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供应链优化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5 16:10: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供应链优化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供应链优化的方法

第1篇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沈阳 110122)

摘要: 本文就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基于精益思想和六西格玛技术的流程优化设计方法

关键词 : 供应链;财务流程;精益六西格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21-02

作者简介:刘莹(1987-),女,辽宁沈阳人,实验室主任,助教,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变成由多个企业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把企业战略管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其对企业管理的理念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审视,把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了企业间的长期战略性合作,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整体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一次飞跃。供应链环节下的财务流程是是供应链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管理研究的中心。而针对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是对供应链核心资金流重新梳理,能够以另一个角度提升绩效,降低工作成本。

1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的描述

在理论中,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设计以企业的可持续为基础,注重事中实时控制。此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拓展财务业务的外延范围,还有助于丰富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上,供应链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供应链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与水平,从而有益于企业形成与成功实施战略决策。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包括前期采购、中期制造和后期销售这三大部分组成。优化设计供应链管理时,应兼顾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内外部产品、信息订单和对应的资金流,最后降低库存、运输等浪费环节,以此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2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

财务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该基于市场规律,结合经营规划,在供应链管理下构建科学的财务流程,并从以顾客为中心、流程化管理和风险控制三方面角度出发,对财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2.1 以顾客为中心 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供应链获得长远发展。客户满意度是对供应链当中所有运作环节的最合理的评价。第一,财务流程的设计要以创造客户价值为前提,基于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视角,为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创造有利条件。与传统的财务流程相比,在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要以完善的顾客服务体系为基础要素,更多地关注顾客关系维护和顾客服务质量提升。第二,财务流程的设计要完全面向顾客,通过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来保持企业财务活动的质量。使供应链中的企业整体资金流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服务,帮助其提升业务绩效,降低成本,提升价值增值。第三,供应链环境下的财务流程应该能介入并控制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以确保通过关系的维护实现经营目标。

2.2 流程整体化管理 将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财务流程进行整体化管理,而不在是传统的每个企业单独进行割裂式、片段式的管理。

首先,利用精益思想,对财务流程进行价值分析。一是掌握整条供应链的业务内容、运作情况。二是基于经济性、柔性、运行绩效及实现难度等指标分析评价各项业务的运作流程,从中遴选出最佳方案。三是针对所选财务流程所包含的细部环节进行整体性分析。其次,对业务流程实行精益化价值分析时,借助六西格玛方法技术综合分析财务流中每一个小环节,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进行双目标优化。第一,最大化满足顾客;第二,满足供应链的运营需求。前一种能力以提升客户满意度,扩大增值空间为主要目的,后一种能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打造流程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以此来拓展更多客户群。

2.3 注重事中质量风险控制 当前,对财务流程的设计多强调评价及反馈。这种事后控制方式无法防止由于市场及顾客需求的改变或战略失误导致的危机。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要突出事中的财务服务质量及风险控制,制定财务流程控制方案,以保障财务流程的高效运转。在实施中,加强对全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的有效控制。采用链条式思路综合管理服务质量相关的管理措施及控制技术,调整业务流程,基于客户要求提高时效,降低价格,对商业模式进行优化,构建高效的测试评价体系。

3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方法

构建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能够有效地将供应链的各个企业的财务运转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加高效。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财务流程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服务,需要建立面向顾客的财务流程机制,并且能够让顾客参与流程的运作及优化设计过程,促进顾客及全流程的价值增值。企业可以在六西格玛管理技术中融入精益化管理思想,以顾客满意为己任,不断创新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理念。精益强调暴露问题,通过对价值流的考察,发现非增值活动及资源浪费;六西格玛则是借助管理技术或管理方法,基于数据分析锁定问题根源,采取科学的办法加以改进。基于上述优化设计理念,构建精益六西格玛流程设计方法—DFSS-SM(Design For Six Sigma-Service Manufacturing)。该方法涵盖了定义、测量、分析、设计、验证五大阶段。

3.1 定义阶段 明确现有资源及财务流程的内容和范围。基于精益六西格玛工具定义价值增值方向及须改进项:①定义顾客需求,锁定变异项或浪费情况,寻找改进机会;②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转情况及现有资源;③明确财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定义每个环节的业务范畴、关键输出及所用资源。

3.2 测量阶段 第一,分析和识别与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有关的顾客,并明确其需求和需求内容的多项关键质量特性。其中,包括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第二,进行数据采集,对影响财务流程各个环节相对于顾客增值大小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3.3 分析阶段 明确财务流程所包含的细部环节,深度查找问题,保证各环节无缝链接。控制变异项,维护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是财务流程运作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此外,从顾客价值增值的角度上去分析流程浪费的原因,提升增值空间。

3.4 设计阶段 基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情况进行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充分体现以顾客需求和供应链运营需求为双层目标的设计要求,并满足之。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环节功能设计,并进行简单测试。

3.5 验证阶段 对财务流程进行测试,检验是否能够在供应链环境下满足顾客需求与企业运营需求,并进行试运行。

4 总结

供应链环境下对财务流程的运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流程的优化设计中,要更多地考虑供应链所处的整体环境、顾客需求等因素。本文在描述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基础上,提出了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精益思想和六西格玛技术相融合的方法,这不仅为供应链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业务流程管理的理论。

参考文献:

[1]郭占海.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J].财会研究,2014(7).

第2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策略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供应链总成本最优。这样必然对企业成本控制带来较大影响;(1)使企业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实现;(2)使企业成本控制活动的范围更广泛;(3)使企业成本控制活动更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的收集工作。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

供应链成本控制是供应链管理的本质要求和表现形式,是企业经济决策的核心。常用的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有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平衡供应链计分法。

1.供应链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或服务耗费作业”,目标是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耗费恰当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如图1所示。

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供应链成本控制,就是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对供应链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控制,一方面将成本控制的重心深入到供应链作业层次,从成本优化的角度改造作业和重组作业流程,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另一方面对各项作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关键作业点,从而有针对性地重点控制供应链成本。因此,供应链成本分析应在作业成本法实施基础上增加供应链节点分析,具体分为如下步骤:(1)渠道结构分析。确定产品从最初原材料到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所经过的节点,包括本企业、上游和下游节点,并找出其他可供选择的途径。(2)供应链成本数据搜集。通过收集各节点企业的作业数据、作业消耗资源数据、产品转移定价数据等,据以计算各节点的利润留成,并分析各节点实现的产品功能。(3)作业成本动因分析。分析各项作业所消耗资源及其对最终产品的贡献,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优化增值作业,从而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并进行成本企划,实现总成本最低。

