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运营管理是一个庞大的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各部分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对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日常安全防范周密,有章可循,才能大大降低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开展大型群众性活动的风险评估工作。要从系统的每个层面识别和分析大型群众性活动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处置措施。

1.1 大型群众性活动特征

大型群众性活动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规模大。至于何谓“规模大”,大多都是从参加的人数、所占场所的面积、持续时间的长短等方面作出大致的判断,在司法实践中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2007年8月29日,国务院第19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其中规定:“本条例所称大型群众性活动,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下列活动?”由此看来,“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是判断规模大小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1000人并非实际参加的人数,而是在举办活动之前预测的可能参加的人数。如果根据经验和常识判断,可能会有超过1000人参与,但由于意外原因实际参加人数没有那么多,仍然不失为“大规模”。另外,该人数也不是整个活动的所有人数,而是“每场次”可能参加的人数。

(2)群众性。“群众性”是指参加的人员范围非常广泛,不具有特定性,是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虽然某一种活动可能是针对某些社会群体而举办的,比如篮球赛事的观众大都是篮球爱好者,人才招聘会的参加者大都是应聘人员,音乐会的参与者大都是音乐爱好者,但他们来自何方、年龄大小、民族种族、文化水平等都不具有确定性,也不排除其他人员的参加。特别是象焰火晚会这样的活动,没有任何的资格限制,无需任何入场票证,人员更为庞杂,更具有“群众性”的特点。

(3)随机性。大型群众性活动的组织往往具有随机性特点,在何时举行、何地举行、以何种方式举行都是不确定的,或简单地说不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在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那里,这是一种常态,而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公共秩序和管理模式,因此,不属于大型群众性活动。一所大学里往往有一两万学生在同时上课,但上课的时间、场所、方式、参加人员等都是较为固定的,因而也不属于大型群众性活动。

1.2 风险评估

通过对风险源的识别和风险水平的评估,确定现有预防措施是否充分,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风险控制,通过持续反馈和更新来不断降低风险,这就是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第3篇

关键词:营销稽查;电力营销;风险控制

前言:营销稽查是降低电力营销风险的一项有效措施。做好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提升供电公司的营销稽查管理水平,能较好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降低营销作业风险事故,规范营销业务,加强内部控制,有效降低电力营销风险,促进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电力营销风险

电力营销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完善的营销风险管理体系

供电企业在“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满足客户需求,对营销策略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层出不穷的状况,但往往忽视了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营销风险管理。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电力营销工作面临着营销风险加大这一紧迫、严峻的问题。例如:用电缴费欠费产生的经营性风险、客户服务中的法律风险、供电可靠性降低造成的企业信用风险、以及作业活动和客户用电等产生的人身风险等。

2.电能产品销售环节薄弱

电能产品销售是电力经营中的重要工作环节,是供电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和业绩的体现。

电费管理上存在的风险包括是否制订有效的电费回收内部管控制度,管控措施是否全面;电力销售报表中的应收、实收、未收电费的准确性有无监控措施;营销部门是否随时掌握电费欠费情况,对欠费是否实施定期催缴并收到成效;电费是否进入专用账户;超期欠费、违约用电等是否按规定收取滞纳金及违约金;电费发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

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分为营业管理损失风险、计量技术管理损失风险等。

电价监管风险包括是否有效正确识别电力客户的用电类别,是否按核准的电价计收电费,电价执行过程中是否有有效监督和考核办法等。

供电企业必须认真分析电能产品销售过程的薄弱环节,制订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降低电力营销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服务机制不健全

供电服务风险的关键点在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服务安全。服务规范化风险包括电力营销各类业务是否在规定时限内办结,是否按规范程序办理,有无违规收费行为,是否存在违反服务承诺行为等法律规章的行为。服务质量风险是指对各类投诉、举报的处理及答复程序是否合理、是否有服务改进的举措等。服务安全风险是指供用电合同是否明确供用电双方的安全责任、是否有用电安全服务制度措施、对安全隐患督导是否到位、是否制订事故应急服务措施等。

作为供电企业,如在服务规范、质量、安方面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服务机制不健全,其带来的经济风险、社会形象风险是随时可能发生的。

二、以营销稽查促营销风险防控

营销稽查是指供电企业为了堵塞管理漏洞,防止经营损失,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促进营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对电力营销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检查的行为。通过营销稽查可以有效防控、降低电力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1.营销稽查可以有效识别风险的存在

风险的识别主要是依据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深入研究分析可以得到最精确的风险预警。电力营销业务的范围较广,因此其涉及到的管理范围也较大。这要求管理人员对每一个业务关键点进行监控,并有效识别这些风险。在营销稽查过程中,对业扩报装、抄核收管理、计量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关键业务开展全面检查,掌握各项业务在哪些环节存在问题、挖掘管理漏洞,从而能有效识别出营销风险,同时为营销风险分析提供详实的数据信息。

