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风险识别机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7 15:57: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风险识别机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风险识别机制

第1篇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大企业整体规模大、员工人数众多、营业收入巨大;大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往往也比较复杂,拥有大量母子公司以及分公司;税收征收事项比较复杂,大企业每年带来税收贡献的同时,对大企业进行征税也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对于跨国家、跨区域、多产业链条、宽领域的大型企业,适用的税率、税收征管的对象等方面都是一个难题;企业本身有一定的税收风险管理意识,因为大企业的税收数量庞大,大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会关注税务问题,对国家颁布的一些税收政策也比较敏感。首先,因大企业的税收在国家税收安全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其税务风险问题已越来越引起我国税务机关的重视,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税务风险特征和已有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大企业的检查管理力度;其次,税务风险管理是大企业进行整体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瞬息万变但又错综复杂的市场条件下,大企业要想保持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必须进行正确有效的的风险管理,而税务问题作为直接影响到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一环,在考虑企业风险管理时不能被遗漏;再次,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大公司的盈利能力,对税务风险进行管理,本质就是更好地研究国家对于大企业的税收政策,在保障不违背国家税收政策的前提下,确保充分合理地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企业利润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够

很多企业都有非常完善的财务控制系统,但是却很少有相应的税务控制系统,这已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的企业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企业一般就是被动接受税务机关的要求,完成相应的税务缴纳工作。我国的大企业很少能够将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上升到提升企业的战略定位、增加企业价值的高度。总体而言,大企业缺乏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主要体现在:管理层缺乏对税务风险的战略性定位,公司的管理层对于税收只是被动接受,而没有将其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工具;公司执行层在具体经营活动中缺乏对税务风险的考虑。税务问题涉及到大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包含投资、销售、采购、生产,这些具体的经营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由公司的执行层员工负责落实,如果员工税务风险不够,最终也会带来很多问题。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够还体现在缺乏全面的税务风险意识上。全面的税务风险意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企业如果没有按时足额地缴纳所有的税款,则会给企业带来需要补缴税款、影响声誉等一系列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包含企业没有充分了解与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多缴纳了税款,导致企业不必要的现金流支出。

(二)存在组织机构设置问题

企业的税务风险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税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在经营的过程中展开完备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以及事后管理。因此需要同财务风险管理一样,设置相应的组织结构进行管理,但是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部门,很少有企业设置了税务管理部门,甚至连税务管理岗位也没有。在少数设置了税务岗位的公司,对其职能定位也和税务风险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税务岗位的基本职能是进行税收的申报、发票的收集和缴纳。在具体的人员配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的税务岗位一般是由财务岗位兼任,虽然在工作内容上涉及的点有所类似,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财务管理人员兼任税务管理人员,容易导致工作内容自己负责、自己监督的局面,从而加大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大企业没有设置专业的税务机构,使企业缺乏对税务风险信息的实时把握,这些都会最终导致大企业税务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加大。

(三)各部门与税务机关缺乏针对税务风险的有效沟通

内资占主导的一般大型企业少有或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部门,这样就缺少了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与税务机关之间针对税务风险进行沟通的组织机构保证。由于对税务风险的战略性地位的认识不够,企业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的时候没有将税务风险考虑进去,缺乏对税务风险的事前控制。同时在公司级战略转变成部门级战略的执行过程中,业务部门由于缺乏对税务制度的敏感性,也没有及时将有关的税务信息沟通给税务部门,容易导致税务部门不能很好地进行事中控制。另外,大企业针对税务风险的沟通不畅还表现在企业和政府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不畅。目前,我国的整个税收制度还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税务机关会在必要的情况下对税种以及税率做出一定的调整,但是由于目前在国内税务机关和企业之间还不存在很好的沟通机制,纳税资质认定、税务信息登记、关联关系及组织架构等涉税信息没法进行良好登记以致连企业连上述基本信息都不掌握,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就难以获得实现。这些变化不能及时传达到企业之中,就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

(一)经营复杂性带来的税务复杂性

大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对的税务风险通常是与一些重要的战略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大企业经营范围的变更、企业的兼并重组、注销和破产等等。由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或者企业的财务人员在进行战略性决策的过程中,没能很好地研究国家相关的税务政策,没有将行动的税务风险作为战略部署的考虑因素,采取行动后,可能面临严重的税务问题。

(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导致的税务风险

一般而言,大企业需有较好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保证对于企业的经营过程的税务风险掌控度,但目前对于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主要受如下制约:

(1)大企业税务内控机制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且缺乏强制性设立要求。截至目前,尚没有一部完整法律来指导大企业的税收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其他相应的规范性文件都只是指导性规定,并没有足够的强制执行度。

(2)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某些问题。一般而言,在我国大型企业有比较完备的财务机构的设置,却往往缺乏税务部门的相关设置,内部控制系统往往是由财务部门进行设置,同时又由该部门负责日常的监管,然而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是有区别的,税务风险管理需要进行事前统筹,而这是财务风险管理所不需要的,因而许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尚不具备税务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此外,在一些内资控股的大企业中(含原铁道部企业),大量存在即使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内控部门,也只是从属于风险控制部门,缺乏独立性,并且组织混乱,有的归属内审部门,有的则是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联动,统筹不足,导致企业整体税务风险管理能力低下。

(三)国家税务相关政策地区差异带来的税务风险

国家税务机关的很多条例都是指导性的规定,在不同的地区适用的时候,不同的地区往往根据地区的不同情况对条例做出具有地区特色的规定。这种规定就使给大企业面临一定的税务风险的可能,大企业在机构设置上往往跨国家和跨区域,对于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因为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的不同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企业的财务或者税务部门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做出行动之后可能就会面临巨大的税务问题。特别是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增值税条例,不同的地区对于可以纳入成本扣除的项目都有不同的规定,大企业应该重视到这一问题。

(四)制度建设不足

大企业由于行业复杂,决定了其对于税收政策的调整、改变比较敏感。企业从意识到问题到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还需要税务机关的服务,但是当前我国的税务机关还没有针对大企业税务问题的专门和特色性的服务,而大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迫使大企业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相应的决策,这一决策是否符合国家的税务政策具有不确定性,就会给大企业埋下税务风险的隐患。同时,税务机关相应的制度体系建设、服务监管能力有待提升。大企业组织结构复杂,具体生产经营项目多,信息化应用程度高。而基层税务人员常常疲于应付税款的核查、催报、征缴等日常事务工作,难有余力建立纳税模型、风险指标模型,无法准确形成风险评估报告,更无法及时准确反馈至企业,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纳税风险控制能力,规避风险。

四、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原则与应对机制设计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对大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其中一个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利用我国税收政策的优惠性,尽可能降低企业所缴纳的税款,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但是必须意识到,利用税收优惠性的前提是企业必须符合合法性的原则。合法性的原则包括:在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应将税收因素考虑其中,尊重并符合税法的规定;在具体的税务条目的处理、税务的登记、申报、账簿凭证管理、税务相关档案管理等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应的规定。

(2)成本收益的原则。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完备的系统,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也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要是不考虑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整个体系的构建,可能会给企业的收益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当前所处的实际情况,对税务风险体系构建的成本和收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3)及时沟通的原则。前面提到大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内部部门之间以及企业税务部门与政府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由于我国的大企业所属行业不同,在具体的规模、组织结构、涉税事项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为了尽可能实现对税务风险全过程的监控,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在涉及到税务问题上的及时沟通,以及企业税务部门和政府税务机关之间的及时沟通,以了解国家最新、最准确的税务政策信息,这样才能使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提前进行综合考虑。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应对机制