2.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成本控制方法,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考察作业效率、人员业绩、产品成本,弄清每项资源的来龙去脉,每项作业对整体目标的贡献。目标成本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在确定产品售价和目标利润的基础上,倒算成本水平。用公式表示是:产品目标成本=售价-利润。供应链目标成本法将客户需求置于供应链企业制定和实施产品战略的中心地位,将满足和超越客户需求作为实现和保持产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般来说,供应链目标成本法主要有三种形式:(1)基于价格的目标成本法,适用于契约型供应链关系,获取准确市场信息,明确产品市场价格和预期利润,为供应链成员提供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2)基于价值的目标成本法,适用于交易型供应链关系,要求重构供应链,向市场提供差异性的高价值产品,使其核心能力与客户的现实需求完全匹配。(3)基于作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法,适用于紧密型供应链关系,要求供应链客户需求一致,通过协同安排实现供应链关系的长期稳定。

3.平衡供应链计分法。平衡供应链计分法是一种新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是在平衡计分法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根据供应链运作的特点,参考平衡计分法的角度和指标,提出了四个评价角度:客户导向、财务价值、内部运作和未来发展,在实时基础上对所有关键指标进行监测。如图2所示。

这四个角度分别代表了供应链、客户、供应链企业的利益,从整体上把握供应链战略和运作的内在关系,变单纯的绩效评价为绩效管理,使得四个角度的目标和任务都具有新的特点:(1)从客户导向角度尽最大努力满足顾客期望,建立和保持客户的密切关系;快速响应并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2)供应链内部运作角度,在合理成本下高效生产,实现较低的流程运作成本,较高的响应性;提高供应链中增值活动的比率。(3)未来发展的角度,注重改进创新,抓住发展机遇;合作共赢,稳定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开发。(4)财务角度整合供应链,谋求供应链价值最大化;优化现金流,提高供应链资本效率。

二、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应用的关键环节

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在实际应用时,有许多重要环节值得关注:

1.及时采购。通过集中采购,扩大采购数量,降低采购产品价格;通过与供应商间电子商务,实现网上自动采购,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采用即时采购,加快周转,减少库存,提高物流速度,获得满意交货。

2.时间压缩策略。通过构筑时间竞争优势,寻求各种压缩手段,减少供应链业务非增值时间来实现供应链增值。

3.加强信息化力度,利用互联网控制成本。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环境;库存问题;控制方法

1.供应链下的库存问题

目前,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信息类问题;供应链的战略和规划问题;供应链的运作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综合成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需求信息放大――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是指营销过程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的现象。即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传递的时候,由于无法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渐扩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

“牛鞭效应”是市场营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高风险现象,他直接加重了供应商供应和库存风险,甚至扰乱生产商的计划安排和管理秩序,导致生产、供应、营销的混乱。解决“牛鞭效应”的难题是企业正常的营销管理和良好的顾客服务的必要前提。

1.2交货状态数据不准确不及时

当顾客下达订单后在等待交货的过程中,也可能对订单状态进行修改。当交货被延迟以后,企业并没有及时而准确的把推迟的订单交货的修改数据提供给用户,会导致用户的不满和企业信誉损失。交货状态数据不及时、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传递系统的问题。

1.3信息传递系统效率低

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之间,难以做到实时、准确的共享与传递。

1.4忽视不确定因素对库存的影响

供应链运作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问题,如订货提前期、货物运输状况、原材料的质量、生产过程的时间、运输时间、需求的变化等。为减少不缺性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首先应了解其来源和影响程度。很多公司并没有认真研究和跟踪其不确定因素的来源和影响,错误的估计供应链中物料的流动时间,造成有的物品库存增加,而有的物品库存不足。

1.5缺乏合作与协调性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方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如果组织间缺乏协调与合作,会导致交货期延迟和服务水平的下降,同时库存水平也因此增加。

组织之间存在的障碍有可能使库存控制变得困难,因为各自有不同的目标、绩效评价尺度、不同的仓库,也不愿意去帮助其他部门共享资源。在分布式的组织体系中,组织之间的障碍对库存集中控制的阻力更大。

同时,信任风险的存在更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供应链各相关方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不稳固的原因。

2.供应链下库存控制方法

2.1供应商库存管理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它以系统、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使供应链系统能够获得同步化的运作,是一种在客户和供应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在一个双方协定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法。

VMI主要思想是供应商在客户允许下设定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并拥有库存的控制权。VMI体现了供应链集成的思想,有助于打破传统企业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使得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最优化目标得以实现。通过VMI系统,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降低库存成本,而且零售商还可以获得高水平的服务,改进资金流,与供应商共享需求变化的透明性,并且获得更好的客户信任。

一般来说,在以下情况下适合实施VMI策略:零售商或批发商没有IT系统或基础设施来有效的管理库存;制造商实力雄厚并且比零售商信息量大;有较高的直接存储交货能力,因而制造商能够有效规划运输。

2.2联合库存管理

联合库存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库存控制方法。与VMI有所不同的是它强调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过程的每个库存管理者相互协调,以使供应链相邻节点间的需求保持一致,从而削弱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对供应链库存的影响,是有效解决“牛鞭效应”的一种方式。

联合库存系统把供应链系统管理集成为上游和下游两个协调管理中心,从而部分消除了由于供应链之间的不确定性和需求扭曲现象导致的供应链库存波动,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稳定性。

2.3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系统是供应链集成的一种技术手段。它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如产品运输、订单选择、库存管理等。第三方物流系统通常是由一些大的公共仓储公司通过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演变而来,另外一种产生形式是由一些制造企业的运输和分销部门演变而来。

把库存管理功能给第三方物流系统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加集中精力与自己的核心业务。第三方物流系统起到了供应商和用户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为企业获得诸多好处:减少成本;使得企业集中自己力量作用于核心业务;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获得一流的物流咨询;改进服务质量;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等。

2.4多级库存

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联盟式供应链管理策略,是对供应链的局部优化,而要对供应链的全局进行优化与控制,则必须采取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方法。因此,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是供应链资源的全局优化。

多级库存的优化与控制是在单机库存控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级库存系统根据不同的配置方式,有串行系统、并行系统、无回路系统和一般系统。

多级库存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非中心化策略,另一种是中心化策略。非中心化策略是将各个库存点独立地采取各自的库存策略,这种策略在管理上比较简单,但是并不能保证整体供应链的优化。由于非中心化策略需要共享更过信息,因此如果信息的共享度低,多数情况下会产生次优的结果。而中心化策略,所有库存点的控制参数是同时确定的,考虑了各个库存点的相互关系,通过协调的办法获得库存的优化。但是,中心化策略在管理上需要协调的工作多、协调的难度大,特别是供应链的层次比较多的时候,也就是说供应链比较长的时候,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库存控制模型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末,传统库存控制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研究库存控制问题成为热点。该环境下,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暴露出种种缺点。

二、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研究现状

随着近些年库存控制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学者加快对这方面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黄培清等提出改善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几项措施:为供应链库存管理而设计;保证在供应链集成管理中的有效信息传递;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组织激励,研究和建立供应链性能量度;加强理解不确定性。

