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5 16:10: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18-01

一 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英语教师要想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就要重视对英语教材中德育内容的挖掘,确定教学目标,将英语知识点的传授与德育相结合,利用科学方法,将德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在学习礼貌用语时,教师要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对话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文明礼貌观念,帮助他们养成文明习惯。小学英语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包含着大量德育信息,比如感恩、责任、宽容等,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将德育和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 合理选择课堂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教师要想让英语课堂发挥出作用,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德育适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会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如在学习“It’s time to...”句式时,可以让学生用此句型描述自己的作息时间,并且写出自己觉得健康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在学会英语表达的同时,认识到合理作息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问路的对话时,可以设定具体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利用当地的地名改编对话。当学生完成对话后,教师可以对他们提问:如在生活中遇到有人问路的情况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学会帮助他人。

三 开展课外活动

德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生活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到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培养高尚的情操。由于英语课堂的时间有限,若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进行德育,往往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将英语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道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如在学习看医生的表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思考,让他们制订健康的生活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从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能够体现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在掌握了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后,学生可以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英语学习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世界有更全面的认识。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学好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扎实掌握了英语知识后,才能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并且将西方国家的先进观念引入到我国,促进国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学生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时,教师要以客观者的身份进行教学,不能对西方文化夸大赞扬,也不能无故贬低。如在学习节日的表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会节日问候语的基础上,让他们了解中西方节日的不同,并探讨当前许多西方节日在我国广为流行的好处和弊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还能够让他们认识到我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培养其爱国情操。

五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格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学生通常会以教师为榜样,对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模仿,因而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引导学生。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素质对于教学效果都有着直接影响,要想提高德育的质量,必须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采取合理方法,将德育渗透到英语教学当中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渠璐.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策略[J].考试周刊,2013(67)

[2]渠璐.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内容分析[J].考试周刊,2013(72)

第2篇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只有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大量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由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第3篇

关键词:原则;方法;孝心教育

一、实施原则

在实施孝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发展、操作性强、三位一体、主体生成、多元激励的五原则,以活动为抓手,逐步让学生在认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在行为上积极尽孝,培养孩子的孝心习惯。下面谈谈前三个原则。

1.自主发展原则

贯彻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操作性强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家长将孝心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质和良好的孝心习惯。

3.三位一体原则

改变教育各行其是,对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船的尴尬局面,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现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组紧紧围绕孝心教育的“三个维度”:在家庭尽孝心,做孝顺儿女;在学校献关心,做尊师学生;在社会献爱心,做孝老小公民。结合小学生各年段认知特点,利用班队课、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心认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孝老情感。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在常规训练中强化实践,从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1.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

我们课题组在明确孝心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孝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孝心主题班会。比如,在学生明确孝心要求之后,开展“孝父母,献爱心”“学会和父母交流”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用以教育为主导,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渗透到品德及其他学科

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孝心教育。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我为家人添欢乐》等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3.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1)调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劳动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家长挣钱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2)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了解他们以前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提高学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觉性以及通过他们促使父辈尊敬老人、赡养老人。

我校学生多是三峡库区移民随迁子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婆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子女教育的偏离,只求孩子学业有成而舍弃其他而不顾。过分的关爱呵护,反而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为尊”“目中无人”的性格,这种家庭教育的偏离,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在班级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孝心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要求,由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由班级专人负责回收,然后交课题组成员统计。

4.教育合力,实践强化

第4篇

【关键词】养成教育 教育体系 实施方法

你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吗?班会结束后会收拾会场吗?流水哗哗响你会心疼吗?这样的问

题都是无关学习成绩的身边小事,但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吗?这是教育者应当思索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小学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如何打好这些基础,是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基础教育最基本的任务。笔者就“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小学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行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中小学校德育最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前很多小学对小学生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如何做人的教育并没有充分的开展起来。很多学生直到大学都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和道德品质,以致产生了各种思想和行为问题,这已成为我们当前德育工作的最大缺陷。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应当紧紧把握这个有利的施教时期,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通过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习惯和传统美德,教会他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和谐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关系到他们

