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生观的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6 16:13: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生观的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人生观的价值

第1篇

学校德育中的当前状态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施加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并通过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活动,以使中职生养成教育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学校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主导核心地位的教育、道德、智力和身体发育。保证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指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封闭的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开放式、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

关于规范中职学生日常行为标准的关键创新,是发展教育创新。传统的规范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需要你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从“我”出发。创新规范理念中的道德教育,不只是一个标准,而是在越来越多的人的探索、了解、认同中发展形成的;特定的行为准则中的表现:规范不仅是一种约束,是促进积极发展面向未来的一种保证。其次规格应着眼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不仅要关注生活在未来社会中的人的行为,也关注社会对未来生活的人。从理性的认识到具体的规范创新,是一个飞跃,是一种创新。

二、中职生养成教育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影响的途径

1.环境熏陶法。环境熏陶法是自觉地利用环境资源(如良好的家庭气氛、校风、社会风气及教育者自身的人格特征等),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的人格教育方法。环境熏陶法要求教育者重视教育环境建设,使学生在所处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如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愉快的情绪,敢于创新的精神;学校中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喜欢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

2.制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定创新的规范并不是养成教育的目的,形成创新的意识,精神的创新行为,影响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行为准则,以发展基础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注重创新标准的制定,更应引起重视的是行为形成过程。个体本身和外部力量的作用,创新的规范为标准,主动创新的过程为创新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过渡的过程中,创新性的规范。第二,必须制定一个过程,以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行为。

第2篇

世界观

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

价值观

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3篇

以课外活动为契机,把学生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效的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有一个活动课,对附近的抗日英雄或者抗日遗址进兴走访,因此,我进行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了烈士陵园及其博物馆,让学生聆听了专职讲解员的讲解,以及实地感受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事迹,对日本在中国所犯的滔天罪行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课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历史中的英雄人物的楷模作用尤其重要,如: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的身上,在他的身上,无疑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林肯屡败屡战的这个性格特征。课堂上,讲到林肯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书上林肯说的一句话:“悲伤的时候,工作就是良药”,然后,不失时机地和学生一起分享了关于林肯的一段资料:林肯(1809~1865),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选举八次都落选,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天下无敌,而且他从不放弃。学生边听边会流露出各种表情,发出了各式评论:“他真倒霉”、“怎么会有这么倒霉的人”……。等学生发表完意见以后,可以趁势对学生说:“林肯的一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悲伤中度过的,但是他没有气馁,凭借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凭者自己屡败屡战的坚强个性,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希望同学们能够从林肯的故事中获得一些启示”。

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着老师作用的弱化。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不作为或少作为,那么课堂将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互动变成了胡动,参与变成了演戏。历史课缺少了他本该有的浓厚的历史味道。同时学生在看问题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是多元的,有的甚至彼此是冲突的,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此时,老师对讨论中的所有观点都简单地赞扬肯定,那么就会使学生陷入价值观取向的茫然之中,甚至形成偏激,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对中中国战败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英国太可恨了,要踏平英国去报仇;有的学生则认为物竞天择,中国战败是应该的,英国入侵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因而要感谢英国。面对这两种迥然相异的观点,如果老师简单的总结:“大家考虑的很深刻,观点很新颖,老师很高兴,希望保持这种探索精神。”那么,这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就是失败的,只能培养出愤青或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第4篇

1 要密切注意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中青年学生理念和认识的变化。在社会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必然引起新旧理论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撞击,进而导致学生理论上、观念上的除旧布新。然而,在除旧布新的过程中,学生也难免会产生一些疑虑、困惑和迷惘,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体察和发现青年学生理念和认识的变化,及时帮助,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切实保证学生头脑清醒,保持他们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

2 要密切联系深化改革中引起利益关系调整的热点问题。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虽然不一定都与利益相关,但由于利益关系调整而产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确实增多了,如学习、择业的态度以及今后工作地域的选择,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这表明利益关系的调整导致的现实思想问题,对青年学生情绪的影响是直接而强烈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洞观利益关系调整背后掩盖着的学生的思想变化,紧紧抓住热点问题开展教学,保证青年学生从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方面来看待个人得失,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 要注重解决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带来的倾向性问题。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封建残余思想文化以及市场经济固有属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交织在一起,学校也难免受到浸染和影响。反映到青年学生身上,有几种倾向值得引起重视:学习目的不明,动力不足;艰苦奋斗意识淡化,畸形消费现象出现;金钱意识滋长,享乐主义思想蔓延;人际关系庸俗,师生关系出现物化现象;等等。这些倾向性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有新的变化,但归根结底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倾斜。这就要求我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中,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的辨别力,从根本上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其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抵制力。

