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5:57: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绘本的语言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财务会计的本质
财务会计的本质是我国财务会计发展的根本,财务会计信息的核心可以反映出该企业的经济活动工作成果。在企业的资金运营中,财务相关报表的制作过程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组成因素又影响了财务会计的本质。而财务会计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另一方面是主体会计经济利益。首先,是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形式,其主要包括当前的经济收入加上已经结算或正要结算的经济收支账目,这些账目的现状都属于当前的经济收支,对于不属于当前经济收支的费用,即便款项存在于现实的收支中,那么,也不应该将该项收支算入当前的收支费用中。
由此可知,权责发生制的根本是可以影响到财务会计的最基本的元素,在我国的财务会计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可以影响到企业中的经济活动,该项本质不仅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计量,还可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贡献;其次,是主体会计经济利益的发生,在我国的财务会计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主体经济活动涌现而出,这使得会计主体财务状况慢慢渗入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去。在财务会计的不断发展中,主体会计经济利益解决了经济利益的归属和计量的问题。
二、财务会计的特点
财务会计的特点是根据其本身的本质所具有的属性,其特点第一表现为是整个企业的主体,主要的属性是对企业之外的部分服务,是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提供决断性的依据;第二财务会计制度是严格遵守我国制度出的会计法律、会计标准以及会计制度来实施,再结合各企业的具体发展需求,又专业的会计人员对工作进行处理和解决,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进而强化我国会计主体的运营模式;第三财务会计工作的核心是将准确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的主体,将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及时的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第四财务会计的特点还包括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在我国不断发展的会计行业中,这两大特点也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在经济的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财务会计还具有一定的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生产力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直接可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水平,而经济环境也是影响到经济管理的一个要素。
三、财务会计的边界问题
财务会计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呈现给企业的一种方式,而财务会计边界是指在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范围与界限之内。在会计信息的提供方面,就要求其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预测性。特定的企业主体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对财务会计的信息需求也是更加的渴望,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财务会计是不存在边界的。因此,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提供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政府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特定企业的经济活动要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监督工作,以此来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公布。
在财务会计边界的确定中,应以财务会计信息的需要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对所获得的会计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财务会计边界主要表现为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计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财务报表可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财务信息不断增加的今天,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也是不断的增加,这就导致了披露的内容过于泛滥,使财务信息缺乏了可靠性,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财务信息的随意性增加,会计审计人员无法做到对信息的全面校正,这样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确保财务会计核算范围是提高财务信息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绘本 习作教学 作用
小学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长期以来,凉山彝族聚居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对习作教学的经验总结不够,没有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可循,习作难教,举步维艰。学生对习作更是苦不堪言,普遍存在怕习作的心理,一提习作就愁眉苦脸,一让习作就抓耳挠腮。这样的情形,影响了习作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本人在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问题上,借鉴了长三角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深深地体会到:绘本作文教学是解决此类地区教与学问题的强有力策略之一。
一、根据特点,选择合适绘本。在众多的绘本作品中,适宜进行读写的绘本较多。要根据彝族聚居区班级孩子年龄特点、独特的好奇心理特点和汉语理解、表达有障碍的语言特点,选择一些接近他们成长故事和幽默故事的绘本。如:第一学段选择《鼠小弟荡秋千》、《鸡蛋哥哥》、《我爸爸》等等绘本。这些绘本艺术性较强,大多来自于孩子生活体验,会诱发童真童趣,能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表达欲望。在这一学段,还要多选择一些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等,给孩子较多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且能够对故事进行扩充、延伸,篇幅短小,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的经典作品。
