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7 15:57: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

第1篇

教学大纲概况

俄罗斯小学音乐课总共135课时,其中一年级33课时,二至四年级分别是34课时。以下对《俄罗斯普通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单元、主题及课时情况进行概述。

1.一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3课时)

第一单元:音乐围绕在我们身边(16课时)。包括:“缪斯永远跟我在一起”、“缪斯的环舞”、“乐声四处飘荡”、“旋律是音乐之魂”、“秋天的音乐”、“音乐基础知识”、“俄罗斯民间壮士歌选曲”、“音乐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圣诞节音乐”、“音乐剧”、“芭蕾舞剧”等内容。

第二单元:音乐与你(17课时)。包括:“生你养你的故乡”、“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清晨之歌”、“傍晚之歌”、“作曲家人物谱”、“表演俄罗斯民间童话‘凶恶的老妖婆’”、“缪斯不曾沉默”、“各种不同的乐器”、“母亲的节日”、“根据阿尔及利亚童话改编的音画‘神奇的诗琴’”、“马戏团里的音乐”、“音乐童话:歌声荡漾的房屋”、“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期末音乐会”等内容。

2.二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4课时)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俄罗斯(3课时)。包括:“旋律”、“我的祖国,我的俄罗斯,你好!”、“俄罗斯国歌”等。

第二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6课时)。包括:“乐器知识:钢琴”、“漫步观光:大自然与音乐”、“舞蹈:跳起来吧,跳起来……”、“音画练习:几首不同的进行曲”、“童话故事;摇篮曲;妈妈”。

第三单元:“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5课时)。包括:“音画练习:洪亮悦耳的教堂钟声”、“神圣的古罗斯”、“祈祷”、“圣诞节快乐!新年之歌”。

第四单元:“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4课时)。包括:“俄罗斯民间乐器、舞蹈、民歌”、“民间音乐,编写歌谣”、“告别冬天”、“迎接新春”。

第五单元:在音乐剧院(5课时)。包括:“童话故事”、“儿童音乐剧、歌剧、芭蕾舞剧”、“歌剧舞剧院、神奇的指挥棒”、“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场景音乐”。

第六单元:在音乐厅(5课时)。包括:“交响童话故事《彼得与狼》”、“图画展览会,音乐印象”、“永不衰竭的莫扎特音乐”、“《第40交响曲》序曲”。

第七单元:“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6课时)。包括:“神奇的七色小花;巴赫的管风琴音乐”、“大家都在运动之中,同路之歌”、“音乐教人们相互理解”、“神话故事,自然与音乐”、“我因忧伤而快乐”、“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旋律最终会枯竭吗?”

3.三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4课时)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俄罗斯(5课时)。包括:“旋律是音乐之魂”、“音画练习,自然与音乐(浪漫曲)”、“贺茨坎特《俄罗斯万岁!》”、“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歌剧《伊万·苏萨宁》选段”。

第二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4课时)。包括:“清晨之歌”、“音乐形象,每种声调里都有一个人物形象”、“‘儿童音乐’,游戏和玩具”。

第三单元:“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4课时)。包括:“欢乐吧,玛利亚!欢乐吧,贞洁圣母玛利亚!”、“最古老的母爱之歌”、“柳花之歌,神圣的古罗斯”。

第四单元:“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4课时)。包括:“古罗斯壮士歌”、“古罗斯歌手(博扬、萨德阔)”、“歌剧《雪姑娘》选曲”、“音画练习:辞冬迎春——欢乐的谢肉节”。

第五单元:在音乐剧院(歌剧、芭蕾舞剧音乐)(6课时)。包括:“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歌剧《俄尔甫斯与欧律狄克》”、“歌剧《雪姑娘》”、“大自然造就的好孩子;大自然蕴含着无数奇迹……林中漫步”、“芭蕾舞剧《睡美人》选段”、“现代音乐剧”。

第六单元:在音乐厅(6课时)。包括:“音乐比赛(音乐会)”、“乐器知识:长笛、小提琴”、“组曲《培尔·金特》选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等。

第七单元:“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5课时)。包括:“音乐是个奇迹;强烈的节奏——爵士乐”、“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大自然的颂扬者——格里格、柴科夫斯基”、“赞美欢乐”等。

4.四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4课时)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俄罗斯(3课时)。包括:“旋律练习”、“音画练习,歌曲是怎样创作的?”、“我踏上茫茫雪原……欢乐的节日气氛充满俄罗斯!”