2.营销稽查可以对风险进行准确估测

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害程度。营销稽查可以有效识别出营销风险,同时通过分析每类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周期、频率等要素以及对电力营销和客户服务工作的损害程度,确定风险处理的优先级别,从而实现对营销风险的准确估测。稽查结果记录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异常问题,即对应的风险事项。通过对检查记录的风险事项按月度、季度、年度等进行周期整理分析,有针对性、入地分析风险存在的原因,评估衡量风险影响的程度和后果,确定风险事项是否需要处理以及处理的程序,提出整改意见、制订整改措施和防范措施。

3.营销稽查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

加强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首先,可以通过营销稽查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工作,提升全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与抵御风险能力。其次,通过制订营销稽查整改意见和措施,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整改、非责任单位对照自查,监督整改落实情况,检查防范措施的执行效果,实现风险事项的闭环管理,及时防范、化解和控制各类营销风险。另外,通过营销稽查可以加强制度建设与落实,形成责任明确、有效约束的业务处理机制。最后,营销稽查可以协助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降低营销风险。

4.营销稽查可以促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营销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是供电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的前提。通过在营销业务领域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设计营销业务风险管理目标、管理标准,辨析营销风险因素,制订科学的营销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构建完善的营销系统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客户服务质量,降低营销风险事故,规范营销业务,加强内部控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营销稽查能为营销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支持。通过营销稽查有效识别风险,为风险库的建立提供素材,从而建立完整的营销业务管理体系标准和评价模型。营销稽查过程也是对营销业务风险监控、风险评估的过程,营销稽查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完善风险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开展营销稽查相关工作,协助供电公司建立营销业务系统的、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消除和降低目前营销领域中潜在的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社会风险以及人身风险,达到风险可控、在控、预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婉雪.营销稽查对降低电力营销风险的作用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33):82-83

第4篇

者及时送入急诊室,护理人员根据主治医师的指示,进行相应的护理手段,在整个急救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如遇突发状况及时通知医师,并进行应急处理[2]。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下,加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团队,通过对医院接收的危重病人进行详细的分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风险管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需确认一遍护理方案中的各项细节是否可行。其次,风险管理团队需对急救过程中,所要使用的治疗仪器以及治疗药品,进行详细的出入记录,并及时进行补充,通过设立一个专门的负责人,降低治疗仪器与治疗药品供应对危重症患者的急救造成影响[2]。最有效的降低急救护理的风险手段是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风险管理提前对医护人员进行分组,在实际的急救护理中,通过年长护士与年轻护士的搭配,来提升医护人员在急救护理中的护理质量。定期举办急诊护理研讨会,交流各组的护理心得,还可以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进行绩效考核。最后,风险管理团队以培训的方式,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在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对危重病人的家属进行安抚,详细阐述整个急救过程,促进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差错例数、并发症发生例数以及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例数进行统计,并分别计算出两组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差错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率。其中护理差错率、并发症发生率数值越高时,护理管理手段效果越差,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率数值越高时,则判定护理管理手段效果越好[3]。

1.4 数据处理

本文两组护理管理模式下的对比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其中各项组间计数资料,均通过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当求得P

2. 结果

观察组中患者护理差错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2例)以及5.71%(4例),两项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患者的护理差错率15.71%(11例)以及并发症发生率17.14%(12例)。通过对两组差异数据进行统计学软件的处理,均可以确定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

急诊科中的危重患者,其病情具有多变性以及不稳定性。因此,恰当的管理护理模式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的手术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医患双方加强交流,相互理解,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两个阶段的急诊管理护理,来评价风险管理的临床实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以及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急诊科所收治的危重患者各70例。前者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称之为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1例,70例危重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63±6.98)岁。后者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风险管理来进行对比护理,称之为观察组。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70例危重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91±7.04)岁。通过对两组护理模式下,患者的性别与平均年龄两项差异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可以确定差异数据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护理管理方法

3. 讨论

送入急诊科的患者,往往病情较为严重,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水平也相对较高。如若护理过程中,没有详细的护理方案以及高质量的护理手段,很容易在危重患者的治疗中造成护理差错,进而诱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并提升医疗事故与纠纷的发生率。

第5篇

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云南文山 663000

[摘要] 目的 探究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系统分析肾脏内科疾病易出现的各种护理风险事件,确定护理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采取系统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对比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水平、消毒隔离质量、患者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水平、消毒隔离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提升,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与实施前的8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实施风险管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25%,与实施前的2.2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管理,可预防及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 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172-03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风险是指那些不可测、不确定的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1]。护理风险与一般风险相比有其特殊性,具有水平高、不确定和后果严重等特征。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频繁,在各个环节均存在护理危险因素[2]。在肾脏内科疾病护理中,存在诸多护理危险因素,护理人员须强化护理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急能力。该研究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探讨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风险管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肾脏内科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4.3±2.5)岁,病程在7个月~8年不等,平均病程(4.5±2.3)年,病种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糖尿病、急性中毒、高血压肾损害及慢性肾脏病等。

