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10: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学技术与创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创新应用;木材科学;技术
一、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在现阶段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木材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
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了三个层次,即产品结构创新、产品功能创新和产品环境协调性创新。利用木材本身的特性,制造特定功能的产品,使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得以实践。
1.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结构创新
在全世界的木材科学家们研究了近80年以后,有一种全新的技术,改变了木材的分子结构,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木材。这种有诸多优点的木材称之为固雅木。它以自然美观、融合环境、供应稳定、耐久性强、无毒害、加工性能强等一系列优点越身于最理想的木质材料。而且对节约能源也起到了重要的意义。这便是木材科学与技术产品结构的创新。
2.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功能创新
随着木材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改造后的木材已经成为防腐、隔音、隔热、对环境污染小的一种理想材料,尤其是作为家居地板的应用,科学家克服了木材变异性大、易生物败坏等不稳定因素,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对木材进行改善,各种材质的地板早已引领了木材装饰的前沿。尤其是复合材料的推出,使木材与其他材料发生复合效应,使之制造出的地板稳定性高,不变形,不会出现受气候的影响干缩湿胀、产生变形的情况;而且地板颜色均匀,复合板面层贴高档树种木皮,使之色泽均匀:复合材料更具环保功能,一片实木地板可做25片复合板,大大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体现出木材科学与技术产品功能的创新。
3.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环境协调性创新
随着绿色生态的不断壮大,木材环境的发展也积极的配合其中,绿化环境的木质材料也是成品前的重要前提。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便是稳定环境协调性的根本措施。由此分为三个层次:l.在满足产品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搞清材料加工过程中基本特性变化规律,提炼主要影响工艺因子,建立完整的性能与工艺因子之间互动体系,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工艺要求和新的制造工艺,这是末端治理技术创新:2.专家优化操作系统。木材汽化揉搓加工技术s木材化学改性与液化加工技术;木材新的胶合技术;木材新的成型和分离技术;木树后成型技术等将会带动木材工业的发展,这是绿色工艺创新;3.人造板由于设计自由度大,可制造高性能的结构材和功能材,开发智能材料的潜力最大,它将木材及其它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能和应用等诸多因素进行优化,按需设计,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可制造品种众多的优异产品。
二、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使环境问题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已经成为现在林产工业持续发展的模式
无论从包装、制造还是运输,在保证生态资源效益的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都要处理到最小。因此,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应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进行清洁生产达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衍生新材料及废弃物的资源转化
木材衍生包括一系列可利用的基因。木材衍生树脂便是其中一种,包括各种由松树衍生而来的树脂,包括松香、掂烯、掂烯一酚、妥尔油衍生物、松焦油和木松香树脂。这些树脂是廉价的,并且具有较好的初始戳着性,但因为松树的来源不同,撤着性有时会有波动。然而,经过多次提炼的松香基增熟剂最近已有供应,它的黏着性比较稳定而且价格使宜。由树脂制作出的工艺品,不仅物美,而且逼真。
2.木材加工的防污绿化
木材科学研究正在向与植物材料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随着木材这科天然资源的日益减少,木材科学研究的对象逐渐扩展到种类繁多的各种植物,如竹材、藤材及其他禾本、草本植物和藻类植物,这些农业剩余物的发展和利用会成为家具和建筑施工中的常用基材。
此外,培育抗污染植物品种也成为大势所趋。各种植物的抗污染能力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为培育抗污染植物品种提供了可能性。虽然此项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有一部分实验取得了成果,例如美国田纳西州美洲五针松因二氧化硫、臭氧以及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危害,使大批植株死亡,但在同样条件下的部分植株生长健壮,仅受轻微危害。经过杂交试验证明,这些植株在遗传上确具抗性,目前已建立了这些植物的母本林,来培养抗污染植物新品种。这些事例充分推动了木材绿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创新应用。
未来几年,木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将更为深入,更为细致,主要体现在:对生物质材料性能与培育和利用、生物质材料的保护与理化改良生物质材料的生物技术以及生物质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三方面的工作上。其中无损检测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此项研究以现代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进行生物质产品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纵向基频振动、超声波和应力波等数种检测方法,将成为评估木材抗弯与抗压强度性质的重要技术。
我国木材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客观资源产生变化,木材的培育重心 也发生了巨变,从传统的以天然林木材转变为以人工林、速生林木材为主。同时,木材工业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木材的切削、干燥和胶合是木材加工的三项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随着产品结构的改变,胶合板工业中的单板已成为单一商品。装饰材的品种质量,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产品设计技术必须得到强化,木材工业布局要进行合理调整。产品质量高、品种多的要求日渐迫切,生产技术将不断创新,不单在我国,全世界范围内都逐渐觉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正随着科技产业的发展日益加深,而且一些高端技术的创新应用如纳米技术已经深入各个领域。随着技术投入的增加,假以时日,木材产业将在建筑领域发挥重要功用的同时,必将在其他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资源 整合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94-02
一 引言
目前,电子白板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人们对它的热情日益高涨,称其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最完美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的有机整合。它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教学环境。
