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乡村建设的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6 16:13: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建设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乡村建设的问题

第1篇

贵州群山起伏,峰峦重叠。东有武夷山横亘,南有苗岭绵延,西有乌蒙山巍峨,北有大娄山险峻。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隔山能讲话,握手要半天”的山沟里。因为没有路,辣椒、茄子、西瓜烂在地里,卖不出去;因为没有路,青山、碧水、翠竹美在农家,无人欣赏……

冲出大山,走上柏油路是许多农民长久的梦想。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村村通油路”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2003年起至今,全省建设农村公路1.5万公里,为近2000个行政村铺通油路和水泥路。

但是,乡村公路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就乡村公路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对策:

1面临的困难

1.1建设资金筹措困难。按全乡交通建设规划,油路建设需要一大批资金,只靠目前的乡村公路资金筹集机制,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乡村公路的建设主体是当地镇(乡)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一般情况下,县级以上政府投入资金很少,只是实行“以奖代补”,奖励少量资金。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对公提留和义务工全部取消,镇(乡)政府已经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乡村道路建设。受“一事一议”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村民自筹资金难度加大。

1.2建设管理不规范。由于乡村公路建设资金短缺,公路建设点多面广,缺乏有力的管理手段和相关的技术支持等问题,造成乡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比较混乱,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能完全获得群众信任,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投资积极性。

1.3养护管理难度很大。乡村道路养护应由镇(乡)政府和村委会自行养护,没有专业的养护队伍,养护资金、技术、物质、人员缺少。有些乡村道路建成后根本就没有养护过,“重建轻养”情况相当普遍,乡村道路完好率很难保障。乡村公路两边的违章建(构)筑物较多,致使乡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对策

鸡场坪乡乡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工作,要按照乡镇领导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通达、通畅、通村工程,贯切实行党的十全面完成乡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全面打造农村公路网络。

2.1切实加强对乡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好乡交通建设领导小组作用,认真履行好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职责,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乡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以镇(乡)政府、村民委员会为主体,多元投入、共同建设的乡村道路建设机制。重点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总结提炼乡村公路建设“七仙精神”和“金山经验”,强化宣传学习,营造乡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发挥好财政资金的作用,乡财政每年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公路建设,兑现“以奖代补”的资金,提高村民修路的积极性。三是发挥好目标管理的作用,将乡村公路建设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进行考核,对乡村公路建设实施重点督查,定期通报情况,确保每月有进度、每季度有进展。

2.2多渠道、全方位筹集乡村公路建设资金。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三力并举”(即用足公共财力、聚集民力、广借外力)和“七个一点”(即向省市要一点、乡财政补一点、对口单位帮扶一点、镇〈乡〉政府筹一点、村民自己集一点、社会各界人士捐一点,一年筹一点,一年修一点)的办法,共同解决乡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一是争取国家、省、市公路建设各种补助、上级政府财政拨款、企业和个人捐款等直接投资,重点是编制好项目,加大同省市联系,积极争取资金以及项目的支持,同时通过资源开发等协助企业和个人投资乡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大以工代赈,减免各种税费等间接投入力度,将乡村公路建设项目列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三是进一步发动群众,重点发挥好村民委员会、农村专合组织的带动作用,加大“一事一议”筹资力度,促进乡村公路建设。四是由乡级领导牵头分片包干,乡区级各部门分别联系各个行政村,对乡村公路建设实施“联帮扶”,帮助解决镇(乡)乡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困难等问题。

2.3严格乡村公路建设管理。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和公路质量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如果资金管理不规范,公路质量不过关,将极大挫伤农民集资修建公路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乡村公路建设的管理,有效保护群众投资修路的积极性。一是根据鸡场坪乡的实际,制定出台《鸡场坪乡乡村公路建设技术规范》、《验收标准》、《处罚措施》等,认真进行贯彻实施,确保乡村公路规范、健康发展。二是针对公路建设工程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等具体实际,加强培训和指导,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各镇乡、村组,对乡村公路设计、施工预算等进行指导。三是认真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依法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监督管理。四是设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财务小组,负责修建乡村公路资金的管理使用,并定期公布帐务,消除群众疑虑。

第2篇

[关键词]:乡村公路;质量控制;探讨一、前言

乡村公路被称为“毛细血管”,它的畅通与否,决定着一个地区公路网的整体水平,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不仅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先导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内容。

从2003年开始,国家加快了乡村公路特别是通村公路的建设步伐,桐庐县交通部门抓住该机遇把通村公路改造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完善县域公路网的重要突破口。桐庐县在2003年至2005年共完成了400余公里的通村公路,实现了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率双百的目标。在实现公路通村率100%的基础上,现阶段正在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即通过修建一定长度的接线,来消灭现有乡村公路中的断头路、回头路,从而提升公路的网络化。我作为桐庐交通战线的一员,有幸参加了通村公路的后期资料整理和联网公路的建设管理。

二、乡村公路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乡村公路建设受当地经济条件、资金筹措、实施主体、管理力度、施工工艺、人员素质、地形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缺乏统一规划,设计文件质量不高乡村公路的实施主体一般为当地乡镇,当地政府受思想观念、政策、技术以及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缺少对乡村公路特别是联网公路进行系统、科学、长远的规划。致使现阶段乡村公路建设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在规划不完善甚至无规划的情况下开工建设,从而影响乡村公路网络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的乡村公路建设投资效益相对低下。乡村公路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其单个项目投资规模不大、单个项目设计利润不高,未引起设计单位的足够重视。在设计业务相对饱满的情况下,乡村公路设计一般由刚进设计单位的新人来做,而他们往往由于设计经验的不足,对技术指标掌握不准,未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设计”。

