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学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5 16:10: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学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育学管理论文

第1篇

(一)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同学们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使其受到古人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可以在学校组建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小组或者是开设传统道德文化选修课程,让学生去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学生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学习方法、孝悌理论和道德修养等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喧闹繁华的现代,通过与古代圣人的对话,沉淀自己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此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有一个概况的了解,使学生明白“以史为鉴”的道理。教师教授传统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

(二)通过思政教育的途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

学校要想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就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在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之前,首先了解当代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观,然后根据实际的学情,制定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案。而这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要想不断地完善思想教育模式,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选取其中表现较好的作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树立模范意识。组织其中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去先进的教育院校进行实地考察与经验学习,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正确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原因

(一)学生群体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如今,大部分学校都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实现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以往教育教学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以及传统教学中不适合现代教学管理的部分。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的增加,当今世界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但究其根本,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如何为祖国明天的发展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更好地完善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学校教育工作的初衷,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探索与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所以,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找出一个适合当今思想政治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社会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当今的学生处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大环境中,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一旦学生自控能力较低,就存在着会被错误的文化思想所误导的危险,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社会化思政导向、思想问题,及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并使他们懂得该如何去正确判断和选择,以免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弊端的影响。

三、当代学生思政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措施

首先,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目前学校普遍使用的教育模式是以班集体为主要形式的,一个班集体一般只有一个班主任老师或者是辅导员,实行一对多的管理体制。但是又由于班主任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没有办法时时刻刻对所属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日常学习管理,所以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从而将学校整个学生的思政教育模式变得逐渐完善,不断地创新学生的管理方式。其次,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所以说学校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的整体理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生理念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以外,家庭教育也是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优雅舒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做好引导,这样更加有益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利于对学生的管理。最后,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在倡导和平发展的当今世界,施善于人,助人为乐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担负着这样的教育责任。加强学生社会主人翁的意识,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政观念,将学生从“小我”的精神层次提升到“大我”的精神层面。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或者是为他们带去自编自导的精彩节目等,多让学生参加这种积极向上的活动,有益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政观。通过这种思政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使学校的管理体制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结束语

第2篇

在新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现成的章法可循,各院校形势各异的内部环境也成为学生管理工作建设道路上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此,便要求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各个战线上的人员综合考量,自主创新,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设进程中,通过实践探索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和时代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二、转变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1.由局部管理转为全局管理。充分利用学生会和班级学生干部,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由辅导员老师进行宏观指导和方向把控,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老师和学生干部常态化联系,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生活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好学生会成员的学生和干部双重身份,在与学生干部的接触和工作过程中,老师要通过自身的态度和行动,以沟通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和团结协作氛围,培养工作中的默契和信任,对其形成潜移默化的高职教育,从而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踏实负责的态度,进而形成对学生形成“抓两头,带中间”宏观全局管理机制,使学生相互影响,相互约束。

2.由统一管理转变为因材施教。现在大学在校生进入“90后”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朝气在他们身上尽展无疑,每个人有独特的个性,思维敏捷,灵活多变,然而如今的大学生,他们在长辈和父母的宠爱甚至溺爱中长大,叛逆心理较重,缺乏独立面对困难和自我管理能力。对此,要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环境,采取针对性教育管理方式。对大学充满好奇却不勇于尝试挑战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及时肯定成绩,不断鼓励其继续努力;对于封闭自我的学生,多于他们沟通和相处,在自己的经历中寻求与他们的契合点,走进他们心理,体会学生感受,换位思考,解决问题,使他们敞开心扉,信任老师,团结同学;对于消极、应付度日的学生,要适时对其敲响警钟,提醒他们这种心态和状态的危险性,同时仔细观察,侧面了解,寻找他们的兴趣点,从其感兴趣的方向加以引导,使其在大学生活中寻求自己的价值和锻炼升值空间。

3.强制性管理与引导式教育相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生工作和管理过程中,要加大各项校纪校规的执行力度,严格按照学生手册相关规定考量学生日常行为,使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规范相辅助,使学生时刻注意,身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要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成长成才,才是对自身、对社会有益的。在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通过实践检验制度的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不断进行完善,建立适合自身管理,适应发展特色的规章制度体系,实现量身定做,使规章制度真正为学生管理工作保驾护航。将引导式教育融入到常规管理中,明晰奖惩办法,加大对评先选优结果的宣传和鼓励力度,扩大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以召开表彰大会、张贴评优结果等形式,树立榜样,恰当并有效“利用”学生的虚荣心,让当选学生感受到作为榜样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以此为奋斗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助学生树立每学期的短期目标。而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绝不姑息,让其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并且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树立责任意识。

