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10: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何谓企业管理基层工作,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必不可少的工作,如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等。本文分析了企业基层管理在企业管理的作用,指出目前我国企业基层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基层管理 企业管理 作用 对策
1、企业基层管理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1.1 企业基层管理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加强企业的基层工作管理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重要因素就是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剧,我国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我们要及时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这对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加强企业的基础工作管理,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1.2 企业基层管理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保证
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就必须注重企业基层工作的管理,只有将企业的基层工作于现代化管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好的基础又促进企业的管理[2]。企业基层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企业基层工作的管理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要从企业的每一件基层工作抓起,真正的将企业的基基层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专业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1.3 企业基层管理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企业基层工作的管理是一项繁琐和复杂的过程。完善的企业基层工作管理体系可以促进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力,而管理能力可以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各种企业能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基层工作的管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加强企业基层工作管理,必须要充分调动企业各方面的力量,通力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企业的进步。而企业管理现代化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体系,因此,可以看出,企业基层工作的管理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3]。
2、企业基层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对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基层缺乏自觉性
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缺乏了对企业基层基础工作的自觉性和动力。在计划经济时期,每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运转情况等,政府部门都要进行参与,并及时的提出建议。每个行业与系统之间也会经常开展一些交流的活动,相互的交流,对于存在问题的企业政府部门也会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协调,每个企业就在政府的统一指导和要求下无形中建立起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在计划经济时期,每个企业建立的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大部分都是适应了本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现状。
2.2 对企业管理基层工作缺乏动力
由于市场经济完全取代了计划经济,导致了企业进一步优化管理基层工作的动力消失,因为做好企业管理基层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建章建制,如制造业企业要从工人的每一个动作到每一个零件的定额做起,工程类企业特别是笔者所在的地勘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要根据不同的地层制定钻具的消耗定额,每一米进尺的人工额做起,费时费力,短期效益不明显,再加上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认识的不清晰以及思想认识不够重视等,导致企业没有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最终,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无法建立。
3、优化企业基层管理对策
3.1 企业管理基层工作要与时俱进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会带动企业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内容的逐步变化。传统的管理方法没有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的支持,管理方法不交单一。而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技术、计算机、管理软件等高科技的手段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追捧。高速发展的网络不仅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实时的进行企业管理以及数据采集等方面的实现,更让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有了新的载体、工具以及平台,为企业管理基层工作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有利于进一步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进行延伸、协调、调控,也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同步进行提供了可能性。
3.2 企业基层管理工作必须做到管理的系统化
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企业管理现代化要求的形势下,企业的每一项管理工作之间存在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要想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就必须系统的管理模式;而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是作为技术标准的重要支撑,也是企业管理基层工作的定量标尺,为企业各项基础工作提供了可靠的量化支持;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科学化则是为企业基础工作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为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步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3 企业基层工作管理必须坚持不懈
就企业基础工作的管理现状来分析,可以看出,基础工作的管理如果停滞不前,那就等于在倒退。首先是因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随之发展;另一点,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各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要不断的完善,才能加快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每一个企业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都必须加快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管理。如果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停止不前,势必影响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也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总结:
总之,企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基层工作的管理,构建、完善企业基层工作管理,能够有效的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步伐,实现企业最终目标。同时,加强企业管理基层工作,也要不断的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只有企业管理基层工作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加有效的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步伐,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璧. 现代化企业管理中基层管理的重要性探讨[J]. 上海企业. 2013(07).
[2] 马力. 以改革创新精神指导企业升级工作[J]. 经济管理. 2012(02).
[3] 冀鼎全.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J]. 新西部. 2012(06).