二、读写结合,恰当使用绘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绘本作文教学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愉快教学,快乐作文的主题,通过绘本阅读,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为他们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例如:将美国绘本作家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作为第三学段的绘本作文教学教材,可把教学环节设计为:(一)激趣导入绘本,(二)静心阅读绘本,(三)用心回味绘本,(四)真情表达感受,(五)总结升华,(六)独立完成习作。教学时,师生共同一副副地欣赏、阅读作品,学生在看图想象的过程中,参与了文本的二度创造。学生乘着文字的翅膀翱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崭新文本。在给学生阅读绘本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绘本的特点和魅力所在,尤其要注意大量的留白,因为这些留白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引领孩子带着想象走进情节,完整地读完绘本。为了做足做深阅读,不能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要在某个关注点上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自然中形成。如:上面的回味环节,可引导思考:大树什么时候最快乐?最后它变成了一个矮矮的树墩了,为什么还是那样快乐?在我们的生命中书中的大树是谁呢?男孩又是谁呢?为什么呢?在一定的思考后,让学生围绕“快乐”这个话题谈谈感受,谈谈看法。学生在前面充分阅读绘本的基础上,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课后进行习作练习。当然,习作的过程是抒感的过程,更是创造美丽的过程。类似这样的习作,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温暖而美丽的心理旅行。这种激励学生愉快阅读体验后,进行习作的训练,是儿童吸收之后的倾吐,感悟之后的升华,是一种融积累、表达于一体的习作训练模式。事实表明,绘本作文走进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生活中多了一份情趣,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绘本作文带给孩子们的快乐是无穷的,那份快乐荡漾在孩子们的心理,洋溢在孩子们的小脸上,弥漫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之中。
三、大量创作,用上地方绘本。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见识贫乏的彝族孩子更喜欢听故事,一旦老师讲故事,他们立刻振作精神,注意力集中到所讲故事之中。绘本就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所以,我认为创作一些在彝族小学生的生活圈子内,符合他们实际的绘本,如:火把节中玩火把的欢快场景,盛夏密林采蘑菇的喜悦情景,夕阳晚照时玩打仗的快乐场面……当然,绘本内容的创作还可涉及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创作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绘本使用、创作,能使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实际意义并产生参与的强烈欲望,有利于他们阅读、习作习惯的养成,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1阅读绘本故事,说想象故事
有些专家指出:不读绘本的孩子不会怎么样,但读了绘本的孩子一定会不一样,他们的心灵会充盈起来,他们的眼睛里会多一些亮晶晶的东西,他们的脑子里会多几个问号,他们的脸上会多几丝笑容,他们的举手投足会多几分自信……在最初阶段,选择从绘本起步。是利用绘本图文复合的特点。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优秀的绘本,网上更有很多免费阅读的电子绘本,这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绘本里面那些或美丽或恐怖,或温馨或滑稽的画面,配上短短的几行点睛之笔,都让我们的课堂妙趣横生。1.1阅读图画,渗透故事接龙:开始绘本阅读之旅时,我们先引导孩子阅读图画。用引人入胜的画面吸引孩子,让孩子沉静在教师营造的故事情境中。在教师引讲完几组图片文字内容后,试着让学生来猜猜接下来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在故事中高高地飞扬着,孩子的语言在故事中无拘无束地表达着,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看故事的人变成了一个编故事的人。如《母鸡萝丝去散步》,其后出现的内容与前面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更可以利用这些语言特点,让孩子来说说故事而后的内容──母鸡萝丝又来到了哪里,狐狸又会怎么样呢。孩子在接这样的故事,总是兴趣盎然,其语言也在不自觉中得到了发展。1.2品味语言,感受文字之美:绘本的语言具有重复现象,往往也很简洁。这对一年级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也不会造成阅读上的困难。我们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带领学生感悟文字的故事性。在朗读中,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让故事内容在孩子的脑海里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活动画面,并与绘本上的图画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同时,逐步引导孩子与教师共读,感受语言的魅力。1.3整体阅读,合作编说故事:绘本的故事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性。故事情节的高低起伏,情节不断发展变化,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通过情节推想,让儿童的思想与绘本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感悟着作者的奇思妙想,领悟故事的结构美。
2同题异构故事,编新奇故事
所谓“同题异构”故事,就是指根据同一个故事题目,要求孩子们说出不同的故事内容来。我们尝试着让孩子把故事录制成MP3格式,在“故事整体,具体情节,说话节奏”等环节进行点评和指导。2.1同一主题,同一材料这一阶段的练习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和材料,指导孩子在一些情节适当进行添加来展现这一故事。教师重点指导和点评学生对情节的添加是否合理,说话节奏上是否合乎讲故事要求。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不仅认识到自己说话的不足,还无意识学到许多写作的技巧,这样的形式必定为孩子将来的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2.2同一主题,不同材料在第一阶段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尝试进入第二阶段(一年级第二学期):“同一主题,不同材料”的练习。即只给孩子提供一个主题,要求孩子自己展开想象说一个好听的故事。如时下流行的动画片《熊出没》,我们就让孩子自己设想一个故事《熊出没──到光头强家做客》(此故事电视中没有),通过自己语言的组织,完成一次故事比赛。我们尝试先让孩子们录制成MP3;而后筛选出几个作品,通过让孩子现场展示自己的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来评一评,哪个故事更动听,哪个故事你最喜欢。在每个故事讲完后,教师适当对语言的一些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从而强化语言的规范性。这二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是基础,重在训练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个阶段是拔高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进行训练,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画画、说说、写写故事,作故事日记
【关键词】绘本 想象 积累 表达 情感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图画精美、语言精练、内容浅显、内涵深刻的绘本以其独树一帜的优势跻身于低年级学生读物的前列,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首选阅读文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是语文教学努力的目标,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优秀的绘本不仅是低年级学生乐此不疲的优秀读物,也是教师用来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丰富情感体验的有效范本。绘本惟妙惟肖的图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妙趣横生的语言闪烁着文字的灵性,丰厚学生的言语积淀;简单易懂的情节扣住学生的心弦,打开学生交流的心窗;耐人寻味的哲理涤荡幼小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优秀的绘本对低年级学生思维想象、语言积累、交流表达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巧妙利用绘本,对低年级学生语文能力进行针对性地训练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赏画面,激发思维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规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以看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比知识更为重要。
