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13: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物理能源分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08-01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深人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是新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为此,现将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树立德育观念,怎样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人物理教学中,作如下阐述:
1.渗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物理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因此在祖国的历史上记载着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完善的内容。例如,在"磁场"一节中关于磁偏角的介绍中,学生可知比西方早400多年的宋代沈括已提出;而在学习"回声"中介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圆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400多年。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2.利用物理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世界观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时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变化关系。又如:在"无线电通信常识"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手机的普遍使用,给人们的通信联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但由于电磁波的辐射对人体也造成一定的伤害。在"摩擦"的教学时,让学生明白摩擦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教师在以上几个知识点的教学时,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对问题的看法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这样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3.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拘泥于教材,大胆设想,积极思考,不怕困难和挫折,认真实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研究,但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实、求新,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做出应该的实验现象、验证物理规律,还要求学生认真做出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分析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案。这样学生就不仅是看到一个实验现象、验证了一个物理规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在协作中养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习惯。
4.树立以身作则的原则,对学生逐渐渗透德育教育
古代教育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初中生仍处于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以更好地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依赖空前的增强,节能环保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走向了法制化,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去利用。例如:在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有一个关于能源分类的阅读材料,通过对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分类,让我们更合理的利用能源。再比如在学习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时让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了解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和因此带来的恶果。再如声这一节中关于噪声及噪声治理的学习都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以此增强。学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增强了节能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要不断结合时代赋予教育者的任务。在进行教学实践与尝试时,将这种教育方法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要将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加以解决,不断革新教育方法,不断与时代结合。做到立足于学生,立足于社会,将学生培养成新一代有道德、有抱负、有理想的复合型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者只有将德育渗透其中,不断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教育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屈晓峰.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师者,2013,03.
[2]葛小波.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课改前沿,2012,09.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91-01
案例是通过一个或一类例子来阐述理论、公式或道理的教学片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化学生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初中物理理论论述较多,我们应充分援引案例进行教学,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讨论案例教学,促进合作交流
实施初中物理案例教学应该遵循新课改理念,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互助实践,在案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展开讨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创新和探索实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创设“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或“未来能源发展趋势”讨论话题。结合已经学习的物理、生物知识,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定一个主题,并鼓励学生课下展开对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相关资料的收集。课上展开辩论比赛,就如何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提出可行性建议。由讨论案例的学习过程,学生了解到科技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利与弊,提升节能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研究如何保护环境。
二、观摩案例教学,引导思考分析
观摩案例教学方式是依托一定教学方法或教师的演示过程,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析、理解,以此达到观察与模仿的目的,提升物理科学素养。教师在运用观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电流与电路》时,教师选取“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探究案例展开对串联、并联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深入了解串、并联连接方法的运用。教师运用观摩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对电流规律的分析,通过猜想构思、连接电路、实验展开、数据记录、规律总结等过程,感受和分析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观摩小灯泡亮度、电流表示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规律。由此分析出节日用彩灯应该串联,而家用电路应该采取并联措施等。
三、模拟案例教学,激励思维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或科学道理用语言阐述比较单调,而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又不太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模拟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转变研究材料和方法,不改变研究内容和主题,展开对相同知识的研究。运用模拟教学案例,可以使得课堂教学便利化,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浮力的应用》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关于船漂浮与潜艇上浮、下沉的演示图片;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些都是利用了什么知识?继而鼓励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拟材料――可变质量的球、盐、醋、水等,展开对比模拟案例的教学。运用同样质量的球展开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球在醋中沉底,在水中悬浮,在食盐水中漂浮。另外,不同质量的球在水中也可以出现沉底、悬浮、漂浮三种情况。由学生的自主总结过程,得出浮力的基本知识F浮=ρgv排,由此得出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潜艇上浮、下沉是改变了自身的质量,而船漂浮是利用了水的浮力等于船和货物质量的知识。
四、实践案例教学,鼓励自主探究