(1)在企业上下强化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从以往的实践情况来看,企业税务风险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具体的税务执行部门缺乏对税务风险管理的应有重视,或者没有及时了解国家税务相关政策的变化造成的。所以进行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必须强化全公司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一方面,公司的管理层必须从战略意义的高度来认识税务风险管理,关注国家在税务政策上的变化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决定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税务风险管理的策略。企业的管理者还必须加强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促使全公司形成重视税务风险管理的文化和环境;另外一方面,必须强化公司每一个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因为税务风险往往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这就要求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尤其是税务经办人员要有比较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尤其是税务经办人员的定期培训工作,企业内部的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企业不发生税务风险的最直接保障,必须对员工开展定期培训,特别是在国家的税务政策发生改变时,以提高其识别、管控、规避税务风险的能力。

(2)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随着税务风险管理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我国的大企业应依据自己的不同发展状况和税务风险管理对其影响程度,设置不同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可以设置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也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内在财务部门内部下设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人员的配备也应予以保证。

(3)在大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要改变当前大企业税务部门仅局限于事后控制的局面,努力向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控制转变。必须依靠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将企业税务部门的管理者纳入到战略制定的员工之中,提前介入,事前管控;另一方面在公司重视建立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联动,加强互动性。它既要求大企业及时填报相应涉税信息,同时也要求税务机关要根据企业报送的信息开展核实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树型管理体系。

第2篇

一、兴澄特钢风险识别

(一)筹资活动风险识别具体如下:

(1)债务性筹资规模分析。由于公司经营规模的逐年扩大,资金需求增加,因此公司大量举债。2006年公司的短期借款为22808万元, 2007年为20730万元元,减少2078万元。长期负债由198808万元增长到294888万元,增幅48.33%。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由2006年的64.13%上升到2007年的67.71,虽然资产负债率仍在安全界限范围内,但是债务的逐步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偿债风险。

(2)债务结构分析。分析占所有债务大部分的长期借款的偿还期限可以得知,兴澄特钢从2006年到2007年的借款的偿还期限都比较集中,这就意味着到还款年度公司将以大量的现金支出偿还长期负债,通常一个年度大量的现金支出会给企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旦公司现金短缺,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可见兴澄特钢长期借款期限比较集中增加了公司的债务性筹资风险。

(3)长期借本文科学分析。兴澄特钢近年的长期借款利率不等,如果公司投资收益率不能高于借款利率,则公司面临不能按时偿还利息的风险。长期负债的浮动利率增加了企业的利率风险。

(二)投资活动风险识别具体如下:

(1)投资角度分析。兴澄特钢的投资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其中以建设项目投资对公司发展影响最为重大,项目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时间长、投资数额大、投资决策复杂且难度大、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投资效果持续时间长、投资转移性与替代性差等,项目投资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具有很大的财务风险。

(2)投资规模分析。兴澄特钢近几年大规模发展投资范围广,规模大,占用资金多,由于投资项目涉及环节多,而且各个环节影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某一环节脱节,都会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甚至破产。

经过近两年的扩张发展,兴澄特钢的主营业务生产基地布局基本成形,进一步巩固了兴澄特钢行业领先地位,有利于公司长远的发展。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公司母公司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投资活动组成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构筑了一个结构复杂的集团经营主体:公司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存在多重委托关系,集团的管理链条加长,对集团的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目标和财务资源配置的要求更加严格,集团受宏观、微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大,集团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多。

(三)经营活动风险识别具体如下:

(1)销售中的风险因素。具体如下:第一,从客户信用状况分析。公司的客户主要是东风汽车、一汽、上海锅炉等大型企业,这些客户信用等级较高,客户信用因素导致的经营风险可能性较小;另一部分主要客户来自国外,受国际宏观环境的影响远远大于国内客户,且这些客户占有兴澄销售的份额不小,因此一旦客户经营状况失控,对兴澄特钢的经营产生的影响非常大。第二,由于公司的主要客户信用状况良好,兴澄采用宽松型的信用政策,公司销售大部分采用担保先发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这种信用政策和结算方式有利于巩固、扩大客源,对企业销售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主要客户的集中性,一旦客户经营不理想,宽松的信用政策和先提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则构成集团经营风险的重要因素。第三,从应收账款管理分析。兴澄特钢应收账款回收历史记录良好,应收账款发生坏帐的率很低。由于应收账款质量高,公司因应收账款不能按期回收导致经营风险的可能相对较小。但外贸销售受外汇结算和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应收账款有上升趋势。

(2)商品采购风险因素。由于不对称的信息充斥着公司的整个采购流程中,因此从采购计划的制定、供货商选择、采购决策等,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因素,兴澄特钢要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采购计划分析。公司采购计划的依据是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又是由销售订单决定的,因此一旦钢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显然会直接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而计划目标与实现情况则可能发生较大偏差。第二,原材料的采购分析。原材料价格的不稳定性是构成公司商品采购风险的一个不利因素。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上游成本推动上升幅度较大,供给比较紧张,会使公司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影响到企业的净利润。另外,基于和商品销售同样的原因,公司主要物资矿砂、废钢、铁合金、煤炭供货商的相对集中,主要供货商范围较窄,使公司材料采购范围受到限制,也会加大原材料采购风险。

二、财务预警模型及其应用

(一)财务预警模型具体如下:

(1)一元判别模型。一元判别模型,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指标的走势变化来预测企业的财务失败。一元判别模型最早是由Fitzpatrick(1932)提出的。他19家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指标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净利润/股东权益、股东权益/负债这两个财务指标判别能力最强。一元判别模型虽然比较简便,但其缺点在于: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是用多方面的财务指标来反映的,没有哪一个比率能概括企业的全貌。因此,这种方法经常会出现对于同一个公司,使用不同的预测指标得出不同的结论的现象。为此招致了许多批评,而逐渐被多变量预警模型所替代。

(2)多元判别模。Altman(1968)首次将多个指标分析的方法引入到财务预警模型,后人称为“Z模型”,但这仅适用于制造业上市公司。随后,Altman又提出了适用于非上市企业的Z1模型和适用于非制造业公司的Z2 模型。Altman教授的多元判别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X1反映的是企业的变现能力。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也就是营运资本,它是具有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获利能力高,投资风险小等特点。营运资本/期末总资产偏小,往往预示着企业资产周转不灵或资产变现能力偏差。

X2反映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留存收益是指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是企业累积形成的税后利润。一般说来,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反之,说明获利能力越弱。

X3反映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息税前利润是指扣除债务利息与所得税之前的正常业务利润。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也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最有力依据之一,该指标越大,说明偿债能力越强;反之,说明偿债能力越弱。

X4测定的是企业的财务结构,也就是负债和权益的比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该指标计算较为容易。而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较难确定。在运用时,一般用以下公式计算: 企业资产市价=企业预期实现的年利润额/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由此X4=(企业资产的市价/负债总额)-1。

X5反映的是企业的营运能力。该指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效果好;反之,则相反。

Z- score 模型中的X值除X5之外,均以绝对百分率来表示,比如“留存收益/资产总额”为20%,则X2为20。Altman的Z模型具体判断标准见表1。

(二)兴澄特钢Z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相关结果计算如下:

根据奥特曼Z值的划分标准,如果Z系数大于2.675,那么公司的财务状况是稳健的。兴澄特钢的Z值自2004年以来均大于2.675。由此可以得知,奥特曼Z值的结果与兴澄特钢风险识别明显不相符,因此不能直接把奥特曼Z值模型作为兴澄特钢的财务预警模型,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以满足兴澄特钢的需要。

三、财务预警机制建立

(一)完善现金流量动态调控体系 为及时把握资金动向,反馈资金流入、流出信息,保证资金高效运作,应建立三个资金管理系统:一是建立月计划用款指标控制系统。每月25日前各分厂、部门根据下月生产任务及大中修安排向归口部门报送下月物资使用计划,各物资归口部门根据上月物资消耗、库存、市场采购、技改措施、大中修进度等情况进行综合平衡,将确定的物资采购计划上报财务部,财务部按照生产计划安排市场预测,编制资金回收计划,并结合物资采购计划和各分厂、部门财务收支计,本着量入为出、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编报全公司资金分配使用方案,经公司研究批准后执行。二是建立周资金调控系统。公司在资金总量控制上,每月资金不是按周进行简单的平均分配,而是根据全公司供、产、销、运、技改及大中修等动态情况,提出每周的资金平衡方案,经公司协调会确认后实施。对资金投入使用流向随时调整,这样就能把资金用活,促使各分厂、部门用好有限的资金。三是建立日分配及资金使用情况信息反馈表系统。财务部根据每天资金进量、出量、存量及物资存量的具体情况,在部突破周计划的情况下,提出当天资金分配指标,由财务部部长批准后实施。

(二)提高公司决策层财务预警意识公司决策层应增强主动运用财务预警的意识,以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对待财务预警,财务管理决策或监测当局可以建立更适用于本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并根据自身情况对评价指标加以改进,及时预测公司的财务状况。此外,财务预警是建立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基础上的,但会计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很多非会计事项虽然能对企业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却不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反映。企业财务预警分析应该重视对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重视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公司内部与企业自身相关的非财务因素包括:企业对研发的重大投资;企业获得某项专利的情况;公司在同类中的竞争力;企业技术与专利的先进性与保护程度;人才的流失情况;企业信誉如何;企业有没有盲目扩张等等。另一方面宏观环境方面,应重点关注国家对待企业的产业政策,如是否鼓励,在企业的开办、用地或是税收方面是否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是否在企业的融资渠道上予以大力支持,以及政府是否会增强对产品的购买以扶持企业的发展等等。

(三)建立预警分析、反应、决策、执行运行机制企业必须对预警指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经常性监控,对企业每一项重要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测定,分析判断经营风险程度,为决策提供反馈信息,对在日常监控中预警的风险,能快速反应控制,达到预警、纠错、改善的目的。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预警主要是发现问题,预示风险,但其本身不能化解风险,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形式,财务预警系统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等内容。企业的危机不会及时体现于会计信息,有些风险因素是无法通过报表反映,如政局变化、管理层变化等,而这些因素对企业影响非常大,因此,在对企业进行定量预警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结合非量化因素甚至是有经验分析人员的直觉判断, 作定性的分析评价,弥补定量分析的不足。

(五)加强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积极拓宽公司融资渠道公司应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适当的营销策略,对大客户设定一个担保发货限额,在限额允许范围之内滚动使用,减少客户对公司的资金占用,同时应尽可能增加直供客户,减少中间贸易商。分析国际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扩大东南亚、欧美地区钢材销售,对中东地区客户可根据国际环境进行调控,规避国际政治、经济带来的不稳定风险。公司应根据战略发展需要,在周边地区建立重点物资储备基地,可以合营、合作建立废钢收购、重要铁合金生产企业;针对矿砂价格上涨和海运费的提升,可以与宝钢等其他钢厂进行战略合作购买,既可以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又可以降低运费成本。公司应该利用行业地位优势,尽可能多地获得银行授信额度,争取银行的透支额度,同时考虑外资银行更多的参与中国市场,针对内外资银行的不同专业化程度,有选择的满足自我发展需要;争取政策性贷款。对新的工程项目进行项目融资,发行短期融资债券,更好地满足项目资金的需求。国内外大型成套设备的融资租赁。对企业在实施发展战略过程中的需要购建较多的固定资产,可以考虑选择融资租赁方式。由原来单纯依赖银行贷款的模式,向以银行贷款为主、创新融资为辅,建立阶段性多元化组合融资、实现项目低成本和资金链安全的策略融资渠道模式转变,使企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财务风险识别 财务透明度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非营利组织发展至今,一方面,对于公益慈善组织的定义、组织机构、组织程序和考察方式我国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对一些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趋势较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严重影响了其会计信息披露。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捐赠者对所捐赠财产基本放弃了监督权,这就导致一些人员利用管理上的漏洞进行非法获利行为,“红十字基金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事件的曝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规范十分必要。

(二)尚未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首先,我国还没有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这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员工职责不明,由于绩效考核的混乱,管理者的不作为,使得努力工作与不努力工作的员工获得的报酬相同,这样容易导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能体会到自我的价值,降低其工作效率。其次,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视不够,不相容岗位不能分离,权力与责任不明确,导致整个组织管理的混乱,财务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非营利组织甚至没有年度财务报告,或者有报告但是也没有经过任何审计。再次,慈善机构本身的内部组织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合理、有效的透明化的监督。当前在我国的慈善机构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岗位分工不明确,再加上缺少必要的监督,致使一些善款使用过于随意甚至私吞善款的现象屡屡发生。

(三)资金来源渠道有限。我国很多从事公共事业的非营利组织,如高校、医院等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随着这些组织发展速度的加快,如高校要建设新校区、医院要增加设备、房屋等,其运营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仅依靠财政拨款已不能满足其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多元化筹资。但目前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上,筹资管理工作薄弱,严重制约着组织的发展。

(四)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目前,由于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程度较差,对其通过募捐得到的资金,政府和社会各界不能通过恰当的途径进行了解,并对其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在一些相关事件曝光后,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运行的工作流程做了相关的规定,但仍有一些非营利组织利用政府监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以及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获取利益,严重损害了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更有一些非营利组织消极对待相关法律的规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混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极大地降低了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程度,使得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越来越困难,大大束缚了其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的识别

(一)资金取得风险。

1.单一的筹资渠道。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政府资助和社会贡献,但是这两者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在资助能力方面都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政府芸钍艿降蹦旯家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如果经济形势不好,那么对非营利组织的资助必然会减少。同样,社会各界的资助也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在非营利组织形象受损、社会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降低的情况下,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会受到严重影响。

2.贷款。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导致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一些组织不能够及时和充分地得到社会的捐助,因此非营利组织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贷款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方式。但由于非营利组织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一旦所筹集到的资金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且不能及时偿还贷款的话,必然会影响到组织的正常运转。资金的筹集是整个组织运行的起源,因此要重视非营利组织的筹资风险,并进行合理地规避。

3.较低的自创收入。非营利组织为了弥补资金上的缺失,有时也会进行投资,但是非营利组织通过投资所获得的资金来源是非常少的。相比较而言,在一些发达的国家这种状况就很少发生,因其各项制度比较完善,这些国家的非营利组织通过投资所获得的资金来源几乎达到其运营资金的50%左右。

(二)资金支出风险。非营利组织的根本特性是为广大的社会人员服务,因此其所有权属于社会而不是资金的捐助者。捐助人因为不能享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而常常放弃自己所拥有的监督权,捐助者在向非营利组织捐赠资金后,一般很少关心资金的具体流动状况,也不关注资金是如何使用的,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管制度,部分组织的负责人受利益驱动,会做出挪用善款的行为,增加资金支出的风险。