徐贤浩等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引入了供应率和需求率两个变量,建立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根据经济批量原理,求出了最佳订货批量和最佳订货批量周期。

张得良等研究了供需双方在订货数量折扣下,如何运用连续价格折扣和非连续价格折扣的形势,确定经济订购批量问题。

通过对上述库存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库存控制研究有如下特点和不足:

(l) 对库存控制的研究逐步向复杂化、集成化发展,越来越重视企业间的协调。

(2) 研究只是针对各阶段库存进行成本优化,并未给出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库存成本。

(3) 模型忽视了不确定性因素(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顾客需求)对库存成本的影响。

(4) 未能将JIT和供应链延迟等技术融入到库存成本控制模型中。

(5) 未能重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库存控制成本的价值。

三、供应链管理下常用的库存控制方法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 Vender managed inventory) 是指由供应链上的少数生产商、批发商等上游企业对众多的分销商、零售商等下游企业的流通库存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该方式下,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不再是被动地按照下游的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而是根据自己对众多下游要货方需求的整体把握,主动安排一种更合理的发货方式,既满足下游要货方需求,同时也使自己库存管理和补充订货策略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的成本降低。

(二)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

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是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基于协调的、分担风险的库存管理模式。强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者、各层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出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优化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性能。

(三)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 Replenishment),简称 C P F R ,是建立在VMI和JMI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 ,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这一管理模式的核心是:采取多赢原则,始终从全局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管理目标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中心,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方面管理,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准确度,最终达到降低库存、提高效率和满意度的目的。

四、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基础理论

多级库存控制是在单级库存控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级库存系统根据不同的配置方式,有串行系统、并行系统、纯组装系统、树形系统、无回路系统和一般系统。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应考虑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应考虑以下问题:

1、库存优化的目标。

2、明确库存优化的边界。

3、多级库存优化的效率问题。

4、明确采用的库存控制策略。

5、多级库存的控制方法。

(三)基于中心化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基于中心化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主要是研究如何采取中心化控制策略对多级库存进行控制。中心化控制策略将控制中心放在核心企业上,有核心企业来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控制,协调上游与下游企业的库存控制活动。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能够对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进行协调。

(四)基于协调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联邦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是对供应链的局部优化控制,而要进行供应链的全局性优化与控制,则必须采用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策略。

五、结论

本文仅仅对供应链环境下库存控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问题的复杂性,仍有很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l)多目标规划将在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与优化中占据重要位置。

(2)库存优化的发展方向将趋向与计算机结合的集成化、网络化。

(3)基于协调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永强.现代常用库存控制模式分析.企业管理,2010

[2]张家善.论联合库存控制.现代商贸工业,2009

[3]沈佳.基于JMI的供应链库存控制研究.内江科技,2010

[5]宋雅杰.MJO库存控制模型研究.企业活力,2010

第5篇

库存控制是影响供应链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供应链成本的高低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控制不再仅仅是某个单独企业如何降低库存水平的问题,更需要企业有全局观念,促使供应链整体绩效达到最优。只有了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控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一、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的特点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不是简单的需求预测和补给,而是通过库存控制获得用户服务与利润的优化。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模式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供应链的无缝连接,消除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高库存现象。供应链管理模式赋予库存控制以下四个方面的新特点:

1.供应链管理能够暴露出企业库存控制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和危机,加强库存控制程度

2.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社会库存量,减少库存控制成本

供应链的形成,要求对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作出优化,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促进产品快速流通,降低社会库存量,避免库存浪费和资金占用。

3.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企业从“库存实物控制”向“库存信息控制”的转变,实现信息化库存控制的目标

4.供应链管理确保了企业库存控制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库存得到了优化,整个供应链中多余,呆滞的库存降到了最低点,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可以迅速作出反应,调整产品或是改变策略,有效地规避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控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宏观理论上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较之传统管理下的库存控制有诸多优势,但整个供应链毕竟是由多个单一企业所构成,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每个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存在差异,对自身企业获利程度存在担忧,甚至有些企业的独立目标与供应链的总体目标相悖等种种原因,导致在实际运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理论和方法时,也不免会暴露出许多现实问题。目前在实践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链”上各企业仍然缺乏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观念

虽然我们知道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取决于各个供应链上的节点的绩效,但是从客观上说,各个部门又都是各自独立的单元,都有各自独立的使命和经营目标。有些目标和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是不相干的,更有可能是冲突的。各自为政的行为必然导致供应链整体效率的低下。

2.不准确的交货状态数据

当顾客下订单时,他们想确定什么时候能交货。在等待交货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对订单交货状态进行修改,特别是当交货被延迟以后。许多企业并没有及时而准确地把推迟的订单交货的修改数据提供给用户,其结果是用户的不满和良好愿望的损失。交货状态数据不及时、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传递系统的问题。这种数据传递的不及时,不准确,会导致客户满意度的下降,也会造成供应链中某些环节的企业为减少因这种状况的投诉过多,而不得不增加库存量。

3.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

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之间,要做到有效地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并没有很好地集成起来,当供应商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时,常常得到的是延迟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由于延迟引起误差和影响库存量的精确度,短期生产计划的实施也会遇到困难。

4.缺乏合作与协调性

在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中,组织障碍是库存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方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

5.产品的过程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上库存的影响

现代产品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层出不穷,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但是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常常被忽视了。结果所有节省下来的成本都被供应链上的分销与库存成本给抵消了。同样,在引进新产品时,如果不进行供应链的规划,也会产生如运输时间过长,库存成本高等原因而无法获得成功。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国内外企业实践经验及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推出以下策略:

1.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

即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库存管理模式。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是指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其基本设想是力图通过集成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库存控制职能,从而达到降低整体库存费用的目的。

VMI的主要思想是供应商在用户的允许下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补给策略和拥有库存控制权。在这种库存控制策略下,允许上游组织对下游组织的库存策略,订货策略进行计划和管理。VMI已广泛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中。

2.联合库存管理策略

实践中,VMI管理模式给供应商带来了巨大压力。在VMI基础上又发展起来了一种新的库存管理策略,即联合库存管理模式JMI(Joint Managed Inventory)。

JMI是一种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JMI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强调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双方的互利合作关系。

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3.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 Replenishment),简称CPFR,它是建立在VMI和JMI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4.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策略

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联邦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是对供应链的局部优化控制,而要进行供应链的全局性优化与控制,则必须采用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策略。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是在单级库存控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级库存控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非中心化(分布式)策略,另一种是中心化(集中式)策略。