怎样依托交互技术构建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与教师教学行动研究相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揣摩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现代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研究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有效应用的方式、方法,分析资源应用的效果,努力将新课改落到实处,是从事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人们应关注的重点。
二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交互白板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构建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出的“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描绘出了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引导、互动、拓展、反馈的特点,下图所示。
在这个模式中,左边部分体现出来的是学生、老师以及教学资源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三者的中心,教学资源和教师都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交互白板教学资源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环境;教师施教于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帮助;交互白板作为互动课堂教学的载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图例的右侧,“入境、自主提问”是在运用交互白板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导学、尝试学习”指的是利用交互白板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尝试性学习,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自主练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交互式电子白板给出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查漏补缺。“反馈、检验效果”旨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反馈结果,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习效果。这种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交互白板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环境。
三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资源的层次运用
1.多功能黑板——传统媒体工具的扩展
互动白板可以作为一块多功能“黑板”供老师、同学展示教学使用。除了书写之外,老师还可以运用白板进行简单的做图演示,使老师所讲的知识更易被学生接受。
2.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技术整合工具的合理运用
通过互动白板,教师可以通过一支笔统一掌握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用一种自己熟悉的方式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中的媒体,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课堂。
3.生动的交互交流——演示实验工具
互动白板可以作为演示实验的平台,展示实验过程,形象地为学生演示各种实验。学生们也可以亲自上台在电子白板上操纵实验仪器,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下,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互动白板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白板记录下来的学生操作和练习答案加以对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交互。
4.优化教学资源——情境创设工具
教学资源的优化组织一直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巨大障碍。在获得了资源之后,怎样将教学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通过课件或网站方式组织起来的资源,呈现给学生的往往只是结果,缺乏“过程性”。
互动白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灵活、快捷地组织资源。通过互动白板的资源库和配套软件,教师通过鼠标拖拽,手指划过,就可以轻松生动地为学生们呈现理想的教学资源。这种高新技术与课堂实际的无缝连接,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引领课堂成为了可能。
5.动态的课堂——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工具
动态的、整合的课堂应成为新教改形势下的主力军。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重要的资源随着我们的教学过程而流失,如学生课上的发言,与同学们的讨论以及任课老师随口的评语,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宝贵的资源,都应随时被记录下来,供老师开展教研,供学生课后查阅。
互动白板不但可以自动保存书写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快照等多种方式即时将屏幕内容捕获下来。教师可以就这些内容及时引领课程的发展。记录的内容便于保存、整理和共享,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有了可用性。
综上所述,从传统媒体的扩展,对现有信息技术的整合,再到对资源应用与生成的支持,白板可以从多个层次对课堂进行支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从一线教师的现有水平出发,完成传统理论教学到单纯借助信息技术设备教学,发展到信息技术背景下,借助信息化资源实现互动课堂的完美转变。
四 基于电子白板的“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环节进行整理融会,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
1.教学案例材料
教学案例材料主要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实录,为年轻教师提供案例学习的资源。使用课堂实录回放可以进行课后研讨,促使教师本人进行反思总结,并加以改进和提高。
2.教学内容材料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内容开发的核心。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设计出授课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材料,可以是常见的PPT,也可以是针对于交互式白板所开发的课件。
3.教学自省材料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多维度的教学自省材料,从目标教学、过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面指引学科教师展开思考,更好地帮助教师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4.教学评价材料
