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10: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其诊断的意义是为了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诊断、培养体育教师自我诊断的习惯与能力、推动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行为的改进。〔1〕在广东省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导致了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终身锻炼的意识,造成了体能的持续下降。出现这些问题与体育课堂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目前所存在的研究并没有针对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类与分析。因此,提出了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问题的诊断理论,旨在为国内体育教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一些依据,同时也为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许多棘手问题提供有力依据。在这一意义上,中小学体育教学问题诊断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1)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研究,从而对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问题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法,为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提供实践基础,并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机制。
(2)通过广东省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观察,依据相应的指标,判断中小学体育课堂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反馈,对我省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及时改进。
1.2 研究意义
(1)通过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广东省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它们发生发展的过程,阐明其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体育教学问题发生的规律,以及防治问题产生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各种诊断方式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法,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3)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分析,可以在评优课或研究课中,为评委提供评价或研讨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常态课教师备课或在常态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实践依据;让中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正,体育课堂才会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如课程论与教学论、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等
2.2 访谈法:设计访谈提纲对部分体育教师进行结构访谈;对学生进行无结构访谈
2.3 问卷调查法:学生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广东省部分中小学的学生。主要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环境等问题的看法和现状;体育教师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广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主要了解体育课堂效率、体育课堂互动、体育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体育课堂的监督和管理的现状;学校领导的调查问卷,主要了解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课堂的管理、监督,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态度
2.4 课堂观察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法,对中小学体育课堂进行观察
2.5 个案法:针对某节课在某种特殊情境下的特殊条件下,广泛系统搜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分析、解释、推理
2.6 数理统计法: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教育病理研究在日本激发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其中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社会学教授新崛通主编了《教育的病理》。他认为教育病理是教育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病理,他将教育病理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性病理,它们起因于教育,由教育的结果而产生,是结果形态的教育病理,如学生自杀和神经衰弱;第二类是病理性教育,它们是与教育有关的病理,是产生病理的教育条件,是原因形态的教育病理,如升学竞争。〔2〕
中小学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主要在室外或体育场馆进行。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也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其诊断的意义在于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会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诊断,在于形成体育教师自我诊断的习惯与能力,推动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进。目前国内对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不是很多,仅有的只是一些现象研究,比较泛泛,缺少产生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如范运祥等在《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一文中把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价值归为四个方面:(1)发现课堂教学与不足,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2)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问题意识,促进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养成与发展;(3)教会体育教师善于倾听与沟通,提升体育教师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4)发掘和弘扬体育教师教学特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3〕
3.2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3.2.1 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通过调查得知,虽然新课改全面实行,但是在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内,过去旧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一些体质较差或者对某类体育项目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缺乏积极性,造成了体育课堂学习效率偏低。〔4〕教师把教学工作围绕“达标”来展开,使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单一化,变得只注重运动技术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能力与学习的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培养。同时,在一些践行课改的学校课堂上,也有着类似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上花样百出,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却没有了运动技术的教学,学生只是积极地在参加体育活动,参与后的锻炼效果却收效甚微。体育课的目的本来就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为手段,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无论参加什么项目,都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与强度。〔5〕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在承受运动负荷方面的随意性较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的运动负荷远远不够,体育教学效率太低。学生在这样的一节课中得不到锻炼,根本就不能体现体育技能的精粹,也就不可能增强自己的体质。
3.2.2 教学方法僵化、缺乏互动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6〕在我国,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很传统的“四段教学模式”,即从开始到结束一共分为四个步骤。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总是以慢跑来开始,然后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做一套老生常谈的徒手操,哪怕今天的教学内容和以往大不相同,但课堂准备却还是不变。这种老师独自教、学生机械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僵化,缺乏鲜明有特色的时代气息,往往使现在的新一代年轻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师过分突出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偏重对技术的掌握,教学过程缺乏互动,使得学生的个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体育活动原本的出发点是一项轻松愉快、增强体质的活动,尤其对处在身心全面发展阶段的学生,体育活动恰能迎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然而,僵化的、缺乏互动的组织形式只会造成学生心理的压抑、被动地从事毫无兴趣的活动。
3.2.3 体育课堂缺乏监督和管理
在学校体育课堂的工作管理中,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的课堂工作缺乏充分的监督与管理,导致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很好的第一时间解决。有些学校虽然已经设立管理体系,但其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在一些乡镇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具体集中体现在对于教师、课外活动、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管理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和“放羊式”的方式,在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监督方面的缺失,导致体育课堂的评价标准对有些学生有失公允。有一大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仅以“达标、分数”作为唯一标准。不仅埋没了学生的主观努力,又缺乏激励性有失公允性。〔7〕这些评价标准对一些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中小学生很不全面,同时也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发展带来了阻力和消极因素。
4 对策与建议
