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6 16:13: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第1篇

关键词:德育评价体系 网络平台 全员参与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27-01

全面推进高校德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品德评价。这是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重要实践。品德评价的体系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建立多维度、全面客观的品德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学生进行全面、立体的考评。

1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品德行为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评价人员单一,难成全员育人机制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在院系两级管理的基础上,以系为主进行实施,参与人员主要是辅导员和班级同学。而指导学生学习和实习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这样造成评价的不够准确全面。因为缺少任课教师的评价,他们也就不会主动承担在其区域内出现问题的责任,那么学生交给辅导员老师又会怎样处理哪?从过去多数经验得出结论是,对出现问题学生的处理能轻则轻,得免则免,原因就是学生做的是不对,但问题发生在别人管辖处,让我处理只好手下留情。这样会形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诸多空白点,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仅仅落在个别部门个别人身上,全员育人的局面就很难形成,因此必须创新现有的评价机制推进全员育人工作。

1.2 注重评价结果,缺少过程性评价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一般采用学年考评的方式,即每学年集中考评。评价的形式主要是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辅导员对每位学生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感性成分过重,容易形成人际关系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也容易忽视学生日常品德行为养成中的表现,缺少日常学生品德行为表现评价的积累,这种重结论的评价过于笼统,内容也过于模板化,很难体现每个学生品德行为的养成过程。因此应加强记实性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给予客观、及时评价,起到及时激励学生正面行为,约束学生反面行为作用。

1.3 评价过程封闭,缺乏科学透明和反馈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考核评价的结果,多数院校采用的量化分值的方法。表面上看起来这具有很好的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但是把每个学生的品德行为用一组数字表示显然是难以做到客观、科学的。我们提出建立一套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过程的全过程的、全员参与的、记实性的学生品德素质养成评价机制,通过网络平台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品德素质养成考核评价数据库,随时添加考核评价信息,公开评价内容,及时反馈考核评价结果,让学生能及时掌握自己的表现情况,以激励和鞭策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

2 构建基于网络的德育评价体系

2.1 基本思想和思路

将对学生品德行为表现总结性鉴定式的评价改为具体过程性评价,强化学校在学生日常品德表现在评价中的主导地位。 基本操作思路是:(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应用网络技术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日常品德行为;(3)根据记录按学期做出鉴定评语。

2.2 基本目标和内容

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日常品德行为表现教育评价的基本目标是:建立面向全体学生、涵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覆盖学生教育培养全过程的品德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基本内容可设为:课堂表现情况评价。包括教师授课、实验课、实训课等;宿舍表现情况评价。包括宿舍就寝情况、宿舍卫生情况等;校园公共场所表现情况评价。包括餐厅、图书馆、各种集会活动等;其它时间及场所表现情况评价。包括自习课、课外活动及其它时间场所等。

2.3 建立评价工具

基于网络进行评价,重在评价软件的编制。本软件通过校园网收集参评人员基本信息并写入数据库。根据条文设置的分值,最终计算出各个学生的量化分数。该系统采用注册制度,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权限,可以提供结果查询以及查看详细评价内容的功能,使教师对今后的行为指导有更大的主动权,能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给学生合理的评价和切实的建议。

2.4 评价内容及标准

该评价方式可以把学生在校的日常品德行为进行分解细化成学习生活的各个细小环节,每个方面设置不同分值,分值的大小根据社会道德标准,由专业的出题委员会设置。该标准的设置同时符合大学生心理评价的要求,根据在校大学的心理变化情况合理出题,科学出题,以保证评价的科学客观,并能指导今后的学生行为。评价的结果应以不打击学生为准,使评价结果达到促进学生品德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效果。

3 结语

构建基于学生培养过程的品德行为评价体系,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德和心理的全面发展。这种评价体系凸显对学生品德行为表现评价的过程,强调了学生教育评价的全员育人原则,建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机制,使学校全员育人工作落到了实处。基于学生培养过程的日常品德行为评价体系,更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客观地记录和反映每个学生达到既定标准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基于学生培养过程的品德行为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让教师清楚、具体、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检查学生各方面的状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看自己的行为记录,随时与既定的标准进行自我对照,随时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实现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翠玲,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7.

[2] 张德莹.高校素质教育评价方法浅析[J].科技信息,2010,23:196.

[3] 杨云.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及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2:56.

[4] 张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素质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2009,10:144-145.

[5] 李国桢.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6:50-52.

