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平均值原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7 15:57: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平均值原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平均值原理

第1篇

[关键词]化学计算 平均值

在化学计算中,有关判断混合物组分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是中学化学计算中常见的题型,而学生解这类题目普遍因缺少方法无从下手而感到困难,用“平均值法”解此类计算题可达到深入浅出、简便快捷的效果。

一、“平均值法”的数学原理

若干个不等的实数A1、A2……An的算术平均值为K,则这些实数中,至少有一个数大于K和一个数小于K。使用该数学原理解化学题的方法姑且称为“平均值法”。

二、“平均值法”在判断混合物组分的计算中的具体应用

1.平均“价量比”法

对金属与无氧化性酸的稀溶液(或活泼金属与水)的反应,不难导出金属质量和产生氢气质量的关系式:,式中金属化合价和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简称为“价量比”。用此关系式解题的方法称之为“价量比”法。

[例1]有一种不纯的铁,含有镁、铝、锌三种杂质中的两种,取该样品2.8 g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得到0.1 g氢气,则这种铁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杂质是。

[解析]金属的平均价量比=0.1克2.8克=128,而Fe、Mg、Al、Zn的价量比分别为256、224、227、265,Mg、Al价量比都大于128,铁的价量比恰为128,只有锌的价量比小于128,所以本题答案为Zn。

练习: 56g不纯的铁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2g氢气,则铁粉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A.碳和镁B. C和Zn

C. AlD. Zn

2.平均“R值”法

[例2]使27g CuCl2样品在溶液中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得到AgCl58 g,则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盐是:

A.NaClB.KCl

C.BaCl2D.MgCl2•6H2O

[解析]把氧化物都看成“RCl“的形式(符号R也代表其式量,将此式量称为R值)

RCl~ AgCl

R+35.527克=143.558克解得:R≈31.3

而CuCl2、NaCl、KCl、BaCl2和MgCl2•6 H2O的R值分别为:32、23、39、68.5和66,只有NaCl的R值小于平均值31.3,故选(A)。

[例3]在Fe2O3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可能是MgO、Al2O3、CaO、CuO中的某一种)组成的混合物,若取16 g该混合物,使其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生成5 g水,则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解析]把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均看成RO,则有:

RO~ H2O

R+1616=185克解得:R≈41.6

而Fe2O3、MgO、Al2O3、CaO和CuO的R值分别为:37(56×2/3)、24、18、40和64,只有CuO的R值大于41.6,故答案为CuO。

练习: 10g含有某种杂质的CaCO3样品的与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4.4 g.则样品中所含杂质是:

A.K2CO3B.Na2CO3

C.NaHCO3D.MgCO3

3.平均质量分数法

[例4]某硝酸铵样品中混有一种其它氮肥,经分析知样品中含36%的氮,那么该样品中混有的氮肥是:

A.NH4HCO3B.(NH4)2SO4

C.NH4ClD.CO(NH2)2

[解析] NH4NO3、NH4HCO3、(NH4)2SO4、NH4Cl和CO(NH2)2中氮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5%、17.7%、21.2%和46.7%。36%是含氮35%的NH4NO3和另一种氮肥含氮量的平均值,显然,只有含氮量大于36%的CO(NH2)2符合题意,故选(D)。

[例5]由氧化镁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4 g,经测定知其中含氧元素1.8 g,则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是

A.CaO B.Fe2O3 C.Al2O3 D.CuO

[解析] 4/1.8=45%,而MgO含氧40%,在提供的选项中只有Al2O3 的含氧量超过了45%,故选(C)。

练习:乙烯是石油炼制的重要产物。常温常压时,乙烯是一种气体,它与另一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7%,则另一种气体可能是

A. H2 B.CH4 C.C2H2 D.CO

4.平均元素质量比法

[例6]某气体可能由初中化学常见的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经测定其中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且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则关于该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CO2

B.一定是CO与CO2组成的混合物

C.一定是CO与CO2组成的混合物

D.该气体最多可能有3种

[解析]碳的氧化物有两种:CO和CO2 。其中碳、氧质量比分别为3:4和3:8,而题设条件为1:2即3:6,而氧气不含碳,碳、氧质量比为零,故该气体最多可能由3种组成:

(1)CO与CO2 (2)CO2和O2

(3)CO、CO2和O2

练习:在一密闭容器里盛有碳和氧气,完全反应后,冷却得到气体混合物,若测得其中碳、氧质量比为1:3,那么混合气体的成分是:

A.CO2和O2B.CO、CO2和O2

C.COD.CO2

5.平均质量法

[例7]镁、铝、锌组成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0.25g,则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A.2 g B.4 g C.8.5 g D.10 g

[解析]计算可知:生成0.25g(看成平均值),氢气需要Mg、Al、Zn的质量分别是3g、 2.45g、8.125g,因此镁、铝、锌组成的混合物的质量(相当于平均质量)应在2.45g和8.125g之间,故只有B选项符合。

练习:镁粉和铁粉各34g,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都生成1.1g氢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纯,铁不纯B.铁纯,镁不纯

C.镁、铁都不纯D.镁、铁都纯

6.平均化学式法

[例8]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物共0.1摩,完全燃烧得3.58L(标准状况)CO2气体和3.6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乙烯B.一定含有甲烷

C.一定没有乙烷D.是甲烷

[解析]设混和气体的平均分子组成为CxHy,则:

,即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组成为C1.6H4,由此可知两种气态烃之一是分子中含有一个碳原子的烃――甲烷,另一种烃分子中,碳原子数不少于2个,氢原子数只能是4个,故答案为(B、C)。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7―0078―01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旧《大纲》要求下的高考也在不断地与新课程要求接轨。对化学来说,高考前的集中复习、系统化的训练非常重要。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概括、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传统的化学复习和训练方法主要是分轮次复习,题量大、题型杂,教学设计及训练效果也存在诸多问题:章节或综合练习涉及的知识、方法是孤立的,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综合应用;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方法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强化训练,不利于巩固和概括;没有着重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做过的习题再向前发展迁移或者变换出题角度,大部分学生便束手无策。

针对这种情况,这两年在高考化学复习中,我打破了流行的分轮次复习方法和教学参考资料的束缚,紧密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改变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探究,将化学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归纳总结,将零散知识整体化、条理化、系统化,并优化题目组合。这样的改变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准确记忆、灵活应用,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一、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知识

化学知识一般分为: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五个部分。高考复习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着重从知识的整合、发散、归纳等多层次、多角度构建化学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首先,注重构建化学知识网络。在高三化学复习时要打破轮次复习的陈规,把学过的基础知识整理为“知识点”,把相关的概念和原理链接成“知识线”,最后交织成“知识网”,在头脑里进行“网络存储”,这样才能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其次,学会梳理知识网络。化学知识体系中每个知识点向外的联系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多途径、开放性的网络体系。复习时要让学生广开思路,学会利用知识网络进行发散和总结,使学习更深入、更系统,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优化题目组合,提高复习效率

在化学总复习中要彻底摒弃题海战术,必须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变多为优、精讲精练。化学知识庞杂,复习时间紧、要求高,所以高三复习必须讲求实效,对现行的高考资料和教课书中的练习题进行优化组合,尤其是要结合近两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具体方法是:1.把单元习题归纳、总结,将题型相似、方法相似的习题组合在一起,在每个知识点或方法训练上按照知识系统由浅入深对每一类问题进行组合。2.每个组合中选一个反映基本知识的题作为特例,然后改变出题角度,训练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循序渐进。3.教师精讲第一题,讲知识结构,讲问题难点,讲思考问题的方法,再让学生用上述总结的规律、方法进行应用练习和强化巩固。

下面是运用“平均值法”优化习题组合的例子。

【例1】0.03mol铜完全溶于硝酸,产生氮的氧化物(NO、NO2、N2O4)混合气体共0.05mol,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 [ ]

A.30 B.46 C.50 D.66

【例2】金属元素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与Na2O2的混合物。取该燃烧产物7.48g溶于水制成1000mL溶液,取出10mL用0.1mol/L的盐酸中和,用去盐酸20mL,由此可知该产物中Na2O的质量分数约为 [ ]

A.16.6% B.20%C.80%D.78.4%

第3篇

【关键词】化学学科思想 指导作用 解决问题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78-01

人们常说,思想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若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科思想,该学科就难以发挥人们对行为的指导作用。化学学科思想是从化学视角出发,对自然、社会和化学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认识。笔者结合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哲学思想和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认为解决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具备以下化学学科思想。

一、物质构成思想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物质化学键的变化,物质形成的过程是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形成的物质必须满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这一规则。适用于在化学教学中解决下列问题:物质组成的计算;物质晶体结构的分析;熟悉物质和陌生物质化学式的书写; 无机物及有机物结构式的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有机物最简式的书写等。

二、动态平衡思想

化学平衡原理是化学学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平衡移动原理,即勒夏特列原理是自然辨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化。它不仅适用于化学平衡,而且广泛应用于宇宙间的一切平衡体系。适用于在化学教学中解决下列问题: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的移动;电离平衡的移动;水解平衡的移动;络合平衡的移动等。

三、化学守恒思想

从元素——原子论的观点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由此派生出化学反应中许多定量和守恒关系。适用于在化学教学中解决下列问题: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某些气体反应中的体积守恒;化学反应中的原子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或离子反应中的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恒温下饱和溶液中的浓度守恒;有机物单体加聚生成高聚物反应中的价键守恒;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能量守恒等等。

四、平均值思想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要计算平均值,如求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等。平时我们在化学上应用的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极端法(或极值法)和取值范围讨论法等方法就属于平均值思想的范畴。适用于在化学教学中解决二元或多元混合体系且具有平均意义的计算问题。

五、异性相吸思想

异性相吸,同性相斥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科学原理。物理上有,生物上也有,化学上更是处处存在。适用于在化学教学中解决下列问题: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如金属和非金属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反应;酸性氧化物和碱反应;碱性氧化物和酸反应等性质相反物质间的反应。又如复分解反应;盐类的水解反应;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反应等均是因异性离子相互吸引而进行离子交换的反应。再如有机物的取代反应、酯化反应和水解反应等都是相反价态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相互结合交换成分而反应。 2. 物质的检验:检验阳离子选用阴离子,检验阴离子选用阳离子。3.电解池中阴阳离子移向的判断: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4.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判断:电子通过导线由负极流向正极。5.气体制备实验中干燥剂的选择: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酸性气体,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氧化性干燥剂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等等。

