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13: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发热患者的护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发热;隔离区;护理
2009年全世界爆发甲型流感疫情,我国部分地区疫情也日益严重,为防止疫情传入部队,损伤广大官兵身体健康,我院领导决定设立发热隔离区,凡院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新时代的部队官兵学员多为独生子女,性格较脆弱,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在部队院内实施封闭式管理,大部分人员对甲型流感的情况了解不足,因此我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谈,耐心地介绍甲型流感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告诉他们其实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很快就能康复,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疗及配合护理[1]。
2.2 发热早期护理 发热早期,患者全身状况较差,饮食睡眠也较差,在治疗的同时应时刻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若出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处理好突发状况。发热早期是治疗的关键,护理也至关重要:(1)若出现高热不退可及时予以物理降温;(2)在液体量和滴数控制上也要掌握好;(3)要准确记录好体温、血压和尿量。
2.3 治疗中期护理 患者体温均有所控制,但体质较差,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同时还应该做好甲型流感卫生宣教及咨询,指导正确的咳嗽及咳痰方法,练习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吸烟习惯者劝告停止吸烟,室温控制在18 ℃~22 ℃,避免过低,引起重感。若有体温正常者,应及时将其迁入到隔离区内的非发热区内观察。防止交叉传染。
3 恢复期护理
3.1 一般护理 (1)了解补液及用药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体温、心率、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防止引起不适,详细做好护理记录;(2)观察呼吸情况,应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3)如有体温反弹应及时迁回发热区并报告医生继续治疗。(4)各项治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肺功能较差或无力咳嗽的患者,随时协助咳痰或定时吸痰,严格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
3.2 环境护理 由于隔离区内人员较多,周转也快,各类物品容易受到污染,极易发生人员接触性感染,因此要勤换床单、对室内外环境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保持房间通风,提高空气质量。
3.3 饮食护理 发热患者由于身体状况较差,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我们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励进清淡饮食,可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但不宜过饱,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4.1 肺部感染 发热患者伴细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肺功能减退,所以,治疗期间尽量采取预见性护理是防止或减轻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常规预防性雾化吸入,注射用氨溴索30 mg静推,每日3次,必要时留痰标本送检,为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4.2 病毒性脑膜脑炎 患者身体状况差,抵抗力低下时,流感病毒有可能通过血液侵入脑部,损伤脑组织,引起病毒性脑膜脑炎,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多与其交流对话,嘱其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视患者体质及病情,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锻炼。
4.3 病毒性心肌炎 严重病毒性感冒时病毒易侵入体内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若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因此要严密注意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要及时请医生听诊,做心电图检查,及时转运到上级医院就诊。
5 小结
发热隔离区内患者,只要在发热早期、治疗期、恢复期进行良好的治疗护理,均可痊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 发热;隔离区;护理
2009年全世界爆发甲型流感疫情,我国部分地区疫情也日益严重,为防止疫情传入部队,损伤广大官兵身体健康,我院领导决定设立发热隔离区,凡院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新时代的部队官兵学员多为独生子女,性格较脆弱,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在部队院内实施封闭式管理,大部分人员对甲型流感的情况了解不足,因此我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谈,耐心地介绍甲型流感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告诉他们其实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很快就能康复,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疗及配合护理[1]。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热;物理降温;发热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0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6-02
重型颅脑损伤作为预后相对较差的疾病中的一种,为了降低其病残率以及死亡率,在术后就必须对其体温进行适当的控制,降低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只有这样方可大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目的。一般情况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常会伴有脑出血、丘脑下部损伤、以及脑干损伤等情况。这就使得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受到一定的损害,使患者的体温出现了异常升高的情况。本研究将对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发热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62例男性,38例女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10-69岁,平均年龄为32岁。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出现了发热的情况。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术后发热的原因
