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5 16:10: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

第1篇

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初中课标”),它是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所说:“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笔者认为2011版初中课标新的厘定之一,是在注重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强调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比较分析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

1.关于课程性质,2011版初中课标将初中历史课程明确定位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二者的一致性在于:强调初高中历史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起重要作用。

2.关于课程基本理念,2011版初中课标的第一、第四点分别表述为:“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有以下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可见,二者都提出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强调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教学评价方式的更新。

3.关于课程目标,二者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别叙述。2011版初中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共有5条,其中第1、2条主要涉及知识目标,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第3、4、5条主要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分两段分别叙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者的具体内容相似,只是高中提出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也就是说,二者主要内容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学段不同,要求不同而已。2011版初中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主要叙述过程目标,后两条主要叙述方法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仍然是分两段分别叙述过程目标与方法目标。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对现实进行反思的过程;初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虽有差异,但基本的方法和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相同的;学习历史需要养成合作、探究的方法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2011版初中课标列出了六条,分别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四方面提出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三段,从民族精神、人生态度、世界意识提出要求,二者的基本精神具有明显一致性。

4.关于实施建议,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第四部分均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利用与开发互换位置)四部分构成。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学建议共有7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共5条,二者都有强调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等。2011版初中课标的评价建议除总述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类型外,还分别从评价的设计、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三方面加以叙述,尤其详细地介绍了评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总述了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重点介绍了几种评价的方法。二者的相同之处除目的、作用、依据外,主要都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提出了评价思路,介绍了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纸笔测验(考试)等共同的评价方法。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共7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材编写建议共5条,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教材的编写要以课标为依据,要有利学生阅读,要落实课程目标。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是提出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并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作了简要的说明;二是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先介绍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与开发的作用,再分别叙述了8种课程资源及开发建议。不难发现,二者都认为历史教科书、图书馆、历史遗存、互联网、历史影视音像资料、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属于课程资源,需要尽力去挖掘利用。

(二)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课程设计思路上。2011版初中课标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即初中历史采取的是“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选修课分设六个模块。即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由此可见,高中“模块+专题”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初中“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基础上的。正因为此,在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有了“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的表达。

初中与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课程内容除有包容外,具体要求上自然不同,初中课程内容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本内容。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充分说明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如果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实现有效衔接,高中历史教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体例和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学习内容也无法衔接。

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将实现初中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凸显出来,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所述“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2]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本人实际情况去探索、把握好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途径,才能使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后困难少一些,衔接自然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依据以上的比较,笔者认为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重视历史的时序性,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初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目标的一致性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差异性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时序性教学,让学生建立时序意识,构建科学的历史体系。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在时序的基础上,每一单元都是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叙述的。同时,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因此,教学时还要注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要适度讲清每一件大事发生的国际背景。适度构建纵横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初中教学的目标,也是高中历史学习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坚持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史习惯

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尤为关注的内容。“2011年版初中课标”提出:“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等术语,充分表达出“2011年版初中课标”重视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形成。这也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建议一致性中所体现出的对初中教学的要求,与“授之于鱼”精髓相通。教学中除必须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传授外,还包括如何预习,如何掌握知识点,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如何复习,如何巩固性练习,等等。以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和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三)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初高中历史课程都一致强调教学必须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尽管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的新课改,但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形式上还是固守唯一的讲述式教学。因此提倡初中教师进一步改变原有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勾划重点以背代学的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问题设计、引入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利用图片、影视、原始资料等各种资源(在网络上有很多历史资源可以利用和学习)再现“历史”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下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读懂历史,从而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适当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高中历史在知识,理念上的衔接,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四)关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初中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着学科不对口,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笔者曾在2009年召开的初中历史学科会议期间进行过调查,参加会议的初中历史教师共152人,所学专业(含进修)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历史或政史专业)教师共73人,其它中文、物理、数学、教育心理、法律、生物、计算机、会计学等专业共计有79人。这样的教师队伍严重制约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这一现象短期无法得到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在岗的教师,加强学习,除学习课程理念、初中课标、初中教材外,阅读、熟悉高中教材,了解高中教学,关注每年的高考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更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更好的实现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历史和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论教学还是考试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关注时政热点。

通过对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初略研读,让我深感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做了一些衔接途径的探讨。不过,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初高中历史课标,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12,(4):10.