作者简介:
为了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打造服务型机关。多年来税务部门,一直在征管、机构、人事的改革和变化中,寻求一种基层税务管理的最佳模式和最有效得手段,从上到下为国聚财的热情始终没有变,积极探索的热情始终没有停。税收管理模式也由过去的专管员发展到目前的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分离的精细化运行格局。在充分看到这种模式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它的不足,笔者根据大量的基层工作实践来探讨一下目前基层的税务管理。
一、基层税务管理目前存在的弊端
目前基层税务管理是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建立的“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模式,基本确立了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分离的精细化运行格局。县级局设有征收、税政、办公室、人教科、服务大厅、管理和评估等内设机构组成,面向个体纳本文转载自税人的基层税务所也全部撤消。机构大幅收缩,在提高纳税人办事效率的同时基层税务人员也深切的感受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征收、管理、稽查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信息的沟通严重脱节,象是人人有责任又是人人无责任的局面;对税源、税基的监控不力,基层管理人员对纳税人的缺少全面了解,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管理人员感到力不从心,怎样管,管什么心中没数;工作缺乏主动性,大厅人员等上门,管理人员等派工,稽查人员搞游击。综合上述原因主要是“部门信息衔接不畅,责任追究难以划分,税源监控不力”是当前税收管理面临的基本难题。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求创新,是有利于我们进步的好方法。与征管改革相比税务部门的人事改革相对滞后,改事没有改人、人事相分离,推行竞争上岗没有当成一种制度形成一种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税务部门是一个业务性比较强的执法机关,后勤、人事、监察等部门应当以加强税收服务、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为重点,然而在实操作中存在对非业务事项所花精力逐渐大于业务事项,与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无关的成本和精力在逐渐加大;在内部管理和责任追究上普遍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责任疏松,落实不到位,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或不干。在税收制度和措施上的缺陷不是根本的原因,人为的因素永远是最重要的。
二、基层税务管理目前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和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大量涌入,国有、集体企业的经济改革,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集团公司、协作企业、分支机构,甚至跨国经营愈来愈普遍,企业性质由过去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发展为目前的股份制有限公司为主,民营经济急剧壮大,而我国人口众多促使从业人员相对复杂。自九四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税务部门的人员结构没有发生跟本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从事经营纳税人的数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层税务人员以前人均管理100个企业,现在可能要翻倍甚至更多,加上企业复杂的经济业务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要做到精细化管理难度很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融合,我国的财务制度也基本同国际接轨,企业由过去单一财务会计、税收统一核算向复杂的财务会计、税收分离核算的方向转变;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是企业财务核算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基层税务工作部门的人员基本以内部子弟、转业干部、税务中专院校毕业生为主,业务素质相对偏低,虽然做过不少的培训、后续教育,但实际收效甚微;加上年龄在40左右的基层工作人员成为基层的中坚力量,职务前途基本到顶,人际关系趋于成熟,部分人员安于现状、无功无过的心态;虽然部分年轻人员挑起了业务大梁,但是地位一时难以改变,僵化的人事制度和竞级体系使基层税务人员缺少工作热情。因此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技术和财务核算的运用能力与企业会计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在管理上给税务机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版权所有
二、基层税务管理今后的展望
作风关系着形象,关系到工作水平和质量。当前,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既是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行动指南。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同志强调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进行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不忘群众利益,在群众中树立好的形象。同样,作为基层政工干部,要在干部职工中树立形象,首先在于观念的转变。基层政工干部应该强调“服务”的观念,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要真诚地服务基层干部职工。基层政工干部应自觉培养热爱基层对象的感情,了解基层干部职工的疾苦和心声,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为基层干部职工多办实事、多办好事,想基层干部职工所虑,办基层干部职工所需,急基层干部职工之所求,与基层干部职工同疾苦。
要紧紧依靠基层干部职工。应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问计于民;发挥基层干部职工的作用,特别是关系到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广泛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保证基层工作的实效性。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层政工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要善于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上级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基层政工干部务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带头做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基层政工干部在基层开展工作时,还要服从于上级党委政府或所在机关的中心工作,在开展具体业务工作时,必须服从于中心工作,正确处理业务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矛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有效载体,为广大干部职工服务好,另一方面在干好基层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中心工作,以中心工作促进具体业务工作。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求基层政工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为广大干部职工做好服务工作。
如果说一个单位的负责人是单位的带头人、决策人,那么该单位政工干部则起到对上负责、对下发挥带头作用的关键作用。一个称职的单位政工干部,应成为单位中最有活力、最了解基层情况、最能领会领导决策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与纽带。笔者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体会到,一个称职的基层政工干部,必须具有责任意识、能力意识、团结意识、创新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
