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13: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中外; 中级会计学; 教材框架; 授课内容; 课后练习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日益趋同不仅便利了实体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也给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高等学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情势的日益高涨,会计专业以其专业技术性强、就业率高的优势为中外各大高校所青睐,各类国外会计资格认证与外国会计专业学位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高校财经类专业之中。此时,作为会计专业本科必修核心课程,“中级会计学”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笔者以自身中级会计学双语教学经验为基础,以中外中级会计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其教材框架、授课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进行对比与分析,总结中外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提出改善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与意见,为进一步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中级会计学概述
在专业高等教育过程中,为了满足教学方面的需要,一般将财务会计学分为初级会计学(亦称会计学原理)、中级会计学(亦称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学(亦称高级财务会计)。因此,在各国的财务会计学教材体系中,三者同属财务会计学的教学范围。但是,将三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无论是在体系编排上,还是在内容阐述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初级会计学主要阐述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般原理,属于入门课程;中级会计学着重阐述企业一般会计事项,如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流动及长期负债、投资、固定资产、损益、所有者权益等事项的会计处理,是财务会计一般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高级会计学着重研究企业因各种原因所面临的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因此,将三者合理划分、分别阐述,在会计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而其中,中级会计学因其内容的全面性、日常性,成为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中级会计学作为学习会计的重要课程,既是在初级会计学基础上的知识拓展,也是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会计精髓的思想升华,更是通往掌握与钻研高级会计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国学者在该课程的建设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材与专著。就其实质,均为在遵循会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在持续经营的正常情况下,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研究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对各种会计业务进行处理的过程。但由于各国教育背景、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的不同,对于拥有相似内容的同一门课程,从其教材框架、授课内容到课后练习均有着较大差异。
二、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比较
(一)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共性分析
综观中外中级会计学的诸多教材,不难发现,在会计准则架构与内容日益趋同的今天,各国中级会计学的教材框架亦显现出一定共性,即总体布局均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报表项目解析”。其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对整个会计报表体系导向的基础性阐释与说明,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并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而“具体报表项目解析”则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下,按照会计报表的排列顺序,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涉及到的会计业务与账户的具体处理方式进行解释与分析的过程。上述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统驭全局与实际操作、总体纲领与行动指南的互动关系。
(二)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差异分析
由于各国教育体制与教学方法的差异,就中级会计学这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言,也体现出了教材框架与教学顺序的不同。其最大的区别体现在财务报表的讲授顺序上,而从中也折射出中外中级会计学教学目的的不同。
国外中级会计学教材中大多将财务报表介绍放在各具体项目讲述之前,即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础上,立即引入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此种做法凸显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从最直观的会计工作成果――财务报表入手,让学生对整个财务报告体系有一个直接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形成统一的财务会计体系概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此种篇章结构安排也会导致一些教学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尚未熟悉各报表项目时学习财务报表,其重点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领会各报表项目的含义与作用,而难以掌握整个报表体系的内部勾稽关系。同时,国外教材的初级会计学专业水平偏浅,专业知识量严重偏少,致使学生看到复杂的报表项目时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反观国内,我国的中级会计学教材大多将财务报表相关内容放在所有报表项目讲授完成之后,这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所有专业名词与会计处理方法基础上,深入全面地了解财务报表内涵,达到深化学生对整个财务会计体系了解的目的。但由于在讲述各报表项目前未对其进行报表全局的介绍,导致学生学习各项目时知识点较为零散,难以形成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项目的全局观、系统观。
因此,笔者建议,在讲授中级会计学时,无论是国外体系还是中国教材,都应结合财务会计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后对财务报表体系及报表项目的勾稽关系进行较为简要的介绍,让学生既了解财务会计报表的大体框架以及今后学习的步骤及其内部逻辑性,又不致其感到混淆与困难。待到完成全部报表项目讲授之后,再进行报表的全面与深入讲解,前后呼应,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三、中外中级会计学授课内容解析
除了教材框架外,中外中级会计学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行文风格
总体而言,国外教材的写作风格呈现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每章均以一则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例开始,该案例的相关知识点或疑问解析将贯穿于整章的学习,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知识的吸引力与连贯性,使学生了解如何在现实工作中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原则和技术。而我国教材的撰写多以精炼的语言、专业的词汇见长,由于考虑到相关法律责任问题,正文中难以见到真实案例,多以虚拟数据与例题作为演示范例。如此一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生硬与枯燥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增强。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借鉴国外教材的生动案例,将其在课堂上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洋为中用、取长补短的作用。
(二)授课重点
相较于国内而言,国外中级会计学的授课重点普遍呈现出“重财务理念,轻会计处理”的趋势。国外教材中对于账务处理的篇幅较少,且大多均为简单会计分录,其侧重于对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反复论证,通过对简单案例的反复练习达到对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而国内教材中账务处理的比重很大,且多为复合会计分录,关注点在于提高学生对于不断变化与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