2.2施工队伍素质不高,施工质量不稳定由于乡村公路建设的单个项目规模小且分散,施工工艺较简单等原因,有资质的企业一般都不愿做,而社会上一些有施工经验的小承包商因无资质,没资格做,而在乡村公路建设中往往存在“资质企业中标, 当地泥水匠施工”的现象。这也无形增加了具体承包人的成本,而承包人在建设期间施工力量投入方面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没有力量投入;二、是对工程的难度估计不足,或是为节省开支,工程前期人员和设备投入不足;三、是项目划分太小,调运人员和设备的费用相应高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承包商舍不得投入。

2.3监理单位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

由于乡村公路单个项目的工程量较小,短者只有几百米,长者也最多不过几公里,实行的监理也是相对不规范的,有的项目彻底就没有实行监理。有时往往采用以整个县的乡村公路建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打捆在一起进行监理,即使这样,由于其监理费用低,点多面广,对正规的监理单位没有吸引力。为了符合建设程序,项目业主只能邀请一些监理单位,甚至是建筑部门的监理单位来进行监理业务。这样素质本来不高的施工单位加上同样是不懂技术的监理,乡村公路的工程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2.4业主没有经验乡村公路的项目业主一般是乡镇人民政府组建的临时机构,他们本来就没有公路工程建设管理的经验,虽然交通主管也会根据需要举办一些乡村公路建设管理的培训,但由于时间较短,对提高他们的公路工程业务知识或行有些帮助,但到底能提高多少,又能在实际管理当中用上多少。2.5交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的匮乏县一级的交通主管部门,也是叫苦不迭。一下子增加了那么多的工程建设任务,虽然本身不是业主,但作为交通主管部门,在技术上必须给予乡镇业务指导,要对招投标、项目管理进行经常性的指导,而交通局就那么几个技术人员,其正常工作也必须完成,这就给交通局增加巨大的压力。更主要的,交通局是政府的管理部门,其对公路工程施工的具体管理也并非全是内行,即使真正1-2个既懂施工又懂管理的人员,对于全县几百公里的乡村公路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三乡村公路的质量状况乡村公路的路面结构形式主要有沥青碎石(或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结构两种。对于沥青碎石和沥青混凝土路面而言,总体来说面层厚度和油石比基本上都满足要求,如果要出问题,那么问题主要出在路基和路面基层上。而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而言,其目前的问题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乡村公路的路基都未经过严格的验收乡村公路的路基往往是依原有土路基而进行施工的,原有土路基的宽度往往不够,必须进行加宽才能满足要求。而乡村公路的路基施工很多都是农民投工投劳,部分是一些挂靠资质的小承包商,他们根本就不懂公路工程的施工程序,通过简单的平整和压实就开始进行路面施工,压实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对原有路基的加宽部分,更是最大的隐患。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新填部分与原有路基不能有机的结合,这种隐患将导致路面在很快的时间段里发生断裂。我县也成立了乡村公路质量验收(监督)组,负责对乡村公路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验收,但由于最近两年的乡村公路开工项目太多,而县里的工程技术人员又少,真正做到全面的检查验收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即使是进行真正的验收,也往往是对路基的宽度进行检查,极少数进行了部分的弯沉和压实度检测。

3.2路面基层的强度和厚度都存在较大的隐患目前乡村公路的路面基层形式有:水泥稳定土、石灰土、级配砂砾等形式的基层,但质量均不乐观。其一主要是粗细集料的级配不良,水泥、石灰等材料剂量不够,厚度参差不齐,压实度达不到要求这几个方面。其二主要是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监理单位管理不严,业主单位不懂技术,管理不到位。 3.3乡村公路的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合格率极低目前,乡村公路的水泥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合格率不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路面混凝土强度多采用抗压强度进行控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虽然可以满足要求,但其抗弯拉强度却无法满足要求。其主要原因有:a、原材料达不到要求;b、混凝土配合比达不到要求;c、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控制不严;d、振捣不到位;e、养生没有按要求进行;对乡村公路一次性浇几百米,对大多数施工单位而言,它既没有那么多的土工布或麻袋等去覆盖,也没有洒水车去及时养生。这样对于在夏季施工的混凝土就无法做到有效的养生,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实还有很多影响乡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现象,但我认为,对乡村公路而言,宽度差个几厘米,并非什么大事,线形不顺也不是主要的问题,现在的乡村公路的水泥混凝土面板的厚度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因此我觉得以上五条原因应是影响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主要原因。 四、对策与建议4.1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公路建设有序开展。一是从县、乡到村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公路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全力推进公路建设有序开展;二是强化部门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公路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各相关部门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要从大局出发,树立全县上下一盘棋的思想,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全力。4.2多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一是政府补助一点。县政府每年都有公路建设的专项补助资金,特别是对农村联网公路的补助。各乡镇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助;二是受益群众自筹一点。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用民主的方法筹措资金;三是社会捐助一点。可发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家乡有感情”的人士对家乡公路建设予以赞助,并采取“公德碑”的形式,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四是部门帮扶一点。利用省市扶贫对口单位、区直联系单位、社会新农村建设队驻点单位帮扶修建乡村公路,解决部分乡村公路建设资金;五是项目资金列支一点。在扶贫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质稻基地建设项目等与乡村公路相关项目资金中列支部分资金用于乡村公路建设。