第一要有责任意识。所谓责任,就是要在职位上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尽心尽责尽力围绕上级和单位的中心开展工作,想方设法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和单位的各项工作。基层政工干部代表着一个单位或部门,做事情想问题必须树立从全局出发的责任意识,围绕全局中心强化责任落实,想法设法领会上级和单位或部门领导的工作思路、工作意图、工作目标,根据上级和领导决策,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措施,并集中调配本单位或部门的资源,统一干部职工的思路,凝聚干部职工的力量,开展最有效的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第二要有能力意识。一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基层政工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主要体现在思考能力、工作计划能力、整合资源能力、抓工作落实能力和上下左右协调能力。二要有一定的专业业务能力。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本身业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整体业务水平。我们社会事务部门是一个业务性和政策性较强的部门,政工干部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努力掌握新的社会事务政策理论,争取做一名知识性、学习型的政工干部。三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所谓管理能力,即要对所管理的对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工作方法,使所管理对象有章可循,并自觉执行。基层政工干部要着力提高运用制度和建立管理机制的能力,实现管理工作的机制化、规范化。四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表达适当,既能达到一定的目的,又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进感情,提高自己的感召力。语言表达不恰当,容易造成误会和隔阂,影响双方感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所以,基层政工干部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注意技巧,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三要有团队意识。人心齐,泰山移。人心不齐,各想各的,工作就会一盘散沙,没有起色,不可能取得好的工作业绩。所以一个部门或单位必须要有团队意识,善于团结带领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部门或单位工作就会有起色,就能出经验,就能出成果。作为基层政工干部,要确立干部职工的共同奋斗目标,使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努力拼搏。要调节好内部人际关系,凝聚人心,使干部职工树立争创一流和敢为人先的意识,营造一个充满正气的工作氛围。
第四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就是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创新就是突破前人,提出新的见解的能力,就是创造性采取措施,实现工作跨越式发展的能力。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基层政工干部,树立创新意识,就是要有一种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实际工作中,一是要求真务实,重实际,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坚持一切从干部职工工作实际出发,从干部职工需要出发,从符合基层工作发展方向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对工作注意轻重缓急,注重以点带面,更好地推动面上的工作。
一、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类组织单位,包括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人才逐渐成为组织单位的第一资源,是其稳定发展的最具价值要素。工商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但是在公共部门的政府和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还面临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近十几年,我国的公共服务部门进入创建服务型和学习型组织,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提供公共服务、稳定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重,急需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常驻,通过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二、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目前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在编制、激励、评价、培训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员使用问题
根据调查发现,在使用人员中所面临的难题,已经成为基层工作的明显问题,镇街事业编制是和公务员一起办公,事业单位承担了很多事务性的事情,而且基层事业单位晋升空间小,待遇有限,很多人容易滋生倦怠心理,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基层事业单位的待遇及晋升空间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小,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员得不到系统的培训和提升,有些单位甚至有可能出现人才断档的趋势和危机。
(二)工作效能问题
由于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是由主管部门办事处直接管理,不是单独办公,所以很多管理还是行政命令式管理。基层工作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力求准确性、注重及时性。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和科室的任务完成效率,对整个单位的公共服务效能起到重要影响。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基层工作效能低下的问题依旧存在,主要表现为加班加点成为常态、任务繁重容易拖延、被动应付欠缺严谨。
(三)运转机制问题
镇街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由于晋升空间较小,福利待遇较差,事务工作繁杂,很多人对于工作的懈怠感与日俱增,整个单位也没有很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镇街基层事业单位工作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持久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更难以顺畅运作。据调查,基层工作在运作中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有些工作难协调,有些任务难推进,有些部署难落实,有些业绩难评定等。
(四)绩效考核问题
事业单位改革普遍采用人事聘用制度,但许多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使得人事聘用制度无法顺利运行,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绩效考核不仅为绩效工资的发放提供参考,也为员工调动和人才储备提供依据,还可以激励员工调动积极性。很多事业单位虽然开展了绩效考核,但考核方式和全面性存在问题,考核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绩效考核的真正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三、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的建议
(一)树立良好用人导向
用人导向科学,则基层人员越有活力,工作质量和效率就越有保证。首先,基层事业单位和人事部门应该倡导“多劳多得”的组织文化,鼓励单位职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付出、乐于收获。其次,单位还应注重为职工提供尽可能多的岗位再教育平台,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出谋划策。员工个人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也离不开工作平台的锻炼。一方面,基层事业单位要通过密切结合工作实践的培训,提高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围绕工作中心,鼓励人才发挥优势,在用人的过程中提高其能力和素质。
(二)构建科学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越科学规范,单位工作就越顺畅,越容易高效运行、有序推进、顺利发展。建立更加公正、客观、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于正确衡量单位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际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将会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例如可以获得荣誉证书,取得奖金奖励,得到深造机会等。
(三)探索有效工作方法
针对基层工作繁琐的特点,鼓励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的岗位价值,在繁琐的工作事务中保持耐心和修养,并不断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单位可以制定工作进度条和完成期限,督促职工按照计划推进各项工作完成。同时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实地体验。尤其要深入调查一些基层人员感到工作困难、缺乏深度知识和技术支撑、导致工作准确性和有效性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办法。
(四)完善成员激励机制