因此,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外教材的书本较厚,但其中复杂计算案例不多;国内教材的书本较薄,但篇幅较长的例题占据较大篇幅;国外教材的理论渲染成分较重,其中容纳了许多学者的不同观点;而国内教材中实际操作程序较多,基本上围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展开论述与演示。上述差异不仅导致授课内容的不同,也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与吸收。在学习国外教材时,学生常常感到理论阐述过于繁琐、有失重点,举例演算非常简单、但难以深化;而在学习国内教材时,学生则明显感到理论思路明确,但例题的复杂程度让其望而生畏。由此笔者认为,对于日常教学,既要注重理论阐述,也不能过于繁琐;既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能仅拘泥于“工具论”,而应适当放宽视野,升华到“管理艺术”的层面,对理念加以引导与灌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张弛有度的教学效果。
四、中外中级会计学课后练习对比
对于课后练习而言,我国的教材建设确实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教材的课后练习数量较多、形式多样,且层次性、实用性均较强,从理论问答、实例演算到报表分析、案例讨论,均有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教材十分注重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在习题中常出现世界知名企业的会计报表与信息,让学生针对本章节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分组讨论与公开陈述等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鉴于上述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可结合国外教学方式与本国授课内容,安排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与习题,供学生练习,以增强学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外中级会计学课程在教材框架、授课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建议,在开始学习每一章之前,可适当引入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完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相关教学任务前提下,简要地介绍财务报表的格式、内部关联、下一阶段讲授内容与报表的关系等,帮助学生在学习具体报表项目之前建立财务报表的整体概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与贴近现实的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练习方面,可开展诸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成才.中级财务会计(修订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2] 唐纳德・E・基索,等.中级会计学(第12版)[M].饶菁,崔学刚改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一)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年会上正式采用了“管理会计”这一专门词汇,由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根据198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管理会计公告1A》的定义:“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是具有代表性而且较为权威的对管理会计的界定。
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是以美国着名财务学者CREEN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为标志的。西方财务以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不断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分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变迁对企业财务的演进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从目前我国财会教育来说,教育部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下,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并列在同一学科层次。会计学是一门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学科,会计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据以作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直接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资预算、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的决策管理。
从四门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以及目标上看均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①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②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③存货控制(EOQ模型)。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原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来阐述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的财务上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我们的观点是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也就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在分离的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三)关子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①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②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③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④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的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1 问题分析
1.1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终生教育的构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中院校的比例将逐年上升,一些地区中职生的升学比例甚至超过了30%,很多学校顺势从中职学校升为高职院校,学院的管理和教师的思维还处于一种彷徨摸索状态。
1.2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凸显,具体表现为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高度接近,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重叠,缺乏配套教材,实践技能训练缺乏衔接性。
1.3 生源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学生文化素养较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均不高,这又为中高职课程梯次衔接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由此可见,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怎样实现课程目标相互分工而不是简单重复、怎样保证中高职教育梯次性而又贴合学生受教育现状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几点思考
2.1 正确理解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定位。
从国家教育部对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两者的目标定位是一致的,只是层次上有所区别。国家教育部对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中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二者都是培养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综合素质更高、专业技能更全面、职业发展能力更强。所以在制定中、高职会计实务类课程的课程标准时就应当相互衔接,保持一致性,只是根据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体现出层次性。
2.2 科学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保证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中职阶段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的基础上,可以按岗位模块开设课程,把一本《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按岗位群划分为《出纳会计》、《往来会计》、《存货会计》、《长期资产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收益会计》、《会计报表》等课程,课程内容以基础性、应用性为重,但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缺乏知识的系统性。
