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5:57: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业绩自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创业投资;过程论;创业投资家;联合投资;绩效
一、引言
创业投资产业改变了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不仅成就了硅谷,而且培育了Google、英特尔、苹果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企业,有效强化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创投产业所显现的巨大力量促成了创业投资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初期关于创业投资的大多研究都较为宏观,强调了创投产业对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应的政策启示。
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创投市场出现了两大明显特征:一是创投企业收益的总体下降;二是创投企业间绩效分化日益明显。据统计,1980至1997年间美国证券基金收益率差距仅为18.1%,而同期表现最好与最差的创投企业收益率差距达到了587.9%。这不仅使得创投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而且也给越来越多涌入创业投资市场的包括政府在内的投资者带来选择的困惑。在这一背景下,创投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成为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不同学者试图从多个视角来解释创投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来源,如图1所示。
这其中,过程论研究最为丰富,基于对创投企业做什么及不同企业如何做的回答,该视角深入剖析了创投企业的投资决策和投资后管理两项行为对投资绩效的影响。但过程论视角所得出的结论很混乱,这使得不少学者认为投资行为并不构成一个区分创投企业绩效差异的稳定因素,只有通过对外显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窥探才能为创投企业绩效提升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创业投资家视角和联合投资视角两个新的研究趋势,其中,创业投资家视角强调创业投资家特质是影响创投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而联合投资视角则深受社会学的影响,关注了创投企业间的合作行为,提出创投企业间联合投资对绩效存在较大影响。
二、过程论视角
创投产业发展历程十分短暂,对于创投企业做什么以及如何运作,相关学者都感觉到非常陌生,因而现有领域内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创投企业的投资过程出发,揭示创投企业行为及其对投资绩效的影响。
(一)投资决策与投资绩效
从投资决策来研究投资绩效,其理论基点是创业企业的质量决定了创投企业的绩效。换言之,如果选对了创业企业那么即使不参与投资后管理也可以获得高回报。20世纪80年代,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决策标准对投资绩效的影响。Tyebjee和Bruno提出创投企业的投资决策是期望回报与可预测风险的权衡,为了获得高回报,创投企业会对创业企业的市场吸引力和产品差异关注较多,而创业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对环境威胁的抵制能力在创投企业看来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生存风险。Fried和Hisrish研究表明,创业投资家在审查投资项目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三种标准:项目的生存能力,管理队伍的团结性和领导技巧以及轻松退出获得高回报的概率。Kaplan和Stromberg对42个投资项目决策过程进行了跟踪,发现创投企业比较关注项目企业的市场规模、公司战略、技术、竞争、管理团队以及投资条款等。实际上,好的投资项目与差的投资项目都很容易被筛选出来,影响投资绩效的主要是模棱两可的项目,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对这类模糊项目的决策进行探讨,存在较大局限。
进入90年代后,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创投企业投资数量的日益增加。此时,创投企业的投资组合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学者间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分散投资能够帮助创投企业规避非系统性风险,利于绩效的提高,另一种观点则强调集中投资对绩效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集中投资创投企业能积累专业经验并提高决策能力。针对这两个观点,不少学者开展了实证研究,但结论仍然无法统一。基于1586个投资基金和64168个投资项目的数据分析,XiHan提出创投企业集中投资策略与创投企业绩效存在正向关联性。Dimov和Clercq认为产业集中策略有助于提升创投企业所投企业的成功率。但Batkus发现产业上的集中投资对于所投企业退出率没有任何影响,而阶段上的集中投资则对退出率存在负面影响,Dimov和Shepherd认为在阶段上的集中投资与创投企业所投资企业的上市率间存在负相关。
也有研究对创投企业的集中投资策略在产业和阶段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在产业方面,Middleton发现以通信和生物行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创投回报率最高,在1988—2001之间回报率分别达到69.7%和60.%。沈仰斌和夏侯欣荣基于1998—2000年台湾数据分析后指出以网络电子产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创投回报率最高。在阶段方面,Bygrave和Timmons对1969—1985年间13家美国创投企业的383个投资项目研究发现,集中投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创业企业成功率更高。Gompers的研究显示投资于未成熟阶段的企业带来较高的报酬率。但Wrightetal.研究发现,欧洲创业资本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的投资回报低于其他时期。
我是于年9月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作为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生,从学生转变为人民教师,那份心情是喜悦的。但是初来乍到的忐忑和不安还是在接手高护班开始了。由于假期有过准备,所以教学上还是边悉心的学边自己琢磨,但班主任于我却是完全的新事物,没有了那份期盼与喜悦,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淘气,调皮,违纪之类没有遇到的事情,这期间多亏了同事叶,赵秀娟的帮助,指导。不厌其烦的提醒我班规制定,突发事件的处理,学校的一些我不甚了解的规定……慢慢的我战战兢兢的站稳了讲台。
一。教育教学
我大学就读的是师范英语四年制本科,由于在学校的努力和教学教法的学习,使得在教学方面不至于象班主任工作之初那样的捉襟见肘。我从事的是高级护理和英语护理两个专业英语教学,共有两套教材,于是在课余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课前教案的准备上,广泛的查阅教学辅导资料和借助图书馆,因特网深入备课,拓展作为医科学校英语的知识,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更加轻松和愉悦的投入学习。在两个学期的教学中都取到了良好的成绩,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同时,由于带动了学生的英语兴趣,全年级营造起了英语学习的氛围,在英语组牵头下,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办起了英语学习小组,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甚至办起了达到几百学生齐具一堂学英语的每周讲座。作为一个英语教学的新手,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我还需要不断虚心的象极富经验的组长和教师学习。
二。德育工作
【关键词】技工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工
0前言
