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网络工程就业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6 16:13: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络工程就业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网络工程就业规划

第1篇

[关键词]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80-04

网络工程专业是随互联网的发展壮大而兴起和发展的,自 1998年被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全国已有近 300 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1]。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开设,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各高校本着“培养高层次的网络规划建设、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应用人才”这一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增设通信原理、互联网工程建设与规划、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安全等课程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相近[2,3]。由于教学体系、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及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滞后,使得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工程能力相对较弱,毕业生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不够明显。近些年,由于低端网络人才市场趋于饱和,本科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普遍现象,导致部分应用型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出现萎缩或停招。这足以说明,“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亟需在专业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重大的改革创新。

1 “新互联网”时代大潮对网络工程专业 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经过40多年的长足发展,其产业变革席卷全球,颠覆传统行业的节奏也进一步加快。2014年1月8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2014互联网产业年会”上,互联网产业各界人士一致认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必然将在工业应用中扮演更加深入和广泛的角色,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信息链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集成。思科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2014展会”演讲中也对物联网的发展充满信心,表示:“这一转变已经开始,它(指物联网)将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式……2014年将是物联网发生关键转变的一年,并且到2017年,物联网产生的影响,将比整个互联网更为深远”。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网络技术的兴起给网络工程专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只有正视这种汹涌的“新互联网”时代大潮,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的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新网络时代的要求,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实践人才,焕发专业活力。本文分析总结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实践经验:“突出专业特色,彰显时代特点”、“优化专业层次结构,大类培养”、“加强实践,注重校企合作”,旨在探索一条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面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工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2 “新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建 设思路

大连工业大学于2004年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迄今已毕业6届、300余名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通过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统计可知,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四个领域:传统互联网系统设计及应用、Web软件设计与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和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近几年嵌入式系统应用和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就业比例逐年上升,已渐有超过传统互联网应用这一传统就业主体的趋势。根据这种现状,大连工业大学从2010年起着手改革新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优势明显加强。

首先,拓展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内涵,突破传统的“互联网建网、管网、用网”领域,以时代需求为导向,引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知识,拓宽专业领域;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既要培养传统互联网络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等层次的专业人才,也要培养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多领域专业人才。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优化专业层次结构,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制定“宽口基础+特色方向”的课程体系,开展大类培养。

最后,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跨学科、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要大力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既需要高校本身的努力,加大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加大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更需要社会、企业和学校的紧密配合,探索一条群策群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3 拓展专业内涵,彰显时代特点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射频标签和传感器网络等技术,实现人与物、物与物智能沟通和对话的网络信息技术[4]。近几年,国内申请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物联网课程体系规划不完善、教材建设计划不完备、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配套设备缺乏和实验方案标准有待规范等问题。

实际上,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已涵盖了大多物联网知识领域,拥有物联网网络层的学科建设优势,具备应用层的基础知识,需要补充的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层的相关课程[4]。显然,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专业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多共性,只要适当补充和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即可培养具有物联网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是“新互联网”时代两个最热点的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根据新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重新定位了专业内涵,调整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补充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制定了新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目的是培养面向工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新”网络工程人才。新培养方案中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定为4个方向:(1)传统互联网方向;(2)系统集成方向;(3)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方向;(4)Web软件开发。

4 优化专业层次结构,大类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是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依托校网络中心工程环境开展学生培养的,具有坚实的教学师资和教学资源基础。为优化网络工程专业的层次结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网络工程专业采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联合的交叉大类“2+2培养”模式:前两年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保持一致,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后两年根据专业特色,按照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设立了“传统互联网应用”、“系统集成”、“Web软件开发”、“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四个特色方向,形成合理、有时代特色的课程群体系(见表1),及有效的实践环节,从而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企业需求的有机接轨。

5 面向工程应用,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样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网络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培养网络工程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本身的特点,笔者采取“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对学生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

5.1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坚持“面向工程应用,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原则。具体划分为“四层次、七类别”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四层次”是指学生应获取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和工程能力等四个层次的能力;“七类别”是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训练、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参加创新和科研课题、职业培训等七个环节[5]。

根据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自身特点,针对“课程群”系列课程,开设综合性较强的专题训练实践环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有利于与企业实训项目相结合、置换。例如,笔者将第七学期的“网络规划与设计专题训练”、“网络安全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网络管理+Linux系统运维”三个实践环节组合成一个综合性专题训练模块,引进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项目,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5.2 “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的创新与实践教 学模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关注行业、企业需求,密切校企合作,建立了“校内+校外”、“校企联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

1)有效利用校内资源,将教学实践与实际生产环境有机融合。网络工程专业依托大连工业大学网络中心开展校级实践活动,将教学实践落实到生产现场,开展从校网络中心到教育网地区中心全方位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引入网络中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认识实习、操作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将网络中心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经验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勤工俭学,通过承担一定的网络维护开发等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实验室、学校网络的建设维护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动手能力。通过上述方式,将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融入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使学生学以致用,既深化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点。