三、结语

第3篇

(一)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受重视度低

成人教育作为高校的附属,在档案管理上受重视程度低,学校领导并未对成人教育的学籍档案管理安排专人管理,而是和全日制学生档案一起交由教务处管理,但教务处在档案管理的重心都放在了全日制学生上,忽略了成人教育档案管理,这就导致了毕业时学生档案信息的缺失和不全面,同时信息化的档案整理手段并未普及到成人教育中,基本是由手工完成的,此种情况对成人教育的档案管理是有不利影响的。

(二)成人教育学籍档案完整性不足

入学通知书、考生信息表、学生登记表、成绩单、学籍卡、毕业实习考核鉴定表和毕业生登记表,这些是成人教育档案的组成部分。在档案管理中,这些内容缺一不可,这是学生档案有效性的保障。但是在目前各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中,档案缺失的现象严重,其中档案缺失严重的为入学通知书与档案照片,入学通知书是学生入学的有效凭证,但在学生注册后,大多档案管理人员并未对其进行回收与归档;成人高考报名时需要考生信息表,但由于档案中缺失照片,在考生信息表里不会显示照片信息,这就降低了学生学籍档案的可信度,对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岗位竞争产生不利影响。

(三)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模式落后

现在信息化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各高校也开始采用信息化管理,以往的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模式不适于信息化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成人教育相对于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此时对档案管理有了新的要求。档案管理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是成人教育学籍档案质量和完整性的保障,可以有效提升学籍档案的利用价值。以往档案被他人拆档、泄密的现象发生就是管理模式落后造成的,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档案重视度,建立管理体系

提高学校领导与档案工作人员对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的重视度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需要安排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对档案进行管理,管理人员上岗前需对其进行培训,要求完全掌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定期对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工作。跟随教育改革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与方式,通过系统的管理让档案管理工作得以有序地进行。档案管理还需要学生自身参与,在以往的档案管理中,学生都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掌握自己档案的完整度,在填写资料时也没有保持谨慎的态度,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下,需要先提升学生对自己档案的重视度,其次引导他们正确、谨慎地填写档案相关表格。

(二)强化学籍档案管理意识与管理水平

学籍档案是学生参加工作的基本资料,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同时是用人单位录取人才的依据,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在完全掌握《档案法》的前提下开展档案的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部门普及相关法规,树立员工档案意识,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及时地解决,有效地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并利用档案的有效管理来推进成人教育的开展以及普及。档案管理需要在完善的管理体系下进行,这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

(三)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中

成人教育的学生覆盖面广,由此形成了学籍档案种类多、资料数量庞大的特点,信息化技术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在高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管理是发展的需要,且信息化技术可以提升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档案管理系统的使用,对学生的学籍档案的完整性起到了保障作用,学校或者用人单位查询学生档案时可以直接通过信息系统来进行,这不仅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四)加强档案管理,保障学籍档案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档案的基本性质,学生学籍档案最终要交由用人单位保管,这就提升了用人单位对档案的重视度。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做评价时需要保证真实性,杜绝空话、虚话,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毫无作用的。档案要求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真实的评价,因此要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的填写进行有效监督,防止学生自己填写档案的鉴定栏,严格地保障学籍档案的真实性。

三、结束语

第4篇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且已进入规模性发展模式,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管理问题问题频发,现整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如下:

1.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更加注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普通高中愈加增大的招生规模严重挤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而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迫使许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招生难的困境下降低招生标准,以更低的招生门槛来换取招生数量,这就很难保证招生质量,而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降低带来的学生基础差等问题大大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2.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不妥当

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来看,由于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初中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加之缺乏正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极易出现上课学习效率低、课下又懒惰不用功的现象,长此以往更是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不断的恶性循环,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心智不成熟、自我个性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不被重视,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容易缺乏自信,加之该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常常有比较强的虚荣心理,好攀比,他们比较倾向于做出一些异常之举,从而弥补在学习方面的不顺心,其较强的表现欲和自我个性将严重阻碍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反而大大增加终端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4.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价值观模糊、纪律意识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中有不少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对错观念淡漠,在涉及自我利益的事情上道德和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不能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为人处世缺乏理智和技巧,又大多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理想,担忧自己的将来,却又没有付诸实践改变现状,经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十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管理。