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必须环节,而与理论基础知识相提并重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常常是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反馈等的一系列过程来实现的。根据教学目标,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校两年半的时间内通过技能教学后的考核应达到中级工水平的操作技能。笔者认为,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中,可以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业技能自身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1当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的问题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当前,电工电子技能教学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所起的作用是主要还是“教”,而不是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或“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简单“模仿”而不是“创新创作”。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不去进行实践教学,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学校与企业衔接力度不够
实习教师只懂理论而实践经验不足,也缺乏创新精神,直接导致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学生所学技能到企业基本没用,再加上技校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综合素质不高,无形中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1.3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较为传统和陈旧,“双师型”教师缺乏,课程开发与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同时由于实习内容落后,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很大,缺乏动力。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的实践思考
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自身的的特点与理论教学的差异性,笔者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1加强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兴趣是乐趣和志趣形成的起点,乐趣是兴趣的升华,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对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产生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学、乐学、爱学。记得一次电工实训课上,教学的内容是日光灯电路的安装。班上一名学生进行通电试验出现灯管两头发红,中间不亮的情况,我把启辉器中的小电容去掉,再安装回去,日光灯又重新亮了起来。从这件事情上,学生学到了如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技能,技能课的实习热情高涨。
2.2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有机衔接
一直以来,实训课都是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开展,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技校生来说,很容易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训相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技校生边学边练的教学特点,知识无法得到巩固,教学效果较差。在一次元器件的识别方法公开课上,我把教学内容直接搬到实训室而非教室授课,把授课内容放到实训室里对照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认知这些元器件,并用仪表进行测量的方法激发、巩固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掌握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仪器仪表的操作方法,并且也大大节省时间,教学效果非常显着。
2.3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实训课可以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实施理学一体化的教学形式,科学地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开展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锻炼
在实训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观察、思考、质疑和探究精神,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及能力的培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一次实训课上,讲授的内容是铅酸电池的充放电,首先要求学生用指针式或数字式万用表测试铅酸电池的性能,对铅酸电池的性能有一个大致的估算,同时也设定了铅酸电池短路、断路、漏电以及容量等问题,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逐一观察、测试,引导学生思考,从万用表的各种读数中解答各种问题,由此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锻炼学生严谨的分析能力。
2.5加强专业教学能力的内配外训,适应技能实训的教学要求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首先必须加强教学技能和动手能力训练,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工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提高电子电工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训课上创设一种教学特点鲜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能教学要求;最后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技艺精湛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解决制约人才培养的师资“瓶颈”问题。
2.6加强专业教学能力的内配外训,适应技能实训的教学要求
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业师资队伍是推进技能实训的重要步奏。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首先必须加强教学技能和动手能力训练,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进修、下厂锻炼、主持教科研项目、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工、技师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提高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训课上创设一种教学特点鲜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能教学要求。
3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电子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应当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电子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时俱进。而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技能教学的质量,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田静.刘福军.锐英.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几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成人教育,2007(4):34
1.1工作室模式的开放性
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不是关在教室里的“填鸭式”教育,也不是关上门闭门造车,更多的是是课堂之外的延伸,是关注于知识的实际运用。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无需将眼光和脚步固定在教室的小范围之内,可以更多到课堂之外去挖掘丰富的更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尤其是在网络文化如此盛行的时代,能够独立有效地运用网络技术寻找提升自我的知识库也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素养之一。