4.1 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我国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思想和意识的改变与革新。这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更是如此,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遵照新课标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放在学生体育课堂的首位,同时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首先,体育教师要把以身体训练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为全面发展上来,既要保证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强度标准,又要寓教于乐,避免枯燥无味的机械式训练。其次,学校应构建科学完备的学科体系,使学生在体育课上除了能掌握运动技能,还要教会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8〕。
4.2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立足于新课改的标准,并灵活应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拟的体育场景中通过克服各种设定的障碍来实现体育技能的提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情景交融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运动动机,从而体会体育课堂的乐趣。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体育的教学中理应把多媒体影像设备融合进新式教学中来,尤其是广播体操或者“太极拳”的形式,更能以直观的动化方式创新教学方法。〔9〕这样体育课程就不仅仅局限于肢体上的教导,还增加了很多细节性的东西,用直观、形象化的方式破解了语言与动作的瓶颈,尤其是分析强化教学效果时,更能以效率和质量取胜。
4.3 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要遵循以目标来引领内容的思想,即教师应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通过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其次,要对体育课堂竞技化的思想加以转变,对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造和加工,淡化其竞技性质,简化其比赛规则,从而降低学生对竞技技能的掌握难度。再次,在体育课堂上还要将竞技项目与游戏相结合,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运动技能,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体验运动乐趣。最后,教师还应掌握地区的环境差异、季节变化、天气情况,根据身体健康的不同合理安排课程。如:开展关于身体健康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掌握疾病预防、安全应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0〕。
【关键词】诊断学;课堂提问;功能和技巧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而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开启学生心智的阶梯和桥梁。良好的课堂提问技巧,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而且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1]。“善教者,必善问”,深入研究课堂提问的功能和方式,并在教学中灵活实施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必备技能。
1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
1.1温故导学诊断学的新旧知识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生只有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万事开头难,一节课开始时,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提问,既可解除开课时可能遇到的窘境,又能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
1.2激趣探疑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当学生对某个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教师若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问题,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奇,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1.3聚精促思课堂纪律是授课的保证,但教师不能靠维持纪律来保证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有经验的教师,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他能通过巧妙的提问把它集中起来。当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到某一问题而产生疲劳的时候,他又能用巧妙的提问把它引开,从而使讲课疏密相间,张弛结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时,教师及时以适当的提问指点迷津,可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突破难关、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1.4辨析明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明白事理,受到思想教育,这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课堂提问则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2]。
1.5反馈调控欲使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优化,则须进行有效的反馈。正确处理好组织教学中的目标和反馈两个环节,就能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2课堂提问的常用方法
2.1直接式教师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例如,讲授“诊断的步骤及思维方法”一章时,可直接提问:什么是诊断?临床诊断要经过哪几个步骤?搜集到的临床资料要保证做到哪几点?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时要注意哪几个问题?诊断有哪些原则?临床诊断都用哪些方法?这样的提问,单刀直入,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2.2判断式教师在讲授中,有时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向学生提出判断“正确”或“错误”的问题。如讲述实验诊断时,对急性肝炎和急性心肌梗死提出“急性肝炎时,是否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急性心肌梗死时,是否以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为主?”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回答,加深对急性肝炎和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指标。这种学生思考,确有独到妙用。
2.3比较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所学知识,运用对比的方法,将相近或相反的概念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找出异同。如:什么是咯血?什么是呕血?两者如何鉴别?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三种黄疸如何鉴别?等等。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提高辨别能力。
2.4递进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结构水平,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地设计提问,使教学循序渐进,从而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5综合式综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述完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青年男性病人,急性起病,3天前受凉后出现寒战,高热,咳嗽,咳痰伴左侧胸痛 ,痰呈铁锈色,查体有肺实变征,问: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应注意的鉴别诊断是哪些病?下一步应做哪些检查?”通过对这类综合提问的回答,有利于学生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
3.1要适时有度一堂课只有5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提问,要注意提问的坡度、深度、广度、角度。要根据实际,掌握火候,选择时机,实施提问。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要因材施教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教师提问一定要面向全班大多数学生,要使大多数同学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之中。要让全班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3要引而不发所谓“引”是提示、是点拨、是启发;所谓“不发”,是教师不直接讲出问题的实质,即在实施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个迷局,使学生在心求通而不得时开其意,口欲言而未能时达其辞,进而亲自去领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穷乐趣。
3.4要及时评价在学生回答提问以后,教师一定要给予分析、确认和评价。目的是随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总之,在诊断学的教学中,课堂提问技能多种多样,只有灵活运用提问技能,才能使枯燥、抽象和深奥的医学理论,在学生学习中易于学习、领悟和掌握。这样,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
参考文献
为完成好示范性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我们组建了实力雄厚的培训专家团队。15天的学习,我们聘请了22位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教学风格的授课教师,其中,省外知名专家就有7名,占总授课教师的31.8%。这些省外专家大多都是学员平时在网络里、报刊杂志上才能见到的,比如崔峦、吴忠豪、杨再隋、王崧舟、薛法根等。短短15天的学习能与这么多名师近距离接触,能够与他们面对面地进行教学改革的交流与探讨,使学员们对期盼已久的学习更加充满了信心,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创新培训模式,让学员学得舒心
为了让培训取得更好的实效,我们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对学员进行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名师引领,现场观摩。我们请崔峦教授等课改专家做前沿的、引领性的讲座,请王崧舟、薛法根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为学员上示范课,让学员在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和示范课的引领下,找到自己的差距,更加明确自己学习努力的方向。
二是问题诊断,有的放矢。为了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落到实处,我们把课前收集到的教学问题事先发给各位任课教师,要求他们自己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并进行必要的解答和研讨。同时我们开设了教学问题诊断课程,学员可以就自己关心的教学问题与专家进行针对流,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现场诊断与解答。
三是现场辩课,提升能力。执教学员在台上上课,听课学员在台下分组观察、记录,关注教学中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后由专家和学员进行现场讨论点评。实践表明,这种主题式辩课的培训方式,对提高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四是现场对话,及时交流。讲课结束后由学员对专家的讲课进行现场点评,与专家互动交流。这种现场反馈学习效果的方式,更好地加深了学员与专家的沟通,促进了教学相长。
五是首席专家全程跟踪,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为了及时收集学员对教学的意见,改进教学,国培项目办负责人和学科首席专家跟班听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员每天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并把好的建议迅速反馈给后面上课的专家,加强指导的针对性。
三、精细化的管理,使学员学得称心
