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10: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问题的本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经济法;经济法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率
由于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进步,和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并且构成了各种观点、学说。不管是我国的法学界或者是经济学界均对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展开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在长期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将效率与公平为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结论进行普及和推广,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和J可。效率和公平作为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除了满足普通法价值的需求外,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相关观点分析
(一)社会公平论
我们通常所讲的社会公平论即为主张社会公平作为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论点。具体而言,公平正义作为国内社会所追求的根本价值,而经济法的根本特性即为社会性。所以说,公平必须作为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不少专家提出,中国经济早已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这种大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更加需要公平,而不是效率。一些专家认为,经济法包括各种各样的价值,例如:秩序、效率、自由和公平等等。在诸多价值之中,公平是其余价值的基础条件,也是根本价值。必须保证经济的公平性,才可以更有效地保证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长期发展。
(二)社会秩序论
这一论点提出“秩序”乃是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通常情况下,秩序才是保障社会经济迅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所以,秩序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提出这一论点的专家人士觉得在经济法律关系当中存在有国家干预,而这肯定会涉及国家政权,公权力和公民权利间的联系能否有机结合起来,便逐渐成为了经济法最为注重的话题之一。所以说,秩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此外,将秩序作为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论点在某种意义上抹杀了公平效率的价值功效。缺乏公平与效率的人类社会,人民是没有安全及自由的,这样的秩序也不是我们需要的。
(三)社会整体效益论
这一观点提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应为社会整体效益,绝非某个人、某一集体或者地域的效益。部分专家觉得经济法将社会整体效益当做根本价值取向有别于民商法学的根本属性。另外,很多学者提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具备鲜明的经济本位以及社会本位的法律特点。
第一,将社会整体效益当做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犯了严重的逻辑失误。法律价值是指法律对于人类需求满足的积极影响,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但是,社会整体效益严格意义上归类于客观方面,若把社会整体效益作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则在逻辑方面是无法说通的。第二,社会整体效益的定义并不清晰,具体涵盖哪些内容也是不够清楚的。所以,把其当做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是不严谨的。
(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概论
顾名思义,这一论点把效率当做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在确保效率的前提下,兼顾社会公平。效率优先论的出发点为市场失灵,提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在于保障经济效益,避免市场失灵情况的发生,或者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应当怎样进行干预。所以,效率因素才是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然而,由法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社会公平同样是法律的基本保障。经济法作为法体系当中的部门法,需要具备一般法律的共性,当然,社会公平也是不可或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论点仅仅关注效率和公平的对立性,却忽略了两者间的统一性,因此,此观点是不全面的。效率是市场经济必需的,而公平同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项。在构建和谐社会、奔向小康的整体环境下,效率和公平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迅速进步。
(五)和谐价值观
持有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是社会公平、经济自由、社会效益以及经济秩序的有机统一。和谐价值观把一切法律价值有机结合在一起,令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具体针对性不足。因此,此观点并不是十分合理的。
二、对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的评析
通过上述关于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结论或者观点不难发现,在对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进行研究的环节中,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会借助“拆分”的手段,片面地把某一经济分词孤立来看,并且以此来论证自身认为的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正确性。所以,不管是以上哪一种观点,均不够完善,都应当进行补充,具体评析如下:
(一)社会公平的经济法价值取向难以充分展现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公平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发展形态,在我们生存发展的各种意识形态领域中均存在对其的渴望,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由于它特有的属性令其具备更加明显的基本特征。但是,因国内公平涉及的领域太过宽泛,不仅是经济公平,中国的公平还体现于权利平等以及社会平等等一系列方面中,经济法的公平通常也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同时将社会大众集体利益的维护作为根本着眼点,所以,纯粹的把公平作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不够全面、不够严谨科学的;另外,公平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任何组织和部门共同寻求的目标,国内法律均依靠公平作为制定、执行的前提基础。所以说,公平不具有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所需要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特点,比如说:教育法同样追求以公平为前提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等。经济民主重点突出的是民主,主张政府在行使经济管控职能的过程中,尽量不去干预社会经济发展,而是尊重人们的核心地位,这仅仅是国家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时的具体方式,并非价值取向。
(二)把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作为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观点有待考究
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在主观及客观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发展的,并且是在历经多次实践最终被确定的具有重大作用的法律价值观,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类的发展,而利益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出现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客观性特征,和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特征具有鲜明不同,首先,;两者在性质以及特点上就截然不同;其次,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范畴不清晰,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的经济因素,并且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也是依托个人利益这种构成基础的。所以说,个人经济利益包括在社会整体利益当中,由此可见,在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中怎样把注重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进行有效的区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再加上社会整体利益的保证也仅仅是经济法发展的基本方向,不可以将其和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混为一谈。
(三)单纯提倡效益为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论点也是不够全面的
在中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最关键的作用就在于它很好地弥补了以往工商法中效益优先的缺陷性,进一步把保证社会经济公平、提升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了社会整体效益。所以,从法律价值角度出发,一味主张社会经济效益,把经济效益的增强和实现经济公平分离开的论点是极为不合理的。除此之外,由现有经济法调整的状况来讲,经济管理关系已经渐渐成为经济法进行调整、优化的最关键部分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节当中展现公平性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必须有效解决公平和效率两者的统一性问题。
(四)市场经济秩序下的经济自由仅为经济发展途径,并非价值取向
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针主要可以归结为,我们提倡在政府对国家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展现市场的自我协调能力,并且在特定范围内实现经济的自由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经济自由作为我国推行以市场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为推动国内外贸易的进展而实行的一种经济策略,所以其并非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把其作为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的论点是不正确的。