第二单元:“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1课时)。包括:“神圣的古罗斯”、“勇士伊利亚·穆罗梅茨之歌”。

第三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5课时)。包括:“安宁、劳动和灵感之港湾”、“歌剧《苏丹王》片段”等。

第四单元:“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2课时)。包括:“俄罗斯民族乐器知识”、“俄罗斯民乐团演奏的《充满魅力的音乐家》”等。

第五单元:在音乐厅(5课时)。包括:“乐器知识:小提琴、大提琴”、“大提琴与乐队《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图画展览会》选段”、“贝多芬《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片段”等。

第六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1课时)。包括:“冬天的早晨;冬天的傍晚”。

第七单元:在音乐剧院(6课时)。包括:“歌剧《伊万·苏萨宁》选段”、“歌剧《伊万·苏萨宁》林中场景音乐”、“歌剧《霍万斯基之乱》玛尔法唱段”、“芭蕾舞剧《天方夜谭》音乐片段”、“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音乐片段”、“音乐喜剧”等。

第八单元:专门为小学最后一个学期设置,目的是为了复习和总结(11课时)。包括“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等几个与前面重复的主题。(具体内容略)

三、音乐教学大纲对各

年级的要求

1.一年级

启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

唤起学生对各种体裁音乐的反应,培养他们对各种音乐的评价能力。

使学生接受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的音乐作品,并判断此类作品的情绪和风格特点。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能够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动作、姿势和面部表情说明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唱歌技巧和技艺(听觉与声带的配合,掌握齐唱、歌唱时的呼吸方法)以及富有表现力的唱歌技能。

培养学生以最简单的动作、优美的发声、改编等方法评价标题音乐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简单乐器演奏乐曲的技能。

使学生掌握领悟音乐语言的工具——音乐基础知识。

2.二年级

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类体裁的民间口传音乐(民谣、歌谣)、宗教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通过旋律和音乐形象,理解内容较为简单的音乐作品(歌曲、舞曲、进行曲)和内容较复杂的作品(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交响曲)。

帮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对比和改编等形式积累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音乐语言、音乐的自然属性、音乐展开的方法和音乐曲式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合唱(齐唱、无伴奏合唱、合唱、重唱)技巧和技能。

提升学生的演唱技能,以及利用简单的乐器演奏音乐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即兴音乐创作能力(独白、歌唱、节奏、乐器、舞蹈和文艺表演等)。

积累音乐基础知识,关于音乐作品、音乐家和演奏家方面的知识。

3.三年级

丰富学生对世界各民族、各种风格、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认识;对俄罗斯作曲家与外国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和音乐特点进行对比。

通过了解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结构简单的作品与结构复杂的作品),加深和丰富音乐印象。

培养学生对形象特点较为复杂(与前两年学过的作品相比)的音乐作品的反应和评价能力。

完善学生对音乐活动三统一(作曲家、演唱者或演奏者、听众)的理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唱、重唱和独唱技能,使他们能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即兴声乐表演、扩充歌唱曲目,使他们具有举办音乐会和公开演唱的能力。

完善学生对风格特点不同的音乐作品做出反应的技能,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达这种特点(演唱优美的练习曲)的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如指挥”的技能。

通过各种形式的儿童音乐活动,掌握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手段。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作才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各种音乐艺术现象做出评价的能力。

4.四年级

通过聆听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民族和不同作曲学派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加深音乐印象。

通过对世界各民族音乐进行对比,挖掘俄罗斯音乐(民间音乐与艺术歌曲)的区别性特征。

培养学生在音乐形象基础上理解并接受音乐的能力,对音乐内容、曲式和音乐语言进行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课堂上和课外听到的音乐作品做出独到的评价,发表个人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观点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经常在校外和家庭聆听音乐的习惯和欣赏艺术的需求。

培养学生在各种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充满激情地演唱或演奏音乐作品的技能。

培养学生进行艺术、音乐和美育方面的自修(唱盘收藏、书籍收藏、音像资料收藏)的习惯和能力,引导他们独立工作、独立完成作业并随时记录个人对某些音乐作品产生的印象。

增强学生对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美术、电影、戏剧)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并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

完善学生从事音乐和美育创作活动的素养和技能。

第2篇

(一)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涵盖了许多的外延学科,与历史、教育、心理等学科相关联。虽然新课标早已出现,但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还是“一课一歌”的教学设计。对于课程设计而言,尽管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在教学设计中,很少有教师重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教师运用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一是对学生情绪的观察,二是通过对学生行动的观察把控整节课的弹性尺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程质量。两者都是教师最直观的分析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这都是运用心理学最浅表的现象。

(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我们把小学音乐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低年级(1-2年级),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这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和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两个阶段正是学生逐渐形成一般逻辑思维及获得主观能动性的时期,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应该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不同,认知发展的不同因材施教。在此过程中还应该重视两个阶段的课程内容衔接,循序渐进。