1.激发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了解学员的学习需要,我们在入校前通过短信、QQ邮箱、调查问卷等形式与学员进行沟通,对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教学需求有一定了解。学员报到的当天进行学习动员时,明确提出15天的学习目标: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要有新的突破,教学设计要有质的飞跃;指导其他教师上好课的能力要有新的提升;辐射引领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措:(1)通过对语文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明确课改方向,把握语文课改的度。(2)名师示范课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现场指导。关注课堂,聚焦教学。如王崧舟老师上阅读教学示范课后,再做《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设计》的报告等。这种深入浅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使学员学起来兴趣盎然,容易接受。(3)搭建交流平台,注重学员资源共享。在授课专家的组织与指导下,学员各自畅谈自己平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经验,对诸多的经验进行规律性总结与提升,提炼出语 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经验。(4)多管齐下,营造“学习场”。为使学员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劲头,克服学习倦怠情绪,我们通过构建“学习场”的方式,让学员始终处于一种学习成就感的享受和学习的快乐竞争之中。学员每天可以将自己的培训期待、学习心得、培训掠影、培训感言粘贴在教室墙壁上与大家分享;鼓励学员在国培办建立的多种学习辅助平台(包括国培网、QQ群、公共邮箱)上投稿;及时编发培训简报,反映学员学习动态等。
一、分析教材,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教学能力。
把握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体目标,它的具体内容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f包括数学公式,数学活动经验1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需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使较差的学生能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中等学生能够掌握中等难度的知识,好学生能够掌握较难知识,因而在备课时我们有这样几个步骤: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重点在揭示概念的基础上,说明概念的核心所在,并要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做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
(二)目标与目标的解析
目标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目标解析对“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经历”“体验”“探究”的含义进行解析,一般地,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都应进行适当分解。
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设计者应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度,具体地可以从认知分析人手,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基础)对照教学目标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通过已有基础和目标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本栏目的内容就应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总结。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前面诸项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前呼后应。
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这一线索的构建可以从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展过程(基于内容解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融合来完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应当以学习行为分析为依据,即要对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思维过程的描述,可以利用问题诊断分析中作出的结论,基于自己以往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状况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本内容的思维活动过程,给出本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怎样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注意适切性,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在每一个问题后,要写出问题设计总图(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教学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达,教学过程应当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如: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教学设计等。
(五)目标检测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以一定的习题,练习进行检测,值得强调的是对于每一个的习题和练习都要写明设计目的。以加强检测的针对性,有效性。
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目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并将新课标贯穿于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活动是各种教学信息进行多向交流并发生作用的过程,教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体现与各种教学相关因素的交往与对话,这样才会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特点.
一、与数学课标的对话
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与课标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中蕴含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这对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课标的有效对话主要是为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灵魂.由章建跃博士主持的“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对教学目标设计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思路: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当对它们的具体含义进行解析,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还应进行分层解析;课堂教学目标不宜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
例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节的教学设计,依据课标,教学目标为: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这一目标的含义是:
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知道三角函数是研究一个实数集(角的弧度数构成的集合)到另一个实数集(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其比值构成的集合)的对应关系,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在借助单位圆认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有关定义应用的问题.
通过对课标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内在精神,可以使教师以更高的观点来指导教学设计和实施.
二、与数学教材的对话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资源.教师要通过与新教材的对话,去发现并认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结构框架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提高自己组织实施教学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教材内容设计的作用、目的、意图、意义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和使用.
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作内涵和外延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解读和分析,即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内容的核心之所在,并对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作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学科角度进行微观分析.比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内容说明如下:
这是一堂关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课.在初中,学生已学过锐角三角函数,知道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相应边长的比值.在此基础上,随着本章将角的概念推广,以及引入弧度制后,这里相应地也要将锐角三角函数推广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但它与解三角形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研究一个实数集(角的弧度数的集合)到另一个实数集(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其比值的集合)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析:三角函数是又一种基本初等函数,它作为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最常见、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在高中数学和其他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又是整个三角函数内容的基础,所以它不仅是三角函数内容的核心概念,同时在高中数学中还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它需要借助单位圆、角的终边以及二者的交点这些几何图形的直观帮助,其中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本节课将围绕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展开,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这节课的重点,能够利用单位圆认识该定义是解决教学重点的关键.
三、与同行的对话
新课程的教学中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或困惑,有时需要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教师之间经常进行合作、交流与对话,共同开发和利用好新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比如,开展同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同学科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相互研讨及交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同行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长处,参考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景,以此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从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搞好教学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教学资源.