2)扩大校企合作。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笔者重新定位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建立了“企业岗位定制”教学;同时,加强校企教师的双向培训机制,与企业在学生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图1所示的四个层次实践课程体系中,强调培养过程中的企业参与,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专题训练环节,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接轨。

3)支持学生参与创新科学研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导师制”。从大学一年级入学开始,即进行专业介绍和行业发展规划,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方向,鼓励本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建立“导师制”师生研究室。教师带领本科生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建立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已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科研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4)积极开展专业竞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以优秀获奖学生为榜样,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同时,通过联合开办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红帽学院,鼓励学生考取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CCNA)、思科认证网络高级工程师(CCNP)等行业国际资格认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6 结论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讨论在“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将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高校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有机融合,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扩展专业内涵、优化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一系列举措,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探索了一条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曹介男,徐明,蒋宗礼,陈明.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置与专业能力构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9):31-34.

[2]岳峰,王桢.浅谈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1):126-127.

[3]张新有,曾华,窦军.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56-160.

第2篇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网络工程师型网络工程应用人才,网络工程本科学生的培养采用“3+1”与“1+X”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内主要完成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按照“网络规划”、“网络管理”、“网络应用”三个方向设置课程,大四主要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这部分学习主要在校外的企业中进行。在整个专业课程构建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为了使学生入学后很快进入大学学习状态,增设专业介绍及就业规划讲座,使得学生明确专业所开设课程的具体结构和进度,以及自己毕业后的职业选择范围,及早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和规划。2.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有计划地将社会上认可的权威网络工程师技能证书的考试内容纳入到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使得学生在毕业时候不但获取本科学历,同时还能够考取或取得各种网络工程师证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就业层次。3.由于网络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特点,仅仅依靠计划学时内的实验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加网络规划、网络管理、网络应用方面结合典型工程项目的综合实训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以及校外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把典型工程项目进行逐步拆分,分阶段、分层次规划教学,遵循由易到难、分散难点、前后衔接、步步推进的原则,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实践应用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工程师型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毕业后有较大的就业面,能适应多种职业需要。优化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达到以培养工程师型网络工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经验和实际工程能力,而这恰恰是一般高校师资队伍所欠缺的。因此,必须鼓励专业教师具有到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和经历,同时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可以利用假期,选派教师到思科、H3C、中兴网络学院或其他授权培训机构学习,使教师获得相应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和认证讲师资格。另一方面,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使教师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中,同时聘请企业的专业工程师定期到学校开设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和企业文化教学,使学生能够紧跟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科最新知识。与此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其与教研相互促进,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三、规范实验室建设

由于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所需的实验设备大多较昂贵,很多学校没有购置或者仅购置少量,取而代之的是用模拟软件去模拟网络互联设备的实际运行。但模拟软件和实际的物理设备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有些实验内容无法在模拟软件上完成。更重要的是,使用模拟软件,很多实践课无法正常开出或无法真正开出,较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以实际物理设备为主,建立一个网络工程开放实验室。由于网络工程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必须搭建分组的网络环境,目前,包括CISCO、H3C、中兴等主流供应商在内的网络设备供应商丰富,为设备选型购置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市场。同时,网络工程教研室有10多名专任教师从事相关研究和应用工作,有能力在搭建分组网络环境基础上进行实验内容的开发和扩展。在购置设备时有些学校仅选用一种品牌的设备,学生毕业后如果面临操作其他品牌的设备还要重新自学,为了锻炼学生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能力,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设备选取时兼顾华为、中兴两大主流品牌,借鉴相关学院的先进经验,在原有机房的基础上建设,利用原有的计算机、投影仪、桌椅、电力线缆插座等原有设备,另购置了相应的网络设备,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工程开放实验室,具体如表1所示。网络设备规划图如图2所示。此实验室每次可容纳30个学生,可以满足网络编程、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网络工程、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系列专业课程相应的实验、综合实训等。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开设相应网络课程的专业所共享。

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地方二本高校在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怀化学院为例,重点对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课程规划与考核、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关系以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出相应的探索性意见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地方二本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日益依赖,计算机类人才需求呈专门化、交叉化趋势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络平台的各行业应用需求迅速蔓延。目前,社会对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系统工程、网络通信和计算机安全等领域。因此,在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方面,其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化,根据《教育部2014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类,其中计算机类基本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6个专业;而计算机类特设专业包括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3个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的日益细化,表明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专门化。

