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创新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5 16:10: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创新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创新发展

第1篇

1.1审计性质不十分明确内部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然而,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却是一个行政命令的产物,片面强调外向及作为国家审计基础(政府审计的延伸)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在性质认定上的模糊,从而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1.2审计的范围有限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不难看出内部审计的两种职能,即“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设立的特殊背景,一开始就被错误地视为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便局限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长期以来内部审计是以“警察”的身份出现,突出了“监督”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不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1.3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虽然审计工作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逐步向更广的范围和深层次发展,但认识水平、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和阻碍着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

1.3.1内部审计成立多年来,投入大量精力搞的财务收支审计未能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而且花样翻新。究其原因,有会计人员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因素,有企业因小团体利益漠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因素,也有监督不力、查处不严的因素。从监督的角度看,一是由于内审人员独立性、权威性不够,碍于情面,特别是一些审计人员还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因此,查处问题不深不透,只看表象,点到为止,不去深究。二是一些单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总觉得出现问题不是光彩的事,审计信息不公开,碍于情面不愿处罚,起不到查一儆百的作用,相反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违纪违规行为,审计的威慑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1.3.2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在兼顾中国目前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同时,逐步向国际先进的管理体制靠拢。纵向看,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有了质的飞跃;但横向看,我国与国际先进的管理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未落到实处。

1.3.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国内部审计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内部审计由控制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转变;从微观的查错防弊向宏观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转变;从经营审计向战略审计转变;由防护性的监督、保证职能向预测、咨询的价值增值和服务职能转变。这些先进的理念在我国理论界讨论较多,但在实务界有些企业,特别是基层企业未曾涉及或涉及甚浅,内部审计还处在查处错误阶段,对错误事项停留在调账、纠正错误上,尚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更谈不上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分析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相比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实务,我国内部审计的作用还有待开发。

1.3.4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缺乏,不适应电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给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对信息系统审计和利用计算机实施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估、信息系统建设效益评估、信息系统合规性检查等多种形式,需要审计人员既熟悉掌握硬件知识,又要对软件有足够的了解,就目前为止,多数审计人员不具备这样的知识,无法有效地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计算机审计软件由于开发标准不一,功能不完整,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还有一定难度,审计人员的知识和审计手段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

2如何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

2.1明确审计的性质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企业所设定的目标是一个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努力的方向,而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则是为实现或达成该目标所必须的条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能够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和客观评价。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2改进审计方法

2.2.1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且理当成为企业运行的“监控器”。企业借助内部审计来完善经营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保证体系”。为此,内部审计应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2.2.2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赋予了审计的监督保证职能。从监督职能看,笔者认为审计目的不是查处人,而是教育人、服务人,是保护干部的有效手段。借鉴国家审计通报的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年度审计通报制度,作为职代会的一项内容,同时实行内部审计结果与各单位考核挂钩的办法。透明是最好的反腐剂,公开是最有力的监督武器。这种警示作用对发挥内审作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领导干部的政治安全性应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2.2.3经济责任审计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有效监督形式,因此,应改变目前“先任后审”的局面。在用人制度上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人事制度的衔接,按照中央“两办”和“五部委”文件精神,实行“先审后任、先审后升”的经济责任审计和人事任免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考核干部履行责任的手段,增强干部在岗在职的责任性和约束性。

2.2.4实行审计通报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有效约束,同时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不能停留在肤浅的现象上,而应从管理的角度深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审计不在数量多,关键是要出精品,最大限度地为组织提供有效的价值服务。

2.3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信息系统审计,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电子数据、信息系统、系统内部控制必须做到“三位一体”。在审计过程中,这三项不能少,否则就不能全面履行审计职责,这就给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专业人才上应尽快引进或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且对信息系统审计经过深入的专业学习和钻研的人才。同时要加强现有审计人员信息系统知识的普及和培训,使审计不断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内部审计;创新

引言

纵观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大局,自2018年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以来,内部审计在国家治理结构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党和国家自上而下的内部审计体系不断完善、拓展、强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运行风险防控常态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大数据背景之下,大数据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发展资源,也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崭新且更高的要求,并且大数据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之后,可以实现大量信息和数据的处理,从这一方面上来说,大数据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一、大数据背景之下企业内部审计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大数据,作为海量、高增长且多元化的信息资产,具有数据体量大、处理速度快、数据类型多、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数据和信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开始不断普及,业务被大量数据化,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据类型和数量的激增,使得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理念、方式方法等难以应对内外环境的转变,无法适应新时代企业发展的要求[1]。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进行改革创新,并且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理念认知和计算机、数据分析等综合能力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顺应时代的发展。再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数据也是内部审计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需要审计人员对各种类型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这一本质属性非常契合大数据环境。因此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遇到的机遇

首先,大数据环境下,使得数据的种类更加丰富,数据的采集、使用更加便利,大数据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拓宽审计思路、降低审计风险,同时企业的管理层也能够根据大数据计算分析的结果,清晰看出企业的发展状态,为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从这一点上来看,大数据技术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及企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其次,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采用的是数据抽样分析法,主要依赖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判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检查进而发现问题,这一工作方式主观性较强,而且最终得到的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也不是很高。而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内部审计更加充分,使得审计分析程序更加简单,审计内容更加全面,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审计证据,并且计算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也是相对比较高,大数据审计分析的洞察力、决策力都能充分有效地实现,并且可以进行良好的数据预测,这些都是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分析工作无法实现的。