1.2工作室模式的互动性
以往的教学模式过分单一,教师依据教材大纲授课,学生抄记知识点成为了最主要的模式,这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大减少。工作室模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旧时盛行的“师傅带徒弟”的授徒方式,更多的是手把手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自身经验的频率极大增加,也会不时有协作,相互之间的距离感大大缩减。在同一个项目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就更加频繁,课程不再是可以的一场脑力比拼,更多的是通力合作的一场煅炼。
1.3工作室模式的针对性
工作室模式的教学方式是围绕着项目展开,比起零散知识点的累积,明显更有针对性。虽然比起课堂教育,在系统性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但是课堂教育涵盖过多的知识点,往往都是浅尝则止,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都没有深入的涉猎,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习的兴趣。而工作室模式与之相反,虽然涉及的范围可能比较小,但是针对性非常强,了解更加深入,对项目涉及的知识点的学习会更加有明晰的概念和理解。
1.4工作室模式的实践性
教育归根结底是为学生踏入社会做铺垫,是让他们在融入社会前拥有更高的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资本。在升学的压力之下,更多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意义,一味以高分为教学唯一目标,培养出了大批与社会需求脱轨的“高分人才”。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突破这一困境。工作室的教学围绕项目展开,这些项目都是围绕着企业中实际会涉及到的内容,这等于提前为学生开了一道看外面社会的窗口,让他们提前了解踏入社会需要了解的问题,更全面地用实用的知识武装自己。
2工作室模式的实施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室是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大类之下,分化出定位更加精准的小类别项目小组,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加入不同的小组,由专业有权威的教师带领项目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研究。项目小组之间可以定期组织交流会议,交流各小组的项目进度和研究成果。在项目完成之后,举行项目成果的展示和评比活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能让各小组的研究更有紧迫感和荣誉感,也能更深入了解彼此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更好地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工作室模式承接的项目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教师承接企业实际的项目后根据学生的意向挑选合适的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一种是每个教师提出自己的模拟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自行选组。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可以得到最大化的考虑,学习方案更有个性和针对性。学习效果也会相应提升。
3工作室模式的效果
工作室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是十分明显的。固有的教学模式弱化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把他们当成统一的教材接收器在培养。学生也在被动学习中失去了对本专业的热情,按部就班的完成固定的学习任务,却失去了创新和探索的能力。当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一部机器,这将是教育的一种失败,而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流失也会成为拖累未来社会前进的阻力。工作室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一开始就有按照兴趣选择项目的权利,这比“填鸭式”教育多了民主。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是单一围绕课本,而是有实际的项目研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重拾学习的兴趣。比之按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工作室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教授者,还是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将项目的完成与专业知识点更凝聚的融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也促进了教育界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作室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项目,一般都从实际的企业需求演化而来,甚至不少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始了合作关系,将企业项目实际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不适应期,也为企业提前打好人才基础,提前着手对口人才的培养。这对于企业和学校都是双赢的局面,企业可以更大程度的减少“供不和求”的局面,学校也可以大大增加就业率。
4工作室模式的困境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困境主要还是在投入上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是师资力量上,工作室教学模式需要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投入,这种模式现在还比较前沿,在师资力量上也还没投入力量培养。二是工作室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还无法得到保证。三是管理体系还没完全建立。
5结语
数字化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于如何培育顺应数字化环境的编辑出版人才。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应具备如下几个重要的能力:1、具有多种媒介技术操作运用的能力;2、对数字出版产业链增值环节的快速反应能力;3、对海量数字化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利用的能力;4、对跨媒体内容定制放大效应的市场运作能力。因而在数字化时代。要以“大编辑”、“大出版”的理念为指导,拓展学科建设,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适用于图书、报纸、期刊、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和手机等传播媒介,提高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时代,为了提高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按照市场的目标来培养学生,使他们站在数字化发展浪潮的前端,具有更好的职业适应性,并拥有较多的技能储备。
二、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编辑出版的实践教学仍旧停留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阶段,由此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强调人文哲学理念、忽视实践技能训练,这种传统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地表现如下。
实践教学课程陈旧落后。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没有经过科学调查论证,在概念上做文章,与快速变化的业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致使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照搬或雷同某些传统基础学科模式,例如许多院校编辑出版学开设中文专业传统必修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占据了大量课时(学分)。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测试仍然采用单一的“闭卷”模式,忽视了该学科实践性、开放性与多样性的特征。针对网络化数字化环境的编辑出版具体课程普遍缺乏,与当下活生生的编辑出版业界现状关联较少。