第2篇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因此,构建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从而促使课程改革,成为中学教育要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的时代要求

1.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机制是新课程改革的切实需要

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为此,打破唯“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将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和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相结合,从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研究制度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制度无疑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2.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机制是现代教育“学生人本观”的根本要求

现代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教育的实质就是研究人、了解人、教育人的事业,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是教人变的事业,教人变好的教育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教育是坏教育,不教人变的不是教育。”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的报告中也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认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有自我负责和实现个人计划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课堂为中心、考试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等观念的限制,对于学生的评价以考试分数为核心,以听不听话为标准;对于学校的评价以升学率的高低排名次,造成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日趋严重。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发展中心,那么,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围绕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体系与机制。

3.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机制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未来社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及其潜能的发挥。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社会,是智能经济、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人,应该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并能将知识物化为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或精神产品,或将知识融会贯通,组合创新,赋予新的用途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是一般掌握知识的人,而且是能驾驭新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克林顿进行总统竞选时声称,他任职期间的头等大事是要确保美国人享有世界上最好、最全面的教育,要提高青少年的阅读运算能力,并充分利用Intemet资源,每个成年人都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等等。可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人的教育和全面发展作为国家的发展中心。我国的教育已经被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了更好地担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地反思我国教育的现状,着眼未来,认真地思考如何从教育评价的角度人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二、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的目标取向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实验的目标就是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促进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潜能的提高;构筑起成长记录袋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德育评语评价、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评价和学校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等形式共建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具体的实验目标有: 在初中,探索并建立运用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机制,让每一名七到九年级的学生使用成长记录袋,并把它纳入到学生发展的终结性评价之中。 在高中,进一步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库区资源,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性评价机制。

营造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从德育方面完善以评语改革为基点的思想品德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双馨。 形成教师反思自评,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学校主导评价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通过评价体系与机制的发展与变革促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促成教育者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转变,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推动学校课程改革进程。

建立和推行学生校园申诉制度,加快实现教育的民主化的进程,确保“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评价学生时得到坚持。

总之,实验的目标是探索素质教育视野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方式和方法、策略和途径,改变旧的单一评价学生的模式,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标准。通过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体制,促进学生的成材、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三、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的具体措施

1.走进新课程,培育新观念

要在评价体系和机制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贡献,就必须在观念上跟得上、敢突破,在行动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建立了由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实验小组组长等成员组成的课题工作小组;先后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参加课改或课题专题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有近100人;集中主要研究人员和在各部门一线工作的同志对学校当前的评价体系和机制进行研讨和反思;调动全校班主任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写个案,对自己在工作实践里的得与失进行总结;组织人员对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深度开发,围绕我校的校本课程探索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和完善学校和各年级的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收集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这一系列举措都为研究的启动夯实了基础。

2.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成长记录袋

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是评价学生的关键。这些资料通常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检测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及其他有关学生进步的证据等。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袋是评价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评价法就是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这个档案袋里装的是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情况的记录(含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督促评价、家长的“关心”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成果与总结等丰富的内容。这些东西形成的材料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整理完成,档案也由学生保管,教师只需定时或不定时的抽查。

我们的做法是年级统一购买档案袋,由学生填好档案袋袋面的项目。项目要素是:学生姓名、学校、班级及袋内各种材料的名称。把档案袋发放给学生时,袋内已装有三类评价表格——学生成长记录、课堂学习新方式形成性评价、综合性学习评价。档案袋由学生自己管理,一旦有完成的材料或学习成果就随时把它们装进档案袋。班主任和其他教师要写评语或检查时,学生再提供档案袋。

我们是这样使用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学科教师除了要按要求完成“三类评价表格”的指导和评价工作外,更主要的是要依据各自学科的内容和特点设计各种活动来改变过去陈旧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例如,语文教师根据语文实验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或自己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弹性,设计好活动,然后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自制手册,最后形成诸如《家庭档案册》《缤纷语文世界》《长江之歌》《走进四季》等丰富多彩的资料集。地理方面,学生在网站上收集各国的地理信息,编辑成《我们亚洲》《黄河,我们的母亲河》等集子;生物方面,学生自己动手编成《生命档案册》《我最喜欢的一种植物(动物)》;美术方面,学生动手画成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图画……

所有的这些从结果上来看是形成图片资料或文字材料,但它们无—例外地都反映出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说,这样做是符合课改精神的,有可操作性的,也是实施质性评价方法的有效途径。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分析;德育评价

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德育目标,并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品德要求,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与职业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行为表现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制定具体测评办法,并组织测评工作。依据此要求,我们课题组对咸宁市三所中职学校(咸宁市卫生学校、咸宁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咸宁市艺术学校)八个专业的部分全日制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德育状况,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对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学生德育评价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于2012年12月进行,调查选取三所中职学校八个专业的全日制在校生,幼师专业40人、数模专业40人、音乐专业20人、美术专业20人、畜牧兽医专业20人、计算机专业20人、电子专业20人、护理专业30人,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3%。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信息”,共有6个方面内容;第二部分为“学生德育现状”,共有33个问题,均为单项选择;第三个部分为“学校德育工作状况”,涉及6个子项共18个问题,有单项选择也有多项选择。