高职阶段则应开设《财务会计》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涵盖《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贴合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困难的现状,以其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性,又要选择一部分《中级会计实务》的内容作为有益的补充,具体来说包括非货币交换、债务重组、会计调整、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报表分析等内容,以其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3 慎重对待授课时间的分配,满足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的需要。
中职阶段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接受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欠缺,欲速则不达,所以本着这一原则《初级会计实务》按岗位群划分出的《出纳会计》、《往来会计》、《存货会计》、《长期资产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收益会计》、《会计报表》等课程,应涵盖中职阶段第二、第三、第四三个学期,其中《出纳会计》12个学时,《往来会计》18个学时、《存货会计》90个学时、《长期资产会计》90个学时、《税务会计》90个学时、《成本会计》102个学时、《收益会计》30个学时、《会计报表》18个学时,共计450个学时,这样的时间安排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可以满足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既能满足学生中专毕业就可以参加工作的岗位需求,也可以为学生进行高职阶段的学习奠定一定的专业基础。
“3+2”高职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接受知识的能力随着专业的积淀也有所提升,学习主动性也相对好一些,所以这时候可以把《财务会计》开设为学年课,每周六学时,共计198学时,其中中职阶段已学习过的属于《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占90个学时,拔高性质的属于《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占108个学时,这样既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提升了知识系统性的认识,也保证了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需要。
2.4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彰显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中职阶段为了满足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需要,除了《基础会计》可以进行综合实训,《初级会计实务》涵盖的内容可以按岗位模块课程进行教学实习,实习方式可以采用校内实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
高职阶段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更高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把学生从一个“记账员”培养成初具管理能力的财会人员,可以对《财务会计》进行综合性实习,实习方式可采用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5 推行学生在校学习与考证的适度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的内化障碍。
一、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一)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年会上正式采用了“管理会计”这一专门词汇,由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根据198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管理会计公告1A》的定义:“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是具有代表性而且较为权威的对管理会计的界定。
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是以美国著名财务学者CREEN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为标志的。西方财务以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不断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分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变迁对企业财务的演进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从目前我国财会教育来说,教育部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下,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并列在同一学科层次。会计学是一门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学科,会计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据以作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直接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资预算、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的决策管理。
从四门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以及目标上看均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①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②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③存货控制(EOQ模型)。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原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来阐述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的财务上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我们的观点是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也就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在分离的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三)关子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①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②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③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④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的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计量属性,不能脱离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严格地说,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不能作为初始计量属性,它总是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的基础加以应用,因此只能算一种摊配的方法。”
关于报告内容,的确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属性是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一些人提议的增加财务预测的信息和内容,如募资投向、未来公司经营风险、盈利预测的信息,投资者也是需要的,这些信息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应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或者说加大管理会计部分披露的对象就可以,无需再通过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来重复这个工作。
同时,有人认为,“投资者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余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这里暂且不谈“盈余和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还是关键变量,公司价值是由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必要报酬率决定的,而规划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要把财务管理的任务强加到财务会计上,正如,在西方CPA(注册会计师)和CFA(财务分析师)是两种执业证书一样。
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前面我们重点分析了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强调其差异化,这是为了教学的便利和学生对专业知识接收的逻辑递进关系的一种安排。但是在实践中可不能这样泾渭分明。在实践中我们最应该分析和讨论的是其整合问题。