二、在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要注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只有将科学理论的运用贯穿于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的实践中,才能入脑入心、可亲可信。

青年学生在新形势下的现实思想问题,背后大都有一个根底浅薄的问题。比如,一些学生在对待现行政策、利益调整上反映出来的现实思想问题,一般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清楚所导致的。同样地,在对待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金钱物欲、择业标准等问题上,也都有个理论认识问题。事实表明,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就无法解决新形势下的许多现实思想问题。但是,以科学理论指导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并不是把一些现成的理论搬来就能奏效的,而是要经过与实际的结合转化为教育者自己的认识,再讲出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道理来。不然。空谈道理是很难收到效果的。而且还要注意找到讲道理的合适“载体”,这种“载体”要有利于青年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进行鉴别,作出判断;并具有典型性,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增强讲道理的愉悦性以及道理的说服力、感染力。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调查艾滋病患者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因素,采用相应措施。结果:心理干预后,患者配合治疗护理的积极性显著优于干预前。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艾滋病患者对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不良认识及行为,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 心理干预 人生观及价值观

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1月接受艾滋病患者68例咨询,男43例,女25例,年龄25以下16例,27.5±2.5岁19例,35±5岁14例,45±5岁11例,55±5岁5例,60岁以上3例。患者平均年龄34.6岁。

方法:通过干预前患者对社会、家人有拖累、负罪感,对疾病存在恐惧、紧张心理,对疾病排斥、绝望、不配合治疗行为,同心理干预后珍惜生命、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对照比较分析。

患者的不良心理:①悔恨、羞怯、自卑心理②恐惧、紧张心理③消极、卑观、孤独、抑郁心理④害怕隐私泄露。

2 艾滋病感染者心理分析

1 艾滋病人的紧张情绪,他的紧张可能是因为疾病造成的,对疾病产生的恐惧,也可能是个人的个性方面产生的。艾滋病是一个特殊的疾病,艾滋病从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大家会有一种死亡的恐惧,还有一种社会偏见和歧视,现在都认为有了不正当的行为才会感染,一提到艾滋病都会想到跟那些见不得人的事联系在一起,所以产生了这种歧视。

2 刚刚查出来的时候,一般是表现为恐惧,有人觉得我拿到阳性的结果,就相当于拿到死亡判决书一样,就面临着死亡的问题,还有的人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是不是错了,化验的准确性是不是出现误差了,他不愿意接受,因为这个事太恐怖,有的人觉得这个事跟我很远,怎么就落到我的头上了,还有的人产生怨恨,觉得是别人传给我的,尤其是输血的人,他觉得特别无辜,这些人特意容易产生报复的行为,他仇恨别人,仇恨社会,这些人,我们经常的要给他解释,要心理上的疏导,否则的话对社会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3 每个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在不同时期表现也不一样,最开始可能是脑子一片空白,也可能是很乱,也可能是以前想到了,我来做检测的时候就想到有可能被感染,每个人的心理表现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办法同他的心理活动中认出是不是感染者,心理活动是别人看不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不出谁是感染者,我们只是看化验结果,有很多人,开始的表现,我们统计,有70、80%的人会想到自杀的问题,冷静下来一想,他会通过我们的讲述,他觉得这个病也不像传说的那么可怕,因为他自己有感受,他没有发病的时候跟好人一样,有的人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变化,他没有特别的痛苦。更多的阳性的人,是在一个月左右就都能够很理智的接受这个现实,因为知道现在有药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毒,只要现在能活着就能够看到希望,可能有一天就完全治好的药物就可以出现,疫苗就可能产生,所以他们很有信心,多数人是有信心的。

3 艾滋病感染者心理干预

1 由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的流行对感染者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社会功能发生全面影响,感染者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约10%的患者是以精神神经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无症状的HIV感染者也可出现认知功能下降,随着疾病的进展,约有半数以上的艾滋病患者出现精神心理障碍或神经症状,应予及时的治疗。除可依据病情适当应用某些精神药物治疗外,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是有效的和必要的。针对HIV感染者在疾病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使病人获得最需要的帮助。

2 心理疏导,正视现实 在患者初次获悉HIV感染状况时,会出现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此时应通过心理疏导使患者冷静下来,正视这一现实,逐步接受这一现实。帮助病人积极面对HIV感染后所导致的各种心理冲突,缓和内心的抵触情绪,重新考虑未来。