1.2方法

综合分析该研究纳入的100例肾脏内科疾病患者护理过程中易发生的各种护理风险事件,确定各种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类型及影响程度,制定完善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开展系统护理风险管理。

1.2.1护理风险因素评估①患者因素。患者因素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患者疾病及心理因素:由于肾脏内科疾病病程较长,治疗花费比较高,如果患者经济拮据,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各种极端行为;二是各种高危因素:由于肾脏疾病常伴有高血压、贫血等,以及高龄、活动不便和利尿剂的应用,可能出现跌倒、摔伤等意外;由于钠水潴留伴发高度水肿、营养差,可能出现压疮,而行血液透析患者,需建立各种血管通路,存在管道堵塞、滑脱或者感染风险;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足,为感染的高发人群,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及肾功能不全感染率分别为41.8%、18.7%、17.8%及10.1%;三是肾脏疾病由于多脏器损害常合并较严重并发症,风险大,病情发展迅速,比如CAD便是CKD的危险因素之一,导致血液透析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大幅上升,增加50~500倍,常见的合并症包括心脏骤停、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及心衰等[3];脑卒中、多功能衰竭均为CKD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及患者致死原因。②医源性因素。医源性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病房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善,比如患者病房及卫生间,没有安装扶手,地面有积水;二是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导致均摊到每个护理人员身上的工作量较大,护理工作压力大;三是未完善护理分层管理制度、资格准入制度及专科培训管理,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培训考核不到位;四是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仔细观测患者病情,也没有严格执行常规护理制度;五是不注重细节护理管理,比如未严格管理急救药品、医疗器械,护理人员对专科仪器,比如呼吸机等,无法熟练操作或者操作时常出现错误;六是沟通告知及与法律相关潜在因素,对于重要管道,比如气管插管、胸腹腔引流管等,应对患者告知防止滑脱,而对于重症多脏器衰竭患者,均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费用告知[4]。同时,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判断力和经验不足等,均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1.2.2护理风险管理对策①患者因素管理对策。患者入院后,对患者护理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评估,一是患者心理因素、营养支持和各种高危因素等,且需要有针对性告知患者防范措施,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预防各种并发症;二是制定完善的护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及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比如病房的卫生间地面,必须增设防滑垫,防止患者滑倒等。同时,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系统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风险的危害程度,并积极应对;三是强化医院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的管理, 严格控制病房的温湿度,确保病房整洁、空气流通,严格执行手卫生及各项消毒、隔离防范措施,并积极做好终末消毒工作。②医源性因素管理对策。医源性因素管理对策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合理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在护理管理中,可采用弹性排班制度,并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对各级护理人员,可实行分层级管理,合理划分护理人员工作范围、护理病人数量,确保护理服务的质量及护理安全;二是分层级管理培训护理人员, 制定完善的护理人员专科培训计划, 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危急重症应急预案及护理流程, 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加强业务考核,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规范护理工作的程序及流程,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同时注重并加强细节管理,在工作中,可成立质量控制及风险管理小组,及时分析及讨论管理中的问题及安全隐患,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保证后续管理的水平,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四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 收集并整理治疗、预后及费用等方面的信息,履行告知义务[5]。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法律的学习,增强防范的意识。

1.3观察指标

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水平、消毒隔离质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该研究纳入的100例患者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标准差 (x±s) 形式进行标识,数据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该研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的服务质量详见表1、表2。

通过表1、表2可以看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在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水平、消毒隔离质量、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指标上,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肾脏内科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加强护理风险因素识别、评价及处理,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及护理不良事件所造成的危害。该研究显示,加强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的管理,可预防及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6]。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对于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这些不安全事件具有损害性、不确定性和客观性的特点,但同时又是可防范的。从对病人的实际损害来看,护理风险实际上是指护理意外、医疗事故、护理纠纷和并发症等。但是它的危害,不仅局限于病人的病情,同时还可影响医院的声誉与经营效益。由于护理中的人为因素较多,且成因复杂,所以护理风险的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护理工作中,始终伴随着护理风险,在护理操作、处置和配合抢救的各个环节,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护理风险。在临床上,不少的检查和治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在救治及后期护理中,也无法避免风险的才能在,因此其也具有直接性、动态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与由于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多,出错率相对来说也较高。

3.1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为了更好地预防肾脏内科疾病中的护理风险,应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加强12:00~14:00、18:00~20:00这两个时间段的护理值班人员,防止出现忙乱局面,消除不必要护理隐患,确保护理服务质量。加强对护理人员基础知识及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流程,保证护理工作井井有条开展,降低护理不良事故发生率。