教学评价材料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对教学的评价是多维度的,有来自于自己本身的评价,同事间的相互评价,其他学科同事的评价以及学校领导与其他专家、学者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课堂教学中交互白板的应用层次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2]吴天武.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4)
[3]孙洪涛.基于电子互动白板的信息化资源课堂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医学科技创新 医院 图书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43-02
医院图书馆在实际发展的时候,能够满足医院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主要因为医院图书馆中包含各类医学信息,此时,医院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医学科技创新手段提升医院图书馆的发展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好服务。
1 医学科技创新对医院图书馆发展的意义
在创新医学科技的时候,创新目的就是对生命本质、过程等进行探索,是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在研究人员不断创新医学技术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医院图书馆向着更好方向发展。对于医学科技创新工作而言,与其他科学技术创新不同的是,虽然不能直接显现出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图书馆的发展,具有较为良好的科学意义与社会效益,对医院图书馆长远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在每一次创新医学科技成功的时候,医院图书馆都能形成一个新的管理体系,引进新医学理论与技术指导,不仅能够推动医院的发展,还能为医疗人员提供较多学习知识,使其在发展的同时,得到有效支持[1]。
2 医学科技创新的特殊性
即使医学科技在迅速发展,并且具有与数学、物理学等相似的程序,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与自然科学或是其他学科是有所不同的,是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在医学科技创新的时候,其最大特征就是: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能够对最复杂的生命进行研究。在人体生命发展阶段,不仅不能利用物理学科对其进行研究,还无法利用化学科学对人体规律加以解释,更不可以应用生物学的规律说明,这就显现出医学科技技术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医学科技能够对未知、曲折的生命规律等进行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多,例如:民族健康工程、人类身体健康水平研究等,在不断经历失败的同时,也会总结经验教训,使其能够向着更好方向发展。医学科技在创新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医学信息资源的应用,保证能够利用医学科技提升医院的发展水平[2]。
3 医院图书馆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图书馆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包含着医疗知识,融入了较多医学科技内容,对医院的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首先,图书馆是医院文献信息的核心,无论是临床知识,还是论文撰写内容,都在医院图书馆中,同时,还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在临床实践中,医院图书馆可以为其提供医学知识,在提高医务人员医学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医院核心竞争能力。再次,医院在对医疗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会在图书馆中搜集较多知识,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并且能够制定系统性以及完整性的授课内容,使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提升。最后,医院图书馆在发展的同时,不仅受到医学科技的影响,还能促进医学科技的创新,因此,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要大力创新医学科技,不断改善医学科技,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使医院图书馆向着更好方向发展[3]。
4 医院图书馆发展医学科技创新策略
在医院图书馆与医学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医学科技的创新,不断完善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制度,进而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
4.1 争取医院的全方位支持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要争取医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o论是经济上,还是人力上。首先,医院图书馆要积极引进先进医学科技,为医疗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并且要取得良好认可。其次,医院领导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重视与支持医学科技的应用,重视支持医院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医院图书馆要积极汇报工作,向其他领导请示,争取发展创新的支持。最后,为了医院图书馆能够向着更好方向发展,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要不断引进资金,加大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保证医院图书馆的发展质量[4]。
4.2 发挥医院学科作用
医院学科主任与各个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图书馆建设工作加以重视,充分利用好这一知识化,信息化的平台,积极开展医学科技创新交流会议,到其他先进性较强的医院学习,在医院与医院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提升医学科技在医院图书馆发展中的应用效率。
4.3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医学科技是较为特殊的,信息量很大,仅仅依靠医院图书馆自身的信息资源是难以满足医疗人员需求的,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与邻近的图书馆相互联系,建立共享体系,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提升医学科技创新效率。
4.4 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在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较为重要 ,不仅需要及时对医学科技进行创新,还要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保证医疗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图书阅读设备搜索想要的信息,服务于临床科研与教学。
5 结语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与医学科技之间产生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各类先进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体系,使其得以较为良好的进步。同时,要重视各类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技能,不断创新医学科技,达到促进医院图书馆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迟明.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7):13-15.