二、音乐教学的特性

(一)聆听性

音乐本身是一门聆听的艺术,人的耳朵是第一感官。根据不同表现要素、不同情绪情感、不同体裁和形式及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聆听者心理感受不同。聆听者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辨别不同形象结构不同地域的音乐。音乐本身的特性决定音乐教学重视“听音乐”,而不是一味的学习唱歌。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时,综合考虑以感受和欣赏音乐为主,演唱演奏及综合性艺术表演方式为辅,注重学生个性及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二)全面性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员,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受众全面性:音乐教学涉及到幼儿、中专、高职、学院、大学等教育机构和场所;目标要求的全面性: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学科外延的全面性:音乐与姊妹艺术(如:舞蹈、戏曲、电影、诗歌、美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教学中体现音乐课程的综合化。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皮亚杰在其认识发生论中提出的守恒性式是指当某种事物的表象发生变化时,“守恒”(心理学中是指一种逻辑思维的能力)使人对事物的实际恒定性进行正确再认。皮亚杰式的守恒属于自然发展能力,是音乐是否介入都会获得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1-2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大概在6-7岁间,属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不具有一般逻辑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在“守恒”上表现欠缺。从秦媛的毕业论文中得出,“守恒”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同样适用于音乐。音乐守恒研究的先驱Marilyn Pflederer(婚后名为:Marilyn Pflederer Zimmerman)实验得出:儿童的年纪与音乐守恒能力呈正相关,训练成效的年纪在5岁和7岁。利用这种特殊性,教师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堂设计中,可多以欣赏音乐为主,辅助引导学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在秦媛研究(实验对象为4-6岁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音乐组,音乐组为学习过音乐的学生)中还有个较明显的实验结论:普通组的守恒性高于音乐组的守恒性。分析得出结论:当前我国的音乐教学大多强调“动作学习”(即“动作层面”的技能传承,外部操作式音乐学习)忽视“概念学习”。“对音乐‘内隐’的心理过程并无过多的帮助,反倒可能出现了抑制其音乐能力发展的正常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时,有意为之的把音乐理论知识教授给低年级的学生,注意把音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话语教授且设计好理论知识传递的方式方法用时等。

小学中、高年级(3-年级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获得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及群体结构的形成(分类和理解概念能力明显提高,能根据物体各种特性结合复杂规则进行分类)。进行正确再认儿童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认知,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一些音乐作品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广播、书籍、CD、影视影像、互联网、电视媒体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亦可以熟悉并使用音乐作品中出现的简单伴奏乐器进行辅助学习。乐器的运用自然增加了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自信心,不但丰富了课堂活动也提高了课堂质量。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音乐知识结构,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外,则可以要求他们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相同的律动或舞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之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 兴趣 认知特点 教法

钢琴被我们誉为是音乐上的明珠,一直受到音乐家的推崇和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也开始走进了平常人家的家庭。体验、感知、融入才是音乐世界的敲门砖。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完美的品格所要建立的基础,没有了音乐也就没有了完美的人。

一、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前提

(一)儿童以直观表现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

低年级学生正是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期,身心发育和性格发育都不成熟。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能改变的。2—7岁得儿童经历的是一个动作感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通过各种感觉运动形式来转化为一般的表象或是形象思维。他们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开始频繁的运用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渐渐出现了表象思维。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2—4岁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即儿童开始出现凭借语言符号象征游戏、延迟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体的能力。4—7岁为知觉思维阶段,即儿童此时已经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过渡。7—11岁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的运算能力,先后会获得各种守恒的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二)儿童个性倾向的发展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个体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和基础;动机是个性发展的内驱力;兴趣是认识倾向的表现形式,是个性发展最现实、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理想、信念、世界观是人意识到的需要系统,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它指导着人的行动,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个性倾向性中各种心理成分从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共同决定个人行为的动力。因此,个性倾向性也叫个性的动力系统。

儿童的个性倾向发展,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2—3岁得儿童,在性格上倾向于自主和羞愧。这个阶段的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以及开始注意到身体的能力恶化限制。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孩子就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反之,如果这个阶段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容易产生害羞和羞愧的感觉。当年龄到了4—5岁得时候,孩子的个性倾向开始导向主动性上面。这个时期,孩子喜欢幻想、创作和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有很强的主动性。如果这正主动性受抑制和得不到家长的鼓励的话,那么孩子就会有内疚感。6—11岁,儿童的性格开始有勤勉和自卑的倾向。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与别人比较和竞争。

二、运用正确的教法,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

(一)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针

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教育中也存在着多元性,即音乐教育与语文、数学、政治、前史、物理、化学、地舆以及道德、体育等课程都有着严密的联络。其实音乐课程完全能够和其他课程的教育相结合。比方说教育生唱一些简略的英文歌曲,这要也能够使学生学学英语单词;再比方说能够让学生朗诵歌词,这要就能够进步学生的文学涵养,进而有助于语文课程的教育;还比方教授一些爱国主义的歌曲,以此来培育学生的思维情趣,这也是思维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教育》副主编吴斌在《中小学音乐课程变革设想》一文中从前指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大概经过引导学生自动参加音乐活动,进步学生的音乐体现和鉴赏才干,使其取得审美的体会和享用成功的欢愉,以培育学生的音乐喜好和喜好,并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用音乐、开展音乐才干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经过音乐教育,着力培育和开展学生的发明力和意志力,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发明有利条件,以推进学生的全面开展。”经过采纳音乐课程与其它课程有机交融的教育方法,进而进步学生的归纳本质和才干,只要这样,才干真实完成本质教育的意图。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