实践教学人员“眼高手低”。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编辑出版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高等院校的编辑出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受师资队伍人才结构的影响,已有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学科转业转行来的,这些教师既缺乏编辑出版专业系统的正规培训,也缺乏对编辑出版流程的实践了解。各地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尤其是部分高校在人才引进上片面强调高学历高职称,轻视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引进,使得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或“纸上谈兵”。有的院校因师资不足的原因,该专业学生在选修与实践方面的课程几乎没有或者仅为虚设。
实践教学设施零散低端。
多年来由于一直将编辑出版专业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学科。在资金投入上严重不足,实践设施更新过慢、实验条件受到限制,在扩招形势下不少院校甚至还出现几个人共用一台电脑上实验课的现象,妨碍了编辑出版教育发展与市场现实需要保持同步。不少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实验室主要停留在报刊、书籍的电子编辑功能上,一般只是安装常规使用的几个软件,如方正排版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缺乏较为昂贵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装帧印刷机等专业设备,弱化了网络编辑、音视频编辑、图表编辑、装帧设计的能力锻炼。因此,实践教学设备的严重残缺导致教学课程、教学人员、教学对象缺乏实践性的恶性循环。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实验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基本演示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当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主要以演示型实验为主,实验教学类型十分单一。演示型实验是最常见、基础性的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原理、理论的感性掌握,其特点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但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主要以书为本,注重知识验证过程,缺乏创新性、探究性和自主性。总体来看,各地高校在实验教学方面普遍存在如下状况:教学形式上单一枯燥,仅仅停留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内部封闭性实验教学,以灌输、讲授为特色。
三、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编辑出版专业要相应地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以应对数字传媒时代对出版教育的挑战,要调整培养目标,要培养数字时代所需要的具有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出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编辑出版专业作为综合性的经世致用的学科,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新闻出版业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才能建立、完善自己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特点”。
实践教学课程要凸显时代性。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需要适应数字化的趋势,建设具有自完善、自调整、可融合特性的课程架构,以保证课程设置具有更强的自身开放性与相互兼容性。提高课程更新和课程组合的灵活度,以保证课程设置能够针对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
数字化时代,不仅出现手机出版、博客出版、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告、影视出版、动漫等多种出版形式,而且传统出版物内容信息的数字化过程也可纳入数字出版的范畴。传统出版教育显然不能囊括数字出版的新技术形式和内容范畴。编辑出版专业应相应设置网络编辑出版、手机编辑出版、网页制作、图文编辑与排版(飞腾)、数字影音制作、数码图像处理、动漫游戏、版权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书业电子商务、图书营销与市场推广等新型课程,以培养既懂多种媒体编辑出版、又懂市场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人员要强化实战性。
在数字化趋势下,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知识重构、能力再造的任务。以往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师,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需要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锻造较为立体化的实践能力。
编辑出版专业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设一支既懂编辑出版理论,又熟悉实践业务的离水平师资队伍。“走出去”是指选派一些教师到编辑出版部门实习,在实际工作中熟悉编辑出版业务,了解编辑出版动态,结合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活动,使之成为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请进来”是指聘请全国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管理者、从业者来校讲授相关实验实践课程,可实施“校内教师+校外技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设施要注重融合性。
数字化趋势下,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技术融合等已促使编辑出版工作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编辑方式从单一的线性编辑扩展为多媒体的非线性编辑。要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就需要具备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设施。
当前,实验中心的建设重点应将过去独立分散的传统实验室,过渡到以媒介融合为导向的教学与科研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上。实验中心应形成涵盖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编辑出版整体系统。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或实践成为大系统中的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可以充分调用各个实验室的资源,各个单元之间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流程的衔接,从而为培养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提供充分的条件。在这样的实验平台上,不仅能完成传统报刊书籍的编辑装帧设计等,还能完成数字多媒体如动画、游戏的创意设计、非线性编辑等。
实验教学方法要鼓励创新性。