(1)非中心化的库存控制策略。非中心化库存控制是把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分为三个成本归结中心,即制造成本中心,分销成本中心,零售商的成本中心,各中心根据自己的库存成本做出优化的控制策略。非中心化的库存控制要取得整体的供应链优化效果,需要增加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使供应链的各个部门都共享统一的市场信息。非中心化多级库存控制策略能够使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做出快速决策,有利于发挥企业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和灵活机动性。非中心化的多级库存优化策略管理上比较简单,但是并不能保证产生整体的供应链优化。它需要企业之间的协调性比较好,如果协调性差,信息共享度低,有可能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

(2)中心化库存控制。中心化控制是将控制中心放在核心企业上,由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系统的库存进行控制,协调上游与下游企业的库存活动。这样核心企业也就成了供应链上的数据中心(数据仓库),担负着数据的集成、协调功能。中心化库存优化控制的目标是使供应链上总的库存成本最低。用中心化策略,所有库存点的控制参数是同时决定的,考虑了各个库存点的相互关系,通过协调的办法获得库存的优化。但是中心化策略在管理上协调的难度较大,特别是供应链的层次比较多,即供应链的长度增加时,更增加了协调控制的难度。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迅速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逐渐打破库存控制中各自为政的局面,树立全局观念。根据企业所在供应链面临的库存控制实际问题,找到适合自身及供应链发展的管理策略,多种方法相结合,有的放矢,才能有效改善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提高其系统性和集成性,从而使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达到共赢目标。

参考文献:

[1]潘玲: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1)

[2]刁节文:供应链管理下的VMI与CPFR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6)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发生着变化。21世纪的竞争又有了新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去,单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协同的方式,将企业内外部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已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本文首先分析讨论了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一般概念,然后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分析,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概念注意了供应链的完整性,如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第二种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第三种概念采用增值链的方法,是一种范围更广的观点,如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通过分析供应链的定义,我们认为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链参与者: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2)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送达客户;(3)供应链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4)供应链的拓扑结构:网络、链条、网链。

同样供应链管理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如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小。在这里我们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以6R为目标对从供应商到顾客整个网链结构上发生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现代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集成化供应链。为了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应将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供应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集成的过程,该集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初始阶段、职能集成阶段、内部集成阶段、外部集成阶段。在完成以上四个阶段的集成以后,已经构成了一个网络化的企业结构,从而实现对企业内外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力求达到整个供应链全局的动态最优目标。

2. 敏捷供应链。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强调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开放、共享和集成。敏捷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都是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使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而结成战略联盟,借助敏捷制造战略的实施,供应链管理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成为当代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

3. 绿色供应链。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由于公众、法规及环境标准的压力,环境管理已成为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面对这种压力,企业必须重新调整供应链流程,把环境问题融于整个供应链过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为了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把绿色管理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同时在企业的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中加强绿色管理,既降低成本,又达到环境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供应链的设计。设计和运行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对于每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Fisher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必须设计出与产品特性一致的供应链,即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不同的产品类型对供应链设计有不同的要求,有效性供应链流程设计适于低边际利润、有稳定需求的功能型产品(Functional Products);反应性供应链流程设计适于边际利润高、需求不稳定的革新型产品(Innovative Products)。

5. 供应链伙伴选择。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合作和能力的协同,来有效地实现各种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供应链的伙伴选择涉及到诸多因素:如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提前期、加工能力、运输距离、企业信誉、批量柔性、技术实力、资金状况等。大多数关于供应商选择的研究在本质上是定性的或实证的,考虑经济上的重要性,定量分析就非常适用。目前,供应商选择的方法主要分成三类:线性加权方法、数学规划方法、统计/概率方法。

6. 供应链库存技术。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VMI是以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拥有库存控制权,该方法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JMI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它强调供需双方同时参与,相互协调,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可消除供应链上的需求变异和放大现象。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它能同时降低销售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其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销售商和供应商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

7. 供应链信息技术。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可靠的支持。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于EDI、基于Internet、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工作中的人为错误,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

8. 供应链建模技术。研究供应链建模技术,建立相应的供应链模型对于供应链管理中的各项分析和决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供应链建模技术主要包括:网络设计法、近似方法、基于仿真的方法。网络设计方法一般使用整数规划或混合整数规划来描述和求解问题模型,建立的模型可以覆盖供应链管理中的所有决策领域,但对于规模较大的模型存在着求解困难的问题,另外模型考虑随机因素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近似方法主要用于供应链多级库存问题,研究在考虑多级库存情况下建立库存控制策略及确定控制参数,该方法在降低库存、提高用户服务水平等方面都相当重要,但它忽略了非平稳随机因素的存在、忽视了生产和运输问题等。基于仿真的方法可用于分析全面的供应链模型,由于不存在数学求解上的问题,因此建立的模型可以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包括结构上的和参数上的随机性,比较适于评价现有策略。

三、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就目前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来看,供应链管理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总结近几年对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基础上,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 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的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取代传统的商务手段。这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供应链的重构与优化。供应链的重构与优化是目前另外一个得到广泛研究的领域。为了提高企业供应链运行的绩效,适应市场的变化,增加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优化与重建,以获得更加精细的、敏捷的、柔性的企业竞争优势。供应链重建的原则应该是从市场竞争全局出发,站在供应链系统的高度,为提高竞争优势,实现工作流的快速响应和敏捷通畅,调整企业内外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3. 供应链绩效评价。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有较大差别,在绩效评价上也有所不同。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应该考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供应链绩效定义,如何应用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为企业的业务提升服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处于初创阶段。建立系统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各子系统的绩效必将是未来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陈国权.供应链管理.中国软科学,1999.

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评价

当前企业的外部环境正经历一个巨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席卷全球,客户的需求不断增长,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市场变化呈现不确定性。为了增强竞争,迫使企业和上游、下游合作者(如供应商、客户、物流公司等)更加重视相互间的协调,共同为最终用户创造新价值,这就使原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化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有效地管理供应链就必须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估,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为了评价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供应链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可以将这些评价体系划分为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和Beamon提出的ROF(资源、输出及柔性,Resourc-es,Output,Flexibility)体系三大类。

1.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ee—modd简称SCOR)是目前影响最大应用面最广的参考模型,它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战略性的进行企业管理(Strategic Enterprise Manage-merit简称SEM)成为可能。

Bullinger等人用SCOR框架对供应链进行了“自底向上”的绩效评价。高萍等人运用SCOR模型从供应链的可靠性、响应能力、灵活性、成本以及资产五个方面衡量和测评供应链绩效并给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何忠伟等人选择SCOR模型的绩效衡量指标作为基准分析的基础,对供应链流程进行绩效评价。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简称CSCC)于2003年10月颁发的(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SCPRl.0)构成方案》17),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2级指标和45个3级指标,也与SCOR相似。

2.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

RobertS.Kaphn等人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xd简称BSC)评价体系。BSC不仅是一种评价体系而且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其最大的特点是集评价、管理、沟通于一体,即通过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和超前型指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结合起来,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从短期的目标实现转移到兼顾战略目标实现。该体系分别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过程角度、学习和创新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其中,财务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供应链的改善做出贡献;顾客角度指标显示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内部过程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内部效率;学习和创新角度显示企业未来成功的基础。