好的书籍能激发人的思维与想象,图文并茂的绘本读物能将这一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绘本,它用文字与图画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它从头到尾,无论是封面还是封底,环衬还是扉页,都配有精美的图画。绘本中生动的事物形象,鲜艳的色彩画面不仅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而且富有动态感,远远超越了文字的界限,给学生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无限的遐想。
例如,绘本《爱心树》是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简单,其中几幅精彩的画面只有少许文字。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男孩长大了”和“树很快乐”这两页图,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想象。在“男孩长大了,和以前相比,会有哪些变化?他现在会做些什么?树为什么会这么快乐?”等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联系前文,根据画面,尽情展开想象,描述着画面中的故事。
还有一些绘本从头至尾都是图画,没有文字,属于无字绘本。如《弗洛拉和火烈鸟》《疯狂星期二》等,诸如此类的绘本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节性,同时也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并学会欣赏绘本中的图画,以此为切入点,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地想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在欣赏色彩鲜艳画面的同时,能用自己独特的想象来填补书中美好的故事情节,想象的大门会被打开,思维的火花会被点燃。学生就会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思维也会更加开阔敏捷。
二、品文字,丰富语言积累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应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积累语言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处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积累不是机械重复、枯燥无味地强行记忆,而是要经历理解、感悟、记忆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理解、感悟是语言积累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能浅尝辄止,应该让学生深入认识好词佳句并能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境界,这样学生才能将读物中的语言内化榧河小
不少绘本吸引学生眼球的是其富有精美的图画内容,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与冲击,也有很多绘本在语言表达上有自身的特色,形象、简洁、灵动,而且具有反复性,宛若一首首脍炙人口、清新绮丽的小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语言特色,设计迁移运用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指向地积累语言,积淀言语素材,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驱力。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中,“‘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爷爷的动作及语言描写多次重复;“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____,____,真该把他丢了。”’描写妈妈语言的句式也近乎相同;其他叙述性的语言也有相似相通之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关注这种不断的、重复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既学习了读物中的新鲜语汇,能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牢记于心,又激活了学生自身的语言积淀,“语言仓库储备”会愈加丰富,达到语言的再积累,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述情节,促进口语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听故事、看音像作品,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由此可以看出,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同时,口语表达能力也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低年级阶段是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这一重要时机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扎实训练。
因此,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绘本,针对不同类型的绘本有选择、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复述训练。借助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说话训练,既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四、悟哲理,提升情感体验
绘本为学生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窗口”,更是学生寄托心灵、表达情感的精神栖息地。绘本是蕴含着深刻道理的童话书,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和儿童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以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向学生展现了一个多彩缤纷的世界。每一本绘本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更是学生的精神食粮、心灵鸡汤。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生命体验、情感愿望寄托在作品内容中,让学生在阅读时与绘本中的事物产生情感的交流,并受到深深的感染。
[关键词]语言文字教学;引领文本阅读;反复品读;涵养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言文字的教学是语文课的根本。如果根不粗壮,树的花枝叶冠便不丰盈;如果打不好语言文字的基础,那语文课的其他能力便是虚设,便是无根的教学。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做好语言文字的教学是根本,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语文课应改变传统的语言文字的教学方式,探索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字词教学模式。
进入初中,我们的语文课在字词积累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分强调字词教学,还没有从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影响中走出来,耗时多,效率低,摆脱不了枯燥单一的识字教学模式。二是忽视字词教学,认为字词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事,初中语文教学应从欣赏美文的角度进行,对课后字词一概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其实进入初中,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字词教学虽不是重中之重,但仍然在课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初中阶段语文字词教学不应被弱化和淡化。