对单位成员的有效激励,能够更好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激励要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首先,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薪酬分配制度,确保薪酬与工作绩效挂钩,具有竞争性。将岗位技能、成员职称、工作任务、工作效率等指标结合起来,制订完善的薪酬和奖金分配方案。薪酬制度要满足组织成员的需求,还要与单位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其次,要建立周期性、长效性、规范性的绩效考核流程。建立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对各个部门和各个成员的工作完成量、工作完成效率、工作质量水平、对单位的贡献程度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薪酬和奖金的发放,并将评价结果和岗位晋升等联系起来,提高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最后是建立和谐竞争的个人发展机制。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岗位晋升制度。畅通晋升通道,鼓励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做好岗位工作,同时围绕岗位晋升制度中的指标,不断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丰富个人知识结构,提升工作技能。这也需要基层事业单位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文化,营造和谐竞争的文化氛围。这样不仅能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潜能,减少高素质人才的流失,还能够提升单位的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人才激励计划,才能更好发挥激励作用,为单位工作效率和工作实绩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关键词:财务集中;优势;问题;措施
财务集中管理制度是近年来为加强会计合算、会计管理与控制,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浪费所采用的一种会计委派、集中核算的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或行政、事业系统内,以资金管理为主线、委派会计人员对财务进行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方式。它融合了会计的核算、监督与管理服务于一体,是随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会计运行机制,改变了基层公司(单位)独立进行会计核算、上级公司(单位)进行会计监督、管理和控制的固有模式,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效率、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从源头防止违反财务纪律、规范财务行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会计集中管理制度的优势
1.有利于资金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截留、挪用等现象。采用财务集中管理,由上级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机构,基层公司(单位)每日将资金和会计数据报送至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将各基层公司(单位)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记账、管理和调配,改变了过去分公司(单位)单独记账核算的方式,不仅使账目更加明晰清楚,同时也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也可以极大的避免坐收坐支和资金被截留、挪用的现象发生,从源头避免了违反财务规范的行为。
2.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减轻基层公司(单位)压力。采用财务集中管理,基层公司(单位)负责报送当日会计数据和资金,由会计中心机构进行核算管理。做为专门机构,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养能力,在处理每日会计信息时会形成较多经验并养成良好习惯,可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同时,基层公司(单位)可以不必再设立专门进行核算管理的专业会计人员,只需要设立报账人员报送当日发生的收支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层的工作压力。
3.有利于规范基层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专门处理基层提供的会计数据。工作中,核算中心会对基层报账人员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基层工作人员按照核算中心的要求收集上报数据,核算中心按照规定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数据流转过程中需要经过上下两级财务人员的审核,避免了基层会计数据不够准确、明晰、规范的现象,从而有效规范了基层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4.有利于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实现成本费用控制。实行集中核算后基层单位不必单独出具财务报表,此项工作由核算中心完成,这样不仅保证了财务报表的准确及时,同时报表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此外,集中核算可以使资金、材料按照基层需要统一调整分配,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更有利于实现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
二、会计集中管理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由于财务集中管理制度发展时间不长,有的方面还不够健全完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
1.核算部门与基层工作脱节。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后,核算中心做为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部门,往往是被动接受基层收集的数据,而不能接触现实中的具体业务,导致工作人员对基层情况不了解、不清楚,只能按照硬性规定和工作流程进行业务处理,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一些特殊情况或特别数据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处理,给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基层资金使用环节增加。因为基层公司(单位)将收入资金集中于核算中心,其支出费用采取预算形式,需要在预算的基础上由上级部门拨付。这样就形成了缴纳收入到申请资金拨付的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申请使用的环节。尤其是突发性的预算外支出,其申请使用的环节更加复杂。
3.对网络系统和安全要求较高。财务集中管理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软件依托网络完成数据传输,因此对网络技术具有较高要求,尤其是合理的财务系统和网络安全系统是财务集中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必须具备网络技术的专业保障人员和财务软件的维护人员,同时,还要时刻保障网络畅通并达到一定的保密效果。
三、健全完善会计集中管理制度的主要措施
1.完善财务制度,理顺运行机制。财务集中管理在一定规模的企业和单位中优势是十分突出的,但因为其发展时间有限,一些制度和机制运行还不够完善,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使其更加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发展需要。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加强财务集中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实现权力与责任的高度统一。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能力。因为财务集中管理制度还是一种比较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对此还难以适应,因此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在了解相关财务规定的基础上,熟悉财务集中管理的优势特点、工作流程、信息报送和集中核算的主要方法,从而使会计人员适应财务集中管理的需要。
3.科学合理授权,给予基层适度支配权。实行财务集中后,权力会比较集中到上级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的积极性,阻碍了其发展。因此,在实行采取集中制度后,赢探索给基层合理授权,在财务上给予适度的支配权,比如日常费用管理方面,可以由上级部门通过预算进行控制,基层可以在预算额度内进行调整和控制。
4.加强网络建设,优化网络运行环境。要加强网络建设和财务软件的优化升级,由专业部门负责进行网络支持和服务,保障网络保持安全畅通。网络环境和财务软件的运用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也可以依托现有网络建设专门线路。在服务器设立防止攻击的杀毒工作和防火墙,进行数据灾难冗余备份和异地备份,有效防止黑客、病毒的网络攻击和恶意破坏。(作者单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黑龙江省黑河市电信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财务集中核算在实务中的利与弊》郑勇《当代经济》2008年第十期(上)74―76页
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