1.2.1脑水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2-4天是其出现脑水肿的高发期,导致患者出现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由于脑组织缺氧、缺血,直接导致患者的脑细胞受到损伤,钙离子乘机大量流入细胞中,这就使得细胞的正常代谢受到阻碍,从而引发颅内高压等危象。当患者出现此类情况时,其正常的机体代谢就会紊乱,使得患者由于应激反应而出现不规则发热的情况,这也是患者出现机体损伤改变的先兆。
1.2.2颅内出血此类情况是患者在术后所出现的最危险的并发症,同时它也是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发热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颅内出血一般发生在术后1-2天之内,当患者出现颅内出血时,就有可能形成血肿对其组织形成一定的压迫。这种压迫情况还有可能随着神经纤维扩散到其他部位,使得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高热、昏迷的情况。
1.3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在术后给予传统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降温护理处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1.3.1常规护理
1.3.1.1强化基础护理在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时,最好将病房的温度控制在25-26℃之间,同时还必须确保病房的干净、整洁,对室内的湿度也必须进行适当的控制。由于发热患者的唾液分泌量相对较少,因此,其口腔黏膜通常是处于干燥的状态,这就使得患者的口腔容易出现食物滞留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每天必须对患者的口腔进行1次清洗,避免患者出现口腔感染的情况。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一定要确保患者的皮肤干燥、清洁,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对于容易出现褥疮的部位必须采取相应的所示来进行防护。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顺畅,对其呼吸道以及口腔中的分泌物进行及时的清理。帮助患者进行排痰,并定时对患者进行雾化治疗。对于呼吸困难且痰多的患者,可以性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处理,以此来降低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几率。
1.3.1.2营养支持发热会导致患者的新陈代谢加快,其生理反应主要包括了心输血量增加、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等。当患者的体温在37℃以上时每升高1℃,患者所需的热量摄入就会增加12%,当其体温升高后,胃肠道就会出现充血的情况,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饮食中的营养搭配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时,一定要尽量让患者食用易消化、多水分、清淡有味、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同时还必须叮嘱患者少食多餐,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实时关注,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1.3.1.3心理护理一般情况下,处于体温上升期的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发抖、发冷的情况时,患者通常会产生害怕、紧张不安等负面心理反应,患者的家属通常比患者更紧张、不安。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耐心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解释,对其负面情绪进行适当的缓解。
1.3.2降温护理
1.3.2.1物理降温①局部冷疗: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可以利用化学制冷袋、冰袋或冷毛巾来对患者利用热传递的方式进行降温。有学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麦杰克冷袋是一种高冷容量的新型冰袋,它主要是通过在人体的腹股沟以及额部等大血管流经处放置冰袋,利用传导作用吸收机体热量而达到降温的效果。由于该冰袋与患者的皮肤接触面相对较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冷敷面积,其降温效果相对较好,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推广使用。②全身冷疗:利用酒精或温水来对患者进行全身擦拭,在其头部防止冰帽,并对其各大血管处进行擦浴,以此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使用降温毯来对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其降温的效果也相对较好。此外,还可以使用控温床来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治疗。让患者平躺在已经设置好的控温床上,将体温探头插入病人内,在监控屏幕上立即显示病人目前的体温。
1.3.2.2药物降温对患者给予4℃的冷却液静脉滴注,以此来对患者的血液循环温度进行冷却,以此来达到降温的效果。对于持续高热不退的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在给要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突然降温而导致患者出现虚脱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1。
3小结
发热是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过热或持续发热的情况时,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生理机能改变或机体代谢改变的情况,因此,对于患者的临床发热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发热情况进行护理时,基础护理加降温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基础护理,它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环卫.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2:1104-1105.
[2]褚纪发.标准外伤大骨瓣神经补片修复脑膜缺损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08,13(5:415-416.
[3]李凤强.23例重型颅脑伤病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8:2507-2507.