四、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和谐平等的对话,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认知发展情况,作出可能存在问题的诊断情况分析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中,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教学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同时分析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学科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另外,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这也是在分析过程中要加以注意的.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分析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考,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学科规律.当前,可以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
例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可以表述为:学生在理解用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时可能会出现障碍,原因是学生在此之前都是研究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函数,并习惯了直观地用有关边长的比值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要克服这一困难,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与直角三角形有关边长的比值的联系;学生在理解将终边上任意一点取在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这一特殊位置上时,又可能会出现障碍,原因是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一特殊点不具有任意性.针对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认识,明白对于一个确定的角,其三角函数值也就唯一确定了,表示其三角函数的比值不会随终边上所取点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学生在将用单位圆定义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还可能会出现障碍,主要原因还是受初中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影响,仍然局限在直角三角形中思考问题.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就要让学生知道,借助单位圆,用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三角函数,就是为了很好地解决在直角三角形中不能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问题,用单位圆统一定义三角函数,不仅没有改变初中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本质,同时还能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可以表述为:为了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定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准备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研究任意角与其终边和单位圆交点坐标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数形结合地进行思考.
另外,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为进一步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进行的课堂练习及作业.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认真思考要为学生设置什么样的练习及作业的基础之上,给学生布置和安排有价值的练习和作业.也就是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适切性,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为此应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案例,并对师生活动进行预设,并阐明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特别要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述,以“设计意图”的形式反映在教学设计之中.也就是在为学生所设置的每个问题或题目后面写出相应的设计意图是什么,每个问题或题目后面的“设计意图”可以只在教学设计中呈现出来,而在给学生的题目中可以写出也可以不写.
比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类似的问题、例题和练习:
问题:你能否给出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在弧度制下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研究一个函数,就要研究其三要素,而三要素中最本质的则是对应法则和定义域.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已经由定义式给出,所以在给出定义之后就要研究其定义域.通过利用定义求定义域,既完善了三角函数概念的内容,同时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师生活动:学生求出定义域,教师进行整理.
例题:先确定下列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然后再求出它们的值:
设计意图:将确定函数值的符号与求函数值这两个问题合在一起,通过应用公式一解决问题,让学生熟悉和记忆公式一,并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师生活动:先完成题(1),再通过改变函数名称和角,逐步完成其他各题.
练习:
1.设α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则sinα·cosα·tanα的值的符号是______.
2.选择“>”,“<”,“=”填空:
[关键词] 新课改;电教媒体;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71-1
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手段,而且激发了学生学校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这里就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合理应用电教媒体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传统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局限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走进情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兴趣,更延缓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其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电教媒体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创了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多媒体走进了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后,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工具,多媒体之与传统媒体,它无疑是先进而高效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使用是否正确、合理。明确它只是一种辅助的认知手段和工具,必须为我所用,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必须对多媒体合理的使用。在这样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三、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着重抓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讲授与总结这三个重要环节,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趣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就如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所教课文的实际情况,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导入,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学有很多方式方法,现择要介绍如下:1.音乐激趣导入。《卢沟桥烽火》一文记叙的是“”的经过,在线了那段令中国人不能忘怀的历史。