(二)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遇到的挑战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大数据环境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企业内部系统多样化,如ERP系统、CRM系统、OA系统等,在大数据环境之下,各个系统之间不能再是竖井式的架构,需要各系统间呈网状结构,通过大量的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但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各个管理系统之间并未打通接口,难以实现企业管理系统数据的全面整合,对于实际审计工作效率和准确度的影响都是比较严重的[3]。其次,大数据环境下给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财务、审计方面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及专业处理能力,还需要具备计算机、法律、大数据挖掘和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目前国内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计算机、经营管理和大数据处理等其他专业能力。再次,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需建立在审计系统以及审计模型等平台工具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发挥价值,但目前内部审计技术相对落后,多数企业在财务、业务方面使用信息系统管理较普遍,但使用审计系统的企业却很少,多数审计人员仍采用财务、业务系统取数后借助办公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等。最后,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具有了新的风险,其中包括比较常见的信息安全风险和数据透明度风险等,轻则影响企业的发展,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有效路径

(一)推进审计理念的创新

进入数字化时代,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经济业务中,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而审计理念的创新是审计工作创新的前提,内部审计人员应树立“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审计理念,打破原有的审计思维,将创新融入内部审计工作,运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丰富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率,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的创新是审计工作创新的保障。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审计工作的难度也增加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身需要重视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不断调整审计工作标准,使得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实践工作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指导,工作目标清晰。例如,在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大数据的主要特点来进行,可以对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另外,在原有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之上进行完善和优化,促使审计工作得到有效的规范,审计工作也能够高效开展[4]。

(三)促进审计工作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审计工作内容侧重财务和内控制度方面的审计,且主要为事后审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原本无法实现的各层面数据资源已逐步被获取,另一方面企业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的审计工作内容已无法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拓展审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有重点、有深度、有步骤、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促进审计工作内容的创新,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另外,借助大数据审计平台及审计模型,内部审计工作要从财务层面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并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逐步转型,进而及时发现企业针对性、苗头性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管理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加强企业的内部治理。

(四)强化审计工具和管理平台的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工作来说也是一样,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工具及方法是难以进行“大数据”的整合处理,审计工具的创新和审计信息化建设变得十分紧迫,利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审计工作也将成为新常态。首先,在企业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实施审计信息化系统管理,并打通与业务、财务等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流通共享[5],为审计工作获取内部数据提供必要条件,同时可以对企业的业务环节实施实时监控,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提示,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找到问题的根源,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其次,构建审计管理平台,集中存储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数据库,内审人员可以及时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有用数据信息,进行全量数据分析,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准确性、高效性。最后,传统的审计程序已不能满足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审计人员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创新审计程序和方式,搭建不同的审计模型,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以达到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五)强化审计团结的建设

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为了适应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需求,着力打造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强的企业内部审计团队,这样才能使得工作效率和效果得到保障。首先,需要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多种渠道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业务、数据分析等方方面面的专题培训,使其深入掌握计算机及精炼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运用大数据分析快速地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从中发现审计疑点,不仅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时间,更加保障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其次,还需要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从经验审计,逐步向经验+数据审计转型,使得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在不停地变化,时代也在不停进步,在大数据环境下创新是审计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审计人要理性认识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从审计理念创新开始拓展审计思路,强化审计工具和管理平台的创新,推进审计工作全覆盖,也是内部审计履职增效与发展所需。在对大数据技术和理念进行应用的同时,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团队的建设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财

参考文献

[1]王桂兰.浅谈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创新[J].知识经济,2018(08):94–95.

[2]郑敏.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发展探讨[J].经营与管理,2020(04):45–47.

[3]程石.新时代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探析[J].中国市场,2020(03):177–178.

[4]汤进锋.当前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创新途径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1):222+130.

第3篇

一、“新36条”与“老36条”一脉相承,有新发展,但贯彻落实不容易

一脉相承:都是为了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平等竞争。

“老36条”的内容涉及“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维护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政策协调”七大问题全面展开;而“新36条”则主要围绕“老36条”的第一个问题,即“市场准入”展开的。放宽准入领域讲得很具体,涉及六大领域和一个参与(参与国企改革),而且进入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也作了原则规定。六大领域里具体阐明了各大项目。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就列出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电力建设、石油天然气、电信建设、土地整治、矿山勘探开发等七个方面。市政公用事业和廉租房建设领域里,列出了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交、绿化等七个方面。社会事业领域,列举了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具体项目。金融服务领域虽然讲得比较谨慎,但也讲了允许民间资本可以兴办金融机构(老36条里只讲允许进入,主要是参与),首次提出放宽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参与农信社、城信社的改制,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民资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等等。关于商贸流通领域,文件讲得最开放。批发零售、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业务外包、物流企业的网络化经营,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特别提到搭建便捷高效的融资平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讲到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允许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关于参与国企改革这一部分,首先是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有序地梯度转移,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扶贸开发。其次是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再次是要求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以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入股。

“新36条”在放宽民间投资领域的同时,还在推动民企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在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提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提出了创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如,民企开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可加速国定资产折旧,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引导资金,对民营企业都要同等对待。支持民企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文件还特别要求创新和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要求有关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文件再次要求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程序应公开化、规范化,清理涉企收费,减轻民企负担。