知识的收获与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靠教师传授,需要学生真正的动手实践与反思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行动能力。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学应结合实践案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自身智慧和集体交流与合作探讨得出的方案,制订较为完善的实践方案,由实践案例的学习过程,提升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电与磁》时,可以结合“研究电磁铁”实验展开实践案例学习。结合实验猜想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从通过电磁铁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这两个方面出发,探究改变可变因素,得出对应的结果,继而将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总的结论。由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线圈匝数一定,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磁性越强;电流一定,匝数越多,磁性越强,能吸引的磁体(大头针)越多。通过实践案例教学,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和探究,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物理知识中本身隐含着重要的德育内容,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德育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将它们挖掘出来,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便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教书育人的新观念,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和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在授课中要自然贴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决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二、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联系学生思想实际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是没有成效的,在多元化社会中成长的学生,在思想上不可避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误区,比如赶时髦、自私自利等不好的思想倾向,丢弃了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在物理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牛顿第三定律“一对相互作用力”时,我引用陶行之的一段话“你打我,我打你,借别人的人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借别人的嘴骂自己”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学生不打人,,不骂人,学会与人相处、互相帮助。同时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自谈,教师实时引导。通过这种方式,既挖掘了课文的主旨,又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在“噪声”的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一个有修养的现代人应时刻警惕自己会成为令人厌恶的噪声来源”。又如在“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教学中利用课文中内容:同一个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起居、健康、训练等因素而变化,介绍我国许多著名歌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练嗓子,虽年过花甲却还能保持年轻时那样优美动听的音色,意在勉励学生每做一件事都要持之以恒,要不畏严寒酷暑、刻苦学习。
四、德育渗透应力求“新”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较熟悉的德育素材,应灵活多变,切忌老调重弹,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均有“求新”的欲望,中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对有些“老题材”应该进行角度变换或给予延伸、拓宽――老话新谈,如在“磁”现象的教学中,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要联系到“四大发明”。可是从小学到中学,从文科到理科他们不知听过多少次了,往往教师还未出口,课堂内学生就高喊:“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学生的表情中夹杂着较浓的讽刺味道,好象教师只会对他们讲中国的四大发明似的,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我认为对这一素材变换一下角度进行渗透会得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这样说: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应该值得我们炎黄子孙骄傲的。但是在旧中国,我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主义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我国发明的造纸术,首先使用的活字印刷却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的条约;我国发明了指南针,在旧中国却找不到救国救民的航标。通过以上内容的叙述即讲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又对学生进行了近代史教育。又如在初三物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节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偏爱于我国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忽视了对我国的国情渗透。我认为对此内容有必要进行“延伸”,应该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十一亿人口的大国,各种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拥有量是很低的(可举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强化他们的人均意识,使学生从小知道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节约、开发能源的重要性和必性。
五、重视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教学成果评价
关键词:物理教学 人文素养 自然环境 节约能源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神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因此,物理教育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提倡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与自然环境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人品养成和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把物理教育的科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初中阶段的物理不但使学生获得了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渗透了人文与科学自然观的品德教育。
一、物理教育中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必要性
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角度看,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作为未来的公民,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经历基本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了解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社会、环境、能源、资源等问题,乐于参加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形成健全的人格。保持对自然的兴趣,关心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从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逐渐被人们认可,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不满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是要全方位关注科学对人的品质、自然观、审美观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科学教育已关注到道德文化层面,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自然环境的教育。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晓自然界的奥秘,而且具有保护环境的人文负载。
近几年,我们人类遭受了沙尘暴的肆虐,洪水的袭击,干旱的侵扰,都是我们人类无知的行为破坏了自然生态所造成的恶果。所以,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环境的教育也是时代负于我们的责任。
二、物理教育中人文与环境教育的具体体现
1.保护生态,珍爱生命
自然生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的各大水系的源头、森林植被、湿地、耕地、生灵都需要我们去保护。
教材中介绍的火力发电、核电站,意义在于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利用水利发电的同时也采取了科学的措施保护着三峡的生态环境。
土耳其著名的环保专家库拉勒博士表示,其实大自然的生态均衡极为微妙,而且敏感,即使移动一棵树也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意识到爱护一草一木,不伤害生灵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2.保护环境,控制污染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我国政府把环境教育融于了各科教学之中。
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中,让学生知道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的污染。认识到噪声会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他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中讲到,由于燃烧石油、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化学变化形成的酸雨,污染环境,危害生态,会使林木的抗病虫能力降低,使湖泊中的鱼卵不能孵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臭氧层遭到一定的破坏,造成了全球气温逐年升高的“温室效应”。大量使用化学原料生成的废料、汽车排放的废气、装饰材料中甲醛含量的超标,都可能危害人们的健康。
事实证明,环境的污染,正在危害地球上的生命。教育学生要养成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提倡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回收的良好习惯。
3.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
资源有用完的时候,能源有枯竭的日子。全世界都认识到节能是继石油、煤、水能、核能四种能源之后的第五种能源。美国人封存自己的矿藏资源,日本人保护自己的森林如同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节约能源,保护我们人均很少的资源。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告诫学生,目前从燃烧中获得内能是人类使用的能源的主要来源,但燃料的利用给人类问,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的不科学获取,也可能会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