[4]黄爱群,李碧群,羊桂芝,等.重型颅脑外伤术后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5:27-28.
颈椎骨折发热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常采用物理疗法降温。此疗法可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以往采用传统的冰袋、冰帽降温方式,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量,并对昏迷、失去表达能力的患者容易造成冻伤皮肤的后果,给患者增添了痛苦。为使患者的体温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的发生,2008年5月~2009年5月,我科(脊柱创伤外科)应用 HGT-200 亚低温治疗仪(三德医疗)治疗颈椎骨折发热6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颈椎骨折并发高热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0~60岁,平均47岁。患者体温38.5~40.8℃。
1.2 方法 采用HGT-200号亚低温治疗仪降温。操作方法:将水槽内注入常温下纯净水至刻度处,接通电源,连接好管道,将控温毯平铺在床上,患者平卧或侧卧在控温毯上,头部至于控温帽中,开机时设置36~37℃,水温10~15℃。温度传感器放在患者腋窝,启动体温开关,当体温超过设置温度范围的上限时,水循环启动,把患者的热量带走,使体温降低[1]。
1.3 护理
1.3.1 温度控制与管理 一般与体温控制情况密切相关。降温速度以36~37℃/h为宜,3~4h即可达到治疗温度。一般情况下患者的液温可达到36~37℃。降到预定温度后注意温度的恒定,应每4h测一次体温。若体温降至36℃,则治疗效果佳。若体温低于35℃易出现室颤,必要时停用,并对患者采取保暖措施。亚低温治疗的时间以2~10d为宜。患者复温时,应先撤去颅脑降温仪及冰袋,升温速度不宜过快,应采取自然升温,保持24h体温上升1~2℃,缓慢升温有助于病情平稳过度,复温过快可出现复温性休克、反跳性高热而导致治疗失败。
1.3.2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感染 亚低温治疗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的各种反应减弱,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患者口腔、皮肤、泌尿系统的护理。勤翻身、拍背、活动四肢;定期做口腔护理,以防止口腔感染、定期做尿道护理,以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等。
1.3.3 神经系统的观察 亚低温治疗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以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检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1.3.4 循环系统的护理 用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严密观察四肢肢端循环及面色。正常情况下患者应面色红润、四肢温暖,血压正常,脉搏稍慢但节律整齐,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率不齐,提示微循环障碍,说明体温过低,给予保暖,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复温时由于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复温速度宜缓慢,一旦发生血压下降,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用几奈酚胺类药物如多巴胺,来提高外周血管阻力。
2 体 会
亚低温疗法温度控制至关重要,临床应用表明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颈椎骨折患者的脑死亡率,改善其预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应保持温度的恒定和加强复温的管理。传统的冰袋降温法,随着冰的融解,冰袋对热的吸收能力下降,患者体温会有所升高,脑温出现波动,不利于病情恢复。颅脑降温仪利用微电脑调节冷却水的循环速度来控制温度,体温上下波动不超过0.5℃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应用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尤其是呼吸。记录降温的时间,根据腋温及时间调整机温上下限。必要时,使用腋温表测量,进行重新核对,温度传感器须固定牢固,防止滑脱。观察治疗仪的工作情况,保持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使用控温毯时,在其上面应覆盖一层中单,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防止冻伤。使用控温毯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后,应再观察6~7h,待其病情稳定或好转后方可逐渐停机。高热持续时间较长时,可适当延长控温毯的使用时间。
综上所述,对于颈椎骨折高热,安全、有效的物理降温是最好的降温方法[2]。亚低温治疗仪是近年来推出的新产品,是外科治疗颈椎骨折高热最常用的方法,其临床效果显著。因该机设置自动控温系统,患者体温均能按设置温度值平稳降低,降温效果持久而恒定,不易反弹。同时,通过调节毯面的循环水温,可控制降温速度,不易发生寒战,有利于对病人的保护,减轻护士的工作量,解决了外科颈椎骨折高热病人护理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4岁。分别患有脑梗塞、糖尿病、老年痴呆、贲门癌等慢性病。烫伤部位:肩胛区1例,下肢胫前区2例,腰部2例,膝关节1例,腹部1例。烫伤程度:浅Ⅱ度5例,深浅Ⅱ度混合2例。烫伤原因均为使用一次性热贴所致。接受换药治疗时间13~41d.
1.2方法 ①伤口未感染时,揭去纱布(有粘连时可用生理盐水浸泡数分钟再揭取),先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盐水棉球擦拭或冲洗患处,再次用0.5%碘伏消毒周围皮肤,创面涂湿润烧伤膏,敷庆大霉素湿纱布,表面以无菌干纱布覆盖。1次/d。②伤口发生感染后,揭去纱布,先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棉球湿敷创面数分钟后剪去表面焦痂,用双氧水冲洗创面,再用生理盐水将双氧水冲洗干净,再次消毒周围皮肤,余下步骤同前:湿润烧伤膏+庆大毒素湿敷+干纱布覆盖。换药1次/d。③感染控制后,常规消毒周围皮肤,不再使用双氧水,而是根据创面肉芽的生长情况敷以盐水纱布。1~2d换药1次。④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并嘱患者加强营养。
1.3典型病例 患者男,78岁,贲门癌术后5年半,体重40.5kg,呈恶病质。某日下午将发热贴粘贴于左肩岬区秋衣外,持续时间大约为6h,晚上脱衣时家人发现该区域发红、有大小不一水泡,个别水泡已破溃。因患者行动不便,第2d家人自行在患处涂抹烧伤湿润膏,第4d因病情未见好转开始让笔者到家中换药,见创面大小为3cm×5cm,表面仍有水泡,基底红白相间,渗出少,换药1次/d: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盐水棉球擦拭患处,创面涂湿润烧伤膏,再盖以无菌纱布。10多天后表面焦痂与皮肤连接处发红,按压出现脓液,患者体温也有所升高(最高为38.5℃),门诊诊断为Ⅱ~深Ⅱ度烫伤,给予抗感染治疗,第3d体温正常,并给予人血白蛋白10g及营养药物支持,静脉给药7d,换药方法改为上述"伤口发生感染后"的换药方法。感染控制后,疮面逐渐缩小,仍每日换药,创面敷以盐水纱布。40余天,创面愈合,无瘢痕形成。
2结果
7例患者伤口均完全愈合,最短13d,最长41d,无明显瘢痕形成。
3讨论
