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德育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7 15:57: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德育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德育的重要性

第1篇

幼儿德育教育重要性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将会对幼儿今后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索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促进幼儿持续、快乐、健康发展,提升幼儿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育教育有利于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全面发展包含智力、品德、身体、性格、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性格、品德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好的性格、品德对个体实现全面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显示,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再好,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而那些成功的人也不全是聪明,但具有好的性格与品质。比如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坚韧的意志力、乐观的性格等等,正因为非智力性因素让其渐渐走向成功。但是,这些好的品质与性格需要从小来进行培养,幼儿时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期,假如幼儿从小就获得好的德育教育,让其思维、观察、感知、注意、记忆等多个方面处于活动状态,承受一定的挫折与困难,提升自我抗挫折、抗压力能力。

与此同时,良好的德育品质,也是实现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力量,调动起本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学会与同学交往技巧,实现幼儿各个方面健康发展。性格在人的个性方面非常重要,是勤奋、情绪等多个方面特点所构成。好的性格是幼儿成长的心理力量。性格的理智特点可以让幼儿在感知方面能根据自身需求,去感受事物,不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形成好的注意力与注意品质;思维方面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好的性格,能让儿童在智力与体力方面实现锻炼。活泼的性格能激发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参与各方面活动,实现幼儿多方面发展。幼儿已经呈现出某些特点,并在和幼儿接触过程中慢慢养成,因此,很有必要关注幼儿性格。由此可见,对幼儿实行德育教育,有利于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二、德育教育有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本身是一种历程,是从懵懂的生物个体,通过群体文化的学习、逐渐承担社会角色,形成个性,不断融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幼儿的社会化是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对幼儿加以引导与教育,摈弃丑恶行为,接受真善美的理念,提升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得情感、意识以及行为等多个方面能有效应对客观环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掌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待人接物、做事的基本规范,减少“问题儿童”的出现概率。

三、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情商

独生子女政策的逐渐推行,幼儿教育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呈现出任性、粗暴、约束等行为,虽然智力方面呈现出较大优势。这是由于家长包办一切,安排到位,大大挫伤了幼儿的独立性与积极性,让幼儿逐渐产生了依赖感,自理能力进一步降低;家长对幼儿行为不能进行限制,往往任由小孩处理,到处进行妥协,导致幼儿缺少自制力,让幼儿养成了任性性格。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使得德育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处在薄弱环节。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会出现习惯、品德上的不良问题,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时,幼儿园教育需要充分结合时下幼儿家庭教育的一些实际特点,对家长开展全面宣传,开展广泛性合作。幼儿的可塑性非常强,在克服自身的缺点,养成良好的品德以及性格方面,展现出好的操作性及效果。

四、德育教育有利于实现幼儿健康成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按照相关部门针对独生子女开展的调研表明,智力情况与身体状况说明,虽然在智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思想品德等多个方面却显得不如意。比如,家庭生活上的过分溺爱与观照,导致幼儿养成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家长的长期溺爱以及缺少理智性的道德教育,导致幼儿产生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里的玩具、图画书等都是他自己所有,不需要和别人一起分享,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再加上家长在家里过分的宠爱孩子,所有事情都是替孩子包办,幼儿的独立性与积极性下降。再加上父母对幼儿的一些行为过分的放纵,处处满足幼儿,导致幼儿的自控能力进一步下降,形成了任性的性格,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有效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利于其健康成长。

总之,重视幼儿德育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强幼儿德育教育,既有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又有利于推动幼儿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实现幼儿健康成长,更利于培养独生子女情商,对提升幼儿教育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牛凤娥.浅谈幼儿德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1):16-17.