老师在课堂教育中要灵活安排展开一些文化艺术竞赛活动及评比,并对每项活动都进行进程和成果的评估,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闪光点,体验到自身成功的高兴,得到活跃的自身认知,并在这以后的行动中得到更快的展开。面临学生五颜六色的特性,需要在教育中注重每个学生的特性,尊重他们各自的喜好、喜好、专长和选择,使他们的特性得到充分的个性体现,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推进学生身心的调和、健康展开。老师在教育进程中,要根据不一样学生的特性,分类引导,多管齐下,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法来进行教育实习。例如:需要经过恰当的方法对教育内容和形式加以改进,加强音乐教育的现实性及可操作性,并注意联络社会现实生活,防止空泛机械的说教。要注重情感教育,要以情教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要活跃安排展开一些有利的教育活动,例如安排音乐竞赛、才艺展现等活动,活跃引导、激起学生自动认知,学会分析疑问、认知自身,培育活跃向上的情感,经过音乐教育推进个别学生的全面展开。

三、结语

低年级学生的钢琴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音乐性教育活动,它是与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基础幼龄儿童教学。当下的儿童钢琴教育,应该摒弃商业化、利益化的教育倾向,走更健康、更适合儿童钢琴教育发展的路线。家长们也应该结合儿童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倾向,引导儿童正确的走进音乐的世界,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郭莉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J].大舞台,2008,(02).

第4篇

关键词:音乐行为 音乐学习行为 音乐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一般是先由课程理论家对课程教学改革命题进行宏观理论阐述,确立改革方向,而后再由各学科教师和研究者在学习、理解宏观理论 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的特点,从微观层面加以落实。这样的一种改革程序,固然改革方向明确、整体性强,有步调统一的优点,但在各学科的特点方面却不易体现, 课程教学改革“同质化”倾向明显。

在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中,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也遇到了类似问题。经过大量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自主 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改革理念已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所熟知,但随之而来的脱离音乐学习规律、非音乐的所谓音乐学习的方式,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时时可见,即“音乐课不音乐”的现象严重。

如何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 动中实现学习音乐方式的转变,并在实现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有效地参与音乐感知、体验、表现、创造活动,进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笔者认为,理解多元 音乐文化,将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音乐行为有机转化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有助于实现基于音乐学科特点的音乐学习方式改革目标。

一、音乐行为是音乐学习行为的存在基础

音乐教育的学科母体是音乐学还是教育学?站在不同的学科立场上,会有不同的解释。笔者以为,音乐艺术是音乐教育的存在基础,没有音乐艺术就没有音乐教育,音乐艺术与音乐教育共生共存。

1.音乐学习行为与音乐行为相伴随行

音乐是人类把握和建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在人类开凿音乐艺术长河的过程中,创造和传承活动始终交织在一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 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 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段文句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中国原始先民在生活劳动实践中所创造的艺术情感世界。可以想象,远古时期的儿童在参与音乐、舞蹈 活动时是如何愉快地加入了成人的艺术活动之中,并以怎样一种自然的状态参与且完成学习活动的。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交礼仪场合中经常有“歌诗必类”的行乐活 动,不能据《诗》唱诵应对,是难以进行交流的。①在古代日本,音乐学习也是文化精神修炼的方式之一,音乐学习被称作“修业”,学习唱、奏技能的过程也是一 种与道德和宗教关联的修行过程。②

2.音乐行为与学习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如前所述,音乐学习与音乐艺术同属人类文化行为,那么,音乐行为与学习行为之间又存在何种关系?有音乐美学家从审美人文学与 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提出音乐是人类文化行为(整合行为)方式之一的观点。学者们指出,音乐的存在方式包括行为的存在、形态的存在和意识(观念)的存在 三种,音乐行为又可分为操作行为与参与行为两类。③而教育学家又是如何看待学习行为的?美国教育家纽曼(Newmann,F.M.)从学生的活动方式角度 提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engagement)方式……研究者在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概念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把学生学习方式作为 一个组合概念看作行为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 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④从上述引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音乐艺术的存在,还是学习方式的存在,都离不开学生的操作行为和参与行 为。作为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两个领域的交叉点,操作行为和参与行为使音乐的存在和学习方式的存在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同构性。

二、多元音乐文化是课堂音乐学习行为的文化基础

音乐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其文化内涵和外在表现方式是十分丰富且多元的。由于生活方式、民俗民风、经济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各个国家与民族的音乐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无论从音乐文化圈(东方、西方)、音乐文化层(民间、通俗、精英),还是音乐文化史(原始、古典、现代)的视角加以审视,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行为为音乐学习行为奠定了基础。