但是学生里这段历史比较久远,所以为了能使学生进款进入血丝这篇课文的状态,我从先是播放一首《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让同学们跟随激昂的旋律走进那种历史情境,接着我便顺势简单讲述“”之前的大背景“九一八”。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这段历史的学习兴趣;2.创设情境导入。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二)助力讲授。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主题、提示中心的作用;2.借助课件,突破重难点。《黄河的主人》、《安塞腰鼓》等课文,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民俗知识,所以学到处给学生播放汹涌黄河之上行进的羊皮筏子的录像,同学们就有一种切身感受,便于理解黄河的主人艄公的高超技能;3.借力多媒体,长文短讲。在学习《天安门广场》理解天安门广场的方位图时,我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出示天安门的建筑物方位图和一张简易方位图,学生一下子就能理顺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的位置;4.作文课中,唤起学生思绪。有时候,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会在作文课中唤起学生写作思绪,拓宽学生写作思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欲望。我们班在学习作七《给老师的一封信》中,适时播放学生和老师一起经历过的情景照片,把学生引入情境,勾起温情回忆,拓宽写作思路。
(三)升华总结。课堂结尾往往是总结中心、点明主题、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重要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课堂教学总结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朗读欣赏。如《夹竹桃》一文,总结时适时适度地播夹竹桃的各种形态的图片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让学生欣赏品味夹竹桃的韧性和引人无穷幻想,再通过配乐齐声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夹竹桃旁,使学生对夹竹桃无与伦比的韧性、无与伦比的引人幻想的特点理解的更为透彻,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
2.巩固升华。如学习《钱学森》一课,讲读后,投映相关影片。学生仔细观察后,结合课文内容认真思考,纷纷发表见解。通过热烈讨论认识到:钱学森的科学力量是巨大的,他的爱国情怀是令人刻骨铭心的。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3.拓展延伸。在学习知识关联性很强的课文结束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此时多媒体课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古诗《示儿》时感受到路由强烈的爱国情感之后,趁热打铁,拓展延伸,出示路由的其他爱国诗篇,为学生们的古诗分类积累理清脉络,也在爱国情怀感染下便于更快的记忆。在学《最后的姿势》时,感受人物形象和舍己救人精神情感升华之后,顺势出示在汶川地震中更多想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使得学生顺畅的积累素材,受到教育。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讲出语文味的同时还要适时地借力于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厚实后学生的课堂积累,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蔡慧琴,饶玲,叶存洪.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A].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丛书[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谭文丽,文莉.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校本研修热点丛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问题一,小组缺乏凝聚力,认同感低
问题描述:在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分组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老师根据学生的高矮次序、学习能力差异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问题诊断: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学生本身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不能根据自身的特质、喜好来选择,对于小组的认同感、归属感较低,孩子的内驱力不强,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诊断处方:采用半自由组合的方式构建合作团队。教师在帮助孩子构建合作小组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综合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类,把全班同学分为A、B、C、D四类(或三类),也可以分为1号、2号、3号、4号等,其中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沟通合作能力最强的学生为A类,B类次之,D类最后,然后让全班学生根据(A+B+C+D)的原则自由组合,确保小组4名成员中分别来自不同的类别。
这样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交际脉络,进行半自由的相互选择,最终构建各自的数学小组合作团队,并让小组成员相互讨论,为自己的小组命名。例如: “智慧组合”、 “水立方”等。通过半自由的组建方式,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增强学生对小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努力为小组贡献力量,使孩子们自觉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
问题二,优等生受追捧,后进生受冷落
问题描述:在分组的过程中,往往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受到小组成员的追捧,而后进生则无人问津,与后进生分在同一组的其他成员暗自倒霉。
问题诊断:优等生因为有较强的数学知识和表现能力,总是容易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加分,为小组做出更大贡献,而后进生则恰好相反。核心在于我们没有为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提供同等贡献的机会。
诊断处方:实行以“进步总分”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利用计算比赛、作业评比或检测试卷等计算进步分。例如:
从上表中得出,某小组本次数学测验的进步总分为:80分,其中为小组贡献分数最多的是 1号与4号同学,而不是分数较高的2、3号同学,这样通过计算小组进步总分的方式,为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提供了同等贡献的机会,因此每次测试以后,组员们特別为低能力同学的进步而高兴,甚至比自己取得好成绩更高兴,而低能力同学也因自己为小组作出的贡献感到欣慰,这样一来,后进生不但不受冷落,而且还可能比中等水平的学生更受追捧。
问题三,热热闹闹,活而无效
问题描述: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
第8次基础教学课程改革自新世纪启动,至今已进行了十余年,可以算进入了“后新课改”时期。“后新课改”时代要求重视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课堂教学诊断采用教育专家引领、学校领导支持、教师同行帮助、执教教师为主、所教学生配合、家长协助为干预的机制,其本质是一种课堂文化的干预行动,具有人本性、发展性、教育性、诊断性与功效性等特征。搞清诊断主体、分清诊断类型与层次、掌握诊断技术、遵循操作过程是课堂教学诊断研究的关键要素,通过对课堂物质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的诊断,采行分层分类诊断、主体协同诊断与建章立制等策略,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诊断“;后新课改”时代;课堂效率;课堂文化;课堂干预
始于2001年的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实验、推广、普及等阶段后,已经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当前深刻反思、大力调整、配套改革、保障实效正在成为今后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与现实诉求。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4年9月4日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2014年12月8日,教育部举办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这些举措在第8次课改的基础上又做了推进,标志着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进了“后新课改”时代。以往人们都认为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一致确信“成也教师、败也教师”,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教师的观念、角色、行为等都受制于所在环境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才是后台根基。课堂教学诊断对课堂教学的达成度给予评价和分析问题,但其本质就是对组织文化的诊视、分析、判断与改进。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是“后新课改”时代的重要标志,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诊断作为课堂组织文化有效干预行动,是我国“后新课改”时代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一、课堂教学诊断的本质与特征