第2篇

一、高一历史教学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1.历史教材在内容呈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系,以“点”和“线”相结合的呈现方式编写,强调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学习与认识,要求学生熟悉具体而生动的历史事实。高中历史教材则以“模块+专题”的呈现形式编写,旨在培养学生两种能力:一是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二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存在的明显差异,给高一新生的历史学习提出较大的挑战。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等问题均有崭新界定,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全新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从高一历史教学入手,尽快更新历史教学理念,以适应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教材的定位、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及多版本教材等问题;三是高中历史课程在重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高中历史学习中有效衔接方面的关键因素

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专题”的编写形式呈现,内容跳跃性较大、理论性较强,要学好它,就应建立在学生对通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但当前的初中生对通史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对通史体系缺乏较完整的认识,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必须考虑指导学生对通史知识的回忆和巩固。此外,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和初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针对高一新生,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与培养,这比历史知识方面的衔接更加关键。

二、做好高一历史教学工作的建议

1.明确学习差异,寻求适宜方法

从明确高中历史学习和初中历史学习的差异入手,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学习。这是确保高一新生顺利实现从初中历史学习到高中历史学习的平稳过渡,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2.树立正确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教材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至少应努力做到三方面。一是认真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切实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二是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材观。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一标多本”的形势下,教材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依托多版本教材,确定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明确知识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再通过对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合理运用,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三是高度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重视运用历史新材料设置新情景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重视反思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要从高一新生入手,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对历史知识系统性、脉络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每节课都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与总结,构建完整而系统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4. 采取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与初中历史课程相比,高中历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因此,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图表、原始史料、多媒体手段和实际考察等,同时引导、鼓励学生从网络、书籍和影视中搜索资料,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和把握。

第3篇

1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般来看,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课堂教学的方式。具体来看,历史学科的教师采用的多是说教式的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由始至终为“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呈现出被动的状态,学生对于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接收与记忆,整个教学质量较差。另外,教师与学生没有在课堂上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接收不到学生掌握信息的情况,不能对教学内容和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在整体上来看,高中历史学科所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果较差。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很多历史学科的教师没有将基本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多媒体的设备中来,没有以丰富的形式给予学生直观式的讲解,势必影响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与学习。

1.2片面强调对于知识的学习

在高中历史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片面强调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记忆,加强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而历史学科是以事件为线索,具有一定的学科特殊性。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历史事件的讲解为基本内容,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相关内容和思考。但是,就目前的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来看,在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有着一定的欠缺。从整体上来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只是片面的要求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识记,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较少。可以说,高中历史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加强学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存在不足,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

1.3教学评价体系较为片面

在高中历史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所采用的教学评价较为片面,即只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方面进行评估,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为评估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只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评学生,没有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与状态进行考虑。另外,在当前历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由教师、部门组织等组成,没有将学生群体纳入到内,学生从始至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来看,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包括评价的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忽视了学生在其中发挥的监督作用。

2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各门学科都应该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理念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来说,也应当如此,不断创新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最终提高高中历学科史的教学质量。

2.1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研究,首先应当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开放的教学环境,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善于将基本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多媒体设备中来,给予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展现。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正确价值观。

2.2创新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方式

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鉴于此,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即学生不是被动的进行学习,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主要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进而培养独立进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学生不仅能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2.3完善高中历史学科的评价体系

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来看,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已很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应当加强根据新形势进一步完善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具体来看,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含教学结果、教学过程、评价手段、学生?W习知识情况,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另外,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了教师群体外,还要包括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通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问题 解决对策 出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55-01

引言

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不管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当今的课程体系教学中,历史的地位却被摆到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最末端,不仅校方不重视,学生以及家长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及语数英,正是由于这一主要原因,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迟迟得不到提升,历史在学生课程中的占比越来越低。甚至一些人认为历史老师的主要任务知识将历史知识向学生进行转述即可,这是机械的重复。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显而易见是错误的。以古为今、以史为镜等成语充分地证明了历史对于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校方以及任课教师对于历史教学的认知以及积极性不高