4.3行业主管部门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行业主管部门协助参建各方加强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应知应会考试,提高技术水平,特别是新技术、新法规、新规范的学习和掌握,在工程建设中注重对新技术、新法规、新规范的运用和推广。扩大监督的范围,加大检查的力度,以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为手段,对参建各方起到监督、促进作用。 4.4严格合同管理。在项目实施前期,实行施工许可制,只有满足人员、设备满足投标文件要求,然后制定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及安全保证体系后才能进行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期间,依照合同条款,要求投标书承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管理人员到位,建立考勤制度;施工机械按合同文件的规定按时到达现场,不能拖延、缺短或任意更换;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必须符合规范的质量控制要求;加强质量监控,各类原始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可靠,填写规范。必要时,可实施经济或信誉手段的处罚,避免合同文件成为一纸空文,同时也督促施工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 4.5重视试验检测,以试验检测为手段,用科学数据说话,把好工程质量控制关。针对村级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施工企业在每个项目上都建立试验室不太现实。施工的试验检测工作可委托本地区具备资质的并通过计量认证的试验室承担,既可减少施工企业人员设备的投入,也能提高试验数据的采信度,满足质量控制和检测评定的需要。 4.6规范村级公路建设的监理市场,严格监理单位的选择。村级公路工程实行社会监理制度,但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并经行业主管部门核准的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同一乡、镇的项目可结合实际情况,委托同一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监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监理单位应按合同拟定的经认可的人员名单派监理人员到位上岗,并使驻地监理人员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换;业主对主要的监理人员实行考勤制度,建立奖罚机制;建立监理人员管理手册体系,业主和行业主管部门对监理人员的评价作为准入的一个依据;定期开展应知应会考试,促进监理人员对规范、法规的学习和掌握。 4.7完善乡村公路特别是联网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制度。村级公路项目实行交、竣工一次性验收,明确工程竣工验收具备的条件: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已完成;施工单位相关规定的要求对工程质量自检合格;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的评定合格;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报告;质监机构出具的质量等级证书;竣工文件已编制完成;各参建单位完成工作总结等等,为工程建设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 五、结语

总结近几年我县乡村公路的建设经验,加大政府行为是发展乡村公路的前提;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是发展乡村公路的基础;多方筹措资金是发展乡村公路的保证;高素质的建设管理队伍是发展乡村公路的关键。我县乡村公路建设起步比较晚,要建立完善的乡村公路建设管理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深入研究,只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大胆的实践、持续的改进,相信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乡村公路建设管理的新路子,为我县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的乡村公路建设做好服务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好先行。

参考文献:1、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6年第3号令;

第3篇

对策建议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乡村交通快效发展,提高了群众生活品质,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但由于乡村交通社会关注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职权不清、行政监管不力等问题,致使乡村交通成为管理空挡和盲区,无形制约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创新乡村交通管理势在必行。

一、乡村交通面临的现状

乡村公路覆盖面广,连接广袤的县、乡、村、组,里程数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四分之三,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交通直接服务于“三农”,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要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长期以来乡村交通面临着“公益性”现状,在建管养运安方面,很大程度按照“公益事业”对待。一是没有控制性的乡村交通详细规划。乡村交通设计随意性大,甚至以领导的意见为转移,路面结构设计不规范、设计线路与实际路段情况不符、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设计,造成乡村道路坡度大、弯道多、拐弯急、视线差。致使乡村公路技术等级低,安全风险高。二是没有保障性的乡村交通资金来源。乡村交通资金主要来源于中省补助资金,需要县乡村一定数量资金配套和社会捐助。由于县级财力不足、乡镇资金紧缺、村集体经济薄弱、社会捐助难度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交通项目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等模式,委托当地既无资质、无技术、无经验的村委会组织队伍自建。致使乡村交通质量差,使用年限短。三是没有系统性的乡村交通管理体系。乡村交通的发展,目前更多注重交通的数量,而忽略了交通的管理。“产业发展”的成片推进,一些企业在乡村安营扎寨,货运车辆不断增多,“双超”问题无人管;“产业兴旺”的初步实现,流转土地后的群众空闲时间增多,驾驶二轮摩托、电摩托、农用车等出行频繁,且驾乘人员老龄化严重,违规问题无人管;“建管养运”的严重脱节,养护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到位、养护措施不落实,造成路面水沟边坡养护不及时、路面损坏、交通设施破坏等问题无人管。致使乡村交通安全隐患突出,群死群伤重大安全事故频发。

二、乡村交通存在的问题

乡村交通点多、线长、面宽,通过近几年来乡村振兴的强力推进和精准扶贫的高效实施,乡村交通虽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一)交通群体无安全意识。

部分驾驶人员酒后驾车、超员超载、逆向行驶、抢道追逐;部分驾驶人员驾驶的车辆未年检、无交强险,甚至是城市淘汰的报废车辆;农用车、二轮摩托、三轮车、电动车在乡村泛滥,部分驾驶人员未经过正规培训、不懂交通规则、甚至不能识别交通标识;部分留守老人为省事省时省钱,亲自驾驶电动摩托组合接送留守儿童上学和放学,无安全意识又严重超员;部分群众把乡村公路当做公共资源,随意在公路上铺晒粮食、摆摊设点、堆放柴草。

(二)交通运输无设施保障。

乡村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因资金原因,未按照“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要求,增设交通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部分公路坡度大、弯道急、搭接多、临水临崖,未安装波形护栏和警示标识;部分公路两旁的学校、院落、企业等出入的人车较多,未安装减速带和提示标志;部分公路路面狭窄,安全风险点和风险源多,车辆只能单向通行,未按技术规范修建错车道。

(三)交通执法无强硬措施。

乡村交通管理有交警、运管、路政、农机、道安办、派出所、交管办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明确但交叉、执法配合但推诿,结果是多个部门管不了、管不住、管不好一辆车;乡村交通里程长、范围广、车辆多,交管部门人手少、装备少、车辆少,上路执法就显得力不从心,对乡村一些交通违法行为缺乏震慑力,多数驾乘人员都抱有侥幸心里,与交管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游戏;乡村道路车辆种类繁多,无牌无照驾驶、非法营运、违规载客、对抗执法已成气候,虽常常开展执法,但缺少强硬的措施,乡村交通运输违法违纪行为屡禁不止。