六、强能制弱思想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强者代替弱者,强者置换弱者的事例屡见不鲜,“强者胜,弱者忘,从来都是狼吃羊”。而在化学中强酸制取弱酸、强碱制取弱碱、强氧化剂制取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取弱还原剂是化学反应遵守的总的法则。适用于在化学教学中解决下列问题: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如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又如强碱制取弱碱的反应;再如结合质子能力强的物质制取结合质子能力弱的物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如强氧化剂制取弱氧化剂的反应;又如强还原剂制取弱还原剂的反应。沉淀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如溶解度大的转化为溶解度小的物质的反应。制取气体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如高沸点酸制取低沸点酸的反应等。

七、强者优先思想

强者优先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选择法则,在高考录取中总是分高者优先录取,在职场竞争中总是能力强者优先被录用,在中学化学中强者优先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如在溴化亚铁、碘化亚铁混合溶液中通入氯气,反应的次序为碘离子大于亚铁离子大于溴离子;在氯化铁、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的次序为铁离子大于铜离子大于氢离子;在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次序为铵离子大于碳酸氢根离子;在亚硫酸氢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次序为亚硫酸氢根离子大于铵离子;在氢氧化钠、偏铝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的次序为氢氧根离子大于偏铝酸根离子大于碳酸根离子;在硫酸铝铵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次序为铝离子大于铵离子大于氢氧化铝。适用于在化学教学中解决下列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的判断;化学计算过程的分析;电化学中阴阳离子放电顺序的确定等等。

新课程旨在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让学生不仅要获得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化学学科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独特的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其实化学学科思想包括很多方面,但笔者认为以上七种学科思想是化学教与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需要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不断为学生进行渗透、应用和强化。

参考文献:

[1]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后雄.化学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董海.浅谈化学学科思想方法解决问题[J].化学教学,2007,(4).

第4篇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最早主要是针对水生生态系统开展的,海洋生态学家和地球化学家应用了化学计量学原理指导养分限制和养分循环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1]。生态化学计量学主要探究生物系统能量和多种元素的平衡,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2-3],关于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最多,主要是因为碳是结构性物质[4],而氮和磷是生物生长的限制性养分[5],三者密切相关。生态化学计量学能更好地揭示生态系统各组分——包括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等养分比例的调控机制,能够帮助我们更充分的认识养分比例在生态系统过程中的功能作用,而且可以更明确的阐明生态系统碳、氮、磷平衡的元素化学计量比格局,对于揭示生源要素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制约变化规律,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6]。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的采集本次研究地点为辽河口湿地,它由大辽河、外辽河、大凌河等河流入海冲积而形成的一个河口三角洲,是我国四大河口三角洲之一(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总面积达30×104hm2,是亚洲最大的暖温带滨海湿地,也是我国北方滨海湿地和滩涂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根据植被的生长情况及受人类干扰的程度,将湿地划分为非退化区和退化区。其中非退化区包括翅碱蓬区(6个)和芦苇区(13个)两种区域类型,共计19个站位。退化区包括翅碱蓬退化区和芦苇退化区两大类退化区,根据分布特点将翅碱蓬退化区分为滩涂赤碱蓬退化区和翅碱蓬芦苇退化区,由于芦苇区存在油井,为考虑油井对湿地的影响,将芦苇退化区分为苇田退化区和油井区苇田,每一类小退化区布设3个站点,共计12个站位。采样时间为2009年5月,样品采集后经自然风干、磨碎,混匀后过80目筛,装入聚乙烯袋内冷冻(4℃)保存直至分析。

    1.2样品分析有机碳和油类的测定方法参照国标GB17378.5-2007[7]进行。用凯氏法测定土壤中总氮含量。用消解-钼抗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的总磷含量。实验过程中选择2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土壤的盐度和pH值采用电位法测定,分别使用DDS-307型电导仪和PHS-3C精密酸度计完成分析。

    1.3数据处理与方法运用软件Excel2003、suffer8.0、SPSS13.0和Origin7.5进行数据分析和绘图处理。

    2结果与讨论

    2.1非退化区湿地土壤生源要素计量学特征

    2.1.1湿地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赤碱篷湿地土壤的碳、氮、磷元素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9%~0.36%,0.07%~0.10%,0.41‰~0.53‰,平均值为0.28%、0.09%、0.47‰,变异系数为22.2%,14.0%和10.9%,氮和磷元素的空间变异性低于碳。此外,相关分析表明,碳与氮元素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而碳和磷、氮和磷元素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其中,碳和氮元素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拟合关系,其R2值为0.9611,二者几乎同步变化,碳和磷(R2值为0.4374)、氮和磷(R2值为0.4244)之间的线性拟合程度相对较低。赤碱篷湿地土壤C/N比为2.65~3.60,平均值为3.20,变异系数为10.1%;C/P比为4.53~7.18,平均值为5.92,变异系数为18.2%;N/P比为1.57~2.14,平均值为1.84,变异系数为10.9%,土壤C/N、N/P比变化相对较小,而C/P比变化较大。芦苇湿地土壤的碳、氮、磷元素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11%~3.18%,0.12%~0.29%,0.42‰~0.66‰,平均值为1.70%、0.16%、0.56‰,变异系数为30.7%、25.6%和12.6%,在空间变异性性上碳>氮>磷。相关分析表明,碳与氮元素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n=13,P<0.01),碳与磷、氮与磷元素间不存在相关关系(n=13,P>0.05)。此外,碳和氮元素元素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拟合关系,其R2值为0.9605,二者几乎同步变化,碳和磷(R2值为0.0108)、氮和磷(R2值为0.0229)之间的线性拟合程度较低。芦苇湿地土壤C/N比为5.37~6.93,平均值为6.00,变异系数为7.5%;C/P比为10.55~29.28,平均值为17.95,变异系数为29.9%;N/P比为1.97~4.60,平均值为2.96,变异系数为24.7%,土壤C/N比变化相对较小,而C/P、N/P比变化较大。