第2篇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了解到,父母、家庭和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大。幼儿在学语、学走、动手、动脑发育阶段,其模仿能力特别强,父母、教师以及经常和他们相处的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们都善于模仿,不分好坏,所以我们成年人在孩子们面前,一定要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让孩子们既要对你崇敬,又要对你亲和。作为教师更要为人师表,做好榜样,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合格人才打好基础。首先要全社会的大人们做出榜样,在孩子们面前,去掉一切不良习惯。把育人环境逐步改善,做到整洁、美观、幽静、安全,教学设备、设施要适合幼儿发育成长的要求和特点。当然乡村校园远不如城市,但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活动课上,要尽量选择一些对儿童身心健康有益的益智类游戏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游戏。从常规游戏活动中,对幼儿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幼儿勤学好问、文明孝道、互帮互助、爱劳动、做事认真、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沟通与往来的能力,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草一木,关心幼儿园里的人和事,爱护环境卫生。利用多种游戏活动,开展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渗透,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培养幼儿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懂得和小朋友们和睦相处,不打人、不骂人、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享受快乐生活。

二、将德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为幼儿提供的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也是多样化的。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洗手、吃饭、入厕、睡觉、整理等要占去一半以上时间,所以,我们要充分捕捉利用各种教育时机,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日常生活之中,养成孩子生活自理的基本能力,从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早晨入园时,注意培养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养成用语习惯;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培养幼儿遵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组织幼儿轮流做小值日生,来培养幼儿从小爱劳动及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以及幼儿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自由活动中我们同样注重幼儿与同伴的友好合作交往能力。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打不闹、不剩饭菜、不浪费粮食,吃完后能自觉地收拾好餐具,知道帮助老师打扫卫生。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午睡时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鞋子摆放整齐,并迅速入睡。提高自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总之,“生活即课堂,生活即学习”,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各环节随时都有教育的契机,我们在密切配合中始终坚持从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入手,抓好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幼儿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逐步进行德育渗透。

三、优化教育活动,使幼儿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

在开展幼儿园德育活动时,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德育活动要改变形式化、单一化的现状,与各科活动有机融合,开展综合性游戏活动,要走到儿童生活中去,重感悟、重体验、重效果,并充分开发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创造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幼儿探究性研究、终身发展的能力,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处世。我们不是通过单纯的灌输让幼儿掌握道德知识,而是在于让幼儿的实践和亲身体验来获得有益的社会知识。我们采用日常渗透、游戏、情境表演、幼儿主体参与的方式进行,鼓励幼儿成为德育活动的小主人。如在幼儿游戏中渗透德育内容:扶爷爷奶奶过马路、拉起摔倒的小弟弟妹妹等这些发扬正能量的小故事。组织幼儿包饺子、搭积木建筑等互强的游戏活动,使幼儿从中感受到了分享与互助的快乐。一个个故事的表演则让幼儿体会到了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乐趣。在活动中幼儿成为了活动的主人,德育渗透活动不枯燥乏味,使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有助于幼儿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加强“三结合”教育网络体系,注重品德教育的一致性

通过多种方法和形式,及时把教育信息、各项活动安排、家教经验和家长任务等内容传递给家长,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并积极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幼儿的品德培养教育工作,强化幼儿园与社区、家庭教育的合效应,更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发展。我们还针对家长常常忽略的正确言行引导孩子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及时提醒家长,帮助他认识自身的言行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如有个别家长平时有说粗话的习惯,我们就耐心对他说明其危害性,以及其孩子言行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倾向性,使家长认识到“精神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并接受我们的建议进行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幼儿的礼貌行为进步了许多。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三合一”教育网络体系。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社区家教论坛活动,成立社区幼教志愿服务队等,制定家园联系手册,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利用重阳节带幼儿到社区养老院和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等,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形成并建立起来,突显家庭、社区、幼儿园“三结合”教育网络体系的强大功能。

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学;幼儿教育;情感培养

1 引言

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幼儿的语言教育,通过设置语言交流环境,进行语言引导等方式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对于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如何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持续探寻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2 注重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

2.1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师要注意挖掘每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如歌曲《分果果》,教师可联系当前实际,从克服独生子女只知接受长辈的爱而不知爱长辈的心理出发,带领幼儿从“李小多分果果”联想到家中的长辈,联想到分给其他人更多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谦让的好习惯,逐渐养成“心中有他人”、尊重长辈的良好品德。

