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13: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活中的有机化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策略
1. 设定生活化教学目标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教育理念。因此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要突出具有生活化和实际意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甲烷这节课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应让学生体会甲烷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和对能源利用的思考。
2.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
生活化教学情景就是指在教学情景创设的过程中带有生活的气息,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也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例如:在讲授乙醇这节课时,生活化情景引入有很多,事件引入:山西假酒害人案引出甲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里,进入乙醇的学习。实践引入:每天我们都要清洗,展示多芬沐浴露、海飞丝洗发水图片等。
3. 结合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复杂、深奥、抽象、枯燥的有机化合物知识融入生活中便会将其简单化、通俗化、具体化和生动化。例如:在讲授乙醇的化学性质时,结合饮酒后人的行为,分析酒精在人体内的变化。教师先介绍:少量饮酒――促进血液循环。过量时,乙醇-乙醛-乙酸,并通过探究实验“模仿乙醇在人体当中的变化过程”――即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总结实验现象并得出反应方程式。并追加酒后驾车的检查原理的资料和乙醇汽油,乙醇在医药方面的贡献,让学生感觉到乙醇在我们身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能源问题的思考。
4. 实施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知识要学以致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学生要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生活化的教学中还要有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节,学生根据课本的知识,已经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貌,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常见药品,查阅它的说明书,从商品名、俗名、化学名、分子式、结构式、官能团及物质的类别对身边的常见药品进行分析,讨论常用药品中的有机成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能力也进一步提高。让学生找到身边的知识,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5. 设计生活化的习题和作业
习题和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因此在习题和作业的情景设计上也应该生活化,教师要细心留意生活中存在的有机化学现象或问题,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将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习题。例如:
(1)在设计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比较的习题时,可用家庭厨房中可以用鸡蛋壳浸泡在食醋里面,或者可用醋酸除水垢等生活经验作为问题情景。
(2)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其结构如图1,它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官能团是______,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与乙醇反应,这种反应类型是______反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出现水杨酸中毒反应(如头痛、眩晕、恶心、耳鸣等),此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静脉注射______溶液。
二、思考
[关键词]中学数学 生活实际 数学模型 发展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无处不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要把数学课堂打造成“生活课堂”,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藏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架设好课堂――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不仅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需要。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享受”数学,不再“害怕”数学呢?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在数学教学中“享受”数学,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树立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意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的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讲诉一些有关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对于数学的广泛应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精彩地叙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可见,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因为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视数学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以及做题的技巧等,往往忽视了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最终实现数学教学回归实践、回归生活。例如:在学习数学统计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与未来职业前景相联系,告诉学生一个知识适用于一个行业,告诉学生一个从事保险业的精算师,年薪可达百万,而一个国家的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是与大量的统计调查密不可分的。这样就要求学生不要做书呆子,要关心社会,关注生活实际。
2加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应该走进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实际生活的火热同数学知识的冷峻相融合。现以用水用电问题为例,看看数学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构建数学模型,最终通过数学方式将问题解决。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把生活、生产中的具体的案例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强大。