公司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股东因追求价值而投资,经营者和员工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财会管理的目的和功能也必须定位于实现价值的增长,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的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另外,财会价值管理和专业整合也充分体现在公司最高财会主管即财务总监职能的定和变化。我们十分欣赏美国托马斯。沃尔瑟等所著的《再造财务总裁》一书的基本观点。本书从CFO总裁办公室架构的实验中,总结出来再造财务总裁五个深入发展CFO角色的步骤:商业伙伴、战略组织、绩效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与体系。企业经营已经向财会管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一体化整合式和完善专业管理功能。财会管理要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有机地结合。
一、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一)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年会上正式采用了“管理会计”这一专门词汇,由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根据198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管理会计公告1A》的定义:“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是具有代表性而且较为权威的对管理会计的界定。
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是以美国着名财务学者CREEN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为标志的。西方财务以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不断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分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变迁对企业财务的演进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从目前我国财会教育来说,教育部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下,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并列在同一学科层次。会计学是一门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学科,会计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据以作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直接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资预算、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的决策管理。
从四门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以及目标上看均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①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②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③存货控制(EOQ模型)。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原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来阐述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的财务上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我们的观点是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也就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在分离的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三)关子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①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②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③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④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的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计量属性,不能脱离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严格地说,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不能作为初始计量属性,它总是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的基础加以应用,因此只能算一种摊配的方法。”(参见葛家澍《会计确认、计量与收入确认》2002年《会计论坛》第1辑)
关于报告内容,的确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属性是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一些人提议的增加财务预测的信息和内容,如募资投向、未来公司经营风险、盈利预测的信息,投资者也是需要的,这些信息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应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或者说加大管理会计部分披露的对象就可以,无需再通过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来重复这个工作。
同时,有人认为,“投资者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余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这里暂且不谈“盈余和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还是关键变量,公司价值是由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必要报酬率决定的,而规划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要把财务管理的任务强加到财务会计上,正如,在西方CPA(注册会计师)和CFA(财务分析师)是两种执业证书一样。
1 旅游管理(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1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旅游与财会的结合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是为培养具有良好旅游职业素养,能够熟练掌握企业财会岗位群的操作技能和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的财务核算,毕业后能较快胜任旅游企业及其他行业收银、出纳、财务会计、财务主办、财务管理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仅要有财会方面的专业课,还要有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图1所示)。在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位于表下部的财会类专业课程外,我校还开设了如“旅游职业礼仪、酒店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运转实务、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服务与管理”等旅游类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考取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当学生最后去旅游行业的财务部门实习时,他们不仅通晓财务,而且非常熟悉旅游企业的运转,这将会对业务的理解力有更大的提升。
1.2 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实用性
在财会类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以区别于以理论知识系统扎实为特征的本科层次;在应用性实践课程的设置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高新技术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技术等级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从业后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以区别并高于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中专层次。
1.2.1 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见表1)
①财会类专业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对传统会计学类课程进行了扬弃,摒弃以往一些理论知识太强的科目,而将对于培养目标“有用性”的课程保留。以夯实财会专业基础为主线,我校开设了“会计基础、统计基础、经济法基础、财经法规”等基础性课程,进行会计学类的通才教育。在此基础之上,我校还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饭店软件系统应用、收银技术”等专业主干技能课程。在这样的财会课程体系中,我们主要形成a以“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为主的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体系;b形成以“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为主的考取初级会计师的职业技术等级考试体系;c形成以“酒店财务管理、饭店软件系统应用、收银技术”三门课程为主的具有酒店特色的财会课程体系(见图1)。