当前很多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都停留在传统管理粗放僵化的状态。干部终身制、待遇不分高低、人员管理落后等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现代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进步和发展,对于企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和进步非常不利。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任何事物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然而我国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改革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他们大多沿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采用强制性、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对员工进行打压式的管理。不能够用人、育人,仅仅是从企事业单位的角度为企事业单位的利益考虑,但是忽视了职员的利益,职员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对于员工的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员工难以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给企事业单位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绩效考核制度缺乏科学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绩效发放、奖惩落实、晋级晋职等职工的切身利益。目前笔者所在的在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工作中,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好的做法,但是,在构建绩效考核体系的过程中,以及完善考评制度和考评结果的运用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绩效考核标准调整不够及时,考核的内容有失科学和公平,考核的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考核结果不能准确应用等,都导致了绩效考核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最基本的额激励作用。另外,在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上,存在着不以能力论英雄的情况,造成工作人员付出和收入不成对比的情况,不能反应实际工作绩效,所有这些不规范、不协调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合理性对策
1.树立科学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任何一个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人,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管理好企事业单位和组织进步的观念。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对于员工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事业单位的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也是员工不断进步的重要内容。所以,要注重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将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发展放在首位,使员工感受到温暖,愿意为单位服务,尽量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增加培训的内容和力度,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
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是员工立足的根本,随着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进步,员工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只有不断进步才能不被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所淘汰。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放在首位,加大引进和培养的力度,通过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理论知识丰富的同时,带动技能水平的发展。此外,建立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有利于为企事业单位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强培训机制的完善能够将优秀的人才融入到企事业单位之中,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3.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实现发展,最终通过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社会效益和员工效益的增加。一个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对单位的满意程度,还可以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在实施之前,要构建公平合理的薪资分配体系,通过采取多种方法,比如公开竞争法、信任激励法、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法等一系列方法最大限度的实现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目的,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先进和最佳。
4.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制度
关键词 信息化;应用;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166-01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谁能够获得最全面、最精准的信息数据,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必然模式。而电力企业作为目前比较火热的一个行业,也需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加快信息化的管理建设能力。目前供电局信息化应用管理层面还不够完善,仍旧存有一些管理上的漏洞,文章从实践出发,结合相关的信息化管理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提高供电局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应用管理的认识,并逐步提高管理能力。
1 信息应用水平背景
我们分析了去年全国各地的供电局信息管理应用数据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各个层级的供电局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实力相差比较悬殊。及时是应用能力比较高的供电局,其下属的各个分部,其具体的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业务培训人员,深入到基层进行强化培训,但是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问题。
1)基层工作人员岗位固定,业务量大,进行集中培训时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所以经常会缺席,导致业务培训不到位。
2)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不切实际,忽略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知识消化能力和认知水平,培训内容有难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3)培训师缺乏一线工作的经验,不能够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彻底解决掉一线工作人员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4)培训知识虽然经过后期测试基本能够达到培训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进行实践操作,最终导致培训内容成为一纸空文。
2 信息系统应用提升的目标
供电局的信息系统应用提升的目标是国家从能源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的一项宏观调控。推行这一计划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供电局的业务管理能力,大幅度提高我国电力系统的综合竞争实力。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差距,提高信息化管理操作的水平,切实做好电力企业的基础业务,提高管理能力,具体的目标可以细化为以下几点。
1)切实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模式。
2)缩减不同区域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差距,切实提高一线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
3)实现信息化对县级子公司创先的支撑,协调发展信息化。
4)设定推进县级子公司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工作目标,提升四个县级子公司主营业务系统的应用水平与直管区局一致。
5)探索更有成效的子公司信息系统应用培训模式,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班组系统培训经验。
3 信息系统应用提升的具体方法
3.1 建立行之有效的子公司信息系统培训模式
3.1.1 定义评价标准
要依据培训后的操作结果和测试结果划分不同的等级,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能够熟练操作的等级、基本上可以操作的等级和不会操作的等级。同时,还要依据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明确其应该所属的相应等级。例如,一线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方法。而退居管理层的工作人员则可以不掌握一些操作技能。
3.1.2 认真选拔参加培训的人员名单