(三)资产增值风险。非营利组织进行资金增值的目的是为其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要获得资金的增值就必须考虑到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由于外界不可抗拒因素和非营利组织自身运营的缺陷导致的非营利组织的收益与预期的收益不符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称为非营利组织的投资风险。产生非营利组织投资风险的原因有:非营利组织的投资没有资金增值和偿还的压力,对投资的收益要求不高,内部缺少完善的、系统的决策机制和责任机制,不能确实有效地预测投资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弱。同时也会受到投资方式、投资风险、投资回报率等因素的影响。一旦投资决策出现失误,可能会影响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上的信誉度,而且会给其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化解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1.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目前虽然一些法规也对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规定,比如组织如何进行登记,其所需要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和相对应的权利等。但是总体来说,相关制度、法律规定比较笼统,不便于实际操作。对此,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非营利组织在注册、审查和考核等方面规定,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税收、年度审计等方面做出专业性的特有的法律规定。

2.强化财务预算控制。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预算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在组织行动之前进行控制,组织运行过程中要加强控制,组织运行完成后要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控制。组织行动之前的控制就是指组织对其投资事项、对运转过程中的策划、对预算分析做出非常明确细致的表达,以防止出现长期的没有规律的运转,创建适应非营利组织成长需求的财务工作规范。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指标来对组织的财务行为做出相应的评估,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实施分工合作机制,以此增加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组织运行完成后要依据其现实财务情况,对其各种不规范财务行为进行纠正,做到最大程度地减弱其在财务上面临的危机。

3.构建财务风险应急处理机制。非营利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应急机制十分必要。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可以使非营利组织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预警即将发生的财务困难,以此来减少可预见的财务损失,同时使非营利组织筹集到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应,使非营利组织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监管机制。

1.提高监管效力。为了完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监管,首先必须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以规范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的和重大的信息能够及时地公开,而且对资金的筹集是很有必要的。其次,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优势监督非营利组织的运营。通过专业化的社会监督机构,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监督,促使非营利组织财务活动、财务状况公开,透明。与非营利组织有经济或者业务往来的部门,要通过审查来判断该组织是否正规。

2.加信息披露。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专业、透明的慈善运行模式,坚持将慈善信息向社会公开。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对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以便于政府和公众对其进行资金资助时有据可依。

3.建立财务风险基金。创建财务风险基金可以对突发的财务危机进行控制。财务风险基金不仅可以以一定的比率从筹集到的资金中提取,还可以从投资利润中按照应急情况及时准备资金,由于使用的时间方式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基金的提取应限定一定的额度。当非营利组织发生财务风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财务风险应急机制的创建不仅能够及时解决突发的财务风险,而且还可以迅速稳定混乱的管理秩序,第一时间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J

参考文献:

[1]程昔武,纪纲.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一个理论框架[J].财经研究,2008,(4).

[2]周亚荣.非营利组织相关审计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7,(9).

[3]陆建桥.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问题[J].会计研究,2004,(9).

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风险 主要类型 风险识别 规避风险 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85-03

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势头,随着2016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房价持续攀升,与上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上涨城市共有58个城市,引起了国内房地产业界对未来房地产业的走势有着众多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最为关心的还是未来的投资风险会有多大,如何识别房地产主要风险因素,通过科学的决策和理性的判断来有效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损失。

一、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主要类型及识别

(一)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定义

房地产投资是指以取得房地产收益为目的,投放一定量的资金,用以开发经营房地产的行为。房地产投资是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基础,它的结果是形成新的可用房地产或改造原有的房地产。由于具有抗通货膨胀、风险可预估等特点,房地产投资逐渐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方式之一。在这个投资活动过程中,收益与风险是同时存在的,特别是处在目前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重点调控阶段的形势下,房地产投资风险更是在所难免。

从房地产投资的角度来说,房地产投资风险可以定义为未获得预期收益可能性的大小,房地产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投入资金的安全性、期望收益的可靠性、投资项目的流动性和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四个方面。

(二)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类型及识别

房地产投资风险主要有两大类,即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

1.系统风险,对市场内所有投资项目均产生影响、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风险。

(1)通货膨胀风险:又称购买力风险,是指投资完成后所收回的资金与初始投入的资金相比,购买力降低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2)周期风险: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波动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可分为复苏与发展、繁荣、危机与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当房地产市场从繁荣阶段进入危机与衰退阶段,进而进入萧条阶段时,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和市场成交量的萎缩,常使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因金融债务问题而破产。

(3)市场供求风险:投资者所在地区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给投资者带来风险。

(4)利率风险:利率调升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一是导致房地产实际价值的折损;二是会增加投资者的债务负担,三是会加大融资成本,从而抑制需求。

(5)变现风险:急于将商品兑换为现金时由于折价而导致资金损失的风险。

(6)政策风险:政府对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土地供给、地价、税费、住房、价格、金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给投资者带来风险。避免这种风险的最有效方法,是选择政府鼓励、有收益保证或有税收优惠政策的项目进行投资。

(7)或然损失风险:火灾、风灾、洪水、地震、核辐射、盗窃或其他偶然发生的灾害事件引起的置业投资损失。预防办法是对物业投保,加强物业管理工作。

(8)政治风险:主要由、战争、经济制裁、外来侵略、罢工、骚乱等因素造成的风险。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使房地产投资者可能承担相当程度的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房地产投资中危害最大的一种

2.个别风险,仅对市场内个别项目产生影响、可以由投资者控制的风险。包括六类:

(1)收益现金流风险: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现金流未达到预期目标要求的风险。

(2)资本价值风险:预期资本价值与现实资本价值的差异风险。资本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收益现金流和未来经营费用水平。同时,资本价值也会随着收益率的变化而变化。

(3)未来经营费用风险:物业实际经营管理费用支出超过预期经营费用而带来的风险。

(4)持有期风险:与房地产投资持有时间相关的风险。持有期越长,遇到的影响收益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可能性越大,风险越大。

(5)比较风险:又称机会成本风险,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入房地产后,失去了其他投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相应可能收益的风险。

(6)时间风险:房地产投资中与时间和时机选择因素相关的风险。

二、房地产投资风险的防范策略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防范与处理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不同规模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避免房地产投资风险,使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减到最低程度。

(一)房地产企业要重视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房地产企业可行性研究是对拟建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综合技术经济分析,这是房地产及其他任何投资建设项目前期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由于房地产投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涉及面广且复杂的过程,存在着大量不确定风险因素,随着市场的成熟和饱和,增加了房地产投资的风险,通过可行性研究为投资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房地产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可行性研究阶段是房地产投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拥有最大的不确定性与机动性的阶段。由于房地产投资一旦展开进行,所面临的将是一个相对狭窄的消费市场,这就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评价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房地产投资者要在城市规划条例指导下,根据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投资项目的用途、规模、类型,对开发成本需求量、售价等做出预测,这些预测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到房地产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

(二)充分收集分析市场信息,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

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较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缺乏,没有完善的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房产信息拥有量的多少和掌握度对房地产开发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商应尽量多收集信息并做出准确把握和预测,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做出科学的项目决策,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后续开发中的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产业震荡调整期,未来的两年将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迷失期,房价增幅将会降低。日益上涨的房价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相关部门已从利率、税收和市场等诸多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调控,因此,开发企业要及时调整开发思路,对市场变动要有充分的预测。