二、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分析

参加本次问卷男生占47.4%,女生占52.6%;独生子女占13.2%,非独生子女占86.8%;一年级占72.9%,二年级占27.1%;农村学生占78%,县城占22%。总体来看,中职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向上,对学校德育工作持基本肯定态度,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个体德育状况

1、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重视德育课,具备最基本的道德认同和道德责任意识。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有针对性的,52%的学生不需要老师督促,自觉学习,83%的学生在条件允许时也不会逃课,这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愿意学习,态度也较端正。我们认为这与学生的德育有直接关联,“欲做事,先做人”就道出了“德”的决定性作用,调查发现,46%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比专业课更重要,49%的学生对今后所从事行业的道德规范很了解,71%的学生认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的观点,75%的学生认同“遵守社会规范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的观点,这些说明学生比较注重道德素养和道德习惯的养成。

2、学生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尊重他人。69%的学生喜欢自己的班级,愿意为它付出,只有4%的学生不喜欢,不愿付出,这表明多数学生能顾全大局,关心班集体;肯定选择“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的占78%,71%的学生认同“我愿意从我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可见大部分学生具有助人为乐的可贵品质;在尊重他人方面,二年级中有高达84%的学生表示“我尊重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只有2%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符合”,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懂得自尊和相互尊重。因此,中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道德品质是值得肯定的。

3、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但还需进一步强化。72%的学生对“为了得到对我有用的东西,有时我宁愿触犯法律”的观点持反对意见;72%的学生对“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观点持反对意见;70%的学生对“我觉得破坏公共财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观点表示反对,这表明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观念,但从法律意识看,有19%的学生对“为了得到对我有用的东西,有时我宁愿触犯法律”的观点选择了“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这意味着部分学生怀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身试法”的心态和行为倾向。在纪律观念上,认可“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一年级占25%,二年级占15%;认可“我觉得破坏公共财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一年级占22%,二年级占6%;还有1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关违纪处分规定的大概内容,19%的学生不确定知道。这些数据说明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都需进一步强化。

4、大多数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比较端正和务实。少数学生择业取向偏重经济利益,对就业竞争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主要表现在有62%的学生明确表示“我会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将来的职业”,表明多数人能够把“服务和服从社会的需要”放在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位置;在“我未来的工作一定要高薪、轻松、稳定”选项上,有61%的学生不认同,31%的学生认同,表明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取向和价值取向;53%的学生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36%的学生不愿意去,表明部分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对中职学生就业竞争的严峻形势不明确。

5、学生诚实守信和社会公德意识还有待加强。调查发现,48%的学生选择有时利用说谎来逃避惩罚,几乎达到一半;30%的学生认为破坏公共财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有47%的学生表示从不随地吐痰,这表明中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较薄弱,行为习惯有待改善。

6、学生需要加强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调查显示,仅有47%的学生认为“环境中的各种诱惑不会动摇我实现目标的决心”,只有53%的人表示“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很有信心”,51%的人表示“遇到困难时,我总能坚持到最后胜利”,19%的人选择退缩。心理素质好坏是一个人事业获得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我们学校要通过德育教育,大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在人际交往方面,中职学生对老师和家人缺乏必要的信任,朋友是他们倾诉的主要对象。中职学生因顽皮、好玩、学习成绩不好,而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因此对他们产生不信任的心理。49%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8%的学生选择“我不尊敬老师”,53%的学生表示“我有一些很谈得来的朋友”,10%的学生很孤独,没有朋友,12%以上的学生与父母沟通不好,关系不融洽,31%的学生“不会主动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表明学校与家庭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加强情感沟通和交流。

(二)学校德育工作评析

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一定实效,但在管理、评价、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取得成效主要表现在71%的学生认同“目前学校最重视的教育是道德教育”,体现了“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职教 理念;80%以上学生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对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7%的学生从班级教育活动中,“感受到同学们真正成了学校的主体,老师们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70%的学生认为通过德育活动,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适用性,班主任对评价实行一票否决制;德育评价模式偏离德育内容,以学习成绩好坏决定思想品德优劣;德育方法和途径方面,120人选择观看影视资料,180人认为该参与社会实践,136人认为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德育管理上,学生最不满意的是管理机制(54)、教学方法(38)和团队工作(30)。

三、思考与对策

1、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要强化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践育人观、和谐法治观,用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更新带动中职德育工作的大发展、大跨越。影响中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对中职生的不公正、不客观,甚至是错误的评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包括多元化人才观、差异性评价观、发展性教育观、人性化服务观等在内的正确中职学生观。教育工作者充分考虑并围绕学生的特点去开展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体育活动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加强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谐教育等,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