自BSC被提出以来,以其简单、易操作等优点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文献将“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并结合供应链的特点建立了供应链子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

3.Beamon提出的ROF体系

Semnon从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人手,通过影响战略目标的几个关键因素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体系由三个一级指标构成即资源测度(Re-SOURCES Measures)、输出测度(OutputMeasures)、柔性测度(Flexibility Measurement)。其中,资源测度反映效率水平、输出测度反映顾客服务水平、柔性测度反映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每一个一级指标又有若干子指标构成。

此外,马士华等人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和讨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2)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每一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霍佳震等人从供应链绩效定义出发提出评价框架,该框架由顾客价值和供应链价值两个一级指标组成。前者是最终顾客通过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服务获得的价值,后者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通过各种活动增加和创造的价值。其中,顾客价值由顾客满意度这个二级指标体现;供应链价值由投入、产出、财务三个二级指标体现。史丽萍等人给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框架,由顾客价值、信息价值、供应链价值三个一级指标组成。

除了以上提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外,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体系均没有区分不同类型供应链的特点,使得这些指标体系在具体使用时有些困难。

(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尽管许多学者都提出各种各样的评价指标,但从整体上可以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其中定性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供应商绩效和有效风险管理。定量指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成本的指标,包括成本、销售量、利润、库存投资率和投资回报率;另一类是基于顾客响应的指标,包括满足率、产品交货延迟率、顾客响应时间、订货周期等。

1.定量指标的研究

文献从资源、输出、柔性方面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资源测度包括对库存水平、人力资源、设备利用、能源使用和成本等方面;输出测度主要包括客户响应、质量以及最终产出产品的数量等方面;柔性测度主要包括范围柔性和响应柔性两方面;共18个基本指标。其中,对柔性测度作了重点介绍。

文献从顾客价值和供应链价值的角度,给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由顾客满意、投入、产出和财务等4个二级指标及23个基本指标组成。

2.定性指标的研究

I.1llnalus等人在描述制定战略供应链计划的七个步骤的同时,从四个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即供应方面、过程管理方面、交货运送方面、需求管理方面,共10个基本指标。笔者认为,每一项指标都有三个指标值: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供应链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按照理想值确定目标值,继而根据目标值改进现有的绩效状况。但是,笔者对上述指标没有完全给出所有指标的具体定义和算法,例如供应商可靠性、过程可靠性等指标只是一个定性的描述,具体怎样操作尚未涉及。

Roger教授认为,现有的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反

映21世纪供应链的绩效,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系统。他认为,顾客服务质量是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最重要手段。Roger教授引用ValerieZeithaml等人设计的指标作为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具体地说,应从以下10个方面进行:(1)有形体的外在绩效(tangi-bles),该指标用于评价企业内的工具、设备、人事,甚至营销手册等实体的外在绩效;(2)可靠性(reliability),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或者企业履行承诺的能力;(3)响应速度(responsiveness),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服务于顾客的意愿和提供服务的迅捷性,时间是该指标的主要度量变量;(4)能力(competence),是指要达到既定的服务水平,员工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5)服务态度(coLlrte-qr),与顾客接触时,企业或者服务人员表现出来的礼貌性、友好性、考虑问题的周全性以及对顾客的尊重;(6)可信性(credibility),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或者企业按时交货的能力;(7)安全性(security),该指标反映了企业降低和避免风险、危险和冲突的能力;(8)可接近性(access),即顾客或者供应链外的组织与供应链成员接触的便捷性;(9)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企业与顾客或者其它成员的交流能力;(10)理解顾客能力(un-derstanding the consumer),反映了企业对顾客的理解能力。同样,Roger教授提出的也只是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马士华等人在一般平衡记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供应链记分法,从客户角度、供应链内部流程角度、未来发展性角度和财务价值角度研究了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参考指标。但是对具体指标的算法论述很少,只是为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框架。

文献从价值总和的角度给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理论框架,但并未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

纵观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文献,可以看出,很多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只是理论框架层次上的,对具体可操作性的指标的算法研究还十分有限。

转贴于

(三)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由于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包含有大量的模糊信息,这些信息很难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度量和量化;另外,供应链本身的特点又决定了面临的决策要追求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和总体优化,这就使供应链中的绩效评价带有一些定性指标。因此,这就给供应链中的绩效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应用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决策评价法和数据包络法等。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由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所以层次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被广泛的应用。文献把层次分析法AHP应用于敏捷供应链系统中供需协调绩效评价;把层次分析法AHP应用于销售商的选择;把层次分析法AHP应用于物流系统的设施(女工厂、仓库等)位置决策;把层次分析法AHP应用于供应商的选择等等。

2.模糊决策评价法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时,虽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但层次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它至多只能排除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却无法排除决策者个人可能存在的严重片面性。(2)比较、判断过程较为粗糙,不能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决策问题。针对AHP的缺点许多学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进和完善尝试,将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即层次分析法AHP在模糊条件下的扩展分别用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战略伙伴的选择、供应商的选择。

3.数据包络法

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著名的运筹学家人C.hames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效率评价方法,与以前的传统方法相比有着很多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适合用于多投人多产出的复杂系统的有效性评价;(2)具有很强的客观性;(3)可用来估计多投人多产出系统的“生产函数”。

将数据包络法DEA用于供应商的评价;将层次分析法AHP与数据包络法DEA的优点结合起来,用于供应商的选择。

此外,IAlmmus等人采用比较分析法,即每一项指标都有三个指标值: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用当前值和理想值、目标值比较找出差距继而根据理想值和目标值改进现有的绩效状况。

二、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国内外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

从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者都从不同角度考察供应链,所关心的焦点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大都只能反映供应链的一个侧面一般不具备普适性。此外,大部分研究是以成本(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供应链成本)或者顾客满意度作为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而对于如产品质量等非常重要的指标却忽略了。因此,只有明确界定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内容才能建立起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缺乏供应链整体绩效与各成员绩效关系的研究

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受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各节点企业的收益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是非线性关系,因此各节点企业的利益如何协调将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还没有发现有谁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而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既要进行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各子系统绩效的评价,还要进行供应链绩效的综合评价,这是以后研究中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三)没有将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相结合

现在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很多只是停留在对其中某些问题(如评价指标的设置、指标权重的获取、指标量化等)的研究上,对供应链整体评价的研究还较少。虽然涉及到供应链的优化问题,但是很少将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结合起来。

(四)绩效评价指标的量化研究不够

许多组织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数百个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但许多指标没有具体的量化方法。

(五)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和绩效评价系统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少,有些还很不完善,如何开发出适合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新方法、新手段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现有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和工具很少能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异构数据库内的数据及时、准确的析取到评价系统的数据库中,无法实现实时的动态的绩效评价。