三、乡村交通管理的建议

乡村交通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客观面对、探索改变、创新管理,才能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一)建设、管理、养护“三到位”。

一是公路规划建设落实到位。新建的乡村公路对路基、路面、路肩、路沿、错车道、涵洞、水沟、边坡、弯道、坡度、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等严格按照乡村公路技术规范规划设计、送审和评审;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确定,项目业主必须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依法依规开展,绝不允许采取“一事一议”等委托的方式让无资质、无技术、无业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建设;在项目建设中落实好“七公开”公示牌制度,主动接受村“两委”、党员干部和社会的参与监督,确保项目建设按图施工、对标施工、规范施工。二是安全设施管理落实到位。坚持“应安尽安”的原则,在乡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和事故“黑点”路段,增设波形护栏、交通警示标牌、限速标志等安全设备;在重要道路的平面交叉路口,医院、学校、企业、院落等人居密集出入口,增设信号灯、人行横道、减速带、提示牌和照明等安全设施;为确保公路安全设备不被人为破坏和损毁,将监督管理举报职能添加至“村规民约”和村“两委”工作职责中,充分发挥当地群众和村“两委”第一时间的作用。三是公路管理养护落实到位。乡村公路路网密、里程长、管理分散,无法依靠公路管理部门的专职养护人员养护,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严重滞后,致使公路两侧杂草丛生,占据了有限的使用路面;水沟涵洞淤泥阻塞,排水十分不畅,路面冲毁严重;边坡安全隐患突出,威胁行人和车辆安全。为了加强乡村公路养护,采取“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把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实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交管办和村委会,以乡镇和行政村为主体,设立养护作业班组,加强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巡查,同时倡导全民爱路、护路和养路意识,切实把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从行业行为转变成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群众行为。

(二)机制、资金、服务“三强化”。

一是强化工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出台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安工作实施意见,使之形成“政府主责、乡镇主抓,部门参与,群众配合”的乡村交通管理新机制,将乡村交通管理纳入交管部门、各乡镇、各村委年终考核指标,与“安全生产”和“综治指数”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乡村交通管理委员会制度,每月定期开展全县乡村交通管理工作督查通报会,及时通报各乡镇各村组交通管理情况,对交通管理问题突出的乡镇村组,县级分管领导约谈乡镇主要领导,乡镇主要领导约谈村“两委”;乡镇“交管办”每月编制好“两库一图”,及时更新辖区乡村交通管理排查台账、整改台账、销号台账,确保制度上墙、台账上墙、业绩上墙。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紧紧抓住交通运输发展“黄金时期”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方向,结合乡村振兴谋篇布局,精心包装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注重包装优势项目,加强交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有序开放交通建设投资市场,加大与交通建设领域企业对接力度,用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争取社会资金;统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上级转移支付、地方债券等资金来源,加大涉农资金的拼盘整合利用力度,集中力量推进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发展。三是强化服务深度。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整合乡村客运资源发展片区客运,实行一片区一公司,将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对公司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政策扶持等手段,降低经营成本和收费标准,让群众有车坐、坐得起、坐得方便、坐得安全,彻底解决乡村客运散、乱、险、贵等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市级公安车管部门要简政放权,主动深入乡村基层,服务基层,在乡村基层开展微型面包车、农用车、三轮车 、摩托车等车辆及驾驶人业务办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有效解决乡村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车等车辆不注册、不年检、不保险,驾驶人不考驾驶证、驾驶证逾期不年审等问题,逐步使乡村车辆和驾驶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县级交管部门通过定期召开乡村驾驶人、村组干部及部分村民交通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例会,通过警示片血泪史教育和交通管理知识培训,有效提高群众交通管养知识、交通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三)交管、乡镇、村组“三联动”。

第4篇

在对资金使用及其效益的审计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需要及时地协调和解决,以达到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首先,发现有些已上报批复了的路段,尽管资金已争取下来,但由于受城市规划的影响,相关路段可能要调整或取消,造成这些路段迟迟难以开工,资金不能及时下拨。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乡村公路”承建与地方城市规划的工作是分割开来的,而不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规划,地方城市建设缺乏统筹管理。

这个问题该如何回避呢?笔者以为,政府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应加强各部门工作的协作性和整体规划性。交通部门在上报城郊的“乡村公路”之前,应先上报规划部门,以避免城建工作中一些项目的冲突;对于需要调整的路段要及时上报调整,积极将资金拨付到急需要建设的乡村公路上,而不是将资金迟迟滞留在账上,失去其原本意义。

其次,层层政府地方配套资金太少,无形当中造成最基层政府财政压力,且易造成一些潜在的隐患问题。

对于每个乡村公路项目,其资金筹集基本来源于五个方面:中央、省级、市级、区级、乡级政府,但在审计过程中,除了中央拨付的资金外,地方配套资金少之又少,省、市两级几乎没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区级财政只是象征性的配套微乎其微的资金,配套资金重任实际落在申报项目的最基层政府上。

