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10: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在学校中我们经常会说育人为本,其含义就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为根本,人都做不好,其他能力再强也不能造福社会。但是,现阶段的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德育教育,一心只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可见德育教育的开展是必要的,学校和教师需要认真对待。
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在部分学校中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质。老师盲目地说爱国和热爱自己的民族,规范道德品质,纸上谈兵,过于空大,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二、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必须先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爱国影片和一些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帮助学生理解子孝、爱国、助人的概念。同时,老师可以讲一些反面事例,让学生重视德育教育,规划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学习就是要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与生活结合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德育的影子,和父母和朋友的交往都需要德育的渗透。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好人好事,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拾金不昧等,虽然都是小事,但却是最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
四、丰富校园文化,增添良好的道德气息
环境对于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健全,这时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形成是举足轻重的。学校可以在班级内和校园内粘贴名人的画像,并标注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学校可以树立光荣榜,对道德思想先进的学生进行表扬,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以身作则,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HTH〗一、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内容的不平衡
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着实做了许多工作,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又加强了家庭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内容。但发展极不平衡,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行为等。这些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存发展中急需指导的,但它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开设这些课程的学校也多是流于形式。如青春期教育,由于师资、课时安排常被挤占,按要求开足课的不多,有些农村学校甚至至今仍没开课。
(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丧失
〖JP3〗现行德育工作往往视学生为被动的道德客体。德育课堂教师严肃“布道”,居高临下地发挥灌输教育的主体性。学生主体参与程度不够。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自己搞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的教育。而当前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问题,反映出德育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
(三)师生对德育教育途径存在认识差异
有人曾将大型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班会、团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渗透、个别学生教育运用到德育教育中来,让教师、学生对这些德育途径所起的教育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发挥作用的评价存在很大差别。学生认为起作用很大途径排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而教师认为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其中差别比较大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班会和个别学生教育三项。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情有独钟,而教师对它的作用却认识不足,在这一点上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感受上的差别。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这恐怕是德育教育的失误之一。
〖HTH〗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观念更新
〖JP2〗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就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的实效性才会不断增强。因此,教育对象的不同,教师所采用的教育途径也应有所侧重,而且要下功夫研究,开辟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需要的德育新途径、新形式。要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既要考虑学生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品德发展的关键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及需要,这样开展德育工作才会收到实效。
(二)德育教育的途径
首先,研究学校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学校的德育目标按照学生的个性特征分解为不同层次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具有层次性和稳定性且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体系。
〖JP2〗其次,拓宽德育内涵,既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又要吸取当代科学进步成果,既要放眼世界,又要从身边着手,努力使德育内容由远而近、由抽象变具体、由书本延伸到生活,使德育更加贴近我们的社会生活。
一、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定位有偏差,内容空泛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往,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身,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发展程度及教师、学校的教学质量,即将德育教育定位于学习成绩。以此来衡量学生的一切是颇有偏差的,德育考试只是针对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考察,德育分数并不能代表该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在高中德育工作中,学校经常将德育内容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理论过多,而且枯燥无味,实用性较低。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过于注重强调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关于高中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另外,关于高中德育工作方面,学校并未结合当前高中生心理特征进行德育内容设置,忽视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个人信念,导致中学生的价值观差异化较大,自我为中心意识过于强烈。
(二)德育方式单一,途径较少
学校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时,通常采用道德理论知识课堂授课的方式,并通过考试进行考核,容易导致学生的反叛与抵触心理,效果不佳。由于德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并不相同,不论是内容上还是目的上。倘若单单使用理论知识的灌输、讲解方式,不仅形式单一、枯燥,而且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不利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素质的共同发展。