3.2强化对患者的管理及宣教

在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及宣教,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较全面、清楚的了解,告知患者住院期间应遵守的规定、规章制度,加强对患者病历的管理。同时,加强对病房的巡视,了解患者最新病情,做好患者出院时间记录,便于后续管理。

3.3加强护理风险教育

风险教育是提高风险管理质量的基础,通过风险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风险意识,明确在护理的各个环节,均存在风险。护理人员通过护理,应了解与掌握护理的四要素:一是同情(Compassion):对病人要有同情心;二是交流(Communication):与病人及其家属积极开展有效交流,并与其同时交流护理心得及体会;三是能力(Competence):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及能力;四是表格化(Charting):随时书写,规范记录,并确保记录清楚、连续和完整。

3.4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加强管理是做好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由于护理风险管理属于全新的理念,通过有效控制不安全事件,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积极转变观念,将对问题发生后的处理转变为对护理风险的提前控制,在护理工作中,加强人性化护理,并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范及制度,确保护理工作取得实效。

3.5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

护理纠纷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秉着耐心、细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解答患者的疑问,履行告知义务,确保患者的知情权,正确、及时处理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该研究显示,肾脏内科护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在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消毒隔离质量、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指标上,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P<0.05),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研究文献数据相比,存在一致性。因此,该研究认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大大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水平、消毒隔离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大幅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秋瑾,张文.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2(4):1040-1042.

[2]李清初,尹友生,李小励,等.肾内科4种常见病合并院内感染的比较研究[J].华夏医学,2012,21(3):446-448.

[3]董意波. 糖尿病肾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6(19):2761-2762.

[4]王梅,王海燕. 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J].护士进修学杂志,2011,23(9):134-135.

[5]余江,徐剑铖,王振维.风险管理理论在医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重庆医学,2010,39(10):1310-1316.

[6]杨艳霞.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4,9(5):207-208.

[7]王晓.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杂志,2013,21(5):27-28.

第6篇

【关键词】护理应急预案;演练;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是针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护理应急预案是在国家卫生部、医院整体应对突发事件预案的基础上,针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性、特殊性所造成的风险而制定的有效措施和处理流程。我院实施护理应急预案演练旨在通过模拟现场实地训练,培训及提高护士面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帮助护理人员增强责任感,掌握相关急救知识,提高其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为全军创伤骨科中心,分4个病区,现有病床265张;护士92人,学历:本科10人,大专68人,中专14人;职称: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5人,护士65人。科室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小组,由总护士长担任组长,病区护士长担任组员。

2方法

2.1培训方法

2.2.1以往由病区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师进行授课来巩固理论知识护士往往专科护理知识累积量不够,因此,要求护士在掌握急救流程的同时,必须结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2.2.2改变惯有护理晨会学习模式:在既往科室晨会中,常用学习方法是:提问作答总结方式,我科在原有晨会提问基础上,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

2.2.3情景模拟式培训: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或管理系统,让被训练者按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较好地模拟了现场的紧迫感,使训练者感到紧张、急迫甚至忙乱[2]。在每月的业务培训中,由高年资护师做指导老师扮演患者角色,进行应急病例病情描述,要求培训对象不仅要正确评估,并要立刻应用预案程序采取相应措施,结束后指导老师对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进行讲评。

2.2.4情景模拟式考核:由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考核时间、地点、形式及内容,原则上演练时间选择在下午,此时是治疗护理相对较少的时段;选择风险隐患易发的患者,每周针对本病区1例危重患者组织1次应急预案为主题的情景考核。考核开始后,让家属按铃告知护士患者突发的风险情况,由专人记录演练过程及所用时间,观察护士对患者突发病情的处理能力与速度。通过考核,使护士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由此所获得的知识是在思考、观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得来,记忆牢固。

3效果

3.1构筑主动护理平台,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巩固了护士的专科急救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的模拟演练,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全体护士参与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得护理人员在有关护理理论和技术、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呈报制度的相关内容及国家重大法律、法规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3.2增强了护士面对应激源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护士在需要急救的应急事件中多数表现为紧张、恐惧、惊慌,甚至不知所措,定期的情景模拟式培训可为今后类似的情景处理积累经验,把突如其来的急救变成一定的操作流程,并在演练中逐步锻炼了在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适应力,保证了在实际抢救患者的紧张环境中技术的稳定性发挥[3]。

3.3保证医疗环境安全,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 随着全民法制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做好护理安全工作以外,对住院期间影响患者人身安全的突发事件做到心中有数,处理得当。

参考文献

[1]魏杰,吴健.如何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声音[].西北学学报,2006,36(3):13~19.122