5.学生管理者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均缺乏有效的沟通

沟通,即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传递和反馈彼此思想和感情的一个过程。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人与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有效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阶段,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沟通。首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融洽的有效沟通,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在矛盾双方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事态极易扩大化;其次,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和老师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不与老师沟通,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难以更好的传授知识、开展教育;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够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深入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因此我国目前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中等职业学生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育应当顺应市场需要,并坚持学生自主管理。

三、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对策和方法

在充分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如下:

1.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管理制度的支持和配合,完善学校学生的管理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保证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必须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赏罚分明,并保证管理制度和准则的严格执行,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

加强学生管理必须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沟通应当互相尊重和平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情感必须真诚,关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缺乏自信的学生,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从而有效提高重大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扬正气、促和谐

第5篇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表现为成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隶属关系,是对成人学生从入学之日到毕业时的全过程加以记载与管理。它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成人学籍管理已经成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学籍管理的复杂性、变动性。

1.1学籍管理的复杂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比较广泛,系分别来自各个不同单位的在职人员,涉及的专业门类多,且年龄层次跨度大,文化水平、个人素养、思想动态、学习动机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使得成人高校的学籍管理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而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量大、耗时长、手续繁琐,效率低下,已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学籍信息管理。

1.2学籍管理的变动性

成人教育学籍具有变动性大的特点。成人学生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夹杂着家庭生活和工作的琐事,经常出现工作的调动、职务的升迁、突发事件等原因要求变更学籍的状况,造成成人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就有可能会出现学籍信息的丢失、出错、重复,或者是学籍信息的不匹配的状况。基于上述原因,与学籍相关的信息处理日趋繁重和复杂,在客观上必须对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以此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

2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学籍管理工作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管理,主要对学生的信息采集、学籍注册、学籍变动以及学生成绩和思想品德、各项奖惩、毕业生信息采集、毕业资格审核、证书发放、归档资料等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依照学籍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信息管理的方法,是对成人高等教育实践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学籍管理信息化要以实施电子注册为基础,把加强电子注册管理作为学籍管理的有效手段。将学籍管理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成人高校管理学籍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2.1严查入口关,建立电子学籍档案

成人教育在每学年新生报到入学后,对照成人高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采集新生信息,包括考生准考证、录取通知书、身份证、电子档案照片等要与新生本人填写的个人信息表格进行详细核实,规范地采集好新生学籍信息,严格复查新生入学采集的学籍信息,从招生库等其他数据库导入相关学生资料,按不同校区、系、部、专业、学制编班编学号,建立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并根据不同条件设计快捷地查询学生学籍情况查询的信息库,准确建立每个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确保新生数据正确、完整,从源头上把好数据的入口关,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不规范和错误数据的产生。

2.2加强信息审核,注册电子学籍信息

电子注册和学籍管理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电子注册工作保证了学生数据真实而准确,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由于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结果是学生毕业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所以学籍管理人员要按照招生规定认真仔细复查新生入学资格,不符合招生条件的,立即取消其入学资格;对于符合入学条件的新生,按专业、班级为单位与注册电子档案进行信息化比对,通过学籍管理信息有关平台传输到主管部门备案,将学生电子档案转化为注册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人员在整理核实新生信息时,要快速、准确、熟练使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新生进行学籍注册,并要做到上报的数据格式要正确,同时要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对新生学籍加强管理,将学籍信息和电子注册学历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实行同步管理。因此,新生电子注册工作是学籍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维护学历证书的公正性及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2.3健全管理制度,实行学籍动态管理

成人学生由于工作等原因提出学籍变更的情况很多,如转学与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等,对此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相关手续,及时更正学籍信息。同时按省教育厅有关精神,在规定时间内报批,以免出现遗漏或错误。学籍管理人员要认真规范地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对学生实行动态化的学籍管理,在每一学期结束之前,对学生个人电子档案进行补充,及时完善学生的基本情况、奖励与处分情况、学习成绩、毕业论文成绩等重要材料和信息,同时进行审核,发现有问题的数据进行复核,保证学籍信息正确无误。强化学籍管理的刚性约束,不得擅自更改、变动、删减相关的学籍信息,如果确实有误需要更改,则需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方能修改操作。