3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例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内容与上一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远远复杂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准备好两个圆,一个半径8厘米,一个半径15厘米,然后将其中的一个圆固定,将另外一个圆由远及近按照两个圆的圆心所在直线的同一个方向移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根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类比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讨论,归纳并确定两圆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并对各种位置关系进行分类,从而归纳出两圆位置关系的本质特征;最后得出两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在“外离”、“内含”、“外切”、“内切”这几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结合图形进行比较,逐步完善其本质特征,从而使概念的理解落到实处,达到了“寓知识于活动,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的效果,使数学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摘要:生活化德育教育既能够体现实际生活中的德育元素,又能够增加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思考,能够有效提升德育教育实际效果。文章主要围绕生活化德育教育在小学高年级的有效实践展开探究,详细阐述了讲解生活事例,提升判断能力;搭建生活场景,考验行为选择;开展生活实践,检验教育效果等几种不同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
德育教育是小学整体教育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都产生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以及各年级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断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以增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性,进而使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不断提升,有效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以及行为方式的正确性。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知识积累较为丰富,生活阅历有所增加,利用生活化方式开展德育教育,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较为明显,能够得到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一、讲解生活事例,提升判断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利用生活化方式开展德育教育的首要步骤是利用生活事例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对事物是否正确以及其中道德水平高低的综合判断能力。教师通过选择生活当中的实际事例,为学生进行阐述与讲解,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产生对生活事例的全面认识,进而根据自身已有的思想认识以及道德水平对其中出现的不同行为进行判断。教师在学生判断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判断能力进行观察,对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进行充分的掌握,为后续德育工作的进行提供重要参考。
小学教师在利用讲解生活事例提升学生判断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选择具备一定道德困境的复杂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判断,而不仅仅用判断行为正确与错误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判断能力,而是利用增强难度的生活事例,吸引学生产生思考,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对其中的行为进行评判。教师为学生提供以下场景:在火车站售票机前,有人插队,理由是自己乘坐的火车马上要开,需要插队取票,教师让学生判断这种行为应不应当同意让其插队。很多学生认为火车要开,情况紧急,应当让他插队,但有部分学生提出火车出发时间是一定的,买票时就知道,应当自己承担迟到责任,不应当让其插队。学生的说法各有道理,教师通过这样鲜活的生活事例,不断考察学生,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
二、搭建生活场景,考验行为选择
教师利用生活化德育教育方式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可以通过讲解生活事例来增强学生对不同行为道德水平的判断,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搭建生活场景,将学生放置在非常逼真的道德选择环境中,使学生在这种场景中进行行为的选择,以考验学生自身道德水平如何。教师通过学生在仿真生活场景当中做出的行为选择,总结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以及行为方式中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得出不同学生在相同德育教育工作下得到的具体教育影响。而学生自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的表现,也会引起学生自身的反思,主动探求自身素质的提升。
小学教师在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搭建生活场景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生活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当中进行选择,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最常遇见的场景进行设计,使学生既能有熟悉的感觉,但又与学生真实生活场景有所区别,吸引学生参与到生活场景当中,做出行为选择。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的人际交往为生活场景搭建的切入点。如将班上关系较好的两名同学,作为场景中的主人公,并设计出二人从未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吵架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应当如何处理与同学间的矛盾。有的学生回答自己会主动认错,请求对方原谅自己的错误行为。还有的学生说自己绝不会主动认错,因为那样做很没有面子。通过学生的不同选择,能够看出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可能出现的选择倾向,为教师的后续指导提供参考。
三、开展生活实践,检验教育效果
小学教师在对高年级学生开展生活化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在仿真生活场景考验学生在面对不同场景的时候会进行怎样的行为选择,但学生最终能否将德育教育中的积极影响在自身生活中进行落实,则是另一个需要小学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开展真实的生活实践活动,在真实生活当中检验生活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小学高年级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生活化德育教育过程中,曾经为学生搭建养老院生活场景,询问学生面对养老院老人时会怎样做,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愿意为老人们做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陪他们聊天,听他们讲一讲过去的故事。在后续的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在周末带领学生去养老院进行生活实践,在与养老院老人真实相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与老人聊天过程中表现出想要尽快结束聊天的倾向,这与学生之前在仿真生活场景中表示的行为选择截然不同,表明学生在仿真德育教育环境中的选择仍然由于不用承担真实的付出而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通过德育教育在生活当中的实践,教师明确了应当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怎样的改善,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际效果进行逐步提升。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采用生活化德育教育策略能够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生活实际,指导作用更明显,有利于学生转化德育教育效果,提升德育教育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教学生活化可以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相关素材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习的内容,进而增加学生自主运用知识的兴趣。