    2.1.2两种湿地对比分析从数值上看,芦苇湿地在TOC、TN、TP方面均比赤碱篷湿地高。芦苇湿地TOC含量为1.63%,赤碱篷湿地TOC含量为0.31%,芦苇湿地在TN含量上是赤碱篷湿地5倍;芦苇湿地TN含量为0.16%,赤碱篷湿地TN含量为0.08%,芦苇湿地在TN含量上是赤碱篷湿地2倍;芦苇湿地TP含量为0.068%,赤碱篷湿地TP含量为0.056%,芦苇湿地在TP含量上是赤碱篷湿地1.21倍。由于赤碱篷湿地与芦苇湿地植被的不同是导致TOC方面存在高达5倍差异的主要原因。相对于翅碱蓬,芦苇凭借其发达的根系和植物枯落物为表层土壤积累了较高含量的有机碳[8-9]。在TN方面,两种湿地同样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原因认为除植被因素外,由于赤碱篷湿地生长在海边滩涂区,受涨落潮影响,在较短的干湿交替周期作用下,有助于湿地脱氮[10],其全氮含量较低。农田灌溉水、工业及生活废水的排放等人为扰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两种湿地在TN上的差异。相比TOC、TN,两种湿地TP含量差别较小,可以认为TP的含量与植被类型不大。原因是湿地自然土壤中的磷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以及动植物残体,其含量主要受到区域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影响[11]。罗先香[12]等通过对辽河口湿地研究认为,总磷含量的变异系数比较小,总磷在整个区域分布较均匀,这表明土壤中磷含量与该地区的成土母质密切相关。

    2.1.3影响土壤碳氮磷比变化的因子分析土壤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受到气候母质地形和生物等成土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的芦苇生长区的土壤类型是盐化草甸土、滨海沼泽盐土,赤碱篷生长区的土壤类型是滨海潮滩土。这里主要从土壤理化性质的角度进行分析。土壤C/N、C/P、N/P比除受到各自比例元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土壤pH、盐度、油类(调查区周边存在油井)等因子的调控。利用SPSS13.0软件分别进行相关性计算,不同类型下的土壤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其影响因子也不一致。由表2-1的计算结果可知,pH与两种湿地的C/N、C/P比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与N/P比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盐度与芦苇湿地的C/N、C/P比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与N/P比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由于赤碱篷本身是一种耐盐植物,对盐度的变化反应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证实了这一点,盐度与赤碱篷湿地的C/N、C/P、N/P比无关;石油类与两种湿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2.2退化区土壤生源要素计量学特征

    2.2.1赤碱篷湿地退化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土壤的碳、氮、磷元素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9%~0.25%,0.07%~0.10%,0.41‰~0.44‰,平均值为0.22%、0.08%、0.42‰,变异系数为10.7%,14.5%和2.8%,磷元素的空间变异性低于碳和氮。在赤碱篷退化区,碳、氮、磷之间的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n=6,P>0.05),线性拟合程度很低。翅碱蓬湿地土壤C/N比为2.19~3.07,平均值为2.63,变异系数为11.1%;C/P比为4.32~6.08,平均值为5.16,变异系数为11.8%;N/P比为1.63~2.43,平均值为1.98,变异系数为15.4%,土壤N/P比变化相对较小,而C/N、C/P比变化较大。如图3-1,在TOC、TN、TP含量方面,非退化区比退化区要高,这表明芦苇湿地植被对C、N、P有一定程度贡献。相关性方面,退化区与非退化区的表现差异性较大。在非退化区,碳与氮元素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而碳与磷,氮与磷元素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而在退化区,碳、氮、磷元素之间的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线性拟合程度很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翅碱蓬退化区植被较少,对碳、氮、磷元素的含量的控制力较弱,其更多的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致使碳、氮、磷元素之间相关性较小。