三、未来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展望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内容界定

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目的什么,评价那些内容,这是搞好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供应链绩效评价目的及其内容的界定有赖于供应链战略目标的确定。面对日益趋紧的外部环境,供应链应该以对环境变化能做出快速响应为重点,还是以降低营运成本为重点,还是以保证产品可供货为重点等,这些都将对供应链绩效及其内容的界定产生影响。为推进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必须紧紧围绕供应链战略目标合理界定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内涵与外延。

(二)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相结合

目前对供应链绩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有供应链的局部优化或某些因素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分析方面,而很少考虑到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问题,将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相结合的则更少。供应链绩效评价必须紧紧围绕供应链战略目标来进行,不仅要反映供应链当前的运行情况还要能预测未来的发展潜力。通过绩效评价,了解各节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贡献,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是否合理可靠,利益分配与激励策略是否合理,为供应链整体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ElectnmicCommerce,简称EC)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对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多企业争相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期待电子商务能够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存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用户服务效率及满意度、降低营销费用、创造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知名度等。但电子商务并不是万能药,而是一把双刃剑,许多企业陷入了“信息黑洞”。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电子商务环境中供应链的绩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四)绿色供应链中环境管理绩效评价

随着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在全球范围内正掀起一场绿色革命,不可避免地在生产和制造领域也迫切要求形成绿色供应链。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它旨在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的制造业供应链发展,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的评价体系应能解决如下内容:通过研究供应链中公司、供应者和消费者的资源和环境性能影响,建立供应链及其组成部分“绿色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量化评估方法和面向绿色制造的供应链伙伴的选择方法;研究面向绿色制造的供应链优化技术。

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绩效评价 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21-03

一、一般供应链绩效评价

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对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作实证研究,很少探讨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概念。Maskell{1}较早地讨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他从供应链管理中制造战略、需求变化、时间性要求和合作机制四个方面研究了评价问题。Bowersox{2}提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一种具备总体透视衡量功能的系统评价方法,能衡量供应链总体的绩效,即能适用于功能组织,也能适用于行政机构。Thonemann{3}在此基础上提出供应链绩效评价应强调信息的共享程度。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在供应链绩效评价内涵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马士华{4}较早提出可以从供应链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综合绩效三方面来度量。

目前国内学者公认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概念表述如下:是指紧扣供应链整体目标,通过定量定性的对比,按照一定流程,对各个环节(特别是核心节点企业)运作是否高效以及各环节间关系是否协调进行度量{5},关键是评价供应链能否增加价值,关注供应链的长期发展能力。

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以及后期优化工作可以识别并加强供应链的优势环节,培育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链条,撤销绩效性差或无绩效的链条,增强整体竞争力。目前关于供应链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随着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日益成熟,国内外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如Lummus等人{6}从供应、过程管理、交货运送和需求四方面提出了主要考核指标。Beamon{7}从定性角度如柔性、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和定量角度如财务状况、顾客响应能力等构建评价指标。Morris{8}提出用成本最小化来衡量供应链效率。Gunasckaram{9}从战略、战术和操作层三个方面来衡量供应链绩效。徐贤浩{10}则提出了以下评价指标:产销率指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产需率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指标、供应链总体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中国供应链协会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参考模型(SCPR){11}。SCPR由五大类指标组成,包括订单反应能力、客户满意程度、业务标准协同指标、节点网络效应指标、系统适应性指标。

虽然众多指标体系不尽相同,但存在共通之处,即要能反映整个供应链的流程,更为集成化,并体现前馈性。具体来说,选取的指标多维化和跨节点化,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在我国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指标。是指能衡量供应链的当前营利性的评价指标,包括收益、利润和资金利用率三个方面。如现金周转率、资产周转率、供应链资本收益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包括供应链通信、采购、库存、质量和交货失误等方面,它反映供应链运营有效性和成本集约型)、客户销售增长及利润等。但与此同时,供应链绩效与财务的挂钩主要是基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对未来盈利能力考虑较少。

(2)价值维持指标。是指考察供应链盈利的持续能力的评价指标。

①客户管理有效性的度量。客户的需求满足程度是用以调整供应链经营方向的重要依据。这类指标包括订单完成的总周期、客户保有率、客户价值率和客户对供应链柔性响应的认可度等。客户价值率是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值与导致客户发生的成本的比值,即:

客户价值率=服务评价值/获得每份订单的成本。

客户对供应链柔性响应的认可度,一方面反映客户能否自由地提出个性化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客户是否认为这种个性化的要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响应。

②供应链内部运作效率的衡量。客户绩效指标很重要,但其必须被转化为供应链内部流程绩效指标,只有这样,供应链内部成员才会对各自的运作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作相应改进。这类指标如生产时间柔性、产品最终组装点、供应链有效提前期率(可细分为响应时间和增值活动总时间)、供应链目标成本达到比率等。

(3)价值驱动因素。是指分析供应链盈利的增长潜力的评价指标,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价值。

①内、外部资源整合程度的度量。从未来发展角度来看,应加强合作伙伴间的信息共享,优化节点企业间的相互关系,集成合作伙伴。如共享数据占总数据量的比重;又如王国文{12}根据供应链层次结构模型,提出了相邻层供应商评价法,即通过衡量相邻下层节点企业对上层节点的综合满意程度,最终用户满意度是一层一层推算出来的。颜泽贤{13}给出计算公式为:

最终用户满意度=α×零售商准时交货率+β×产品质量合格率+λ×(实际产品价格/用户期望产品价格)

式中,α,β,λ为权重,且有α+β+λ=1

张炳轩和李龙洙{14}分析了动态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原则和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因素,据此建立了动态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霍佳震,马秀波{15}站在集成化的角度,分别从整体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商及分销商这四个方面,给出供应链在组建期、运行期和解体期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价指标给出了量化的方法和公式。

②动态改进能力的衡量。对供应链系统是否具有不断改进、创新的机制的考察也至关重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供应链系统应能适时更新产品及流程设计、重新定义核心价值。这类指标包括新产品研发循环周期(可细分为节电器也零部件循环期和核心企业产品循环期)、新产品产销率、新产品产需率、流程改进效率等、。

2.评价方法的研究。根据供应链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供应链整体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和就供应链某环节的评价方法。虽然评价对象不同,但是核心思想基本相同,因此可以放在一起讨论。常用的定性方法有:专家打分法、指标体系法,标杆企业对比法,以及各种定量方法如数据包络法、模糊评价法、BP神经网络等。如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面,多采用模糊评价法或多目标优化法。

路应金、江黎黎等{16}针对集成化供应链,并基于对客户服务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衡量实现客户服务承诺程度的区间数线性规划方法。并通过引入系数,将区间数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参数线性规划问题。