顾名思义,课堂教学诊断的行为依据发生于课堂,信息获取的方式是观察,而效果体现在诊断上。课堂教学诊断与传统意义上的“听课”有区别,它带有明确的目的,在广泛搜集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整理、发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因此,课堂教学诊断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诊视’和‘判断’,协助师生发现课堂教学或学习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2]其本质是课堂组织文化诊断。组织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在生产与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创造或逐步形成的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团队意识、集体氛围、团体归属感、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对组织成员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等功能。[3]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4个层次组成。课堂物质文化是维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承载着特定的教育教学价值观;课堂制度文化是维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体现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格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特定要求;课堂行为文化是维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直接推动力,集中体现了课堂师生主体的思想观念、角色选择、行为规范,不但决定着行为结果,而且直接影响着行为主体下一步的行为取向与行动决策;课堂精神文化是维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内在动力,凝聚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对教育教学的特定规定性要求与价值追求。课堂教学诊断以教学诊断思维为核心,以课堂教学问题为中心,以课堂干预行动为手段,以课堂行为文化为焦点,通过对课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诊断,实现优化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之目的,具有人本性、发展性、教育性、诊断性与功效性等特征。人本性特征要求课堂教学诊断十分重视“人”的作用与功能,因为课堂教学出现的任何“问题”大都与“人”有关,坚持“人之问题”的原则是课堂教学诊断的首要原则;发展性特征要求课堂教学诊断必须以解决问题为手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而遵循“人之发展”原则是课堂教学诊断目标实现的基本原则;教育性特征是由课堂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所决定的,课堂教学诊断通过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认识、发现、分析与解决,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效益与效果,而坚持“人之发展教育”是发挥课堂教学诊断效能的必然要求;诊断性特征是课堂教学诊断的本质特征,通过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诊断,找出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将这种“差距”视为课堂教学改进与完善的重要切入点,但这种由“差距”而呈现的“问题”指明了课堂教学改进方向;功效性特征要求课堂教学诊断不摆花架子,遵循形式简约、过程简洁、步骤简明、技术简易、效果鲜明原则。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诊断是理论与实践、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他人诊断与自我诊断的统一,集中着眼于实然问题而指向于应然发展。
二、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与类型
前文指出课堂教学诊断本质是课堂组织文化诊断,但是课堂教学诊断的实施包括课堂教学诊断主体、课堂教学诊断类型与层次,这些也是课堂教学诊断模型建构的关键要素。纵观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文献资料和课堂教学诊断实践,中外大多学者仅将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同行视为课堂教学诊断主体,这种看法严重削弱了课堂教学诊断功效。既然教和学是两个主体的行为,既然课堂教学行为存在教师和学生,那末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基于课堂特有时空的主体间的唤醒、引领、指导与合作学习,主体间性是教学的本质属性。执教教师本人是课堂教学诊断的重要主体,由执教教师本人为主体开展的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可称之为课堂教学自我诊断“,从教学诊断的全部活动来看,自我诊断是各种诊断方式的基础,无论什么诊断方式都要转化为自我认同才能产生效用”;[4]学生是课堂教学诊断的另一重要主体,着眼于学生学习问题、指向于学生自主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课堂教学诊断是教师教学诊断与学生学习诊断的统一,离开了对学生学习的诊断和学生学习诊断,课堂教学诊断的功效将无法实现;家长作为课堂教学利益相关者,也是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之一,尤其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FC)、慕课(MassivelyOpenOnlineCourse,MOOC)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形式的出现与逐步推广,家长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因此,作为“后新课改”时代高效课堂有效干预行动的课堂教学诊断,就构成了教育专家引领、学校领导支持、教师同行帮助、执教教师为主、所教学生配合、家长协助的全面的干预机制。金•S•卡梅隆(KimS.Cameron)和罗伯特•E•奎因(RobertE.Ouinn)将组织文化类型分为等级森严式文化、市场为先式文化、部落式文化和临时体制式文化4种类型;[5]班建武依据上述分类原则,将学校文化分为情感导向文化、管理导向文化、创新导向文化与升学率导向文化等4种类型。[6]由于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又具有“课堂”特性。因此,可将课堂文化分为民主性文化、专制性文化、放任性文化与管束性文化等4大类。依据文化构成形态特征,课堂文化包括课堂物质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等4个层次;因而课堂教学诊断也相应地分为课堂物质文化诊断、课堂制度文化诊断、课堂行为文化诊断和课堂精神文化诊断等4个层级。课堂物质文化依据空间位置包括教室门窗布局(室内采光通风状况)、讲台课桌摆放(座位摆列方式、讲台位置以及讲台、课桌上的陈列物品等)、室内环境布置(板报、标语、书架以及花草摆放等)等3部分内容;依据文化功能,包括实用性物质文化(如讲台、课桌、教具等)观赏性物质文化(如花草摆放、壁画等)和激励性物质文化(如室内标语、名人名言等)等3部分。[7]调查发现,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课堂物质文化也呈现很大差别。尽管国家层面上已经提出标准化教室和班级编额的要求,但不少地方的课堂物质文化层面还不同程序存在班额人数膨胀化、课桌摆放工具化、室内环境单调化、张贴标语血腥化等问题。课堂制度文化依据指向行为主体可分为教师课堂教学制度(如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制度等)和学生课堂课堂学习制度(如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制度等)两个方面;依据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课堂教学准备制度(如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学生预习制度等)、课堂教学实施制度(如课程教学规范、课堂纪律要求等)、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制度、作业布置及批改制度等)等三个方面;依据课堂教学物质文化的抽象程度,可分为课堂规则行为要求、课堂组织结构规则和课堂深层观念影响等三个方面。[8]通过师生访谈与课堂现场观察发现,当前课堂制度文化层面主要存在教师专断霸权、教师惩罚滥用、课堂暴力冲突、规则执行不力以及管理人性化缺失、工具化泛滥等问题。课堂行为文化包括教师行为文化与学生行为文化两个方面。