“音乐是一种流动的、动态的文化因素……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是为了特定的环境而作的特定适应。”⑤西方音乐作为全球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从其文化背景上看,在强烈的宗教思想影响下,西方音乐在神性的追寻中,以超然脱俗之美作为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从存在方式上看,由于西方音乐与工业文明同步发展,因此,精确记谱以及音乐的系统化构建成为其发展目标;从艺术实践方式看,传统西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各自独立,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语言、美术、 戏剧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娱它性的表演性行为相对自娱自乐性行为而言更为普遍。鉴于音乐行为和音乐学习行为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长期受西方音乐影响的我 国学校课堂音乐教学也已形成了一些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例如:“听觉”与“动觉”分离;音乐学习活动的“预设性”重于“即兴性”;“被动接受”强于“主 动表现”等。由此可见,课堂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仅仅依靠一些教育学学科理念的宣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不单是一 个教育学命题,更是一个音乐学命题,其认识起点在于,音乐学习行为与音乐文化、音乐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音乐学习行 为,因此,课堂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应从改变学校音乐教学内容的音乐文化基础这一根本环节入手,将丰富多彩的,带有不同国家、民族人民的文化行为特征的音乐 引入学校音乐课堂,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音乐学习行为单一化的现象,使音乐教师在更为宽阔的音乐文化视野中进行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这 一方面,20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1895—1982年)做出了巨大贡献。奥尔夫强调音乐教学应建立在多元化的元素性音乐观与音乐教 育观的基点上。在奥尔夫看来,无论是原始的、古典的、现代的音乐,或是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音乐,都能成为学生音乐探索实践的对象。奥地利奥尔夫 学院的讲师们在世界各地传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时,每到一个国家,就将这个国家的本土音乐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中,逐步积累起了丰富的,带有各国、各民族音 乐文化特征的教学案例,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能够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具有相当广阔的音乐文化包容性。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学 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音乐训练方法,更要学习、借鉴其尊重各国民族文化,从各国、各民族音乐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提炼、衍生课堂音乐学习 行为的教学理念。

三、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实现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创新基础

音乐学习内容与音乐学习行为之间具有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转变学生音乐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改革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内容,拓宽课堂音乐教学内容选择的视野。

1.增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

1.增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

综合性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行为方式的一大特征。从中国民间音乐的五大分类来看,民间音乐是诗与歌(歌 词)的综合;民间歌舞是音乐、诗歌、舞蹈三者的综合;说唱,也是音乐与诗歌的综合;中国民间器乐音乐不像西方器乐音乐那样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现代器乐音 乐成型之前,大多以其他音乐门类,如民歌、民间歌舞、戏曲的伴奏行为而存在。戏曲更是集音乐、诗歌、舞蹈、美术、武术甚至杂技为一体,其综合性程度更高。⑥

我国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起始于学堂乐歌。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课堂音乐教学一直试图摆脱学堂乐歌所带来的单一唱歌模式的影响,而加强综合性则是转变课堂音乐学习方式的途径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增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内容将从根本上打破课堂音乐学习方式的单一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民族民间音乐学习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体验蕴含在多元、综合的音乐实践行为中的独特文化特质和民族性格,从而加深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国家意识以及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打破思维定势,从世界音乐中挖掘教学内容资源

长久以来,西方经典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载体。而非西方音乐(包括欧洲的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音乐,以及20世纪 上半叶开始在欧美国家形成的后现代音乐却很少受到学校音乐教育研究者以及音乐教师的关注,原因在于,以西方经典美学的眼光所见,这些音乐(如果能用“音 乐”一词所涵盖的话)很难被称为艺术,起码不能列为主流艺术。然而,恰恰是这些被视为非主流的音乐文化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多姿多彩的音乐形态和充满创意的音乐实践行为。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被称为“世界音乐”(音乐人类学对非西方经典音乐的一种分类学概念)的音乐形态对学校课堂音乐学习行为方式转变可能产生的影响。 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恩哥蒂亚曾说,没有行为,音响、概念都毫无意义。试想一下非洲的丛林鼓文化,大概不会有人只满足于孤立地倾听它的音响,以及鼓手持鼓的方 式、击鼓的姿态,以及鼓点儿对非洲人的意义……⑦确实,鼓在非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鼓在非洲人的手中既是表达情感的乐器,又是语言传 递的工具,其本身还是一件富有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如果在课堂音乐教学中,能够以非洲的鼓为教学主题,就能演化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行为,如,创造对话情 境,用即兴创作的节奏做问答游戏;鼓励学生各自创造鼓乐的记录方式,用形象性的符号来记录即兴创作出来的节奏;制作鼓,并在鼓上进行彩绘等,这样就可以为 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的创设打开更多的空间。