(三)准确把握房地产周期波动,合理选择入市时机

房地产周期性波动是市场供求关系运动的结果和方式,也是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组成部分。受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影响,房地产周期分为复苏与发展、繁荣、危机与衰退、萧条四个阶段,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的波动方向一致,但在波动时间和波动强度上却存在着差异。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过热时,房地产价格上涨存在泡沫,因此,投资时机选择尤为重要。这个选择包含两重含义,一是选择合适的投资时间,二是确定合理的投资周期。投资时间要选择市场环境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候。如果房地产的市场价格非理性地飙升,投资者可考虑缩短投资周期,关键要看出入市的时机。当房地产先导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时,类似储蓄额从周期谷底开始回升,贷款利率从高峰开始下降,而国家出让土地使用权从周期波谷开始回升,预示着房地产业周期将进入扩张阶段,此时应为投资最佳时机,可以集中力量进行投资。

(四)房地产企业要考虑选择投资组合

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要考虑房地产的组合投资,即在对房地产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和不同的投资时机进行组合投资。可以考虑投资期限的长短结合、高中低档房地产的有机搭配、投资区域分散、组合不同用途的房地产等等。

房地产的组合投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任何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时,房地产企业都需要顺应形势,及时做出判断、分析,调整房地产组合的结构。

(五)房地产企业确立保险策略,努力转移和规避房地产投资风险

1.对于房地产投资者来说购买保险是十分必要的,它是转移或减少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保险对于减轻或弥补房地产投资者的损失,实现资金循环流动,保证房地产投资者的利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房地产投资者的信誉,促进房地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般来说房地产保险业务主要有房屋保险、产权保险、房屋抵押保险和房地产委托保险。房地产投资者在购买保险时应当充分考虑,房地产投资者所需要的保险险种,确定适当的保险金额,合理划分风险单位,选择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等几方面的因素。

2.房地产投资组合策略是投资者依据房地产投资的风险程度和年获利能力,按照一定的原t进行恰当地搭配投资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地产以降低投资风险的投资策略。例如房地产开发商可以投入一部分资金在普通住宅,投资一部分在高档写字楼等等。因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地产的投资风险大小不一,收益高低不同。风险大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回报率低的投资相对风险就低些,如果资金分别投入不同的房地产开发基础上整体投资风险就会降低,其实质就是用个别房地产投资的高收益弥补低收益的房地产的损失,最终得到一个较为平均的收益。房地产投资组合的关键是如何科学确定投入不同类型房地产合理的资金比例。

总之,虽然目前国家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出台已经导致楼市的基本面转好,但是好转局面不会持续,当前楼市形势越严峻,未来楼市面临的问题越多,仍然会隐藏更多的市场风险。只有通过科学的决策和理性的判断来有效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损失,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维孝.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5(5)

[2] 冯耀新.谈房地产项目风险因素的分析.广东科技,2007(2)

[3] 杨宝民,江禾.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 投资 风险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外部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对于每个房地产投资企业都是不可幸免的。譬如说,当经济衰退,处于低速消沉时,社会对消费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减缩,这其中当然包括房地产。更有甚者,每当经济陷于低谷,消费减缩时,受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如汽车、房地产之类的长线耐用消费品,这时人们会修正在经济景气时制订的消费计划,推迟或干脆取消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社会风尚如此,造成房地产市场一时供大于求,房屋价格亦连连下跌。

2.财政利率风险。财政利率风险多来自于利率波动的影响,因为很多人买房并不是全额付款,一般都会利用杠杆原则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敖以解决一部分资金。假如贷款利率上升,投资人所需要负担的贷款利息就可能是楼价本身的价值,此种情形对于一些财力有限的投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息有可能迫使他们放弃房地产。当然如银行收回抵押房地产可以得到贷出款项的话,则投资人无须再负担任何责任。然而,假如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低潮,银行在拍卖房地产时仍得不列足够的款项偿还抵押贷款时,则投资人仍需负一定责任。所以,投资者在策划置业计划和议价房地产时,必须把利率波动因素考虑进去。

3.市场风险。由于供求形势变化,引起市场竞争范围、竞争程度、竞争方式以及房地产市场性质、市场结构、市场发育等变化而导致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房地产市场价值跌落的一种可能性,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供应的时间误差。譬如当房价因供应短缺而上升时,开发公司便会纷纷兴建楼宇,但由于建筑需要一定时间,故此虽然待建楼的总体规模已经超出供应需要,但短期内楼价仍然会持续上扬。近年来,建筑业技术日渐先进,所以造成房地产能迅速供应市场,直接缩短了地产循环的时间,也使得楼价波动变得更为频繁。

4.自然风险。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不可抗性(如地震、洪水、风暴、火灾等)以及土地的自然地理和技术经济特性带来的风险。

(二)内部风险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于房地产投资经营上的失误(或其可能性),造成实际经营结果偏离预期望值的可能性;经营风险起源于投资内部问题和项目的经济环境情况,如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低,使用经营费用超过预计值,房屋空置率高,租金回笼等问题,都将使企业的营业收入小于预期值。经济环境可能不理想,对房地产的需求偏低,会产生比预期高的空置率。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房地产投资者运用财务杠杆,在使用贷款的条件下,既扩大了投资的利润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增加的营业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

房地产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掌握信息不全、不准,投资决策草率。所依据的信息不够准确,或前期调研不细,对购买力及项目的销售前景预期过于乐观,都会导致在运用中出现与当初的估计有较大偏差。

宏观形势出现意想不到的不利变化,由此引发多种风险。这在近年的经济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表现为:一是前些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诱发建材价格上涨,工程造价跟着上涨;二是货币发行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如银行紧缩银根对房地产商就意味着筹资或变现风险。三是房地产供求形势的变化。房地产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已成历史,现在的情况是供过于求,房价自然就要下降,销售难度增加,促销成本加大,期房销售几乎成为不可能。四是房地产政策及由此形成的大气候。如当前银行对房地产业的支持重点从“开发”变为“购买”,这不利于刚开发并需持续投入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展。

发展商主观上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形势,房地产政策,金融政策的理解、判断或把握上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发展商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实际上“感觉”错了或反了。如有的发展商过分地相信自己会容易地找到“下家”,将项目脱手,而实际并未如愿;有的发展商在决策上项目时只考虑、分析了一时的市场供求形势,而没把开发的周期因素考虑进去,结果供求关系“此一时彼一时”,或者对市场的估计及项目自身的优势的判断过于乐观,最终导致销售困难;还有的发展商过分相信自己的“道”(即通过“关系”拿到“好项目”的能力),而经营实力(开发实力、管理能力、行销能力)不足或较弱,项目运作中难于实现预期的经营业绩。

此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也是引发房地产开发中的工程建设风险的原因。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

如何正确估计和评价一宗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呢?通常的办法是计算投资风险率,其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国际房地产投资业常用的三个指标来识别

1.投资房地产的营业率。一切能够带来收入的房地产都必然发生经营费用。以利润来维持其赚钱的能力。营业率被用来判定投资报告的净营业收入是否具有现实性。计算公式为:

营业率=年营业总费用/年计划总收入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新公寓楼营业率在38%—40%之间是可行的。办公楼、商业楼有不同的营业率。营业率太低说明投资方案中有些成本费用没有考虑。太高则说明管理不善。太低或太高都说明风险太大。

2.偿债收益比。营业净收入是扣除所有成本费后的收入,是偿还债务资金的基本来源。它和偿债责任的比率反映了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