[2] 皮海清.科技兴院背景下医院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创新基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99]47号)以及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国家设立创新基金旨在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地方、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三条 创新基金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创新基金的年度预算安排由财政部根据中央财政预算情况和创新基金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科学技术部会同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年度执行情况报告。
第四条 创新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 开支范围
第五条 创新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
第六条 项目费是指用于支持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立项的项目经费。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分别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其中,创新基金对每个项目的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个别重大项目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一)无偿资助
主要用于技术创新项目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包括人工费、仪器设备购置和安装费、商业软件购置费、租赁费、试制费、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鉴定验收费、培训费等与技术创新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
(二)贷款贴息
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需要中试或扩大规模、形成小批量生产、银行已经贷款或有贷款意向的项目。项目立项后,根据项目承担企业提供的有效借款合同及项目执行期内的有效付息单据核拨贴息资金。
(三)资本金投入方式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 管理费是指用于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从事创新基金项目的评审、评估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经费。包括基本支出(项目管理所需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具体按《中央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2]355号)和《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4]84号)执行。
管理费实行预决算管理。管理中心年度管理费预算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审批后,列入创新基金预算。年度管理费决算经审计后,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
第八条 其他费用是指经财政部批准开支的与创新基金有关的其他支出。
第三章项目审批和资金拨付
第九条 企业依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申请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受理、评审和监管。
第十条 企业在申报项目时须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出具推荐意见前,须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的意见,并将推荐项目名单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通过受理审查的项目,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和评估机构进行评审、评估。根据评审、评估意见,管理中心本着"择优支持"的原则,提出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和金额建议,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的项目正式立项。
第十二条 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合同管理,正式立项的项目由管理中心与项目承担企业、推荐单位签订合同。
第十三条 创新基金项目资金在合同签订后分两次拨付。
采用无偿资助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拨付7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采用贷款贴息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按企业有效借款合同及付息单据核定的应贴息数额拨付8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
第十四条 管理中心依据合同金额每年分批编制立项项目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五条 管理中心每年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分批编制二次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核。
第十六条 财政部对管理中心报送的立项项目用款计划和二次拨款计划审核后,将创新基金项目资金指标下达到项目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第四章 监督管理与检查
第十七条 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当地创新基金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当地创新基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管理中心负责制订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的工作规范,组织实施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分析总结项目执行情况。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企业应按要求定期填报监理信息调查表(半年报、年报)。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可委托地市级科技主管部门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理。管理中心根据企业监理信息调查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的监理意见、省级财政部门的检查意见、实地检查情况等,提出项目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报送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创新基金项目的跟踪问效。科技主管部门应将本地区项目监理信息汇总情况抄送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要定期抽查项目执行情况,对于所辖地区创新基金使用管理情况提出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下一年度4月底前报送财政部,同时抄送管理中心。
第二十条 项目承担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财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合同,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创新基金拨款,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企业须对项目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无偿资助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形成资产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消耗部分予以核销;贷款贴息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处理。
第二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对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定期检查,管理中心实行重点检查。财政部、科学技术部采取委托有关监督检查部门抽查、社会中介机构检查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创新基金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
第二十三条 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有重大违约行为,将终止合同并采取通报、停止拨款、追回项目资金等相应处理措施。需追回项目资金的,由管理中心负责监督企业将未使用的扶持资金如数上缴国库,已形成资产的将资产变现后上缴国库。