2、课程评价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学习评价,既要考查学习结果,也要考查学习过程;既要考查知识和能力,也要考查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德育课同其他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尽相同,德育课的学习效果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和行动上。德育课考核评价目标的科学性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德育课考核评价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的功利性目标。

3、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打破单一学分评价,实施多元综合评价。德育评价是对德育效果的最终判断,每个学生都希望通过德育评价来认识自己。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理念,就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1)在评价体系上,一是要具备正确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以考核评价促教学,学生以考核评价促发展;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德育考核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使学生的品德养成和发展。(2)在评价方法上,打破试卷测评的单一方式,做到卷面考评与师生平时观察相结合,包括学生行为观察记录、课堂参与度评价、问卷调查、访谈、社会实践调查情况评价、自我报告等等。(3)在评价内容上,主要包括学生在校的德育评价和在实习企业的德育表现,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为人处事、自身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学习的态度及成绩、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六个方面来考查,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水平。(4)在评价功能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检测功能、强化功能等发展。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德育考核制度,应具有导向功能,即可指导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检测功能,即通过考评,可以鉴别学生的品德,为进一步教育学生提供依据;强化功能,即在考评学生品德时,通过扬善抑恶,能引起被评者强烈的情绪体验,进而增进良好的品德,抑制不良的品德,提高德育实效。(5)在评价手段上,要从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注重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发挥这两种评价手段在养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6)在评价结果上,评价结果的反馈是德育评价中的重要环节,德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具备良好的品德。评价结果由班主任反馈给学生,指出存在的不足,通过谈话、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改进、提高,以达到评价的目的。(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业技术研究中心2012—2013年职业教育科研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考核评价标准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祖松:《中职生“选择—发展”德育评价模式的实践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2]黄立平:《德育评价的缺失及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第4篇

关键词:构建;法纪教育;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5-03

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是中小学生校外德育实践场所,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德育基地是一个新建立的教育机构,负责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何呢?现在也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各地的德育基地也各自为政,这样会导致德育实践效果出现盲目性、也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就会缺失实效性。根据本人在中小学德育基地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进行探究,能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现实意义。

一、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构建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就要有科学性,要客观的规律办事,绝不能主观臆断;指导需要有科学理论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两规律,一防止”——评价要符合德育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防止片面性和粗略性,要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和精密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要把全局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科学化建立指标、权系数。

2.教育性原则。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是一种价值观判断过程,是给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其具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往往不同于传统上的教育活动的意义,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德育教师评价的意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来改善法纪教育效果,效果评价要体现德育目标。一般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做到“三个适应”——要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法制环境相适应;要与中华传统道德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适应,要弘扬法律正能量,体现法律的正义。只有尊重和坚持以教育性为原则,从教育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建立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从而落实有实效德育措施,增强整个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方向性原则。在构建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要把握好方向,要做到“三个一致,一个协调”——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要与社会法治环境相协调。同时,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应该具有方向性、导向作用,通过各级指标的导向性,指明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的德育指标,使德育方向性更加明显、清晰,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局限性与片面性,在构建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会更客观、更科学、更严谨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既可以对对象进行定性描述与分析,又能对评价的结论可靠、精确、客观分析研究。尽可能有定性指标,又有量的规定,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做到评价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提高德育效果。

5.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中,要把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提高德育效果,优化德育实施方案,是德育实施的一种手段、一种教育方法,这都是考验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只有德育教师在从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后,通过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更客观反应出法纪教育效果,更好地让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当评价的结果出现了相对性与可变性难以表达问题时,可采用较为模糊的表述,例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言语来表达。

二、对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必须运用恰当理论与方法,科学、客观、合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评价包含二层次:第一是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第二是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这是德育活动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对已经实施的德育活动过程的成败和经验教训做出评价,也是对德育活动效果的检验。也是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详细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指标见下表1和表2。

表1 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表2 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我们构建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多维评价体系的尝试,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更了解法律法纪,做到知法懂法的好学生,减少甚至杜绝未成年犯罪的发生。同时也让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主动接受多维评价,虚心改进,积极反思,不断创新,将评价的结果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洋.关于中学德育评价体系及其完善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 评价体系

根据2010年针对全国学生的一项有关体质与健康的检测发现,近几年学生近视率持续上升,并且低龄学生占据的比例有所增加;城市和乡村学生超重和肥胖率也在持续增加,现在的青少年是我们未来社会的主人,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强大的体魄时一个人才能全力去赢得成功,所以创建新体育教育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寻求多元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首先从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分类和作用出发,然后针对评价体系的对象和目的进行分析,逐步找出怎样创建多元化评价教学的答案。[1]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界定