有新发展:除了上述具体化的鼓励内容之外,还有以下新发展:

A.淡化了意识形态。与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相比,新36条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2005年的文件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讲的是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一共出现了119次“非公”字眼,而“新36条”只是在引用老文件时出现3次“非公”字眼。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是相对于公有资本、国有企业而言的,是以公有制为本位的,隐含着一种所有制歧视。而新36条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没有再重复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资本的提法,而是谈的民间资本、民营企业。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变化。但愿能以此为契机,把民营经济的提法坚持下去,不要再出现反复。

B.增强了迫切性。2005年的36条的措辞通篇是讲“允许”。允许的主体是政府,今天允许,明天也可以不允许;这里允许,那里就可能不允许。我们知道,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是市场,权利配置资源的范畴要尽可能缩小到最低程度,政府对各类企业应该一视同仁。为什么对民营企业有一个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讲“允许”,是权力配制资源的一种标准语言。而“新36条”只有两处提到“允许”(一处是允许民间资本开办金融机构,另一处是允许民营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其它地方统统是“鼓励和引导”。可见,引进民间资本的迫切性更强烈了。

C.金融服务领域的铁门终于开了一个门缝。以前只允许民间资本参股金融机构,现在开了个门缝,允许有条件地“兴办”金融机构,如发起兴办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等等。

D.强调了一个原则,划清了两个边界。文件的开头强调政府对各类经济成分应一视同仁,要求各级政府鼓励支持民间资本的政策要公开透明,扶持的政策和进入标准也要公开透明,不允许对民间资本另立标准,这是保证市场公平的一条重要原则;接下来规定政府应主要投资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畴,目的在于把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划清楚,凡是市场能够有效配制资源的地方,政府就应当放开,让民间去投资;其次是划清了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的边界,界定政府是投资主体,民间资本只是作为一个补充和辅助手段。

贯彻落实不容易

文件虽好,但贯彻落实不易。首先是因为文件本身没有新的突破。为什么说没有新的突破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明确提出打破行政垄断,只是一般地提出国有资产要把投资重点放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为民间资本营造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没有明确要求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没有提及煤炭行业。总之,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上没有新突破。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应当干什么?民间资本、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真正、彻底搞清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民营经济难以获得平等竞争地位。第二,没有讲清楚谁来监督落实?这个文件是5月7日发出的,过了两个多月,即7月22日国办对落实问题作了分工,明确了国务院相关部委的责任,但最终由谁来监督检查,没有讲,这就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扯皮之中。现在,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均已形成,动一动都很困难,要求政府相关权力部门消减审批权力,指望各垄断部门自己退出世袭领地是不可能的。那么,谁来检查督促落实呢?这就迫切需要一个相关的权威部门来督促和问责,否则就会像2005年的文件一样,初衷挺好,但没人落实,也没人反对,时间白白耗掉了,这是最令人担忧的。希望何在?我希望民营企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商会来反映意见,通过合法渠道,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政府部门的改革,呼吁政府部门督促落实,敦促垄断集团顾全大局,为民资腾出空间;其次,工商联要发挥作用,作为代表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人民团体,作为反映意见的主渠道,工商联应该及时地如实地反映民营企业的意见,敦促相关部门和垄断部门去落实。

由此看来,落实新36条,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还得经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努力,急不得,等不得,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推动,更主要的是,民企自身要争气。

二、民营企业要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取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

首先是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其次是通过一系列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关于认清形势,主要是认清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今后30年的发展,不能靠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而要走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道路;不能再沿续主要靠投资拉动的老路,而要靠内需拉动;不能主要靠第二产业,而要靠第三产业拉动;不能单纯靠廉价劳力作贡献,而要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能只发展东部和城市经济,而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关于创新,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1.体制创新。民企自身力量单薄,要通过联合重组,或兼并重组,壮大自身实力。民企优势是产权明晰,弱点是产权封闭。要学会以存量换增量,以产权换资金。民企通过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

2.管理创新。老生常谈还得谈,因为民企多数管理不到位。管理创新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并不神秘。每个传统行业、每个传统产品都有薄弱环节、关键技术,解决一个就是创新。要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每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尽可能拿来为我所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谨慎,现在多数是在炒概念。

4.经营创新,特别是营销创新。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开辟新市场、扩大市场。

5.信用建设和风险管理创新。

三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明确界定。现在国家正在起草规划,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

节能环保产业:高效节能技术、先进环保技术、循环利用技术。

新兴信息产业:下一代通讯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新能源产业: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新循环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

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四个问题要解决:

钱从哪里来?绝大多数行业政府只能出引导资金。

技术从哪里来?不能光靠引进。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创新发展

一.企业人力资源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就需要实现人力资源的创新。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魂就是企业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企业发展创新在当代企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在企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在充分掌控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借鉴一些大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和经验,切实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而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发展主要涵盖了企业文化、员工薪酬、员工培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企业人资管理发展的有效创新,能够使得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和谐。

(二)帮助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人资管理发展的创新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性作用。企业作为一能够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益,而这个利益获取的过程中企业所具备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机制也就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企业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技术所带来的效益,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在管理方面都普遍存在着一种手段不力、观念不新以及机制不活的问题。为更好改善这一现状,也就需要大力推进企业人资管理的创新,由此也才能促使企业获得更大化的经济效益。