二、高中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数学不等于生活
生活化教学并不是将生活实例照搬到课堂上,而是将生活素材加工利用转化成数学问题。一味地给学生讲实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数学不等于生活,生活中的问题也不能全部用到数学。所以,教师需要对素材进行修改,这样同学才能够通过生活素材联想到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而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一种教学方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此,教师就需要反思,对课堂模式进行改进,只有课堂模式多样化,才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效果才会好。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自身的能力会提高,综合素质也才会得到的培养。然而数学教师为了应付高考一味地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靠题海战,这是错误的,急需改进和注意。要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主学习。
三、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实际分析
(一)注重对教学素材的选择、加工、利用
虽然提倡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但教学并不是生活,真实的生活素材也并不一定适合教学,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素材进行加工。高中数学素材生活化就需要老师对素材筛选、加工和利用。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周围的建筑,在建筑中建立合适的X轴、Y轴、Z轴,增强学生的立体感,这样会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这样也实现了在生活中取材。函数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对此老师就需要准备大量的生活素材,加工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同时,学生在学习函数的时候可以对比教学生活素材,看其中有没有关联的地方,找出相同点,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学得更牢固一些。在学习解析几何的时候,老师可以让给学生通过观看大量的建筑照片,感受这些建筑里面的图形。教师可以根据图形改编成解析几何的问题,再将相关的一些条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条件自己解答出来。最后,教师公布正确的结果。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他们将题目解出来会有一种当设计师的感觉,会有一种荣誉感,在学习中就会发现更多的乐趣。
(二)利用多种手段,使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一些学生觉得数学抽象深奥,学习起来很难;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与条件之间存在的联系,想象不出来抽象内容里面的具体情况,无法形成清晰的条理。这时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如立体几何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的将问题描述出来,将条件与问题之间内在的联系展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根据问题一步一步地往前推,找到相应的条件。学生也可以根据条件一点一点的地往后整理思路,得出需要的问题。再如,对于学生最头疼的组合排列问题,老师可以拿来不同的糖果让学生自己排列。这种寓学于乐的方法会更受学生的欢迎,这也将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深奥问题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有机化学 作业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理论广泛渗透在各个模块。因此学习有机化合物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刚刚接触有机化学,许多学生不能理解、接收和消化,从而产生厌学现象,因此有机化学教学一直是个教学难题。为此,我们将有机化学作业的有效设计和应用融入有机化学教学环节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尽快提高成绩。
二、有机化学在高中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已知的化合物中,绝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广泛存在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它使地球充满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数以千万计新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极大地丰富了当今物质世界,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提高了人们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当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与有机化合物不可分割,因此学习有机化合物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必修化学的学习中,涉及的有机化学的内容相对浅显,课标对有机部分内容的要求也不高,例如“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等。学生仅学习必修化学,是不能达到高中毕业对有机化学的要求的,还需要进行选修学习。除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之外,“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等选修模块都涉及有机化学的知识,是对必修内容的一个提高。例如通过“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了解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和疗效,了解生活中常用的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能够评价高分子材料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知道甲醛等主要污染物的危害,认识“白色污染”危害和防治办法等。通过“化学与技术”的学习,学生学习的有关煤、石油、塑料等材料等专题中渗透了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实验化学”的学习,学生将对醛、酚、羧酸、酯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相关反应有更深入的认识。
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新课程是经过整体设计的体系,学生不管选择哪一个模块进行学习,都可以掌握必备的有机化学知识,都能够达到高中阶段基本的要求,既保证基础性又具有选择性。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则系统地对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等进行研究,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机化学研究方法指导与训练,其难度和要求与其他模块涉及的有机化学内容要求相对要高。该模块为选修模块,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重要性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提高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程度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志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化学作业的重要性
化学作业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巩固和消化,能培养科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素养、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教师通过批改作业,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洞察教学进度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化学作业是与有机化学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检验、巩固和反馈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教学活动的延续和补充,更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张扬个性的渠道之一。把作业作为一种手段和教学过程,不仅能反馈、吸收、弥补、加强知识,而且能把所学知识加以应用。