网络工程专业需求背景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社会需求,同时,高校在培养人才上也有意识的把网络工程方向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网络工程领域方面的知识。1998年网络工程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开始招收该专业的本科学生。网络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等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网络工程实际问题,可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各行业部门从事各类网络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和开发等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2014年我国已有258所普通本科院校(不包括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院校)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开设该专业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广东(20)、湖南(17)和河南(17).10所以上的高校有13个省份,985或211高等院校有34所。从网络工程专业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来看,其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由此表明该专业的开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趋势。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专业,其实用性强,服务面广,未来发展空间大,但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全国各类高校关注的重点和讨论的热点。不同院校针对本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制定了不同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985或211高等院校,其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考虑较广,文献[4]提出把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分为3个层次: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该培养模式较适合于具有学术性研究的985或211高等院校。从目前各类高校网络工程专业设置分布来看,近半高校为二本类地方性本科院校,此外还有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各类院校160多所。对于非985或211院校,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多趋于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 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4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表示:鼓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同时在今后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时要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从国家层面上看,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已经提出采取多项措施并举,力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如何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现在亟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尽管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就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实践,但目前一些重要的问题仍然十分棘手,其主要体现在以下问题。

(1)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设计问题。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与考量问题。

(3)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区别及关联性问题。

(4)以就业为驱动的学生基本能力培养问题。

(5)以创新为目标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

这些问题是地方二本类高校在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既能体现出一个专业设置的好与坏,也能表现出一个专业的办学特色。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是培养符合社会特定人才需求的根本与基础,也是成功发展该专业的重要基石。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辅相成,在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既要考虑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要考虑外部的社会需求驱动。各高等院校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多定位为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2007年,怀化学院提出“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强调对学生的公共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和发展能力培养;同时在这种人才培养大框架下,为适应社会需求,网络工程专业首先在怀化学院提出“3+1”、“2+2”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网络工程专业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怀化学院近5年来在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和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经验方面,应把眼光放得更远,从更长远规划着手,高度凝练专业方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面向社会需求形成一套符合该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如5年一规划和两年一微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较为稳定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与管理人员从中更好地发现、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制定更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提供宝贵经验。

(2)从人才培养途径方面,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见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途径,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制定出一种“稳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

3 课程规划与考核

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是我们为社会培养合适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在最初申报专业时就应该做充分的调研,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我们在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时,要以本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带辐射,培养适合以本地为中心的专门化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带的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在课程规划设置上,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已做过多次修改,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两个模块比较稳定,但主要体现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针对社会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我们需要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特定类型人才,如网络规划型、信息安全型和网络管理型人才,这也正是发展能力培养模块所存在的必然性。在课程考核方面,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课程考核分为3种模式,考试、考查和认证,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对于偏重实践实训性的实用性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而对于一些培训类课程或行业类技术采用认证方式。

近年来,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上做过许多尝试性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上看,得到了学生较好的反馈信息,但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

(1)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一些双师型教师,或者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甄选专业课程,避免出现课程之间内容重叠或模糊现象、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现象、课程体系设置不严谨现象等;在课程规划与设置时,往往因为教师参与过少、调研时间仓促、探讨不够深入等原因,出现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3)考核方式应该采取多样化,考试可通过纸质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无纸化途径进行,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开发在线考试系统来实现无纸化考试;而对于课程考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开卷考试、网络规划、网络程序或小型应用系统开发、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4 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关系

目前教育部公布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共9个,其中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有关部门不限制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类型,且特别受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二本类院校的青睐。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对于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在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如何把这些专业清晰地区分开,如何设置不同专业相关课程,如何培养与该专业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如何突出它们各自的优势,这些问题通常会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由于很多考生不能清晰了解各专业的主要区别,在招生过程中很多学生通常会选择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3年实际招收到的人数分别为:81、50、61、43和50,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区别网络r程专业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以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于地方二本类院校,针对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在师资力量上所表现的薄弱性,在考虑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关系时,既要抓住它们的共性,又要严格区分它们的不同点,认真规划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去向,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具体需求,建议如下。

(1)高度凝练不同专业的共同课程。目前怀化学院有3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在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这两个模块中,可以考虑设置这3个专业具有共性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尽管这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均可设置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并特别适合在地方二本类院校实施。一方面可以避免培养出畸形人才,比如在网络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中没有考虑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