(五)把“和谐”当做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针对性不足
众所周知,和谐作为各个时代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均起到关键影响。但是,和谐的种类繁多,像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等等。经济法的“和谐”是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角度出发的,具备明显的社会和谐特点,尽管和谐也是中国经济法寻求的价值取向之一,然而却并非中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同样不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基本特征,同时它的时代性特征也较为缺乏,所以说,把和谐作为我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的论点也是错误的。
三、公平和效率是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
在经济法的整体价值当中,公平和效率毫无疑问是最为关键的两个价值取向,两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在各种各样的经济法价值取向之中,唯独经由经济法的立法与执行能够有效地保障社会整体效率,更好地体现出社会公平,也能够确保经济的自由性、有序性以及安全性。若缺失了公平及效率中的任何一项,另外的一切价值均不会具有任何意义。
(一)从国内经济法的法律属性来看,公平和效率是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国家,满足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彻底消灭剥削,并且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性涵盖了公平与效率,中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一定会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统一起来。
(二)从公平和效率的联系上来看,两者均为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
第一,公平和效率两者都是十分关键的,两者缺一不可,不具备效率的公平或者缺少公平的效率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处的。第二,公平和效率具有对立统一的基本特点。尽管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对立性,然而它们并不是无法调和的,尤其是对于经济法的社会整体效率和社会公平来讲更是如此。由于既然称之为社会整体效率,而非个人效率或者局部效率,那就一定会涉及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第三,从“法尚公平”的角度出发,公平必须作为法的基本价值,经济法也是如此。此外,从对经济法带来的根源考察当中,正是因为发生了一系列社会与经济问题,引发了社会不公平,也才促进了经济法的出现。所以说,由公平和效率的联系上看来,公平和效率两者均应当为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
结语
总之,即便中国经济法界对于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问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论点,然而这些观点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当前,只有公平和效率才是我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才可以真正体现经济法的价值,更有效地保障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曹平.中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02)
[2]李晓巍.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
[3]娄伟伟.中国经济法根本价值取向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0)
[4]郑 .经济法价值理念研究二十年: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法论坛,2014(01)
[5]漆多俊.中国经济法理论创新及其同实践的反差[J].汉江讨论,2015(07)
一、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管理的客观需求。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进行管理必须使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是学校做到培养人才的目标,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学校管理设计到方方面面,包扩教学工作,教学计划,学校后勤等。其中,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是适应时代。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造力,平等和民主。而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中心工作就是培养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3.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以前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存在着对于人性的忽视,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现在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不符合。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改变学校的种种弊端。
二、高校管理现状
1.高校管理缺少民主。在现在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化问题比较严重,缺少民主性,不能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的做出反应。在高校管理中,不能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是脱离实际,不能详细的照顾到每一个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利落实不到位。学校领导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彻底够了解。对于民主不能彻底的执行。在制度制定的时候,不完全的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考虑学生的发展。
2.高校制度不够完善。高校要想做到效果良好的管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虽然有着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难免还是存在着缺点。比如说:对于学生的管理中,出现任何情况还是一言堂,不让学生进行辨别。在管理队伍的建设中,还有一些考核制度和将成制度不完善。
三、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有效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在高校的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进行了解。以人为本注重的是民主性和平等性。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了解学校的各种任务。在任务的执行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民族和平等的观念来管理学校,才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同时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到提供自己真实的建议和意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便于建立完全平等的校园。
2.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对象最多的就是学生,因此,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就必须从学生身上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管理。第一,在对学生展开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地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的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矛盾,之后再进行解决,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第二,管理人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尤其是新生出道学校之后对于校园生活的适应,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中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的学习能力。第三,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自由,建立一个良好的关机网络,是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不易,可以主动的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第四,在平时要大力提倡人文关怀的管理观念,创造一个美好,平等,健康的校园环境。
3.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制度不是每个学校都是一样,需要体现自己学校的不同,尽心创新。管理制度是否符合人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的关键。要做到使学生和教会四自觉主动地遵守学校的制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强调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制度的制定,可以设立意见征集箱,在最大范围内收集学生们对于管理制度的建议,将学生的建议在修订制度中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学校召开职工大会来进行讨论。提前选出教师的代表,让教师对管理制度的修订有一定的权利,代表提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制度和方针。第二,让教师和学生对于管理制度做出评价。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每学期末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恰当的评价。学校在每学期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评价,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及时的修订管理制度。第三,高校管理制度的修订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障管理制度时刻坚持以人为本。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模式。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核心,努力实现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发展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发展转变,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探索环境成本控制的策略和方法,将有助于企业循环经济的开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造纸行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本文针对华洁纸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其环境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行环境成本控制需要政府加强约束管理,企业加强自我控制,以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华洁纸业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家从事无碳复写纸、办公用纸、双胶纸等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的企业,公司已经成为业界的龙头企业。经过实地考察与探究,发现目前华洁纸业在环境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和过程都不够全面