凡违反创新基金有关管理办法及国家财经纪律、财务制度的行为,将视情节分别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知识产权,也被称为智力成果、无形财产权,是主体对智力劳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享有的权利,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本文所讨论的知识产权是与科技创新关系最密切的专利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是专利权的三种主要形式。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标志的知识产权,其出现是在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之后,它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对专利人合法权利的保护,是为了鼓励创新,也是为了实现社会财富的正当分配。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存在,肯定了人们对于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所获取的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保障了这一智力成果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能够公平地为其创作人所获得。对于自主创新的发明人来说,知识产权制度实现了对他们切实利益的保护,也推动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辩证关系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对知识产权保护开始较早、保护力度较大的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及科技发展的水平都比较高。经过较长时间的科技发展,发达国家的公众普遍形成了对知识产权进行尊重和保护的意识。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可以看到,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一)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丰富和完善首先,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和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产生、存续及不断丰富和发展都是伴随着科技创新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是将智力成果转化成商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贯穿其中,从这个角度看,科技创新不仅是智力成果的创造活动,也是知产权的创造活动。其次,科技创新不断丰富了知识产权的内容。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而形成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为了实现对科技创新的保护,必然也会不断丰富、完善,不断拓宽其保护范围。再次,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发展。科技创新是一项无国界限制的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创新也逐步呈现全球化的发展,与此同时,知识产权贸易突破了国界限制,出现了许多地区性和世界性的知识产权条约,知识产权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创造公平环境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及综合国力在法律领域的集中体现。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避免在专利领域对相关创新成果的模仿和抄袭,可以使专利人因为技术上的垄断而获得丰厚的报酬,可以激励科技创新的主体继续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知识产权制度中专利权权利利益的实现以其使用为前提,这就促使科技成果转化成商业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相关领域的经济发展,造福公众。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形成对智力成果的全面保护,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知识产权制度的存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使拥有知识产权的主体实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通过对各种侵权行为的制裁,为创新者权益的维护提供了基础,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规制和环境。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来说,知识产权制度实现了对高校技术创新的保护,不断激励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
(一)完善知识产权的立法、执法及司法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仍不够完善,具有滞后性,为了全面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应该完善立法。知识产权法律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通过颁布新法、修改旧法,使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更完善。在立法方面,不仅要考虑现实情况,更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更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应该完善知识产权的执法及司法活动,使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到实处。对科技创新的成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登记并公布,对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严厉打击。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构建完善的知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专门机构来进行,从知识产权申请、审查、鉴定、评估到登记注册的全过程,都要实现高校与专利成果管理部门的衔接,同时要妥善处理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纠纷和争议,实现对科技创新人才权益的维护。该机构还应实时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进行知识产权指导,自觉维护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合法权益。高校还应广泛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通过知识产权网站的建立,形成高校内的知产权库;通过与社会上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专业律师事务所的合作,获得来自社会上的专业帮助。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普及工作、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普及迫在眉睫。与西方发达国家贯穿教育过程的知识产权教育相比,我国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知识十分匮乏。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将知识产权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去,使学生意识到必须将自己的智力成果转化成知识产权才能避免权益遭受侵害,使学生自觉地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成果。首先,可以在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通过选修课的方式,丰富理科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其次,可以在高校开展知识产权专项主题讲座,通过法学专家、知识产权专家专业知识的传达,使学生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意识;再次,可以在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保护活动,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使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更深入、更全面。
四、结语
【关键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28-01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新增专业,增设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一)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在内涵上分为狭义和广义,我们一般理解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在教学计划中经常使用的教学体系,这属于狭义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广义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不仅包含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还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管理体系、条件支撑体系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仅要发挥主要作用,目标体系、管理体系等也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光和信息知识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特征