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创新发展的策略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正向着知识化、外包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面对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需求,传统的人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不足和缺陷。为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只有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而服务于企业发展。

(一)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直接影响员工的观念意识和思维形式,文化的创新也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创新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文化的培育首先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作指导,而且要对人的价值进行充分的尊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体来讲就是企业要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促使员工观念得以转变,实现员工思想认知的高度统一;其次,企业文化创新的根本就在于文化的民族性特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又是知识经济和现代文化的有效融合,因此,要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也需要紧密的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由此才能实现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创新管理中作用的最高效发挥。

(二)建立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做好业务沟通和信息共享工作对于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帮意义。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日趋强烈,所以为实现企业人资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一套功能齐全、标准统一、操作便捷的人资管理信息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除此之外,在人力资源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企业还需要定期组织召开相应的人资会议,针对工作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总结之前经验教训的同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使企业人类资源创新工作能够获得不断的发展。

(三)重视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沟通工作

企业要取得更好地发展,切实需要一种积极、和谐、向上的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在实现人资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为员工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管理层要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沟通渠道,并注重将员工思想及时的进行统一;企业同时也可以采取定期的开展内部员工交流大会,交流会议的开展能够促使领导和员工以及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得到有效的增强。除此之外,加强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并促使其能够成为一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企业在作出一些重大决策或出台一些制度之前,要倾听基层员工的建议或想法,在紧密结合员工的基础上,寻得一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完善的沟通渠道,不仅能够有效地解除员工间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能有效的增强企业领导同员工以及企业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给企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内部氛围,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四)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套有效地人才激励机制的顺利实施需要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保证。因此,在企业人资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持以整体的战略目光来对待激励机制,并将人才激励机制划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环节,进而实现激励机制同其他各类管理工作的互相补充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员工的奖惩制度方面,对员工采取相应的奖惩策略主要依据的就是员工绩效管理和员工考核等工作。所以,企业要实现人资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就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绩效管理、考核等工作。

三.结语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在企业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趋突出,所以新时期面对新形势,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另外,随着市场经济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传统的人力管理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了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大力推行企业人资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总而言之,坚持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发展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探究[D].吉林大学,2015.

[2]温汉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现代情报,2003,04:149-150+145.

[3]张航,徐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学术交流,2015,05:153-156.

[4]应娜.高科技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创新文化和绩效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

[5]李雨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探究[J].中国商贸,2012,18:60-61.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发展

如果将市场经济比作是大海的话,那么企业就如是海上航行的小船,在海浪之中依托于不断发展逆水行舟,而一旦发展止步则会迅速淹没在浪潮之中,尤其是进入到经济实际全球化时代中,越来越多外来企业进入到我国,将国内经济市场提升了原有的竞争程度,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创新内部管理,从管理层面上下功夫方可实现长远性稳定发展。

一、初探企业管理创新实际内涵

所谓企业管理指的是企业基于自身经营生产进而展开的有关控制以及协调组织和相应计划职能总称。一般来讲企业日常实际经营生产相关活动包含诸多要素,管理正是合理规划并科学整合要素的具体过程,从该层面上讲管理属于生产力范畴之内,而较为有效的以及较为科学的管理往往能够帮助企业将发展目标较快较好实现,并能够积极的促使企业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现实环境中经济市场变化快速,在该种环境背景下企业如果仅仅是依托于以往管理方式则难以适应市场更新需求,只有随着市场更新变化而变化才是生存之道,换句话来讲只有将自身管理方式予以不断的调整以及创新方可更好的适应经济市场并在经济市场中稳定的前行。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应用新型的管理方法思维重新对内部管理予以设计,尤其是对管理思维以及技术和相应的组织结构等等予以良好创新,进而促使企业实现管理方面长效运营,管理创新强调了既不复杂又较为重要的一种过程。

二、探析企业强化管理创新必要性

企业强化管理创新具备的必要性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是市场竞争必然需求,现今网络知识时代来临促使市场有着较为迅速的变化,企业存在于经济市场作为国际经济重要支撑载体对于网络时代的适应力决定了其后续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买方市场开始产生之后,经济市场中的竞争性被较大化放大,在该种较强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企业势必需要强化内部管理,依托于管理创新逐渐将自身具备的竞争力提升,这样也才能真正促使自身稳定发展;其二是知识经济客观发展需求,所谓知识经济是依托于信息共享以及知识共享的经济模式,工业经济中经济发展建立在原料消耗以及大范围使用基础上,相较于传统经济看重的是劳动力以及资本资源的不同性投入,而知识经济则强调的是知识有效利用和良好加工共享,因此企业就需要创新管理以适应知识经济;其三是大众需求更新的基本要求,时代变迁背景下大众在需求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简单来讲就是大众希望企业提供给自身的产品应该是多样性的,能够满足自身不同方面的需求,基于此企业就需要创新管理内容,力争将大众需求有效满足,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稳定发展。