1.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

体育教学评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评价。根据教学标准和体育教学目标,系统地检测体育教学系统,对其过程进行指证和评价的过程。主要评价内容是体育教学课程价值及缺陷。体育教学评价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测量、评定,然后根据测量和评定的结果的反馈,自动调整体育教学的方向。这三个环节形成现代体育教学的完整评价,形成一个具有连续性、循环往复的过程:测量――评定――调整――再测量……所以准确的体育教学评价的含义应当是:针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要素,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和途径,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活动过程、效果进行判断和价值评估的过程。[2]

2.体育教学评价的分类

体育教育教学的评价是一项关系到不同方面、不同因素,可以从各个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复杂深刻而又系统完整的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分出不同的类别。

根据评价准确度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属于评价较为模糊的评价,其中加入了许多感性认识 ,评价结果是一种概括的分析或描述,主要依靠于评价者的个人理解、体会和领悟。而定量评价是通过具体测量和统计,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最终评价。然而两种评价各有优缺点,在定性评价中,主要是从评价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模糊地了解评价对象的起因、经过、发展,却看不到清晰准确的结果;而定量评价则只是对最终的结果数据统计并准确得出评价对象的效果,不涉及评价结果的来由。所以,只有将这两种评价相结合,从观察现象出发,了解活动过程,再根据准确根据结果看到本质,从而使评价活动更彻底、全面。[3]

根据评价活动参与者的不同,可以将评价活动分为内部参与者评价和外部参与者的评价。其中内部参与者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的其他教师和领导;外部参与者包括学生家长、社会有关人员。内部参与者中学生和教师需要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学校其他教师和领导则需要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做出评价;同样外部评价者中的家长需要根据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和检测,对体育教学活动做出评价,社会有关人士需要从社会长远发展角度做出适当的评价。多方面、多视角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准确评估教学效果。

根据在评价对象的不同阶段所做出的评价,可以将评价活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发生于体育教学过程开始之前,针对学生在兴趣、能力、性格、知识储备、情感情绪等所存在的状况做出评估,为整个体育评价活动做准备,同时对学生的优缺点做出系统具体的了解。这个基础工作的意义在于确定学生体育活动进行前的起点水平,可以以此为据制定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并且方便后期对比教学结果,使教学效果明确显现。形成性评价是对体育教学活动过程所做出的评价,通过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教师和领导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如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体质较弱,不能及时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那么教学评价就可以向教师反馈有关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终结性评价,即结果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于教学结果进行评估和测定的评价。此评价涉及内容范围大,较少使用。

根据是否对评价对象进行参照对比评价,教学评价又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评价。相对评价,又称常模参照评价,常模指检测后整个评价对象中每个个体的平均结果。将某个个体放入整个评价对象团体中而做出相对的评价,即将个体与常模相对比,从而获得该个体在整个团体中所出的位置。绝对评价,也称目标参照评价,顾名思义,它是参照原始预定目标和计划对最后获得的结果做出的评价。每个个体在评价中得到的都是绝对的分数,一般以百分制数据表现。个人内差评价是完全依照个人作为评价标准进行的评价,它是针对某个个体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项目之间表现出来的不同成绩做出的评估。

3.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及时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掌控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方法。[4]

3.1诊断作用

体育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结果及成因进行分析,及时将教学情况向教师和领导反映,时时矫正和改进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有效解决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学评价除了可以评估学生成绩的优良,还可以找出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比如可能学校教学体育活动时间过短,导致有些学生无法充分的热身活动。这些都是教学评价应该检测并反馈给教师的问题。

3.2导向作用

教学评价活动具有根据目标和诊断现状指引评价对象准确有序的前进的作用,主要措施有设定教学目标、设定评价指标等。第一,指引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教学活动需要以国家设定的标准依据,即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美、体等学科,给学生坚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把握好正确的教学路线,并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第二,为教师和学生指引教学方向和努力方向。评价为教师指明其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从而教师更加正确的教育学生,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到监督作用。这种作用可以防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出现偏离和畸形的后果。[5]

3.3激励作用

教学评价通过设定目标或最后对其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取得结果的评估,可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进取、鼓舞斗志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通过及时获取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和研究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增加教师和学生探究教学规律、解决自身或身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心理,激发教师和学生努力参与教学活动,达到教学进步的目的。例如,在学校评定部门定期颁布的学习评价表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成绩的相互对比,了解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争取及时改正、弥补过来。通过各个班级教学评价表,教师可以找到该班级集体的薄弱点,可以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有针对的改进教学方法。

3.4预测作用

这里的预测作用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的状况预测其发展趋势和教学效果。前面提到,教学评价活动是一项连续不停的评价和反馈的循环活动,循环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教学结论,并且以此为据对教学现状分析和解释,可以大致预测出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减少在不必要的尝试中浪费的时间和精力。[6]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对象和目的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由很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建而成的复杂而庞大的结构体,具有多维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整个系统又可分为很多小的系统,包括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级对象、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目的等要素,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又共同作用于教学评价这个母系统。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也是影响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评价结果的很重要的因素,下面对两个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1.评价目的