②相关财会类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为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的综合能力,拓宽相关知识面和增加就业机会,我校还开设了“宏观经济分析、证券与投资、财务报表分析、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公司理财”等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对选修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有助于更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兴趣,为不同发展层次和方向的学生提供选择不同课程的机会。
1.2.2 应用实践课程设置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开设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初级会计实务技能训练、纳税申报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依托我校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最后一年在旅游行业财务岗的顶岗实习,充分实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
业已与南京绿地洲际酒店财务部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企业走进校园,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使学生有目的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2 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状况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突破传统会计教学内容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着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对知识的需求,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并做到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岗前培训相结合,实行“多证”制度,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与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等与社会接轨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结合,充分考虑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考证课程和“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级课程直接采用了考试教材,并按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能力培养。
如表1所示,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修完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考证课程后,在第三学期的11月参加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生在第二和第三学期修完了“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级课程后,可以在第四学期的3月份参加全国初级会计师考试(目前我校已与贝特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两个考试可连续进行)。
为了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过关率,我校不仅建立三门考证课程试题库,而且与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三门课程考点资料库,所有材料按照教学进度印发给学生。不仅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针对考证内容进行考试,并且在第三学期开学后的10月左右,再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以保证学生在暑期学习中的持续性,从而进一步保障会计证的过关率。事实证明,我校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岗前培训相结合,切合了学生实际工作需要,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目的性更强、更有动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会计证的过关率也取得了极大的提高。
3 关于深化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改的若干思考
3.1 进一步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1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图1的第三个层次——具有酒店特色的财会课程体系中存在着明显不足。财会教师来源于会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有在酒店等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将财会专业教师通过挂职、兼职等方式到酒店等旅游行业中进行实践锻炼,从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3.1.2 财会教师人数不多,应该由专业负责人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协调教学计划,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1.3 学院应该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经济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
3.1.4 以精品专业、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带动财会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提高实践能力积极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3.2 进一步完善实习就业体系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是个新专业,目前学校的实习和就业单位关于财务岗位的招聘数量非常少。数量少并不是因为需求少,而是由于很多旅游企业不知道我校有这样一个专业。因此,学校应该在该专业的宣传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充分利用我校的旅游企业资源与更多的单位建立该专业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财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能够真正的接触到财务,学以所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2008年我校开设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作为一所培养旅游人才的全日制高职院校,2008年我校开设了旅游管理(财会)专业,这对于完善我校旅游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同时也对如何办好这个专业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3 进一步完善财会硬件设施
目前《饭店软件系统应用》这门课程还没有实施,主要是因为学校还没有购入相应的饭店软件系统,而这门课程对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我校财会专业主要的实习及就业单位是酒店,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未来学生在收银以及财务岗位的实习和就业都是极为必要的。
一、三段双轨双平台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成
(一)层层递进的“三段”训练第一阶段:核心课程实训本阶段学院会计专业主要开设了“会计职业入门”、“出纳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纳税实务”、“财务报表分析”、“会计信息化实务”等课程实训。该实训分两个时间段进行。一是随堂实训,与书本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这个阶段好比是加工制造产品的零部件,每一个知识点就是一个零件。[2]该阶段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实战过程中掌握会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会计技能,从而实现了教学与实际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例如:本次任务为填制记账凭证。教师在介绍完记账凭证的种类、内容、填制要求及方法之后,由学生完成公司10至20笔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填制工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二是集中实训,在各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在实践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集中1至2周时间进行实训,这个阶段类似于成品组装阶段,把各个零部件加工成为一个完整的产品。[3]一般情况下,“会计职业入门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申报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实训”、“会计信息化实训”等实训为期一周,“财务会计实训”为期两周。该阶段实训主要是对上述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综合理解和掌握,完成从书本理论知识到具体处理实际业务的过渡。