(三)德育模式陈旧,效用低
当前学校采用传统的理论课讲授模式作为德育教学形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与实际相结合,只是单喊宣传口号而忽视实效性,加上学校与教师方面并未重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未能通过自身的操行规范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改善当前高中德育工作的四大对策
(一)调整德育定位与德育内容,注重条理性
当前对于高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具有现代化人格的高中生,培养高中生的独立性与自主学习性。结合当前的时展特点与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特征等实际情况,制定条理性、层次性较为分明的德育内容。主要对高中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创造丰富的道德行为练习与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包括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层层递进,逐步加深高中生的道德素质理解与培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如何与人更好相处、交际,培养学生发展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文明学生,做到最基本的自律原则。
(二)改善德育方法与途径,注重多元化
道德教育应当注重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以往的德育教育手段过于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使得德育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动性。
1.主题教育法。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座以及其它主体活动教育方式,例如故事会大赛、问题抢答比赛、角色扮演等形式,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主题活动,宣传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生活中多多体谅他人,互相帮助,培养学生成为心胸宽广、善良有爱的人。将课程与主体活动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娱乐身心的同时,学习、了解德育知识内容,而且更易使得学生从主体活动中感触更深、易于学生接受教育。
2.文化氛围熏陶法。当前高中生的年龄尚浅,仍然处于叛逆期中,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易于波动,而且容易与学校、教师产生反抗、压抑情绪。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采用文化氛围熏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即通过潜移默化,教师以身作则,学校管理人员推行民主活动建设,树立文明校风,引导学生在文明、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收到熏陶,培养文明有礼、文化素质较高的高中生。
(三)通过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提高德育的效用
当前我国发展迅猛,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教育方面,因而,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只有通过改革德育的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开展形式,培养出具备现代化人格的学生,才能保证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成效,满足当前对高中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需求。加上我国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可以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例如多媒体运用技术作为新型手段开展高中德育工作。同时,学校应当针对当前社会上发生的最新相关事件作为案例等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或者作为反面教材警醒学生提高注意。应当从根本上,对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手段进行改革,凸显新时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推动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只有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适时的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道德品质逐步发展,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了解、理解学生,以身作则引领、规范学生的行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与主体作用,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用性,引导学生成为行为规范、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国家栋梁。
(四)构建系统化的德育保障机制
由于高中生当前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征,德育保障体系既要注重教育者的素质、德育内容与制度、德育实践等各方面。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素质水平。只有德育建设的工作者具备高素质道德品质,通过自身亲身示范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要求,才能采用德育理论将自己的工作实践系统化,改革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以便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方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水平。同时,学校应当注重对德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通过制定一系列系统化、全面性、合理性的培训课程计划,提高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了解技能、以及专业化能力,注重培养德育教师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通过培养德育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问题,结合德育工作者丰富的专业化知识,以高效、专业的德育教师队伍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保证整体高中德育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保障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建立健全的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实效性高的德育制度,保证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使得整个德育工作更显系统化、条理化、实效化。通过从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的保障,严格要求德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与个人内涵等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完善的人格魅力。严格按照学校的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及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
最后,应当建立健全、合理的德育评价系统。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系统,可以有效监测、检查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情况,并针对学生发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应对措施及时辅导、帮助学生。只有随时随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防止问题扩大化,避免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健全。
三、结语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重视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情况,改善高中德育工作以往的陈旧模式,与新时代相结合,创新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进程,全面、有效的提高学校对高中生的德育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毛建雄.高中德育面临的新形势及其对策[J].2003, (5)
[2]黄蓉生.高中应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8) :60.