2.2 将德育因素渗透到教材中,有些教材并不含有德育内容,如科学领域中数字的教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如在教数字“1”时,教师可教导幼儿每天节约一分钱、一滴水、一粒米,把德育因素渗透到教材中。

2.3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因素,教师要注意在活动中从知、意、行几方面教育幼儿。如让幼儿剪剪、贴贴、画画,自制一些漂亮的小玩具等,然后启发他们将自己制作的东西送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让他们从小就能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从而养成善良的道德品质。

孩子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还应贯穿在日常教学和各项游戏活动之中。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应做有心人,发现孩子们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例如图书角内有人喊:“谁把新书撕烂了?”“是子涵吗?是阳阳吗?到底是谁?”孩子们在互相猜测的过程中,产生了纠纷与争执。教师问明情况之后,自言自语道:“多可爱的书呀!谁把你弄伤的?也许是小朋友不小心碰伤你的,你能原谅他吗?”然后,教师告诉孩子们,书是人类的好朋友,它能教给人类好多知识和本领。书里还讲了诚实的孩子大家都喜欢,只要做错了事情勇敢地承认,大家就会原谅他,还会与他交朋友。这样吧!是谁把书弄坏的,就来和老师一起把它修好吧!这时,子涵小心翼翼地来到老师面前:“对不起,是我不小心撕坏书的,我不敢说,怕小朋友不和我玩了。”我高兴地说:“没关系!你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就是好孩子,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原谅你的。以后看书一定要小心,一定要爱惜图书呀。来!我们一起把书粘好吧。”通过这件事情,不仅使子涵一人受到了教育,全班小朋友也深受教育。我想:从此以后,不会再有人不敢去承认错误了,他们一定会做一个诚实、勇敢的好孩子。

3 通过有效的引导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引导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的积极引导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教师引导可以使幼儿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学习语言,同时,教师引导也可以使幼儿及时发现语言表达中的不当之处及时改正,有效的语言引导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提高,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与幼儿的沟通中,可以通过引导,教孩子学说英语。当教师给孩子发苹果的时候说,就可以引导孩子学说英语。比如,“来,宝贝们,咱们吃apple了。”教师说完这就话,幼儿很快就会明白 “apple”就是苹果,这样,幼儿会自觉地模仿教师不断重复这个英语新词,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指依据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培养、教育人的目的。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善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

4 欣赏幼儿教材中的美感增强幼儿情感

幼儿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幼儿教学本身内在美的追求,幼儿教学本身都是寓教于乐,各种教学知识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美,从诗歌、游戏的图画到数学的图形、结构、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美的因素。如果幼儿能够体验到所学的知识都是美的,而不是枯燥的朗读、背诵、计算,就会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展示学习内容各种图画的简洁美,让幼儿在娱乐中去感悟。而更多的学习内容有很多的卡通画、漫画、图片、表格,这些教学素材选取既有现实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也有让幼儿开发思维,启迪智慧的的预留等等。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在玩耍的同时让幼儿产生乐学、好学的内在动力。

我们的幼儿教材还为幼儿运用知识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幼儿自己的活动事例:跑步锻炼、游泳、贴照片、划船;幼儿身边的生活事例:家庭产生的垃圾、一栋楼房里的住户、一家人去旅游、儿童剧院的演出……还有餐饮服务、运输、整理图书、饲养猩猩、啄木鸟和青蛙捉害虫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使幼儿从中领悟到学习中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此可见,我们作为幼儿教师要立足用好教材,把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把幼儿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地把握幼儿与教材、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情感教育的沃土。

第4篇

1.1有助于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

从古至今,我国都非常注重培养人的美德,且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盛名。在我国古代典故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卧冰求鲤”、“孔融让梨”等故事中,涉及到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一定的美德,或知恩图报,或孝顺谦让。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将这些典故向幼儿们进行讲述,让他们能够从故事中认识到中华民族美德,并逐渐理解礼仪的含义,这样就有助于将中华民族的美德不断的传承下去。