3.1低湿烫伤 低温烫伤多发生于熟睡、意识丧失等患者[2],局部组织烫伤的深度与致热源温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发热贴属于一次性取暖用品,以使用方便、热持续时间长而在近几年冬季为广大市民热衷购买,其主要成分是铁、活性炭、无机盐和水,开启后可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12~20h内持续释放热量,平均温度52℃,最高温度可达63℃。通常人们在冬季使用时将发热贴粘于秋衣外侧,日常不断活动不会使热量长时间集中作用于人体的某个点从而避免了低温烫伤。该组病例为老年患者,均有基础疾病,机体功能减退,皮肤对温度、疼痛感觉迟钝。在使用发热贴时虽未直接粘于皮肤上,但由于睡眠或活动受限等原因,造成了发热贴长时间作用于身体的某个部位,待发现时已引起烫伤。一般在开始时根据创面外观大都认为是小面积浅度烫伤,简单涂药即可治愈,待创面发生创周红肿,有脓液渗出甚至引起全身感染表现时方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3.2低温烫伤的治疗 低湿烫伤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非手术治疗即换药治疗时间长且有再次出现破溃的可能,因此对于面积大于2cm×2cm深Ⅱ度以上的创面早期手术是低温烫伤的最佳治疗方法[2]。但该组患者均不愿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长期换药为惟一可选的治疗方式。在换药时用湿润烧伤膏加庆大霉素湿敷保持创面适度湿润,符合湿性愈合疗法,利于组织生长[1]。其中庆大霉素是氨基甙类抗生素,属广谱抗生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甚至绿脓杆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湿润烧伤膏主要由中药黄连、黄柏、黄芪、地龙、罂粟壳、麻油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两者联合外用对创面无刺激,可增强抗感染作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再生修复,加速伤口愈合[3]。而在焦痂形成后采取生理盐水浸泡表面的换药方法较适宜,容易清创,创面经过浸泡后可促进已溶解的坏死组织尽早脱落,减少了创面上的细菌数量以减少感染[4],且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及不适感。
3.3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患有各种疾病,患者家属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可谓身心疲惫,每日换药更是加重了家庭负担。因此,在换药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支持,介绍治疗的过程及方法,消除不良情绪,转化不良心态,使他们面对现实,坚定治疗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昕,蒋琪霞,彭青.湿性疗法在低温烫伤伤口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4).
[2]时婕,戚伟伟,徐庆连,等.低温烫伤两种治疗方法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12):1412-1415.
【关键词】登革热;癫痫;偏瘫;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009-01
【Abstract】This is a case report on the nursing of a foreign patient diagnosed as Dengue fever with Epilepsy and hemiparalysis.This maie patient had had fever with continious sharp pain in both tempus for 4 days,his symptoms aggravated with the onset of delirium 2 hours before admission.Both Dengue virus lgG and lgM were positive.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in health under careful treatment and nursing.
【Key words】Dengue fever; Epilepsy; hemiparalysis; nursing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3岁,系赴西非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籍士兵,因高热、持续剧烈双颞部头痛4天,伴阵发性谵妄2小时入院。入院前曾给予退热抗炎治疗,未见好转。
入院查体:体温39.2℃,脉搏56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26/63mmhg。急性热病容,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面唇部、右颈及背部散在痤疮样皮疹,部分皮疹有脓尖或焦痂,基底充血,无出血点。双侧颌下触及4~5粒花生米大的淋巴结。神经系统查体:谵妄状态,肢体未见瘫痪,但右上肢间断性肌肉痉挛;四肢肌腱反射活跃,右侧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无尿便失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示:血常规中白细胞(WBC)6.4×109/L,中性粒细胞(neut)0.70,淋巴细胞(LY)0.22,红细胞(RBC)4.21×106/L,血红蛋白(HB)125g/L,血小板(PLT)146 L×109/L。血涂片未见疟原虫。红细胞沉降率35mm/h。登革病毒lgG和lgM抗体阳性。胸片显示右下肺内带小片状高密度模糊阴影。超声提示肝脾无肿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脑电图及神经影像学设备。
住院后持续高热。住院当晚出现严重心动过缓,心率最慢36/min,平均45/min,血肌酸激酶(CK)233U/L。部分面唇部及背部皮疹破溃形成溃疡。医嘱给予氯丙嗪和异丙嗪控制精神症状,甘露醇、地塞米松处理脑水肿,更昔洛韦抗病毒,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继发感染,物理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第3天病情稳定,低热,意识清,精神正常,但持续剧烈头痛。第4天停用甘露醇及地塞米松。第5天病情加重,再度高热、嗜睡,右侧肢体活动略少于左侧。第6天先后两次癫痫大发作后昏迷,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侧上下肢完全瘫痪,右侧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查血常规示WBC 110×106/L,neut 0.32,LY 0.68,RBC 1×106/L, HB 125g/L,PLT 146 L×109/L。登革病毒lgM抗体阳性。医嘱加用卡马西平抗癫痫,每8h给予甘露醇250ml,每天给予地塞米松10mg 2次。第7天体温恢复正常,意识恢复,轻微头痛,不全运动性失语,右侧肢体肌力IV级。第10天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复查脑脊液各项指标正常。第20天至26天4倍稀释血清抗登革热lgM及lgG抗体阳性(1∶160),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胸片等各项检查正常。第28天治愈出院,院外继续服用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病情观察:登革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全身肌肉关节疼痛、乏力、麻疹样和充血性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该病起病急,故要严密的观察病情、做好生活护理、并详细记录病情进展过程,有助于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评估,及时对治疗和护理方案做出必要的调整。