在我国的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中,语数英从来都是课程体系之中的“绝对部分”,其高分值以及对学生相当高的区分度使得学生以及一些家长对其趋之若鹜,甚至一些学校都存在着压缩课程来提高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授课时间。正是因为校方以及任课教师对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样的情绪逐渐“蔓延”到了学生之中,无形中使得学生认为历史是可有可无的科目。这样的做法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无异于是一个“拦路虎”,如若解决不好,会使得我国高中历史教学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后退。

2.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诚如上文所说,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区分度不如语、数、英那样高,甚至在一些班级内历史考试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仅仅在十分以内,这样的差距在别的学科上很容易就能弥补。正是由于这样的低区分度,使得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始终调动不起来,其更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科目上。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没有积极性,无论任课老师如何努力,也是不会有成效的。这一问题是需要教育者以及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高度关注的,是历史学习的最关键点。

3.历史教学课堂生硬晦涩

尽管我国众多的师范院校每年都向各大学校输送许多教学人才,但是一些地区往往喜欢使用老教师。但是这样的做法就暴露出了一个问题:老教师的思想观念已经严重与当今的时代潮流和学生的思想脱节,其课堂内容仍然沿袭许多年前甚至是上世纪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后普遍会反映课堂内容生硬晦涩,甚至会令人昏昏欲睡。这一现象严重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效果,违背了历史教学的初衷。

4.历史教学手段与资源匮乏

在现代教学中,许多学科已经应用了现代化科技,例如电脑授课、投影仪等,但是在历史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一张嘴,一堂课”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使得历史课堂的效率始终得不到提升,学生对于此类现象的厌倦也十分明显。可以说,历史教学手段与资源的匮乏使得历史教学正在逐渐失去生机。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出路探讨

1.教育方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

从笔者的角度来看。高中历史教学要想走出这一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具体来说,一方面给予历史学科充足的授课时间,这是历史学科的授课质量的首要保证,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最大程度地使得历史教学焕发新生活力。

2.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在课堂中甚至在课后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建议历史授课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通过对其思维进行深入分析,抓住其思维的共性,并且以这一共性为切入点,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3.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创新,活跃课堂氛围

在前几年,“百家讲坛”栏目曾经做过很多期成功的历史节目,例如“易中天品三国”、“袁腾飞说历史”等,这些讲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刻的历史见解以及风趣幽默的语言博得了众多观众的欢心,甚至在当时掀起了一阵学习历史的热潮。笔者认为,历史授课教师应当对学者进行学习,充分提取这些学者、教授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充分学习后应用于课堂之上,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目的。

4.积极引进高科技来辅助教学

现代科技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在数学等学科上已经体现了出来。因此,对于历史学科的科技引进也不能落后,需要教育部门以及校方积极引进相关的科技来辅助教学,以达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目的,最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的是一项艰巨而又困难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腔热血,而是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地反省自身,发现自身在授课中的不足与缺点并且及时改正;需要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对历史学习的错误观念,将态度转变到正轨上来才能更好地学习历史;需要社会各界给历史学系营造出一个宽容的态度。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笔者相信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一定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郝淑美.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第5篇

导言课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课,新一轮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打破了历史学科体系,而且没有顾及学科整体性的一般要求。教材的内容是以“模块”专题的形式呈现的,与过去的“通史”体迥异,因此更有必要提升对导言课的重视度。精心设计一节历史导言课,可以给学生以整体点化,对他们总体认识高中历史、认识新教师、认识新教材、认识新方法、认识新要求,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大有裨益.,学生是否热爱历史课,同教师对导言课的设计有直接关系。

如何设计历史导言课呢?