依据行为性质,教师行为文化包括程序性教学行为(如教学设计、板书等)、生成性教学行为和策略性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文化包括程序性学习行动、生成性学习行为和策略性学习行动;依据行为出现的时间,教师行为文化可分为教学前行为、教学中行为、教学后行为,学生行为文化可分为课前行为、课中行为、课后行为等;依据行为结构,教师教学行为可分为教学基础行为(如体态语、口头语、书面语、课程语等)、教学技术行为(如教学设计、课题导入、讲解、提问、课题管理、媒体使用、练习、试题编制、教学诊断等)、教学组织行为(如人格适应、环境适应、师生关系等)等,学生学习行为可分为学习基础行为、学习技术行为、学习组织行为等;依据行为功能,教师教学行为可分为主要教学行为(如教师主导的行为、师生互动的行为、教师指导的行为等)、辅助教学行为(如动机激发策略、课堂交流策略、学习强化策略、教师积极期望策略等)和教学管理行为(如教学组织行为、问题管理行为、课堂时间管理行为等),[9]学生学习行为可分主要学习行为、辅助学习行为和自我管理行为等。当前在课堂行为文化层面上主要存在师生行为失当、师生行为失范、师生行为失控、师生互动失调和师生互动混乱等问题。课堂精神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的互动,例如接触、交流、对话等而构建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思维范式、角色定位、行为方式以及行为结果等,具有较强特殊性、情境性、隐蔽性与弥散性等特点。当前课堂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主要包括观念错位、角色混乱、行为偏差与效果不佳等。课堂教学诊断要根据课堂文化的4个层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分析诊断。我们既要关注具体的事实,然而更要从本质上找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文化诊断的目的,真正体现文化干预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与技术
前些时候,有效课堂作为教改的核心,引起过广泛的讨论。在“后新课改”时期,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历史延续,也是“后新课改”时代对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而高效课堂是“技术与艺术构成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技术—课堂技艺—课堂艺术’勾勒出了高效课堂建构的线路图”。[10]课堂教学诊断以现代教育教学价值观为指导,利用先进的诊断技术工具,遵循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致力于解决课堂文化中诸如课堂物质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措施。课堂教学诊断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认识、发现,更是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甄别与解决。针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必须依据病症来探究病因、落实病位、分辨病性、诠释病机,同时要提出诊断处方并予以效果验证。因此,课堂教学诊断目标的实现,必须采行分层分类诊断策略、主体协同诊断策略与建章立制保障策略,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诊断学力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诊断学力。首先,坚持分层分类诊断策略,即依据课堂教学问题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甄别方式、诊断方法与技术,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基本原则是坚持针对性、以人文本和焦点解决发展之道。例如,针对课堂制度文化层面出现的问题,属于课堂教学第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制造者(责任人)往往是教师,问题爆发的导火索往往都是由教师对课堂制度的制定或执行行为而导致的诸如教师专断霸权、教师惩罚滥用、课堂暴力冲突、规则执行不力以及管理人性化缺失、工具化泛滥等问题,解决的途径也应根据不同类别的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措施,而关键是通过改善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定位自身教育者角色、改进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坚持主体协同诊断策略,即坚持新课改“发展为本”的理念,以主体协同为基础,以信任合作为前提,以合作学习为方式,以适合性教育为原则,以教学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同行、执教教师、班主任、学生以及家长等多主体协同、全方位互动为机制,理顺并聚合教育力量,优化并整合教学程序,渗透并融合现代教育价值观,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11]其本质是激发、唤醒并聚合教育教学利益相关者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构建学习共同体。例如,针对课堂物质文化层面出现的诸如班额人数膨胀化、课桌摆放工具化、室内环境单调化、张贴标语血腥化等问题,解决的途径必须发挥学校、班级甚至家庭、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力量,才能切实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三,坚持建章立制保障策略,即坚持诊断自觉与诊断制度相结合,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科教研组、学科备课组、班级作业组、年级组、教师个人以及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诊断的正常开展与有序推进,完善专家督导制度,确保教师的教学能够经常地、连续地得到专家指导,制订教师进修制度,确保教师知识学习和知识更新,还应该制定家长和社会反映的听取制度,广泛地接受家长与社会对于课堂文化建设的参与,以实现课堂教学诊断的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与现代化。课堂教学诊断的核心内容是组织的一致性程度和自主驾驭程度的诊断以及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的诊断,但诊断的切入点要从司空见惯的行为现象入手,[12]因而建章立制的内容不但要明确诊断周期、范围、时间、人员,还要依据诊断规律明确诊断的切入点、方法、原则、步骤、措施等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诊断的常态化、规范化与科学化。课堂教学诊断技术工具与操作过程关系密切,是课堂教学诊断模型建构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课堂教学诊断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诊断技术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考试测验法、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视频分析法、师生访谈法、团体会诊法、四诊(望闻问切)合参法以及电脑诊断法等;一类是诊断操作技术,包括三角分析技术、教学差距图技术、5W1H技术①、程度坐标技术、逻辑树关联技术、SWOT技术②、关键词检验技术、临床指导技术、时动分析技术、作品分析技术以及心理测试技术等。课堂教学诊断操作过程主要包括问题发现过程(诊视)、问题分析过程(判断)、问题解决过程(处方)和实践验证过程(疗效)等4个程序。需要明确的是,课堂教学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正确解读问题的正向功能、寻求问题解决之道才是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看到“问题”本身的提醒功能。因此,问题不仅仅是“标准-现状”,而是“表征+本体+根源+提醒”;问题也不仅仅是错误或缺点,而是指明了课堂教学诊断的方位与方向:如果诊断者看不到问题本身所蕴含的正能量,将是课堂教学的重大灾难。如课堂行为文化层面出现了师生互动失调问题,其表征是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予理答或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不予配合,本体是由于师生互动能量交流受阻而导致教师指导学习失效,根源是师生适合度不高,这就提醒教师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四、课堂教学诊断的时代价值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诊断是“后新课改”时代高效课堂有效干预行动,以教育专家引领、学校领导支持、教师同行帮助、执教教师为主、所教学生配合、家长协助为干预机制,通过对课堂物质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课堂精神文化等课堂文化不同层面的诊断,实现课堂教学诊断促进师生发展之目的。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角色行为与生活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翻转课堂、慕课在我国的持续蔓延,铸就了现代教育教学领域新景观,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进程,进而实现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永恒追求,而课堂教学诊断以多元化诊断主体、分类分层诊断客体、规范化实施程序、科学化操作模型、现代化技术工具,必将担负起“后新课改”时代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
作者:尹达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5号)[EB/OL](.2014-09-04).