针对语言文字的教学,教师可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寻求激发学生兴趣、传扬中华语言之美的教学方法,将字词识记与词语解读、分析品味、揣摩运用结合在一起,将导与学、读与写、积累与运用、悟与评结合,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
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针对语言文字的教学,我利用单元字词教学进行打包式的教学设计:1、在这个单元的“读一读,写一写”中,你认为生动的词有哪些?将它摘抄在笔记本上。2、找出含有这些词的句子,推荐给小组内的同学,说清你推荐的理由,每一小组整理自己小组的推荐语,进行专题汇报3、从这一单元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五个词,用这五个词写一段话。这个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解读词语,在推荐中赏析词语,在连词成句中训练学生理解运用文字的能力,推荐词语、句子使学生更深的理解了词语的生动性,使单调的文字教学活泼生动起来,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的同时,也能深切体会到汉语的魅力。
单元字词教学可以进行打包式的摘抄积累,而在课文中字词的教学可以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抓住课文的语言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字词教学。
如余秋雨的《信客》,对信客这个质朴的人物作者运用了质朴而又典雅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长途跋涉”“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声辩不清”“满脸戚容”“猝然昏厥”“细声慢气”“破碎焦灼”“满纸幽怨”“伤痕累累”“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针对这课的语言特点我这样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文中有哪些词是典雅的,请你摘录出来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这样教学,学生既积累了词语,也感悟到了《信客》的语言特点。这课运用的是词语摘录法,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掌握文字的漫无目的、效率低的缺限,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类掌握,促进学生深入体会语言特点,有助于开展阅读教学。
字词教学的形式有很多,除了运用词语摘录法读写字形、赏析字词外,还可以进行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的比较、辨析,提高学生识记词语的效率。也可以进行单元、学期、学年的字词归纳,引导学生编写每一学段重点字词的字典、词典,对词语的音、形、意进行统编,对词语的意义与运用进行解释评点,对词语进行分类总结,形成学生系统化的理解,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统编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
语文课应该多探求语言文字教学的创新模式,探究字词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在创新中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从细小的文字教学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正如《爱的教育》中所说:“我不是诗人,未曾写过一首诗,但我想在人生平凡的琐事上种下诗去……”如果教改能在文字这些细节上下功夫,每一个语文教师就都在每一个汉字上种下了一颗诗的种子,每一节课都会开放出诗的花朵。只有守住了语言文字的教学,语文课才会是一首灿烂的诗。
二、语文课可以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引领文本阅读,纵横连贯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钱理群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见解极好的诠释了文章与语言的关系:“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讲经典作品,应有别于社会教育中的经典普及,它应服从于语文教育的目标,注意其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始终抓住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环节,因文而会心。对文与心都不可忽略,不可将其割裂,对立,而要从具体文本出发,找到具体的文与心的契合点”(钱理群《我对经典作品教学的一些看法》)语言文字是文心的载体,充分挖掘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的一个捷径。因为语言文字的教学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对话。
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一文时,用解析“虐”的形体结构、意思理解导入课文内容的教学:“虐”字是什么意思呢?又可以组哪些词呢?课文中有哪些情节极好的诠释了“虐杀”这个词呢?在这里词语的教学是课文内容教学的突破口,既使学生记住了“虐”字的字形,理解了意思,也引领学生极快的走进了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进行对话。
语言文字的教学不仅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对话,还可以提纲挈领,成为统领课堂教学的核心话题。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紧扣住“温晴”进行了教学设计:“温晴”怎么理解,文中有哪些它的近义词,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而它“温晴”的特点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对“温晴”一词的教学成为此次课堂教学的核心话题,成为整体感知课文的纲领。而在《那树》一文中,“绿”的意蕴丰富,对此词的体味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话题,我在教学中提取了文中的关键句“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我和学生一起对这四个“绿”字进行了意思的体味,在体味中结合全文进行了深度阅读,深刻体会了作者的忧虑与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在这个教学设计中,“绿”字成为理解主题的核心话题。
再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狂”字,《渔家傲 秋思》中的“异”字,《口技》中的“善”字,《敬畏自然》中的“敬畏”二字,《观舞记》中的“飞动”……对这些字词的教学无不“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构架起文章的层次骨架,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彰显作者的情感态度。扣住一字一词,纵横连贯课文的整篇教学,语言文字的教学引领了文本阅读,带领学生在文本深处与经典对话,与作者共舞。
三、语文课应培养学生在文本深处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韵味,将字词读得有声、有情、有味,在反复品读中涵养语言。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的确如此,一字一词勾勒出文章的精神内涵,在字词的细微之处可以领略到课文的精华。