第7篇

关键词:风险预警机制;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5-0142-04

铁路作为我国最普遍、最广泛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加强各地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铁路部门也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和调整,在这其中安全管理成为铁道部门不得不面对的课题,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铁路相关部门多次强调铁路施工安全必须要将其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深化铁路部门运行机制改革,确保铁路施工的安全性。铁路施工一直以来都沿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再加上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就使得铁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困难。现阶段我国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差错率较高、施工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危险性很高。在铁道部门改革的推动下,传统的铁路施工手段已经明显落后于国家对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因此,为了提高铁路施工安全等级,出现了先进的安全管理系统。

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上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在铁路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因管理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安全事故。为实现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而建立的风险预警机制,能够保证铁路施工过程中人员、设备以及行车的安全性。综合来说,风险预警机制要建立在遵循铁路安全生产规律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高效运行。

1 现阶段我国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人员、货物流动越来越频繁的当今社会,铁路施工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含量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工程成本相应的提高,与此相对应的就是铁路施工安全监管的松懈,导致现阶段我国的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1 铁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

铁路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产生影响,甚至影响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铁路施工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涉及到通信、交通、线路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施工之前做好详细的设计规划。无论哪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之后的施工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也会因此更加困难。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涉及领域广,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力欠缺,对施工的有序开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铁路部门在众多的参与部门中处于核心指导地位,其整体观念不强,加上各个部门之间口径不一,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契合程度降低。还有就是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容易出现主管领导与人员没有监督到位的现象,施工单位内部安全监督管理松懈,不能严格地按照规定要求操作,这些都给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留下隐患。

1.2 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据统计资料显示,因违章施工原因导致的铁路安全事故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的违规施工是大部分铁路安全事故发生的共同原因。技术人员以及安全管理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和操作安全技术和方法,使得铁路线路承受能力下降,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还经常出现在施工计划临时调整或变更的时候,主要是由于施工涉及到的领域和部门较多,临时变更的计划很可能通知不到所有的参与者,即使得到通知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及时地做出反应。在目前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相对滞后的前提下,没有与变更后的施工方案相配套的安全管理措施,甚至可能漏掉施工作业中的关键程序,对铁路施工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就是铁路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专业施工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这种人员配置的不合理,是施工机械故障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1.3 安全事故发生后没有切实有效地应急预案

国家铁路有关部门对于铁路运输的关注大多是其施工建设、人员安排、影响范围等,对于如何处理应急突发案件则较少研究。一般性的突发状况基本上能够有比较稳妥的处置方式,但是相对模式化的处理方式对于特殊性的安全事故则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再加上铁路施工现场监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都存有很大的问题,也就出现了监管岗位形同虚设的现象。施工现场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技术人员和监督机构不能及时地发现,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 铁路施工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2.1 铁路施工工作缺乏细致统一的规划

铁路施工工作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合作的联合作业,特别是大型铁路交通枢纽的改造与建立会涉及到特别多的单位,如果没有细致统一的规划必然会给之后的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完整细致的施工规划是建立在各级主管领导和施工人员深入细致工作的基础上的,工作作风在其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各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合意识不足,铁路施工规定的作业流程和施工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各个工序之间没有做到有序合理的衔接,从而不能保证铁路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品质。

2.2 施工安全管理力度不够,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管理出现问题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由管理力度不够造成的,建筑施工以及安全管理的单位在处理安全与其他问题的关系的时候,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困难重重。

2.3 传统落后的手工作业方式具有较强的危险性

列车提速与重载列车是铁路部门面临的两大问题,铁路施工建筑的质量以及通信信号是铁道部门关注的焦点。对于主要施工地区以及通信设备的检查、维护需要采取科学的手段,及时监控实际状态,及时发现设备以及施工中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满足提速与重载的需求。过去落后的手工作业方式现在一直沿用,对铁路线路施工和养护的主要作业手段仍然是利用列车之间的间隔进行的。面对越来越大的工作量,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明显不能满足火车提速后对设备质量的要求,铁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困难。一般来说,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施工人员自身操作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手工作业效率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规定的建设项目。这些固有的弊端的存在,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少困难,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3 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3.1 风险预警机制是预防铁路施工安全事故的基础

在深入了解、分析铁路技术设备、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风险意识和风险理念,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将安全风险意识与铁路安全管理相结合,加强安全风险的预防与监控机制,帮助员工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准确发现与识别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预警机制对于建设项目施工计划的审核、施工过程的控制都会进行总结性的评判,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是实现安全管理实用有效地基本策略。

3.2 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引导作业人员树立安全风险意识

不论是建筑施工人员还是安全管理监督人员,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另外,有关部门还可以借助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的契机,利用有关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或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研讨会,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风险意识、安全责任意识。风险预警机制能够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再加上各级相关人员的安全风险知识教育,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3.3 风险预警机制是实现铁路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