(2)突出各专业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上对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设置。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群上要形成一种体系,既要考虑与计算机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又要考虑与网络通信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同时,也要考虑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管理、网络规划或网络安全等方向课程设置,还要避免在方向课程设置上与其他专业的重叠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不仅要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而且也要注重拓宽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5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许多地方二本类院校开设该专业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就要以就业为驱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创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怀化学院已毕业的两届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选择去IT企业、小部分学生选择对口事业单位、另有少量学生选择公务员或读研,就业情况较为乐观,这表明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期探索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肯定。但我们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工作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以就业为驱动,加强实践性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尽管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大量实验课时,课时数已经达到教学计划总课时的25%,但很多实验等实践性项目较为陈旧,有的项目与课程理论知识点脱节,有的项目没有结合最新技术或实际工程应用,因此项目设计不仅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而且还要结合前沿技术和学生可能的就业需求等因素。②以创新为目标,重视学生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学科竞赛、专业培训和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目前,在创新环节上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热情不高,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环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学生积极引导、有效监管,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综合实践能力。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进入对口企业参加培训或顶岗实习提供更宽的途径。我们已经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阶段性工作,前期工作争取每位大四学生能在相关计算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或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比较称心的工作。在下一阶段,我们希望为该专业学生找到更多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从事专业培训和顶岗实习,一方面进一步强化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另一方面更加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社会培养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第4篇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先进可行,适合工科教育[3-4]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自2000年至今,“CDIO”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产业界高度评价。作为一个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白云学院进行网络工程专业的CDIO改革是可行的,并且,我们有以下条件的支持。1)政策支持。CDIO教学在国外已取得巨大成功,CDIO教学在国内高校也已取得初步成效,作为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白云学院也于今年开始对全院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成立了以董事会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组,协调全院所有部门支持该项改革,并在2010年7月组织专家对全院员工进行CDIO理念培训学习,以支持全院CDIO改革。2)市场就业需求支持。围绕网络工程生命周期,目前及未来5~10年,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且应具有以下5方面的技能。

1)网络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2)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技术;3)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4)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5)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术。其中1)、2)属于科学研究型人才,3)、4)属于工程型人才,5)属于应用型人才。其中,后两种人才需求人数最多,由此可见,掌握网络工程技术的工程型、应用型毕业生将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3)师资支持。在广东白云学院计算机系,从事网络工程课程教学的教师有8名,其中2名教授、2名系统分析师,他们从事网络工程教学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另外,多位教师都有在企业工作经历,具有大中型网络工程项目的开发、设计和实施能力。经过CDIO学习培训,教师都具有了进行CDIO教学改革的能力。4)实验设备支持。白云学院计算机系有普通机房10多个、网络机房2个、在建网络机房1个,锐捷交换机和路由器几十套。对于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相关的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路由的设计、网络服务的部署、网络可靠性与安全性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布线方案、网络施工方案以及网络测试与验收方案设计、网络性能评价与优化、网络安全防范等网络工程项目实验,我们均具有很好的支持环境。

网络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2005年,广东白云学院开始设置网络工程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专业知识体系如何建立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两个问题。对此,我们借助CDIO教育理念,在工程学科培养目标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框架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白云学院具体实际和我国的学科背景,确立了网络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理念和目标[5-6]。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而其核心培养目标是具有编程与网络应用的开发、设计、规划、部署、实施、管理以及销售工作的能力,在业界,他们担当“网络架构师”、“网络工程师”、“网络开发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销售工程师”等角色。根据市场需求,网络工程人才不仅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道德,还要有运用外语的能力,同时,还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他们还要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及网络工程的应用技术,了解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组网工程、网络性能评估、网络管理等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了解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法规,了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能从事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研究、开发、网络运行管理和性能分析、网络工程设计及维护等工作。根据CDIO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我们构建理论、实践教学和素质培养的结构模块。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过程,素质提升为要素,组成人才培养的立体坐标。在立体人才培养坐标系中,工程项目是粘合剂,它将理论、实践、素质粘合在一起。工程项目可以验证课堂理论的正确性,又可以在课堂理论的基础上实践创新,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协作精神、素质水平也得到提升。

在人才培养立体坐标(图2)中,各部分内容以时间和空间相联系。根据理论、实践和素质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需求和CDIO规划创建的人才培养进程。在学习的进程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犹如树木成长的过程,这种人才培养进化链可以用图4的树形图表示[9-10]。入学阶段,学生接受“安全、心理和专业教育”,目的是使其具有成为网络工程人才的“支撑素质”,即兴趣、刻苦、耐心、自信、专注组织、安全意识和自我约束。在学生具备“支撑素质”以后,我们对其进行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其“C”能力。通过“基本项目”训练,我们进一步使学生具备成才的“基本素质”,即交流、表达、管理、协作、人文知识、自学、技术知识与推理。在大二、大三阶段,我们通过专业课程形成网络工程的二级项目,并对学生进行培养,以培养其“C/D”能力,使其具备成为网络工程人才的“重要素质”,即团队精神、分工、互助,定位、责任心,专业能力与素质。在大三、大四阶段,我们通过专业课程、项目课程形成网络工程的一级项目并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其具备“C/D/I”能力和网络工程人才“核心素质”,即自学、团队合作、创新、交流沟通工程推理和问题求解、解决问题、实验和知识创新、系统化思维、隔热能力与素质。在大四后半段,通过毕业设计,“网络规划与设计师、网络架构师、系统分析师”的认证激励,培养学生的“C/D/I/O”能力,使其具备成才的“人才素质”,即行为、仪表,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企业与业务的关联、构思和工程系统、设计、制作、运行。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我们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明确课程与知识、能力、态度培养、素质之间的关系。考虑到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将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分为网络架构方向和网络开发方向,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主要是反映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方向课和选修课是为了适应就业岗位变化设置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选修课程。两个基本方向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其教学应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发展。通过基本方向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网络工程的某一职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借助CDIO理念,形成富有“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知识体系[11]。#p#分页标题#e#