语言文字的教学脱离不了文本,语言文字教学应融于文本教学的深处,语文课应从研读文本的深处培养学生品味、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学《那树》一文时,我在备课中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量词,并赋予量词以丰富的内涵,寄托作者深厚复杂的感情。我就在“精读品味”环节中进行了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量词对那树进行了绘形、绘色、绘情,你能从这些量词的形象描绘、对比中揣摩出哪些深意?任选一两句话进行精读品味”围绕着量词学生对这下面这些句子进行了品味赏析“1、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2、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3、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4、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5、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学生在精读品味的深度阅读中,第一次发现原来量词也可以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也可以进行深情的赞颂,也可以表达无奈的忧虑与悲愤的控诉,原来生动不仅仅是动词、形容词的专利。在教学中学生除了理解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更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课应踏踏实实的回归文本,聚焦语言文字,突出课堂本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内功。应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韵味,在深入的文字鉴赏中让学生涵养语言。一叶一菩提,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一个字词折射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语言世界,深入到每一个词的朗读会打开学生学习语言、涵养语言的大门。
如《沁园春 雪》以朗读为主进行教学设计: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读出“望”字的领起作用,读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舞、驰”的力度,读好“惜秦皇汉武”的“惜”字的领起作用与惋惜之态,读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数”字的深层意味与自豪之感。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既理解了词的内涵也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韵味。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读出“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的“竟”与“多么”的意味,体会社会的世态炎凉;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朗读文言虚词“也、哉、乎、矣”的语气,在朗读“也、哉、乎、矣”的语气中品读人物形象;在《马说》中读“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在读出“其、真、邪、也”的语气,品味作者的感情态度,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语言文字进行的朗读可以引领学生更深的走进课文,领悟汉语的韵味与魅力,可以启迪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文字。
【关键词】绘本作品;文本分析;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1-0030-03
【作者简介】华希颖(1972-),女,上海人,南京晓庄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
在幼儿园早期阅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绘本进行教学。当前,有关绘本教学的研究正逐步深入,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开始浮现。在一些公开课的观摩活动中,执教者往往对绘本作品内容的阅读一带而过,而更热衷于表现作品附带的“多元发展价值”。于是,让很多教师困惑不解的是,绘本的教学有点像“美术活动”,有点像“社会活动”,甚至还有点像“科学活动”,但好像已经不是“阅读活动”了。
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样式,绘本能表现广泛的人类文化活动,它对儿童(包括成人)的确有着多元发展价值。就文学的价值和功能而言,公元前六世纪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认为文学可以使人的精神感动奋发、了解社会生活、增进社会交往、怨刺上政。西方文论也认为文学可以净化、愉悦人的心灵,介入社会生活、实现精神的替代性满足等。在当代文论中,通常把文学的这些价值和功能概括为审美、认识、教育及娱乐功能。[1]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绘本同样具备文学的这四种功能,对儿童成长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幼小的孩子通过阅读感到心情愉悦、身体舒适快乐、精神自由,这体现了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而当他们带着这些身心的感受去认识天地万物、生活世界,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发展和成长时,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也随之实现。
因此,儿童文学的各项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以整体的方式综合发挥作用。其中,认识和教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儿童的审美感受和阅读体验。换言之,文学乃至儿童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的达成有其特殊性,必须建立在审美或娱乐功能的基础之上。
在幼儿园教育领域,教育者的身份使得我们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绘本教育功能的实现,但是对教育功能如何实现却仍需尊重文学活动自身的规律。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在《艺术论》中谈到,文学艺术活动通过作品唤醒读者体验过的情感,而读者可以在文学活动中用动作、线条、色彩、音响和语言传递并表达出来。[2]在幼儿园文学活动及绘本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激活幼儿已有的情感体验,并鼓励幼儿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声音、涂画等方式欣赏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在当前幼儿园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一线教师存在着教育目标(功能)优先、认知目标(功能)优先的思维定势,不尊重文学活动开展的特殊规律。表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就是忽略对绘本作品基本内容的阅读,淡化或无视幼儿的审美体验,急于实现绘本作品中附带的“多元发展价值”。 诚然,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早期阅读材料,可以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也可以引发生成主题活动,它的确具有多元价值。但是作为幼儿园语言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应该尊重作品、尊重文学艺术活动自身的规律,以真正实现绘本对儿童的多元发展价值。
尊重作品,意味着教师带着孩子初次接触绘本时,要让幼儿充分与文本内容沟通、对话,唤醒、激发幼儿已有的审美体验,从而自然实现绘本的认识及教育功能。
对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而言,尊重作品意味着教师在设计之前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充分理解作品内容,对文本的各个要素,如作品主题、画面特征、人物形象、语言特征、情节结构等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文本要素的分析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均密切相关。在下文中,我们就来详细论述文本分析与教学的关系。
一、作品主题的分析
对绘本主题的把握决定了一个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向。通过多次绘本教研我们发现,一些教学活动的严重失误往往是由于对作品主题的误读引起的,而幼儿教师文学素养的欠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意义的呈现,需要读者通过文学接受过程加以具体填充和再建,而这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能力和经验对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选择、填充、提炼和重组。[3]如果读者的文学能力有限,那么他们对文本的接受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阻隔,作品主题的解读就会出现问题。