三、探析企业方面管理创新发展建议

1.建议之理念上的创新

企业创新管理理念较为重要,因为任何行为均建立在思想支配基础上,思想可以说为行为优劣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强化管理创新应该是从管理理念上入手,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四方面:其一是对传统管理思维予以摒弃,将以往纵向思维转化为是横向思维,企业相关管理者对新型化管理理念以学习引入国际一流先进理念并对市场新事物予以观察,构建全新管理理念思路,尤其是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之下对以往发展观念予以转变和改造,赋予其新活力内涵,将粗放型管理提升到增效型实际管理理念上;其二是企业需要将新机遇牢牢抓住并大胆性创新,企业依托于市场环境将内部管理理念予以调整,进行新思想理念的创造,尤其是需要对市场变化过程中新机遇仅仅掌控,构建质量管理以及成本理念等方面具备特色性的理念,换句话来讲就是不仅要看市场变化,而且还要看自身实际经营状况;其三是树立超值服务以及信息经济方面理念,信息经济环境之下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相关软件对企业实际管理予以优化,能够将企业管理不断升级,并能够促使企业关注管理方面的时效性,强化风险管理,依托于信息经济理念推动自身生产与信息技术的良好结合,最终将管理发展为智慧信息管理;其四是树立循环低碳方面理念,现今国家强调了低碳发展,尤其是对于能源资源来讲高效利用实现最大化利益获取,并兼顾生态环境较为重要,企业也需要将低碳生产以及绿色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良好树立,围绕节能以及低碳和响应的环保绿色主题进而实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

2.建议之技术上的创新

现今管理创新不仅仅是集中在理念上,还集中在技术方面,技术创新为当前管理创新重要构成部分,技术创新优劣很大程度上展现企业整体性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企业要想实现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获取就需要依托于技术营销创新。企业更加可以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在经济市场的大力发展,而对于技术上的良好创新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聚焦新型化国际技术,企业依据相应的市场变化加大自主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对于产品结构予以进一步良好优化,促使产品在经济市场更新换代,对新型化国际技术予以引进以及研究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产品性能技术实施更新改造,将原本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以此将目标市场当前产品空白良好填补,尤其是需要对高性能以及差异化相关产品进行重点性开发,以此将自身企业新的业绩两点引燃;其二是全球资源的有效整合,除了将国际上最新的技术引入其中之外,更加需要将一些先进化的技术设备和工艺仪器同时引入,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创建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测试相关科研中心,并和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高校予以技术合作,促使自身研发技术能力不断进步。此外还需要对资源循环方面利用技术予以强化,如对减排减量相应技术的优化等等。

3.建议之制度组织上的创新

现今管理创新除了集中在上述两方面之外,还集中在制度组织上,具体来讲,对组织予以实际创新属于管理创新重要构成部分,企业可以依托于对信息资源以及物和人力等方面资源的结构调整实现资产有效重组和有效重置,在新型租住比例关系和组织结构基础上构成全新管理模式,最终为企业创收较多经济利益;而对制度予以实际创新则同样是管理创新重要构成部分,企业可以对自身分配形式以及经营模式和相应生产方式等予以创新,最终实现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具体创新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管理内容应该真正的在制度上得以落实,依据自身实际发展状况通过系统性以及科学性制度实现权责分明以及职责明晰;其二是制度要真正在考核上予以落实,所有的制度要想检验其是否有用就需要依托于考核,制定具体考核标准,通过考核确定制度具体落实程度以及还存在怎样的缺陷,最终起到创新企业制度组织的有效作用。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现今企业的良好发展不仅仅能够扩大自身规模并实现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为国际富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之中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就需要强化管理创新,从管理理念以及营销技术和相应在制度组织的战略管理三方面入手,通过管理创新进而帮助企业实现更优发展与进步,而本文将企业实际管理创新良好发展作为研究核心,旨在为现今以及未来企业优化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杨根兴,严德铭,姚宝敬.关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促进软件企业创新发展的思考[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3,02:38-39.

[2]武亚军.“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任正非的认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启示[J].管理世界,2013,04:150-163+166-167+164-165.

[3]夏李.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210+212.

[4]张彦伍,尚言明.关于对专利巡回审查模式服务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1:157-158.

[5]罗琳.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科技管理创新人才培训班考察学习报告之一关于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思考[J].今日科技,2014,07:22-23.

第6篇

关键词:企业 预算管理 创新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形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给予重视,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它的功能及作用已逐渐被企业认识,并给予了重视,随着社会信息知识时代的到来,预算管理也应该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一、预算管理概述及作用

预算管理所指的是企业在科学市场预测的基础之上,运用价值及价值形式对企业未来内部生产的经营活动给予规划、协调及控制的活动,经过预算实现企业全过程的计划、组织、激励及控制等,从而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具有这很重要的作用。

(一)预算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计划工作顺利开展及完善,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通过预算管理,企业中的各级管理者会提前制定相关计划,促进企业经济资源、经营环境及发展目标间的平衡关系,防止企业盲目的发展,及遭受到没有必要的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

(二)加强了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及合作

预算管理能够让企业管理者从全局进行进行企业发展的考虑,并能明确企业各部门责任,让企业各部门间进行相互协调,防止推卸责任及扯皮现象的发生,从加强了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及合作,降低了矛盾及冲突的发生。