数字化时代,需要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以生为本,注重实验创新过程,建构开放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型的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由验证型实验发展为自主、探究型实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进行创新型实践。尝试进一步打破课堂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使编辑出版实务课程的日常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在人类不断变革与发展的历史上,艺术创新与技术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就是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教学专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全新教学理念探索市场导向型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发展方向,创建同市场相联合的教学模式,必须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针对此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数媒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1 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数媒设计专业开设较晚,经验较少,依然处在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学习时期,在硬件设施和资源配备上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人才培育条件受到约束、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的现象出现,这是由于教学中存在下列几个问题所致。
1.1 教学中技艺教学失衡
培育人才的教学中,通常并不是平衡培育技术和艺术理念,而是有的以培育技术手段为主,有的则以培育艺术理念为主,学科间就好像是两道永远不能相交的平行线,无法相互融合。各大工科高校所开设的数字媒体课程,通常是以技术操作的教授为重点,轻视在技术中应当应用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过度地探索数媒技术,轻视设计教育的主体设计创新,导致轻设计重技术的现象产生。然而,在艺术高校中也暴露出轻技术撑持、重艺术表达的情况。进而得出,各大高校在尽最大努力培育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并未在教学中平衡数媒设计专业的技术和艺术理念。这是造成大学生想要采取技术手段完成艺术构思时,无法找到恰当衔接点的根本原因。
1.2 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理论知识,而这些众多的理论知识学到手后,通常不知道怎样运用它们来处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当前各大高校都高举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大旗,所以要加大力度展开实践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产教融合”。同时,操作实践案例的教学,是有效确保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环节,而正是因为缺少该环节,教学活动只是停留在理论与实践断层的阶段。
1.3 没有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各大高校的教学模式通常滞后于有关数媒企业的工作模式,教学活动只是在学校内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无法与数媒行业的生产相挂钩。因此,在大学生毕业迈进社会时,无法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而得出教学模式问题是培养数媒专业人才的一大重要难点。
2 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数媒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2.1 拟定满足于行业需求的培育人才方向
高校的数媒艺术专业应与周边的数媒企业就人才培育上展开深层次合作,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培育人才计划。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具有个体化差异,所以学校与企业展开合作时,应当以学生自身的特张和兴趣为依据划分出各个方向和层次,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培养行列中。例如,第一个方向是拍摄3D影像与后期制作。学校教学队伍分析搜集的院线电影数据后得出,3D电影是深受广大观众青睐并蓬勃发展的行业,该走势为培育数媒人才开辟了新路径,在3D影像设备逐步成熟以及众多3D电影上线的大背景下,拍摄3D影像以及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这时学校积极与影视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培育相关人才。第二个方向-移动媒体交互设计。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普及的大背景下,学校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与多媒体公司展开合作,致力于创新性移动终端设计人才的培育。
2.2 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架构
在“产教融合”基础上设置的课程体系,要具备系统性和动态性两大要求,紧跟产业结构的步伐动态,恰当、科学地调整有关课程结构,达到与市场行业、产业不断进步相同步的目的。在分析专业岗位需求后,确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素质需求,以此为据,架构课程体系。同时,基础、专业、专业基础和项目综合是当前专业课程体系划分的模块,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从浅入深、逐层递进、互相交织融合的学习,学生就可以掌握与专业岗位相符的素质和技能。还是以影像设计类专业培育3D摄像师作为案例,一年级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概括、提炼色彩和塑造形体能力这些基础课;二年级则是开设能够培育他们创意和沟通基本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紧随其后则是立体影视原理与制作、拍摄影视与制作等专业模块课,培育学生专业摄像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最终在项目综合模块中,将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完成,并且在与团队紧密合作和交流中将实际中出现的数码摄像难题解决。
2.3 构建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
人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元素,所以高校应当以提升教师实力和引进行业、企业专家为培养团队的基础,将骨干、核心教师、兼职教师以及专家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组织起来组成教师团队。其中,核心教师以核心专业技能提升为立足点,有目的性地展开核心教师的行业、企业专项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能够展开有核心优势的教学;骨干教师则是以教学、行业、院校有关要求为依据,展开教育和有关专业培训;然后联合多个媒体设计类公司的设计师与总监,使行业兼职教师群成型,将优秀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引进本专业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是将知名行业专家队伍邀请到高校本专业教学中,利用有关行业、企业将长久合作关系达成,使专业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建成。同时,诚聘专业顶尖人士指导专业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成三合一的专业师资团队,以师资力量的雄厚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育实力过硬的专业人才创造条件。
【关键词】电子技术 实验教学 现状与对策
电子技术实验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工科学生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21 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电子科学的飞速发展给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实验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不能再停滞在辅助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其教学目标应该转变为培养具有综合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应紧跟电子技术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方向。否则,我们的学生将跟不上时代潮流,也就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当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关系到一所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生存的大事, 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将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知识、新技术, 培养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展开研究是有着积极和现实意义的。