例如在绘本《第五个》中,作品通过五个残缺不全的玩具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等待看病的经历,表现了一种克服恐惧和焦虑情绪、最终战胜自己的勇气。但是如果有些教师把作品的主题误读为教育孩子看病的时候要排队,做一个遵守秩序的好孩子,那么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自然就会往道德教化的方向上走。
我们在教学研讨中还发现,不仅文学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幼儿教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一些教师还会故意无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随意放大或利用作品的某一段细节,而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例如同样在绘本《第五个》中,有的教师发现作品中有“进去一个,还剩四个……进去一个,还剩三个……”的语句,就认为可以利用其进行数学活动,根本不理会作品自身想要表达的含义。
二、画面特征的分析
绘本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学艺术样式,是由图画和文字共同来完成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的。绘本中画面前后页之间的关联及其叙事性特征,使得幼儿可以通过对画面的直接观察来理解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活动及审美情感的表现等。仍然以绘本《第五个》为例,其画面的基本特征是:随着人物心情的变化,作品画面的色调从昏暗转向明朗,并用环境中吊灯灯光的移动衬托作品人物的心态。画面中玩具的表情刻画细腻传神,逼真地表现了玩具们就医时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注意引导幼儿从画面色调转换及细节刻画中去观察、预测人物的情绪变化。
而在绘本《我的连衣裙》中,其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通过朗读的音韵节奏感与画面相结合,构成音画相映成趣的节拍,使得画面呈现出奇妙的音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朗读作品和翻书的动作配合起来,尤其那些无需发出声音的画面,静静地和幼儿一起体验音乐中休止符的美妙。
三、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由于目前很多幼儿园使用的绘本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我们会发现其中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爸爸妈妈的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父母形象有不少差异。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传统的勤劳、善良、甘于奉献的母亲形象,与国外众多绘本中会大叫、发脾气、赌气,有自己的乐趣和爱好的妈妈形象相差甚远。如何理解这样颇具挑战的人物形象,如何通过这些丰富、饱满、立体的圆形人物向儿童还原生活和人性的立体与真实,是值得我们每位绘本执教者深思的。
当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自己准确把握作品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感受、体会人物形象的所思所做所想。例如绘本《第五个》中受伤的小玩具们一开始沉浸在害怕与恐惧之中,但最终都凭勇气战胜了自己。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角色转换,适时地从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作品中的玩具形象,和幼儿一起体验小玩具们紧张、害怕的情绪,并分享最终战胜自己的快乐。
四、语言风格的分析
幼儿园语言教育十分重视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也试图通过绘本教学让幼儿想说、敢说,激发他们丰富的语言表达。然而,对于不同语言风格的绘本而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以及教师自身语言表达的要求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在语文教育中,大致把语言表达的风格划分为叙事、说明、抒情、议论四种。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大都具有鲜明的叙事性特征,所以教师常常注意培养幼儿描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以帮助他们慢慢形成一种叙事的结构。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也高度关注幼儿描述事情发生状况及过程的语言表达,并尽量鼓励幼儿用丰富而有想象力的语言进行描述。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绘本的语言风格以说明性的表达方式为主,常表现一些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或社会生活现象,如《昆虫躲猫猫》《小痂》等。那么,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特点就应进行转换,以简洁、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为主,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也不宜过多鼓励表达的丰富性和想象力。而在一些长于抒情的儿童散文、诗歌类绘本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染力,以契合作品特有的语言艺术风格。
此外,当绘本作品的内容可以激发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放下心中固有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幼儿用议论性的表达方式去质疑、反思作品的内容,让孩子们想说、敢说。同时,教师自己也可以作为读者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激发儿童更深入的议论和讨论。
五、情节结构的分析
对故事性作品情节结构的分析,深深影响着绘本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还是以《第五个》为例,这个绘本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推进式以人物心理变化为线索,作品中小玩具们波动起伏的情绪变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现场就可以通过营造人物形象情绪起伏变化的心理氛围,来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有些绘本的情节结构复杂,有多条叙事线索,那么教师有时就要舍得放弃一些叙事情节,在一次活动中以一条叙事线索为主展开教学活动。典型的案例是《我砍倒了一棵山樱花》的教学活动。由于作者同时在作品中叙述了和童年伙伴在乡村山野的游戏、砍倒山樱花树的来由、童年禁忌、山民捕猎等多条线索,教师就不必急于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把作品所有的内容都传递给孩子,以免使幼儿产生杂乱纷呈的阅读体验。而且,作品中消极灰暗的叙事情节(如山民猎杀野生动物)也不宜向孩子充分展示。