不同时代的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标、社会的性质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德育是培养人 格的,这点毫无疑问,但着重发展和培养人格中的什么,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国传统的德育,是一种道德性单一发展的模式,即以伦理为核心,以人为载体,把人抽象成为人的道德 性,从而规范人的道德性发展目标,并通过一整套道德规范使人实现道德性的发展,这种模式是我国儒学以后 各代道德教育的主流。另一种模式是经济性单一发展模式,其要点是把人的发展变成一种外在的发展过程,所 关心的是人的认知能力,而忽略人的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发展,把人变成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工具和经济增长的 依附。然而,多少年来,我国德育长期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状态,忽而强调德育的政治性,忽而又强调德育的 经济性,未能真正明确德育在个体成长中的应有作用。
我们认为,德育的内容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时代的进步向人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综合的要求,这个全面 的、综合的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是适应社会的发展 。
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德育中似乎很少提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发展,而只是一味要求个人的性格或品德等诸方 面都必须符合社会的公德,强调伦理对个体的制约性。
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观念也已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 步的同时,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倾斜,理想信念淡化,过分注 重实惠,只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把物质待遇的优劣作为衡量 一个人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从而出现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想 ,而把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置于脑后。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希望藉我国丰富的道德遗产,把传统的道德价值再以原则的形式加给儿童,也不管适 应不适应当前的形势,把“忠孝”、“本份”、“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干事”等思想灌输给儿童。诚 然,你我们有优良的道德传统,但现在更重要的不是一味地继承,而应该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涵义,即道德 价值的现代化。在这一点上,日本做得比较成功。他们将传统的效忠天皇的精神转化为效忠企业的精神;将武 士道精神转化为向科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合金文化;将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转化为质量第 一,服务第一,以优取胜,利益共享的新价值观,从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在这方面有比 日本更大的优势,应该使之发挥出来,让传统的道德价值为现代化服务。须知,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 设人才,不是夸夸其谈者,也不是默守成规的“儒夫子”,所以必须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 起来。
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转盘中,幼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波及。正如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指出的,儿童的道德形成是一 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儿童在6岁前,多是他律,慢慢地才形成自律。儿童正是在观察父母及他人处理日常事 务中学会处事的态度和对道德的初步判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幼儿德育任务的确定中存在着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即怎样使幼儿既继承优良传统又 具备适应下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在幼儿道德教育中如何能使他们免受或少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利因素 的影响,而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备的能力?
事实表明,在实施幼儿德育的过程中,仍有几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情况不仅会对幼儿良好道德观的 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也增加了幼儿德育的难度:
其一,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或认识不深刻。虽然理论上教师都懂得,在教育中要尊 重幼儿主体性,但是,具体到实际当中,有不少教师仍然把自己高高地凌架于幼儿之上,动辄对孩子发号施令 ,长此以往,不但不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使幼儿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胆小怕事,无一点闯的 精神。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的竞争呢?
其二,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在家庭中,由于孩子是独生子,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一 切采取包办代替的办法,理由是,孩子年纪小,应避免出危险;上学的孩子功课重,不能再增加孩子的负担。 这样做,似乎是爱孩子,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学习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孩子形成懒惰、不爱动脑子、事事依赖他 人的习气。另外,还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即一切都是现成的,完全可以不费力地得到,使幼儿从小到大毫无 竞争意识,如此下去,又如何适应当今和未来的社会?
其三,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少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上, 出现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如,不加选择地滥用奖罚手段,不恰当地使用物质奖励等等。一些家长 还把金钱观念直接用在了孩子的身上,如让孩子完成作业给多少钱,帮父母干一件家务给多少钱,考第几名给 多少钱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完全混淆了孩子的道德认识,使孩子错误地认为金钱就是一切。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社会现状和经济潮流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但是,现阶 段,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不妨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正面地赋予幼儿德育新的观 念,改革幼儿德育的内容及方法,从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动手、动脑、合作、公平 竞争等能力入手,使儿童的身心发展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为此,幼儿德育可否考虑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培养幼儿参与、竞争的能力
要使儿童将来具备竞争能力,就必须从小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培养他们自强、自立以及吃苦耐 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勇气。如让他们从小锻炼与伙伴的公平竞争,不轻易放弃目标,以培 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知难而进的精神。不要将孩子闭塞在小家庭或一个小环境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能培 养出呆子、蠢才。