教材《蒸发》中介绍了用喷灌的方式,以减少水的渗漏和蒸发来节约水能。1度电的作用,教育学生节约每1度电,了解每转化1度电都要消耗很多资源。“高压输电”减少电能的损失、“热电联产”提高废弃的热量的利用,这些都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节约能源就是节约资源。《开发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再一次激励学生要学以致用,要开发和利用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
三、人文与自然环境教育融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
1.将物理学习和社会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按教材内容的需要,适时适量的插入一些保护环境的例子。如介绍水力发电,可适当地介绍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习原子能,既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同时也必须向学生介绍核污染,核放射可以杀伤人类甚至毁灭地球。
2.看电视
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电视中人与自然环境的栏目,多看中央十套的《科学与教育》的节目,像探索、发现中的“极地跨越”“走进非洲”,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资源,了解曾经水草丰富,牛羊遍地的撒哈拉怎样变成今天的干旱、环境恶劣的大沙漠。
3.阅读报刊
让学生留意报刊中一些有关自然环境的报道,由于学生阅读报刊的条件有限,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这方面素材的积累,配合教材内容,给学生增长一些见识。如《人民画报》中介绍的日本人处理垃圾的先进设备、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探险、沙尘暴的危害等图片,可以让学生传阅。
4.举行主题班会
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讨论环境的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交流自己对生态平衡的认识,谈谈自己为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
5.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网络查找,了解本地区、全国、全世界对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状况,了解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三江源的保护工程”、兰州保护“母亲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初中物理;启发性提问;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初中物理课程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初中物理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科目,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坚持现代化教学理念,充分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保障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
一、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问题主要在于: 第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具备开放性,较为封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都具有固定的答案,无论是一个或是多个固定答案,其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局限于一定范围内,难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提高。而且这种封闭的、固定的物理问题无法凸显出物理学科的特点,难以体现出物理课程的逻辑性,未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提问方式较为单一,不具备多样性,以至于教师的提问显得过于单调,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没有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仅仅只是单方面的提出问题,却忽视了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活动,并未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至于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第三,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忽略了问题的难度,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还有所欠缺。过于简单的物理问题,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缺乏挑战性,致使学生将物理课程看得过于简单而掉以轻心,缺乏学习主动性; 过难的物理问题又会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提高; 第四,教师所提出的物理问题,仅仅只是考察了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成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没有将物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至于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加以应用,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性提问的有效应用方式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向学生进行提问,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帮助学生巩固物理学习。在实施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来提问,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寻找到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说,教师在讲解电路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电路中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有什么区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计算方式是否相同。通过这种比较式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发现这两种电路形式的特征,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深入地了解电路的知识,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发散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具有发散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走进信息时代》这一单元的时候,便能采用发散式的启发性提问方式。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带来了许多便利。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信息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发表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感悟。
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做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良好的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能够通过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例如,教师在讲解《能源、材料与社会》这一章的时候,便可以询问学生能量如何进行转化,能量守恒定律表明了什么含义。通过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研究,如何M行有效的能源开发?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提出有效的能源开发策略,提高能源利用率。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方式,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初中物理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树立现代教学理念,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启发性提问教学的有效作用,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保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高效的启发性提问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物理 实践 创新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8-01
物理基础知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取消考试,开门办学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毁灭一代人。众所周知,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所以,物理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1. 精心备课,变“教”为“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改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在研讨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准把握重点,既要清楚引导点拨、难点剖析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例如,在讲“气体的压强”时,由于大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概念感受不深,教师对此可以创设多媒体情境:玻璃厂工人在搬运巨大玻璃时遇到“面积过大、过重且容易划伤工人的手”的问题,并为学生准备磁铁、玻璃片、皮碗等物体,让学生思考能用什么方法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生甲认为:“将两块磁铁分别放在玻璃的两侧,利用其吸力可提起玻璃。”学生乙认为:“用皮碗接在玻璃上,并挤出里面的空气,提皮碗的耳朵就可以提起玻璃。”教师让学生根据空气的密度估算教室里空气的质量,让学生选择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2. 转换角色,充当老师,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好奇”、“好问”是学生的本能。教师要大胆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一回小老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在讲“家庭电路”时,教者将自己和学生一起分成8个组进行比赛,请教一位“老师”帮助我这个“学生”的忙,回忆了欧姆定律。