2.4严把出口环节,审核学历电子注册信息

学历电子注册是电子注册工作的出口。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要保证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学籍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必须严格执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严把出口环节,审核学历电子注册信息,明确学籍、学历数据核对、审查、更正、上报的管理程序,杜绝错报漏报、随意更改、弄虚作假等现象,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学籍学历数据准确规范。在学生临毕业之前,要查阅学生学籍信息和电子注册的信息,在办理学生毕业证书验印注册审核时,核对提供学生入学的录取审批文件,对照电子注册数据库图像和其他信息,与学籍信息进行一一比对和复查,并与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历查询系统及学历认证系统相互对应,以保证学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以及学生学籍的一致性,提供真实、完整、无误的毕业生学历证书注册信息。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重中之重,实行学历电子注册制度是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证书管理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对学籍管理中其他工作起着有力的借鉴作用。

3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信息化,必须在宏观层面做出思考和筹划,因此,如何真正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当前学分制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必须转变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各项学籍管理科学化制度建设,强化学籍信息动态化过程管理,探索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道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使学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高效化,以提高学籍管理的效能。

3.1强化学籍信息化的过程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具有持续性、复杂性、繁琐性的特点,学籍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明确电子注册管理系统操作的要求,熟悉成人学籍管理实际操作的流程,严格按照管理流程和规定进行规范操作。根据管理流程实施具体的过程管理,将电子学籍档案中的招生录取、教育教学、学籍管理、毕业、结业、肄业及授予学位材料和学历证书等有关材料中的文字、图表、照片等材料,按照学籍档案要求分类归档保存,加强档案管理。学籍管理人员要定期核对,按照上级主办高校对办学点的要求,对学籍进行严格管理和规范操作,实现全程跟踪,保证成人高等教育学籍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2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信息平台,是学籍管理基础工程。学籍管理各项工作的实施,必须依靠学籍信息平台。学籍信息平台以电子注册为基础,要进一步探索改进学籍管理的方法,加强信息平台建设,运用网络技术和校园网以及主办高校的信息平台实现互通互联,建立动态的学生电子学籍档案数据库,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学籍管理,这样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办学点与主办高校、上级主管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便于各级领导和省级教育部门实现信息交换和核对,提高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成效。

第6篇

旨在通过对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对现阶段学籍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进而加强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化,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以达到促成教学管理过程质量的提高。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

1.学籍管理制度现状

现行的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条例对在校生入学注册、教学管理、毕业等过程进行学籍管理,其制度不太完善、力度略显不足,有很多规定针对普通高校学生,不适应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等诸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性较差。

2.日常工作复杂性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其管理均包括招生、计划、学籍这三大模块。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学籍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招生和计划环节,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大多会集中在学生毕业环节才发现,因此常常给学籍管理造成被动局面。学籍管理工作本身还包括新生建籍和信息核对、学籍异动、在校生注册、毕业生图像采集、毕业审核、学位审核、各类统计数据等七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牵扯之后的若干个环节。现阶段由于网络教育学生分布情况以及生源大部分为在职人员等特殊原因造成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多情况下无法按照原计划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3.学籍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

第7篇

01年国家教委出台《新课程标准》,之后《新课标》在全国各地逐步扩大影响,它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有力的挑战。身为教师的我,学习、感受了新课标,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精神。通过学习,我发现,自己几年前的一些尝试教学与其中的理念不谋而合,特别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我觉得只要多留心,到处都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普通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1.利用好教学内容本身

1)课本中选用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记住通过课文给孩子们传达文中渗透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样在接受思想的熏陶。

2)根据课文内容,给孩子们介绍或推荐类似的文章、书籍,让他们有更广的涉猎。

3)根据课文的作者,给孩子们推荐此作者的更多的作品。

4)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给孩子们进行表演的机会。

……

2.注意教材的延伸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点而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而这些延伸其实是很好的教材资源的开发,它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结果。记得在教《乌鸦喝水》,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只乌鸦,会用什么方法喝水呢?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其中一个十分捣蛋的孩子插嘴说:如果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放石子进去也喝不到水呀,因为水在石头缝缝里呢。这孩子答非所问,加上我当时也未认真思考,只是敷衍一句“是吗”便没再理会他了。两年后,有次我在洗鱼池,将鱼池的水吸到差不多见底时发现,鱼池虽有水,可都在石头缝里!我猛然想起,那小男孩是对的!若当时让孩子们回家试一试,孩子们收获会更多。

3.课本插图的利用

中、低年级的课本,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课本,有大量的生动的插图,而且这些插图与课本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说话训练,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教师亦可以利用插图进行拓展。如我在教丁氏教材第一册时,就利用其中的插图编儿歌教给学生:

木字旁,爱树木,

松树、杨树来聚会,

伸展绿叶空气新。

我们要爱护树木,

绿色世界笑盈盈。

心字底,要用心。

思想好,立大志。

老师教导不忘记。

在读儿歌中,学生认识了生字,增长了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思想上也有所收益。

在高年级,教师则可以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观察、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如讲《捞铁牛》一课时,我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讲述捞铁牛的过程,并利用此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时岸上一定有很多的观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学生通过朗读、看图复述,心中一定有不少感受,于是进行想象,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感受,从而体会那个和尚的高明。

再者,可以给孩子们机会自己给课文画插图,他们一定会很感兴趣。

4.利用预习课文开拓孩子的视野

我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其中有一条是查找相关资料。孩子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求自己所需的资料。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知道了如何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在查阅、了解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

二)课本外的课程资源

1.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

生活是最生动的教材资源。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周围发生的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碰撞中学会待人处事。如有一次同学们排队跑步,一个在班上不受欢迎的男生故意将紧跟其后的另一男生绊倒在地,谁知害人又害己,自己也跌倒。他却恶人先告状,竟将后者反咬一口,并骂那些道出事实的同学。接下来的那节语文课,我让同学们就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我收上文章,发现同学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让人意想不到:声讨绊人的男生的占近一半;有的分析此男生不受欢迎的原因,有的劝勉绊人的男生要勇敢,要敢作敢当,还有两个女生觉得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应该大宏大量,给他改正的机会。第二天,我将同学们写的情况告诉大家,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同学们讨论,最后,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不要做“小人”,“小人”不受欢迎;敢作敢当才算男子汉;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同学们从此事中学习思考,学习分析,学会做人。

2.让学生学会利用家中的电脑

电脑可说是现代查找资料的最便捷的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甚至可以把你的电子邮箱告诉学生,鼓励学生用电脑完成部分家庭作业,让学生建立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服务的观念。同时通过网络,让学生认识包罗万象的现实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培养竞争意识。

3.走出教室

很多东西不是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的。当条件允许,可以将孩子们带出教室,甚至带出校园,让他们亲自看看,亲身去体会。如春天到了,提醒孩子们将自己眼中的春天画下来,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实验证明《捞铁牛》中那和尚的做法是可行的,让学生去做一个社会调查……

4.教师的言行身教是最有力的课外教学资源

第8篇

一、促进教学思想的更新,提高教学技术现代化的认识是开展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求在设备、技术手段等“硬件”方面更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等“软件”方面的更新。后者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教学改革的深层目标。它意味着对科学文化、教育传统的继承、转变和创新,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落后于时代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基本宗旨的,传授知识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这种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符合化学教育的规律,阻碍学生的化学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其具体表现是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重方法轻思路等。传统的教学观念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教学思想,难以达到我国目前对人才的要求——能在21世纪迎接挑战的、全面发展的、潜能大、素质高的现代化人才。因此对于旧的传统的教学要在继承和借鉴其经验与长处的同时,必须改革那些陈旧的、落后的低效高耗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引进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

善于揭示化学的本质和化学的思维过程,提炼化学的思想方法,既是现代化学教学的要求,又是化学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有别于传统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目的观、结构观、质量观和发展观等方面。专家们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运用或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向着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必将大大促进对未来一代化学的教育。如果说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和化学素质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那末从现在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将会异军突起,在体现和实现教学目的观、结构观、质量观和发展观方面将成为不可多得的形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健康发展既会使常规课堂教学、某些实验教学相形见绌,又会使常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如虎添翼。

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人类已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近30年来世界科学技术90%以上的发明、发展都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相连。可以说掌握计算机知识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对未来一代青年人的要求,不是考察他们已经储备的知识有多少,而是更注重他们索娶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多大。计算机及软件是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有价值的知识产品。把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引进家庭辅导,作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重要组成,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学的时代性、竞争性和开拓性,有利于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对他们今后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的结合是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化学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潮流也将势不可挡。

二、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促进教学技术现代化的进程

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师工作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集合,而教学方法是属于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教学思想的更新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现代教学论已把化学教学的目的提高到“知识——能力——思维——实践”的高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能。通过辅助常规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手段并与其它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发挥整体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必将带来一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改革。CAI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化,它有严谨的科学性、统一的适用性和及时的交互性,有利于实施个体化教学。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揭示化学过程的微观实质,展示化学思维的形成路径,描述化学思想的产生,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都有其独到之处。