(三)完善业绩评价标准

预算管理能够作为企业的业绩评价标准,让企业各部门间能够实行量化考核及奖惩制度,还加强了企业对员工约束及激励。

二、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创新现状

(一)企业原有预算管理的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原有预算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了,原有预算管理主要是把企业生产当作管理重点,其主要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大收入,从而实现企业近期利润目标,可这种预算管理已经不适应企业长期竞争需要了。原有预算管理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进行成本控制,像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固定预算及零星预算法大都是以减少企业成本作为基础的,也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正在由产品生产为主向着知识生产发展着,据美国成本资料调查显示,其制造成本里的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不到20%,大约有70%左右的经济利润来自知识资源及生产,原有预算管理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了,进行预算管理创新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原有预算管理仅注重生产经营活动,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发展也由生产领域扩展到了资本市场投资及资本运作等领域,并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可这在原有预算管理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很多企业也把失败归结于不慎投资,可追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从全局角度来合理安排投资及经营计划,导致企业投资不利,这就要求应该加强企业预算的全面管理,并不断进行预算管理创新,紧跟企业发展步伐。

(二)预算管理创新意识及实用性不强

在预算管理中,很多企业将工作任务和权力归为财务部门,似乎这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没有多大的关系,并且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预算,很多企业领导对预算管理作用并不是很重视,大多时候仅是流于形式。企业预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没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参与,这样经常会发生财务人员所编制的预算和企业业务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不能得到有关业务员认可,高层管理者参与积极性也不高,这样就使得制定出来的预算没有约束力,仅是流于形式了。

三、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创新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发展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应该加强预算管理的发展力度,具体措施表现为下列几方面,一是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企业资金要跟着预算走,并且在实际实施中,要沿着收入与支出这两条线索进行账户管理,并要严格执行,,且运用资金调控手段来加强成本预算执行,要求各部门严格依照专项预算及预算管理来运用资金,不同预算项目间的资金是不能相互调剂的,更不能把预算资金使用在其他用途上,如果发生超预算行为,应该在审查之后,再重新进行审批,然后才能够执行,进行预算管理地严格执行,能够确保在预算期之内的资金需要。二是要加强大额物资采购和工程项目间招标制度的完善,仅有从源头上进行成本预算管理,才能够保证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像建筑工程企业的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应该进行招标,防止人情工程出现,有利降低企业施工的成本,对于那些比较大的采购活动也可以进行对外公开的招投标活动开展。三是把责任单位作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里的基本单位,依据组织结构及经营环节来进行合理设置,并对其管理权限及职责范围进行确定,特别是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要承担的责任,对于预算编制、控制、下达、分析及考核均要把单位作为中心来实施,然后再传递到基层中去,进行各单位责任预算的真实及完整,防止预算里存在真空地带,从而保证预算管理进一步落实。

(二)企业预算管理创新发展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是千变万化的,这对企业而言,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应该有一定规划,让企业生产及销售等环节能够处在有序状态,预算管理作为这样的管理方法,应该在企业战略领导下,从企业经营目标出发,加强企业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等的统筹规划。市场经济是不确定的,并且随着信息知识发展的加快,这种不确定性将越来越严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进行预算管理实施,能够有效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要相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应该对预算管理进行预算控制法的管理,这种预算管理法能够有效体现出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企业进行预算制定之前,要先采取个调查手段来预测市场环境中的非经济因素及经营因素问题,给企业生产活动会带来的影响,然后通过统计及数学等知识来量化这些相关因素,从而对企业对象变化规律进行有效预测,让制定出的预算指标更能够准确有效地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规划,加强预算的合理科学编制能够让企业准确掌握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对于那些不利因素进行有效规避,并促进利好因素的发展,从而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好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加强分权管理及完善的预算奖惩和考核机制

在企业管理中,加强预算的透明管理是很重要的,能够有利于企业员工的全面直接参与,这里所说的分权管理,所指的是企业的决策权力由上层向着经营层次及团队管理转移,企业的基层员工越来越具有自由的创新决策权,能够依据自身判断来主动创造价值,防止被具体计划及契约进行控制,这样会让员工更具有责任感,并且加强了企业价值的关注,对企业文化创新也带来了较多理性思考及行为,通过这种分权管理,让员工能够处于自我管理工作环境及积极承担责任氛围里。对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来说,其考核及奖惩就是它自身的生命线,仅有严明奖惩制及科学考核制,才可以有效保障预算管理的有效落实,在预算管理中,其考核要有全面性,对企业所有员工均要实施考核,还要企业预算编制中的准确性、及时性、预算调整及预算执行情况等都归入预算考核体系中,让预算能够做到及时奖励、实时评价、指出缺点及表彰创新等,从而让企业员工、管理者及企业间能够形成权责利统一责任体。

四、结束语

内审是企业审计监督重要组成,是保证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和财务控制力的重要保障,应加强企业经营业绩及财会信息真实性和合理性,还应对企业预算执行及预算制度进行审计及监督,另外,预算管理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从而让企业预算工作更具有指导性及前瞻性,同时还应加强企业文化创新的发展,为预算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环境氛围,从而保证企业稳定快速发展,能够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裘金法.基于企业战略下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才智,2011(04)

第7篇

企业呼唤以人为本

过去的十年,得益于用户对IT强劲的需求,中国IT产业高速增长,PC出货量和移动、互联网及宽带用户数量上均居全球首位,服务器市场全球排名第二。“中国IT投资非常大,但软件在IT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美国,甚至低于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范明轩说。

信息化的基础是硬件,但信息化的价值是靠软件来释放的。孙建东说:“许多企业的服务器利用率只有15%~20%,大部分硬件能力闲置着。我跟很多企业的CIO讨论过,虽然他们在ERP、CRM等应用上大量投入,但最终发现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原有模式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