1.2提升幼儿的交际能力

在幼儿时期,作为交往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只有当幼儿在懂得礼仪的基础上,其才能与长辈以及同龄人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其给别人的印象分就会大打折扣,同时这也不利于其与他人之间进行友好的相处。古人孔子有言:“不知礼,无以立。”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为: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礼貌礼仪,则没有能够立身的地方。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人来说,礼仪学习意义非凡。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行为举止,并明白正确的礼仪表达是怎样的。只有学会尊重他人,自身才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尊重,因此教师需要在幼儿教育中,积极的促使幼儿与他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交际关系。

1.3促使幼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礼仪教育,还能避免现实生活中出现较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的现象。通过礼仪教育,幼儿就能明白如何感恩,同时促使自己的身心均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青少面误入歧途,均与其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具有很大的联系。并且由于年龄的增长,其自身的恶习没有获得良好的改正,从而对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幼儿的身心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2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2.1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融入礼仪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一般涉及到很多的日常活动,且每天幼儿们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其性格的养成也会受到的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在幼儿教育中有效的实施礼仪教育,就必须在日常活动中融入一定的礼仪教育。幼儿园的老师首先需要培养幼儿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洗手;吃饭时不能到处张望;睡觉时间不能大声吵闹;玩具用完了需要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个人的物品用完之后需要整齐归放等。早上或者傍晚在幼儿园看到老师,需要向老师问好,如“早上好”、“晚上好”等。日常出行不让父母抱着等。通过这些小习惯的逐渐培养,幼儿就能慢慢的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2.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促使礼仪教育获得有效的实施,幼儿教师还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转变,并对礼仪教育加强宣传,同时积极的开展和组织一些内容丰富的特色教学活动,并为幼儿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礼仪的环境,这样就能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始终贯穿礼仪教育。例如,在礼仪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增设一些专题内容,来达到宣传礼仪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礼仪教育的专项活动,并利用自己的亲身行为将文明礼仪传授给幼儿们,这样一来,幼儿就能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从而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2.3在幼儿的整个教育中贯穿礼仪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在开展礼仪教育时,还应注意在幼儿的整个教育活动中都贯穿礼仪教育,并且要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将礼仪教育的内容加以融入和渗透,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自觉的进行约束,同时还能将不良的行为习惯加以改正,从而学会做一个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幼儿在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学活动,或者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需要将其中包含的礼仪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并将礼仪教育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帮助幼儿们掌握更多的、更正确的礼仪。

2.4通过实践帮助幼儿巩固礼仪知识

在礼仪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礼仪教育除了进行礼仪知识方面的教育之外,还涉及到加强的实践性以及操作性内容。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向幼儿们讲解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们加强实践和操作,这样幼儿们才能掌握真正的礼仪知识和行为。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的程度也逐渐提升。而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礼仪教育的也有了更高重视。因此各个学校都需要加强学生们的礼仪教育。而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实施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幼儿们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从而实现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林慧 单位:福建省仙游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张琳.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傅媛蕾.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就餐礼仪教育的意义及方法[J].价值工程,2010(35):176-178.

[3]高桂梅.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现象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1.

第5篇

一、音乐节奏定义

节奏是无处不在、有规律出现的节律,在很多事物中都可以感受到节奏相关的规律,比如自然界中的雨滴声、唱歌、四季交替、走路等过程中都有出现。节奏具有丰富的变化特点,在深度、宽度、高度等方面在没有规律或者有规律的变化着。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其骨骼,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是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构成要素。节奏是从客观自然及生命运动中出现的,因此其除了能够模拟自然界的各种状态,行模拟人类的活动。在幼儿阶段中,他们还处于初步认识世界的阶段,通过节奏可以让幼儿更好的认识世界,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其和自然界以及幼儿的心灵世界是相通的,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节奏性的重要性

(一)培养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节奏教学,这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及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兴趣,他们才会积极的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策略,让他们意识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比如让幼儿对节奏进行听、唱、肢体表现,或者简单的音乐节奏性游戏,让幼儿可以去感受不同的节奏并且进行模仿,幼儿是善于模仿的,因此这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节奏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还可以对他们的记忆力及听力进行锻炼和提高,让他们的音乐素质可以得打提升。