一、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目标
电子技术实验、就实践教学而言, 它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它强调其工程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其目的应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电子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学校应在实验教学中打牢基础,逐步提高这种能力。首先,实验教学具备验证基本理论知识的功能,即验证性实验,这部分实验一般以各章节为基本内容,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其次是综合性实验,这部分实验的目标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一章或多章,甚至是结合其他科目内容的归纳总结;最后是设计性实验,其目标是在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综合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创意的较高水平的小设计类实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目标应包括: (1)让学生掌握与电子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基本实验原理,对电子技术学科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熟悉和掌握与电类工程专业应用密切相关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2)了解科学发展的逻辑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培养从事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初步创新设计的能力;(4)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现状
从教学体制上看:在实际的实验教育中,电子技术实验附属于相应的理论课,实验教学学时多年来一直为时,约为总学时数的14% ,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实验学时偏少,不能充分完成预定实验计划。同时,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例较高,实验题目和内容相对最新的科技发展水平及市场化需求具有较大的滞后性,教学实验体系与工程实际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现代电工电子发展的最新成果。
从管理体制上看:由于各方面普遍不重视实验课,上级投入经费少、人员稀缺、仪器设备紧张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实验课多数是辅助理论课的教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等方面受理论课制约。实验室规模小,人力、物力分散,实验教学队伍稳定性差,很难保证有一个相对稳定并能够深入开展实验教学的环境。
从教学过程上看: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的课时较少且通常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其内容也多为验证性的,很少形成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教师在详细讲解实验方法、步骤后,还要做一次演示实验,这样在课时本就不足的情况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深化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的对策
1.改进实验设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选什么类型的实验设备,将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在选购电路电工实验台时,学校应选择可由学生自己搭建实验线路、又能看到实际元器件的实验设备,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对线路连接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认识具体的电气元件提供条件。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型教师队伍
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师和专业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较高。实验教师和专业教师除了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电子技术发展迅猛,实验教师和专业教师必须及时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产品。因此,实验教师和专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采用自学或进修的方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样,拥有一支强有力的、稳定的实验教师和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证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
3.革新管理理念,全面吸引学生
部分学校现有的创新室基本上只能做备用实验室,是否运转全凭学生的主动性。为了全面提高创新室的吸引力,拟定创新室形式上由专人管理,内容上由相关教师共同负责。具体为:学生上课时间和晚上自修时间,创新室应能随时开放,并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和负责仪器维修;学生所做题目,一部分由实验中心邀请相关教师设计,其中包括将历年电子大赛题目分成若干小块,另一部分由学生自行设计,题目内容以综合设计性为主,其可行性需经指导教师论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创新室开放时间、运行方式及准备的实验项目应随时公布于学生,以便学生提前准备讨论。
4.加强与兄弟院校“ 同行” 的合作与交流是促进实验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就必须与实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兄弟院校的“ 同行” 合作与交流。目前,合作与交流困难主要集中反映在教师间的实验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存在着“ 差距” 而产生的“ 屏障”。要缩短“差距”、消除“屏障”, 首先要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 提高实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缩短与兄弟院校的“差距”。其次要积极主动地与实验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兄弟院校建立一种有效的、广义上的“联姻”机制, 这种“联姻”机制是一种“紧密”与“松散”相结合的方式。“松散”型主要是通过教务部门在某些学科领域有方向性、有目的性、不定期地与兄弟院校的教师、专家、学者建立“友好联姻社”并进行联谊活动, 为教师建立合作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紧密”型则是通过选拔本部门的培养对象进入水平较高的兄弟院校进行“深造”、“进修”。
总之,实验教学是学生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这点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校必须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并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加以不断的探索试验,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泽富.电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2006,(10).
[2]周宏.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J].2005,(3).