由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具有综合性,因此时间教学体系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对光电子器件的实际运用,以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因此时间教学体系具有实践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光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实践需要依靠光电子和信息产业,教学的过程、实验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依靠光信息技术,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又具有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光信息和光电子等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场所、产品和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主体性。
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由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该建设创新实验平台,集教学、实验、开发与一体,实验的内容围绕光信息和光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并不断创新实验内容,注重实验的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在条件上,实验创新平台应该布局合理、科学,使平台具有良好的操作环境,在内容上,实验平台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去,在管理上,应该注重实验设备、师资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管理,使实验平台成为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各个部分都在发挥着功效。
(二)构建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与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基本属性、建设方法、管理模式和功能都有很大的区别,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是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补充,两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条件上,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场所、设备、师资力量和实践资源,这是最基本的条件,能够保证校外创新实践平台的正常运行,在管理上,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应该借鉴相关企业的成功经验,请企业成功人士参与管理,与校内教师进行良好的配合,在运行上,学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光信息和光电子相关企业为主,利用好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三)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教学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如果只是把学生关在学校里,使教学脱离了社会实际,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和本地区内光电子信息企业加强联系,通过校企合作,请企业内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传授经验,让学生去企业内亲身实践,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校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出了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祥群,胡荣宗,穆纪千.着眼于素质和创新精神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2):183-18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电磁仿真;教学方法;柔性设置;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微波技术已应用到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卫星通信、全球定位系统(GPS)、物联网工程、射频识别(RFID)、微波遥感、医疗监控、微电子学、纳米技术、电机科学、雷达等传感器技术乃至生命科学与技术都是以电磁场、微波与射频技术为基础,而现代武器装备信息化更是离不开微波、毫米波这项核心技术的支撑。[1][2]射频、微波技术所涉及的无线电频谱是甚高频(VHF)到毫米波段很宽范围内的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及接收设备的工作频率。它的基本理论是经典的电磁场理论。研究电磁场延传输线的传播特性常规有两种方法,一是基于麦克斯韦方程,采用“场”的分析方法求得场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另一种是基于基尔霍夫定律,采用“路”的分析方法求得传输线分布参数模型下的电压电流的各种传输特性。[3]微波、射频技术研究工程的核心问题是折中处理阻抗、功率及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4]无论采用“场”还是“路”的方法,该课程给人们的印象是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公式,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并且工程中能够严格求解的问题十分有限,尤其是有源器件、材料、结构和工艺特性,实际中无法严格把握,难以体现在计算过程中。因此微波/射频电路的设计目标就是处理好材料、结构和电路功能的关系,无论哪种分析方法都应由研究的方便程度来确定,而不应拘泥于某一种方法。[5][6][7]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此本文大胆提出了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工程设计软件如ADS、ANSOFTHFSS、PROTEL等来结合教学,同时根据科技发展柔性设置设置教学内容,并在我校进行了尝试。结果表明,该种方式值得借鉴,已经为我校培养出了多名颇具工程实践经验及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一、理论教学中的实验引入
高校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教育转型下的现状却是专业基础课课时不断被压缩,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板书变成了PPT。PPT虽然生动,但在计划学时贫瘠的情况下,该课程仍然难以解决理论深奥难以理解、公式繁多计算复杂的问题。[8]微波、射频电路的一个基本单元就是LC电路,而阻抗的匹配是电路设计时必须关心的一个重要参数,实际教学中的实验多为测试某一LC电路的端口阻抗,对阻抗匹配的调节我们却无从下手,很多时候是盲目地进行。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Smith圆图这个重要工具讲清楚匹配的含义,在不匹配的情况下所对应的参数值代表的含义,端口阻抗呈容性还是感性,在同学们的意识里建立一个匹配调节的方向感,然后借助于ADS仿真软件建立一个LC电路,ADS能够对电路中的各参数进行优化,这样我们依据仿真出来的Smith圆图参数值范围改变L或C的值就可以达到阻抗匹配。图1就是学生根据ADS仿真软件仿真Smith圆图设计出的可适用于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阻抗匹配电路。假定源阻抗为50Ω,即图中B点,负载阻抗为A点。在Smith圆图中,很清楚地看出A点Q值约为0.8。根据Q值的定义,Q值越高,带宽越窄,反射系数越大,将会导致电路的传输效率低、噪声系数增大、难以实现宽频带。而本实验需要让A点匹配B点,如果选取调整路径ACDEFB,根据这个调整方向,采用一个Π型网络和一个L型网络组合而成,网络包含五个元器件,其中C1和L1构成一个低通滤波器,而C2和L2构成一个高通滤波器,二者级联构成一个带通滤波器,如图2所示。这种匹配网络用于高频功放中不仅能实现电路功率的最大传输,还能滤除带外的高频和低频干扰。通过这样的结合既搞清了Smith圆图的真正含义,而且加深了同学们对电路谐振、滤波的理解,为深层次电路的设计打下了基础。
二、基于先进的电磁仿真软件,加强学生对“场”的认识并一步理解电磁场理论
随着微波、毫米波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分析天线回波损耗仿真优化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由此产生了许多先进的电磁仿真软件。ANSOFTHFSS就是一款较为流行的三维专业电磁仿真软件。与ADS相比,HFSS除能够提供简单可用的建模环境还能为很多较为复杂的微波、射频器件创建结构模型。[9][10][11][12]图3是以基本圆形单极子微带贴片天线为模型采用HFSS13仿真了该天线在较低和较高频两种不同频率下“场”的变化。不同颜色的深浅变化使学生一眼就能感知不同强度的“场”分布,并且还能动画显示电流的走向,把抽象深奥的电磁场变得明了易懂。
三、柔性设置知识模块,融入“科学研究”的教学思想