(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

节奏学习还可以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分成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通过多样的节奏活动,让幼儿在听完之后可以进行模仿,模仿出给出的节奏;第二个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在第一?h节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能够在玩过学过之后自己进行创作。这是对教学过程的创新,改变以往坐着不动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幼儿可以动起来,从整体上去感受音乐节奏,让他们可以加深对节奏的理解以及表现,有益于他们进行节奏创作,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节奏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还对他们的创造力及想象力进行了培养。

(三)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在自己的引导下,让幼儿可以积极的参与教学,在他们进行节奏创作时能够积极的表扬和鼓励,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活动中可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学习节奏还可以调节幼儿的情感发展,让幼儿更深的认识美,对他们的德育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以往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在教学中教师和幼儿之间也缺乏良好的互动,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1]。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节奏教学,通过节奏同幼儿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让他们感受到节奏学习的快乐,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教学环境进行学习,可以促进幼儿音乐启蒙教学发展,有益于陶冶幼儿的情操,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三、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节奏性培养策略

对于3-7岁的幼儿应该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够得到发展,针对他们不同的年龄段,应该采取分层教学,即分为大班、中班及小班。

(一)小班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为3至4岁,他们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思维是直觉行动的、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的目的性差,稳定性差,这些都为教学增添了难度。他们无法离开眼前的具体形象及事物,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幼儿的节奏教学,应该进行简单的音乐节奏感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在节奏活动中,可以利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节奏朗读法,教师用不同的节奏读歌词,之后让幼儿可以感觉到同一首歌的词可以读出不同的感觉。通过不同节奏的儿歌也可以对幼儿的节奏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内容做出相应的简单的动作,让幼儿进行模仿。另外,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听、唱、肢体表现以及简单的音乐节奏性游戏,让幼儿去感知和模仿不同的节奏,在其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对学生的节奏进行培养,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中班幼儿

中班幼儿一般年龄在4至5岁,中班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这一 阶段,他们开始逐渐产生有意记忆,思维也从之前的直觉行动性,开始向具体形象转变,他们的想象有一些夸张,开始出现创造性思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模仿性游戏教学之外,还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活动,结合声势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以及体态律动教学法对幼儿进行教学[2]。比如在“火车开啦”、“什么动物出来玩”等儿歌中,在学习完儿歌,对儿歌内容了解之后,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进行歌词编唱和节奏创编。在教学中,幼儿对动物都会了解更多,因此,教师可以让他们做简单的律动,如兔子跳、小鸟飞等动作,还可以通过简单的拍手、拍腿等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通过节奏活动和舞蹈,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三)大班幼儿

大班幼儿年龄是在6至7岁,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所提高,观察能力也得到发展,可以主动的并且有目的的观察周边的事物,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内容进行想象。大班幼儿节奏教学可以使用节奏唱名法、创作教学法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去探索节奏,体验休止符的音乐性,提高他们内心的节奏感。让幼儿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能够学会自己去创作不同的方式和动作,表现出他们对节奏的感受,让幼儿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自己创编节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对他们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树立对节奏及音乐学习的自信心。

第6篇

【关键词】重要性 实施方法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他(她)的社会适应性就越强。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加呈反比,很显然,人生的头几年,是进行快速学习的好时机。孩子幼年期,就像一块橡胶泥,你把他捻成方的,他就是方的,你把他捻成圆的他就是圆的。可见培养幼儿养成好的习惯那就得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而且,幼儿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习惯最容易见效。然而,我们有些父母以为孩子还小,不忍心管,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大一点才管吧。等到大了,却由于从小没管好,坏习惯已经养成了,想管也管不了。

因此,就得抓住幼儿教育,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孩子日后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要等到孩子该上学了才考虑这个问题,那时学习的关键期早就过了。正所谓:“3岁看到老。”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现在的许多家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为此,他们从胎教开始让幼儿倾听优美的音乐或母亲为胎儿朗诵文学作品。甚至有的母亲在怀孕前一年就开始阅读关于幼儿的早教方面的书,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书有助于幼儿日后的教育。早期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它可以使幼儿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让幼儿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领悟各种道理。幼儿在幼儿园里也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通过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指导,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习并通过与幼儿园里许多幼儿的交流,去培养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和自己所处的环境。