其次,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将后现代主义音乐引入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之中。由于和国外音乐教育界的 沟通渠道日益拓宽,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国外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案例。当我们听到日常所见的报纸在学生手中搓、揉、拉、撕的过程中,发出超乎想象力的 音响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们用自己创造的图像谱来记录自己“制造”的音响时;当我们观察到学生在老师的暗示下,静静地躺在地上,闭上眼睛,在寂静的教室 里聆听楼道内、马路上的声响,并有意识地去感觉这些声音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课堂音乐学习的行为已经超出了聆听、演唱、欣赏、奏乐等传统范畴,取代的是 另类,但又充满创意。事实上,这些似乎有些另类的音乐学习行为并不是国外音乐教师为了体现“创造性教学理念”所做的专门设计,而只是将后现代音乐的某些音 乐行为方式自然地引入课堂音乐教学的结果。后现代音乐以更为自主、更少“贵族气息”的音乐观念与行为激发起我们的另类思考:能不能降低一些音乐的门槛,让 学生能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音响的认知进行更多的、更为个性化的音响实验,以展现出他们自己心中的音乐世界?能不能让学生更多享受一下进行音响试验与创造 的过程,而不要过多地用“美与不美”的标准去压抑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当然,将后现代音乐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改变学校音乐教育 的审美教育属性,而只是在更为开放的音乐文化观的驱动下,探索与改变学生音乐课堂学习方式,进而达到拓宽音乐文化视野的音乐课程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分属音乐学、教育学两个学科母体,在转变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分别从两个学科母体中寻找改革、创新的 动力和理论与实践依据。然而,音乐教育的学科属性决定了音乐实践行为与活动方式在转变学生音乐方式的改革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因此,研究音乐艺术本身,研 究多元音乐文化语境中的音乐实践行为和方式,并从中获取改变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思路与灵感,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只有这样,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学科发展道路前进。

注释:

①③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67、267-272.

②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2.

④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8.

第5篇

一、美育的定义以及基本内容

(一)美育的定义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们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也被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通过美育不仅能够培养美的素养和情操,还能使学生具有更加高远的理想。从广义的角度分析美育,即是指将美学渗透教学之后产生的教育;而从狭义的角度分析美育,即是单指艺术教育。

(二)美育的基本内容

美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其一,自然美,即自然事物所呈现出的美,例如山水、星云等;其二,艺术美,即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美,也就是艺术家通过作品所显现出的本质力量;其三,技术美,属于精神结晶,由于艺术和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技术美也属于美育的主要内容;其四,旅游美,即在旅游中形成的美,旅游中对事物的认知以及日后对旅游的回忆都属于美感经验,具有抒情性的特征。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作用及任务

(一)美育渗透的作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美育不仅关系到思想、性格,更极大的影响着情感和意志。通过美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教育,更深刻的认识现实,另外也能提高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美育渗透的任务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主要的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其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觉;其三,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对艺术的修养;其四,培养学生追求理想境界的能力,激发对艺术的热情和兴趣。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的策略

(一)运用绘画手法描绘美

音乐与绘画是艺术领域中最重要的两个表现形式,音乐是通过听觉来传递艺术,而美术是通过视觉来传递艺术,二者虽然在艺术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方式不同,但二者同为艺术表达的手段,有着共同的所属范畴,这就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其中,二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功能,在唤起人们情感共鸣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将音乐与绘画建立起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浓,进而达到美育渗透的目的。

(二)创编游戏活动体验美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教学法是教师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也是由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通过创编游戏体验美,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美育渗透效果。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创编游戏,让音乐与游戏实现巧妙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对歌词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进而使学生进入教师所设定的角色,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表示,游戏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最好办法。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创编游戏方法来渗透美育。

(三)促进思维发展想象美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思维,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音乐的审美想象既是一种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也是思维锻炼的过程。学生每一次的审美想象其实都是一次情感的升华和思维发展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审美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四)联系实际生活创造美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小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鉴赏往往与其所接触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也离不开生活这一要素。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能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同学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需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内涵,在自身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来联系生活创造美,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实现美育的渗透。例如,在《春天的歌》一课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只根据书本中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感悟体验,带领学生在课后来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感受到了《春天的歌》所描绘的内容,内心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然后教师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歌唱,在这种具有感染力的氛围里,学生不仅学习到了音乐知识,内心的美学情愫也被激发起来,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农村;音乐;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51-01

教材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教学资源,音乐课不但成为向学生全面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而且为挖掘学生的潜能提供了重要渠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音乐课虽然较其他知识性学科趣味性强些,但是出现了“许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教本歌曲”的教学现状!农村小学学生乐理知识又比较缺乏,认识曲谱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对理解教本歌曲的内容有一定的困难,导致教本歌曲离学生越来越远。《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指出:“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没有了“兴趣”这个动力,音乐课就无法实现其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而随着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展现在教师面前的是全新的教材,全新的课标,全新的理念,音乐课堂也不再是教师说教的讲坛,而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师生互动的乐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重新回到我们的教本歌曲中来。让学生能听懂我们的教本歌曲,喜爱我们教本歌曲。

一、课内兴趣培养方法

1、创设情境,改变教学模式

情景创设的根本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唤起学生音乐参与,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不仅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而且还对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的事物感兴趣。音乐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师要努力将音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或他们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会挑起他们极大的热情。如在教授《清晨》一课时,让同学联想自己一天的生活,说说自己的清晨是怎么过的,同学们发言十分踊跃,你一句我一言,都争先恐后的说着自己的清晨。有些同学还很有创造性,把书中的歌词放进了学校的校园,讲述着自己那么美好的一个清晨。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他们把现实生活和歌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自己当做是歌曲中的主人翁,自己演绎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教学设计让他们都兴奋不已。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