2.2 发热护理: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按医嘱辅助药物降温。(1)患者高热时,不易全身使用冰袋,以防受凉引发并发症,但可在头部或大血管处置冰袋以保护脑细胞。降温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皮肤局部变化情况,同时进行按摩,防止冻伤。(2)降温时速度不宜过快,当体温降至38℃时,不再采取降温措施。汗多时及时擦身更衣,保持皮肤清洁,擦拭水温应控制在38~40℃。
2.3 疼痛护理:(1)DF患者疼痛多表现为头痛、肌肉酸痛、腰痛、关节痛、肝区叩击痛,这些症状会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减轻或消失。因此及时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及DF病程和预后,减轻患者担忧。(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过度用力擤鼻涕、刮脸、跌倒引起的损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2.4 饮食护理:(1)DF患者的饮食易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肉汤、鸡汤等,以维持足够的营养及电解质平衡。(2)患者高热大量出汗后,鼓励患者少量多次喝水或果汁,或补充补液盐,每天1000-2000ML。(3)当患者频繁呕吐呕吐、腹泻、不能进食或发生潜在血容量不足时,应及时给予静脉补液。
2.5 皮肤护理:(1)当DF患者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症状时,采用冰敷或冷毛巾湿敷的方法,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不适。(2)提醒患者勿穿紧身衣,留长指甲,以免皮肤瘙痒时抓破皮肤引起感染。(3)因DF患者会出现出血样皮疹,有出血倾向,故避免酒精擦浴。(4)由于DF患者血小板减少与毛细血管内皮损伤,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故临床可出现各种出血征象。因此静脉穿刺应选用小号针头,并选择粗、直静脉,力求一次成功,并在穿刺后局部按压至少5分钟,液体外渗时禁止热敷。
2.6 口腔护理:DF患者发热期间因食欲不佳,新陈代谢增加,易使口腔干燥,所以经常用温开水漱口, 口护棒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口臭者选择1%-3%过氧化氢溶液漱口,牙龈出血者选用0.02%呋喃西林溶液治疗〖1〗。
2.7 隔离措施: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有可能是非流行期间的贮存宿主,故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故DF患者要在防蚊设施的病房中隔离直至完全热退。具体措施:医院要及时对病房及病房周围200米内的环境进行诊治,对医院内的花草树木用双硫磷、马拉等药物做超低容量喷洒灭蚊〖2〗;病房安置空调使室温下降以降低蚊子的活动;安装防蚊纱窗、对暴露部位的皮肤每隔4小时喷洒防蚊花露水;休息时一定要放蚊帐点蚊香;限制探视人员进入病区等,彻底切断传播途径。
3 讨论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3〗。主要流行热带、亚热带地区。登革病毒是黄病毒科的一种单链RNA虫媒病毒,有4种血清型,其中任何一种都能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或登革热休克综合征〖4〗。患者感染登革病毒及其毒素后,可造成多种心脏损害、破坏肝功能、增高肺血管通透性,临床上可出现胸腔积液、肺部渗出或出血性病变〖5〗。目前治疗上没有特效药,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因此有效地循环维持和细致全面的护理则显得非常重要,可降低DF的死亡率。
现今还未研制出可靠有效地疫苗来预防登革热,因此最好的防御措施就是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清除蚊虫孽生,参与环境治理,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能避免DF的大流行〖6〗。而对于确诊的DF患者根据临床特点做好发热护理,减轻患者的疼痛及不适,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增加营养和抵抗力,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出血和感染等,无疑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尽早得以康复。
参考文献
[1] 郑越超.登革热的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4):321-322
[2] 陆宝麟.我国50年来蚊虫防治研究概述〖J〗.中华流行病学.2000,21(2):154
[3] 郝兢综述,赵敏审校.登革热防治研究进展〖J〗.国际病毒学杂志,2006,13(6):191-192
[4] 苑锡同,李晓萸,耿丽卿,等.我国登革3型病毒广西株基因组非编码区结构特征的研究.医学杂志,2001,26(1):39
关键词:黑热病;走马疳;脾肿大;护理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3~6个月。杜氏利什曼原虫属人畜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地区不断出现新感染内脏利什曼病例,山东、河北、苏北、皖北及新疆南部还出现了皮肤型黑热病[1]。调查显示,最近6年,在西部六省(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呈散发态势,每年新发生的病例数在400例左右。其中新疆、甘肃四川三省新发病例占全国新发病例的90%以上。2013年8月我科收治1例黑热病的患者,该患者通过骨髓液涂片检查确诊为黑热病并给予锑剂治疗2个疗程。患者为江西首例确诊黑热病病例,病情复杂严重,诊疗护理难度较大,经过2个月的积极治疗护理,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4岁,农民,初中,因无诱因发热、B超示脾肿大伴乏力不适2年余加重15d入院。患者2年前无诱因下出现发热、乏力不适,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B超提示脾肿大。2年来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均未查明脾肿大原因,未行特殊治疗。入院前15d患者体温38~39℃,自觉乏力不适加重并伴有左上腹阵发性胀痛不适而入我院求治。追问患者病史得知患者2年前有甘肃省居住史。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存在,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曲张,左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缘下未触及,脾脏肿大甲乙线长15cm,甲丙线长22cm,丁戊线长8cm,莫菲氏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2~3次/min,未闻及异常血管杂音。