人际关系的指导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结果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 及良好的交往能力,就难以适应未来的生活。因此,教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德育内容。再则,在竞 争的社会中,合作的精神愈显可贵,它是关系到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在这点上是很 薄弱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变,家长往往把孩子关在家 中,孩子之间从小缺乏合作的机会,合作的精神也就难以培养,孩子所表现出的要么是争强好胜、任性自私, 要么是郁郁寡欢、自甘落后,至而随波逐流,因而教给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对儿童性格的指导
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存在着竞争。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出息,于是对孩子过 于严格,搞专制,久而久之使孩子孤僻、压抑、自卑、胆怯、多疑;而一些家长则过分宠孩子,使之妄自尊大 、急躁、好冲动、固执等。这些性格都不利于个体走向成功。在这方面,我国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已给予了重视 ,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跨世纪中国青少年雏鹰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具有“自学、自护、自理、自 强、自律”的能力,这些措施不但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提了出来,而且结合了传统的“服务、助人、求真 知”等内容。
【关键词】初中德育实践活动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更加关注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在初中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但现阶段我国的初中德育教育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未来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应该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为主线。
二、初中德育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层次性不足
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学生素质与道德培养的标准,甚至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案,国内各大学校都按照此标准对学生进行塑造,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要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与性格的形成,更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近年来,国家也了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意见,指出针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教育应该以其成长特点为基础,进行分类、分层次、分层级的培育,而不是军队式培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拿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也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如果用单一的大纲来要求学生,就会丧失教育的本质。这是不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德育教育内容成人化
很多初中德育教育教材中的语言与内容过于成人化,某些语句晦涩难懂,甚至需要一定的逻辑思考才能得出结论。教师讲授难度高,学生排斥情绪高,呈现“双高”局面。此外,大量的概念与理论充斥教材中而缺少实例,让学生感觉这些知识对自己并没有任何实用性,甚至有学生表示德育教育与自己无关。教材中罗列、堆砌一大堆理论概念,缺乏生动的实例讲解,尤其是没有将理论内容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力与接受程度,导致课堂上呈现一种“教师激情澎湃,学生冷眼相待”的情况。德育教育内容过于高深,就会让学生难以理解;过于简单,教师照本宣科,就不会引起学生重视。初中德育内容成人化严重,不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毕竟初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理解能力不够,实践能力较低。这也是初中德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最终会流于形式。
(三)德育工作不统一
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常常呈现出孤军奋战的局面。很多初中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德育教师,德育课程通常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代劳。然而其他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平时也很少关注学生的德育问题,不重视学生价值观、道德素质等的培养。这些非专业教师通常不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他们认为这并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1]。德育n程由于是非应试课程,常常不得不给那些应试课程让路,课程时间常常被占用。除非学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早恋、打架斗殴、犯罪等,校领导和教师才会想到进行德育教育。此外,学校将学生的一切偏差行为都归咎于德育教育的缺失,使得德育教师的工作量异常巨大;然而又因为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这些问题常常不了了之。即学校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德育教育体系,工作开展是盲目的。
三、初中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方法
(一)分层次、分重点地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有区别的德育教育。对未成年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应该过多地表现出政治性,应该分层次、分重点地开展。比如,针对初一学生,应该以爱国教育为基础,多带领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开展社区帮扶活动,定期召开德育班会,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良好的德育环境中。针对初二学生,学校应该开设生理卫生课程,在其中融入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引导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针对初三学生,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科学意识,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与探究观察世界与自身的方法[2]。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德育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以达到最佳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完善德育教育体系
建立校长负责制的多级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各年级组长充分发挥主动性,制定本年级相应的德育教育工作要求,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各班班主任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德育教育方法进行相应的教育。各科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带头作用,每位教师辅导7名左右的学生,随时跟踪学生的心理成长轨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在学生中建立德育学习小组,方便学生彼此交流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共同学习道德模范,学习先进道德事迹。要建立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领导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深化全体师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还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经典文献的方式增强学生内心深处对道德规范的认可和支持。
(三)创新教育方法