一、现代职业技术培训师资的提前储备
1.师资提前储备的意义。根据对某工种、某技术或某工艺潜在优质培训市场的预测,提前计划安排,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较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关键技术、操作技能、收集相关资料等来筹备软性培训条件,一旦市场成熟马上就可以招生培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师资提前储备。师资提前储备所涉及的技术和工艺是处于普及较少或没有完全普及状态时,经科学预测,非常可能在一段时期内迅速普及和推广,因而用户会产生培训需求。
2.师资提前储备的必要性。短期职业技术培训有别于学历教育,它要求时间短、见效快,紧跟新技术和新工艺,满足各种培训要求。所以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不仅要能把握眼前的市场,还必修强化师资超前储备,筹划未来市场,使培训始终充满生机。当然,师资提前储备也是有风险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并且不一定所有的储备都能用来办成相当数量的培训班,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比较晚,这就取决于提前预测的科学性。
3.师资超前储备方向的论证。师资提前储备不进行论证就可能是盲目的,会造成人力、资金和时间的浪费,它要求培训者随时观察追踪技术理论的动向,了解当前技术的应用情况,某项技术首先应用的地区在哪里,国外应用的情况,发达地区应用的情况,开展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普及的范围有多大等。某项技术或设备应用普及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它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小,同时,还应考虑某地区的客观条件是否符合应用要求,再者应注意国内部门在环境等方面对该技术或设备的舆论导向。再就是到普及应用的现场去征求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对该技术或设备的看法,从而综合论证是否会在合适的时机产生大的培训需求,继而确定师资提前储备的可行性。具体可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进行论证:一是某项技术、工艺或设备已经在哪些地区开始应用并处于推广阶段;二是通过媒体收集权威专家对该领域应用状况的评价及展望;三是结合本地的气候条件、工农业生产状况、科学技术消化速度的快慢等因素分析该技术、工艺或设备在本地区普及应用的可能性;四是和本地区的工程技术专家座谈,展望该技术、工艺、设备对该领域投入应用的信心以及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五是了解和研究该领域与本地区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适应性。
二、职业培训特色教材建设
1.特色教材应适应时代需要,突出现代职教特色。首先应体现职业培训观念的现代化。目前,职业培训所面对的培训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需要不断地在知识上更新,技能上提高,因此,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其次体现职业培训手段现代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教学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转变,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多媒体课件也将成为现在教材的主要附件,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职业培训教材编写与其队伍的组织。就目前而言,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材建设,组织怎样的一支教材编写队伍,对教材的编写风格,对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及教材的总体质量都有极大的影响。教材的编者应该是一些来自教学一线,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他们是有多年培训的经验和深深的热爱,在教学实践中已摸索总结出先进的教学方法。另一些应来自各行业从事职业教育的专家,他们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治理的需要,能使所编教材处于理论的前沿。这些人的共同参与,能够把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融入到具体实用的知识中去,较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深度,较好地体现教育培训教材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技能大赛推动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年国家都会举办全国性的职业技能大赛,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覆盖专业越来越广,参与行业也不断增加。技能竞赛是一个向社会展示职业教育品牌的窗口,搭建了企业与教育对接的桥梁。2019-01-24,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明确的目标相衔接,以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引领,更大规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赛教融合存在的一些问题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工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技术发展也日益加快,技能竞赛已经把工业中用到的新技术、新技能融入其中,而常规的教学内容却难以及时更新[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技能竞赛对专业技能的更高要求[2],核心专业课程无法达到国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难以很快胜任岗位。
2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赛教融合教学改革基本路径
2.1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中融入技能竞赛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程是教育部门牵头联合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的专家制定的符合专业人才岗位能力需求、企业欢迎的技能考核标准,要高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及相应的中级技能考核标准,并且大赛规程融合了相关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符合职业院校高技能、复合型、创新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不仅仅竞赛成绩优异的学生广受企业的欢迎,参加了技能竞赛培训的学生也受企业的欢迎。追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也高于普通的高职毕业学生,因此,应开展大范围的校级技能大赛,使人人有机会参加技能竞赛,扩大学生培训范围,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更高级别的培训和选拔,更为重要的是,如制定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时,要融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赛项规程及“三新”要求。在常规教学过程中,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有效融入竞赛标准、竞赛内容、竞赛项目,让技能竞赛高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惠及学生,最终为学生成才服务。
2.2以赛促教,提高教师教学及技能水平,组建优秀教师团队
学生技能的提升、新技术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竞赛的电气自动化教师团队必须掌握电气自动化相关的新技术,具备扎实的技能,能熟练使用新的仪器设备,熟知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具备科学的教学培训方法,但现实中满足国赛要求的指导教师团队不足,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培训等措施组建合适的教师团队,让教师的授课方法、技能与赛项衔接,让教师熟悉赛项的内容和评价体系,这样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得到大幅提升,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3]。
2.3以赛促建,有利于学校建设更好实训条件
职业技能竞赛逐渐成为评价高职教育的有效手段,教育主管部门及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职业技能竞赛。高级别的技能竞赛设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融合了比较前沿的技术,符合当前行业生产需求,对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形成了倒逼机制。因为经费或者预算的限制,学校在组建实验室时需考虑竞赛培训和常规教学,以此为契机采购行业里比较先进的专业设备,供参赛学生训练和常规教学使用,这样打造的专业实训室就会更加先进,使整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受益,实现以赛促建的目的,如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这3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的设备与电气自动化的核心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结合非常紧密,也符合本专业岗位能力训练要求。