入院后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 1.00×109/L,中性粒细胞(NEU) 35.24%,血小板计数(PLT)31.0×109/L,血红蛋白(Hb)51.0g/L,红细胞计数( RBC )1.36×1012/L;电解质示:钾K+ 3.08mmol/L;肝功能示:总胆红素(TBIL) 10.14umol/L,直接胆红素(DBIL) 3.36 umol/L ,白蛋白(ALB) 20.00g/L,球蛋白(GLO)95.00g/L,谷丙转氨酶(ALT) 7u/L,谷草转氨酶(AST) 23u/L;网织红细胞示:1.9;B超示:脾脏肿大;心电图示: T波改变;CT示: 巨脾,门静脉主干增粗,脾静脉曲张,胆囊结石可疑。综合以上检查,入院初步诊断为:巨脾症(血液系统疾病)。于入院后15d做骨穿,取0.5ml骨髓液做细菌涂片,检查结果示:黑热病或组织胞浆菌病;为明确诊断,于入院16d再次行骨穿,并将骨髓液涂片送至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查,结果示:骨髓见利什曼原虫,利什曼抗体阳性。于入院后21d患者口腔周边见走马疳。入院后给予升白细胞、护肝、纠正贫血、升血小板、预防出血及感染、2疗程锑剂等对症支持等治疗。通过积极保守治疗,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平稳,腹部稍膨隆,脾脏Ⅲ度肿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复查血常规示:WBC 4.82×109/L,NEU 72.74%,PLT 45×109/L,Hb 59.00g/L,RBC 1.92×1012/L;HCT20.00%。上腹部CT示:脾脏肿大伴脾梗塞,脾静脉曲张。结合患者病史,目前仍采取保守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注意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B超CT、骨髓穿刺;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如脾梗塞出现脾脓肿或坏死。
2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入院后要求患者适当卧床休息,给予吸氧,严密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尿量变化,注意患者有无皮肤出血点,如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特别注意三系减少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估,如有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发热、黑便等,动态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建立安全可靠的血管通路,以免反复穿刺增加感染及出血的机会。同时按医嘱予以补液、输血、止血、升白细胞、升血小板、锑剂治疗等,观察用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监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做好配血、输血、急诊止血的准备。
2.2走马疳、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 走马疳或称坏死性口腔炎,是患者口腔粘膜及其附近组织呈快速坏死,常有牙龈与颊粘膜开始,迅速波及鼻、上颚、下颌、眼眶及咽部,甚至可能穿孔。急性颗粒型白细胞缺乏症的出现,与黑热病病程长短、严重程度,肝脾肿大程度,或已经存在的贫血和白细胞减少程度均不成平行关系。应置患者于单间,每日紫外线消毒病房,地面、物体表面予含氯消毒液擦拭。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升白细胞、升血小板等药物治疗,必要时输血。加强口腔卫生及皮肤护理,给予漱口液漱口,用软毛牙刷,同时做好生活护理。卧床休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血常规。
2.3贫血与营养不良的护理 患者病程中食欲不佳,营养摄入不足,人软乏力。在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前,做好输液管理,给予适量的液体输入避免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输血补充血容量,补充白蛋白。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容易消化,强调温凉及少量多餐,注意食物色香味,避免过硬过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创造良好就餐环境,鼓励患者多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卧床休息,减少消耗,测体重1次/w,评估营养改善情况。
2.4病原治疗期间的护理 该患者采用的是锑剂治疗的6d疗法。常用5价制剂葡萄糖酸锑钠(sodium stibogluconate),又称斯锑黑克,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很强的杀虫作用,疗效迅速而显著。少数患者有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脾区痛及鼻出血等,患者误认为病情加重,易引起不良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认真耐心听取患者主诉,亲切安慰并及时对症处理,增加患者舒适感。
2.5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患病时间长,多次求治均未查明脾脏肿大原因,且本次住院时间亦达2月之久,对治疗缺乏信心,表现出烦躁、焦虑的情绪。此时应主动听取患者倾诉,告知目前采取的治疗措施及相应作用,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亲切感、参与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告知不良情绪会给病情带来不良影响。加强家属陪护,减少患者寂寞感,创造良好氛围,减少环境改变引起的患者恐惧。
2.6舒适护理 患者肝脾肿大,腹压增高,偶有脾区疼痛。应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适量下床活动,动作缓慢轻柔,避免碰撞。遵医嘱给予利尿剂,准确记录尿量,密切观察腹部情况。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床单位整洁,穿棉质透气柔软衣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可适当给予开塞露辅助排便,给予止痛剂如双氯芬酸钠栓纳肛缓解腹痛。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温湿度适宜以保证充足睡眠。体温升高时及时予以高热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及生活护理。
2.7出院指导 该患者出院时生命体征稳定,脾脏缩小,三系有所上升,脾梗塞,脾区疼痛不适缓解。出院时指导患者5~7d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B超;2~3w复查CT、骨髓穿刺等检查。告知患者出院后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避免碰撞,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如出现高热、腹痛等情况应及时返院就诊;如因脾梗塞出现脾脓肿或脾坏死应手术治疗。治愈标准:①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一般情况改善;②肿大的肝脾回缩;③血象恢复正常;④利什曼原虫消失;⑤治疗结束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如治疗后病原仍可查到,脾明显肿大并伴脾功能亢进应行脾切除术,术后再给予病原治疗,治疗1年后无复发者视为治愈。