梁浩和王渝{17}、常良峰{18}、刘春林{19}、李一峰{20}等均采用基于供应链仿真与模拟的评价方法,该方法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供应链诊断、优化的方法。

Ross等{21}构建了基于Benchmarking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标杆企业的确认。但由于我国供应链管理不够成熟,很难在国内找到合适的标杆企业,同时国外企业可比性又不高,因此这种评价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是一种相对效果评价方法,但这种方法在目前的使用中是需要将输入和输出给予确定值。而供应链的可靠性指标等是随机变量,因此需要对数据包络法方法进行修正。

3.文献评述。

(1)评价指标设置的不足。从指标反映的评价内容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现行的评价指标更多是关注某些节点企业内某个职能部门或者员工的绩效评价,较少对企业业务流程绩效进行评价,更缺乏对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进行衡量的指标。另一方面,现行评价指标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事后绩效的分析,缺乏实时的评价分析,即前馈性较低,从而导致当偏差出现时,损失也往往相伴而生,且难以挽回。

从指标的设计角度来看,现有评价指标过于庞杂,重复现象较多,整合性欠缺,针对性不强{22}。

(2)评价方法的不足。评价方法较多采用定性和简单定量的方法,比如指标打分法、平衡记分卡法、标杆企业对比法、模糊数学评价和专家评价法{23}的计算方法等。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比较粗略,目的性不够突出;二是缺少灵敏度分析,不便于分析出对供应链系统有较大影响的指标,从而不便于直接指导供应链的优化;三是鲜有将供应链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乏综合的评价方法;四是静态的评价方法很多,而时序性评价的较少,对于动态供应链如何进行纵向和横向评价的研究也较为欠缺。

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传统供应链必然走上“绿化”之路。因此,我们必须实施一套完整的绿色管理方法,而如何进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我们可以识别出影响系统运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从而为绿色供应链运作进行整体最优,降低对环境的负影响至最小。然而有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仅近10年时间,而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也才刚刚兴起,还处于探索阶段,成果较少。

1.评价指标体系加入绿色考量。众多学者从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角度进行了研究,均是在一般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融入了对环境的考量。绿色供应链评价中的绿色水平可定义为绿色的程度或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即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负面环境影响越大则绿色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

(1)显性“绿色”指标。将在传统指标体系中单独新列出的“绿色水平”指标称为显性“绿色”指标。如赵丽娟和罗冰{24}根据绿色供应链的内涵和环境管理标准设计了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供应链流程的环境影响度、供应链的能源消耗度、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性、环境声誉这四个方面,并继续细分形成一个二级指标评价体系。黄国青和华凤燕{25}、郑任和白勤虎{26}等从财务状况、业务流程、顾客服务水平、成本费用和环境绩效五个方面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孙晓博{27}、包菊芳{28}等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指标。方青和邓旭东{29}在参考许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通用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了信息共享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共7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为了28个二级指标。

在指标体系中进一步融入对合作伙伴绩效水平的考量。如张敏顺和吴洪波{30}在上述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对节点企业关系衡量的指标。赵书华和谢兴云{31}、张华伦和冯田军{32}等依据环境管理标准IS014000系列,结合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在环境总指标下设计出具体的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绿色水平和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三个方面,并分别设计了各自的二级指标。曹敏和范佳静{33}从顾客导向评价、供应链密切度评价、核心企业绩效水平评价、供应链绿色化评价四类指标入手,建立了多层次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2)隐性“绿色”指标。值得注意的是,绿色供应链绿色水平的评价,必然会对其他传统评价指标带来影响,如顾客满意度、新产品研发循环周期、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必然得融入对绿色水平的考量;顾客除了对产品质量、响应时间等有要求以外,还会关注该产品是否环保。又如对绿色供应链成本评价,不能仅仅考虑采购、库存和质量等的成本因素,还应将用于产品回收处理费用,无害原材料的选择成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环境治理费用等纳入成本的考核范畴,而成本范畴的扩大必然会进一步对供应链的收益、效益等造成影响。

2.评价方法源于对传统供应链的总结。因为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而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源于对传统供应链的理解和总结。

ScottD.Jolmson{34}利用平衡记分法原则识别并选择了环境绩效指标,得出切合实际的评估企业环境绩效的平衡记分法法。J.Sarkis{35}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进行了评估,他还详细介绍了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主要要素和成分,并指明了它们的之间的关系。M.H.Nagel{36}则对电子企业环境绩效评估进行了讨论,构划了一个新的环境企业模型,同时他还利用了标杆企业环境绩效的新方法管理企业环境绩效。汪波、申成霖{37}在J.Sarkis的评价模型基础上,从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等四个基本维度,采用基于差距分析法的标杆测评,评估了供应链的绿色度。

我国学者大多采用模糊评价法,如张敏顺和吴洪波设计了绿色供链绩效模糊评价算法,并做了实例分析。孙晓博、黄国青和华凤燕等均分别运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群决策方法,建立了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另外,阮略成{38}在供应链SCOR模型的基础上综合扩展Kaplan和Norton的平衡记分法而建立了绿色供应链平衡记分法;而后又结合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多目标多准则的特点,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函数的层次分析模型。

3.文献评述。关于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1)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从内部绩效评价角度和外部(合作伙伴)绩效评价角度的研究相对成熟,而从整体绩效评价角度对供应链整体绩效进行的评价,由于涉及的因素和方法非常庞杂,因此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相对落后于内部与外部绩效的评价。而由于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受到供应商、分销商等各个不同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如何协调各节点企业的收益以及避免冲突内耗,成为接下来绩效研究的关键点。

(2)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定量模型也鲜有建设性的方法,大部分的研究都侧重于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面,未能有效结合指标体系构建数学定量模型,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

注释:

{1}B.H.Maskel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or 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 [D].Cambridge University,1991: 800-808

{2}Donald J Bowersox, David J Closs.Logistical Management: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M].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8:500-513

{3}U.W.Thonemann.Improving supply-chain performance by sharing advance demand information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42):81-107

{4}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2-25

{5}马丽娟.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5(10):78-80

{6}LummusRR,VokurkaRJ,AlberKL.Strategic supply chain planning[J].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1998(3):334-338

{7}Beamon B M. Measur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9,19(3):987-990

{8}Pyke,Morris A.Mufti-product Integrated Production-Distribution System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1994,74(1):234-238

{9}Gunasckaram.A,Patel.C,Tirtiroglu. E.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metrics in a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1,21(1/2):566-569

{10}徐贤浩,马士华,陈荣秋.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5(1):34-38

{11}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参考模型的说明[DB/OL].,2004

{13}颜泽贤.耗散结构与系统演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67-69

{14}张炳轩,李龙洙,都忠诚.动态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评价体系及其模糊评价方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98-100

{15}霍佳震,马秀波,朱琳婕.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及应用[M].2005(1):102-104