总之,当教师拿到一个绘本时,先不要急于进行活动设计,首先应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对作品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主题、画面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及情节结构进行深入剖析。这是尊重作品,组织和开展绘本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一名幼儿园语言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兴趣;习惯;落实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形成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若儿童早期阅读若发展不充分,后天就难以弥补。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由于低年级的孩子注意持续性差,认识的字又有限。所以,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我认为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是最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它是由文字和图画合成的一个复合文本。它一般一个故事都在三十个页码左右,每一页都以图画为主,文字大,形式有趣,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所以深受儿童喜爱,绘本阅读也成为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一环。且优秀的绘本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很多插图都是出自著名的儿童画家之手,让人赏心悦目。绘本的主题多种多样,有些保持着风趣幽默的风格,但同时又让学生在笑声中学到一定的科学知识或生活常识。如在《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这本书中,通过小鼹鼠不断的质问,分别告诉学生山羊、牛、猪、兔子、狗等动物粪便的不同形状。此类题材的书籍我们一般只能在科普读物中才能找到,而绘本得天独厚的形象优势和生动的语言特点是与追求真实、语言生硬的科普读物无法与之相媲美。再如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画面上老鼠一家其乐融融,仿佛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让孩子们体会到家庭的爱和温暖:在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爷爷总能想出解决的办法来,也让学生体会到在遇到困难时要开动脑筋,像爷爷一样把问题解决掉。这些生命教育的主题通过绘本的演绎,变得简洁、轻松,并不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增加任何负担,留下任何阴影。所以每个学生都会对这些绘本都爱不释手,绘本也会成为他们最爱读的一类书籍。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兴趣只是一种推动力,要确实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
(一)乐意阅读,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每天的绘本故事,起初都是老师读学生听,一学期后逐渐让学生读同学们听。展示读的学生由点到面,逐步实施,不断鼓励,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乐读”。
(二)有效阅读,提倡多样化的阅读只要学生喜爱上了阅读,学生的识字量的增加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惊人的,而且阅读的个性化也体现了出来。学生们有的喜欢背诵儿歌,有的喜欢讲故事,有的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故事进行加工自编故事,有的喜欢把一些故事情节画一画。对学生的这些阅读方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奖励。因此,个性化阅读更能体现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而且还能互相学习,养成更多的好习惯。
(三)享受阅读,在学中感受阅读学生们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学会了如何阅读,就要及时的给予他们一个展示阅读的机会,并且在展示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评价机制,让学生既学会“品”,还能够“评”。教师坚持每天利用一节语文课的前几分钟时间安排“我读书,我快乐――自我展示”环节,让孩子们展示阅读成果,分享阅读快乐。在展示过程中,也许会有争议,那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学生们不但学会了阅读,更学会了在阅读中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阅读的质量,同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激情。
三、落实课外阅读
(一)教师训练阅读习惯
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减少动眼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的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能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形成阅读时用脑的习惯。
2.训练定时和限时的阅读习惯。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全班同学在一起阅读,阅读时有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提高阅读效率。
3.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鼓励学生勤做读书笔记,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
(二)营造一个宽松的读书环境
阅读时学生的身心是放松的,选择的图书范围是自由的,这些无疑会增强学生自觉读书的兴趣。班级增设图书柜,学生可以在图书管理员的督促下自由取阅、观看,无须繁琐的手续。课间也可以互相交Q自己的图书,10分钟虽然不长,但是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一、记者要具备娴熟的现场驾驭能力
娴熟的现场驾驭能力是完成现场报道的必要基础,能力体现在能够从头到尾把握采访的进程,避免被动,争取主动。要做到有效地现场驾驭,记者口述要生动、形象,情景交融。
记者口述在现场报道中占有相当比重,它是整个报道的血肉,具有衔接、过渡段落和音响的作用。在采录现场报道的过程中,记者口述首先要围绕主题绘物描景。进入采访现场后,记者要迅速进入状态,注意观察并抓住现场主要特点,然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清晰的口述,把现场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生动地刻画出来,让听众了解新闻现场环境气氛和记者所处的位置,以唤起听众经验范围内的记忆储存,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描绘现场时,记者不要将口述完全放在自然风光上,要紧紧围绕新闻事件的主题进行。
二、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
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访方案、报道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开掘新闻事实的价值,使其报道的思想观点得以具体化、深刻化。因此,在新闻现场,记者的提问要单刀直入,问题要简洁、明确,小而具体,以便于谈话人直接讲出报道所需的内容。这也就要求记者能够从采访中获得的大量新闻背景、新闻事实中理清头绪,抓住中心,选取最能体现新闻主题的某件事、某个人进行采访。在看似简短的采访中,把大量的信息传给听众。
三、现场音响要真实清晰,具有典型性
在选用音响时,无论是主体音响、环境音响还是背景音响,都要注意它的典型性,即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最具有现场感的音响。恰当选用现场音响,如现场机器声、敲锣打鼓声……会对听众的听觉形成立体“笼罩”,产生空间感、立体现场感,使现场报道更具有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强烈效应。
由于广播新闻一瞬即逝、过耳不留的线性特点,决定了其既不能像报纸那样用书面语言,也不能用电视的跳跃式语言,而应该是通俗、生动、简洁、优美,琅琅上口,通俗易懂,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现场播报选择的词语,既要语言生动形象,又要顺口顺耳,让整个新闻更真实、可感、生动。
所以,现场播报所用的语言应该是“为耳朵写话”。这既是对广播语言特点最简要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广播记者最基本的要求。广播新闻口语化总的要求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使人一听就明白。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广播稿应是“意思明白通畅的稿件,人家不必花费力气就可以了解,而且决不至于发生误会”。这是我们需要牢牢记住、时时去做的。
广播是听觉艺术,记者的普通话虽不要求像播音员一样字正腔圆,但必须咬字准确,发音清晰,让听众一听就懂。内容方面,记者首先要有话要说,不能张口结舌,不知所云。其次要言之有物,能说到点子上。将受众最想知道的内容一一说到。最后,结构合理详略得当,准确精辟地说明问题的实质,记者也要尽量破除专业化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语言进行报道。