关键词:清热解毒法;骨折术后;切口感染
骨折是骨伤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而四肢骨折手术后切口感染是临床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1]。术后切口感染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将导致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甚至骨髓炎等并发症,感染控制不佳,易反复发作,并延长病程,降低疗效,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的信心。基于传统抗生素的疗效不甚理想,而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中药可抗菌、抑菌,同时细菌产生的耐药性较小[2]。同r,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亦可有效预防骨折术后感染的发生。我院运用综合性护理措施配合清热解毒法预防切口术后感染获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骨伤科自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半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39.6±5.2)岁;上肢骨折者29例,下肢骨折者21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40.1±4.9)岁;上肢骨折者27例,下肢骨折者23例。两组患者均是在伤后12 h实施手术,且无明显红、肿、热、痛等局部表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骨伤部位方面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骨折端尚未愈合的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年龄65岁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及手术禁忌症的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规定服药及其它原因中断治疗的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并实施抗生素治疗。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并给予清热解毒中药治疗。
1.2.2.1综合性护理措施 ①心理护理:骨折患者多由于意外所致,其心理一般难以接受;同时,由于肢体损伤,其正常活动能力受限,自理能力不足,加之需要长期休息及疼痛的困扰,患者易于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的产生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继而影响切口愈合。因而,对于骨折术后患者要进行心理护理,面对患者时态度要热情、和蔼,主动为患者介绍病房情况及责任护士,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②强化环境护理,清洁病房环境,禁止病室内吐痰及吸烟,并严格执行规范消毒工作。③强化基础护理,监督患者进行修剪指甲、洗漱及更衣等。④密切观察患者活动情况及切口有无红肿、渗出等情况。⑤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合理作息,适当锻炼。⑥饮食护理:术后建议患者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蛋白质及热量的食物,同时多进食粗纤维食物,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切口愈合。
1.2.2.2清热解毒中药治疗 中药方剂为本院自制,具体方剂组成:蒲公英、野、紫花地丁、金银花、天葵子各15 g,白芷、生栀仁、黄连、连翘各10 g,甘草3 g。用药剂量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增减,1剂/d,水煎成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时间为术后2 w。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第2 d、术后第7 d及术后第14 d复查白细胞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
1.4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全身症状及局部肿痛消失,患肢功能恢复,创口感染愈合,X线摄片显示骨折愈合,随访1年无感染复发;有效:全身及局部症状体征有好转,感染创面未愈合,X线摄片显示骨折愈合或骨质破坏趋于稳定;无效:经治疗后,全身及局部症状不能控制。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痊愈率达98.00%,对照组为86.00%,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P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相关血检结果分析 在不同时间对两组患者白细胞指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记录后,通过对比可见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在第1 d、第7 d及第14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大量抗生素的经验性应用,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的传播,使得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低下,骨科切口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切口感染对周围组织产生较大刺激,造成其愈合时间延缓,而且术后感染治疗不当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严重还会出现伤残甚至死亡的情况。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合性护理措施针对患者的心理、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切口愈合,预防感染发生。同时,中医认为,骨科术后感染属于附骨疽的范畴,其病机为邪毒、瘀血搏结,化而为热,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塞,凝滞筋骨筋肉为患,因此临床治则应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本研究采用本院自制方剂,方中蒲公英、野、紫花地丁、金银花、黄连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白芷止痛、消肿之效,生甘草调和诸药并兼清热解毒之功[5,6]。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措施配合清热解毒中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且促进伤口愈合,有利于维护患者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能聪,刘嘉玲.八珍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骨科植皮术后感染并耐药42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12(11):23-29.