3 信任和沟通使艾滋病患者看到光明 。确定艾滋病毒感染者只是工作的第一步,如何为他们提供帮助才是工作的重点。艾滋病毒感染者并不是生活在阳光下,为了不遭受歧视他们往往选择沉默,如何让他们敞开心扉是关键,艾滋病毒感染者对陌生人的询问常有抵触心理,首先要赢得他们的信任,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具有专业知识的咨询员利用沟通技巧让他们倾诉心中的苦恼,再进行针对性的心理预防和干扰。有机构曾经针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做过心理调查,通过心理专业的测试发现70%以上的人具有抑郁和焦虑心理,这就说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容易产生自杀或者自伤等念头。除了寻找艾滋病毒感染者还要进行随访,不方便时给他们打电话,提醒他们定期检查CD4,因为免疫力一旦降低有可能病情会进一步发展或恶化。

4 心理干预至少要遵循4大原则:严格保密,自愿检测,平常对待与不作道德评价。

5 除提供咨询外,坚持为那些打算进行HIV检测的人提供心理及情感支持。包括帮他们做是否进行检测的决定以及在检测后促使其作出行为改变的决定,这能让感染者争取在早期就得到应该得到的治疗与照料,有利于个人延缓发病,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家庭和社会。 心理干预的成功案例让患者对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信赖感日益加强,愿意主动配合的求询者比例已由30%-40%上升到现在的80%-90%。

3 代表性艾滋病感染者心理干预个案

个案:A因为吸毒感染的,在戒毒区间被检出HIV阳性,他认为自己无辜,甚至对没有及时的告知产生过较强的过激情绪。“我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痛苦,我要让其他的人都感染”,就反应出他的那种心情。后来我们就跟他讲国家的相关政策、艾滋病的知识和医治方法,对他特别的关心,他觉得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他也没有任何的歧视,感动了他,他觉得这样做非常不对,从此以后不再这样想。

个案:B去歌厅,实际上他是采取了安全的措施,他平时是一个很顾家的人,从来没有过外遇,那次是在不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找了一个小姐,他就觉得非常后悔这件事,觉得对不起家庭,对不起妻子,他把这件事也跟妻子说了,妻子也原谅了他,但是他一直感觉到恐惧,恐惧感染上艾滋病。他从第一个月开始检查完之后,几乎每天我们一上班就到我们这来,他觉得只有在我们这里的时候他不紧张,一出了中心门,他就想起这件事,觉得特别的恐怖。这样持续了三个月,窗口期检查完以后,他就不来了,已排除了感染的可能性了。像这样的病人,有很多的同事都会开导他们。

个案:C是在婚检中被检出HIV阳性,他告诉我们是在心情不好的时侯找着一次小姐,觉得自己怎么会这么不幸,并没有勇气告诉他的妻子,经过我们耐心的思想工作,在给了他一定的时间后,他终于带妻子到中心来配合检查,结果妻子是阴性,并一再保证今后定会按我们的指导方法保护好家人,从而减少了艾滋病毒在家庭中的传播,患者在以后的见面中一直都心存感激的大姐相称。

个案:D是暗,在一次同客人过程中没有使用安全套,朋友说客人是艾滋病感染者,非常恐惧,自己从网上查找相关知识,并到中心咨询,了解到比较多艾滋病知识,并在窗口期后两次检测都为阴性,深知使用安全套的重要性。我们还把她发展为同伴教育员,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伴讲述使用安全套在中的重要性,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结 果

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艾滋病患者对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不良认识及行为,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讨 论

艾滋病又称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难治性疾病。艾滋病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也是目前有效控制疾病发展和保护健康人群的重要办法之一。对部分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调动自身的潜能,发挥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让患者相信他们有能力战胜疾病,充满信心地安排未来生活。心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旨在对身心疾病患者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能充分调动患者的能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医疗预防价值 [1],对咨询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施心理干预前先评估患者,每个患者面对疾病都有独特的心理反应,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地应用同一种心理模式,应通过多种形式与患者交流、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进而仔细地评估每例患者,得心应手地实施影响照护。实施心理干预时要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为核心,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性,针对不同的患者提供人性化教育[2],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态度要诚恳。患者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属,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患者提供情感心理的支持和照顾,使其心理得到安慰满足,能安心接受治疗,所以不能忽视对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宣教及心理支持,护士应向患者家属提供同情、温暖、关心、支持的帮助,使他们直面现实。

总之,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艾滋病患者对疾病的不良认识和行为,解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忧虑和悲观等消极情绪,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国强 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实用护理杂志,20004:42-43.

[2] 丁亚萍、许勤、戴小冬等 全程分期式健康对miles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68:4-6.