例如:以“会计职业入门实训”为例,实训内容一般包括: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明细账、总分类账,进行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等初级会计操作。该实训课程为会计专业的会计操作入门课程。由于集中实训相对随堂实训而言,具有系统性强、业务仿真程度高等特点,因此,该实训是会计专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实训除“会计信息化实训”外,均以手工为主,校内实训平台进行。具体时间安排见表1。第二阶段:会计综合实训学院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在学生实习离校前进行,这是会计专业学生学完所有课程之后所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训。主要开设“财务会计综合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记账”等实训课程。该阶段一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对学生进行组织、指导、监控和考核等系列活动。“财务会计综合实训”的具体做法是:(1)熟悉模拟企业概况、模拟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主要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2)将学生按4人一组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分别设置出纳、记账、成本、主管等会计工作岗位,并明确各岗位的任务与职责,每一小组代表一个财务部门;(3)按照公司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对模拟企业1个月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每一循环结束后进行轮岗;(4)对模拟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报表分析,编写财务分析说明书;(5)熟悉会计软件操作说明,将手工的会计核算资料运用软件进行电算化处理,并与手工处理结果进行对比。该阶段手工、电算化双轨运行,校内实训平台进行。“ERP沙盘模拟实训”的具体做法是:以企业经营活动为主线,在沙盘上全面展示企业的营销与规划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涉及企业的战略规划、市场营销、生产组织、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多个方面内容,将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沙盘上,是一个制造企业的缩影。[4]具体操作是:首先将学生分组,一般分为6个小组,分别代表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每组(企业)为5人,分别代表着CEO、CFO、采购总监、生产总监和营销总监。每个企业连续从事6—8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每个企业面对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产品老化、市场单一化等重大挑战,在挑战中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最后将会以一定的指标综合评价各个小组所模拟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按经营状况的好坏做出评价。该阶段在校内实训平台进行。“记账”的具体做法是:记账是指具有特许资格的中介机构接受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条件的单位的委托,从事会计记账的行为。该实训模式主要依托学院成立的记账公司或财务咨询公司,以公司承接的各类记账业务为实训材料,通过财务软件记账、网上报税等教学活动,真正实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零距离接触会计实际工作岗位。在记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从而了解不同企业在会计方面的区别。同时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这又促使学生在观念上紧跟发展潮流,以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变革的趋势。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学院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开展为期10周的顶岗实习。(二)手工、电算化“双轨”运行1.手工模拟实训。项目一:初始建账工作;项目二:日常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项目三:期末处理;项目四:对账结账;项目五:编制会计报表;项目六:纳税申报;项目七:整理会计档案。2.电算化模拟实训。项目八:电算化软件操作(金蝶软件)账套启用,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会计报表生成。双轨运行可以检查双方的核算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要分析是手工记账错误还是凭证输入错误造成的,分别加以更改。(三)校内、校外“双平台”联动1.校内实训基地平台。围绕层层递进的三段训练所设置的实践教学项目,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如下:(1)建设仿真职业环境的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1间。该实训室通过仿真财务室的布局,设置出纳、会计、财务主管等会计岗位,同时配置电脑、打印机以及记账所需的凭证、账簿、报表、印章、装订机等,并安装记账所需的软件,使学生有身临实际会计工作环境的感觉。[5](2)建立ERP沙盘模拟实训室,把真实的企业浓缩于模拟实训室。学院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沙盘演练,将学生置身于企业虚拟的环境里,使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了解到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沙盘模拟可以促使学生在娱乐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成立工商注册的“自办实体厂”———记账公司。通过记账公司,将业务引进校园,教师就成了记账公司的会计,并负责指导小组学生对记账公司承接业务进行真账真做,不仅学生直接受益,教师也同样得到提升,这样可以实现学生、教师、公司、专业四方共赢。(4)引进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借助事务所的业务,开展学生会计综合实训,聘请公司业务骨干为指导教师,由学生在校内实行真账真做,完成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一体化工作,实现企业、学院、学生三方共赢。(5)建立信息化企业岗位体验中心。体验平台是由金蝶软件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平台仿真企业环境,其中包含企业运作的全过程,能满足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等各个方面的实训需求,综合性强,仿真度高。借助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在实训室、多媒体教室或任意一个可以联接互联网终端,以学生身份进行业务操作,体验平台仿真企业环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2.校外实训基地平台。2011年6月学院成立宁波鄞州会计产学研联盟,实现“政、行、校、企”合作。(1)通过鄞州会计产学研联盟,建设校外实训基地20余家,其中10余家公司与本专业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2+1”等形式的岗前综合实训、岗位实践、专业综合能力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2)学院与鄞州正源财经培训学校合作,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考前培训和上机模拟考试;与宁波科晟税务师事务所合作,进行初级会计资格考前培训。
二、三段双轨双平台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
(一)推进了会计专业的内涵建设学院的师生通过记账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零距离接触会计工作的内容,使学院会计专业的办学能紧密联系市场的变化、行业的发展及会计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推进了会计专业的内涵建设。(二)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该模式的实施,学生校内实训从模拟到实战,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校内通过设置记账公司和引进会计师事务所,把企业真实的业务引入校内,实现了学生在校内实训“真事真做”,改变了长期以来会计模拟实训、会计仿真实训“仿而不真”的状况,会计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与企业会计岗位零距离对接。同时学院通过与正源财经、宁波科晟校企合作,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考前培训和初级会计资格考前培训。学生毕业时会计从业通过率100%,初级会计师考试通过率超过50%,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能力。(三)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该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学校通过记账公司承接业务,为学生提供真实业务训练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利润,同时也服务了为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条件的单位进行了记账服务,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学院双赢。(四)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扩大了兼职教师的队伍自记账公司成立、会计师事务所引进以来,学院部分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实训外,还成了公司的兼职会计、出纳和记账员,专业教师可以与记账公司、会计事务所里的中、高级会计师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与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记账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骨干和部门主管被聘为我院的兼职教师,使学院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18,兼职教师每年为专业承担的教学课时达到780课时左右,课时比例达到30.7%。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每年一次的产学研联盟会议,同时还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校企合作形式多样,深度融合,同时也壮大了行业兼职教师的队伍。