今后的发展和终生幸福。

二、“养成教育”落实的方法

1.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是推行“养成教育”的前提

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权威的。学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为都是通过老师的教学影响而形成。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更要用自身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也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校必须抓好教师自身素质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师德的培养应当从对师范生的培养上开始着手,加强对师范生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会他们养成教育的方法、技巧;加强师范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具在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仅是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养成教育的教学,对于在职小学教师,也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养成教育水平,丰富养成教育的方法,增强养成教育的成效,使中小学教师能够真正成为既能“教书”又会“育人”的优秀人才。

2.制订“养成教育”的教育体系是该教育发展的助推剂

养成教育应当具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安排必要的课时,设置“养成教育课”。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确立实施养成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课程标准,重点抓好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编写相应的教材和读本。为使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抓紧制订养成教育评价的基本标准。

作为养成教育第一线的各中小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养成教育的总体目标,制定符合本校的养成教育实施目标,要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然后,再逐步实施。同时,要根据基本标准制订评价量表,可以采取以美德知识和实际素养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由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共同作出综合评价。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仁、义、礼、智、信”堪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所在。“养成教育”的读本应当是是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核心打造的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和读本。所以,出版发行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养成教育读物迫在眉睫。

首先,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知识,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如评比“尊老爱幼”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关爱小朋友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使养成教育摆脱单纯的说教、枯燥的训练,使学生乐于参与。其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进行榜样的感召。中小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可朔性强、富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再次,发扬传播中华民族的美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专题,让学生讲。有些道理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不同的方式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效果往往比老师直接讲要好的多。

4.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行“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个学校的校风的优劣,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必然会养成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的高尚品德。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应明确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规划。要充分发挥非教学因素的积极作用,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去构建高品位校园文化。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养成教育”的重点。学校还应制定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注重构建师生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全校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价值的取向。在推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5.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

要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例如,学校和社区形成共建关系,使社区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大课堂。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同步性。

三、结语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学校应当始终坚持把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渗透在学校的每一项活动之中,把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都作为训练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参与具体实践活动中,逐步加以引导、培养和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既不能马虎了事,又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我们尽心尽力,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这样,才能把“成长教育”落到实处,见在细处。

参考文献:

第5篇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方法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说教育人即德育的重要性,现在,由于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社会现象、环境的影响、增加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难度,而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成效,就必须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方法研究,总结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从以下四方面探讨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

一、以德育为首,强化思想教育

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开展德育工作学校领导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领导重视了,德育工作才有针对性,才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

1.从学校层面而言,就要探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行动指导,要求教师做出承诺,严格遵守“八条禁令”严禁发表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或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言论;严禁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学期间以收费为目的举办各类辅导班、在校外兼课或给自己所教班级学生做有偿家教;严禁向学生或学生家长索要财物或礼品;严禁在课堂内吸咽或使用手机;严禁酒后上课和在校园酗酒;严禁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或其它物品;严禁参与赌博或从事封建迷信活动。严格遵守“三条处罚措施”对情节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当事人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推迟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两年;对情节较重、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当事人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待岗一年,停发津贴及其他奖金福利,当年考核直接确定为不称职,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对情节特别严重、触犯法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并根据《教师法》规定对其教师资格作出相应处理。学校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要求具体、考核严格、执行彻底,使八条禁令及三条处罚措施落到实处、这样才会形成求真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增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自觉地讲师德、树新风。

2.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品德培养,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创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方法,就要依靠学科特点和各学科蕴含(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内容进行生动的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优秀品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协调齐抓共管的局面。

3.开展学生及家长评价教师师德师风新机制。学校增设“班务日志”和“学校日志”专栏,具体由班级值日干部记录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每一天的教学情况及师德师风情况。为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学校要要求各班班长把“班务日志”和“学校日志”专栏笔记上交学校教导出,教导处进行归类整理,并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及时公布,反馈信息。促使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和行为,增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最后为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要确立每月的第一周为家长接待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老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接触,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互通有无,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最后,召开家长会,让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让优秀学生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既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又配合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增强育人效应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是点燃求知欲望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鉴于此,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教学工作。具体做法是:

一是立足教材,找准切入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在每个学科的讲授中都要挖掘教材蕴涵的德育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基本国情,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树理想、立志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拓展教材内容,增强德育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对学生进行更直观更形象的教育。在教学时、主要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学科中,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看录像、讲故事、听歌曲、朗诵等,展示我国古代、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对自己民族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以及由此而获得的辉煌成就感到光荣、自豪,激励学生为祖国、为民族的发展和强盛而努力奋斗。

三、以育人为本,进行特色教育

教育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天赋得到发展,进取性得到增强,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流、学会审美、学会做人的目的。作为教师就应该随时把握教育时机,把德育体验、德育实践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尽可能的使每个活动都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以德育体验、德育实践活动来增强德育实效性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源泉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体验教育。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体验生活,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体验题目。如“我当教师讲堂课”“我当法官断回案”等模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实践活动。家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以及家庭范围内的人际交往锻炼。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家庭内搞“周末我当家”“我是妈妈的小帮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给爸爸妈妈过生日”“家庭理财我能行”“走亲访友讲礼貌”等活动,以指导学生的家庭实践锻炼。比如,“周末我当家”,教师要要求学生从买菜,做饭到洗碗、擦桌子,洗衣服、叠被子、打扫卫生等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到学校在品德课上让学生说过程、谈体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养成了独立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生存的本领,体验到了工作的辛苦,成功的喜悦。

2.实践教育。各学科的实践课,都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并开展与其有关的的系列活动,在品德、政治学科上、可开展丰富多采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语文学科上可进行演讲比赛、办手抄报、成立文学社、学生自己主持策划这些活动,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还有自然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性情得到陶冶。再有学校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要指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从社会创造活动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例如,让学生去帮爸爸卖菜,体会一下挣钱是多么不容易;让学生进行劳动,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让学生接待外地的同学,锻炼一下他们的交往能力……让学生到社会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受磨难、受挫折,从中得到锻炼。

四、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其它方法

一是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进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家访,使学校的教育要求及时为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二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各中小学要积极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横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品德修养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努力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让校园内的棵棵草木、面面墙壁都变成无声的语言,成为德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从而净化心灵,提高素质。

第6篇

一、在认知结构中渗透数学文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对数学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方法和行为规范加以挖掘和提升,从而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例如在“退位减法”教学中,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作10,再减。”这一句话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如果老师在讲解时加入形象化语言,教学效果就会不同了。可以把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当作两个相邻的小朋友。当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也就是个位上的小朋友遇到了困难时,十位上的小朋友伸出援助的手,将自己最强的力量借给个位上的小朋友,十位上的小朋友的“一份”帮助,在个位上的小朋友眼中己是“十份”帮助,感恩不已。通过这样的讲解,不仅能使学生明白“借一当十”的含义,而且也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德育熏陶。

二、从现实生活中领悟数学文化

现实生活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数学从现实中来,又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现实生活更能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文化。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新课伊始老师问: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形?由于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所以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生:钟面上有圆,轮胎是圆的,有些钮扣也是圆的,一元硬币,圆形花盆……。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接着动画演示将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并问,你发现了什么?生非常激动:水纹、水纹……(声音此起彼伏)。师: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接着,老师又出示了一系列生活中典型而且非常漂亮的有关圆的图片: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光折射后形成的光环、月球上的环形山、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等等。学生会感到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世界如果少了圆形,也不会如此美妙而神奇,这时学生的眼球都被吸引过来了。由于老师从现实生活中插入了有关圆的数学文化,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美,所以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从古代文化中感受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它是一种历史存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让学生体悟数学的悠远。如:在“圆的认识”中教学圆的直径、半径后,向学生介绍关于圆的记载:“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是指一个圆心;“同长”指半径一样长,直径一样长。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对圆就有了这样精辟的描述,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听到这些,学生都感到非常骄傲、自豪,同时也感受到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再如: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利用课后时间向同学们展示计时方法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虽然是从钟表知道时间,但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古人最初计时是用立竿测影的方法,后来又用到日晷、滴漏等计时工具,让学生体验到这个演变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汇集了多少先人的辛勤劳动,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学先,时时处处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在人文环境中感悟数学文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使学习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一种热情、高效的状态。数学课堂应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交流、对话,在学习中体验,在探索中进取。