教育教学活动整个体系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达到评价目的,可以说评价目的是评价活动的方向标,是没有评价目的就没有评价活动本身。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评价目的随着人们的认识改变和价值观的变化不停地变化,评价目的是评价活动能否成功正确的促进教学活动发展的关键,因此确定好评价目的尤为重要。由于教学评价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多层次、多结构的系统,针对不同评价对象,评价目的不同。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工具以及反馈和处理信息的方式都由评价目的来决定。评价目的可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定期检查教学结果,判断和改进教学方法,评价作用于教学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定期评估检测,能够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状况;第二,检测学科教学、教师和学生是否适用心得教学方法,及时对教育教学教师及学生团体的监测,可以验证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求,可以及时的找出问题的所在,以此为依据来及时改善教学计划。第三,可以具体详细的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状况,将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改善。[7]

2.评价对象

教育教学的评价主要可以分成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类,每一类又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小层面,对于这两类教学评价对象,在不同的时期,在素质教育和要求方面不尽相同。

2.1对于教师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教育学习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直接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教学活动的效果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教师素质入手,包括政治素质、教学素质、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第一,对于政治素质,一个人的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出它的政治素质,考察项目有考核其政治理论、考勤情况、教学态度、遵纪守法情况、作风习惯等。第二,对于教学能力,包括能够在一定时间段完成的工作量、教学质量、教育教导学生的能力、对于教材的钻研程度、教学态度等等。第三,对于教学成绩,包括教学经验理论、教学改革成绩、学术论文、学生学习成绩等,例如学生成绩的优秀率、进步率。第四,对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适应新思想、接受新事物、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师自我寻求进步,自主提高教学质量。无论怎样变革完善教师的评价方法,最终都是为了把握准确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影响着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

2.2对于学生的评价

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甚至整个教育体系都是为了学生而服务的,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价的必要任务,一般来说,对于学生的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内容。第一,学业的评价。根据教学大纲设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方面做出评价。倾向于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的评定,建议通过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等评价方法附加以测量工具,如自我报告单、预备性检测、成就检测等。第二,学力的评价。学力,学习事物的能力,评价的目的是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评价评估,了解每个学生的现状。评估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评定法、智力检测等,其中智力检测和学力检测使用比较频繁,智力检测指对于学生各项学科方面的能力的测验。学力检测是使用标准教育测验评价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的各科知识的能力,也可根据团体的标准对该能力的变化作出评价。第三,品德与人格评价,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人格的形成过程,比较侧重于思想性、科学性,是长期潜移默化、受周围环境影响而形成的。[8]

三、结语

评价系统改革过程中,评价的多元化和发展性特点被纳入新的评价系统中,新教学评价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致力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用新评价观念代替以前教育至上、分数第一的旧思想,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各方面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为.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08).

[2]叶鹏,王永盛,潘耀滨.中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9).

[3]崔振宇.大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6).

[4]谭洪论.高校体育学生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5]彭辉.浅谈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6]苏晓红,王晓春.新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施现状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6).

第6篇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新一轮课改,体育与健康课程就评什么,怎样评,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探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话题。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内容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五或水平六)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数的框架。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1.体能的评价。体能主要包括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和健康有关的体能,《课程标准》更强调对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可以从学习目标中选择几项体能进行评定。在对学生的体能成绩进行评定时,可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结合学生的个体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体能成绩评定。另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核项目。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高中体育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及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的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运动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

3.学习态度的评价。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学生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把这种学习的态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等。可从能否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能否积极投入健康教育活动、等几方面进行学习态度的评价。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的情意表现主要为:能否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与障碍,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善于运用体育活动等手段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趣等。学生的合作精神则主要表现为:能否理解和尊重他人;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能否在学校和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活动中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等。

5.健康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健康行为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健康行为评价内容主要有: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是否学会制订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否注意个人的卫生,是否为维护公共卫生而努力等。

(二)怎样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的评价

1.评价时运用好两个标准。

(1)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依据《课程标准》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容,可以将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分为绝对性标准、相对性标准、个体差异标准。这三种评价标准各自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如果单一地使用任何一种评价标准,都难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应将多种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即评价标准多元化。

(2)允许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把制订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的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2.评价时选择好几种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做出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健康行为等。这样就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一是在对某些可量化的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以后再对那些不能量化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二是对某些因素进行量化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这样就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许多目标如果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放到学期末再终结性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位于一体。这样既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课程标准》提出,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除了要注意其评价内容