其问题的根源在于未将配套资金比例具体划分到各级地方政府上,如此各级政府对此便是堂而皇之推到下级政府,最后以至将此压力完全落在实施建路的政府上。

我们知道,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为配合这些地方的基础建设,改善其各方面的环境,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加大这一地区的投资建设,本来是中央帮助地方一同扶持贫困地区建设,但由于地方配套资金没有具体划分,反而变成中央与贫困区的合力建设,而基层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将有限的资金用到了修路工程上,于是出现越筹集资金越穷的现象。基层政府又想建路又想少花钱,于是造成工程质量欠佳等一系列隐患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规划部门、建设部门应“根据乡村公路实际使用性”来确定其实用的建设标准,而不是一脉的去套取哪级公路标准,这主要是因为乡村公路的使用度是与城郊公路的使用度有着一定的差异,相关部门应根据乡村公路实际情况和规模来确定其承建资金;根据核定的资金对各级政府要明确相应的资金配套比例,并将配套资金计划数落实到级级政府,哪级政府没有配套到位追究哪级责任,从而避免责任不清、互相推卸责任的问题,保证乡村公路承建工作如期如质得顺利开展。

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8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28-02

乡村医生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的特殊时期,绝大多数人员仅经过短期培训后,就承担起农村防病治病的任务,他们曾为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国家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农民卫生需求也不断增长,但是,笔者通过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在岗乡村医生队伍进行调查后发现:乡村医生队伍由于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技能缺乏、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致使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急需加强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才能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和促进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

1 存在的问题

1.1 队伍老化,后继乏人 宜昌市夷陵区共有182个行政村,228个村级医疗机构,在岗乡村医生552人,35岁以下67人,占12.1%;35-50岁197人,占35.7%;51-60岁200人,占38.3%;60岁以上58人,占11.1%。由此可见,乡村医生队伍老化十分严重,超龄的因为老无所养不愿退,年青的由于以下原因进不来:一是待遇偏低,收入不高,且没有养老、医疗保障,工作环境大也多较差,导致年青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不愿干乡村医生;二是风险较大,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或纠纷,患者家属往往狮子大开口,经济和精神均要承受极大的压力,致使年青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不敢干乡村医生;三是人才引进机制不畅,少数愿当乡村医生、也具备资质的人,不一定能被村委会聘用,一般乡村医生多是本村人,非本地人很难在异乡被村民接受,这也导致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干乡村医生。

1.2 学历较低,水平较差 乡村医生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从调查情况分析,夷陵区522个乡村医生中,初中及以下166人,占31.8%;中专及高中328人,占62.8%;大专28人,占5.4%;其中具备执业医生资格的10人,执业助理33人,执业护士17人,三者总和也只占11.4%。由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自学能力、专业水平相应较差,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足,且乡村医生本身是农民,部分人还要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精力也缺少时间学习业务。由于目前缺少政策上的保障,如果要脱产学习就会收入锐减的现实。在工学矛盾和生存需要的双重阴影下,他们只能选择以急功近利地“行医赚钱”来维持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学习,无从长远考虑,结果就是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3 诊疗行为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受经济利益驱使,村卫生室“以药养医”、“重医轻防”的现象很普遍。进药渠道混乱,药品质量难以保证,药品乱用、尤其是抗生素滥用情况严重。乡村医生普遍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很多仅凭个人经验从业,并不按规范要求行医。这种纯粹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的个体经营模式,容易给农民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2 对策

2.1 改革现有的机构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设置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作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职能和基本医疗任务,坚持公益性质是村卫生室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即村卫生室全部由政府公办,设立和运行由政府财政负担,明确村卫生室的产权归集体所有,坚持村卫生室的非营利性性质,由于历史原因,对乡村医生在兴办村卫生室中的个人投入实行“逐年折旧、离任退款、滚动运行”的方式进行投资回赎。

2.2 改革现有的人员管理模式,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聘任。根据村面积大大小、人口多少和村卫生室的业务情况,设定岗位编制,加强乡村医生准入管理,杜绝不具备资质的人员在村卫生室执业。通过公开招考,由卫生行政部门择优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一方面是现有的乡村医生参加考试;二是打破区域限制,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加强与大中专院校的联系,由其推荐优质生源参加考试。

第6篇

关键词:城乡文化一体化;功能:乡村图书馆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消除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瓦解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民文化权益平等,城乡文化资源自由双向流动,城乡各自优势文化互补互惠共赢,从而达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农村的文化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基础和前提。但当前城乡文化差距明显,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1.农民文化权益保障乏力。文化权益是人民创造文化和满足文化精神需要的权利。包括享有文化教育、参与文化活动和文艺娱乐活动,享有社会精神文化成果和文化服务等内容。虽然农民物质生活有所提高,且有更多的闲暇,但是由于文化设施不足,国家提供的文化产品偏少。农民的文化权益难以实现。

2.农村文化传承堪忧。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一动一静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厚重与灵动。学界形象的将农村文化视为中国文化蓄水池。但是当前由于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农民中的文化中坚迫于生计流入城市、文化观念滞后等,农村文化“蓄水池”的水位迅速下降。

3.农民文化需要实现困难。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民精神需要的满足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农村文化书籍的缺漏、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不足、文化体制机制不到位导致农民文化需要不能转化为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

二、乡村图书馆在城乡文化一体化中的功能

1.沟通城乡图书馆的桥梁。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化资源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是文化资源的当然组成部分。乡村图书馆的存在就为城乡书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对应点。也方便了城乡图书馆在馆藏信息、管理信息、社会效益、更新需求等方面的交流沟通。目前,由于城乡文化鸿沟,城乡图书馆之间资源流通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单向度。城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尚待建立,但即使信息能正常交流,由于目前条件所限。基于信息交流所反馈问题的解决不可能立刻进行,这既受限于机制不健全,更受限于资源匮乏。当前,应统筹城乡图书馆,建立相关平台,通过常态化和非常态化的机制:如网站、讨论会、电视会议等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