(一)突破教学难点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高超,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变搞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比如,在课件《离子键与共价键》中,利用微机模拟核外电子运动和化学键的形成就很成功。这一内容抽象、枯燥、难度大,用一般模型演示不能给学生以动感,且易造成概念模糊。计算机的二维及三维的图像与动画模拟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或很难达到的效果。形成离子键时的电子的转移、阴阳离子的形成、离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平衡等都表示得清清楚楚,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能较科学准确地理解化学键的实质和特征。

又如,课件《原电池》利用微机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电极反应这一微观变化模拟成宏观图景加以演示,弥补了化学实验也难以展现的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因其信息传输通道狭窄单一、信息容量孝传输速度慢、效果差,单纯的文字板书、声音都远不如画面图像易于人们对信息的接收,过去靠老师说、靠比划、靠表格、靠挂图、靠模型等手段的教学一经和微机课件比较,立刻相形见绌。有机化学中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命名的教学,因学生初学,概念生疏头绪多,又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利用CAI从容不迫地把一种烷的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变换角度旋转,对比与复原,关键部位放大,正误对照剖析……。逼真的主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练的规律归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加大教学密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CAI的声、光、电的多媒体软件因其信息传输通道宽阔多样,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使得加大教学密度并非难事,这是因为45分钟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了。

《气体的制取与发生装置》的课件是用于高三复习课的。40分钟内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一人一机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充当了学生探求知识规律的向导。借助于软件中三套气体发生装置的实物录像,配合教师的精要剖析,让学生确认了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原则与规律,为今后的迁移性练习(创造性学习)作好铺垫。软件中常见错误的几种装置类型及其纠正方法被高度集中展示,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感官上的信息接受和思维上的信息处理。在正反两方面认识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单人单机独立完成了两组共28个在新情境中的迁移性练习,并由主机监控及时反溃这种高密度教学是常规教学难以实现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复习课一反过去实验复习的单调复现模式,不再是板书的迁移与活动、课本的再现与组合、旧知的重复与罗列,而是通过软件的高密度大信息量,使学生由模仿思维到程序思维再发展为创造性思维,体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卓越功能。

(三)反馈教学成果

建立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特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人一机操作,可进行教学、练习、检测等。重要的是,缩短了时空距离,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全部学生答案迅速收集统计,及时分析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迅速地及时反馈,使教学的调控合理化,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校化学教研组的老师在使用《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气体的制取与发生装置》两个课件的实践中深切地体验到及时反愧迅速调控的必要性与优越性。在练习或检验过程中的任何时刻都可了解任何学生(或全班学生)的进度、成绩及任意一题的通过情况,这是过去常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常规教学往往是:要么耗时费力,时过境迁;要么望洋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课件还能随意调出需要重新讲解或答疑解难的问题,重点剖析,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计算机联网中CAI信息处理系统的使用,为知识反愧释疑和进一步深化的及时性创造了条件,缩短了反馈周期,也使教室中的每位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置于教师主机的监控之下,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形成了课时内讲、练、评一体化。

(四)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我们进行计算机软件研制和教学实践是从我国、我校的实际出发,无论是单机自学的学件,示教演示的课件,交互式,VCD视盘均把握以下方法论的原理:坚持整体观点,重视多样化;贯彻综合观点,力争最优化。

在《原电池》一课里,通过人人动手实验已经令人信服地看到了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流的事实。在学生急切渴求解决疑问——电流究竟是如何产生时,计算机屏幕上以鲜艳的彩色图像展示出铜锌两种金属的自由电子的浓度的不平衡,又以生动的动画效果模拟出自由电子在电位差的作用下沿着导线从低电位向高电位的定向移动。画面中H+得电子成为H原子,两个H原子结合为分子,H2气泡在铜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的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在课件《烷烃的系统命名法》里,一个繁杂的多支链的长链烷烃的结构式,通过计算机的图形转换功能、闪烁提示功能很容易比较出“最长碳链”的位置及碳数;利用不同色彩的区别也很容易比较出碳链编号的起迄端的正确抉择。教师在软件的配合辅助下使学生顺利完成了由“知”到“懂”到“会”到“对”(正确),再到规范的全过程。

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教师通过计算机教懂、教准、教活、教精,又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我校化学教研组编制的教学软件正在逐步从单课件走向系统化,从无声彩色动画走向多媒体,从顺序执行走向多项选择,从群体教学发展到个别教学,向着具有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学生自学的多功能方向发展。