(二)创设趣味情境

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好奇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要使学生对你的教学产生兴趣,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必须注意教法的新颖性、多样性、在音乐课中以表演展现趣味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三)创设游戏情境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个体和事物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游戏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能满足其需要。他们的游戏是实现其积极性的一种形式,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当我们把音乐融入到游戏中,发展适宜的、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游戏,把音乐和游戏整合,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当学生进入游戏,进入游戏中的情节时,他们也就进入了音乐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设置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感受、体验音乐。在教学中,通过进行对音乐情景的模拟,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绪及情景背景下,做相应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学会在音乐伴奏的形式下做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和课文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直观教学,即形象直观,能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既为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学生学习教本歌曲的浓厚兴趣,如用很多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具来吸引学生。有时教具虽小,但作用可能却会很大。

3、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以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如果没有音乐知识与技能,音乐就失去了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支撑点。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外兴趣培养方法

1、开展学习教本歌曲系列比赛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教本歌曲的兴趣,我和各班班主任联合利用班队课和课余时间,开展了学习教本歌曲的系列活动,同学们都表现的信心十足,成绩也非常理想。培养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2、利用校园广播站开设特色节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 音乐 多媒体 展示 应用 策略

一、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数学这些文化课而言,音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显得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实物对象进行分析,只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案例的倾听进行学习。这就使得音乐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概念化,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理论知识讲的过多,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不足。而如果教师不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则又会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不能进行专业的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注重教学中情境模式的创设,以便能够通过情景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洛列莱》这首歌曲时,我通过讲神话故事,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既美,又忧的神话故事意境中,通过故事了解了歌曲内容,感受了歌曲情感,从而激发了他们想去体验美丽神秘的罗列来与船长之间的动人故事,把自己带进故事情景中去学习演唱歌曲,孩子们把作品表现的很到位很投入,通过这样的谈话很有效的达到了教学目的。还有,在学习《原谅我》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与同伴间发生的事,在面对不愉快的事情时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让他们到生活中去体验作品情景,然后导入课题,激发他们在歌曲中去寻找答案,孩子们一下子兴趣高涨,很快熟悉了歌词,掌握了演唱方法,也找到了解决矛盾的答案,紧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唱得哪么好,你们能把自己与同伴间的故事也编成歌来唱唱吗?话刚说完,孩子们就极不可待的自编自演自唱了起来。”这样通过谈话,运用语言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使他们在跃跃欲试中,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创作中去感受艺术的美。

二、 更直观的展示音乐内涵,便于教师的知识解析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通过录音机、磁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只能够通过声音进行音乐知识的模仿、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形式较为单调,同时学生的学习面较窄,在理解的时候由于感知内容较少,影响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认知。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就能够通过画面、声音、图片等形式来想学生展示音乐知识,也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感知触角,通过音、画、图等形式使学生对于音乐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便于教师对于疑难知识的解析。例如在教学《春天来了》这节课的时候,我将有关春天的视频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昂扬旺盛的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桃花、燕子、蜜蜂”等在高兴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起来,就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春天来了欢乐舒畅的动作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通过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 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

新课改以来,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知识体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项目。而多媒体教学又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更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协作教学,促进学生对于音乐更好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乐曲的欣赏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对乐曲进行大概的乐段划分,我是利用击打节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教师播放乐曲,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用手掌击打节奏,随着音乐的快慢、松紧,击打节奏的频率也时快时慢,时急时缓,根据乐曲的速度及学生击打节奏的快慢,学生很快就分辨出了乐曲的段落层次。用这样的方式要比手把手的传授要快很多,并且学生接受的也特别快,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效果,促进了学生对于音乐欣赏的认识。

四、 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音乐综合知识的全面学习

在笔者看来,音乐欣赏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综合知识的学习,以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于音乐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与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这个“双基”落实在大多数小学的音乐课上,造成现在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的现象。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教师们往往看不到孩子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议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参考文献:

第8篇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的主渠道。结合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创立的课堂“六步”教学法,盘锦市中小学实施“定向自学、释疑探究、互测自结”的“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从音乐学科特点出发,结合盘锦教学模式,在欣赏教学中获得了一些心得。

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的共识。于是有关音乐欣赏方面的教学方法也逐渐多起来,但即使再多教学方法的出现也掩盖不了现在中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现状:从教师的主观感觉出发;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不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放在“欣赏者”而不“鉴赏者”的地位。目前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而对素质教育这个大而无边的概念,很多老师感到无从入手,我认为: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盘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也许能帮你走进素质教育的殿堂。

一、定向自学,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一些老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是“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却很少唱教材中的歌”。

喜欢与不喜欢只是学生的个人感觉,但是众多个人感觉的集合便形成教育现象,面对这样的教育现象我们只能因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中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说明原因;教师要善于使古今结合、中外联姻,打破一成不变的内容。根据调查,中小学生大都偏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学生喜欢通俗音乐正是因为它的浅易性的易接受性,教学中如果老师尊重学生的事实,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二、学生帮助老师找到合适的教法