2.衡量城乡文化差距的晴雨表。媒体常用“巨大差距”“文化鸿沟”等来形容城乡之问的文化落差。这些定性描述,有些是从“城乡差距”中想当然推导出来的,有些是从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中想象得到。这种没有实证基础的推导或想象。与唯物主义的一个常识相违背:经济的落后并不必然对应文化的落后。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城乡文化差距是城乡之间文化事实的客观的定性的描述。但是仅仅满足于定性描述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能止于定性,必须有基于数据的定量动态分析。而乡村图书馆的存在为城乡文化差距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平台。为收集城乡公民人均公共图书、人均文化设施、人均公共图书有效使用等数据提供了便利。进而为城乡在图书馆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数字支撑。令人欣慰的是,乡村图书馆已于2012年达到了全覆盖,满足了全国“书有所阅”的要求。也使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城乡图书馆的定量比较成为可能。为具体分析城乡图书公共资源差异、原因、存在问题提供了数据基础,为实现城乡图书资源的基本平等,保障农民的读书权益提供了条件,从而给打造城乡文化一体的公共阅读网络展现了希望之光,预示全民阅读全新时代的到来。

2.为城市文化资源倾斜提供文化容器。实现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必然要求从城乡一体化角度统筹安排和宏观规划文化资源。因此,加大资源倾斜、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增加农村服务的文化资源总量是“识时务”之举。文化资源有不同的分类,其资源的倾斜应该最终流动到作为文化主体的农民手上才能契合初衷。一些无形的资源譬如在媒体中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是对有些资源的倾斜,就不那么简单。譬如对于农村题材的优秀剧本经改编由农民自己演出,就要看自身情况而定。即农民有闲暇、有兴趣甚至有一定的文艺细胞,否则此类资源的倾斜如无对应的合格容器,只能空怀一腔热血而已。同理.图书管理人才、图书管理经验、书籍、经费如果没有相应文化容器,也将落得同样的下场。有志于乡村书屋建设的文化志愿者也将发出空有一身抱负而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

3.为以城带乡文化联动机制提供支撑点。在文化资源方面,在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典型表现是,把城市和农村当成各具自身特点的文化区域来看待,在两者的态度上,就是重城市轻农村。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要打破文化利益分配格局固化的藩篱。但是城乡文化一体化需要相应的理念、人力物力、体制机制的要素才能运行和落实。其中以城带乡的城乡联动机制就是相关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本论题的思路而言,城乡联动应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生态的以及文化的,即城乡文化联动是城乡联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乡村图书馆建设为城乡文化联动提供了物质支撑点。使体制机制的运行有了文化设施保障。乡村图书馆在农村遍地开花后,充实了农村文化设施,使农村文化设施结构更加合理,为城乡图书馆的联动提高了联动所必须的两极中的另外一极。

4.为城乡文化帮扶提供抓手。在当前市民在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权益保障都远高于农民的背景下,城乡文化联动就有其目标倾向性。就机构来说,有民间组织和官方机构。就对象来说,打造农村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带薪培训农民、轮训文化骨干等;就帮扶的内容来说可以是无形的精神鼓舞、经验分享、理念灌输,也可以是经费支持、物质捐赠、演出下乡、农村题材剧本赠送、文艺队伍的组织、文艺人才的选拔与培训等等。其实,不管就机构、对象或者内容的文化帮扶来说,乡村图书馆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乡村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本身就是农村图书馆体系末梢的优势,掌握农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分布、文化需求结构、农民文艺组织队伍的现状、农民的文艺爱好等等。为城乡文化帮扶提供必要的资料、场地以及中介,从而起到文化帮扶抓手的作用。

5.为城市的文化辐射带动作用提供文化接受器。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辐射都是受欢迎的。特别是在强国与弱国相邻时,所发生的文化辐射可能会导致弱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但是在文化同源且文化辐射可控的条件下,则文化的辐射是必然且应受欢迎的。首先要控制辐射的程度,农村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辐射农村文化,不等同于代替农村文化,农村文化中传统的手工艺、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文遗迹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应予以保护和发扬。其次,引导辐射内容,不要将铺张浪费、破坏生态等城市病态文化当成城市常态文化辐射进农村。只有这样城市文化对于农村的辐射才不殃及农村文化的独立与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带动作用。当然城市文化辐射并不必然引起所期待的文化结果。理想结果的发生需要离不开辐射对象的开放性、文化素质现状以及对文化本身缺失的意识,也需要与此关联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以及文化机构的健全性。文化站、书屋、书室、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不仅可以接受文化辐射的影响、固化辐射成果,而且能作为辐射的中转站进一步向周边辐射,达到城市文化辐射的最佳效果。

三、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中农家书屋的建设路径

1.建立点对点帮扶机制。作为农家书屋的乡村图书馆为数几十万,加上乡镇图书馆、图书室应有上百万之多,而城市图书馆数目也为数不少。如何真正落实城乡图书馆之间的帮扶得“费思量”。可以采取包干、划片、点对点的方式展开。所谓包干,一般而言,中国的城乡地理分布结构大体是“农村包围城市”,譬如A农村包围B城市,则A农村由B城市负责,然后将A农村划分为甲乙丙丁等片,城市以其自然区划为主,CDEF区等。相应的,C负责甲区、D负责乙区、E负责丙区、F负责丁区……,依此类推。相应的区对应相应片内的乡村图书馆。当然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是一对一。但大都是一对多。在点对点的帮扶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双向选择机制。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文化资源的余缺程度等实际,来决定帮扶对象。然后确定分阶段的计划、责任主体、责任内容等。