四、有机化学作业有效设计的途径
(一)兴趣类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一些有机物的知识,所学知识比较简单,高中阶段的有机化学理论难度大、范围广,学生学起来有点吃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我们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理论中的规律“编排成“快板”,并在校园艺术文化节中表演。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又陶冶了情操。
《趣味有机化学快板》:有机化学并不难,记准通式是关键。双键为烯叁键炔,单键相连便是烷。脂肪族的排成链,芳香族的带苯环。异构共用分子式,通式通用同系间。烯烃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团。羧酸羟基连烃基,称作醇醛及羧酸。羰基醚键和氨基,衍生物是酮醚胺。苯带羟基称苯酚,萘是双苯相并联。去H加O叫氧化,去O加H叫还原。醇类氧化变酮醛,醛类氧化变羧酸。羧酸比碳酸强,而碳酸强于苯酚。光照卤代在侧链,催化卤代在苯环。烃的卤代衍生物,卤素能被羟基换。消去一个小分子,生成稀和氢卤酸。钾钠能换醇中氢,银镜反应可辨醛。氢氧化铜多元醇,溶液混合呈绛蓝。醇加羧酸生成酯,酯类水解变醇酸。苯酚遇溴沉淀白,淀粉遇碘色变蓝。氨基酸兼酸碱性,甲酸是酸又像醛。聚合单体变链节,断裂π键相串联。千变万化多趣味,无限风光任登攀。
(二)生活类型作业,让化学作业回归生活。
设计作业时,面向学生,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
案例:学习有机物的性质、用途。
设计作业: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机物的性质、用途。上课时,分小组汇报调查结果。
例如,有一个小组在探究生活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可燃性、耐热性、电离性,设计了实验。①将一定量的食盐、花生油分别加入到两支盛有2ml水的试管中,震荡片刻。②将一定量的食盐、花生油分别加入到两支盛有2ml汽油的试管中,震荡片刻。③取一小块聚乙烯塑料碎片,用酒精灯加热。④将氯化钠溶液和汽油溶液分别作导电性试验,接通电源后,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三)自主类型作业,向自主型、研究型、合作型课题作业转变。
新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改变以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案例一:(学习了乙烯的性质后,布置课后思考作业。)请根据自己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地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
案例二:(学习苯的结构前,布置预习作业。)探究苯的结构:1.按照苯的凯库勒式,你认为苯可能有哪些结构特点?2.根据苯的凯库勒式,预测苯应该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3.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四)探究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教学内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05-02
一、引言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学的科学。作为化学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的有机化学,其内容渗透至各个学科,是理工科院校化学、制药、化工、应有化学、高分子、生物、材料、冶金环境等专业的必修的主要基础理论课程,为后续理论课程、毕业论文、科研工作、生产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笔者近年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认为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文结合近年在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就兴趣缺失的原因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企业生产、化学史、学科前沿结合,谈谈体会和实践。
二、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缺失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志必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从志生,志能生趣。”对有机化学兴趣的缺失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甚至影响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可见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是理工科化学类有机化学教学重中之重。目前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机化学学科的原因。有机化学学科本身具有“多”、“杂”、“抽”、“偏”等特点,因而学生难以对有机化学产生兴趣。有机化学种类繁多,体系庞大,结构复杂,物理、化学性质多样,学生不易理清线索,不易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机化学存在大量抽象概念、理论,如原子、分子、晶体结构、电子云、化学键、活化能、立体化学、反应机理等,学生不易形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易发展化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机化学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一般规律中有特例,学生不易把握区分点,不易熏陶化学情感,难以激发终身从事有机化学工作的志向。
2.学生的原因。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造成兴趣缺乏。部分化学类的学生对化学类专业并不了解,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理想、没有目标、没有动力;部分学生虽目的明确,但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没有真正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意志不足,不能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内容抽象、思维跳跃较大、理论性较强、趣味性较少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更需要学生自主钻研,但有的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和深入钻研的精神;有的学生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等;有的学生学习方法和大学学习要求不适应、专业学习与业余兴趣间存在矛盾及心理上的不适应进一步制约了大学生对学习有机化学兴趣的培养。
3.教师素质因素。教师的品行修养、专业素质、学术背景和科研成果、授课水平及教学研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在充分考虑本校理工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和教学要求,本文结合近年在有机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实践,就如何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谈一些教学内容上的体会和尝试。