幼儿教育的实施:

作为一名幼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更大的活动空间及更多的可供选择的环境

从现代儿童发展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育观出发,构建一种能够使幼儿真正成为课程主体的幼儿园,这是新世纪对幼儿教育的热切期望,是“以儿童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得到实现的重要课题,更是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

首先,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

教师是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可将幼儿园活动设计的部分空间留给孩子,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师再从中撷取幼儿兴趣所致、幼儿发展所需的创意,从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课题中生成新的课程。以往准备教具是教师的工作,而今为了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能动性,可以每周发动孩子采用自己的方式收集资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对资料进行整理,在整理资料过程中逐步接近知识本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索式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让孩子带着问题、悬念,采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思考、探索,充分体现了对孩子的信任。这种信任建立在对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定位在现有能力之上,力所能及范围之内,能激起孩子们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探索活动中充满自信,调动已有的知识潜能,寻找获得新的知识。

其次,给以孩子更大的活动空间

新课改以幼儿发展为本,特别关注幼儿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知识的孕育,倡导为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及活动空间。现在,孩子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已从课堂拓展到了家庭、社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在生活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自由自在地表现、表达,在生活游戏活动中轻松自然地学习。从平面的、相对单调的课堂,走向立体的、丰富的、广阔的多元环境,从与学习环境单项的或多项接触,到与学习环境放射状接触,所有器官参与活动。他们感受到的信息量大了,信息的内容广泛了,全方位、大容量的刺激,激起了他们对知识探索的需要。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多元互动的建构实践机会。

最后,给予孩子更多的可供选择的环境

第7篇

【关键词】幼儿德育 重要性 方法策略

引言

幼儿德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爱劳动,懂礼貌,诚实守信,自信勇敢,友爱乐观的优良品质以及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如同一张白纸,等待我们为他们勾勒,同时幼儿喜欢模仿,有很好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对其进行德育,可以使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因而幼儿德育十分重要。

一、幼儿德育教育的意义

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你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是高中乃至大学的学生,甚至参加工作的职员,都会受到道德教育,只是在幼儿时期时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心灵比较纯净,德育的成效明显,对于高中生已经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德育效果甚微,而且幼儿时期是德育的起始点,是道德形成的基础。幼儿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研究表明,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始于幼儿时期,而且幼儿时期养成的一些习惯很难改掉,因而加强对幼儿德育在良好习惯和正确道德观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幼儿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1. 挖掘生活内容,培养幼儿道德潜能

现今道德教育以书本为主,脱离社会和实际,趋于形式化,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并不能被幼儿接受,取得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更能被幼儿理解。比如你在课堂上大谈我们要爱国,跟他们讲爱国故事,他们只会被故事吸引并不能理解什么是国家,更不要谈如何去爱国,相反你可以把范围缩小到家,缩小到亲人,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爱,为以后爱国奠定基础。平时可以做一桌他们爱吃的菜或给他们买玩具,或一起做亲子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爱,并引领他们去爱。也可以在周末带他们去爬山,鼓励他们独立攀爬,培养幼儿坚持独立的精神。在家要引导幼儿做家务,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打扫自己的房间,使其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总之生活是德育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他们亲身参与,亲身体会,一些道德观念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我们应挖掘生活内容,把幼儿德育置身于生活中,培养幼儿的道德潜能。

2. 创设良好环境,培养幼儿文明举止

有人曾提到P=G+E,P是表型,G是基因,E是环境,即一个人的外表乃至行为习惯都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充分说明环境在人格和品德塑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幼儿喜欢模仿他人的动作,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虽然他们具有人的基因但由于他们从小被狼养大,在外表上像人,在行为和心理活动上更像一只狼,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有自己是一只狼的认知,并按着这个认知生活。可见环境在幼儿意识形成中的重要性,所以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注意规范自己行为举止做好模范的同时,培养幼儿文明的举止。