2.建立相互开放资源机制。不管是乡村图书馆还是城市图书馆都存在图书流转迟滞,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而城乡公民一定程度又具有求异心理。因此,相互开放图书馆就有可行性和现实基础。所谓的相互开放,就是城市图书馆,对农村读者来者不拒,为其提供同等服务。而乡村图书馆因其新生事物和馆藏的特色,也能一定程度的吸引市民的驻足,因此,农家书屋也可以对非本村人尤其是城里人开放。为了促进城乡图书馆的相互开放尤其是城市图书馆对农民的开放,可以引进评比机制,通过单位时间内图书馆的农民阅读量来划定名次,以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更加开放。这既可以提升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也间接的促进了交流。使用过城市图书馆的农民会将曾经的体验、感受、意见和建议带回农村,对于农家书屋的完善和发展不无帮助。

3.建立城乡图书馆联动机制。城乡图书馆联动是城乡图书馆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帮扶也好、沟通也好,都需要常态化,否则就是一阵风,在两者间建立联动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就机制的具体内容而言,当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管理人员对流锻炼机制,即城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可以到乡村图书馆参与管理,乡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到城市图书馆学习锻炼。通过这种对流锻炼机制,促进双方相互了解,提升农村书屋管理员管理水平。其二,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当前,主要是用城市富余的图书支援乡村图书馆,待农村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将一部分有乡村特色的书籍充实城市图书馆,达到城市图书的多元化。此外,还有管理经验分享机制、农家书屋馆员培训机制等等。

第7篇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问题;措施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农业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本质要求,也是维护全党工作大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分析研究、全面思考,对当前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一些群众还存在封建落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因此加强全乡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1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乡风文明”建设主要也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它既有物质文明层面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又有精神文明层面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还有政治文明层面的“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2 乡风文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

由于缺乏有力的组织和有效的机制,农村文化活动无法实施起来。在农村农村普遍存在着缺乏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设备不齐全的现在,因此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乡镇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有些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演出队得不到经费保障,更缺乏科学筹划和专业指导。

2.2 农民缺少业余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

虽然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却得不到保证,农村文化生活整体上“投入少、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显得单调而贫乏。

2.3 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

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有“恨人富,愿人穷”现象。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的美德比上一辈有所弱化。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少数地方存在“读书无用”的观念。

3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2 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这个主题,扎实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利用村民学校、墙报、宣传栏等形式,组织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3.3 加大农村文化基本建设的力度

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完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4 加大村容村貌改造的力度,促进村容整洁

改变乡村面貌,实现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项目区植树造林的力度,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新模式和秸秆还田等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带动农民美化生产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3.5 搞好试点,培养典型

第8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雄厚的经济基础不停的给城乡规划建设提供经济来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区特性的差异。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

二、现阶段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工作探索分析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其各地区的发展是非常的不平衡的,我国城乡发展也是相当不平衡的,中国现在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状态,十分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而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差距,也不利于实现我国制定的城乡发展目标,所以,相关部门一定重视城乡规划建设,那么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工作探索是:

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具体要求的角度上讲,城乡规划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分别是系统协调以及科学整合,系统协调指的是城乡规划建设发展一定要和区域的发展相协调,对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的应用和建设一定要是相协调的,一定要极大的促进对区域发展中的旅游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等资源渗透到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发展中去。科学整合指的是一定要在我国的各个区域之间要实现辐射点是中心城镇和核心城市,进而实现整个空间的规范化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优先整合小城市的中心城乡的重点区域和交通,进而实现小城镇以及区域城乡整个空间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工作探索的角度上讲,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十分重视城乡规划建设,经过我国各个地区。各个单位的努力,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以前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城市以及乡村两者独立发展的一种二元规划策略,不是十分重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

协调和统筹,城镇以及乡村规划建设的《管理规定》和《城市规划法》对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相关工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种城市和乡村的二元规划建设方式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2007年的下半年才打破这种局面。在2007年下半年,我国颁布了《城乡规划法》,在这个文件中明确的规定了以后我国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一定要协调发展,正是这部法律的颁布使得我国城乡规划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步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法律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2007年针对城乡规划建设出台了具体的法律规定,但是,城乡规划是以时展为指引而处于流动状态的工作,各种新的规划发展的需求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具有详细的不断完善的新型规划方案及专项法律保障。这就使得我国现存的法律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制约了呈现规划建设各个方面的协调统筹平衡状态的实现,因此,要想真正地推动城乡规划的优化建设,国家还面临着法律体制等方面的极大挑战。

2.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科学合理指导

我国当前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时,普遍缺乏一种全局整合、长远利益的目光,简单地应对某个城市或者乡村地区的开发需求进行随意的开发建设,普遍不能真正地将每一项开发工作纳入到长远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从具体方面来讲,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以区域和城乡科学整合、协调发展等为依据的具有针对性的系统长远规划方案所引起的,国家相关的城乡规划的负责部门无法严格地依照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对每一项开发工作做出详细的审核与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得城乡规划建设落入了一种对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规划区域功能较低、产业与人口密集程度搭配不均的状况中。

3.城乡规划发展的协调平衡不足

我国进行城乡规划发展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全面地将这些问题统筹起来实施协调的建设,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城乡规划在整体方面实现协调。但是,目前我国存在的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直接地阻碍了各种规划因素协调性的不足。同时,我国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往往将重点置于城市发展方面,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完善城市各种投资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发展活力不够、基础经济活动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就使得乡村在城市快速发展的状况下更加地落后于城市水平。

四、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

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工作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来说所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多。为了有效的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效率,我们必须针对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实现我国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快速的发展。

1.坚持城乡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对于这一原则必须经过紧身的考虑和分析,必须基于某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进行考量,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盲目的遵循其他的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经验。这样虽然道理漫长,但是未来是非常光明的,这样经过一些比较繁琐的考察工作,得到的结果是此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得以快速健全的发展。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也是如此,我们不要知识一味的注重当前的利益,必须以长久的发展为最终的目的,因此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对城乡规划建设进行统筹的安排分析,从而尽可能的适应科学发展管的要求。并且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从而尽可能的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以最有序、规范的姿态发展。