[2]孙成长,吴祥宗,毛伟欢.五味消毒饮加味防治骨折术后感染[J].浙江中医杂志,2010,21(15):12-18.
[3]周宗波,朱华亮.补中益气汤合五味消毒饮预防老年四肢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21(22):56-57.
关键词:传染病 发热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5-01
作为疾病的一种信号,发热在反映人体病情演变情况,能够作为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参考依据。发热也是传染病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通常情况下一般发热不需要采取特别降温措施,但一旦患者体温超过40℃,并伴有头痛、惊厥以及意识障碍情况,应适当进行降温护理。护理工作者应掌握传染病的发热规律,并对患者病情变化予以认真贯彻,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传染病患者发热护理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传染病发热类型分类
发热是传染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一般可将其发热原因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病毒性感染发热;另一种为细菌性感染发热。由于感染病的种类不同,其热型和发热程度及发热时间均有所差异。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一是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多在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出现。
二是间歇热,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三是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和重症肺结核等。四是波状热,体温可39℃以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五是回归热,临床表现为体温急骤上升到39℃以上,多由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引发。六是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发热无特定规律,多种疾病均可造成不规律热现象。
2 不同传染病患者发热的护理措施
2.1 伤寒及副伤寒发热护理。在稽留热阶段,如果患者体温不高于40℃,可不做降温处理,因为发热是细菌以及内毒素造成的,一般降温方法不能有效控制高热。应特别注意在患者发病第三周时,由于已进入溃疡形成期,有出息肠穿孔的情况的可能,应坚决禁止腹部冷敷降温以及冰盐水灌肠降温。
2.2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护理。对于流行性出血热高热患者可采取头部冷敷降温的方法,如果患者高温持续不退,也采用在患者颈部和大血管冰袋降温的方法,应避免急剧的降温方式。禁止使用解热药物,防止对热型判断的干扰,加重皮肤出血现象。如果必须使用药物降温应进行严格的观察护理,应坚决避免患者排汗过多导致的体液丢失以及体温骤降问题。
2.3 麻疹患者发热护理。在患者出疹期不应采取冷敷以及冬眠药物,此时进行退热不利于患者体内毒素的排出。对于体温超高患者,可采用小剂量清热解毒药和温水灌肠进行退热,不应采取酒精退热和冷敷退热。患者体温突然下降到38℃以下,同时伴有皮疹颜色变化,则患者可能出现病情转重,用特别予以注意。
3 传染病发热同性护理措施
3.1 休息。由于发热患者的代谢增加,体能消耗较多,会造成患者体质虚弱。此时充分休息能够可以使患者代谢在较低水平维持。对于高热传染病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
3.2 饮食。患者发热期间,应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易消化的流质食品,病情好转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补充患者营养。
3.3 口腔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有所减少,多会出现口腔粘膜干燥情况,由于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引起口腔炎以及口腔溃疡,临床护理上应注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3.4 皮肤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在退热过程时,常常伴有大量出汗现象,应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持患者皮肤的干燥清洁。
3.5 生活护理。注意调节病房内的室温和湿度,以更加适宜的环境,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时要指导患者正确穿衣和盖被,保暖和散热兼顾,同时注意室内室温湿度调节。
4 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一般均为患者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造成的内源性致热原做导致的,造成患者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变高,在当实际体温高高于调定点时,患者会有出汗,血管扩张现象。如果实际体温低于调定点,则患者会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等现象。发热作为是很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其发热时间和发热类型以及发热程度各不相同,应在护理中注意观察,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秋梅.做好发热护理的体会[J].泰山卫生,2003,(04)
[2]任玉红.发热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29)
[3]聂海英.社区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的功能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