一位女生立即补充道:我们只要知道电路中U、I、R三兄弟中的一个,就可以求出其他两个。通过有效引导,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教者适时引入新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家用电器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能不能请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家庭电路。这时课代表上台,边讲边画出了示意图,这时立即有位男生反问:电能表装在匣刀的后面,不是可以偷电了吗?引得全班学生大笑。这时教者不失时机地问:电能表有什么作用?该如何装?这位男生立即回答:电能表是测量家用电量多少的。并将示意图加以改正。笔者进一步追问:能不能介绍一下进户的两根电线……新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摒弃了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对家庭电路有一定认识的,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 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教师要引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展系列调查研究活动,树立科学服务人类的意识。如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教者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观看录像、实地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煤炭、天然气、水电等能源的利弊,既拓宽了学生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论证的能力。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
1. 以实用为本,改观物理认识。教师要对物理的实用性进行强调,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将物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以生活为基础,提升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日常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行深入了解。
2. 以言语为乐,洗涤学生心灵。在开心学物理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对自身的语言进行提升,将教学语言生动化、趣味化,在语言中赋予启发性强、哲理性高的内容,从语言中改观学生对初中物理的看法,提升学生学习成效。教师要注意提升语言的趣味性,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改善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刺激学生产生想象及创造现象;教师要注意使用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层层深入、由浅到深,提升学生对教学的认识;教师要将情感注入到语言中,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物理,激起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情感及共鸣。
三、从学习课堂氛围出发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一些趣味化的话题或者是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并随着学生的参与不断地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继而为有效性的教学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立体化评价 初中物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51-01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体现在学生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提高上,对初中生物理学习的评价也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为导向,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被动的学习,在物理课堂上缺乏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迫切需要通过更加科学的教学评价措施来激活课堂,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1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有的教师在物理课堂上主要是采取单向性、统一性的教学评价手段,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有的物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模糊,如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评价语不够明确,甚至是省略性的评价,这很容易让物理教学评价丧失基本的功能和价值,影响到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探究热情[1]。
再次,有的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知识开展一些机械性和程序性的评价,如只是简单的使用一些“不对”、“很好”等评价语,对学生物理学习潜能的激发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也不利于集中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
此外,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忽略了对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引导,教学评价的主体过于单一,这也不利于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2 初中物理课堂上立体化评价的实施策略
2.1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富有层次
立体化教学评价的倡导以及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应用,要求物理教师的教学评价活动必须面向课堂上的所有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给每个学生的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敢于打破统一化、标准化的评价形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相对弱化的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制定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多激励与表扬,减少过激的批评,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自信心[2]。如在初中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评价中,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多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不按分数排名次,多设计一些实践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如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等,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态保护意识以及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通过“分层评价”策略的巧妙实施,及时发现不同层次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2.2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学生一次考试成绩的好坏或者一个问题的回答对错都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更不能因为一次结果评价就对学生进行盲目的表扬或过激的批评,否则很容易导致学生过分看重学习成绩,淡化物理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过程。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评价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减少结果性、终结性的评价,要把课堂教学与评价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物理学习过程的考核上。例如,在初中物理“简单机械”的教学中,会涉及到杠杆、滑轮、机械效率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不能单纯通过习题课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性,而是要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如对杠杆、滑轮等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如何,是否能够应用杠杆、滑轮知识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机械效率计算经常出错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只有教师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实现了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积极转变,才能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全面把握,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及时的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方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物理知识结构。
2.3丰富教学评价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下,学生始终是评价的客体与对象,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评价,当学生有异议时都很难表达出来,这就制约了学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之间开展广泛的互动交流活动,这就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安全用电”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的用电行为和学习情况开展自我评价,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学习和用电行为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开展互相评价、小组评价等活动,在集体氛围下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智慧光芒。
3 结语
总之,立体化评价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应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作为处于教学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而言,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角色和评价策略[3],充分尊重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让学生真正爱上物理课,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景娜.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学评价之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200.