在考察中发现,华洁纸业目前还没有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成本进行全过程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也不够全面,只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而没有考虑设计产品、采购原料、消费等阶段的环境成本。在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时,也仅仅通过内部途径来降低产品的实际成本。因此可以看出,华洁纸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和过程都不够全面。而许多企业就如华洁纸业一样,并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这样往往会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环境成本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虽然华洁纸业已经设立工环处、品保处,负责企业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工作,但是实际上,这两个环境管理部门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环保部门没有建立健全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加上传统的末端治理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华洁纸业对环境成本的控制只能治理生产中的污染排放,使相关指标符合国家环保法规标准。同时,因为企业经营者不会十分关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所以很少从长本文由收集整理远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环境成本计量依照传统做法
当前,我国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相关理论成果还未成熟,实际可行性较差。由于还没有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各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尺度标准不一,大多是放在相关资产或费用里面计量,因此可以说目前我国关于环境成本的计量是不准确的。同时,环境成本具有隐蔽性,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往往会忽略相关的成本计量,这样不但会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也不利于企业享受相应的税收政策优惠。这种传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亟待改变。在缺乏具体评价与考核指标的情况下,华洁纸业有关环境支出和收入的核算没有与之对应的会计科目,因此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真实的环境成本和产品的生产成本。所以,仅仅从会计的账目上来看,不可能得到华洁纸业环境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同样也不能评价公司环境成本控制的绩效。
(四)存在“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现象
虽然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立法已经不少了,然而环境却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反而在整体上有所恶化。通过在华洁纸业的考察中发现,很多时候,企业因违法排污带来的净收益远远高于环保部门的罚款,所以宁愿违法也不守法。这是因为,在大多数环境法律、法规草案的起草过程中,在法律责任这一部分规定中,许多企业提出,罚款额度不能太高,如果太高,企业承受不了,一旦企业垮了,最后还要政府来善后,因此立法者对违反环境法的责任处罚规定普遍比较轻。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策略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针对华洁纸业在环境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和控制。
(一)政府机关应加强管理
1.干预环境成本管理体制
若想更好地实现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使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制健全,政府主管部门应全面分析与评价企业污染影响与环境治理情况,尽可能防止企业环境成本的外部化。发挥政府部门对环境会计的宏观规范作用,增强环境会计实务的可操作性与统一性。政府应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指标体系,对企业环境保护进行评价,将其纳入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这样的话,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完整的核算方法体系,对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和产生的环境改善结果进行详细核算和公开披露,并申请获得环境补贴和税收政策优惠。
2.强化环境保护职能
环保部门应当对企业实行考核制度,根据一定的污染排放标准,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考核。对于达不到既定标准的企业,要求企业承担治理成本。同时,政府应当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和一定的环境补贴,鼓励企业主动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强与其他各国的交流、合作,以更好地实施和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严格的环保考核制度下,企业必将不断扩大环境成本
控制范围,改变单一的成本控制方法,使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更加丰富和完善。 3.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准则体系
健全的准则体系是有效管理环境成本的重要保证。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制定环境设备补贴政策和环境税收优惠制度,鼓励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监管部门可以定期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效果进行监督,引导企业遵循环境准则,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同时,政府应大力推进环境会计法规建设,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统一标准。发达国家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所以,我国政府应在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吸收和借鉴有益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4.培养环境会计专门人才
企业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离不开环保人才的规划与管理。要想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环境成本考核、评价体系,必须改变相关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具备环境科学知识储备的现状。政府机关应当承担培养大批环保专门人才的重任,积极在高校开设环境科学的相关课程,进行环境会计相关科学知识的培训,从而加强环境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为建立环境成本管理和核算体系输送专门的人才。如果华洁纸业能够从高校接收到优秀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那么将大大提高工环处、品保处两大部门的工作效率,使环保部门的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地进行。
5.改变环境违法成本过低的现状
首先,立法机关需要转变思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立法者的要求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但是现在应该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转变。同时,立法机关也应着力将环境立法的目标从促进经济发展向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其次,立法者需要树立科学的观念。一个违法企业被取缔,会有其他合法企业被建立,经济会继续发展。因此,任何企业只要违法,就应当受到应有的惩罚,不能因为违法者是国有企业就“心慈手软”。再次,政府应当适当提高污染的处罚标准,不能人为地对罚款金额进行最高限额的规定,以此改变环境违法成本过低的现状。最后,执法机关必须明确责任,严格执法,即使是面对强大的产业部门,也不应有所顾忌。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违法者的环境违法行为都受到应有的惩罚。
(二)企业内部加强自我控制
1.树立科学的环境成本控制理念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华洁纸业的管理者首先应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末端治理”观念,在前期就认识到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废弃物回收等活动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这样做不但可以大大减轻后期因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而带来的巨大工作量,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此外,华洁纸业还应增强跟踪监测意识,对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控制,做到达标排放,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或成本。
2.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
企业管理层应该按照产品和部门,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首先,合理估计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已发生的支出和未来将发生的支出,并将其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其次,企业相关环保职能部门应综合运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等多种成本控制方式,增强对环境影响因素的专门化控制,主要包括能源、包装物、废弃物等方面的成本控制。例如,华洁纸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废弃物,这意味着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清理成本,但是再利用价值也可能存在于废弃物之中,因此针对废弃物的处理,企业完全可以构建一个专门的成本控制系统。