第5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网络程序设计;实例化教学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21-03 中图分类号:G642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

(1)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市场,导致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生所学的技术与企业应用的技术不匹配、技能经验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地修订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紧跟市场需求的步伐。

(3)学生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从主观上缺乏动手实践的动力。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一方面应广开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应及时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设置的结构性调整上,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已经做出了相应调整,比如大方向培养,每两年制订一次大纲。笔者针对第2、3条客观原因,以网络程序设计课程为基础,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进行了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 改革内容

通过深入调研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市场,笔者发现网络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有两个:

(1)传统的网络工程建网管网用网方向,这种人才是低端的专业技术人才,多数高校的培养层次停留在专科层次,并且其培养受网络设备硬件条件限制。另外其就业面也越来越窄,经过多年的互联网建设,很多企业都完成了信息化网络建设,对于网络管理员的需求已趋饱和。

(2)从事高层次的网络开发工作,就业面相对较广,如主流网络设备公司的网络软硬件开发,互联网公司的网站技术开发,企业的ERP信息化网络应用开发,欣欣向荣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物联网产业等。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是培养传统网络人才和高层次网络开发人才相结合的最好载体。要管理好网络就必须知道网络底层开发及网络应用开发过程,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紧跟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从事新的开发方向。笔者以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具体针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

1.1 教学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应用的不断出现,传统的C/S应用开发已趋于饱和,除了网络底层服务及应用依然基于C/S模式外,大部分互联网应用都转向了B/S模式。Java EE针对企业级应用的各种需求而提出来的软件开发体系结构,能适应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的分布式、安全性、可扩展性、集成化等要求,已经成为B/S开发的标准之一。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我们打破传统的Socket编程内容约束,引入Java EE应用开发技术,除了讲授HTML、CSS、JavaScript、JSP、Servlet、Javabean、JDBC等基础B/S的开发技术之外,还围绕企业级应用3大框架技术SSH(Struts、Spring和Hibernate)进行分析讲解,详细介绍SSH框架在各系统开发中的整合实施过程,做到所授内容与软件公司真实开发环境接轨。

除了将C/S模式向B/S模式转变,还要顺应移动互联网应用兴起的需要,增加Android移动终端平台的开发内容。“网站+浏览器+手机客户端”已经成为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结合的模式。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网站都是基于这种模式,更多的传统行业企业网站也在跟进,移动互联网大潮势不可挡。

1.2 教学方法

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将Java EE开发的3大框架技术相融合,将网站与AndroidJava开发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网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管网和开发课程融合、利用网络程序开发加深学生对网络基础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管理网络。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引导学生从事企业网站系统的开发或者移动终端程序的开发,探讨如何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创业。

(2)明确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开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网络软件开发技术教学与实际网络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探索以实际工程项目促进教学的有效方式,建设和完善适合网络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较完备且动态优化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体系,探索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新方向。针对基础薄弱,只有JSP、Java基础的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的实践,将SSH和Android SDK技术在具体实例的实施过程中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

(3)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握管理网络和网络开发的内在规律,创建科学有效的复合型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尝试创新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方向转移,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移,从传授知识向教会学生思考转移,从教师提问向学生发问的转移,其核心是激励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从管理网站开始,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继而给学生布置具体开发实例并利用相应的开发技术进行开发,注重学生软件开发经验的培养。

2 具体实施过程

(1)以培养适应就业形势的网络工程复合型人才为指导思想,明确网络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网络管理和网络开发相融合。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契机,制订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授课内容,实现两类网络人才的融合。

在学院积极进行大方向培养目标改革的背景之下,建立课程群体系,调整相关大纲内容的衔接,如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等课程组成课程群,培养移动互联网人才。课程群体系是实现知识的复合应用而不是多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这需要积极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水平。在全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影响下,相关教师积极参加卓越工程师的相关培训,利用带毕业生实习的机会到软件企业调研,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并调整课程教学。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修订一次授课方案,保证学习内容和企业需求的有机接轨,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变化。引导学生从管理网络的应用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并实施。教师在讲课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标准。针对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选用不同的具体实例系统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讲解,增加学生团队开发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