作者:金婉珍 单位:浙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关键字:中职;会计;课程设置
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造成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很高,而其中真正从事会计工作的比例却非常少,所以当务之急是进一步优化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
一、存在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
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级会计人才,但一些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中的文化课比重过大或过小,或者与普高课程目标十分雷同,导致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另外专业课又与高职课程目标没什么区别,甚至有采用高职教材实施教学,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绪存在。
(二)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大多沿袭了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模式,理论和知识成为主体、实践和技能成了辅助,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远没有达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1∶1的标准,致使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财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而且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
(三)会计专业课程交叉重复
中职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出纳实务》《商品流通会计》《成本会计》,各主干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现象比较频繁。其中会计的概念、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式、财务会计报告在各课程中都有涉及,商品流通企业学科与企业财务会计学科的部分章节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这种教学,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 教学时间和教师的劳动,而且也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调整对策的总体思想
(一)模块的内容
本文设计的会计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具体每一模块的内容如下表:
每个模块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模块的解读
1.文化基础课模块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必要的人文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针对目前中职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差,思想、行为和学习状态不佳的现象,笔者认为应从实际出发,确立会计专业各文化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积极开发适合会计专业学习与发展的文化课教材,大胆果断地删除与专业课联系不大的科目与部分内容,集中精力让文化课为专业课的学习与发展服务,在文化课中渗透“诚信教育”、“责任心教育”、“谨慎教育”、“爱岗教育”等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够用”、“适 用”为 原 则,调整在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文化课时可安排在第一、二学期进行,要避免出现文化课有的内容专业课用不上,专业课要用的知识但是文化课又没有的现象。
2.德育课模块的教学要立足于“就业”德育教育
因为企业希望招聘到的新员工不只是技术型,更重要的是看重这些员工是否具备责任心,能否吃苦耐劳、忠于职守和有创新的意识,所以作为中职学校,不能一味强调技能培养,应以育人为核心,将德育课作为必修课实施教学,以会计行业准则和岗位职业道德为要求编制教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由于会计专业的考证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与法律”德育课在内容上有交叉,,所以可以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德育课改为“法律常识”。而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根据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尽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生命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等。
3.特色课模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多方向,弹性化。在确定了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等提供多方向的特色课及社团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提高学生成就感,唤醒中职生积极的心理,以应对人才市场的竞争,特色课程每个学期每周可安排1-2节进行,社会团课每周可安排一个下午进行。
4.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是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核心的教学模块,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取的学科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因此持证上岗成为从事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及时考取从业资格证书,为以后会计执业和其他考试奠定基础。《会计基础》的教学应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其中第一学期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第二学期可安排会计考证,万一学生没有顺利通过的话,在第二或第三学年还可以继续努力,争取考过。
5.专业技能模块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因些要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构建起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可以通过校企业合作对原有会计专业技能课程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强化,另外可将原来的《财务会计》 《出纳实务》 《成本会计》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学科整合成为《会计岗位一体化》课程,整个课程紧密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根据岗位设计教学项目,把教学项目作为实现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其他的专业技能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性,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
该模块重在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在三年制中,《会计岗位一体化》课程放在第三、四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安排单项技能实训,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实施,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1-2个月的工作体验,顶岗实习放在第六学期进行。
笔者认为对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只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 要以职业所需能力为主线,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希望通过上述会计课程设置的构想,能够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会计应用型初级人才。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郑秀芳.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M].科技和产业,2009(3).
[2]张晓静.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重构[M].会计之友,2009(3).