风险预警机制是对安全信息和以往发生的事故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及运行环境,还能充分总结发生过的事故故障教训。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核心是对人员、设备、管理、环境等各方面实施监控分析,按照各自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级别的安全风险评定,是动态监督的过程。风险预警机制的监控范围广泛,能够实现过程控制以及超前防范,特别是应对应急突发事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外部环境进行监控的同时,还要对内部组织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的分析研究,是完善和优化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自动化管理、动态管理的主要举措。

4 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策略

铁路施工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铁路运输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4.1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工作

要想顺利地完成铁路施工建设,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就必须对铁路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施工建设安全监督下的风险监督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且立即停止火车运行,向铁路部门提出整改意见。风险预警机制下,对于因为检查监督机构工作疏忽导致的安全事故,应该由检查监督机构负责,明确了施工单位、监管部门直接的权力与责任。为了更好地确保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施工单位与检查监督机构之间要签署明确的安全协议,在协议中详细划分发生的安全事故的责任负责人。对于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计划、施工设备都要进行定期的检查,确保与现实的施工环境相适应,能够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铁路监督管理还可以制定明确的奖励和惩处标准,对于监督发现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以及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同时也要对安全机制相对健全的施工单位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在完善检察监督的同时,实现了铁路施工安全管理风险预测以及控制,能够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2 革新铁路施工组织形式与操作技术

铁路施工方式一直沿用过去传统的手工操作,效率较低而且危险系数高,对施工工艺以及相关技术设备进行相应的改革,也是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保障。施工相关部门要加大技术及设备更新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施工及安全管理技术和经验,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全面提高铁路施工组织及技术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做支持,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在风险预警机制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风险预警机制下的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模式,是安全管理与计算机管理软件紧密结合的产物,在实践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能够有效帮助铁路相关管理监督部门进行安全施工管理,大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3 树立员工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中,加强对员工的安全风险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领导与组织能力。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将确保行车安全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对不同分工、不同层次的参与人员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风险意识。对于参加施工建设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设备技能培训,要求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对于特殊路段和重点路线的施工建设,必须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和安全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协调好施工单位与监督机构之间的关系,确保在遇到紧急突发事故的时候各部门能够及时做出反应。除此之外,还要对施工安全组织进行严格的审查,主要审查对象除了施工计划、施工方案外,还要对其监控设备和安全管理措施进行相应的审查,确实做到以现实情况为基准,完成施工任务。

铁路施工建设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后的实践中也会遇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总结、相互交流借鉴。建立和完善铁路安全管理的风险预警机制,是保障铁路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能够确保铁路施工及运输活动安全有序的进行,并且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将铁路施工安全监督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对施工人员以及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确保了铁路施工的质量以及国家人民的财产安全,是全面落实深化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 尹新庆.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管理世界,2011,(1).

[2] 卢胜勇.浅谈如何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J].企业技术开发,2012,(5).

[3] 李宝明.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运输安全,2011,(6).

[4] 宁洪涛.浅析如何加强铁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控制[J].科技向导·企业与管理,2012,(29).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据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要获得融资十分困难。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超过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流动资金部分或者全部不能满足需要,超过60.5%的企业认为自身得不到中长期贷款,融资困难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1]。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学术界及实业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对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稳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生态[2]。由于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延长至供应链上中下游,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资金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淡化了企业因自身规模而带来的融资瓶颈,加速企业财务周转,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客户群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但供应链金融作为银行新型的盈利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立场,对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供应链金融实践模式

最早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是荷兰一家开办质押融资的银行。国外,马士基、UPS都是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参与者,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其主营业务。国内,深发展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先驱,中信银行以及工农中建也相继涉及供应链金融业务。

由于供应链金融活动参与者背景各异,这里笔者举简化例子:假设存在原料供应商R,制造商M,批发商W,M为核心企业。

出于生产需要,M向RMS购买原料。由于M实力强大,遂要求RMS赊销,即M暂不付款,形成RMS的应收帐款。由于RMS在备货过程中就需要垫付,财务很难周转,遂寻求保理商帮助,让其通过购买债权对方式向RMS支付现金,解决RMS流动性问题。这一过程中最关键就在于M的信用,M守信与否都将直接关系到坏账率。W向M购买产成品,由于M实力强大遂不准备向W赊销。W只能通过直接付款、承兑汇票、向银行贷款等方式。而除了直接付款方式,其他方式需要W有足够都授信,而我们都知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授信是十分珍贵的。银行此时的作用便被放大,对于M,银行了解M作为是核心企业,信用充足。银行便通过占用M的授信方式,向W发放买放融资用于支付M的货款。