[2]尹达.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总结与展望[J].教师教育学报,2014(6):54-61.
[3]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4]严先元.教师怎样作教学诊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
[5][美]金•S•卡梅隆,罗伯特•E•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M].谢晓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34.
[6]班建武.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的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2-173.
[7]车伟艳,司庆栋.课堂物质文化:特征分析及构建策略[J].考试周刊,2009(8):213-214.
[8]王彬.课堂制度文化的诠释与重塑[J].当代教育科学,2006(18):14-16.
[9]蒋晓东.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EB/OL].(2012-12-21).
[10]龙宝新,折延东.论高效课堂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4(6):122-129.
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已经使用了四年,与之前的牛津版不同,本教材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开放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目前学生的语言学习状况是:发音和朗读语音语调差,学生的口齿僵硬,听说口语交际能力极差,缺乏有效的锻炼机会。在英语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由于课堂教学中以上问题的存在,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显得浮躁,表现在不能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能静心思考。这样教师教得十分辛苦,学生学得也非常被动,但是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问题诊断
在教授一年级英语时,我与学生就闹了一个笑话。上课开始,我向学生提问:“Hello! What’s your name?”学生:“Hello,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Mike.”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不是笑话,而是暴露了我们为教而教外语,不是为了应用,不是为了交际。
而在教授六年级过去时时态时,我问:“What did you do ?学生答:I am doing my homework.由于缺乏交际的情景,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高年级的教学,存在“轻能力,重知识”的现象。教师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讲解和反复的语法练习上,而学生则变成了简单地对知识进行存储的容器。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机会很少,说的越少就越来越胆怯开口。久而久之,很多学生都变成了“哑巴”。
三、教学对策
1.语言的交流活动离不开语言情境(以多种形式创设语言情境,在情境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情境是交流活动的基础。无论是单词教学还是句子句型的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能让学生更易于融入活动,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创设情境的方法如下:
(1)以实物演示情境。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义变得更简易、快捷。这种方式在单词教学中最为有效,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的展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便让学生正确朗读和分辨单词。
(2)以语言描绘情境。教师可用简单易懂的话语,作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在教授每个单元的Storytime时,都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电影人物或英文歌曲等方式引入,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这个故事中。
(3)以图画再现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为学生创设新颖的英语交际情境。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边看边听,积极参与对话,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语言交际活动。
(4)采用游戏比赛模仿情境。例如: 师: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Look , I have a nice bag . What’s in my bag?Can you guess?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或者让学生问一问、猜一猜。这样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
2.语言技能的提高首先需要大量的语言操练,语言的操练要循序渐进(以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操练,在操练中提升英文素养)
(1)分层式操练。刚开始时,让学生齐声跟着说,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人人开口。紧接着,先让一半的学生跟着说,然后让另一半跟着重复说。如操练问答,可以让半个班问,另半个班答,然后再调换一下角色,以免单调。操练回答以后,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英文思维的状态,再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初,可以让小组重复。当少数人说时,教师能比较容易地听清他们说得怎样。最后,叫个别学生单独说。因为之前他们已经做了很多练习,再让他们自己试着说就不会感到紧张。值得注意的是,在操练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表扬少批评,少指出口语练习中出现的小错。
(2)波浪式操练。何为“波浪式操练”?这种方法如同石子投入池塘所产生的波浪一样,覆盖面广,参与范围大。例如,让一个小组说一个句子,然后这个小组与另一个小组一起说一个句子,这两组又与第三组一起说一个句子,以此类推,逐渐扩展,增加练习的人数,加大练习量,推广准确的语音、音调,起到巩固作用。
(3)分段操练。若操练一个句子,学生跟着说有困难,就可以用这个方法。例如:
师:How many?生:How many? 师:How many monkeys?生:How many monkeys?
师:How many monkeys can you see?生:How many monkeys can you see?这种递进式的操练,学生不仅巩固了已掌握的短语,也在反复练习中培养了语感。
3.开展真实有效的调查活动(以有效活动展开英文学习,在活动中增强语言运用技能)
说到英语中的教学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其中。调查(Do a survey)是当今英语课堂教学中比较热门的一项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调查”,获取相关信息,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其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在六年级上册教授了时态:一般过去时。要求学生利用句型“What did you do...?”“I...”调查本班学生的周末活动。这个具有信息差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信息,运用了语言并提高了语言技能。但是有的教师几乎把这一调查活动形式当成公开课的“法宝”,常常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真正有意义的交流,这样的活动是没有效果的。
其实,课堂上教师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业中一句能打动学生的评语,对学生的赞许和激励或许会更直接,更有效。
综上所述,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需要教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创设表达的语用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实践、思辨、提升,从而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贵双,林君芬,何克.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