培训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供电局必须从自身经济效益出发,严格控制好培训经费,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严格筛选参加培训的人员。确实需要进行培训的人员有重点的参加培训,不需要进行培训的人员可以忽略。节约培训费用,提高培训活动的质量,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精选培训师。选择业务能力强,知识吸收快,表达沟通水平高的人员充当培训师,精选培训教材,依据目前市场需求和供电局内部情况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力争使得参加培训的人员能够快速的掌握培训方法和技巧。
二是强化考查评价。为了确保每一次培训都能够切实达到目标,需要在培训之后进行相应的测试,测试合格后才能够获取培训资格。
三是纳入绩效考核。要把业务培训的结果和成绩纳入年度的考核范围内,并根据具体的评分标准划分等级,不能够达标的培训人员要在年度考核中扣除部分效益工资。
3.2 自主编制易学易用的工作指引
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供电局需要依据局内的具体工作任务量和工作人员数量以及业务能力水平等,编制出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方案,以便于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起来。公司的管理人员要统筹全局自主编制是适应于供电局内部的易学易用的工作指引。
3.3 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培养内部培训师
知识是日新月异的,没有一项技术是一成不变的,这个道理同样应用于信息化应用管理。为了进一步的降低企业内部的培训经费,同时又不断的更新业务员的操作能力。需要在企业内部培养专业的内部培训师,由内部培训师进行外部的技能学习,回到企业后进行内部的业务培训,这样在保障了信息化应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之下,还能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培训投资。
3.4 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信息化应用管理技能竞赛活动
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理念随着实践的深入其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都会有所变化,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而供电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为广大技术人员提供更广泛的竞技平台和活动机会。要组织内部人员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信息化应用管理人员的自我提升意识,并要根据竞赛的结果给予必要的奖励,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4 结束语
诚然,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够掌握第一手的大量信息资料,是供电局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前提保障,但是仅仅局限于信息的获取远远不够。供电局需要从全局出发,不断的挖掘信息背后的潜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和管理,希望广大供电局的管理人员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推广下去,为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乡村基层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文章旨在探讨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困境与出路,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二是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三是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给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
1.乡村治理矛盾凸显。在乡村治理方面,乡镇和村这两级组织各自都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乡镇、村两级组织有责任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适合其规模范围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执行从中央到省、市、县布置下来的各项任务。履行这两种职能都需要财政作保障。税费改革尽管有乡镇机构、农村教育的配套改革,但财政缺口仍较大,乡村两级的财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执行上级各项任务的功能相对弱化,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农村科技的推广运行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变得更加艰难。
2.人地矛盾纠纷日益严重,农民隐性负担尚未涉及。针对农民负担而言,税费改革关注的只是农民的显性负担,而对农民的隐性负担关注不够。城乡分割体制是农民隐性负担过重的制度根源。农民隐性负担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二是农民进城成本仍然过高,并且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三是农民付出子女教育、医疗等费用过高;四是农村基础建设等收费成为农民甩不掉的一大负担。
3.乡村收支缺口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与此相伴的是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减少。村级债务黑洞将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其特点为债务构成复杂,利息高,且多为短期。而且因管理上的混乱,至今仍未能有效遏制新的债务不断增长势头,农村债务包袱有增无减,各种开支无法削减。乡镇仍必须按时应付以下几方面的开支:乡镇干部的应发工资;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这一部分工资数额大,基数高,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还有最令乡镇财政和乡镇主要领导头疼的大宗开支:乡镇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用及其他社会保障费用;日常办公经费,包括招待、车辆等必须的费用;订阅各种上级要求的报刊、书籍的费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开支;等等。
4.乡村两级干部的待遇及走向成为乡村基层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乡镇干部面对乡村工作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角色的转换,在部分干部中产生了失落感和盲目性的困惑。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使目前乡村干部的工作,一下子从原来的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进人闲暇无事的工作状态,大多数干部都有一种失落感和不适应性,习惯的思维方式失去作用。于是,因职能的转变,部分干部对新的角色一下子难以适应,导致干部责任心下降。由于乡镇职能转制上的不完善,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新形势下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力度不够、路子不准。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矛盾增多、难度增大,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所致。农村义务教育的“普九”验收;乡村道路、农用电网等农村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的全面铺开以及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剧增了村级集体资金的投入量。在农村集体收入本来就出现短收的情况下,不切实际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和少数人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和政绩样板的出现,给本来就不足的农村经济积累雪上加霜。农村基层组织长期局限于财力的限制,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收税收款等琐碎事务中,办任何事情都把手伸向群众,必然导致党群、干群之间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种种问题,发展不够是关键的症结所在。
2.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职能定位不准。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必须思考“干什么,怎样干”的新课题,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税费改革呼唤“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干部的新要求。但客观地说,目前基层组织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基层干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素质。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种一管一收”、“催一征一罚”,没有把工作重心定位在依法行政,以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来管理村组事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研究市场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供销配套服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自身示范做样子,教育群众换脑子,引导农民找路子,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上来。