(2)明确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网络开发技术教学与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探索以实际工程项目促进教学的有效方式。以学生团队为主体,从组建小网络开始,进行网络管理,开发构建网站并从事后期的维护。以大案例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实例讲解,掌握教学节奏,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尽量压缩理论学时,提高实验实践的学时比重。将课程群中原有实践环节整合,形成大实践环节。原有课程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课程设计环节,都是在每门课上完之后各自进行。经过调整,将部分课程设计合并形成实训环节,比如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管理3门课程合并成一个实训,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网站系统并完成布署、管理、维护等工作。

(3)在网络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积极做到以学生学为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通常学生会对移动互联网的最新应用感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再深入,再开发,学生有思想又有技术就可以试着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创业。兴趣和热情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尝试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方向转移,教师应起帮助者的角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转移,从传授知识向教会学生思考转移,从教师提问向学生发问转移,利用互联网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活动,为培养复合型网络工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在网络程序设计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软件开发技能的培养,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托学院研究室制度给学生布置具体开发实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WEB研究室的无线局域网设计、服务器架设、研究室网站的开发和维护等都是由学生团队完成的。

3 结语

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顺应移动互联网的新发展需求,结合目前网站开发技术特点,将传统网络工程技术与软件开发技术结合,在就业中找到结合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特点。

该教改方法针对性强,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充分适应移动互联网技术潮流,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占据优势。在教学内容上,将Java EE的3大框架技术相融合,将Android客户端开发与传统网站相融合。在教学方法上,以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软件开发技能的培养,以学生团队为单位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布置具体开发实例,从事开发和管理维护。几年以来,我们通过上述方法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就业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今后我们将继续巩固现有教学成果,探索新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以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海文,刘柏,李明霞,产学研结合培养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讨[J],科技风,2011(5):194

第6篇

结合我校实际,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网络工程中近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及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了解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具备网络规划、设计与实现以及网络程序设计开发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工作,具有网络软件开发和较强网络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部队、研究机构、金融保险业、独资与合资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单位从事科研、开发、应用、管理工作以及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的设计、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打通了信息类6门主干课程,本着“宽口径、重基础”的原则,打通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六门主干专业课程。同时考虑到本专业同时具有计算机和通信的特点,在学科基础课程中还增设了《离散数学》和《现代通信技术》两门相关的专业的理论课程,以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此外,在选修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与《网络工程》专业对应的硕士点是在计算机学科,为满足部分同学考研的需要,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列为选修课,以方便学生应考。

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专业方向,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特色培养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1,3]。根据我校的实际,确定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与维护三个基本方向。除我院的有关实验室外,我校的网络中心能为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安全与维护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实践环境。2.2.1网络工程设计主要能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与设计,为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结合架设网络工程的实际需要,加强实用性,开设了《组网工程》、《TCP/IP协议体系》、《网络设计与规划》《通信防护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受到欢迎,需要大量的网络应用开发人才。本方案中除了开设了《web技术》、《网络通信编程技术》、《Java应用程序开发》等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中小型机应用及开发》、《移动编程技术》、《嵌入式系统》、《网络数据库编程》等特色课程,涉及到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的几个主要方面。人们对网络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与维护方面的人才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为满足此方面人才的需要,开设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技术》、《网络故障分析》、《反病毒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课程。网络工程专业与其它专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与网络工程相关的计算机水平认证考试有许多,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与水平认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外,在实践环节设置中还引入了以水平认证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模式。即结合各种水平认证,有针对性的安排实习内容,以便为考取相关证书服务。

第7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 职业资格认证 认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366-02

引言

“职业资格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是国家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标准,是劳动就业、用人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职业(行业)资格证书随着就业准入制度的完善必将成为劳动力就业的门槛,因此,国家职业(行业)标准对高等教育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同时职业资格的考核与鉴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往往存在着比较A大的落差,跟不上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团队方面没有形成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相融合、相匹配的教学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需按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

本文旨在进一步系统地分析研究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试图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双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为纽带的专业教学体系。

1 职业资格认证发展概述

西方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强有力的国家和行业的资格标准框架,此框架既约束高等院校规范人才培养行为,也约束人才就业市场规范就业行为。国外职业资格证书起步早、发展快,相应法规和保障体系健全,执行有力有序,就业准入制度也比较完善,有些国家如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系统以及职业培训间有一套完善的衔接体系。作为传统欧洲大陆教育系统的代表,德国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其中完善的资格证书体系是保证教育系统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德国资格证书种类繁多、系统庞大复杂。根据职业资格等级和认证书目的两个标准,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类:高校入学资格证书、双元制职业培训学校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高中层次的全日制职业培训学校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在高教系统外获得的以推动职业升迁和发展为目标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表现在:①同生产紧密结合;②企业的广泛参与;③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④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