偿债收益比=营业净收入/要求的年偿债额

偿债收益比数值越小,该项借款投资的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住宅资产的偿债收益比一般要求超过1:2才被认为是安全的。

3.保本占用率。保本占用率是计算房地产安全性的另一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保本占用率=(年营业总费用+要求的年偿债额)/年计划总收入

保本占用率越高,投资风险越大。可以接受的住宅资产的保本占用率一般为85%-90%。

(二)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方法

由于风险度量涉及到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能结果的概率分布,因而可以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这里的投资结果主要是指房地产投资的报酬回报率。而报酬回报率的概率分布的取得很不容易。虽然可以作市场调查,有已开发项目的资料,可以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分布或其估计,甚至通过统计检验,但其结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代表拟开发项目的概率分布。这是因为各个房地产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有时相距十几米的位置,即使其它条件都相同,投资的报酬回报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将抽样调查的方法与主观概率判断结合而确定出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报酬回报率的概率分布是实际工作者常用的方法。

但如果某一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报酬回报率的可能结果有几种,每一种可能的结果为xi其出现的概率为pi,则其数学期望为:

如果投资者将投资报酬率的预期结果取为数学期望是合符情理的。因为在统计的意义上真实的投资报酬率出现在数学期望左右的概率最大。那么此标准差就描述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平均”变动程度,因此可作为一种风险的度量。标准差越大,风险越大,标准差越小,风险越小。用标准差度量投资风险的优点是概念比较清楚直观,可以借用成熟的数理统计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在降低投资风险的投资组合理论中,这一度量有出色的表现。其缺点是准确的概率分市pi不易找出。考虑到相同的标准差,对于期望值不同的投资项目,它所表达的影响程度或对投资者的损害程度,也即风险大小,应该是不同的。期望值大时,风险应小些,期望值小时,风险应大些。所以人们更喜欢用变异系数来度量风险:

r=б/e

怎样的r值是小(大)风险,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性格有关。但r接近1的风险,通常是投资者不愿接受的风险。r>1的风险,是很多投资者不能忍受的风险。也可以用Δ=e-б这一绝对数来度量风险。Δ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控制

在房地产投资活动中.投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对于所有的房地产投资者都是一样的。投资风险的控制即在于能及时的发现或预测到这种风险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缓和、减轻、控制这种风险,减少投资者预期收益的损失可能性。

控制风险的基本思想是对某种损失的可能性进行调整、进而最大程度降低这种可能性的主要方法有:

(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以作出科学的项目决策

风险是指在投资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减少这种偏离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尽可能详尽的信息,把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较好地控制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通过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趋势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从中选择社会最需要的并能够取得较大收益的投资项目,这部分工作可以由投资者自己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也可委托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

(二)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投资风险较小的房地产项目

房地产投资项目种类较多,它们的风险度大小不一。有的风险度较大,可能遭遇的不确定性也较高,而有些投资项目的风险度较小,选择风险小的投资项目可以使投资收益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市场国际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国内市场经济发育并不健全,企业将面临着更大、更多的挑战,企业的财务活动将会遭受财务风险。本文从财务风险的识别入手,介绍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来规避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企业财务;风险;识别;内部控制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世界潮流,我国的经济也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对财务工作的管理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对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要求。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各个方面降低企业在经营中的风险。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念

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经济运作中会有各种无法预料或不确定的难以控制的因素,会导致企业自身预期的经营成果与实际结果有偏差,加大了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常见企业财务风险类型

1.筹资环节的风险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筹集,企业通过直接吸引投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偿还贷款、支付股利、利息和其他筹集资金的费用,在理想的情况下,只要企业有正确的决策及有效的管理,那么就可以达成企业经营的目标。但实际上,市场情况复杂多变,随时会造成企业决策失误,从而影响企业筹集资金的实际效益,出现筹资的风险。

2.投资环节的风险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投资,既包括加强企业基础的经营资产、建造厂房、购买设备、购买材料、燃料等对内投资;又包括企业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或债券等对外投资。不管是企业的内部投资还是企业对外投资,两者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在投资过程中,投资的时间跨度大,企业以现有的有限资金来获取未来的不确定的收益,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

3.经营环节的风险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组织,只有企业产品成功销售出去才能取得收入,收回前期投资的资金。在这一过程中,受企业决策、技术水平、管理操作以及具体经营方式和市场变化等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有可能造成企业账目失控,部分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按期收回,这将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及安全,导致经营过程中出现巨大的风险。

4.分配环节的风险

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获取的利润在按国家的规定缴纳相应的税款后可以自主分配,即安排所得盈利中有多少比例发放给股东股利,有多少用于弥补上期亏损、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以便扩大基本设施和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又有多大的比例用作企业长远发展的资本,以便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就形成了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企业收益分配环节和企业的后续经营产生了不平衡,就导致了收益分配风险的产生。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大生产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将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变的宏观环境。无论是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还是实现企业的阶段性目标,企业的经济效益都会随着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市场经济变化、物价水平等客观的经济因素变化而变化。另外,国家经济政策影响着利率水平、消费信贷、税收率利等,这些政策的变动导致了企业持有资本的变动,带来了企业财务收支的不确定性。

(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完善

随着企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的构建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只有有一个科学的、相互制约的内部组织机构才能保障企业的高效运转。中国大部分的企业结构较为单一,信息传递较为闭塞,企业主要由少数人做出决策,缺乏合理的组织结构,投资人的决策直接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一旦投资决策发生失误,那么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合理

如果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合理安排各岗位人员调配,不能清楚地限定各部门的权责,不能有效地配合各部门工作,那么在中间的某一操作环节很容易产生财务漏洞,导致资金调动不合理,最终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营运。

(四)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中国大部分的企业没有风险管理机制,即使有也只是阶段性的、被动的。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并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客观不足,忽视了在企业运营活动中对风险的预估和预警,这就导致了部分企业在事故已经发生了却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来解决财务风险带来的困境。

三、避免企业财务风险,加强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关注经济发展态势,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国家的经济政策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要随时根据市场的实时动态对企业的计划和策略加以调整,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市场信息的考察,根据市场信息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使各岗位权责明确,避免分工不明及员工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减少外界对企业的影响,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能够顺利运行。

(二)明确内部权责,加强组织管理

首先要让企业决策科学化和透明化,尽量避免因决策人的失误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次,要建立畅达的信息渠道,以便更好地协调企业运营管理;最后,要拟定员工管理政策,并落实到位,做到人岗合一、权责明确,最终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新型管理组织。

(三)加强内部控制,优化企业资本管理

首先企业要根据具体的市场环境来调整企业的资金结构,精确资金的预算控制,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本结构合理化,避免因计划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或闲置,保障资金的安全,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次,要合理安排项目投资,优化资金调度,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投资和筹资所带来的风险。

(四)构建风险文化,强化风险意识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因此企业要打造风险文化来强化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营造企业员工共同努力抵御风险的氛围。特别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要能居安思危,关注每一个微小的市场变化,同时要能够根据这些变化作出财务调整,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预测,并能够帮助企业将财务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或者是化解。

四、结论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企业财务风险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还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革新,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尹恺.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2,11(26):251-252.

[2]王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19):129-130.