3. 更新认知观念,培养幼儿自主才能

我们对幼儿的德育,应以培养幼儿的天性为主,而不是让其被迫地接受我们认为对的道德观,比如教他们要奉献要谦让,而忽略幼儿的权利和本性,他明明对某个玩具十分喜欢,你却让他把玩具送给那个哭鼻子的小女孩,并说这是谦让这是分享,长此以往这个孩子会觉得你不重视他,会自卑。再者幼儿如叶片一样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要根据他们的独特之处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德育,而不是采用固定的模式。幼儿对道德品质的学习是在教师和亲人引领下的自主行为,如果缺乏自主性,许多道德观念都不能被其接受,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他们是在生活中自己体悟到的,他们就会更加信服,积极践行,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4. 感受多彩社会,培养幼儿理解思想

人是社会性的,无论你来自偏远的山区还是来自繁华的城市,你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所以在幼儿时期就要培养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感受各种社会角色,以便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日常生活场景,使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多姿百态。如玩过家家,让他们亲身感受父母的责任与付出,体会父母的爱;通过扮演商店老板卖东西以及扮演顾客买东西,使其了解买与卖。除了模仿虚拟的场景外,还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历练,比如带孩子去乡下采摘果实,使其体会到农民的不易,要节约粮食,带孩子去敬老院或参加募捐活动,教会他们要有爱心。生活就是人生的大讲堂,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同时体会到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能够培养幼儿的换位思考能力和理解思想。

结语

幼儿德育在习惯形成、性格形成、正确价值观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幼儿德育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天性,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能填鸭式教育,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硬地加注到他们身上,应利用社会资源,在生活中进行德教,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宝军. 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第8篇

关键词:幼儿舞蹈;重要作用;幼儿教育

引言:

在现代社会的艺术生活中,音乐与舞蹈各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然而幼儿在进行音乐活动时,音乐与身体动作常常是不能分割的。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陶冶幼儿性格和品德。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1.舞蹈有利于培养高尚的品质

幼儿舞蹈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情节性、教育性,幼儿在进行舞蹈的学习表演中已学会了认识事物的真、事物的善、事物的美。它对于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

2.幼儿舞蹈有利于孩子身体机能的培养

幼儿舞蹈是结合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创作而成的。孩子经常参与这种舞蹈课程的训练不仅对于增强他们的体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还有利于孩子的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等身体机能的发育。舞蹈训练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孩子的肌肉发育,舞蹈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各关节之间的协调性。从小学习舞蹈,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呼吸会自然而然地加快,心脏跳跃的速度也会加快,同时肠胃的运动也会加快,在这个系统中还有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共同发挥作用。幼儿舞蹈是建立在心理和生理之上而创造出来的,它是根据人体的肢体比如说头、肩、手、脚、胸、跨等的相互配合而排练出来的,对于舞蹈中的动作对肢体的训练经过专家的鉴定都是安全的,都是有帮助的。由于幼儿时期孩子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够完善,如果锻炼不到位或者训练不够,就会出现肌肉无力、动作失去协调等不利于身心发展的现象。

3.幼儿身心健康

在构成舞蹈的诸要素中,动作是居于首位的,舞蹈即是以动作为重要表现手段的谁都知道,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总要经历一个动作不协调、笨拙、幼稚的阶段。可是一旦他们进入缤纷的音乐天地,进行韵律活动、游戏、舞蹈时,动作就会显得特别自然、协调、优美。在手舞足蹈中幼儿能感受音乐节奏,辨别音乐性质,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与美的熏陶。所以说音乐游戏、舞蹈对幼儿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舞蹈亦是如此。它与成人舞蹈所不同的是幼儿舞蹈是反映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它是根据幼儿生理及年龄特点加以创编的。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和活动,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幼儿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例如:在学习舞蹈《春天在那里》时,通过用手模仿小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和花儿开放的动作,学习小鸟在天空飞翔的动作,可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通过娃娃步、小碎步、蹦跳步等动作的学习可促进幼儿的腿部肌肉的发育。在学习动作、练习动作表演这个舞蹈的过程中,幼儿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胃肠蠕动的次数增多,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也都积极参加活动。由此可见,舞蹈不仅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对幼儿身体机能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幼儿舞蹈可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