3.城乡规划建设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的人员要自始至终坚持在对城乡进行基本规划的过程中,意识到民意调查的重要性,切实为人民服务。这样通过对娱乐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就会最大程度的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4.始终贯彻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使城乡建设有过去的单一化发展向现在的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转变,这就需要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实现工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这样提高城乡的经济竞争力,而且要注重城乡的文化建设,注重城乡的文化氛围建设。通过对城乡的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不仅能提高城乡规划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城乡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使城乡规划建设逐渐向现代会、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详细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当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各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所以,我们要运用好解决问题的措施,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田洪刚.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问题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12(6):22-24

[2]李晓琴.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若干问题[J].中国建设信息.2013(8):77-80

第9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1年10月,绥阳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以潮涌般的推力增投入、促发展”。全力推进“五个一体化”,以城带乡,实现由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延伸,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因此,加强对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探索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之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建设滞后,统筹发展的科学性不高

1、原有城市规划建设滞后

县城中心区分原老城区和南部新区,城区面积小,到2011年,县城中心区建成面积才拓展到5.5平方公里。由于受时展的限制和约束,以前的城市建设理念滞后,缺乏前瞻性,使得现有城区规划建设的定位模糊,县城规划建设随意强,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长远性;规模小、可容纳性小,城区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完善;城市公共管理服务落后,已不适应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的需要,城市的品质和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

2、小城镇规划建设滞后

全县共辖12镇3乡,区域条件以高山、梯坡为主。各镇乡一直以来对小城镇建设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科学的集镇发展规划和建设推进计划。小城镇人口总量小,除洋川、旺草两镇总人口超过5万人以外,具有代表性的郑场、风华、蒲场3镇总人口也还不到5万人。乡镇建成区面积小,除洋川外没有一个超过3平方公里。城镇建设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3、农村规划建设滞后

全县约41万农村人口分布在12镇3乡自然村中,人口居住分散,形成村居错落杂乱的现象,有几十上百户大聚居、有十几户小聚居、有几户零星分散在高山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住环境功能不全,受区域条件的制约,路成为全县农村基础设施中最突出的问题,其他水、电、通讯等同样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二)工业基础薄弱,统筹发展的支撑力不强

目前,以“贵州绥阳经济开发区”、“风华工业园”、“蒲场煤电化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主的“一区三园”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将逐渐形成。但总体来看,我县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集聚效应尚不明显,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传统工业多,产业链短,县域工业特色不明显。工业经济总量较小,企业规模小,缺乏支柱性企业、高兴科技企业、地方龙头企业、未形成有自主品牌和一定竞争力的特色规模企业,使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力大大削弱。

(三)农业发展缓慢,统筹发展的基础薄弱

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为工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基本条件。但绥阳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经济却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意识普遍落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土地流转成效不明显,还未能建成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具有特色的朝天椒等地方特色产品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化产业和自己的特色品牌,离现代化农业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发展中远不能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四)城乡差距较大,统筹发展的任务艰巨

全县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差距、教育差距、就业差距、医疗差距、城乡生活差距、消费差距、政府公共投入差距等,这些差距的存在,将势必影响到全县的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影响到社会公平公正,导致城乡关系紧张;导致贫富悬殊,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目标不一致。

二、对我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抓规划、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科学性

1、抓好四大定位,构建现代化城市

紧紧依托绥阳实际,围绕“山水田园、诗意栖居”的特色定位,围绕“遵义市副中心、新型工业城市、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定位,“空港新城、遵义新都、重庆南苑”的功能定位,以及建设25万以上人口中等城市的目标定位,按照县城建设总规和详规,全面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一是对拟建新城区按照新型工业化城市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完成城区“工业区”、“商贸区”、“生活居住区”、“休闲娱乐区”等整体规划和详细建设方案,融入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建设、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加快绥阳绿洲农产品商贸城建设,打造遵义农产品交易中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服务业,积极推动县城广播旅游大楼、五星级宾馆、多功能诗乡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档案馆等项目在新城区落地开工建设。把新城区建设成为融高尖端商业物流、高品质人居环境、现代文化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现代工业城市。

二是对现有城区要按照诗乡特色文化城市定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合理规划路网密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启动县城公交系统建设,尽快完成县城白改黑工程和诗乡广场二期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排水、供气、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创新城市管理办法,对城区现有的餐饮、副食、建材、物流等各行业要实施“规行划市”,按照城区各街道特点,打造建材物流一条街、餐饮服务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日用消费一条街,加强对中小商场、超市、连锁经营店的有效分布和管理,使生活区、休闲娱乐区、商业区合理布局,井然有序。切实规范各街道的命名,加强对城市死角、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和治理。

三是对旧城区要切实加快改造步伐,稳步推进老体育场、洋川镇政府、诗乡大道西段、红旗东路等旧城改造,全面推进县城绿化工程。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完善水、电、路、通讯等设施改建和升级。

四是按照“一主三辅”“南延西扩、发展新区”的建设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倍增计划,加快推进以洋川为核心,风华、蒲场、郑场为组团的县城建设新框架的规划实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路等级和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村居改造。大力实施同城化发展战略,加快绥阳撤县建区的步伐。

2、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打造特色小城镇

各乡镇要根据本地地域特点,挖掘本地文化元素,结合生态、旅游、产业特点,以“山水田园,诗意栖居”的特色定位,制定本镇建设发展规划。突出地域特点,全力打造融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为一体的特色小城镇。同时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坚持点、面结合,把新农村建设延伸到偏远的农村,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及农民。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