的全面性以外,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参与评价,既体验成功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有运动天赋而体育学习成绩好,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就多些,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这是个体差异的反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随着体育的发展,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层面获得体育的知识与体育技能。如果单单以体育教师的评价来对待学生,是很片面的,是不合理的。因此既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也要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还可让家长参与评价。

4.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绝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而是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采取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全面地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更为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应突出评价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新一轮课改中小学体育课评价体系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学生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学生学习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发展的方向。特别是课程目标主体取向评价的提出,更加强调每一个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强调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学会用课程标准、教育目标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并从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学生,从而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因此,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主要体现为: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效果。

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是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现在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方面:用全面的、辨证的评价代替片面的、不公平的评价。要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成绩,辨证地评价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成绩。

鉴于此,在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摒弃“差生”一词,全面而辨证地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长处和优点。尤其是对那些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学生,更要注意评价手段的正确使用,让他们不断地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以激励他们全面发展。

体育学习评价具体操作方法:

评价流程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自我评价。体能项目评价。先测试与学习项目有关的体能原始成绩,要求学生如实填入表中。单元学习结束后,再把测试成绩填入,“提高程度”栏采用等级制填写,用累计记分法确定等级。

“体育健身知识与技能”、“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课堂情感意志与合作精神”评价。单元学习结束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运动技能与知识掌握情况,在本单元每节课学习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同学合作精神等内容的表现,分别填写四个等级”A”、“B”、“C”、“D”。同时,针对本单元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包括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学习体会等方面,填入“自己的话”栏目。

2.小组评价。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每组6――10人进行。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小组评价,根据组内成员在单元学习中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结合平时在每节课中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情况的表现,组内成员发表意见,最后由组长确定等级。同时把具有代表性的优点表扬和存在问题及建议填入“同学的话”栏目中。

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单元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情况,最后确定等级。同时,把观察到的学生表现,学习目标达成度,对学生优点和希望等内容,填写“教师的话”栏目。

今后理想的体育学习评价的标准为: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体育学习 评价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14-02

一 前言

体育学习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在新一轮课改中评价体系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学生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体育与健身课程相当重要,在日常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确定评价标准,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身课程学习成绩,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是当前课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当前四川省高校体育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体育学习评价中,主要推崇单一、片面、呆板的评价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差异远大于智能方面的差异。学生体能受身高、肌肉类型、心肺功能等遗传的多种先天性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身体条件不能选择,但他们的心理、自尊却都是平等的。这种不合理的体育学习评价使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大多数学生则是失败者,评价的结果使少数学生得到激励,挫伤了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1.评价内容上过多注重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

现行的体育学习评价过多地侧重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而忽视对学生身心健康,运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态度、情感合作等综合素质的评定。重在评价的共性与一般趋势,忽视个体发展的独特性。评价内容单一,特别是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忽视对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评价。

2.评价主体上的单一化

在体育学习评价主体上是以教师评价为主,虽有一些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但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忽视同学互评、自下而上的多元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学生被排斥在评价活动之外,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这种传统的评价思路,造成了许多消极后果。首先,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形成主体与客体,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评价者成为绝对权威,被评价者作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无法正常表现,容易造成被评价者对评价产生消极抵触或刻意迎合的心理。其次,评价者为了在评价过程中保持所谓客观性极少投入情感,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缺少情感交流与相互理解,评价成为冷漠而恐惧或令人厌倦的事情,非但不能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反而对被评价者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3.评价标准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统一性

在评价标准上,过于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性,造成被评价者墨守成规、千人一面,严重压抑人的创新性和个性。这种采用统一、固定的体育评价标准,不顾及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智能、个性、情感等丰富性、变化性,将所有青少年学生以同一标准进行衡量,没有考虑不同的身高、体重、运动技术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实际上是对青少年学生尊严的漠视,客观上压制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个性化成长和教师自主发展。

4.评价结果上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

在评价结果上,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体能进步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科学回馈,因此削弱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评价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忽略了思维过程、体验过程、感知过程等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正是由于过去的体育学习评价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学生期末成绩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这种简单易行的终结性评价可能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只重结论、忽略过程,部分体能好的学生盲目乐观、目中无人,体能差的学生悲观失望、不思进取。长此以往,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5.评价方式上注重“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过多地注重“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过多地采用运动成绩评价方式,缺少体现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评价过程比较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评价结果形式主要以量化的分数和等级形式为主,定性评价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缺少了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

三 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改革的措施

体育与健身课程学习评价是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体育与健身课程学习评价的主要观点表现为:用全面的、辩证的评价代替片面的、不公正的评价。鉴于此,在体育与健身课程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摒弃“差生”一词,全面而辩证地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长处和优点。尤其是对那些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学生,更要注意评价手段的正确使用,让他们不断地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以激励他们全面发展。