关键词:污染、温室效应、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环保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使我们耐以生存的地球饱受到了“温室效应”的煎熬,给人类频繁造成严重的灾难。因此,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强化环保意识教育。将教材中物理知识紧密的与生活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不断地渗透环境保护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1 将生活中的污染现象与物理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强化环保意识。
“生活情景物理化,物理知识生活化”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各种污染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又渗透在物理教学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中,在教学中融合环保教育,无处不在。譬如,1,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热机的工作实质,是燃料的燃烧释放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燃料汽油、柴油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烟尘。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影响了生态环境。烟尘大量排放,影响空气质量,造成大气污染。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燃烧时有生成二氧化硫等物质,致使雨水中酸度升高,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土壤酸化,严重的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所以,低碳减排是当今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每个细节做起,树立环保意识。2,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电学】讲到,电池电源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池的内部含有许多化学物质,有些有毒,有些是重金属。如果将其废品胡乱丢弃,会对周围水源,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进一步影响植物生长,影响了人的生活,破坏了生态环境。在授课之余,倡导同学加入到‘收集,处理废电池等固体垃圾’这一项环保事业中去,全民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3,在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声现象】教材中,把‘振动物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严重影响了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叫做噪声’。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污染,其强度达到100分贝以上,长期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轻则头晕眼花,心跳加快,神经系统紊乱;重则死亡。在闹市区厂矿企业等环境,噪声危害日趋严重。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噪声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声学知识外,详细交代如何科学有效的防止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和途径。譬如;在声源,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如何减小噪声危害。通过这一节学习,同学既掌握了噪声的特性,危害,又掌握了防止减弱途径,教知识的同时渗透了环保知识。4,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二节【核能】中讲到,核能是一种新型能源,利用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原子能。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出的能量超过2000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链式反应如果不加控制,大量原子核就会在一瞬间发生裂变,释放出极大的能量。1945年利用不可控核裂变制造的毁灭性的武器---原子弹。如果核裂变加以控制,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使其能量缓慢的、平稳的、释放出来,建成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将会给那些水利资源、化石能源缺乏的地区提供电能,也给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带来希望。但是核能开发和利用,需要先进的,纯熟的科学技术。如果放射线泄漏到核反应堆的外面,会对人和其他生物造成严重的伤害,形成核污染。1986年,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造成核泄漏。当地环境恶化,切尔诺贝利市变成一片废墟,该地区居民已全部迁移。给周边地区造成的次生危害还将存在。因此,将核污染现象造成的危害和物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扎实有效的掌握科学知识,同时强化环保意识,在将来开发利用新型能源时严格的制定安全措施和安全指标。既开发了新能源,又防止了污染保护了环境。
其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污染现象,如光污染,水污染等等,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和相关知识点,防止方法及措施在物理教学中随处可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融合环保教育,使同学在掌握知识时,树立环保意识。在以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按规律办事,从而有效地防止由各种污染引起环境恶化。
2 教学中突出“能源与持续发展的关系”,树立节能思想,强化环保意识
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章,讲到世界能源结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化石能源。占首位的是煤炭,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既是常规能源也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近二三百年以来,人类相继发明了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动力机械,使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但是,能源消耗也急剧增长。就标准煤来说,全世界消耗在1950年为26亿吨,1987年为110亿吨,2000年为130亿吨,今天呈继续增长趋势。研究人员估计,按目前开采速度开采石油,地球上的石油贮藏将在几十年内开采完,煤贮藏量稍多一点,但也将在二百年左右时间内开采完。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开采完后,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以产生,早能源枯竭。
【关键词】项目学习;初中物理;教学实践项目学习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 关注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制作作品完成所学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最早提出项目学习的是约翰?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所谓构建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就是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运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是将“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引入到初中物理启蒙教学中来,从而构建起以任务驱动、行为引导为主体的教与学方式。本文叙述的就是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1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的意义