2.4以赛促改,进行教学改革,形成闭环反馈
职业技能竞赛是检验一个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师资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需更加重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以赛促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每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时,将与专业结合紧密的技能竞赛规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竞赛内容或竞赛项目有效融入课程标准中[3]。进行教材、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主体,项目化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的实用性,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需求、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考核等内容接轨,开设与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对接的可拓展的实训项目,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常规教学中,实现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有效融通。根据技能竞赛标准和内容,让“以赛促改”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法改革,不断整合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探索人才培养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让绝大多数学生受益。建立合理的竞赛选拔与培训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系等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从各级竞赛成绩、学生受益情况,反思教学改革成效,促进教学改革,形成闭环反馈。
3融合多项新技术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程要求
3.1“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程要求
“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主要针对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及维护工作岗位,针对维修电工(高级),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高级)职业工种,考核学生“电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制图”“电机与电力拖动”“PLC应用技术”“电工测量与仪表”“电力电子技术”“交直流调速”“组态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专业课程及综合实训课程,同时考核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节能环保意识、规范操作及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4]。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助推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工业自动化产业的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3.2“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国赛题“自动涂装系统”
3.2.1自动涂装系统赛题要求的新工艺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赛项A题“自动涂装系统”任务要求:在工件涂装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如涂料混合、涂料传输、工件涂装等环节,本系统设计借助PLC来控制涂料混合、传输及定点涂装等工序,对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自动化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用寿命和质量。自动涂装系统如图1所示。3.2.2智能饲喂系统赛题要求的新工艺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赛项B题“智能饲喂小车控制系统”任务要求:智能饲喂系统主要由上位机和饲喂小车组成,上位机软件用来查看饲喂系统运行情况,包括每个槽位的情况,饲喂车、槽内饲料量等。饲喂小车系统如图2所示。图2中SQ1、SQ3为小车两端的限位保护开关;M1为伺服电机控制饲喂小车移动的位置;M2为由变频器带动的投料电机,其作用是控制饲喂小车投料到槽位中;M3为原点的放料电机,当投放完毕饲喂小车中的料后,小车回到该点重新装料。小车具体到达哪个槽位由伺服电机精确定位,投料称重,智能自动投料,投料速度、时间、模式、方式均可设置。采用手动调试模式调试时,触摸屏调试画面如图3所示。按下选择调试按钮,选择需要调试的电机,当前电机指示灯亮,按下SB1启动按钮,选中的电机将进行调试运行。调试完每个电机后,对应的指示灯消失。可反复调试每台电机。智能饲喂系统工艺流程与控制要求:4个槽位需要的饲料质量可以使用前面板提供的0~10V电压进行输入设定。运行前,先设定槽位质量,比如旋转电压设定旋钮,按下确认按钮SB4,系统自动输入当前A槽位需要投放的饲料的质量,以此类推,输入4个槽位需要的质量,并显示。触摸屏选择自动模式,自动指示灯点亮,将手动模式下所有的数据自动清零。系统自动运行过程中,按下停止按钮SB2,系统立即停止,再次按下SB1,系统自动从之前状态启动运行。运行时动作要求连贯,按顺序执行动作,运行过程中不允许出现硬件冲突。赛题有机结合了乡村振兴、服务三农、精准扶贫等社会热点,实现了电气自动化与农村畜牧业智能化改造的有机融合,通过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案例,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PLC、触摸屏、现场总线、变频器、伺服电机的能力。3.2.3电气自动化技术实现“教赛融通”对自动涂装系统考核任务进行分析,在开展“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及组态控制技术”等课程教学时,将“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规程、评分标准、典型赛题任务融入到课程标准、常规教学课程内容中,在后续的综合实训中更要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实践及创新能力。针对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及维护工作岗位能力,对智能制造背景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进行教学改革,重建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可以将“电机与电力拖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整合为“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将“PLC应用技术与组态技术”“变频调速技术”整合为“PLC及组态控制技术”,将“现场总线与运动控制技术”整合为“现代工业控制技术”。在电工基础技能实训、电气控制、电气CAD专业技能实训的基础上,现代控制技术综合技能实训针对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竞赛要求,融合触摸屏、变频器、伺服电机、机器人、运动控制、现场总线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不断推进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达到培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复合人才的目的。
4结语
进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整合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着力“赛教融合”,将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建立合理的竞赛选拔与培训机制,通过技能竞赛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诗柱.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6(18):18.
[2]徐慧,李元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技能竞赛的衔接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59.
[3]曾繁玲,黎一强,彭益武.职业技能竞赛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