不可否认德育课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但是教师要改变过去生硬的说教方式。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校德育生活化。如开展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讲演活动、运动会、主题班会、文艺会演、有奖征文等,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积极进取的精神。要努力办好校园广播、校刊、板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生产生“近朱者赤”的良好效果[3]。尤其要注重发掘学生内心的向善力量,树立学生中的先进典范,营造良好的崇德向善氛围,使人人因努力践行道德规范而自豪,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投入到道德实践当中。同时,要积极进行监督和检查,对校园里面常见的陈规陋习和发生在学生身上突出的道德问题,应予以重视,重点解决现实中最迫切的问题,将调查结果张贴出来,使全体师生都能受到教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德育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关键在于有层次、有目标、有方法。借助多种方法与手段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最坚实的文化基石,是培养“四有”青年的动力所在。唯有如此,才能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有所突破,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颖.初中德育管理者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99-102,74.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问题 ;对策
德育教育对于中学生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对中学生的思想发挥着指导作用。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也开始对德育教育进行学习和实践 ,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国传统德育教育中容易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因此,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开展素质教学,就需要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让德育真正在中学生成长阶段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阶段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德育指导青少年思想的作用,只有认清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德育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德育内容过于抽象
在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学校领导片面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全部内容。于是很容易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等宏观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以指导。在教学内容过多的强调理论,导致中学生没有珍重的领悟,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实践。在教学上德育教师也没有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教学,以至于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一贯采用的方式就是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方式单一,课程枯燥,这样的课程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简单的灌输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受到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无法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条式的教育无法指导学生的言行,也就不能提升他们的品德。
(三)德育定位缺乏实效
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还不能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导致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仅仅是凭借思想品德课的成绩来界定开展德育教育的成果,也根据此来评价学校的好坏,似乎考分越高的学校学生的品德就好,这实际是个非常错误的定论。现在教师只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课,学生也只是记忆书上的知识点,追求较高的分数。
二、加强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明确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每个人都能持续全面的发展。德育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第一,要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要遵纪守法,这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二,要让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这对学生又提高了要求,除了让学生遵纪守法外还要遵守社会道德规则,这是培养学生要有公德心。第三,有利他主义精神,德育讲究要付出,为他人付出,这是道德教育的高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第四,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做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优化德育教育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是对思想的引导,除了让学生接受教育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言行,要积极引导他们,注重心灵上的感触和真实体验。可用情感陶冶法,要创造文明的校园环境,这样学生在无形中会受到感染。可以运用榜样模仿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将身边的模范树立起来,这种方式就将抽象的道德价值观变为形象的、具体的,对学生的言行发挥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还可以运用行为训练法,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加强主体的作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形成对道德的深刻认知,从而转化成行为习惯。
(三)强化教育队伍,建立德育基地
德育教育如想很好的开展,也需要一直思想业务和专业素质均高的教师队伍,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针对性的对中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指导。德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关注他们的个性需求,树立与现代化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了更好促进德育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需要集合三方的力量,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德育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品德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德育指导,运用各种活动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挖掘青少年真正的需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另外,社会的环境也不可忽视,尤其是面对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大量的信息轰炸,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结论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我们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切实的给予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优势,促进青少年德育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效果,为构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冯菊香.德育问题在非编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对策[J].大众科技,2013(11).
[2]贾文武.从大学生犯罪引起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02).