3.改革的跟进措施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还考虑得不够,带来了基层组织建设上的难度。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力度太小,对于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缺口来说于事无补;乡镇部门机构改革还不到位,乡镇合并了,但是人员并没有减少;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教师工资的发放并没有真正摆脱由乡镇负担的做法;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上;等等。由于这些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处在夹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税费改革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1.抓发展,为乡镇基层工作打下物质基础。改革带来的功效是暂时的,即便实现了“零负担”,如果群众的收入没有增长、经济没有真正的发展,群众仍然不满意。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坚持发展这一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1)必须看准市场抓调整、抓工业。在“农业保稳、工业致富”的格局下,把抓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来,坚持集中精力培植支柱产业,大力涵养财源。一是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增财源;二是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扶持骨干增财源;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规模增财源。(2)盘活存量,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源为财源。一是乡镇、村如果在所在集镇有闲置的土地,又适合于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允许其以人股的方式联合开发或出售长期使用权来增加收入。二是近年来通过布局调整,一些县取消了许多所中小学,空出了不少土地和房屋,这些土地和房产等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又是一笔很可观的固定收入。三是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结合“空心村”改造,争取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将大量空置宅基地和集体所有的废弃荒地进行复垦整理,使“生”地变“熟”,在目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形势下,这些土地的承包经营特别是转变成建设用地后,无疑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3)规范“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没有相关法规保障“一事一议”实行的情况下,可尝试由县政府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定,制订具体操作细则,切实解决项目难议成、多数人同意的事情少数人不执行、外出人员筹资难收齐等弊端和问题。村级组织要掌握时机和方法,充分用好“一事一议”。
2.抓改革,为减免农业税提供体制保障。各项配套改革既是减免税改革内容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巩固减免税改革成果的保证。一定要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精简机构、减少支出”的目标,切实推进各项配套改革。(1)深化财税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按照乡财乡理、乡事乡办、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一是合理核定收支基数;二是适当调整县乡收支范围;三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保证基层政权运转和农民负担不反弹。(2)继续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合理调整乡镇事业布局。一是淡化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在机构设置上本着“强县弱乡”、“实县虚乡”的原则,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严格控制领导班子职数,严把人员人口关,大力精简内设机构。二是减少乡镇政府事权,积极推进乡镇事业机构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大力压缩编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对乡镇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适当集中办学,同时对教师实行定员定岗,解决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师生比例不相称、师资浪费等问题。(3)加快合组并村步伐,大力推行村干部公职化。一是按照“尊重民意、便于管理、规模适度、整建制撤并、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口少、规模小、地理位置相近的村庄,通过撤并达到“村级规模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村级组织健全、服务功能强化”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此基础上,从乡镇机构选派政治素质高、熟悉农村工作、懂农村经济管理的年轻干部或转业退伍军人,下派各村挂任实职。三是培养选拔一批“富人村官”。农村圈子很小,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表率作用立竿见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不强的村干部,自己穷得叮当响,当然也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因此,从治穷先治官的角度出发,培养选拔一批“能人村官”、“富人村官”,使其承担起带头闯市场、带头致富的“领路人”作用。
3.抓减债,积极化解乡村财政风险。农村不良金融债务的存在,直接关系着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成为县、乡各级政府关心、农村集体组织烦心和广大群众不放心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清理防止并重。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减息减债。农村因借、贷形成的债务,在认定核实本金基数和利息基数后,重新界定利息,禁止高利息或息转本。对违反国家规定的高息借贷,按合同期法定利率标准,逐一核定本息,置换统一票据,严肃清理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等违法行为。(2)变现资产,清偿抵债。凡有负债的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其闲置资产(包括乡、村集体企业在内)进行登记、评估,转让经营权或公开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资源资本化偿债,包括对五荒地、承包地、林地、果园的使用权实行招标承包、延长承包期、拍卖等办法偿债;资产资本化偿债,包括拍卖生产性资产还债,租赁或转让水利设施、中小水库闲置的固定资产经评估批准后用于偿债。(4)清理核销呆坏账。农村债权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仅靠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化解难度很大,需要在全镇、全区乃至全市、全国范围内统筹解决。建议尽快出台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法规,采取各级财政适当补助、核减、划转等具体措施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经认定确已无法收回的,形成专题材料,通过一定的程序经逐级审批后进行核销。(5)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通过财政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应对村组债务和基层组织运转进行转移支付,由财政化解一部分因承担政策性任务而举的债。
4.抓节支,努力降低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挖掘潜能,提高效率,使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与农业生产成本一同降低,从根本上减轻财政压力。这就要求健全制度,严格控制支出。(1)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行乡镇、村政(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和费用包干制度,加强民主理财和监督,打紧开支,量入为出,量钱办事,大力压缩办公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2)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约束有关职能部门行政行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出台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项目。严禁在农村开展由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和创建活动,兴办公益事业,哪一级提出的项目哪一级出钱,不得要求层层配套资会。
参考文献
[1]王学江,逐步取消农业税将产生多重效应[N].国际金
融报,2004—03—09.
[2]石绍宾,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财
政学院学报,2003,(5).
[3]理性看待全面取消农业税[EB/OL].