第7篇

关键词:解答方法;练习设计;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32-03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也突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从系统理论来看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信息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系统是开放的,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将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也非常巨大,且开放性越大,效果就越好。开放性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这种指导思想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但从横向的结构来看。必须充分地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纵向的结构来看,强调通过学生的思想和活动的开放来展开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新课标增强教学开放性,减少封闭性。开放性教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时空,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符合“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其中小学学习内容中的解决问题这部分,既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让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发散思维。笔者就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捕捉开放的信息进行教学。

一、捕捉情境的开放

新课标要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练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创造性地教,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探究前的矛盾中捕捉情境,设计出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如在“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练中,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纷纷切起了自己的萝卜(正方体,长方体),说出了各种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最后结合实物模型演示,师生一起归纳出答案: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有9个顶点,14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两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13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三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7个顶点,12条棱,7个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热情浓厚,合作交流气氛活跃,并经历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决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促使学生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二、理解题意的开放

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理解题意主要是应用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交织结合在一起的。我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理解题意,为分析及解答应用题扫除障碍。如教学《比的应用》例题:把140个桔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各分多少个?

“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为了让学生理解题意,我引导学生说大班与小班人数的比是4∶3,这4∶3你能从哪些角度理解它的意思。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就投入到独立思考之中,片刻,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各抒己见争着说:①大班与小班人数的比是3∶2,表示140个桔子分成5份,大班分3份,小班分2份;②表示小班分的是大班的■,也就是大班分的是小班的1■倍;③表示小班分的是总数的■,大班分的是总数的■;④大班分的比小班分的多■……可见理解题意开放性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解答方法的开放

解答方法的开放也就是探索性学习形式,通过解答方法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如上例《比的应用》“把140个桔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大班和小班各分到多少个?”智慧从探索开始,良好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在解答应用题时,我经常鼓励学生不要困于常规解法,敢于跨出,寻找多解。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讨论,归纳如下几中解法:

①先求1份是多少个?再求3份和2份各是多少个?

算式是:140÷(3+2)×3?摇?摇140÷(3+2)×2

②转化为分数应用题解答:小班是大班的■,即140÷(1+■)

③转化为大班分的占总数的■,即140×■

④用方程解:设大班分x个,■x=140×■

⑤用比例解:设大班分x个,比例式为■=■

由此可见,解答方法开放既可拓宽解题思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练习设计的开放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教学,能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提高,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1.条件的开放。这种开放形式是在给定的问题来反映满足问题的条件,而满足问题的条件并不唯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常以少条件、多条件等形式出现。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后,我在练习课中,出示给学生一个问题:求男生多少人?课伊始,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没有条件,要你们自己想出条件解决这个问题,看谁想的条件最多、最好。结果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都用在解决“求学生多少人?”这个问题:①女生3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或女生35人,是男生人数的■;②全班人数60人,男生人数是全班的■;③男生人数40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3;④男女生共32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应用题的条件开放,以学生基本知识为背景加以设计,既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又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及创新意识。

2.问题的开放。这种开放形式是在给定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许多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我出了几个条件:“一根电线长60米,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练习前我鼓励学生根据这几个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个个想表现自我,经过独立思考,结果出现了:①第一次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②两次共用去多少米?③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了百分之几?④第一次用去的是全长的百分之几?……通过对应用题的问题开放,不仅能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为学生拓宽多向思维空间,提供一片创造的蓝天,让学生在蓝天上展翅飞翔。