1.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机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知识及技能,学会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而且要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确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密切关注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其次,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有机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学以致用。如在烷烃自由基反应中,联系到重大疾病的预防、材料抗老化,引起学生的思考;烷烃的应用中,联系到汽油的质量,再拓展到军事武器的装备与国防事业,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介绍烯烃时,引入水果、鲜花的催熟,再联系水果、鲜花的保鲜;烯烃的聚合反应讲解结束后,让学生从感受所穿衣服的外观稳定性、坚牢耐用性、穿着舒适性等,再拓展到材料性质、应用;介绍醇的磺化反应时,引入表面活性剂及其在洗涤、化妆品等日化、药品、石油开采及选矿等行业中的应用;讲解醇与磷酸反应时联系现代农药,引入现代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讲解醛与亚硫酸氢钠的反应、含氮化合物与亚硝酸钠的反应,使学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等。将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有机化学无所不在,学习有机化学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感觉到学习有机化学其乐无穷,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2.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关注社会问题。有机化学在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努力中,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它的高度开创性和解决重大问题的巨大能力。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应将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国防计划、人的自身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如介绍卤代烃时,介绍含卤素的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介绍氟利昂,提到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讲解Williamson合成醚的反应时,在讲解反应机理的基础上,以既能提高汽油抗震性又能无铅化、不造成环境污染的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为例,介绍了工业上原子利用率为100%的甲基叔丁基醚的绿色合成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工艺的先进性对生产重要;苯甲醚的制备,介绍书本上的甲基化试剂硫酸二甲酯后,介绍现在工业上用无毒碳酸二甲酯使反应变得绿色经济环保。介绍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广泛应用在药物、食品添加剂、塑料生产中,但最典型的催化剂是强酸,腐蚀设备的同时又污染环境。有机化学正视这个现实,不断用有机化学理论和知识去寻找绿色的、原子经济性的生产工艺,提高收率,成功地解决了污染问题。在含氮化合物及其反应的学习中即引入这些化合物在医药、染料、食品的应用,也讲解这些化合物的滥用,比如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瘦肉精事件,让学生明白,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知识的方法,而价值观念则指导我们如何对待科学和技术。将社会实际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有机化学具有高度开创性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有机化学家负有重大的责任,而且可以大有作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的有机化学素养和科技素质在教学中得以不断提高。
3.与科研工作结合,介绍有机化学前沿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化学从实验方法到基础理论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活力。我们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科研实例进入课堂,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并不是抽象的理论、生硬的概念,而是身边活生生的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其学习兴趣。如在讲完杂环芳香化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后,笔者扩展到了近年来从事的荧光染料领域,介绍其发光机理及其在生物分析、能源、仿生催化、荧光探针、光电材料、医药方面的应用,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抓住时机,介绍了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拜耳在有机染料方面的研究,实现了他母亲所希望的“使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的愿望,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介绍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下村修、马丁·查尔菲、钱永健发现和研究的绿色荧光蛋白让科学家们就好像在细胞内装上了“摄像头”,得以实时监测各种病毒“为非作歹”的过程。讲完碳水化合物(糖、淀粉、纤维素)的性质后,将知识扩展本学院生物质能源研究所的研究的可再生资源转化:生物质能源的前体成分之一——生物质基多元醇,可以通过生物质水解,比如纤维素水解生成葡萄糖,然后加氢转化为山梨醇(六元醇)、乙醇、丙酮、丁醇或从植物或动物的油脂中富含的脂肪酸甘油酯水解中获得甘油(三元醇),它们进一步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原料。这些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4.与化学史结合。著名化学家傅鹰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我们在教学中将有机化学重要理论及重要的反应从它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甚至扩展到蕴含的科学、人文精神及社会贡献去解读这些知识,将书本上静态、抽象理论和反应变成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知识。如范特霍夫和勒贝尔的碳四面体的结构理论、凯库勒梦中的苯环结构式、伍德沃德和霍夫曼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布朗硼氢化反应、狄尔斯和阿尔德的D-A反应、格氏试剂的由来、黄鸣龙反应的偶然发现等。尽管这部分所占的教学比重非常小,但通过引入化学史,不仅能使学生从发展的高度,以开阔的视野,全面深刻地理解有机化学知识,把握有机化学发展的规律,而且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有机化学的今天和未来,激起补充完善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活跃思维,培养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与哲学紧密联系。有机化学学科从诞生之日就与哲学密切联系。一方面,有机化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有机化学家在哲学的指导中不断成熟;另一方面有机化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事实依据,哲学观点在有机化学成果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将哲学观点融入教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全面、联系地看待所讲内容,注意知识之间的前后衔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让学生在烷烃同系物的状态、醇的溶解性、羧酸衍生物化学性质中体会质量互变规律;在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芳环上取代基定位效应中感受对立统一规律;在烯炔还原、醛酮亲核加成、杂环芳香化合物酸碱领会共性和个性;在常温下、高温下烯烃与氢卤酸的不同生成物,炔在Lindlar条件下与碱金属在液氨发生还原得到顺式或反式产物,醇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脱水感受内因和外因的作用、现象和本质;由烷、烯、炔、卤代烃、醇、醛酮、羧酸、羧酸的衍生物相互转化中体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杂化轨道理论、构象理论、共轭理论中进一步感悟到社会及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等。教学中渗透着哲学思想,以简明的哲理突破抽象的有机化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其兴趣,增强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医学院 有机化学 教学方式