{16}路应金,江黎黎,唐小我.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2):32-36

{17}梁浩,王渝,吴启迪.供应链建模、仿真与优化问题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2(10):12-16

{18}常良峰,王静,黄小原.供应链的成本模型及其优化[J].系统工程,2002(6):65-69

{19}刘春林,施建军,李春雨.一种最小化交货费用的供应链优化模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1(4):36-37

{20}李一峰,武红江.基于和遗传算法的供应链优化模拟[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4):106-108

{21}Ross Anthony,Droge Cornelia. An integrated benchmarking approach to distribution center performance using DEA modeling[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1):334-339

{22}黄志宁.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及激励机制.中国物流网,省略,2003

{23}丁伟东,刘凯,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3):17-19

{24}赵丽娟,罗冰.绿色供应链中环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2003,26(11):88-89

{25}黄国青,华凤燕.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模型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7,10(1):100-103

{26}郑任,白勤虎.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66-69

{27}孙晓博.基于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7:44-47

{28}包菊芳.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J].技术经济,2006(11):83-85

{29}方青,邓旭东.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40):22-24

{30}张敏顺,吴洪波.模糊评价方法对绿色供应链绩效的评价[J].科技与管理,2005(3):33-35

{31}赵书华,谢兴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初探[J].经济论坛,2007(12):87-89

{32}张华伦,冯田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4):21-23

{33}曹敏,范佳静.基于模糊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18(3):34-36

{34}Scott D.Johnson.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t-ors:application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J].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1998(04):321-324

{35}Joseph Sarkis.A strategic desig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4):411-413

{36}M.H. Nagel.Manag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production facilities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More than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leaner produc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79-82

{37}汪波,申成霖.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与管理, 2005(3):34-35

{38}阮略成.绿色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90-93

第9篇

关键词:供应链;供货商;客户;核心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ed issu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rst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its optimization method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sums up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lly aimed at these problems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solve.

Key words: supply chain; The supplier; Customers; The core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25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什么是供应链管理

所谓供应供应链,其实就是有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它包括原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产品装配、分销、零售到最终消费等的过程。供应链是一个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客户组成的网链结构。每一个企业都在整个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是有着一个或几个固定的特色。比如,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在、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供应链管理是用于有效集成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的一系列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使生产出来的商品能以恰当的数量,在恰当的时间,被配送往恰当的地方,从而实现满足服务水品要求的同时使系统的成本最小化。它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和想法,通过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的职能。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统筹改善和促进整条供应链关系,整合 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通过优化企业在战略和战术上对企业的有效性管理.供应链管理整合并优化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效率,使商品以正确的数据、正确的品质、以正确的时间、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和销售。

供应链的时间和成本非常重要,最终都有价值流的问题。所以怎么把顾客的价值流,把是专注于企业。而是从顾客首先考虑,能不能提供给顾客价值,这个价值是什么,是一个新的理念,要面向顾客的价值流管理,而不是面向企业价值流管理,这个是未来供应链管理新的趋势。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从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例如从采购、物料管理、生产、配送、营销 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的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把物流与库存成本降到最小。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并使总成本达到最佳化。 一个公司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有三个: (1)提升客户的最大满意度(提高交货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2)降低公司的成本(降低库存,减少生产及分销的费用) (3)企业整体"流程品质"最优化 (错误成本去除, 异常事件消弭)

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建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1)对于制造商/买主 降低成本(降低合同成本)、实现数量折扣和稳定而有竞争力的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改善时间管理、缩短交货提前期和提高可靠性、优化面向工艺的企业规划、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强化数据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控制。

(2)对于供应商/卖主 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对用户需求更好地了解/理解、提高运作质量、提高零部件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对买主交货期改变的反应速度和柔性、获得更高的(比非战略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利润。 (3)对于双方 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实现相互之间的工艺集成、技术和物理集成、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其造成的风险、降低机会主义影响和投机几率、增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订单、生产、 运输上实现规模效益以降低成本、减少管理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

二、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方法

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方法很多,并且每个企业都不尽相同,亿博物流咨询公司从无数个经典案例当中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一些非常牛的供应链,大多采取了一般看来是错误的策略(不是学习案例做出的策略),如ZARA,如DELL,他们的供应链的确很优秀,但是他们供应链策略几乎很难被移植。 所以,一味地去借鉴别人的供应链,不如安下心来专注研究自己的供应链。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每个企业都不一样,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供应链既然是企业的药方,那么它所采用的药方也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一个企业A方面强,B方面弱,它所采用的供应链A方面弱,B方面强,则正好优势互补。如果不加以分析而贸然引进他的供应链,对他来说,就是一套在计算机里运行良好的软件,对你来说,植入的就是病毒!正因为如此,才决定了你的企业的供应链系统的不可复制性,就是因为这个不可复制性,才决定了你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取代性。这才是核心,才是根本。 下面简单的介绍几个应用供应链不同方法的案例: (1)丰田、耐克、尼桑、麦当劳和苹果等公司的供应链管理都从网链的角度来实施的; (2)壳牌石油通过IBM的Lotus Notes开发了SIMON(库存管理秩序网)的信息系统,从而优化了它的供应链; (3)利丰的供应链优化方法是在生产上对所有供应厂家的制造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是基于整合供应商的角度; (4)HP打印机和丰田是通过麦肯锡咨询在地理上重新规划企业的供销厂家分布,以充分满足客户需要,并降低经营成本,是基于地理位置的选择。 (5)宝洁是通过宝供物流,采用分类的方法,与供应链运作的具体情况相适应,详细分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可以实现显著的优化供应链,是基于分类的细化。 (6)锦鑫物流集团通过亿博物流咨询进行企业转型,从国有大型生产集团(华西、国资委等四个国有单位)的物流业务剥离出来,而成长为资产达二十几亿的大型地方物流企业。是基于战略的选择与规划。

三、我国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仍处于向市场全面转型的过渡时期,与物流管理、海关事务、商检、保税区建设、外汇管理、资金市场发展等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较多,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合作中遇到的信用问题

整合中技术问题

买一伙伴的合作不够理想

四、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的对策

1、 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事实供应链管理,需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建设信息系统。鉴于国内企业的实力相差太大,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采用适合的本企业的事迹的信息化方案。对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外著名的SCM软件厂商的高端产品;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内优秀的SCM软件厂商的产品或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对于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可先从企业内部的部分信息化做起,等条件成熟后,在推行供应链管理的方案。

2、 加快核心技术的推广力度。条码技术、EDI技术、电子商务是提供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支撑技术,其应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管理的成败。针对我国条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继续推广商品条码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商品应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商品条码的应用质量,引导生产企业应用的商品条码的业务管理,改变过去被动的应用商品条码的情况,而是让商品条码真正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工作的力度,在商品的包装、运输工具、供应链成员等供应链过程中的各实体的有效标示和自动数据采集中应用条码技术,为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林度.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论与实务.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