“在软硬件比例严重失调的市场,客户不仅在安全、风险管理、合规等方面遭遇巨大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还来自人与企业的协同。”范明轩表示。

“两个多月前,赛迪传媒发表了《走向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白皮书,引发了业内积极的响应。很高兴,微软和我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中国计算机报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李树表示,“我们在白皮书调研阶段启动了针对企业CIO的2011信息化建设痛点调查,在收回的1300多份有效问卷中,将近90%的CEO对信息化的满意度低于80分,大约75%的业务部门对信息化满意度低于80分;而在信息化最头疼问题选项上得分最高的是:没有发挥人的决策能力和无法利用非结构化数据,在信息化应达到的效果选项上,与人相关的得分普遍居高。”

李树接着说:“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主管和业务部门对信息化现状不满意,另一方面,CIO又对如何通过信息化来发挥人在企业中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以应对日趋复杂而剧变的企业环境带来的挑战抱有非常高的期望。”

金山顶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印证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庆州表示,金山顶尖是以微软软件起家的,逐步成长为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也于去年在深交所新三板挂牌上市。金山顶尖成长为知识型企业得益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及技术与市场不断的创新。

以人为本成就英业达

当今,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界特别是制造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下,在完成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拓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全球重要的IT产品制造与软件服务供应商,英业达的成长历程以及IT在其中的作用,或许会给国内产业界同仁以很好的启示。

嘉宾英业达集团软件服务事业处副总经理车德明说:“英业达最初是做OEM(代工)的,当时比的是谁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很好的产品。逐渐地,英业达从OEM发展成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这意味着客户对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而是从设计、开发、生产以及元器件供应都必须由英业达完成,人的创新与协同能力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今,我们对客户提供的服务是,从接单后立即着手研发,最终将产品送到客户指定的目的地,其间,客户虽然完全不介入,但却会随时监测进度。”

“制造业竞争非常激烈,降低成本的压力是永恒的。而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高速发展,则又带来了时间上的压力,因为消费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周期最短的只有3个月。”车德明表示。

据介绍,英业达软件服务事业部与微软的合作,基于微软私有云解决方案建立了企业动态的IT基础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研发云、制造云、物流云,从而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为客户提供研发、制造、物流等服务。

历经30多年的发展,英业达在亚洲、欧洲和北美都设有工厂,年收入约为1000亿元。如果没有IT的全力支持,是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中胜出的。

以人为本应具备四种能力

微软多年来的发展不仅在于聘用聪明的员工,还在于通过IT把员工的聪明才智释放出来。

“在基于特定流程的信息化应用中,企业内部流程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员工要逐一登录所需数据所在的流程。”孙建东表示,“微软也有HR、财务、销售、市场等多种流程,但是微软所有的流程都是基于员工在公司的身份,身份决定了你在所有系统中的职、权、责。员工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来访问所有的流程,我们的流程是动态的,不必因为新的应用系统的加入而重新进行流程改造。”

范明轩用了五个正确来概括微软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提供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群,触发正确的行为,将企业内部沟通与外部协作紧密结合,充分辅助人来完成业务操作并实现业务价值,进而将企业现有投资回报最大化。

根据微软及其合作伙伴的实践,要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孙建东建议企业注重四种能力的建设。

一是要将基础设施动态化,也就是云计算,但提醒企业注意的是,将云概念落地,不仅要有好的产品,而且还要有成熟的管理方案和丰富的运营经验;二是要充分发挥员工的效率和团队的协同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包括门户、邮件系统、统一通信等在内的全面协作解决方案;三是充分利用流程产生的结构化数据的价值,这涉及到商业智能解决方案必须支持异构数据库平台;四是注重每个员工能力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这意味着企业信息化应用必须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员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挥最大的潜能提供支撑。

以人为本更注重ROI

低成本运营是制造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制造业企业通过IT降低成本的途径,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外,还会格外在意IT建设的成本。

车德明表示,英业达选择IT产品真是要货比三家,不仅仅只看产品的性能,因为我们对客户是有承诺的,因此在选择IT合作伙伴时,会从永续经营上进行考查。此外,成本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比如说,在虚拟化市场上,有一家厂商很有名气,但实现虚拟化的成本比微软的方案要高出近百倍。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英业达选择了微软。

第8篇

当前,回归理性增长已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内在客观要求,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更加依赖内涵式的增长,更加依赖于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住建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明确了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任务和要求,对于公路施工企业而言, 《意见》无疑将成为推动企业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

行业市场竞争将更加充分,市场体系将更加开放透明。随着混合所有制大行其道,各种所有制类型的公路施工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和面临的市场机会更加公平,将享受平等的政策待遇,政府干预的法律约束增强,人为设置的“弹簧门” ”玻璃门”有望最大程度消除。比如《意见》提出“不得设置任何排斥、限制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区的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取消市场门槛,全面开放地方、区域和全国市场。为此,公路施工企业必须要主动适应市场化的趋势,凭借性价比最优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在市场较量中胜出。

伴随市场化而来的,是建筑业企业自身专业化水平问题。 《意见》提到,要提高施工企业质量检验能力,推行质量行为标准化和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全面推行样板引路制度,提升起重机械、模板支架专业化管理水平,鼓励建设单位聘用专业化社会机构提供安全风险管理咨询服务,以及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提高综合效益等,为实现项目管理专业化提供了思路与方向。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如何充分发挥施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是企业各级管理者应当不断思考琢磨的课题。