在体现行业特色与专业特色及实验学时少的前提下,结合科学技术发展,采取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和难点,柔性设置知识模块,比如以典型文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对课程数量和内容上做相应的集成与优化。教学时能够同时融入科学研究的思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微带天线的设计虽然有指导公式,但一般能计算出辐射特性的形状是有限的,实际设计时只能根据理论经验公式初步计算出天线的尺寸,然后再建模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反复调整其尺寸,直到各参数满足要求为止,因此教师在讲清楚原理依据及经验公式后,可以采用一至两篇典型的文献或提供一个设计模型作为案例进行讲解,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设计思路及经验,然后让学生分组课下进行交流再试着建模仿真调试制作。以超宽带微带天线为例,小型化超宽带天线现在是业界研究的热点,而天线小型化的宗旨则是在不增加体积的前提下增加电流的有效路径,从而降低频率改善阻抗带宽。从图3场强分布可以观察到无论在低频还是高频,圆形辐射贴片顶部电流分布较弱,且几乎沿贴片轴向对称,于是试着考虑可以在顶部开槽对磁场强度影响不大,且开槽还能改变电流的流向,于是开一扇形槽进一步增加电流的有效路径[13][14],如图4所示。图5是用HFSS13仿真了辐射贴片顶部开不同大小的扇形槽天线回波损耗S11的变化。α=0°时对应没开扇形槽,显然此时工作带宽只有低频段近5.3GHZ;随着扇形圆心角的增大,开槽面积增加,α=30°时虽然带宽展宽了很多,但在9.2GHz附近出现了近1GHz的阻带;α再增大阻带范围再增大,但当α=120°时阻带消失且高频特性也得到了改善,此时对应的阻抗带宽为1.41GHz-28.5GHz,继续增大α多个阻带会再次出现。图6是教师在讲清原理的基础上,强调思路、方法及设计过程,指导学生如何选取合适的器件、介质板材,画PCB图,并采用FR4板加工焊接制作出一款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在该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对基本原理、基本元件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还要考虑到电路之间的干扰如何避免,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对电路的影响,电源及地线的干扰等等。这个过程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教师的指导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更易激起其自主研究的浓厚兴趣。而实物的研制及调试则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创新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72-02
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广西教育学院数学教育专业从1993年年开始招生,在多年持续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数学教育在夯实专业办学基础、紧贴农村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的同时,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探索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试以广西教育学院为例,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基本原则,提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人才培养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人才培养目标
(一)贯彻教育方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依据教育规律和有关法规,适应广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依据广西教育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吸收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最新成果、优化课程体系、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信息技术,打造特色专业。依托数学教育专业传统的优势,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整合,努力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数学教育特色专业。
(三)重视实践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在掌握数学教育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合广西实际及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调实践,重视应用,以学为主,培养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指导思想。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多样化发展。应不断创新培养思维,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数学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对全区中小学进行调研,了解数学教育专业的就业去向和潜在的社会需求。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本专业内涵,使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其次,要不断创新培养思维,使学生掌握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实现发展的多元化。
(二)贯彻《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落实学校定位。根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育教学类教材,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要内容。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资调发展,体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体现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学校的定位。
(三)构建符合数学与信息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未来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的课程体系。继续推行“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培养农村中小学优秀数学教师的目标,构建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教育性课程和信息技术性课程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利用。进一步加大本专业现有的院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争取在教改项目、教学资源利用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获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数学教育专业重视基础课与主干课的建设是该专业的办学传统,我们的思路是加强基础课程,建设重点课程,突出主干课程,拓宽选修课程。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教学,确保用一学期进行教育实习。数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有:课程实验教学、教育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活动、毕业论文、数学建模竞赛等。
(六)强化师范生综合技能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强化实践活动和技能训练。数学教育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可提高师范生技能为突破口,开设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和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开展教师职业技能比赛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强化综合素质,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人才培养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应从课程结构入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按照学院的顶层设计, 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设计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四个层次,按照修读要求分为必修课程、限选修课程、任选修课程和辅修课程四种类别。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通识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约占课程总学时的31%,它着眼于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较宽的知识面、良好的综合素质,主要设置政治理论、人文社会科学、英语及计算机基础、安全及就业指导等四个课程系列。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约占课程总学时的69%。学科专业课程着眼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育专业课程着眼培养学生从事教育事业所需的数学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