有机化学作为医学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针对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接受的专业知识有限,往往意识不到化学对于医药学的重要性。由于有机化学主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化学反应、反应机理等内容,受学科特点的影响,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等倦怠情绪。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更多与医学紧密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成为我们应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上好绪论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开展好有机化学第一节课,绪论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门新课,开课时务必介绍有机化学的来源,介绍有机化合物起源于“生命力”学说,可以结合生动的动植物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例如: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燃料――酒精、天然气、石油等,讲解有机化合物可燃性的特点;针对有机化合物反应速度慢这一特点,可以列举乙醇与乙酸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如果不加催化剂,则反应时间需要十六年,通过实验事实加深该特点的认识,同时强调有机化学反应催化剂的重要性;最后介绍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医药专业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或从事医疗行业的重要性。通过这几方面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内容的讲解做良好开端。
2.理论联系医药应用实际
有机化学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化学反应等内容,理论性很强,大部分教师往往按课本上枯燥的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体会不到有机化学与生活及所学医学专业的联系,直接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所学章节的化合物,在医药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芳香烃章节中列举青霉素、中药莪术、布洛芬等药物主要成分,充分体现芳香烃在医药合成的重要作用;对映异构章节,通过介绍氯霉素它的两个对映异构体药效相差近百倍、著名的反应停事件中R构型具有止吐作用,而S构型具有致畸作用等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对映异构体在医药中的重要性。作为非医学专业出身的化学教师,其要课下努力丰富医学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有机化学在医药中的重要性,拓宽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运用多媒体教学
有机化学中的分子空间结构、原子轨道杂化过程、б键、п键与共轭п键的形成、同分异构体中的立体异构、化学反应的反应历程等,内容都非常抽象,单凭空间想象或者用板书书写都不易理解。现今,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使上述原来枯燥、抽象、静态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动态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的同时吸引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实例:在讲乙烷的构象异构时,动画演示通过旋转碳碳之间的б键使乙烷产生无数个构象异构体,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构象之间氢原子相对距离的变化,从而加深对两种极端构象的记忆;在讲解左旋乳酸和右旋乳酸时,可以通过图形形象展示二者互为镜像,组成相同但不能重叠,是一对对映异构体;在讲解苯环亲电取代反应历程时,通过动画可以动态展示亲电试剂如何进攻苯环,首先形成的π-络合物、б-络合物中间体,最终形成取代苯的反应过程。此外,通过播放趣味化学实验及与有机化学相关的魔术视频等,改观对有机化学枯燥不易理解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总之,合理运用多媒体并结合板书,增强课题趣味性并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与学生沟通
关键词:高职 医学类专业 有机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83—02
有机化学是医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它是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药理学等课程)必要的基础。有机化学在化学学科中属于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它涉及了大量的有机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反应方程式、有机反应机理等等。在学习有机化学物质性质及结构时,许多有机物质结构和性质相近,许多学生易混淆;而在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反应机理时,许多学生往往感觉非常吃力,这是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来自技校、中专和职校的学生,也有来自高中的学生。不同的生源对有机化学的掌握程度相差极大,他们的有机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对如何在高职医学专业有效开展有机化学教学展开讨论。
1 了解学生化学基础,因材施教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其中来自技校、中专以及职校的学生,其掌握的化学知识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对有机化学的认识非常有限;而来自高中的理科学生,其有机化学基础相对扎实。由于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许多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厚此薄彼,不能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太难,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对有机化学学习反感,产生排斥心理;而当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太简单时,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会对有机化学掉以轻心,同样学不好有机化学。因此,在高职医学专业中开展有机化学,要兼顾这两部分学生。笔者认为,在有机化学教学正式开始前,可通过各种形式(如交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通过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做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在讲授有机化学时,对于跳跃性比较大的知识点,教师要向学生简单地介绍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点。又比如在每次课堂结束前,向学生介绍下堂课中涉及到的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知识点。