一、导言课的课前分析

1.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初中历史学习情况的咨询,虽然已学了三年历史,但大部分同学对于历史学习的功能还不清楚,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使得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可有可无;初中的历史学习已让一些学生对历史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要么以为是背课本,要么以为是讲故事,没有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看待,更谈不上对初中历史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所以高一的第一节导言课至关重要。

2.教学资源分析:导言课没有教材,但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古今中外,教师可以信手拈来,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学功底都可以通过导言课充分显现。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及高考的考试模式。

2.过程与方法:利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及信息让学生从历史的眼光去看开幕式,加深对历史学科作用的认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中所体现出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现象,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堂有效的历史导言课,要求教师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解决“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为什么要学历史?”、“怎样学好历史?”等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

《说文解字》里对历和史的解释(略)?“历史”一词的两种含义(略)。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中外圣贤关于历史学习重要性的真知灼见不胜枚举(略)。

1.对个人而言:点明历史有陶冶情操的价值,历史有训练思维的价值,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等等。

2.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从世界和人类而言: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怎样学好历史

1.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

(1)在生活中观察、体会历史知识。

(2)在课本中发现知识:①构建整体线索;②提出问;③围绕主题开展学习;④以小见大:从中国看世界历史进程。

(3)在课本和生活中拓展研究。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充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同学可以进行探究活动:“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在学习基层民主选举中,可以让学生回家调查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怎样选举产生的?在了解过程中你发现有何问题?你有何建议?

2.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1)了解历史学科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一是时序性,二是整体性,三是实证性。正是这三大特点,使历史取得其他学科无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只有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效果。最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就是:记忆是历史之母,理解是历史之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

(2)从课程目标看学习方法

历史思维的核心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当中的。

识记 ――作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记忆这类历史内容。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即: 1.人物;2.事件(事态);3.组织(机构);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理解 ――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一定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理解,是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认识,将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已有的结论性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的联系性,达到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目的。

运用 ――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是指站在一定的思想政治立场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建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

(3)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基本理念的学习方式下,同学们需掌握以下一些学习方法:

如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四、高中历史构架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第6篇

第一,课堂知识的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高中课程改革后,一个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本变成读本,使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从中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余地增加了,这就是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的有限时间产生矛盾。首先,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是前提。抑或是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的缘故,教师很难在知识的外延上、内涵上控制教学过程;其次,教材挖掘的空间大了,教学参考资料来源广泛而庞杂,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观念,却不能创新新教法,教学依然回归到老的方式上,甚至坚信多讲就可以多获,把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忽视了。

第二,高效课堂的接受问题

由于我校为高效课堂的试点学校,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初中,有的初中实行了高效课堂模式,有的还是传统教学,所以有的学生对于高校课堂模式还不适应,有的学生甚至还有抵制情绪。然而,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跟进,教材的认识,教学的变更,教师素养的提高,学生年龄与教材深浅的和理结合,教学设备及条件存在状态,其他学科任务的难易度,学科间知识是否能在相对同步中互相借鉴,历史本学科框架结构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性,家长对新型培养目标的认识,社会对新型教育观的认可等要素,无不对高中课程改革产生影响。同时,还存在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不同。初高中的《课程标准》的依据分别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因此,若将历史知识分为两个层次的话,一个层次指的是历史的史实,另外一个层次则是指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对于第一层次只属于记忆,适合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第二个层次则属于理解的范畴,具有深层的含义,适合于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

第三,高中新课程的内容更深入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些知识专业性方面更加深入了。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地理学上的第四纪冰川、地质力学等;政治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逻辑学、国家政体等;宗教思想上的先定论、因信称义等,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所以,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与相关课程的老师在交流中领会他专业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针对高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上遇到的这样问题,下面就教师方面来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是抓好《课程标准》衔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对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作了阐述和规定。要搞好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就需要历史教师认真地对照两个标准进行仔细、认真地研究,弄清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什么。通过两个标准的比较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比《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高一个层次是如何体现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于初高中历史的要求有了全局把握,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也就会水到渠成。

其次是抓好教材衔接。初高中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初高中历史课程进行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初高中新教材,不仅体例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中的学情调查中,为摸清高一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熟悉初中的历史教材是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有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史实或内容叙述相近的情况,建议对照初中、高中教科书进行衔接;针对初中教科书没有涉及或讲述较少的情况,建议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多角度解读,从而使知识的重难点在课堂上进一步得到落实和解决,使课堂真正做到高效。