关键词:言语生命意识;言语潜能;情感共鸣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教师害怕,学生恐惧。学生遇到写作,往往是抓耳挠腮,无话可说。究其原因,小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薄弱,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不善于观察周围事物,没有表达的欲望,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文以《<逃家小兔>读后感》写作指导为例,尝试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挖掘学生的言语潜能。《逃家小兔》是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绘本作品,这个故事又被称为“一场关于母爱的捉迷藏游戏”,故事的主人公逃家小兔很想离家出走,当它宣布自己要跑走时,妈妈说:“你要是跑走,我就会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宝贝呀!”小兔变成小鳟鱼时,妈妈就变成了捕鱼的人,站在冰冷的水里,拿着胡萝卜去钓它。紧接着,一场捉迷藏的游戏就拉开了序幕,尽管调皮的小兔上天入地,变成石头、小花、小鸟、小帆船,甚至是空中飞人,身后那个穷追不舍的妈妈总能想办法找到它。最后,小兔子不逃了,妈妈给它喂了根象征着爱的胡萝卜。从内容上看,故事以孩子的生活为根源,情节简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语言形式上看,全篇采用对话描写,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孩子的顽皮和妈妈的宽厚,洋溢着温暖感;从情感上看,故事真诚朴实,把一个妈妈对孩子的爱在有趣的问答接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基于作品的以上特点,笔者将该绘本做为四年级习作教学的素材,尝试唤起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将口语交际与习作有机结合。
一、营造感知情境,整体认知文本
教师创设情境,师生共读绘本后,并对绘本内容进行回顾。回顾绘本内容能使学生对故事重新进行梳理,对故事有整体的认知。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独白体的口语交际方法,进行文本的复述和概括。除了引导学生简单概括情节之外,还可以设计诸如“《逃家小兔》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兔分别变成了什么,妈妈又变成了什么?”“故事中小兔和妈妈都在变,什么情感是不变的?”等问题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故事,学会简单概括故事情节,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小兔的“逃”与母亲的“追”中所蕴藏的母爱。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初步感知母爱这一主题,连续、完整地对绘本内容和蕴含的情感进行复述。当然,这仅仅是大范围的浅层体悟,写作中要使选材新颖、视角独特,还需从不同角度对母爱这一主题进行深度挖掘,体会《逃家小兔》故事情节下细微情感的不同表现。因此,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设计诸如“为什么小兔要变来变去?”“妈妈为什么也跟着它变来变去?”“为什么妈妈每次都能抓到小兔?”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体会小兔的“逃”背后隐藏的想要脱离母亲怀抱,急切渴望独立和成长的心情,以及与其对立的,母亲的“追”所深埋的是为了孩子不顾危险、一路追随、永恒不变的母爱。在此追问下,教师可采用对白体的口语交际方法,由教师主导提问,学生思考作答,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及言语生命意识。
二、走出故事情境,拓展想象空间
学生整体感知了故事,也对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点有所领悟。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故事情节,充分发挥想象,小兔还可能变成什么,妈妈又会变成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们的回答丰富而有趣,如小兔说:“我要变成飞机离开你。”“如果你变成飞机,我就要变成一朵白云,在天上遇见你!”妈妈说。“我要变成一棵禾苗,长在田里,让你找不到我。”小兔说。“如果你变成禾苗,我就变成稻田,我还是会找到你!”妈妈说。小兔说:“我要变成一匹马,离开你的怀抱。”妈妈说:“如果你变成一匹马,我就变成广阔的草原,让你在我的怀抱中自由自在地奔跑。”走出故事情景,拓展想象空间,唤醒了学生内心潜在的言语潜能,使其表达更加精彩。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起情感共鸣
教师为学生搭建沟通文本和现实生活的桥梁,以文本主题为出发点,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学生们通过回忆,将生活经历的典型事例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以累积写作素材。教师可以设计诸如“生活中,你有没有离开过家,离开过妈妈呢?妈妈是怎样牵挂你的?”“有没有妈妈出差或不在家的经历,她是如何关心你的?”“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妈妈怎样和你分享;生活中遇到挫折,妈妈是怎样开导安慰你?”等问题,引导学生表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言语表达过程中逐步将语言书面化,使学生学会将叙述式的语言变为描述性的语句。教师通过丰富的词句积累来引导学生的“说”,让学生由“会说”到“说好”。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入一些细节,把故事说得更加引人入胜。例如,故事可以表达成这样:有一次,我去参加军训活动。出发的那一天,妈妈一大早就把行李整理好了,接着她又开始唠叨地叮嘱我要注意的事项,我一心只向往着欢乐的军训活动,她的话在我的脑子里根本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听烦了,我时不时还嘟嚷一句:“真啰嗦!”终于,我兴高采烈地离开了家,更是把妈妈的叮嘱全部抛在了脑后。直到教官说先把自己的物品整理放好,我一想:“坏了!我压根不知道妈妈给我准备了什么。”结果打开我的行李一看,我才发现衣服、洗漱用品,甚至连小药箱都分门别类地在我的行李箱里放得整整齐齐,妈妈还在每一包东西的上方都贴上了小纸条,标注好里面的物品和注意事项。看着妈妈清秀的字迹,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不禁懊悔起离开家时的不懂事。这就是母爱,即使我离开了也同样追随着我、陪伴着我的母亲的爱。挖掘孩子的言语潜能,让学生更好地表达,体悟到对言语生命之美的热爱,言语生命意识就能得到有效的激发。
四、提炼文章观点,自主习作表达
教师在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要引导学生根据绘本的主题思想,以及实际生活感受,提炼一个观点,作为文章的主标题。“母爱永追随”“牵挂中的母爱”“母爱就像‘捉迷藏’”“沐浴在爱的春风里”等不同的标题体现了学生们的智慧。随后,充分的绘本解读,以及丰富的情感共鸣,激起了学生们写作的热情,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语言诉诸笔端:小兔有一个陪它玩爱的“捉迷藏”的妈妈,它是最幸福的。我也有一个默默爱着我的妈妈,我也是最幸福的。母爱就像雨中的一支伞;母爱就像冬季里的一把火;母爱就像夜里的一盏灯。其实,妈妈为我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从我出生到现在,妈妈为我做了多少事,操了多少心,恐怕数也数不清了吧?每天为我做饭,洗衣服,接我上下学……我快乐时,妈妈的脸上也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伤心时,妈妈就会想办法安慰我。
五、结语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应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素材,一旦脱离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写作会使学生的作文贫乏无力,缺少实际体悟。教师要通过引导、对话,充分挖掘学生的表达欲求,将言语生命意识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始终,有效破解学生的写作难题,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徐永森.小学作文教学论[J].小学语文教学,1995(3):45-47..
[4]潘新和.语文老师:言语生命意识的传递者[J].语文教学通讯,2006(28):4-7.
[5]韩英.关于个性化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