不难看出,M的存在,加速了M和W的现金流转速度。对于银行而言,在保证核心企业的风险可承受的前提下,自身资金成本也得到降低。

二、供应链金融运行中银行承担的风险及产生原因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量化工具匮乏带来的内生风险。由于融资行为是单向的,因此银行在供应链金融实际操作上往往处于被动局面。银行作为特殊企业,需要控制风险,保证收益。出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贷长不贷短,贷大不贷小”,“银行追着大企业跑,中小企业追着银行跑”等现象层出不穷。在这些现象背后,折射了我国银行偏好短期利益的浮躁心态及借贷原则的扭曲。

而这都会造成供应链金融的操作环节过于繁琐复杂,让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垫付时间成本。因为涉及到供应链各级企业,银行需要正确度量企业授信额度以控制风险敞口。同时银行还需根据供应链自身特征,实时管控资金流量;此外对银行自身来说,还需要考虑到自身股权结构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对于国有控股的银行而言,存在国家的隐形担保,风险承受能力强;而对于股份制银行,股东存在风险厌恶,会降低风险承受力。

虽然供应链金融历史十分悠久,但在我国仍不存在普适方法量化银行的成本收益,也没有精确的计量模型能让银行进行风险识别与核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主观方面决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无法按部就班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建立了模型用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确定准入条件等模型,但由于模型测度的数据多来自上市公司或知名企业,对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供应链金融而言,缺乏代表性。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带来的法律风险与道德风险。由于我国尚不存在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法律,虽有《担保法》、《合同法》、《公司法》和《动产抵押登记办法》等法律进行规范,但就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因为只有适用主体类似,无法覆盖供应链金融的方方面面,所以存在诸多法律漏洞,如《担保法》未明确规定原材料、半成品和应收账款等可以质押;《物权法》则规定质权人不限于金融机构等等。此外由于合同形式多样,鉴别十分困难,甚至企业间没有真实的贸易行为,但通过伪造合同或者伪造财务报表也能够获得银行授信的现象。长期以往,银行坏账会积累到直接危害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地步。企业单方面违反与银行签订的借贷合同,将所获得的流动性用于它用,严重影响企业的还贷;企业获得贷款并取得收益后却有意谎报亏本,并伪造财务报表,影响银行的判断;企业贷款后对资金利用不充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对银行与企业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等都是其可能的表现形式。

(三)不确定性引发的质押物贬值风险。当出现因利/汇率变动等原因使企业无法顺利销售完存货时,企业资金无法回笼,无法按时还贷,银行可处置企业的质押物。由于质押物多样,若质押物变现成本很高或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敞口余额时,商业银行便不会将其变现,因此持有此类质押物对于银行而言反而无法遏制风险敞口。

(四)企业协同发展弱化致使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失效风险。企业协同主要指企业间通过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空间与效率上的有序结构。由于供应链金融是银行通过给核心企业资金支持,再使核心企业支持配套企业从而达到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的方法,其高效运作的前提是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必须存在协同关系。实际上,由于核心企业实力强大,在合作过程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对上游可以要求赊销,对下游不允许其赊销,给上下游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供应链金融无法抬升中小企业信用,名存实亡。

(五)企业间动态投机导致银行经营困难。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实践中,由于企业间合作关系是随着合同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业务的完成而结束。因此,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均可选择下次合作或不合作。由于供应链金融没有强硬的控制机制,当企业面临多条供应链时,会自主选择利益可获得性最大的;在供应链条有限的条件下,会自动退出盈利空间小的。这种动态的投机风险给银行、企业间合作与供应链融资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增大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难度。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一)实时监控企业间资金流动。由于供应链金融风险在整个供应链条中传递需要一定时间,这就为遏制风险提供了有利条件。银行可以通过成立独立于自身以及核心企业的第三方监控机构,允许第三方机构使用自身信息渠道,分享自身在企业间资金往来的实时信息优势。

银行也可与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制定好保密协议,允许第三方机构获取企业财务数据以监测可疑交易行为,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危机处理效率,更加稳定的帮助商业银行发展相关业务。银行也需要对核心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测量,一旦出险或者风险有增大可能,立即告知相关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

(二)建立健全征信与法律体系。征信当局首先要能保证信用信息大体真实、完整,提供多样化的信用信息使用渠道,并及时更新信用数据库,辅助银行做好客户信息管理以及贷款后的动态信息分析,使银行能够综合使用信息,优化自身操作方法,提高自身前期的风险鉴别能力,降低风险。但以上这些措施是针对客观的外部企业信息而言,银行只能根据信息来规避风险,银行出于被动地位。下面介绍一种主动性的风险控制方式。

为了改变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施时所处的弱势地位,银行自身应该建立企业动态信用评价门槛,严格对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价,通过提高门槛来甄别出风险隐患大的企业。银行还应该加强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整合,帮助形成企业间良性互动沟通机制,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