1.评价内容的片面性转向多元性

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改革应该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继承以往的学习评价内容(知识、体质、技能)的基础上拓展学习评价的内容,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其中体能指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知识与技能指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与运用情况;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教师依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学生自我评定、小组互评以及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综合评定。

2.评价主体的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更有利于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同学、家长以及学生本人,这些不同的评价主体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进行的评价,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学生积极参与快乐的体育锻炼,教师采用“人性化”、“多元化”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我学习评价和同学间在学习探究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相互评价来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能激励自己更有效地为获得终生受益的体育锻炼的方法而努力进取。这种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克服了评价主体的单一性,有利于体现评价的价值、实现评价的效能,使评价方式更科学、更全面。

3.统一性评价与差异性评价相结合

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但由于不同性别、年龄以及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用统一的、一成不变的评价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是不合理的。所以,教师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体能及运动技能的评价标准,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正确对待不同类型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特别是体育活动中的弱势群体,要客观地评价他们,找准评价点激励他们,引导他们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耐挫能力。

4.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期盼着体育教师给他们做出形成性的过程评价,体育教师应该把评价的“重心”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升。笔者在实践中把体育学习评价内容分为“体育与健身知识与技能”、“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课堂情感意志与合作精神”三个方面。单元学习结束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运动技能与知识掌握情况,在本单元每节课学习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同学合作精神等内容的表现,分别填写四个等级A、B、C、D。同时,针对单元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包括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学习体会等方面,填入“自我评价”档案记录。目的是通过关注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和环节,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发展变化情况。在肯定优点和进步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帮助他们扬长避短,促进其协调发展。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发挥量化评价在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体质健康的作用和定性评价在学习态度、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优势,将分数、等级与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全面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周义义、何满龙、刘建华.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7(5)

[2]由文华、张黎.陕西高校体育学习评价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3]武亚军.安徽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0(21)

[4]于春艳、王景贤.普通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5)

第9篇

【关键词】 自我评价;体育知识;技能技巧;情感体验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没有科学完善的评价方法,大多仍以运动技能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其考核的目的: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二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学习目标达成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势必造成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体育大纲考什么,体育课就教什么,如此一来就无法体现当前体育改革中“健康第一”的理念,更无法全面反映学生体育与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自我评价体系构建

(一)学生自我评价体系模型

1.体育知识。(1)对健康的理解;(2)保健知识的获得;(3)体育意识和习惯的理解。

2.技能技巧的获得。(1)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2)对技术熟练运用的程度。

3.体育课情感体验。(1)对体育课的兴趣;(2)练习中的意志体现。

(二)指标标准的确定

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简单适用性来看,采用三级评价标准:较差、一般、较好。以方便学生更好更快地进行评价。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西安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150人进行课堂随机问卷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2)文献资料法;(3)统计法。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在体育知识的获得方面,“较差”占11.6%,“一般”占37.3%,“较好”占48.7%,说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获取仍相对缺乏,在知识不断更新和扩充的年代,只有更及时更准确地给于学生最新的综合知识,才是当前体育教学的必要之路,在本文学生自我评价结果中,学生对自身体育知识获得方面的评价较好只有48.7%。在技能技巧的获得方面,由于体育课大多时间仍旧以技能技巧为主所以其中“较差”占10.3%,“一般”占36.7%,“较好”占53%。这说明学生对体育课上对技能技巧的获得并未出现非常积极主动的情况,这也应证了当前体育教学急需进行不断改革的需要,技能技巧的获得不能仅仅作为体育课授课的主要内容,更应当有丰富多彩,新颖趣味的拓展项目

在体育课情感体验方面,“较差“占”7%,“一般”占17%,“较好”占76%,这说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较高,学生不仅希望在体育课中获得体育知识,获得技能,更有心理过程的作用,情绪的释放以及娱乐等,这使得体育课的多元化功能仍不断凸现出来。

在体育课最后总成绩的评定结果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较差”比例占9.63%,“一般”为30.3%,“较好”为59.2%,其中及格比例占90%以上,这与高校当前体育教学以技能为主的评定成绩比例大致相同,这说明学生自我评价较为客观和真实,能够如实反映自身体育课学习的情况。学生自我评价系统的构建,正是从学生角度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技巧的获得、体育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较为自我反馈式的客观评价,并对最终的体育成绩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在实际的教学,可为学期体育课终结性的评价做一个补充。

五、结论与建议

1.学生自我评价系统主要从学生角度对学生在体育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的获得、体育课情感体验方面进行评价,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仅仅以运动技能作为考核的单一方式。

2.学生自我评价的总成绩其不同等级的比例分配上符合当前体育教学考核的要求,说明可以作为考核的一个借鉴和补充。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