2 保持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相对于其它化学学科,有机化学相对较难,存在知识点多、易混淆、反应机理复杂难懂等特点。对于化学基础较差尤其是来自技术、中专和职校等没有高中化学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有机化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他们容易因为强烈的失败感而失去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信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克服各种阻力,争取学好、学精这门课。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有很多。(1)有机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有机化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向学生讲述他们生活中常用到的洗涤剂,就是一种有机物,那么洗涤剂拥有什么独特的结构让它有洗涤作用,它起洗涤作用的原理又是什么呢?通过这种结合生活实例的设问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势必激起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2)强化学生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学生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强调有机化学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关键。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目前市场上95%的药物是通过有机合成的有机物。如常用的感冒药的主要成份为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可用于感冒发烧、关节痛、神经痛、偏头痛及手术后止痛。对这种常用的感冒药的主要成份就是通过硝基酚钠还原成对氨基酚,然后再酰化制得的。
3 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板书式教学具有许多优点:(1)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直观性、趣味性。多媒体技术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复杂难懂的有机物结构等。在讲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模型。比如讲到化合物成键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碳、氧、氢和氮等元素是如何互相连结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用红色带有四个孔的小球代表碳原子,用绿色带有三个孔的小球代表氮原子,用蓝色带有两个孔的小球代表氧原子,用白色带有一个孔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再用一个圆柱小棍代表键。同时,向学生解释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别可以连接四个、三个、两个和一个键,通过棍与球之间的连接,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有机物的成键过程,这就是典型的球棍模型。如讲到甲烷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多媒体动画,先出现一个红色的小球表示碳原子,然后四根圆棍接在碳原子上表示四个键,然后再将四个白色的小球连接在圆棍上,表示形成四个碳—氢键,最后就形成甲烷分子。同时,对于复杂的有机反应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分割成多个可见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反应过程。(2)多媒体教学可通过结合视频、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对于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教师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而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录老师书写的笔记用于课后复习。在传统课堂经常存在学生来不及记笔记现象,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甚至有学生因此而对学习有机化学产生抵触心理。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自主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只需要适当地记笔记,大部分的时间可以跟着教师的思路并做积极的思考。课后学生可以复制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在课后即可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再学习。
4 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也正因如此,教育部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探究性学习这一要求,而探究性学习对于化学学习来说尤为重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学科中的某一个问题产生怀疑、设计解决的方案并实施验证并最后通过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探究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笔者认为,虽然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在高职医学类专业的所有的有机化学课堂均开展探究性学习很不现实。探究性学习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此需要在课堂上预留大量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严重影响了课程的进度,对课堂教学进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总体而言还是相对薄弱,还是要以打基础为主要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职医学类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可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但是还是应以传统教学为主,为学习后续医学课堂打下牢固的基础。探究性学习适合在有机化学教学初始阶段,用来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同时,探究性学习也适合在难点和疑点较多的章节开展,因为探究性学习能够引导学习积极主动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并吃透这些难点。
5 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正确思维
对于来自技校、中专以及职校的学生而言,其化学知识水平几乎是停留在初中化学。有机化学在初中化学中鲜有涉及,其学习的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初中化学主要是注重学习化学物质的性质,而忽略其结构,即化学教学工作者常说的“初中化学重性质轻结构”。因此,初中化学可以通过记忆大量的物质的性质而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对于有机化学,虽然它也涉及到许多有机物的性质,但是它更多地关心有机物质的结构以及有机物质之间的反应及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因此,有机化学学习要“重结构轻性质”。可见,有机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许多来自技校、中专以及职校的学生很容易就会照搬初中化学的学习思维,从而表现为学习有机化学时非常吃力。因此,高职院校医学类教师在开展有机化学教学前,要先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正确思维,从而让学生做到事半而功倍。同样地,教师在教学有机化学时,也要更多地从有机物质的结构入手,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6 培养学生归纳有机化学知识点的策略
有机化学存在知识点多、易混淆以及反应机理复杂等特点。因此,学生很难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就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相关知识点。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详细讲解,且学生已完全明白这些知识点,但是,如果学生课后不及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很容易又遗忘或产生混淆。笔者认为,学好有机化学,更多的需要靠学生在课后进行总结。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要将归纳知识点的方法也传授给学生。对于有机化学,其归纳方法还是要从有机化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出发。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要通过有机物的结构(一般是官能团)对比,对相近有机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特性进行归纳总结。比如,从乙烷出发,可以衍生出很多的知识点,如卤代乙烷、乙醇、乙酸、乙醛及乙酸乙酯等。通过比较,可以非常轻松地记住这些有机物涉及的知识点。