从监管当局的角度看,监管当局要对恶意规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 维护商业银行债权,建立公正法制化的商业环境, 尽可能让商业银行在维护自身权益上去行政化, 减少银行风险损失。

(三)进行抵押品的契约设计。黄金是资产保值的有效工具,能够较好地规避通货膨胀给资产带来的风险。当供应链金融过程中出现了质押物品,银行可黄金保有当局建立合作并将质押物按恒定的转换价格转为代表黄金的凭证,以黄金的保值性避开抵押物贬值的风险,到期再将黄金凭证转为抵押物退还给企业。由于这一过程完全可以电子化,因而不会增添任何管理成本。银行还需要时刻关注抵押品市场价格,一旦抵押品价格下降至警戒线,银行需要通知融资企业补充保证金。

(四)企业协同发展弱化致使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失效风险解决。协同问题的产生与否在于核心企业的配合程度。商业银行理应构建一个交流平台,定期与核心企业,中小企业沟通,主动去发现企业的难处。银行还应该制定统一规范和完善的业务流程,使运作条款与系统内部协调步调一致。银行要在融资过程中,和所有供应链主体进行紧密的合作,提升供应链企业的运作水平。规范准入与退出机制,对违约违规企业要有经济与信用上的惩罚措施,经济上可以收取罚款或违约赔偿金,信用上银行可以提高违规企业的二次准入门槛或降低授信额度。

(五)银行进行供应链利益分配。追逐利益是企业天性,供应链金融投机风险的产生实际上是企业天性和企业家精神匮乏的体现。在供应链条上,企业想要实现利益最大化,都需要以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和企业间互利共赢为基础。为此银行要引入激励机制,注重转变企业理念和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企业合理分配既得利益,以公共人的身份进行利益分配。

(六)引入供应链金融专门人才。由于供应链金融的复杂性,需要熟悉金融、国贸、法律、计算机编程和财务知识的复合性人才,而我国目前尚不存在对供应链金融的普及教育,唯一与之相近的是物流管理,而目前物流管理人才显然不能满足供应链金融的需要。

所以银行应当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抓好全员经营理念,实际技能以及实际业务操作上的培训,尤其要尽快提高信贷人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以顺应供应链金融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金融展―会议实录[R].2010

第9篇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30-01

妇科护理项目繁多且流程复杂,对于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有着极高要求,在妇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细小失误,都极易引发重大风险事故,为患者带来生理损伤[1]。因此,在妇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提高责任意识及工作紧张感,减低护理风险;本次我院为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特行此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妇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治疗的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及联合组,对照组62例,年龄216~449岁,平均年龄(3327±324)岁,其中妇科肿瘤患者18例,感染性疾病11例;联合组62例,年龄214~451岁,平均年龄(3439±338)岁,20例妇科肿瘤,12例感染性疾病,对比两组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保证病房内通风、光照舒适,保持病床被套干净整洁;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解决患者提出疑惑,疏导负面情绪,消除患者心理负担;密切监?y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关注其病情变化,定时给予相关检查,根据患者病症特点,给予科学药物治疗,并制定合理饮食方案。

联合组联合实行应急护理方案,包括①:建立专业妇科护理小组及妇科急诊通道,24h监控患者病情变化,并保证急诊通道通畅,提前做好应急抢救预案,以便能及时为妇科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及护理。②:加强妇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要求所有护士均能熟练处理妇科紧急情况,规范操作标准,全面提高妇科护士安全工作意识,避免因操作原因引发并发症的情况出现。③当妇科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需及时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消除患者顾虑,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支持,并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完成护理工作。④分析过往妇科护理中出现的风险事故,对于常见的风险事故进行重点防预,加强风险管理工作;为产后患者搭建静脉通道,为其补充血容量及吸氧护理工作,防止大出血等并发症出现,并加强病房巡察力度,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风险发生率及并发症)及满意度。通过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满意度问卷共100分,分值≥95分为很满意,85~95为满意,≤85为不满意。

14统计学研究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分析,(%)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护理效果联合组护理失误造成风险2例,发生率323%(2/62),3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484%(3/62);对照组7例出现风险,发生率1129%(7/62),出现并发症8例,发生率1290%(8/62),联合组并发症及风险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x21=4824,p=0028;x22=4018,p=0045,p

22对比两组满意度联合组很满意29例(4677%),满意30例(4839%),不满意3例(484%),满意率9516%(59/62);对照组20很满意(3226%),33例满意(5323%),9例不满意(1452%),满意率8548%(53/62),联合组满意度明显更高(x2=5359,p=0021,p

3讨论

由于妇科的特殊性,在其护理工作中也极易出现各种风险,只有加强妇科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才能有效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性[2];因此,需要护理人员拥有高度职业责任心及专业技术能力,尽可能为妇科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减少护理风险及医疗纠纷发生[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