3.采用产品生命周期评估法跟踪控制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原料采集、原料制备、产品制造和加工、包装、运输、分销,消费者使用、回用和维修,最终再循环或作为废物处理等环节组成的整个过程的生命链。根据生命周期法,华洁纸业可以采取的环境成本控制措施包括:第一,引进投资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对造纸白水进行治理。白水回用率提高,将会减少外排废水量,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能避免环境污染。第二,利用回收的废弃物造纸,大大减少林木、水、电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华洁纸业在纸浆造纸过程中将会产生非常多的废弃物和垃圾,将对废弃物的处理费用转变为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投资,可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建立环境成本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环境成本评价体系,不但能够考核环境成本控制的绩效,而且可以了解加强和管理各种影响因素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效果。企业投入环境成本,会产生两种结果:环境效果、环境效益。对环境效果的评价和考核则一般采用环境业绩指标,如ISO14000系列标准。我国大多数企业就广泛采用ISO14000标准进行环境效果评价。对于环境效益的评价,企业应该根据行业的性质、经营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评价考核对象,来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如华洁纸业可以构建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厂界噪声合格率、厂区绿化率、污染治理项目完成率等指标来评价和考核环境成本控制的绩效。
[关键词]环境管制;煤炭企业;企业成本;计算方法
[DOI]10.13939/ki.zgsc.2017.06.151
煤炭资源在我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能源需求量的不断攀升,煤炭开采区域的扩大,让煤炭企业成本计算工作的复杂性有所提升。在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煤矿采空区面积的扩大所造成的地面下陷问题,对耕地和楼房、铁路等地面构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是煤炭开采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煤炭开采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对煤炭业的环境管制,成为了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煤炭企业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企业成本计算方式。
1 煤炭生产环境的管制方式
煤炭生产领域的环境管制,主要指的是国家对煤炭的生产环境做出的管制。了解煤炭生产环境的管制措施,对煤炭企业新型成本计算方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对煤炭生产环境的一些管制措施进行探究。从我国环境管制措施的应用情况来看,基于法律层面的管制措施和基于行政手段的环境管制措施,是我国环境管制措施的两大主要内容,从法律层面来看,与环境保护问题有关的法律法规,为环境管制方式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1]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对矿产资源开发中出现的滥用土地资源及矿产开发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精神损害问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从煤炭产业的生产特点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提出的“谁开发,谁保护”原则,也可以被看作对煤炭生产环境问题的一种管制措施。从一些与环境管制问题有关的行政措施来看,矿石环境责任制度的确立,是对煤炭生产环境的一种管制。
2 煤炭企业成本计算的新思路
从煤炭产业的发展来看,基于环境管制的成本计算新模式的构建,是对传统煤炭企业成本计算方式的一种革新。在构建新型计算措施的过程中,“作业管理”理念的应用,可以被看作煤炭企业成本计算模式创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思路。[2]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作业管理理念是一种建立在客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成本管理方式。在现代企业中,基于作业管理理念的成本计算方式,对企业简化生产环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这种工作方法的应用流程来看,企业生产的作业环节成为了资金监管重点重要环节,在对生产成本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倒挤法”是让企业了解材料使用状况的重要工具,在对企业的生产进行充分的了解以后,对生产工序的合理优化,即对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工序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在将这种计算措施应用在煤炭企业以后,煤炭开采作业环节及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环节的评估就成为了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计算思路的过程中,煤炭作业时效性的评估,是评估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在对基于作业理念的成本计算方法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工业企业,企业往往要在先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耗费大量的资金,这样,企业在高科技生产技术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直接成本相对较少的问题,就可以为这种基于作业理念的成本计算方法提供一定应用空间。一些产品种类相对较多,生产程序相对复杂的企业,在进行成本计算的过程中,也可以对这一方法进行应用,从煤炭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煤炭生产领域的应用,让煤炭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呈现出了一种不断减少的趋势。[3]在煤炭生产领域,再将煤炭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纳入煤炭产业产品范畴的情况体系,煤炭企业的产品数量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信息化财务系统的应用,已经让煤炭企业财务系统的独立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以及对这种基于作业理念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是我国煤炭企业构建新型成本计算方法的一种新思路。
除此以外,在对成本问题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全成本概念也是企业在构建新型成本核算措施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种新思路。所谓的“全成本概念”,要求企业在生产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把成本看作所有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的管理模式。在煤炭企业对自身运营成本进行计算的过程中,煤炭资源税、矿区使用费及开产登记税等各种税费都可以被看作煤炭企业的自身成本的组成部分。[4]
3 煤炭企业成本的计算方式
在煤炭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煤炭企业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针对煤炭资源采空区的地面塌陷费用和村庄搬迁费用;环保措施应用过程中,支付给相关工作人员的环境检测费和防治措施费、以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用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费用等多种费用。在煤炭企业在对资源库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以下几种资源库。首先,从煤炭企业一线职工的薪酬问题来看,在对职工基本工资、绩效补贴、企业分红、额外班时费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煤炭企业可以构建一种以人工费用计算问题为核心的资源库。在对周转材料、救助设施及劳保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材料成本问题,煤炭企业可以构建一种以材料成本计算为核心的资源库的方式,对企业的成本进行计算。[5]这样以此类推,对成本问题中的各个项目进行分类核算,对企业成本计算效率的提升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这种方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以铁煤集团母公司矿为例,2016年1月共生产原煤147万吨,当月产出的原煤一部分直接销售,另外一半进行洗选加工处理后以洗煤形式出售,在这一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工费用为17087万元人民币,材料费用为1171万元人民币,电力费用为2532万元,折旧费为970万元,提取的安全费、维修费合计为5697万元,设备的维修费为421万元。在核心资源库的应用过程中,煤炭企业可以借助相应的资源库系统,轻而易举地计算出企业自身的成本消耗情况,这就可以让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状况有更好的了解。
其次,在构建新型成本计算方式的过程中,耗用企业资源的作业项目的确认,也是煤炭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重复利用性,是煤炭企业周转材料的主要特点,由于煤炭企业在成本计算过程中,无法将这一问题一次性归于煤炭成本之中,这就使得复杂性因素成为了煤炭企业成本计算工作的一种主要特点。在煤炭企业环境管制措施的应用过程中,环境治理成本的增加,使煤炭企业成本计算的复杂性特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企业在构建成本计算措施的过程中,需要对成本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确认。从煤炭企业的生产现状来看,煤炭资源的开发工作是采煤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原煤采出、煤矿开采区域的巷道修理及煤矿开采区域安全隐患的排除和煤矿安全升级改造工作也可以被看作采煤工程的重要辅助工作,因此,采煤工程在煤炭企业的日常运转中处于一个较为关键的环节,在构建新型成本计算方式的过程中,煤炭企业需要对重点作业项目进行确认。
4 结 论
全成本概念是煤炭企业在环境管制因素的影响下,对自身的成本计算方式进行优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作业管理思想是煤炭企业成本计算模式的一大创新思路,在遵循全成本概念的基础上对作业管理思想进行灵活运用,是优化煤炭企业成本计算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赵人慧.基于环境管制的煤炭企业成本计算问题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3.
[2]张倩.环境管制与煤炭企业竞争力关系的理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3):303-306.