    2.2.2芦苇湿地退化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土壤的碳、氮、磷元素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1%~1.36%,0.11%~0.20%,0.44‰~0.66‰,平均值为0.89%、0.15%、0.54‰,变异系数为33.4%,21.8%和18.5%,氮和磷元素的空间变异性低于碳。此外,通过对三种元素的关联性研究表明,碳与氮元素间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关系(n=6,P<0.01),碳与磷元素间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关系(n=6,P<0.01),而氮与磷元素间存在明显相关性(n=6,P<0.05)。碳和氮元素(R2值为0.9548)之间、氮和磷(R2值为0.9046)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拟合关系,二者几乎同步变化,碳和磷(R2值为0.8237)线性拟合程度相对较低。芦苇湿地土壤C/N比为4.64~6.82,平均值为5.75,变异系数为13.4%;C/P比为11.60~20.65,平均值为16.33,变异系数为19.0%;N/P比为2.50~3.03,平均值为2.82,变异系数为7.5%,土壤N/P比变化相对较小,而C/N、C/P比变化较大。如图3-2,同翅碱蓬湿地类似,在TOC、TN、TP含量方面均表现出非退化区>退化区,这表明芦苇湿地植被对C、N、P有一定程度贡献,特别的是在TOC方面,由于凋落物分解的原因,使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提高较为明显。由于取样点LH27、LH28、LH29离油井距离较近,但其在TOC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高于周边站位的现象,说明目前石油开发没有发生泄漏现象,尚未对周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相关性方面,芦苇湿地退化区与非退化区类似,其TOC与TN表现出同步的变化趋势,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而在翅碱蓬湿地,TOC与TN没有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可认为不存在相关性(P>0.05)。通过对比两种湿地退化区可以发现,同样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出现植被的退化,芦苇表现出对碳、氮、磷元素更强的维持平衡的能力。在芦苇湿地退化区,碳、氮、磷元素依然有着显着的相关性及较高的其线性拟合,这说明芦苇较强的维持碳、氮、磷元素平衡的能力,而在翅碱蓬湿地,碳、氮、磷元素不存在相关性,线性拟合较低,表现出较差的抗干扰能力,在翅碱蓬退化的情况下保持碳、氮、磷元素之间的平衡能力不足,人类活动对碳、氮、磷的含量的影响较大。

第5篇

【关键词】 土石坝心墙掺砾土填筑 核子密度仪法 压实密度 质量检测

1 工程概况

两河口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境内的雅砻江干流上,坝址位于雅砻江干流与支流鲜水河汇合口下游约2km河段。两河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kW,年发电量114.91亿kW.h,为雅砻江中、下游的"龙头"水库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2865.00m,相应库容101.54亿m3,调节库容65.6亿m3,具有多年调节能力。

大坝坝体主要分区如下:心墙防渗体顶宽为6m,顶高程2874.00m,心墙上、下游坡均为1:0.2,心墙两岸岸坡基岩表面设1m厚的混凝土盖板,盖板与心墙连接处铺设水平厚度4m的接触性粘土;心墙上游高程2775.00m以上设置两层水平厚度为4m反滤层、高程2775.00m以下设一层水平厚度8m的反滤层,下游设两层水平厚度为6m的反滤层。上、下游反滤层与坝体堆石之间设置过渡层,过渡层顶高程2865.00m,顶宽6.5m,上、下游坡均为1:0.4。在心墙后的坝基与过渡料之间设置二层3m厚的水滤排水层。上游高程2658.00m以上设置堆石Ⅰ区,高程2658.00m以下设置堆石Ⅱ区;下游坝壳内部高程2630.00m~2804.13m之间设置为堆石Ⅲ区,其下游坝壳采用堆石Ⅰ区料填筑。

1.2 项目简介

两河口水电站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295m,属于超高堆石坝,国内目前缺乏在高山峡谷地区建设300m级心墙堆石坝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大坝心墙砾质土设计需用量为429.40万m3,需接触粘土料16.40万m3。筑坝材料研究是两河口心墙堆石坝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1.3核子密度检测试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核子密度仪检测研究的目的

通过碾压试验质量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核子密度仪质量检测的评价标准,通过与传统现场试验方法进行比较,论证核子密度仪在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

2、核子密度仪检测研究的内容

(1) 结合本项目碾压试验的重点、难点对核子密度仪表面反射法、钻孔透射法快速检测进行研究,对几种方法间的差异性及在试验检测中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

(2) 通过核子密度仪碾后压实密度、含水量的检测成果,分析、评价碾压试验的碾压效果,得出合理的结论性意见;

(3) 与传统"挖坑法"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1.4试验的基本思路

1、广泛借鉴学习国内同类工程核子密度仪检测的成熟经验,结合本工程实际作出实施方案;

2、根据规范要求通过标准计数和现场标定对仪器自身稳定性、总体偏差进行跟踪评价并分析偏差成因;

3、按照现场试验实施方案做好土料的现场碾压试验的压实密度以及含水量的检测工作,总结现场实施操作经验;

4、对试验检测成果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并对试验中遇到的问题客观认识、分析。

5、选取代表性的核子密度仪检测数据与挖坑法进行比较,分析偏差率及离散度情况。

1.5执行的规程规范

《水电水利工程物探规程》(DL/T5010-2005)

《核子水分-密度仪现场测试规程》(SL275-2001)

《水电水利工程砾质土心墙堆石坝施工规范》(DL/T5269-2012)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DL/T5129-2001)

2 核子密度仪工作原理

2.1仪器构造

核子密度仪由主机、探头和其他辅助部件构成。仪器的探头中装有一个微量密封的铯137伽马源,和一个微量密封的镅241/铍中子源。

根据检测深度不同,常见的核子密度湿度仪可以分为浅层核子密度湿度仪、双杆分层核子密度湿度仪、深层核子密度湿度仪几种,分别满足不同的现场检测要求。图2-1常见核子密度湿度仪结构图。

核子密度湿度仪使用的放射源是密封在不锈钢棒中的,储运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泄漏物质,保养清洁都非常方便。

2.2密度测试原理

核子密度仪测量的是材料的总原子量,从而计算被测材料的单位体积的总密度,不受被测材料的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影响。铯137伽马源发出伽马(γ)射线进入被测材料,如果材料的密度较低,较多的γ射线就会穿过材料,材料吸收的γ射线较少;反之,如果材料的密度较高,高密度的材料吸收了更多的γ射线,较少的γ射线会穿过材料。装在仪器内的盖革----密勒计数管将会检测到并统计穿透被测材料的射线量,被材料反射和吸收的射线量。这些信号经转换、放大后会通过传输电缆输送到仪器的数据处理器中并与仪器伽马源的射线发出量进行对比,根据相应的数据处理程序,可精确集散被测材料的密度。