3.结果的开放。这种开放形式是在给定的条件,学生根据条件得到不止一个结果,甚至有两个以上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对结果的开放,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如我在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叔叔举行打靶比赛,规定10分钟打准100发以上为优秀。比赛开始4分钟,甲打了48发。我问甲这次比赛中能得优秀吗?问题一出,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说能得优秀,因为他4分钟内打了48发,10分钟就能打120发。有的学生说不能,因为他在4分钟内打48发,如果继续打下去眼睛太吃力了,速度慢了,10分钟打不上100发以上,就得不到优秀了。也有的学生说,4分钟打了48发,并没有说明全打中,如果这4分钟打的发数和后6分钟打的发数没有打中的超过20发以下的就不能得优秀……通过对应用题结果的开放,不仅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教学方法

一、了解背景,体会诗意

对任何作品的欣赏和理解都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背景,脱离了时代背景,文学作品在文学界是难以立足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思想、内容、情感之中,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独特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教具,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其实,古诗表达的就是一个故事或者是一幅景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答案,进而逐步引领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三、翻创古诗,深入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翻创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进行情景诗剧编排,在编排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进行改正,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对古诗有深入的理解。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仿写古诗,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在翻创环节中,往往出现课堂场面混乱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均做好课前的准备,从而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最好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

四、严格要求,强化记忆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需要过程的,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育中,可以先进行记忆,然后再理解,同时,对小学生古诗的考核多数集中于古诗的背诵程度,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记忆古诗,不能让学生随意颠倒诗句、增减字数等,在强化记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事物进行记忆,从而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此外,小学语文课程对古诗的记忆量和阅读量是有硬性规定的,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督促学生阅读古诗,强化背诵能力。

综上可知,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安排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加以重视,通过不同的尝试来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

第9篇

【关键词】基本理念;教学效率;学习兴趣;勤与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做每一件事。儿童的天性是贪玩、好动,要让学生学好数学,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和探索的一种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深入钻研问题,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生活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置成富有故事情节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各位教师,我们手上的“教材仅仅是课堂媒体的一种,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在这种加工和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情、价值的某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二、从“转动”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学习方式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程度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了尽可能发挥孩子们的自觉性,我将作业布置成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内容。虽然是每天“六个一”或是“三个一”,但是所学的内容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练习。比如二年级上学期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加减混合的运算,我的作业就是:一道进位加、一道退位减、一道加减混合、一道乘加、一道乘减、一道应用题。如此一来避免了重复性的练习和超负荷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有选择的来进行练习,不仅起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而且也将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业的检查我更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由小组长负责检查签名,课代表进行全面抽查再做汇报,我是一周全面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施每天“几个一”的过程中,作业的布置经求孩子们的意见,内容不定期的更换。通过这样的实验我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对数学的认识更深了,跟我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三、充分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为避免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发挥大屏幕、计算机的教学功能,将较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其形成有形、有声、有色、能动的鲜明的表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五年级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就利用计算机课件,将不同特点的长方体做成既可以展开,有能重合,既可以拼接,又能组合一体的动画效果,再加不同色彩的表现和声音的烘托,通过大屏幕的分解演示,让学生来观察思考“长方体表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点?”刚看完,他们便很快举起了手争着回答。A说:“长方体由六个面组成,分别是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B说:“长方体通过展开,相对应的面在重合时,我发现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C说:“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D马上解释道:“他说得不完全对,长方体的六个面不一定都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比如大屏幕上的第二个长方体,左右相对应的面就是正方体。”……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看,他们大部分观察得都比较仔细、全面、理解得也都非常透彻。学生学好数学,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在于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千方百计的调动他们的观察兴趣,激励他们要养成认真观察,主动观察,勇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积极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并获得情感的体验

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反思,就是指数学学习中学生具有适时自觉回望学习经历,及时修正学习方案,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反思,让学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交流、比较甚至争辩中,亲身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与我们原来学习过的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通过对发现过程的回顾,去感悟探究发现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学到了如何去探究新知的学习方法,更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五、从关注“结果”到更关注“过程”,正确对学生进行评价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