三、几点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主要用于教学信息的呈现、教学效果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控制。在教学中它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方面特别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并不多,必须加强研究。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教学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趋于多元化,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特长、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成为可能。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更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为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一)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其它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坚持不可取代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或缩短形式上的追求过程。

(二)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绝不能脱离实验,可以通过微机解决其局部放大模拟或微观变化宏观展现。鉴于实验教学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学生在实验中所经受的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在实验中对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验来实现。因此,不能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而削弱实验教学,即坚持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三)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独特功能去作最佳结合,即功效最佳原则。从生理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变换方式最有效果。如果不是特别必要,尽量避免一课时的40或50分钟全程计算机教学。否则学生的视觉疲劳、心理疲劳将会抑制大脑对信息的接受。研究最佳结合点是开展CAI的一个核心问题。有的课虽然只用了2分钟的软件辅助,却解决了最难突破的关键点,说得上是画龙点睛、雪里送炭,堪称好课件。今后开发的多媒体软件是否应具备以下功能和特点:1.交互性能好;2.及时诊断与反馈;3.模拟实验(极危险、大污染、无法实现的条件、高科技、微观世界)及宏大生产过程;4.题库系统(有助于进行诊断,达到形成,作出评价);5.可以从其它信息资源中裁下与化学有关的内容进行分类、贮存和备用。

第9篇

中学语文教学观念包含着某些理论性问题的探讨,也包含着某些支配着教学实践的认识。特别是后者,往往直接驾驶着教学改革的动向。

下面谈三个方面的观念转变的问题。

一、要转变“唯本”的观念“本”指课本,即教材,教科书。课本对教学来说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课本,课大概就没法上了,学生也失去了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依据。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曾把课本视为法律,不按课本进行教学是违法的行为。新时期以来教科书有了变化,人们有了新的认识。教材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都希望教材编得更好一些,更有利于教学一些。现在已经有几套不同的教材可供选用,教师教学更方便了些。但不管怎样,不重视教材,把课本视为可有可无的观点是不对的。

有过一个提法: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纲”指教学大纲,“本”指课本。为了规范语文教学和语文测试,使之能沿着规定的路发展起来,用意是良好的,只是执行起来问题并不少。

从另一方面来看,把“本”提到如此重要的程度,也显然有负面作用。无论什么事,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课本在教学中能起到多大作用,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应该看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本是很难完成应完成的任务的。叶圣陶先生有一段名言,大家都很熟悉:“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这可以说是叶先生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一项总结。这段话给教材在教学中的位置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从中可以理解:要仅仅靠课本是不容易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目的的,因为它毕竟不过是个“例子”。就如同数学课一样,学生只学作例题还不够,他们需要以此类推,去演算大量的习题,才能真正掌握起运算的技能。语文也应如此。现在的教材编写得还是较好的,选文大都是有定评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多数教师教学也很认真,努力吃透教材,并且在课时安排、教法选择、布置练习等各个环节上都下了功夫;但为什么语文课的质量就是提不高呢?其实,关键就在于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多只有“一”,没有“三”;这样如何“举”,又“反”什么?

学习语文要多读书,古今许多学人均有这方面的论述,大家耳熟能详。吕叔湘先生就强调过学语文“要大量阅读”、“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这里边当然包括语文课本)”。这是因为“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通过多次会面才学得真切,记得牢靠;才不会翻来复去老使唤那几百个词语”,“种种章句结构,种种内容安排,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见多识广”;而且“大量阅读必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了解的事物,需要查词典和其他工具书、参考书”,这样就学会了使用工具书的本领(摘自《语文教学要变被动为主动》)。书读得多了,“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韩愈),表达能力也会提高。所以语文教师就不仅仅要把课本教好,让学生学好,而且必须要辅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还应读其他各种读物。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读物,指导学生怎样去读。教师向学生推荐的书,自己先要读,把自己读的心得介绍给学生,学生会有很深的印象,过了多少年后,还能记起老师介绍给他读过的书。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完成了自己全部任务的语文教师。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课外读书不是多了,而是太少相当多的学生几乎根本不读课外书。更为使人忧虑的是,从学生家庭到学校,以及社会舆论,往往把课本以外的书都视之为“闲书”,禁止学生去读。同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学生被课程压得抬不起头来,各科作业挤占了学生的全部课外时间,想读书也不可能了,在这样内挤外压的情况下,学生也就仅仅限于学习课本,不能越雷池一步。