1.1深化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在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等有效学习方式常常得不到真正落实,形成不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目的在于改革当前物理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改革目标之外的现状,有效推进物理学科教育改革真正实现学科教育教学素质化,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宗旨价值。
1.2物理教学归真的内在要求。新课改以来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有些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依赖厂制教学仪器,结果呈现给学生的物理现象反而离生活越来越远,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学生失去了体验实验过程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动机。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是在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过程中,对物理学科教学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物理教育本质认识的返璞归真,其目的就是让物理教育更好地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1.3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物理学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放大这门学科的育人因素,为学生养成一种终身探求生活中物理的精神奠定基础。通过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研习和探究,有助于教师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有利于师生素质、能力的共同提高。
2初中物理项目学习内容的生成
现行的各种初中物理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按学科逻辑进行的,章节之间分得很细,要组织项目学习,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的源泉,从学生兴趣入手,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地域教育资源,汲取现成教材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创造性劳动来设计学生的学习项目。我们根据对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分析和研究,开发项目,生成学习内容。项目学习的物理内容有以下几种生成方式。
2.1在课堂实验探究中生成项目学习内容。这是针对课堂教学某项内容,为学生提供主题的探究性学习,直接为这堂课的教学服务。如,通过研究教室日光灯的控制原理来实现《串联和并联》的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开水冷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或保温材料的隔热性能来完成《温度计》一节的教学任务,再如,《长度的测量》、《电磁感应》、《凸透镜成像规律》等。
2.2在研究性学习中生成项目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将物理课程中涉及人文、社会知识较多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在课程标准范围内设计研究指南,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教师在学生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比如,在《能源》 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课题指南的引导下,确立《研究能源危机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预测直接利用太阳能的前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前景研究》以及《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等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先进行研究,再在课堂上交流。期间,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3在劳动技术教育中生成项目学习内容。这类项目学习,实质上是将物理学习寓于劳技教育、美术教育等课程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教师指导、查阅资料、看说明书等方法,加上学生间的口口相传,来实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比如,将《电磁波》一章的教学整合成安装七管收音机的过程进行,将《电磁铁》的教学寓于制作温控加热器、水位报警器之中。
2.4在课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中生成项目学习内容。这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为学生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或者动手制作一些小产品等活动来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比如,通过制作手电筒来认识电路的基本元件、掌握电路的连接方法、学会电路图的画法、了解电路通断的几种状态等等。
3项目学习的基本流程、学生的任务及教师的角色定位
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是一种以合作学习、情境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课堂不拘泥于现成教材提供的教学逻辑和教学内容,而是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整合包括现成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在内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应该受课堂时间的约束,不应该为教室这个特定学习环境所限制而应该是一个跨时空的、课内课外紧密联系的学习过程。
3.1项目学习的基本流程。 项目学习的物理课堂尽管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有着多种形态,但其课堂的基本流程是相同的,那就是: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学生在制订计划,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态,整合教学资源。其课堂基本流程如下:
明确任务(项目驱动)―制定计划(项目设计)―执行任务(项目实施)―达成目标(展示评价)
3.2项目学习中学生的任务。项目学习是围绕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制造“真实”的产品组织教学的,在活动中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智能优势出发找到合适的角色,承担相应的任务,在学习中人人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更加增添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一份自信,使得物理学习兴趣能够持久地保持。同时项目学习关注学生的经验重视学生经验对学习品质的影响,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互动中,学生彼此之间的经验在相互影响着对方的学习过程,他们会以学生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训练程序介绍给同伴,这种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策略潜在的学习效能大大高于教师传授的方法与技能,所以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堂也是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学习场所。