关键词:基层管理;法制化;社区
自从“十二五规划”实施到现在各地方政府将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民生问题,证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基层建设给予了很大重视。基层社会管理是国家政权分配到地方的体现,其与社会基本活动息息相关。基层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管理体系的效率与质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不断迈进,基层管理主体也逐渐由专门管理转为了分区域分工管理和群众自治,而基层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因此,以新视角新观点来研究基层社会管理是必须且亟需的。
一、基层社会管理概述
基层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作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社区和家庭是一个社会的根本,人从婴幼儿开始,在社区和家庭中成长,社区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且根深蒂固的。要想保持社会稳定,就要从社区着手。
法律规定,地方政府有权在自己所管辖的地区行使管理职能。政府在行使这些职能时,不仅需要进行由上至下的监管,更多时候需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例如订立合同、合作开发、社会工作授权等。在这过程中,政府与社区、与社会进行着频繁的互动,构成了现在的地方社会。地方政府要行使自己的职能,必须保证基层社会的秩序、运行、发展和创新。
二、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建设
基层管理的有序有效实施应以城乡社区为平台,从立法、执法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社区管理体制建设
社区管理体制建设是指社区各个管理部门的体系结构、职能设置、及其分工的合理性。我国的社区按行政范围划分可分为城市和农村。随着我国现代化节奏的加快,人民逐渐步入小康社会,城市社区格局愈发复杂,社会收入差距日益加大,原有的街道居委会式或单位大杂院式传统模式逐渐被物业管理式小区、工业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区、科技园区等取代。农村社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城市化政策的推进,农村社区逐渐集中,人口向城市流动,形成典型的城乡结合处。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在现今这个多元化社会,基层管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社区管理体制的完善需要法律的规范和强制。
第一,社区管理体制应依法建设。目前,我国的基层管理刚刚发展起来,还未完全成型,社区的系统性尚未完整、功能还不完备、权限分工也存在着模糊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城市,人的自主性越发增强,社区形式的多样化需要系统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管理;在农村,社区功能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在法律制度上进行创新。
第二,社区管理体制应依法运行。社区管理离不开党的领导,基层管理应符合政府的整体规划,无论是社区选举、决议还是一般事务管理,都应依法进行。
第三,社区管理体制应依法保障。社区成员权利一般通过社区活动得到体现,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需要通过社区这一途径得到实现,因此,社区管理中的各个途径需要法律进行规范,从而使每个社区成员乃至整个社区管理体系的权利得以发挥作用。
(二)社区管理队伍建设
社区管理队伍包括社区管理中的领导者及基层工作者,他们肩负着建设社区、管理社区和维护社区发展的重任。社区管理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区的优劣。目前,我国基层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管理队伍结构复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因此,在社区管理队伍建设上,不仅需要从法律上设定社区管理者身份及其工作内容,还需要加强社区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保证社区管理工作的依法进行。
(三)社区纠纷解决制度建设
几乎所有社区都具有人口构成复杂、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经济能力差异较大等特征,这样复杂的群居生活,产生纠纷在所难免。这些纠纷大多是家庭、邻里间财产及权益纠纷,也有些是群众和政府间利益协调上的分歧。这些问题需要社区配备相应的应对程序及措施,才能维持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三、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完善
(一)立法体系完善
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两步关于基层管理的法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两部法律规定了村、居民委员会的责任和义务,解决了基层管理中的很多问题。但是,社区管理工作复杂且多样性强,这两部法律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应先对整个社区管理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在此基础上,秉着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社区工作的管理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另一方面,在现阶段,居民的权利义务意识较淡薄,村民、居民委员会在行使管理职能时困难重重,且管理层面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结合现阶段民情,从强调外部管理逐渐转变为由内而外的治理,积极构建基层自治体系。
(二)明确法律地位
社会基层管理组织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法律地位却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中明确其包括管理地位、管理权限、管理职责在内的权利义务,使基层工作得到有力的法律支持。明确基层管理组织的法律地位不仅能用法律强制力保证基层管理工作的依法进行,同时,还能促进基层管理工作积极性,起到引导公民积极参与、配合基层管理的作用,形成政府、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三方有效沟通,积极互动,形成和谐发展的社会管理局面。
(三)加强法制宣传
基层社区管理的法制建设不仅需要各方面积极参与,还需要长期稳定的法治宣传。从普及法律入手,使居民逐渐认识法律、了解法律、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法制宣传还可以促进政府政策的实施,使居民能够了解政府管理意图和目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配合社区管理工作,同时也减少了因不懂法引起的各种纠纷。在宣传形式上,可以采用新闻媒体、户外广告、标语、普法课程等方式开展,频率要适中,既无需过密使人厌烦,亦不要过疏丧失宣传效果。
(四)培养法律意识
公民是基层管理中最主要的客体及参与者,公民法律意识直接决定了基层管理工作的难易,其法律意识越高,越能理解政府管理目的,越会积极配合政府管理,其法律意识略低,则会认为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是无意义的,都是与其对着干的。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针,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体现。首先,应使每一位公民都了解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法规及地方规章的准绳,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遵守宪法、了解宪法、在其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其次,应使社区内每一位居民了解其权利义务。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可以使居民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权益,更能使政府行为得到有效的监督,真正做到依法治国,执法为民。最后,应使每一位居民了解常用的诉讼方法,培养其诉讼意识,使公民的权益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
(五)加强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公益福利措施。在我国,依然存在着因自然、经济、文化等原因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难以用自己的力量维护自己的权益的群体。法律援助为这些弱势群体中的当事人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使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这也正体现的法律的平等性。基层社会管理也不应忽视这些弱势群体,积极组织设立地方法律援助点,通过免费法律咨询和法律教育等方式,使法律进入社区,进入所有群体当中。
综上所述,基层社会管理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微观基础,基层管理需结合社会各层级力量,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将法治植入人心,合力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并最终构建出和谐发展的基层社会。(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