台湾职业教育普遍实行“证照制度” ,台湾“证照制度”的主要依据是《职业训练法》中的有关规定。“证照制度”目前主要可分两大系统:一是“考试院”办理的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共分高级考试、普通考试及特种考试三类;二是“行政院劳委会职训局”办理的技术士技能鉴定,共规范162个职类,实施办理124个职类,每个职类分甲、乙、丙三级。职业资格证书主要用于就业机会及保障、薪资晋级和职业升迁、免试雇佣的优待等,门类齐全,分类细致合理,对此,我们可予以借鉴。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究其根源是由于相关课程脱离了实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为市场所用。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国自1993年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职业资格证书在我国人才就业市场己开始发挥“就业直通车”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课程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的衔接上仍存在如下问题:

(1)至今也没有明确的模式来指明高等教育课程与国家职业(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问题,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中。

(2)高等教育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未能积极适应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的要求。

(3)未能通过某个切合点将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起来,只有发挥两者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就业人才,以便更好的发挥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4)社会上职业资格认证种类繁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很多认证缺乏与高等教育的互动。

2 网络工程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认证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市场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目前,国内网络工程相关专业资格认证主要包括以软考为代表的国家职业认证系列和以思科为代表的企业级专业认证系列两大类。

2.1 国家级职业资格认证

①软考证书:是由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领导下的国家级考试。这种考试是职业资格考试。包括初级-网络管理员、中级-网络工程师和高级-网络规划师,该考试认证面向社会群体,主要用于国企和事业单位,软考现在相当于资格考试,与评职称相关,在中国业界认可非常广泛的。

②全国信息化工程师项目NCIE证书:是在信息产业部领导下组织实施的国家级IT专业政府认证体系,由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库、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信息工程监理等一系列认证考试构成。其认证体系力求内容厂商中立、技术知识先进、面向职业市场、通用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并重。

③OSTA的网络工程师证书: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考试。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五级,分别为: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适用于中专、大专等应用技能型人才。

2.2 企业级专业认证

企业级认证各大网络设备制造商都有,Cisco、华为、H3C等,Cisco是认可度比较高的,其他的和Cisco都类似,只是命令上的不同。Cisco分为CCNA、CCNP、CCIE等几个等级。这些认证在其设备应用领域认可,价格比较贵,一般都是通过各自企业或依托高校培训完成。

3 “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广东科技学院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把行业权威职业资格证融入常规教学认证体系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进行融合,改革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理论课程设置以“够用”为原则,选择市场认可度高、操作性比较强的。Cisco认证系列、华为认证系列和软考的网络工程师认证作为参照,引人它们的课程体系。并与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要求相结合,采用课程嵌套的模式,把主流认证考试内容引人进来,让学生在课程学完后既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通过相应的认证,获得相应职业资格。

构建的课程体系中,选择网络工程专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内容,配合实践实训教学环节,用岗位职业能力规范来描述人才规格。课程构成上,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制性选修课程等模块,同时辅以工程实践实训、学科竞赛与科研训练、讲座等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引入研究性教学、合作性学习,以及职业资格认证,使得实践课程的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和创造性内容的考核、基础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才是必要而科学的考核。

4 结语

通过贯彻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使得校内专业课程内容、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就业岗位需求高度统一,实现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教育与人才市场的紧密沟通加强职业认证教育是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增强动手能力、提升毕业生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对于当前学校深化教育改革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蕾,孙润元,刘d,荆山.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2,01:79-82.

[2] 胡静,赵莹.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20:11-15.

[3] 蒋吉频,高东发,阳爱民,谢建国.我国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现状述评[J].计算机教育,2010,12:29-31+45.

[4] 韦秀芝.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5] 蒋晓旭,郭雪梅. 完善中国职业资格认证与管理制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02:65-67.

作者简介:

1 陈强(1976―),男,江西南昌,广东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Web网络应用;

第8篇

【关键词】 网络工程生命周期 课程改革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38-02

1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1.1 背景

2010年1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201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加快通信业创新转型方面,要求加快3G和光纤宽带网络发展,加快TD-LTE研发和产业化并开展区域性试验示范;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业务推广和网络建设改造,推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强化互联互通和资费服务监管。在互联网管理方面,强调“安全”环节,要求加强码号、域名、IP地址、网站准入和接入服务管理,做好网络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加强IPv6、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强调,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覆盖城乡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启动物联网建设布局,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柳州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网络覆盖面的增加、新城区的开发、旧城区的改造等等因素,网络工程的工作量会逐年稳步增加,因此对网络工程方面人才的需要量在未来几年也会随之稳步增加。

1.2 意义

1.2.1 打破当前网络专业教学中的学科体系,使教学真正适应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2.2 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制定培养方案,建立起一套以网络工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体系。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开发出以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为核心的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