[3]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I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预算;成本控制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需要施工,使得建筑行业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行业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还是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竞争,在现代市场竞争机制下,科学合理的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走向完善,但是由于比如市场的竞争机制不合理,比如在进行工程竞标时候存在着暗箱操作等多种人为或客观的原因,工程建筑企业对工对建筑工程成本实施成本预算,难以达到标准,建设施工单位缺乏严密的成本控制体系,工程设计施工中存在着多种浪费。从整体而言,我国的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系统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想推进我国工程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对这些问题或缺陷的改善。
2、我国建筑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施工过程中能源材料的浪费情况严重。工程的施工过程是整个工程建设成本管理的关键部分。由于在这一部分中,各种材料能源等消耗大大增强了成本的支出。施工人员操作不熟练,难以对材料合理科学利用,造成的浪费,施工过程中的细节浪费,和仓库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材料失窃等浪费,都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成本的管理。而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单位在这些问题上表现很明显。浪费严重。
2.2、工程竣工时候成本控制管理不力。当一项建筑工程已经接近完工时候,很多建筑工程企业忽视了竣工后的工程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工程财务人员在面对突况或者是成本涨幅,施工的格局变化,工程变更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工程企业难以很好的处理,从而大大增加了整体的成本支出。
二、加强建筑工程经济成本控制的措施
1、完善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
针对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需求、针对建筑工程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成本管理现状与问题,工程施工企业应对自身经济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与评价,了解企业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完善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在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中,应明确项目责任体系,以岗位职责、权限的完善确保施工过程中各岗位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经济成本管理要求开展工作。同时,将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内容纳入岗位绩效评定中,督促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各岗位人员具体工作内容的实施与执行,保障经济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2、强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控制制度及成本核算
在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中,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成本核算工作开展是影响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受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能力及经营理念影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制度及核算工作中存在诸多的不足,影响了成本分析及核算工作的开展。
3、完善建筑施工项目财务激励机制
财务激励机制是保障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针对新时期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成本管理需求,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必须加快财务激励机制的建立,以此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企业项目价值最大化目标得以实现。以财务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及奖励政策,对不同员工进行激励,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4、强化预算管理与执行,实现经济成本管理目标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经济成本管理中,预算管理与执行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保障经济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工作。根据预算编制、审核、执行等各阶段管理需求,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各环节的管理与控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保障预算编制、审核、执行的科学性。例如: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地材料、人工成本,避免套用不同区域成本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5、强化监督建筑工程项目预算管理
为全面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监督预算工作,我们首先应了解工程项目监督预算各个环节过程,合理制定实施监督程序,明确管理项目造价部门、承包方、中介预算机构、贷款银行在实施监督预算进程中的责任与职能。同时我们应明确监督预算工程各项制度纪律,杜绝监督管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6、展全过程管理造价,构建信息化动态造价系统
在明确合理项目投资基础上,我们还应对其动态发展变化展开充分预测,确保项目资金充裕并顺利开展。同时在实践设计阶段还应强化成本管理,注重其影响成本因素并更好的控制项目工程造价。实施项目阶段,我们应对执行设计方案状况进行细化检查,将原有设计与竣工验收实施综合对比,不应擅自进行设计变更或追加投资,这样会令设计变更引发成本投入的巨大增加,对于该不良现象,相关单位应审查造价并追究相应责任。为有效改善建筑工程体质管理滞后、欠缺精度性、投资成本控制易高出限额等不良局面,我们应科学构建信息化动态造价管理系统,通过动态管理在系统引导下认真探析工程项目量价分离,促进施工单位公平竞争,并通过市场决定与形成价格。通过该系统运用我们还可令相关管理人员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令日常处理业务工作更加简化,并为其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与支持。
7、质量为先,合理控制工程项目质量成本
质量是建筑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本,倘若在施工建设工程中发生质量事故则会给各方造成严重的损失,影响效益的良好创设。因此为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确保质量费用支出合理科学,我们应强化质检管理、质量控制,树立质量第一的生产经营原则,提升施工作业人员整体技术素质,严格把关各道施工工序,提升工程项目质量合格性,避免质量事故的大面积发生。同时我们应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管理思想,通过全面监督、定期不定期抽查,发现质量隐患责令相关部门及时整改,进而有效降低由于质量不达标而产生的事故损失投入费用成本,进而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另外在施工进程中我们应确保建筑施工人员人身财产安全,促进设备机械优质安全运行操作,强化现场安全控制管理,细化制定安全建设管理规定,降低安全事故机率,进而控制工程项目成本。
结束语:
工程成本高低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施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措施,对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工程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工程项目情况,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建筑工程的投标,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加强成本的控制,严格成本控制规范,促使企业成本的合理化,为企业获换来强大竞争力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强大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海鹰 .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J]. 工程施工管理资讯 ,2012,9.