第7篇

1.知识体系的衔接困难

在架设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很多人认为,只要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就可以了,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来说太模糊了。历史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历史事件的衔接等一系列的因素,尤其是知识体系的衔接。现阶段的知识体系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界限,初中和高中完全是两个体系,中间缺乏过渡阶段,这让学生和教师非常苦恼。虽然初中和高中都学习世界史和中国史,但在初中是一个以大概时间先后为体系的学习,而且掌握也比较容易,一旦直接过渡到高中专题式复杂的体系当中,就会造成知识体系没有办法良好地衔接。

2.学习方法的衔接困难

历史并不像数学和英语一样有固定的公式或者某些固定的套路。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而言,现阶段的衔接也不是特别的理想。初中的学习方法不仅统一、而且单一,就是教师划重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在升入高中以后,这种方式被完全打破,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否则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另一方面,大量的试题让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如果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书本上的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和试题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建设建议

1.知识结构的衔接

初中学生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多采用机械记忆法,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记忆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首先理清一课各目之间的关系,然后是一单元各课之间的关系,再是一册书各单元之间的关系,最后要能概括出一本书的主线及主线包含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例如,初一的学生在学完中国古代史上册后,可以以阶段尝试总结,将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主线,如史前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接着再以每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作为枝节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与此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挑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通过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上来。这样既温故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必然为以后的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课程更强调运用参与式、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客体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学生不是按照教师的方法来学习,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教学。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教师在旁辅助。抛弃原有的划重点、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让学生将历史和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连接到一起,将现实中的一些事件和历史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便于记忆。同时,在一些固有的知识点方面,比方说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意义、影响等,这些都要加强记忆,不能用自己话来叙述,否则那样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还有一点就是,经常性地组织讨论和研究,对一些重点问题和历史上有争议的环节进行研究,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住,而且会非常深刻。

3.心理引导

初中历史中考分值才50分,考试对能力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一直以来都把它当作是副科,不加以重视。即使是进入高中后,一部分学生也依然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只要通过毕业水平测试就可以了。这是学生不愿意学历史、学不好历史的重要原因。所以,转变观念,提高对历史科目的重要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历史,适应初、高中教学的主要心理因素。所有我们初高中阶段的教师都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以浩瀚、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和社会都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

三、总结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 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培养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143-01

兴趣是人们认识、探索事物时的一种心理的活动或情感的体验。在开发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对某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才会对其表示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对其进行探索。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无疑是充分肯定了学习兴趣的。

一、兴趣的特点

兴趣根据其起因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直接兴趣表现为,学生对教材所叙述的历史人物、故事、图片以及教师正讲解的比较生动的内容所产生的兴趣,这些都是学习活动本身以及历史知识本身使学生产生的需求。而间接兴趣则表现为,学生由于学好历史课后所得到的诸如高考文综的高分、奖学金、家长设置的物质或精神性奖励等所引发的兴趣。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即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适当运用多种形式的灵活教学来刺激学生的直接兴趣,同时做好科学客观的历史课程评价活动,通过奖励和惩罚来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

二、高中生学习历史兴趣培养策略及方法

(一)备课阶段高中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预设

学生能否从历史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中获得学习历史知识的信心,关乎到他们对历史课学习的动机和需求。课前了解好学情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把握好尺度,给学生适合于他们自身的成功体验。这就需要分层次备课了。仔细的分析学情,对学生情况做到详细把握、层次清晰,是分层次备课的主要特点。只有分层备课才能正确地把握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的期望度,进而有层次的培养其学习信心。

(二)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策略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为培养任课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曾经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尝试,再学习其他教师的一些经验,总结了比较成功的方式:

1.适当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提到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积累了深厚广博知识的基础之上,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运用生动风趣、感人至深的语言将这些知识表述出来,才能振奋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除口头表达之外,教学语言还应该包括肢体语言、眼神以及面部表情。幽默有时是不能仅用语言表达的,还需要肢体语言的辅助,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眼神和面部表情的恰当运用会成为历史教学幽默语言的点睛之笔。该策略的优缺点都比较明显,优点在于方式灵活、使用方便、随机性强。很多时候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小事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缺点是,幽默的程度不好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变成手舞足蹈式的表演,反而会起到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反效果。另外,幽默教学语言的使用对教师的口头表达、教育机智、表演天赋有一定要求,口头表达可以通过训练来达成,教育机智和表演天赋则比较难以训练。