第6篇

[摘要]本文探讨了社会转型期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帮助大学生适当认识和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关键词]大学生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强调建设的文化强国,不仅要建设客体文化,也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大学生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主体和变革大学文化的鲜活力量,在大学生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对于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全面塑造其大学文化人格,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把握正确方向

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当前,在社会转型期,市场规则和秩序尚不健全,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同时,资产阶级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趁机而入,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不同程度受到这些负面影响,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使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倾斜,产生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归根到底,这些都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因此,必须抓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对错误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培养大学生理性选择思想信息和科学辨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保护能力、观念判断能力、理论更新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帮助大学生适当认识和正确分析社会现象

社会转型期往往伴随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交织,但这些价值观念并不是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总是难分优劣、可以各取所需。伴随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加之观念的冲击,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到各种社会现象,并对一些负面现象反响激烈而且深恶痛绝。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处于青年时代,情绪具有起伏性和弥散性特点,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思想没有得到及时引导的一个侧面的反馈。如果这样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引导,他们可能被被人用心的人利用、误导,误入歧途。

各种负面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是人们缺乏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现,禁不住各种诱惑的侵蚀,逐渐丧失了理想信念。从长远来看,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特别是大学生,当他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若干年后都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各项工作和建设岗位上的骨干力量,毫无疑问将拥有各种权力。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如何,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怎样,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如果不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不要说抵制各种不良社会现象,自己都可能误入歧途。

三、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由于大学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新旧体制转型期,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纷繁复杂、不断变化。加之全球化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分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问政治、不辨方向、不讲立场,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但由于一些大学生的政治理论、道德修养还不高,对各种社会现象不能上升到理想高度还认识,所表认出来的以金钱为中心的行为方式以及对政治的冷漠和反感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为指导,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旗帜,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坚持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作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参考文献

[1]马金龙,对新时候大学信仰问题的探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5,(4)。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对策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第8篇

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主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一节课主要认识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觉悟,培养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我认为身为学生的我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认真学习是必要的。不仅仅要学习科学的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当然,除此之外还应该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及认知面。

第二,要认真进行思想改造进。除认真学习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要想认真地自我改进,就要以世界观为标准,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还要敢于向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腐朽的生活方式宣战,要勇于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造的目的。

第三,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能随波逐流。在当代世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场所是不适合我们的,其吸引力是巨大的,但是我们要控制住我们欲望,时刻记住我们的使命,不能随波逐流,时刻严厉要求自己。

第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每个党员都应该履行的,我们要时刻为人民着想,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做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起到表率作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9篇

在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接触到的学生中间,特别是90后学生中,的确存在许多学生的价值观太狭隘太功利,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缺乏爱心、缺乏团队精神、缺乏诚信,缺乏崇高理想……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国家教育部、等单位联合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要求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作为一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整天和青少年学生打交道,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思想道德、行为规范都有较深的了解,本文就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要正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多元化

曾经说过:“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句话可以比喻未成年人纯洁无暇的心灵和具有较强可塑性的性格。可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仅仅是学校里课堂上老师的讲授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承认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降低对学生自发形成正确道德选择的期望值,增强学生思想工作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想想象成一张白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多样的消费方式、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使他们不成熟的心里充满困惑,出现多种价值观、人生观很正常,不应大惊小怪,动辄批评训斥。

有位教师问学生:“你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学生回答:“上名牌大学、买大房子、过好日子。”教师当即嗤之以鼻,并告诉其他学生这就是思想庸俗低级、价值观扭曲的表现,全班学生全都低头不语,但背后都认为老师太虚伪。

这位教师的出发点和动机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对学生现实价值观的简单否定,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情绪,降低了学生的认同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二、对学生积极引导,澄清思想误区、拨乱反正

正视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并非是全盘肯定或置之不理,否则教育的功能又如何体现呢?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可能没有本质的错误,但还有更高层次的更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值得他们去追求。

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只是一些侧面了解而且往往都是阴暗面,所以才造成他们缺乏对集体对老师甚至对家庭和父母的信任和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强加给他们我们的思想,但可以通过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不只有阴暗,更多的还是阳光,社会生活的主流还是真善美。公理正义和爱并没有远离,而是一直围绕着我们。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去看生活、看社会,从而不要只有怀疑,而无对人的基本信任,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看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从而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把5.12地震中“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要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许多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也要深刻许多。

三、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的方式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很强。作他们的思想工作,要特别注意方式,不能动辄摆出“说教”的面孔,更不能以“过来人”自居,要和学生倾心、平等交流,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古人云:仰其德,信其言,行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真心去关爱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关爱青少年,用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用健康积极的心态,用诚实友爱的目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还需要我们继续做大量深入的工作,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年的心理了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青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周又红,李岗编.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竞赛指导[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陆德明.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56.

[4]余映潮.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论文写作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0):15.

[5]赵勇."慎言‘情商’---来自反对者的声音"[J].山东教育,2000,(0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