2.3水分测试原理

核子密度仪测量的是土工材料的总含水率,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仪器测量水分时,中子源放射的高能中子进入被测材料中,被测材料中的氢原子和高能中子相碰撞后减速,减速后的慢中子可以被探头内的氦-3探测管接收到。慢中子的数目与土壤中的氢原子数目成正比关系。根据这个原理可以精确测量出土工材料的总含水率。

3标准计数

仪器中的放射源会缓慢地随时间衰变,必须定期地使用标准计数块对仪器进行标准计数。每做一次标准计数,新的计数值就会取代上一次的计数值用来计算现场计数和标准计数的比值,以补偿放射源的衰减。标准计数值的大小还可以用来检验仪器的性能。一般情况下应每天进行一次标准计数。

标准计数操作步骤:

(1)选择开阔平整的场地,,仪器周围8m以内不应有放射源,3m以内不应有大型建筑,测量人员应与仪器保持2m以上距离;

(2)仪器开机预热4min;

(3)将仪器放置在随仪器配备的标准计数块上,对齐底座,并按下仪器操作界面"标准计数"按钮,然后按"开始"按钮,仪器自动进行标准计数,标准计数时间一般为256s。

(4)用自动连续多次测量方法测取新的标准计数,如新测取的密度或水分标准计数符合公式(3-1)的规定范围,则该新测取的标准计数为合格,否则视为不合格。

(3-1)

式中n为新测取的密度或水分标准计数,即是一组所有单次测取的密度或水分标准计数的平均值;为该组单次测取的密度或水分标准计数的标准差;f为预置比例因子。

(5)根据不同型号仪器,选择上述规定的方法,进行标准计数的检验。如第一次检验不合格,可再次检验,其间可让仪器开机继续稳定一段时间,并检查标准计数测取条件,如不符合,应及时纠正后再继续检验。如多次检验仍不合格,则认为机器不能正常工作,需要检查和修理。

两河口碾压试验所用仪器标准计数均用仪器自带标准计数块进行标准计数,通过每日进行标准计数跟踪测量表明,仪器标准计数值都在规范要求范围内,仪器工作状态稳定。

4核子密度仪快速检测方法比较分析

根据《防渗土料现场掺合及碾压试验大纲》的要求,对核子密度仪检测的结果与传统挖坑注水检测密度的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为了对表面反射法、钻孔透射法检测数据成果以及挖坑法检测的成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选取一定的样本进行整体平均值、单点差值统计,这里主要选取土料复合场的数据进行统计。

平均值的统计样本选取的是土料碾压试验中复合场的检测数据,统计的参数有湿密度、干密度、含水率,统计成果见表4-1。

单点差值统计是求得单个测点几种检测方法的对应参数差的绝对值,然后统计其在一定范围内的分布状况,以表示偏差大小,差值统计分布图见图4-1~图4-2。

(1)表面反射法湿密度平均值为2.13g/cm3,,干密度平均值为2.09g/cm3,含水率平均值为7.4%。钻孔透射法湿密度平均值为2.29g/cm3,干密度平均值为2.14g/cm3,含水率平均值为7.0%。挖坑法湿密度平均值为2.33g/cm3,干密度平均值为2.13g/cm3,含水率平均值为9.13%。

(2)表面反射湿密度平均值和干密度平均值均小于钻孔透射法和挖坑法检测值,说明土料碾后表层的密度偏低于整体压实密度。

钻孔透射法与挖坑法碾后湿密度平均值与干密度平均值相近,干密度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为0.01g/cm3,湿密度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为0.04g/cm3。

从干密度差值分布可以看出:差值绝对值主要集中在0~0.1 g/cm3范围内,挖坑法和钻孔透射法干密度值最为接近,差值绝对值在0 ~0.1 g/cm3的测点占79.8%;表面反射法分别与挖坑法和钻孔透射法的差值分布相差不大,表面反射法与挖坑法差值绝对值在0~0.1 g/cm3的测点占59.5%,表面反射法与钻孔透射法差值绝对值在0~0.1 g/cm3的测点占57.7%。

从含水率差值绝对值分布可知:差值绝对值主要集中在0~2%范围内,表面反射法和钻孔透射法含水率最接近,表面反射法-钻孔透射法差值绝对值在0~2%的测点占91.7%;其次为表面反射法和挖坑法,含水率差值绝对值在0~2%的测点占60.1%,差别较大的为钻孔透射法与挖坑法,含水率差值绝对值在0~2%的测点占48.2%。

第6篇

关键词 CEAAFP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2009年3月对60例经体检为无肿瘤的健康职工进行CEA和AFP的测定,分析其含量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CEA和AFP值差异无显著性。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水电八局60例进行身体体检的健康职工的血浆标本,均为肝素抗凝。职工年龄26~50岁,平均35岁,男40例,女20例,经体检无肿瘤的健康人群。

试剂:由北京源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AFP定量测定试剂盒》和《CEA定量测定试剂盒》,该产品采用的是基于双抗体夹心法原理的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方法: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仪器:北京源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MPC-1型微孔板单光子计数仪。