总而言之,在高职医学类专业开展有机化学教学确实存在许多挑战。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师做到耐心、细心。教学前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化学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通过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有机化学学习思维以及归纳有机化学知识点的策略,相信可以有效地在高职医学类专业中开展有机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朱梅英,李献锐,倪瑞星.关于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
[2] 王建.有机化学教学面临的难题和解决思路[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3).
[3] 李红.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刍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7).
[4] 张正英.高职医用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J].读与写杂志,2010,7(10).
[5] 尹宏月.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6).
有机化学的知识点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有机化学知识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就能够更为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一般来说,比教学习法是有机化学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能够通过对知识点之间的共性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性,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就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明确的进行知识点的记忆和了解。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学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对烷烃的命名方式进行总结和归纳,先让学生对化合物的命名通则进行掌握,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到烷烃、烯烃、炔烃等命名方式的不同之处,从而对多种化合物的命名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学习法,明白烯烃、炔烃命名时要着重掌握官能团编号问题,明白烯烃命名时需要掌握顺反异构和Z、E式关系,从而更加牢固的掌握化合物命名的方式。
二、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如何利用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有机化学,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具体化学知识的讲解时,要利用多种方式有目的引导学生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并让学生主动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有机化合物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烯烃时,可以从石油化工产品入手,让学生搜集石油产品的组成部分,并让找到石油产品的特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有机化学学习方向,对石油原料进行研究,以让学生掌握乙烯的特性。
三、革新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课程是学生从具象的角度了解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最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实验课程的设置和操作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要将实验课程的革新作为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又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典型性特征,同时要革新实验方式,提高实验的效率和操作安全性。另外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过程进行分析,要从原因和结果角度对实验过程进行掌握,提高学生的科学修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利用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在法律、经济、金融等学科的教学中。因此,我们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案例来阐述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在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教学案例的选择,讲述的案例必须是要经过试验证明可行,并与学生们的现有知识水平相差不大。同时由于化学知识是来源于现实实践的,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既可以选择通过小班化、讨论、调查等展开教学,也可以将他人的科研调查成果作为案例教学的参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会提高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从而有效提高有机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增强师生课堂互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相信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在阐述反应机理等问题时,学生往往是一听就懂,但一做题就失误。究其原因,通常是学生只听懂了浅层次的知识,并未把握反应机理的本质。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教师可以对反应机理的每一过程设置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时间,结合课堂情况可以再适时给予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发现并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有机反应机理的掌握程度对于有机化学反应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比如说一些同学由于对链增长的过程步骤掌握不完善,易出现理解错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写出链终止的反应过程。通过课堂互动,我们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并纠正。
六、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为响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在展开有机化学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这对于每位学生以后工作和学习的展开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说来,我们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有机化学,特别是有机合成的问题(比如说给出一些目标化合物或利用资料上的习题等)留待学生课下思考并得出结论。为了督促学生能够在课下主动去查阅资料,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的前几分钟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对比学生们有关合成路线的不同点,并分析各自合成条件的难易程度,从而拓展学生们有机化学的知识面,加深有机化学知识的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在课下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绿色有机合成、有机催化等与当下社会关系密切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将其作为作业向学生布置,培养学生搜索资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造性学习水平,进而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