我们上学时《音乐教学法》告诉我们音乐欣赏课应该分几个步骤,如何去上,于是我们毕业后便像一个个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肢解作品,在不断不休地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德育渗透,而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教师与其用一种毫无美感的单调手法亦或喋喋不休的枯燥语言向学生讲解《国歌》的历史意义及艺术价值,不如让学生在《国歌》声中仰望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他们似乎听到了12亿中国人咚咚的心跳,似乎看到所有华人润泽的双眸。

我们的教学方法应是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性是许多著名教育家所共同提倡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的宝藏。”困此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

当然,掌握作品曲式方面的理论和作品相关的内容是音乐教师必需的基本功,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教师一定要从“生本位”出发,自己当好导演,学生充当演员,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甚至教师可以故意设计一些“障碍”去锻炼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在真假共存中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释疑探究阶段,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见解

每一个教授过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老师大概都让学生去联想皎洁的月夜和流动的月光。所以在学生的心目中《月光》便成了宁静、安详的代表作了。笔者做过一种尝试:在欣赏《月光》之前先不提及贝多芬和标题,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最后真正能和月光相联系的不过几人。有的说心里有些悲伤、凄凉;有的说好像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有的说听了后半部分心情非常激动不安。事实上贝多芬也并没有把《#D小调奏鸣曲》定名为《月光奏鸣曲》,而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才命名的,如果我们仅仅从标题出发,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也曲解了贝多芬的初衷吧?

四、互测自结阶段,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创意

第9篇

一、 有效语言应该是规范精确的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各族的语言差异甚大。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能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尤其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做到普通话标准、流利,唱歌字正腔圆。这样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规范准确的歌唱发音,为歌唱的咬字吐音打下扎实基础。

教学语言中最忌讳的是概念不清、曲解定义,教学语言的错误会导致逻辑混乱,使讲课内容失去科学性,影响知识信息高效传递,到头来只能是误人子弟。例如:音乐课上常听到有些教师这样说:“不要赶节奏。”我们知道,节奏在音乐体系中是有组织的音的长短关系。教学语言中出现赶节奏这样的词语,赶是赶的时间赶的速度,显然把“节奏”等同于“速度”,混淆了节奏的涵义,犯了原则性错误。另外教学中要忌用“大概”、“可能”这类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词语。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句句有用,字字精确,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字多余。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并非一日之功。

二、 有效语言应该是形象生动的

音乐中的很多知识,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只是局限于直白的知识的讲授,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可以适当丰富语言使其形象生动,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在讲解歌唱教学中气息运用时,结合生活中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吸气可以让学生体会闻花香的感觉,“现在我们都是辛勤的小蜜蜂,飞呀飞呀,你闻到甜美的花香了吗?哪朵最香?深深地吸啊。”让学生体会感悟唱歌的吸气就跟小蜜蜂采花一样。而呼气,则可以让学生体会吹蜡烛时摇晃而不灭的感觉,“来,吹起来……轻轻的,轻轻的。”加之生动的示范,学生就不会把一口气一下全部呼出,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可以化生辟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事实证明,教学中的语言越形象、生动,选用的例子越贴切,学生就越容易理解,这比起一大堆枯燥的纯专业语言,要实用得多。

三、 有效语言应该是幽默优美的

幽默,是语言的调料,有了它,什么话都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甜美。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大多数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运用一些机警的妙言、警句、格言以及生动有趣的描述或评论等都能创造出幽默的效果。偶尔的小幽默也是课堂的剂。例如,我在进行集体舞表演《学做》时,一位学生思想开小差,尽管站着,却无精打彩。于是我故作诚恳地说:“在我们这个英勇威武的队伍里,有一位身负重伤的伤病员,他弓着腰,低着头,双目无神,虽然全身无力,但仍强忍巨痛,艰难地迈开双腿,吃力向前挺进……”同学们一个个偷偷笑出了声。那位“伤病员”也心领神会,立刻“痊愈”,精神抖擞了。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学生在看似打趣中严肃认真地思考与学习。

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要有优美的旋律、优美的声音、更要有优美的语言。教师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内容,采用不同的语气声调,这是作品或者音乐课堂情感的需要,在讲解富有激情的教学内容时,可加强力度,调整语速,做到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从而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优美的韵律、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有效语言可以是无声胜有声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有声语言之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即体态语言。所谓体态语言,就是教师用手势、姿态和表情等非语言载体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种无声语言。在有声语言不能表达、不易表达或表达不清的时候,体态语言就可发挥它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有人说它是教学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比如,当你走进课堂,发现学生不太安静,你可以扫视一下整个教室;当你邀请某个学生表演,发现他很犹豫,你可以向他投去信任、鼓励的目光;当你发现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或做小动作,你可以在讲课的同时,给他一个严中有爱的注视,当你发现学生在理解一些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 歌曲有困难时,可以伴之以教师的舞蹈……等等,都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