结 果

60例健康职工血浆中CEA和AFP含量结果,见表1~3。

表1 60例健康职工血浆中CEA含量μg/L

表2 60例健康职工血浆中AFP含量(μg/L)

表3 男女t值检测

讨 论

表1中看出60例血浆CEA的平均值0.69μg/L,S为0.83μg/L,范围在0.12~5.7μg/L,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CEA范围内。

表2中看出60例血浆AFP的平均值1.36μg/L,S为1.45μg/L,范围在0.45~10.7μg/L,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AFP范围内。

人血清AFP是原发性肝癌的早期重要指标之一,对肝癌治疗后随访也有重要意义,AFP对其他疾病如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活肝等AFP也可呈中低水平和暂时性升高。AFP也是孕早期唐氏综合症和开放性神经缺陷的标志物,它是最早发现的与唐氏综合行相关的血清标志物,对健康人群进行AFP的测定是有重要意义的。

CEA是一种分子量约为20万的可溶性糖蛋白。正常人血清中CEA含量甚微。研究提示结肠癌,直肠癌以及内胚层来源的其他恶性肿瘤,如食管、胃、肝、胰癌可升高。CEA不是一种癌的特异性抗原,而应该认为是一种癌的相关抗原。测定CEA水平可用于临床的辅助诊断及癌症治疗过程的监测。对健康人群进行CEA的检测可提前发现一些肿瘤。

表3中看出正常健康人群中男女AFP,CEA无明显差异。测定标本严重溶血会影响结果,标本应置-20℃存放,避免反复冻融。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把混合物假设为纯净物

(1)用极端假设法确定物质的成分:在物质组成明确,列方程缺少关系无法解题时,可以根据物质组成进行极端假设得到有关极值,并结合平均值原理确定答案。

(2)用极端假设法确定混合物的组成:在混合物成分分析时,可以将可能的成分极值化考虑,结合平均值原理与实际比较即可迅速判断出混合物的组成。

二、把可逆反应假设为不可逆反应确定某物质的取值范围

由于可逆反应总是不能完全进行到底,故在可逆反应中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量时利用极端假设法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完全的反应,这样可以准确、迅速得出答案。

三、把平行反应分别假设成单一反应

四、用极端假设法把多个可能发生的反应假设为某一反应进行过量分析

(1)当反应物以混合物的总质量或总物质的量已知时,可以利用极值假设全部是某一反应物,然后假设全部是另一反应物,再假设两者则好完全反应,从而得到解题的线索。

(2)在关于反应物的量不同可以发生不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若题目已给出生成物的总质量或总物质的量时,可以利用极值法假设为全部发生某一反应求出产物的量,在结合题目所给数据判断最终产物,进而结合守恒关系可以求出各产物的量。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解题方法;题型分类;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92-01

教师除了通过化学实验教授学生基本化学知识以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学习知识是为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生活技能和思维能力。然而,学生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别,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主要以学生做题为主,其教学过程,呆板、枯燥,基本在"学习基本知识-做题-讲题"中度过。因此,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应了解初中化学的题目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题目,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还应针对解题能力的培养,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1.初中化学题型分类

1.1计算题。计算题是初中化学题的教学重点,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文字理解与数字转换能力,在考试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而对学生来说,计算题也是初中化学中的难点。由于计算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其他题型相比,一般难度较高,因此,很多学生对计算题产生了畏惧和厌恶感。计算题的类型可以分化学公式计算题、化合价计算题、溶液有关的计算题、质量守恒定律等小类。

1.2选择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溶液的特征及计算、物质的结构和组成、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等基础概念和基本运算。总体来说,选择题的计算难度较低,主要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快速解题能力。

1.3实验题。初中化学实验题主要考查实验过程或有关实验数据的计算。主要依靠平时对物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平时化学实验的练习。

2.初中化学解题方法

由于初中化学选择题考查的内容较基础,难一点的选择题也可以归入到计算题中去,因此,对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我们就不赘述了。下面我们着重讨论初中化学中计算题和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1计算题解题方法

2.1.1差量法。初中化学在解计算题的过程中,最长用到的解题方法就是差量法。所谓差量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量的差异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公式并求得答案。具体的差量包括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体积差等等。差量法的应用条件是必须针对同种物质和单位。主要的题目包括:在具体的化学反应中,根据差量,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过后天平的平衡问题;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在做这类题目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正确探究差异出现的原因,分析按照化学反应式得出的理论差量,还要注意分清"差量"的增减情况,因为在复杂的化学反应中,有时差量的增减情况比较复杂。差量法这种解题方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提取能力。要求学生在文字材料中,发现具体的化学反应,并根据化学反应公式找出量的差异,可以提高逻辑思辨能力。

2.1.2守恒法。守恒法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较广,主要有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等一些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量,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元素守恒。这类解题方法的关键是抓住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变的量,尤其有关多步骤复杂的化学计算过程时,可以运用守恒法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利用守恒法解题,一方面可以排除无关量的干扰,抓住题目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迅速找到守恒量,加深对化学实验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2.1.3平均值法。平均值法是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基本思想。在数学上我们经常做有关求平均数的题目,在初中化学的解题过程中,这种求平均值也可以看作一种解题方法来使用。这一解题方法可以使题目变得简单、容易。平均值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尤其是在题目中缺少某一数据不能直接求解的混合物题目时,应用平均值法会节省学生的事间,减少运算量。