第7篇

【关键词】行业环境风险 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 系统动力学

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金融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外部经营环境瞬息万变,而各类潜在危机对企业财务风险造成严峻考验。作为行业发展不确定性,企业在应对行业发展前景及自身经营中的问题时,对于如何从内因与外因的协调统一中来处变不惊,则更需要从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上来增强财务管理的抗风险能力。对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探讨的焦点课题之一,主要常见的模型有Z模型、单变量模型、Logit模型及神经网络模型。总的来看,不同预警模型在展示和分析企业财务经营风险中的“因”与“果”中,优缺点各异,如冯娟(2005)从行风风险变量视角来提出企业风险度量模型;于晓红、张立(2009)从战略管理和财务理论视角来研究企业财务分析评估范式,并探讨行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陆正华、钟艳华(2009)从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出发,结合行业环境变化指标来进行风险特征分类,以提出环境变化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从以上传统分析方法来看,对行业环境与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关系的研究中,未能有效提出相关因素对财务控制的传导机制,也难以从控制手段上来快速识别行业环境风险。为此,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从行业环境风险的识别方法上,来探讨企业在行业环境风险管理中的有效思路,并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新的发展途径。

一、对行业环境风险下的财务预警机理的分析

(一) 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

企业的生存是与内外环境相携共生的,任何一个企业既要从内部经营上来营造环境,又要与外部环境的应变上来适应环境。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与行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关系紧密。为此,深入探讨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根源是首要之举。从行业环境风险的变化来看,企业的生存主要面临三个层次的环境,一是宏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通过对行业环境的影响,进而波及行业内具体的企业;二是行业环境是企业生存的最基本的经营环境;三是企业的内部环境,从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中来顺应行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由此可见,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根源,离不开对宏观环境、企业内部环境、行业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分析。对于行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由于总是处于变化的状态,如行业政策因素、市场风险,以及其他来自供、产、销等环节的经营活动风险,都会给企业利润带来影响,进而危及财务风险。对于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分析,从自适应成长理论下来看,企业内部系统与企业外部环境之间以某种有序的方式进行物质、信息等交换,而这中有序的方式很容易因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遭到破坏,进而从企业的内部变革中来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由此带来的企业成长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的“非均衡性”状态,会对企业的资源、企业战略、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运作效率等造成影响,从而波及企业财务状况。

(二)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控制机理分析。

从行业外部环境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来看,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对行业环境的变化需要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进行判定,而如何有效识别行业环境风险,则取决于企业财务预警控制机制的稳定性。从预警控制机制来看,对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主要是通过对外在环境关键因素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应对措施上来规避潜在风险,而对于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目标来说,不仅要预知风险,还要从具体的控制措施上来有效阻止财务状况的恶化,从而控制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同时在企业财务预警方法和预警指标的选择上,传统企业预警模型多以线性回归模型为基础,无法从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路径上来预测造成风险的原因。为此,本文试图从系统动力学模型入手,以探究企业财务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并明确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路径,借助于模拟仿真分析,来观察各变量变化对企业财务系统的影响,进而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来提升企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再者,借助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控制机制,还能够促进企业主动适应行业环境的变迁。因此,以行业环境风险识别为基础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改进:一是对行业环境不确定性的测度与识别;二是判定行业环境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程度;三是寻找导致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二、对行业环境风险的识别及测度方法

(一)行业环境的风险构成因素。

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加关注行业环境的分析。行业环境是由多种构成因素相互作用并形成,在对其维度的划分上,主观派学者基于行业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多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进行搜集和分析;客观派学者更多的是从客观指标的衡量上来进行分析,如行业集中度、行业利润率等。总的来说,对于企业财务经营中的风险与其具体活动是分不开的,如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分配活动等。每一个活动又涵盖各类子系统,并在子系统之间构成相互作用、互相联系的巨系统。而对于企业财务系统来说,以其高度开放性与外界行业环境建立关联,并从行业环境的变化中又反作用于企业财务系统的稳定性。如企业产品销售状况、企业周转资金、税收政策的变化等都会对企业财务带来影响。

第8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 识别 控制

一、审计风险及其模型构建

审计风险狭义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表达不当的或然率,包括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或者财务报表未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前者与审计效率相关,会增加审计时间和样本量,而后者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与质量。从实务角度看,审计风险可以更狭义的理解为第二类的风险。广义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狭义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后者是指审计报告虽正确无误,但审计主体却因客户关系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其形成原因来自“深口袋”理论。审计风险一般具有普遍性、可控性、非零性、客观性、或然性等特点。早期审计主要是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是审计方法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查弊纠错,比较注重凭证、账簿、报表的详细审查,因而较费时费力。制度基础审计(system-basedauditapproach)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成为审计方法的主流,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制度基础审计将重点放在对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从而减少了直接对凭证、账表进行检查和验证的时间和精力。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活动的日趋复杂,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已不是一般的因会计核算差错而引起,受利益的驱使企业管理层管理欺诈舞弊活动日益盛行。如为了取得理想的经营业绩从而获得相应报酬或奖励,或为了达到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业绩要求等,蓄意编制欺诈性的财务报表。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身就是由企业管理层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只能控制一般员工,而面对企业高层的欺诈与舞弊活动,一般的内部控制制度便束手无策。在这种环境中,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审计风险被急剧放大,为此产生了风险导向审计(Risk-basedaudit approach)的需求。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内容。具体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由于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在实际操作中日益暴露出缺点,如对审计风险的分析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无法描述道德风险等。因此,自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就专门成立了审计风险分委员会,着手研究和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并于2003年了ISA200准则,将其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审计程序从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方面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以确定并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便把检查风险降至可以接收的水平。然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直接对象为会计报表,能给注册会计师带来审计风险的是有严重虚假的会计报表,引起会计报表虚假的因素就应该构成了审计风险模型的基本因子。笔者认为,科学的审计风险模型应该是综合考虑各种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理论上必须对现有的模型进行架构,使其更好的指导实践。由此,构建以下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舞弊风险+会计师事务所舞弊风险+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

二、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首先,相关法律不完善,法律之间存在矛盾。在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法律诉讼中,注册会计师与法官对法律依据存在分歧及争执,这将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在我国目前制度环境下,审计风险成本履行的概率极低,很少有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失败被追究民事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只考虑审计的直接成本,这导致了审计质量没有保证,审计风险的增大。其次,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审计风险增大。某些企业的国有资产在改制过程中,通过优惠政策大量让度或流失。许多政策界限不明,使审计人员在审计时无法界定;一些被审计单位不仅不配合审计工作,反而设置障碍,审计部门在没有强制手段和政策的情况下,只能不了了之。再次,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所处的地位较薄弱是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之一。按照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大量的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部门完成,由于其人财物全部统统归被审单位管辖,在涉及到部门甚至地方利益时,审计工作常受到行政干预。第四,被审计单位受利益驱动,蓄意阻挠审计工作,增加审计工作的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有的被审计单位违背原则,不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反而有意阻挠正常的审计工作。最后,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和期望越来越高,加大了审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投资者、企业管理者还是债权人都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关注报表信息。为了各种目的不惜支付高额费用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财务信息进行鉴证,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潜在的投资人以及社会公众都对审计鉴证过的财务信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上依赖审计报告的人越为越多,致使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责任越来越大,审计风险也由此加大。信息使用人对审计人员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求审计人员保证查出全部的差错和欺诈行为,保证财务报表不产生误导行为。但事实上注册会计师们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的审计效果,注册会计师们实际能担负的审计责任比社会公众的期望要小。正是这种期望使得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界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内部原因一是会计师事务所贪图利益,为获得经济效益而承担高风险。某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高利润,不惜违背审计原则,人为的降低审计成本,或者与审计委托事项的直接关系人串通,通过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来取得非法收益。二是由于受审计成本的限制,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只得采用抽样的办法,无形中就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降低审计证据的质量和减少审计证据的搜集数量来降低直接成本。但审计证据的不足可能严重降低注册会计师发现会计报表存在错误和舞弊的概率,审计质量下降,审计风险增加,从而会使风险成本大幅度增加。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会计师事务所从审计对象中主观地选择若干项目,如金额较大项目进行抽查,抽样得出的审计意见作为对总体的意见,因此,形成的审计结论缺乏科学依据,形成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要求。目前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当中,有少数人缺乏理论知识或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日益复杂的会计处理方式和会计作假手段,在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规范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四是业务能力原因。审计是一门技术性、社会性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业,同时国家不断制定出新的、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审计准则,而审计人员仍