在舞蹈教学中,激发和维持幼儿注意的动机,引导注意的方向,提高注意集中的水平,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对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般采用不同的方法。例:用前倾、低位置的、柔软的体态面对幼儿;用亲切、柔和的目光直视幼儿;用轻柔的小幅度的、近距离的方式去接触幼儿;用柔和、亲切、缓慢、情感重音清晰的语言向幼儿说话,是培养年龄较小的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老师用充满活力的、姿势多变的体态面对幼儿;用亲切、愉快、有幽默感和鼓励性的目光直视幼儿;用速度、力度变化丰富且强调语义和情感的语言向幼儿说话,这些方法特别有助于年龄较大的幼儿迅速集中注意力。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运用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儿注意力,学习过程中可不断提高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幼儿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主题体裁和表现形式,幼儿在学习、排练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欣赏到优美的舞姿、悦耳动听的旋律、歌声、绚丽的景色和鲜艳的服装道具,这一切不仅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生活情趣,而且在幼儿的听觉、视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他们在得到艺术美陶冶的同时,不断提高身心协调活动的能力。

5.幼儿舞蹈与幼儿智力发展

幼儿舞蹈的体裁、主题、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幼儿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观摩、排练和表演等活动,既能够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又能够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创造力。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与精神。然而幼儿舞蹈教育教学活动又为幼儿身心全面发育成长提供生动、广泛的舞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就应从幼儿实际接受水平出发,根据舞蹈艺术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幼儿舞蹈教育的特殊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统的多种形式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

6.幼儿舞蹈有有利于孩子美育的培养

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将受教育者的知识转化成一种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劳动的成果,这种成果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只不过他们表现的方式是通过舞蹈动作,这样的舞蹈贴近生活,这样的舞蹈更符合实际。这样的舞蹈可以使孩子们对日常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比如说,用舞蹈动作表现孩子在幼儿园里打扫卫生;用舞蹈表现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做好人好事;用舞蹈动作去表现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现实生活运用舞蹈来展现,这就是发现美的过程,这就是优秀品格的培养。幼儿舞蹈通过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孩子对于美的创造,去完善自己。

7.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手舞足蹈”乃是幼儿的天性,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无疑也是幼儿园中必须具有的教育形式。“只有把舞蹈包括在内的教育才是合理的教育。”这是从人的天性来定义的,手舞足蹈是幼儿的天性,所以舞蹈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2008.

第9篇

1.1幼儿时期是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

我国有句古话说的好: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前途,前途决定命运。这句话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揭示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重大的影响。有礼走遍天下,一个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驰骋与这个社会的基础。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青,幼儿阶段是一个良好的塑造期,这是一个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他们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将会是他们成功走向社会的基础,也是他们立足社会的最根本的前提。行为习惯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习惯养成自然,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而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孩子们的前程似锦。

1.2幼儿教育是启发幼儿创新意识的关键期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通常会对外界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常常会将“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挂在嘴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所谓“产生疑问是创造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积极、热情地进行回应,用心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置之不理,否则不但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创造的兴趣。比如在园外开发一块绿地,在里面种上各种花草或蔬菜,让幼儿一起帮忙锄草、浇水、翻土,他们在对植物的种植和护理中,不但学会了区分多种蔬菜,见证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们对植物的关爱情感。当果实成熟时,还能使幼儿在亲手收获中感受到成就感,使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却是无限的,它不仅能概括和创造出一切,同时也是知识得以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猜想、分析、实验,促使他们在大胆想象中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自然界中存在太多的知识和智慧,只有引导幼儿学会主动探索,拓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宽。

1.3幼儿教育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最佳期

美国的一名著名的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于一个成年人达到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确实是一个人大脑生理发展的最快时期,假如一个成年人脑重1400g,那么其4岁时的脑重约为1000g。由此可见,幼儿大脑发展速度之快。所以,幼儿教育阶段,就是要通过适合幼儿的科学的活动,适当的刺激其神经突触发育与增长,为其大脑的快速发展打好生理基础。

2、结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