3.3项目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教学多边活动中,教师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根据学生智能优势和学习水平上的差异落实不同的学习任务,根据经验上的差异安排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担当不同的角色。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事干,都有成事的可能,项目学习的课堂应该像“师傅带徒”一样,教师在跟学生一起“干活”活动,中把要领告诉学生后,其余的学习就可以放手交给学生。当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会由“师傅”出面来点拨,教师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统筹全局,策划引导画龙点睛的作用。
4项目学习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
下面就以人教版八上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三节“串联和并联”为例,简述物理教学中“项目学习”的基本实施策略。
4.1项目学习的设计。教学中,我们把教学活动设计为完成项目任务:“小明房间中吊灯和壁灯应该怎样连接?”这个项目驱动任务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设计在引出驱动任务后,由学生根据猜想自主设计电路,再动手实验,验证猜想,最终完成任务,设计出小明房间内合理的电灯连接电路。同时,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自主理解串并联电路的概念,掌握串并联两种基本电路的连接方式及特点。
4.2项目教学的实施。(1)项目驱动:教师首先出示一块示教板,板的正面只有一个开关和两盏灯,闭合开关,两灯都亮了;断开开关,两灯都熄灭。然后提出驱动问题:这是小明房中的两盏灯,这样的接法合理吗?那么你认为小明房中的吊灯和壁灯应该怎样连接呢?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进而提出自己的设计。
(2)项目设计: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要对小明房中两灯和开关的连接提出猜想,并画出两灯连接的设计电路图。
(3)项目实施:首先请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两灯发光的电路图,教师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分类,初步理解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进行实验探究,完成项目任务:小明房中的吊灯和壁灯应该怎样连接才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连接?
(4)项目评价:组织学生展示吊灯和壁灯的设计电路,由学生自主评价和交互评价学生设计的电路。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自主总结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开关的作用,实现从完成项目任务向达成教学目标的迁移。
附:“串联和并联”项目学习教学环节一览表
4.3项目学习的收获。本节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房间吊灯和壁灯的连接方式”为项目任务,通过对两灯发光的电路进行理论设计和实验探索,在活动中体会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发现开关的不同作用,最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任务,同时也达成了教学目标。这种以真实的任务情境为载体的项目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了学习方式。基于项目的学习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在“避实就虚”、“旁敲侧击”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5项目学习实践研究的启示
5.1相信学生有潜在的能力。当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从不同途径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这些无疑是学生学习的原点。所以,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水平,放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通过教师引领、同伴互助的方式,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教师绝对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基础。
5.2相信学生都有智能强项。在项目学习中,只要学生担当合适的角色,担任合适的任务,都能发挥他潜在的智能,都能品尝学习的乐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师心目中应该没有差生。
5.3教师、学生和生活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只不过是教学的思路和学习的素材,不是课程全部。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背景,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生活环境,对教材进行优化、补充、组合,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让物理学习真正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进而丰富课程内涵,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5.4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比传授知识更有价值。让学生知识面广一些,参加活动实一些,动手操作多一些,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这种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激情持久保持。不但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 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不能被“应试”牵着走,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师,千万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管学生日后发展。
5.5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化。真正有效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其复杂在于知识呈现的手段上、技能训练的方法上、学生活动的设计上、学习环境的创设上,等等。课堂教学过程相对复杂化,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才能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培育积极的情感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6教师要重视自己课程力的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在于课程力的提升。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执行力,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做到“实”和“细”。实,就是做实实在在的工作。教学管理绝不是花架子,要靠一点一滴去做,去落实。细,就是细化教学管理,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细节落到实处,避免重制度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创新力,教师善于根据自己的气质和对课程的理解,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和师本化实施的特色课程,积极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形态的课程。逐步形成“成长一名教师,发展一门课程” 的态势。教师若能保持教学创新的欲望,在优化教学设计中大胆实践,则必将极大地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与研究的主要成员:覃达时、周伟坚、吴雪坤、伍仕衍、郑海松、梁志雄等)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