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际会计工作的能力,但是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还不能构建起理论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水平,就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促进理论教学和职业资格考证的有机融合。
一、会计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要求所有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就是说,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人员就业的必要因素[1]。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通专业教育,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但是,在实际的会计专业教学中,高职院校还不能根据当前市场的需要,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不能将学生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培养市场真正所需的人才,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在会计教学与职业资格证考取融合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中缺乏对“双证书”型教材的设计
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受到本科院校教学方式的影响,有部分教材与普通高校的教材是一致的,不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特点与优势,不能及时的选取与当今时展保持一致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的设备。在教学中忽略了实训教学,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很难和实际结合起来,在处理一些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比较困难。
(二)课程设置存在漏洞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等课程,但是没有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证有关的课程,使证书培训教材成为了摆设,不具备实际意义。这样就导致了证书培训教材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的相脱节。同时,高职院校中在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课结束后,不能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巩固会计理论知识的实践活动,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很容易导致掌握了新的知识,忘记了之前学的知识,实际会计工作能力较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教学区别于普通高校教育的比较关键的因素就是――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综合考核与评价中,还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还能看出学生的实际处理工作的能力,也能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职业院校在考核时,采取的是闭卷应试的方法,只考察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优秀的理论教学经验,还要求教师能有一定的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但是,有部分的教师是刚从高校毕业,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就缺乏真实生动的会计工作经验的传授,教学缺乏说服力;还有部分教师虽然工作的经验和实际会计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仅仅局限在某一领域,对于会计教学中的全面实践环节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对加强会计教学和职业资格考证融合起到关键作用,如果在高职院校中不能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则将不利于会计教学和职业资格考证融合教学的开展。
二、加强会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双证书”教材
高职院校要及时到市场中了解市场对当前的会计人才的需求和考察标准,并将会计岗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考核划分成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各个岗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考核标准进行明确的划分,了解不同会计业务处理基本流程中包含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根据岗位对职能的要求来设置课程[2]。与就业相关的课程一般会被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课程教学设计模块,主要包括:会计职业基础课,如数据库、统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税法、管理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职业技术课与职业认证,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出纳与往来会计、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会以及财务报表与分析、特殊业务处理会计等课程;可持续发展课,如计算机基础、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第二部分是实训课程教学设计模块,包括基础会计实训、出纳与往来会计实训、存货会计实训、对外投资会计实训、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会计实训等课程,旨在通过不断的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从而加强其综合能力,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在教学大纲中增加与职业资格考证有关的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不断促进会计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之间的融合,可以在教学中融合与考证有关的教学内容。在初级会计资格考试中对《初级会计实务》的考核主要是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这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考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将初级会计实务考核中历年的考试题、真题与模拟题,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授课。在初级会计资格考试中,还涉及到《经济法基础》的考核,主要就是对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法律基础》、《经济法》和《税法》等相关内容进行考核。且由于这三门课程的课时安排较长,可以在资格证考试之前设立专门的复习教学,来对考试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汇总与巩固。会计电算化资格证的考试内容,主要是考核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和《会计电算化》的掌握程度,教师在讲课时就要注意将历年考核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加强高职会计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的融合,就有必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假期期间让教师到合作的企业、会计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通过挂职顶岗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教师的会计实际工作经验,这样教学中就可以活用实践经验,使会计教学课堂的实效性更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以从一些信誉较好的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会计师到学校兼职,定期开展讲座,向学生讲解实际会计工作,并能刺激学校教师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
(四)加强校园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因为会计专业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且在社会中会计岗位比较特殊,通过校企合作,仍旧不能使学生了解真实的会计工作内容,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校园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让学生在其中不断训练与练习,提高其会计专业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中,可以通过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向学生讲解其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使学生深入了解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合作的企业中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会计技师作为教师,来在校园实训基地中建立内记账公司。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可以使学校获得会计业务,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荐教师、学生兼职顶岗,使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在市场的调研与考察,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了解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标准以及对会计人员的评价标准,并将此作为培养人才的导向,在教学考核评价中增加与之相关的内容。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会计专业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模式,不再局限于闭卷笔试的方式,而是将口试、会计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会计模拟核算等多种实践性较强的考核方式,应用到考核评级中。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不仅强调综合模拟实习,还强调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习环节的考核中,对学生的实际会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敬业精神等都进行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进行考核,还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学校可以将学院教学董事会董事、合作单位学者以及合作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评价人员,对考核评价中出现的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要进行及时的剔除。通过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建设,并积极的参与到促进会计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的融合工作中。促使学生为通过职业资格考证考试,而不断提高其会计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