提倡学生多读些书会不会在现在已经很重的情况下再增加学生的负担呢?这要考虑怎样理解这个“负担”。学生的书包过重,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要分辨一下里面究竟是些什么东西。一些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作用不大的、甚至根本无关的东西,当然可以把它们请出去;而有益的、必要的读物,就不能笼统说成是“负担”,不适当地加以“减轻”。譬如,一本供中学生“阅读”的32开本期刊,有60多页,定价不到一元钱,只相当于一只雪糕的价钱,应该不会给多数学生造成经济负担,但学生要认真读一读,就会有所收获,其提供给学生的营养,恐怕不是一只雪糕能同日而语的。学生从大量阅读中会产生兴趣,形成习惯,就会自己找时间读更多的书,他的知识和能力的丰富与提高,将随之而日新月异,“艺不压身”,绝不会成为负担的,而只能终身受用无穷。

不能仅仅靠课本去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开扩眼界,去拥抱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

二、要转变“唯考”的观念现在的语文教育,严格说,是一种“应试”教育。从进了中学的门,学生就挣扎于考试的泥淖中。高中的学生盯住了高考,初中的学生盯住了中考,就连小学生也笼罩在考试的阴影下,曾见过一些县、区里统一给小学生出的达标试题,也是具体而微的高考模式。平时语文教学中讲练关系也受着考试序列的制约,数不尽的各式各样的测试占据着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把测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就使中学语文教学陷入无法自拔的怪圈。

考试并不是不应该的。必要的考试可以使教师检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衡量学生学习的成绩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不能没有考试。高考、中考也是必要的,特别是高考,尽管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在现阶段还很难设计出一种新的高校入学制度来代替它。高考的缺点是它的命题模式常常和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水平背离,出现了高分低能。近几年高考命题似乎也注意了这种情况,力求更实际一些,但还未根本扭转这种现象。命题时基本上不再从课本上出题,重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虽然有些教师对此颇有微词,但不能否认这是个进步。特别是通过高考进行筛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在当前社会风气还不完全令人满意的情况下,这未尝不是上策。

现在的问题是把考试绝对化了,考试压倒一切,它对教学的指挥作用不可低估。不仅教学围着考试转,教育行政部门衡量学校工作,社会舆论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无一不是看其升学考试的及格率、优秀率以及录取比例。尽管三令五申不能以升学率来考核教师的工作成绩,但至今仍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学校教育就是应试教育,读书就是为了考中,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这实际上是科举制度在今天新形势下的继续。作为一种有害的传统观念,是到了加以清算的时候了。刘国正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大声疾呼:“跳出应试怪圈”,他希望语文教师“不围着考试指挥棒转,按语文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基础扎实,就可以应万变”。他还呼吁“报刊应大讲应试教学之害”,“大力宣传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教学取得好成绩的先进经验”;建议“命题时,不仅考虑有利于筛选,而且要考虑有利于教师按语文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他还希望“教学指导部门,要先有明确的认识,并且要做学校领导的思想工作。”这是一位老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真知灼见,切中时弊,不可等闲视之。

语文教师应转变“唯考”的观念,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提高他们的素质,作为一项严肃的课题,形成共识,努力去做,使语文教学的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三、要转变“唯法”的观念这里说的“法”,是指方法,语文教学的方法。教学法是很重要的,确定了教学目标,就要靠选用恰当的、从实际出发的教学方法去实现;好的教学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实现教学意图也会成为一句空话。这些都是不应有什么怀疑的。

这些年来,语文教师很注意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有些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被广泛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影响。但是,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教学方法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于是各种各样教学方法一时间泛滥成灾,课堂上,你是“三步法”,我是“五步法”,你是“诵读法”,我是“点拨法”,你是“谈话法”,我是“讨论法”,等等,不一而足。对这些方法本身,未可厚非,因为它们各有其所长,大都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但不能把它们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几年前曾流行过一阵几课型单元教学法,被称之为语文教学的最佳方案,有的地区教学行政部门曾明令限期推广。但结果呢?一旦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它的寿命也就差不多了。

寄希望于教学方法上的突破、创新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恐怕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情。

要认识到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比教学方法的改进更为重要。高水平的教师,什么教学方法他用来都能得心应手,甚至还可以创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语言苍白,教学内容单薄,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厌倦,不管选用什么方法,也很难把课上好。教师的素质还包括责任心和师德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更不是仅靠改进教学方法所能解决的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