关键词:中职教育 留守学生 家庭教育环境 管理
重庆市开县是全国移民大县和国家级贫县。拥有164万人口,常年有50多万人在外务工。而开县职业教育中心现有学籍学生7000余名,在校学生5000余名。其中留守学生占百分之四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学习成绩不良、违纪、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中职留守学生“的教育环境问题,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地方行政部门等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 家庭应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留守学生的许多问题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缺位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另外一方面,大部分留守学生的家长又因为家庭经济压力而不得不外出。面对这样的矛盾家长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与学校的交流沟通
目前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以及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一心只是想的是尽量多的挣钱,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情况、日常行为习惯的好坏,应该由学校去管教,他们似乎忘记了“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他们应该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二)为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监护人并保持和监护人的密切联系
家长要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
二、学校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学生”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为此学校应当建立以专门机构为依托,以班主任为纽带,以留守学生个人档案为抓手的三级工作机制。
(一) 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此项工作
“留守学生”这个群体,在中职学校当中已经不是一个“少数民族”,而是一个人相当大的群体。针对这个现象学校应建立专门机构,对这个群体进行跟踪研究和相应的管理。我校为了搞好留守学生心理工作,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责成该部门对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跟踪研究,负责对该群体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惑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二)强化班主任的对留守学生的关心和管理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亲常年在外,和父母团聚的时间少。学生较少感受到对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温暖。而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班主任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家长,班主任理应对这部分学生倾注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我校心理辅导室每期都对班主任进行专门的留守学生心理工作的培训,让班主任了解这部分学生心理的特征,掌握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工作办法。充分发挥班主任长期和学生接触的便利,有效的保证了留守学生在班级中,生活有人过问,心理困惑有人帮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完善针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我们学校各班级都建立起了“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全面反映了“留守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学生”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如我校建立的家校通,要求班主任每周与家长或者监护人交流留守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等情况。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学生”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感恩教育”“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等活动。
三、地方行政部门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行政部门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学生”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街道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社区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人士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学生”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中职留守学生大多周末和节假日都不回家,当地行政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学生”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防范预防等措施,给留守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如我校处于占地移民征用区,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当地居民利用在校学生多,有利可图,在校门外摆摊设点,甚至设置娱乐设施引诱学生参与赌博,我们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在公安、工商、市政、卫生、街道办等部门的联合整治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宗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J].教学实践与管理 2004、2(1):209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预算;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8-0117-02
在建设工程成本管理学中,预算控制可以算是最重要环节之一。无论是整个项目经费的使用还是经济利益的最终情况,预算控制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科学合理的施工运算,更影响了项目的进度管控和项目的质量的提升。只有充分知道它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出建筑工程造价领域在我国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果。
1 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1.1 贯穿性原则
从建设工程开始直至竣工这一整个阶段,科学合理的预算和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案,将会由始至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工程施工环节,通长会涉及到很多内容,像是施工现场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资金的流动管理、施工方案的合理设计和原材料的采购等,想要做好这些工作,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以经济预算和成本控制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建设单位不但要做好施工环节的成本把控,还应该把整个建筑工程涉及到的每一个流程进行合理联系,制定行之有效的预算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
1.2 综合性原则
在建筑工程,其经济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的一大特点是综合性较强,正因如此,在进行建筑工程经济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时,所涉及到以下内容:企业的无形资产的管理、施工工期的管理、施工质量的管理以及施工成本的管理等,所以,为了保证施工单位能够对其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工作,需要施工单位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
1.3 全员参与原则
建设工程操作中,做好经济预算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措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配合。要求施工建设中涉及到的所有部门,相互之间应该做到积极配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才能保C工程成本控制方案得到有效的落实,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还需要强化培训操作者的成本意识,宣传节能环保理念,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予以一定的奖励,促使每一位员工树立节约意识,早日实现经济预算指标。
2 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的发展制约因素
2.1 没有进行完善的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近些年来,伴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对于建筑的整体要求已经不仅局限于质量过关,更要求在造价方面与时俱进,力求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不断把造价管理能效放大,发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所以,在工程的具体操作中应该灵活把握,对于各种突况积极应对,需要做好动态管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劣势在于,迄今为止我国的建筑企业仍然沿用静态定额计价模式,如此就会导致造价出现失真,无法发挥出应用的效应,不利于长久发展使用。
2.2 材料多样、价格混乱
在建筑工程中,一般在施工环节耗资较大,因为需要购买大量建筑材料,所以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造价工作做到更好,做好建筑材料的造价控制是必要保证。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科技方法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建筑材料也由一款发展为多款,不同花色、不同质量、不同档次的材料价格不一,导致建筑材料价格出现混乱的局面,如同款建筑材料,可能会由于其材质与品相方面的偏差导致市面价格大幅度波动,这种问题在建筑行业十分严峻,如果不能尽快得到有效解决,很可能危及该行业的发展。
2.3 不健全的造价制度和监督力度不足
在建筑工程中,项目成本控制系统尚不完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漏洞,所以无法准确地控制成本信息建设过程中成本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影响项目成本控制的因素有:劳动资本的建设者、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等的损失,由于成本控制系统不完善,所以无法确定最终成本的合理性。由于成本控制在施工监理中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施工的效率和质量,总之,不健全的成本控制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运行效率。
3 强化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质量的优化路径
3.1 完善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
建筑单设在进行相关工程建设的时候,就是想要在保证施工质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所以,想要更好的控制工程经济成本,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具体而言,想要对工程的成本做好科学的预算和合理的把控,就应该做到深入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分析所建工程的具体特点,然后制定出与工程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管理方案,并不是所有的工程都能一概而论,必须做好差别对待。此外,还要对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做好具体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做好工程的经济预算,在此阶段,应该对项目实行成本责任制,避免发生某些人员为谋取私利,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保证企业的经营正常进行。
3.2 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成本会对建筑施工过程产生影响,由于控制成本在实施建筑工程项目过程中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施工单位要从各个方面开始着手加以控制,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落实。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还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和规范对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施工,从而避免对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另外,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所存在的实际使用功能也不尽相同,所以其对施工质量的要求就会存在差异,正因如此,施工单位要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所以在施工单位实施建筑工程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质量过剩给企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根据其实际的使用功能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控制措施。
3.3 提高工程费用标准审核的执行度
工程造价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包含的种类也不同,只有将工程种类的审核数据作为依据,才能够有效地划分工程审核的标准。工程造价中包含很多费用,比如:辅助生产得费用、工程管理的费用等等,并且可以将这写费用划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通过直接费用可以直观的找出支出获益的一方,同时将直接费用纳入建筑工程整体收益的部分;通常情况下,间接费用会存在很多的收益对象,所以,收益方不能直接将间接费用的收益进行分摊。
3.4 注意人工及材料的调整审核
工程建设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难免会出现人工价格及材料价格的波动,在办理工程结算时,要根据合同的约定条款及相关规定执行。例如某项目合同约定如下:基期价格以某年某月当地信息价为准,结算价的确定方式为A:钢筋、商品混凝土以主体结顶(如市政工程为完成)前80%月份当地信息价算术平均价为准;B:水泥以工程预验收前80%当地信息价算术平均价为准。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工期拖延后引起的造价增减。比如施工工期若由施工方引起的工期拖延而导致工期延长,使合同工期内的信息价算术平均值不等于实际施工工期内的信息价算术平均值时,则材料管理结算价格按低的计算。施工工期若由发包方引起的工期拖延而导致工期延长,则材料管理结算价格按实际施工工期内的信息价算术平均值计算。
4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不断提升,带动我国的建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行业内部的竞争不断激烈,新时期下人们对建筑的质量要求也趋向多样化,以上诸多因素带给建筑企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因此,建筑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大潮流中屹立不倒,就要不断提升经济预算的科学合理性和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萍.刍议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J].科技视界,2015(28).