1.2.3 提升网络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相关专业技能。

2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2.1 预期目标

通过按照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实施教学的递进式项目化网络工程课程改革,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网络工程有选择性地构建教学内容,为网络工程方向教学服务,培养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等技术岗位专业人员,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门化方向学生就业质量。

2.2 主要内容

(1)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并明确作为网络工程实施、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等技术岗位专业人员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设计若干个网络工程项目,以项目为核心整合所有知识、技能、态度、方法,制定出网络工程方向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

(2)会同行业专家研究制定在各项目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及评价标准。

(3)从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2010级开始进行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实践,研究并总结适应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典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4)整合教师资源,组建并培训一支能进行该递进式项目化教学的教师团队。

2.3 研究重点

(1)制定网络工程方向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

(2)制定在各项目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及评价标准。

3 课程改革的实施

3.1 第一阶段:调查阶段

到网络企业调研、分析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等技术岗位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基本职业能力;到网络工程专门化方向毕业生就业单位调研、分析毕业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的不足;撰写调查报告和递进式项目化教学的可行性报告。

3.2 第二阶段:制定草稿

结合前期调查信息及查阅有关资料,研究确定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职业道德、基本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设计若干个网络工程项目,以项目为核心整合所有知识、技能、态度、方法,制定出网络工程方向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

3.3 第三阶段:评审定稿

邀请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共同对教学方案、课程标准、实习实训指导书进行论证和修改,研究制定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确定实施性教学方案及其标准、实训指导书。

3.4 第四阶段:实践教学

在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0级开始进行的按照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实施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整合教师资源,打造进行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教师团队,总结适合于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典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以及团队管理模式,制作并收集教学资源包。

3.5 第五阶段:实习推荐

进一步联系单位和推荐学生到相关公司进行项岗实习,并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和优化和完善该教学体系的信息。

3.6 第六阶段:项目总结

对项目进行总结,整理相关文档,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递进式项目化教学体系。

4 预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4.1 按照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实施递进式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的项目总结报告。

4.2 教学方案,课程标准,实习指导书,学生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教学资源包。

第9篇

【关键词】课程定位;课程培养目标;课程项目设计

0 引言

《有线电视网络组建与施工》是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是以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维护工程师、系统测试工程师、售后工程师,和网络设计工程师等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进行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系统安装、调试、测试、验收、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是理论实践一体型课程[1]。

1 结合学生特点和企业需求进行课程定位

首先要结合学生特点和企业需求进行课程定位,本课程针对通信技术专业(电信业务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课程开发前期主要对高职院校、高校和用人企业进行了市场调研。通过对北京歌华有线公司、北京电信管理局等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明确了有线电视网络技术行业的四个岗位群,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了一次就业岗位和晋升岗位。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所示,有线电视网络共分为四个岗位群,有线电视网络规划设计岗位群,有线电视网络工程维护岗位群,有线电视网络质量岗位群,有线电视终端客户服务岗位群。本课程的培养主要面对前两个岗位群。

一次就业岗位是本专业主要的职业目标岗位,主要是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人员、设备员、有线电视网络运维人员、数字前端维护人员和客服人员,主要就业部门在工程设备部、网络质量管理部等,岗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

晋升岗位是部分能力较强学生可以获得的高级职位或者工作3-5年后可以晋升到的岗位,实现从适应性就业向竞争性就业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课程相对于高校类似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以使学生在就业中具备零距离就业或短时间上岗,并使学生具备岗位晋升发展的空间。

2 结合岗位分析明确课程目标

结合图1的职业岗位分析,本课程培养岗位主要面对有线电视网络规划设计岗位群,有线电视网络工程维护岗位群,一次就业岗位分别是有线电视网络规划设计员、网络施工员和网络维护员三个岗位,深入企业对上述三个岗位进行详细调研,得出企业岗位职责需求,这是找到与本课程对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依据。具体的岗位职责如表2所示。

3 课程内容设计

从岗位能力分析,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共分为7个模块:

4 课程项目整体设计

有线电视网络有五个典型的工作项目的设计流程,我们课程的课程的项目设计围绕这五个典型工作过程展开,每个项目都按照这五步流程进行开发,同时每一个项目都会着重培养学生对工作流程中某一个环节的技能。其中项目5是前几个项目的综合,项目1、2、3、4、6是顺接并行关系。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经过很多考虑,不仅是企业的案例,另外还要把课程所学的知识点要放在案例中。这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这也是从高职学生的特点考虑,从单一到综合的知识技能锻炼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具体的项目设计如图2所示。

5 结论

针对《有线电视网络组建与施工》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企业需求进行课程定位,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整体项目设计。课程项目的总体设计符合企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