(二)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专业学科课程体系。数学教育专业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初等数学研究、普通物理等为数学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可从广西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出发,本着学科专业课程“够用为度”的理念,对部分学科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整合,例如,可以将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这两门课程合并为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一门课程,同时适当降低其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要求。同时,可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形成一条主线,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为基础性课程,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为发展性课程,概率与统计、普通物理为创造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各部分按知识层次进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基础性、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连贯、开放、整体的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很好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构建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能力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整合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1.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加大课时,由原来的一学期开课时间,改成一学年来开课。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同时,还要了解网络信息的伦理道德修养;了解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和抵制计算机犯罪的常识等。
2.加大课件制作及教学演示课程,将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制作、Flas设计、网页制作列为必修课,还开出图像设计、动画设计、影视编辑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课件制作及数学教学演示能力,这包括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借助于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文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如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等。
3.开发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整合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的发展状况,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领域中的规律、特点和动向。使学生通过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来探究、发现、获取、验证、建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并形成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数学的意识。
(四)强化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数学教育类课程是帮助学生提高教学技能和艺术、实现数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向实际的教学行为转化的核心课程。可将数学教育类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数学教学内容研究型, 开设数学解题研究、初等数学研究等课程;第二类是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型,开设中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中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等课程,还适当增加数学教学观摩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的比重,如见习课课时和微格教学课时;第三类是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及方法型,开设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现代数学与中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统计、教育评价等课程。第一、第二类课程为必修课,主要让师范生理解中小学数学的本质,掌握中小学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体会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能力。第三类课程为选修课,主要让师范生了解中学数学的历史,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不断丰富知识面,为将来成为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重视实践性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数学教育专业根据专业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构建包括基础见习、课程见习、综合实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教学实践贯穿在3年学习过程中。我们从第二学期安排基础见习,带学生到中小学见习2到3次,每次1天,目的使学生对未来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中小学数学的常规教学与管理,以见习报告或调研报告形式进行考核。第三学期,就近安排课程见习,组织到不同类型中小学听课4~5次,每次听2~3节课,领略不同风格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第四、第五学期配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散的常规性的教育见习,一方面,要求学生试上2节课、做1天班主任,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当地学校优质课观摩和评议,让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努力方向。第五学期安排1周时间在校内试讲、说课,为毕业实习做好准备。第六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实习主要包括教学实习与班主任工作实习,在教育实习中,学生必须完成8节课以上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且还需要完成听课、评课、说课、教育调查等项目。教育教学实习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锻炼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
(六)推行数学建模竞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及数学应用能力。重视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科技创新活动,采取课程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数学建模是从大量事物中综合归纳出概念和理论的演化过程,是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分析解决来自于实际中的问题,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中。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大量数据的采集及到大量的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学教育专业如何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顺应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新趋势等等这些都是今后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桂香.高职数学教育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焦万堂,张景丽,张同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6)
[3]黄海平.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J].职业与教育,2010(4)
[4]孙东方,刘小红.依托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6)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277);广西教育学院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2JYZDZY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