关键词:乡村精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他行为;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43-01
对于现今农村中所存在的组织可以分为体制外和体制内两种分类,比较有影响力的组织有基层的党支部以及相关的村委会。在最近几年内,对于农民的组织化思想已经大幅度提高,而且还出现了较多的体制外组织。而对于体制内的组织来说,体制以外的组织在实际发育程度上还比较低。乡村精英因为有较强的社会性资本,并在相应的组织和创新中多脱颖而出,在农村社会资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关乡村精英在合作经济制度下的崛起
如今,在农村的土地使用制度中对于土地的安排过分分散,其决定了在实际经营中土地使用必然是分散、小规模的,这将导致了在农业生产上严重出现了低水平的特征。在农业的生产中相关的低水平由相关制度所决定的稳态,尽管在一定的时期内农村的生产水平会提高,但是在最后会总是因为大市场和无法克服的小规模之间的矛盾回到比较均衡的状态。所以,对于农村收入的相关水平总是在生存线左右浮动,而且对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扩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民是很难去克服生产组织的形式所带来的弊端。在此背景下农村合作组织就在不断兴起,对于合作化的运动来说它是由相关政府所引导的,所以在制度的需求上存在着不足。农村合作性经济的崛起,表现了诱导型的创新特征,已经不是由供给者主动性的安排。
二、正式的制度供给已经完全的替代了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
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组织数量较多,但是相应的离散度也比较高,依据实际的观察,农村的合作组织的发起和绩效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整个制度供给不足的实际情况下,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运转主要依靠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对于社会资本这个理论来说,其起源于对社会网络的研究,其具有社会组织的性质。
对于相应制度的供给不足,乡村精英主要提供了其自身所应有的社会性资本,而这种社会资本在整个社会合作经济中确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第一,对于乡村精英这一社会资本来说其可以充分动员有关社会制度资源。比如,在实际组织的融资中,因为相应的组织严重缺乏法律地位的界定,对于融资问题一直是发展的瓶颈,但是乡村精英可以借助较良好的社会信任和社会关系的网络去筹措资金。第二,对于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来说其实可以弥补在契约上可能出现的不完备状况。因为实际制度供给的不足,就会导致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将使契约双方很难在行为上进行约束。在这个方面就会大大的提高了在相关契约上的纠纷,从而也增加了在信用市场上的费用。在另一个方面,也会使契约双方不能通过有关契约的最优设计,从而形成了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乡村精英具有较好的社会信任度和社会关系,这促使了因为制度不足所带来的契约不完备,可以以个人的信用为基础提供在契约上可能出现的不完善。
三、相关制度演化对相关经济组织的具体走向
在社会资本的分享特征下来分析农村精英的利他动机,就可以充分说明相关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内在原因。当有关制度在双方都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均衡的时候,有关制度才可以有效的运行,但,均衡也是相对的。因为双方的受益和成本在不断变化,所以有关制度就会面临相应的演化和调整。有关合作组织的运行对于乡村精英在社会上的资本有着较强的刚性需求,但是作为一个较理性的经济人来说,相关的精英人士就要使自己的受益趋于最大化。
对于农村有关合作经济的组织进行异化主要有两种情况:首先,有关农村的合作性经济正向资本性企业进行转变。资本企业的本质和相应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实际的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体现在弱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有关特征。一旦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乡村精英就会将合作企业转化为以个体的私有权和相关资本核心,来获得较多的受益。日前已经有大部分的组织有合作经济的组织名义。其次,就是有关的行政组织逐渐向合作经济的组织上发展。相处精英如果想要获得较多的社会资本,就要进人体制内,来充分实现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的重合,促使经济的相关组织失去独立的性质。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为了保证有关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以农民为主的宗旨,相关政府要积极解决相关制度不足的重要问题。对于合作组织所要运行的制度性资源,其中主要属性为公众性产品,主要包括在达成相关合作之后要遵循相关制度的运行环境和组织条件,主要表现为相关的财产安全和融资规范以及相关的法律支持等一些基础设施和无形的产品。而对于这些公众性产品一般都是政府提供的,对于农民的组织资源是比较有限的,对于政府的相关组织制度来说是可以使制度创新,使实际的成本上趋于最小化。所以,提供充分的制度性资源有着较强的优势。本文对农村的合作经济与乡村精英、社会资本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给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丽琼.破解合作社信贷融资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安排――基于成村镇养猪协会会员联保贷款的案例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2]黄岩,陈泽华.信任、规范与网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资本测量――以江西S县隆信渔业合作社为例[J].江汉论坛,2011(08).
[3]刘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区域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9(01).