2.引用时事热点、名言警句、寓言故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中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愈来愈广泛,对于众多的典故、名言也会稍有涉猎,并以之为能。那么在讲述历史知识时就可以适当的将之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让学生感到亲切,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自然就上来了。另外也可以利用学生对时事热点的热情,进行知识的迁移。此类策略优点在于现实性强,学生容易找到实证。缺点与上一策略相仿,即容易分散注意力,在引用事例、名言或故事时,容易使学生的思路偏离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教师平时需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

3.利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设置教学法是针对高中生的思维模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一现实情况而定的,用激活学生思维的方式培养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另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情况,在情境中设置对于当时的学生而言既有一定难度又没有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历史类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急需学生当场解决的,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从而用满足其求知欲的方式激培养其历史学习兴趣。该策略存在的弊端则是,课前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占用时间较多,不可能成为常用办法,另外,对学生的历史把握能力和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4.组织好历史课外活动

由于受到空间、时间和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制约,常规状态下的历史班级授课局限多多。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的主动参也受到此类的制约而比较难以施行。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另外,在历史课堂中的比较干枯的讲述往往不如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主动观察而得到的历史知识生动形象,因此,课外活动往往更能促使学生主动的去探寻和研究,进而实现对其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改善培养历史学习兴趣的环境

学习兴趣是一个情感概念,学习中没有情感的因素存在,自然也就没有兴趣可言了,因此,要使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必须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流出甚至是迸发,而“师生之间是否建立良好的感情,形成融洽平等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能否培养更好的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首先,高中历史教师要具备一颗对教育充满爱的心。其次,需要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抛开传统的师生观念,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注意不要使用命令口气,需要对学生因势利导,在了解其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打开他们的心灵打破他们的心灵障碍,才能平等的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应注意营造民主课堂,注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实施表养性教育,切忌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如果用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会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你的关怀,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9篇

仔细研读初高中历史(课程课标》是做好教学衔接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学、考试评价与教材编写的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和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部分都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有诸多的一致性,而这些一致性恰恰就是打开教学衔接的切口。紧扣一致性的内容或主题,顺着切口探究思考:初中通史中这部分内容讲什么,为什么讲?高中专题史中扩充了什么?扩充到什么程度合适?这样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入手,由点到线,由浅入深,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解决了专题史教材中历史知识和认识颠倒混淆的问题。尤其是新修订的《全是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学习主题”呈现方式修改为“点——线结合”,基本上解决了时序性和线索性不强,不能体现历史学科基本特征,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等问题,为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创造重要条件,更值得研究。

精心设计高一历史起始课,是做好教学衔接的开端。起始课是师生见面课,核心是老师了解学生学情,学生了解历史课情。起始课从独特新颖的导入开始,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随后趁热打铁,了解学生学学情。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其它”四个维度设计课堂问卷,实现激发兴趣,了解高一新生的历史学习现状和学习潜力、摸清学生历史学习需要等目标,使起始课成为研究学生需要的起点,成为科学、切实、有效地设计高中历史教学的起点。让学生了解历史也是起始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多元化、多视角的材料,通过材料导学,问题导引,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历史知识?高中阶段将要学到哪些历史知识?怎样学好历史?缩短师生教与学的适应期,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

有效备课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障。《课程标准》将教师列为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而教学内容是实现课标的信息资源,教学方式是实现课标的操作路径。集体备课就是优化教学资源,探讨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衔接的过程。教师备课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以课程标

准作为教学设计的底线,以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和民族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上线,二次开发教材,灵活增减和整合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实现教学目标与资源的衔接,预设本单元和章、节的知识重点、结构难点和思维结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合本单元和章、节知识,适合任教班级的教学流程,提出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学方式与学生学情的衔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