2.1.4配平化学式法。为了计算的简便,常常需要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通常用到的配平方式有:最小公倍法、观察法、奇偶法、归一法等。教师应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难度,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配平方式。

2.2实验题解题方法

2.2.1立足实验,熟练掌握各种实验过程。很多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忽视化学实验,为了应对考试,只能采取考前突击的方式,背诵实验过程,死记硬背记忆结果和推论。这样的话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没有直观具体的感受,在做题过程中,出错率较高,经常犯一些常识性错误。

2.2.2加强实验中基本技能的练习。为了熟悉实验的基本过程,熟悉实验内容,在平时在实验时,应该熟悉主要的实验器材和基本的实验技能。首先,应分清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性能和操作要求,其次,明确实验的原理和原则以及注意事项。

2.2.3初中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化学的开放性、趣味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初中化学题目中有关实验探究的开放性题目所占的比重逐渐增高。学生在解答这一题目时,应该拓宽思维,从基础知识入手,运用基本实验技能,从多角度探究实验的具体过程。具体过程包括:作出假设,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最后验证实验的正确性。

3.初中化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总氮;碱性过硫酸钾;保存期缺陷;数理统计

中图分类号:S143.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1.1 总氮测定方法及其原理简介

水体富营养化如今已成为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水体中,总氮含量作为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总氮含量主要是指水样中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无机氨盐、溶解态氨以及大部分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总和。

在水质监测中,测定总氮通常采用GB11894-89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其基本原理是:在60的水溶液中,过硫酸钾发生反应,生成氢离子和氧,加入氢氧化钠以中和生成的氢离子,使过硫酸钾分解完全。在120-124℃的碱性介质条件下,用过硫酸钾作氧化剂,将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在氧化成硝酸盐的同时,将水中大部分有机氮氧化为硝酸盐,而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于波长220nm和275nm处测定其吸光度,按A=A220-2A275计算硝酸盐氮的吸光度值,从而计算总氮含量。反应式为:;;;

1.2碱性过硫酸钾配制方法及其特性

碱性过硫酸钾配制方法通常为:称取40g过硫酸钾(K2S2O8),另外称取15g氢氧化钠(NaOH)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mL,溶液存放在聚乙烯瓶中。贮存时间:最长可贮存一周。

碱性过硫酸钾的配制过程十分重要,掌握不好,会影响消解效果,从而对测定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配制碱性过硫酸钾溶液时,须等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降到室温后再加入过硫酸钾溶液。同时,配制好的碱性过硫酸钾溶液随放置时间的延长,空白吸光值会增高,存放时间对其影响如图1。

存放时间/天 图2:总氮标准曲线

图1:存放天数与空白吸光度比率

1.3碱性过硫酸钾改进用法设想

设想原则:①改进碱性过硫酸钾存贮时间较短的缺陷;②不改变碱性过硫酸钾原有的作用功效;③尽量使用现有试剂,不增加新的配制试剂的工作量。

2、 试验方法

2.1物料衡算

依据碱性过硫酸钾的配制方法:在1000mL碱性过硫酸钾溶液中含过硫酸钾40g,氢氧化钠15g,即:1000mL40gK2S2O8+15gNaOH,则以每次加入5mL碱性过硫酸钾换算:5mL0.2gK2S2O8+0.075gNaOH。

按照设想原则之三,现有的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钠试剂分别为: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磷中消解步骤所使用的过硫酸钾(50g/lK2S2O8)和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氨氮中预处理步骤所使用的氢氧化钠(50%NaOH)。

即:0.2gK2S2O8=50g/lK2S2O8×4mL;0.075gNaOH=50%NaOH×0.15mL

(以实际在用的胶头滴管为准,可得,一滴管共A滴,含BmL,则所滴加量为0.15A/B滴,测得A=18,B=1.5,故:0.15mL≈2滴)

2.2新标准曲线绘制

按GB11894-89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要求绘制标准曲线,其中,5mL碱性过硫酸钾4mL50g/lK2S2O8+2滴50%NaOH替代。绘得标准曲线如图2所示:

其中,横坐标为微克,纵坐标为吸光度值。数据如表1所示:

表1:标准曲线浓度与吸光度的值

表2:定量标准溶液测定

注: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0.9998,符合相关系数要求。

2.3定量标准溶液测定

按照GB11894-89方法,将真值为40.0000微克的已知溶液用图

2所示曲线进行检验。共分二组,每组五个。

3、 结果分析统计检验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对标准试样进行测定时,所得到的平均值与标准值不完全一致。如果分析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就认为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系统误差;否则就认为没有系统误差,纯属偶然误差引起,认为是正常的。显著性检验方法在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有F检验法和T检验法。

3.1 F检验法:F=S2大/S2小

;

查表3,得F(4,4)=6.39,故F<F(4,4),即两组数据的标准偏差(精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2T检验法

3.2.1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

表4:t ,f值表(双边)

表3:置信度95%时F值(单边)

在分析化学中,通常以95%的置信度为检验标准,即显著性水准为5%,则查表4得,t=2.78。

故,t1<t,t2<t,即, 与 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新方法后,没有引起明显的系统误差。

3.2.2两组平均值的比较

(经F检验法证明S1与S2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则可合并为S)则,S=0.2013

故,T=0.31。总自由度f=n1+n2-2=8,查表3,得t=2.31。故,T<t,即,两组平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