1.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
许多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1.2 道德方式过于单一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法单一陈旧、缺乏新意,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现行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受教育者方可将道德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老师总是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使德育的任务和目标都不能有效落实。
1.3 德育评价体系陈旧化。
当前对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仍然沿用应试教育“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的模式,考试成绩成为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1.4 与周边环境的人为隔离。
中学德育工作的一大误区,就是试图将学校变成道德上的“世外桃源”,不允许学生接触社会大环境。殊不知德育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交互影响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运行系统。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学生在学校要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要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不一致,相互矛盾,德育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
2. 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要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我呢体,我认为当务之急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结合现实定位德育目标。
在优化德育目标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实性。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以在心理上接受。因此德育必须要有其现实目标,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又有发展的余地。其二是发展性。德育目标的制定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该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进步逐步发展。德育目标只有具有了发展性,才可能从其滞后性中解脱出来,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其三是可操作性。德育目标应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总目标下有多个可以具体实施的分目标、子目标。应该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德育目标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层次,依据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应确定各个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
2.2 增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摒弃旧的灌输模式。
中学德育的主体是人,是鲜活的学生个体生命。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是优化德育状况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期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冲破传统的道德灌输模式,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与规范,使主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指向有意义的德育目标,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2.3 建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该以德育目标为标准,根据现实目标确立动态的评价体系,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二是要注意被评价者,即学生的可接受性,道德评价活动应该是主体性活动,评价的双方都要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可接受性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绝不可忽视。
2.4 优化德育环境,培育良好的德育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19―01
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因此,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然而,学校与教师往往忽略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他们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很少关心,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开展不充分,学生出现自私、自利、思想价值观不正确等现象。因此,小学德育工作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明灯,需引起高度的重视并要科学、长久地坚持实施,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陈旧。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的道德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出现和提高,因此,德育的内容亦需要不断更新。小学德育教材内容,相对于当今道德生活而言是陈旧的、匮乏的,小学德育内容已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2. 教学方式机械。由于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视度不足,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教学中“我教你学”甚至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无法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只能傀儡般地背下教师教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毫无益处。
3. 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对德育没有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德育实践、实验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本书、一支粉笔”就上完了一节课,使道德教育缺乏教学特色,导致学生对于德育工作兴趣缺失,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否定德育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挤占德育课讲数学、语文等,以提高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
二、解决策略
1. 更新教学内容。德育内容的选取必须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要有典型的教育意义,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实性、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更新、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和德育内涵,才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我是小主人》的游戏,使学生释放天性,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哪位学生的做法对,哪位学生的行为有欠缺,欠缺之处体现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使学生在指出他人问题的同时,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这些活生生的活动和形式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进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一)德育目标的制定缺乏差异性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这个阶段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特征,藐视权威,想要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约束,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但是在面对真正的问题时,却表现得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因此,这个阶段德育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和开展,但是学校往往从利于自己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了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如果长期以往,学校将不在是乐园,而是军营;学生也不在是青少年,而是军人,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二)德育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很多学校和教师对“5<2”式的德育效能模式是很肯定的,即五天的学校德育效果小于双休两天的社会的负面诱惑。学校和教师长期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学校为了维护生存,减少风险,大量减少学生集体活动的开展,导致学校的德育方式很单一,对于学生的德育仅仅是生硬的“禁止”“不许”的规章,而学校推崇的德育经验其实是全面监督学生。学校德育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成为听话的孩子,但是很少考虑学生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培养,也没有关注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开发,“无知则无行”,学生自然会缺乏这方面的有效行动。因而,这种管制与反管制的德育模式效果显而易见。
(三)德育队伍建设的落后性
大多数学校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着手建设了一支德育队伍,形成了“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的德育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看似合理,但是力量不强,往往造成班主任夹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成了“替罪羊”和“敢死队”。无论学生造成的问题大与小,轻与重,在校内或校外,第一个面对的就是班主任,家长找班主任,学校也找班主任,使得班主任处在一个矛盾的焦点。很多能够化解的小事都有可能被放大,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其他科任教师似乎是“无官一身轻”,下课和学生缺乏交流,不关心学生的成长。更有甚者,在自己课堂出现的小问题,也要找班主任解决,似乎德育只是班主任的事情。
(四)德育途径认识不清
大多数学校认为德育范围仅限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重点在每周一下午的班会。其实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在班会上来完成德育工作要切实开展,不能仅将其作为课时计划,不能仅仅通过德育课讲授、德育考试或者简单的德育评价来实现,这些都背离了德育的本质,而且与现实相去甚远。
二、初中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密切合作,涉及很多层面和很多环节,注意很多细节问题要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针对上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些许对策,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指正,以期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服务于学生。
(一)继续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涉及到学生做人的准则。初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个过程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以身垂范”,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方法,能真正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
(二)通过QQ或微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提倡教育现代化的时候,我们也要实现交流的现代化,倡导老师加学生的QQ或者微信,与学生畅所欲言,真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动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比较准确和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并使以后的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建设高效的德育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