固守原有的观念和审计方法,技术水平偏低,技术水平偏低,致使不少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对会计资料的真伪难以辨别,只能凭经验判断,对工作难以适应,无力抵御审计风险。

三、审计从业人员规避审计风险的策略

(一)改变审计观念与视野审计从业人员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了解企业的各方面情况,注重审计调查和审计分析。如关注企业的宏观环境,其所处的行业资讯,经营环境,监管环境;熟悉企业的性质,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筹资和投资环节;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等。此外,还应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状况,财务报表有无特别导动,会计政策的一贯性,或有事项等。

(二)着力提高业务水平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审计从业人员特别是对承担审计责任的注册会计师要求大为提高。应当具备综合能力,对企业的生存能力进行分析,识别可能造成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各种因素。同时要经常更新审计知识,了解最新的政策,提高专业判断能力,平衡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关系。审计人员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深化后续教育,加强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审计人员不仅成为财务会计方面的专家,而且成为经济管理、计算机运用、法律法规运用等方面的专家。

(三)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审计对象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要时刻树立起审计风险意识。如审计人员在从事具体审计业务时,必须时时保持审慎的审计态度,以合理怀疑方式对待审计对象提供的所有审计资料,对发现的疑问,不能被审计对象外表所具有的某些假象,或是看似合理的解释所迷惑,应谨慎地寻找证据支持。

(四)重视审计底稿编制审计从业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由于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清晰地记载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过程和结果,一旦出了问题,监管部门往往依据审计工作底稿追究事务秘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因此,审计从业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从形式上和实质上都要执行到位。同时,审计从业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发现的缺点必须予以证实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只要审计工作底稿完整地记录了审计人员履行了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即使出现了审计失败也可能减小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

(五)自觉形成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良好态度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必须了解和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且可以向专业的法律人士咨询必要的常识。审计人员应当了解和掌握与本身业务相关的法律知识,一方面在日常的业务活动中,应当从审计签约到出具审计报告都以法律的角度规范自己的业务行为,努力使工作纰漏和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在工作前应当考虑到工作潜在的风险和威胁,必要时可以与专业的法律人员讨论相关事宜,一旦在工作中出现涉及法律责任的迹象,或者与委托方或第三者发生有关部门的争执时,可以利用自己了解的法律手段或者法律途径有效的解决问题。

四、会计师事务所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客户审计风险评估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一般都将人力物力用于实质性测试,很少把精力和工作量放在了解公司的宏微观经营情况以及评估风险上。但审计风险最大的根源是对公司审计风险估计不足,而不是财务报告本身。大量的案例证明,对风险的估计不足将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巨大损失。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业务之前,应将授业公司的经营情况,尤其是潜在的风险了解清楚,并据此决定是否接收该审计项目。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一个新的部门――业务风险评估部门,该部门应当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直接向公司高层合伙人报告,由其直接管理。该部门要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性质、经营状况,股东和经营者的情况等,对授业企业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最终向高级合伙人提交评估结果。

(二)建立客户档案数据库主要针对老客户,若设立了客户审计风险部门,这部分工作可以交由该部门负责。客户档案应当包含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的审计项目管理制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加强审计项目的现场管理,进行持续的业务监督和业务指导,特别要强化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三级复核制度,即项目经理现场全面复核、部门负责人重点复核项目经理复核过的工作底稿、主任会计师或授权的质量监管部门进行分析性复核和重点抽查,以保证审计质量。实践中各会计师事务所也都相应制定了三级复核的内容及重点,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按照制度的规定去严格执行,大多数复核仅是一种程序化的形式,项目经理、部门负责人、主任会计师也仅是在审计工作底稿中签字,并没有就具体复核内容及重点予以认真仔细地复核,并根据复核情况提出书面的复核意见。必须进一步完善三级复核制度,明确提出书面的复核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复核的内容及程序,并由各级复核人员出具详细的书面复核报告,从而使复核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参与人员。从一线审计人员到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主审部门、主任会计师,明确制定各个岗位负责的具体内容,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一旦哪个岗位没有履行审计程序出现问题,相应追究哪个岗位人员的审计责任。

第9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识别内部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

报表分析法的分析方式是指根据公司内部的一些数据,通过核对公司的数据信息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搜寻、查找、辨析的分析方法。查看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增加或减少来查看企业内部在去年年末是否留存现金的方法比较可靠。应收账款的大幅度的增长,对此应该考虑的是这是否由收债政策的变化所引起的,或许是其他的比较隐蔽的原因。对于企业接下来一年内是否拥有高额的借款,企业的偿还能力的高低,以及在筹集资金的过程当中短期偿债压力是否偏大等,这些都会成为加大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二是从利润表中可以详细辨析出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的大小,以及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增加之间的比率大小,进而能够得知营业利润减少的具体比率,这个时候就应该估计企业的总体盈利额是否有所减少,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是否有所下降,如果下降的话就应该详细分析具体的问题根源再进行解决。指标分析法能够根据企业财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资料和其他方面所提供的数据,来分析计算对比企业的相关的财务风险,并且能够针对每一次不同的财务风险想出具体的对策,不断地创新和拓展减少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首先是通过计算的方式来对企业上一年的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度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进行详细的对比,从而能够得知企业内部的营运资本是增加还是减少,比率为正就是增加,比率为负就是减少。如果出现比率为负及营运资本的减少这种状况就说明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较弱,筹集资金的能力也相对下降,这个时候就需要想办法提高企业内部筹集资金和偿还债务的能力。二是通过科学的计算来对企业近两年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长期资本负债率、现金流量债务比进行比较,得知其各种指标是否下降,防止发生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

一是企业需要提高辨别财务风险的意识,并且团结企业内部的员工对于财务风险有良好的对策。企业内部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制度并且不断地进行制度方面的改良和完善,合理的分配企业内部员工的职责,做到将控制财务风险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使得企业内部共存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抗击打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定期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进行定期的财务风险控制的培训课程并且进行全方面的考核。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做出对企业未来负责的投资行为,并且利用现代技术进行风险的科学评估从而调整企业的投资和发展策略。二是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于企业的经济实力、发展状况以及当前金融市场形势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对于市场形势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判断才能够预估和评判财务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我们需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统一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员工考核制度从而形成一整套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控制方法,对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有极大的帮助。三是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首先要明确监督制度在企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清楚地规定企业内部开展活动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监督人员的层层把关,所以要将财务监督制度完整的落实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活动当中。除了对于总体活动的监督把关之外还需要对于某些重要的财务活动进行专项监督,针对影响公司内部经营发展战略,影响公司的活动流程以及影响公司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等方面都需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监督制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科学沟通渠道,保证监督结果及时准确的送达治理层和管理层。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