[关键词] 政策性制度;市场经济;医疗保险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a)-134-02
自2002年我市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即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建立了一个新型的供、需、保三方都有制约作用的医疗费控制机制,当时解决了两个问题:①从根本上打破了职工医疗费完全由国家和单位负担的格局,大大免除了国家及单位巨额医疗费用支出问题;②解决了企业亏损、倒闭、职工下岗、医疗得不到保险而使部分城镇职工一病致贫,一病返贫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全国各地不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趋空出,面对这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医院如何冷静地去分析,如何努力寻找相应对策,继续深化内部改革,调整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提升医院整体竞争能力,把医改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已成为医院领导、医疗保险科室及有关部门必须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1]。笔者以我院2008年3月起实行新医疗保险住院费用结算办法运行5个月中的一些问题和即将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一探讨。
1 医院医改运行中的问题
锦州市第二医院是锦州市的一所三级医院,开放床位500余张,拥有辽西地区之首的特色专科――骨科,同样承担着全市市区300万人口的医疗、保健、预防和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承担着辽西地区骨科疾病的治疗和科研工作,是一所具有特色专科的综合性医院。
从2008年3月开始,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废除了以前服务项目和单病种结算办法,实行了“总额预算,弹性结算和部分疾病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结算办法。按照这种办法,年初由市医保及医保中心确定各个定点医院的总额三项预算指标,即门诊与住院人数比(15%),均次统筹(3 700元)药品占总费用比(50%)。其中统筹费用、工作量(年总住院人数),按本院2005、2006、2007年3年总和平均指标下达各定点医院,医疗费用按照当年预算总额,在预留10%风险金和10%年终弹性结算调剂金后,80%按月预拨款,实际超均统筹部分医院自己承担医保中心不补。超工作量部分医院先垫付,年终按考核规定结算。
1.1 有限的医保经费与超控制总量的矛盾突出,而且日趋尖锐化
有限的医保经费与患者无限的医疗需求,住院医生在完成基本医疗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超控统筹资金,是临床医生日常工作的一个难题,有时导致医患之间出现矛盾,医改5个月来,医院工作量及超统筹资金如表1。
表1 医改5个月医院工作量及超统筹资金情况
1.2 年工作量指标低,门诊住院人数比不够用
2008年医改后年工作量(住院人数)为1 199人,月平均100人次。门诊住院比为15%,目前运行5个月实际住院人数745人。月平均为149人次,平均月超工作量49人次。按目前5个月住院人数,一年1 199人的工作量8个月就要完成指标,完成工作指标后,超工作量部分在门诊住院比不超标的前提下,按有效工作量40%补贴统筹资金,每人1 480元(3 700×40%=1 480元),这样数量的资金能治愈住院病例远远不够。
1.3 普通参保住院患者均次费用标准低
2008年医改后均次统筹费用为3 700元。上限3 885元,下限3 515元。运行5个月我院实际平均统筹4 605元,每人平均统筹超支905元,5个月共住院745人,共超统筹资金674 225元。这笔用于百姓治病不补的巨额资金,医院承担很困难。
1.4 扩大特殊病种
特殊病种目录范围需扩大,应扩大特殊病种,除放化疗外,还应增加重症心肌梗死、大型手术、贵重的体内置入材料等。
2 医院采取相应政策
2.1 医院重新组建医疗保险管理小组
由主管院长任组长,医保、医务、财务等多部门参与管理,并出台医院内部管理方案。
2.2 认真执行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各项决定[2]
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首院、首科、首诊三首负责制,对患者礼貌用语,热情周到,一视同仁,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推诿患者。
2.3 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班
提高各级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认真,学透新结算办法内涵,使临床各科室严格执行新规定。
2.4 规范医疗行为,严格掌握出入院标准
针对我院部分科室参保人员费用高,用药档次不合理的情况,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原则,狠抓定额结算标准的超控,控制不必要的用药与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卫生资源浪费。
2.5 不定期检查
采取定期及不定期检查制度,检查各科室《关于临床用药的有关规定》、《关于特殊检查治疗分级的规定》、《关于加强药品采购供应管理工作意见》、《关于加强院科两级质量考核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按照各级有关规章制度,实施惩罚。
3 讨论
3.1 有限的医保资金与病情无限的医疗需求,是医院与政府政策和个人医疗消费三者之间一直存在的矛盾
这个矛盾随着医改的深入更趋尖锐化。有限的资金,达到患者病情完全治愈符合出院标准使患者及家属满意,很多病种是难以办到的,小病不符合住院标准,不能入院治疗。住院的患者大多数是病情较重、危重、疑难、复杂患者,住院消费资金很高,达不到医保中心要求的大小病费用院内平均,使之均统筹资金不超标的目的。举一病例,骨科置换双髋关节,2个髋关节价格为7万元,个人支付40%,人工髋关节占费用5.2万,加之手术费、全麻醉费、药床费等。统筹费用约6.5万元,一台手术就占去了约17名患者的统筹资金。
3.2 超控资金如何解决
我院按现在医改运行情况,8个月内就要完成全年工作量指标。完成指标后收治的患者,在门诊与住院人数比不超指标的情况下,为有效工作量,按文件规定我院有效工作量得到40%的补偿,2008年医院将提前2个月完成工作量,如果后2个月再收治患者300人次,每人拨补1 480元,按医院实际均统筹4 605元,医院要亏损百万元,加之超均统筹约140万元,全年医院将亏损240万元,在国家政府几乎不给医院投入、医院出现生存困难的情况下,要为政府承担巨额医疗费来满足患者需求,这样医院将面临严重亏损。
3.3 类似计划经济与市均经济的问题
类似计划经济与市均经济运行模式能否同时存在,笔者认为,政府政策性规定类似计划经济,而医院早已走向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一种事情两种运行模式。即医院药品体内置入物等用材,大型先进医疗设备,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术会等全部以市场价格资金解决,而参保患者治愈出院得到的是政策规定有限的资金。例如像一个工厂,生产某一种产品,市场高价格进原材料,产出产品按类似计划经济低价售出。这个工厂在没有政策补贴的情况下,注定亏损,笔者认为这就是目前医院医保亏损的根本原因。如果性质统一,即政策性购入原材料,政策性获得参保统筹资金,或市场性购入原材料,市场性获得医保统筹资金,医院亏损的局面将不存在。
[参考文献]
[1]潘习龙,赵茜倩.试论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医院管理,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