第9篇

关键词:竹产品;企业创新;校企合作

自古以来,竹子这种似树非树的禾草类植物,对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中国人民培育、研究、利用竹材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古代社会中竹材在建筑家具、乐器文具、农具工具等方面都有应用,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竹产品不再局限于圆竹产品的造型、结构和工艺,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变化,甚至有很多竹产品企业提出“全竹家居”的理念。但目前许多竹产品企业的产品雷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互相抄袭现象屡见不鲜。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大量竹产品处于低端市场,竹产品企业在整个市场中处于劣势状态,急需转型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1 观念创新

我国有几千年的竹材应用历史,对竹材料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传统的习惯与评价方式,人们对竹材还保留着陈旧、原始、易腐等观念,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很多竹制产品已经逐渐被淘汰,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大部分人们已经很长时间未使用过竹制产品,例如现代家具都是以木制品或是其他材质产品为主,虽然竹地板等竹制产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出现,但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国内销量较少。针对目前市场状况,企业应该加强产品文化推广,帮助人们重新认识现代竹产品,甚至需要颠覆以往人们对陈旧竹产品的认知。推广产品时可以结合国家低碳政策与竹文化等优势进行全面宣传,营造现代健康、时尚、绿色的竹产品新文化内涵。

2 材料创新

近几十年来,人们利用对木质材料创新的经验与现代工艺技术,结合我国竹材的资源优势和竹材料的特点,先后研发了一系列的新型竹材料,例如竹胶合板、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竹纤维等等。这类竹材料改变了以往圆竹的结构与形状,改变了其物理与化学性能,大大扩展了竹材料的应用领域。新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竹集成材由小竹条胶合而成,制板要求竹条精度高,工序较多,工艺复杂,竹条之间用胶量多,影响其安全性能,制约了其在餐具或家居产品上的应用范围。竹条之间也容易开裂,影响整体板材的应用。竹集成材色差较严重,以至不同竹竿的竹条各项性能差异较大,其中若出现少许竹条的质量或色差问题,就容易影响整体竹集成材的强度和外观效果。竹材料的创新出发点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企业及高校研发机构趋向于强行将竹材改性,以适应其设定的目标,例如先确定将竹材用作室内墙板,再将竹材改性以达到室内墙板的各类要求。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先研究目标产品所需的各类要求,再确定材料的选用,例如需要一种强度高、价格低的生物质材料,再联想到竹材,对其进行合理的工艺技术加工得到最终的产品。只有充分了解和顺应竹材的特性,体现竹材料的优势,才能为竹材最终产品提供性能价格优良的基础材料。

3 产品创新

现代竹产品应用广泛,种类较多,发展迅速。竹产品不仅实用价值高,而且装饰效果良好,体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韵味。不论是实用物品还是装饰物品,让人感受其优良性能的同时,也有一份回归自然的轻松与惬意。竹产品在室内环境应用时,用于美化室内环境,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例如竹家具、竹地板等;竹制艺术品在应用于室内软装时,体现出大自然别样的风情,与其他工业材料艺术品有较大的艺术涵养区别,例如竹根雕、竹筒雕、竹烙画等;竹制生活用品在使用时,能给人带来特殊的亲和接触感,例如竹碗、竹筷、竹盘等。社会进步带来良好的物质条件,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已有的竹产品,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设计。文化品质与绿色生活是现代人们对产品的需求,竹产品在文化与环保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竹产品的文化底蕴能够带来高品质的艺术文化氛围,体现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企业应该把握良好的机遇,设计与开发顺应现代趋势的竹产品,结合可行的技术工艺,按照现代的审美要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满足人们物质与心理的需求。

4 人才创新

社会的发展带来激烈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行业内缺乏专业的竹产品专业人才,目前大部分竹产品企业的工作人员都是从木制产品企业中转型而来,虽然竹制品与木制品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巨大的专业差别,这批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木制品企业的生产经验与运营模式,在前期发展时期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经验,但在企业成熟拓展时期,却会因为专业知识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竹产品企业有两种人才创新模式,第一种是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培训的专业知识较多,技术、管理、经营、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都需要补充,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加强对中高层领导、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强科技能力、市场能力、领导能力,鼓励员工下车间学习专业知识,参与生产实践培训,在实践中补充专业的不足。第二种是加大对竹产品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与各大专业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合作,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合作道路,为竹产品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也为合作院校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发展地方经济,互利互补,这需要企业、学校与政府的多方面合作,需要不断的深入发展。提高竹产品企业科技含量,加速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对竹产品行业良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结束语

新时代下,竹产品企业需要改变以往作坊式经营模式,摆脱劳动密集与资源消耗运营模式,结合现状进行创新与变革。需要不断加大竹企业与竹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提升竹产品的设计水平,拓宽新型竹产品应用领域,增强核心产品的竞争力。加强竹基材的研发力度,推进竹加工技术的发展,为竹产品提供技术实现基础。积极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竹产业的健康合理发展。结合国家政策与竹文化基础实现竹产品企业的转型与升级,逐步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整个竹产品行业稳定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敬军.近百年日本竹产业兴衰史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5(2).

[2]杨开良.我国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林研究,2012(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